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解剖学

2024-05-24

医学影像解剖学(共11篇)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1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护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 一方面可以全面掌握人体主要器官位置、形态、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也为准确地实施临床各项护理操作提供形态学基础。对临床护理操作调查时发现, 许多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痛苦乃至贻误治疗时间的护理操作, 在很大程度上与护理人员解剖学知识匮乏有直接关系[1]。解剖学教学对于护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我校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加强护理专业用解剖学教材建设

高专护理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 因此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有其特殊性, 应更注重人体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插管等技术涉及的局部结构的掌握。而目前高专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尚没有成熟实用的教材使用, 大多照搬3年制临床专业《系统解剖学》教材, 内容过深过多, 缺少局部解剖学方面的内容, 更缺少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知识, 而且其内容过细过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同时阻碍护理专业必备知识的学习, 非常不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 连续3年使用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人体解剖学教材, 其中缩减了大量与护理专业无关的内容, 并增加了部分局解内容。同时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应用解剖学》作为补充教材, 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正积极组织相关教师编写适合护理大专用的解剖学教材。

2整合教学内容, 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护理”这个中心, 以护理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 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精选教学内容, 使其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2]。

2.1 缩减或删除与护理操作无关的解剖学内容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在护理解剖学教学中适当地减少对医生来讲是必需的, 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只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 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 周围神经系统则删减细小神经的分支分布, 内脏神经及神经传导路损伤后病例分析则一带而过;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 对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 适当压缩器官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毗邻等;在脉管系统中削减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结的分布等内容;运动系统中简明介绍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删除了颅底的沟、管、孔、裂等结构, 肌学部分着重强调肌性标志, 略讲肌肉的起止点, 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感觉器中删减内耳的部分内容。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而且增强了实用知识的掌握。

2.2 增加与临床护理操作有关的局解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

掌握常用的体表骨性和肌性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 对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着突出实用, 注重实践的原则, 我校在相关章节适当增加表面解剖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同时增加和突出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 如与注射技术、各种放置导管、内镜、各种穿刺及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内容, 为专业课所需的操作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3探索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提升课程魅力

解剖学由于教学内容多、名词多, 图片多,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 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 教师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PBL教学、网络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提升课程魅力。

解剖学知识很适合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弥补教具的不足, 增强学习内容的生动直观性, 突出重点、难点, 使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 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身心享受。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 播放些与之相关的解剖操作和临床护理操作教学录像, 可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增加感性认识, 提高教学效果。

在解剖学教学入门期, 常规教学方法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但在后期, 我校适当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PBL) 方法, 紧紧围绕临床护理问题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 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上解剖学学堂突破课时空间限制, 将解剖学学习延伸到课堂外, 学生可以登录我校解剖学精品课程网站, 自行学习网络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图片、临床护理操作录像等教学资源, 并进行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答疑, 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量, 有利于学生自主、交互和个性化学习。而且也解决了人体解剖学学时少, 内容多的矛盾。

我校还开设解剖学第二课堂, 组织学有余力、且渴求亲自动手来提高操作能力的同学, 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进行尸体解剖标本制作。要求学生明确操作目的, 制作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标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解剖步骤进行操作, 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 也为今后临床护理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建立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掌握知识的量, 知识巩固程度为标准, 以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来评定学习成绩, 考核方式单一, 将促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知识积累方面, 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化, 抹杀了学生个性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改革考核方法着手, 可直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 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逐步建立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方法, 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其中理论考核占50%、操作占20%、平时课堂讨论和互动占20%、实验报告占10%、课外科技和竞赛活动额外加分 (满分10分) 。 (1) 减少理论考试成绩比例, 增加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 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大学教育旨在培养综合能力。 (2) 理论考试中缩减大量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察, 增大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性知识的考察比例, 每套试卷最后另设一道密切与护理专业结合的开放式讨论附加题, 重点考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创新性的回答, 给予优秀的评定。 (3) 平时成绩将把实习课知识的讲授、资料的查阅、课堂交流与思辨、团队协作、出勤等作为评分依据, 建立平时少量多次的形成性评价,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较大的发展。 (4) 课外解剖学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均可适当加分, 包括参与实验准备、解剖标本制作、参与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知识竞赛、解剖结构手工制作大赛等, 这样大大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外解剖学科研活动。 (5) 增加与护理有关的实验技能考试比重, 如在标本或模型上进行穿刺、插管、按摩等技能。这样可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结合起来, 培养动手能力, 为后期专业技能培训打下基础。

5强化解剖学教师护理操作的感性认识,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解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专业, 往往习惯用临床专业的方法进行教学, 由于不熟悉护理工作, 难以把解剖学与护理融为一体, 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不能体现护理专业解剖学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 长期从教, 对临床护理中的科技进步、护理模式的转变及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十分了解, 造成了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需要的解剖学师资不足。基于此, 我校解剖教研室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承担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师去教学医院参观学习护理工作, 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 尽可能掌握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要领及发现操作失误的原因, 及时发现护理工作可能需要的解剖学知识和遇到的解剖学问题;另外召开解剖学教研室和护理教研室座谈会, 讨论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中常用的、基础的解剖学知识点的教学要求, 以便在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教学, 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护理技术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6建设护理应用解剖实验室, 提高护理解剖学教学质量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 实验教学效果密切制约着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教学中, 多采用临床专业的示教标本, 教学内容也与临床医学专业大同小异。由于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侧重点与临床医学有所差异, 因而在实习内容、实习用模型、标本, 以至于教学方法上均应有所区别[3]。因此, 我校结合解剖学教学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学习要求, (1) 组织解剖学教师、护理专业课教师、解剖学技工联合制作了一批有鲜明护理专业特色的实验标本, 如与肌肉注射有关的臀区层次标本、三角肌区层次标、各类插管解剖标本、全身浅静脉分布标本等, 为护理解剖学教学提供丰富的实物基础。 (2) 专门开辟了护理应用解剖实习室, 实习内容紧密结合临床护理的应用, 实习课以临床护理操作作为主线展示解剖学结构。 (3) 解剖学教研室与护理教研室建立共享实验室, 学生可以重复利用护理学模型进行学习, 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对照标本在模型上模拟穿刺、插管、复苏等临床操作, 既提高了学校护理模型使用效率, 降低教学成本, 也为学习专业课奠定了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总之, 要改变现行高专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 必须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改进、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配置等多方面认真实践, 不断探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必须尊重科学, 遵从医学教育规律, 也必须结合临床护理、科研工作的实际, 不断总结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 为培养“实用型”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以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 从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建立适合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 为培养既有较高理论知识, 又具有熟练护理操作技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护理,人体解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徐立, 赵媛, 杨新文, 等.护理专业解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 16 (1) :51-52.

[2]张正洪, 王军, 李文春, 等.护理本科解剖学教学内容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3) :260-261.

