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手卫生

2024-12-29

医务人员手卫生(精选12篇)

医务人员手卫生 篇1

医源性感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手是医院感染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安全、简便、经济和有效的措施之一[1],但全球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容乐观。WHO总结的基线数据显示全球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分布在5.0%~89.0%,总体的平均水平为38.7%。医师的手卫生依从率为32.0%低于护士48.0%[2]。有数据显示:从整体看,我国大中型医院中,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相对较低,约40.0%~50.0%[3]。医师接触患者的机会仅次于护士,抓好医师手卫生的管理,是提高全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关健。笔者于2014年3月对本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抽样调查,随后对医师手卫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观察医务人员180人,其中医师60名、护士60名、其他医务人员60名。调查人员是经过统一培训的3名实习护士,进行暗访,并填写由院感科统一制定的调查表。依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手卫生五个关健时刻”进行统计,在统计中,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七步洗手法”严格把握洗手正确性,对不正确洗手记为“未执行”,如果手无明显体液污染时可用快速手消毒剂替代洗手。

1.2调查时间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2月、干预后4月、干预后6月进行调查。

1.3干预措施做好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请医务科配合,组织全院科室主任召开“医师领头洗手”动员大会;将“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制成PPT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授课,课件着重强调医师手卫生的重要性;进行“以医师为主体的手卫生宣传教育”活动周,并进行医师洗手表演活动;每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并将手卫生考核成绩放在医师质量考核中,与个人绩效挂钩;完善全院医务人员办公室手卫生设备设施:共计添设洗手池18个,张贴洗手图20张,增添快速热水器42台及干手纸箱48个。在全院形成一个医师领头洗手的手卫生常态。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科室医师手卫生执行情况,见表1。

2.2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见表2。

3讨论

3.1医师手卫生很重要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医师手卫生依从率低于护士,而高于其他医务人员。而医师是除了护士与患者接触次数最多的医务人员,且医师每天要进行查体、穿刺、手术、分娩、穿刺等各种侵入性操作,与患者接触密切,所以医师的手卫生状况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有调查资料显示:病原体可经医务人员的手广泛传播,因此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医院感染总数的30%[4]。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因为医师洗手不彻底而导致。在干预过程中,也发现医师手卫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并及时告知并纠正,如:医师认为戴了手套没必要再洗手、危险性不大的操作没必要洗手、手卫生用品对皮肤有刺激性等。此次调查中发现门诊医师的依从性最低(10.00%),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门诊医师年龄较大,资历较老,洗手意识较差有关,通过加强培训后手卫生依从性也明显提高(90.00%)。

3.2干预医师手卫生能够提高全体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本次调查发现:通过干预医师手卫生,全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干预前有显著提高。许多院感专家认为,只要采取合适的手卫生干预措施,即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医师做为医院的核心人物,他们良好的手卫生行为可以影响其他医务人员。手卫生不是一个高科技的技术,是一项简单而又难于执行的行为,因此意识更为重要。有调查资料显示:认知程度与手卫生的依从性呈正相关,是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因素[5]。院感科有必要加强对医师手卫生认知及依从性的监督、巩固和强化,使医师在获取手卫生知识的态度上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提高全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3.3院感管理者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手卫生管理方案在手卫生管理方面,有研究显示:应依据医务人员各群体洗手的依从性,教育背景等的差异,开展内容不同、目标不同、形式不同的教育,不断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改善不良的洗手行为[7]。基层医院的院感管理者绝大多数为护理人员,如果管理者资历较浅或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在医院的管理地位就低,也难于应对医师的管理,所以对护士手卫生的管理多于医师。大多数基层医院还没有把手卫生纳入医师的医疗质量考核环节中,导致医师对手卫生不够重视。此次调查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强化了医师的手卫生理念,规范了医师手卫生行为,同时也促进了全体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在基层医院的手卫生管理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落到实处,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保证医疗安全。

3.4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需要医院领导重视并加大投入此次调查医院投入大量经费,完善了全院的洗手设备设施。因基层医院的条件有限,大部分还没有普及感应式洗手龙头,即使配备了干手纸,使用率不是很高,这可能与科室的经济成本核算等因素有关。领导能重视、创造完好的洗手条件及合理设施是保证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基础,也是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一个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杨艳秋,高淑义,王海英.北京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8):4106-4107.

[2]程莉莉,张秀月,王大南,等.国内外手卫生行为及依从性差异比较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7):3748-3750.

[3]谷晓岚.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757-1760.

[4]陈小诤,胡鹰鹰,孙朦朦,等.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3(5):299-301.

[5]秦宝聚.麻醉医师手卫生及依从性的现状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449.

[6]陶小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234-235.

医务人员手卫生 篇2

一、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二、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三、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

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1.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

进行;

6.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7. 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洁。

医务人员手卫生 篇3

关键词:医务人员 手卫生 干预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77-01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各种流行病在全球的扩散,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的一项重中之重的课题。手卫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大力推荐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简单、经济、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对患者和医护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受到各国和WHO的高度关注。手卫生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减少医院损失,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因此,医护人员要注重手的卫生,预防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和监测的程度是影响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高低的重要因素。同一地区的不同医疗机构因医院管理者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不同,采取的手卫生政策和手卫生培训的差异,手卫生工作的差异也较大。我院是口腔专科医院,使用的仪器设备、手术器械等材料种类、规格繁多, 操作技术复杂,医护人员接触到患者的唾液、血液、污染较严重,工作具有特殊性。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略手卫生,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大部分医护人员缺乏对手卫生的认识,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要求。通过实践证明,科学地分析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现状,找到差距与不足。通过创造手卫生的氛围,加强手卫生专项培训,专题展示、现场演练、洗手培训、洗手竞赛、有奖问答等形式,多途径、多方式的教育和培训医护人员;增加安装洗手设施、配备手消毒剂、改良手卫生方法,规范手卫生技术,将洗手液和手消毒剂消耗量设为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手卫生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护理人员手卫生习惯,将手卫生纳入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检查标准之中,保持手卫生成为防止医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提高医护人员洗手效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1-2]。

