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终身学习的教师(共10篇)
做终身学习的教师 篇1
做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段话: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够的,而且必须是活水活源。’教师的这桶水需要不断更新,因为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容器。课堂里若没有时代活水流淌,又如何能与学生心灵碰撞?”“活到老,学到老。”一名教师需要不断拓展视野,只有学习才是生命的朝阳。
要做终身学习的学习型教师,就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终身学习,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学习,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每个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其次,要终身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在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的来源很多,知识老化的周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名教师的知识如果储备不足,教学中必定捉襟见肘;反之,如果教师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知识功底,具有学者的风范,课上举一反三,游刃有余,那么课堂将是学生有效充电的场所。教师并非人人都博学,但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朝着博学的目标去努力。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平常要多读书,常看报,勤上网。总之,要做一只辛勤的蜜蜂,时时处处采摘知识的花粉,酿出合时的蜂蜜。
最后,要终身学习,不断地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教,是为了学生自己学习。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源的今天,一个好的教师,绝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把自己满腹的学识传授给学生,而更应该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以“渔”是也。学会学习是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
一天爱学习容易,一辈子爱学习不易。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默默坚持的过程。潜下心来学习,我发现需要我们教师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时不我待啊!在追寻新教育理想的征程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不断地自找压力,正如于漪老师说的“一辈子学做教师。”五班94号 杨翼婷
做终身学习的教师 篇2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今时代,教师投身学习、充电的途径可谓千姿百态。
一、广泛阅读书籍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每个个体的阅读水平。”教师的成长始于阅读,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阅读应当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追求,让阅读成为教师生活的常态吧!
阅读政策法规———阅读政策法规,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阅读《教师法》,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阅读《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与保障,增强职业自豪感;阅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中央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坚定不移地走教育改革与课堂改革的发展路线。
阅读经典教育文献——肖川先生在《与经典为友》一文中说:“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卢梭的《爱弥儿》、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张奠宙的《数学的明天》等等,阅读经典教育文献,我们才会逐步学会用宽广的视野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教育的本质,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师观、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阅读专业著作———阅读学科教学专著,阅读学科教学报刊,观看课堂教学视频,数学教师必须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不断夯实学科基础,提高专业素质。比如,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阅读史宁中的《数学思想概论》,阅读吴正宪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等等。只要持之以恒地认真阅读,教师就会不断呼吸到新鲜空气,汲取新的养料,促进自身的发展。
阅读百科书刊———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阅读百科书刊,既有助于彰显个性风采,也有助于提升文化素养。阅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法布尔的《昆虫记》等文学名著、科普读物,阅读《读者》等时文报刊,以拓宽视野,活跃思想,丰富内涵,夯实底气,增添灵气;阅读少儿文学,以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心理的成长变化,为自己的“童心”保鲜。
二、专家引领学习
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他们高瞻远瞩,熟知教育前沿理论,深谙教育教学本质、规律,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专家引领,可以让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成长起来。学校应邀请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举办专题讲座,交流自己的专业成长和读书经历,以真实的案例启发引领教师成长,为教师读书提供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的读书品位,拓展教师的读书视野。
三、同伴互助学习
古人云,“学而无朋,则孤陋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伴互助,将凸显合作的魅力,在同伴的扶持、启迪下,教师将变得更有智慧,更有力量,走得更快更远。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定期开展好书推介会、经典诵读会、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评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励教师爱上读书,使教师在读书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成长为智慧型教师。
四、亲临现场学习
现场学习就是到学校进行文化考察、教学观摩、调研访谈、体验交流等,教师身临其境,通过近距离观察,面对面交流,掌握第一手翔实的材料,获得真切的体验和心灵上的满足,汲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让自己更上一层楼。现场学习一般包括三个阶段:仔细观察———认真探究———精心策划。对照他人的成果,借鉴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的举措,提升自己的内涵与形象。
五、外出游历学习
“读万卷书”,可以变得满腹经纶;而“行万里路”,亲身躬行,就会使自己的认知水平产生质的飞跃。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司马迁曾经遍游天下。教师应该外出走走,游览黄山、泰山长江、黄河等名山大川,游览长城、布达拉宫等名胜古迹,了解他乡的风土人情,这样既能使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修身养性。最好拍一些照片,写一些游记,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这也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
朱永新指出:“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学习不能增加人生的长度,但能增加人生的宽度;学习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以学立德,以学增智,以学建业,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真正秉持“教育即生长”的教育观念,让自己超凡脱俗,让自己由“经师”变成“人师”,让自己变成“高师”、“明师”、“名师”。
摘要: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瞬息万变,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本文主要就新时代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进行论述。
终身学习,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篇3
一、“主讲”式
备好课,上好课,我讲为主,板书有条理、写得很整齐,让学生做笔记,扣住重点提一提问题,布置、检查作业。我有很长一段時间都用这个模式上课,现在也会用,但是它也不管用。比如我的嗓子就吃不消,经常倒;再比如学生也会听得乏腻,一脸呆呆相。
二、“激情”式
