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科检查室工作制度(共12篇)
医学影像科检查室工作制度 篇1
医学影像科检查室工作制度
1、每日上班后应先开机、开空调。维持机房温度和湿度恒定,保证机器处于正常工作环境。检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预热,不许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
2、进行检查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和会诊单,检查号码是否准确,严防错号、重号和病人重名重姓。除去病人身上对检查有影响的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上级技师,或与临床取得联系。
3、工作人员应爱护公物,托架等一切附属设备应放在指定位置,不得乱放。操作时需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4、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在检查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交待进入检查室和检查时应注意的各种情况。
5、病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检查记录,最后签名;所有病人资料应及时保存,防止丢失。
6、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工作人员不得擅自使用机器做工作以外的病人。
7、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工作期间不得在机房内喧哗,保持工作环境安静;机房内严禁吸烟,严禁吃零食,保持机房整洁。
8、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和空调,并在机器复位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护理人员应在每日工作结束前,对高压注射器进行清理。
9、机器出现故障时,应将故障现象记录在案,并报告工程师维修。
医学影像科检查室工作制度 篇2
1 CT增强检查的患者准备及护理配合
1.1 检查前患者准备及特殊患者的护理
1.1.1 护士应了解CI增强扫描检查的全过程, 做好患者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如头颅检查4小时前禁食, 腹部各种脏器检查前一周内不应吃含金属的药物, 不做胃肠造影检查, 扫描前6~12h禁食。
1.1.2 检查前, 对精神紧张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使其稳定情绪;采取耐心积极的态度, 鼓励他们完成检查, 另一方面要轻移、轻放、尽量少动, 必要时要临床医生陪同。以便病情有变化时及时抢救和治疗。
1.2 过敏反应的抢救及护理
CT检查时给患者静脉注射碘对比剂, 以增加不同组织问的对比度。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由于在CT检查中给药的方式快、剂量大、浓度高, 因此, 碘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造影检查。护理人员应在使用过程中引起高度警惕, 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1.2.1 向患者说明增强检查的目的及过程, 做好解释工作, 减少或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得到患者的同意和合作, 并在增强扫描同意栏上签名, 以防发生不良的医疗纠纷。
1.2.2 用药以前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
1.2.3 了解病情, 有严重的心、肝、肾脏疾病, 对高热、心衰、严重肝肾疾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1.2.4 必须做碘过敏实验, 阴性者方可用药。
1.2.5 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 发现有异常反应立即停止注射, 必要时给予处理。如发生轻度反应一般不用特殊处理, 让患者大量饮水。必要时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毫克。对个别重度反应者, 应及时抢救处理, 并及时给吸氧等措施, 必要时请有关专科医生来科共同抢救。
2 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
2.1 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护理
2.1.1 术前患者按要求备皮, 术前4—6h禁食。
2.1.2 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使其消除顾虑, 取得配合。必要时给予镇静、止吐剂, 避免患者术中躁动或呕吐, 影响手术的进行。工作人员进入介入室, 需换专用鞋、帽、及口罩。
2.1.3 术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导管、导线等注意盘好放顺, 防止污染。荧光增强器用消毒罩罩住, 加强无菌操作的监督。
2.1.4 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及穿刺情况, 发现出血及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2 增强无菌观念,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放射无菌管理, 减少感染和并发症, 是介入诊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介入放射操作者多由原来单纯从事影像专业的医师, 转为从事介入诊断和治疗操作, 无菌观念比较淡薄, 无菌操作尚不规范, 加之术中造影投照时挪动机器因素, .增加了污染机会, 易造成并发症, 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2.1 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 充分认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2 加强对无菌知识理论的学习和操作的训练, 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熟悉无菌操作的要求, 使其达到操作规范化。
2.2.3 认真督促, 检查无菌操作执行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与补救。
2.2.4 操作房间要有专职护士管理, 保持肃静和整洁, 门窗装置要严密, 防止尘土或飞虫飞入。
2.2.5 术前、术后房间要用紫外线灯照射2小时, 每周用福尔马林熏蒸一次。
2.2.6 对术中器械使用之前, 金属器材高压消毒, 导管等塑料制品, 首先环氧乙烷气体消毒, 也可用甲醛熏蒸或消毒液浸泡。
2.2.7 导管等器械使用后.立即用肝素盐水浸泡冲洗管腔及接头间隙, 冲掉管内层粘附的血块.拭尽表面血迹, 消毒液浸泡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晾干后悬挂备用。
3 磁共振患者检查前的准备与护理配合
3.1 在进入强磁场检查室之前, 护士应对患者做好适当的解释工作, 以消除其思想顾虑。
3.2 详细询问现病史与即往史, 结合申请单上临床医师查出的症状、体征, 实验检查及拟诊, 确定扫描部位及层面选择, 以便有的放失地查出病变的部位、范围与性质。
3.3 询问并检查患者是否有心脏起搏器, 神经刺激器, 人工心脏瓣膜, 眼球异物及动脉瘤夹, 发现这些物品者不要进行检查。
3.4 进入检查室以前取下患者身上的一切金属物品, 如假牙、发卡、戒指、耳环.钥匙、钢笔、手表、硬币等这些物体会造成金属伪影, 影响成像质量。信用卡, 磁卡, 磁带也应取下, 否则会发生去磁损坏。检查眼部前应先洗掉眼影等化妆品, 检查盆腔应取出妇女卫生巾及避孕环, 否则也会因伪影而影响诊断。
3.5 幼儿烦躁不安与幽闭恐惧症患者应给予适量镇静剂, 如水合氯醛、安定等。
3.6 使患者尽量舒适地平卧在检查台上, 盖上棉毯以保持温度。
3.7 护上应预先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中的一般现象, 如梯度场启动会有噪声, 使患者能安心仰卧, 平静呼吸, 如有不适可用话机向医生交谈。
3.8 中风脑瘤伴颅高压者应先采取降颅压措施, 否则患者仰卧会喷射性呕吐而造成憩室与吸人性肺炎。由于检查时间较长, 为预防意外, 可侧卧位扫描。
医学影像科检查室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人性化模式;护理;核医学检查;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23-01
