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

2024-07-02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共5篇)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 篇1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

一、概念:

(一)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缝合针、采血针、载玻片、破损安甁、破损试管、义齿的钢丝等

(二)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或粘膜的损伤。锐器伤实际上是职业暴露其中的一类。

(三)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五)职业暴露是指卫生(公安、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病菌感染者或其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病毒、病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传染的情况。

二、锐器伤的原因:

(一)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工作人员自身原因:工作粗心、紧张、繁忙、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2、工作人员操作原因:注射、抽血、缝合时不小心刺伤、用后针头套回针帽、将针头投入不耐刺的容器中(垃圾袋)、注射器用后不及时处理针头;将输液器针头放入于锐器盒时,针头朝上,又不关闭锐器盒的盖等,是引起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3、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原因:套回针帽、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将针头置于锐器盒中,等。

4、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是导致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最为常见的医疗锐器,占锐器伤害的总数35%。因是护理人员每天不断的、必用的治疗工具。手术缝合针占18.4%、手术刀占7.4%、蝶形针占6.8%、静脉导管探针占4.6%、医疗玻璃制品占1%。

(二)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虽然大多数医护人员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和梅毒等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被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锐器伤害是由于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标准预防知识欠缺、工作中未做到细心、注意力不集中、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操作技术不娴熟、对锐器伤的认识浅显等。更有对锐器伤害存有侥幸心理,受到伤害后不及时处理,更不知应予以上报,均是锐器伤不断的原因。

(三)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对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缺乏系统的培训、教育、管理、监督和指导,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学习内容。

三、锐器伤的预防:

(一)锐器伤的防护:遵循优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行为措施,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性预防措施。

1、消除风险: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2、工程控制措施: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如使用锐器处置容器(也称为安全盒)或者立即回收、插套或钝化使用后的针具(也称为安全针具装置或有防护装置的锐器)。

3、管理控制措施:制定政策限制接触危害,如采取标准预防策略,包括建立劳动者卫生安全委员会、伤害预防委员会,制定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移走所有的不安全装置,持续培训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

4、行为控制措施:通过改变行为减少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如消除针具的重复使用(一人一针一管一销毁);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触及的范围内,便于卸掉针头;在锐器盒装满至3/4时及时更换,决不能重复使用锐器盒。

(二)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环境宽敞、充足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和安瓶等锐器刺伤、划伤或割伤。

2、采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使用防止血液污染和针尖回缩式注射器、输液器。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 U 形针具、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

3、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或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器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5、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将锐器投入垃圾袋内。

6、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禁止用手直接整理锐器盒盖上或边缘的针头。

7、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

8、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压挤垃圾、来回翻寻废物等,以免被锐器刺伤。

(三)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1、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①传递锐器时扎伤。②缝合伤口时扎伤。③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④微创穿刺时不正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⑤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划伤。⑥麻醉医师在为注射器覆帽时被刺伤。

2、预防措施:

①较小锐器的传递:

⑴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⑵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②较大锐器的传递:

⑴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⑵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③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⑴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

⑵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合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视野。

⑶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④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⑤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

⑥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⑦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住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

(四)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最有效的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黏膜。

4、具体措施:

⑴ 改善人机功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工作台宽敞、布置良好,便于操作。

⑵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⑶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⑷ 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

⑸ 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⑹ 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弃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贮存。

⑺ 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消毒。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⑻ 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气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中,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砖头和动物保护笼等。

(五)个人防护装备(PPE)穿脱次序标准操作规程

1、PPE 穿着顺序:

①穿着有普通隔离衣的 PPE 顺序(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

⑴ 手部卫生,按六步洗手法进行;

⑵ 戴口罩;

⑶ 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⑷ 穿普通隔离衣(后开口隔离衣);

⑸ 穿鞋套(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⑹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⑺ 戴手套(压住袖口)。

②穿着有防护服(连体衣)的 PPE 顺序(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

⑴ 手部卫生(此人员可穿着白大褂);

⑵ 戴口罩;

