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小学教育特色

2024-10-28

法国小学教育特色(通用8篇)

法国小学教育特色 篇1

1 法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

1.1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的“双轨制”

由大学和大学校构成的法国高等教育双轨制,为当今社会在追求高等教育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忽视了精英教育的作用的各个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一轨“大学”和另一轨“大学校”共同构成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大学的作用主要是承担法国大众教育的任务。法国的大学分为教会学校和公立大学,公立大学的功能在于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的人才,公立大学重视科研、师资和设备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法国公立大学的特点与其他国家的综合性大学大体是一致的。法国大学制度有别于中国大学,在法国,所有高中毕业的学生都享有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并且免交学费。

法国的精英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校。大学校又称高等专业学院。大学校的目标是向社会培养各个领域的精英,这些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工程、军事、工商管理等等。仅有10%的录取率确保了大学校接受优秀人才并完成精英教育的任务,由于招生人数较少,所以大学校形成了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

法国高等教育的“双轨制”成效显著,保证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大众性和精英性的共生并存,协调发展。

1.2 严谨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法国高校尤其重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测、改进。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是政府管理,中央集权与大学自治结合,所以在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测、改进过程中,政府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检测,法国还设立了专门的评估机制——国家评估委员会(CNE)。国家评估委员会评估范围广,不仅仅对校级评价进行评估,而且还包括对同行委员会进行评审和国家评估委员会作出评估报告。委员会的评估人员均由总统直接任命,选取学术水平极高的专家进行评估,所以保证了评估质量的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国家评估委员会最后的评估结果会以文章的形式反馈给学校,并在评估结果出来后的一年或者一年半之内与被评学校的管理层进行一次会谈,以考察该评估是否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1.3 确保学生平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法国有专门法律保障学生平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明确提出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最核心的法律基础可以追溯到1946年的宪法。1946年宪法序言第13条规定,“国家应保证儿童和成人平等接受教育、职业培训以及文化的权利。组织免费的、世俗的各级公共教育机构是国家的义务”。而且宪法委员会对于学生的受教育平等权还提出了公务平等原则、积极差别待遇原则、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自由”原则。大学还会收到大量的资金补助,这些补助来自国家补助地方补助,大学生注册费以及与企业、个人或公共团体订立合同所得等等,这些资金最终受益者也是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经济和物质条件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1.4 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

法国高校招收留学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最初开始招收留学生时,教育制度并不完善,比如学校的规则制度和一系列的教育法案和改革并未提及到留学生,但随着大学的兴起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欧洲一系列国家开始逐步形成健全的招生留学生的制度,欧洲各国的一系列举措引起了法国的重视。在一段时间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留学生招生制度,法国的学习宽松、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亚洲、非洲、美洲的留学生,现如今,法国已经是除美国和英国外的中国学生优先选择的留学国度。除了从政策和制度上吸引留学生,法国还加强引进外语教学,法国要求留学生至少精通一门通用的外语,并在很多大学为留学生专门开设英语课程。学生不必再花大量时间学习法语,这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进一步地吸收他国优异的学生,法国很多高校还和世界各国的著名大学进行交流合作,并对这些著名大学的优异学子提供去法国留学的捷径。

2 法国高等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2.1 确保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精英教育的实施

为了让大多数人实现高等教育的愿望,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民办大学异军突起。但好景不长,1999年我国的公立大学开始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在相对较低的录取分数下进入公立大学,因此,在同等条件下,相比收费高,教学质量低的民办学校,广大高中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国家公立大学。这也使本来就根基不稳,实力还未壮大的民办大学的市场越来越小,发展空间也受到抑制。在我国大学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不再是精英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教育,但是高校在沿袭以往精英教育的背景下,大众教育的教育目标并未得到落实。更有甚者,很多大学打着大众教育的旗号实行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这大大影响了大众教育的实施。

而法国的双轨制使法国的教育目标,教育质量得到保障。虽然双轨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但是教育目标明确的培养方式对我国定位各类大学的发展发向有着重要启示。我们既要注重公立大学扩招以来大众教育的培养方式的落实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也要打造培养精英的教育机构,重视民办学校的作用,使其弥补我国大众教育存在的不足。

2.2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法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和评估方式是值得我国的高校借鉴的。目前,我国高校在评估过程中容易忽视内部质量体系,比如应该在系、院、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评估在读学生学习质量,毕业生质量,教育机构的质量以及教育改革质量等等。除此之外,我国高校还应当重视评估主体的评估能力,选取高水平、高学识的评估人员对我国高校进行高要求、高质量的评估。在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应当保证评估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指导,发挥评估机制的灵活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以使高校的评估工作得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最后,评估的结果如何落实到高校也是质量评估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目的也即是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完善高校的教育工作,因此,评估结果的反馈对于高校的质量保障起着监督、整顿和改进的重要作用。

2.3 确保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

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大学存在着一些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很多成绩优异却难以支付高昂的大学学费的西部贫困学生不得不放弃学业。尽管现在政府推出了助学贷款等资助的项目以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毕业后面临偿还助学贷款的压力以及现在的研究生交学费等制度却又使一大批优异的贫困学生止步于研究生门槛前;我国地域辽阔,相对于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考生,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的考生拥有着更多的受教育权利,不仅仅是高考录取分数线更加优惠本地考生,而且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设施远远超越了欠发达地区。除此之外,我国的高考加分制度,以高考一次评判是否录取大学以及推免政策等都存在着一些漏洞。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既要注重对贫困学生的资金扶植,培养更多的优秀之才,同样,也要兼顾各种选拔制度中的公平、公正性。法国高考制度的多样性和人性化考量始终将考生的受教育权放在首位,考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高等教育,这是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

2.4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中国的大多数留学生精通的外语是英语,除此之外还有法语、德语,但是我国高校里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中文进行教学。由于中文的学习难度较高,语言上的障碍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对各国优异留学生吸收,因此为留学生设立专门的外语课程也是促进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举措之一,以加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为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提供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但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大量优秀留学生流失在国外的情况,因此,我们就应该更加注重吸引并留住优秀的留学生,与此同时,吸引和留住外国的优异留学生也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3 结语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对教育制度的小修小补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在国力发展的同时改革教育制度,培养我国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更快、更高效的发展。法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都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立足于我国国情,学习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成为推动我国发展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8.

[2]王丽华.法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对我国的启迪.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3]郑亚.法国的几次高等教育改革.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

[4]许文静.中法高等教育评估机制之比较.理工高教研究,2009.4.28(2).

[5]杨少琳.双轨制:法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合理并存.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2.23(12).

法国小学教育特色 篇2

一、法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设置

1.主要机构设置。政府在评估中占主导地位,采用一元化的评估模式,以国家评估委员会作为主要的评估,負责对全国高校、学科及教育专题的评估。除了国家评估委员会之外,政府还通过其它组织实施不同类型的评估。国家评估委员会最初主要进行院校评估,之后学科评估也成为其任务之一。政府通过法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委员会对公立的高等专业工程师学院和综合大学的工程学课程进行评估和认证。管理专业和学位评估委员会对高等商业和管理学院的国家学位课程进行评估。法国科学、技术和教育委员会除了负责部分科研评估任务,主要负责对公立高校的培训计划进行评估。法国的科研任务主要由综合大学和部分科研机构承担,科研评估主要由国家科研机构如法国科研评估委员会和国家科研中心来负责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法国大学委员会负责对教师进行评估。

2.以CNE为代表的法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CNE是政府建立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专门组织,实际上是政府机构的官方机构,政府通过它统一和控制全国高等教育评估活动整个体系和各个环节。从评估目的的确立、评估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分配、评估信息的收集、评估准则的确定、评估结果的获得,直到评估结论的解释等等,几乎每一个评估活动的环节政府都有参与,渗透着政府的意志和价值取向。CNE的职能和地位独立于一般的政府机构,具体表现在:

第一法律地位方面,有关国家评估委员会的法律明确规定:国家评估委员会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直接向共和国总统汇报,不受教育部长的领导。

第二经费来源方面,国家评估委员会由国家财政拨款,有自己的预算。

第三人事方面,委员会的成员共有17人的委员会和24人的行政工作人员队伍组成。委员会的委员由总统任命,任期4年。其中11位来自学术研究机构,3位分别由国家大学委员会、国家研究委员会和法兰西学院的系主任们分别提名中选出的。1位为经济研究人士,1位来自国务院,1位来自国家审计署。这些委员们由一位主席领导,主席从以上委员中任命,其中一半的委员每两年更换一次。

二、CNE的运行方式

CNE对大学的评估一年20所左右,主要是第二年需要与政府签订合同的大学。一所大学的一次评估一般需要一年时间,大学的人员要参加评估活动的整个过程。评估委员会与高校是一种合作关系,而非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国家评估委员会成立后每8年(相当于两个合同期)完成一次对所有大学的评估,计划以5年为一个周期。在成立初期,开展的是一般性评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慢慢的越来越科学和专业化,几乎对法国所有的大学都进行了一至两次的评估。

