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传播

2024-09-18

电视艺术传播(精选11篇)

电视艺术传播 篇1

电视台的节目改革, 不仅要狠抓栏目设置、节目制作和节目引进, 抓精品、创名牌, 提高全台节目的整体质量, 而且要狠抓节目编排。通过巧妙而富有创造性的编排, 树立电视台的良好形象, 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吸引力。

电视节目编排是一门节目综合艺术, 又是一门时间分割艺术。它不仅是一个电视台宣传思想的综合体现, 也是一个电视台屏幕形象的综合体现。节目编排巧妙合理, 不仅会提高本台精品节目的收视率, 而且还能连带提高本台一般节目的收视率;反之节目编排不合理, 就是本台的精品节目也会受其他频道电视节目的影响, 使其收视率大打折扣。

固定的骨干节目定点准时播出。观众喜欢的新闻节目、电视剧、综合文艺以及其他重要的自办栏目都要定点准时播出。其他固定栏目也需基本准时播出, 不能有太大的误差, 更不能随便改变。节目制作要规范, 不能随便超时或短时。已上电视报预告的节目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不能随便更改。这就要求节目编排具有前瞻性、预见性, 要考虑不同节日、纪念日的不同影响以及近时可能召开的重要会议, 预先对一两周节目作出安排, 使电视报上预告的节目与每天播出的节目基本一致。即使有特殊的原因必须临时改变节目, 也要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 采取各种方法提前预告, 使观众对本台主要节目的印象就像对19:00《新闻联播》一样熟悉明了。即使不看电视报, 不看节目预告, 也知道本台几点是新闻, 几点是电视剧, 几点是文艺、体育, 几点是自办栏目。

所有电视节目都要连续完整地播出, 不能被其他节目截成两段或裁掉一部分。一集电视剧播了一部分, 突然遇到了定点节目, 就一下子掐掉电视剧改播定点节目, 等定点节目播完, 再接着播电视剧, 甚至干脆就不播下一部分了。电视剧的剧情被人为割断, 观众被电视剧激起的兴致一下子烟消云散, 这是观众很恼火的事情。不仅会对电视台产生不满, 这样的情况遇上几次, 观众很可能会对这个台的节目失去信心, 再也不看这个台的节目。我们编排节目,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要求不论是白天节目, 还是晚间节目, 都要连续完整地播出。

根据不同节目的不同收视对象给每一个节目寻找最恰当的播出时段。一般说来, 任何一个节目, 不论其形式如何, 都有一个由节目内容决定的主要收视对象, 即适合观众收看的观众层面。我们的编排要努力使节目的主要观众层面和客观存在的观众收视层面相符, 这种相符所对应的时段, 就是节目最恰当的播出时段。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不同的节目, 最恰当的播出时段是不同的, 并不都在每天的黄金时段。如少儿节目最恰当的播出时段是18:00~19:00, 农民节目最恰当的播出时段是21:00~22:00, 老年节目最恰当的播出时段是8:00~9:00等。

适应多频道混合覆盖条件下节目竞争的需要, 以先入为主的方法争取观众。在多频道混合覆盖条件下, 同一水准的电视剧在不同的频道播出, 观众选择哪一个频道, 看哪一部电视剧, 观众收视群的固定, 主要在时间差异上。有观众说, 每晚哪个频道都有电视剧, 一般情况下, 是哪个台先开播看哪个台的。因为先看的那部剧已经把我带到剧情里, 我怎么能丢掉这部已“入戏”的剧, 再换频道看其他电视剧呢?这位观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看来, “先入为主”是绝大多数观众的收视心态。这个先入为主对电视节目编排很有意义, 如果我们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吸引观众收看了本台节目, 同时也就打破了观众收看其他台节目的收视秩序, 使他们不能完整地收看其他台的节目。而完整收看节目特别是完整收看电视剧是每一个观众的收视心理, 几乎没有人喜欢看残缺不全的电视节目。只要我们用这种方法提高黄金时段电视剧的收视率, 就能连带提高电视剧后其他节目的收视率, 同时也能提高这部电视剧播完后同一时段播出的另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 使整个节目播出与节目收视形成良性循环。随着双休制度的形成, 星期六、星期日白天成了观众的又一收视高潮。虽然现在的人们对双休日的安排五花八门, 文化娱乐活动也逐渐增多, 还有许多人喜欢在双休日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 但探亲访友的结果可能使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更有兴致地收看电视节目。可以说, 双休日以及与双休日连在一起的节假日形成了更大的收视可能和收视欲望, 使之成为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黄金时间。搞好双休日与节假日白天的节目编排, 对于挖掘频道潜力、树立电视台良好形象、提高白天节目收视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对双休日白天的节目进行特殊的编排, 把一些观众喜欢的精彩节目和娱乐性较强的节目放在双休日白天播出, 搞一个“双休娱乐版”。

晚间是观众收视可能最大、收视层面最宽、收视欲望最强的时间。因此, 是一天的黄金时间。晚间节目的编排, 要优先考虑观众收视层面最宽泛的节目, 以吸引最大的观众群体。同时, 晚间又是节目竞争最激烈的时间, 整个晚间节目的编排要重点考虑台际竞争, 考虑在多频道混合覆盖条件下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锁住本台电视频道, 收看本台电视节目。因为电视剧是大多数观众的收视重点, 因此电视剧的编排竞争是重中之重。要采用先入为主的办法把观众吸引到本台节目中, 以打破观众收看其他频道节目的收视秩序。在中央电视台19:30播完《新闻联播》之后, 立即插入本台新闻。本台新闻结束后, 在20:00先入为主正点准时播出本台的精品电视剧, 当中央电视台20:10开始播出电视剧时, 本台的电视剧已播了一段时间, 观众可能已被本台精品电视剧的情节吸引住而无暇他顾了。观众只要看完本台20:00播出的电视剧, 他们收看其他频道节目的收视秩序就已被打破, 其他频道的节目就不可能被连续完整地收看, 其结果可能使本台节目的收视率得到整体提高。

总之, 在当今时代, 电视节目的竞争首先是节目质量的竞争, 在节目质量处于同一档次的情况下, 节目编排的竞争就成了成败的关键。总编室作为全台节目的总体组织、协调、控制部门, 在注意用各种方法提高节目质量的同时, 尤其要注意优化节目编排, 使巧妙的节目编排成为提高电视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电视艺术传播 篇2

最后,《龙门镖局》中对植入式广告的处理时前所未见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和观看惯性,将广告植入内容,与剧情充分巧妙的融合,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本来打扰观众收视体验的植入式广告在《龙门镖局》中却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甚至观看广告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还增加了广告投放的热情。

目前,中国的情景喜剧市场一方面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一方面又高度的同质化,往往某种题材卖座,那么那种题材的作品就会大量的推出,而这种情况下抄袭严重,缺乏创新,不但损害了制作方自身利益,更是伤害了中国电视情景喜剧这个市场整体。要想打破观众思维中对情景喜剧的固有印象,必须大胆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才有可能获得观众的重新认可,在情景喜剧市场乃至电视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龙门镖局》与其它的情景喜剧相比,显现出很多不同之处。

在产品的打磨上,《龙门镖局》改变了以往电视情景喜剧低成本制作的常规,为了使得细节更贴近于剧情和更具有生活感,剧组没有选择去横店取景拍摄,而是多花X700万在丽江自行搭景。这种高成本的投入体现了制作方对作品的.自信,更使得作品的质量更为精良。 在剧情的选择上,《龙门镖局》创新的将现代的职场元素移植到古代环境中,而毫无牵强感。改变了情景喜剧固有的一集讲述一个到两个故事的套路,而是每集有故事,而整个故事也有故事主线串联。

在观众的收视体验上,该剧还取消了情景喜剧中的“罐头笑声”,不再生硬地帮助观众寻找笑点,不去认为的干扰和控制观众的情绪,而是观众自己去发现笑点。该剧还采用了创新的报集公式,采用数学公式代替传统的连续的阿拉怕数字,给观众带来了更多乐趣,增加了喜剧效果。

把电视剧作品这个产品推向市场,第一部就是要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准确的深入到目标群体中去,才有获得高回报的可能。 宁财神在写《武林外传》的时候,论坛和BBS非常流行,很多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它们。而今,微博盛行,很多热门微博都可以在《龙门镖局》中找到影子,正因为这样,《龙门镖局》更为时尚、新鲜和接地气。

同时,宁财神将《龙门镖局》定义为“古装职场喜剧”,,’((龙门镖局》以一起劫镖事件开始,镖局少奶奶盛秋月濒临破产,爱占便宜的平安票号少东家陆三金收购镖局之后,才发现这是个烂摊子,想撤退时已经骑虎难下。随后,不会武功的镖师白敬棋、一心嫁入豪门的名医邱缨路、武功盖世的官二代吕青橙、爱财如命的厨子蔡八斗、前女友遍天下的老镖头恭叔加入战团,冲突不断。”