1 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存在问题分析

(1)我院是口腔专科医院,使用的仪器设备、手术器械等材料种类、规格繁多,操作技术复杂,医护人员接触到患者的唾液、血液、污染较严重,工作具有特殊性。医务人员对洗手的意识比较薄弱。

(2)洗手率低,医护人员在繁重的医疗护理工作中,手的微生物污染严重,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约20%~30%,并分离到黄金色葡萄球菌等,接触患者污物后未洗手时的手带菌率高达100%[3]。医生在检查每个患者后洗手,仅有极少数医生能做到,大部分医生做不到,尤其是在查房时,日常工作中,护士常常在完成整个病房的护理操作后才洗手[4],在通常情况下,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约50%人员在未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护理活动[5]。

(3)管理者重视不够,没能提供完善、方便正确的洗手设施,管理人员对正确洗手的操作方法和时间要求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监控也会导致医务人员洗手达标率不高。

(4)医院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质控管理及培训力度不够。

2 对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干预管理对策

(1)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随机抽样检测,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门诊、急诊、住院部、检验科医务人员300名,连续观察记录调查对象手卫生指征总次数、实际手卫生执行次数以及手卫生设施配置情况、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情况、手卫生知识知晓情况、不同职业比较、不同部门比较、不同职称比较,进行数据分析。①自设问卷的设计: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设计《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调查问卷》;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检测:现场医护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及记录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2)规范洗手技术,改善洗手设施,根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对医护人员洗手的要求制作洗手示意图,将图张贴至每个洗手池旁,即使于学习又起提醒作用[6]。洗手池手拧水笼头应改为感应式水笼头,洗手液的装置改为感应式,改为纸巾擦手。采用手感舒适的洗手液及速干手消毒剂、普通病区流动护士站、治疗车上均随处配备速干手消毒剂等。

3 评价干预管理前后结果分析

(1)通过实施手卫生干预措施,干预项目实施半年后以相同的方法进行观察与记录,洗手设施、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合格情况、洗手液和手消毒剂消耗量动态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在干预后的手卫生采样检测结果,比干预前提高了40%。使手上微生物的消除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

(2)医院高度重视,改善洗手设施,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便捷的洗手环境,加强医院感染的教育及培训,感控科加强制度的落实及质控管理力度,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严格按照洗手程序正确地洗手,自觉地提高洗手的依从性,落实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我院通过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干预管理,制定系统、规范、可行的干预计划及制度,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使医院感染率下降,降低医院内感染的风险,对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又力,周斌,胡志东,等.外科术前免刷式洗手消毒效果检测及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650-651.

[2]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3]刘灿兰,刘虹.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与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8):909-911.

[4]张润香,冯伟,熊建球.临床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0):1138-1139.

[5]朱惠兰.加强医务人员洗手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5):

531.

感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篇4

1 整改前感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

1.1 硬件设施差

房间小、水槽小而且仅有1个, 只有冷水。全科医护人员及实习生每天大约有30人在病房工作, 但洗手房间狭小, 在不足2 m2的房间角落有40 cm×60 cm的搪瓷水槽, 安装红外线和手拧式水龙头各1个。我院处于南方, 冬天气温可低至3 ℃, 无热水洗手。全科公用擦手毛巾, 或在自身的白大衣上擦干。洗手池旁未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只在治疗车上放有快速手消毒剂, 使用的人很少。

1.2 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认识不足, 依从性低

虽然墙上贴有卫生部六步洗手法示意图, 但不少人洗手后接触污染物品或者接触病人后没洗手, 接触病人前洗手人数更少, 没有掌握洗手的指证。认为戴了手套给病人检查或治疗后脱了手套, 手是清洁的, 不用洗手, 或者随便冲洗一下, 未认真洗手。

1.3 手卫生方法不正确

没有掌握或者按照六步洗手的方法洗手。主要表现为洗手不用清洁剂仅用流动水冲洗, 洗手时间短、洗手步骤不符合要求, 如遗忘清洗指尖、大拇指;干手方式不对, 造成洗手后的污染, 如在白大衣上或公用毛巾上擦干双手, 搓揉强度不够, 指甲过长。

1.4 手细菌培养结果

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 医护人员手细菌培养结果应≤15 cfu/cm2。感染科护理人员每次手细菌培养合格, 医生长期培养不合格, 经常受到感染管理科经济惩罚, 每次感染管理科采样, 医生都极不愿意配合。

2 整改措施

2.1 提高科室管理者对手卫生的认识

2006年10月医院派出护士长参加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培训班, 科室管理者提高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 对手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也有更深的认识。参观学习了大医院尤其是专科医院和感染科的洗手设施及方法。

2.2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手卫生意识与知识水平

组织学习医院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手册》中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规范, 在科室对全体医生、护士、工人分层次进行培训。实习医生、护生到科室由专人进行手卫生培训。

