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

2024-05-18

心理危机(共11篇)

心理危机 篇1

当我们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心理都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但是在接受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情绪,例如心理危机,究竟什么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又有哪些?

什么是心理危机呢?

心理危机即是指个体受到某些强烈刺激,自身力量又无法应对时出现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状态。

心理危机并不是特指某些对象,心理危机与一般心理问题相比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1、心理刺激强度太大。

2、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具有伤害性。

3、出现认知障碍和行为失控的倾向。

诱发心理危机的原因

一是突发事件

例如海啸、冰雪灾害、地震、空难、恐怖袭击等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会让人处在一个紧急的状态下,这个时候内心的平衡会很容易被破坏,出现心理的紊乱,一些诸如紧张、焦虑、恐惧、压抑、痛苦等负面情绪迎来而来。

另一个来源是一些危险性的刺激引发人的心理失衡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着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以使自己和环境能够和谐。当遇到一些重大问题或者小压力不断积累,直到积重难返,就会让人感到难以面对和把握,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让人们不知所措,甚至思维和行为都处于紊乱的状态,这就是失衡,即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比如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自杀,或者把爱变成恨,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一般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度过危机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

当遇到心理危机时,由于处理的方法不同,最后造成的结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种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还是时间上,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去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如果能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更有助于他们心理创伤的恢复。

但是,如果不了解心理问题,做一个“鸵鸟”,就会导致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反而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因此在面对心理困惑,或者有不少心里话想讲讲的时候,一定要找人倾诉。作为家人,如果自己的亲人在一段时间内遇到了心理危机,一定要诱导他讲出来,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能很好地化解内心产生的压力,加速人们从颓废中走出。最后,人们要对心理危机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要认为倾诉就是怯懦的表现,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可以让人获得更多的精神慰藉,并提高抵御心理创伤的能力。

心理危机有哪些危害呢?

患有心理危机的个体很容易对自身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

在危机的状态下,当事者会体验到极大的痛苦和情绪的混乱

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患者甚至会因为无法适应而采取自杀等极端的行为!!

同时个体存在的环境也具有潜在的威胁,尤其是生活在集体中的学生。

提醒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人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所以心理危机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

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

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

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如加强学习与考研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度过难关。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什么是心理危机,也知道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一些方法,当身边的人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快速的走出来。

心理危机 篇2

心理危机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危机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一般都会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产生一系列反应。如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恐惧、怀疑、不信任、绝望紧张、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等。

1 大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危机

1.1 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在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身上比较多见。大学新生要面临学习、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要感受理想和现实差距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冲击。冯俊等人连续4年对7650例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分析发现自卑、焦虑、强迫是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1]。杨子珺等人对3703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可能存在明显心理卫生问题者507人,占13.68%;其中想轻生者79人,占总人2.13%;应引起关注1263人,占34.09%;强迫症状、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和意志问题、自信心缺乏是困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2]。张红杰等人的调查发现男生一般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比女生更易出现心理障碍[3]。大四毕业生易产生焦虑、自卑、盲从、自负孤傲和依赖心理,他们内心存有许多心理冲突:有远大理想但不愿意正式现实;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竞争但缺乏勇气等[4]。孟庆恩认为低年级学生自杀大多是学校生活适应问题,高年级学生自杀大多是因为未来社会适应问题[5]。

1.2 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的大学生一般在情绪上表现为厌学、焦虑、自卑和习得性无助;在学习兴趣上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主动、学习兴趣变化快、将兴趣迁移到网络或者社团活动上;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懒散、自制能力差和缺乏坚韧性的特点;在方法上表现为缺乏学习规划、不懂自学、也不如何听课等特征[6]。李娜认为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在学习中回避问题或困难、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7]。学习困难既是心理危机的原因又是心理危机的不良后果。无论何种原因产生的学习成绩不良,他们都会在心理上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失败感,学习困难必然会加剧其原有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多重心理问题叠加最终必然导致严重心理危机的产生。因此,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深层原因,对症干预。

1.3 人际交往不良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中常见、最为复杂、影响最深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己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个性、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人际交往的不同风格,再加上大学生情绪多变,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极端化和片面化,所以易产生嫉妒、自卑、多疑、害羞、自我中心、人际回避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朱艳以上海304大学新生作为被试研究发现,近三成的新生存在宿舍人际交往的困扰,新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体验呈显著负相关[8]。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危机反应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加上来自家庭、学校、朋友的关爱和支持,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一旦遇到不良诱发事件,不良情绪很容易演变成重大的心理危机或者危机事件。

1.4 恋爱受挫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高峰期,生理上的快速发育和成熟,轻松的校园环境,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成了大学生谈恋爱的重要因素。谈恋爱已经是大学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恋爱人数逐年增加,投入或公开程度有提升;恋爱低龄化,众多低年级的学生也纷纷加入恋爱行列;恋爱的节奏比较快,有时候还会有多角恋爱关系;爱情的出发点比较盲目[9]。大学生在心理上远未成熟,心理抗压能力和挫折耐受能力较弱,因恋爱问题产生的困惑、失望、愤怒、挫折和自卑感等不良情绪是很多大学生难以承受的痛苦,由此引发的暴力、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已经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1.5 家庭经济困难