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多个检查和治疗的领域都在开展和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我院208例进行核医学检查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的效果比较,结果显示人性化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4年8月至12月在我院核医学科接受检查的208例患者,按照患者检查的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每组各104例。实验组61例男性,53例女性;年龄分布22~64岁,平均(46±23)岁;其中45例甲状腺静态显像检查,18例全身骨骼显像检查,12例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检查,11例全身骨髓显像检查,18例其他方面检查。对照组50例男性,54例女性;年龄20~67岁,平均(49±27)岁;其中49例进行甲状腺静态显像检查,20例进行骨骼显像检查,11例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检查,10骨髓显像检查,11例其他方面检查。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组患者采取常规检查护理措施,方法:接到患者的预约电话或者临床科室检查通知后,安排检查时间,并口头告知患者检查前后基本注意事项。实验组采用的人性化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①提供服务主动。当接到接病房电话通知后,护理人员主动到病房核对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了解,比如患者病房、姓名、离检查室的距离等,并尽快告知患者检查的时间和地点等。②积极的检查前沟通。将一份对应核医学科检查前后注意事项以及检查时间纸质通知送交至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在和患者或者家属接触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优雅的举止、良好的语言修养,体现护理工作者优良的精神风貌,让病人没有距离的感觉。③主动了解患者的病情。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并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只有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才能确保患者的检查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尽量避免了患者不必要的运动,以免出现不适而耽误检查。④检前准备细致耐心。告知患者或者家属在做检查前准备一份脂肪餐,在注射完药物后半个小时开始食用,加速放射性物质的代谢。⑤检查过程中的人性护理。检查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身体异常情况,比如药物注射后会有一过性的金属味道出现。检查过程中让患者躺上检查床后帮助其取舒适体位。⑥提供细致和全面健康教育。将核医学检查的原理和基本知识通过宣传册或者说讲的方式让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知晓,避免产生恐惧情绪。同时对于不同的检查项目,患者应该如负荷心肌显像检查后,患者应该多休息,骨显像注射完药物后应当多喝水以便药物通过小便排出,同时避免小便对衣物污染而影响健康。
1.3评价方法:分别对纳入研究的患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效果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按照“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5级评价,同时赋予“1-5”的分值。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χ2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 结 果
两组满意度情况如表1所示。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75.00%要高于对照组44.23%,具有显著性差异(<0.01)。
表1两组满意度情况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核物理学的发展,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被用于对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常见的SPECT、PET检查等[1]。同时,随着公众科学基本素质的提高,但对核医学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对核医学诊断和检测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甚至出现拒绝检查的情况。现代医疗环境发生了巨变,同时医患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恶化,给医疗工作者开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在医疗模式的转变下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变,一方面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检查和治疗疾病,另外一方面提供更多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为改善整个医疗环境做出贡献。其中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多个检查和治疗的领域都在开展和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本文对我院208例进行核医学检查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的效果比较,结果显示人性化护理取得较好效果,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75.00%要高于对照组44.23%,具有显著性差异(<0.01)。
综上,对于接受核医学检查的患者,人性化护理改善患者惧怕核医学检查的心理状况,使患者积极配合检查,提高患者满意度,缓和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高莹.人性化护理在核医学科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202-204.
影像科工作制度 篇4
一、放射专业工作制度
1、放射科工作制度
2、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
3、放射科病例随访制度
4、放射科摄片制度
5、放射科集体阅片制度
6、X线诊断报告书写及审签制度
7、放射科图像资料保存制度
8、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二、CT(MRI)室工作制度
1、CT(MRI)室工作制度
2、机器使用保养、维修制度
3、CT(MRI)室集体阅片制度
4、图像资料保存制度
5、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6、CT(MRI)室报告发放制度
7、结核病登记报告转诊制度
三、超声专业工作制度
1、超声科工作制度
2、产前超声检查工作制度
3、超声工作站管理制度
4、超声科报告书写及签发制度
5、超声科质控制度
6、档案管理制度
四、功能检查科工作制度
1、功能检查科工作制度
2、心电图室工作制度
3、动态心电图室工作制度
影像科工作规章制度 篇5
3、各岗位要按照各自的操作规程去做,不能随便更改,科主任严格把关,如有违反严肃处理。
4、严禁在操作间会客,非本科人员不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扫描及操作间。
5、病人及其家属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进入扫描间检查,不得随意走动,不准按摸扫描架上的按钮。
6、急诊报告半小时发出,普通X检查1小时出报告。CT及MR普诊转天上午出报告,CTA检查第三天报告发出。
7、各项X线检查,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人随到随检。各种特殊检查,应事先预约。
8、在开机摄片前必须审阅申请单,按照临床医师的要求及部位摄片。检查申请单姓名、性别、年龄与被检查者不符、检查部位不详细、部位与划价不符合者,不许检查,做到层层质控。
9、MR检查及增强扫描者需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0、重要的检查由医师和技师共同确定扫描方案。特殊和重要摄片灯管照片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开。
11、凡需脱去衣服,除去装饰品及衣袋物品的有关检查,必须向病人说明,由病人自己处理,并协助妥为保管。对女病人的检查,原则上应有第三者在场,或请家属陪同。
12、不合作病人,技术人员通知科主任及家属,和临床医生协商解决。
13、重危或做特殊造影的病人,必要时应由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
14、报告人员严格按照质控标准读写报告,不得偷、省、漏项,实行双签字制度。
15、影像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进修或实习医师写的诊断报告应经上级医师签名。
16、申请单、照片、报告单须三项符合,各岗位要层层把关,有一处错误究其责任。
17、影像资料是医院工作的原始记录,对医疗、教学、科研都有重要作用。胶片由病人自己保存,磁盘都应有影像科登记,归档、统一保管,特殊需要应有医务科批准,按一定手续办理。
18、每天集体阅片,每周不少于两次疑难病例讨论,每月一次随访病历回顾。每月下旬召开科内质控会议,研究诊断和投照技术,解决疑难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19、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好放射防护工作,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要统一安排休假。各工作室应保持整洁,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0、影像科各设备均设立专人管理,定期维修保养并做好记录。重大维修或更新应有书面报告,经院领导审批后执行。
21、科室药物由专人保管,按计划补充,安全使用。
22、严禁少收、漏费,如查实罚十倍。
23、影像科建立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并认真交接班工作。
24、防盗、防火、防水、防破坏。
医学装备科相关制度 篇6
一、医疗设备订购论证管理规定
1、订购大中型医疗设备,应由科室提出申请,医学装备科汇总,经院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论证,院党委会审批。
2、编制定购医疗设备计划,必须遵循统筹兼顾,量力而行,有计划地逐步更新原则,克服盲目性,减少重复,避免浪费,力争发挥最佳效益。
3、申请大中型医疗设备应具备以下条件:安装设备机房;使用操作和维修技术人员;环境条件和辅助设备;水源、电源、温湿度、防尘净化、防干扰、防污染等。