所谓的“激情”式。我有幸听过一次全市的优质课,是一堂年轻老师讲的语文课。他的课题是《我有一个梦想》,那是一节激情四射的课,就好比听一曲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开始起铿锵豪迈,中间悱恻动人,结尾时大气爽朗。学生的掌声一片节一片,学生的书本上也爬满了满满的蚂蚁。那节课对我就是醍醐灌顶,原来课可以这样上的。上课就好比音乐,好比小说,好比其他文艺,该重点就重点,该高潮就高潮,该朗诵就朗诵,该歌唱就歌唱,……不要直线化,要讲究点抑扬顿挫。屈原,李白,苏轼,辛弃疾等的作品就可以这样的,甚至鲁迅的作品也可以这样。但是它也有不足——老师要有点“文艺”细胞,受情绪、文本、个性的限制,有时知识点落不到实处,有表演的嫌疑。
三、“魏书生”式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涵盖定向 — 自学 — 讨论 — 答疑 — 自测 — 自结六步,这六步程序,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形成若干变式,如浅近的文章,以学生自学解决为主,最后两步可以省略;如较难的文章,就需要老师领入,解惑,教授,延伸、探究。魏书生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我在上课时也会用,效果也很好,只是这种课程样式就强调备课要特别充分、详细(如果是个人准备的话,光出卷就把自己累死),而且它还有点时尚风,过去了的时尚风,如果你现在还谈“魏书生”,就是把嘴唇弄成烈火焰焰,宛若玛丽莲梦露再生,复古了。
四、“个性”式
每所学校都有些很具个性特色的老师,稳实型的,渊博型的,生动平易型的,声势雄伟型的,幽默风趣型的,儒雅型的,亲和婉柔型的,严谨飘洒型的……那我是什么类呢?这是个比较难说的事,但我希望我是那只孙猴子,有那七十二变,想变谁就变谁,想上天就上天,想入地就入地,嘿!前面列举得还是沧海一粟,我们要欣赏的风景还有很多哦!
五、“课改”式
我们学校课改走在全市前列,涌现许多课改先锋。从这些课改有所成就的老师的改革实践中,都体现了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编写了一定的学案等。“课改”为我们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打破了一些僵硬的思维惯性,诠释了课堂的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其他教学模式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看似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一定的可行性、实用性。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高效的呢?那一种教学模式可以打造高效的课堂呢?我想,任何教育工作者都不敢、也不能拍定下唯一的答案。
2013年12月17号,刊登于《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此言论的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也把教育的重任寄予在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上。
我阅读的收获绝不仅仅是获得阅读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理论指示的引领,让我静下心来对某些问题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工作,便会大大激发兴趣,提高我们的效率。既然要立德树人,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现状,我们要做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也一定会关注教学课堂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孩子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这意义上说,也体现了我们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的一种存在价值。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想第一社会职能应该是教育,要教会学生成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对于学生本人人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高效课堂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每天能多学习一点,多反思一点,多总结一点,多改变一点,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有品位的教师。只有你提升了,才能跟紧时代的步伐,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下一代!
走专业发展之路,做终身学习教师 篇4
一个学校的生存价值和发展空间,并不仅仅取决于物质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和经费投入,其根本支撑点是因学校发展历史传统而积淀和师生共同努力而构筑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以学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共同培育和营建的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渗透于学校生活的各个角落,贯穿于学校工作实施的各个阶段,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氛围、校园环境等所蕴涵、表达或体现出来,得到学校师生共同认可,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构成学校文化的诸要素中,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关键,物质文化是基础。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既是学校文化的创建者,又是学校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更新者和发展者。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构成学校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一所学校,可以没有大楼,但不可以没有名师,不管这些名师是校级的、区级的还是省级的,都对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起到核心的推动作用。“名师”如何造就?由于性格、学识、经历、兴趣、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成才的途径各各不同,探寻教育大家的成长之路,会发现他们都基于教学实践的反馈与总结,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走具有学科特色和人文探索精神的专业发展之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学成绩的评价反思、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研究等实践和理论的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学绩效与风格、科研成果及特色。专业发展能力既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主要载体。随着学校发展逐渐从物态化的显性扩张走向人本化的内涵发展之路,教育对教师的综合教学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专业发展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迎接的挑战,必须逾越的标尺。如果说校园是培植文化教师的基地,那么专业发展则是塑造文化教师的主要途径。
1.职业责任意识。
职业责任意识是从事职业活动时遵循道德规范和工作规则所表现出来的修养与品德,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如医生的职业责任是救治伤病,抚慰众生;警察的职业责任是保障平安,惩治犯罪;军人的职业责任是保国安民,保卫和平;教师的职业责任则是传承文明,教书育人。教师站在三尺讲台,放眼大千世界;对学生培养立足于知识学习的三五年,放眼于人生成长的三、五十年。教师的道德引领和文化传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行业的职业者所不具备的,因此社会对教师寄寓着厚重的希望,对教师工作的评判和教师形象的塑造也就有着近乎完美的苛刻标准,这也给教师的人格塑造和心理世界的构筑带来极大的影响。许多教师就生活在物质条件的清贫、工作的巨大、社会评价标准偏失带来的精神痛苦中;孤傲、清高、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就成了社会有些人头脑中教师形象的代名词,这种偏见的根源,在于社会某些方面对教育认知的缺乏和对教师工作的蔑视。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带来的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对人才成长的关键作用、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共识,科教兴国战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评价逐步回归到客观与理性,教师的群体形象有很大改善。教师自身价值的提高,也促使教师强化对自我要求。如何增强职业责任意识?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增强认同感、亲近感,消除排斥情绪,主动融入教育工作中,从干一行讲一行,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干一行爱一行的境界的提高。三尺小讲台,人生大舞台,教师职业也许不是理想的职业,但肯定是崇高的事业,其意义就在于传播知识,消除愚昧;传承文