贠丽萍对长安大学5000余名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偏执、社交退缩、抑郁、焦虑、依赖等负性情绪;其中女贫困生在偏执、社交退缩、社交攻击、焦虑、自卑、依赖等因子显著高于男贫困生;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以及精神病倾向高于独生子女贫困生[10]。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相对比较敏感、脆弱,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欲和自卑感。部分大学生对生活、对他人、对父母都抱有怨恨的态度,自怨自艾,主观痛苦程度严重,将各种不幸都归结到家庭贫困,这类大学生相对个性脆弱,心理素质差,遇到不良刺激会演化为重大的危机事件。

2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2.1 要高度重视,完善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体系

心理危机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一过性的,若及时予以解决一般不会有长久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对心理危机重点在于干预和预防。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在言谈举止、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和学习等诸多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高校要积极完善宿舍、班级、各院系、学校各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明确各级预警体系的职责;积极发挥学生舍长、学生骨干的作用,强化他们的敏感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反映危机问题和参与危机干预;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宿舍和课堂,加强对各类学生的了解、干预和持续追踪;要及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心理辅导和干预的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动态调整;要制定并完善各级心理预警体系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心理预警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序开展。

2.2 以生为本,对学生给予理解、尊重和关爱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危机。以生为本指以真诚的态度,在尊重大学生独立个性和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采用支持技术,让大学生充分表达或发泄内心的积郁,并给予同情、解释和保证,树立其信心。当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一般都会有主观痛苦和强烈的求助欲望,他们会寻求舍友、朋友、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这时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关注,要以包容的心态、平等的对话,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和发现问题,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鼓励他们尝试性地解决问题,对做出尝试努力的学生,无论效果怎样,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他们获取成就感,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学会有价值、幸福的生活。

2.3 要因人而异、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

危机干预倡导的是宣泄、尊重、理解、关爱,让大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自己发现问题,促进自我成长。心理危机的特征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如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要分析学习成绩不良的原因,如果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就要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如果是学习意志品质比较差,就要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慢慢形成自觉和坚持地学习习惯,不可一味指责学生学习努力不够。危机干预要从关注学生的外在言谈举止、生活习惯,逐渐深入到关注学生深层的心理问题。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内心需要、了解自身的优缺点;要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除困惑,让他接受自我,独立自主安排生活;要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个人成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心理成长[11]。

2.4 要多角度、多部门联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关爱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高校各个部门的合作与交流,要加强学校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联系。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学生交流、表现和充实自己的平台,对广大学生兴趣所在的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指导学生社团、班级和宿舍开展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要加强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在产生心理危机时主动寻求师长的帮助;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爱校、护校的观念,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互助互爱,形成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氛围,增进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充分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共同渡过心理的危机时期。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和分析大学生中常见心理危机的特点,提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要高度重视,要建构和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体系,以生为本,搭建学生活动平台,多角度、多部门联动,形成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将有效预防与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经济危机VS心理危机 篇3

金钱是不是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在这场经济危机里,我们如何才能打好安全感的保卫战?

金钱保障安全感?

钱,学名货币,我们用来交换生活所必需的物品以及服务的一般等价物。事实上,从钱出现的那一天起,它就伴随着漫长的社会演变,逐渐超越了它本身的角色,而变成了人类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来源,尤其现代社会,我们几乎将它看成了实现成就、价值和自信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从这个角度讲,没有第二个物种会像人类这样,如此冒险地将安全感建立在虚幻的货币上。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在当今社会中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跟钱有关系。也不怪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任何一个时代,创造价值都是被鼓励的行为,而不幸的是,这种“价值”慢慢被“财富”所代替,大家似乎认为只有创造钱才是创造价值。社会对钱的认知逐渐内化到每个人的思想中,让钱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甚至是对自己的评价。金钱不再仅仅象征着经济上的安全感、社会地位,同时也是个人能力的象征,成为自信和自我价值的来源,也是一个社会人成功和满足的重要途径。当然,教育、职业或工作能力都会带给我们成功和满足感,但钱往往是具体和直接的,因此冲击力也更大。从某个角度,金钱成了推动每个人发挥能量和潜力的动机和动力。因此,在自由经济时代,全世界都对掌握财富的人士极力推崇甚至模仿。

但是,经济危机却在一夜之间改变了这一切。拥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公司垮掉,国际保险公司破产,一夜之间金领沦为街头艺人,这一切都让我们的生存安全感受到严峻的挑战。原以为可以依靠的“钱”,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变化超出预期和想象,而我们只能被动接受,无力、惊恐和失控成为内心的主题。事实上,经济危机带来的最大威胁就是破坏了我们的主观控制感,让我们感受到受挫、焦虑、抑郁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无可奈何,这样,人类内心的安全体系就土崩瓦解了。

如何恢复控制感?

