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2型糖尿病(精选12篇)
青少年2型糖尿病 篇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转型, 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但青少年人群的营养生活状况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活动不足、不吃早餐、在外就餐、饮酒、吸烟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日益凸现。 而经常吃西式快餐、喜欢喝碳酸饮料的饮食习惯也使城市青少年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等代谢综合征病症, 尤其是青少年超重、肥胖症的发病率增长迅速, 从而导致2 型糖尿病的病患数量加剧上升。 研究显示, 肥胖是增加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最大因素, 但同时, 这种因素在科学合理的引导下, 也是最易得到改善的。 该文通过对青少年肥胖者2 型糖尿病以及高危者的筛取调查, 以得出肥胖者2 型糖尿病以及高危者的发生率, 分析研究因素可以影响糖代谢等指标的异常, 为及早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该研究, 随机抽取了4 200 名年龄为11~23 岁的学生, 分别进行了身高、体重的测量, 以体重 (kg) / 身高 (m) , 计算体重指数 (BMI) , 根据2000 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 对亚太地区肥胖及防治的重新定义” BMI值在25~29.9 kg/㎡为1 度肥胖, ≥30 kg/m为2 度肥胖, 研究共发现肥胖症者306 例。 在征得家长同意后, 77 例肥胖者接受了本课题研究。 其中男49 例, 女28 例;平均年龄 (16.1±2.3) 岁;其中1 度肥胖44 例 (57.1%) , 2 度肥胖33 例 (42.9%) 。 所有参与研究的肥胖患者临床上无糖尿病症状, 同时选取18 例正常的非肥胖者且家族中有糖尿病家族史的, 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从而进行对比分析[2]。
1.2 方法
糖代谢指标, 空腹情况下, 测量血糖 (FPG) 和血胰岛素 (FINS) , 口服75 g葡萄糖 (试验应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进行, 受试者服用的糖量相当于溶于水的75 g无水葡萄糖) 。 休息2 h, 然后进行血糖 (2 h PG) 和胰岛素 (PINS) 的测定, 计算PINS/2 h PG。 根据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 进行DM、糖耐量低减诊断。FINS>25 m U/L或者PINSD (m U/L) /2 h PG (mg/dl) >0.5 ( 据相关文献报道比值≥0.4) 为高胰岛素血症 (HINS) 。 研究选用Homa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和胰岛 β 细胞功能指数 (Homa-β) 。 Homa-IR=FINS (m U/L×FPG (mmol/L) /22.5, Homa-β=20×FINS/FPG-3.5[3]。
其他指标检测, 同时对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 对诊断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进行进一步的胰岛细胞抗体 (ICA) 及GADA。
对于糖代谢异常的患者, 可以进行药物治疗 (绝大部分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靠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 用药份量因人而异, 因为用药物治疗可能引致低血糖、胰岛素过敏等并发症, 所以病人必须参考医生的指示调节药物的份量) ;运动治疗 (糖尿病人可以和普通人一样进行运动, 而且适量的运动能有效地控制病情。 一般建议患者每星期进行3~4 次运动, 每次均为30 min) ;食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的病人必须调节饮食, 控制糖分吸收。 糖尿病患者必须注重均衡饮食, 而且应该戒掉暴饮暴食的习惯) [4]。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均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糖代谢指标分析
通过对77 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结果发现3 例 (4.1%) 2 型糖尿病, 平均年龄21 岁。 临床没有糖尿病症状[5]。 其中1 例FPG值正常, 无糖尿病家族史;而另外2 例FPG值偏高6.6 mmol/L, 患者的直系亲属都有糖尿病史。 3 例2 h PG为11.4~12.6 mmol/L, 对其进行了2 次重复实验, 数值相同, 平均FINS水平为31.5 m U/L、PINS为162 m U/L、PINS/2 h PG为0.6、Homa-IR为10.4以及Homa-β 为92.4,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ICA和GADA均成阴性。 与此同时, 还发现12 例 (15.6%) IGT, 31 例 (40.3%) 高胰岛素血症。
肥胖患者与非肥胖组糖代谢各指标见表1。 肥胖组2 h PG、FINS、PINS、PINS/2 h PG、Homa-IR, 每一项都高于非肥胖组 (P<0.05-P<0.01) 。
糖代谢异常组与单纯性肥胖组糖耐量测试各指标见表2。 IGT+DM, 该组FPG、2 h PG、FINS、Homa-IR明显高于高胰岛素血症 (HINS) (P<0.05-P<0.01) , 同时HINS组2 h PG、FINS、PINS、PINS/2 h PG、Homa-IR和Homa-β都显著高于单纯性肥胖组 (P<0.05-P<0.01) 。 IGT+DM与单纯性肥胖组各指标差异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P<0.01) 。
2.2 生化指标评价
77 例肥胖患者中, 有20 例 (26.0%) 血脂异常者, 其中甘油三脂增加15 例,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例; 血尿酸增加9 例 (11.6%) ;52 例做肝功能检查, 10例 (13.1%) 异常, 是丙氨酸转氨酸增高[6]。
2.3糖尿病家族史调查
研究调查43 例糖代谢异常组 (包括T2DM、IGT、及HINS) , 其中18 例 (41.8%) 家庭成员中, 有糖尿病史。 而在34 例纯肥胖组中, 仅有6 例 (17.6%) 有阳性家族史,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糖代谢异常患者治疗前后效果
经协商, 10 例糖代谢异常患者同意进行食疗、运动以及口服降糖药的正规治疗, 为期 (2.4±1.3) 个月, 干预治疗后, 2 h PG、血脂及血尿酸均有改善 (FPG无明显变化) , 其中4 例患者体重比治疗前减轻 (4.2±1.2) kg, 3 例血脂恢复正常。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长, 但在合理进行膳食方面, 却差强人意。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肥胖患者出现,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日前, 《肥胖综述》月刊公布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 12~18 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 相当于美国同龄人 (0 .5%) 的四倍, 中国有170 万青少年饱受糖尿病之苦, 还有2 770 万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 如血糖水平升高, 这可能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造成长期损害。 而在不久前由国家疾控中心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上, 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副主任梁晓峰表示, 我国18 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经达到1.2 亿, 我国儿童肥胖率上升较快[7]。
其中2 型糖尿病已逐渐成为肥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 糖尿病的患病率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 倍之多, 随着青少年肥胖率的迅速升高,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年龄逐年降低。
青少年2 型糖尿病主要临床特点有, 明显的家族史, 有酮尿、多食、多饮、多尿表现, 90%的患儿有黑棘皮病 (棘皮病表现为局部皮肤增厚, 有褶痕, 色素沉着, 好发于腋下、肘前、颈部、腹股沟) 。
该研究发现, 胰岛 β 细胞会制造一些识别自身细胞的抗体, 称作自身抗体, 这些抗体有可能会协助自身免疫系统将自身产生胰岛素的胰岛 β 细胞“杀死”。2 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病人多肥胖, 因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 但相对患者的高血糖而言, 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 而随着青少年体内脂肪堆积进而导致肥胖, 所以在出现高胰岛素血症时, 就应进行干预治疗, 防止发展为2 型糖尿病[8]。
青少年预防2 型糖尿病的主要措施有, 控制体重, 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 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当务之急就是要把体重降下来, 使体重接近正常; 健康饮食, 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是2 型糖尿病的青睐对象。 为了预防糖尿病, 饮食必须控制, 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 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2 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每天运动30 min, 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 户外有氧运动, 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 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 无法正常利用, 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可以有效预防2 型糖尿病;少量饮酒, 最好选择低度酒 (可选择葡萄酒) ;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积极控制糖尿病前期症状, 可以采取调整生活方式或服用某些药物 (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 糖尿病前期症状可通过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 对有前期征兆的青少年肥胖者进行糖尿病排查, 从而提前接受干预治疗, 预防2 型糖尿病。
摘要:目的 探讨青少年肥胖者2型糖尿病及高危因素的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了4 200名年龄为1123岁的学生, 分别进行了身高、体重的测量, 以体重 (kg) /身高 (m) , 计算体重指数 (BMI) , 根据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对亚太地区肥胖及防治的重新定义”BMI值在2529.9 kg/㎡为1度肥胖, ≥30 kg/m为2度肥胖。结果 研究共发现肥胖症者306例, 其中77例肥胖者接受了该课题研究。结果发现3例 (4.1%) 2型糖尿病;1例FPG值正常;2例FPG值偏高6.6 mmol/L;3例2 h PG为11.412.6 mmol/L;还发现12例 (15.6%) IGT, 31例 (40.3%) 高胰岛素血症。结论 对有前期征兆的青少年肥胖者进行糖尿病排查, 从而提前接受干预治疗, 预防2型糖尿病。
关键词:青少年肥胖,2型糖尿病,高危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宇华, 曾云先, 卢振环, 等.青少年肥胖者2型糖尿病及高危因素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11) :1476-1478.
[2]陈琰, 刘桂锋, 刘霞, 等.应用微阵列芯片检测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 34 (5) :1078-1083.
[3]范益军, 欧阳克清, 王贵学, 等.胰升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与2型糖尿病的治疗[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5, 32 (5) :393-396.