明,生生不息。二要具有“博爱”的情怀。投入工作,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因投入而热爱,因爱教而爱生,因爱生而奉献,因奉献而成就辉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正是教师美好人格的升华。三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主要通过三种力量:一是知识力量,渊博的学识是学生信赖和拥戴的基础;二是情感力量,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是学生认同和感恩的源泉;三是人格力量,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榜样示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不为经师为人师”,教师身上所具有的诚实勤奋、乐观旷达、幽默睿智、深厚学养、爱生敬业、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让学生终生受益。
2.专业知识储备。
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责任已不仅仅是“教书”,完成教学任务,更是“用教材教学生”,达到学生心智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育生标准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能力向多元知识储备、多种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教师:一是较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除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认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研究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气质,加强对学生的个案研究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智构建。二是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没有对专业学科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就不可能在学科教学中取得理想的绩效。一方面,教师要全面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本学科的教学发展动态及最新理论成果。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越深刻,在日常教学中越能有效驾驭,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理想,额外负担就越轻。三是广博的知识视野。完善的专业学科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教师胜任本学科教学,而多元知识储备又可为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学校教育中,学校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促使教师加强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扩大边缘学科的把握,提高校本研究过程与方法的驾驭能力,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指导作用。如无锡市天一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研究太湖蓝藻的成因及对策》就用到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知识,如果指导教师的知识面不宽,就无法指导该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博观而得取,厚积而薄发”。对自己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的适当学习可以拓宽教师的文化思维,可以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更加自信。
3.探究创新精神。
教师的终身发展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较低层次,教师能胜任教学,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第二层次是合格层次,能驾驭教学,能够较好地因材施教,成为教学中的骨干;第三层次是较高层次,能研究教学,追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学生的成长中求得自我发展;第四层次是最高层次,追求自我超越,致力终身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创造自己的教学实绩和构建理论研究特色,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胜任教学是基本功夫,驾驭教学是自我提高,研究教学是发展能力,终身学习创造特色则应当是教师矢志以求的成长目标。
兼收并蓄和谐包容是教师发展的心理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变化过程中,教育面临的挑战最大,因为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文化素质的工程是最复杂的工程,因此,教师也必须适应形势,更新观念,研究学生,发展自我。一是打造学习型团队,同一备课组、教研组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团结协作,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取长补短;二是要虚心自省。“人不服我是我无能,我不服人是我无量。”摒弃狭隘的自满自大,多学习同事优点、特色,在主动请教中提高能力,在自我反思中砺炼品行,在指导学生中教学相长,在同事互助中追求卓越。三是要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价值在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学生对知识的占有量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度是检验教师教学绩效的主要标准。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识理解、趋同直至转化为学习能力。首先要驾驭教材,研究学情,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为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教学;其次是致
力于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先自行学,然后施教,解题答疑,研究讨论,灵活运用教法,以学生学习效果作为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捕鱼的技术”;再次要因材施教,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师教学方法要在面向全体之余更要关注于学习能力有差距的学生,为这些学生制定因人而异的训练标准和训练内容,引导他们鼓足信心,认真学习,不断进步,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因此得到优化。四是要有超越自我的勇气。“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既然你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当在这种工作中投入心力,做出效果,享受成功。矢力工作永不言败,博采众长永不自满,学以致用永不浪费,追求卓越永不放弃,教学改革积累经验,相互学习提高能力,理论探讨达到深邃,争先创优创造价值。“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的话,强调了真才实学在赢得地位和声望中的作用。只有自己永不放弃,才能不会被抛弃。
做终身学习的教师 篇5
一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剧增,知识的老化周期变短,知识的更新急剧加速。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有了迅速增长。__世纪前__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了__世纪。__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____年的总和还要多。在美国,电话的普及用了__年,电视机用了__年,而计算机仅用了__年。由于知识老化加速,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能获得需用知识的__%左右,而其余的__%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
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从没有像今天变化得这样快。过去需要几代人完成的变化,现在不需要一代人,甚至每几年就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在这种急剧变化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观念、习惯、思维方式等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现实强迫人们要不断地做出新的认识和判断,尽快获得认识和解释时代的能力,坚持学习,保持与时代的平衡。
终身学习是面对知识爆炸性增长的必然选择。伴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知识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据估计,人类的全部知识每五年就要翻一翻。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把学习贯穿自己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
二是要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有句俗话叫“人无完人”,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刚生下来时就像是一张白纸,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不断学习一点一滴积累来的。这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
让我们来看一下当今社会改变的速度。这个时代被专家称作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改变速度被称为“十倍速的变革时代”。要适应十倍速变革的时代,那么你所完善自身的速度必须大于十倍速。