⑶ 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⑷ 穿防护服: 脱卸自己的鞋,穿着连体防护服裤子,穿着长筒套鞋,穿着连体防护服袖子,戴上连体防护帽子,拉上拉链;

⑸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⑹ 戴手套(压住袖口)。

2、PPE 脱卸顺序 :

①脱卸有普通隔离衣的 PPE 顺序;

⑴ 拿住护目镜(防护面罩)的前部,摘除护目镜(防护面罩)(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 在缓冲间内完成);

⑵ 脱卸手套;

⑶ 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⑷ 脱卸隔离衣(解开背带。双手胸前交叉反脱隔离衣,将外层包裹在内);

(六)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选用标准操作规程:

1、安全原则:

①应评估避免不必要的锐器操作。

②应通过选用无针输液系统,如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预充式导管冲洗器、无针螺口输液器、无针螺口注射器等,尽可能减少锐器的使用。

③应通过选用带有锐器防护装置的安全器械,如自毁式注射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针尖回缩式一次性输液器和空针,尽可能隔绝医务人员与锐器的接触。

④选择安全器械的同时,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器械的使用培训。

⑤医院应建立健全锐器伤上报登记制度,记录由锐器所导致的医务人员伤害。记录应保护受伤医务人员的隐私权。记录内容至少要包括如下几种:

⑴ 导致伤害的锐器种类及品牌;

⑵ 锐器伤发生的部门或场所;

⑶ 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分析;

⑥每年应对使用的安全器械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如下几种:

⑴ 是否有效杜绝或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

⑵ 安全器械的支出及效益分析,更有效、更经济地杜绝或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2、安全注射含义:指注射不伤及接受者和提供者,并且保障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确保提供安全注射所需要的条件,并坚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实现安全注射的措施:

①改善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行为,降低过度注射,保障注射安全。制定改善注射行为的战略目标、安全操作规程和最低卫生服务标准,促进安全技术和合理注射的应用(建议制定口服药导则),减少不必要的注射,如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者,应鼓励其使用口服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充分消毒的设备进行注射,对所有的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注射培训,并建立监督机制。

②提供安全注射装置和容器: 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针具,充分提供注射设备和传染控制装置,包括安全盒。免疫注射时使用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具。

③损伤性废物管理:单位必须有效的、安全的对损伤性废物进行管理,减少因针刺造成的伤害,包括制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针,评估废物管理体系,选择并实施适宜的废物处理系统,制定废物管理制度,对废物处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废物处理监督制度。

④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重复使用。使用防穿刺和防液体渗漏容器,在容器装满3/4时将其密封处理。

(七)锐器伤害的安全防护教育和培训:

1、加强安全意识及防护知识的宣教:使医护人员了解正确处理锐器伤的重要性,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建立安全管理理念。

2、锐器伤的安全防护宣教内容:

⑴标准预防的原则和概念、医院感染现状、引起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何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⑵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增强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意识,提高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知识水平。

⑶经常进行预防锐器伤害的各种规范操作训练:通过预防锐器伤害训练,纠正和规范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良的操作习惯和行为,是防止锐器损伤的重要环节。

3、预防锐器伤害的规范操作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内容:

①接触各种与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有关的操作时戴手套。

②使用注射器时不让指尖触及针头,操作完毕不要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可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

③静脉采血时使用与真空试管配套的抽血针头,并使用防护用具。

④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坚固的利器盒中。输液器针头放入利器盒时,盒盖旋开最大,针头朝下放入。利器盒满至4/3时及时密闭,投入损伤性医疗废物桶中。重新更换新的利器盒。

⑤利器盒应放在方便使用和操作的地方,跟随治疗走:如治疗台上、治疗车上、治疗盘内、操作台上。利器盒随时保持盒外干净,及时清洁消毒。利器盒不能放在地上、治疗车下层内。

⑥在治疗室配置药液时戴上手套,防止掰安瓿时划破手指。

⑦穿上能盖住足背的隔离鞋或工作鞋,防止碎玻璃、针头掉下来刺破足背皮肤。

⑧传递各种锐器时使用方盘或弯盘传递,禁止徒手传递。针头、刀片、缝合针用后立即放入坚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容器中。