3结语

剧中涉及到职场的方方面面,如加薪、跳槽、同业竞争、职业规划等。时尚的微博和千变万化的职场,正式年轻人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龙门镖局》的目标受众自然被定义在热爱互联网流行文化的年轻群体。编剧宁财神曾说,《龙门镖局》的目标观众,不是豆瓣上的“文艺党”,也不是天涯上的大多数,而是“二次元”。所谓“二次元”就是相对于我们生活的“三次元”现实世界的平面世界。狭义的“二次元”代表虚拟文化。而广义的“二次元”则可涵盖所有的互联网流行文化。他这样定义目标受众:“有一定知识量,心态相对平和,很多其实也没什么钱,但看过更广阔的世界,看过大量二次元作品,受过大量叙事节奏和信息量的训练。所有的文艺产品的传播都是金字塔形的,我讨好的是塔尖上的人。他所瞄准的“二次元”受众在收入上虽然不是塔尖,但在文化辐射力上站在了塔尖的位置。”

电视艺术传播 篇3

土家族摆手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显示着土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年轻人纷纷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遇到了困难,几乎也是从根源上影响了其艺术审美的传播。其次是传播方式的落后,当前的土家族摆手舞主要是依靠传统的人际传播和政府组织传播,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要充分发掘其艺术内涵,积极研究和利用电视媒体等大众传媒手段,为土家族摆手舞寻找新的传播出路,因此,我们对于其电视媒体的传播研究也就有着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对于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播现状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

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是传播的基础,如果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人继承和发扬,那么传播也就无从着手了。土家族摆手舞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发展过程,历经几次兴衰更替,已经濒临灭绝的土家族摆手舞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重新整理和开发出来,并随着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而备受文化部门关注,然而发展到今天,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很多土家族人都不会跳这种舞蹈,其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其传播的方式和行为的不通畅导致,由传统的人际传播和政府文化部门组织传播并不能将这种民间文化很好地传播下去,然而,随着全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其传播的思路和方式急需突破。积极借助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对于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摆手舞空间传播现状

土家族摆手舞的分布主要在湖南、云南、重庆、贵州交界的酉水一带,其传播的方式主要以传统的传播为主,由于受到传播范围和效果的限制,传播的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我们主要分析传统传播方式遇到的问题。首先是人际传播的方式,人际传播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来实现的,依赖的是人们在社会中基本的社会活动和交流方式,这样的传播方式作用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基本和重要的方式。其优点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保证了文化的原有特色,而且有着非常强的自发性特点,反馈及时,传播方式更加容易接受。但同时也有着非常大的缺陷性,那就是其传播的范围相对来说较为狭窄,比较依赖于传播信息的发出者,只能够实现小范围的传播,而且随着传承人的逐渐老去以及后继无人,导致交际传播遇到极大的困难。其次是自上而下的组织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以信息为主的传播,通过组织内部的沟通协调、管理、决策等功能,借助政府力量强行实现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也有多种,例如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的旅游收入以及经济发展,组织和安排相关的土家族摆手舞的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商业性质,导致了传播受众的积极性下降,逐渐失去了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审美特征,虽然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和推广,但是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是在人们广泛的参与下形成的,丧失了群众基础的文化传承的意义,还有待商榷。

二、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特征在电视媒体传播的分析

(一)电视媒体传播的主要优势

电视媒体对于土家族摆手舞传播起着非常好的作用,首先是电视媒体庞大的受众,其次是电视节目生动有趣、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而且土家族摆手舞也能够和电视媒体结合使得舞蹈艺术成为一种电视传播的大众艺术。电视节目的类型多样化,可以通过纪录片、专题片、工艺广告、电视剧等多种类型的电视节目满足各个阶层的电视观众的需求,给传播的受众带来丰富多彩是视听感受,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播,电视媒体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土家族摆手舞涉及的范围广,本身的群众基础丰富,利用电视媒体进行文化传播能够获得目标受众的广泛关注。

(二)电视媒体传播的主要问题

1.影视作品鲜有涉及

电视媒体传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影视作品支撑,要通过电视媒体进行传播必须要有作品,例如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的《康定情歌》《木府风云》《妈祖》等,这些电视剧依靠着过硬的艺术质量吸引了大批的收视人群,也体现着一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当前反映土家族摆手舞的电影电视剧还比较少,仅有的几部如《沉默的远山》等作品也不是以土家族摆手舞为核心内容,只是略有涉及,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的影视作品建设,在充分了解土家族摆手舞审美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2.电视栏目的传播数量限制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相关的纪录片和电视栏目,但事实上,这样写实的电视纪录片几乎是空白,纪录片是以真实的手法来还原文化的,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文化传播的氛围以及文化淳朴的艺术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像《摆手舞之乡》这样真实的记录和还原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节目。

3.电视媒体的地域性约束

土家族摆手舞本身就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属于土家族地区和人民的传统文化,其本身覆盖的地区有着一定的地域偏向性和文化偏向性,是一种从神庙神堂的祭祀舞蹈逐渐演化而来的,其受众相对来说主要以当地的土家族为主,而其他地区的民众在接受这样的土家族摆手舞文化时,就有一定困难。这样的地域性也直接导致了电视媒体地域偏见,导致当地如湖北、云南等地的电视媒体在实际开展相关的电视节目制作的时候,遇到困难,也是制约其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审美对电视媒体传播的影响

上文分析了大众媒体进行土家族摆手舞文化传播的优势以及本身存在的问题,那么,土家族摆手舞本身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在实际开展电视媒体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来一一探索。

(一)土家族摆手舞艺术审美的主题制作

电视媒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学特点,但是当前借助电视媒体进行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播和发扬的时候,并没有将土家族摆手舞本身艺术特点和电视媒体的传播规律相结合,导致其开发的主题非常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当前的电视节目中涉及到的土家族摆手舞来说,其艺术的在审美领域的特征大都被忽视了,更多是脱离人们生活和实际的报道,对于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审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节目非常少,大多数流于表面类似于舞蹈教学和旅游节目等,对于土家族摆手舞文化和艺术的人文关怀比较匮乏,节目呈现出类型化和同质化的特点。究其原因,还是对于土家族摆手舞艺术审美研究的不够深入,根本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必须要充分认识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创新舞蹈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摆手舞中的祭祀主题也急需得到全新的阐述,在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下,其应该被赋予全新的意义像健康、健身、教育以及娱乐等功能,并以此为主题开发相关的电视节目,充分考虑到不同阶层的电视观众的特点。

(二)土家族摆手舞电视传播内容和方式

信息和通信过程是传播学的重要过程,信息即是与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相关的信息,其数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客观事实的影响,但是信息的质量却跟信息的发布者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里提到的发布者就是指电视媒体的节目制作人员。而通信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一定的时效性,同时也应该注意传播的反馈作用。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电视节目的创新还是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都有着很多值得改革的地方。例如,在土家族摆手舞相关的电视节目制作的时候,要注重深度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或者深入到寻常百姓家中,将土家族摆手舞艺术与大众生活相结合,既能够丰富信息的内容跟质量,也能够加强通信的效果,使得电视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提高电视节目其审美艺术情感的影响力。并能够创新电视节目的形式和风格,不仅仅受制于新闻、纪录片、教学片等形式,要充分结合其艺术审美开发全新的节目形式,使得内容丰富多彩。

(三)电视传播视角下商业价值

通过电视媒体开展相关的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传播,毕竟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媒体时代下土家族摆手舞本身的消费价值和商业价值。著名的社会学家黄平曾经说过,消费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人们在电视节目中关注土家族摆手舞文化,消费其实并不是一种商品,而是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无论是从电视传媒角度分析还是土家族摆手舞本身的艺术价值,都必须明确在新媒体时代下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这也是促进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电视媒体是我国受众最为庞大的媒体类型,电视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广告以及市场运营,以及对传媒产品和主题的商业价值的发掘。例如,在国内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西藏文化、客家文化、苗家文化等不再是沉睡在高原边疆的小众文化,逐渐被观众所熟知,而土家族摆手舞这些地区距离主流文化的中心非常近,导致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不被重视。很多的电视媒体并没有发现独特而神秘的土家族摆手舞文化背后的商业价值,其背后关于人类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变迁以及英雄等丰富的记录和原始文化有着非常好的历史意义,很多主流的电视媒体并没有发现潜其潜在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也是电视媒体传播滞后的重要制约,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拓宽和开发土家族摆手舞艺术和商业相结合,开辟全新的电视传播新领域。

结语

电视剧《奋斗》的传播艺术解析 篇4

一、类型剧:继承与创新

《奋斗》在做宣传时说,这是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以及《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之后的又一部青春大戏。既然如此,自然可以把这三部片子放到一起来研究,并将他们归类为青春偶像剧。一位著名学者曾指出:“商业电影的生命就是与各民族,各种文化背景的广大观众建立起有效的对话关系。一部类型片总可以被看作是两个对话:与现实的对话;与以前所有艺术作品的对话。”这一原理适用于各种类型剧。那么,《奋斗》作为青春偶像剧的最新代表,在这些对话中继承了哪些传统元素同时又进行了哪些创新呢?