2.3 改建洗手设施

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 2006年12月把洗手槽改建在宽敞的地方, 能同时容纳3个人洗手, 不锈钢制作, 便于清洗消毒;配置电热水器, 以方便冬天洗手;并配置干手机。 在洗手显眼处墙上贴卫生部六步洗手法示意图, 配置洗手液, 洗手处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以方便医务人员洗手及手消毒。

2.4 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速干手消毒剂具有作用快速、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具有护肤功能, 可以节约医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 同时速干手消毒剂还不受水源、水池、场所等的限制, 非常方便医务人员的使用, 当手没有受到病人血液、体液等有机物明显污染时, 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来代替洗手。

2.5 加强管理、监测、控制的力度

定期对洗手法操作考核, 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样监测, 并将以上结果与目标管理挂钩。

3 整改后结果

医生、护士及实习学生手细菌培养在以后这一年半都合格, 达到≤15 cfu/cm2要求。

4 讨论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由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造成医院感染占30%[1], 医护人员手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手卫生是洗手与手消毒的总称。手卫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 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最基本、最简单且易行之有效的手段。医务工作者每天坚持高质量的洗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25% ~50%[2]。科室管理者重视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 采取必要措施, 加强管理、监测、控制的力度, 提高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的认识, 使临床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手部卫生是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基础环节, 自觉贯彻洗手的规定, 从而减少外源性疾病传播的机会, 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同时医院也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改善手卫生设施, 包括增加洗手池, 提供清洁剂如洗手液, 完善干手设施, 如为医务人员安装干手机, 提供干手纸巾等, 使洗手设施方便、实用。文献报道, 无水洗手液使用快速、方便、节约工作时间、提高效益、具有出色的杀菌效果、可以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可直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3]。通过以上措施, 使手卫生工作能够更加科学、规范, 更好地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服务。

参考文献

[1]牛修成, 张树德, 周桂珍, 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2) :88.

[2]王荣之, 龚明勋, 放淑清, 等.医务医务人员手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1) :46.

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 篇5

判断题

1.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应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揉搓双手每个动作至少15秒钟.√

3.只要手套没有破就不用担心有害微生物会污染到手。×

4.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5.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单选题

1.护士,赵某,在进行戴无菌手套的练习,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D

A.戴手套前先洗手、戴口罩和工作帽 B.核对标签上的手套号码和灭菌日期 C.戴上手套的双手置腰部水平以上 D.戴上手套的右手持另一手套的内面戴上左手

2.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

A A.洗手

B.合理使用抗菌素 C.环境消毒 D.隔离传染病人

3.手消毒效果应达到的要求: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数应 A A ≤5cfu/cm2 B ≤ 8cfu/cm2 C ≤10cfu/cm2 D ≤15cfu/cm2

多选题

1.下列哪些情况医务人员应认真洗手 ABCDEA 接触病人前后 B 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C 进行介入治疗前后

D 进人或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 E 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2.关于戴手套的描述正确的是 ABC A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 B 戴手套前应当洗手 C 摘手套后应当洗手

医务人员手卫生 篇6

【关键词】临床医务人员 持续质量改进 手卫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2-01

衡量医院质量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医院的感染控制,感染控制工作质量的好坏会对患者的安全以及整个医院的形象都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是整个的医院感染控制中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一个措施。近几年来,我国的医院十分重视对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工作,但是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同管理要求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能够提升手卫生的依从性,本院成立了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成立质量管理的活动小组,对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遵循PDCA循环,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式来对目前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工作的现状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并且对采取这一措施之后手卫生情况进行分析。参加实验的人员包括了我院50个科室的临床医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等[1]。

1.2方法:我院于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开展了临床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的专项检查,并且对他们洗手的依从性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检查的内容包括了检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作了何种的操作,有没有洗手或者是进行消毒,手卫生的方式是不是正确,对于那些手卫生方法不正确的医务人员要进行现场的指导[2-3]。还成立了CQI小组,针对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的检查结果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改进的方式和策略。

1.3临床观察:在观察和记录中发现,很多科室的领导对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工作没有给予突出的重视,这就使得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不高,没有认识到这一项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工勤人员来说。此外由于工作量比较庞大,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连续的静脉注射时,难以做到每一个操作都能够洗手。一个药师在为多个病人进行换药时,也只是更换了手套,不能够做到一一洗手。最后科室内部的手卫生设施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不够完善,医院的宣传力度不够,难以形成良好的手卫生氛围[4-5]。

1.4统计学方法: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改进前不同科室临床医务人员的洗手执行率(%)

科室应洗手次数实际洗手次数洗手的执行率大内科33612537.20大外科32111435.51妇产科853440.0改进之后,全院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洗手的次数为997次,实际的洗手次数为631次,洗手的执行率为63.29%,其中正确的洗手有405次,洗手的合格率为64.18%。改进之后同改进之前洗手的执行率和合格率之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

3讨论

CQI极大地提升了我院临床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提升了团队意识和科室内部的凝聚力,加强了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提高了手卫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这种改进方式中对手卫生意识比较薄弱的人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得制定出的手卫生管理规范也能够加以贯彻和落实。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CQI这种改进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对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及时地改进的措施加以完善,可以使得手卫生管理工作更加的人性化和科学化。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临床临床医务人员洗手执行率和合格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琴珍,盛燕妃.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23:56-63.

[2]何晓英.呼吸内科患者痰培养标本送检的持续质量改进[J].护士进修杂志. 2009,19:112-123.

[3]徐萍萍.持续质量改进在门诊采血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9,8:89-94.