⑨禁止将注射后的注射器和拔下的输液针拿在手上,穿行在病区、护士站和治疗室。

⑩注射或抽血后,应立即处理针头,放入到治疗盘上的锐器盒内,再告诉病人或家属做什么。不要将针头直接对着人体(他人或自己)比划或告知。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一旦发生锐器伤害,应保持镇静,切忌着急、紧张,也不要惊惶失措,大呼小叫,要积极正确的采取处理措施。

1、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①皮肤暴露:

⑴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皮肤时,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⑵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的乙醇或者 0.5%聚维酮碘(碘伏)进行消毒。

②黏膜暴露: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黏膜,直至冲洗干净。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2、报告:上报流程:

①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min内向本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h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护理部。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h内上报。

②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③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3份,科室、感染管理科、上级部门(医务处或护理部)各留1份备案。

3、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4、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5、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①暴露源为HBsAg(乙肝表面抗原+)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乙肝表面抗体+)或HBcAb(乙肝核心抗体+),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

②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g(乙肝表面抗原-),未注射疫苗者,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谷草转氨酶)GPT(谷丙转氨酶),二者反映肝功能的两项指标,升高说明肝功能损害。HBsAg,HBcAb。

③暴露源为HCVAb(丙肝病毒抗体+)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查HCVAb、肝功能。

④暴露源为HIVAb(艾滋病毒抗体+)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1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b。

五、随访和咨询:

1、主管部门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

2、在处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

六、建立锐器损伤管理组织和报告制度:

按照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中对锐器伤的预防要求,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实现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

由医院感染科和各临床科室院感监控小组负责对医护人员锐器损伤进行管理,建立损伤报告和登记制度。以便医护人员一旦受到锐器伤害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分析锐器伤害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 篇2

临床工作中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 有报道称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 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 (医生和护士) 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 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没有报告将导致职业暴露后不能获得有效的专业指导和相应的医学处理, 对锐器伤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1资料因大部分受损伤医务人员认为锐器损伤, 伤不重, 不影响工作, 不重视, 不能急时上级报防保科。20102012年我们在本院做了部分临床医务人员调查统计, 见表1。从表1说明, 因工作性质不同, 护理人员接触病人频繁, 锐器伤远远高于临床医生, 工作时间三年以内护理人员占87%, 三年以上的护理人员占8%, 外科医生占3.4%, 妇产科医生占2%。内科、儿科医生尚未出现锐器伤。锐器类型:注射针头、输液针头、玻璃安炮、缝合针、手术刀。2锐器伤致病因素①工作中不遵循操作规范, 操作不正确。②在工作忙碌时、年轻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 使用针管姿势不正确。③精力不集中、操作失误, 碰撞刺伤双手。④不良工作习惯:在操作完毕后, 一手执针管后, 一手拿针头套套针头, 动作稍有误差, 没套入针头, 扎伤对侧手。⑤不良工作习惯:拔输液针头, 反插茂非式滴管排气口处, 稍有错位刺伤对侧手。⑥安瓶颈划痕不到位, 不易折断, 使双手用力较大, 安瓶破裂划破双手。⑦医疗废物分类不彻底, 整理与回收针头、安瓶刺破垃圾袋, 扎伤护士或后勤人员。⑧使用留置针退针后因其他外力影响, 扎伤。3如何预防锐器损伤3.1操作要点①医务人员工作中改掉不良工作习惯, 集中精力,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去做。②对使用后一次性用品, 正确分类、毁形、回收。严防乱丢乱放。③杜绝注射后针管回套针头、反插茂非式滴管排气口。安瓶颈划痕要到位, 易折断为止。双手掰安瓶时双手用力要均匀, 使安瓶受压面积增大, 减轻面积压力。使安瓶不易破碎手中。④对使用留置针时, 穿刺回血后, 退针要认真缓慢准确退出, 随时放回废物盒内, 防止外力刺激误伤双手。3.2加强培训①对医护人员每年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消毒隔离知识,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措施。②加强培训, 院感方面常识, 各项诊治、护理技能操作、临床经验指导。养成良好工作习惯。防止意外损伤。加强手卫生, 医护人员对患者诊治前后认真洗手及时消毒。③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 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各临床科室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要关心年轻护士, 把技术与经验认真传授。年轻护士要自觉勤奋, 虚心向高年资护士学习, 提高年轻护士的护理技能。④对后勤、保洁人员进行正确培训:医疗废物回收的重要性, 传染病的危害性, 工作要求, 消毒灭菌的基本常识, 消洁程序及个人防护措施等。3.3锐器伤处理①对被扎伤, 及刀片划伤双手者, 当时不要按压伤口。使伤手自然垂直向下, 对侧手从患指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 使血液从伤口流出, 时间约一分钟左右, 防止感染。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再用碘酒或酒精消毒伤口。根据伤口大小包扎。②如被传染病患者血液感染者, 如乙型肝炎受伤者, 首选乙型肝炎五项化验, 如正常或无乙型肝炎抗体, 方可肌注乙型肝炎疫苗5μg, 共三次 (0天、30天、6个月各注射一次) 。半年至一年复查乙型肝炎五项。4讨论在医务人员工作中, 为控制医务人员不必要伤害, 防止感染必须:①每项护理、治疗工作要认真遵循操作流程, 严格无菌操作。②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一次性医疗废物严格分类处理, 防止意外损伤。③对新上岗医务人员做好上岗培训, 高年资医务人员对新上岗人员传授工作经验,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④每年进行培训, 主要包括:医院感染管理、传染病防止、手卫生消毒、消毒灭菌基本常识, 消毒程序, 及个人防护措施等。

