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救援在当今(精选4篇)
国际救援在当今 篇1
摘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可知, 全球调控是一国经济发展至瓶颈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国际经济法恰恰是规范这一途径的法律, 因此当今社会中, 国际经济法对于规范世界个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是直接的、有效的规范。国际经济法能促进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加速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进程, 使世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各国得到共赢, 从而使世界物质文明进一步发展, 促进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使国际经济法脱离政治控制独立与各国各主体之间, 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打破隔阂, 促进经济全球化, 促进全球资源调控, 使世界经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互联网,作用
一、国际经济法研究方法
国际经济法亦为狭义的法律的一种, 它具有法律普遍存在的缺陷即僵硬性、不确定性、空白性, 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可见一斑。而国际经济法调整的范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它是跨法域的, 社会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根据马克思法律观点可知, 不同的经济基础上有着不同的法律制度, 而这些法律制度的起因、基础甚至渊源都是不同的, 那么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全球范围内有着约束力的规范, 自然研究的入手点与方法与一般的法律规范不同。
首先, 国际经济法保护的法益有特殊性, 它是不同国家或主体以协商为主各自的妥协或共求的利益, 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自主性, 在一定程度上, 国际经济法不完全的体现法的价值, 因此, 要求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政治紧密结合进行研究。
其次, 国际经济法与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更应当侧重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一面, 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 这样的研究对于国际经济法的实用性意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综上可见, 国际经济法不仅要结合法的缺陷进行探讨, 避免过于僵硬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还要限制赋予的这一权利, 还要结合国际政治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进行综合研究。
二、国际经济法与社会的关系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 以经济为基础而产生不同的法律规范。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国家内部的调整与发展, 随着当今信息与网络的发展, 各项硬件的不断推进, 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与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在全球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解释一下何为全球调控, 即在全球范围内, 各国为寻求共同经济利益, 而进行的与自然等客观资源有关的互相交易行为。
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可知, 全球调控是一国经济发展至瓶颈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国际经济法恰恰是规范这一途径的法律, 因此当今社会中, 国际经济法对于规范世界个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是直接的、有效的规范。它对于推动全球调控, 资源的优化配置, 各国个主体的共赢起着基础的关键的作用, 因此国际经济法在当今社会应当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进行研究与学习。
而国际经济法的产生也是世界经济不断融合一体的产物, 由于全球调控的需求而产生, 因此各国各主体也在不断地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国经济经发能够更合适于当今的经济发展, 从而推进共赢。
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随着2015年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 标志着世界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交易, 无一不在改变着当今经济发展。而一些传统的经济交易中的组成部分也是稳定不变的, 如运输方式等。
在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窥探经济发展形势一二。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传统交易的空间限制。在这种限制被打破的情况下, 对国际经济法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因为交易越来越便利, 而法律则应当越来越严密, 才能在这种自由随意的交易状况下保护其目标的法益。
这种改变对于国际经济法也有一定改进作用, 在交易越来越便利的今天, 可以省去很多传统的交易方式, 这样在国际经济法的规范中也可以对此删繁就简, 更有利的保护其目标法益, 也能促进主体更好更便捷的应用国际经济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对于不变的部分则依旧保持国际经济法原本的规定, 如交易贸易术语等。
四、国际经济法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
国际经济法作为法律中的一种, 它具有一般法律所具有的作用, 首先是对国际经济贸易行为的指引作用, 依据国际经济法的规定进行贸易, 是符合大局或者本国利益需求的, 对经济贸易有积极的指引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消极的指引作用, 简而言之就是禁止性规定, 者从侧面禁止了贸易主体进行一些贸易。
