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特色

2024-10-04

德育特色(精选12篇)

德育特色 篇1

一、加强德育组织网络建设, 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为了有效地挖掘及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力量, 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形成了“双轨并行”、“三方参与”的格局。双轨并行指的是:“校长室—德育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的管理链条和“党支部—少先队—德育基地”的教育链条的有机结合;“三方参与”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齐抓共管。

二、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夯实德育基础

我校的单亲家庭和特困生占到了7.9%, 学生有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不善于调节自己的现象,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 我校从实际出发,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 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1.遵循心理发展特点, 扎实上好心理健康课

学校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开发了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心理健康辅导。

2.开展心理咨询,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我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种心理问题, 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 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和科学的方法, 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 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3.心理训练活动

(1) 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心理游戏与训练活动在辽宁卫视、辽宁青少《小星星亮晶晶》节目中播出。

(2) 建立心理档案, 进行心理测试与跟踪辅导。

4.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使心理健康工作走向科学规范

十五期间, 我校从学科教学入手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的研究》。这期间, 我们又参与了国家级子课题《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 我们从学生心理到教师心理的研究、力求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更好地审视与开展德育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培育民族精神, 健全学生人格

为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及“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因为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儿童通过口诵心想, 久熏成习, 久习成性, 气质得到改变, 能够从小养成宽容、理解、平等、仁爱、互助等良好品格。为此, 我们完成了校本教材《优秀古诗文诵读选》。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年级诵读《唐诗》、四年级诵读《宋词》、五年级诵读《大学》、六年级诵读《论语》, 每天早自习及全天最后一节课的时间, 全体诵读争取将上万字的经典美文装在孩子们的心中。

通过经典诵读与创作, 使学生的道德情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感到:所谓“三北一西”地区的孩子们文明了, 心静了, 学习沉得下去了, 孩子开启了智慧, 也逐渐使孩子成为了既有文化底蕴, 又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学生、好少年。

四、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陶冶情操, 启迪心灵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参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德育工作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 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 对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开设了综合艺术校本课程, 培养孩子审美的本领。学校不仅在培养音乐特长方面为孩子们搭建了舞台, 同时也让他们在美术的天空中驰骋, “梵高画室”、“民间工艺室”就是培养他们艺术修养的场所。

五、以养成教育为重点, 创新少先队活动特色

我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始终注意教育者不要随意代替被教育者进行价值选择, 我们始终强调以“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 就会多一批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思路。让教师积极引导学生, 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之中, 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涵。让他们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做人。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 我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活动。

1.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

如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参观“九·一八”纪念馆, 开展勿忘国耻等教育活动。

2.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从认知、情、意、行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 要求学生“把书读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 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科技、环保教育活动。

我们组织开展了争创“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 校园科技创新比赛、“七巧板”比赛等活动, 获得省、市优秀组织奖, 孩子们的小发明创造, 还多次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4.关爱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爱心助残”活动, 并设立“爱心助学基金”,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

5.感恩教育活动。

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 号召学生为父母尽孝心, 为长辈、为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 重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1.学科教学——努力挖掘德育资源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 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 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 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 根据学生特点, 发挥学科优势, 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 在实践中品味成功, 在思索中激活思维, 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指导学习方法, 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我校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 使原先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 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座谈会等形式, 一课一主题,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 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 叩击学生心灵, 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了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 关爱每一个师生, 关注每一个师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七、以优化的德育环境为依托, 注重环境育人

一是用良好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 润物无声。二是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以浓郁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功效。

总之,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面对着未来对我们的要求, 深感任重道远, 更需要我们从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出发, 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培养祖国的未来, 谱写团结路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篇章, 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近年来, 和平区团结路小学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学校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关于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的指示精神, 坚定不移地要把薄弱学校改造好, 让同在蓝天下的孩子, 享受平等的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德育途径,德育特色

德育特色 篇2

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

今天,举国上下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启动教育改革。在这种背景下,走出一条成功的办学之路,成为教育专家和各类学校领导必须面对的课题。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茅山中心小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学校打出“德育牌”,即以继承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办学特色,从而走出一条“以德兴教”的新路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深入挖掘德育资源,使德育教材化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当前学生求知、求美、求乐,好动喜新,厌恶陈腐的说教,因此教育活动要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现在各地都有德育基地,里面有许多丰富翔实的资料,是各地历史的见证。学校可以利用校外德育基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中心校充分利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和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作为学校的校外德育基地,定期在那里举行各种活动。每年的新生入队仪式在德育基地进行,每个班每学期都要到德育基地举行一次活动,学校每年还要利用重大节日如清明节、国庆节,在那里举行全校师生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写一写,了解茅山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众多的景点和巨大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茅山,热爱祖国的热情。

1、收集整理地方德育资源资料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注重收集整理具有特色的德育资源资料,如新四军纪念馆主编的《茅山抗日故事》,该书收集整理了发生在茅山的100多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再现了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茅山根据地党政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其中既有陈毅、粟裕等人在茅山的事迹,也有茅山当地人的抗日故事,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本很根子的教材。《茅山志》,该书由茅山道院出版,我们还对此书加以重新整理,便于我们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另外还收集了茅山道院摄制的专题片《茅山风光》。

2、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的课程格局。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我校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茅山脚下,茅山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茅山是融自然景观、道教文化、革命史迹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对学生的思想、文化、身体和心理等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根据茅山的地方特色,着手开发了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以德育为目的,加强学生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个性化学生、个性化教师,创办特色化学校。我校的校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革命英雄故事、历史文化、茅山风光三大部分,都是与茅山紧密联系或发生在茅山的一些故事。我校利用这本教材,教育学生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爱家乡,爱祖国。

二、利用地方德育资源,寓德育于活动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自己的文化传统。各校在对学生地行养成教育时,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赋予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和新方法。茅山是道教的圣地,蕴育了丰富的道教文化;茅山又是革命的圣地,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抗战故事,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人来参观学习。茅山中心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结合道教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以道教文化中“诚信”的内涵,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信用”的孩子;以当时新四军为了生存,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曾经挖野菜,吃树根,睡地铺,艰苦奋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教育学生始终不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一传家宝;还通过开展“雏鹰假日小导游”活动,教育学生做到“讲文明、有礼貌、争做景区小主人”,为茅山风景区增色添彩。“假日雏鹰小导游”活动,使学生们了解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了解革命先烈们的斗争历史,从而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此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以及上级领导的好评。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利用茅山大量的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1、“访”。组织学生考察家乡的革命斗争史,集合《茅山抗日故事》一书,开展寻访革命烈士足迹活动。

2、“看”。组织学生看家乡的历史书籍、电教资料,学习《茅山抗日故事》以及我校的校本课程《茅山情怀》,在了解书上内容以后,再组织实地参观,使学生对家乡过去的光荣斗争历史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现在的巨大变化都有所了解。

3、“听”。每年我校都邀请在茅山战斗过的老英雄来校做报告,给学生讲当年战争中发生一些英雄事迹。

4、“游”。组织学生游家乡名胜古迹,从而感受家乡的美丽,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5、“瞻”。组织少先队瞻仰纪念碑,并在纪念碑下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在纪念碑下举行入队仪式,定期组织学生打扫纪念碑,在纪念下开展各项爱国主义活动。

6、“写”。在开展了各项活动之后,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下来,比如举办“以英雄为榜样,做好时代好少年”的征文比赛。