关键词: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控制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 篇3

【关键词】锐器伤防护依从性消毒供应中心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48-01

【Abstract】Objective: Investigating 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self-protective education of the staff to explore the prevetion countermeasures.Methods: 161 staff members(12 refular staff,13 temporay workers and 136 student nurses) were surveied during a 1 year peoriod(2011.1-2011.12).The result was analysised.Results: 12% of the staff knew nothing about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only 23.3% of the members regularly wash their hands before and after contacting instruments; 33.1% of those who may contact blood would wear gloves;23.1% of the injuried ones claimed their injuries.Conclusion: To reduce the blood –borne diseases,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elf-protective education of the staff.

【Keywords】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staff of 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Center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随时面临着各种注射、输液、缝针、刀剪等锐器械及病人的血液、分泌物,使工作人员经常暴露于各种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当执行回收、清点、清洗操作时,若不注意加强自身防护,就会造成职业性损伤,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1]。

因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回收、分类、清洗可重复利用物品的处置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与污物接触,随时面临着严峻的危险。为了解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现状,探讨防范措施,有效地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工作,本研究根据锐器伤的传播方式和自身防护的要求,对全年161名工作人员(包括临时工和实习同学)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 选择2011年全年161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10名,护士1名,临时工13,实习生137名。

2 方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表,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过去1年进行回顾性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94.8%。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的年限;接触无菌包和污物前后洗手情况;有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戴手套情况。对过去1年中锐器伤现状的回顾性调查内容包括:接受调查人员的分布、锐器的种类、不同专业锐器伤后的上报情况、接受相关知识教育的情况、在工作中执行自身防护的依从性等。

3 统计学方法 对回收的每份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筛除。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在调查对象的161名人员中,≤5a46占28.83%;>5a52名占32.15%;≥10a63名占39.02%。

4.2 接触患者前后洗手现状在调查对象的161名,接触回收物品前后每次均洗手者为0,经常洗手者54名占33.26%,有时洗手70名占43.46%,不洗手37名占23.28%。

4.3 回收物品时每次戴手套为20名占12.4%。经常戴手套38名占23.6%;有时戴手套69名占42.9%;不戴手套34名占21.1%;