其次是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当贸易被规范化之后即获得真正的贸易自由。让正当的贸易有法可依, 使交易者更能信任彼此从而促进贸易的进行。
再者是对国际贸易的评价作用。促进合法的, 符合各国利益的贸易, 抵制改进有损双方或世界利益的贸易行为, 能让贸易行为有据可循, 有法可依, 能更好的保护双方利益以及国家利益。
最后国际经济法能加速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进程, 使世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从而使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
五、国际经济法发展展望
根据当代的经济发展形势, 国际经济法能够顺应发展潮流, 及时针对当今经济特点进行调整, 从而更加实用。亦能扩大应用范围, 加入更多国家, 争取在法律上实现实质公平, 从而减少贫富差距, 促进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维护世界经济和平。最后能够使国际经济法脱离政治控制独立与各国各主体之间, 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打破隔阂, 促进经济全球化, 促进全球资源调控, 使世界经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国际救援在当今 篇2
1994年7月15日,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颁布了<食品及日用消费品格法)第二修正案,明确规定禁止生产和进口使用偶氮染料(这种染料可能被还原成20种对人体或动植物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的纺织品及其他日用消费品。接着,日本、法国、捷克、奥地利、荷兰等国也要求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不使用偶氮染料,使我国市场大大缩小。上海某服装集团对德国出口的单装内衣,因含偶氮染料而被迫终止出口,减少外销额500万美元。
1999年,欧洲委员会为了保护欧盟公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为了统一欧盟各成员国关于限制偶氮类染料使用的法规,提出了<关于禁止使用偶氮类染料指令)的立法建议。此后,由于各成员国在指令某些细节问题上分歧大,该立法建议在欧洲议会以及欧盟理事会中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讨论。2002年2月,欧盟理事会终于通过了该指令的“共识文件”,在最终通过该指令的立法程序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2002年2月底开始,欧洲议会开始对该指令的共识文件进行第二轮审议,最终该指令将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共同通过。2002年9月11日,欧盟在其<官方公报)上正式公布了这一指令。该指令主要禁止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生产使用偶氮染料,禁止使用偶氮染料且直接接触人体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在欧盟市场销售,禁止这类商品从第三国进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大国,2001年纺织品出口金额高达541.8亿元,占中国同期外贸出口总额2 661.6亿元的20,4%,其中,欧盟所占比例为10%左右,约为54亿元。但是,中国印染业整体水平普遍比较低,据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纺织品服装中的内衣、婴幼儿类的抽查结果表明,有10%~15%的服装含有偶氮染料。在某种程度上,染料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禁止使用偶氮类染料指令》的颁布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重大影响。
[法律问题]
(1)环境技术标准的概念。
(2)环境技术标准与WTO。
(3)IS014000概述。
[法律依据]
(1)GATT第20条(b)项、(g)项。
(2)《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序言、第2条第2款、第5条第4款。
(3)《清洁生产促进法》第30条。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印染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第1条第4款、第2条第4款。
[法理和法律分析]
1.环境技术标准的概念
环境技术标准即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组织或国内立法手段制定的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技术标准,采用某一环境技术标准的国家有权对未达到该标准的产品禁止或限制进口。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们根据其生产和技术水平,通过国际组织或国内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要达到这些标准,在技术上并不存在困难,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企业来说,则具有很大困难。这样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2.环境技术标准与WTO
GATT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b)项、(g)项对背离WTO基本原则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例外情况作了规定。除此以外,WTO对环境技术标准的规定更集中地体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当中。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在序言中规定:“认识到不应妨碍任何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动物及植物的生命与健康和环境,或防止欺骗行为等,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情况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无理的歧视或变相限制国际贸易的手段。”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第2条第2款规定:参加国应保证技术法规的制订、通过、执行目的和效果不应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为此,技术规章对贸易的限制不应超过为实现一正当目标所必需的程度,并考虑不实现这些正当目标所带来的风险。此类合法的目的特别是包括国家安全需要、防止欺骗行为、保护人身健康或安全、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健康或保护环境。