不过,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依然有一些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恢复控制感,让我们随着各种指数上下扑通的心脏略略安适。

首先,我们可以从简化生活开始,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这并不是要你放弃一切物质享受,而是建议你将自己的需求列一个清单,选择最重要的,或相对代价最低的优先满足。同时,减少信用卡的使用,要知道这一切灾难的源头就来自不负责任的超前消费。

第二,寻找社会支持,在就业面临挑战,职位朝不保夕的时候,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来自家庭的温暖可以提供无条件的安全感,而家庭往往也是我们通过积极行动可以影响和把握的。此时,朋友也显得更为重要,知道自己不是孤独地面对这一切将有助于心理健康。

第三,专注于你可以控制的方面。要知道,生活中某一方面控制感的丧失可能会泛化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某个领域控制感的提升也可以在整体上改善我们对生活的掌控能力。所以不妨多从事一些在你控制范围之内的事情,比如你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创造性活动以及能够发挥你技能的体育运动。研究表明,运动本身也能舒缓情绪。

第四,学会接纳当前的困境。接纳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坐以待毙,恰恰相反,接纳让我们不再纠缠于不能改变的现实,停止祥林嫂式的“十万个为什么”,投入到制定有效的策略和积极行动之中。往往当我们投入行动之中,恐惧、焦虑和失控的感觉都会随之减轻,这也是“接纳和投入疗法”的核心思想。

“不安全感”是好事?

随着股指跳水、基金缩水甚至连不动产都在折价,很多人都损失惨重,苦不堪言。那么,这些损失究竟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心态呢?

在一个经典的心理研究中,参加者被分成了两组。第一组有两种选择:100%概率获得500美元的礼物,或者50%的概率获得价值1000美元的礼物。第二组同样有两个选择,要么100%概率的损失500美元,要么50%概率的损失1000美元。其实每组的两个选项客观上是等价的。但在第一组中,有84%的人选择了500美元的礼物,而第二组中却有70%的人选择了赌一把。

从1979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卡尼曼的初次尝试到今天,类似的实验以不同的形式被不停地重复,结果惊人的一致。基于此,卡尼曼提出了蜚声国际的“前景理论”:(a)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b)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c)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大部分人都想确定得到,因为我们渴望安全和稳定。而面对损失时,我们却总抱着“也许不是我”的侥幸心理,宁可冒险也不愿意面对必然的损失。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但心理学研究证明,即便如此,我们也常高估了好消息对我们的影响力而低估了我们对坏消息的适应能力。多项研究表明,那些曾经认为获得彩票头奖就能改变一生的人,在真的获得幸运之神的眷顾后,很快就会从狂喜回到现实;而遭遇车祸的倒霉蛋大部分也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恢复到之前的幸福感水平。想一想,你还记得一年前让你幸福满满或痛苦难眠的事情吗?

为了让我们对目前的困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心理学家建议大家花几分钟完成下面的练习:第一步,把你目前面临的损失或困难写下来,比如“我被裁员了,失业了”;第二步,写下你能预期的最坏结果,比如“我可能会露宿街头”;第三步,评估最坏结果的可能性,用百分数标出。然后,再从最积极的信念出发,比如“市场会在不久后稳定下来,我能够找到好工作”,按照上面的过程写出最好的结果,同样为可能性评分。从这两张图中找出那些可能性比较大的结果。通过使用这样的清单,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眼前的问题,并抓住关键,而且也能缓解我们的焦虑。

无疑,今日全球的经济动荡让很多人寝食难安。追求安全感固然是我们的基本需要,但是正如作家海伦·凯勒所说,“安全感几乎是一种迷信,它在自然界并不存在。”拥有绝对安全感的人早就被进化淘汰了,因为他们不能感知危险,对危险也没有记忆和准备。

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 篇4

为进一步有效干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及时疏导、避免或减少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发生,保障公安民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各项公安工作,省厅专门制定了《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预案》。

该预案为我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工作提供了细致周密、可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公安民警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工作、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用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造成或可能造成当事人陷于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以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以人为本、预警及时;预防为主、教育先行;重点突出、干预到位;支持系统、多方结合;科学规范、严格保密这六项工作原则为指导。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民警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识,提高民警承受重压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措施,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当事人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重塑信心和正确评价自我,顺利度过危机,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预案中分别对省、市、县三级心理危机干预部门的职责提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市公安局政治部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本市公安民警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配合省厅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领导组做好本地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各县公安局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情报站,负责建立以政工部门工作人员、科所队长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民警的工作、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在发现或得知民警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时,要尽快向市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报告相关情况,采取必要的看护措施和妥善的援助措施,防止发生意外事件。《预案》还根据事件的性质将心理危机事件分为A、B、C三级,对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杨博

心理危机 篇5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不健康的大学生日后是难以立足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而片面、错误的认识方式和观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要进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健康情绪情感.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做好预期干预.要做好心理危机的监控工作,预防干预;要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时干预.

