周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2024-10-20

周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情况汇报(精选8篇)

周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篇1

周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周宁设有腊洋和香洋两个国有林场(下称周宁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85225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59120亩。占经营总面积的69.4%,属于生态公益型林场。

1、管理体制:国有林场建场早期为省办县管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上世纪70年代末,改为事业费及重大投资由省财政拨补,其余林场自筹,仍归县管,1990年以后,进行体制改革定为“省办、市管、县监督”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周宁林场现设生产,财务、经销、森保股和办公室等五个股室,周宁两个国有林场设十个工区。

2、人员,保障状况:周宁国有林场编制110人,目前在编69人,离退休人员是32人,在岗人员58人,停薪留职转岗分流25人,长期病休4人,在岗人员中非在编人员18人,现有在编人员已全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在编在岗人员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逐步办理在岗非在编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等。

3、资源资产情况:周宁国有林场共有活立木资源21.1万m,其中生态公益林8.5万m,商品林12.6m,拥有省森 1 33 3

林公园一个(面积10006亩)。自建的林区便道近百公里。林场场部公用房一座410㎡,公务用车1辆,工具车2辆。

4、财务收支情况:由于林地分散,立地条件差,单位面积产量低,可采伐资利用源少,导致采伐量小,采伐成本高,收不抵支,连年亏损。

二、改革发展情况

1、实行定岗定员:1998年周宁国有林场按照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定岗定员改革,鼓励职工转岗流,将原来40名后勤干部人员精简到现在的24人。同时推行两个林场(单位)一个场长,财务分开,人员由场长统一调配使用,节省开支。

2、实行工资制度改革:根据上级要求自2002年起实行“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改革,做到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把职工工资分为基本、岗位和效益(绩效)三部分,对后勤干管人员做到补基本工资,根据考勤情况发放,岗位工资按岗位职责、工作实绩考核发放,效益(绩效)工资同林场效益挂钩发放,护林人员根据护林的任务结合护林实绩发放,生产人员依据生产定成量发放实行多劳多得。

3、资源培育与保护:周宁国有林场全休职工始终牢牢树立“以林为本”的理念,绿化周宁,1992年就基本消灭了荒山。近年来经过科学规划,采用新技术,培育数千亩柳杉等乡土树种和湿地松速生丰产林,在当地林业起示范作用。

通过以下措施保护森林资源:一是对主伐林木实行包产包销,公开招标,竟价销售,提高经济效益,达到控制和减少主伐量。二是坚决打击各类盗砍盗伐、非法征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确保林区治安稳定。三是加强周边联系,大力支持林区村庄公益事业建设,改善场村关系,确保经营区安定稳定。

三、存在问题

1、历史包袱重:周宁国有林场目前还有各类债务近两百万元,其中香洋国有林场欠社保费二十多万元,腊洋国有林场三名职工社保断档近十年,需补交三十多万元。不利于职工安心工作,并严重影响林场的生存和发展。

2、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工区房子全部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所建,全部为危房,而且多数为无路、无电、无通讯设备的“三无”工区,许多护林点只能租用林场办公。

3、收入单一:周宁国有林场主营收入全靠木材,无二、三产业,且资源总量小,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林场的进一步发展,更为严重的是香洋国有林场可采伐利用资源已枯竭。

4、用人机制不灵活:技术人员一旦进入林场就无法进行调动流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场人才引进。

四、建议

1、定位:周宁国有林场林地平均海拔八百多米,其中城关和麻岭两个工区近一万八千亩林地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上,且其它林地都为“带帽山”(即山的中上部),同时又位于霍童溪和穆阳溪上游及芹山水库、洪口水库集雨区内,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在海西建设和周宁高山滨海生态旅游县建设中至关重要。不宜采用企业化管理,应列为生态公益型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拔款,确保森林的生态效益。

2、国有林场如果实行企业化管理,应将全市仍至全省国有林场集团化经营。

3、国有林场人员应可以在全市林业系统内进行交流调动。

周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篇2

1 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1.1 全国国有林场发展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到4507个, 分布在31个省 (区、市) 的1600多个县 (市、旗、区) 。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经营总面积6200万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000万hm2, 森林面积4000万hm2, 森林蓄积量22亿m3, 分别约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

1.2 河南省国有林场发展的现状

据200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 河南省有林地面积为336.5万hm2, 活立木蓄积量1.81亿m3, 森林覆盖率20.16%。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经过林场职工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国有林场由少到多, 由弱到强, 逐步发展壮大, 成为林业建设的主力军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骨干,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国有林场建立以来, 累计改造低产林6.7万hm2, 人工造林33.3万hm2、保存18.2万hm2, 抚育中幼龄林153.3余万hm2。到2000年, 国有林场林业用地占全省的8.7%, 有林地面积达到27.58万hm2、占全省的9.7%, 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450万m3、占全省的9.8%、其中林分蓄积占全省的20.4%, 森林覆盖率达到81.3%, 其林分质量、优良珍贵树种数量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3 国有新县林场的发展现状

1.3.1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新县林场地处河南省南部新县境内, 始建于1952年, 地处江淮分水岭区域, 下辖8个营林区, 山场总面积1万hm2, 活立木蓄积量60万m3, 森林覆盖率98%, 是全省职工人员较多、规模较大的国有林场之一。近几年来,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 林场内的生态林业建设不断加快, 新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百佳县”、“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 同时, 新县先后被批准为“全国山区综合治理示范县”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随着新县县委、县政府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及“禁伐”号召的提出, 新县林场积极响应, 变传统的“砍树人”为造林管护人, 立足现有自然、经济、技术条件, 侧重生态环境建设, 狠抓营林造林和多种经营, 全力保护营林成果。

“十五”以来, 国家突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不断加大林业投入力度, 国家林业局提出“严管林、质优先、慎用钱”, 科学推行林业六大工程。新县是林业大县、退耕还林重点县, 新县林场是新县林业骨干力量, 培育建设优质树种防护林技术成熟, 正顺应国家林业建设方向。