7、“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会唱若干首革命歌曲,同时每年都开展革命歌曲演唱比赛。

8、“讲”。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如“茅山英雄故事”“家乡巨变”等。

我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深化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发挥资源优势,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育人环境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有鲜明特色的,能够影响学生素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建筑布局、艺术景点、环境布置等显性内容,还包括校风、班风、校歌等以校园精神文化为代表,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的隐性内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渗透、灌输各种正确政治思想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它有着熏陶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体现地方特色。茅山中心校充分利用茅山是道教圣地、革命圣地、旅游胜地,将这些资源有选择地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精心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整体环境,使学校每个角落都有教育意义。如学校校歌的歌词旋律,校园里悬挂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学校每年评比出来的优秀中队命名为“陈毅中队”,学校成立的诗社以当年新四军的战斗口号命名为“东进诗社”,每个班的板报都设有“茅山”专版,每年学校还要举行以茅山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的故事节。所有这些,莫不与茅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整个校园文化蕴含了许许多多家乡文化内涵,使学生既能得到文化熏陶,又能达到热爱家乡的目的。

四、分层次、系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的年龄不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程度也会不同,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低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立足于热爱家乡的教育,从而为热爱祖国的教育打下基础,让学生知道先爱家、后爱国的道理。在平时的教育中,以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发生在茅山的人和事教育学生,用家乡的山水之美以及家乡的光荣传统和历史文化教育学生。中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如:祖国的大好河山,改革巨变,幸福生活等。我们带领学生游览茅山风光,开展了“改革开放二十年家乡巨变”图片展等活动。

高年级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联系历史,放眼世界,结合近代史和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对他们进行教育,我们开展各种主题中队、大队活动,教育内容从茅山的人和事逐步向更大的范围延伸。

五、发挥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反思“德育特色” 篇3

该如何看待这种倾向呢?

一、“德育特色”:能否成立

在我看来,“你有别人没有”才能称为特色,也就是说特色应该是一件事物所独有的特性。以此标准来衡量,德育是无法称特色的,因为德育是所有学校都必须进行的活动,不存在“你有别人没有”的可能。所有人都要吃饭,那么吃饭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的特色;所有学校都要进行德育,那么德育就不能成为一所学校的特色,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德育特色校”。好像没听说某个学校标榜自己有“智育特色”,道理也在于智育是每所学校都要进行的活动。每所学校都要进行的德育和智育,水平当然会参差不齐,也就是说无论德育也好,智育也罢,不同的学校确有高下、优劣之分,而没有特色之别。说白了,每所学校都必须做的德育工作确有好、一般和不好之分,即有质量的低中高,但不能作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另外一所学校的特色。

德育不能作为一所学校的特色,并不否认某项特别的德育活动可以成为一所学校的活动特色。例如,江苏某校有羽毛球运动的传统,学校曾经出过羽毛球世界冠军。长期开展羽毛球运动,我们可以说这所学校有羽毛球运动特色。同样,某校有“班级会议”的传统,长期坚持班级会议的做法,我们可以说“班级会议”是这所学校的一个特色。这两个例子中的体育活动和班级活动之所以可以作为特色,是因为其是这些学校所独有的活动。独有的德育活动只是学校整体德育的一个小小环节,单个德育活动的特色并不能扩展为整个学校整体德育的特色。

至于“德育品牌”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品牌,本意是指有名的商品,德育品牌则意味有名的德育活动。有名的商品也是商品,其根本宗旨在于销售,商家之所以追求品牌,不在其他,而在于销售,在于卖出更多的商品。德育活动,无论做得多好,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是为了“拿出来叫卖”的。一叶知秋,一个借喻,将精神性的德育活动降格为商品活动,既充分显示出商业社会“买卖逻辑”对学校教育的巨大扭曲能量,也揭示出一些学校有多么强的功利心、浮躁气,在商业逻辑面前缺乏起码的专业敏感和专业自尊。当社会呈现病态,人们总是渴望学校是那最后一块净土,并能提供医治社会病症的良方。审视现代学校,我们失望地发现,在极端功利化的这场时代流行病潮中,学校并未洁身自好、幸免于难。“德育品牌”大行其道,充分说明现在的一些学校,对名利的追逐甚至不让纯粹的商业机构。

二、为何如此强调“德育特色”

为什么那么多学校如此热衷于所谓的“德育特色”呢?

这种热衷折射出德育的现实处境:工具化。一些学校并没有将德育视为自己“天经地义”的神圣使命,而是视为一种自我宣扬、博取名利的工具。学校如果将德育使命视为“天职要求”,感受到的将永远是自身的欠缺和不足,哪敢夸谈什么“德育特色”!将德育视为特色宣扬,反映出学校对德育的“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似乎总有“吃亏”的感觉,做了一点事情就抓紧宣传以弥补自己的付出。

尽管不全是,但多数宣扬“德育特色”的学校都是智育不那么突出的学校,或者准确地说是那些升学考试成绩不那么有优势的学校。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这些在考试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学校,正是因为在“考场失意”,才“另谋出路”,在德育上做文章,于是,德育成了这些学校寻求所谓“突破”的工具。而那些“考场得意”的名校,往往就不那么强调自己的德育特色了,因为他们腰杆子硬,“一俊遮百丑”,不再需要德育的装点。当然,一些聪明的名校,有时也会需要德育为自己“锦上添花”,为自己无所不用其极的应试教育“消消毒”,装扮出一副素质教育的样子。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反映出德育工具化之尴尬境地。

每个社会机构都有自己的根本或者说核心利益,学校也不例外。作为教育机构,学校的根本利益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在于金钱、物质、荣誉回报的多少。物质或者荣誉回报,对学校来说应该只是附加效应,如果置自身的核心利益于不顾,而将附加效应作为主要追求,那就是舍本逐末。教育是为人的,不是为己的,作为教育机构,从这个角度看,学校应该“无私”,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利益”,教育对象的利益就是它自身的利益。特色标榜、品牌打造等做法,究其实质,就是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将学校这一社会机构的荣誉和物质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也就是说,特色宣传也好,品牌推广也好,其出发点都不是学生的成长,而是学校的自身利益。在特色宣传或品牌推广的过程中,学生是缺位的、隐身的,我们看不到学生活生生的脸孔,看到的只是学校作为一个机构因利欲而涨红的面容!