作 者:田云  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G444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问题预防   心理危机干预  

小学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篇6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

各地医疗卫生机构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由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对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干预,必要时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在患者出院时,将使用精神科药物干预患者的有关资料转交到隔离点或患者所在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治疗的延续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

xx等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区县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要组建由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服务队,对治愈隔离患者提供心理服务,重点为焦虑抑郁、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及时识别自伤、自杀、攻击或其他精神病性症状人群,由精神科医生会诊或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治疗。(卫生健康、民政部门负责)

城乡社区工作者要加强对患者家属及治愈归家患者的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引导社区居民正确对待患者及家属,避免歧视。通过组织动员社会工作者和专业志愿者等力量,为城乡社区有心理问题的治愈患者及家属提供精神慰籍、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服务,及时识别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并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介。(民政部门牵头,卫生健康部门配合)

(二)做好病亡者家属关心关爱及心理疏导。各地民政、卫生健康、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对病亡者家属的关心、关爱,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心理干预服务,引导其宣泄哀伤情绪,帮助其顺利度过哀伤期,恢复正常生活。病亡者所在单位、社区等应当建立关爱帮扶小组,为有需求的病亡者家属提供关爱帮扶和心理支持。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家属,协助其到当地精神卫生机构就诊。x省、x市等疫情严重地区要做好骨灰分批交接安葬的工作预案,强化人文关怀,指导通过网上等方式寄托哀思,避免人群集聚。(民政、卫生健康、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负责)

(三)强化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特殊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心理支持。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要动员和引导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特殊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生活救助和关爱帮扶。x省、x市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要摸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寡老人、孤儿、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具体情况,把日常生活服务和保障与心理服务相结合,了解工作对象心理特点,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支持或协助寻求心理专业人员帮助。(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负责)

(四)做好疫情防控医务工作者心理服务。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及社会工作服务资源,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务。对一线医务人员加强关心关爱,在轮休期间由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组织开展放松训练等活动。对出现明显应激反应的医务人员,要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心理治疗或适当的药物干预。x省、x市要充分发挥当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援鄂心理救援队的作用,通过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网络平台、心理热线等方式,为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服务。(卫生健康部门负责)

(五)加强公安民警等一线工作人员心理疏导。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工会等部门要做好公安民警(辅警)、司法行政干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下沉干部等值班、轮班安排,利用本系统资源或社会资源,对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服务,对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进行主动干预。为因疫情防控殉职的民警(辅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等的家属加强心理疏导。x省、x市要发挥各类志愿者作用,注意识别、发现有心理需求或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及时通过社区干部联系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进行评估、干预。(政法委、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工会等部门负责)

(六)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各地要建立健全基层综合管理小组,加强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解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信访部门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引导利益受损群众理性反映诉求,做好思想疏导工作。x省、x市要做好滞留在鄂、在汉人员特别是生活困难、经济损失较大人群的心理服务。对有典型心理行为问题的利益受损群体,引入心理服务工作人员配合进行矛盾处理或纠纷化解,预防极端事件发生。(政法委、公安、民政、司法行政、卫生健康、信访部门负责)

(七)积极开展广大群众心理疏导。各地宣传、广电部门要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做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国家政策解读,及时疏导广大群众因长期隔离带来的负面情绪,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会氛围。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心理服务资源,加强对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妇女儿童等不同人群的心理疏导。x省、x市要将心理服务融入网格化管理工作,对仍有确诊病例的小区,安排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及时疏导居民长期封闭管理产生的负面情绪。(宣传、广电、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各地要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服务纳入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的工作机制。

(二)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对心理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参与心理服务工作。

情商的心理危机预警意义 篇7

一、从情商概念看心理危机预警

1. 情商概念解读

1988年巴昂首次提出“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 EQ) ”, 他认为EQ是相对于IQ而言的, 是一系列有助于个体应对日常生活需要的社会能力和情绪能力。两年后, 心理学家彼得·萨罗维和约翰·梅耶首先提出了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的概念, 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理论框架。1995年, 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则让“情商”概念进入大众视野。

目前, 情绪智力的概念在学界尚未统一, 有较大影响的是戈尔曼 (Goleman, 1995) 、巴昂 (Bar-On, 1997) 、梅耶和塞洛威 (Mayer and Salovey, 1997) 。戈尔曼在他的著作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自我激励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1]。巴昂的定义是“能够影响一个人成功应对环境与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 同时, 情绪智力还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2]。梅耶和塞洛威最早对情绪智力的定义出现在1990年, 当时的定义是“监测 (monitor) 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 识别各种情绪, 能够利用情绪来指导自己的思考以及行动的能力”[3]。在后来的几年中, 两人并未停止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思考, 1996年, 两人再次对情绪智力的内涵进行了补充, 重新定义后的情绪智力涉及对情绪的知觉、评价、表达、运用、调控等, 具体包括“情绪智力包括准确的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能接近或者产生利于思维的情感的能力, 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成熟的能力”[4,5]。