1.3.2存在问题。

国有新县林场现有职工830余人, 人均事业费、自然资源等均属全省较低水平, 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也有很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林区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由于林场总体收入不高, 管理上并不完善, 使得林场的有些林区的森林质量总体不高, 低产林占的比重较大, 故而加强森林经营管理, 提高森林质量的任务比较艰巨。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林场的基础薄弱,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虽有发展, 但是产业链不长, 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较困难, 林产品的利润较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 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经营水平。三是林场债务负担较重。国家对于新县林场的投资较少, 远远不能满足生活生产需要。林场现有的融资渠道窄, 自筹资金能力较差, 使得自身负债高, 财务风险较大。四是林场管理体制不完善。国有新县林场现与国家级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个部门”的管理体。由于部门的重合, 造成在管理上有些混乱, 使得管理体制有漏洞, 不完善。五是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新县林场的经营机制僵化, 很多制度管理与现代管理要求相差较远。因发展植树造林, 无闲置林地, 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较困难。六是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由于林场的总体收入不高, 留不住优秀的管理及技术人才, 人才总量不足, 职工的知识结构、管理水平与目前的林业发展不相适应, 并且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强, 综合素质不高。七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主要是过去管理不善, 有些是合同条款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经济纠纷问题。这些种种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新县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急需加以解决。

2 国有林场的发展机遇

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很艰难, 存在诸多问题, 但是现有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以及技术优势也比较明显, 发展的空间也十分广阔, 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林业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 加强生态保护以及生态建设, 对于林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 发展绿色经济, 推动绿色发展, 转变新的发展方式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三是国家的支持政策逐步完善。国家对林业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 各级政府也紧跟党中央的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加大对生态建设、造林绿化、林业产业的扶持。

3 国有新县林场的改革措施

针对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中暴露的种种问题, 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3.1 扩大资金投入渠道, 扶持林业发展

在资金投入方面, 除了国家投入之外, 为加速森林资源的培育, 加快林业建设, 可采取国家给予特殊照顾。同时加大对外的开放合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拓宽国有林场投融资渠道, 优化林场资本以及资金结构, 降低投融资成本,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2 加强资源的培育, 大力发展产业基础

加强资源培育, 主要是对中幼林的抚育、对低产林的改造、对大径材的培育、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的栽培。针对国有新县林场自身的资源优势, 适宜的自然气候土壤条件, 整合林地资源,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科学种植在林区内出现的香果树、刺楸、杜仲、楠木、水青树、榉树、银杏等珍贵树种。

3.3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自身效益

首先, 要树立大林业的观念。国有林场的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发展观念, 树立起大林业的发展观, 林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切实考虑到森林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其次, 要充分发挥林特产品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林场现有的林区资源优势, 推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再次, 发展森林旅游业, 使林区内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协调发展。针对国有新县林场而言, 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金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地的旅游设施, 开发出特色的旅游产品, 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3.4 理顺管理机制, 强化内部管理

按照“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 结合国有新县林场的实际, 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 强化基础管理制度, 严格考核机制。完善人事劳动制度, 从根本上杜绝纪律涣散、人浮于事的不良现象,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 做到人尽其才。

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首先, 要加强对职工的专业技能教育工作, 同时通过职业技术教育, 更新职工的知识技能。其次, 是要积极引进培养人才。加大林场优秀人才的引进, 加大干部的培养力度。再次, 要加大科技推广的力度。发挥出林场现有的优势, 加强与科研单位例如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活动。最后, 要加强林场的文化建设。通过丰富林场职工的文化生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 使得国有新县林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摘要:通过对全国、河南国有林场现状的了解, 结合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中取得的一些成绩, 分析新县林场在发展中存在的林区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 提出在林业快速发展机遇下新县林场在新时期的改革发展措施。

周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篇3

一、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江西省为国有林场改革整体推进试点省,目前试点任务已基本完成。浙江省2008年已自行对国有林场进行过一轮改革,职工社会保险、剥离林场办社会等问题已解决。这次纳入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范围的为杭州、衢州等7个地市,主要是在原来改革的基础上解决国有林场定性和重新核编等问题。

(一)整合重组和重新核编工作基本完成。改革前,江西省共有国有林场425个(其中企业性质219个、事业性质206个),约占全国的1/10。职工总人数10.28万人(其中在职5.66万人、离退休4.62万人),约占全国的1/6。在职工5.66万人中,属于事业编制的2.1万名。江西省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整合重组,改革后国有林场减至216个(其中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182个,占84.3%;界定为商品经营性林场34个,占15.7%),比改革前净减少209个。182个生态公益型林场共核定事业编制0.72万名,比改革前2.1万名减少1.38万名。鹰潭市9个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共核定事业编制257名。上饶市29个国有林场整合重组为24个,其中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18个,占75%。浙江省列入改革试点的89个国有林场中,82个林场改革方案已经当地政府审议通过,其中79个界定为生态公益型。全省重新核定国有林场事业编制2044名,比改革前减少1009名。

(二)国有林场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江西省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将生态公益型林场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了2015年同级财政预算,多数地区还专门安排了林场森林培育管护经费。改革后的绝大多数林场重新进行了定岗定责定员,普遍与职工签订了新型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广丰县铜钹山林场重新聘用职工36名,全部签订了《江西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明确岗位责权利。同时,聘用护林员40人,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贵溪市双圳林场以1.4万亩商品林为基础组建了股份公司,林场职工平均入股。经过3年的经营,职工纯收入大幅度提高,人均由2010年的每年2万元提高到2013年的每年4万元。浙江省积极推进生态公益型林场管理体制创新,深化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并探索通过在国有林场加挂“生态公益林管护站”牌子的方式实现政府购买管护服务。开化县林场推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制度,严格控制新进人员,规定3年内人员“只出不进”,3年后每年安排1—2名新进人员指标,用于聘用紧缺人才。

(三)职工社会保险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江西、浙江两省国有林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14年底,江西省国有林场职工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99万人,实际参保9.93万人,参保率为99.4%;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01万人,实际参保9.92万人,参保率为99.1%。改革前拖欠的社会保险费用绝大部分已偿清。全省1400多名林场职工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鹰潭市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415人,内部退养193人。贵溪市财政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为林场237名特殊工种职工办理提前5年退休手续。浙江省国有林场职工全部纳入了社会保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龙游县溪口林场改革前退休职工每月只拿180元的基本生活费,改革后通过纳入社保每月领取退休工资达3800元。