学习是完善自身的基础和原动力,今天的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
正像这样一个公式:
l≧c
l就是learning(学习)的意思,c就是change(改变)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的学习速度大于或等于社会改变的速度时,他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改变。否则的话,你在某一天也许又会变成一个“傻瓜”。因为你所学过的知识有一部分会很快成为“垃圾”。
三是坚持学以致用原则。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干部教育条例》中提到: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联系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标准――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学以致用,也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前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法宝,如果我们耗费了大量和时间和精力而学到的只是些空乏的理论,不能指导我们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因此,在自己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范围,有针对性的参加各种培训或自学,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终身学习制度 篇6
人的天性需要学习,人的生存需要学习,人的发展需要学习,人生命的意义在于学习。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变革将对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这也是学习型社会的真谛: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为教师,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自身,更在于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将从我们手中成长,给学生一杯水,我们需要一桶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活水,所以学习是我们的任务,学习是我们的职责。
结合以上认识,从教师的自身特点出发,学校特制定《.彭店子中学教师终身学习制度》。
㈠职业道德及人生观的提升
⒈每周的政治学习,人人必须参加。
⒉每位教师要关心时事政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⒊每年要结合当前情况,针对面临的问题,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查,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4、掌握基本法律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具有法律意识。
5、要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参加学校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㈡自身文化及素质的提高
⒈学历提高
2010年,50岁以下每位教师必须达到专科毕业。30岁以上教师90%达到本科学历。
⒉基本功的练习
每位要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练习,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在教师风采竞赛中大显身手。
⒊多种文化的涉猎
新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我们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并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放开视野,成为智慧型教师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㈢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自我学习
l、每位教师每学年阅读一本教育著作,每人每年订阅教学杂
志一份,认真记录或撰写教育教学笔记。
2、每学期教育教学随笔不少于3篇。(可以是教学反思、学习感悟、教学记录等)
3、l每月一篇教学案例,每学期一篇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每年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教研组学习
1、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每星期组织两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发言、互相学习与交流。
2、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每人每学期至少在多媒体上一节课。
3、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长听课不少于20节,教导主任听课不少于40节。(注45岁以上教师不少于10节)能主动听取不同学科教师的课,促进课程综合化。
4、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从网络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请进来,走出去
创造条件,请知名教师讲学;
抓住机会,派教师外出学习。
㈣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⒈每学年所有任课教师必须上一节公开课。
⒉每学期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确定3~5个教学内容进行课例研究,写出详细的教案及课后反思和改进意见。
⒊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
㈤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并制定出课题计划,(课题选择切忌大、忌空)。
⒉每学期,每位教师交一篇教学心得,每学年一篇教学论文。⒊每学年一次的教学经验交流。
⒋学校建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平台,每学期选出教师中有思想的若干作品,装订成集。
每位教师在以上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创建自己的特色,完美自己的人生。
外 出 学习教 师 汇 报 制
外出学习是学习新理念,接受新信息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我们内蒙地区,前沿的教学经验是使我们迅速进步的有力保障。所以,学校将创造条件,抓住机会,克服困难,争取让老师有外出学习的机会。
外出学习的教师有义务也有权利将自己学习的内容及感受回校向全体教师汇报,以达到一人学习,带动全校的目的,依据此认识,学校特制定《外出学习教师汇报制》:
1、外出学习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做好学习笔记,购买学习材料。
2、习结束后,及时整理学习笔记,写出学习体会。
3、回校后,一周内在全校大会或教研活动中向教师汇报。
基于终身道德学习的教师角色探析 篇7
一、从道德教育的权威者到终身道德学习的平等对话者
现行社会绝大多数的德育教科书, 在论及学校道德教育过程时, 无一例外地指出, 学校道德教育过程是教师依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通过学生能动认识、体验和践行, 从而使其形成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规范, 发展品德心理, 培养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在此种德育观念中, 教师被广泛地认为是德育过程的主体, 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更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知识智慧的先导、标准的阐释者和真理的持有者而常常被异化为道德权威的象征。“他的教学内容, 学生必须学会;他提出的要求, 学生必须做到;他发出的指令, 学生必须服从”。[2]由此, 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只能是一种典型单向的“授—受”关系, 教师只是道德影响简单的传输者、命令者和操纵者, 学生只能是道德影响被动的接受者, 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对话。
终身道德学习作为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维, 它突破了年龄和身份界限, 独树一帜地倡导终身性和全民性的道德学习, 强调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道德学习, 强调人人都应是终身道德学习者, 学生和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成年人都是道德教育中平等的道德学习者。这一理念早已被现代实证研究所证明。Brookfield认为, 实证研究表明年龄、人生阅历与道德发展水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成年人并不一定比儿童有更好的、更灵活多样的道德经验。[3]而我国学者孙晓云的研究则表明, 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都具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成人应向孩子学习, 今天的道德教育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对此, 杜威早就指出:“就我们的研究显示, 在道德问题与理智层面, 成人最好向儿童看齐, 表现得赤子之心比较好。”[4]作为成人的教师与儿童、青少年关系密切, 他们的道德水平、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更应该成为终身道德学习的典范, 更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柯尔伯格曾精辟地指出:“不论教师们喜欢与否, 他们都是道德教育者 (或坏教育者) , 因为他们都是课堂中引动道德风气的‘隐蔽课程’的创生者。”[5]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识的, 是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对话, 不仅有助于完善教师自身的人格完善, 而且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德性发展。