这三种理论大体可区分为两种研究取向:梅耶和萨洛维的能力模型[6]:感知、表达情绪的能力;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的能力;管理情绪的能力。戈尔曼和巴昂的综合模型:认为情绪智力不仅包括能力, 还包括动机、人格等因素, 这使得情绪智力对成功的预测力更强, 更为大众所接受, 它决定着个体如何有效地理解与表达自我、理解他人并与之相处以及应对日常生活的需要[7]。综合理论模型更具实际启发和操作性。

2. 对心理危机预警的意义

尽管对于具体的情商概念, 学界还有争议, 但综合对情商的细致研究可以看出, 情商是人类应对环境、压力、挫折的适应机制, 是人类与社会的互动发展机制, 具有生存动力性。这种适应机制正是我们面对心理危机时的有效力量。可以做这样的假设, 高情商的人在危机面前适应、学习能力强。所有情商概念里都包含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识别、评价、表达、运用、调节等, 这些方面的能力高低可以作为有效指标排查心理危机预警对象, 特别是未进入重点预警的人群。当个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解决心理危机事件时, 必然伴随情绪、情感的波动。若个体对自身情绪、情感缺乏觉察能力或身边人“同理心”、危机敏锐性不够, 遭遇危机事件无法及时求助, 心理危机酿成危险的可能性大;具有情绪、情感不稳定, 情绪、情感强度大等人格特质的个体, 情绪调控能力差、缺乏人际沟通技能的个体本身也都是心理危机固着易感人群。情商概念的解读给了我们全新的心理危机预警方向, 情商的内涵和外延所及之处也正是心理危机预警指标的方向所在。

二、情商教育实践对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完善的启发

1. 情商是一种可以学习提高的能力

1995年, 戈尔曼在《Emot ional Intellig ence》一书中指出:“情绪智力对个体成就的作用比智力的作用更大, 而且可通过经验和训练得到明显的提高。”1997年, 巴昂认为, “那些能力强的、成功的和情绪健康的个体是情绪智力高的人。情绪智力是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并且一生都在变化, 能通过训练和矫正措施以及通过治疗干预得到改善和提高。”[8]梅耶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形成情绪感觉并应用情绪信息的心理能力, 个体在不同程度都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也有一部分是后天学习的。后天的学习部分可以通过实践努力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塞洛威扩展了梅耶的观点, 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组能够通过教与学习得的技能和能力, 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情绪教育做得更好。”[9]这些论述并没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但也给情商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经验性和推理性支持。

2. 情商教育实践案例

国外情商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以美国的“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为代表。“社会情绪学习”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是指教导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 发展别人的关心及照顾, 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习过程。1994年, 丹尼尔·戈尔曼 (Daniel Goleman) 等人成立了社会情绪学习组织, 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学习网站。2003年,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制定了“社会情绪学习标准”, 并在伊利诺伊州的各中小学实行, 将社会情绪学习作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本教育内容。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社会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 研究者列出了5种核心的社会情绪能力,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社会情绪学习在改善学生的情绪、态度、行为、学习成绩以及道德发展等方面, 取得了不少成果。“社会情绪学习有利于减少问题行为, 促进积极行为的发展;社会情绪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业态度和学业表现, 提高了学习成绩;社会情绪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成为良好公民。”[10]实践证明情商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得到提升。

在国内, 宛蓉于2013年在《大学生情商培养的新探索——一项课堂教学实验研究》中, 较为严谨地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证实了大学生情商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上有显著作用[11]。也有研究团体心理咨询、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大学生情商提升的影响[12]。另外也有一部分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在高健、于春泉等人的论文《情绪智力及其相关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 采取量表法对大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情绪智力、家庭经济状况、性别以及是否参加志愿者活动等, 其中, 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13]

现有研究资料足以说明, 情商是一种可以培养、学习、加强的能力。课程、实践等教育训练活动都是有效的手段。而且早在1990年, 巴昂就编制了第一个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 (EQ-i) 。目前, 在北美, 该测试量表已经升级为EQ-i2.0版, 由全球领先的领导力评估公司 (多维健康系统公司) 开发, 并广泛运用于领导力研究、教育研究、青少年行为矫正、心理实践研究领域。其他, 还有像斯科特等人编制的EIS量表、MEIS量表、MSCEIT量表、ECI量表、WPQei量表等, 虽理论假设不完全相同, 都从一定程度反映了情商水平的高低[14]。

3. 对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完善的启发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包括预警途径、预警对象、预警指标体系、预警信息评估等, 机制的完善需要实现由被动发现危机到危机个体主动反馈、求助, 由重点对象筛查的危机模式到全面覆盖的发展模式, 由专业、复杂指标体系向通俗、可操作指标体系的改变。

情商教育融入心理危机预警体现全面、发展的视角, 有效兼顾非特殊群体, 测评反映的群体性规律也可以作为心理危机预警的模块, 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危机预防宣传和教育。

情商教育有助于完善预警工作网络, 针对危机个体可以帮助增强自我觉察和求助主动性, 针对危机预警工作网络人员, 特别是辅导员、心理委员、寝室长等可以帮助提升“同理”和“共情”, 加强他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关注, 及时发现、反映问题。危机个体的求助意识和工作人员他助能力是有效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的基础。