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应该是最沉静、内敛、敦厚的,应该“少说多做”。也许有人会以为对学校的要求太高,其实不然,这恰恰是对学校最基本的要求。因为一方面,教育是朝向心灵的活动,功利、浮躁、喧嚣都不符合教育活动的特性;另一方面,教育是朝向未来的事业,其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从这个角度看,任何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方式都不是教育,而是对教育的扭曲和异化。作为培育仁爱、智慧心灵的德育,更应该是深厚、朴实、超然的。一些学校所标榜的“德育特色”和“德育品牌”,有时候只是“概念创造”,也就是说这所谓的特色或品牌,仅仅停留在构想之中,并没有真正踏实去做,或者只是做了做样子,就开始宣扬了;即使真正做了,其对学生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不是短时间就能判定的,谁能对其效果打保票呢?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既有悖于教育,更与德育南辕北辙,暴露的只能是学校的浮躁、粗糙与浅陋。

三、从特色到风格

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有一个不良倾向:概念的发明。一些研究者和实践者为了标新立异,发明了一个又一个的名词、概念。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似乎给人以一片欣欣向荣的感觉。但概念的泡沫式繁荣掩盖不住现实的苍白与空虚,我们的现实教育从理念到实践都依然在为考而教上原地踏步。德育领域也是如此,“德育特色”“德育品牌”泛滥所掩盖的同样是德育地位的低下、观念的落后、方式方法的陈旧。比如,在多数学校中,德育是被视为工具的,能为升学考试护航就有价值,不能护航就是需要清除的障碍;在德育观念上,很多学校依然在约束与灌输上打转;在德育方法上则是死守行为监管、专门活动、道德知识宣讲等旧套路。

因此,在目前这种局面下,还是少讲什么“德育特色”“德育品牌”,多做踏踏实实、细致入微、朴实无华的工作。连最基本的、最该做的都没做,或者说没有做好,还奢谈什么特色、品牌?有教育就有德育,有学校就有德育,所以德育不能作为一所学校的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校的德育都是同一个面孔。一所学校所进行的德育,在完成共同的内容与任务、遵循基本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不一样的做法。也就是说,每所学校都可以在遵循德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与现实特点,形成自己所独有的德育理念和方法体系。也就是说,虽然德育是所有学校都要进行的教育活动,但不同的学校可以有自己特殊的风格。

一所学校的德育风格,显示在外的是特殊的德育方法体系,含而不露的则是该校的德性品质和德育理念。正如一名教师的教育风格,外露的是其教育方式,隐含在内的则是其道德人格与教育理念。由此看来,一所学校德育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个漫长的探索、修正过程。一开始也许是一个自然、自在的过程,慢慢会走向主动、自觉,成为学校无意识的心理氛围和有意识的教育方式。这种风格如果能够长期延续,则可以成为学校的德育传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97)

德育特色 篇4

几年来,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以改革为突破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确立“在道德建设中抓基础文明, 在基础文明中促道德建设”的德育工作思路, 通过德育体制创新、德育途径创新、德育内容创新,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创新德育体制, 完善工作机制

几年来,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科学的德育工作体制, 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进行最优化控制。通过实践, 学校构建了由校长负责、党总支保证监督、党政工青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 并不断拓宽德育工作, 充分发展校外活动基地和关工委的作用, 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家庭、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德育工作网络。学校形成了“学校无闲事, 事事教育人;学校无闲人, 人人教育人;学校无空地, 处处教育人”的德育机制。

二、创新德育新途径, 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目前, 德育工作已经由重视到向关注个体情感体验的方向发展。针对学校道德教育表浅化、知识化、孤立化、封闭化、僵硬化的特点, 我们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形成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

(一) 规范育人, 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反复学习领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中学德育大纲》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等纲领性文件, 以纲要为指导, 以 《守则》 和《规范》 为依据, 制定了 《昌图一中礼仪规范》 《昌图一中德育达标周评比标准》, 由政教处负责落实, 每周对学生的纪律、卫生、间操、新风尚等进行考评。

(二) 环境育人,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优美整洁的物化环境和友善和谐的人际环境, 在无形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1.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学校开展了“把礼仪带进学校”的活动。在活动中, 师生积极建立“平等、民主、尊重”的关系, 倡导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交往。

2.创设美好的物化环境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 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校园环境建设不容忽视。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校实现了校园“四化”, 即绿化、香化、美化、净化。2005年, 我校新建6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2013年, 重新改建校门围墙;2014年, 学校新做了外墙保温并重新粉刷了三栋教学楼, 楼内走廊重新布置, 使走廊文化更符合德育特点, 体现环境育人。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一个崭新的一中展示在全体师生面前。

(三) 评价育人, 实行多元评价

传统的学生评价停留在学习成绩上, 如“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等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为此, 我校一直致力于学生品德评价的改革。

1.德育量化考核

学校创立了学生思想品德量化考核表, 分为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待诸方面, 在自评、组评、班评、教师评的基础上为学生打分。

2.开展“十评”活动

我校的十评活动非常广泛, 如“优秀团员”“优秀班团干部”“学习标兵”“体育标兵”等等。可以说, 每一次活动, 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四) 活动育人,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我校实施德育工作543工程, 即“五每四好三大”。“五每”指学校每学年都召开法制交通安全报告会, 每学期都开展安全避险应急演练, 每个月都要做安全报告, 每个周班主任都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及校规校纪教育, 每一天都要有领导带班、保卫人员值班。“四好”指读好书、唱好歌、集好语、做好人。读好书:班班都有读书角, 规定每位学生都要写学习体会, 在班级装订成册。唱好歌:班班都要唱校歌, 班班都要唱班歌, 班班都要唱励志歌。集好语:每位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座右铭, 每位学生至少收集20条名言警句, 在班级装订成册。做好人:做身心健康、活泼、富有朝气的学生。“三大”指社会大课堂实施工作。学校努力打造三个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一是辽宁盛德集团励志教育基地, 二是辽宁广合集团家乡美教育基地;三是辽宁曙光集团社会主义新农村体验基地。

三、创新德育内容, 使德育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实践中“做”出来的。为此, 学校在工作实践中, 注重德育的选择, 使德育贴近学生心灵, 贴近学生生活。

(一) 注重德育选择, 使德育贴近学生的心灵

新时期, 青少年的思想多元化, 使德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 而是平等的探讨、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景的结合, 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在工作实践中, 我们把 《中学生守则》 解析成“五大教育”, 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人格教育、现代文明习惯教育;把 《中学日常行为规范》 解析成“五大行为习惯”, 即生活、学习、文化、劳动、社会。学校先后开展了“读书系列活动”“国旗下的讲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二) 强化实验体验, 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学校是德育的小舞台。为了让学生体验服务社会的乐趣, 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的活动, 让学生走上街头, 清理周边的小广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创造灵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校在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期间开展了“我来设计节徽”的活动。社会是德育的大天地。学校每学年在七年级都组织军训, 开展远足活动, 培养学生恒 (意志坚定) 的品格;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 培养学生群 (乐群合作) 的品格;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培养学生勤 (勤劳刻苦) 的品格。

为了使德育更贴近生活, 学校工委发起组织学生开展了“三别、四带、五无”活动和“四个时候”的教育活动。三别:向粗鲁告别, 向陋习告别, 向坏事告别;四带:把礼仪带进学校, 把微笑带给同学, 把孝敬带给父母, 把谦让带给社会;五无:地面无痰迹, 室内无纸屑, 桌凳无刻痕, 墙壁无脚印, 出言无脏话。“四个时候”的教育:访访祖辈小时候, 听听老师那时候, 比比自己这时候, 想想自己到时候。

多年来, 我校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怀指导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 重视并加强德育工作和德育管理。学校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学校”“辽宁省贯彻《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先进学校”“辽宁省政治学习先进集体”“铁岭市管理先进单位”“铁岭市德育工作示范学校”“铁岭市先进党总支”“铁岭市先进职工之家”“铁岭市先进团委”“铁岭市学术研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特色德育2 篇5

——姜村小学德育特色工作材料

姜村学校环境幽雅,整洁怡人,现有6个教学班级和一个学前班。学校设备先进:图书室、仪器室、音美室、会议室一应俱全,每个教室配有多媒体。这里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摇篮,是孩子们梦想启航的港湾,也是教师展示自身才华、智慧的舞台。