基于终身性、全民性道德学习理念的认识视角, 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一种典型单向的“授—受”关系, 而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人—人”关系, 教师的角色已不是只对学生发号施令的道德权威, 不再是道德影响简单的传输者、命令者和操纵者, 而是彼此道德生成过程中的平等对话者、参与者、协调者和指导者。在真正的道德学习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通过对话,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术语:‘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施教者,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 他也是受教者。反之, 学生在受教的同时也在施教”。[6]一切道德活动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和对话中取得效果。而师生间良好互动和对话关系的建立依赖于相互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正如加拿大教育家克里夫·贝克指出的, 对话的关键就是要“ (1) 尊重彼此的观点; (2) 尊重彼此的传统习俗或‘经历’; (3) 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 (4) 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 (5) 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 (6) 通过具体行动 (实践) 验证”。[7]作为学生终身道德学习的平等对话者, 首先,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相对独立的终身道德学习个体, 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是师生进行真正对话的基础。其次,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真诚, 学生才会走进教师内心, 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 并在无形中受到教师的熏陶。最后, 教师还应该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思考、自我领悟、自我体验和自我践行的终身道德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则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发现、创造和实现终身道德学习的机会、条件和环境。
二、从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到终身道德学习的组织引导者
“无论对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来说, 20世纪都是一个主知主义的时代”。[8]这一时期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普遍倾向, 就是强调认知、思维在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这一理论倾向极大地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长期以来, 在道德教育实践中, 教师们往往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 但却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这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去真正去做。只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意志的强化和道德实践的引导, 教师只是道德知识简单的复制者、解说者、传授者, 学生只是道德知识的接受器而已。面对这一窘境, 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道德教育理念来弥补主知主义教育模式的不足。
终身道德学习就是人们认识和批判主知主义教育模式弊端基础上的必然选择。它突破了学校教育界限, 独辟蹊径地倡导开放性和全面性的道德学习观。强调不限于学校教育, 以正规的与非正规的、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形式开展道德学习, 强调包括道德认知在内的知情信意行整合性的道德学习, 强调道德学习者品德结构形成的完整性。这一理念的提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 人类的道德观念、生存方式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这就决定了人们必须不断地、以终生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与探究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事物。学校不再是道德教育一次成型的场所, 学校教育期间习得的道德知识和规则已不足以支撑一生的道德生活需要。另外, 社会的急剧变动也决定了人生历程中每个阶段都将面临着新的发展课题, 决定了贯穿一生的道德学习内容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不再局限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当代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以及“21世纪新的学习观———学会关心”的提出就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 “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受教育, 不仅需要进一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成人教育, 而且需要持续的、真正的、涉及人在道德品格方面的教育”。[9]从学习者道德心理活动来说, 完整道德品格结构的形成, 是知情信意行整合的过程, 它需要学习者经历不断的认知、体验、践行的过程。
依据开放性、全面性道德学习的基本精神, 教师的角色必须作出相应的转换和超越, 变道德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终身道德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 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10]作为学生终身道德学习的组织引导者, 其职责不是也不可能是直接传递、教给、授予, 而是也只能是组织、引导、帮助学习者自己道德学习, 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提供机会、指明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的“导师”。为此, 一方面, 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终身道德学习的理念, 认识到学校教育只是自身终身道德学习的一个片段。教师要注意保持不同时期道德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即学前、学中和学校后教育的衔接和一贯。注意保持学校、家庭与社会道德教育影响的一致和协调, 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道德教育的配合和互动。另一方面, 教师要积极营造有效的终身道德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创造条件, 运用各种形式, 唤醒学生终身道德学习的需要, 形成学生终身道德学习的情感, 培养他们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的理性道德判断能力、自主道德选择能力和自觉道德反思能力, 以及积极践行道德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积极促进学生完整品德结构的形成。
三、从道德理论的灌输者到终身道德学习的方法给予者
鲁洁先生曾经指出:“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两方面看, 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11]这种模式实施的是对固定的道德标准的灌输, 是一种“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 使学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道德思想的目的之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的一种相对封闭、强制的教育传统”。[12]“不顾品德内化规律, 否定道德学习主体性, 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塑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13]与传统教育模式相适应, 强制灌输式道德教育方法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道德教育的全部工作只不过是借助于各种实质上是灌输的方法, 把各种相对固定的道德概念和原则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则好似一个个等待灌装各种规范和概念的瓶子, 他们只能想“正确”的东西, 只能做“正确”的事情。在此种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师只能扮演着道德理论灌输者的角色, 教育者无视学生的主体性, 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 视受教育者为被动的接受器。