(四)富余职工进行了多渠道安置。江西、浙江两省坚持以人为本,本着职工自愿的原则,对国有林场富余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安置期间,没有发生一起职工上访事件,保持了社会稳定。江西省主要采取五种安置方式:一是现金补偿。以一次性发放现金方式安置置换国有身份职工。选择这种方式的多为年龄偏大的职工,与由林场负责缴纳剩余年限社保统筹部分相比,领取一次性现金补偿更为实惠。二是社保补偿。以林场代缴社会保险费直至退休方式安置置换国有身份职工。选择这种方式的多为不到50岁的职工。铜钹山林场职工俞方清就选择了这种方式。他告诉我们,林场代缴社会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现在自己外出打工,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三是林权补偿。以承包经营、股权分配等折抵补偿金的方式置换国有身份职工。四是自然减员。在解决好职工社会保险的基础上以发放一定的生活费直至退休的方式安置未被反聘的国有身份职工。五是提前退休。江西省林业厅会同省人保厅、财政厅出台了《国有林场改革后执行提前退休政策具体操作办法》,规定特殊工种可提前5年退休,目前已办理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手续人数7623人。改革后,江西省国有林场在职职工保留1.1万名,仅占改革前在职职工5.66万人的19.4%。浙江省2008年开展的国有林场改革已对富余职工进行过分流安置,此次改革重新核编后,主要采取岗位调动、提前退休、停薪留职等方式进行进一步安置。开化县林场核定事业编制106名,主要采取“定编不定人、自然减员至核定编制数”的方式实现人员平稳过渡。龙游县溪口林场主要采取职工无偿承包毛竹林直至退休的方式安置富余职工。

(五)林场办社会职能已顺利剥离。江西省通过改革,将国有林场场办83所义务教育学校和63所医疗单位全部剥离。同时,还剥离了场代管村组63个。鹰潭市9所场办义务教育学校、8所场办医院已全部移交属地管理,共有96名教师、35名医务人员完成转编。该市所属的贵溪市将1所场办学校和1所场办医院进行了剥离,交由当地乡政府属地管理。上饶市余干县对林场管辖的5个村、万丰县对1个村进行了剥离,划归当地乡镇管理。

二、改革顺利推进关键在于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江西省按照“省级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负总责”的原则要求,高位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4次国有林场改革工作会议,部署推进改革工作。省政府连续3年将国有林场改革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与11个设区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林业、发改、财政、人保、编制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早在2008年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国有农林渔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国有林场的定性定位、编制经费、管理体制、社会保障等作了具体规定。201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浙江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后,浙江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2014年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全面实施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意见》,提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合理界定国有林场的性质,在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前提下,依据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面积、区域分布等核定人员编制及相关经费。

nlc202309050006

(二)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国有林场事业编制紧缺问题。改革前,江西省企业性质的国有林场占51.5%,因此,在定性核编过程中,将符合条件的国有林场由企业性质转为事业性质压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江西省承诺,重新核编后的人员经费将足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解除了企业性质国有林场转型后顾之忧,推动了核编工作顺利进行。浙江省事业编制紧张,为保障国有林场人员和机构稳定,财政对编制较少的林场按照超出编制数一定比例安排补助经费,对仍核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按其编制数给予全额保障待遇。桐庐县林场受编制受限,改革后仍然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核定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0个,但当地政府在财政预算上给予了全额保障。

(三)地方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兜底国有林场改革成本。试点阶段,中央财政安排江西省改革试点补助19.73亿元、安排浙江省1.95亿元。江西、浙江两省在管好用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同时,主动筹措资金,兜底改革成本,统筹解决国有林场拖欠社保、债务等问题。江西省省级财政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资金4.86亿元,市、县财政安排近10亿元,并对不足部分承担兜底责任。改革资金筹措到位,较好地解决了社会保险、经济补偿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改革前2.1万名未参加养老保险职工和1.5万名未参加医疗保险职工全部参保,拖欠的9亿多元社保费绝大部分已偿清,6.2万户林场职工危旧房得以改造,职工养老、就医、就业、子女就学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主动筹集改革资金,支持国有林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2008—2013年,省财政共投入1.55亿元,用于支持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道路建设和改革发展。江西、浙江两省还统一和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不分国家级公益林或地方公益林,也不分国有的公益林或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均按统一标准安排补偿资金。江西省2014年每年每亩补偿17.5元,2015年提高到20.5元;浙江省2014年每年每亩补偿27元,2015年提高到30元。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提高,为国有林场加强森林管护,提高管护人员工资水平提供了保障。江西省国有林场共有公益林1159万亩,每年获得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3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0.58亿元、省财政1.79亿元。

三、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债务负担较重。江西省国有林场共有各类债务47.9亿元,其中金融债务15.8亿元(包括营造公益林债务4.79亿元、营造商品林债务6.36亿元、林场办企业债务3.07亿元、其他金融债务1.58亿元),非金融债务32.1亿元(包括拖欠职工工资9.9亿元、拖欠社会保障费9.5亿元、拖欠医疗费和离退休费2.5亿元、拖欠各类借款10.2亿元)。浙江省国有林场债务负担相对较轻,共有各类债务3.5亿元,其中拖欠职工工资和退休人员补贴1.8亿元、林场办企业亏损0.4亿元、改制和拖欠0.9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欠款0.4亿元。

(二)基础设施落后。国有林场大多地处偏远,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职工生产和生活条件艰苦。江西省各类林场用房、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大多是建场初期及20世纪所建。广丰县国有林场100%生产性用房、50%公共用房为20世纪60、70年代所建,其中不少用房由于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房。浙江省108个国有林场中,有70个供电设施建设和维护未纳入当地电力部门管理。

(三)储备林建设的顶层政策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家储备林建设主要在国有林场实施。2014年,国家林业局下达江西省国家储备林划定任务140万亩、浙江省60万亩。从已划定的国家储备林看,情况非常复杂,既有商品林又有公益林,既有人工林又有天然林。从投资来源看,既有银行贷款,又有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补助,还有林场自筹资金。这些储备林主要以培育我国短缺的大径级材和珍稀树种为主,对改善我国森林结构、提高生态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根据现行公益林管理政策和目前正在研究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要求,储备林建设的顶层政策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多数林场自身又无力投入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营造的、被划定为国家储备林的公益林和天然林,将无法通过采伐变现来偿还贷款本息,可能形成新的债务。