[3]姜鹏君, 马国珍, 吴解万.专科护理解剖实验课教学模式探讨〔A〕.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2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实验课内容,为后续课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笔者在实验考核过程中,探索归纳了一些经验与不足,与解剖学同仁共切磋。

关键词 中医 实验考核 人体解剖学

1 方法

1.1 考核比例

南阳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分别对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四次较大的制订与修订,都明确了解剖学考核方式包括理论考核和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包括实验考核、实验报告等。

理论和实验考核时间安排在学期末,理论考核为笔试试卷,实验考核内容为标本。

但鉴于院系成立及发展情况不同,实验考核也是由随意性较大而后逐步完善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平时考核由只重视期末的实验考核,发展到实验考核结合考勤、实验报告、实验预习报告进行综合成绩评估。

(2)提高了实验报告所占总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0%,提高到5%,再到(10%),重视实验课中的提问和讨论、或者是小论文,把其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尽量做到理论测试与实验考核的比例与理论课时与实验课学时数的比例相当。

(3)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解剖学实验授课及考核过程中。

1.2 考核手段

在近几年,我校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挑选制作精良的实物标本作为拍摄对象,不断建立完善全面的标本图片库。

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系统标本考核比率选取考核标本,在图片上进行标注所考的部位或结构。

期末进行PPT课件考核,用统一答题卡进行答题。

PPT考核标本图片上的结构,考题数量为10~20题,幻灯片自动播放间隔时间为40秒。

此种考核方式持续到20,后察觉到存在一些缺陷,在就更改为由教师制定好题库试卷后,由教务处采用高清晰彩色打印试卷,与期末理论试卷统一装订考核。

1.3 实验报告

每次实验都要求学生及时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将实验内容、过程、结果进行总结,将操作或者观察解剖的结构、解剖中出现的失误或意外进行总结,将理论知识用简图方式进行总结,通过实验有何收获和体会,对照实验目的来查找不足,为自身后续学习与操作积累经验。

解剖中出现有意义的变异或异常情况,要求进行测量照相登记。

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书写的条理性及规范性、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与讨论进行评分。

我校在大纲修订后,都要求每次实验之前填写实验预习报告,要求学生针对该次实验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明确解剖操作步骤,明确内容中的重难点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提前做好计划,心中有数,使实验更具有条理性和针对性。

要求学生要在经过主动思考和提炼后完成预习报告,不能完全照搬实习指导中已有的操作计划。

1.4 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解剖操作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团队精神以及互动情况,要求学生归纳所学所看的内容,定位准确,学生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些常见疾病、症状产生的解剖学原因。

记录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知识掌握情况。

教师针对本次课所涉及的解剖学知识,以提问形式进行回顾或者总结,根据学(下转第91页)(上接第87页)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正确性进行评分。

1.5 知识考点

解剖学实验是医学的基础,主要是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所以知识考点尽可能紧密贴近专业、贴近生活、贴近临床。

具体考核的知识点尽可能结合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进行设置,如运动系统的知识考点多以指认结构,内脏学的知识考点多以临床病例展开,脉管系统以血液流动去思考,神经系统则要考虑传导通路知识。

知识考点不仅包括实验课中的内容,且会涉及理论课的相关知识点,填图的知识点就能做到形态和理论有机结合,既有直观的形态,又有理论知识的理解。

2 讨论

2.1 效果优劣

解剖标本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实物标本考核方式考核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真实、直观的优点,但标本数量少、制作精细易毁损,不宜搬动,标示只能单向指示,不能表达所考精细结构的范围。

需挑选多套完全相同的考核标本并逐个标注以满足多个考场的需要,费时费力。

学生在考核时观察有意无意牵拉标本,都会使得标本损耗严重,的气味刺激也会影响考核的过程。

①这种考核方式,同时存在有观察距离、实验室光线强度、标本经药液浸泡变形难以辨认等因素,难以对一些知识考点考核。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3

关键词:中等 医学院校 人体解剖学 教学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与其它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他是学好医学知识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对于解剖学的认识还不够,解剖学的教学模式还是沿用传统模式,已经与现代教育的方向发生了脱节,这样的结果是不利于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提高,而且解剖学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脱节也会影响解剖学的学习效果,因此,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解剖学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解剖学乃至医学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解剖学的教学效果。

1 中等医学院校解剖学教学现状分析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必修课,学习效果直接影响了临床工作。然而,在部分中等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实在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安排侧重点不合理 人体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侧重介绍人体各系统器官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侧重介绍人体各局部层次结构和毗邻关系的介绍。根据实践中的解剖案例分析,以后的手术大部分依靠学生的局部解剖学知识,而学校却忽视局部解剖学,他们在大部分时间进行系统解剖学的讲解,结果造成学生局部解剖学知识不足[5]。

1.2 教学手段枯燥 人体解剖涉及人体许多部位,人体部位之间的结构复杂,而目前医学院校对于解剖学的教学手段还是过多的集中在挂图、幻灯片以及录像等,这种教学手段已经与教学手段进步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立体解剖感的形成意识。再者教学过程中应用模型的知识解剖讲解较少,影响学生对实践经验的培养的教学质量。

1.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严重失衡 人体解剖学是形态学科,形态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大部分中等医学院校实践教学开展得很少,甚至没有开展,只是用教学录像代替,这样都不利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

2 中等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形态学科,其名词多、概念多、描述多,同时,其形态构造复杂、内容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内容枯燥无味,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容易出现难学、难懂、难记的三难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和针对解剖学的特点,采取相应教学方法是教好人体解剖学的关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2]。因此,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对实物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然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到其他医学课的学习,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根据人体解剖学本身特点,总结了以下教学方法:

2.1 将病例导入教学过程 解剖学本身就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常见手术中的实践操作案例,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枯燥的解剖学知识以案例手术讲解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解剖学与其他医学知识学科知识的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医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实践经验。

2.2 运用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定某一中心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2]。

2.3 通过创设情景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内容和要求,把教学内容假设成情景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问题着手,结合情景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展示人体形态结构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挂图、板书、标本、模型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人体形态结构,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增加了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3]。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有利于将解剖学抽象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于解剖学知识的立体感能力的养成,加深理解形态和功能的关系,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2.5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解剖学知识,设定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因此启发式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对于解剖学知识的兴趣,实现教师与学生知识的共同进步。

2.6 列表比较式教学 比较法是物理学上研究问题的方法,指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人体解剖学中,对称分布的器官形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列表比较法,学生更能准确、清楚、全面认识相应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诚然,以上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方法各有优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各院校教学实际情况、教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人体解剖学是形态学科,实践教学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加大实践所占比例,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准确、全面的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2]杨卫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论坛2010,28:115.

[3]杨红宁,黄欣碧.中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案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3:33-35.