4.4 调查人员161名,发生锐器伤34名占21.1%,例次为38次,每人最少1次,最多3次,平均为1.1次。发生锐器伤后的上报情况为:有报告8名占23.1%,不知向谁报告20名占59.9%,害怕影响自己4名占11.1%,未回答2名占5.9%;建立锐器上报制度。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种类例次构成比:回收时刺伤20名占58.8%,清洗时损伤11名占31.938%,检查包装时损伤2名7.1%,其他伤1名占2.2%;不同年限人员发生锐器伤情况见表格。

4.5 损伤后发生感染情况目前尚未有感染情况发生。

4.6 接受相关血源性疾病知识培训的情况。集中培训74名占45.90%,带教老师讲解30名占18.4%,相互间交流16名占10%,其他途径22名占13.8%,未接触相关知识19名占12%。

5 讨论

5.1 增强防护意识教育。Mishal等[1]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和体液的概率和分布情况,发现消毒供应中心也属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2]:(1)正确的洗手,能使医务人员手的菌落数符合卫生部的标准要求。本调查显示,接触污物前后经常洗手54名,只占33.26%。因此,强调洗手是当務之急。(2)研究显示:有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经常戴手套的护理人员为23.06%,这说明只有少部分护理人员能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进行自我防护,多数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淡漠。因此,只有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才能做好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工作。

5.2 调理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61名中有34名发生过锐器伤。发生锐器伤为38例次,最少1次,最多3次。在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尽管在锐器伤方面损伤率有差别,但差异无显著性;而实习护士锐器伤方面损伤率比在院护士高,差异有显著性,显示可能与职业防护意识培训有关。长期以来医院对在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关注多一点,而对实习同学職业防护意识教育关注较少。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序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而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患者已出现猛增趋势[4]。可见护理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应引起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3 我院已应用“医疗锐器伤害登记表”进行管理,我科室建立了锐器伤上报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后要向感染管理科上报,这可使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危害后得到及时的咨询和正确的处理,以防损害的发展。本研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促进我国医务人员锐器刺伤上报制度的迅速建立和有效的实施并收集相关数据,定期分析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和预防效果,从而为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证据。

5.4强化防护知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身防护的依从性。有研究表明[5],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已经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加强防护知识宣教尤为重要。调查显示:161名护理人员中仅104名对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57名对防护知识一无所知,占35.4%。说明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缺乏防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另外,强化不够是导致防护意识淡漠和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表现在接受过相关防护知识教育的护理人员中在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经常洗手者只占34.92%,经常戴手套只点23.87%,发生锐器伤及时上报的只点26.63%。因此,应通过不同形式培训,如医院组织集中讲座、科室组织学习、印发资料等方式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进行督导作用,不断强化防护知识,从而提高在工作中自身防护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Mishal.Y,Yosefv C.Risk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ie punctures and cuts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ers.Harefuah,1998,135(9):337~339.

[2]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3]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4]殷大奎.认清形势,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1):35~38.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作者简介: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 篇4

周敏

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浙江温州

325000 医护人员的锐器伤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皮肤而导致有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1]。护生由于操作不熟练,及缺乏安全防护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较高,是临床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对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在本院实习发生锐器伤并登记的护生进行调查,对发生锐器伤诸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对策。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在本院实习的113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发生锐器伤的护生立即向带教老师或护士长汇报,做好有关处理,并如实完整填好浙江省统一的《医院医疗锐器伤呈报表》。对上报的报表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2.结果

在10月调查中,共发生30例锐器伤,并按要求填写了《医院医疗锐器呈报表》,受伤比例为26.55%。

2.1伤害发生地点:病房23例,占76.7%;急诊室1例,占3.3%;ICU2例,占6.7%;手术室4例,占13.3%。

2.2被刺伤前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是19例,否11例,接种率63.3%。2.3导致伤害的锐器物种类:各种针头伤23伤,占76.6%,其他锐器 伤7例,占23.3%。具体见表1。其中注射器针头9例,头皮针输液针头11例,套管针芯2例,特殊穿刺针1例;其中手术器械4例,安瓿玻璃3例。