该协议第5条第4款规定:在需要明确保证产品符合技术法规或标准,及已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有关指令或建议或其制订工作即将完成时,缔约方应保证中央政府机构采用它们或它们的有关部分作为评审程序的基础。除非提出申请并及时解释这些指令或建议或有关部分不适合有关缔约方,如特别是国防要求之类的原因、避免欺骗行为、保障人类健康或安全、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环境、基本气候或其他地理因素、基本技术或基础问题。
总之,《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是对东京回合谈判时制订的《贸易技术壁垒守则》的修正和深化。该协议涉及一切产品的技术管理条例、测试、认证以及技术标准、包装、标签等,承认各缔约方为了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环境,有权采取适当的措施,但只以保护所需的程度为限,不应成为多边贸易的障碍,这与WTO其他协议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该协议鼓励各缔约方采用国际标准,但不要求因而改变其保护水平。此外;协议规定了通报制度、建立咨询点制度,各成员国就各自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拟定、采纳事先通报,大大提高了有关标准及认证程序的透明度。
3.IS014000概述
在国际现行的环境技术标准中,IS014000系列是影响最大、使用国家最多的一种。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响应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要求,于1993年6月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至1996年基本完成了一套有关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系列IS014000。ISO/TC207在制定IS014000时的指导思想之一是:“不增加并努力消除贸易壁垒,无论对环境好还是环境差的地区。”客观上,IS014000系列标准统一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要求各国公开其有关体系、产品标准和认证方法,为其贸易伙伴提供条件,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另一方面,IS014000系列标准的实施客观上又是另一种壁垒,它对那些信息不通、行动缓慢的发展中国家将造成实际上的贸易障碍。各发达国家对IS014000系列标准持积极态度,在标准尚为草案时就开始了试点认证工作,并做好了标准出台以后的国内转换工作,当标准正式出台后,它们就以先行者的姿态向发展中国家提出基于环境因素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要摆脱其受控制的地位就必须迅速着手开展IS014000实施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说,IS014000的认证是通向未来国际贸易市场的通行证。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与IS014000的接轨工作。1997年4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将IS014000系列标准中已颁布的前五项标准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标准文号为GB/T24000—IS014000。1997年5月27日,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成立,指导委员会下设两个委员会,分别负责我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国家资格认可工作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的国家资格注册工作,这为我国的IS014000认证工作提供了体制和制度的保证。《清洁生产促进法》第30条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按照国家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规定,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清洁生产水平。”这为我国15014000认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本案中,欧盟及部分发达国家禁止纺织物中使用偶氮染料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以环境技术标准构筑的绿色壁垒,为此我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2001年8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染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该文件第1条第4款规定:鼓励
印染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积极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第2条第4款“禁用染化料的替代技术”规定:逐步淘汰和禁用织物染色后在还原剂作用下,产生22类对人体有害芳香胺的118种偶氮型染料。
鉴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染料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还没有提出对偶氮染料全面禁用和含量限制的技术要求,但是我国环境标志产品中的生态纺织品已提出上述要求,而且,这也是我国生产的各类印染产品发展的方向。因此,该技术政策将淘汰部分有害的偶氮染料作为鼓励方向加以提出,这对我国纺织业防止类似的绿色壁垒有积极作用。
[学者建议]
(1)我国政府应组织力量设立专门机构.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认证机构的合作,密切跟踪和研究IS014000系列标准推广和认证情况。同时,制定有利于IS014000认证的政策,在税收、贷款利息等方面提供优惠,调动企业进行认证的积极性。
(2)我国的标准制定周期太长,标准水平偏低,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低。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制定、推动工作,为企业提供最新国际技术信息、认证动态以及全面的认证服务。
【案例分析】
(一)中欧焦炭贸易之争
问题
1、欧盟的要求是否合理?中国政府的行为是否违反WTO规则?
2、你认为这一案例对我国政府有何启示?
【案例分析】
(二)阿根廷和欧共体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纠纷