[4]张强, 权兴苗, 郑敏, 等.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的变化[J].广东医学, 2013, 34 (10) :1544-1547.
[5]边红艳, 刘霞, 韩继明, 等.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与不伴发抑郁症对比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5 (4) :599-601.
[6]梁欢澜, 王运林, 罗卓章, 等.引入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2型糖尿病管理效果初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 :471-475.
[7]关尚一, 朱为模.身体活动与青少年肥胖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7 (4) :68-72.
[8]叶军, 韩连书, 邱文娟, 等.儿童、青少年肥胖者2型糖尿病和高危者筛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 (2) :132-135.
青少年2型糖尿病 篇2
目前确认有效治疗包括: ① 控制血糖; ② 控制血压; ③ 控制血脂; ④ 使用阿司匹林; ⑤ 定期眼部检测; ⑥ 定期足部检测;
⑦ 加强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规范行为,自觉血糖控制。而治疗的其他目标水平为: ① 血压130/80mmHg; ② BMI25 kg/ml
③ 总胆固醇<45 mmol/L; ④ LDLC<2.5 mmol/L; ⑤
HDLC>l.l mmol/L。
总之,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动向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一个中心:β细胞保护最重要;2个基本点:① 避免低血糖,避免不良代谢效应;② 及早控制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的治疗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是糖尿病患者迫切又真实的需要。
患了糖尿病如何控制血糖呢
动态双C疗法:
原理:全天动态监测患者血糖24小时波动情况,再用智能系统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输注胰岛素,来保持血糖趋向正常状态,院内专家依据所有血糖数值、胰岛素输注量以及患者检查结果来科学制定治疗方案;保持血糖正常,清除高糖毒性,恢复胰岛功能,进入或延长“糖尿病蜜月期”。
1、动态监测血糖峰值:72小时动态监测血糖,绘制出血糖波动峰值图,预防高糖毒、低血糖对人体的损害,精确制定治疗方案。
2、模拟人体胰腺分泌:根据血糖峰值智能补充胰岛素,杜绝血糖偷高以及低血糖等情况发生,安全降糖、平稳控制血糖。
3、激活修复胰岛细胞:根据检测血糖值智能精准输注胰岛素,制定疗法,最快清除高糖毒性,逐渐修复受损的胰岛B细胞,达到患者可减药或停药的效果。以上就是有关“胰岛功能检查有哪些”的详细介绍,胰岛功能检查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确诊了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最佳治疗方案,动态双C智能胰腺强化治疗系统的诊疗特点:1)3天血糖达标;2)7天平稳控制血糖;3)14天治疗形成稳定方案;每三个月为治疗方案调整期。
糖尿病的临床用药原则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后/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病症。慢性高血糖将导致人体多组织,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
二、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修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现已编入教课书第五版)。
1、空腹血糖过高(IFG)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空腹血浆葡萄糖<6.0mmol/L正常
≥6.0-7.0mmol/L 空腹血糖过高 >7.0为糖尿病(需另一天证实)
(查餐后2小时血糖或作葡萄糖而量试验)
2、糖耐量减低(IGT)
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7.8 正常
≥7.8-11.1mmol/L糖耐量减低
>11.1mmol/L 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3、糖尿病
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中的任意时间
三、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机制
2型糖尿病是一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一旦发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措施阻止其进展。2型糖尿病基本的主要病因包括两方面: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但不同的个体存在异质性,大多数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少数患者胰岛B功能缺陷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起病后,胰岛素抵抗常进一步加重,胰岛B细胞功能多呈进行性降低。
四、胰岛素的使用原则(一)基本概念
最理想的胰岛素应用是模拟生理内生胰岛素分泌模式。
1、基础分泌胰岛素:时间:空腹、夜间、三餐餐前
2、餐时分泌胰岛素:(即追加分泌胰岛素),是基础分泌5—10倍是分泌高峰。
3、生理内生胰岛素基础分泌:每小时分泌1-2单位,每天24—48单位。
4、生理内生胰岛素餐时分泌:5-10分钟开始出现峰值,30-60分钟出现高峰,2小时恢复正常。
2型糖尿病的三大特点:
1、第一时相分泌降低或消失(进餐后5-10分钟)。
2、第二时相分泌高峰延迟1-2小时(进餐后30-60分钟)。
3、峰值降低
应用胰岛素基本原则:补充基础分泌胰岛素用中效、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主要控制夜间、三餐餐前血糖。
补充餐时分泌胰岛素:用速效胰岛素,主要控制餐后血糖。(二)根据血糖的指标决定降糖方法
1、决定给胰岛素,主要根据空腹血糖情况,餐后血糖只作参考。
2、空腹血糖<9mmol/L,该患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B细胞缺乏次之,不用胰岛素,口服抗高血糖药,以增敏剂为主,如二甲双胍、文迪雅。
3、空腹血糖> 9mmol/L,< 16mmol/L胰岛B细胞衰退大于胰岛素抵抗,治疗上除用增敏剂外应加用促分泌剂(如磺酰脲类)磺酰脲类降糖药有2种
①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虽然降糖明显,但加速胰岛B细胞衰竭(如优降糖)。②最好用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美脲缓释片(迪北)
4、空腹血糖>16mmol/L,胰岛停止分泌胰岛素可以用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两周后可以撤掉,改用胰岛素增敏剂(休息疗法)。
(三)胰岛素分类
1、作用时间分类(牢记)
①速效(短效)特点:作用快,持续时间短。皮下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持续作用6-8小时。
②中效:皮下注射开始作用:2-3小时,高峰8-12小时,持续18-24小时。③长效:皮下注射,开始作用5-7小时,高峰14-18小时,持续30-36小时。
2、来源分类
动物:牛或猪胰腺中提取。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它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
(四)餐时生理内生胰岛素和外源注射胰岛素的不同点
1、作用时间
生理内生胰岛素:餐后5-10分钟出现峰值,30-60分即高峰,2小时正常。
外源注射胰岛素:注射30分钟起作用,2-4高峰,持续6-8小时,那么2-4小时容易造成低血糖。
2、生理内生胰岛素与外源胰岛素,作用部位,有效浓度不同。内生胰岛素 肝门静脉浓度最高100% 周围静脉血浓度20% 外源胰岛素 周围静脉血浓度100% 肝门静脉血浓度20%
3、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随体内血糖浓度的波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缺乏这种调节作用,血糖易于波动。
(五)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六)胰岛素的治疗方法
胰岛素为多肽类,口服后易遭消化酶的破坏。简便——皮下注射,较少肌肉注射。紧急——快速胰岛素静脉输注。
正常人每日分泌胰岛素24—48单位,其中半数为维持基础水平。注意问题 1、2型糖尿病起病时,其胰岛B细胞功能平均仅为正常人的50%左右,以后每5年丧 失50%的速度衰竭(或每年以2-4%的速度衰竭),一般10年后需用胰岛素。2、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的目的
①休息疗法:解除胰岛素的抑制,保护胰岛B细胞。
②补充疗法:饮食、运动口服药降糖不理想,白天用口服药,睡前用胰岛素。
③替代疗法:2型糖尿病后期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只有用胰岛素替代。3、1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敏感,应从小剂量开始,很少用到50单位/日 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伴分泌不足,用量较大,比1型糖尿病大。
4、目前出现分子胰岛素,诺和悦,模拟餐时生理分泌状态,注射5-10分钟开始作用,1小时后达高峰。
鱼精胰岛素(长效):模拟生理基础分泌,24小时即可一次注射,平稳维持血糖。
5、具体方法 R(速效)N(中效)30R(速效30%,中效70%)50R(速效50%,中效50%)①一天四次疗法:早R 中R 晚R+睡前N(中效)
②一天三次疗法:早R 中R 晚30R或50R 早50R 中R 晚30R ③一天两次疗法:早50R 午口服药 晚30R 2/3量 1/3量
④一天一次疗法:白天用口服降糖药 睡前用N 注意:一般早用50R,晚用30R,睡前用N,30R、50R一般不用于睡前
早饭前用50R——控制上午血糖
晚饭前用30R——控制夜间血糖
6、初使剂量几种方法 ①开始剂量8-12单位 ②0.2单位/kg ③按尿糖加号给药,每(+)4个单位(原始)④公式
(测量血糖量(毫克-100)×0.6×10×公斤体重=体内高出于正常的血糖量(毫克折成克数)1)将现测的血糖数折合成毫克数(毫摩尔×18)2)100为正常血糖数值。
3)×10是为换算成每一升体液内高出正常的数量。4)×0.6是由于全身体液量约为体重的60%。5)2-4克葡萄糖加入1个单位胰岛素
例:(300毫克-100)×0.6×10×60=72克
每日需用胰岛素18-36单位。以后根据血糖检测空腹血糖量调整胰岛素剂量,每次增减2-4单位。
7、每日胰岛素剂量根据次数配备 ①一日两次 早2/3 晚1/3 ②一日三次 早45% 午25% 晚35% ③一日四次 早35% 午20% 晚25% 睡前20%
8、调整剂量
早餐前、夜间空腹血糖高,调整中效胰岛素剂量。餐后血糖高,调整速效胰岛素剂量。使用中效胰岛素1型糖尿病每天必须2次, 2型糖尿病可以1-2次
9、血糖的监测(常规)每天两次 早空腹 餐后2小时 每天四次 早、午、晚餐前+睡前
每天七次 早、午、晚、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患者例外,要根据血糖和病情随时监测。必要时查凌晨1时血糖
(七)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五、口服抗高血糖和降糖
(一)磺酰脲类降糖药 格列本脲(优降糖)
第二代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
1、降糖比甲苯磺丁脲(D860)强470倍。
2、几乎完全肝脏代谢,50%尿排泄,50%粪便排出,肝肾不全慎用。
3、是非选择性磺酰脲类降糖药,即作用于胰岛B细胞磺酰脲类受体,也作用于心脑血管的磺酰脲类受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
4、是长效、强效胰岛B细胞促分泌剂,长期使用加速B细胞衰竭,易诱发心律不齐,心衰急性的脑血管病。
5、可发生严重的致死性低血糖。
格列齐特(达美康):
是第二代口服磺酰脲降糖药
1、除降糖外,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在其他磺酰脲类降糖药物中尚未发现有类似作用,这种抗氧化作用对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上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表明,本品伴有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降低。