表1

导致锐器伤的锐器种类构成比

锐器伤种类

例数

构成比 注射器针头

头皮针输液针头

套管针芯

特殊穿刺针

手术器械

安瓿玻璃

合计

2.4伤害的发生是由谁造成的:自己19例,占63.3%;病人5例,占16.7%;其他医务人员6例,占20%。

2.5受伤者是锐器的最初使用者吗:是12例,占40%;不是18例,占60%。

2.6伤害的发生有无不正确的操作:有10例,占33.3%,无17例,占56.7%;不知道3例,占10%。

2.7是否被血污染的锐器物刺伤:是21例,占70%;不是4例,占13.3%;不知道5例,占16.7%。被血污染的锐器,患者未做检验5例,乙肝患者16例,占76.2%。

2.8伤害发生的操作环节:操作前0例;操作中15例,占50%,其中拔针时4例,掰安瓿3例,手术中传递锐器2例,配合其他工作人员操作时2例,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时2例,病人躁动时2例;操作后整理用物15例,占50%,其中给针头回套1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3 例,整理用毕的锐器时6例,处理废弃物时5例。

2.9受伤时是否戴手套:没戴手套23例,占76.7%;一层手套6例,占20%;双层手套1例,占3.3%。

2.10受伤后,伤口如何处理:未处理2例,挤出伤口的血2例,挤出伤口的血并消毒14例,挤出血,肥皂流动水清洗并消毒11例,清创缝合1例。

2.11伤害发生的位置:均在手上。手指受伤26例,占86.7%,其中大拇指6例,食指10例,中指3例,无名指3例,小指4例;手掌受伤3例,占10%;手背受伤1例,占3.3%。3.讨论

3.1护生发生锐器伤与缺乏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有关。本次调查护生锐器伤发生率仅26.55%,与张金华★调查97.3%护生曾经发生锐器伤有很大出入,这可能与本文采取护生发生锐器伤后上报报表进行分析有关,这说明护生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发生锐器伤需要上报,以致在发生锐器伤后没有及时上报,造成漏报、不报。据上报的30例发生锐器伤护生中,23例护生没戴手套,占76.7%。30例锐器伤护生中,发生在操作中15例,发生在操作后15例。在 30例护生锐器伤,12例是锐器最初使用者,18例不是。也说明护生缺乏职业安全保护意识,对锐器伤的发生和危害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多数护生没有接受正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由于操作不熟练或不知如何防护,在掰安瓿时未采取防范措施,在病人躁动时不知如何应对,不知如何正确处理医疗用物和废弃物,图方便在操作中不戴手套,徒手整 理用物,双手回套针帽,分离针头与注射器等,是造成针刺伤主要原因。

3.2护生发生的锐器伤主要是针刺伤。在30例锐器伤中,针刺伤23例(包括注射器针头、头皮针输液针头、套管针芯、特殊穿刺针),占76.6%,其他锐器伤7例,占23.7%,这跟孙璟怡[2]、黄小红[3]的调查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种类基本一致。而且30例锐器伤均发生在手上,手是最容易受伤的位置,其中手指受伤26例,占86.7%。这说明护生发生锐器伤主要是针刺伤手造成的,这可能与我院未使用安全护理器材有关,也与护生在操作后整理用物,由于锐器盒贮存过满,造成锐器外露有关。因此在操作中减少对针头的使用,注意对针头的规范处理,采取措施注意保护双手,就可以大大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3.3护生职业暴露风险高。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穿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是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4]。据报道],乙肝、丙肝、艾滋病的锐器伤后感染率分别为6.0%~30.0%、0.4%~60%、0.25~0.4%[5。在30例针刺伤护生中,接种乙肝疫苗19例,没有接种11例,接种率63.3%,与潘淑琴[6]调查临床护士乙肝接种率61.8%基本一致;在30例锐器伤,被血污染21例,占70%,没有污染4例,不知道5例。21例被血污染的锐器,已证实是乙肝患者16例。可见护生职业暴露危害很大,感染风险很高。因此我们必须对针刺伤的护生做好正确处理,跟踪随访,确保护生职业安全。4.预防对策