[4]李六亿,贾会学,朱其凤,陈新民,龚瑞娥,陈菁,曲绍蓬,胡霞云,赵艳春,贾建侠,赵秀莉.综合医院感染管理科设置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11:117-125.

产房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产房医务人员15名, 医生5名, 助产士10名;参加工作年限:3年~10年;年龄:22岁~45岁;职称:初级~高级。

1.2 调查方法

1.2.1 随机观察

随机观察过程包括产妇进入待产室待产到产妇进入分娩室分娩全过程, 产房助产医务人员在产前检查及接产前按照《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洗手, 完成每一次洗手或手消毒的方法、步骤及洗手时间是否符合要求。观察时不对医务人员提供任何手卫生的相关信息。

1.2.2 采集手标本, 细菌培养

对准备助产的医务人员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附录B中《手卫生效果检测方法》进行标本采样, 由专业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检查方法进行接种培养。整个操作过程, 检验人员衣帽整洁, 无菌观念强, 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

1.2.3 手卫生合格率计算

细菌菌落总数 (cfu/cm2) =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 (cm2) 。

1.2.4 手卫生依从性计算

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实际进行手卫生次数/附合手卫生指征要求次数×100%.

2 结果

随机调查结果显示, 产房医务人员在接触产妇前洗手8例, 占53%, 接触产妇后洗手14例, 占93%.洗手时间≥15 s者5例, 占33%, 手卫生细菌监测合格率约44% (按标准≤5 cfu/cm2) 。

3 讨论

有循证医学证据证实, 医务人员的手上带有大量的细菌, 特别是产科, 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 病原体多而复杂, 助产过程中侵入性操作较多等多种因素, 产房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不提高手卫生水平, 产妇交叉感染的概率就会明显增高。本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接触产妇前的洗手率约为53%, 此结果令人担忧;接触产妇后洗手率为93%, 说明产房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强于对产妇的保护。产房医务人员手卫生观念淡薄, 依从性较差, 尤其在接触产妇前, 接触两患者之间的依从性更低。护士接触患者前执行手卫生预防交叉感染, 是保护患者至关重要的措施[3]。洗手是非常必要的, 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之一[4]。本组洗手时间≥15 s, 占33%, 手消毒后细菌检测合格率为44%, 洗手达标率不高, 说明产房医务人员洗手操作方法和时间把握不正确。主要表现为洗手仍用固体肥皂而未使用避免二次污染的抗菌皂液, 有时仅用流动水冲洗;洗手的步骤也不符合要求, 遗忘清洗大拇指、指缝等部位;擦手时也存在问题, 共用毛巾、工作衣擦手等导致再次污染, 并在管理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指导和监管。

手的清洁和消毒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可以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率[5]。以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RAS) 的流行、2009年西安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的教训为例, 暴露出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最重要环节, 产房医务人员做好手卫生工作是首当其冲之事。从调查中凸显出医院内应加强手卫生管理,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6], 制定有力的制度措施, 快速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与正确率,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

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 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强化宣传培训, 提高手卫生知识水平。根据不同的人群与需求, 利用专家授课, 用大量的事实、数据, 讲授手卫生的重要性。平时利用制作图谱、简报的方式进行宣教, 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将手卫生纳入三基三严考核内容,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责任心与依从性。 (2) 领导提高认识, 积极改善手卫生措施。在手卫生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 提供必要的清洁用品, 手消毒剂、干手设施, 最好使用一次性纸巾。据有关资料显示, 使用一次性纸巾比使用消毒小毛巾、吹风成本最低、最合算。 (3) 开展手卫生成本效益分析。手卫生需多少成本?能给医院带来多少成本效果?对医院有何影响?对医务人员有哪些好处?通过国内外相关报道资料数据对手卫生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 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4) 感染管理科认真履行职责, 做好监管工作。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手的清洁与消毒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规范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与反馈。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可将手卫生的用品科室与院方各承担50%成本, 每月对科室使用手卫生用品的消耗量进行统计、反馈, 以此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4 小结

手卫生对于干预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 医院感染管理者应有计划地强化手卫生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与知识水平, 并将其纳入三基三严考核内容, 依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积极改善手卫生设施,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以控制医院感染, 提高医疗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韩黎, 朱士俊, 郭燕红, 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2) :140-142.

[2]熊薇, 赖晓全, 徐敏.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7, 24 (3) :276.

[3]韩黎, 张高魁, 朱士俊, 等.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0) :1135-1137.

[4]马文波, 韩静, 李魏华.临床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9, 8 (1) :65-67.

[5]冯吉, 周待春, 孙立英.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率现状调查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 (3) :278-280.

医务人员手卫生 篇8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洗手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手卫生不良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1]。为了解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手卫生执行率的情况,2009年4月我们对医务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院临床、医技科室的80名医务人员,其中医师26名,护士40人,医技人员14人,工龄最长26年,最短6个月。

1.2 调查方法

调查分两部分先后进行,第一部分检查人员进行暗访,观察手卫生执行率情况,记录医务人员该洗手时的实际洗手次数。第二部分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和洗手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认知,洗手指征、洗手方法、手卫生培训情况等。

1.2.1 调查人员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标准培训后,每天上午进行2小时观察,记录医务人员按规定洗手的比率及洗手合格率。按六部洗手法洗手至少15秒钟为合格,如为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按六部洗手依次均匀搓擦一遍为合格。

1.2.2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手卫生执行情况

接触患者前手卫生的执行率是29.7%,接触患者后手卫生的执行率为53.9%,接触患者前后手卫生的执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