首先,类型剧注重的是与以往作品的对话性,这是一种继承。谈到青春偶像剧,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强烈的“韩流”。近年来,韩国偶像剧在我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热潮且有力压我国“群雄”之势。随着中国众多电视剧的纷纷效仿,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带动了我国青春偶像剧的暗流涌动。而在与这些以往作品的对话中,它们必然有着一定的共性:在主角的选择上,多是俊男靓女;在拍摄风格上,片子的基调、色彩都比较明亮、唯美;它们的题材和艺术旨趣总是在讨论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一些永恒话题,如爱情、亲情等;它们总有着这样的叙事模式,先是男女主人公见面,然后相知、相爱,中间历经挫折,最后以大团圆或悲剧结尾;从拍摄手法看,这类电视剧一般不重视纪实性描述,它们虽然反映的是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但剧情却往往超越现实,创作者在艺术文本和观赏心态上并不对生活的真实性提供担保。

此外,既然要与现实对话,因其各自的现实不同,我国的青春偶像剧自然就会有自己的创新套路。首先,从语言来看,这类剧多使用地道的北京话,且有着独特而流行的风格。其次,从叙事内容来看,它描写的是中国内地青年的故事。比如,《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描写的是50年代出生的人在年轻时代的冲动迷惘和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描写了90年代两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两难抉择;《奋斗》更是用几种男女交往模式体现了当前中国内地所盛行的几种爱情观和价值观。最后,从叙事模式来看,韩剧多是单一地讲述男女主人公之间或缠绵或诙谐的爱情,就算涉及主人公的事业理想,也是作为爱情故事的配料出现。而我国兴起的这几部电视剧除了爱情是重头戏之外,年轻人追求理想的种种曲折、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也是全剧的中心内容。为什么同为青春偶像剧,会有如此种种的不同呢?谈及一种类型剧的兴起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它的文化背景。这几部青春偶像剧的导演都是二十世纪50或6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都属于精英知识分子,其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使他们身上有一种特有的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气质。这些男性导演不可能拍如韩剧和琼瑶剧那般抽离生活现实的爱情剧,他们用精英的视角来看待青春、人生和爱情,于是作品也就具有了精英色彩。另外,任何一种类型剧总是把某种社会或历史经验浓缩为冲突与矛盾解决的戏剧格局。青春偶像剧描述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年轻一代的生活、事业和爱情。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环境中,对年轻人的描写就离不开奋斗、离不开他们在这样一个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理想和迷惘。比如,《奋斗》中陆涛的同学因考试舞弊没拿到毕业证,在父母和社会的各种压力下跳楼自杀;又如,陆涛在其生父的帮助下获得成功,而后又不屑在物欲面前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最终放弃财富,决定和夏琳一起去法国。这些剧情的发展都与时代的旋律紧紧相扣。

在与韩剧对话并借鉴的前提下,经我国导演长时间的探索与追求,我国的青春偶像剧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成规系统。而《奋斗》正是凭借着对这种成规系统的操作,在2007年一鸣惊人,它第一次全面地承载了“80后”的文化意识,对传统文化的背离与反叛成了该剧的最大亮点。

二、价值观:传统与反叛

类型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态,总存在一定的文化导向、预期和成规系统。它在总体的叙事信念上没有权威性而强调共识。因此,对于传统的价值理念它会自发地继承,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变动性。而《奋斗》恰是在这一传统与反叛的价值观之间作着艰难的选择。一方面,剧中许多人物身上都具有传统文化的气质。如米莱十分痴情,无怨无悔地付出;杨晓芸把婚姻当作自己的全部生活;就连夏琳这样叛逆的人物也同样有传统的一面,她对纯真爱情的追求正是我国传统女性的美德。而另一方面,《奋斗》对“80后”的爱情观和终极生存意义等的探讨又有着一定的反叛色彩。

毋庸置疑,女主人公夏琳的性格塑造较以往电视剧中的女主角具有明显的反叛和突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父权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传播媒介的内容也一直被学者视为“沿袭了一套对女性极其不公的刻板成见。特别是在无形中刻画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所激烈批判的性别本质主义。女性特征绝对地被归纳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男性特征被归纳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维的。”(1)按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女性如果不是三从四德,至少也应是冰清玉洁,对爱情善始善终。但夏琳一上场就对这些传统价值观予以颠覆。她留着精练帅气的短发,经常穿着吊带和宽松休闲裤,这些都显示了其性格上的自由和随性。她从高中开始就谈恋爱,和前男友在一起是为了有个免费司机,和好友的男友偷情体现出“80后”追求爱情自由、忠实自己感觉的新的爱情观。作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夏琳同样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事业。这诚如陆涛的疑问:“我现在有房有车,我能养着她,我爱她,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非要和我分手呀!”但这就是夏琳,她希望和对方有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些情节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男女格局,女性不再是依赖型的、感情型的、非理性的个体,她们同样理智、独立、富于理性。而随着这种荧屏形象的迅速走红,体现出来的正是电视文本对以往主流父权制观念的一种反叛。

同时,《奋斗》对于终极生存意义的探讨较之主流意识形态也有所突破。比如,男主人公陆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努力拼搏,希望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向深爱的人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后来他实现了这些愿望,却因追求真爱和自由而最终放弃了这些物质财富,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体现的是他对奋斗也是该剧对奋斗的诠释:奋斗,有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但如果不奋斗,你肯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奋斗是一个过程,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的过程,重要的是不能丢掉自己的尊严和信仰。

从而,有学者指出,《奋斗》让之前自产自销的“80后”文化逐渐进入了中国的文化主流。它的红火使这些具有一定反叛的文化进入了公共领域的视野,使更多的观众得以参与由公共领域为中介的社会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奋斗》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并具有文化导标的意义。

三、影响力:理想与现实

一部电视剧迅速走红并产生重大的影响力,是创作者尊重创作主体、人物主体和受众主体的结果。它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规范和审美创造接受的心理构架,是大众的内在审美心理模式,其基础应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大众心理愿望。受众收看这些电视剧往往是为了娱乐,他们希望看到和他们的种种生存问题和情结相关的片子。“80后”所遭遇的正是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在时代机遇前,很多年轻人都想一展抱负。然而,机遇也同时意味着残酷的竞争,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竞争往往还有自己的潜规则。那么,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各方面的诱惑?是丢弃自己的原则,随波逐流?还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信仰?另外,爱情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还有多少纯真的力量?这是“80后”所面临的有关理想与现实二元相悖的问题,也是《奋斗》力图阐述的问题。

《奋斗》首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美好的理想之图,让我们充满无限向往。其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可以说是超越世俗的理想之爱。有心理学家曾经指出,真正的爱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而是两个人因为爱各自完善自己的人格,相爱的两个人永远是独立的两个个体。它也不依条件而定,而应该是气质和性灵的吸引。该剧正是表现了这样一种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夏琳抢好友男友的情节也反映出爱情不该被世俗伦理所禁锢,它是自由的,是两个人性灵的自由吸引。如今,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女性越来越多地走出小家庭,参与到社会工作和活动中来,人们的思维受到多元文化影响日益开放,这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追求真爱和性灵自由的心理正好产生共鸣。《奋斗》走红后,夏琳成为众多女性追随的对象恰好印证了这点。另外,全剧有对物欲横流社会中人的价值观的反思,对奋斗的诠释超然于物质之上,这也与当前年轻一代在巨大竞争压力下,渴望灵魂的高贵和宁静这样的心理相吻合。该剧故事所发生的场景、人物身上特有的文化背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受众可以从这一类文本中找到和自己的生存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并通过剧本超越生活现实的浪漫现实主义手法,让自己的渴望得到发泄和释放。这也是《奋斗》迅速走红的原因之一。

然而,也有人认为,《奋斗》力求表现出很现实的社会环境与人们很真实的思想感情,却又总是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摇摆不定。“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可见,该剧直面的正是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事业迷茫、情感困惑等社会现实问题,这也是很多年轻观众追捧它的原因。然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男主人公陆涛的奋斗缺乏含金量。富爸爸一夜之间从天而降,事业从此平步青云,这对现实生活中的奋斗者来说只是一个白日梦。(2)对于夏琳这样一个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人们也褒贬不一。中国几千年以来,父权制观念已深入骨髓,在沿海地区、上海和北京等一些发达城市处于白领阶层的女性十分喜爱这个形象,而在一些中小城市或是农村地区,这个形象还无法引起共鸣,甚至还有不少观众对其嗤之以鼻。由此可见,受众对文本的解读是复杂的。尽管《奋斗》开始导入某些新的文化理念,比如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反叛、对终极生存意义的探讨等,然而,受众能否接受这些还要依赖于现实的生存环境。文化的导向和启蒙固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政治和经济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眼下,《奋斗》的余热尚未消退,续集又将面市。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青春偶像剧这一类型剧的市场。《奋斗》的成功让我们看到这类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在日益成熟的成规系统内,中国的青春偶像剧该如何实现自身的继承和突破,会不会也如韩国偶像剧那样出现瓶颈状态,又该怎样延迟这种状况的到来,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注释