4.1 加强护生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生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护生刚刚跨入临床,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及对职业防护认识不够,是造成锐器伤的主要原因。据杨西宁[7]调查,受职业安全教育与未受职业安全教育的医学生锐器伤的发生率是有差异的。因此必须做好护生职业安全教育,通过岗前教育、知识讲座、小讲课、晨间提问,让护生了解引起锐器伤的危险因素,锐器伤可能导致的对身心健康影响,预防锐器伤发生的有关规定及操作规程,及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上报途径,接种乙肝疫苗的重要性,建议护生下临床之前进行乙肝疫苗注射等。使护生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职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在临床实习中时时刻刻做好职业防护,避免发生锐器伤,若一旦发生锐器伤,护生也知道如何处理、上报,避免因一些护生怕受批评,或认为无关紧要,不报或漏报,切实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减少因职业暴露引起感染。4.2改进护理器材,规范操作流程,避免护生发生锐器伤。护生的针刺伤主要是针刺伤手造成的,而且50%发生在操作后整理用物及废弃物时,60%锐器伤者都不是锐器的最初使用者。美国CDC在2000年就提出,如果使用安全的医疗护理用具将可能减少62%~88%的锐器伤。现已证明,锐器收集箱的使用使针刺伤份额发生率降低了50%[8]。因此在医院条件许可情况下,改进护理器材,如使用无针头的产品,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使用锐器收集箱等,减少护生在操作中与针头接触,减少发生锐器伤的机会。在改进护理器材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规范护生的操作流程,避免不良的操作习惯,尤其强调操作后 对用物及医疗废弃物整理,禁止污染针头回套,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针头,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架上,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采血采用专门针头、真空试管,及时处理使用过裸露针头,放在锐器收集盒里,并且锐器收集盒不能太满,以免有针头暴露在外,刺伤别人,给躁动患者操作时最好在带教老师协助下完成。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必须强调安全操作流程,将安全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各个操作环节,规范带教老师与护生的操作,避免护生发生锐器伤。4.3健全锐器伤检测、呈报制度。虽然在加强安全教育,规范操作规程后,大大减少锐器伤发生率,但仍有一些锐器伤不可避免发生,这时应及时处理,积极面对,最大限度降低护生因职业暴露造成的感染。在护生发生锐器伤时,马上做好伤口处理,挤出伤口的血液,用肥皂流动水清洗并消毒,严重者做好清创缝合,同时向带教老师报告,护士长报告,由护士长向保健科报告,并填写浙江省《医院医疗锐器伤呈报表》。保健科在接报后,对血液污染的应做好监测,判断病人有无乙肝、丙肝、艾滋病,若是乙肝、丙肝患者,若被污染者没有产生乙肝表面抗体,马上注射免疫球蛋白,并继续监测;若是艾滋病,在事故后1-2h服用双汰芝300mgBID/28天,严重者加用利托那韦,并在6、12周、6、12月对被污染者进行监测,可减少感染风险67%。我们在30例针刺伤护生中,28例及时做好伤口处理,另两例没有刺破皮肤,没有进行伤口处理,同时对没有接种乙肝疫苗的护生及时进行免疫球蛋白注射,经进一步随访护生没有发生职业感染。故此应建立、健全锐器伤检测、呈报制度,进行有效干预的,处理、监测,追 踪伤者的健康状态,最大限度降低危害程度,保障护生身心健康。参考文献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分析与防护对策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09年共上报登记表54份, 女49例, 男5例, 其中工龄≤5年47例 (87.1%) , 工龄>5年7例 (12.9%) 。病房33例 (61.1%) , 急诊科、治疗室各6例 (11.1%) , 损伤人员还分布在手术室4例、门诊3例、注射室1例、医疗废物储存室1例。

1.2 方法

受伤者经过紧急的局部处理后, 填写两份《医务人员锐器伤个案登记表》上报医院预防保健科, 预防保健科对54例个案登记资料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锐器伤在医务人员中的分布见表1。