情商测评有助于完善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尝试将情商水平纳入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既然情商既能量化测定又可以教育、训练提升, 它将是个体心理危机稳定、有效、可操作的预测信号之一。同时, 对于心理普查、筛查的问题指向性, 情商测评指标更具发展性, 题目和结论更容易被个体接受, 情商作为心理危机预警指标能有效提升危机信号的真实度, 也能作为有益补充更大程度反映心理危机群体。

上述情商理论和情商教育经验文献, 为情商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思考和指导。情商测评纳入心理普查作为有益补充, 情商测评指标的信、效度理论和实践验证, 情商教育提升师生心理危机预警能力的教育方案设计和有效性探讨将是后续研究的有意义方向。

情绪智力是一组能够通过教与学习得的技能和能力, 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情绪教育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查波, 耿文秀, 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8.

[2][3][4][8]徐小燕, 张进辅.情绪智能理论的发展综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06) :77—82.

[5]谢宝珍, 金盛华.实践智力、社会智力、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教育价值[J].心理学探析, 2001 (02) :21—25.

[6]竺培梁.情绪智力的概念、结构和测量[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 (11) :38—43.

[7]陈猛, 车宏生, 王丽娜, 卞冉.情绪智力理论的整合:挑战、依据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14—23.

[9]王晓钧.情绪智力:理论及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02) :59—64.

[10]王福兴, 段婷, 申继亮.美国社会情绪学习标准体系及其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 2011 (03) :69—73.

[11]宛蓉.大学生情商培养的新探索——一项课堂教学实验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3) :3.

[12]唐海波, 张淑娟, 刘超超.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效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05) .

[13]高健, 于春泉, 尹立群, 等.情绪智力及其相关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0) :1251—1252.

危机下的“心理疗法” 篇8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越演越烈,很多行业也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冷的寒冬。为应对危机,很多企业已经在经营和管理方面迅速做出了战略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在人力成本方面开源节流、精简机构、减薪休假等举措,以保存实力渡过难关。

通常,大环境恶化给企业员工造成最严重的压力来自于心理方面,员工普遍缺乏信心及安全感,甚至不免有人人自危的心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效益。一项关于2008年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影响。

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不仅仅只是表面上我们所能看到的企业破产以及所带来的裁员、失业等负面新闻,更多的是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可能会导致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加剧,因为目前有数亿人深受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困扰,而此次金融危机将让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变得贫困、失业,这些突然出现的现实困难,势必激化本已存在的各种心理隐患。如果没有及时的应对措施,一旦金融危机真的影响到这些潜在的问题人群,一些极端现象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员工可能会出现各种失常的表现,比如人际关系的迅速恶化、重大生产事故显著增加、逃避责任、甚至自杀等等。

面对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机,企业欲求得安全渡过,必须引入积极稳健的人力资源策略,审慎处理好非常时期企业自保经营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

因此,企业HR管理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员工在危机过程中的必然心理历程,针对员工心理需求,实施特殊时期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方案,通过切实的工作帮助员工树立信息,减轻压力,渡过危机,并获得成长。

按照心理学理论,面对危机,个体通常的反应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冲击期——即对消息一知半解时会产生震惊和不知所措,甚至恐慌不已;防御期——即开始逐渐调整情绪,心理渐趋恢复平衡;解决期——即寻找缓解焦虑的办法;成长期——即经过一次危机,获得了应对危机的经验。

笔者认为,企业HR可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员工与企业共同渡过寒冬,让他们虽在严冬仍能感受到融融的暖意。

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危机时期,HR应突出建设积极、乐观、信任、互助的企业文化氛围。与其说我们面对的是一场经济的危机,不如说更是一场信心的危机,心理的危机,因此如何坚定信念、鼓舞士气,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即成为HR管理人员应解决的主要课题。非常时期,企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着力加强。

首先,HR部门可与管理者就公司长远发展的规划确定人力资源发展远景。其次,及时向员工宣传企业精神,传递信心,坚定与企业同甘共苦的信念。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危机当前,企业与员工更需要抱团取暖,共同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共同营造齐心协力、患难与共的文化氛围。此外,还可通过组织员工定期沟通会、互助小组、工间操、各种文娱活动等方式营造人文关怀,增强企业在危机关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企业,应该及时了解员工心理状态,控制好员工的“压力阀”,在关键的时刻为其减压,员工的心灵便可以在一个健康的平台上“舞蹈”,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也会变得越来越浓厚。

比如,有些跨国公司为了员工心理健康,建造了4个“幽默房”:一个是图书馆,内有各种笑话书、卡通书及幽默内容的光盘、录像带和录音带;一个是能容纳200人的会议厅,厅内布置了幽默大师卓别林等人的许多剧照;一个是玩具房,里面有各种各样宣泄压力的玩具,员工能够在里面摔东西而不必赔偿;一个是高科技房,配备有各种计算机软件和供私人使用的计算机。“幽默房”让员工放松了神经,缓解了压力,从而有效调整了员工的情绪。