1[1]蔡骐《: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电视媒体网络传播价值凸显 篇5

就新闻栏目而言,在新闻栏目传播大战中,不管是中央级卫视的新闻栏目,还是省级卫视的新闻栏目,在2013年均较往年有更为突出的表现。新闻栏目品质的提升不仅刺激了网媒的关注,也提升了中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品牌形象及其传播效果,而且优秀的新闻栏目也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议。在互联网受众碎片化的时间中,新闻栏目亦获得了很高的关注、点击和消费,支撑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和繁荣。

就综艺栏目而言,近一两年,中国综艺栏目市场出现了一些亮点、热点,这对中国电视市场的繁荣,以及对整个中国电视节目品质的提升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综艺栏目的网民关注也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景象,6亿网民在互联网上“肆意”挥洒他们的注意力和关注力,从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市场和影响力。几乎每档优秀的综艺栏目,大片化的节目形态,在网络上都有相当强烈的反映。从视频点击量来看,6亿网民的视频点击,与在中国家庭客厅市场上13亿传统电视观众所形成的庞大、壮观的收视运动形成呼应。在互联网上,6亿网民掀起的网络声浪也同样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娱乐热点,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

电视艺术传播 篇6

1 从科技传播视角衡量科技新闻传播效果

科技是现如今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主要动力, 对于我国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通过先进的科技能够促使我国社会转型升级, 为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社会和群众了解科技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既能够满足群众的好奇心理, 又能展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还能创新国家发展战略。科技新闻传播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新闻工作, 需要引起相关从业者的重视, 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 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

对科技新闻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价, 可以发现传播工作中的诸多问题, 明确改进工作方向, 对新闻传播工作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科技新闻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普通群众, 群众接受程度的好坏是传播工作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 科技新闻传播的高效性, 不仅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形式、方式、手段不断完善和范围、内容不断深化上, 体现在科技知识和新闻信息的大规模的、多向互动的、快速的扩散上, 还要体现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道德的有效传播上[1]。

2 科技新闻高效传播的维度

2.1 传播形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变, 从最早的报纸, 到电视, 再到互联网, 每一种传播方式都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 这几种传播方式仍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科技新闻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引起群众的更多关注, 电视新闻和互联网新闻能够满足这一目的, 其能够灵活展示科技新闻信息, 能够让观众理解, 成为公众理解科学的双向活动。

2.2 传播速度

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 要做到快速响应、快速传播, 这样能够有效地表现出科技的特点和价值, 有利于群众第一时间掌握科技信息, 把科技转化为产品进行生产, 时间效率大幅提升。科技新闻与其他的新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其要准确、及时地公开, 例如在“玉兔号”月球车着陆过程中, 通过电视直播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科技的进步, 感受到自己国家的强大, 受众的需求被极大满足。

2.3 传播规模

电视科技新闻的受众是全体社会成员, 当受众的规模足够多时, 新闻传播的价值就会增加, 如果受众范围较小, 即使科技新闻的价值很高, 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所以新闻的规模也是影响新闻效果的关键[2]。

2.4 科技新闻本身的价值

科技新闻传播要想获得最佳的效果, 除了要满足以上条件之外, 还应当保证科技本身具有较大的传播价值, 如果科技新闻中的科技含量较低, 观众会失去观看的欲望, 因此, 在选择科技新闻的内容时, 要选择推广价值更高的、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内容, 着重选择那些观众还不了解的科技成果, 这样能够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 让新闻传播的效果提高。

3 提高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措施

3.1 增强新闻通俗性, 用好科技背景知识

许多科技内容对普通群众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 要想让普通群众了解科技新闻的内涵, 要适当降低科技新闻在内容方面的难度, 通过采用平实的表达手法, 使其更加平易近人。例如, 可以在进入正题之前阐述一下新闻的背景, 增强科技新闻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让观众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同时, 又不能失去科技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这样, 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 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科技新闻与其他的新闻存在较大的差异, 科技新闻的内容大多是探索出来的新知识、新原理, 即使是该专业的人员也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所以, 在传播的过程中, 可以将这些新闻简单化处理, 将其与观众的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 某个科技原理能够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新闻内容就应当以群众常见的药物进行举例, 阐述副作用降低的程度, 让观众能够一目了然, 从而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3.2 将深奥的科技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

观众在观看电视科技新闻时, 会将自身的背景知识当作是理解新闻内容的主要依据, 如果新闻的内容超过了观众的背景范畴, 观众的接受效果就会降低,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问题, 新闻传播者要将深奥的科技简单化,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 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接受和理解, 阐述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故事、动画等方式来降低科技知识的理解难度, 并联系人们生活中的经验, 尽量让每一位观众能够看懂[3]。

3.3 新闻编辑人员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从事一线新闻工作的人员是新闻的主要制作者, 这些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新闻的质量, 当这些人员对需要播报的科技知识不甚了解时, 科技新闻的水平就会降低, 而在现实情况中这种问题较为常见, 许多科技新闻编辑者都属于“门外汉”, 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 其自身对科技内容都不了解, 则很难顺利制作出高水平的科技新闻。所以, 相关从业者需要加强科技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做到术业有专攻, 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在报道科技新闻时做好功课, 才能为观众营造更好的观看体验。

3.4 用好角度, 激发观众兴趣

科技新闻的切入点不同, 其带来的新闻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为此, 在制作新闻时, 需要找准切入点, 选择观众更能够接受的角度, 不断进行创新, 例如, 名著《红楼梦》在医学人员眼中是一本医学宝典, 在建筑者眼中是一部古代建筑著作。科技新闻也是如此, 找准角度能够让科技新闻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只有当新闻报道与读者自身经历和生活相似或相近的时候才容易激起读者的兴趣, 增加传播效果。因此, 深入理解科技新闻素材, 选好角度, 尽量将报道与大多数受众的角度契合的报道, 才会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4 结论

总之, 现如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 科技新闻的数量也在增加, 观众在观看科技新闻时, 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思考, 只有降低新闻的理解难度, 提高新闻的价值和趣味性, 才能让观众乐于观看。相关从业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在编辑新闻时选择更好的角度, 提高新闻的整体价值,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让科技新闻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要:现如今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正是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而普通民众对于科技发展也非常关注和热衷, 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传播方式也加大了对科技的报道。本文主要探讨电视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希望能够为科技的进步以及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科技,传播,新闻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鼎鼎.对媒介融合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6) :33-52.

电视艺术传播 篇7

电视对外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播什么”以及“如何传播”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同时, 也关系到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

“传播什么”——一个当下的、真实的、变化中的中国

谈到对外传播的内容构成, 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传播“和而不同”等中国传统文化, 向世界宣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但对外传播只利用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核是远远不够的。

2007年2月, 《北京共识》作者乔舒亚·库珀·雷默发布了新的研究报告——《淡色中国》, 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战略威胁, 是其国家形象。中国的问题不是其国家形象是“好”是“坏”的问题, 而是取决于一个更复杂的难题:中国的自我形象和其他国家对它的看法并不一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在展示本国文化时, 中国官员通常会走阻力最小的路线, 借助陈旧而老套的京剧、武术和茶文化, 而不是宣传中国充满生机的新文化领导者。这导致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往往频繁发生变化, 充斥过时观念、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根深蒂固的偏见。

过分倚重宣扬传统文化, 并没有展示一个现在的、真正的中国, 因为即使是在中国本土, 传统文化也并非是时代精神。因此, 雷默建议, 中国必须设计一整套与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愿望相符的理念、象征、“品牌”和信息。

这并不是说中国应该放弃传统文化, 而是要设法让日益崛起的新中国的知识、文化和商业产品补充和巩固中国的传统形象, 避免用政治上取巧、好推销、但与现实不符的形象掩盖中国的真实特性。诚实态度能帮助外国人了解到, 他们在现代中国看到的矛盾之处未必代表着欺骗或软弱, 只不过是变革的标志。中国不能呈现给世界一个“粉饰”过的国家形象, 只有包含好坏两面、真实反映现状的形象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②

雷默的外部视角当然不一定全对, 但有助于我们反思是否在对外传播中有某种程度的“自我想象”。比如, “你们要讲的都讲了, 我想要知道的都不知道”, 曾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朱穆之同志提到, 一位外国友人向他这样抱怨中国的对外报道③。再比如, 为了凸显国民的“万众一心”, 对外传播有时会产生过分宣扬民族主义的印象。但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的表述, “大国崛起”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从经济民族转变为政治民族, 而成为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民族,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民族主义。今天中国在追求和平崛起的过程中, 一定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 一个国家如果仅仅以民族主义作为诉求的基础与政策的目标, 她就无法获得其他国家的尊敬与认可。这种国家的崛起必然会给外界留下的是一种强权的、非和平的崛起, 而且最终必然是短命的崛起。④