4、临床及医技科室和医学装备科必须对拟购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维修保障配件来源,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认真论证,深入研究,为院首长及党委决策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5、医学装备科要深入学习,信息灵通,提高计划拟制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谈判、签约、安装、调试、验收等各项能力,充分发挥医疗设备应有的效能。
6、本规定从文件下发日起开始执行。二.医疗设备验收管理制度
1、购进的各类医疗设备,必须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和标书要求进行清点、验收、安装。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出库手续,交付临床使用。
2、医疗设备验收,由医学装备科组织相关人员(包括物资管理采购办公室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室设备使用人员和厂商代表)(需商检的设备一定要请商检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场)一起开箱清点、验货、安装调试。设备技术资料原件由医学装备科保管,可提供复印件给使用科室。验收各方签字确认并填写医疗设备验收报告与医疗设备验收工作流程单。待医疗设备验收工作流程单中各项工作完成后才能向厂商付款。
3、开箱验收,应根据合同条款与装箱清单逐项清点,凡与合同附件清单不相符的,或设备外观有破损、撞击痕迹的,或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与厂家交涉增补、换货索赔或退货赔偿处理,并出具备忘录,由厂家和商检代表签字认可,否则不予验收。
4、凡科室通过院内外各种资金或基金(包括自行争取的资金)购置,或是通过上级下发、馈赠、设备附送等方式接受的设备,均属医院财产,同样应办理验收入库手续。
5、属于计量与质量控制的医疗设备须按照医院计量和质控文件规定进行初次使用前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发放科室使用,否则做换货或退货处理。检测合格设备须粘贴合格标识。
6、医疗设备验收报告与医疗设备验收工作流程单见附件。
7、医疗设备档案中须包括上级部门的批复、大型设备配置与应用许可证书、进口许可及海关验放手续、技术论证报告、采购合同、发票复印件、验收报告、实物资产增减单、医疗设备验收工作流程单、设备技术资料、设备履历本、厂商资质、其他材料等主要内容。
8、验收合格的医疗设备信息必须录入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软件,并建立科室医疗设备台账。属于计量与质量控制的医疗设备须按照医院计量和质控文件规定建立计量与质量控制医疗设备台账。
9、验收合格的医疗设备须粘贴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卡。
10、本规定从文件下发日起开始执行。
三、医疗设备安装调试管理制度
1、安装调试是合同执行中是重要的步骤之一,凡合同上规定属于厂家或公司安装调试的设备、器械或仪器,均要求厂家或公司在产品到货时及时安装调试。
2、保修期是指按合同到位安装调试验收后从启用开始日期计算到合同规定的时间。或按照合同条款规定执行。
3、安装调试应由供应商选派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由医学装备科牵头组织,使用科室领导、操作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参加安装调试的全过程。
4、安装调试,必须按合同规定要求,保证质量,逐项检查性能和各项技术参数指标写出使用操作规程及使用注意事项。
5、安装调试检查合格后,科室操作人员和科主任在验收项目上签字,参与安装调试的工程人员(包括厂家或公司技术人员)签字,书写验收报告并存档。
6、安装调试后使用说明书、维修图等资料收回医学装备科,并按要求存档管理。
7、大型医疗设备验收时,除医学装备科、使用科室、机关相关人员外,必要时院领导也要参加,监督把关。
8、特大型医疗设备安装调试验收,除第3条和第7条参加人员外,可请技术专家参与,严格把好技术指标关。
9、对国家指定的安装调试设备器材项目应按其规定执行。
10、本制度从文件下发日起开始执行。
四、医疗设备操作使用管理制度
1、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的环境条件,其中包括房屋、水、电、温度、湿度等,须满足设备原厂所提出的要求。若条件不能满足或超过规定极限时,严禁开机或必须关机。
2、大型设备须具备卫生部规定的《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和《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许可证》,并在设备应用地点显著位置悬挂,方能投入使用。设备使用科室有责任保管好上述许可证,如有遗失损毁,按照《医疗设备损坏事故处理制度》处理。
3、设备使用者必须经过培训,熟悉设备性能、特点和操作规程,了解设备常见故障及现象。大型设备使用者还须持有《大型医疗设备上岗人员技术合格证》方能进行操作。
4、按照A、B、C类管理的医疗设备须有《医疗设备管理登记本》,其内容包含设备自然状况(如:设备购进日期、设备编号、设备启用日期、附件记录、使用环境要求等);设备使用责任人、保管人;重大事件;使用记录等,并对以上内容进行详细登记。
5、医疗设备使用科室指定专人负责科室医疗设备台账和医疗设备计量与质控台账,每台设备的附件管理,设备的日常维护检查等。如管理人员工作调动,应及时办理交接手续。
6、医疗设备使用科室要有设备故障处理预案。操作人员在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允许离岗,如设备发生故障,无法自行处理,应停止使用,记录好故障现象和提示,立即通知医学装备科。若设备故障伴有异味、声响、烟雾等必须关机和切断电源。对大型和急救设备应及时向全院通报。设备检修由医学装备科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操作人员不得擅自拆卸或检修。设备维修期,操作人员同样不能离岗,应提供故障前、后的详情,积极配合工程技术人员的维修工作。
7、使用科室和操作人员负责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使用完毕后,应将各种附件妥善放置,不能遗失,无论何时下班,都应严格按操作流程关机,同时确保设备的使用环境可靠。
8、使用人员在下班前按规定顺序关机的同时,应切断电源、水源、气源等。需连续工作的设备,应做好交接班工作。
9、未经培圳和认可,不得擅自使用或违章使用设备,若造成设备人为损坏,须立即报告科室领导和医学装备科及时处理,按规定对责任人作相应的处理。
10、属于计量与质量控制的医疗设备须按照医院计量和质控文件规定进行周期性检测。严禁使用未经计量与质控或计量质控不合格的设备继续为患者诊治。
11、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工作纳入《医院医疗质量考评标准》,对违反考评标准规定的人员和科室将做扣分处理。具体标准参见医疗质量考评标准。
12、本制度从文件下发日起开始执行。
五、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
1、使用科室负责医疗设备的常规保养,医学装备科负责需专业技术和特殊仪器的常规保养、维护。
2、医疗设备维护后,各科室必须在专用登记本上详细记录维护内容。
3、维修技师有责任督导临床科室正确使用和维护医疗设备,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年限。维修技师定期或应上级要求到所负责的临床科室巡查医疗设备使用、保养情况,并了解和征求临床科室对医疗设备管理、使用、维护的意见和要求。医学装备科将各科室设备使用情况汇总定期向上级汇报。
4、医疗设备的故障维修、升级改造、修理、拆卸等工作属于医学装备科工作范畴。未经许可,其他人不得从事该项工作。
5、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预防性的维护保养,降低设备器材故障发生的概率。
6、对保修期内或购置保修合同的设备,要掌握其使用情况。督促设备厂商做好定期维护保养工作。
7、本制度从文件下发日起开始执行。
六、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1、医工科坚持“自修为主、外修为辅、保修为重要补充”的维修原则。
2、医工科对设备使用科室的报修申请,必须及时安排维修工程师到现场排查、维修并通报结果;因软、硬件不具备(如无配件、资料等问题),一时无法维修的设备,要及时向使用科室说明原因并积极联系设备生产厂家,落实维修事宜,并告知科室设备修好所需大概时间。
3、对于急救设备,维修工程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应积极抢修,保证临床第一线的需要。
4、医疗设备维修后,必须在工作量登记本上进行详细记录,内容至少应包括故障时间、现象、故障原因、解决方法和结果等。
5、维修中需要购置零配件时,将购置事宜上报科主任审批,超过千元以上的,上报医务部、院领导审批。对于紧急事件,可以先办理,事后补报告。
6、对于保修期内或购置保修合同的设备,要掌握其使用情况。出现问题时,及时与保修厂商联系,对维修结果做好相应的维修纪录,并检查保修合同的执行情况。
7、严格落实巡检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预防性维修,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
8、维修工程师有责任督导临床科室正确使用和维护医疗设备,提高医疗设备使用年限,工程师必须定期到科室了解和征求临床科室对医疗设备管理、使用、维护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维修保障工作。
9、本制度从文件下发日起开始执行。
七、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制度
1、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制度参见《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