从理论上而言, “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 又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 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包括对于那些有可能处于冲突之中的价值作出审慎的决定;之所以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 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育意味着尊重儿童正在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的内容的评价能力”。[14]从实践来看, 强制性灌输难见德育实效。尤其在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基本破碎, 代表未来社会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的社会转型时期, 随着民主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市场经济的确立, 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 这种强制灌输型德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灌输式道德教育的错误就在于它曲解了道德的主体性本质,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而真正的道德教育, 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唤醒与弘扬。灌输不仅是对受教育者主体人性的漠视, 而且造成了受教育者完整生活的割裂, 用“美德袋”式的灌输来管理、束缚学生, 只会造成完整、丰满的人性孤立地另存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外, 这与现代社会追求自主、理性、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不相契合的。
正是基于对传统强制灌输型德育弊端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终身道德学习极力倡导自主性和人性化的道德学习观。它把施教者和受教者看成平等的主体, 关注学习者内部道德品质的形成, 强调学习者自我认知、自我思考、自我领悟、自我体验和自我践行, 凸显学习者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强调道德学习, 实质就是强调把德性发展的权利还给学习者自身。而强调道德学习的终身性, 实质就是强调对所有人学习权利、选择权利、发展权利和完善权利的极大尊重。终身道德学习强调道德主体自主建构品德结构, 强调道德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在德育方法上, 应是以个人为中心, 以尊重人格为显著特点, 在方式上反对强制的、灌输的做法, 而采用活动与体验的方式, 通过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和反省探究, 提高道德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 终身道德学习背景下, 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现成的道德知识和规则灌输给学生, 帮助学生掌握终身道德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教育工作的聪明选择。只有拥有道德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终身掌握开启终身道德学习之门的钥匙, 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终身道德学习的征途。为此, 教师的角色必须作出相应的转换和超越, 变道德知识的给予者为终身道德学习方法的给予者。作为终身道德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首先,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是终身道德学习的基础, 方法才是终身道德学习的关键。其次, 教师应该注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揭示道德发展规律、提示道德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多元价值观条件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形成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能力。最后,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多种道德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 注意思维训练、情感陶冶、理想激励、行为训练和修养指导等道德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 促使学生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或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有效的道德学习。
摘要:终身道德学习是个体在其人生历程中, 通过不断内化社会价值和建构个体品德, 从而终身不断地追求其道德人格完善的学习历程, 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维。终身道德学习为我们重新审视教师角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即教师应从道德教育的权威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平等对话者;从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从道德理论的灌输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方法给予者。
浅谈教师“终身学习”的贯彻方法 篇8
教师要注意搜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扎实和更新专业知识。同时,教师还又要有广泛的相关知识。
社会发展方面:“水危机,水污染”、“沙尘暴,荒漠化”、“厄尔尼诺现象”等问题。
经济发展方面:了解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新经济、“假酒、毒大米、假药盛行原因”等这些关乎人类、国家、民族的事。
文化方面:“多元文化如何共存——巴以冲突”、“金融危机时韩国民众自发捐金:大家与小家”等。
教师只有自己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将这些关乎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讲解、活动、讨论等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此外,学习道德伦理、体能健康、社群关系、美学艺术等生活文化教育也同等重要,需要教师平时多搜集、多学习、多积累,并不断补充到平时的教学中。
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适时了解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偷偷杀死了校长家的狗,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他的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结构图。这种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情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去发展。
三、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和使用
多媒体教学能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孩子兴趣。多媒体教学能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度。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多媒体知识,在应用中不断钻研,不断进步,在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善于向身边人学习
1.向同行(同学科的教师)学习。
在听课、评课中记下心得以修正自身不足。除了讲课经验外还应该向优秀教师学习其教育学生方面的特点,学习其个人的精神和能力。
2.向同志(有着共同教育追求的教师)学习。
学习他们对教育的执著追求、对学生满腔的热忱、对学科教学兢兢业业的精神。
3.向同学(自己的学生)学习。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倡导终身学习提升教师素质论文 篇9
随着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原来以一支粉笔,纵横于三尺讲坛,一本教科书倒背如流为自豪的教师,日渐感到,原来胸中的“一桶水”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象缺乳母亲面对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般,时代要求教师不能固守那“一桶水”,一桶水再多也有倒干的时候,只有不断地从终身学习中汲取营养,才能真正找到教师素质提高的生长点。
教师应明确终身学习的目的,让终身学习成果为教育实践服务。终身学习所以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思潮,逐步为不同国度的人们所接受,就是因为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促使人们尽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立足于教育岗位,教师终身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总的来说,是让终身学习的成果服务于教育实践。就目前来看,个别教师学习目的不明确,片面地认为新理念学习、业务培训是走过场、形式主义,他们的心中的学习目的就是达标。因而,在终身学习上就表现出“学历达标一头热,业务培训受冷落”的现象,说明个别教师,对于终身学习认识上的“本末倒置”。尤其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教师的教育职能、课堂控制方式、课堂常规经验,教师在课堂的位置,教师的课前准备,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不进行新理念培训学习,不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很容易迷失方向。只有明确终身学习的目的,教师才能心甘情愿投身新课改、新理念中去,教师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一、建立激励机制,让教师投身于终身学习