还有一个需要直接交锋的内容主题, 是如何不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事实上,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推进, 政府也承诺如此, 从改革开放后废除领导人终身制, 到近年来四川雅安等地的基层民主选举试验, 这些都是中国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把这些纳入对外传播的主要议程, 使那些对我们有偏见的国家, 能够真正理解或者真正了解、认识到中国基本制度的形成, 不是哪一个人和哪一个党强加给这个13亿人口大国的, 是历史合力形成的一种必然结果, 并且也在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步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但归根结底, 中国的发展道路, 需要由中国人民自己来探索, 而且, 中国愿意把这个探索过程, 作为整个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一部分呈现出来。

正如2007年2月,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的那样, “不回避中国存在的问题, 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对外宣传和交往方式, 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 增强宣传的有效性”, 把一个当下的、真实的、变化中的中国, 作为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 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对外传播的根本目的。

“如何传播”——构筑现代化的传播体系

从某种角度说, “对外传播”仍然是宣传, 只不过是一种更高明的“宣传”罢了:构筑国家形象时, 要尊重信息传播规律和境外受众长期形成的信息接受心理, 才能在全球争取人心。而要以“如何传播”实践这一认知, 则是一个涉及传播理念、全球信息资源、国际信息传播技能和现代信息生产流程机制结合的系统工程。

这一判断来自目前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电视媒体——CNN、半岛电视台、BBC的成功经验。新闻是一家媒体的脊梁, 国际新闻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硬体现, 我们不妨以新闻生产来透视它们各自的核心竞争力:CNN依靠的是遍布全球的新闻触角, 1000人的驻外记者日夜不停地向总部传送信息, 使得受众养成了这样的收视心理——要知道这个星球正在发生什么, 就看CNN的国际新闻频道;半岛电视台的规模虽然不大, 但在“意见与异见”的主导下, 拥有两个“杀手锏”——有关基地组织的独家新闻和阿拉伯世界的国际立场, 这使得人们即使不同意它的观点, 但也不能忽视它的声音;BBC的成功依赖的则是其长期坚持的“公正、客观、独立、平衡”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力图以冷峻、超然的态度提供事实性报道和平衡性报道。人们往往是先从CNN知道发生了什么, 然后再看BBC怎么说。

这些经验的背后, 对应的是丰沛的全球新闻资源、独特的对外传播指导思想、娴熟的对外传播技能。而这三家媒体能够持续运转的背后, 还有一个共性的成功经验, 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流程管理机制。

系统论认为, 要把事物放到系统认识的思想下认知, 把握好系统具有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 才能使系统最优化, 更高效地实现所需要的功能。实践和理论启发我们, 在思考对外“如何传播”时, 应以系统论的观念为指导, 构筑起现代化的传播体系: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理念, 是这一系统的灵魂与黏合剂;全球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积累, 是这一系统的基石;国际信息传播技能和全球化信息生产机制是这一体系的两大支柱。

简而言之, 如上文“传播什么”提到的, 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理念, 就是传播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同时不囿于传统文化, 呈现当代中国真实的物质面貌和精神面貌;全球信息资源的获取, 除继续在全球布设记者站外, 还应注意信息资源开发的“扬长补短”——在巴基斯坦、朝鲜、伊朗、非洲以及拉美等国家和地区, 借助我国的优势外交资源, 努力建立自己的独家信息源;在热点新闻区域, 如中东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建立与当地新闻机构、政府、民间组织、消息灵通人士的关系网, 争取抢先发布重要新闻。

在国际信息传播技能方面, 舆论学认为, 人的性格及行为方式受它所处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很大, 处于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对相同的传播内容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尽管这一结论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在传播实践中被贯彻得还不够,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作为内容生产者, 我们已经在潜意识里深受母国文化的浸润, 常常忽略不同文化间的信息传受心理差异。

国际信息传播技能的提升, 更要注意“多管齐下”, 包括定位精英受众, 影响有影响的人, 善用舆论领袖的“二级传播”效应;加强受众分析, 在目前按华人、非华人以及按地域分类的基础上, 继续按照知识、收入、社会地位等多维度精细分层, 进行内容的精确定制, 同时要更加重视受众反馈;在传播语态方面, 要注意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抽象、具象差异, 报道中多运用故事化的传播方式, 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世界故事中国视角;对重大、突发新闻事件, 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做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解读, 使这一被无数次经验与教训验证的规律成为报道的常规;在对外传播的贴近性方面, 应注意增加本土化生产、本土化员工、本土化传播等比例, 不断强化报道的国际化色彩等。

注释

1[1]数据来源:中央电视台事业发展调研处《中央电视台2008年事业发展报告》, 2009年1月。

2[2]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5月。

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篇8

电视新闻传播通过电视荧屏向观众传播, 传播方式包括声音和图像。随着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样化等形势, 电视新闻传播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既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所以, 我们必须要重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 传播方式网络化

当今世界是一个互联网时代, 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 2015年年初, 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4年底, 中国网民已达6.49亿人。[1]现如今, 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方式大多以网络为主, 电视新闻传播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与网络相结合。例如, 在报道全国代表大会时, 可以进行电视网络直播, 人们不但可以看电视直播, 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看到大会现场的实况。如今, 电视网络传播也越来越个性, 不断加强与观众交流、互动。另外, 现在大多数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 会第一时间把世界或者国内发生的新闻放在最显眼的地方, 并且在不同的界面滚动播出最新新闻, 以便观众观看。因此, 网络与电视相结合已然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大趋势。

(二) 新闻内容专业化

随着传媒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大众传播日益转变为分众传播, 电视新闻传播的受众市场细分化导致市场的分众化。例如, 新闻频道、财经频道、旅游频道和都市频道等, 播出的节目具有专门的内容。电视新闻针对专门的对象群和特定的市场定位, 制定出特别的电视节目, 吸引特定的观众群。但是我国的专业频道基本上是“无偿收视”, 只是靠广告收入来支撑, 单纯追求收视率, 导致专业频道不专, 发展空间较小。

(三) 传播更加国际化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加快, 全球新闻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也逐渐趋向国际化。电视新闻已成为一种有力的政治和外交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塑造国家形象, 改善国际关系;制造国际舆论, 进而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倡导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 甚至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影响国家政府的对外政策, 电视新闻是一个快速有效的信息源, 受众和各种社会团体向政府施加压力, 政府有时迫于压力会开创或终止一项外交政策, 电视新闻的传播甚至会影响国际形势的紧张和缓和。[2]

三、促进电视新闻传播更好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 创造经济条件

电视新闻这个上层建筑若想稳定必须要打好经济基础。

(1) 大力发展与信息传播相关的产业。如影视制作和网络传输等, 打造一些名牌节目, 注重品牌效应。如“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天天向上”等。 (2) 拓宽经营渠道。打破单纯靠广告收入来支撑电视业的局面, 要多种渠道进行经营。近年来随着广电总局对广告时间的限制, 电视台电视广告收入下滑严重。湖南电视台能够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一枝独秀, 资本运营是其制胜法宝。目前我国电视业市场化整合正在加快步伐, 这为电视业的腾飞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其次, 要提高技术水平。及时更新并应用新技术, 不断完善传播手段, 加快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的步伐。最后, 加快软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建立中央和省级管理体制, 合理配置资源。在管理部门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传媒整合的趋势, 设立涵盖整个传媒界的政府产业部门, 激活内部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等,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 重视人才教育

市场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特别是对于电视媒体行业来说, 一定要重视教育, 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1) 相关从业人员的自我完善。电视新闻传播陷入一种误区, 只要上镜必须要长得漂亮, 有些主持人或者记者只是拥有靓丽的外表, 其低下的素质和较差的能力令人瞠目结舌。必须要打造以实力和风格吸引人的记者和主持人。同时还要求电视新闻从业者必须要有创新思维, 能够稳中求变, 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需要相关从业人员不断地给自己压力并且进行自我学习,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 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新闻工作要经常往外“跑”, 从业者基本没有时间学习, 单位和自身也不够重视学习, 极大地影响了新闻工作的质量。电视台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或选派骨干进修。如果不从长计议制定发展战略, 就会涸泽而渔, 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 对电视新闻传播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3) 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新闻院系是新闻从业者的摇篮, 但过去新闻专业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了。很多学校的教学仍是照本宣科, 不注重实践, 且教学实践的设备被束之高阁, 很少让学生使用, 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毕业生, 用人单位产生信任危机。[3]高校新闻院系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必须进行改革,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 培养跨世纪的电视新闻人才, 更好地促进电视新闻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电视新闻传播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掌握传播规律, 增强传播效果, 并且要重视电视新闻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更好地传播电视新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芳.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 2014 (17) .

[2]闫丹.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及应对[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8) .