[4]刘瑛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14-16.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共100例行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44例,年龄12~75岁,中位年龄49.3岁。

(2)仪器及扫描方法。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机行仰卧位扫描。参数:扫描速度0.5 s/圈、准直器宽度2 mm、螺距3.5,使用碘普罗胺370(优维显),由高压注射器从肘前静脉注入,注射速率3~5 m L/s、注射总量100~150 m L。扫描范围包括T6~L5平面,均采用自动触发系统控制螺旋扫描的启动。获得的原始数据采用0.625 mm层厚、0.625 mm层距进行横断面影像重建(其范围主要在主动脉及脊柱周围),重建图像通过GE ADW4.4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T)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后处理观察。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腰动脉显示情况:腰1~4动脉显影数778支,其中,7支截断性不显影(图1),另有22支未见显影(图2)。752支起源于腹主动脉背侧,26支为左右支共干(图3)。

(1)腰动脉主干的开口直径及腰动脉与脊柱的关系腰动脉开口内径,见表1,腰动脉与腰椎体、腰椎间盘平面对应关系,见表2。

(2)腰动脉起始平面与腹主动脉的夹角。陈志新[1]对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夹角分为3种类型:狭窄型(<20º)、正常型(20~70º)、垂直型(>70º);参照肠系膜上动脉分类法,腰动脉夹角亦分为3种类型:狭窄型(腰动脉呈直角发出,再向上向外急转,其与腹主动脉夹角<20º),见图4、正常型(20~70º),垂直型(>70º)。本组研究中发现L1~3动脉以狭窄型为主,而L4动脉以正常型和垂直型为主,狭窄型374支(占48.07%),正常型194支(占24.93%),垂直型210支(占26.99%)。本组腰动脉大部分走行扭曲,可能因血管管径较小,不如腹主动脉脏支走行光滑。

(3)相邻腰动脉间的距离。测量相邻腰动脉主干起始点间的距离,见表3。

(4)L5动脉及大根髓动脉—Adamkiewicz(AKA)显示情况。L5动脉显示率达93.43%,而AKA显示率仅为5%。

(5)本组研究中2例为主动脉夹层。1例L1-L2左侧腰动脉均起自真腔,右侧腰动脉均起自假腔。1例L1动脉起自假腔,L2动脉起自真腔,L3-4动脉左侧起自真腔,右侧起自假腔(图5)。

3 讨论

3.1 腰动脉的CT解剖分析

腰动脉一般起源于腹主动脉后壁,且成对出现。L1-2动脉主干主要走行于相对应腰椎间盘层面,椎体层面数相对较少,而L3-4动脉主干走行于相应椎体层面为多见,L4动脉无1例走行于下一个椎体层面。有研究表明L3动脉在椎体侧方的走行相对L4动脉稳定,本研究见L4动脉更多分布椎体层面,走行更稳定。当外伤致腰椎损伤时,L3-4动脉受损可能性较L1-2动脉更大。

腰动脉又分出前支及后支。前支走行于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供应腹后外侧壁组织;后支进入椎间孔成为脊支,主干继续向后外侧走行,成为背侧支。脊支分为前根髓动脉和后根髓动脉,而前根髓动脉中最大最固定的一支为AKA,其直径约为0.8~1.3 mm,脊髓的下胸髓和腰髓的血运主要来自AKA。Cargill等[2]认为78%的AKA起源于左肋间动脉或腰动脉,75%在Th9-Th12水平。侯海燕等[3]报告256层CT对AKA的显示率为35%;Yoshioka等[4]报道脊髓AKA的成功显示率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为66.7%。本组资料中AKA显示率较低,仅为5%,可能与检查方法不同有关。

李新元等[5]报道第5对腰动脉开口多在骶正中动脉的侧壁,走行多在第5腰椎及下方的椎间盘层面。L5动脉虽然显影率较高,但其管径较其他腰动脉明显变细,有研究报告[6]L5动脉直径平均值为1.17 mm,L5动脉存在较大变异,可起源于骶正中动脉或髂腰动脉及L4动脉。本组资料中第5腰动脉显示率93.43%,但细小而难以确定其走行及测量管径。

本组资料表明腰动脉主干外径一般<5 mm,腰1~4动脉主干自上而下逐渐增粗,与徐强等[7]报道的一致。李新元等测量成人尸体标本L1-4相邻腰动脉间距分别为(29.59±6.47)mm、(26.16±3.93)mm、(23.26±4.40)mm,与本组研究数据对照,间距略小。本组测量活体腰动脉的内径和相邻腰动脉的开口间距,与尸体解剖测量所得的数值比较,因方法不同而自然结果不同,因此尸体解剖所得数据对活体解剖测量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却不能等同。本组资料中部分腰动脉近段截断性不显影,而中远段显影,可能与血管一过性痉挛有关;部分腰动脉不显影,可能是先天性缺如。Caglar S等[8]认为右侧腰动脉直径大于左侧,本组资料发现两侧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当患者出现主动脉粥样硬化和主动脉瘤时,腰动脉主干增粗不明显。没有1例腰动脉发生管壁钙化及斑块,即使在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腰动脉显示管壁仍柔软,走行正常,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研究腰动脉解剖的临床意义

腰动脉解剖的观察对临床腰动脉选择性造影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以帮助介入手术医师术前分析腰动脉的血管解剖,分析外伤引起的出血与责任腰动脉的关系,分析腰动脉是否参与腹膜后肿瘤性病变的血液供应,了解腰动脉栓塞是否会影响脊髓或脊神经,从而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中超选择性插管提供有用的信息。临床医师对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时,腰动脉改道是否成功也取决于临床医师对腰动脉解剖的评价。徐强等[8]报道,当AKA供血动脉阻断,患者可能发生截瘫,故主动脉夹层患者评价腰动脉,在腹主动脉病变腔内隔绝术中保持第1~2对腰动脉具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志新,张国汉,梁立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的CT解剖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2):150-151.

[2]Cargill H,Alleyne C H,Cawley C M,et al.Microsurgical anatomyof the artery of Adamkiewicz and its segmental artery[J].Neurosurg,1998,89(5):791-795.

[3]侯海燕,王均干,常军,等.256层CT显示Adamkiewicz动脉技术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7):755-756.

[4]Yoshioka K,Niinuma H,Ohira A,et al.MR angiography and CTangiography of the artery of Adamkiewicz:noninvasive preoperativeassessment of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J].Radiogrphics,2003,23(5):1215-1225.

[5]李新元,李永林,雷晓环.腰动脉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杂志,1991,14(5):126-128.

[6]游箭,张荣萍,胡鸿,等.腰椎间盘周围血管影像与薄层断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西部医学,2011,(8):1563-1565.