首先是学校领导组织的内部评估。CNE总是在高校自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估,征得有关同意后向被评院校发出评估通知。评估负责人先到被评估的学校与学校领导首次见面,向有关人员介绍评估的过程。接下来,在国家评估委员会评估方针的指导下,被评估的学校收集有关资料,做内部评估记录,提交自评报告(自评报告不予公开),这一过程大概需要两三个月。这段时间里,评估负责人收集该校的相关信息,并向专家提供基本资料。在专家们对评估事项有所了解之后召开会议,为评估做好准备工作。内部评估以评估委员会与高校协商制定的《评估指导方针》为基础。

国家评估委员会在专家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外部评估。每次评估活动都是由两名委员会成员负责,另外有一位职员具体负责评估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安排工作,包括设计问卷和评审手册、分析自评报告,并根据各位专家的报告准备评估总报告等。每次评估的人员约由15-20,大多数为学术界人士,1-2人来自产业界,可能包括1名外国专家。评估专家由主席任命且只能担任一所高校的评估工作。

在仔细检查自评报告之后,CNE组织同行评估委员会进行现场考察访问, 以对学校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估,评价内容包括教育管理、教学、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目标、改革规划等。评估过程建立在被评高校与评估委员会间的合作交流基础之上,这表现在:专家与被评估学校的负责人及教师、行政人员、学生及机构以外的合作伙伴一起讨论。

根据高校的自评报告和实地考察撰写评估报告。报告是保密的,只在该委员会成员间传阅。报告草稿经国家评估委员会批准后,送交该高校校长,草稿不包括任何结论和建议。然后进行一次商讨性访问,并收集到一些评论,据此写出最后的报告。最后的报告一旦在国家评估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通过,就会连同结论和建议一同送交至被评估机构的校长。被评高校校长对评估具有最后的发言权,有权发表意见和建议,并由他对报告中的事实性信息进行检查、修改等。

公开评估报告,也包括被评估机构校长或主任的回复。评估报告对大学中的教育和继续教育、科研和开发、高校的管理政策和管理实践、大学如何界定和完成其目标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为大学受教育者、大学的合作伙伴、政府、大学毕业生的雇主及其他基金组织提供信息。评估报告中的建议为大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质量等起到战略指导作用。评估结果是概括性的,不打分,不排名,着重评价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但在政府与高校的合同谈判及年度预算谈判中有一定的作用。

三、特色总结

经过不断完善,法国的教育评估系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1.独立的中介结构,保证了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CNE独立于政府和被评估机构(从法律地位、经费来源、人事构成来看),是依法成立国家评估委员会,评估机构不受教育部的制约,政府无权干涉,直接向总统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育部内设机构对自身政策评估而带来的主观性偏差,使得评估委员会的评估结果相对而言更加客观和公正。作为中介结构,CNE连带了政府和高校两个终端,起到桥梁作用,避免了政府直接插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会产生的强制性、整齐划一、官僚主义等众多弊端,为政府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渠道和依据,又为高校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2.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扮演着宏观管理的角色。从国家评估委员会的性质来看,CNE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行政机构存在的, 直接对总统负责。从评估的结果来看,CNE的评估结果不直接决定高等教育的经费分配,但是与政府的政策制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政府不是直接插手高等教育评估,不是用行政干预的方式来体现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但也不是对高教评估不发生任何作用,而是起到宏观管理、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政府通过中介机构统一和控制全国高教评估活动。从评估目的的确立、评估指标的选择、评估信息的收集、评估结果的获得,直到评估结论的解释,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政府的意志和价值取向。更为关键的是,政府结合评估结果考虑对大学的拨款,从而间接地影响大学对评估的态度。因此,政府在法国高等教育评估中扮演了宏观管理的角色。

3.以整个教育系统为评估对象。一般情况下,法国国家评估委员会的评估主要有三种:院校制度的评估、全国范围内特定学科或学位的评审和法国高教状况的总体评估。评估工作实际上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评估。高等教育评估目的不再只是简单地对每个机构进行评估,而是以对院校具体情况的了解为基础,对高等教育内部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对教育发展进行预测,为国家的高教政策提供新的指导方向。

4.评价方式多样化。这主要表现为: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结果评估与后继跟踪评估相结合。被评估机构先在国家评估委员会指导方针的帮助下进行内部评估,内部评估要对学校自身的优势不足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尽可能做到详尽科学,为外部评估提供依据。外部评估是评估委员会组织同行专家,采用调查问卷、座谈会、现象考察等方式对学校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估。国家评估委员会根据内部的评估和专家们的报告写成完整详尽的报告,并在征得被评估机构负责人回应后公开最终的评估结果。

5.评估机制的发展历程和评估过程与大学自治进程分不开,又体现出大学自治精神。法国高校评估制度的发展和法国高校的自治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直接的表现:自十九世纪末以来,自治权力的扩张也使得法国高教评估成为大学的一种内部行为。

于此同时,不断发展完善的评估工作又尊重和体现了大学自治精神。整个评估过程中,高等学校作为被评估机构有相当的自治权。评估前要征得被评估院校的同意,并且以内部自评为先。评估结论出来之前,委员会与大学商讨。评估结果出来后,大学负责人可以对评估报告进行回复与解释,并连同评估报告一同刊出。另外,评估工作完成后,评估委员会不强迫高等院校接受其意见。这种形式的教育评估改变了以往行政式的检查,变成了同行之间的平等对话,充分尊重了大学的自治精神。每一份评估都旨在发掘某所大学有别于其它大学的独特之处。实践表明,大学也十分欢迎这种形式的评估。

参考文献:

[1]王晓辉.波伦亚进程中的法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法国高等教育特色制度的演进 篇3

一、中央集权下的大学自治制度:从中央集权到国家———大学———学科的动态平衡

起源于中世纪大学的法国高等教育素有行会性和自治性的历史传统。中世纪的大学在世俗王权和教权矛盾的夹缝中经过长期的斗争,获得了一系列的自治权。19世纪初,拿破仑开始了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此后法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中央集权与大学古老的自治传统并存且不断发生矛盾与冲突之中,在国家(政府)———大学———学科的三角关系中,各自力量此消彼长,并试图在矛盾与冲突中达到某种动态平衡。

第一阶段(1789~1968年):中央集权下的国家———学科的共同治理

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关闭了当时所有的大学及其附属机构。1806年,《帝国大学法》颁布,拿破仑所要建立的帝国大学不再是中世纪自发形成的自治行会组织,而是一个所有重要决定都来自最高当局的全国性的教育管理机关。[1]帝国大学校长负责任命所有教职人员、颁发奖学金、批准学校的建立,通过他任命的“大学总督学”对教学进行监督,并且对教师进行纪律处罚,对学位文凭进行垄断。根据《帝国大学法》,国家设立神、法、医、理、文学五大学部,各学部无横向的学术、财政和人事的关联,也不属于某一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下,学部负责各自的教学和科研。拿破仑时期还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学术机构———公共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学科的教师代表组成,各自负责本学科的管理,它可以对教育部产生影响,其成员甚至可以在教育部任职。

从上可见,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国家(教育部)———学部(教师团体)的共同治理,在中央集权占据优势的基础上,中央政权和学科共同分享了高等教育的权力。这种格局深刻且长期地影响着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以后长达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中,法国几经改朝换代,政权更迭,人们在集权的压力下不断进行着寻求大学自治的种种努力。如,1896年7月,政府颁布法令,要求每个学区的学部重组为一所大学,并由大学理事会代替学区理事会对大学加以管理。但这并没有改变教育部和教师团体的强大地位,也没有削弱学部的权力,单学科的学部仍是法国大学体系中的基石。[2]国家仍然垄断着学位与文凭,统一规定教育教学人员的聘任、晋升等,学部及教师团体对本学科负责,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大学基本上只是若干学部的集合。

第二阶段(1968~1988年):大学获得法律上的自治地位,但国家———学科共同治理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大学本身的力量依然很弱

1968年“五月风暴”后,法国政府着手改革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1968年的《高等教育方向法》(《富尔法》)第二章“大学机构”第三条规定:“大学是科学和文化性质的公立机构,具有法人身份和财政自治权”;[3]第三章“行政自治与参与”、第四章“教学自治与参与”、第五章“财政自治”对大学在行政、教学与财政方面的自治作了相关规定。[4]1984年的《高等教育法》(《萨瓦里法》)规定公立高等教育,包括隶属于政府各部和中学后的各类高等教育,具有法人资格,在教学、科研、行政、财政等方面享有自主权。[5]