创业文化及其电视传播探析 篇9

创业文化电视传播:要义、价值和意义

创业文化的基本层面和特质。我国学者张岱年将文化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则将文化从理想的、文献式的、社会的 (生活方式) 三个层面来定义。英国学者奇格蒙特·鲍曼将文化分为概念的、结构的和实践的三个层面。 (1) 虽然上述划分和表述有差异, 但都指向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必要构件:思想、价值观念、实践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制度、文献等。创业简单地说是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文化是创业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创业文化可分为观念层面 (理念、信念、价值观等) 、制度和规范层面、实践和行为层面 (组织结构方式、行为方式) 等。创业文化具有突出的实践特征、博弈特征和载体特征。创业文化的诸多形态首先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但业已形成的文化形态, 又对创业实践产生影响;遵守规范、建立制度和突破藩篱创造、创新之间的张力, 使创业文化具有博弈性;创业活动的特点决定创业文化要有一定载体:创业主体如创业个体和团队, 创业客体如项目和环境, 成为创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创业文化电视传播的要义和依据。“文化的产生就意味着传播, 同时, 也只有借助于传播, 文化才成为其文化。”“一方面, 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另一方面, 传播与文化具有互融互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大众传播所具有的文化或社会建构功能是不可否认的” (2) , 创业文化与电视传播的关系尤其如此。当电视传播中有创业的内容时, 自在的创业文化传播就开始了;当电视媒介进行有意识的创业主题传播设计、参与或组织与创业活动有关的电视活动时, 自为的创业文化传播就形成了。自为的创业文化传播, 对文化或社会建构功能尤其突出。

电视传播与建构文化的逻辑关系, 就是客观真实、媒介验为客观世界的一种情境;媒介真实是由符号 (文学、艺术、电子符号) 来描述的一种情境;主观真实是个人在客观真实和媒介真实的基础上形成或建构的一种情境。媒介真实是连接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的桥梁。媒介真实源于客观真实, 但媒介议程和表达能影响甚至建构出新的客观;由于个体不可能时刻处于客观真实环境中, 个体对远离自己的客观真实的了解和判断要依赖媒介, 也极易受媒介影响, 进而个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文化构件, 社会群体行为、生活方式、制度、价值取向等文化构件, 不可避免地要受媒介真实的影响, 甚至一定程度上被媒介真实所建构。电视自为的创业文化传播, 其基本要义, 就蕴涵在这三种关系中。以创业人才选拔类的电视节目为例, 如《赢在中国》、《创业英雄汇》、《我为创业狂》等, 它们首先具有客观真实的基础。社会现实本身对创业文化传播有需求。与企业或投资商联手的创业人才和项目选拔 (海选、面试) , 部分也是在真实世界进行的。而整个活动媒体参与运作和推广, 又以电视媒介为平台, 具有电视真人秀、电视娱乐等因素, 因而具有媒介真实性和媒介仪式性、娱乐性。这类节目的受众包括直接参与活动的选手和看电视节目的观众。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创业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客观上起到传播创业文化的作用。经过客观真实和媒介真实的综合, 其创业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会有突破和更新, 进而在以后的创业实践中, 影响社会的创业文化甚至起到引领风气的作用;后者, 在看节目的过程中, 多少要受媒介真实的影响, 并在投入媒介仪式和娱乐的过程中, 相应建构出创业理念、价值、规范、行为方式等主观真实, 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以后的社会实践。这也是创业类电视节目值得运作的依据。

创业文化电视传播的价值和意义。“符号世界没有标准的定义或绝对的真实, 只有相对于不同的时空、各社会团体的需要及价值。” (3) 因此, 依据社会需要适时地传播相应的社会文化, 一定程度上就成为媒介存在的价值所在。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 其任何作为都可以说是文化传播与建构行为。美国学者凯尔纳指出:“电视以及其他媒体文化的形式在建构当代认同性和塑造思维、行为等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 (4)

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创业文化与电视传播的结合, 对电视电视的直观性以及纪实功能, 显然更有利于实践性文化的传播。也许观念层面、文献性、概念性的文化传播是电视传播的短板, 所以电视才被扣上文化层次低的帽子, 定位于通俗文化的范畴中。实践性的文化传播, 是电视传播的强项。充分发挥这一强项, 电视完全可以立身于更为宽阔的文化范畴中, 开拓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如果将电视传播定位于通俗文化传播, 那么选秀和真人秀, 可能就更多地着眼于表演性、冒险性和游戏性;娱乐性的知识竞赛, 可能就更多地局限在概念记忆的答题形式上。如果将电视传播延伸到实践性文化传播的范畴, 就可以开拓出无以穷尽的行业性、职业性、技能性等多元实践性的“选”和“秀”;开拓出多样化的、超越文献和概念记忆更具实践性的“竞”和“赛”。虽然后者已散在地成为电视传播的一些风景, 但从传播实践性文化的广阔空间看, 有待电视传播开拓的空间还很大。创业类电视节目, 正是这广阔空间中值得开发的类型。

创业类电视节目现状考察

创业文化电视传播, 以创业类节目为载体, 正不断从自在走向自为。近年来, 不同形态的创业节目在不断诞生的同时又在不断更新。综合考察之:

央视与上视引领, 各类荧屏普现。与南北文化汇聚地、创业人才集聚处的客观真实相呼应, 央视和上海电视南北辉映, 以媒介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合力与张力, 传播创业文化, 为无数参与、学习、体验创业的中国人建构创业精神, 因此而成为创业类电视节目的引领者。央视二套从经济频道发展到财经频道, 历来有自在传播创业文化的传统, 近年来强化了传播创业文化的意识, 先后着力打造了《赢在中国》、《创业英雄汇》、《青年创业中国强》等有一定影响力的节目。上海东方卫视、第一财经一贯秉承海派商业文化的传统, 自在地传播和弘扬创业文化, 近年来逐步形成自为传播创业文化的节目体系。如被称为三驾马车的争夺创业基金真人秀节目《我为创业狂》, 争夺与创业高手深度交流机会的真人秀节目《谁来一起午餐》, 探讨创业、就业、职业发展问题的脱口秀节目《上班这点事》等。省级卫视和地方地面频道, 也在创制创业类节目。如:陕西, 以创业改变命运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改变》;湖北, 以创业帮扶为主旨的《创业最光荣》等。这些节目主要在承继央视与上视节目的基础上, 与地方创业实践结合, 体现出地方色彩。

自在与自为传播互动, 自为传播需要品牌。自在传播是自为传播的基础, 自为传播是自在传播的提升, 两者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 才能形成创业类节目的良好态势。央视财经频道正逐步形成这一良好态势。《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第一时间》、《对话》、《财富故事会》等固定栏目中常有关于创业的故事、人物、信息等内容, 有些还是突出的创业文化内容, 如《第一时间》的“创业课堂”, 《经济信息联播》中的“创业非常道”等。它们推介创业榜样、分享创业体验、交流创业智慧, 从不同层面传播创业知识, 营造了创业文化氛围。正是这些节目的铺垫和积淀, 成为自为创业文化传播的基础。而《赢在中国》、《青年创业中国强》、《创业英雄汇》等节目, 具有更清晰的传播创业文化意识, 通过电视传播手段, 对观念、制度、实践等不同层面的创业文化有较为系统的解读和诠释。这些节目的出现, 深化了自在的创业文化传播, 开拓了电视文化传播的新领域。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打造, 这些节目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品牌还未形成, 影响力也受到限制。因此, 对自为传播而言, 品牌作用力不可或缺。

特态与常态传播相得益彰, 还须栏目支撑。特态传播主要是指特别制作的特别传播。其传播内容以特有的节目形态出现, 但一般不依托或寄托于某一固定的栏目, 播出时间有一定的周期性, 但比较灵活。而常态传播一般是指常规制作的常规传播。其传播内容以一定的节目形态出现, 依托固定的栏目, 播出时间基本固定, 如某一时段的日播、周播等。创业文化具有创新性、博弈性、实践性, 因此自为的传播常以特态传播的面目出现, 缺乏栏目支撑;或临时寄居于固定栏目。前者如以赛季形式出现的《赢在中国》、《我为创业狂》、《寻找杜拉拉》, 后者如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推出的五期特别节目《青年创业中国强》等。也有一些自为传播节目, 如上海第一财经的《谁来一起午餐》, 依托栏目成为常态节目。特态与常态传播相得益彰, 常态的自在传播成为普及创业文化, 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传播日常创业信息的平台;特态的自为传播成为组织媒介活动和事件、制造传播亮点的舞台。两者相得益彰, 形成良好的传播辐射网络。但从目前的总体状况看, 自为传播的栏目化程度不高, 影响核心受众的形成和培育。因此, 自为传播的创业类节目有待栏目支撑。

元传播初现光彩, 软传播稍逊一筹。元传播是具有本源性和语境化的对传播自身存在的传播。就创业文化而言, 其创业者和创业项目自身的存在构成本源性传播;创业制度设计和遵守构成语境化传播。综观创业类节目, 这种元传播已初现光彩。如《赢在中国》、《创业英雄汇》、《我为创业狂》等节目的赛制, 构成的语境就是传播。如竞赛的双方, 赢的一方全部晋级, 输的一方通过PK淘汰一名选手。其自身就是对合作与竞争理念以及策略的诠释传播。再从竞赛规则的实施看, 《赢在中国》、《我为创业狂》等, 以遵守规则为宗旨, 但时有对规则的突破, 呈现出遵守规则和突破规则之间的博弈。从元传播的角度看, 这本身就是在诠释传播创业文化的博弈性质。博弈形成的争议点, 成为节目的看点和亮点。