几年来,我校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更新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工作为灵魂,坚定一个信念:求真务实,创办一流学校;坚持三个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坚持三个统一: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的统一,以达到养德、启智、崇美、强身、静心的目的,努力实践着我们的德育示范方向:养成教育净化学生心灵、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建立德育机构,完善德育制度

没有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班子,就不可能有一所文明向上的学校。学校成立了校长负责——少先队辅导员主抓——学生干部参与的三位一体德育管理网络,少队、教务、总务三大处分别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为重心,配合少先队大队部、班主任组成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既责任到人,又密切合作,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继而使全体师生员工能够协同一致,相互配合,精诚团结,形成合力。

为了加强德育工作,学校整体规划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各班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班级公约》,真正做到班班有“规范”,人人有“守则”,全校的德育工作要求做到一表(即把班队会列入总课程表);二专(即有专门的领导、专门的教师);三结合(即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品德课与文化课结合);四定(定计划、定原则、定内容、定考核)。少队、教导、总务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各负其责。

二、抓好养成教育,促使德育形成

1、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进行规范教育

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丰富多彩,我校每位承担“国旗下讲话”任务的领导、老师都能紧跟目前形势或有关节日,纪念日,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话。有英雄人物故事,有纪律法制教育,有道德教育,有心理健康教育,有保护环境卫生教育„„

2、利用班队课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学校组织各班积极开展“争做文明人”、“文明守纪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学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 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烈遗志”等班队会、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重视学生规范教育,加强训练监督的力度

学校德育工作依托少先大队部,加强红领巾值日岗管理。坚持值日岗制度,对于检查的情况每天及时公布,每星期颁发流动红旗,并根据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强化“感恩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在“三八”妇女节之际,开展了享受亲情,感谢母亲活动。对母亲做的一件事,对母亲说的一句亲情话,对母亲献的一件小礼品等,学生在享受母爱,感恩母亲的活动中,得到启发,学会了感恩,使母爱得到升华,激发了学生情感发展。

*进行法律、交通、防火知识等安全教育。各校时刻加强安全教育,并让班主任通过班会活动进行教育。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丰富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文化生活。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开展庆“六一”才艺汇报演出活动,陶冶了学生情操,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快乐。

*以“国庆”为契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树立了爱国主义的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庆“教师节”为契机,进行爱心教育。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优秀教师风采,倡导尊师重教的新风,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利用班队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每人做一件让老师感到有意义的事情,帮助教师整理房间、作业等,也可以与教师谈心,交流,写文章表达对教师的崇高敬意。

*举行手抄报、作文、运动会等比赛,给学生提供了才艺发展的广阔舞台,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开展“校园之星”活动。各校通过设立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守纪之星、卫生之星等,使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不同层次的发展。*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

三、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德育氛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走进姜村校园,映入眼帘各类温馨警示语,校园的每一个楼层、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随处都有养成教育“温馨提示”,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在温馨提示下自觉检查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就是要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文明的种子,让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结出满园的文明之果。

“细胞化”德育管理显特色 篇6

“细胞化”德育管理就是把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看作是学校这个有机体的一个细胞。为了使有机体发挥最大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细胞的活力,这种德育管理模式要求责任细化、人人尽职、同心做事、处处深入、件件落实。自实行“细胞化”德育管理以来,学校对班主任、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都有了明确的量化标准,每名班主任都明确了自己的成长目标,每名学生也都力争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细胞化”德育管理使我们感受到了秩序井然彬彬有礼的成效教育。几年来,我校多名教师参加了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并摘得了桂冠,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班主任专业能力比武展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刚柔并举,“细胞化”管理模式展新颜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德育不是理论的说教,靠灌输就能够实现;德育不是规章制度,靠约束学生行为就能够实现;德育应该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为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十会十从”柔性教育,坚持“低起点、小坡度”的育人原则,处处彰显“细胞化”的管理模式,从细节入手,从细微处抓起,使学生做到:

学会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学会扫地开始;

学会学习,从学会思考开始;学会健身,从学会做操开始;

学会礼貌,从学会敲门开始;学会文雅,从学会走路开始;

学会生存,从学会自护开始;学会交往,从学会微笑开始;

学会自律,从学会守纪开始;学会审美,从学会穿衣开始。

不同细节体现不同学生的差异,细节管理到位,养成教育才能落到实处。首先是循循善诱“讲到位”,开学伊始集中讲、平常时间经常讲、发现问题及时讲、严重问题专题讲、关键问题反复讲、选择专题学生讲、寻找典型带头讲。其次是长抓不懈“练到位”,把行为习惯训练渗透到每一项活动的细节,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再次是组织策划“想到位”,对每一项活动的意图要理解到位、策划到位、组织到位,让每一个细胞充分地参与其中,发挥作用。

柔性的管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学校的管理离不开各项细致入微的制度。为了使“细胞化”德育管理模式深入持续地发挥效应,我校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班主任岗位职责》《班主任管理班级绩效考核评比标准》《班级细胞化管理考核周评比细则》《班主任考核细则》《学校环境卫生评比制度》《值周班检查细则》《值周生一日常规》等,使“细胞化”德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充分调动师生的能动性。

好老师是会激励孩子上进的老师,好的评价是能够唤起孩子内心自省的评价。为不断深化“细胞化”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我校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鼓励班主任创建特色班集体。我校除了在期末评选47中标兵班、示范班外,还把班级评价目标分为班级环境布置、课间操、服装仪表、课前一支歌、右侧通行等几个具体可行的目标,开展“右侧通行标兵班”“文明礼仪示范班”“特色教室”“间操示范班”“眼操示范班”等特色班集体的评选工作,利用悬挂锦旗和张贴海报的形式来时刻提醒学生向着目标去努力。

同时,在关注班级管理细节,进行多元评价时,我校更突出“细胞化”德育管理中政教处量化考核和全体科任教师问卷调查参与评审的比重,评选出每月的特色班集体,并在升旗校会上表彰。从大处看是创建特色班集体,从小处看则是促进班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更加规范。这种管理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也更加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各班的特色管理绩效。

我校针对目前独生子女中存在着讲求享乐、不思进取、生活境界不高等问题,大胆提出并实行开门管理——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活动与管理,对全体学生进行体验模式的教育。全校教师一起强化养成教育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在优秀班集体环境中学习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细胞化”德育管理模式把德、教、管结合,全员参与德育工作,全方位落实,全过程管理,对良好校风教风的形成起到了深刻影响。

德智双修,“细胞化”管理模式树新范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是战斗在这一阵地最前沿的战士,是一班之魂。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坚持“教师成功促进学生成才”的人本理念,以“打造一流班任队伍,育一流优质人才”为德育目标,力求创建一支“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工作踏实,考评靠前;学校放心,自己满足”的班任队伍。

学校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每位班主任的辛勤耕耘,但只有默默地付出是不够的,还需要班主任老师不断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学校在班主任岗位练兵中落实班主任“五项工程”:一是班主任团队学习与工作经验交流培训;二是青年班主任专业技能展示大赛;三是班主任教育叙事的评选;四是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五是班主任读书交流活动。学校一直非常关注班主任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促进班主任工作走向专业化,不断增强班主任自身素质和促进班主任育人、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要求班主任工作要体现“三爱”,即爱校、爱岗、爱生。提高“三能”,即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