其实,只要真正从关心员工出发,就一定能从员工的一句牢骚话、只言片语,甚至操作动作变化中了解员工的内在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合理诉求,让每名员工快乐地工作。

建立透明、公开、公正的信息及人际沟通方式

心理危机很大程度源于信息误导,小道消息和无端的猜疑造成的心理伤害不可低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都有从众心理。当一个群体中有少数人开始恐慌,并有所表现时,其他的一些人虽然并无恐慌心理,但仍然会受其影响。一旦企业内部出现不实信息,感染恐慌心理的人群及谣言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同时距离事实越来越远。

因此,HR部门应提示企业管理者做到及时、公开、公正地发布公司的各项管理决策信息,同时开启畅通的员工与公司管理层的对话沟通渠道,比如内部网、电话、邮箱、内部通信软件、论坛等。使员工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并通过正确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

站在管理层的角度,下属员工有疑虑很正常,但要及时给予答复和开导,即可避免这种不安情绪的蔓延,从而进一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纠纷,增强对管理者的信任。

此外,适时加强对员工的工作肯定。例如季度以及年度的考核过程中,适当地面谈和访谈是稳定军心的良机。

对于不同情况的员工分别给予HR的有力支持

裁员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伤及自身。而HR部门往往是企业变革的执行者和协调者,执行企业对员工去留决策时,应充分发挥HR的支持和协调作用。

先来看看裁员有哪些风险:1、劳动争议的风险。当企业从管理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难免为顾虑到法律层面,一不小心就会被员工抓住不放;2、赔偿(或者补偿)的成本:人们的维权意识是空前的膨胀,这就要求企业支付其昂贵的成本;3、影响军心,伤害士气。中国是一个人情的社会,在裁员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多种人情现象,在裁员开始直至结束,员工的军心是不稳定的;4、负气而走的员工,可能会到处散布不利公司发展的言谈。企业未来招聘的时候,在行业中的口碑会变差。

因此,企业在制订裁员方案前,必须充分调查研究,不仅要了解员工业务状况、岗位工作表现,还要掌握其个性特征、家庭状况等全面信息,再与管理者进行沟通,确定公正、客观、必要的裁员名单。

对于确定被裁员的员工,要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使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难处,理解企业的决策,同时妥善处理赔偿,为员工再就业提供推荐信等帮助,有可能的话,给予危机过后优先录用的承诺,给予员工能重返岗位的希望。

对于虽被保留但将被减薪或调岗的员工,要给予特别重视,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力及员工士气,减薪幅度要合理,调岗安排要妥当,对公司的困难情况和共同承担的信念达成一致,员工自然会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工作。

对于家庭负担较重、工作家庭冲突显著及患病的员工给予专门的关怀,有可能的话安排家访,通过工会等渠道解决必要的困难,在家属入托、就业、婚恋等问题上给予社会支持,体现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感和关怀。

帮助员工普及心理知识,解决心理问题

据报道,美国每年有约100万员工由于心理压力而缺勤,每一个员工的缺勤会造成668美元的损失,40%的人跳槽或转行是由于心理压力所致,更换一个雇员要1000—30000美元,75%的员工会在工作时间考虑个人问题。超负荷的压力不仅仅损害个体,而且严重破坏了组织的健康。

今天的职场,竞争激烈,瞬息万变,无论是高管还是基层员工,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经济危机更是雪上加霜,企业员工中人人自危的心态普遍存在。

国外权威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HR部门可与工会联手,邀请专业心里咨询机构来企业做专场危机心理健康讲座及咨询,有必要的话为个别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人才价值

危机时期,鉴于企业人力成本的限制,HR部门更应重视提升已有人才的单位价值,通过业务培训、公平考核,选拨录用最优秀的员工到最需要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使企业转危为机。

经济衰退期间企业进行培训有助于提升员工士气,使其更好的自我储备,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困境;反过来员工利用培训所学的新技能帮助企业更迅速地走出危机的泥潭,为企业效益做出贡献。培训课程应该充从如何应对危机、怎样借机详细讲解了危机下了企业员工管理策略等方面着手。通过实战模拟深入理解危机下员工的管理方法,参训人员通过分组组团,借助生动仿真的教学模具,现场演绎企业存发展,使学员意识到金融危机下的生存不易。

总之,危机是暂时的,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利用危机使企业与员工获得一次共同的成长,共担风雨,彼此信任,从而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HR管理人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目前国内企业和社会的观念尚不够先进,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中国企业现在还没有普遍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准则,许多企业还属于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企业生存环境高度不确定性变化,国内企业如果不注重人文关怀,不注重员工的个人心理问题,就很可能在竞争中被残酷淘汰。

HR部门还可向员工推广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减压之道:

1、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能让危机变为转机,保持健康的身心是平稳渡过危机时期最大的保障。