2、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品种:X射线-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含PET)、医用电子回旋加速治疗系统(MM50)、质子治疗系统、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医用直线加速器(L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射线机(DSA)、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装置(DR)、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3、由医学装备科组织、相关科室配合,填写《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申请表》,申领《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
4、由医学装备科组织、相关科室配合,联系药品仪器检验所,进行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检测,以获取《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许可证》。
5、医务部指导、由医学装备科组织、相关科室配合,安排相关科室设备使用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未获得相应上岗资格的人员不得操作、使用相关大型设备。
6、各相关科室须将上级下发的《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许可证》悬挂在设备所处地点的显著位置。
7、医学装备科负责保管大型设备的质量检测报告,并对《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许可证》的有效期进行追踪。及时安排质量检测与换领证书事宜。
8、本制度从文件下发日起开始执行。
八.医疗设备报废管理制度
1、凡符合医疗设备报废条件的设备,不能再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使用,应予以报废。
2、申请报废的医疗设备应由使用部门提出,填写《医疗设备报废申请表》,由医学装备科进行技术鉴定,并提出调剂或报废意见。3万元以上进口医疗设备的报废,按固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程序申报。
3、凡减免税进口的科教、技改、战备的医疗设备,除按以上规定外,应按海关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和按程序处理。
4、待报废医疗设备在未批复前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处理,更不得私自或以局部部门的名义转让、转借和拆卸。
5、已报废的大型医疗设备应尽可能地将其可利用的部分拆下再利用,折价入账、入库保管,做到合理、充分利用其可用价值。
6、经批准报废的医疗设备,使用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处理,一律交回医学装备科统一处理。如有违反者应予追查,严重的要进行通报。
7、已批准报废的医疗设备在处理完结后,应及时办理销账手续,其残值收益应列入医院财务收入。
8、报废器材实行以旧换新,防止科室管理混乱,账目不清。
9、根据节约原则,对报废器材一般应拆卸零配件用于维修。
10、如果使用科室既要报废某设备而又要求添置该设备,必须先由使用科室提出意见,并提出报废和添置理由,经工程技术人员检测后,纳入采购计划,如果设备的价值较高须报院领导批示后办理。
11、处理后的设备、器材凭院财务收费凭证和医学装备科出具的报废清单取得医院门卫放行。
医学影像科检查室工作制度 篇7
关键词:门诊患者,心理特点,护理
超声医学影像科是医院接待患者及对外的窗口单位,如何安排好患者就诊及护理,关系到医院的服务质量、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由于患者受个人素质、经济状况、病情轻重、就医环境等因素影响,心理反应也各不相同,也使超声医学影像成为医患矛盾的多发地。患者来医院就诊,面对就医环境、各项治疗检查、疾病能否治愈、医疗费用等多方面的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影响疾病治疗效果。为了提高超声医学影像科的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诊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病痛,促进康复,我们针对门诊患者的各种不同心理特点,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正确指导合理安排患者就诊择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超声检查,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患者心理特点观察
1.1 急切心理
患者都希望早就诊,尽快得到诊疗。由于就诊需经挂号、诊查、缴费、检查、治疗等程序,患者心切得不到及时诊治,产生烦躁、焦急、易怒的心理,并不断询问就诊号码,远道而来的患者,希望抓紧时间看病便于当日返程,重症患者因病情危重,要求提前就诊等。
1.2 关注心理
患者希望在就诊过程中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能多交流,得到安慰、尊重、帮助和全面详细的检查治疗,初诊患者或病情较重患者,因对疾病不了解,担心疾病能否治愈,常常是来回踱步、烦躁忧虑、坐卧不安,迫切想知道病情信息,得到医师重视,以便明确诊断治疗。
1.3 名医心理
患者都希望能得到经验丰富、医术高的资深名医给予迅速、准确的诊治,见到名医精神上似乎有了依靠。初诊患者对病情了解少,喜欢围观医师诊查,探听医生的医术高低,喜欢挑选态度和蔼、年长、有经验的医师诊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治。复诊患者对病情了解较多,诊疗过程较熟悉,还是希望知名医师继续给予诊查。有的为了请名医诊查,不惜托人找关系,造成专家诊查数量与患者需求的不平衡。
1.4 疑虑心理
初诊患者对医院环境和就诊程序陌生,加上对自己疾病缺乏正确了解,不知疾病的严重程度,医师要采取哪种治疗措施,医院的特殊环境和抢救的紧张气氛,还有诊断不明确或长期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疑难病、慢性病等,都会给患者带来忧虑、紧张、悲观心理。
1.5 熟悉心理
由于患者的差异性。经济条件好、文化程度高的患者选择资历较高的医生就诊,根据自己对疾病的理解,希望得到医生的认可,积极参与诊断病情。中老年及慢性病复诊患者,就医时间长,了解掌握所患疾病程度,对医疗条件、技术水平、诊治过程都比较熟悉,就诊时会选择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或多次给自己看过病的熟悉医生治疗。
1.6 消费心理
由于患者经济收入、消费观念的差异,对医院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患者既希望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查,又担心医生开具的检查存在不合理现象。
2 护理体会
2.1 就医环境
要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我们医院为超声医学影像科候诊患者设置宽敞、阳光充足的候诊区,配备了舒适的候诊椅,清晰的LED电子呼叫系统,便捷的一卡通系统等,经常更换清新的空气,保持窗明地净,并打造无烟医院环境,禁止在院人员吸烟。创造良好候诊环境,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候诊。医务人员仪表要整洁、美观,配带工作牌,面带微笑,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2.2 就诊流程
要在诊区设置鲜明的指示标志,为初诊患者就诊、挂号、交费、取药指明方向,缓解患者陌生感,合理安排就诊,告知患者超声检查时应注意的事项、医师专长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等,按先后顺序、重患、老、幼等做好导诊和分诊,减少患者候诊、就诊过程的焦虑、恐惧、烦躁的心理,缩小医患间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3 就医质量
要提高超声医学影像科医、护的技术水平,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自主学习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掌握超声医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赢得患者的信任。增设专家出诊人次,实行专家挂牌出诊,让患者了解专家出诊时间,确保出诊医师的数量和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使患者满意而归。
2.4 心理护量
医学影像科检查室工作制度 篇8
【关键词】医学生;服务基层;意识;调研
目前,高校医学生的择业观普遍偏向城市的大医院,不愿意去服务基层。这样的择业观导致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因缺乏优质的卫生人力资源而发展受限,无法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照最低标准,我国5亿城市人口至少需要16万多全科医生,目前只有不足4千人,而且本科生不到20%。因此鼓励和吸引高校医学生从事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深远,这有利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拥有优质的卫生人力资源,缓解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大医院医务人员人满为患而基层卫生组织优质人才缺乏的情形,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薄弱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医科大学生的就业率[1]。医学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为广大城乡基层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及提高医学生服务基层意识的策略研究是高等医学教育院校面临的重点课题。为了解医学生服务基层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对长沙医学生临床专业的在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选择了长沙医学院临床专业的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