结合学校实际,根据不同学年特点,我校组织开展每月两次的班主任“细胞化”管理培训。培训主要针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各个细节,诸如“如何接好初一新班”“家长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怎样处理偶发事件”“如何写好操行评语”等等。我校还开展了“基于问题的研究”——案例分析培训,主要针对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疑惑、实际问题等提案。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全校班主任培训,分“青春期心理、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环境卫生建设”等专题,对20余个案例进行分析。班主任全员参与、献计献策,再由学校将所有班主任别具匠心的想法、切实有效的做法以最快的速度汇总、整理、深入交流后,形成文字转发到班主任手中,使得班主任的育人观念、育人方式有了润物细无声的转变。这种“基于问题的研究”达到了交流经验、转变观念、促进实践的目的,同时也在我校形成了共同参与、协同管理、共同分享成功与喜悦的良好氛围。

教管多渠,“细胞化”管理模式育新人

学校根据具体学情,大胆开展了一系列道德体验活动。六年级开展“三相”“三起来”教育。“三相”即“坐相、站相、走相”:坐相即“目视前方、挺胸抬头、端庄正直、舒展得体”;站相即“抬头挺胸、自然直立、不靠不歪”;走相即“庄正自然、步履从容、不跑不跳、气定情闲”。“三起来”即上课时要“把头抬起来、把胸挺起来、把身子坐起来”。七、八年级学生以养成教育、道德教育为重点,开展了“克服不良行为,树立中学生良好形象”活动。九年级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开展“扬理想风帆,做合格人才”主题教育活动及“十佳校园之星”评选活动。这些活动都要求学生做到:重实效、讲拼搏、长才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我校不断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四自”德育特色。“四自”德育是一种明责任、重实践的德育活动。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开展值周生、值周班级、监督岗等各种活动,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了为人处世,同时也培养了服务意识、提高了管理能力、提升了思想境界,逐步达到了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觉、生活自理和理想自树的要求。

在不断推进“细胞化”德育管理模式中,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其他各项文体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开学伊始,军训中学生体验着严明的军纪,承受着烈日的洗礼,挥洒着汗水与泪水,锤炼体魄与意志;生机盎然的五月,体育文化节中学生感受着体育竞技带来的喜悦与快乐,动漫节中学生尽情展现着自己的创作热情和聪明才智;金秋九月,校园艺术节上学生在舞台上展示才艺,青春的热情飞扬在菁菁校园。

特色德育的“六结合” 篇7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来主抓,同时要有全体师生的参与配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学校非常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不仅在组织上健全,更注意德育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每学期我们都举办“德育工作研讨班”和学生干部培训班。在研讨班上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德育工作的文件和规定,统一认识,明确任务,研讨新时期班级工作的特点。有经验交流,有主题讲座,有命题讨论,形式多样。在“学生干部培训班”上学习、讨论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进行经验交流,请已毕业的学生干部谈经验体会,其内容对学生干部针对性强,学生干部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然而,仅有一个主抓队伍还不够,德育工作更需要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参与。为此,我们做了如下两项探索:

1. 全体教职工参与学生操行量化考核制度。

每个教职工都有权利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发现学生有好的行为或违纪现象,可填写学生处发给的加分或扣分卡,并送交学生处。学校规定,对在这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职工,年终考评适当加分,不做的将按规定扣分。这样,使全体教职工都能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时也促使教职工提高为人师表的意识。

2.在学生中开展以值周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各班轮流参与值周工作,每班一周。在这一周内,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如检查各班自习纪律、卫生、广播操情况等。该项工作有三点好处:首先,能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力;其次,提高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水平;最后,增强了学生做文明学生的意识。

德育科研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层次,必须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再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因此,学校成立科研处负责我校的科研工作,鼓励和奖励教工写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

近几年,全校教工完成论文100多篇,其中德育方面的文章60多篇。有了理论作基础,很快就能结出硕果。我们把获奖的论文由校行政办公会议研究后,迅速落实到相关的部门中去。例如,高中学生升学压力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又是独生子女,学生中存在种种心理障碍。学校吸收一位教师论文中谈的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由科研处负责成立了心理咨询研究小组,配备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到目前为止,已为50余名学生进行了咨询服务,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障碍,从而对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在进行这两方面教育时,一靠课堂上正面教育,二靠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

1. 加强政治课教学。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和政治观点教育的主阵地。因而学校非常重视政治课的教研工作和教学能力的培养,领导经常参加政治组的教研活动,做到集体备课,并进行政治课观摩,提高了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2. 各科教学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渗透。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3.创建“青年业余党校”。我校90%以上的学生是团员,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就任班干或团干,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思想基础较好。根据这一特点,我校于1989年9月创建了“青年业余党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吸收其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据不完全统计,自“党校”开办以来,已结业五期,共计566名学员,约510名学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确定入党培养对象71名,发展对象43名,发展预备党员10名。这一方式激发了他们进步向上的热情,使他们赶有方向追有目标。

“主体”与“两翼”相结合

学校教育应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而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则构成德育工作的“两翼”,只有“两翼”和“主体”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才能达到较佳的教育效果。

1.创建德育基地,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目前,我校已建立的德育基地有:市钟表厂、市电池厂、市烈士陵园、市劳教所、京华实业公司、刘庄村、三七一医院、54军高炮团、红军团、市武警支队等11处。我们分别定期组织学生到各德育基地开展活动。例如,每年春季的到劳教所开展“送温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法制观念。暑假组织部分学生到54军高炮团、红军团参观座谈,进行军训,和战士一起吃住一起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每年开学前请市武警支队到我校给高一新生军训,已形成一个传统德育活动。

2.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及时了解对学校办学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讲述我校的优良传统,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做的工作有:高中生的心理、生理和思想特点,学习方法指导,以及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等。这一活动,受到了家长的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家长学校”针对性强,内容充实,组织严谨,效果显著。

“家长委员会”是我校根据目前的形势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而成立的。委员会的成员全由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生家长组成。其宗旨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听取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等。“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有权参与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对学校工作提出批评、建议。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我校教育工作的透明度,使家庭和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树立典型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学校要建立好的校风,需形成一个互相赶超先进的氛围,促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树立全校各方面的典型,结合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形成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局面,同时进行严格管理,对平时要求自己不严格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约束。抓“两头”、带“中间”,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1.开展向“身边的典型”学习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本校的学生典型,看得见,摸得着,感到真实、可信,学起来可行性较强。我们树立的身边典型有:学雷锋坚持做平凡的好事的典型;克服家庭和生活中困难刻苦学习的典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干部典型;坚持刻苦锻炼、为校争光的典型等。

我们召开学生大会,出校报,在橱窗里贴大幅照片,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全校学生向他们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2. 开展“月评好事”活动。这是全校学雷锋活动的具体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每月各班上报一次本班好人好事,学生处组织评选,评出的校级好人好事,在校大力宣传,且为其所在班级的量化评比中加分。这有助于树立学校的正气,使雷锋精神在校园里永放光芒。

3. 实施“学生操行量化管理考评”制度。学生的操行是一个“软件”,一般不好评,但是我们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实行量化考评,较客观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考评细则》中有做好事加分、违反校纪或规定扣分的内容。操作性很强,切合学生的实际。对那些平时自我要求不严格的学生起到了督促作用,对于好人好事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

4. 班级进行量化考核制度。这是对班级在德、智、体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的一种制度。对每班参加全校组织的活动、主题班会、劳动、遵纪、卫生、体育和学习等情况都按一定的权重进行量化考评,每周一公布,学期末输入微机,按照预先确定的权重系数进行计算,得出各班的积分,从而产生“模范班集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学校既要注重“显性教育”,又要注重“隐性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会相得益彰。在“隐性教育”方面,我们主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了德育工作。