教师好比斜坡上的球体,由于人的情性、知识的变化,热情的降低,创新精神的减弱和来自社会各种思潮等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制约力,有向下滑落的本性。要想使它向上移,需要两个作用力:一个是支撑力,是指使人正常工作的力量或防止走下坡路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个是拉力,是指促使教师不断创新、不断成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激励机制。
教师的终身学习热情如果缺乏激励机制的调控,就会很快地衰变下来,其学习过程就会流于形式,学校应制定政策,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首先学校要精选、订阅各种刊物,扩大教师的阅览范围,让教师有东西可看。
其次,学校决策层要有鼓励教师阅览的意识,不能只抓教学,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不学习,教师就失去了创新活力的长流水,在时间上,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在没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允许教师随时走进阅览室,提高刊物的利用率,定期举行“泛文化”阅读测试,目的在于扩大教师的阅读面,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求,对于学习中的积极分子、测评成绩优秀者,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年底量化上给予一定的体现,以提倡一种积极向上的学风,创造一所“学习型”的`学校。
学校应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活动,把继续教育作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来对待,把继续教育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的必备内容。鼓励教师走出去,组织教师团体走进名校,学习名校先进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在经济上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将教育教学有突出才干的教师推向更广阔天地接受锻炼和培养,使这些教师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他们的个人业务知识、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本学科、本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发挥这些教师以老带新、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搭建学习交流舞台,让教师体验成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特别是担负着教书育人这一特殊任务的教师,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后,更多的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事业上的成功。“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来形容莘莘学子的,如果让教师在终身学习的苦海里“苦渡”是不现实的,要激发起教师的自驱力,调动起教师参与到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些人认为,运用经济手段是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好办法,学校则认为精神的力量更大、更持久。搭建让教师体验成功的舞台,主要是找准载体。学校应该一年一度举办学术交流会,评选年度优秀论文,向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发证书,可以把评选出的优秀论文结集印刷,让本系统的教师人手一册,相互分享教研成果。
做善于学习的教师 篇10
一个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个版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修养。这个知识结构没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是很难构建起来的,我们现在倡导终身学习,这不单单是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尤其是我们教师,离开与时俱进的学习,我们的职业生命就会失去活力,变得枯竭。对一个教师来说,工作就是不断的学习,读书就是很好的备课。那我们怎样做一个善于学习的老师呢?
1、必须有学习的意识。一提到学习,我们的好多老师都抱怨,哎,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呀,工作这么忙,一天到晚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学校还盯着教学质量……这些都是事实,但我们真的就一点时间都没有吗?我觉得不是,白天我们也许没时间,但业余的时间我们是有的,关键看你想不想读,这需要你有一定的毅力,有一定的控制力,好多时候需要强迫自己去读书,读书最大的好处不在于提高自己,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做榜样,引导孩子养成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举例:每晚都坚持十分钟以上的读书)。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其实,读书是不需要理由的,要求也很简单,就是放下一切借口,从现在开始,拿起书本,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只要有开始,就会有收获。
对于我们来说,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每天睡觉前,和孩子一起读读书,讲讲故事,相互谈论各自的一些读书观点,不仅不是麻烦事,而且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喜欢这样的时刻,我的女儿也喜欢这样的方式,如今,读书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每天不读书便不睡觉。
2、必须有计划的读书。(读专业书、读成本的书、读名家的书、读专业以外的书,才能形成开阔的人文视野)读书对任何一个人都非常重要,我特别崇尚高力夫老师的观点:读书的女人最美丽。作为女人都追求美丽,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女孩子具有天然的美,如果你赞美她你看上去很美,我想她会心花怒放,三十多岁也行,而对于我们这些四十多岁的女人,再说你有多么多么的漂亮,我想我们也不会有多动心,因为我们的外表的确不占优势,但我们一样很精彩,那就是我们的气质,我们的成熟,我们由内而外透露出来的气质美,让人觉得我们很丰富,很有内涵,不空洞,我敢说,这是年轻的女孩子所不具备的。这种丰厚的气质美,不通过读书学习是永远不能获得的。所以说读书就是最好的美容,打理好我们的生活也是最好的美容,用美容的钱买书、买蔬菜水果,我们一样会很美,只是个人观点,该美容的还得美,人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美,但读书是使每个阶段的人都变得美丽的通用法宝。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师理念的变化。教师理念的变化要依赖于培训和阅读,非书不能充盈教师的思想,尤其是专业素养的阅读,一名教师没有相当数量的专业素养的阅读,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读书,是对教师得起码要求,如果连我们教师也不读书了,那么我们还指望谁会读书呢?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我们是不能离开阅读的,不读书的教师就不能丰富自己的心灵,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读书应成为我们重要的生活状态。我们的教育一直倡导“人”的工作,这种“人”的工作显然不是靠各种技术所能解决的。“人”的教育本质上还是要靠“人”,也就是优秀的老师来实现,而不读书的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作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我们必须要让自己走进阅读。你可以读那些专业杂志,但更应读一些教育名著。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少中外教育理论家、思想家留下了许多教育名著,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文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以及瑞士皮亚杰、美国布鲁纳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著作。他们的著作虽然代表着当时年代的教育教学思想,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但其主要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然有着学习借鉴价值。因为这些教育名著积淀着深邃的思想精华,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能使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领悟到教育法则和规律。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多方面的,但教育理论是教师专业素养中带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成分,因为他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材的解说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应对多种考试的组织者。对大