所谓软传播, 是相对于以传者为中心, 控制性、灌输性较强, 信息比较明确的硬传播而言的, 具有更多的情境性, 较少灌输性且信息多元的传播状态。 (5) 创业文化虽然有观念、制度、行为层面的区分, 但其实践性又将其融为一体。但目前自为的创业类节目, 存在实际环境中的实践环节叙述和展示不足, 演播室里的阐述、对话、论辩所占份额较多, 软传播不力的倾向, 所以有人称它们为《对话》节目的扩版和豪华版。其实演播室里探讨的创业文化理念是可以渗透在实战环节中的, 实践中的理念传播效应远胜于演播室效应, 因此需要更多地着力于软传播。

创业文化电视传播的相关议题

根据上文对创业文化电视传播要义、价值和意义的论述, 以及对创业类节目现状的考察, 彰显出创业文化电视传播的一些相关议题。

节目生态议题。传播生态是指传播活动赖以生存的环境。电视节目的生存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即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中观环境即多媒介环境;微观环境即电视自身环境。创业类电视节目, 从社会背景和需求看, 具有良好的宏观环境;从多媒介共生的媒介背景看, 具有较为有利的条件;从创业活动与电视媒介的关系看, 也具有较好的契合度。因此, 其生态议题主要是充分利用良好环境, 形成自己特有和优化的生态。当前, 各类创业类电视节目, 需要明确自身生态位置, 在此基础上寻求多元生存策略。其生态位置是指节目在社会、媒介、受众集成系统中的位置。例如《创业英雄汇》, 在社会系统中具有优态位 (有需求) , 在媒介系统中也具有优态位 (央视的主流性、权威性) , 在受众系统中是高态位 (央视财经拥有高端受众) 。在这样的生态位中, 可寻求高起点的内稳及优态策略。这是以减法思维形成聚焦效应的策略。减法意味着定位精和准, 目标受众少而精, 传播内容简约深刻, 以形成一种难以企及和克隆的特生态。先追求生态的特性和深度, 后追求生态的泛化和广度。比如, 地方台创业类节目, 在社会系统中具有优态位 (有需求) , 在媒介系统中可能不是优态位 (非卫星传播、地方性) , 在受众系统中也并非高态位 (高端受众较少) 。在这样的生态位中, 可寻求广适性策略。这是以加法思维形成辐射效应的策略。加是在定位较广的基础上, 加形式、加受众、加触角, 以形成一种泛生态。先追求生态的广度, 后追求生态的深度。 (6)

辩证关系议题。博弈性是创业文化的基本性质, 创业类节目对博弈性的体现, 主要是要处理好客观真实、媒介真实、主观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创业与创新、承继与改弦之间的辩证关系。如前文所述, 三个真实的关系既是节目的价值所在, 也是节目运作的逻辑基础。节目的成败、优劣以及实用性、可视性, 多少都和这三者关系的处理相关。作为创业客体的项目信息传播, 往往更具客观真实性, 易被核心受众青睐, 是节目具有实用性的保证;创业者的风采, 易于传播创业观念, 也易于电视表达和“作秀”, 是节目具有可视性的关键。实用性和可视性既不能平分秋色, 也不能倚重一方, 必须是辩证相依、张弛有度。

创业中必定要有创新, 创新又要以所创之业为载体。创业类节目的创思和运作, 也是创业与创新的关系。节目要有创新含量, 创新含量又要根植于节目中。节目样式从无到有是创新, 节目能不断产生新要素、新形态也是创新。创业人才“选秀”对于长期占据荧屏的娱乐选秀而言是创新;相对于大量的争夺创业基金的选秀而言, 争夺与创业高手深度交流机会的真人秀节目《谁来一起午餐》, 是创新。创业类节目更新和改版的频率比较高, 这是创新的需要, 也是创业文化的体现。从创新出发, 节目要改弦, 但也要处理好承继关系。如《创业英雄汇》与《赢在中国》的承继关系, 《我为创业狂》与《创智赢家》的承继关系。没有承继就没有积淀, 就难以培养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对节目的忠诚。

功能整合议题。多媒介环境下, 媒介功能从单一到整合, 各种功能互渗, 是基本趋势。电视传播的信息、服务、公益、娱乐等功能, 也正在各种类型的节目中得到综合呈现。因此, 创业类节目的功能整合也成为议题之一。这种整合不是追求各种功能的平衡实现以及杂糅, 而是要以主要功能带动和延伸出其他功能。例如从传播创业主体信息中挖掘出教育功能, 从项目推介中产生信息、服务、公益功能, 从电视表达的表演激起大众兴趣的, 是其中的娱乐和消遣。” (7) 创业类节目无须回避娱乐, 也要生产快乐。但是, 它所追求的不是泛娱乐纯娱乐生产的代偿性快乐, 而是以中国乐感文化为本, 以“情”和“用”为宗旨, 由深度娱乐生产的自足性快乐。 (8) 创业类节目的娱乐性, 与其用常见的晚会、歌舞形式和明星元素来实现, 不如通过体现博弈色彩的戏剧悬念以及张力来实现。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天天向上》, 以大型、高端、深度娱乐为旗号, 而创业类节目更具备高端、深度娱乐的条件, 充分挖掘这一条件, 更能实现高端、深度娱乐的电视文化理想。

品牌建设议题。上述三个议题, 既是品牌建设的前提, 也是品牌建设的支点。自为传播创业文化的创业类节目从无到有, 经过历年的探索, 已基本具备建设品牌的基础。目前, 品牌建设的议题主要是:其一, 研发更适合创业文化传播的主打和多元节目形态。目前的节目, 主要有谈话、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主要是在现有电视节目类型基础上的移植、嫁接、组合和挪用。起步时解决生存问题无可厚非, 不满足于此求发展, 就要建品牌。其二, 加强栏目建设, 提高栏目化程度。虽然创业文化常常要以特别节目的形式出现或以赛事形式出现, 但常态传播需要稳定的栏目, 即使特态传播也需要有栏目的支撑, 品牌的产生更需要栏目的孕育。其三, 通过媒介议程设置, 组织电视媒介活动, 并使之成为品牌媒介活动, 是品牌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把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选拔赛打造成像青年歌手电视大赛那样, 能赢得社会关注的定期组织和进行的媒介活动和事件。

综上所述, 创业的社会需求孕育的创业文化及其传播需求, 是电视文化传播的沃土。以创业类节目为载体的创业文化传播, 已经具有基本态势, 但要深入而长足发展, 就要正视传播生态、功能整合、品牌建设等相关议题。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媒体融合趋势下中国电视传播研究”部分成果, 项目编号:09YJA860010)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第5页。

雷蒙.威廉斯[英]著, 罗钢、刘象愚译:《文化分析》, 《文化研究读本》,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25页。

奇格蒙特.鲍曼[英]著, 郑莉译:《作为实践的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206页。

[2]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343页、第369页。

[3][4]陈龙:《传媒文化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158页, 第199页。

[5]硬传播是指:“传播者控制相关信息的传播权力, 控制对所传信息的解释权力, 利用对受传者信息不对称的传播优势, 从而客观上形成受传者只能弱势化被动接受的传播现象。”见黄也平:《从硬传播时代到软传播时代》, 《新闻与传播》 (人大复印资料) , 2008 (9) 。

[6]刘进:《“绿色”电视节目生存思考》, 《新闻界》, 2007 (1) 。

[7]荣耀军:《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多维话语中的竞争关系》,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年版, 第99页。

浅析电视评论特色及其传播力 篇10

关键词:电视评论节目;特色;传播力;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56-02

目前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电视评论节目随处可见,然而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电视评论节目形式枯燥乏味,有的在迎合观众追求趣味的同时走向娱乐化,还有一些则无法发挥自身影响力。如何使电视评论节目更有特色并发挥其传播力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笔者以陕西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里的电视评论版块“一说为快”为例来对电视评论节目的特色和传播力进行分析探讨,看看这个栏目能给我们的电视评论带来哪些经验和思考。“一说为快”作为一个小版块,却产生了不亚于大节目的影响力,在陕西地区观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一档地方性电视评论节目在面对重重压力之下取得不小的成功,这对于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电视评论工作的人员能带来不少的启发和经验。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档精彩的电视评论栏目,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选题注重热点,贴近民生