在观察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手卫生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80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1)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认知:有95%的医护人员知道或部分知道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但大多数不知道其相关因素。(2)洗手六步法的认知:有96.3%的医护人员对六部洗手法认知,其洗手知识来源于培训的占87.5%,10%的是通过贴在水池旁的宣传得知。(3)洗手指征认知:有92.5%的医护人员知道接触患者及操作前后洗手或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处理,12.5%不知道带手套前后手需要清洁处理。(4)手卫生培训情况:有93.8%的医务人员接受过手卫生培训。

3 讨论

文献表明,手卫生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医院内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差,实际观察2小时的平均洗手率是16.36%[2]。究其不能规范洗手的原因主要是医护人员因担心肥皂或洗手液、手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作用,频繁使用会使手部皮肤老化、粗糙,因而不愿意洗手或尽量减少洗手次数。

另外有些人因为患者多,工作忙,认为频繁洗手浪费时间而忽视洗手工作。缺乏手卫生的风险意识,认为洗手麻烦又损伤皮肤,只有在自己需要时才洗手,而未考虑病人的安全,或错误认为医院感染主要是物品器械消毒不严所致,与手卫生关联不大而不重视洗手;洗手方法不规范,一部分医务人员对洗手指征及六就洗手法不知晓或掌握不够,洗手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洗手目的。对手卫生存在误区认为戴手套可完全避免手污染。

4 对策

4.1 广泛宣传,提高手卫生意识

正确规范的手卫生可清除手上的病原菌,切断通过手传播病原菌的途径,以达到预防医院感染的目的[3,4,5,6]。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低,与医务人员的认识有关,尽管大多数医务人员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仍不断坚持正确的洗手行为,自我保护意识强于保护患者意识,因此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标准洗手的宣传,提高医务人员保护患者的意识,真正让医务人员了解手卫生、重视手卫生。

4.2 加强培训,提高手卫生知识水平

采取在不同的层面、针对不同的人群和需求、用不同的方式对全院职工进行培训,使之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加强手卫生依从性,包括掌握最基本的如何使用何时使用洗手液,掌握正确洗手持续时间正确六部洗手法等内容,使医务人员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同时,感染管理部门应制定本院的手卫生制度,成立手卫生管理小组并确定目标,制定工作计划,进行阶段总结及效果评价。4.3监督指导手卫生的执行医务人员只有29.7%在接触患者前,53.9%的在接触患者后洗手,接触患者前后的执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管理科应定期下科室监督、检查、指导手卫生的执行,定期不定期对各科室工作人员的手进行抽样监测,尤其对重点科室重点岗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按规定做细菌培养,并将每次检查监测结果及时反馈至被查科室,并将其纳入职工技能考核与科室医疗质量考核评价进行奖惩,从而督导和推进医务人员坚持手卫生、增强执行手卫生制度与规范的自觉性,使手卫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4.4 改善手卫生设施

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对医护人员洗手的要求制作洗手示意图,将图张贴至每个洗手池旁,即便于学习又起提醒作用[7]。洗手池手拧水笼头应改为感应式水笼水,洗手液的装置改为感应式,改为纸巾擦手。医院手卫生设施是否完善、方便,都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频度。

4.5 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在治疗车、洗手池等处摆放快速手消毒剂,以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速干手消毒剂具有作用快速、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具有护肤功能,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可以节约大量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质量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丽容,徐风琴.医务人员干手设施的选择与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7):856.

[2]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3,13(6):510.

[3]胡美春.医务人员手卫生洗手检测结果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405-1406.

[4]刘灿兰,刘红.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与监控医院感染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8):909-911.

[5]张润香,冯伟,熊建球.临床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0):1138-1139.

[6]石娜,徐伟,舒雪琴,等.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6):601-602.

医务人员手卫生 篇9

为了加强医务人员认识和重视手卫生, 促进手卫生制度的认真执行, 提高手卫生的合格率, 我院于2011年5月到2011年11月, 对100名医务人员 (医生, 护士和检验人员) 在手卫生后对手部采样并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及鉴定,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随机抽查我院医务人员100名, 其中医生38名, 护理人员42名, 检验工人员20名。

1.2 方法 58名被抽查的人员在进行了医疗各种操作后, 选用速干手消毒剂干洗手法洗手, 42名医务人员用传统的流动水六步洗手法洗手。

1.速干手消毒剂干洗手方法: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手掌心, 按流动水六步洗手方法的步骤进行揉搓, 注意保证手消毒剂完全淋抹到手部皮肤, 直至手部干燥。2.流动水六步方法:①先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②在手掌上抹肥皂或洗手液, 均匀涂抹, 搓出泡沫, 让手掌、手背、手指、指缝等都沾满肥皂泡沫, 然后反复搓揉双手及腕部;③两手心互相摩、擦;④手心、手背相互搓、揉;⑤两手交叉着洗, 清洗手指间隙;⑥在水龙头下, 将手冲洗干净。

此外, 洗手前最好脱下手表或戒指, 洗手时要注意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 因为这些部分最容易藏污纳垢。

1.3 检测方法 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的要求方法进行手部采样, 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并计数菌落数。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 医务人员手卫生菌落数标准Ⅰ、Ⅱ类区域≤5 cfu/cm2, Ⅲ类区域≤10 cfu/cm2, 同时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菌埃希菌。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务人员进行手卫后手部采样细菌学检测合格率为87.0%, 采用手卫生的方法与从事职业对手卫生合格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