[7]徐强,代远斌,孙善泉,等.腰动脉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5):605-607.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5

医学院校学生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方法【1】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范畴。

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理解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基础。

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意思是不了解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即无从谈起器官的疾病;不掌握人体正常形态,即无从涉及病理学内容。

故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内是一门重要的、举足轻重的专业基础课,是医学生接触医学最早的先修课和启蒙课。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应用;形态学;学习方法

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必须遵循下列观点,并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以期达到全面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的目标。

一、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

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

在古代,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

加强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之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

例如,肌肉的附着可使骨面形成突起,肌肉经常活动可促进心、肺等器官的发育,局部的损伤不仅可影响邻近的局部,而且可影响到整体。

三、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的过程。

现代人类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常出现变异或畸形。

变异是指出现率较低,但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不大的个体差异;畸形则指出现率极低,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严重的形态结构异常。

变异和畸形有些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返祖(如多乳、有尾、毛人等)或进化(如手部出现额外肌)的表现,有些则是胚胎发育不全(如缺肾、无肢等)、发育停滞(如兔唇、隐睾、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发育过度(如多指、多趾等)、异常分裂或融合(如双输尿管、马蹄肾等)或异位发育(如内脏反位)的结果。

人出生以后仍在不断发展,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生活、劳动条件等,均可影响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以至于每一个体均可有差异,这些是正常的普遍的现象。

以进化发展的观点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体。

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人体解剖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体,为学习医学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因此,学习时必须重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必须注意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特点,必须掌握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特征,以便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为了学好解剖学,必须采用适合这门学科的实际特点的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形态描述多、名词多、偏重于记忆是其特点。

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把书本知识与解剖标本和模型等观察结合起来,注重活体的触摸和观察,学会运用图谱等形象教材,正确、全面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

重视实践,以及与临床的知识结合点。

大家学习要做到观察标本―亲自解剖―活体摸认相结合。

大家要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时,尸体标本材料的珍贵,同学们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利用一切时间去解剖、观察标本,不能因有点药物的刺激性难闻等就畏缩不全。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实验室标本的辨认和尸体解剖的实际操作。

要重视实验,学会运用图谱,联系活体实际;必须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和实际应用,把课堂讲授知识与实验室标本、活体触摸以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如怎样计数肋骨和椎骨数?昏迷病人怎样穿插胃管?有的小儿为何熟睡时张口呼吸?法医学上怎样断定婴儿是产前抑或是出生后死亡?足球运动员容易损伤哪侧半月板?等等。

解剖因素致困难插管的医学处理 篇6

【关键词】特殊解剖;麻醉;气管插管;困难

【中国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18-01

气道困难(mallamp试验),是指在面罩通气和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困难,它是根据喉镜暴露分级,舌咽结构分级及寰枕关节伸展度综合评价。插管气管困难是临床麻醉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如处理不当, 轻则造成损伤, 重则危及生命,因此,及时采用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有重要意义。现就择期手术麻醉中常见的气道解剖因素作经验总结:

1.解剖因素

1.1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暂停综合症( obstructivesleep apnea and hyperpnoea syndrome,SAHS) 简称鼾症。SAHS 患者很大程度上存在上气道狭窄或阻塞, 主要原因是患者大多存在颈粗短、肥胖、舌体大、软腭过长、腭弓过低、下颌过狭或下颌骨发育不良等情况。常规快诱导插管时, 肌松药的应用使肌张力下降、上呼吸道塌陷, 不仅无法显露声门,且喉头向前移位,虽调整喉镜和辅助压喉结仍暴露困难,难以维持气道通畅。

1.2肥胖。体重指数(BMI) = 体重(Kg)/身高(m) 2,>30 为肥胖。肥胖患者脂肪组织大量沉积,导致口咽腔减小、颌面肥厚变形、颞颌关节活动受限、颈部粗短、喉咽腔外压增高、胸腹壁肥厚与胸肺顺应性功能余气量降低, 这些改变常引起通气受阻和困难气道;特别是全麻诱导时,在全麻药作用下,肌肉松弛、舌体后坠而发生面罩通气不足,甚至面罩通气困难(DMV)。气管插管前维持气道通畅困难。

1.3其他。明显的口咽腔及头颌面异常,如下颌畸形,暴牙等,可作MALLAMP 试验,三、四级即张口伸舌,仅见软腭或连软腭也不见。张口困难二级以上,咽喉镜无法插入舌根部等。

2.处理方式

预测气道困难患者, 诱导时必须准备好足够的过渡气道措施, 包括口咽通气道、高声门喉镜、弹性导管管芯;备好气管切开包, 防止发生急性气道梗阻的意外。麻醉誘导前及诱导期间充分给氧, 监测SPO2及EKG情况,诱导期至少应有2 人协助托下颌、扣紧面罩、挤压呼吸囊及压迫环状软骨等操作,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鼾症患者应手术要求经鼻插管,经鼻插弯度较大, 指向高喉头,借助于插管钳送导管入声门;体胖颈粗短患者, 若会厌宽、短, 喉镜窥视往往只能看到会厌前缘或部分构状软骨。患者若经常规气管插管失败, 可改为将气管导管芯前端突出至普通气管1.5-2.5cm, 塑型使尖端翘向喉头方向, 再次直接喉镜下显露喉头至最大可见度, 然后将前突的管芯向会厌下声门口位置慢慢无阻力探入, 由助手固定导管芯不动, 插管者将气管导管沿导管芯缓慢推入气管,然后退出气管导管芯, 气管导管气囊充气, 接麻醉机听诊双肺呼吸音均等, 接气体监护仪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 PETCO2 ) 确认气管导管在气管内。

3.体会

8例鼾症、21 例肥胖、其他9例,其中鼾症患者插管选用鼻插,共38例气道困难患者均采用快诱导方式成功插管。快速诱导插管是在病人无通气的状态下进行, 要求在15秒内完成, 插管者往往心理紧张, 一旦遇到声门显露困难, 紧张心理倍增, 造成插管动作不协调而致插管失败, 此时,如果换人试插,往往会顺利完成。对个别肥胖合并鼾症患者,如出现置入口咽通气道固定加面罩加压都通气不足的情况,应放弃快诱导方式,改成“浅静脉+表麻”保留自主呼吸下插管。对头颈、颌面、喉结的外表看起来完全正常的病人, 气管插管时仍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插管困难,因此,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反复谨慎验证, 切忌盲目自信。大多数气管插管困难患者通过术前全面掌握和了解,充分估计插管难易,充分准备都可以解决好。对个别预见不到并在诱导后反复试插管失败的患者,因为存在通气不足、缺氧,加上软组织挫裂伤,口咽血性分泌物及喉头水肿使得暴露更加困难,这个时候就应果断及时终止麻醉、插管, 改期手术。

参考文献

[1]许丽华 徐晖 张彩琴 静脉加表面麻醉用于鼾症手术的困难插管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 2007 年7 月第5 卷第4 期 337.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三版:1630-1631

[3]Jense H G, Dubin S A, Silverstein P I, et al. Effect ofobesity on safe duration of apnea in anesthetized humans [J].Anesth Analg, 1991,72(1):89-93.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7

1 双语教学的理解及定位

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双语教学是一种宏观上的概念,指以母语与非母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的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可随国家、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1]。就我国医学院校而言,主要是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教学。开展医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双语教学从听说读写上培养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包括查阅外文文献、对外交流)能力,用英语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利用英语来学习医学知识,能够以英语为工具,紧跟学科前沿,掌握动向,与世界对话。而对于教师,并非通过双语教学来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而是通过外语传授医学学科知识。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又不绝对地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是通过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间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二者相得益彰。