1968年的改革赋予大学明确的法人自治地位,对于转变长期以来大学过于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改变了法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有“学院”、无“大学”的状况。“尽管自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法》以来,每届政府都强调大学自治的重要性,但是大学的权力和责任依旧有限”。[6]这种自治在实际中被形容为“财权和人事权留给国家管理的自治”,[7]大学本身的地位依旧孱弱。高等教育的预算、资源分配仍然是基于学科的,没有地方将大学视为一个整体,获得教育部资源的最好方式就是提交各学科计划。[8]

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契约政策推行,大学地位有了重大改变,国家———大学———学科之间动态平衡

1988年8月,法国教育部开始了以大学和国家签订合同的形式分配经费的改革,1989年5月,这一改革在所有大学推行。其目的是:第一,在国家和大学之间建立新的关系;第二,加强大学的自治;第三,提升在大学长期战略规划框架中的责任意识。[9]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大学开始认识到如何最好地应对社会的变化和用一种更整合的方式来运行”。[10]因为大学必须制订一个四年的综合发展计划,与教育部签订协议,而这种计划不是某个学科的计划,而是大学整体的计划,这需要大学内部反复磋商。这就强调了大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传统上具有强烈学科归属的教师们逐步改变了态度,他们意识到他们不仅是某一个学科的专家,而且也是大学的一员,在为作为一个整体的大学的利益而工作。

这一政策的推行,使大学的独立性与自治有了重大改变。但是人们仍然对现状不满,大学权力依然有限,“这种状况甚至在契约政策推行后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11]2007年8月通过的《大学自由和责任法》强调校长和行政委员会在大学的核心地位,校长是计划的组织者和团队的领导者,大学有更大的财政权、人力资源管理权,可以设立大学基金。[12]2008年7月,法国教育部宣布第一批准备实行自治的20所大学名单。2009年1月1日起,这些大学拥有更多的自治权,政府每年给这些大学提供25万欧元以帮助学校开展工作。这些政策力图使大学实现自治,国家则按照合同中的相关约定,通过评估等实现对大学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改革实施后,法国高校以学科为基础的院系权力削弱,国家———大学———学科之间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格局。

二、高等教育双轨制:大学与大学校从封闭并行到相互沟通合作

法国高等教育中的大学与大学校(les grandesécoles)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形成于18世纪,这种制度既有别于英美大学模式,亦不同于德国大学模式。笔者将法国高等教育双轨制的发展过程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双轨制形成

18世纪初,法国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专门学校。大革命爆发后,政府关闭了当时的大学,在改造部分旧机构的基础上,创建了十多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专门学校,后称为“大学校”。拿破仑建立帝国大学制,创立了相当于单科大学的学部,同时,十分重视大学校的发展。因为满足了当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又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校获得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精英地位。而当时的文理等学部,只是作为“服务机构”,主要负责组织考试、发放文凭、进行部分补充性教学,不受重视。至此,大学和大学校并行的双轨制形成。

第二阶段: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大学与大学校封闭并行

19世纪以来,法国的大学校一直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而大学的发展则几度徘徊。1896年的《国立大学组织法》将原有分散的各学部重新组建成新的大学,恢复其法人资格并给予大学自治权,增加办学经费,科学研究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大学开始复兴,特别是“二战”后,大学成为国家科研的生力军。大学和大学校无论是招生制度、学生来源、管理体制、课程开设、学位制度和毕业生待遇等方面差别很大。如,招生实行两种不同的模式:凡具有高中毕业文凭者无需考试便可进入综合性大学就读;而进入大学校需经过2~3年的预科班,并要通过严格的审查或考试。从学生来源来看,大学中普通家庭的学生占大多数;而大学校至今仍主要是上层社会子弟的天地。据调查,在2004~2005年的68,423名大学校预科班学生中,自由职业和高级干部子弟比例最高,达51.9%,农民和工人子弟比例最低,分别为2%和5%。[13]毕业生待遇方面,大学校招生人数少,就业率极高,名牌学校的学生更是在商界、政界、科技界担任要职,且待遇优厚,明显优越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大学与大学校逐渐沟通与合作

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大学和大学校的分离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近三十年,特别是融入欧洲一体化过程以来,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两者的交流与合作。如1998年5月,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的《建立欧洲高等教育模式》报告提出,大学与大学校应加强合作力度,发挥各自优势,建立“省区大学集团”,将相邻大学和大学校重新组成网络,协调课程设置、教学与科研,教师相互流动,共建等值的文凭,实现资源共享等。两百多年来的双轨制在缓慢地发生一些变化。

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大学与大学校相互学习。如:大学引入大学校的经验,加强职业教育,重点对大学第一阶段教学进行改革。学生的培养和学位相互沟通,在大学校竞争考试失败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第二阶段学习;大学第三年可以报考大学校。许多大学校的毕业生在大学第三阶段学习,以获得博士学位。国家准许名牌大学校授予博士学位,并允许一些大学校挂靠大学培养研究生;世纪之交,许多大学校开始改进实验室建设,加强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始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高等教育文凭与学位制度逐步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法国文凭与学位制度可追溯到西欧中世纪大学,经过多次改革,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三段式的学制及相应的体系庞杂的学位与文凭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进程,法国的学位与文凭制度融入LMD学制。

(一)20世纪50年代前,由业士———学士——博士到学士———博士的两级国家学位

13世纪上半叶,法国中世纪大学开始授予业士、学士、博士三种学位。19世纪初,帝国大学令将业士、学士、博士依次确定为正式的国家学位,并由帝国大学授权的公立大学授予,其中业士被确定为第一级大学学位。后来,业士被当作高中毕业会考文凭,并保留其国家文凭性质。“二战”结束前,法国大学只有学士和博士两级学位。

(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了繁杂的分段式教学和相应的学位文凭制度

20世纪50年代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繁杂的学位文凭体系。

第一,高等教育系列可分短期高等教育、长期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大学校)、专门高等教育三大系统,学位文凭各不相同。短期高等教育包括高级技术员班(STS)、大学技术学院(IUT),学制两年,分别获得高级技师证书(BTS)和大学技术文凭(DUT)。两种文凭都可以直接就业或进入大学第二阶段学习。专门高等教育包括医务、保育、社会事务、助产士等,其授予的学位文凭有国家卫生或社会文凭(bac+3/4)、专门学校文凭(bac+5),同时取得相关行业资格。长期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大学和大学校。两者又有区别。大学基本的文凭及其关系为:第一阶段:学习成功者可获大学普通学习文凭(DEUG)或大学科技学习文凭(DEUST),进入第二阶段继续学习或就业;第二阶段:第一年设Licence法国制学士(bac+3)、第二年Maitrise(bac+4)、工程师文凭(bac+4)。每种文凭都可继续学业或就业;第三阶段:学术型的深入学习文凭(DEA)、职业型的高等专业学习文凭(DESS),取得DEA后,经过3~4年的研究,可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以来,大学校不授予学位,只颁发证书,如工程师证书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学校开始授予工程师博士学位。这样,大学校的文凭实际上包括大学校预备班,工程师证书等各类证书,博士文凭在内的三级。

第二,医学类的学位文凭自成体系。设在大学中的医学类专业,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医学或药学学习后,经过严格挑选,才能进入医药学科的学习。进入医药学科后,最短学习5年,可获国家助产士文凭;学习6年,可获国家牙医博士文凭或药学博士文凭;学习9年,可取得国家普通医师博士文凭;学习11年,可获国家专门医师博士文凭。独立设置的医务学校,学习年限3~4年,学生可获得国家文凭或校级文凭,毕业生可从事护理、理疗、视力矫正等职业。

第三,同样是博士文凭,学习年限及学术地位不同。如,上述医学类的博士文凭。又如,1973年设置的“工程师博士文凭”和“国家博士文凭”,前者学制3年,与大学博士文凭同一层次;后者是法国最高学位,是申请大学教授和国家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职位的必备条件,在取得大学第三阶段博士文凭后工作若干年才能申请。1984年的《萨瓦里法》取消第三阶段博士,改设博士学位;取消国家博士,改设“指导研究资格”。

这种学位文凭体系繁杂、学科界限划分过细,不利于通识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养成,同时也不利于国际高等教育文凭的互认与交流。

(三)1999年后逐步实行LMD制度

1998年5月,《建立欧洲高等教育模式》报告中建议,未来高等教育设3个基本文凭,经过3年、5年、8年的学习,分别获学士、新硕士和博士文凭,从而取代以往的三阶段。1999年6月,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意大利波隆那发表《博洛尼亚宣言》,决定创建可比性欧洲文凭系统,设置以两类大学课程即学士前与学士后为基础的统一学制,即LMD学制,又称“358学制”,从而启动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博洛尼亚进程”。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到2005年9月,近98%的法国大学已经采用了LMD制。[14]