四、建议

(一)优先支持条件成熟的省区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一是继续支持河北、山东等试点省全面推开国有林场改革。目前,纳入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范围共有7个省,其中江西、湖南2个省全省推开,其余省在部分地市开展试点。建议2015年继续安排资金,支持余下的5个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二是增加支持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改革方案比较成熟的省区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二)区分情况分类化解国有林场债务。截至目前,全国国有林场共有各类债务276.2亿元,其中拖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205.2亿元、国内金融机构贷款58亿元、世行贷款等主权债务13亿元。建议区分情况,分类解决国有林场债务问题。一是对用于营造林且所营造林木因划为公益林等保护范围禁止采伐而形成的国内金融机构债务和世行贷款等主权债务,建议在核实的基础上予以重点解决。二是对国有林场公益性建设贷款,如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在债权金融机构核实的基础上帮助解决。三是对国有林场拖欠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工程应付款等,考虑到这部分债务主要是由于人为提高档案工资和林场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而且各地情况不一,建议由地方政府统筹研究解决。四是对国有林场多种经营贷款,由于开展多种经营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或者其处理资产具备一定变现能力,到期后予以偿还,无法偿还的,按照平等协商和商业化原则积极进行化解。

(三)加大国有林场道路、管护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短板”,特别是林区道路和管护用房等应切实加大投入。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年度建设计划,按照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加大对林场道路、管护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国有林场道路按照属性纳入相关省区公路网规划。加快国有林场电网改造升级。二是国家要加大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等投资力度,支持加快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配合推进改革,保障性安居工程等资金适当向国有林场倾斜。参照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的成功经验,将国有林场管护用房建设纳入国家政策支持范围,改善林场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居住条件,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四)整合优化国有林场支持政策。目前,中央财政对国有林场予以了大力支持,但渠道较为分散,除了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补助外,还安排有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良种造林森林抚育补贴、贫困林场财政扶贫资金、林业贷款贴息等。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范围的国有林场还享有天保工程财政补助政策。配合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建议启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工程并适当整合优化国有林场支持政策,以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一是统筹国有林场改革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政策。据国家林业局反映,全国国有林场天然林采伐量约500万立方米。建议结合国有林场改革,从2015年开始,选择部分国有林场开展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停伐后,在3年过渡期内,中央财政按每立方米1000元标准安排补助,过渡期结束后不再补助。同时,对停伐天然林的林地按照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安排管护费补助。二是统筹国有林场改革和天保工程补助政策。对纳入天保工程实施范围的1312个国有林场,鉴于中央财政已安排天保工程资金,建议统筹国有林场改革和天保工程补助政策。三是统筹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林业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建议将国家储备林分为公益性质和商品性质两类,实行不同的支持政策。对公益性质的储备林,包括国家级和地方公益林以及所有的天然林,考虑到不允许进行商业性采伐,建议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从2015年开始,安排部分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等林业补贴资金,支持国有林场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对商品性质的储备林,包括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人工林,考虑到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好、市场化程度高,建议以社会造林主体投入为主,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林业贷款贴息政策予以引导支持。

责任编辑:洪峰

周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篇4

一、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全旗三个国有林场,即:乌兰坝林场,石棚沟林场,林东林场,均为生态公益型林场,三个林场总经营面积205.8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27万亩,乌兰坝林场和石棚沟林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国有林场禁牧工作情况

国有林场禁牧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实施禁牧工作以来,林场加强了对禁牧工作的组织领导,逐层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封禁区域有人管,每片林地有人护。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制止违规放牧行为。没有发生大的牲畜毁林案件,禁牧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禁牧难度大。乌兰坝林场哈达哪啦沟,石棚沟林场大小鹿圈,林东林场涉及7个乡、苏木、镇,林地放牧严重,禁牧难度大,每年放牧的牲畜头数达到20万个羊单位,强行禁牧有可能发生矛盾冲突。

二是林场不是执法主体,没有执法权和处罚权,林场禁牧人员只能警告和驱赶,对放牧行为人不能形成有效震慑。

三是招牧现象严重。按《巴林左旗禁牧管理办法(暂行)》第十九条,对违反禁牧规定,散撒牲畜或偷牧的给予警告,并处以每个羊单位5元以上10元以下的罚款。有的招牧偷牧一只羊收80元,罚10元还剩70元,如果招200只羊,一年收入1.4万元,收入可观,所以边罚边放。

四、毁林现象严重。石棚沟大小鹿圈沟和哈达哪沟湿地破坏约4000亩。过渡放牧,是保护区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三个林场林线逐渐上移,林地减少,会造成保护区部分草地地区草场退化,形成沙质、砾石质草地,湿地逐年在退化,水源涵养林被破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旗政府要制定相关制度。旗政府要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禁牧制度,农区、林区实行全面禁牧,牧区实行以草定畜,对牲畜、行为人、责任人、进行处罚。

二是做好宣传工作。召开村、乡、旗三级干部会议,同时发放宣传资料、刷写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以及《巴林左旗禁牧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教育群众充分认识封山禁牧的重大意义,明确封山禁牧的范围、措施和责任,引导群众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封山禁牧与畜牧养殖的关系,真正把封山禁牧工作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封山禁牧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禁牧政策深入人心,做到知晓、明白、自觉遵守。

三是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禁牧,成立由林业公安、林业局组成专项执法大队,专门查处依法强制执行案件。

四是开展集中整治活动。自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9月下旬到10月下旬集中整治两次,在禁牧期间,林业公安干警要积极出警,如