2 开展解剖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当前生命科学的形式需求

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并深入到各个领域,一些医学难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医学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它的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的语言载体功能以及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桥梁作用更加彰显突出。医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成果大部分出自发达国家,且80%以上以英文形式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杂志或在国际会议上交流[2]。我国现有的医学科学水平距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一段差距,国内的医务工作者英语能力欠佳,缺乏应用英语进行交流以及及时掌握国际医学科研动态的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运用能力人才的任务日益紧迫。

2.2 八年制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为适应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及国际接轨的需要,同时也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3]。目前,包括我校在内我国共有十二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4],向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高峰冲击。我校从自身军事医学院校的使命和国家教育政策出发,制定了八年制培养目标,除了强调宽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科研创新素养,还强调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有较好的沟通技能和与他人(包括国际)交流协作的能力及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大发展潜能的高级军队医学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需要[5]。因而培养良好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是我校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

2.3 学生前期课程的学习情况所决定

为培养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建立理、工、文、医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和重庆大学一起对2005级八年制学员进行联合培养,通过理工综合班两年的时间让学员获取相关理工科基础知识,之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优势专业继续一年的学习,进一步提升理工知识素养。经过三年的前期教育,使学员具有了较为深厚的工科知识底蕴和人文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全国计算机二级100%通过,三级通过率超过70%;英语方面,94.7%的学员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六级通过率超过68.4%,但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医学英语词汇、外文阅读等方面尤为欠缺。这要求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英文水平进行提高,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2.4 大体解剖学课程特点的要求

大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基础医学的主干学科,不仅与生理学、病理学紧密相关,更是诊断学、外科学的基础。据统计,人体解剖学相关或者派生专业词汇占医学英语词汇的70%以上[2],因此掌握解剖学英文专业名词,可以延伸到掌握其他医学学科的词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对于课程中的一些抽象概念,英文原著可以表述得更加准确,这是单用汉语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大体解剖学开展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3 大体解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

大体解剖学讲授的是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讲解实际病例相比,显得有些枯燥无味。为营造宽松、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解剖学教研室八年制教学组的教师针对八年制学员的具体情况以及解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八年制医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双语教学:

教材使用。教材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杨惠君主编的《实地解剖学》(2002年第一版),此外学校还专门为八年制学员配发两本英文版教材,一本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柏树令主编的教材《Human Anatomy》(2007年第一版),另一本是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王怀经主编的《REGIONAL ANATOMY》(2006年第四版)。

教学实施。课堂授课由教学经验丰富,能熟练、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教师讲授。每次上课前老师以讲义的形式给学员印发相关的英语资料,列出重要而常用的解剖词汇,同时用中英文给出5个相关问题、2至3个英文病例,引导学员对下次课的相关内容进行预习。

多媒体课件制作上,教师文字言简意赅,图片直观易懂,动漫通俗形象,使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问题直观化、整体过程分解化、静止知识动态化。如在讲授肝门静脉系统时,教师通过一张图像,把肝门静脉和上下腔静脉的吻合网络展现得淋漓尽致,并把重要的吻合支路用不同的颜色和中英文名称注解。然后用动画的形式示意当肝门静脉高压时,静脉血沿每条吻合支路的逆流情况以强化门静脉的结构系统,并分析门静脉高压静脉血逆流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及展示其临床病症图片。再一起分析讨论相关的英文病例,由大家一起进行总结,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这种教学方式使学员不但轻松地掌握了门静脉系统而且对解剖学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体会的更加深刻。

实习课上以串讲-提问-回答-点评的方式进行。首先由教师进行简单示教,在标本上用中英文描述结构,强调重点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学员分组动手解剖标本。教师再以组为单位进行结构串讲总结,以口语化的简单句型描述结构,讲解专业词汇和术语,关键词汇多重复几遍,分析词根、前缀和后缀,介绍构词规则和演变,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随后,分析讨论之前印发的问题和英文病例,由于大家对实际病例较为感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英文词汇也跃跃欲试的去复述。

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再给几个英文案例,要求学员以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并以PPT的形式用英文在理论课上对自学内容进行汇报。然后由教师再针对各个病例串讲总结相关结构,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结合,展现生动、形象的人体结构。这种教学模式使学员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既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复杂繁琐的解剖学结构和相关的专业词汇,同时也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面对繁多的词汇,复杂的结构,刚开始学习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难,教师针对这一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增加口语表达、PPT中英语比例,使学员较快的适应双语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为了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课堂教学结束后通过到实验室、上解剖学专业网站和网络课程三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实验室里,面对标本,学员相互串讲、不断用中英文复述结构;通过教研室网站完成相关作业并提交,由老师作出点评,查缺补漏;同时在网络课程和老师推荐的网站上查看解剖图谱,观看视屏、动画和一些相关的中英文病例,多途径提高医学生的英文水平。

教学反馈。经过两个月的学习,进行了第一次解剖标本考试,考试结果并不理想,仅有65%的同学达到优秀。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和学员开了座谈会,纠正对双语教学的错误理解,分析总结过去的教学方式,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得出最适合的中英文比例,PPT中70%、口语表达中50%的英文为最优比例。

4 大体解剖学双语教学的效果比较

按照八年制的考核要求,在期末考试中英文试题比例占50%,而五年制的英文比例仅为10%。在难度系数高于五年制的情况下,采用双语教学的八年制学生成绩明显优于采用单一汉语教学的五年制(八年制平均成绩为80.5分,无不及格,五年制平均成绩68.97分,有3%不合格)。经独立样本t检验,P值为0.04,小于0.05,说明八年制双语教学的学生成绩与五年制非双语教学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双语教学,学员掌握了解剖学的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具备一定的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英文学术报告也逐渐能听懂,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5 大体解剖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大体解剖学是八年制医学生踏入医学殿堂的起步课程之一,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双语课堂,既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努力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使医学生不仅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与单一的中文教学相比较,双语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用中文描述不清的抽象术语用英文常常能更好的进行理解,同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英语的运用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但是英语毕竟不是母语,由于语言环境是汉语,理解方式和思维习惯也是建立在汉语之上,刚开始会很难适应,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于几个单词,由于专业词汇很多,大部分为生词,既要理解英语又要去理解专业知识,思维速度会明显低于汉语,难以兼顾。因此在双语教学试行中,教员要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员接受双语教学,交互式的融洽课堂氛围提高学员的积极性。课前认真备课,保证学员对课程内容有效掌握,再循序渐进增加英语教学的比例,最后按中英文的最佳比例进行授课以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否则盲目的进行双语教学,以牺牲专业知识为代价,一味的追求英文的比例,必然造成学员的理解障碍,只会拔苗助长,达不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对于学员,要意识到双语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从思想上接受双语教学,积极参与进来,努力去适应。按照老师的要求,课前认真预习,熟悉专业词汇,听课时会更容易把握一些,课后认真复习,尽可能多的运用专业英语总结重点。另外,作为八年制的学员,在新兴的八年制教育和双语教学模式下,有责任和教师一起探索一套适合于八年制学生的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用、高效的医学双语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八年制医学人才,提高生命科技的竞争力,使医学教育和世界提早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根据我国卫生服务的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教育部与卫生部共同提出应逐步扩大长学制医学教育。第三军医大学从2004年起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生,并对其实行双语教学。本文从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等方面介绍了在大体解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

关键词:八年制,大体解剖学,双语教学,医学生

参考文献

[1]何兴祥,刘伟,沈清燕.医学双语教学探析[J].医学教育,2004,3:23-24.