注:χ2=2.07, P>0.01

注:χ2=0.25, P>0.01

3讨论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手是传播医院感染的罪魁祸首, 洗手和无菌技术是阻断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导致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 它也是最基本的、最廉价的、最简便易行的手段[3]。然而, 医务人员能做到自觉规范的按“六步”洗手的比例甚少, 另外洗手的时间和合理设施是做好卫生洗手的基础, 在监测中, 部分医护人员认为他们已认真洗了手, 为何手的监测仍不合格?分析其原因为:其一洗手者动作过快, 揉搓时间太少;其二为肥皂潮湿, 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引起细菌的生长繁殖, 如用潮湿的肥皂洗手, 不仅达不到初步消毒的目的, 反而会污染双手。因而影响了洗手的合格率。

速干手消毒剂能杀灭多种致病菌, 是一种高效、快速的皮肤消毒剂, 而且采用密闭、独立包装, 容器具有独特的单向出流装置, 减少了擦手这一环节, 避免了二次污染。调查结果显示, 手卫生方法与职业类型对手卫生合格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提高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手卫生执行率及执行合格率, 除强化手卫生相关知识教育外, 还应高度关注由知到行的转变过程, 加强监督监测管理力度, 切实落实手卫生制度, 提高手卫生的执行力, 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王文革, 许岩, 华楠, 手卫生在控制医务人员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护理研究, 2008, 22 (3) :8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行业标准 (WS/T313-2009) , 2009:77.

医务人员手卫生 篇10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158名医务人员, 医生65名, 护士93名, 调查2012年5月手卫生的执行情况。

1.2 调查方法

依据2009年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洗手和卫生手消毒的具体要求, 感染管理科人员自行设计表格, 人员经过统一培训。调查时间上午08:00~11:00, 采用单盲法现场观察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执行情况, 由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整理调查表并统计汇总。见表1。

2 结果

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较低, 洗手的依从率较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的依从率高, 特别是操作后和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泌物后洗手的依从性高。医务人员总的洗手依从率为60.0%, 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的依从率为54.9%。护士洗手依从率为67.6%, 高于医生的46.8%, 护士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的依从率为61.5%, 高于医生的43.5%。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

此次调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的依从率为54.9%, 与李焕芝[2]报道的57.6%接近, 高于李六亿[3]报道的30.2%。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 (1) 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活动过程中, 工作繁忙是主观因素。 (2) 思想上不重视, 未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 比如医生查房接触每位患者之间, 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手的依从性差。 (3) 手卫生设施配备不足, 不方便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 (4) 洗手后干手问题无法解决。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高于医生, 说明护士接受培训后手卫生的观念强。调查发现, 操作后的手卫生明显高于操作前, 大部分医务人员注重操作后洗手, 自身防护意识强。没有认识到手是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之一, 对患者的保护意识不强。手卫生是双向保护, 操作前的手卫生是为了保护患者, 操作后的手卫生是为了保护医务人员。

3.2 加强培训

通过调查发现医务人员的行为习惯改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要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分次分批培训。重视对新上岗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手卫生是其中的重点之一, 培训时需详细讲解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方法, 并配以图示。培训后每人现场进行洗手操作, 给予打分, 纳入岗前考核成绩, 对洗手不合格的人员指出存在的问题, 使新员工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 上岗时就掌握洗手和卫生手消毒的正确方法。对医生、护士、工勤人员分批进行培训和考核, 使全员知晓洗手的正确方法。

3.3 完善手卫生设施的配备

对所有临床科室、护士和医生办公室配备洗手设施, 重点部门配备感应式水笼头, 保证手卫生的场所;因肥皂不容易干燥保存, 处于湿润环境容易滋生细菌, 更换成含有护肤成分的洗手液, 既清洁保护双手又不容易被污染;配备纸盒和干手纸, 解决医务人员的干手问题。

3.4 提倡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医务人员工作中手细菌携带率为100%, 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30.4%, 携带的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菌属、奈瑟球菌属等;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枯草芽胞杆菌等, 以上细菌多为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值得高度警惕[4]。杨晓君[5]对180名医护人员手部带菌情况进行分析, 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手卫生的合格率为95%, 明显高于“六步洗手法”的58.33%。治疗车、护理车、换药车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方便医护人员取用。医生每人口袋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方便查房、检查患者时取用。工作中提倡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节约时间, 方便取用, 提高工作效率。速干手消毒剂以乙醇为主要成分, 密闭包装, 含有护肤成分, 对皮肤刺激性小, 使用方便, 作用快速, 杀菌效果好,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卫生依从性。

3.5 加强手卫生宣传, 加大考核力度

在洗手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的图示, 方便医务人员洗手时看到, 加强手卫生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全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和认识水平。将手卫生纳入绩效考核, 实行奖罚严明, 对好的科室和个人在医院内网上公示, 予以表扬。对手卫生依从性差的科室和个人与奖金挂购, 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取得明显效果。

手卫生是一种最经济、最基本、最简单易行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菌传播的手段, 国外有研究报道, 手卫生可有效降低>30%的医院感染发生。此次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率为54.9%, 距离卫生部三级医院标准全员的手卫生依从率达到A级≥95%还有很大的差距, 要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手卫生设施配置的合理、合格、方便是手卫生的前提和保障;多部门联合, 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干预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思想上重视手部卫生, 认识到手卫生与医院感染和患者的安全密切相关, 以切断经手传播医院感染的途径,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伯英, 吴修荣.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9) :1277.

[2]李焕芝, 毛亁国, 付建国, 等.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改进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9) :1858-1859.

[3]李六亿, 赵艳春, 贾建侠, 等.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 (5) :546-549.