有疑难问题及时解决。

五是在林牧矛盾多的地方禁牧时,为避免民族矛盾,相邻的苏木乡镇协助进行禁牧。

周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篇5

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促进国有林场健康发展,现就深入推进我市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我县现有国有林场3个,职工218人,经营面积438万亩,森林覆盖率62.3%,林木蓄积1400万立方米,林场总产值3.5亿元。多年来,国有林场在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工作中发挥了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培育国家后备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国有林场还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投入严重不足、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薄弱、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拖欠职工工资等情况十分突出。全市国有林场有危房14.1万平方米,6个林场场部不通公路,3个场部不通电,7个场部不通电话,26个场部吃水困难,累计拖欠职工工资5890万元,人均高达1.7万元。国有林场总体上仍未走出困境,与新时期林业和我市生态建设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为此,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完善和强化国有林场组织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发展国有林场经济、促进两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生态建设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全面推动国有林场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以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为核心,遵循“以林为本,生态优先,分类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办场方针,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建立适应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要求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奋斗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加快宜林荒山造林绿化的步伐,调整林种结构,强化科学经营措施,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把国有林场建设成为坚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基地。到2010年,全市国有林场完成封山育林80万亩,其中宜林荒山造林30万亩,灌木林改造5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50万亩,中幼林抚育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林木蓄积达到1600万立方米,林场总产值达到10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4万元。到2020年,国有林场森林资源面积达到并稳定在448万亩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木蓄积达到1800万立方米,林场总产值达到20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8万元。

二、采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

(一)改革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公益林和商品林的要求,将全市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按公益型事业单位管理,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事业编制,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实行差额预算管理。此类林场按管护面积大小,设3-5个管护站,每个管护站设2-3个护林点,并确定专职护林人员。生态公益型林场机构设置的具体方案,由区县(自治县、市)按机构编制管理程序办理,并报市林业局备案。商品经营型林场的资源、人员要进行整合,打破林场行政区域界线,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联合、兼并、入股等形式,组建跨地区的林场和苗圃联合体,实行规模经营。对已经进行资产重组并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国有林场和从事商品林经营的林场,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可改制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有林场的建立、重组、合并、撤销以及其他变更事项,由区县(自治县、市)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意见,经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市林业局批准。国有林场场长实行聘用制与委任制相结合的任用形式。对生态区位特别重要,公益林占50%以上或经营管理森林资源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国有林场场长的任免,必须征求区县(自治县、市)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国有林场的森林管护人员实行聘用制,其工资及管护费用与管护面积和管护难度挂钩。

(二)加快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流转步伐。各地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国有林场全面进行一次清产核资,在明晰产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以森林资源为资本控股或参股组建股份制企业;鼓励国有林场和乡村、林农发展联营和股份合作林场;鼓励林场职工承包管护林和开发林地,兴办家庭林场;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采取兼并和租赁等多种形式在国有林场搞开发。经济、技术、管理等条件优越的林场,要按照务实高效的原则,以经济效益为纽带,通过收购、联营、承包等方式,科学推进资本扩张,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在尊重林主意愿的基础上,要将国有林场毗邻的集中连片天然林协商划归国有林场管护;国有林场零星分散的山头地块,可采取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进行流转,让其发挥更大效益。以承包、租赁形式取得经营权的国有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由区县(自治县、市)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审批;以转让、拍卖、入股、联营、划拨等形式进行国有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由市林业局依法审批或报批。转让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及出售场属企业的收入用于国有林场发展。各地在改革中不得随意改变国有林场的隶属关系,确需调整的,必须报市林业局批准。

(三)鼓励国有林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花卉苗木、森林食品、珍贵药材以及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栽培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有条件的林区,应积极兴建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推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商品经营型林场要采取集约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速生丰产用材林,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鼓励国有林场根据所经营森林不同的利用方向,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加珍贵树种营造比例,改造低效林,积极培育大中径级林木。提倡科学经营森林,鼓励国有林场开展幼林抚育,在强化抚育间伐作业设计、方案审批和施工检查验收管理的基础上,对国有林场抚育间伐指标不足的,要积极支持解决。

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国有林场职工在完成森林资源管护任务后,可以承包国有荒山造林、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生产项目,可以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苗木、花卉、养殖、旅游服务、小型加工等经营项目,取得的收入归职工所有。国有林场现有的不适合统一管理的各种经营性项目,可采取承包、作价出售、拍卖等多种方式转给职工个人或以合伙、股份合作等形式经营。对职工家庭林场经营用材林正常采伐所需的指标,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安排。

(四)合理分流国有林场富余人员。要利用现有经营性项目转制集中分流富余人员,对国有林场兴办实体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继续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允许有条件的国有林场在职工自愿的前提下,利用林业经营用地、商品林木及其他资源性资产进行作价,用于职工一次性安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允许职工自谋职业,保留职工身份;通过就地发展种养业和小型加工业等项目自谋职业的职工,林场在经营用地、资金等方面应给予必要的扶持。要组织富余人员从事育苗、造林、工程设计、监理、检查验收或开发性项目,也可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对工龄满30年、并符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流安置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1〕92号)规定的职工,不作为富余人员分流,可办理提前退休;对暂时无法安置就业的职工,符合条件的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范围。对分流的富余人员,要纳入当地再就业工程统筹安排,加强生产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为再就业创造条件。培训结束后,要积极推荐就业。培训经费由林场承担,富余职工较多且较困难的国有林场,要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

(五)积极改善国有林场基础条件。按照国有林场的事权划分,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要把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加强管理。要将贫困国有林场列入本地区脱贫规划,安排享受贫困地区的有关扶贫优惠政策;农业综合开发、“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科技兴林、生态建设县及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等项目要尽量将辖区内国有林场纳入项目实施区域,统一规划,重点安排;遭受自然灾害的国有林场要与乡村等同享受救灾、恢复和发展生产的资金和优惠政策。要通过将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村村通”工程范围等多种措施,确保林场场部、管护站在2010年前通公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国有林场的危房改造,分期分批解决国有林场工作用房和职工住房,确保2010年前实现国有林场场部无危房、管护站有用房的目标。

三、强化保障,确保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妥善处理各种债务。国有林场贷款造林形成的债务,或因政策调整导致木材加工等多种经营无力偿还贷款形成的债务等,应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明确债权债务,依法处置资产、偿还贷款。对符合贷款核销政策的,银行要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按程序争取核销。