2、本品可通过增加TPA与减少纤溶酶源激活物因子的生成而降低血小板粘附和增加纤维血白溶解活性,从而显示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特殊治疗作用。
3、主要应用于肥胖型、老年性糖尿病及伴有的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格列吡嗪(美吡达):
第二代短效磺酰脲类B细胞促分泌剂
在促分泌同时还可增加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主要从肝代谢,从尿中排出。
格列吡嗪拉释片(瑞怡宁)
1、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肝糖生物。
2、长期给药空腹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增加,不易造成低血糖。
格列奎酮(糖适平)
是一种新的B细胞促分泌剂,最大特点,几乎全部在肝脏代谢、由粪便排出,不从肾脏排出,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糖尿病。
瑞格列奈片(诺和龙)
新型的短效口服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瑞格列奈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快速降低。
1、属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
2、此作用依赖于胰岛素中有功能的B细胞。B细胞衰竭不能用。
3、瑞格列奈片与二甲双胍,二者并用时对控制血糖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能达到协同作用。
4、本品不是餐前30分钟服,而是在主餐前服用(即餐前服用)。
5、尽管由胆汁排出,但肾功能不全慎用。
临床如何选择磺酰脲类药物:
1、磺酰脲药物对1型糖尿病患者无效。
2、格列美脲(迪北)作用时间与格列本脲(优降糖)相当,但极少产生低血糖,还能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其他磺酰脲失 效者,用此药可能有效。
3、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虽然很多,降糖强度不同,但经调整各种药物的剂量后,每片药的降糖效果基本相当,降糖的净效相似。
4、由于作用时间的差异,长效制剂如格列本脲(优降糖)对降低空腹血糖效果较短效的好,而格列比嗪等短效药使餐后胰岛释放增加,餐后血糖下降较明显。
5、使用方法从小剂量开始,于餐前半小时服用。
6、超过最大推荐剂量也不会取得进一步的降糖效果,应该改用其他方法。
7、一般不应将两种磺酰脲类药物同时应用。
8、年令大,肝肾受损,易有低血糖倾向,避免选用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美吡达,糖适平较合适,低血糖危险性小。
9、有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用格列喹酮(糖适平)较安全,因其主要从肝胆排泄。
(二)双胍类降糖药
目前临床应用该类药物主要是二甲双胍(MF)
1、主要通过抑制的糖异生,降低肝糖输出,促进骨骼肌,脂肪等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并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2、双胍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乳酸中毒和肾毒性,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3、一般有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腹泄等胃肠道反应。
4、初用本药从小剂量开始,餐中或餐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三)阿卡波糖(拜糖平)
1、本品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消化道中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日消化和吸收,因此能降低进食后血中葡萄糖浓度。
2、本品单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磺脲类或双胍类联合用能有效控制餐后与空腹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从而大大增加全面控制糖尿病的可能性。
3、因阿卡波糖的作用影响了糖类在小肠内分解及吸收。停留时间延长,肠道细菌酵解产气较多,引起肠道多气,腹胀、腹痛、腹泄等,个别患者出现低血糖。
(四)胰岛素增敏剂
1、罗格列酮片(文迪雅)
本品属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保护B细胞。本品不可替代原抗糖尿病药物,则需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
①本品仅在胰岛素存在的条件下,才可发挥作用,故不宜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的中毒者。②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时,本品起始用量为4毫克/日,每日一次,每次一片,如患者出现低血糖,需减少磺脲类药物用量。③与二甲双胍合用时,本品起始用量为4毫克/日,每日一次,每次一片,在合并用药期间不会发生因低血糖而需调整二甲双胍用量的情况。④肾损害者单用本品勿需调整剂量,可禁用二甲双胍或不与二甲双胍合用。
副作用:①有肝损害慎用②水钠潴留会增加心脏负责,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
2、双胍类(二甲双胍、格华止)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有降压作用,尚有降血糖、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酶感性作用,在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中,观察到卡托普利能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机制可能是通过扩张管,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从而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由于对胰岛素的增敏作用较弱,目前仍主要作用于血管病变、肾脏病变和糖尿病微量蛋白尿。
4、降 脂 药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降脂药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如烟酸。烟酸肌醇脂及非诺贝特等。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代谢实现的,降脂药能拮抗糖原异生。胰岛素抵抗,改善糖尿病患者糖代谢。临床将降脂药与降糖药合用,尤其适用于有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能防止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降糖药的疗效。
5、口服降糖药的具体服法
①磺酰脲类降糖药餐前30分钟服。②阿卡波糖(拜糖平),瑞格列奈(诺和龙),罗格列酮(文迪雅),主餐前服用(第一口饭)③双胍类降糖药,餐中或餐后服用,一定牢记。
六、需要明确的问题
1、怎样做葡萄糖耐量试验
①标准:空腹血糖6.0-7.0mmol/L(有的标准为5.6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②方法:必须抽静脉血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抽空腹血糖→服75克葡萄粉溶水,从第一口计算时间(5分钟内喝完),30′60′120′180′分别抽静脉血,检测血糖。
2、空腹高血糖≥6.0-7.0mmol/L,一定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甚至应该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便及时发现葡萄糖耐量减低(IGT)。目前主张空腹血糖≥5.6mmol/L就做糖耐量,因为IGT是正常糖代谢发展到糖尿病的过渡阶段,如果这个时期及时,有效干预,有可能预防或逆转发展为糖尿病,否则将有1/3左右不可避免的进入2型糖尿病阶段。
3、注射混和胰岛素时(速效+中效或速效+长效),必须先抽短效,后抽长效,然后中轻轻混匀。
4、预混胰岛素30R、50R静置后分为两层,皮下射前必须轻轻摇匀,但不要用力,以免产生气泡。
5、预混胰岛素,每日只能用一次或两次,不能用三次。
6、中效、长效、预混胰岛素,只能皮下、肌肉注射,不能静脉输注。
7、抗凝剂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口服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99.4%,与磺脲类降糖药同用(由于磺脲类降糖药同血浆蛋白结合中率较高,可置换已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双香豆素)。从而使抗血作用增强,另外双香豆素,有抑制药物代谢作用,从而加强磺脲类的降糖作用,故避免同时使用或减少剂量。
8、磺脲类药物可增加乙醇的毒性,治疗期间宜戒酒。
9、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应用,餐前、餐时、餐后都要明确和患者具体交待清楚,否则用错后果不是无效,就是造成低血糖。
10、一般不应将两种磺脲类降糖药物同时应用。
11、早晨空腹血糖高有三种情况需要鉴别
①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查凌晨1点血糖高。
②“黎明现象”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仅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凌晨一点血糖正常。
③“苏木现象”在黎明前曾有低血糖,但症状轻,时间短,继而发生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
鉴别方法,用血糖仪检测0、2、4、6、8血糖,主要零点血糖(高:胰岛素用量不足;正常:黎明现象;低:苏木现象)。
12、低血糖处理方法
症状: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饥饿,行为异常,甚至昏迷。清醒者—服糖水,含糖吃水果、饼干等 昏迷者—静注50%葡萄糖
特别注意,用长效胰岛素或长效磺脲类药物引起低血糖延迟效应,可需长时间葡萄糖治疗,清醒后需监测血糖24-48小时。
13、胰岛素保存环境应在4℃—10℃,开瓶后一个月内用完。
14、什么叫葡萄糖毒性:由于B细胞功能下降等因素,导致高血糖反过来作用于B细胞,导致B细胞功能进一步下降,如此产生恶性循环,使患者的血糖持续升高,这就是所谓的葡萄毒性。
15、什么叫脂毒性:所谓脂毒性即脂肪异常沉积于非脂肪组织内,造成所沉积的组织功能障碍。
16、什么叫“早时相”:现在有个新的理念叫“早时相”胰岛素促分泌剂的应用,早时相也叫“第一时相”,快“分泌时相”,是进餐后的5-10分钟。“第二时相”也叫“慢分泌时相”,是进餐后30-60分钟。
17、静滴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前应注意问题:速效胰岛素静注,多应用在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在停用静滴胰岛素改用皮下注射前,必须先皮下注射一次胰岛素。
七、2型糖尿病的治疗新理念(一)2型糖尿病的合理治疗 1.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大多数2型糖病患者的病因,目前对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尚缺乏有效措施,但可针对上述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原因进行干预:合理饮食计划和运动控制体重,是减轻胰岛素抵抗的基础;理想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高血糖药物或降血糖药;纠正脂代谢紊乱;合理选择降脂及降血压药物等。改善或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