四、教学与科研机构从分离到相互渗透

教学与科研机构的分离主要指法国高等教育机构主要从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研究机构则专门从事研究,两者各自为政;同时它也指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教学与研究的分离。这种现象一直到“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有根本性改变。

(一)“二战”前教学与科研机构分离

中世纪大学成立后,教学是大学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工作。16世纪以来,法国陆续开办法兰西学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科学文化研究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研究的空缺。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拿破仑时期,形成了学部、专门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主要从事人才培养,以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研究的相互独立的格局。两类机构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几乎不存在行政或学术的交往,即教学机构与科研机构分工明确。19世纪中后期,受德国大学和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的影响,一批有识之士对法国当时的大学教育和科研状况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改革建议。1896年,大学重组,拥有了一定的自治权,科学研究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研究成果。但是,科学研究还没有成为大学的一项中心任务。

(二)“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教学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相互渗透

“二战”后,法国的经济科技迅速发展,教育作为一种“有效投资”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重视。科研成为高校的一项中心任务,高校成为国家科研的一支生力军。教学机构与研究机构,高校内部教学与研究相分离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形成了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与政府研究机构合作与渗透的法国模式。

1968年的《富尔法》规定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生产和传播知识,发展研究,培养人才”。[15]20世纪80年代,法国开始开展全国性的研究与发展计划,打破了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壁垒,采取立法、政策、经费、合同、项目等多种手段来推动和强化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的互动与合作。1999年7月的《技术创新与科研法》规定,所有公立研究机构(含高校研究部分)应与政府签订涉及整个研究活动的多年期合同。如,2002年3月,政府与国家科研中心首次签订了4年的行动合同,其中第四部分就是深化与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强调要“着手建立一种吸收大学校长会议与研究机构参与的协商决策机构”,规定政府监督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保证合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每个参与者拥有全局视野。[16]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高校与研究机构实现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互动与合作。如共建研究组织,人员互动,协作攻关,联合培养人才等。[17]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共建研究组织。国家科研中心1960年前主要是组建直属实验室;1966年起与高校合作创建联合研究单位(unitéassociée);20世纪80年代以后,向企业和其他研究机构开放,创立混合研究单位(unitémixte),由研究中心与合作企业共同管理,后来发展到与高校合作,甚至跨国多方合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科研中心1,350个实验室中有940个是与高校合办的,90年代这种合作进一步稳定,高等教育机构约3,300个研究小组或实验室中一半是以研究混合体或联邦制研究所形式出现的。[18]21世纪初,国家科研中心与大学和工程师学校签订了200项合作协议,

有60%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与大学合办的协作研究单位工作。[19]

摘要:近代以来,法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下的大学自治制度从中央集权下的国家———学科共同治理到国家———大学———学科的动态平衡;18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大学与大学校并行的双轨制从相互封闭到沟通合作;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繁杂学位文凭制度,经过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步融入到欧洲的LMD学制;“二战”前高等教育教学机构与研究机构相互分离,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相互渗透与合作。

关键词:法国,中央集权与大学自治,双轨制,学位文凭制度,教学与研究机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法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70.

[2][8][12]陆华.建立“新大学”: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逻辑[J.]复旦教育论坛,2009,(7):64,64,65~67.

[3][4][15]Eeseignement Superieur loi d’Orientation et Textesd’Application.Journal Official de la Republique Fran覶aise,1979.2,7~15,1.

[5]Enseignement superieur.Journal Official de la RepubliqueFran覶aise,1984.1~11.

[6][9][10][11]Jun Oba.Development of the French andJapanese Universiti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French Contractual Policy and Incorporation of JapaneseNational Nuniversities.Higher Research in Japan,Vol-ume2,March 2005.7,6,7,7.

[7]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73

[13]Anon.MixtéSociall:e Choix des Arts et Métiers.le Monded’魪ducation,2006,(mars):52.

[14]Anon.la Réntrée 2005 dans l’Enseignement Supéreur.Revue de presee,2005,(11):1.

[16]CNRS.Contratd’Actionpluriannuel CNRS-ETAT2002-2005[EB/OL.]http://www2.cnrs.fr/sites/band/fichi-er/3f1d5636c 99a3.htm,2002-03-21/2007-06-18.

[17]庞青山.主要发达国家大学与政府研究机构的互动与合作[J.]比较教育研究,2008,(3):38.

[18]CNRS.Histoire du CNRS[EB/OL.]http/:/www2.pf8 cnrs.fr/band/8.htm,2006-04/2006-09-12.

法国小学教育特色 篇4

2015年1月29日,第42届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开幕,本届漫画节将持续到2月1日,作为世界两大漫画节之一,其国际性和多样性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而本届漫画节更因中国漫画家的深度参与而充满浓浓的东方风韵。

法国城市昂古莱姆是个小城,但每年的漫画节都有至少20万人汹涌而来,只为一个共同的心愿——漫画。昂古莱姆漫画节的活动并不只有法国和欧洲的漫画参展,还囊括了美国和日本这两大漫画产出国,甚至还包括了拉丁美洲、中国、韩国的作品,漫画节所设置的漫画奖被认为是世界性的一大活动。

漫画节会从预先选定的提名作品中选出获奖作品,颁发最优秀长篇奖、最优秀系列奖、审查员特别奖、观众奖、青少年奖、遗产奖等各大奖项。

2015年,主评选活动中全世界共有三十五部作品成功获得提名,漫画节展的最后一天,将会公布最终获奖名单。

昂古莱姆“中国馆”

让世界全面认识中国漫画

在本届昂古莱姆漫画节上,中国漫画代表团以新的形象和高度集中的主题亮相,漫画节组委会在市中心圣·马尔夏尔(PlaceSaint-Martial)教堂前广场隆重设立“中国馆”,为中国漫画提供特别的展示空间。这是继2008年中国文化部组织中国漫画代表团参加昂古莱姆漫画节以后,再一次由中国官方主办的规模庞大的中国动漫文化交流展。

在“中国馆”内,展出主题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漫画、连环漫画、连环画混合展览,展场以“新古风”为设计特色,力求展示中国几代漫画创作人的成长与发展脉络,呈现中国漫画的独特魅力。这是中国漫画家代表团有史以来最大型的一次集体出展,亮相的10位漫画家和百余幅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漫画与连环画的最高水准。

据了解,展馆面积达300余平方米,紧临以丁丁之父命名的埃尔热大街和埃尔热广场,《埃尔热》大型青铜雕塑像就耸立在埃尔热广场上,为当年法国政府特邀中国著名雕塑家张充仁(丁丁历险记系列漫画《蓝莲花》的中国合作者)亲手创作。

“中国馆”遴选了三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顶级连环画(连环漫画)家,其中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王弘力的《十五贯》均为作者的成名之作。中国公认的连环画大师贺友直,其参展作品之一为全彩色的《小二黑结婚》,是他83岁时一鼓作气完成的短篇作品,每幅画的脚本文字均由作者毛笔书写。

法国小学教育特色 篇5

2011年3月20日, 法国率先出动战机对利比亚实施了空中打击, 并由此拉开西方国家军事打击利比亚的序幕。国内舆论认为, 法国对利比亚的强硬态度有利于其重振外交, 提升国际影响力, 并维护其在地中海地区的利益。对于在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重创、政治态度一向不甚强硬的法国, 此次在对利比亚军事行动中的主动出击无疑让世界为之一振, 然而, 在媒体先叫好后质疑的舆论导向下, 法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和战争成本, 反战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的确, 在全球化、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今世界, 依靠军事力量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已经不再是最理想的选择, 而相对于军事、科技、经济等硬实力的“软实力”则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尤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软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对争夺“有关信誉的权利资源中” (1) 。法国是否能够以军事胜利重振其国际影响力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其在软实力提升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却展现了其对外政策的另一个侧面。尤其在对外电视媒体的建设和使用上, 随着法国媒体全球化策略的逐步启动, 其对外传媒也体现出很强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竞争优势。在英美等国国际性电视媒体主导世界舆论环境、广泛影响多国传播模式的今天, 法国这个以重视民族文化、追求真理、热爱讨论著称的民族将自己的文化观念深植于自己的对外传媒对外电视媒体, 使法国对外传媒独具特色。法国的对外媒体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体现出了怎样的法国文化特色?本文将通过梳理法国对外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因素, 分析其对外媒体的节目特色。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法国对外媒体的理解, 并对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法语与法国对外电视媒体