[2]熊鲲,黄良,曾志成.人体解剖学实习课双语教学浅谈[J].实用预防医学报,2003,10(6):1020-1021.

[3]夏欧东,林新宏,曾志荣.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01-902.

[4]伍文星,杨彬.创新八年制教育管理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455-456.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8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四川医科大学2015级医学新生, 共计97例。纳入标准: (1) 医学专业新生; (2) 无接触解剖尸体的经历; (3) 同意参与此研究。

2.方法。

(1) 问卷设置。本实验问卷为接触解剖尸体标本时医学生主观心理感受和自觉症状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好奇、恐惧、焦虑、厌恶、激动不安、想要离开、声音变调、肌肉紧张、胸闷腹胀、紧张性头痛、突然产生尿意、手心发冷出汗、身体不自主颤抖、头晕恶心、呕吐、胃疼、晕倒等项目, 每个项目设轻、中、重三种程度, 在观察尸体标本后立即填写。

(2) 实验过程。将学生随机分为5人一组, 分批依次进入解剖学实验室进行尸体标本的观察, 观察过程中由专业人员进行相关讲解。观毕, 立即填写调查表。实验过程中小组间不得进行任何交流, 避免对后续小组产生心理影响。问卷共发放97份, 回收97份, 回收率100%。

(3) 统计方法。将问卷结果每项逐一进行统计, 计算各项指标发生比例及程度比例。

二、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97例调查对象中, 产生恐惧、焦虑、厌恶、想要离开消极情绪的分别占29.9%、12.3%、16.5%、40.2%;产生自觉激动不安、肌肉紧张、腹胀胸闷、头晕恶心等症状的分别占17.5%、13.4%、13.4%、15.5%;其余消极情绪及症状较少者 (少于5%为小概率事件) 未予显示。

2.程度分析。如表2的程度分析结果显示, 大部分消极情绪及症状表现集中在轻度和中度, 表明这种消极情绪的程度尚在可调节、控制范围。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 大多数 (88.7%) 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怀有强烈的好奇心理, 有研究者认为, 好奇是一种本能和人格特征, 也是学习的内部动力[4]。但在好奇的同时, 仍有部分学生对解剖学尸体存在轻度或中度的消极情绪及自觉症状, 如恐惧、焦虑、厌恶等, 甚至个别学生出现严重的腹胀胸闷、头晕恶心等症状而迫切想要离开, 说明仍有部分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存在消极情绪并为之困扰。值得一提的是, 问卷结束后本小组成员与受试者进行简单交流后, 部分受试者提出解剖标本室存储解剖标本的化学试剂气味难闻, 导致学生出现头晕恶心、胸闷腹胀的生理反应。由此说明, 某些心理、生理反应不仅仅是因为解剖标本的视觉冲击, 同样也可能是解剖标本室所处的大环境所导致。

消极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 对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黄帝内经》有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消极情绪会使人做出悲观判断, 表现出较高的风险规避偏好[5]。从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可见, 激动不安和想要离开的人数达到17人和39人, 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7.5%和40.2%。“想要离开”就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心理, 随后往往会让人做出消极的决策, 如逃避和退缩, 进而使得学生在对人体解剖学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局限, 仅限于课本教学的图画、文字描述水平上, 缺乏立体感知, 不能掌握人体完整的结构, 难以学好解剖学这门医学生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次, 由于不愿对尸体进行解剖, 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下降, 影响后续的临床实践技能水平, 由此带来新的学习和工作压力, 造成恶性循环。

消极情绪可以通过情绪调节以及情绪管理的方式得到减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对决策的干扰影响, 因此, 消除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十分有必要的。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 (ABC情绪理论) 。A (activating events) 即诱发性事件;B (beliefs) 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看法、解释;C (consequences) 即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此理论说明情绪并非由某一外部事件本身诱发, 而是由个体本身对外部事件的解释、评价、看法所引起的[6]。应用到本研究中我们能得出这一结论: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产生消极情绪不是受解剖标本的影响, 而是源于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这一事物的看法与评价所导致。因此, 改变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的不正确看法与评价, 可消除其产生的消极情绪。如通过高年级医学生与新生交流解剖学习经验, 讲述解剖标本对学习解剖学课程的重要性, 分享自己曾经在面对解剖标本的一些有趣经历等, 利用此类交流减轻新生对解剖标本的畏惧, 改变不正确看法。还可以通过对遗体捐献者生前故事, 特别是捐献遗体时的心路历程的了解, 使新生面对尸体心怀崇敬和感激, 从而对解剖标本产生积极看法和评价, 进而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苏涛.积极、消极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9) :66-67.

[2]黄艳萍, 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 (5) :366-370.

[3]李硕, 丛征途.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学生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7) :7-8.

[4]胡克祖.好奇心的理论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8 (6) :49-52.

[5]庄锦英, 陈明燕.论消极情绪对决策的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9 (5) :7-10.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9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搜集2007-07~2008-03临床申请腹部CT增强扫描(非肝脏疾病或有肝脏疾病但其部位和大小不影响肝静脉观察)的患者112例,男59例,女53例,年龄30~74岁,平均53.5岁。患有心脏病、肝硬化、布-加氏综合征和脂肪肝等任何影响肝静脉回流疾患的患者不纳入本研究中。

1.2 方法

CT扫描采用GELightSpeed16扫描机,检查前禁食4h,扫描前30min口服清水750~1000ml充盈胃肠道,先行常规CT平扫: 层厚5mm,层间距5mm,螺距为1,确定扫描平面。增强扫描层厚1.25mm,螺距1.5,矩阵512×512,管电流250mA,管电压120kV、经前臂静脉注射碘海淳(300mg/ml)100ml,注射速度为3.5ml/s,在平静呼吸的屏气状态下对比剂注射70s时进行肝静脉期扫描。

1.3 图像后处理

在GE AW4.1工作站上对扫描传入的原始数据,采用1.25mm层厚,间隔1mm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V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后处理。包括下腔静脉、肝静脉、肝右后下静脉。

所有图像均由2名副主任医师共同阅读,并对IRHV进行确认,测量记录⑴IRHV、肝右静脉(Right Hepatic Vein RHV)的管径;⑵IRHV和 RHV的距离; ⑶IRHV与下腔静脉间的夹角。