2型糖尿病是一进行性疾病,目前常规治疗难以防止B细胞的功能衰退,但临床在处理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尽力延缓或避免胰岛B细胞功能的过快过早衰竭:长期理想控制血糖;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尤其是强效刺激剂如优降糖,重新定义“口服降血糖药物继发失效:合理应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脂毒性”的药物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TZD):如罗格列酮即文迪雅):强调:早期时相胰岛素促分泌剂的应用;早期联合应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早期联合或换用胰岛素治疗。(二)2型糖尿病理性化治疗措施.合理选择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目前临床从其临床应用的角度考虑可简单地分为:①抗高血糖药物:主要包括TZD、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其特点是可降低高血糖,单独一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对血糖正常者无明显降血糖作用,首选用于轻中度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也可与降血糖药物联合治疗1型或2型糖尿病。②降血糖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分泌剂(磺酰脲类、苯甲酸衍生物—诺和龙和氨基酸衍生物—迪北)和胰岛素,其特点是降低高血糖,但也可导致低血糖,对血糖正常者也有降低作用,首选用于轻中度肥胖2型糖尿病,也可与抗高血糖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③中药:许多中药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一般单纯中药制剂不会导致低血糖,可作为轻型糖尿病和一些糖尿病的辅助治疗,但一些中成药制剂(如消渴丸)中伍用了西药降血糖药物如优降糖,也可导致低糖,应注意。
目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种类较多,但尚无一种药物完全符合理想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标准: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B细胞功能;持久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可灵活用于单一治疗或联合治疗;延缓或逆转疾病的进程;良好的安全性和依从;价格适中。中短期临床研究显示:相对而言,TZD(文迪雅)比较符合上述要求,但尚需长期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予以评价。
2.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尤其是强效刺激剂如优降糖,以减少药物对β细胞的过度刺激。对既往应用口服磺酰脲类药物剂量达最大剂量的1/2或2/3以上(如优降糖达4#/d,此时其降血糖作用已达最大剂量的75%—80%),持续时间1-2个月,空腹血糖>8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8%,同时排除干扰因素如运动不足、饮食控制不良、应激和药物等情况时,应及早联合其他作 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有学者建议,在选用磺酰脲类药物治疗2型糠现过程,应提倡早期联合其他类作用机制不同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以发挥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减少因各自药物剂量达大可能导致的副作用。(目前提倡小剂量联合应用)
3.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剂的应用
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对体内葡萄糖代谢十分必需,它有利于肝脏的正常胰岛素化,可降低肝糖输出,抑制脂肪分解,2型糖尿病的早期胰岛素分泌缺陷可导致餐后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加速胰岛B细胞的衰竭。早期胰岛素分泌剂具有“快进快出”的优点,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早时相胰岛素分泌,较好地降低餐时和餐后血糖水平,同地避免了药物对胰岛β细胞持续过度刺激,对胰岛β细胞有相对较好的保护作用。这类药物主要有苯甲酸衍生物—瑞格列奈(诺和龙和孚来迪)、氨基酸衍生物—那格列奈和第三代磺酰脲类药物—格列美脲(迪北)等,注射剂有诺和悦,应用时餐前10-15分钟注射。.根据血糖水平的不同决定初诊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临床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起病时其胰岛B细胞功能平均仅为正常人的50%左右,空腹血糖越高,胰岛B细胞功能越差,空腹血糖是反应胰岛B细胞功能简单而实用的指标。故目前不少学者建议参考空腹血糖或HbA1c(糖化血红蛋白)来决定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尤其建议对空腹血糖大于16.7% 或HbA1c大于10%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以使较短时间内消除“高血糖的毒性”,从而不同程度改善胰岛素抵抗或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然后再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停用胰岛素,可使患者对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恢复更好的反应性,甚至获得非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早期联合或替代胰岛素治疗
青少年2型糖尿病 篇3
本人32岁,上周查血糖为16.6retool/L,尿糖为“++”,本周复查血糖为12.4mmol/L,尿糖为“+++”。医生诊断我是1型糖尿病,以后要永远注射胰岛素,这使我心理负担很重。请问?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是如何区分的?
陕西赵某
答: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在我国,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其次是I型糖尿病。这两种类型有下列主要临床特征(如右图):
从上述临床特征可以看到,1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需依赖胰岛素控制疾病,否则容易出现酮症和(或)酮症酸中毒,进而危及生命。但是,即便患上1型糖尿病也不要紧张。首先,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都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只是治疗方式不同而已,缺乏胰岛素的分泌就要补充胰岛素,这是可以理解的。其次,现在可选择的胰岛素类型非常多,从胰岛素到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从超长效到超短效;注射的模式也很多,从一日一次到一日多次,从有针到无针;另外还有使用方便的胰岛素泵。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作不同的选择。真正学会了如何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的生活仍然是很方便的。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是建立在自我血糖监测的基础上。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学会血糖监测和调整胰岛素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学会并应用好这两项技术,患者就可以享受正常的人生。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卞茸文)
Q腹部不适还能继续服用拜唐苹吗?
我初患糖尿病,医生建议服用拜唐苹。服药后第一天有腹痛,并大便3次,但自第二天起一直未排大便,到现在已经4天了,腹中十分难受(服药前每天排便一次)。请问这种现象是服药后的反应吗?我还能继续服用拜唐苹吗?
广西苏某
答:这种腹部不适、腹痛、未排大便是拜唐苹的一种不良反应。拜唐苹(阿卡波糖)是一种。—糖苷酶抑制剂,它结合。—糖苷酶竞争性和可逆性地抑制小肠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使糖的吸收相应减慢,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胀气、肠鸣响,偶有腹痛及腹泻。这是因为在用药期间,碳水化合物在结肠中发酵引起腹部不适,甚至腹泻,肠胀气严重时可出现疝气、肠梗阻及肠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在服用拜唐苹期间,一定要遵照医生规定的糖尿病饮食进餐,否则如摄入较多碳水化合物,可加剧肠道不良反应。腹部不适感通过缓慢增加剂量和控制饮食,大多数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消失。患者可以通过以上方法来缓解腹部不适,若效果不明显,可以调换其他类别的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
(山东省临沂市矿物局医院内科杜玉花)
Q脚趾变黑必须截肢吗?
我爷爷今年70岁,已患糖尿病多年。现在发展到左脚第三脚趾变黑,不敢走路。有的医生说需要截肢,请问必须要截肢吗?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吗?
江苏李某
答:这种情况属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外周血管病变。左脚第三脚趾坏疽,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内科用药保守治疗、外科搭桥手术。是否需要截肢应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意愿等情况具体分析,最好找专业医生就诊。
(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王治宽)
Q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怎样用药?
我今年80岁,患高血压、冠心病多年,2004年又被确诊患有糖尿病。去年8月检查肌酐为139umol/L,尿素氮为1 4.1mmol/L,尿酸为596umol/L。现被诊断患有肺结核,但到防疫站领取药物时医生不敢给开药,请问专家我的情况该怎样进行抗结核治疗呢?
广西杨某
答:根据检查结果,您已经并发了糖尿病肾病,而大多数抗结核药物需要经肾脏代谢,对肾功能有一定影9向。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医生不给您开抗结核药物。但是,肺结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果不积极治疗,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肾脏影响小的药物,谨慎调整剂量,注意监测肾功能,肺结核还是可以治疗的。可以应用的药物有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这类药物不会直接损伤肾功能,不易在体内蓄积,患者不必过于担心,必要时可减小剂量。建议您到医院肾病科,与肾病专家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您血糖高,应该在血糖监测的基础上,用胰岛素以控制好血糖。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
Q我的尿为什么有臭味?
我今年56岁,已患糖尿病十余年,现应用胰岛素治疗,目前并无明显并发症。近七年来,我每天的晨尿都有一股腐臭味,特别难闻,平时如果憋尿2小时,小便也会有臭味。为此,我到处看医生,不知吃了多少药,都没有任何效果,心中非常苦恼。请问专家,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我该怎样治疗?
新疆陆某
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尿中含糖量较高,利于细菌生长,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某些感染的细菌能产生尿解酶,分解尿中的成分,从而使尿液有特殊的气味,有时还会产生气体。据您的描述,考虑此病可能性较大。治疗方面可作尿液细菌培养,以明确是哪种细菌感染,若感染程度不重,细菌培养可能为阴性,应重复培养三次。明确感染细菌后应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佳药物治疗。如菌株为耐药菌,对多种药物均耐药,可行无菌盐水或蒸馏水冲洗(目前不主张冲洗液中加其他药物),此法较难耐受,常用于排尿功能障碍引起的顽固性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另外患者应作尿流动力学检查及超声检查残余尿量,明确是否为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导致残余尿量增加引发的细菌感染。不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泌尿系统感染均应多饮水,注意休息。多饮水能稀释尿液,起到自身冲洗的作用。单纯的下尿路炎症(膀胱炎,尿道炎)并不可怕,只要没有肾脏、输尿管上尿路感染,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也很少影响生存期限。
(北京西山医院泌尿外科刘铁军)
Q未服用降压药为什么血压会下降?