电视评论节目只有在选题上注重选取当下的热点事件或问题,注重与目标受众的生活和利益相关,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一说为快”每期节目抓住一个热点话题进行评论,比如在校车事故频发后,在2011年11月23日就做了“疯狂黑校车你往哪开”,在2011年12月12日又做了名为“校车特权就该特办”,在2012年2月11日又做了一期名为“让咱们的校车也属牛”的节目;在情人节前一天,由于商家对情人节的大肆炒作,使得原本象征纯洁爱情的情人节沾染上了太多的商业因素,因此节目的主题是“能否让情人节只是因为爱情”;而到了3·15这一天的节目就是“3·15的最高境界是没有3·15”。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说为快”虽然短小,但却能够及时抓住社会热点,选取那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评论分析,不仅时新性强,而且对于一些热点事件还能够做进一步的跟踪评论。“一说为快”作为一个地方性的评论节目,其目标受众定位非常明确,其选题一大部分都是关乎市民生活的,如“拿什么拯救超级宅男”、“好车不挡消防道”、“夫妻口角引发的悲剧”、“一路看涨的春节账单”、“为快速干道收费站下岗叫好”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节目在选题上贴近市民生活,不仅兼顾了受众的喜好,同时也没有忽略节目的社会效果。在评论题材的选择这一首要环节上,“一说为快”已经把清了观众的脉,了解观众关心什么问题,在什么问题上有困惑或者有情绪,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进行评论不仅能够引起观众关注并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语言通俗诙谐,增加了节目吸引力

评论节目容易形式呆板或是气氛严肃,从而降低节目吸引力。电视评论节目的话语表达方式对其传播力有重要影响。“一说为快”在评论语言的推敲方面比较下功夫,通俗与严肃相结合,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相结合,语言通俗却又精辟,通过对一些事件或问题进行适当的调侃,不仅使节目更有意思,也易于观众更好理解评论内容。陕西方言的穿插使用,即使陕西观众产生亲切感,又增加了节目的地方特色。我们仅从几期节目的标题“谁能HOLD住网络泄密门”、“‘坑娘的防辐射服”、“是谁让地沟油在飞”等就能看出节目在语言运用上的心思,这些节目标题恰当地运用流行语,极大地增加了节目吸引力。而在节目内容中对语言的精彩运用更是不胜枚举。例如在学雷锋日对许多人假借学雷锋之名实为作秀的行为这样描述“这让人背不住呀!敬老院的窗户一天给擦了八十遍,老人给洗了十次脚。”在面对许多人对“限犬令”的不理解时,节目调侃道“让我赶紧给养狗的伙计们说一声,最近老实点。”同时陕西方言的出色运用也增加了节目亮点。由于节目本身的受众定位就是陕西省的电视观众,因此适当地运用陕西地方方言不仅拉近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给节目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三、实施舆论监督,扩大节目影响力

电视传媒品牌传播策略的分析 篇11

当前中国传媒市场已经进入多元化竞争时代, 电视传媒日益增多、受众品味不断提高, 电视节目产业化趋势愈演愈烈, 电视传媒已经从单纯的宣传工作过度到集信息传递、娱乐消遣以及广告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媒介工具。面对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电视传媒面临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经常看到, 在同一个收视时间段内, 有好多个频道在互相争抢信息传播空间、争夺节目资源、争夺广告份额, 竞争日趋白热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媒体逐渐兴起, 开始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 不论是互联网, 还是手机阅读、论坛、博客、电子报和电子杂志等网络媒体形式先后出现,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性强、存储量大、可选择性多等特点, 网络上大量视频内容的出现和发展、播客的增加, 都是电视媒体潜在的竞争对手, 电视传媒似乎显现出老态龙钟的疲态, 可见, 新媒体对传统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使得电视媒体面对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面对这种情形, 电视传媒怎么才能突破现有的瓶颈, 是值得所有从业人员深思的话题。品牌建设和传播正是全面营销时代的核心所在, 品牌是提高和扩大媒介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

电视传媒品牌传播的策略分析—以凤凰卫视中文台为例

1.凤凰卫视品牌建设现状

凤凰卫视中文台是凤凰卫视旗下品牌, 由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开办的全球性华语卫星电视台, 如今, “凤凰”这两个字已经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华语媒体形象深入人心。凤凰卫视中文台于1996年3月31日正式开播, 由“今日亚洲”和“香港卫星电视”各占45%, 刘长乐担任董事局主席和行政总裁。凤凰卫视立足香港, 以沟通大陆港台两岸三地, 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为宗旨, 二十四小时以普通话向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地区播放, 全力为全世界华人提供高质素的华语电视节目。凤凰卫视中文台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传播给世人, 不断创新超越自己是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制作的目标。该台的《时事直通车》、《凤凰早班车》、《相聚凤凰台》、《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冷暖人生》以及不同品种的剧集, 使凤凰卫视成为电视传媒潮流的领导者。2011年,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集团共同编制和发布的2011年第六届《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中, 凤凰卫视连续第六次入选“亚洲品牌500强”榜单, 凤凰卫视自2006年《亚洲品牌500强》发布以来, 已经连续六年入选该排行榜, 2011年更是名次跃升了10位。凤凰卫视再次与中国中央电视台、日本NHK、香港无线电视台一同, 成为亚洲电视传媒行业的四强。

2.电视传媒品牌传播策略

尽管凤凰卫视是香港地区唯一一家全天用中文进行节目播放的电视传媒, 但是也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凤凰台从成立伊始, 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都处于绝对劣势, 作为一家年营业额只有8亿左右的境外电视传媒, 建立起鲜明的形象, 就要通过品牌的建设和营销来为自己创造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1) 资讯

资讯是创建凤凰卫视品牌的一大法宝。创立之初, 凤凰卫视没有系统的全方位的新闻节目, 凤凰卫视中文台还只是一个以娱乐为主辅以时事资讯的“县级台”, 这是因为“凤凰”的力量规模尚不足以支持, 造成品牌形象不清晰, 与香港其他几家电视台之间的差异很小, 特点不鲜明。香港无线电视台等一些境外媒体在资讯报道上都远远超过凤凰卫视。经过多年的发展, 凤凰卫视已经实现了从以娱乐为主辅以时事资讯, 到以“新闻资讯”为主辅以娱乐文化的成功转型, 1997年凤凰卫视抓住了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机遇,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报道了香港回归的各种资讯, 从而成为拉近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距离的一座桥梁。再就是对一些国际战争以及恐怖事件的报道上, 凤凰卫视也是抢得先机, 例如9.11恐怖事件、俄罗斯别斯兰事件、伊拉克战争和东南亚海啸等国际重大事件的直播, 开辟了中国电视传媒参与国际大事报道的先河。时间久了, 受众也养成了大事发生看凤凰的习惯, 这也是对凤凰品牌的最高褒奖。

(2) 标识创意

台标是一家商业电视台最重要的标识, 凤凰卫视以抽象的凤凰旋转交融的形象为台标, 给每一个见过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凤凰就像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龙一样, 中国人自古将凤凰视为吉祥如意, 和平安康的象征, 在传统中代表了民族的话语。凤为阳, 凰为阴, 一凤一凰, 一阴一阳的两个主体像两团燃烧的火, 由阴阳盘踞的两只鸟极富动感地共容在一个圆内, 所有的口都是开放而非封闭的, 用凤凰作为台标, 借凤与凰的阴阳交汇, 既具直观性又有象征意, 预示东西方文化, 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一次历史性的整合重组, 展示了开放的媒体姿态。

(3) 节目主持

凤凰聚集了两岸三地的电视制作精英, 凤凰给每位主持人、评论员甚至记者量身定做合适他们气质、特长和风格的栏目, 大量的栏目甚至用主持人冠名, 比如《小莉看世界》《文涛拍案》《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等。凤凰让主持人和节目结合紧密在一起, 让主持人来卖节目, 借主持人的名声为栏目造势宣传, 不拘一格的人才使用, 充分体现了凤凰以务实为基础的用人创新观念。凤凰通过对主持人强大的包装来推展品牌, 则几乎成了凤凰低成本扩张的最大法宝。凤凰为每一位主持人设计和印有一种相当精美的、如同名片一样的“明星卡”。卡上印有凤凰卫视的台标, 明星的照片、签名, 还留有祝词的空白。主持人外出采访或参加外事活动和社交活动, 都会随身带上几十张, 随时发给有关人士和观众。随着凤凰品牌知名度扩大, 凤凰影响力的与日俱增, 凤凰与明星之间又成了“鸡生蛋”的关系。能在凤凰这块金子招牌下“露脸儿”的主持人、评论员和记者, 往往比在别的电视台工作, 更容易成名。总之, 不论是“星星带动凤凰卫视”还是“卫视推介星星”, 星星都是凤凰品牌策略的核心要素。凤凰造就明星, 明星成就凤凰。

(4) 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今的凤凰卫视成为全球华人心目中的一个民族知名品牌, 这与凤凰卫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密不可分的。责任是创建凤凰卫视品牌的法宝, 作为传媒企业, 盈利是重要的, 承担社会责任和恪守职业道德更为重要。凤凰卫视以服务全球华人为已任, 始终把“人的权利至上, 人的价值至上”作为节目制作的基本理念, 从媒体本位向受众品味转移, 获得受众的认可。凤凰卫视策划的一系列节目, 如“千禧之旅”、“欧洲非常之旅”等大型采访活动, 满足受众的需求。如同他们的口号一样,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凤凰的声音。在《纵横中国》、《鲁豫有约》、《时事纵横》、《锵锵三人行》等栏目中, 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完整的了解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了解历史事件的一个完整记录。

结语

上一篇:OLSR下一篇:隧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