2 结果

上腹部CT增强扫描肝静脉期显示: IRHV在第三肝门水平注入下腔静脉右侧壁(图1~6)。与门静脉右后支相伴行,呈“假平行管征”(pseudo-parellel duct sign),且位于门静脉分支的腹侧(图1),轴位图像IRHV位于门静脉分支的背侧(图2)。112例正常成人中共检出32例IRHV,其显示率为28.6 %,IRHV与下腔静脉的夹角呈锐角者9.4%(3/32),直角或近似直角者90.6%(29/32),IRHV距RHV的最小距离3.3cm,最大距离为6.7cm。IRHV的管径约为4~10.1mm,平均4.6±1.9mm, RHV的平均管径为11.6±1.3mm。IRHV与RHV的管径呈“此消彼长”的关系,IRHV粗大者,RHV相对细小,IRHV细小者,RHV较粗大(P<0.05)。

3 讨论

3.1 MSCT评价肝静脉的优势

多普勒超声、DSA、和MRI均可用于肝静脉的评价,但均有其固有局限性,而多层螺旋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乃至近来的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的推出,使得在不损伤空间分辨力的情况下可以覆盖更多的解剖结构[1],本研究采用了16层螺旋CT扫描仪,层厚1.25mm,重组间隔1mm,提高了纵轴方向的分辨率,有利于肝静脉细小分支的显示,本组112例患者中主肝静脉、肝短静脉及其四级分支的显示率达到了100%,最大可显示其七级分支,可充分满足对肝静脉及其解剖变异进行研究的需要。而且原始数据经工作站三维重组后,MIP图像能具体的显示肝静脉的每一级分支,VR能很好的观察肝脏段以上分支的解剖结构,空间立体感强,对于IRHV和主肝静脉、下腔静脉的立体关系显示清晰,MPR图像能清晰、真实的显示IRHV汇入下腔静脉的位置,并且为测量IRHV、RHV的管径,IRHV与RHV的间距,IRHV与下腔静脉的夹角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2]。

3.2 IRHV的解剖特征

对于IRHV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2年,Elas、Petty[3]就强调,除了三大主肝静脉外,下腔静脉肝后段还存在低位的大肝静脉,其中出现率最高,管径粗大者为IRHV,IRHV位于肝的脏面肾压迹处,开口位置较低,常有1~2mm的肝外行程。王海全等[4]用非肝病成人尸体的肝脏标本对IRHV研究的显示率为83.3%,平均管径为0.43±0.12cm。戴义华等[5]研究156 例尸肝,发现在下腔静脉肝后段下部的右前壁,于尾状突横脊以上10.30mm内,有131例存在IRHV入口,其显示率为84%。李杰等[6]利用多普勒超声对IRHV研究,其显示率为24%。张彦等[7]报道的超声显示率为28.33%,MSCT显示率为30%。本组中IRHV的显示率为28.6%。本研究结果提示,IRHV在MSCTA上的显示率与肝后间隙狭小限制了呈锐角进入下腔静脉的IRHV的正常充盈,使其管腔闭合成为“潜在”的IRHV有关,此外也与IRHV的管径、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剂量、注射速度,层厚、以及扫描延迟时间等影响血管成像的扫描参数有关系。有关如何提高IRHV的检出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3 正确认识IRHV的临床意义

3.3.1 肝移植术前评估

肝移植术前了解供体及受体的肝静脉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特别重要,尤其要观察有无IRHV,并且在冠状位测量其与RHV的距离,如果间距大于4cm,则增加了手术的时间和难度,如果IRHV管径大于5mm时,那么须保留此支并将其直接吻合到受体的下腔静脉,误结扎粗大的IRHV会引起引流肝段的萎缩或坏死[8]。肝移植手术切除平面通常位于供体肝中静脉右侧1cm处(Cantlie线),因此肝中静脉的分支及汇流入口是十分重要的,肝右叶的各段中如有分支直接汇入肝中静脉,术中应将此血管重新吻合到受体,从而改变切除平面,否则也会造成肝组织淤血甚至排斥反应。背驮式肝移植的病肝切除时须将三支肝静脉保留一定长度以便于供肝静脉吻合,但若肝静脉被浸润,保留粗大的IRHV有利于供肝的植入[9]。

3.3.2 IRHV对肝癌手术的影响

对于因肝脏恶性肿瘤而必须行肝段甚至亚段切除术的患者,肝静脉的彻底结扎是手术的关键,既可减少术中的出血,又可阻止癌细胞的肝外转移。因此在术中游离右肝叶,切断右三角韧带和冠状韧带,显露肝裸区及肝后下腔静脉时应注意位于右肾上腺静脉下方1.4cm左右处IRHV的出现,从而避免损伤造成术中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0]。如果IRHV管径大于RHV时,可行保留Ⅵ段的右肝次全切,从而改善术后残肝的功能。肝癌切除边界>1.0cm的术后复发率低于切除边界<1.0cm的术后复发率,如果IRHV与RHV的间距大,就为充分切除肝癌提供了空间,从而降低了术后肝癌的复发率。邢雪等[11]通过保留IRHV从而保存了肝右后叶下段(Ⅵ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种新的切除RHV而保留IRHV的肝切除方法,可避免肝功能急性衰竭。

3.3.3 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的诊断和治疗

以往Budd-Chiari综合征主要根据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闭塞及狭窄情况分型,肝短静脉的被认识使Budd-Chiari综合征的分型更有利于治疗,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均以有无肝短静脉作为分型的标准。介入治疗已成为布-加综合征的首选,下腔静脉成形及第二肝门成形术日趋成熟,第三肝门成形术也日益在临床受到重视。无论肝静脉还是肝短静脉只要能完全代偿肝脏的血液回流,开通其中的任何一支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粗大的IRHV对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已有众多学者认为,扩张的肝短静脉能用来治疗某些类型的Budd-Chiari综合征。顾玉明等[12]利用第三肝门成形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临床治愈了10例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到了85%。

摘要:目的:描述肝右后下静脉(IRHV)CT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对112例正常成人上腹部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数据,用容积再现法(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对肝右静脉(RHV)和IRHV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并测量:RHV管径、IRHV管径、发生率、及其走行,IRHV与RHV的距离,IRHV与下腔静脉的夹角。结果:IRHV在第三肝门水平注入下腔静脉,112例正常成人中观察到32例有IRHV,其显示率为28.6%。IRHV距RHV的最小距离3.3cm,最大距离为6.7cm,平均值为4.9±1.1cm。IRHV与下腔静脉的夹角呈锐角者9.4%(3/32),直角或近似直角者90.6%(29/32)。IRHV管径与RHV管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IRHV主要引流肝脏Ⅵ段及邻近肝组织的静脉血。结论:MSCT可以清晰地显示IRHV,可评价IRHV的解剖学特征,正确认识IRHV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肝右后下静脉,解剖学,多层螺旋CT

参考文献

[1]Wong K,Paulson EK,Nelson RC,et al,Breath-hold three-dimensional CTof the liver with multi?detector rowhelical CT.Radiology,2001,219(1):75

[2]Nakayama Y,Imuta M,Funama Y,et al.CT portography by multi-de-tector helical CT:comparison of three rendering models.Radiation Med-icine,2002,20(6):273

[3]Elias H,Petty D.Gross anatomy of the blood vessels and ducts within the human liver.Am J Anat,1952,90(1):59