我今年65岁,二十几岁时被诊断为高血压病,但从未服药治疗。三年前发现患有糖尿病,服用太罗、糖适平,目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但血压却降低了,经常在90760mmHg—100/70mmHg之间,心率平均55次/分。请问,我未服用降压药为什么血压会下降昵?这和服用降糖药有关系吗?
山西常某
答:你二十几岁时发现患有高血压,未经治疗现在血压降低,首先应该明确你当时的高血压是否确诊,是否仅凭一次不当的测量就盲目诊断。因为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不可能不治而愈,而且通常服用的降糖药物并不会引起血压下降。如果可以排除诊断有误,那么你有可能是同时伴发了其他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异
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功能异常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血压下降。所以,建议你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以便及早治疗。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
Q平时血糖控制稳定,为什么会突然升多?
我爸爸有8年的糖尿病史,一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之前血糖还算稳定,但是这两年出现了几次无故血糖突然升高很多的情况,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湖北林某
答:您讲的情况是血糖波动。血糖波动的原因主要有餐后高血糖、人体应激状态(如发热、手术,外伤、情绪波动、饮食)等因素。另外,应用降糖药物不当造成低血糖后,再用含糖药物升高血糖时也有可能出现。血糖波动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原因是血糖波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凋亡加速,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和变性反应增强均使血管并发症加速发展。所以,您应该尽快陪您父亲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广西省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湘东)
Q为什么我的尿液直泡沫?
我患糖尿病6年了,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0mmol/L左右,平时双手有麻木感,无其他不适。最近发现在排尿时尿液起泡沫,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吉林陈某
答:你的尿液起泡沫考虑是尿糖阳性所致。当血糖较高,超过肾糖阈时,就会出现尿糖,这说明血糖控制不佳。虽然你的空腹血糖在7.0mmol/L左右,但你可能忽视了餐后血糖的监测。建议到医院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以明确诊断。此外,双手有麻木感说明可能已经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这种情况不容轻视,建议到神经科就诊,尽早防治,避免病情发展。
(北京石景山医院内分泌科郭仕林)
Q为什么饭量减少了,血糖反而升高了?
我今年56岁,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8年。5年前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每天吃150克主食,一个柴鸡蛋,250克奶和500克蔬菜,下午和晚上还要加餐吃些水果,血糖一直稳定。可是最近我食欲不振,饭量明显下降,血糖反而升高了。空腹血糖达到了9.0mmol/L。请问专家这是怎么回事?
山东张某
答:您所说的“饭量减少了,而血糖升高了”,可以有许多原因:首先,要了解您目前的体重是否有变化,体重对胰岛素使用量有指导作用;第二,要了解您的饭量相对平时减少了多少及持续时间;第三,要了解您近期血糖总体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只是血糖偶尔有变化,需进一步观察;第四,近期运动规律是否有变化?是否运动量减少了?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脂、血糖代谢;第五,您使用的胰岛素剂量和剂型是否有变化;第六,是否仅空腹血糖升高,如果是,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①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②“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较好,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对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③苏木杰现象,即夜间曾有低血糖而在睡眠中未发觉,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夜间多次(0:00、2:00、4:00)测血糖,有助于鉴别早晨高血糖的原因。如果以上您都注意到了,需监测至少一天的血糖(7次),如果血糖仍有异常,建议到医院内分泌科找专业医生咨询。
(山东省临沂市矿物局医院内科诸葛欣)
Q糖尿病患者拔牙前需要作哪些准备?
我患糖尿病8年了,最近出现牙齿松动、疼痛等情况。我想拔掉它,请问糖尿病会对拔牙产生影响吗?拔牙前我应该作哪些准备?
重庆夏某
答:糖尿病患者在拔牙前必须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否则拔牙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且不容易控制病情。建议您在拔牙前先到医院向医生说明自己的病情,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让糖尿病专科医生为您调整药量,将血糖控制理想后再去口腔科拔牙。
(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王治宽)
Q血尿素氮值升高怎么办?
本人男性,57岁,有多年糖尿病病史,近三年来血尿素氮值一直上升,目前为13.0mmol八,请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数值不再上升并恢复到正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辽宁金某
答:糖尿病史多年,三年来血尿素氮一直上升,目前达13.0mmol/L,不知道您其他方面的情况怎样?如血糖控制情况、是否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尿检是否有蛋白尿?不过,根据您提供的情况,首先应排除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功能改变。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可分为5期:Ⅰ期为肾脏体积增加,但无肾病症状;Ⅱ期为正常白蛋白尿期:Ⅲ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Ⅳ期为糖尿病肾病期,本期出现大量蛋白尿(大于0.5克/B),非选择性水肿及高血压;Ⅴ期为终末期,出现氮质血症和肾功能衰竭,尿素氮和肌酐明显增高。目前,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还是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饮食控制、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治疗。
(广西省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湘东)
Q患者脸浮肿宜服用什么药?
两年前,我父亲越来越瘦,我劝他去做体检,结果发现他患了糖尿病。经人介绍,他服以用了一段时间的“苦乐康”,效果很不理想,脸都肿了。后来有人告诉他,“苦乐康”是假药,会伤肾脏,让他停止服用!父亲停服“苦乐康”以后,改服优降糖和二甲双胍,但身体还是不见好转,脸又肿起来了,而且无精打采。请问专家,我父亲使用什么药物治疗为宜?
黑龙江叶某
答:由于你没有提供可靠的病例资料,如血糖、HbAlc、肝肾脏功能等检查结果,所以不便指导你父亲的用药。但从你的叙述看,如有面部浮肿症状,应查尿微量白蛋白等,以确定是否合并有糖尿病肾病。如果肾功能有早期损害,在治疗上可以选择格列奎酮(如糖适平)及阿卡波糖控制血糖。当然,最好还是赶紧到正规医院去看糖尿病专科医生,应先查清楚是否有并发症再选择用药。
糖适平是惟一一种不以肾脏(尿液)排泄为主的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它主要在肝脏内代谢,大部分经过肝胆管由粪便排出体外。除此之外,糖适平在体内吸收较完全,作用时间较短,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明显,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相对较低,引起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也较小。因此,早期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该药。
青少年2型糖尿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各50例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对其临床就诊情况进行分析。其中,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6.32±2.47)岁,病程4~17年,平均病程(12.74±2.74)年。其余50例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65.94±2.51)岁,病程4~18年,平均病程(12.23±2.82)年。该研究所患者均满足2型糖尿病或甲亢症状临床诊疗标准[1],且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2组患者或家属均对临床诊疗情况知情,病例收集及相关研究内容满足基本要求,病例排除标准主为:(1)不满足相关治疗指征者;(2)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3)临床资料缺失者;(4)合并器质性病变及严重感染者;(5)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异常者;(6)无法定监护人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用药治疗前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分别对2组患者采用相同降糖药,采用甘精胰岛素(药品名:来得时)进行治疗,给药剂量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血糖值变化情况进行确定。
1.4 观察指标
2组均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做好详细分析及统计。治疗过程中对2组患者3餐血糖水平、血糖波动值进行性检测,并做好有效记录。与此同时,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主要判定标准[2]为:(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空腹血糖值在7.2 mmol/L之下,而餐后2 h血糖值则在8.3 mmol/L之下;(2)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值在8.3 mmol/L之下,而餐后血糖值则在10.0 mmol/L之下;(3)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8.0%。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糖水平变化比较
2组患者用药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有发生低血糖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用药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影响。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能够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严重损伤。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合并甲亢,亦或是甲亢合并糖尿病,尚无明确的定论,虽然糖尿病合并甲亢病例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并不常见,但仍有一定比例。两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能够进行相互影响,并互相加重对方的病程进展。甲亢症状能够显著增加糖尿病症状,并诱发患者出现酸中毒现象。若糖尿病病情控制不良,则会诱发甲亢。权威文献[3]及不少医学专家认为,无论糖尿病诱发甲亢,还是甲亢加重糖尿病病情,临床在为其进行治疗时,均要对两者进行兼治。为此,要对糖代谢紊乱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高代谢症状进行改善,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但是,由于目前临床尚未研究出比较明确的临床治疗指南,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还需进一步开展深入性分析和探究。另有文献[4]研究认为,甲亢能够引起糖尿病,甲状腺素能够发挥拮抗胰岛素的效果,并且能够促进糖原异生,进而引发血糖水平严重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临床上将此种现象称之为继发性糖尿病,通常情况下若对甲亢症状进行有效治疗,可不予以患者降糖类药物,患者血糖水平便可自行恢复正常。此外,糖尿病及甲亢可以并存,两种疾病均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特征,且两种疾病基因缺陷一般情况下均出现在相同染色体中,因此可发生连锁反应,并直接遗传给下一代。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5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用药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小英[5]研究认为,未合并甲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合并甲亢症状的糖尿病患者。此外,范馨月[6]通过对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者的临床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给予降糖药后,未合并甲亢者治疗期间血糖控制水平优于合并甲亢者。权威文献[7]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症状后,降糖药物实际疗效比较低,不仅需要增加药物给药剂量,还要采用两药联用等方式,对血糖及甲亢症状进行严格控制。当甲亢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方可减少降糖类药物的剂量,以保证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根据实践经验认为,针对糖尿病合并甲亢症状者,要及时对其病情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甲亢诊疗加以重视,进而不断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糖尿病患者治疗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总而言之,在对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开展临床诊疗工作时,临床医师要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并对其家族遗传史、患者病史等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明确患者疾病类型,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对症治疗。对于合并甲亢症状者,要对甲亢病情进行一定治疗,从而切实提高临床诊疗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春梅.胰岛素及其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甲亢合并糖尿病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29(13):144-145.