2.调查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长沙医学院大一到大五的300名临床医学生进行调查。
3.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3录入,所有数据均由双人录入及第三人核对检验,采用Access2003与SPSS17.0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医学生对于第一选择到基层就业的意愿在被调查的300名医学生中,有55.33%表示愿意第一选择到基层就业,还有44.67%表示不愿意到基层就业。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医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多,高年级比低年级少。
2.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原因300名临床医学生中,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原因居前三位的是大医院不好找工作占47.67%、基层需要人才占44.33%和愿意献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占35.67%。300名临床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原因居前三位的是工作条件差占51.67%、收入低占51.67%和业务水平提高慢45.67%。
3.吸引医学生到基层工作,政府采取的措施300名被调查的医学生认为政府最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占72.67%和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后,有向上级医院流动的机会占72.67%。比起称赞,300名医学生更愿意看到行动,只有少部分人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有更多的褒扬机会占24.00%的措施。
4.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工作,学校加强各方面教育被调查的300名医学生认为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工作,学校各方面的教育都应加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占71.33%、大力宣传国家新医改政策占65.67%、多宣传服务基层的白衣天使典型占44.00%、改变家人态度,争取家人支持占40.33%、多宣传医疗卫生国情,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占62.33%和开展服务基层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认识41.67%。
5.医学生到基层工作具备的素质医学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以下素质是必备的装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占85.33%、全科医生执业技能占83.67%、专科医生执业技能占58.00、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占74.00%、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和技能78.67%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占68.00%。
三、讨论
引导和鼓励医学生服务基层的措施:认识基层、定位基层、走向基层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1.社会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增强基层就业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制定更加吸引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使人才“下得去”。目前,江苏省出台了一个吸引医学生去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本科生,除了能够享受所在单位正常工资福利待遇外,省财政每人每年还给予2.5万元的补贴,两项加起来年薪可达4万元左右。本研究中,300名被调查的医学生有认为政府最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工资待遇水平(218人,占72.67%),说明江苏省出台的这项优惠政策能满足大多数医学生进基层工作的薪水需求。医学生普遍观注的薪酬及福利待遇方面,政府可以学习并借鉴成功的先例,达到使医学生“下得去”的目的。而且本研究结果显现,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后,有向上级医院流动的机会(218人,占72.67%)和有培训提高的机会166(55.33%)。所以政府在提高薪水的基础上也应多关心医学生的追求,基层卫生服务组织可以每年或定期对他们进行学习培训并提供与上级医院流动的机会,可晋升职称系统,以评定优先,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学校方面
充分发挥学校的宣传作用。医学人文教育问题传统医学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医德品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必然造成医学生服务意识淡薄。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医学院校应加强多方面教育。本研究数据表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214人,占71.33%)、大力宣传国家新医改政策(197人,占65.67%)、多宣传医疗卫生国情,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187人、占62.33%)均超过一半,可见医学院校对引导医学生面向基层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医学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部分原因取决于家人不同意,学校要向学生及其家长广泛宣传政府新医改服务基层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变家人态度,争取家人的支持。多宣传医疗卫生国情,使医学生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假期去基层实习或参加基层志愿服务,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治疗,这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3.学生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念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本研究调查数据,分析医学生对服务基层的认识和意愿,制定相关策略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全科医学生的技能,并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在就业趋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降低自己对工作的预期值,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择业观,树立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近几年,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不仅需求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而且要求毕业生德才兼备。因此,我们医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努力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扎实的掌握临床技能操作,熟悉应用现代的诊疗技术等。除了拓展专业知识,还应加强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莹.新医改背景下的卫生政策思考[J].苏州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2(4).
[2]于晓霞,岩磊.服务基层: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新渠道[J].中国医学伦理.2009,6(22).
[3]江艳,医学本科生不愿下农村,担心待遇和前途发展[J].2008
[4]王素冬,赵佳,尹春燕,等.本科护理专业新生与实习生来源、对专业的认知及就业意愿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5B):1305—1307.
[5]陈朔华,尹春燕,丁涵,等.1临床实习对本科护生就业意愿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3c):858—859.
[6]章月芳,葛国曙,张莹,葛建一,王俊华.高校医学生从事基层卫生服务工作意愿的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1,25(9).
[7]张玲玲,杨春林.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基层就业[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6):106一109.