(二)妥善解决在职职工和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在做好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下,要按照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做好职工医疗、工伤和失业等保险工作。有条件的国有林场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还可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国有林场,要切实做好职工医疗费用报销工作,对因林场困难未能按规定报销医药费以及在报销后或参保后医药费负担仍很沉重的困难职工,可由社会医疗救助按规定予以解决。在林场改革中要分流安置的职工,应办理各项入保手续后再行分流安置,同时要帮助做好分流安置后续保的衔接工作。

(三)加大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开展以岗位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干部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干部职工队伍。要高度重视林场制度建设和管理干部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林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林场职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促进国有林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周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篇6

一、xx林业局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全市林业建设

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xx林业的发展现状

xx市xx林业局始建于1979年元月,属县级建制的市直事业单位。局下设八个国有林场(即和尚塬林场、张家湾林场、直罗林场、药埠头林场、槐树庄林场、张村驿林场、任家台林场、岔口林场),一个森林消防大队,一个中心苗圃,三个木材检查站(即五里埔木材检查站、岔口木材检查站、寺峪木材检查站)。

全局现有干部职工915人(天保工程编制总人数1165人,其中森林管护人员558人,社会公益人员73人)其中:离退休222人,在职职工693人(其中男职工475人,女职工218人,内退68人)。全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179 人,其中高级职称74 人,中级58人,助理 74人,技术员41人。现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

1979年元月建局伊始至1985年以前,属市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由上级下达木材生产计划任务,所需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1985年以后,林业进行内部改革,管理体制变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收自支”,成为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2000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采伐全面停止,林业局(场)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天保工程方案核定数配套供给。天保工程规划实施期从2000—2010年,共计11年。

(二)xx林业在全市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xx林业局为xx市直四大林业局森林面积最大的一个林业局,辖区总面积453万亩,经营面积423.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413.5万亩,非林业用地9.8万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322.6万亩,灌木林地48万亩,疏林地7.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8.3万亩,宜林地27.2万亩,全局森林覆盖率76%,林木蓄积1072万立方米。林区内设有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松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主要有:油松、侧柏、华山落叶松、辽东栎、白桦、山杨、小叶杨、刺槐等。野生动物较为丰富,列入国家保护的ⅰ级、ⅱ级动物有10多种,其中金钱豹、黑鹳、金雕、白鹳闻名遐迩。这片天然次生林萌发生长于清朝同治年间,这片森林不仅福泽xx,而且是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的天然屏障,属陕西五大林区之一,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陕西的“一叶肺”,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周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篇7

安徽省有国有林场138个, 其中部、省批建的126个, 经营面积348万亩, 林业用地377万亩, 活立木蓄积量1 219.7万m3。国有林场职工16 899人, 离退休4 640人。安徽省国有管店林业总场和沙河集林业总场下设15个独立核算的国有林场, 占我省国有林场的12%, 是具有代表性国有林场。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出台, 林业向分类经营和生态优先推进, 一些深层矛盾凸显出来, 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有林场的发展, 各项改革迫在眉睫。

二、安徽省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

1、体制不顺, 定位不准,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和补偿。

管店和沙河两个总场都是滁州市市直县级差额事业单位, 下辖15个林场, 在职职工1 746人, 退休1 183人, 经营面积47.9万亩, 其中公益林28.5万亩, 占有林地面积的63%。计划经济时代, 主要以国家投入为主, 林场只是按国家要求绿化荒山, 植树造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家将林场定位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投入逐年相对减少, 各种体制不顺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1) 林场的事业单位性质得不到财政的支持。近年来几次大的工资调整, 职工的档案工资增加很快, 但财政不能按事业差补单位投入, 资金缺口很大; (2) 国家将林场按照国有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 实行限额采伐、公益林禁伐制度, 造成收入急剧减少, 职工工资难以维持, 这是典型的事企不分的体制不顺造成的; (3) 职工的社会保障不能按事业单位办理。如果是事业单位, 财政应该把林场纳入事业预算管理, 解决职工的工资及社会保障等问题。但是林场在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时, 由于是老国有事业单位, 离退休人员占40%, 滁州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设置障碍提高门槛, 一方面要交高额的参保费用, 一方面退休人员不能超过25%, 因资金不足和退休人员太多, 进不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4) 在林场办社会上,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方案》 (国办发[2006]25号) , 《安徽省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方案》 (皖政办[2006]83号) 早有文件规定, 逐步分离国有农林场办社会的职能要求, 剥离农林场办社会。我国东北的森工企业早以全部移交地方, 但由于该场是事业单位, 不符合剥离政策, 该场8所小学、6所医务室至今得不到解决。

如果是按企业管理, 国家应该放手让林场经营, 根据市场规律进行生产经营, 这样林场有150万m3近10亿元的林木、林地、旅游、综合利用等资源, 林场也可以丰衣足食, 而现今国家将该场28万亩110万m3 (占64%) 的森林资源划归公益林, 实行禁伐, 禁止采脂, 每年每亩公益林只给5元补偿费, 还不够护林员工资, 还要承担防虫、防火、抚育、管护等工作, 所以说转型期体制不顺, 事企不分, 找不准自己的位置, 这样就形成了该场手捧金饭碗找财政讨饭吃。

2. 基础设施落后, 林场无能力投入。

管店、沙河两个总场前身是林业部老嘉山机械化林场, 几经沧桑, 现存的住宅等设施大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 尽管几经维修, 由于主体结构不好, 目前大部分是危房, 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 农村的各项公益性事业建设全面发展,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而林场的平房优越感早已不存在, 相反与周边农民的新建房显得不和谐。由于国家投入相对减少, 公益林采取禁伐, 林场的工资仅发60%, 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基建, 到目前为止该场还有5个林场人畜饮用水困难, 道路不通。虽然国家每年都有扶贫资金, 这么多林场, 简直是杯水车薪, 改革举步维艰。