[2]胡晓丽.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23):163-164.
[3]王海霞.甲亢合并糖尿病治疗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26):63-64.
[4]林秀雯.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临床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18(1):26-27.
[5]王小英.降糖药对糖尿病及合并甲亢临床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15):28-29.
[6]范馨月.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5.
ATP敏感性钾通道与2型糖尿病 篇5
ATP敏感性钾通道与2型糖尿病
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是调节葡萄糖代谢平衡的关键因子.KATP通道的遗传变异可改变β-细胞电活性、葡萄糖代谢平衡,增加2型糖尿病易感性,因此,编码该通道的基因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易感标记.Kir6.2的E23K多态性在高加索人群中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增加和肥胖相关.E23K多态性在高加索人群中较常见,提示其可能具有进化优势.
作 者:程孟荣 黄青阳 CHENG Meng-Rong HUANG Qing-Yang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刊 名:生理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S 年,卷(期): 37(2) 分类号:Q71 关键词:KATP通道 2型糖尿病 E23K多态性让肥胖儿童远离2型糖尿病 篇6
儿童肥胖是产生儿童2型糖尿病的土壤
从某个角度讲,肥胖的发生与现代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是产生肥胖的主要原因。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子,肥胖持续的时间越长,演变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高;肥胖越严重,糖尿病患病率越高。中度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5倍,重度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为正常体重的10~21倍。可以说,儿童肥胖是产生儿童2型糖尿病的土壤。
因此,对儿童肥胖的防治是预防儿童2型糖尿病的根本。但肥胖是一种慢性、易反复、需长期治疗的疾病,改变生活方式更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制能力较差,缺乏刻苦训练的毅力。此外,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家庭饮食摄入热量过高,饮食结构不尽合理,对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滞后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综合治疗是恢复的关键
具体防治措施,首先应由医师和患儿及家长一起制订减轻体重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目标,建议患儿减轻的体重应为干预前体重的10%,或每周体重减少0.5~1千克。给予合理健康的平衡饮食,在限制热量的基础上,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配比适宜,无机盐、维生索供给充分,以满足儿童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选择食物,鼓励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既注意营养成分又具饱足感。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如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物和甜点心、饮料等。注意烹调多用煮、炖、凉拌等方式,以清淡为主。逐渐增加体力活动,根据不同年龄和条件选择适宜的运动,循序渐进,有规律地进行。把运动变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持之以恒。鼓励患者每天进行锻炼,如散步、慢跑、步行上楼梯、以步代车等活动。开始时中等体力活动每次30~45分钟,每周3~5次;最后最好达到每天中等体力活动1小时,平均消耗热量约为350千卡为宜。
此外,鼓励年龄稍大的肥胖儿童坚持膳食记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饮食习惯及树立坚持治疗的决心和信心。家庭的关心鼓励、控制好饮食、运动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定期监测体重、体质指数(BMI)和腰围,努力取得进步并接近治疗目标。如果坚持了治疗仍不达标,需要分析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指导。
高度警惕糖耐量受损人群
北京儿童医院的一项观察提示:肥胖儿童伴黑棘皮病者,其糖耐量受损的发生率是不伴黑棘皮病者的5.56倍。糖耐量受损者实际上已处于发展为糖尿病的十字路口,也可以说是最后关口。抓住糖耐量受损阶段进行干预,有可能延缓、避免向糖尿病的转变,使其保持在糖耐量受损阶段或转变为正常糖代谢状态。因此,在儿童肥胖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耐量受损者很重要。对中、重度肥胖儿童及特别是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出现黑棘皮改变(好似皮肤未洗干净)的患者,或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家族史者,应及时或定期到专科医院做糖耐量等相关检查,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多数人可以不发展为糖尿病。国内外有关糖耐量受损临床干预试验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说明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对控制和预防糖耐量受损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有明显效果。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0月在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街道10个社区中整群随机抽取4个社区(风光里、风采里、风貌里、风顺里),约1.2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9 000万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档案318份,其中患有DM患者专案107份,从中随机抽取确诊为2型DM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按WHO诊断标准诊断,空腹血糖≥6.1 mmol/L,或餐后血糖≥8.0 mmol/L)。同时按1∶2匹配法,从患者的邻居中(相处10年以上)选取匹配对象,匹配因素为同性别、年龄相差5岁以内、无心肝肾器质性病变、血糖水平正常的健康人128例作为对照。共64匹配对进入分析。
1.2 方法
对192例受检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人员按照统一的方案和调查表,逐个家访,进行问卷式调查,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研究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近1年的饮食情况、体力活动情况等。②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和舒张压等。肥胖的划分以体重指数[BMI=体重( kg)/身高2(cm2)]、腰臀比(WHR=腰围/臀围)为依据,BMI≥25为超重或肥胖(全身性肥胖)、WHR男性≥0.90、女性≥0.85为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③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空腹血糖、口服75 ml葡萄糖后2 h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的配比资料按表1的规格量化后,输入微机,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中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1∶2配比资料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根据表1中DM可能的危险因素及赋值,对统计学各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则2型DM可能的12个危险因素中与DM发生有明显联系的危险因素有6个,其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见表2。
注:匹配64对
3 讨 论
本研究采用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研究因素与糖尿病的定量关系,减少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本研究中4个社区都是城市新建住宅区,条件相当,居民相对比较稳定。
本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与DM有明显的联系,与Palomo等[2,3]研究结果一致,目前,国内外文献趋向支持DM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但是,从资料分析发现无DM家族史的人患DM的可能性也相当大,说明除遗传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与之相关。有文献报道,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感染也是DM的诱因之一[4,5]。本研究也显示有病毒感染史者,患DM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发现,DM患者有喜吃油腻、甜食的习惯,其相对危险度较高,Sjoberg - Tuominen等[6]也有同样报道。其他的嗜好,例如吸烟、饮酒与DM则无明显关系。但也有文献报道,乙醇能引起胰腺炎从而导致DM[7],这可能与研究对象饮酒量的多少有关。
Dowse等[8]报道,过度肥胖的DM患者减肥后,胰岛素分泌恢复正常,表明肥胖与DM有关。本研究也显示,父母身体肥胖者,其子女患DM的危险性较大。自身超重也是DM的危险因素之一 ,这可能由于肥胖需要消耗更多的胰岛素,而增大的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对胰岛素的感受性降低,引起胰岛素的相对不足,导致DM发生。
本研究表明,长期适当的体育锻炼,不易患DM,也有利于DM的康复。据Jarrett等[9]一次前瞻性研究中发现,运动使DM相对危险性明显降低。揭示了体育运动对预防DM的重要作用。脑力劳动者体力活动少,特别是“静坐”工作态势增多,容易发胖,降低体内循环与代谢,从而增如DM的风险性,同时还与长期精神紧张状态有关[10,11]
医学研究证明,DM是多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WHO专家认为对这类疾病“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只有通过健康教育和社会预防”。DM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耗费和负担,使患者和国家均收益。本研究结果也说明,针对上述有关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让社区居民自觉掌握自我保健方法与不良行为的纠正是能够达到预防和控制DM的目的。凡有家族史、父母及个人身体肥胖者,应警惕DM的发生。从童年或青春期开始,适当地减少高脂高糖食品的摄入量,避免过度的脑力劳动(或静态生活方式)和病毒感染,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必有利于控制DM的发生发展。应在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领导下,发动社会支持,共同参与DM的预防、治疗、教育、保健计划。以自身保健和社区支持为主要内容,制订、实施和评价各种综合性方案。预防工作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避免DM发病,二级预防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DM,三级预防是延缓和(或者)防治DM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索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为社区预防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街道所属4个社区40岁以上人群中6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匹配(1∶2)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 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可能的12个危险因素中与糖尿病发生有明显联系的危险因素有6个,保护因素有1个,家族史、父母身体肥胖、脑力劳动、自身超重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是遗传及环境因素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是常见慢性病,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与社会预防才能得到适当控制。
关键词:糖尿病,病例对照研究,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史奎雄,程五凤,李宣海,等.医学营养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15.
[2]Palomo L,Rubio C,Gervas J.The comorbidity in primary care[J]l.GacSanit,2006,20:182-191.