通讯作者:余淑华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 篇9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
1、影像科以医疗质量管理为核心,质量管理贯穿全科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
2、科室内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科主任作为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领导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行驶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科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3、影像科质量管理组织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医疗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4、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质量管理科学指标、规划、措施、效率评价及信息反馈等。
5、加强全体员工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全科人员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人人参加质量管理活动。
6、质量管理工作应有文字记录,并由质量管理组织或专人形成报告,定期向医院。
7、对质量工作平日要进行质量监督控制,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促进各项质量不断提高。
8、每月在科室开展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一次,全科工作人员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对上个月的技术质量管理情况及诊断报告审核情况进行汇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吸取经验,进一步改进。
核医学科规章制度 篇10
一、工作制度
(一)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科室管理系统,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诊疗质量,密切与临床科室联系,积极开展医疗、教学工作。
(二)根据医院工作要求,结合科室具体情况,制定科室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年终总结,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以便改进与提高。
(三)贯彻执行各类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人员相对固定,适当轮换,以扩大知识面,适应科室工作需要。
议(四)健全科室会议制度。每周召开科室会议 1 1 次,传达院周会内容与要求,安排 下周科室工作。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
(五)自觉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严格考勤考核。
(六)建立和执行医师接诊制度,其工作任务包括:掌握适应证,填写或补充患者的病史、体检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确定检查项目、部位、方法、放射性药物的品种、剂量;及时处理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显像检查完成后,决定患者可否离去或复查;及时发报告,并安排必要的进一步检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七)加强质量管理,保证检查质量。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应究其原因,必要时应复查。
(八)建立集体阅片制度 ,必要时与放射、超声科组织联合阅片,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报告书写填写完整,描述准确、客观、结论合理。
(九)加强与其他临床科室联系,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十)建立 不良事件 登记表。
(十一)建立病例随访制度。
(十二)建立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小组,医疗安全小组每季度或不定期活动一次,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每月活动一次。
二、仪器管理、操作、保养和维修制度
(一)
科室仪器设备应建立帐册,专人负责,做到帐物相符。
(二)
每台仪器均应有操作规程,使用时严格按照规定步骤操作。新来或进修人员在未掌
握使用方法前,不 得独立操作仪器。
(三)
仪器发生故障,应及时联系工程师,尽快维修。
(四)
做好“五防”(防寒、防热、防潮、防尘和防火)工作。
(五)
每周清洁仪器外壳,保持仪器清洁。
(六)T SPECT 室应保持恒温(温度范围可定在 20--24 ℃),温度梯度不超过 3 3 ℃ /h,相对湿度范围为 3 3 0%--7 7 0%。
(七)
检查结束后,必须认真搞好室内整洁工作。
三、放射性核素的订购、领取、保管、使用制度
(一)
国家规定订购与使用放射性核素实行许可证制度。应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在规定允许使用量范围内,制定订购计划。
(二)
放射性核素到货后 迅速取回,及时登记,妥善保存,防止丢失。
(三)
使用时将放射性核素移入专用铅罐内,贴上标签,注明放射性核素种类、放射性浓度及日期。
(四)99m 99m cTc 发生器按规定步骤安装,质量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五)
标记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应严格核对,防止发生差错。
(六)
放射性核素空容器应固定地点集中存放,按规定退回生产厂家。
三、查对制度
(一)
申请单接受检查时,做到二查(查申请单填写是否符合规范、查临床诊断及检查项目的是否清楚)。
(二)
标记放射性药物时,要查药物种类是否与检查目的相符、注射放射性药物的剂量是否 符合检查要求、注射方法是否符合检查目的。
(三)
查对检查图片与报告是否一致以及有无主治医师签字。
(四)
放射性核素治疗剂量必须经过计算及核对。
四、资料管理制度
(一)
患者姓名、应用药物种类、给药剂量、注射时间、注射部位应详细记录。
(二)
各种检查登记簿应保持整洁,项目填写齐全,及时更换,妥善保存。
(三)
加强随访工作,及时在登记簿记录。
(四)
对大型仪器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应详细记录。
五、安全管理制度
(一)
工作人员妥善保管科室大门及房门钥匙,防止丢失,一旦不慎丢失,应及时报告,并作应急处理。
(二)
工 作人员下班前必须检查仪器、水、电及关窗锁门。全科人员应熟知总电源开关位置,灭火器位置,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三)
室内无人时,工作人员应随手关门,高活性区(室)闲人不得入内。
(四)
放射性核素应有专人负责妥善保管,不得丢失。
(五)
提高警惕,发现非本科(室)就诊人员应及时查问,发生重大事故应及时向领导汇报。
(六)
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应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消毒隔离制度
(一)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制备和操作注射用放射性药物时,应佩戴口罩及工作衣、帽。
(二)
传染病及可疑传染病患者检查后,应立即更换检查床单,有关物品要严格消毒。
(三)
通风橱要保持整齐清洁,定期用紫外线消毒。
(四)。
接受放射性核素治疗和检查的患者,必须使用专用厕所,严禁随地吐痰,污染地面。
七、清洁卫生制度
(一)
核医学科(室)是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又是电子仪器比较集中的科室,应重视科室清洁卫生工作。
(二)
科室应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墙壁不得随意张贴,物品用后归还原处。
(三)
每天下午卫生清扫 1 1 次,并定期进行清洁卫生,集中处理废物及物品更换。
(四)
高活性区(室)清洁工具应专用,不得拿至其他 区(室)使用,以防污染扩散。
八、医疗事故防范措施
(一)
成立核医学科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
(二)
接诊和进行核医学技术操作,严格按核医学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三)
疑难病例进行科内讨论、院内会诊和远程会诊。
(四)
保护患者隐私,不谈论患者的病情。
(五)
发现纠纷苗头,要适时加以解释,化解纠纷。
(六)
对不适宜和患者交代的病情,要执行保护医疗措施。
(七)
严格执行签署诊疗知情同意书。
(八)
诊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予以解决。
(九)
改善服务态度,视患者如亲人。
九、核医学科 T ECT 室 制度
(一)T ECT 接诊1、医生或护士接待患者预约 T ECT 检查时,首先应补充病历,确定检查时间、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等。2、因我方原因更改检查时间的,由护士和主管医生、患者联系,并做好解释工作。
(二)T ECT 检查质量管理1、医生安排患者按顺序进行 T ECT 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做好应急抢救和安全工作。2、、根据影像检查情况,医生决定是否增加体位扫描和延迟扫描。3、、医生做好 T ECT 设备运行状况记录。
(三)T ECT 报告质量管理1、医生详细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检查项目等)。2、按规定 时间出具 T ECT 报告,要求项目填写完全、准确,描述清晰、结果准确。3、T ECT 报告必须有由主治医师签字发放。
(四)T ECT 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1、、根据设备要求进行定期校准保养;2、、由厂家工程师完成设备的维修,并记录;3、、遇重大设备故障时,报告科主任并通知设备科和厂家工程师进行设备维修。
十、核医学科高活室制度
(一)
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授权的专人负责订货。
(二)
严格按有关规定向有资质的厂商订购有批准文号的放射性药品。
(三)
放射性药品到货后应查看其有效期。
(四)
及时登记(出厂日期、批号、比活度、总活度、到货日期、接受人签字)。
(五)
放射性药品由专人负责妥善保管,双人双锁,以防丢失。
(六)
每次使用应有记录并签字。
(七)
治疗剂量应有专人核对,复测放射性活度并记录。
(八)
放射性废物严格按核素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及废物的性状(标明核素名称、日期),分别包装,区别存放。
(九)
存放放射性废物的储藏室应有专人负责。
(十)
低活度或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存放 0 10 个半衰期后,记录并签字后按有关部门规定处理。
(十一)
低活度或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废液(99m 99m Tc、131 131 I I),如有少许剩余可存放在合适屏蔽的容器内经监测无辐射后排 放按放射性废物处理。
(十二)
医学影像检查辐射量有多高? 篇11
PET-CT暗藏辐射“魔影”?