2、写作减压——把烦恼写出来。美国心理协会倍加推崇写作减压这种方式,早在1988年,美国就有一些心理学家做过测试,一组人员专写压力和烦恼;另一组人员则只写日常浅显的话题。每4天一个周期,持续6周后,结果前一组人员心态更加积极、病症较少。写作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减压办法,把你的压力、生理、心理上的一切烦恼、焦虑全部行诸笔端,写作之后压力即会缓解,养成写作的习惯,将有效减缓工作压力。HR部门可以集中购置笔记本,发放给员工书写情绪,排解压力。

3、自言自语。研究表明,自言自语的方式比照向别人倾诉对于自身健康更有益处、更易操作且更少伤及他人。

4、郊游旅行。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汲取能量,为迎接挑战做好准备。5、做白日梦。想象未来自己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等,都能有效缓解焦虑。

6、食物减压。饮食方面,多摄取含有DHA的鱼油,此外,硒元素也能有效减压,金枪鱼、巴西栗和大蒜都富含硒。维生素B家族中的B2、B5和B6也是减压好帮手,多吃谷物就能补充。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本次学习的收获:

1、通过这次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学习,我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技术,学到了更为详实的干预知识与技巧,增强了对危机干预的计划筹备,对日后工作实务特别是个案工作有较大帮助。

2、初步了解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评估和筛选技术,学习了简单的干预技术,了解了“简快重建法”、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3、今天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心理危机的特征、影响以及如何介入、处理技巧等,收获最大在于对应急事件发生后和心理创伤者使用保险箱技术,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等。

4、第一次系统的接受这样的学习,很有收获,同时也知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让我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理论方法,总之,这样的培训系统,完整,很好。

我认为在讲座中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1、讲座方式比较合理,并贯穿有模拟练习,增强了讲座效果,实操和小组讨论能让学员得到锻炼

2、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新知识的讯息,如简快重建法,讲课与互动良好结合,小组演练,探索讨论,现场气氛调动比较好

3、完整、系统、清晰、有条理,互动,注重重点,有具体技巧练习,切身感受印象深刻,提问,现场热烈,也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很信服。

4、时间安排较合理,开讲者平易近人、语言风趣,能很好的解释社工所提出的问题,与社工的互动较多,能够很好的根据社工知识结构来讲解。

5、对演练过后社工过的疑惑给予及时的解答和互动,很好的调动了社工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诚挚的感谢部门同事和领导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关心,非常感谢医院和科室领导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踏踏实实工作,为医院的明天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老年人有哪些心理危机 篇10

医学专家指出,关于老年抑郁症,尽管诱发的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是心理障碍所致。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对老人予以心理疏导,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患病的几率,子女、亲友等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

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介绍,抑郁症患者一般都有先兆,比如心境低落,伴有焦虑、激越、无价值感、自杀意念、精神运动性迟滞和各种躯体症状,并伴有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时会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另外,也呈现“衰弱”性的躯体症状:如失眠早醒、食欲不振等。

专家建议,有老人的家庭,儿女要经常与父母在思想上进行沟通,多鼓励父母参与户外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一旦发现父母有抑郁症症状的,要及时送医院诊治。

专家介绍,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手段主要是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更重要的是儿女、家人要多给予亲情支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要定期为老人寻找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目前,西方国家比较流行治疗抑郁症的是行为疗法,通过运动来缓解;或者用精神分析疗法,家人为其当医生,分析老人不开心的原因,帮助老年抑郁症患者减轻烦恼。亲人要多创造机会,让家中患老年抑郁症的老人多做些感到快乐的事,慢慢走出抑郁的阴影。

都市人四大心理危机 篇11

无论是物质生活贫乏还是富有,只要能使当事人心理感到空虚,精神受到折磨,这就是精神被物质所奴役了。家无隔顿粮的贫民,自然是愉快不起来的。他们看着甚至只是想象阔人们、大款们在丰盛的餐桌前大吃大喝,心中自然十分难熬,更有甚者会因此做出某种铤而走险的行为。与此相反,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贫困、道德低劣的人,其内心同样十分空虚,同样可能存在着心理危机。

爱动物胜过一切

豢养动物多出于喜爱的动机,但也有可能是精神空虚。此类爱动物者,以动物为生活的中心内容,一切活动围绕动物而进行。为此耗费大量时间金钱。目前的宠物热多为炫耀摆阔心理所驱使。

出国所致精神问题

公干、旅游、探亲等短期出国者较少发生心理危机,留学、移民等长期居留国外者较易出现心理问题。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和社会心理冲突多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如旅游者、移民,但旅游者往往走马观花乘兴而归,而探亲者因有亲人接应,不会因语言不通而产生孤独感,公干者多结伴而行并自带翻译。

长期居留国外者的心理状态大多经历3个时期:第一是兴奋期,觉得终于实现了夙愿。第二是失望期。失望的原因一般是语言交流障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衣食住行上的差异;第三是思乡期,往往因为以往的技艺用不上,劲使不出,觉得前途渺茫。这3个时期一般需要三年,到第四年,适应能力提高,大多能走出心理危机期,安居乐业。

药物依赖

上一篇:高二《一剪梅》教学设计下一篇:刘备借荆州歇后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