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后,由于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出口农产品到这两个国家比以前困难。1987年初,美国和欧共体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作为补救措施,欧共体向美国提供年进口230万玉米和高粱的配额,限期为4年。
阿根廷为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其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也是玉米和高粱,它要求在欧共体得到与美国同样的待遇。1987年阿根廷向GATT申诉,认为欧共体违反了GATT第24条款的规定,即加入关税同盟时寻求提高约束性关税的GATT成员在修改关税减让表时,应与其他成员进行关于补偿性调整的谈判。
最后,欧共体和阿根廷达成协议,欧共体向阿根廷提供了和美国相同的配额,同时还增加了一些肉类配额。1990年,美欧协议延长,欧阿
协议也相应延长。
【案例分析】
(三)巴西、智利等9国的烟草制品立法问题纠纷
1993年,美国签署了一项法令,要求国内的卷烟制造商在生产中至少使用75%的本国原料,违反规定的将被罚款;法令还规定了对进口征收国内税、检查费。1993年前,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加拿大,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泰国,津巴布韦向美国出口的烟草达到91000吨,总价值为3.53亿美元。新法令的实施将大大影响这些国家对美国的烟草出口。
1993年12月17日,巴西,智利等8国提出申诉,认为美国关于关于烟草制品的立法违反了GATT第3条第5款向GATT第3条第5款。
即“缔约方不得建立或维持某种对产品的混合、加工或使用须符合特定数量或比例的国内数量限制条例,直接或间接要求条例规定的某一产品的特定数量或比例必须由国内来源供应缔约方,也不应采用其他与本条第1款规定的原则有抵触的办法来实施国内数量限制条例。”
1994年1月25日,专家组成立。1994年9月,专家组提交调查报告,认为美国政府的法令实际上是内部数量限制措施,不符合GATT第3条。1994年10月4日,通过专家组报告,巴西,智利等9国胜诉。
【案例分析】
(四)美国与欧共体关于维生素类药的关税纠纷
对于维生素类药物,美国早先的关税是按照美国售价法计算的,药用维生素B12是44%。而饲料维生素的税率是21%。后来,美国改变了两种维生素的计税方法,按照进口价值加权平均数来计算。这样,两种产品的关税税率都是40%。对于美国这一做法,欧共体认为,这实际上是提高了饲料维生素的关税税率,从而违反了GATT第2条关于关税约束的规定,也违反了美欧在东京回合上达成的协议,即美国承诺将两种维生素的税率在5年内均降至16%的水平。
1982年6月,DSN专家组提交报告认为,美国改变计税方法是美国在承诺关税约束时保留的权利。因此并没有违反GATT的第2条规定。同时,欧共体也没有理由认为新汇率会给贸易带来不利影响。至于东京回合谈判中美国的承诺,专家组只是希望美国加速这一进程。本案以美国胜诉告终。
【案例分析】
(五)美国与墨西哥关于墨西哥向美国出口金枪鱼的纠纷
美国有一整套关于捕鱼作业规范的法律规定。1990年10月,美国政府发布名列,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包括鲜鱼和金枪鱼制品,原因是墨西哥没有实行保护海豚的作业规范。墨西哥同美国进行磋商,申辩指出,自己也有保护海豚的措施,而且这些措施与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做法一致,只是与美国的规范相比还有距离。美国不顾墨西哥的申辩,坚持实施禁令。1991年2月6日,墨西哥向GATT提起诉讼,指控美国违反了GATT
第11条的规定。
即“任何缔约国除征收捐税或其他费用以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国领土的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国领土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
国际救援在当今 篇3
(一) 新闻媒体
由于本文旨在从国际社会的视角中看待新闻媒体的地位与作用, 所以本文所提及的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学定义的新闻媒体的定义有所不同, 特指的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中活动、活跃并且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受众遍布世界主要区域;消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受到普遍肯定;其转载率高。在“斯诺登”事件中涉及的两大媒体是英国的《卫报》 (美国) (1) 和美国的《华盛顿邮报》。
根据新闻学者的理论分析, 一般新闻媒体的属性被分为以下两派观点:首先是被主流记者和新闻学者普遍接受的自由主义新闻学也称客观新闻主义, 即相信新闻是“客观外在”地存在于“真实世界中”;新闻独立于所有权力, 并行使其舆论监督权;记者的职责就是发现新闻, 反应真实的客观世界;记者是代表民众发言的;找到新闻后, 记者应该对其进行客观记录, 通过新闻格式消除个人主观性。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 “自由新闻”受到很大质疑, 所以“建构主义”新闻学顺势产生。其主要观点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主观”的, 而非“客观”的, 所以所有的新闻报道是通过一系列新闻制造过程被建构出来的, 充满着筛选、阐释与偏向。
诚然, 建构主义新闻学对自由主义新闻学的批判和质疑有其一定的解释力, 但是, 不能忽视的是, 仍然可能存在理想主义的新闻媒体和理想主义的新闻人在为着新闻自由奋斗着, 而且当今世界的新闻学教育, 还是依据自由主义新闻学的角度在培养人才。所以本文所指的新闻媒体属性, 还是基于认可新闻媒体在很多议题领域秉持着自己的新闻使命, 即客观反映世界与行使舆论监督权力。
(二) 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是一种无政府状态, 与其类似的概念包括国际体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政治、全球政治。本文所讲的国际社会, 是将这个世界看成一个内部不断互动的有机体。国际社会的成员不仅包括国家, 而且也包括个人和非国家群体, 国际社会不仅是国家间的社会, 而且是所有人类的大社会。 (2) 国际政治虽然是无政府状态的, 但仍然存在一个外交体系、国际法以及使权力政治的运作缓和或复杂化的国际制度, 有一定的国家间的社会秩序, 即“无政府社会”。 (3)
与以国家作为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行为主体的现实主义的分析方式不同, 国际社会的概念多基于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也有部分学者认为, 国际社会的概念来源于英国学派与格老修斯 (自由主义) 学派的结合 (4) 。然而, 英国学派是把已具有了自觉和部分自我调节功能, 有共同文化, 并在地理上、政治上、经济上紧密联系的一组国家群称为共同体, 并据此把19世纪的西欧定义为最早的国际社会。 (5) 这种定义其实已经不符合“国际社会”在媒体以及期刊等地实际使用的含义。所以本文所指“国际社会”含义, 还是与普遍接受的自由主义学者运用的“国际社会”定义相同。