[4]范文, 黄娥, 段六生, 等.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洗手依从性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9) :1845-1846.

医务人员手卫生 篇11

[关键词] 医务人员;洗手;交叉感染

[中图分类号] R1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115-02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控制是预防医院感染散发和流行暴发的重要环节,有资料表明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前约50%的手部细菌量平均高出标准的9.5倍,每次操作后手部带菌率高达100%[1]。而在外源性医院感染中,经手引起直接和间接性感染占首位[2,3]。随着全民医保制度在国内的实施,基层医院的工作量也日益增加,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在人员紧缺的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状况令人堪忧,手部的带菌量成为引发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强院内感染管理,我院感染控制科在2011年度对268名医护人员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手消毒前后的细菌量进行了统计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1年1~12月对我院268名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前后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手部皮肤进行随机和干预后采样。

1.2 检测方法

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 cm2),并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内振荡80次,然后取1 mL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并置37℃恒温箱中培养48 h,观察结果。

1.3 判断标准

依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4]。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合格标准应≤10 cfu/cm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68名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总体不足50%,见表1。干预前、后手部细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46.8%、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5,P < 0.05)。见表2。

表1 2011年度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

3 讨论

3.1 存在问题

一般性诊疗及护理工作,手部污染严重,手卫生的执行率低于50%,如接触患者前、查房时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测量生命体征、煎药、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吸氧、吸痰、换液体等。

上午诊疗繁忙时段,手部细菌量倍增。如上午医生的集中查房、责任护士十几名患者的治疗,每次操作前后规范的手卫生在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执行,干预前后手部带菌率差别大,极大增加了医院交叉感染的机会。

洗手设施欠缺。缺乏洗手池、水池位置欠合理、距离较远;使用普通的肥皂、无干手纸巾;速干手消毒产品因控制成本而被省略;以戴手套代替洗手、洗手后干手措施多以甩干及在白大衣后部擦干。以上原因均导致洗手次数减少,手部细菌量增加,使手成为传播污染菌的直接媒介。

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在不同科室、不同工种、不同操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门诊及医技科室执行率明显低于临床科室;医生执行率低于护士;无菌操作前手卫生执行率高于无菌操作后,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率低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及脱手套后手卫生执行率低。

3.2 原因分析

3.2.1 对手卫生的认识存在偏差 主要包括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手卫生方法掌握不够[5]。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接触污染物品或传染病人才是造成患者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而事实上因手部污染造成感染传播占相当比例。2003年SARS流行期间密切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其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就是一个有力的铁证。近年来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日渐引起重视,医护人员手部及衣物的污染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此问题在基层中医院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预防为主的观念还没有深入到每个医护人员心中,尤其是非传染病流行季节,往往忽略了接触患者之间洗手的程序。

3.2.2 医务人员数量配备不够 尤其是护理人员,只按照固定床位配比,而实际开放床位有时甚至是固定床位的2倍,在病区走廊加满病床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治疗已相当勉强,手卫生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3.2.3 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力度不够 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感染控制方面,财力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陈旧,洗手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工作量要求。

3.2.4 未把手卫生与职业道德联系起来 洗手频繁易导致皮肤干燥皲裂,部分人只注意保护自己而不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接触患者后手卫生执行率明显高于接触前就体现了这一点,未考虑忽略洗手而使手部的带菌量剧增可能会给患者造成感染的后果。

4 对策

4.1 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

广泛开展全院参与的学习活动,把手卫生培训纳入岗位及岗前培训内容,列入质量考核范围。张贴宣传资料,规范洗手程序。用流动的自来水洗手,洗手前注意清洁指甲、指尖、甲缝和指关节等部位;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注意干手方式,防止二次污染。

4.2 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将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强化经常性监督,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重点检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将手卫生监测结果反馈全院相关科室,严格推行“精确奖惩”,对手卫生执行率低的科室及监测中手部细菌数超标的个人,按规定处罚。

4.3 争取管理层的参与和支持

充分开发领导层,加强领导层对感染控制的重视,使尽可能提供便利的设施和条件。如安装足够的流动水洗手设施、配备清洁剂及干手物品、提供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3]。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改善人员短缺现象,并鼓励科室人员的带头模范作用。

4.4 改善手卫生设施

及时提供手清洁剂,用密闭式液体皂容器,安装非手触式水龙头,有效避免污染环节[6]。推广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约需20 s,且除菌率可达95.4%[7];采用多种形式的包装,如安装在墙上、放在治疗车上、个人衣兜内等,方便使用;添加干手工具,最好为一次性纸巾,避免多次重复使用。

4.5 推动计划的实施

根据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教育监督计划;制作良好手卫生习惯的宣传册,分发给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环境中张贴宣传展板或宣传画,时刻提醒医务人员;鼓励患者及家属监督医务人员手卫生,促进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8]。

[参考文献]

[1] 郝少君,刘德熙,王灵. 现代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87-188.

[2] 吴安华,李丹. 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09-912.

[3] 韦正峥,李淑英,王晖. 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及洗手液消毒效果的评价[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37-243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 2009.

[5] 周细坤,陶宏坤.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及医院感染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2588-2589.

[6] 李焕芝,毛乾国,付建国.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改进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858-1859.

[7] 习红英. ICU工作人员两种洗手效果监测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523.

[8] 唐艳琴,曾娟,杨芳琴.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与干预[J]. 现代医院,2012,12(5):154-156.