2.2 导致锐器伤种类构成见表2。

2.3 操作环节导致锐器伤分析见表3。

2.4 锐器伤发生原因见表4。

2.5 锐器伤后处理情况见表5。

3 讨论

3.1 锐器伤最常发生于临床护士和低年资的医护人员

表1显示, 54例锐器伤中护士的锐器伤占总受伤例数的72.2%, 护生14.8%。因此护理人员是锐器伤高危人群, 是职业暴露教育重点对象。工龄≤5年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占87.1%, 由于低年资医护人员参加工作时间短, 职业安全教育知识掌握不牢固, 防护意识淡薄, 技术操作不娴熟, 不规范操作等原因, 导致这两类人群的锐器伤发生率高。

3.2 锐器伤主要由操作者自己造成

造成受伤的器具以输液头皮针和注射器针头为主。表4显示, 54例锐器伤中51.8%是由操作者操作中不小心刺伤自己, 最常发生的是护理人员在给输液患者从血管内拔针放入利器盒前未固定好针头而刺伤自己, 与报道的护士中最常见的锐器伤原因为针头回套, 其次为用完尖锐物未收回收集盒[1]有差异。主要是通过职业暴露防护的培训和操作流程规定处理注射针头时强调不回套针头, 不直接用手分离针头, 直接把针头放入利器盒及医院重视职业防护, 投入资金购入利器盒有关。但如何避免拔头皮针时针刺伤, 还值得探讨, 提示管理者在预防锐器伤时不单只考虑配备利器盒 (箱) , 要深入临床仔细观察哪一步操作易造成针刺伤, 如去病房拔输液, 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推治疗车, 随身带利器盒, 如何带, 头皮针拔出后如何固定再投入利器盒等, 是在制订操作流程时要考虑的。

3.3 操作环节中拔针及拔针后锐器伤发生率高

住院患者输液量大, 输液时间集中, 拔针时间相对集中, 频繁接触输液针, 容易机械化, 大脑易疲劳, 思想易麻痹, 导致拔针时刺伤。其次, 拔针后针头虽回插在输液瓶胶塞, 插入位置较浅, 徒手提起输液瓶时, 针头从瓶塞脱落, 刺伤小腿、脚背。

3.4 锐器伤的防护对策

3.4.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是预防锐器伤的关键。实施标准预防可防止>30%的针刺伤发生[2]。因此,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 要重视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增强医护人员对锐器伤的防护意识, 提高有效处理锐器伤的能力。防护措施不应停留在对刺伤后伤口处理上, 而应强化“标准预防”的理念, 要加强培训和考核, 监督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感染血源传播疾病的机会。

3.4.2 规范操作行为是确保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有研究资料显示, 不良的操作习惯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3]。因此, 要进一步规范操作行为, 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应戴手套;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不应直接用手传递锐器物;折安瓿时要用纱布包裹;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操作时应带锐器盒到床旁, 操作完毕时立即把锐器直接放到锐器盒, 不应将锐器存放在治疗碗内再清理到锐器盒, 增加锐器伤的机会;避免拔针后把针头插在输液瓶塞中, 导致在行走中针头脱落扎中小腿或脚背;盛装锐器的盒不能过满;给躁动患者操作时应有助手和配备必要的约束措施。

3.4.3 建立预防锐器伤的管理和监控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锐器伤管理组织, 落实职业防护监控制度, 制定职业防护制度及规范化操作流程, 严格执行登记报告制度, 发生锐器伤后, 立即按锐器伤的处理流程和上报流程处理。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被暴露的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 若有伤口, 在伤口旁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15 min以上, 禁止进行挤压。 (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 (4) 填写“医院锐器伤登记表”, 报告保健科、感染管理科, 保健科对锐器伤者进行备案、跟踪;属于职业暴露的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防治。

参考文献

[1]赵华, 黄根梅.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12) :45-46.

[2]徐明, 何长新.临床实习人员普遍预防知晓率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3, 13 (7) :662-663.

上一篇:有气质内涵的微信名字下一篇:中考志愿填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