(三) 国际社会行为主体
一般国际政治领域普遍认为, 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 以及政府间国际组织。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 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深化, 纵横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跨国公司也被视作非常重要的国际社会行为主体。随着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议题增加, 比如环境保护、人权保护等等,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上也是越来越活跃。个人和媒体一般并不被看作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来讨论, 然而根据上文提到的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对于国际社会的定义, 个人和媒体显然是可以算作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虽然所谓“所有人类的大社会”的说法带有很强的理性主义色彩, 但是在最近十年的国际政治实践中, 我们的确看到了媒体作为独立的个体, 对于国际关系在诸多领域以自己的方式产生着影响。
比如说在“斯诺登”事件中, 如国没有像《卫报》 (美国) 和《华盛顿邮报》这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的帮助, “棱镜”计划很难得到普遍的了解和关注, 其真实性会受到质疑, 很容易淹没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洪流之中。其次, 报道的连续性和配发式的相关评论左右着舆论的走向, 在不同时期引发中美、美俄、美欧、美巴之间的不同冲突。
那么, 在当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媒体在国际社会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其影响力到底是如何的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也是本次论文写作之主要目的。
二、媒体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一) 决定因素的独特性
不同媒体在国际社会的不同影响力以及地位取决于其信息占有量以及传播效率。所以媒体会用尽自己有限的资源去寻求更多的信息以及加强传播技术的进步。然而, 传媒企业作为企业仍然是一个需要盈利的组织, 用经济学的视野来看, 其实媒体在寻求的世界稀缺资源是“影响力”或者说是“注意力”, “影响力”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 (1) 能够获得更多“影响力”和注意力的媒体, 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媒体在国际社会的行为, 与主权国家的行为的决定因素完全不同。主权国家为了安全、荣誉、利益, 活动于国际社会, 为此他们不惜战争。他们通过权力均衡左右国际结构与国际秩序, 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等手段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主体, 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是结构性的。而媒体为着反应社会舆论, 作为公众与民意的代表, 被视作是连接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中介”, 常被视作“社会良心”, 其使命的道义感区别于主权国家。
媒体与跨国公司也不同, 跨国公司所有的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是受到利益推动的, 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 资本在哪, 资源在哪, 市场在哪, 跨国公司就在哪。这就注定了跨国公司在国际社会中的逐利性。这种逐利性使得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干涉别国内政;被母国或东道国政府用作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手段;影响国家政治议事日程的设定 (2) 。所有的作为都是为了获得一个更好的政策环境以便自己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媒体在国际社会找寻的是公众的“注意力”与“影响力”。
媒体的地位可以说与国际组织很相似, 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其关注的议题也有其相似性:全球气候问题、人权问题、动物保护问题等等。然而其地位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国际组织主要是为国家之间的协调、增进了解和缓和国际冲突提供对话的场所与平台。而媒体是为国际社会中的公众提供表达意见、揭露问题和提供信息的平台。
(二) 成长的快速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尤其是新媒体,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新闻媒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发展。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 短短30多年, 新闻媒体从国家走向国际, 其表现为报道内容国际化、受众国际化、组织结构国际化、影响力国际化。随着互联网络发展, 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超乎想象。通过发布、转发、评论、回复, 一个重要议题可以在很短暂的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个有网络的角落, 并且引发全民众的评论。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络传播环境下, 主权国家想要做到对某些新闻的限制越发是不可能的。这使得媒体在国际社会作用的独立性大大提升, 实现其自由新闻的理想。
全球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新闻媒体的发展速度, 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1962年提出的“地球村”设想初步阐述了全球化图景, 他认为电子媒介使人们更加相互依赖, 特别是电视压缩时间和空间, 消除人类视、听觉的障碍, 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地球村”。具体到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这种具有强社会辐射力的文化装置来看, 它极强的聚合力使媒介与技术紧密结合, 传播媒介的产业界限日渐模糊。跨国、跨产业、跨媒体的信息传播产业将不同性质的媒介聚合在一体, 传媒的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