[4]王海全,邢雪.主肝静脉和肝短静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8):767

[5]戴义华,季荃远,刘济珩.人肝段静脉引流的应用解剖研究.中华外科杂志,1998,26(8):568

[6]李杰,李传福.肝右后下静脉的超声研究及临床意义.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1(15):825

[7]张彦,李振平.副肝静脉的影像解剖学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2(16):116

[8]韦力,李启强.肝短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壁处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1999,8(3):177

[9]刘静,李忠华,王兴海.右叶部分肝移植肝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22(3):234

[10]王海全,孙国锋,邢雪.肝短静脉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现代普通外科杂志,2007,10(4):344

[11]邢雪,李洪,刘卫国.肝脏右后下静脉的临床研究.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4):279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10

1.一般资料

资料为我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的560份《正常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此次考试试卷由试卷库抽题, 满分100分。

1.1命题类型及分数值

1.2考试成绩分布

1.3分数情况

2.试卷分析

2.1试题分类

根据我校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生应既具有必要的医学的理论知识, 又具备较熟练的实践技能, 更具有—定的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故此我们将本次《正常人体解剖学》试题分为三种类型:把以定义、概念、数据为主要内容的试题归纳为单纯记忆型;把以实验操作为主要内容的试题归纳为分析判断型;把以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试题归纳为实际运用型。

2.2试卷的难度指数和区别指数

2.2.1试卷难度指数

难度指数P=1- (H-L) ÷2n F, 计算方法:将参加考试学生分别将各成绩按照由高分到低分排列;取前27%为高分组, 取后27%分低组。具体人数为n, H为高分组该题得分总和 ;L为低分组该题得分总和;F为该题总分。计算该题的难度指数。0.2~0.5为难度适中。

2.2.2试卷区别指数项目

区别指数R= (H-L) ÷n F, 计算方法和公式中字母的意义同上。其中, <0.15没有区别性;0.15以上有区别性;0.3有较好的区别性。

利用上述公式, 分别计算出本次考试的试题难度指数P和区别指数R。

从表五可以看出各类型题的难度指数 均在0.21~0.47之间, 难度适中。而区别指数均在0.22~0.28之间, 区别指数显著。

2.3各题型失分情况

经过对这次考试的分析, 单纯记忆型题失分最少, 总分为33分 , 平均失分5.57分 (16.88%) ; 其次是分析判断型题 , 总分为29分 , 平均失分9.72分 (33.51%) ;而实际运 用型题失 分最多, 总分为38分, 平均失分14.1分 (37.11%) 。

(单位:分)

3.结果讨论

此次考试试卷难度适中, 区分度良好, 成绩呈正态分布。通过对各题型失分的统计, 发现部分学生对单纯记忆的内容普遍掌握较好, 而对分析判断性内容掌握较差, 实际运用性内容掌握得更差。产生以上结果, 我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课堂理论教学仍以灌注式为主, 缺少教学情景设计,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导致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际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较差; 三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还是靠理论考试, 学生有单纯应付考试的思想, 考试前以背书为主。

因此, 我校《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应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起。在理论授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解剖图库、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学素材融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 使难以理解的人体复杂结构尽量形象化, 实体化,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实验课充分发挥解剖实验室的优势, 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提供更多的尸体标本供学生解剖操作, 开放实验室, 配合实验课教学, 方便学生自学和课后复习。学生利用尸体解剖操作, 观察实物标本和模型等直观教具, 使学生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的学习有立体感和透视感, 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的讲授方式, 践行以“学生为主, 能力为主”的教学总思路。要积极创建“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在基础课课教学期间尽早、更多地接触临床实践,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考试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分析是检测试卷质量、反馈教学信息、总结教学经验的一个有效方法, 作者运用高等教育统计与测量的理论和方法, 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560份《正常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及试卷试题质量进行分析, 通过对该科试卷的分析, 挖掘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 提出合理化建议, 促进教学改革, 为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正常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晓东.关于考试成绩评估的统计分析方法.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22 (5) 85∽89.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11

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为学习其他医学知识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在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中贯穿人文关怀理念, 加强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教师人文关怀理念

人文关怀主张以人为本, 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 重视对人的无限关怀, 它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驱动力, 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 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对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 这一理念才能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解剖学知识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在理论教学中, 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解剖学通过讲授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 可以培养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如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安德烈·维萨里为了揭开人体构造的奥秘, 冒着生命危险刻苦研究尸体解剖。通过讲授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 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1665年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首先提出了细胞这个词, 继而为“组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20世纪发明了电子显微镜, 使形态科学的研究发展到分子水平。进入21世纪, 随着医学研究领域的专业化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延伸, 出现了一些新的学科。

在联系临床讲述时,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 让学生换位思维, 赋予教学内容全新的意义, 告诉学生在做诊断治疗时, 应多与患者交谈和沟通, 多为患者着想, 减轻患者的痛苦, 使患者信任医生, 更好地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应不断加强人文关怀, 使医学生对患者进行全面主动的整体护理, 从而使患者恢复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三在实验教学中, 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学, 直观性和实践性很强, 没有实践掌握不好解剖学的知识, 学习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尸体标本, 结合模型、挂图、图谱和自身活体进行对照, 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学生上实验课时, 由于福尔马林气味重、刺激性强, 接触尸体标本难免会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 不喜欢上实验课, 更不愿意动手接触标本。因此教师在进行解剖知识传授的同时, 应该多鼓励学生, 以身作则, 帮助其树立吃苦耐劳的品格。同时, 为了师生的健康, 也要避免长时间接触福尔马林, 特别要关心那些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状况的学生。在解剖学实验课上, 还要教育学生尊重、爱惜尸体标本, 对于用于医学研究以及解剖学教学的人体标本, 应当保持一分敬重, 让学生学习捐献者的高尚行为和献身精神。总之, 在实验教学中, 应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关心学生、爱护标本, 使医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医生, 学会关心和体贴病人, 能急病人之所急, 想病人之所想, 帮助他们培养高尚的医德。

四在校园生活中, 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首先,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组织结构多样化, 对主动探索予以鼓励等, 其本身就是人文理念的张扬。其次, 在具体专业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从语言、动作上给学生做出表率, 也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 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责任、正义、宽容、真诚等价值倾向, 对学生也是一种熏陶。再次, 要尽量形成整体教学特色, 积淀校园文化传统, 凝聚全校共同的人文价值追求, 合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治学理念, 结合本校特色, 形成独特校园风范。另外, 还可依托各种活动, 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社团活动、专题研究、课外导读等营造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

摘要:现代医学理念要求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诊疗技术, 更须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本文旨在探讨解剖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更新, 以及如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从而提高临床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临床医学,解剖学,教学,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王卉、张玉玲.在高职护理专业的护理药理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的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9 (1) :47~48

[2]祁晓民、马朋丽.浅议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问题[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 (4) :306

[3]杨向群、张传森.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素质教育[J].解剖学杂志, 2007 (3) :267~268

上一篇:电工电子学课程下一篇:高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