与中国相似, 法国媒介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虽然法国是欧洲国家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好的国家, 但是其广播电视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完全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 直至80年代以后, 法国政府才放松了对其广播电视业的集中管理, 逐步趋向“私有为主、公有并存”的经营模式。 (2) 但对法国对外电视媒体来说, 法国政府至今仍是其主要掌管者, 因而其对外传媒中也体现了较多国家意志和法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作为昔日的殖民地宗主国和欧洲经济大国之一, 法国不但保持着对自己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敏感, 而且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保持着高度的尊重和危机感, 这一点在其对外电视媒体发展战略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与英美和欧洲其他国家以英语作为发展对外传播的主要语言不同, 法国最初的国际传播体系完全建立在以TV5MONDE为代表的针对“法语世界”的国际媒体之上, 其内容主要取自五家合作法语媒体。2008年4月, 本着“提高法国的国际信息之作和传播能力, 整合互联网、电视和电台的传播网络, 充分发挥这三种媒介的信息传播力, 使法国成为世界媒体强国”的目标, “法国对外试听传播集团” (AEF) 成立了, 并对TV5MONDE进行了改革, 取代法国电视集团成为其最大的股东。 (见表1) (3)

来源:法国国民议会参议院No.102, SENAT, Session Ordinaire de 2009-2010 Report, P17

TV5MONE最为显著的发展策略就是其所谓的“以法语促团结”。由于该电视台主要面对法语为母语、民族语或官方语言的法语世界, 因而其十分重视以法语作为联系不同国家的纽带, 并以此抵抗英语的威胁。除了在电视节目中安排法语教学节目 (如Premiere Class, 第一课堂) 外, TV5MONDE还设立了法语学习网站www.enseigner.tv和www.apprandre.tv, 并在每年3月举行的法语周 (la semaine de la langue francise) 活动期间推出各种特别节目, 以引起观众对法语和法语世界文化的思考和重视。 (4)

这样, 法国对外电视媒体一直笼罩在浓重的法语世界文化保护氛围之下, 直到2006年9月, 法国政府才促成建立新的全球频道France 24, 由此开启了英语和法语双语对外传播的新纪元。2007年4月, France 24又增加了阿拉伯语频道。如今, France 24的信号已覆盖全球法语区及五大洲, 并对160多个国家进行7天24小时的不间断播报。 (5) 虽然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 (Jacques Chirac) 以抵制英语统治地位、维护法语在世界上的地位著称, 但他同时也是建立法国全球频道的最初提倡者。然而, 现任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 (Nicolas Sarkozy) 曾在2008年1月提出要将France 24变成单一的法语频道 (6) , 但至今未有动作。

从1984年TV5MONED的建立到2006年France 24的开播, 法国对外传播由法语主导到多语种传播的变化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由此可见, 法国人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捍卫已经对其对外传播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法国社会文化与法国式辩论:以France 24的辩论类节目为例

France 24的节目主要有报道、辩论、采访和评论四大类, 其中能够最突出表现France 24立台宗旨的就是其辩论类节目。France 24现有的辩论类节目有《辩论》 (The F24Debate/Debate) 、《观点》 (Talking Points) 以及《法国模式》 (Questioning the French Model) 。节目形式都是由主持人主持观点双方嘉宾进行辩论, 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时事、国内政策、文化艺术和思想意识形态等等。《辩论》和《观点》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外时事和政策辩论, 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辩论节目有很多相似性;而《法国模式》则充分体现了法国式的辩论传统和法国人对讨论、对话和观点表达的热爱。

“‘法国模式’是否在真正意义上存在?如果存在, 外国人是真正了解‘法国模式’, 还是仅仅将它作为一种讽刺或玩笑?‘法国模式’与法国人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有什么不同?” (7) 这些都是《法国模式》节目要集中探讨的问题。由这一节目宗旨也可以看出, 这是一档包涵意识形态和法国思想文化探讨的辩论类节目, 而用英语在France 24的对外电视新闻网上播出, 则更明显地体现出节目的宣传意图。

法国新闻学家贝尔纳·瓦耶纳 (Bernard Voyenne) 认为, 大众媒介有三项基本职能:一是主要的报道职能, 二是随意辩论 (表达观点) 的职能, 三是附带的娱乐职能。关于第二个职能, 即媒介“随意辩论”的职能, 陈力丹评价:“为什么说是‘随意的’?因为报道中自然而然会反映出一些观点, 某个人说了某个观点, 是观点性事实, 你报道了事实本身, 也就报道了观点。还有记者在报道中无形中透露的观点倾向, 还有传媒发表的时事评论, 不论是否代表传媒, 无形中都会带来传媒表达观点这样一种职能。” (8) 可见, 以辩论的方式表达观点, 是大众传媒报道事实的方式之一。而以自由辩论形式呈现出的观点表达, 则更具开放性和吸引力。

从表2可以看出, 《法国模式》节目的辩论主题极具特殊性。节目辩论的内容涉及了方方面面,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等。但与时事类、政策类主题不同的是, 这些辩论主题将焦点对准了更为宏观、对法国社会影响更为深远的事务, 如文化与民族的多元性、教育体制、言论自由、经济体制和思想信念等。通过在对外频道讨论这些主题, 辩论类节目很容易取得和一般对外宣传纪录片截然不同的效果:宣传的叙事手段中缺少冲突与观点对立, 宣传意图也极容易被观众辨识;而辩论类节目对相似题材的诠释却很少有宣传的痕迹, 而是真切地表达了国内不同方面对问题的看法、冲突的焦点和思辨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主持人也需有极好的应变能力和控制力, 虽然法国辩论类节目的主持人都会尽量保持中立、避免卷入讨论, 但是主持人的引导力又控制着整个讨论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了不同观点的影响力和结论的走向。

除了《法国模式》, France 24其他两档辩论节目《辩论》 (The F24 Debate/Debate) 和《观点》 (Talking Points) 也在每一期的讨论中体现出了很强的公共性和法国特色:《辩论》是专家或专业人士在演播室就某一问题, 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辩论。《观点》则强调新闻报道的视角差异, 即两位从事国际新闻专题报道的记者就某一新闻主题进行辩论, 展开观点博弈。虽然这两档节目更倾向于讨论时事和国内政策, 但与英美等西方媒体重视讨论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不同的是, 法国辩论类节目更关注多元文化、民族融合和社会思想等具有“法式特色”的主题。因此, 法国辩论节目独特的关注点以及其在对外频道的成功探索, 使得“法国式辩论”具备了鲜明的法国文化特色。综合分析, 法国对外媒体中的辩论类节目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辩论类节目是媒体发挥其社会职能的方式之一。作为以表达观点和展现冲突为特征的节目形式, 辩论首先呈现了矛盾各方的观点, 并为各方观点提供了说明理由和支持自己的机会。这样不仅保证了意见表达的公平性与平衡性, 更是一种聪明的舆论引导方式。通过这样的特殊形式, 媒体发挥了其表达观点的职能, 同时也帮助协调了社会矛盾, 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

其次, 对外辩论类节目有效地传达了法国价值观, 彰显了法兰西文化的特色。历史上, 法国是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国家, 近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潮都发源于法国, 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更是世界史上最为重要的社会革命之一。因此, 法国人给世界人民一种热爱思考、重视思想与文化, 而且喜欢辨明真理的印象。与此相匹配的是, 法国媒体也以“热爱争议”著称。尽管法国媒体在对待法国空袭利比亚事件中的态度曾达成空前一致的态度, 但这毕竟是特例, 法国媒体对社会事件和社会思想的激烈争论仍然是其常态。辩论节目就很好地诠释了法国人和法国媒体这种内在的特点。它不像宣传片那样, 将国家文化和民族特点表现为画面和语言, 而是将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于无形的讨论和思辨当中。

最后, 法国辩论类节目也向国外受众展现了法国社会的另一面。作为政府支持的对外频道, 其表达政府观点、支持政府立场的宗旨是必然趋势。然而, 受制于辩论类节目突出争议的固有特征, 法国社会的优缺点以及光辉背后的问题又都能够得以展现。尤其是《辩论》和《观点》等侧重时事讨论的节目, 更有利于说明法国对世界的解读方式, 沟通法国与世界的联系, 为世界了解法国焦点事务、了解法国人的观点和意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四、结论与讨论

从只面对法语世界的TV5MONDE到面向全球的France24, 法国之所以能跨越层层文化障碍建立起外语对外频道, 就是希望拓展对外传播的范围, 并拥有一个像CNN那样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颇有影响力的媒体, 用于沟通法国与世界, 同时表达法国对世界的看法。虽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媒体, 如BBC World News和CNN International, 都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代表, 但France 24更希望展现区别于这些媒体的视角, 通过对辩论、对话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强调, 表达出法国人特有的价值观, 并在世界传播的舞台上同德国之声 (Deutsche Welle) 、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 (Al Jazeera English) 和日本放送协会国际频道 (NKH World) 等国际媒体相抗衡。 (11)