[3]Watts S,O'Hara L,Trigg R.Living with type l diabetes:a by–personqualitative exploration[J].Psychol Health,2009,18:1-16.
[4]Hill-Briggs F,Batts-Turner M,Gary TL,et al.Training communityhealth workers as diabetes educators for urban african americans:valueadded using participatory methods[J].Prog Community Health Partner-sh,2007,1:185-194.
[5]姜国胜.病毒感染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7,10(1):15.
[6]Sjoberg-Tuominen L,Tiitinen A.Menopause in a diabetic[J].Duo-decim,2009,125:2689-2694.
[7]Ruiz-Ramos M,Escolar-Pujolar A,Mayoral-Sanchez E,et a1.Mellitusdiabetes in Spain:death rates,prevalence,impact,costs and inequali-ties[J].Gac Sanit,2006,20:15-24.
[8]Dowse G,Jarrett RT,Taylar T.The high prevalence of glucose intoler-ance on iden,creole and Chinese mauritians[J].Diabetes,2008,39:390.
[9]Jarrett RT,Taylar T,Michal A,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prevalence ofdiabets[J].Diabetologia,2006,28:250.
[10]章苍松,周玺悦,金静君,等.上海市某社区Ⅱ型糖尿病易患因素研究[J].社区卫生保健,2009,8(4):271-276.
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所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所建立的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60例, 其中2009年建立的有9份, 2010年建立的有22份, 2011年建立的有29份。60例患者中男性24例, 女性36例, 年龄48~73岁, 病程为半年到12年, 平均6.94年, 建立社区管理的时间为1~3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从建立档案至今没有患者出现死亡。这些患者中已排除了需卧床的患者、已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已需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及中途搬迁和自动退出社区管理的患者。
1.2 社区管理方法
1.2.1 糖尿病教育
通过在社区张贴关于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海报, 在社区内开展2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宣讲来进行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等。
1.2.2 正确的血糖检测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定期免费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测试, 并记录在档案内。若患者不愿到服务站进行血糖监测, 可指导其正确的血糖检测方法并嘱咐其将每次的检测结果记录在健康手册内, 并定期给医生查询, 以便医生能根据其血糖情况指导其用药的调整等等。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应认真尽职, 应定期收取、查看患者的血糖记录手册, 对于未能及时进行血糖检测的患者应及时电话通知, 甚至可以进行上门随访。
1.2.3 饮食指导
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应每天三餐规律进行饮食, 戒烟戒酒等。患者的主食量应根据患者每天的劳动强度进行调整, 常规的用量是女性约300 g, 男性约350 g, 饮食应该包括肉类50~100 g/d, 蔬菜约400 g/d, 同时食物中应包含适量的蛋白质, 而食盐应控制在6 g/d以内。
1.2.4 运动锻炼
根据国内糖尿病防治的相关指南, 不同患者的运动项目以及运动量应依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年龄、社会背景以及经济状况等制定。
1.2.5 用药指导
糖尿病患者临床常用的五大药物有:双胍类药物 (如:二甲双胍缓稀片) 、磺酰脲类药物 (如:格列美脲)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如:阿卡波糖科) 、中成药 (如:糖脉康、消渴丸等) 、其他新型降糖药 (如:胰岛素) 。针对这些药物的使用量以及用药方案 (单用还是联合用药) , 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指数、年龄、身体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还应根据每种药物的优缺点进行选择。
1.3 评价指标
对于所有患者的效果评价指标为:检测患者在参与社区管理后的初期和参与管理后1年以及2年的血糖数值、血压、总胆固醇、体质量指数、药物依从性比率和体育运动比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临床实验数据结果录入SPSS11.0软件包中, 分析处理这些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经过社区管理后的1年和2年患者在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以及体质量指数方面均较初期降低, 而药物依从性比率和体育运动比率均较初期增高, 并且在2年后变化更加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临床上糖尿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作者正积极地寻找管理与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目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探讨社区管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以及管理效果, 大量的结果显示以社区为范围, 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执行者,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及治疗,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的模式[2], 如周海虹等[3]研究通过对比社区管理和内科门诊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发现社区管理能显著提高患者对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更有利于帮助患者控制血糖, 取得的治疗效果更好。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师和社区的居民更为熟悉, 便于随访, 对于患者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饮食习惯等更为了解。患者在咨询时压力小, 更乐于与社区医师进行病情的交流, 医师能随时根据患者的相关监测指标对其进行指导, 主要包括2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介绍、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等, 建议患者食物方面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 多种多样的食物[4],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锻炼等。
此次研究通过分析建立社区管理健康档案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管理的各个时段的各项糖尿病相关指标的变化, 发现患者在参与社区管理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并且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患者对于2型糖尿病的认知也更深入。此次研究还发现, 社区管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除了要建立完善的体系, 还要求社区医师认真负责, 能有效的执行与坚持。
参考文献
[1]张元芳.民族地区糖尿病患者家庭护理干预.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 5 (4) :158.
[2]刘尊永, 沈蔷, 楚亚琴, 等.300例糖尿病患者社区强化管理和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2, 10 (3) :148-151.
[3]周海虹, 杜雪平, 李燕娜, 等.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的效果比较.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5) :1067-1069.
2型糖尿病的护理现状 篇9
1药物治疗的护理
1.1 口服降糖药的护理
口服降糖药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措施, 其药物主要为3大类: (1) 促进胰岛素分泌药物, 包括磺脲类和非磺脲类, 由于此类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时间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因此服药时间应于餐前30min左右。 (2) 加强胰岛素对周围细胞作用药物, 包括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 该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 应注意观察护理。 (3) α-糖苷酶抑制剂, 包括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为了减轻此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 应指导患者采用餐中或餐后服药或从小剂量开始。如出现糖尿病胃轻瘫时, 停用口服药, 而改用胰岛素治疗以严格控制血糖。
1.2 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在胰岛素用药期间, 应每天监测血糖,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尿糖, 目的在于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避免血糖控制不佳及低血糖的发生。对于普通胰岛素注射治疗, 应注意预防局部不良反应[1]: (1) 原则上1周内不选择同个注射点, 每个注射点之间的距离为1cm; (2) 注意观察局部反应, 注意皮肤有无红斑、脂肪增生、皮下硬结和皮下脂肪萎缩等症状, 以免留下硬结, 破坏胰岛素的吸收能力。目前, 临床已普遍应用胰岛素泵模拟人体持续提供胰岛素。但应注意每天检查输注管道是否扭曲和连接是否紧密, 同时还要观察置泵部位有无红肿、压痛、皮下淤血和过敏。安置胰岛素泵后密切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这对保证成功和安全用泵极为重要。尤其是带泵后1周内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 易发生低血糖, 应详细向患者叙述有关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措施[2]。
2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中主要存在的心理负担与心理疾病主要有悲观、恐惧及狂躁等, 针对上述心理, 应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临床观察表明[3], 心理护理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满意度, 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护士在执行每项治疗护理前应详细说明其目的及作用, 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解除患者的心理犹豫, 使其建立康复信心, 保持情绪稳定, 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4]。
3饮食护理
正确的饮食疗法是控制血糖的基础, 合理饮食的目的在于控制血糖, 维持标准体质量, 改善脂类代谢, 减轻胰岛负担, 通过合适的营养达到最佳健康状态。饮食护理的首要原则即控制总热量摄入, 可按体质量104.6~125.5kJ/kg摄入, 并可根据其劳动强度和体质量指数稍作调整;其次还要限制患者酒精及食盐摄入量, 膳食搭配要合理[5]。在饮食护理方面, 护士还应通过交谈沟通等方式了解患者对饮食疗法接受程度及不足之处;必要时同营养师协商, 结合患者病情、血液生化检查、饮食习惯、经济能力等给予具体的饮食调整方案[6]。
4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可改善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 促进葡萄糖的利
日发现2型糖尿病致病机理 篇10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门胁孝率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细胞—代谢》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无法从血管内渗透出来是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状态。