医务人员手卫生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康复科医护人员38人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人,女性36人,医生7人,护士26人,技师5人,年龄在23~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8±6.7)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8例,大专及以下学历者10例;具有初级职称者11人,具有中级职称者7人,具有高级职称者11人;工作年限在8年及以上者29人,工作年限在8年以下者9人,30岁以上25人,30岁以下13人。对所有的观察对象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查,第一阶段是2014年10月,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基线调查与监测;第二阶段是在手卫生行为干预实施3个月后进行调查和手卫生质量监测。

1.2 研究方法

对康复科38名医护人员实施手卫生行为干预,分析干预前、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由特定的人员隐蔽观察每位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确保观察对象不受干扰。每一位对象均观察2小时,时间选择在工作日的上午8~12时,评估观察对象是否符合手卫生合格标准《医疗机构手卫生规范》的相关规定:六步洗手法,每次洗手时间≥15s,使用一次性的纸巾或感受器进行干手。记录观察对象应该洗手或卫生消毒次数(记为标准手卫生次数),同时记录实际洗手次数,统计手卫生执行率,然后计算医护人员平均的执行率,并对职称、工作年限、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手卫生执行率=实际手卫生次数/标准手卫生次数×100%。

1.3 手卫生行为干预方法

手卫生行为干预方法的干预措施从个体到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来加强手部卫生行为。①加大改善设施的投入,对原有的洗手条件进行了改进,将原有的一般洗手液改为含护肤成分的洗手液,将原有普通水龙头改为脚踏式洗手池,在洗手处添置了自动干手器。②明确洗手指征:在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黏膜、伤口或破损皮肤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前后以及穿脱隔离衣前后。③反复宣传和定期培训,开展手卫生知识的讲座,对六步洗手法进行现场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提高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意识。④建立完善的手卫生监督管理机制,科内设立手卫生监督小组,每隔一段时间对本科室的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规范进行抽考,并将考核成绩与本月绩效挂钩,对检测手卫生不达标者及时分析原因,予以指正。⑤通过评奖加强认知程度,并对不符合手卫生标准的医护人员进行惩罚,使奖罚制度共同发挥作用。

1.4 观察指标

(1)干预前、后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比较;(2)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结果比较;(3)不同因素对手卫生执行率影响的分析,包括教育程度、职称、工作年限、工作性质和年龄。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的双人双录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比较

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干预前、后手卫生执行率进行比较发现,干预前康复科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为35.0%,而干预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为63.8%,干预前、后手卫生执行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结果比较

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实施培训后康复科医护人员对洗手指征及注意事项以及六步洗手法的理论知晓率高于实施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培训前、后康复科医护人员对手消毒指征及消毒方法方面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因素对手卫生执行率影响的分析,见表3。

3 讨论

手卫生在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成本-效益较高,但当前其依从性较低,从而影响手卫生的效果[5]。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的意识强于预防交叉感染,护士的手卫生执行率好于其他人员[6]。医生的手作为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的重要媒介,却并未完全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大多数医生在接触患者后洗手,而在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率较低[7]。另一方面手卫生的执行率还受到科室和工作负荷的影响,工作越繁忙、操作越多的科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越低。张丽英等[8]通过规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法,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降低了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陈莲芳等[9]的研究发现,集束化手卫生行为干预能提高MICU医护人员的手消毒依从性。此外,当前手卫生的执行率还存在科室间的差异,ICU、小儿科等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较高,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较低。而康复科作为一个侵入性操作较少的科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的发生率较高。徐云霞等[10]调查了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发现,在5240例康复科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有325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6.2%。因此提高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研究发现,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实施培训后康复科医护人员对洗手指征及注意事项以及六步洗手法的理论知晓率高于实施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进行干预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为63.8%,高于实施干预前的手卫生执行率35.0%,说明手卫生行为干预对提高康复科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具有较好的效果。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①手卫生的相关设施更加完善和人性化,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的积极性;②通过培训和现场演练,更加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③将手卫生执行率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实行奖惩制度,更好地激励了该措施在本科室的落实,真正做到从知信行三方面的认知行为促进措施[11,12]。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大专及以下者,中级及以上职称者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初级职称者,工作年限在8年以上者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工作年限在8年以下者,护士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医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以后的手卫生指导、督查、考核以及培训等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这些人群,从而进一步提高手卫生执行率,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手卫生行为干预可以提高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丹.医务人员手卫生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01):53-55.

[2]张孝英,杨俐.综合干预对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09):1274-1275.

[3]Lohiniva AL,Bassim H,Hafez S,et al.Determinants of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in Egypt:building blocks for a communication strategy[J].East Mediterr Health J,2015,21(9):665-670.

[4]韩英.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效果的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08):898-900.

[5]Skodova M,Gimeno-Benitez A,Martinez-Redondo E,et al.Hand hygiene technique quality evaluation in nursing and medicine students of two academic courses[J].Rev Lat Am Enfermagem,2015,23(4):708-717.

[6]黄梅,李蓉琼.干预措施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华西医学,2010,25(07):1375-1376.

[7]Rodriguez V,Giuffre C,Villa S,et al.A multimodal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hand hygiene in ICUs in Buenos Aires,Argentina:a stepped wedge trial[J].Int J Qual Health Care,2015,27(5):405-411.

[8]张丽英,沈彩燕.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率的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30-3631.

[9]陈莲芳,谢配云,林真凤,等.集束化手卫生行为干预对医护人员手消毒依从性的效果[J].现代医院,2013,13(11):103-105.

[10]徐云霞,周泉,朱静芳,等.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9):4826-4827.

[11]李楠,轧春妹.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1):11-13.

上一篇: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下一篇:物流输送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