正是出于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和全球策略, 法国对外电视媒体成功地将法语和法国文化植入了各种对外节目当中, 而辩论类节目的推出更使得法国对外传媒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话语模式和价值观输出工具。法国学者Guy Lochard认为, ‘辩论类’节目就是借助不同的社会活动者、专家和见证人的言语展示不同的观点, 意味着一种来自古希腊雅典民主广场的‘话语分和理性讨论’的想象。在节目进行中, 主持人基本上局限于‘话语轮’的公平分配, 对辩论的主题保持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种格式化的节奏, 该栏目似乎更多是在小小的电视空间中呈现出一个正在模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屏幕公共空间’。” (12) 这种“屏幕公共空间”正是《法国模式》以及其他对外辩论类节目努力要营造的效果。突出自由、展现理性、平等对话, 意见交换……这些公民社会所倡导的言论方式在法国辩论类节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并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很好地诠释了法国价值观和法国视角, 使之在带有显著民族文化标签的同时, 被世界广为接受。

与法国相似的是, 中国也拥有历史久远的深厚文化传统和文化魅力。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而民族文化却受到西方主流文化挑战的当今时代, 中国对外传播显然肩负着提升中国软实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和展现中国视角的重要使命。与我国相对单一的宣传模式相比, 法国对外媒体对语言、历史文化的植入方式和其对辩论类节目的巧妙运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目前, 我国对外电视媒体的事实性节目内容还主要集中于干涩的新闻报道和评论, 文化类节目在亲和力和渗透力方面有待改善, 观点类节目的互动性也不够强, 对观点碰撞的展现空间非常有限, 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对外传播中观点的平衡和对外媒体公信力的提升。相信法国对外电视媒体对民族特色、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的成功诠释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摘要:在英美等国国际性电视媒体主导世界舆论环境、广泛影响多国传播模式的今天, 法国这个以重视民族文化、追求真理、热爱讨论著称的民族将自己的文化观念深植于自己的对外传媒对外电视媒体, 使法国对外传媒独具特色。法国的对外媒体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体现出了怎样的法国文化特色?本文将通过梳理法国对外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因素, 分析其对外媒体的节目特色。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法国对外媒体的理解, 并对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法国对外传媒,法国文化,电视媒体,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小约瑟夫.奈 (Joseph S.Nye, Jr) , 张小明 (译)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1年1月.

[2]罗治平.法国广播电视的历史分期与体制变革[J].法国研究, 2000 (1) .

[3]雷菲.法国对“法语世界”的传播策略解析——以TV5MONDE电视台为例[J].国际新闻界, 2010 (10) .

[4]朱振明, 陈卫星.全球频道对外传播策略分析[J].电视研究, 2010 (9) .

[5]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6]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2月.

[7]赵可金.媒体外交及其运作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4) .

[8]高祖贵.媒体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如何动作[J].对外传播, 2010 (11) .

[9]La cha ne France24dans l'incertitude après les déclarations de Nicolas Sarkozy[J].France:Le Monde, 15th January, 2008.

法国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浅析 篇6

一、法国谚语的历史来源

每个民族语言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历史是分不开的。法语是一门古老的语言,最初是由拉丁语慢慢演变成古法语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现代法语。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占领高卢,不仅使高卢的语言发生了变化,高卢文化也渐渐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影响而丰富发展起来。 法语中的“谚语proverbe ”一词即来源于拉丁语proverbium。因此,法国谚语也可以蕴含着一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特色。

二、法国谚语的句式结构

1.谚语的语言是高度简洁、精炼的,主要表现为句式凝练,音律押韵,表意深刻。所以许多谚语字数很少,大多为省略句,省略动词、冠词、连词等。如:Tel père, tel fils.有其父必有其子;Ce qui est fait est fait.木已成舟;Nul bien sans peine.不劳而获; Bouche de miel, cœur de fiel.口蜜腹剑。

2.由于法语谚语的大众化和普及性,它还具有一些劝诫、警世的作用,因此无人称句式也被广泛使用在法国谚语的表达中,主要有il faut(应该……),il n’est point(没有),il vaut mieux(最好……)等。比如:Il faut battre le fer pendant qu’il est chaud. 趁热打铁;Il ne faut pas mesurer les autres à son aune.不要以己度人;Il n’est point de son métier.行行出状元;Mieux vaut tard que jamais.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3.谚语大多是由劳动人民根据生活经验口头创作的,而非书面文体语言。因此大部分谚语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常使用命令式或动词不定式。比如:Dis-moi qui tu hantes je te dirai qui tu es. 从其交友知其为人;Revenonsà moutons.言归正传;Vouloir, c’est pouvoir.有志者事竟成;Reculer pour mieux sauter.欲进先退。

4.法语也是一门历史悠久、古老的语言,有些谚语仍然保留了拉丁语的写法或者古法语的句式结构。比如: Qui aime bien, châtie bien.爱之深责之切;Qui ne risque rien n’a rien.不入虎穴焉得虎子;Prendre le temps comme il vient.既来之则安之;Non omnia possumus omnes.人非万能孰能无过;C’est le premier pas qui coûte.万事开头难。

三、法国谚语的修辞手法

法国谚语的生动形象,主要运用了词语修辞格、句法修辞格和文体修辞格,而这些谚语读起来优美动听,和谐悦耳主要是运用了诵读修辞格,其中头韵、尾韵、迭韵和近音词连用是比较常见的音韵手法。比如: Tout passe, tout casse, tout lasse.一切都有结束的时候;C’est en forgeant qu’on devient forgeron. 熟能生巧(打铁才能成为铁匠);L’homme propose, Dieu dispose.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Qui se ressemble s’assemble.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Qui trop s’excuse s’accuse. 欲盖弥彰。

除了音韵修辞手段,比喻也是法国谚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明喻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使语言富有真实感和鲜明感,人们能够一目了然的理解和感受谚语所表达的意思。

其次,暗喻或者借代则是用另一种与本体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来描述,使语言更加幽默、生动和含蓄。 例如:La vengeance est un plat qui se mange froid.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就像一盘菜要凉了吃);Les yeux sont le miroir de l’âme.眼睛是心灵的镜子; Jeunesse paresseuse, vieillesse pouilleus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jeunesse青春期指代les jeunes年轻人,vieillesse老年晚年指代les vieillards老年人);Il n’y a point de rose sans épines. 有乐必有苦 (没有不带刺的玫瑰)。

夸张和讽刺的语言手法也是法国谚语的一大特色。不少谚语借用讽刺来揭露某些丑恶现象、针砭时弊,嘲弄一些愚蠢行为,给人一种幽默风趣又辛辣尖刻的意味。夸张则是突出事物的特征,启发人们的联想,给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法国学前教育印象 篇7

一、普惠性的学前教育体制

(一)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

在法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义务教育阶段为6岁~16岁),但却是是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法国对3岁~6岁幼儿实施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所谓“非强制性”是指家长有权决定是否让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但年满3岁的幼儿家长只要有需要,政府及公立幼儿园就有责任让幼儿接受免费教育。

在法国, 年满3岁的幼儿家长可直接向当地政府部门注册登记, 由该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分配到学区的指定园所, 如果家长想选其他公立园, 则必须经过政府部门严格的审核, 一般来说没有特别充分的理由不能择校。在公立幼儿园, 家长只需要承担幼儿的午餐费、校外托管费等非常有限的费用 (月均60欧元左右) , 而这部分费用主要用于支付校外托管人员工资 (法国幼儿在园时间为8:00—16:30, 放学后有专人负责看管没有接走的幼儿, 这些人具备相应的资质, 被称为“启动活动的人”) 及组织幼儿外出时的所需设备费用等。

幼儿入读私立学校则需要家长向学校提交申请,学校有权决定接受与否,通常由校长通过约谈家长以及综合考察再决定是否录取。私立学校的学费每月大约300欧元~600欧元不等,这些费用主要用于维护校舍和宗教教理教育, 而所有维持学校运转和教学工作的费用都由国家和市政府或地区行政机构负担。

在法国, 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其教育都必须遵照国民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展开, 但课程内容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则由教师决定和自主编制。私立幼儿园的课程内容除了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外, 还会增加一些内容。因此, 尽管私立学校费用较高, 但很多家长还是愿意送幼儿去读私立学校。一方面私立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学内容相对丰富, 另一方面公立学校教师有时会因参与罢工等社会活动而影响教学。

(二) 制度保障下的高入园率

法国幼儿的入园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据有关资料统计, 早在1992年, 法国4岁~5岁儿童的入园率就达到100%, 3岁儿童的入园率也高达98.8%, 2岁儿童的入园率达到34.4%。如此高的入园率与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有力是分不开的。除了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 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覆盖率也很高, 遍及全国城乡各地。据统计, 每2000人的社区中就有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政府不仅积极筹办公立母育学校 (幼儿园) , 也鼓励和扶持私人或私立学校办园。不仅如此, 办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因需而设, 如幼儿园、幼儿班、托儿所、保育所、流动车等, 满足了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其实, 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法国是有史可循的,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保护和教育幼儿法令的国家, 从1835年政府颁布《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特别视学官的规定》至今, 法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障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 如1975年颁布的《哈比改革法案》有效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1995年颁布的《幼儿学校教学大纲》进一步确定了法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在这些法律制度的保障下, 法国的学前教育得以持续稳步地发展。