3. 富余职工多, 没有社会保障, 分流难度大。

两个总场建场比较早, 当时由于国家投入, 绿化荒山任务很重, 是纯劳动密集型的, 需要大量职工才能完成造林任务, 吸收了大量的知青、复退军人, 同时还向社会招工。现在造林任务少了, 同时又是机械化作业, 客观上造成人员的过剩。目前公益林禁伐, 补偿资金严重不足, 财政资金支持相对减少, 林场的收入来源减少了, 没有资金来购买职工的社会保险, 分流难度大。经估算一次性买断加上养老保险, 至少需补偿资金7 000万元, 还有1 183名离退休工人需要6 000万元资金安置, 这么大的一笔启动资金是个难题。在思想上, 长期以来形成国有职工端着“铁饭碗”、拿着“铁工资”的思想根深蒂固, 依赖性强。该场从1993年以来也经过多次改革, 但因为没有解决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改革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4. 各项惠农政策林场得不到实惠, 国有林场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国有林场大多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场, 基础设施差, 有的林场地处偏僻, 连人畜饮用水都很困难, 是真正的农村人、山里人, 但是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如农村电网改造, 村村通公路工程等, 把林场排除在外, 林场不但享受不到优惠政策, 反而过路还要留下买路钱, 赞助地方修路费, 不然林业生产车辆不让通过, 国有林场为了生产不得不另外拿一部分资金交给地方入股修路。另外每年还要赞助地方派出所, 协同治理林区治安。水、电、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都由自己解决, 国有林场真正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5. 内部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差太远, 分配制度上缺少激励机制。

职工分配不是按劳取酬, 而是吃大锅饭, 干多干少、干和不干都一样, 一线职工是按照完成劳动定额考核, 行政人员是凭职称、职务、工作年限长短调整工资, 不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工作量、工作效率和经济管理效益直接挂钩, 评职称比什么都重要, 一旦评上中、高职就高枕无忧了。另外由于林场地处偏僻, 历史原因造成相互通婚, 关系网、亲戚网较为复杂, 家族势力普遍存在, 非常不利于林场的公正化管理。人浮于事、推拉扯皮、有事无人干、有人没事干现象严重。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找关系、找门路从事后勤行政工作, 如护林人员本是一个责任重大的工作, 但是由于缺乏很好的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实际上变成了养老队, 而一线重体力劳动大多是女职工或雇用临时工, 这样便使一部分国有资产外流养活了一大批社会劳动者。这部分工资虽然列入成本, 但林场工人并没有得到实际收入, 林场工人得到的工资比账面上反映的工资总额小的多, 工人的贫困程度比上报的工资收入大的多。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和僵化落后的管理模式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 深化改革, 加快林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时期林业建设思路转变的要求,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以人为本, 解决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消化富余人员, 加快林场的改革步伐

(1) 以人为本, 从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 着力解决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是加快林场改革的关键。首先解决定岗定编的问题, 压缩编制, 按每万亩公益林定7—10人事业编制, 定性为国有公益性事业单位, 财政应该把林场定编的人纳入全额事业预算管理; (2) 退休人员全部进入社保; (3) 妥善消化安置富余人员。林业是重体力劳动, 男满55女满45周岁可提前退休;原有停薪留职人员自谋职业的, 可以降低条件鼓励提前退休;符合退养的职工给予办理相关手续;余下的一次性经济补偿安置, 置换身份, 林场重新签定劳动合同, 全部返聘录用, 经营非公益林; (4) 解决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建议按照分级负责、政策扶持、逐步完善的原则, 争取财政出一点, 林场现有资金拿一部分, 盘活非公益性林木, 实行招标、拍卖、引资等方式筹一部分, 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2. 坚持以林为本不动摇,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

以林为本, 是以生态优先、分类经营、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林场2004年就进行了国家地理位置的勘验, 2006年在安徽省林业厅的指导下, 完成了公益林的划定, 并顺利通过了省林业规划设计院验收, 公益林占该场有林地面积的64%。对公益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成立专业灭火队, 提高公益林的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能力; (2) 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防与救治; (3) 加强公益林的投入和管护力度, 适时进行森林资源监测。

除加强公益林管理外, 着重搞活非公益林项目。 (1) 改变经营机制。每年拿出4 000亩采伐迹地, 以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由职工开发管理, 签订15—20年的合同, 林场出采伐迹地, 职工投资管护, 3:7或2:8分成。目前职工承包热情空前高涨, 整地全是机械化作业, 种植的速生丰产林, 由于投入大管理好, 长势喜人, 承包合同已签到2009年的采伐迹地; (2) 搞活林区旅游。该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去年已申报安徽省森林公园, 招商引资空前高涨, 明光市政府引进2亿多资金开发该场林区的林东水库旅游度假村, 该场应以此为契机, 将场区的仙人侨、红尼庵、甘露寺、柴王城、白云洞、南天门等历史人文景观一起规划其中, 由点连线和明光市招商项目成片开发形成一体, 优势互补; (3) 适时创造商机。现在国家正在推行生物替代能源, 去年该场申报了国家黄连木良种基地建设, 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投资安排88万元, 省地方配套资金59万元。滁州市规划50万亩的黄连木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该场抓住此契机, 现正大量繁育种子, 培育黄连木苗木, 2007年黄连木苗木0.8元/株, 市场前景广阔。

3. 合理配置资源, 走集团化发展战略, 发挥规模优势, 实现规模经济。

目前林场正由生产建设型向生态公益型林场转变, 生态公益型林场与商品型林场要进行有机的整合。首先公益性国有林场可以打破行政界限, 可以按照地理区位江河湖泊的走向, 按公益林地理位置重新划分组合, 减少国有林场的数量, 减少管理机构, 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商品性林场合并起来走规模化发展之路。该场由15个独立核算的单位组成, 是关内最大的国有人工林场, 可以将非公益性的资源合并为国有林场管理公司, 专门经营管理非公益性林场, 集中资金延伸产业链, 办有竞争力的二、三产业, 把企业做大做强。强强联合发挥规模优势, 也就是说把人力资源和林木资源集中起来管理, 使传统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思想得到革新, 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发挥每个单位的特长。例如三界林场苗圃立地条件好, 水源好技术力量强, 成本低, 全单位的育苗任务都可以交给它来完成, 绿化大苗也重新规划上规模。以前你培育我也培育, 各自为政, 来了一个订单, 每个单位的苗木规格和数量都不符合要求, 好的商机就这样因为不上规模而失去了。所以要从全局出发, 配合协作, 调整全场的经济布局, 制定统一标准, 形成规模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产业上规模, 兼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 统一生产规划, 生产多品种多规格的产品; (2) 由总场统一实行内部定价策略, 避免内部无序竞争, 恶意压价, 买家得利的现象。各单位售价取得一致, 进行小规模垄断, 实现超额利润; (3) 在统一售价基础上, 由总场统一出面订立合同, 集中以规模招标、竞价、拍卖销售, 提高收益率, 一转以往被动销售为主动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市场营销; (4) 建立网站扩大宣传, 创造自己的绿色品牌; (5) 加大奖惩力度, 提高收益分配科学性。