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 各国之间的信息壁垒逐渐减少, 任何一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都有跨国性媒体的参与、报道。比如选举、改革措施、对外政策、多边会议、互访等等都有媒体的参与。媒体还可以以自己的视角, 通过自己的驻外记者, 观察各个主权国家社会、政府、政策并且予以报道。这大大增强了媒体的参与度。
全球化时代也使得全球民众对于国际新闻的关注度、国际政治的参与度逐渐提升。而民众获取国际新闻的唯一渠道就是通过媒体, 这使得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力加深, 其地位也逐渐提升。
(三) 身份的“超国家”性
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指出, “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来限制人们的言论或者出版自由”。托马斯·杰斐逊认为自由报刊应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美国建国指出对于新闻媒体的这种界定与认定, 就注定新闻媒体是超越国家三权, 作为一个中立、外围的监督者的, 这也就注定其在行为过程中的“超国家”性。
而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都是围绕着国家展开的, 解决的是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冲突。非政府组织与跨国公司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其“超国家”性, 然而新闻媒体的超国家性与这二者都不相同, 由于其代表公众对整个国际事务进行舆论监督, 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在国际社会中自然带有着权力, 一种特定的监督权。这是非政府组织与跨国公司不曾拥有的。这种权力可以体现在《国际法》中对于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保护, 以及各国为一些敢于揭秘者提供的政治庇护。
三、媒体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一) 作用途径
1. 提供信息
媒体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中, 有一种现象被广泛提及, 就是所谓的“CNN效应”。CNN这个观点出现自1990年的海湾战争, 认为全球对外关系受到了全球大众媒体的改变。在这一战争中, CNN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全天候的信息,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种面向双方的、潜在的实时可视化情报资源;一种传递假情报的工具 (即反情报欺骗活动) ;通过24小时电视播报实现一宗“秘密渠道”协商工具———通过采访, 双方能够见缝插针地进行“恐吓”“警告”, 或开出结束冲突的“价码”, 这意味着职业外交官角色短路的潜在可能;一种直接向对方民众传递公关 (心理战) 信息的途径———一种潜在地使用“敌方”舆论变得反战的直接传播工具, 并且由此向政策制定者施加结束战争的“压力”。 (1)
虽说CNN效应的成立基于两大前提假设, 那就是媒体在政策决定过程中具有影响力和权力, 以及大众舆论 (以媒体为中介) 影响着政策规划 (2) , 然而这两个假设主要是运用于国内政治的, 而且其信息影响力受到怀疑, 但是媒体作为国际社会全天候信息提供者这一职能是鲜有被质疑的。依靠先进设备和外派记者制度, 媒体总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关于外交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而来自官方渠道的信息受制于逐级上报等因素, 有时要慢许多。 (3)
“斯诺登”事件中, 《卫报》 (美国) 和《华盛顿邮报》就起到了新信息提供者的作用。通过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的揭秘文件, 媒体爆料出美国政府隐秘已久的“棱镜”计划。6月5日, 《卫报》 (美国) 首先报道了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 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 由美国《华盛顿邮报》紧接着报道:从2007年开始, 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就开始通过进入包括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Pal Talk、AOL、Skype、You Tube以及苹果在内的9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收集信息, 实时跟踪用户电邮、聊天记录、视频音频、文件照片等上网信息, 全面监控特定目标及其联系人的一举一动。6月7日, 奥巴马不得不公开承认确有“棱镜”计划, 但他强调说这一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 其目的在于反恐以及保障美国人安全, 这证明了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而这些信息本身就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骚动。
2. 设置外交议题
媒介的这一功能最早进行肯定性分析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姆斯和肖, 在1972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一文中, 他们大胆地提出了媒介能够产生强有力的社会效果这一全新的论点 (4) 。美国参议员克里斯托佛·冯·霍伦曾说过“公众舆论产生的压力能否真正改变政府的政策有赖于新闻报道的长度和深度”。
通过议题设置, 媒体将政府可能并未向社会公开, 或并未希望引发公众讨论的议题由媒体首先提出来, 比如饥荒、环境保护、武器扩散、难民、疾病传播、贩毒等全球性问题。
“斯诺登”事件中, 媒体就通过自己的报道将外交议题设置为各国信息安全保障, 并且有选择性的报道已有材料。
6月22日, 也就是斯诺登离开香港前一天, 媒体再爆猛料称美国国家安全局曾入侵中国移动公司以获取手机的短信信息, 并持续攻击清华大学的主干网络以及电讯公司Pacnet香港总部的计算机, 该公司拥有区内最庞大的海底光缆网络。据此可以侵入众多国家的网络终端领域进行大规模的窃听和监视全球所有人的个人隐私资料, 已达到掌握重要一线情报的目的。将外交议题聚焦于美国与中国 (香港) 。