近日,有一则关于PET-CT检查的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这则微博中说,PET-CT检查能不做就不做,因为一次PET-CT全身检查,会让人承受相当于身处自然环境中30年受到的辐射量,这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第二天,到核电站站了一天。因此,这样的检查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但事实果真有这么可怕吗?在形形色色的高端体检“套餐”里,我们时常能看到CT项目的身影;而对于一些非常重视健康、怀疑自己患上癌症的人,甚至会主动跑到大医院,要求进行CT乃至PET-CT检查。也正是由于使用PET-CT的人越来越多,而它又不像普通的体检项目一样,人人皆可为之。而一些对PET-CT一知半解的人,则因为它属于“核医学”的范畴,而对它是否会引发伤害心有疑虑。针对出于“技术崇拜”而“迷信”PET-CT,以及担心PET-CT“核辐射伤人”这两种网络上常见的观点,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两位专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教授徐白萱告诉记者:“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PET-CT的辐射问题。因为它是PET和CT检查两者的叠加,又属于新技术,其安全性自然会让人感到疑虑。PET是‘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的缩写,其原理是将生命代谢中必需的物质,标记上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性同位素,再注入人体,以观察代谢活动的情况。简而言之,PET检查一定会使用放射性药物,这通常是放射性同位素氟-18。另一方面,CT检查也有放射性。这两部分放射性之和,便是PET-CT检查带给受检者的辐射量。”
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比如检查设备精度的提高,PET-CT的辐射量正逐渐呈下降趋势。徐白萱说:“由于设备精度、新旧程度等差异,一次PET-CT检查带给受检者的辐射量也有差异,但总体上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下降的。举例而言,在数年前需要注射给受检者的放射性同位素,其剂量是每公斤体重0.12毫居里,现在则减少为0.08毫居里。”(1居里是1克铼-226的放射性强度,1居里=1000毫居里。)而且PET检查的辐射量也和患者的体重有关。体重越重,所受到的辐射量也就越大。
徐白萱说,“使用目前比较新的设备来做一次PET-CT检查,一个人受到的辐射量是大约10毫西弗。目前,国家尚未规定患者在医学检查中接受的辐射量的上限,但有医护人员的标准,也就是每年不得超过20毫西弗可供参照。如果以此计算,一次PET-CT检查带给患者的辐射量,仍在安全范围内。”
对于网上流传的“做过PET-CT检查的人会成为辐射源”的说法,徐白萱认为这毫无根据。她说:“对一部分癌症患者进行检查的时候,国家规定只要患者体内的辐射量小于30毫西弗,就可以进入公共场合。这个限额,远超过一次PET-CT的全部辐射量。而且只要经过18个小时20分钟的时间,患者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就会完全消散,更不要说给周围的人带来影响了。”
影像检查无法替代彼此
当您前往医院,特别是设备齐全的大型医院看病的时候,名目繁多的医学影像检查科室,或许会让您有些头昏脑涨。但是,这些医学影像也有着明确的“谱系”,在医院里扮演着各自的重要角色。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主任、教授杨立介绍说:“在现代医院中,影像检查科室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使是非常小规模的医院,也必须配备影像科室。甚至,在一些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内科、外科的医院,比如儿童医院和妇产医院,影像科室仍是不可或缺的。医学影像检查可以分为3 个大的谱系,即放射影像、超声波影像和核医学影像。在放射影像中又可以细分为CT、普通X 射线放射影像和核磁共振成像。在提升诊断准确性的同时,一部分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问题,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系统的进步,这些检查给患者带来的辐射量都呈下降趋势。”
杨立告诉记者,在医学影像的放射影像这一支里,核磁共振不会产生辐射,拍摄X光片所受的辐射量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CT是辐射量较高的项目,如果以做胸部检查来对比,那么,在照射部位相同的情况下,CT的辐射量要比X光片高大约100倍,一个成年人每年做2~3次CT 检查,受到的辐射量也仍在20毫西弗的安全范围内,但个别检查范围较大和检查程序较复杂的情况下,接受到的辐射剂量也会增加,应引起注意。
“在医院里,每种医学影像检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无法替代彼此。”徐白萱说,“我们当然清楚一部分影像检查存在放射性的事实;但如果害怕遭到辐射,就不让患者去做CT检查,导致病情延误,显然是更糟的选择。所以,如果医生认为某种影像检查是必须的,而且患者确实已经表现出了症状,那么最好的选择还是要遵照医嘱做各项检查。至于降低辐射量,医学上普遍认可‘时间、距离、屏蔽’这‘防辐射三原则’。其中,距离防护是最好的防护,因为辐射量与人和辐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此基础上,针对孕妇和儿童这两个特殊的群体,其保护措施也会升级,尽可能不做高辐射量的检查项目仍是必须的。”
重复检查导致“辐射叠加”
尽管目前的技术可以充分保证医学影像检查的安全性,使患者不必担忧辐射问题,但这方面的流言仍然在网络上蔓延。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本质?
杨立坦言:“目前,国内的医院常常出现一种现象:患者在某个医院做影像检查,由于技术和水平差异,片子成像质量不佳,或者说具体负责影像检查的人员技艺不精,导致成像质量欠佳。当患者决定换一家医院看病的时候,低质量的影像,会让接手的医生一头雾水看不懂,不得不重新拍摄。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而由于CT的操作要求更高,‘拍虚了’的CT 影像也可能更多些。”
nlc2023090307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时常接收从外地来看病的患者,或者接到外院发来的会诊请求。“但有些时候,这些患者随身携带的影像质量太糟糕,或者拍摄得不规范,就导致了患者第二次接受同样的影像检查。另一种导致重复检查的情况,则是接手患者的门诊医生无法通过外院提供的影像得出判断。由于放射科目前会诊权限不普及,使得转院、会诊的患者只能先拿着影像片子到门诊,而不能直接到医学影像科室要求出具报告,从而增加了重复检查的可能性。”杨立说,“现在,外地患者来北京看病已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如果赋予放射科会诊权限,那么我们就可以为其他医院拍摄的影像出具报告。但这样做也会形成另一种漏洞,那就是其他医院可以收取检查费用,却又不承担阅片和出具报告的责任,形成‘他们偷懒,我们义务劳动’的局面。这样做成本太高,对医生也不公平。一种可取的方案,或许是要求各家医院都将自己的医学影像传送到指定的数据库,医院之间可以彼此调阅和认可,从而降低重复检查的几率。”
滥用检查手段不可取
如前文所言, 随着技术的进步,CT、PET-CT等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量正在不断减少。但另一方面,一部分对这些检查手段不甚了解的公众,出于体检目的要求做这类检查,以及其他一些人为因素,却导致了CT乃至PET-CT被滥用,使一些人受到不必要的检查,乃至接受的辐射量超标。目前,在北京市做一次PET-CT检查,其费用是全身9000~10000 元。可谓价格高昂。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人抱着“PET-CT 可以确保早期发现癌症”的想法,为了确保身体健康而设法进行PET-CT 检查。而为这部分人接受PET-CT 检查“牵线搭桥”,已经成为一种服务业。
记者在网上搜索“体检”,搜索结果首页就出现了若干条宣称可以帮人办理PET-CT预约业务的广告。其中一条这样写道:“无需中介费,无需提前付款,只要拨打一个全国免费的电话,你就可以轻松地完成一次‘21世纪最给力防癌设备’的体检预约。”
记者在这个网站上留下手机号码,一分钟后就接到了自称是“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和肿瘤防治救助专项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回电。在电话中,此人承诺可以提供全国所有的三级甲等医院的免费PET-CT预约,也就是可以凭预约号直接到医院接受体检,不需要医生提前问诊。而这家网站,只是网上众多PET-CT体检预约服务的提供者之一。在它之外,派康网、中国高端体检网、PET-CT检查协作网、医生在线·全国PET-CT中心等提供类似服务的网站不胜枚举。
徐白萱告诉记者:“ 我不建议在没有(门诊)医生问诊的情况下,把PET-CT当成常规的体检列入定期检查之中。PET-CT的功用,主要是在于肿瘤诊疗中的疾病分期、疗效评价、预后监测、治疗评估等方面。也就是说,病人应该先去门诊,让医生来判断应该做哪项检查。有些病人因为担心身体状况,会主动向医生提出要做某种检查。因此,由专业人士给公众解释清楚这些检查方法背后的科学,就显得很重要。”
“即使是在一些医疗非常发达的国家,比如日本和韩国,PET-CT检查也仅仅用于高危人群的癌症筛查。”杨立说,“这是因为,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人都去做PET-CT检查,其成本是国家的医疗体系无法承受的。无论是从降低辐射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我们都不提倡非高危人群来做这种检查。”