要搞校园美化建设是需要资金的,在目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使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我们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少发奖金,多搞校园美化建设。近几年来,仅用于美化、绿化校园的资金就达50万元。我们先后修建雕塑五座、大型壁画绘制五幅,悬挂了五幅伟人像,改建花坛四处,修建了假山、水池、蘑菇亭、自行车篷,改建厕所,硬化地面,改建封闭式垃圾箱,教室配备劳动工具柜等。

构建学校德育教育特色随想 篇8

学校应通过反复研讨论证、教代会讨论等途径, 学校提出校训和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 以质量求生存, 向管理要效益, 用教研促发展的办学理念, 并逐步形成了“以创新为动力, 以发展为目标, 以特色为追求”的办学思路。以“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为办学宗旨, 高标准、严要求地实施“五学会、五负责”工程, 着力构建全员管理和特色管理,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着力提高育人质量。

优秀校长先进的办学思想, 就是学校的灵魂, 校长注重理论学习, 培养提高自身素质, 在多年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 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 并引领鲜明的办学理念, 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 并引领全体教师达成以下教育共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办出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在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的基础上, 切合实际地创建自己的教育特色, 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必然方向。

为适应特色建设的需要, 学校着眼于学生发展, 依靠教师的发展, 促进学校的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成长“三部曲”, 一年入门——做熟识教学的教师, 两年精通——做技艺精湛的教师, 三年成为名师——做有思想的教师。

二、加强科研引领, 助推特色教育发展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在学校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原则,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办学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不仅要对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进行总结和扬弃, 同时也要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

学校以科研兴校为抓手, 加强科研引领, 助推特色教育发展, 使教育科研蔚然成风,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与能力, 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推出特色项目, 丰富特色教育理论

学校在常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 深挖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形式, 培植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色项目。以德育、科研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 以特色的思想建设学校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群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 现在开设有地方体育、民族舞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兴趣班, 各班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计划, 自订计划及课程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自编校本教材, 按时认真训练、辅导, 随时总结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 亲切的教学内容, 特别的吸引学生, 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常年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坚持以“唱读讲传”活动为载体, 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人文校园建设。做到人手一册红歌唱本《红歌谣》, 课前唱、就餐唱、大课间活动唱、班会集会唱, 开展红歌演唱会、拉歌比赛、红歌进入土家苗寨、下乡赶场等活动。在实现“红歌满校园、经典进课堂、故事入人心、箴言传师生”过程中, 坚持把“唱读讲传”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校园建设、校本教材研发、课程育德工作、大课间活动、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 努力提升人文理念、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倾力构建人文环境、着力推行人文管理, 积极打造一个处处有景点, 处处有经典, 处处有特点, 处处有文化的师生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成长乐园、生活花园及生态学园。唱红歌, 唱出了光荣历史, 唱出了浩然正气, 唱出了团结和谐;读经典, 读出了人类文明, 读出了民族智慧, 读出了理想信念;讲故事, 讲出了感人事迹, 讲出了光辉业绩, 讲出了英雄楷模;传箴言, 传出了时代真理, 传出了创新格言, 传出了人生警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是我校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 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在德育立校、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科研兴校几个方面, 按照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探索中引领特色项目走向成熟。

四、特色学校的创建, 助推学校的特色发展

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 我们挥洒汗滴, 乐于奉献, 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各种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指导的能力、学会合作互助的能力、学会欣赏包容的能力等等, 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渴求的, 比如艺术节、运动会、唱读讲传”活动, 学生从中受益匪浅。更为重要的是, 常年进行以课题“五学会、五负责”活动模式破解德育教育瓶颈、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研究的研究,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在特色创建的活动中, 很多教师就会勇挑重担, 开展创新性的工作:撰写教育论文, 组织实践活动, 主持教育课题。

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校常规管理水平。特色创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思维不断升华的过程, 伴随着特色教育的不断推进, 我校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提升。表现在管理层面上, 学校行政人员日益清晰了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路, 合理规划了学校发展的愿景, 表现在一线教师身上, 广大教师都有了自己对于教育的一份思考, 都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创新自己的育人手段, 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因此, 学校特色创建推动了学校发展。这样特色教育, 就能硕果累累。

走特色办学之路, 要不断地明确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不断地统一思想, 克服困难,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自主发展, 各显神通, 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生存力。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特色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过程, 把特色内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产生特色效应, 真正实现特色创建创出特色。

德育特色 篇9

一、自主参与,增强“家乡好孩子”的主人翁意识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每一名小学生的言行举止上都提出了详细而规范的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同学却常常是“说归说,做归做”。为了使学生们人人都能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就让学生人人参与校园管理。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学校门口小店小摊多,学生随手扔垃圾现象多、学生佩戴红领巾情况差的情况,我让学生当“红领巾监督岗”。从卫生早读、两操纪律等方面入手,我在班上建立了“人人岗位责任制”。由班中队员进行检查和评分,确保每一位队员在一个学期内都能担任一次值班干部,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的管理中来。队员们学会了用一个管理者的目光来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换位思考的结果,让每个队员都受益匪浅。同时,全体同学在角色实践中体验了管理的快乐与艰辛,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律能力。

二、搭建舞台,展示“家乡好孩子”的才能

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所以,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利用丰富的溇港文化资源,以溇港文化为“家乡好孩子”活动的载体,为学生们搭设了一个又一个展示各自才能的大舞台。例如学校开展“三模”创意活动来弘扬创新溇港“船文化”“桥文化”和“住宅文化”。在师生全员参与走进溇港,调查实践,收集信息资料,铺设“三模”制作的基础。实地调查,观察研究溇港地区的桥、房、船的建筑特点,围绕主题进行小课题研究,获得实践研究的过程体验,使自己的创意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用自己的经验智慧去打造、创新溇港的“船文化”“桥文化”“住宅文化”。学习关于“船、桥、宅”的有关知识,纸模兴趣活动,班上人人参与,开展“造桥、造船、建宅金点子”活动。宣传橱窗成了同学们“露一手”的舞台,凭借溇港文化的优势资源,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制作了生动活泼的作品。作品不定期更换,图、文、物并茂,知、趣、情结合,展示着孩子们永不枯竭的畅想和乐趣。

此外,学校的“红领巾电视台”也是给学生们展示特长的舞台。从台长、副台长到摄像,从主持人、播音员到小记者、小编辑,都由学生自己担任。学生自己采访、编辑、主持、播节目。小小电视台,使一大批小小演播员在竞争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我的价值。

三、利用阵地,丰富“家乡好孩子”的情感体验

德育阵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渠道,寓教育于活动中,架设道德情感的桥梁,学生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的道路才可以通畅起来。它能使学生信服、震撼、感动,它能以稳定的状态贮存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民工子弟学校的学习条件艰苦,我班与民工子弟学校的“手拉手”活动没有停留在倡议发动、学生捐款捐物、表扬学生的层面上,而是注重情感的沟通与体验。我们先后组织学生互访,让学生看一看简陋的教室、贫困的家庭,听一听同龄人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样,学生们都从内心渴望伸出手帮一帮他们,圆他们的读书梦。同学们回到家中把玩过的玩具、读过的书本送给了民工子弟学校的朋友,跳动着的善良和同情之心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内心。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要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利用双休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学生们通过买菜,方知柴、米、油、盐的贵;通过洗衣、做饭,方知父母持家的辛苦。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孤寡老人生活的孤寂,同学们带着自编自导的节目来到敬老院,看孤寡老人的居住环境,听孤寡老人讲述他们的生活。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把对老人的关爱,以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与此同时,他们也体会到孝敬老人所获得的快乐。