(三) 措施完善的全纳式教育

全纳式教育是法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特色。为了保障残障、智障、贫困等弱势群体儿童受教育的权益, 法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法国权利与资助委员会 (CDA) 规定:应家长的要求, 幼儿园有义务接收年满3岁的残疾儿童, 并且按照委员会制定的针对性方案, 单独或集体对他们辅导和帮助;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儿童, 每周有2学时的专门辅导课;对于贫困家庭的儿童, 政府则通过“收支对应”的方式减免或免家长的相关费用, 如政府将幼儿园伙食费分为不同等级, 家长根据自己家庭人均收入缴纳相应等级的伙食费。

(四) 公私并举的办园形式

法国的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两类, 并且大多附设于学校内, 独立园很少。其中, 公立幼儿园约占70%, 由国家承办;私立幼儿园约占30%, 多数为天主教会学校。不论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 教师的工资均由国家承担 (其中公立学校教师月工资比私立学校教师仅高出100欧元左右) 。法国的幼儿园之间没有等级划分, 其办学质量及声誉完全取决于督学的督查与评估。法国政府明确规定私立学校必须保有足够的生源, 否则会被关闭, 但如果附近的公立学校因为生源缺乏而停办, 则私立学校也随之关闭。此举旨在避免私立学校的垄断办学, 保障公益性质的学前教育发展。同时, 这也防止一些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就进行择校。

二、严格的管理与师资准入制度

(一) 严格的督导制度

法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式的, 国民教育部下设多个学区, 各学区设有教育行政机构并设有多个督学, 在学区长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学区内所有学校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幼儿园与小学一样, 业务上由学区分管的督学领导, 园长在行政等级上并不高于其他教师, 只是受督学的委托, 负责一线的教学管理, 协调督学与教师、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法国督学制度完善, 各区督学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 (主要是公立学校) 对教师进行督导考核。督导不仅内容细、评分标准严格, 还与教师的待遇息息相关, 如果一位教师在接受督导过程中连续三次成绩不佳, 那么这位教师退休时所拿的工资将和其他教师有12年的差距。因此, 督导制度是对教师无形的鞭策, 确保了教学质量。

(二) 高要求的准入与培训制度

法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师资培养, 教师的准入制度比较严格。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同属于初等教育师资队伍, 若取得初等教育教师资格需参加学区举办的招聘考试, 报考者需具有硕士文凭或同等学历, 被录用后再到所在学区的大学师资培训学院接受为期两年培训, 而后到幼儿园实习, 期满1年经考评通过方可正式聘用。在法国, 教授3岁~10岁学生的教师都是全科教学, 因此可以互换。法国教师聘用制度严格, 一旦录用不会轻易解聘。教师入职后, 按照国家规定必须定期接受职后考核与督导检查, 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工资、晋升、调动等直接挂钩。法国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也相当重视。法国教育部规定:每个初等教育教师 (包括幼儿教师) , 从工作第五年起至退休前五年止, 有权带薪接受累计一学年的继续教育。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更新知识, 了解当前与教育相关的各种理论、观念的发展状况。在法国, 每个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不少于18小时的继续教育培训, 培训途径多样, 教师可自主选择, 培训费用由学校支付。

三、充满艺术气息的教育追求

法国是个艺术气息浓郁的国家, 各种展馆、博物馆比比皆是, 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更是不计其数。首都巴黎更像是一个露天博物馆, 卢浮宫、埃菲尔铁塔以及整个塞纳河沿岸, 美轮美奂的建筑、雕塑让人目不暇接, 如此丰富的艺术资源是法国艺术教育最好的保障。

从托儿所到中小学校, 法国在教育的每个阶段均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视, 教育部对艺术教学的定位就是: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从孩提时期起, 给予他们在艺术与文化方面基本的知识与能力, 学会判断、培养品位、积累艺术修养, 为每个人形成自己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并为其走向开放的世界准备条件。因此, 辗转各个展馆便随处可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 或驻足于名画、雕塑前专注地欣赏, 或聆听教师的讲解, 或边讨论边记录, 感受艺术大师们传世之作的熏陶、洗礼。

法国教育督导制度 篇8

一、法国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简介

1. 一些重要定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 首先要清楚下列释义。

(1) 地方行政区域。

与国家行政机构不同, 地方行政区域是法国的一种行政管理结构, 它肩负着维护辖区内公民利益的责任。地方行政区域由三条标准界定:它被授予法人资格, 因此具有司法权, 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并享有独立的财政权;立法机构授予它自主权能;它能在选举出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商议后, 行使决定权, 所作出的决定由当地行政机构付诸实施。

(2) 学区。

在法国, 学区是国民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及研究部设在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单位。法国本土现有26个学区, 其位置分布与大区基本吻合。学区是属于地方性质的机构并与地方行政区域合作。学区长为每个学区的负责人, 他们通常为从大学教师中选拔出并由法国总统任命。学区长在教育部长的领导下, 组织开展学区内的教育活动, 管理辖区内教育机构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人员的行政、教育和教学活动。

(3) 大区。

大区是法国最大的行政划分。法国本土现有22个大区, 另外还有4个海外大区。每个大区都有大区委员会和经济社会理事会。前者有财政决定权, 后者则发挥咨询作用。

(4) 省。

省是比大区低一级的行政区域, 法国本土现有96个省。省由省委员会管理, 负责对省的经济和社会性事务进行财政拨款。法国每个省又被分割为数个区, 每个区再划分为数个县, 但区和县都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域。

(5) 市镇。

市镇是法国的基层行政单位, 是最小的行政分划, 基本上对应一个乡村或一座城市。作为地方行政区域, 市镇由市议会管理, 也拥有一定的财政权。

2. 法国教育管理体系

(1) 行政管理。

法国国民教育部主要负责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法国高等教育及研究部则负责高等教育和各类研究的组织工作。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由教育部负责, 同时高等教育及研究部配合其工作。国民教育部负责策划教学计划、制定教育政策、组织考试和学校竞赛、设立职位、组织招聘、评估教育体系, 等等。教育部长由总统任命, 是教育部的核心。国民教育部由教育司、总秘书处、总督导处和其他附属机构组成。近十几年来, 随着权力下放和地方分权的推进, 法国教育呈多样化和灵活化发展。地方行政区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实施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指令。实际上, 它们各有分工:市镇负责幼儿园和小学的建立、教学设施的配备和运行;省负责初中的此类事务;大区则针对高中负责同样的事务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

(2) 咨询会。

众多咨询机构也为国民教育部工作:例如教育高级委员会、国家课程委员会、国家评估委员会和阅读观察院等。

总体来说, 法国普通教育的管理可以归纳为:中央集权, 分级管理, 各级有所侧重;重大决策由中央做出, 学区和省的主要使命是结合具体情况, 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咨询部门众多, 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参谋和顾问 (1) 。

3. 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现状

(1) 机构、人员及工作职能。

在法国国民教育部中, 总督导处包括:国民教育总督导处, 国民教育行政总督导处和图书馆总督导处。它们均在教育部长的直接指挥下开展工作, 每个总督导处都有处长一名、副处长一名及若干助理。另外, 国民教育部还设有14个常务专家组, 例如经济与管理组、历史和地理组、数学组、哲学组和文学组等 (2) 。

国民教育总督学负责监督和评估国家教育制度, 评估现行教育制度的成效、结果和潜力, 参与初等和中等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 并针对现行教育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等。他们很少亲临教学课堂听课, 更多的是从宏观上监督所有国民教育部管理下的教学机构, 但不包括高等教育领域。国民教育行政总督学负责检查、研究和评估教育制度的运行和效果, 其工作涉及除教学法和教学计划以外的教育及研究事务。图书馆总督学负责检查和评估公共图书馆的工作, 其中包括市立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

地方上的督学包括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 学区督学—国民教育省督学和国民教育督学。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由学区长领导, 同时也在国民教育总督导处的指挥下工作, 他们的职能包括:推进和评估教育政策或教学机构, 督查中等教育领域教学员工的工作, 等等。事实上, 学区督学和地区教学督学分摊了教学和行政事务。学区督学就是出身督学的行政人员, 而地区教学督学就是按其专业性质工作的专业督学。学区督学—国民教育省督学由学区长领导, 有些学区督学—国民教育省督学还配有学区督学助理。监督教育政策的实施, 检查行政管理和教学机构的财政状况, 以及监督教师的教学方法, 等等, 这些都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国民教育督学由学区督学领导, 主要负责检查、巡视和记录小学教师的工作, 参与后者的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 组织教学活动, 评估教育政策的推广和幼儿园及小学的运行工作。