7月31日, 也是俄罗斯同意对斯诺登临时庇护的前一天, 《卫报》曝光了美国国安局一项名为“Xkeyscore”的更大规模监控计划, 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发布的文件资料显示, 这项监控计划几乎可以涵盖了任何一个网民在互联网上的全部行动, 功能强大到可以搜索一切, 从电子邮件到网络浏览记录、从个人身份信息到在线语音聊天录音等等涉及个人隐私的所有网上信息全都逃不出“XKeyscore”的视线。该项目运转着一个有700多台服务器的庞大网络, 通过美国国安局在全球的大约150个站点截取网络信息, 是国安局拥有的“范围最广”的情报系统。“XKeyscore”项目经常关照的是中国、俄罗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苏丹等国家。这又将议题聚焦在美中、美俄、美拉三个区域, 而中、俄、拉美的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是最有可能为斯诺登提供政治庇护的三个区域。
(二) 作用对象
与国际社会其他行为主体不同, 媒体在对国际社会发生作用时, 第一受众是普遍的公众。一般认为公众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即注意力集中的公众、议题公众、无差别的大众公众。简单来说就是包括政治精英、商界精英、通过阅读主流媒体关心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通大众。前两者间接作用主权国家政府政策, 后两者作用于公众舆论。在一些特定领域, 尤其是关乎国家领土主权、民族主义色彩的议题, 以及关乎道义、人权问题上, 公众舆论对于政策导向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三) 作用效果
1. 短时间内影响大国关系
“棱镜”计划被揭露后, 反应最大的是巴西。美巴关系也因此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报道称巴西最大的国有控股企业巴西石油公司被监控, 而今年年底将要进行的海上石油招标底牌很可能已被美国获悉。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在第68届联合国大会演讲时, 公开抨击美国政府现有的监控项目, 呼吁联合国制定网络监管规范, 防止美国将互联网用作间谍活动的“新战场”。 (1) 罗塞夫总统还宣布, “推迟”原定10月底的自1995年以来巴西元首首次对美国国事级别的访问。取消这次访问, 受创最严重的是美国军火和高科技企业。美国波音公司本想借此访促成巴西购买价值30多亿美元的36架F—18“大黄蜂”战机, 但此次事件后, 多名巴西官员已放话, 巴方不可能从无法信任的国家购买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装备。无疑, 此次丑闻给力图打入巴西市场的美国国防、电信和能源企业泼了冷水。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拉美国家、中国、欧洲的德国、法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美国进行了谴责。拉美国家还同意为斯诺登提供政治庇护。同时, 由于该报道牵扯出的斯诺登在中国、俄罗斯引渡事件中, 引发了中美、中俄大国之间的外交博弈。使得中美、中俄关系一度紧张。然而这种由于一条新闻引发的政治波动其实是短暂的, 看日后美巴关系的发展可以说明一切。各国结构性的相互关系是不会被一条新闻的内容轻易改变的。决定大国关系的决定性内在动因还是基于国家利益的国家权力。
2. 长时间影响国家对自身软实力掌控能力
国家软实力, 靠的是其设置议程, 并施以诱惑和拉拢。 (2) 媒体自己设置议程无疑是降低了政府设置议程的能力。比如, “斯诺登”事件动摇的是美国霸权的道德基础。 (3) 美国固然没有失去其技术上的支配力, 但其道德合法性已经不复存在。接下来, 国际互联网的规范化可能将主要在国家和区域的范围形成。此前, 美国一直装扮成“受害者”, 不断指责和炒作别国黑客威胁了其信息安全, 以此获得国内民众与国际社会的“同情”。然而随着“棱镜”计划的揭露, 这层被精心设计的外衣被瞬间解开, 漏出赤裸裸的美国真实意图。
伴随着媒体设置议程的能力逐渐增大, 各国自行设置议程的能力就会减弱, 很多由媒体提出的议程, 很有可能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也就意味着各国对于自身软实力掌控能力将有所下降。同时, 新闻机构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媒体越趋向于独立化, 其很难被政府、国家完全掌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也是国家对自身软实力的掌控能力将要下降。
国家对自身软实力的掌控力下降其实也是意味着主权国家诸多“伪善”的外衣可以通过新闻自由而被剥下, 展现的是更加真实、公开的国家形象, 增强了外交的透明度、可信度。
四、结论
从“斯诺登”事件中的媒体表现我们可以看到,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推动, 媒体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越来越独立。媒体直接作用于阅读新闻的受众, 通过政治、商业精英和普通大众影响主权国家政府决策与民众舆论。媒体有能力不受主权国家政府及利益集团利用和限制, 独立作用于国际社会甚至有时报道内容会伤害国家利益。媒体影响世界民众和主权国家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信息提供与议程设置, 其在短期可能会影响国家间关系, 长期其实是对国家软实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埃瑞克·洛著.陈晞.王振源译.西方媒体如何影响政治[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3.
[2]P.埃瑞克·洛著.陈晞.王振源译.西方媒体如何影响政治[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3.
[3]守德, 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Nye J S.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PublicAffairs, 2004.
[5]Bull H.Society and 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Diplomatic Investigations:essay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66.
[6]章前明.试论格老秀斯主义与英国学派的关系[J].史学月刊, 2008, (07) .
[7]刘鸣.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概念的辨析及评价[J].现代国际关系, 2003, (01) .
[8]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于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J].新闻与传播, 2003, (02) .
[9]樊勇明.全球化与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兼论国际关系中的非政府组织[J].世界经济研究, 2003, (09) .
[10]孙岩峰.“棱镜门”让巴西跟美国翻了脸[J].世界知识, 2013, (20) .
[11]程东金.斯诺登事件引发的地缘政治连锁效应[J].文化纵横, 2013, (06) .