四、开展活动,培养“家乡好孩子”的社会意识

“应当将校门打开,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陶行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的课堂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社会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注入了活力,产生着影响,学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针对油菜秸梗焚烧污染空气、损害地质的现象,在油菜收获时节,同学们来到了田野,除了能亲眼看到农民的忙碌,还目睹了油菜秸梗焚烧后烟雾弥漫的情景,闻到了空气中呛人的气味。学校适时发出了不在野外焚烧油菜秸梗的倡议,全镇学生自觉地当起了自己家、亲朋好友及邻居的小监督员。

每当植树节、世界无烟日、环境日等,学校让学生到社区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打扫小区楼道,到绿化带捡垃圾,为绿化挂上“爱护花草树木”的牌子;还有的深入群众采访,了解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污染原因,对如何有效改变水质进行计划、设想,通过作文或书信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开展班级德育特色教育的研究 篇10

一、班级网站, 展示自我, 激发创新

利用班级网站, 展示学生自我, 激发学生的自主和创新思想, 并以此为契机增强班级凝聚力。2011年10月班级建立了钉子德育网。这是我2005年来发动和制作的第三个班网。她, 展示了同学的个性, 搭建了家长联系平台, 凝聚了同学的团结与创新。她是同学的一扇心灵的窗户, 讲述着同学一点一滴的成长足迹。建网2年来, 点击量达30万5千多。班网由学生自治管理。栏目必须由班委会2/3成员通过才可以被增减。全程记录了班级开展的活动, 如准军事化系列纪实、农场承包责任制纪实、健步协会活动纪实等。

学生体会文章节选:

“我们的家, 就在一班。美丽的班网记录着我们的动向。”班网, 一个神圣而纯洁的名字, 包含着了我们融融的爱。打开班级活动, 我们能在上面看到班级近期活动;打开学生习作, 一篇篇动人的文章如亮星般闪耀银屏;打开班级照片, 一张张丰富多彩的照片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总是喜欢在上面发表些心声、美文, 这不仅仅给予我们赏析, 也在这里留下我们的足迹, 是我们成长的“记录本”。

评析:班网给同学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给家长设立了一个了解班级和孩子的窗口。通过学生的班网自治相当于在班级中成立了“学生会”, 学生的自立、自强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确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上传学生作品达286篇, 并开设了五位同学的个人作品集, 极大地鼓舞了同学的写作热情。

二、军事管理, 吃苦耐劳, 炼就精神

建立班级准军事管理制度, 炼就学生的吃苦耐劳等精神。学校每年对新生都要军训。我的观点是我们不能因军训而军训。我们要把军训中的精神和一些管理方法一直延续下去。即利用军事化训练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培养同学雷厉风行、吃苦耐劳, 不畏艰险、忠于学习、团结协作的作风和较强的服从意识。具体如下:

新生在军训时, 请教官根据军训情况帮忙物色好准军官人选发任命书。参照部队, 编制出班级同学的责任和要求, 即准军事化管理条例, 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严格执行。同时还要贯彻:定期地开展班级军事队列训练。到期末时, 组织会操,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设立最佳个人和小组若干。定期地观看有关军事片, 学唱革命歌曲, 鼓励同学读革命著作, 体验军事生活。

学生体会文章节选:

当耳边响起“立正”“向左转”的话时, 总能忆起我们班的军事队列训练, 身体也会立即产生条件反射。午后三点, 虽然太阳没有那么火热, 但还是会让人感到几分的烦躁。虽然只是几个简单动作, 但是练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的轻松。真是好累啊, 由此我更加佩服解放军叔叔了。观察事物的本质要从细节开始, “习惯决定成绩, 细节决定命运”。老师告诫我们:作为一个军人要时刻听从上级指挥, 紧急关头也不能乱了阵脚。即使心中有千百个不愿意, 也必须服从, 这是团队精神的基础。当训练时犯了错, 老师要我们大声喊“报告”, 要让自己勇于面对缺点, 然后努力去改正。学习和队列训练不正是相通的吗?若没有不断地付出汗水,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哪来的成绩呢?队列训练虽苦, 但磨炼了我们的意志, 让我们向钉子精神更靠一步。

评析:借鉴部队的那一套, 让同学充分体验什么是纪律, 什么是服从, 什么是集体主义……从而更有利于今后的班级管理和增强学生学习的品质, 甚至对学生整个人生都会产生影响。甚至在学困生的转化上也有独到的作用。

三、健步协会, 增强体质, 增进互信

我突发奇想地在班级中建立了健步协会, 切实开展了一些亲子活动, 提升学生和家长的身体素质, 以及增进家校联系和亲子互信。我们还设计了身体锻炼记录表, 以便于督促和跟踪研究。

学生体会文章节选:

老师高瞻远瞩, 视野开阔。班级建立了健步协会可是一件振奋的事情。她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体育, 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通过三年的锻炼, 可以预见我们的体魄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健步协会组织的一系列亲子活动, 让我们与爸爸妈妈有了一次次心灵交流的机会, 消除了隔阂, 我们的学习的合力必定会更加强大。

评析:健步协会不仅是个平台, 而且又把分散的锻炼集合在了一起。让班级中同学和家长间多了分交流和鼓励。在活动中家长和子女相互增进了信任, 甚至在学困生的转化上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农场承包, 分工合作, 分享收获

我是农民的儿子, 我知道:没有辛勤的劳动就没有好的收获, 种田是实实在在的。这些从我的父亲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今年暑假我父亲在田里种了各色作物, 但天公不作美, 老是高温不下雨, 所以父亲只好每天下班后都去浇水, 总是要到披星戴月才回来。有一次, 我很不理解地问:能不能隔天去啊?搞得这么辛苦干吗?他回答我:不去田里庄稼就旱死了啊, 哪里来吃的呢?由此我得到启发, 在学校东北角与同学们一起开辟了一块荒地, 取名为“钉钉乐园”。让同学最大限度地体验“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的至理名言。具体实践如下:

班级中分成若干种田小组并设小组长, 再由小组长和生活委员组成农场管理小组。把田分成若干份, 承包到小组, 小组再把田分到个人。在各自的承包田内由自己安排种什么, 但必须要有一份企划书。具体写明种什么、怎么种, 预期的成果等。庄稼种下后, 管理小组定期检查并评比 (评比指标由全班同学拟定) 庄稼长势情况, 优秀者适当奖励。平时, 还要求同学写好“望田头笔记”, 一批作物收好后还要写出总结反思。

快到期末时, 班级利用班队课的时间, 组织同学把收获的成果做成“可口”的饭菜, 开展了一次“品尝”交流会, 并说说心得感受。

学生体会文章节选:

感谢老师, 我们有一次做小小农民的机会, 在老师的带领下, 我们开展了一次多姿多彩的耕种活动。我们的农场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钉钉乐园。于是大家在田光野地扛着铲子, 提着水桶, 虽然没有农民伯伯那样挥汗如雨, 但在老师指导下, 一株株幼苗在开心农场里挺立起来。在久久的期盼之后, 我们的劳动果实终于成熟了。我们开展品尝大会, 吃着自己种的罗汉豆, 别说有多开心了!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们更加懂得耕种的辛苦, 所谓“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啊!我们还更加体会到劳动的合作与互助是何等的重要。总之, 开心农场真开心。

评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同学的能动性。同时, 又可以开展小组互助, 增进了同学友谊。更重要的是的确让同学感受到了什么是“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德育特色 篇11

鲁昕指出,中职学校德育要突出实践特色。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创新德育形式,改进德育方法和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管理和服务等多种途径实施德育,丰富德育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很有意义的中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竞赛活动要不断丰富内容,加强制度设计,提高参赛作品质量,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鲁昕强调,职业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进一步瑞正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培养大批经济社会发腰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强化素质教育,做到“做事”与“做人”的高度统一,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娴熟的职业技能。

颁奖会上,广东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浙江衢州中专、北京求实职业学校、福建晋江职业中专、湖南汨罗职业中专、安徽宁国职业高中分别就参赛情况进行交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张天保,教育部有关司局、中华职业教育社、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亚龙科技集团等赞助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德育特色 篇12

一、突出人本特色, 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制度文化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要求高校德育目标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南阳师范学院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把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 确立了“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 积极探索德育制度建设新途径, 逐步构建起德育建设“1234”制度体系模式。

构建“一体化育人”德育制度体系。2006年以来, 学校修订完善了《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实现德育领导、决策、管理和实施的一体化, 德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和渠道的一体化, 德育队伍、管理和建设的一体化。

突出“两个重点”。在教职工中突出职业道德建设, 倡导严谨治学、从严治教, 培育“倾情、求是、为先”的优良教风;在学生中突出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四个抓手促提高” (抓目标引导、抓行为养成、抓实践创新、抓能力提升) , 营造“勤学、求真、自信”的优良学风。

实施“三育人”工程。即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学院先后两次修订完善《“三育人”工作条例》, 规范教职工职业行为;连续举行16届“三育人”工作经验总结和表彰大会, 隆重表彰一批“三育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师德师风建设“十佳标兵”, 激励全体教职工争先进、当标兵、作贡献。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相结合, 制定了《关于启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意见》。二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 把教职工职业道德作为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晋升、奖罚、评优的重要依据, 纳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三是把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和谐校园建设规划》。四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相结合, 修订完善了德育目标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规章制度, 形成以政治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疏导、心理上开导、就业上指导为主要方式的优质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起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蕴涵人文关怀、富有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

二、突出校本特色, 精心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环境文化

一是打造一块文化热土。充分利用南阳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南北过渡”的气候特征, 努力建成融优美园林景观和高雅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花园式的现代校园。加强校内人文景观建设, 充分挖掘环境育人资源, 先后建成大学精神园 (博大、厚重、睿智) 、思圣 (四圣) 广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广场, 筑建卧龙文化长廊, 在教学文化场所悬挂名家画像、名言和校训等, 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展馆、美术展馆、体育馆等文化阵地, 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 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设一批文化场馆。近年, 学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 围绕南阳文化特色建成了汉代雕刻艺术馆、独山玉展览馆、恐龙蛋博物馆、钱币馆、生物标本馆等展馆, 定期向学生开放, 有利于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实践考察结合起来。目前, 这些文化场馆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2007年, 在河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学校3名学生撰写的《南阳作家群研究》《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研究》《楚汉文化研究》等3篇论文, 分别荣获“挑战杯”竞赛三等奖和鼓励奖。

三是建立一所文化学院。2005年9月, 作为河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卧龙书院作为汉文化研究中心的附属机构, 先于汉文化研究中心在2005年4月15日成立。卧龙书院继承古代书院的传统, 谋求古代书院传统与现代大学建制的结合, 以明经读典为主要手段, 达到传承文化、涵养学术和敦厚学风的目的。

四是挖掘一方文化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南阳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先后邀请二月河、周同宾等知名学者、专家来校给学生作学术报告近百场次, 使青年学生在与经典对话中传承文化、涵养学术、砥砺品质。

五是开展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文化实践活动, 融科技、文化、艺术于一体, 寓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于其中, 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 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文化艺术大赛中频获大奖, 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连续5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连续荣获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 总成绩连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三、突出文化特色, 全面实施大学文化育人的系统工程

2010年8月,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研讨会, 进一步确立以“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在学校价值理念中的导向作用, 在学校保持和谐稳定、提高育人水平、彰显办学特色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实施“文化育人”系统工程。

一是大学文化研发创新工程。立足南阳丰厚的人文资源, 积极挖掘独具南阳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精髓, 组建文化研究团队, 重点开展南阳汉文化、玉文化、曲艺文化、历史名人的人格精神等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凝练南阳“四圣”文化精髓, 传承南阳卧龙岗文明, 挖掘整理学校各阶段办学理念、校风、校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与时俱进, 汲取时代先进文化精华, 凝练出了“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 形成了“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倾情、求是、为先”的教风、“勤学、求真、自信”的学风, 并与校歌、校徽共同构成学校核心精神文化成果, 打造了底蕴丰厚、主题清晰、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地方文化特色, 蕴涵强大感召力、渗透力和自我发展力的大学文化生态, 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核心文化资源。

二是大学精神塑造工程。学校精心打造“博大、厚重、睿智”的南阳师院精神, 倾力铸造学校之魂, 着力培养南阳师院人宽阔、开放、包容的胸襟, 敦厚、端正、沉稳的性情, 聪慧、明智、深邃的头脑, 团结拼搏、攻艰克难、艰苦创业、不屈不挠、创新发展、争创一流、自强不息的思想境界和创业精神。学校高度重视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校电视台、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等校内舆论宣传阵地, 将“博大其心、厚重其行、睿智其思”的人文理念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学风考风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 使其成为一面精神旗帜, 引领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三是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全力实施“和谐兴校”工程, 大力倡导“学校和则学校兴、学校兴则师生荣”的观念, 注重和谐氛围营造和正确舆论引导, 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发挥“人和”优势, 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暖心、凝心、舒心“三心”工程, 为师生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把日常教育贯穿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全过程, 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3641”模式 (建立公寓团总支、公寓自管会、公寓党小组等三支队伍, 检查组织建设、领导深入、宿舍内务、公寓普查、突发事件、文体活动等六项指标, 开展天天有检查、周周有小结、月月有总评、期末有表彰等四层评比, 实现全面育人一个目标) , 这一模式2006年作为典型在全省高校推广。积极探索“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模式, 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的做法于2007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推广。扎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工作, 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以及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建设, 全力构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

四是“卧龙学子”品牌工程。根植南阳文化, 培养“卧龙学子”, 已成为南阳师院的办学特色。学校秉承“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 以“宽口径、厚基础, 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 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特别注重大学文化的熏陶浸染和潜移默化作用, 注重大学精神的彰显和发扬。多年来, 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有南阳文化烙印的多元复合型人才, 形成了“万千学子出卧龙”的可喜局面。我国首批航天员杨利伟的心理教练、被誉为航天员的“心灵魔法师”的刘芳, 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入选2006年“中国百佳大学生”的郭艳滨, 荣获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冯美, 都是“卧龙学子”的优秀代表, 他们身上展现的优秀精神品质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上一篇:网络新闻侵权下一篇:围手术期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