多数教师来说,从根本上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方式是一件十分复杂而痛苦的事。为了应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尽快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认真阅读教育名著。阅读教育名著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我读理论书籍是从当教导主任开始的,当我再次走进课堂的时候,我感觉我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真正做到真心实意的去尊重学生,能正确对待学生间的差异,特别明显的就是从不跟学生发火,因为在我的意识里,我和学生是平等的,他们是来学习的,不会是正常的,他们需要我的引导、点拨,犯错误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就是在不断的犯错误中成长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的课堂变得轻松了,学生们学的更加愉悦了,上课也就成了很有乐趣的事情了。因为有这样的深刻体会,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多一些理论书籍,哪怕是一些管理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这样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你会发现自己会有很大的提升。
我们不仅要读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还要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这是我们形成开阔的人文视野及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大师和思想家们的书籍,做精神世界的富有者,我们的底蕴丰厚了,在学生面前的底气就足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感染学生,丰富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海洋,汲取营养,健康茁壮的成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在他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中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看不起你!”确实如此,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没有教育信念,没有教育思考、教育信念,也就没有教育活力、教育创新。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3、必须把读书与教学有机结合。目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学生的阅读正受到电视、网络等多元媒体的冲击,再加上口袋书、卡通书等灰色图书在学生中的流行,经典文学阅读呈现出萎缩态势,有一项调查显示,读者数在前20位的书目中,几乎都是电视上播放过的热门动画片或卡通片或电视剧,如《数码宝贝》、《蜡笔小新》等,而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则很少有学生阅读,有的学生即使读了,也是老师或家长要求的。当前,儿童文学创作日益繁荣,精品力作异彩纷呈,我们的学生为何远离文学呢?这其中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家长的责任,但教师文学素养偏低、对学生缺少引导,尤其是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中国教育报》“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爱读书、在读书,但相当多的教师都在读教学参考一类的书籍,对于提高人文素养的文学名著很少有人阅读,由于缺少经典阅读,相当数量的老师,对该向学生推荐什么书感到一片茫然。”我觉得这是一种现实,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读书,还要把读书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改善我们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才能使孩子们真正具有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说:“儿童是需要文学的,如果说拥抱是身体的维生素,儿童文学则是孩子精神的维生素。”读书会使孩子们的心灵获得智慧雨露的滋润,应该说,读书是一种更为主动、更为有效、更具思考性的学习方式,喜欢读书的孩子,往往具有更扎实的知识功底、更好的文学修养和更强的思维能力,学习成绩也会更好。因此,我们不仅要自己读书,还要有计划地引导孩子读书,让读书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如果我们总是即时备课,所有的备课都是零起步,那么要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臻于完美,你就只能疲于奔命,晚上不睡也来不及。
苏霍姆林斯基是用一生来备课,“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这种“准备式”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授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持之以恒地“海量”阅读与所教授学科的相关学术著作,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当我们经过几年的知识蓄积,自己所储备的学科知识与要教给学生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20∶1,30∶1,50∶1的时候,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学校教科书的背景知识越深厚,犹如强大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有了源源不断补给的“大海”,要滋润一小方田地不是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吗?正所谓“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
部分推荐书目
教育名著及关于教育的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爱情教育》,《怎样培养正直的人》; 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尔》;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朗格朗德《终身教育引论》;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论》;马卡连柯的《教育诗》……
《论语》,《陶行知语录》,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许卫国的《静静的思考》; 郑杰的《改造学校待何时》; 》李希贵的《学生第二》,《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镇西的《做最好的教师》,《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肖川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陈晓华的《怀揣着希望上路》;刘国营的《情到深处》;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傅佩荣的《自我的觉醒》;闫学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思》;高万祥的《我的教育苦旅》;孙云晓的《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文学名著及人生哲理、立志书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母亲》、《童年》、《在人间》---高尔基著;《简爱》、《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史记》、《资治通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华成语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唐诗.宋词.元曲,鲁迅、茅盾文集,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人性的弱点》---卡耐基;《做你想做的人》---詹姆斯.艾伦;《病榻杂记》---季羡林;《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被南京大学教授们推荐的“十大好书”是:
《论语》、《史记》、《庄子》、《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居里夫人传》、《时间简史》、《鲁迅选集》、《万历十五年》
什么是经典读物?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50个国家的数万名读者进行抽样调查后,制定出了适合于不同层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都能够共同接受的6条衡量标准:
1、阅读者最多,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3、不会落后于时代,不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价值;
4、隽永耐读;
5、有影响力,有启发教益;
【做终身学习的教师】推荐阅读:
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10-17
走专业发展之路,做终身学习教师05-10
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党员教师08-31
教师成长与终身学习05-14
教师终身学习心得体会10-15
教师个人终身学习计划怎么写09-02
终身学习的平台解决方案07-03
终身学习平台10-17
终身道德学习07-04
终身学习素质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