另一方面,一部分医院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使CT和PET-CT检查被滥用。杨立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CT机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医学影像设备需要依靠进口,价格高昂。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的成像效果会变差,必须更新。一般来说,一台设备的理论寿命是6年,但在中国,考虑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它们通常会在保证安全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服役10年方才退役。如果有的医院的机器设备空闲率高,医院领导就有可能为收回设备成本,而给各个科室定出检查的数量或者比例指标,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检查。“因此,我和徐教授要在此呼吁供职于各个医院的同行们,请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毕竟,少一分检查,患者就少一分辐射,就多一分安全。”
浅谈医院超声影像科数字化管理 篇12
1 超声影像科数字化管理的作用
1.1 提高工作效率。
数字化管理后, 科室医护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 各种报表和汇报均可通过网络传递, 缩短了传递时间, 并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流程, 收费手续简化, 处理病情及时, 病人出院审核和结算快,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1.2 有助于提高工作水平。
数字化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医疗工作, 尤其是对于各种检查结果、病人基本情况等, 医护人员都能及时、准确、全面了解, 并进行对照分析, 及时做出诊断, 拿出治疗方案, 这样能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再现性和共用性, 为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方便。
1.3 有助于领导决策。
信息化管理系统能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和可靠的依据, 有助于领导掌握科室运行情况、处理相关问题、进行经营管理。[2]
1.4 能加强成本管理。
PACS实施后, 可通过充分挖掘软件功能和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做到收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有效地抑制漏费、欠费、重复计费等问题, 能有效加强费用审核, 既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又树立医院和科室的良好形象[3]。
2 超声影像科加强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2.1 优化工作流程。
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 要进行流程的改造和完善。首先要把业务流程规范化和制度化, 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数据才能真正的实现数据交流与共享。系统实施前要进行严格的测试、试用以及人员培训, 要保障系统平稳过渡而不影响正常的业务秩序[4]。
2.2 建设和完善超声影像计算机管理系统。
医院超声影像数字化的重点是开发和建设超声影像计算机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超声仪器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1) 定期进行软硬件维修维护工作。硬件日常维护的工作量非常大, 每天工作站电脑及打印机的故障排除就得用很多人力和时间。采取定期做机器日常保养和检修的办法, 将故障降到最低。另外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软件维护、服务器及网络的宏观维护上。 (2) 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一旦投入运行, 其维护支持和安全措施就成了系统能否持续运行的关键。作为联机事务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要求不间断运行, 而且绝不能丢失数据。一旦发生中断, 后果将不堪设想。对医院网络系统的数据备份需做专业的网络备份, 设计数据保护计划来实现文件系统和网络数据全脱机备份。医院信息的特点是分散处理、高度共享, 用户涉及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这个特点, 系统可设置长期稳定的、统一且便于管理的网络管理手段, 使每个用户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唯一的帐号, 既能方便、灵活地操作自己的程序, 调用数据, 又不能访问到未经授权的数据。 (3) 健全管理制度。包括服务器日志管理 (网络服务器是整个网络的核心, 必须对服务器进行有效管理, 每天记录服务器的各种操作) 、工作站管理日志 (对于每一台工作站应建立工作日志, 记录在该工作站上机的每一位操作员的开机时间、关机时间、上网操作内容、系统运行情况、操作员姓名) 、人员培训管理 (对于每一个操作人员都应该进行培训, 熟悉入网操作规程, 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其他 (建立数据库日常维护操作规程、工作站入网操作规程、网络安全保密制度、病毒预防和检查制度等) [5]。
2.3 科室设备数字化管理。
建立超声影像设备档案并实行专人负责, 这有利于设备的规范管理与维护, 特别是设备出现异常或故障时, 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查明原因, 以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设备故障对正常工作的影响,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科室耗材电脑化管理, 对各个环节所需耗材进行实时监控, 能够合理调配对耗材的使用。
2.4 科室日常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1) 不仅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量化统计, 还对报告质量及审核质量进行质控管理并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 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间接地加强了诊断质量。 (2) 日常工作, 如排班等。数字化管理不仅有利于科主任对各个岗位的合理安排, 也有利于对工作人员的调配管理[6]。
总之, 随着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开展, PACS系统的建立, 超声影像科已成为临床医学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学科之一。各种新技术的相继问世预示着医学超声影像学全面数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逐步形成了取代传统超声影像科模式的趋势, 同时为超声影像科学科建设带来许多新的课题,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7]
参考文献
[1]向群.医院超声影像数字化建设新探[J].医学信息, 2008, 21 (4) :446-447.
[2]梁新春.浅析信息化管理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3) :101.
[3]王淮龙等.医院效益提高的有效途径----信息化管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21) :120.
[4]吴琳.信息化管理在医院建设工作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医学综述, 2009, 15 (1) :160-161.
[5]孟庆伟.医院信息化管理之己见[J].中外医疗, 2008, (14) :96.
[6]赵伟江陈立新.医院影像科数字化管理的探索与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 (7) :663-664.
【医学影像科检查室工作制度】推荐阅读:
医学影像科工作指标及管理要求08-09
医学影像科教案07-28
医学影像科医师职责09-11
医学影像科二甲复审准备材料08-18
医学影像本科《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复习题11-23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10-18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件09-16
医学影像科CT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07-05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07-05
医学影像检查之诸民事法律问题初探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