4. 理顺分配制度, 加强内部管理, 引入激励机制。

美国的经济管理学家詹姆斯说过:“如果没有激励机制, 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 如果施以激励, 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所以必须改革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 引入激励机制。以前是按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标准发放, 现把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作为参考标准, 一律进入档案, 不再作为实际分配依据。一线工作人员完善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制度, 按劳动成果取酬;管理人员实行考核工资制, 绩效挂钩, 可以推行岗位系数工资。根据工作量的大小, 评定岗位系数工资, 实行岗位工资。如场长、书记、主管技术员、主管会计的岗位系数为1, 本岗可以拿全额工资, 其它岗位以工作量大小参照评定, 如评定其岗位系数为0.3, 那么本岗位只拿全年工资的30%, 以本岗位系数乘以自己的档案工资, 为岗位年薪。如果某岗位工作量不饱满, 可以主动申请兼职。通过改革把职工收入与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挂钩, 使每个职工的岗位技能和实际劳动贡献在收入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5. 理顺关系, 找准位置, 争取政策上的支持, 促进国有林场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

固阳县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汇报材料 篇8

包头市林业局:

按照自治区林业厅《关于做好全国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工作座谈会会议材料的通知》(内林办函„2012‟345号)文件要求,我局对全县三个国有林场的工作开展情况、森林经营情况改革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具体总结如下:

一、2011年工作开展情况 1、2011年,我县国有林场有9.56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纳入了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下拨了管护经费及护林防火、人员培训、病虫害防治经费45.41万元,各林场按方案开展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辖区进行巡查,有效的保护了林场范围内的国家级公益林及所有的森林资源。

2、近几年来,干旱少雨,气候环境恶劣,苗圃地严重缺水,种苗生产也停滞不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固阳林场场自酬资金,克服困难,在2011年完成新育苗10亩,抚育留床杨树苗10亩,经营二栋花草大棚,为各单位美化、绿化做出贡献,提高了林场职工收入。3、2011年天保工程二期启动后,我县国有林场继续纳入天保工程范围,扩大了护林队伍,目前全县有国有护林员42人,驻场森林公安派出所3个,管护林地面积22587公顷,1

管护率达到90%,人畜毁林控制在2‰以内,全年无乱砍滥伐发生,全年无森林火灾。这支队伍的组建极大的保护了国有森林资源,有效的打击了各类违法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4、2011年我县启动实施了国有林场危旧改造工程,全县共计118户职工享受到了国家棚户区改造优惠政策,国家投入了236万元,职工自筹款1003万元实施该工程,现已全部完工,已将房屋全部分配到户。

二、国有林场改革情况

固阳国营林场及白彦沟林场属事业差补单位,90年代中期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按照固阳县城乡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改为事业定补单位,全年8000元的事业费,32000元的生产经费,两项费用用于职工的工资和林场的生产经营。2000年天保工程启动,生产费取消,全年8000元的事业费保留,职工工资和林场的生产经营靠天保工程护林经费维持。马鞍山林场是2001年从原五当召林场划分出来,林场属林业局下设的股级单位,林场职工工资及单位的生产办公经费全部依靠天保工程拨款。三个林场职工的生活很困难,林场生产经营处于停滞状态。2010年成立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彦沟及马鞍山管理站后,俩个林场场职工全部转为全额事业编制,工资主要依靠天保工程拨款,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负担。固阳国营林场的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仍是原有状况。

三、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的实施情况

2011年自治区林业厅下达我县1.3万亩的中幼龄林抚育任务,林业局组织各林场及时分解了任务,并聘请自治区林业设计院编写了实施方案,聘请包头市林工站编写了作业设计,2012年2月底该项工程全部完成。

四、主要经验

1、加大了巡查管理力度,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首先,建立健全了保护管理工作责任制,给在职职工实行定面积、定职责、定任务和奖励的“三定一奖”制度。把岗位职责细化到每一个职工,形成了资源管护责任有人担、片片森林有人管的格局。其次,要求全体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查工作,并将巡查情况写成巡查记录,及时向林场负责人汇报,通过开展巡查工作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2、强化了思想教育,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在业务学习方面,为了尽快提高全场职工的业务素质,各林场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业务学习,定期组织学习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行政处罚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使职工业务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3、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群众的保护意识。各场通过在辖区范围内张贴标语、制作展板和发放材料等宣传形式,全方位开展了围封禁牧及护林防火等工作的宣传。

4、坚持集体领导。

各林场领导班子始终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民主集中制有关制度和规定,充分发挥班子成员集体领导作用,大事向林业局汇报并开会碰头,小事相互通报,相互协调,班子“一把手”能够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遵守制度,带头执行决议,带头维护纪律。

5、团结协调形成合力。

场领导班子始终讲团结、重友谊,班子成员之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上从不互相推诿,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团结氛围,自觉维护班子的集体威信,形成班子内部合力,较好地发挥了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作用。

五、当前国有林场改革、森林经营、森林资源管理及林下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思路、对策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由于林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现有交通工具无法满足正常工作需要,保护、管理及生产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场的生产经营发展。

2、近年来,国家对林场投入较少,进入场部及各林班的道路常年无法进行维护,严重影响到护林和防火等日常工作的开展,希望上级部门加大对贫困林场支持和帮扶力度。

3、在职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老龄化程度严重,需加大对基层林场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引进新人,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奠定基础。

(二)、下一步发展思路

1、白彦沟林场、马鞍山林场辖区内全部为山区,是典型的天然次生林经营林场,发展第一、一产业条件不具备。但两个林场都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千资百态的群山等适合开发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根据实际情况,望上级部门能在发展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方面加大投入,把两个国营林场打造成森林公园型的旅游景区。

上一篇:【精品】演讲比赛方案下一篇:治四病强作风促超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