东京大学研究人员说,他们利用高热量食物,培养出具有2型糖尿病症状的肥胖实验鼠,结果发现这种老鼠的血管无法扩张,胰岛素也无法从血管内渗出并到达肌肉,因此肌肉能够获得的糖分量减少到健康老鼠的一半以下,同时血液中含糖水平升高。研究人员向具有2型糖尿病症状的实验鼠体内投放能够扩张血管的药物之后,其肌肉吸收糖分的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
社区2型糖尿病非药物治疗 篇11
糖尿病运动和饮食治疗称为控制糖尿病的“两大基石”,只有“基石”稳固,药物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合理的饮食控制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最基本措施。社区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饮食治疗方案,从而减轻胰岛负荷、纠正代谢紊乱、降低餐后血糖。
计算每日总热能供给量。
计算方法:①测量患者身高(㎝)、体重(kg)。②计算患者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身高(㎝)-105。③计算患者每日每kg体重应给热量:a、体重程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100。实际体重>20%标准体重为肥胖,等于±10%为理想,<20%为消瘦。b.按照患者体重程度及劳动程度及劳动强度在上表中查找每日每千克体重应给热量(kcal/kg)。④计算患者每日应摄入总热量:患者标准体重(kg)×每日每千克体重应给热量(kcal/kg)=每日应摄入总热量(kcal)。
计算每日热能供给比例: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主食):应占每日总热量50%~65%(折合主食约200~800g)。脂肪:应占每日总热量的20%~30%(约50g肉,最多不超过75g)。蛋白:应占每日总热量的12%~15%(1个鸡蛋)。食盐:每日<6g。限制饮酒。
主食比例为:早、午、晚各占1/3或早1/5,午、晚各占2/5。
下表供参考:
选择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多样化食物:①糖尿病患者可多食以下食物:主食类:大米、白面、高粱米、小米、玉米面、莜面、豆面、麦麸;副食类:胡萝卜、芹菜、黄瓜、白菜、菠菜、韭菜、西红柿、黑木耳、蘑菇、海带、豆类、牛奶、鸡蛋;肉类:鱼、虾、兔肉、羊肉、牛肉、鸡肉(去皮)、猪肉(瘦)。②糖尿病患者应少食以下食物:主食类:面包、蛋糕、月饼;肉类:动物内脏、肥肉、鸡皮、鸭皮;水果类:香蕉、葡萄、西瓜、草莓;酒类:葡萄酒、啤酒、汽水;果皮类:花生、瓜子、腰果。③糖尿病患者应禁食以下食物:纯糖类:白糖、红糖、葡萄糖;甜制品:蜜饯、蜂蜜;动物油:牛油、猪油、羊油。
糖尿病患者饮食疗法注意事项:①主副食搭配;②要严格限量;③不可过食蔬菜;④对病程长的老年患者应供给充足的钙(每日1000~2000mg),防治骨质疏松;⑤应注意少食煎、炸、爆炒食物,加工以煮、炖、熬、蒸、烩、焖、凉拌为主,清淡为宜。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超重和肥胖与糖尿病的患病密切相关,总脂肪或腹腔内脂肪增加分别是糖尿病的独立风险因素。肥胖,特别是中心性或躯干性肥胖,是胰岛素抵抗体的主要决定因素。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达到降糖、降压、降脂等目的。
运动治疗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糖尿病患者)中可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很多病情较轻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初期糖尿病患者)仅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就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运动治疗的作用机理:①运动能增强机体对胰岛素分泌能力,从而改善胰腺代谢功能;②运动能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糖酵解,提高人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③运动能增强脂肪细胞中酶的活性,加速脂肪分解,改善脂代谢;④运动能使肌肉中胰岛素刺激糖原合成增加,从而调解糖代谢,降低血糖;⑤运动能增加血管壁弹性,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心肺功能;⑥运动能使毛细血管与肌纤维比值增加,从而提高机体适应性;⑦运动能改善脑细胞活性,消除应激紧张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力;⑧长期运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运动治疗的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糖尿病患者的减肥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低当前体重的5%~15%。但每月体重下降不得超过3kg,如果超过3kg易造成肝损伤。
运动治疗的方法:要根据患者病情、体力、客观条件选择适合个人兴趣和特点的运动项目。①运动方法:一般提倡进行轻、中等强度节律性有氧耐力运动30分钟,如散步、骑自行车、体操、跳舞等。也可以进行高强度运动10分钟,如慢跑、游泳、打网球、篮球等。对于无禁忌症患者也可以选择健步走(快走)60分钟。在正式运动前需做5~10分钟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运动后应做5~10分钟的放松运动,这样可减少运动后低血糖和心血管并发症。②运动时间:一般应在饭后1小时开始运动,每次20~60分钟(包括热身运动与放松运动),达到有氧运动应持续20~45分钟。③运动频率:每周运动3~5次或隔日1次。以降低体重为目的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运动5次以上。④运动强度: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和运动中血压波动不大者,运动时收缩压不要超过180mmHg,运动强度达到最大耗氧量(VO2max)的50%~70%。<50%的有氧运动如步行和跳舞对心血管也有益,应长期坚持。
有氧运动:运动时有微汗、肌肉略感酸胀、呼吸加快、心跳加速。
运动强度:运动时心率(次/分)不超过(170-年龄)为宜。或最大安全运动心率=(50%~70%)(220-患者年龄)。(最大耗氧量=220-年龄。运动时耗氧量占本人最大耗氧量的50%~70%)。
运动治疗注意事项:①运动中如有头晕、眼花、大汗、胸闷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②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前后要补充水分,身边备有饼干、点心、糖块等食物,防止低血糖发生;③有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眼底出血倾向,心肺功能不全,血压过高未控制,心脑梗死急性期,足部溃疡等患者不宜进行运动治疗。
糖尿病治疗控制
目标目前公认的糖尿病治疗策略是早期治疗、强化治疗、达标治疗、综合治疗。对各大危险因素的全面达标是干预糖尿病病程进展的重要环节。
(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所制定的控制目标,是根据对大量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的发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最低值。)
老年人2型糖尿病通常可接受的治疗目标:治疗有症状的高血糖,达到餐后血糖<11mmol/L,空腹血糖<8 mmol/L,HbAlc<8.5%。
参考文献
1 2005临床医学新进展
2 2006临床医学新进展
2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2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疏导
研究证明, 情绪应激状态可引起血糖大幅度波动[2]。当病人产生抑郁、绝望等负性情绪时, 可伴有糖尿及胰岛素需要量的增加;当病人心情舒畅时, 可出现尿糖减少及胰岛素需要量的减少。
(1) 真诚交流:针对具体病情, 护士以鼓励性语言与病人沟通和交流, 帮助其解除心理顾虑, 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2) 鼓励病人倾诉:病人因需长期服药和永无止境的自我护理易产生抑郁情绪, 护士应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其心中的压力与烦恼, 鼓励病人向关心他的亲友倾诉同时鼓励病人向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倾诉。 (3) 转移注意力:有些病人在确诊后过分在乎, 精神紧张、恐惧, 担心病情变化。对这类病人护士因给予正确引导, 采取“既来之, 则安之”的态度, 鼓励病人多参加户外活动, 转移其对疾病的高度关注。
1.2 健康教育
2型糖尿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非常密切,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宣教活动, 让病人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自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3 倡导身心自护
糖尿病是终身性、慢性疾病, 住院相对短暂, 绝大部分时间在院外治疗。要告知病人情绪变化与血糖的关系, 使病人明白保持稳定、乐观情绪的重要性, 使自己的身心尽可能的处于最佳状态。
2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也是控制糖尿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1 控制总热量
成年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5~30KCal, 轻体力劳动者30~35KCal, 中度体力劳动者35~40KCal, 重体力劳动者40KCal以上。肥胖者应严格限制总热量, 消瘦者适当放宽, 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原则。
2.2 三大营养的适当比例和摄入量
(1) 碳水化合物:总热量中碳水化合物占55%~65%, 但应严格限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 (2) 蛋白质:需要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0g左右, 占总热量的10%~20%。 (3) 脂肪:需要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6~1.0g, 占总热量的20%~25%;但脂肪摄入量宜控制在25%以下。
2.3 注意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供给
应保证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每日摄入量, 提倡食用富含维生素B1和B2的食物, 如芦笋、牛肝、牛奶等,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花椰菜、木瓜、草莓、辣椒等。西红柿、黄瓜、菜瓜等含糖量低, 又富含维生素, 完全可以替代水果。
2.4 要戒烟、忌酒、低盐饮食
食物宁粗勿精, 在主食定量范围内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豆类及蔬菜, 如小米、玉米、荞麦、燕麦、豆制品、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等, 这些食物中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又含有较多的粗纤维, 能有效地防止血糖吸收过快, 还有降低胆固醇, 预防动脉硬化及防治便秘作用。
2.5 应该每天吃一次鱼[3]
因为鱼肉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 是人体必须的一种脂肪酸, 可以促进血糖的反射, 糖尿病人往往生理反射机能不好, 导致代谢跟不上, 所以会血糖高, 鱼肉恰好可以增强人体对糖的反射功能。
2.6 每天至少进食三餐, 且定时定量
用胰岛素治疗和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应在正餐之间加餐, 加餐量应从原三餐定量中分出, 不可另外加量, 三餐的每餐中均有碳水化和物, 蛋白质和脂肪, 早、中、晚三餐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按1/5、2/5、2/5分配, 也可按3 0%、4 0%、3 0%分配。
3 运动指导
病人应根据自己的年龄、体力、病情和实际条件, 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 最好在餐后1h进行, 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 如果出现心率在100~120次/min, 有劳累感, 应减速或停止。随身应携带糖果, 以免发生低血糖。刚开始运动量不能过度, 运动一般从10min开始, 逐步延长至30min, 以体力耐受不感到疲劳为宜, 每天运动1次或每周保持运动3~5次以上。
4 体会
2型糖尿病是终身的全身性疾病, 医疗耗资大, 对病人实施康复护理, 可以收到以较低成本达到比单纯药物治疗更好的效果。通过实施康复护理使病人主动参与疾病治疗和护理, 掌握自我护理方法,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预防和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 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不能根治的、以持续高血糖为特征的非传染性疾病[1]。它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使患者致残、死亡, 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中主要以1型和2型糖尿病为主, 后者占95%左右。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而快速增长。
关键词:2型糖尿病,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53.
[2]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