(2) 招聘和任命。

教育督导是法国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督学全部属于国家公务员, 因此法国政府始终十分重视其招聘、培训和实习工作。

国民教育总督学的招聘条件如下:年满45岁, 具有公务员、大学教师资格, 具有博士学历或指导研究导师资格, 在教育领域服务十年以上, 至少有五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考核委员会筛选应聘者后, 为每一个空缺职位列出候选人名单, 最后提交教育部长, 由共和国总统以法令的形式正式任命 (3) 。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应聘者必须是年满40岁的、任职至少满五年的国民教育督学, 他们是具有一定职称的大学教师或中学高级教师, 通过招聘考试的督学要经过两年的实习, 合格后, 由教育部长任命, 并由共和国总统正式下令任职, 成为正式的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 (4) 。学区督学—国民教育省督学从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或至少有8年工作经验的行政人员 (其中至少4年在教育领域工作) (5) 中任命。通过招聘考试和培训的督学会被派往分学区实习, 经过一年实习合格后, 方可转成正式的国民教育省督学。国民教督学的应聘者的条件如下:在初等或中等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培训或就业指导等教育部门工作至少5年, 具有本科学历, 应聘者按照不同专业参加考试, 合格者经过一年培训后可成为正式的国民教育督学 (6) 。

总体看来, 各级督学的工作相同点是检查和评估教育体系、教师及教学机构的教学并参与教职员工的实习和培训。督学的工作也同样定期被上一级领导评估。

二、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1. 特点

(1) 法国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历史十分悠久, 制度比较完备。比较重要的法律、法规从最初的《国民教育总法》到后来的《国民教育总督导特别章程》、《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导章程》等, 而科学、完备的法律保障恰恰促进了法国督导制度的顺利发展。

(2) 法国普通教育督导评价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特点。教育督导机构不是一般的执行机构和调研咨询机构, 它受命于国民教育部或各级教育部门, 有相应的权力, 并超脱于一般的行政领导和具体的教育管理事务, 相对独立;国民教育省督学会深入到教育第一线的基层, 更接近实际, 这有利于他们在视察后, 较客观地分析问题, 公正地作出判断, 真实地提供反馈, 有效地监督指导。另外, 法国的督学监督评估的内容范围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针对教育机构贯彻执行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情况、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结构与布局、经费使用、学校领导和师资队伍状况、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设施和条件、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 督学都能进行宏观或微观的评价、帮助和指导。

(3) 法国普通教育督导制度分工明确。教育督导实行三级式的工作机构, 督学的工作方法大多为观察分析、检查测验和座谈调查等, 工作职能限定在对学校的监督、指导、帮助等几个方面, 考察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处理学习状况的能力、管理班级的方式等。另外, 督导管理的透明度很高。督导制度的法令, 制度条例, 工作职能, 督学的姓名、联系电话、邮件地址、所负责的区域等信息都公布在法国教育部官方网站上, 并及时更新, 便于接受社会的监督。

(4) 法国教育督导人员实行严格的选拔制度, 以保证挑选出干练的督学, 而督导人员往往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法国以招聘制来选拔督学, 执行严格的招聘和考核程序, 既看重候选人的资格, 又注重他们的经历, 总督学几乎都是由有高等学历, 很深的专业造诣, 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或管理经验的人员所组成, 中低级督学大多也是教育与教学、行政与管理两方面的专家, 这样确保了督学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5) 法国教育始终实行着中央集权制度, 但同时也保持地方教育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督导领域也是如此, 特别是每个学区的学区督学在各科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2006年初, 图卢兹学区的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了解到有两个偏僻的小城市申请开设汉语课, 便主动寻找师资, 做准备, 并打电话联系法国汉语教学总督学白乐桑先生, 明确表示自己对此事很感兴趣, 想请他帮助考核教师、指导教学, 等等, 并最终促成此事。由此可见, 尽管学区督学并不负责教学工作, 但在现实工作中有着很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 完全可以促进一门学科的教学。

2. 问题

(1) 有时, 督学的工作还存在弊端, 需要改正。例如, 某些督导人员, 特别是某些总督学, 工作有些表面化, 形式化, 提出的有关教育事务的意见和建议有时不能切中要害。同时, 有时人到基层调查不够深入, 有时与基层人员的关系不够融洽。此外, 因为难以测量学校教育效果, 督学容易把注意力转向那些更容易测量的事情。比如一位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成绩如何, 教师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如何, 等等。这就有可能产生一种隐患, 即教师是否为了应对教育督导人员的检查而不够敢于在教学上创新, 这样就会导致教育督导人员不能正确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和督学之间的交流会产生困难。

(2) 督学要接受同级教育行政官员的领导,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督导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无论在国家、学区还是省级教育系统中, 每个层次中的行政官员都领导着督导人员, 例如, 省级教育局长领导学区督学—国民教育省督学, 这意味着督学在评估工作中要顾及行政领导的意见, 尤其是当二者之间存在分歧时, 督学很可能得听从行政领导的看法, 客观性有时会受到一定影响。

(3) 随着督学级别的升高, 督学与教师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有时一位中学教师要等几年的时间, 才会再次轮到接受地区教学督学面对面的督导, 有些偏远地区的教师可能终生都没有见到过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督学亲临小学检查教师工作大多比较有规律, 而去中学检查工作的间隔就比较大, 造成这种督学检查频率不够平衡的重要原因来自于法国社会的一种传统观念, 人们认为小学教师的水平不如中学教师, 因此需要经常检查他们的工作。

(4) 从上文不难看出, 目前法国教育督导制度主要针对普通教育, 即初等和中等教育, 而对高等教育督导不够。

(5) 既然督学负责检查和评估教师的工作, 那么检查者和被检查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隔阂甚至矛盾。尤其是有些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执教资历深, 或德高望重, 当他们遇到年轻的督学检查工作时, 往往不够虚心, 不能认真接受督学的评估和建议, 这对改善他们的工作十分不利。另外, 督学的性别结构不是十分合理, 男性督学偏多。当然, 这可以说是各国教育督导的通病。

三、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现存问题的改进方法

针对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现存的问题, 我提出一些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拿破仑时代建立的帝国大学标志着法国中央集权教育体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管理是典型的中央集权模式, 20世纪60年代开始, 扩大高校自主权和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管理这两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特别是高校享有一定自主权的观念开始树立。但这种自治应体现在哪些方面?我认为, 高校在行政事务、经费使用、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合作方面, 可以享有较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在总体办学方针、教育法令、财务管理、招生制度、学制学位设定和教育评估等方面应统一规划, 由国家集中管理。因此, 要先明确高校自治和集权的范围, 才能逐步改变以往排斥国家教育督导的局面, 端正态度, 接受督学对教学和科研领域的监督和评估, 从而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上文总结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现存问题时, 提到教师有时为了应对教育督导人员的检查, 而不够敢于在教学上创新。我认为, 确实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上有更多的自主性、创造性, 当然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 教师应将学生视为自己思想与行动的中心, 把学生视为能够学习与进步的人;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教师在尊重学生差异中认识和接受他们, 关心他们的困难;教师要意识到, 他在从事一项复杂而多样性、并在不断变革的职业。督学在考核教师工作时应该主动向他们渗透以上这些原则, 并积极鼓励教师以此为核心, 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对自己的职业实践进行思考。另外, 对于德高望重的年长教师, 督学既要对他们的教学工作经验予以肯定, 又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 耐心地和他们谈话, 如果教师的工作确实存在不足, 也应有理有据地指出, 或建议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接受在职培训。也就是说, 督导在工作中, 应该兼顾专业和教育两个方面, 既要帮助教师提高各自学科的专业素养, 又要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水平。

摘要:法国教育督导制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是法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督导制度在其演变过程中逐渐成熟, 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首先引入了一些名词概念, 以及法国教育管理体制作为背景知识, 介绍了该制度的现状;其次讨论了督导制度的特点和问题;最后为法国教育督导的发展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特点,问题,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①顾明远.外国教育督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Le systèmeéducatif en France.Bernard TOULE-MONDE, les notices de la Documentation Fran aise.

③Inspecteur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I.E.N.) .http://www.education.gouv.fr/cid1138/inspecteur-education-na-tionale.html.

④Inspecteur d’académie-Inspecteur pédagogiquerégional (I.A.-I.P.R.) .http://www.education.gouv.fr/cid1139/inspecteur-d-academie-inspecteur-pedagogique-regional.html.

⑤Inspecteur d’académie-Directeur des servicesdépartementaux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I.A.-D.S.D.E.N.) etInspecteur d’académie adjoint (I.A.A.) .http://www.educa-tion.gouv.fr/cid1149/inspecteur-d-academie-directeur-des-services-departementaux-i.a.-d.s.d.e.n..html.

上一篇:会计监督体制下一篇:料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