国际救援在当今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这个趋势如何影响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公平互利作为国际经济法的重要基本原则,都会对其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国际经济法的职能,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阐述国际经济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法的概念
国际经济法,是泛指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它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平互利原则作为国际经济法的重要基本原则,无论是从其概念、作用、效果、意义,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国际经济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由于学说不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围。广义的国际经济法其范围包括一切关于超越国界但是并涉及任何经济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规和制度,不论进行交往和交易的主体小到个人、法人或跨国公司。大到国营金融机构、国际组织或机构、国家。打破了法律各部门的界限,强调了各部门的相互合作。狭义上的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一个特殊部门。凡是国际贸易中涉及的私法问题和国内法问题都不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范畴,只是专门用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新的法律分支。
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21世纪之来,国际经济法学界的学着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即今后一个时期内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趋向问题。
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经常是由于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引致的。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由各国的意见法律法规而综合起来的法律体系,要分析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所以要从当前和今后国际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特点,及其对国际经济法产生的影响来探讨。
(一)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加强
2001年,中国加入WTO,逐渐熟悉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一些必然的国际趋势,例如国家间在各方面联系的更加紧密,更加开放;以及为每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发展以及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个大趋势下,国家理所当然是当代的国际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国家间合作的缺失将必然影响到经济全球化长远的协调发展。WTO作为一个贸易组织,处理家想扩大其职能范围,将一些不平等的只能体现发达国家利益的规则纳入WTO 的体系,那么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弱小国家在这些事项中的自主权实际上就被剥夺,主权和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国的是限于贸易或与贸易直接有关的问题,这就必将需要法律的约束。如果发达国际经济法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防止个别霸权主义国家滥用权力,损害其他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整体的利益。
(二)国际经济法律规范普遍使用性和权威性逐渐增强
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要的变化,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中纷纷采取了相应的一些措施,首先以地理位置为条件,在一些国家范围内计划或制定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区域自由贸易组织,形成共同的贸易市场。其次以各自区域性经济组织为基础,制订贸易协定,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强化贸易壁垒,共同抵制外国产品对共同市场的冲击。”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组织”以及“欧盟”。调整这些经济贸易开始主要是依靠国内法规范。随着组织的发展,国内法已经满足不了需要,于是,经济组织之间推行国际经济法势在必行。各经济组织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使我们能更好的运用国际经济法。
总体来看,WTO体制的产生更好的让国际经济法得到充分的运行,WTO规则已广泛涉及到贸易、金融等交易领域,而且发展一定会更加完善,这些规则对各成员方具有一定约束力。WTO及其规则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有时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传统的国际法,国际组织并没有立法权,国际组织通过的决议一般来说并不对其成员国具有强制力。随着国际实践的发展,法律拘束力特别是有些重要的决议是旨在宣告国际法原则和规范的,必须要具有法律效力,且有的决议在国际实践中已逐渐被接受,成为各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应遵守的准则,这是国际经济法发展历程中一个长足的`进步。
(三)国际经济法促进了社会和谐,对缩小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起到一定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欠发达国家在资源配置、科技、信息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受到了国家综合实力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定立国际条约国际法案方面处于劣势,在不公平的国际政治、法律和经济格局中,南北方国家贫富差距日趋扩大。国际经济法的出台有效的使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通过对经济运行中影响社会公平的经济问题的解决,国际经济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三、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货物、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经济法是在国际经贸往来越发繁荣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世界贸易格局形成和衍变的必然产物。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最为突出。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世界各国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它的作用和地位早已在众多的方面完整地展现,涉及到国际间法律、货币、投资、债券、金融等方面的纠纷与问题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法规来平衡的。如果能利用它,这样不仅发展中国家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的能力,还可以减轻世贸大国给他们施加的压力,为经济潮流翻腾下的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如今,随着现代国际社会中各国交往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就拿我们国家为例,国际经济法可以从法律上提供更佳的法律环境给外商投资。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商在中国投资,认真研究并学习有关国际投资和国际融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利于融资和其他引进外资合同的签订,有利于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好的法律环境,从而更好地引进外商的投资。
当然,在中国市场同样存在着这些国际经济问题,例如倾销反倾销、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和技术壁垒等问题,更是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迫切的等待有关部门的解决。所以,要应对如此复杂和混乱的市场经济问题,法律是最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而国际经济法便是这一手段中最有力的一部分。
国际经济法使国家自给自足、独立自主的经济时代迅速结束,显然,它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从现实意义上说,它所包括的所有分支为国际间经济主体的投资、贸易、金融、货币、税收等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遵守的法律依据。可以说,国际经济法是世界贸易的保护伞和守护神,它保障了国际经贸这部大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持了正常的世界秩序。
【国际救援在当今】推荐阅读:
国际大救援09-25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_学案09-28
当今国际形势下的党员使命11-25
在应急逃生及救援演练活动上的讲话09-30
救援保障05-16
救援对策05-22
车辆救援06-04
救援行动06-22
救援体系06-24
综合救援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