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训练

2024-09-28

骨盆训练(精选10篇)

骨盆训练 篇1

摘要:目的:观察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骨盆训练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5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物理治疗, 骨盆训练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骨盆训练,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分别进行评定, 比较疗效。结果:骨盆训练组患者步行能力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骨盆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偏瘫,骨盆训练,步行能力,疗效

根据Bobath治疗技术介绍, 胸廓、骨盆及肩关节是近端控制关键点, 它们分别控制躯干、骨盆和肩胛区;手与足是远端控制关键点, 分别控制上肢或下肢。远端关键点与近端关键点相互配合可控制肢体的运动[1]。可见骨盆的运动对患者步行能力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就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45例进行骨盆训练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康复疗效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偏瘫患者90例, 其中男性50例, 女性40例, 原发疾病为脑出血患者52例, 脑梗死患者38例。患者年龄41~73岁, 平均年龄50.5岁。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入选标准: (1) 患者能听懂并执行治疗师的口令, 积极配合训练; (2) 病程<1年; (3) 单侧偏瘫; (4) 无关节活动受限及并发症; (5) 可短距离行走 (10 m以内) 。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骨盆训练组和对照组: (1) 骨盆训练组患者45例,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9例, 脑出血25例, 脑梗死20例, 左侧偏瘫24例, 右侧偏瘫21例, 平均年龄51.1岁; (2) 对照组患者45例,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21例, 脑出血27例, 脑梗死18例, 左侧偏瘫23例, 右侧偏瘫22例, 平均年龄50.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观察期间, 无中途退出或死亡病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 内容包括: (1) 肢位的摆放和关节的被活动训练; (2) 下肢分离运动训练;髋关节屈、伸训练, 膝关节屈、伸训练;踝关节背屈等训练; (3) 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从坐到站训练及站位平衡训练等; (4) 起立床训练、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5) 平地步行训练、上下楼梯等训练。训练时间40 min (次·d) 。

1.2.2 骨盆训练组治疗方法

骨盆训练组患者在对照组训练内容上增加骨盆训练, 两组患者的训练强度及训练时间均一致。具体方法为:在患者充分放松的情况下, 取立位, 治疗师位于患者身后双手放在患者骨盆髂嵴位置, 完成骨盆前后移动、左右移动、由右后到左前、由左后到右前、前后旋转、上提下压、上抬并向前旋转、上抬并向后旋转等训练。如患者早期骨盆移动困难, 治疗师可用适当的手法及技巧进行引导, 每个动作进行5~8次。两组患者训练50次后进行疗效评定。

1.3 疗效评定

按我国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分级标准, 1级:室内在他人扶持下可以步行10 m以内 (室内辅助下步行) ;2级:室内在他人监护下步行20 m (室内保护步行) ;3级:室内独立步行50 m以上, 并可独立上、下高18 cm的台阶2次以上 (室内独立步行) ;4级:持续步行100 m以上, 可以跨越20 cm高的障碍物和上下10层阶梯 (建筑物内步行) ;5级:持续步行200 m以上, 并可独立上下阶梯, 步行速度达到20 m/min (室外独立步行) 。4级和5级为优, 3级为良, 计算每组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优良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训练前, 两组患者步行能力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而训练50次后, 骨盆训练组患者步行能力明显提高, 两组间优良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步行是日常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 步行能力的恢复情况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 恢复步行能力在康复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新Bobath技术要点, 核心控制是姿势控制作用的一部分, 构成姿势控制的核心因素。核心是腰腹部-骨盆-髋关节的复合体, 重心位置所在的地方, 是所有运动开始的地方[2], 所以骨盆在运动连锁活动中的具有重要地位。骨盆训练动作可强化骨盆周围肌肉的肌力与耐力, 提高身体两侧的平衡能力, 加快神经兴奋的传导速度, 使下肢多肌群协调收缩。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和稳定性, 为下肢的移动与支撑提供了保障, 从而促进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因此, 治疗师一定要在患者步行训练前, 给患者进行充分的骨盆训练, 以维持患者骨盆的稳定性。

患者由于下肢肌肉力量差、平衡功能未完全恢复、本体感觉减弱或消失等原因, 在行走时易产生恐惧心理, 引起躯干、骨盆及下肢的肌张力迅速增高, 严重影响训练[3]。治疗师要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并做一些放松训练, 如进行立位下的骨盆旋转、平移等训练来降低躯干、骨盆的张力, 进而放松下肢, 再进行步行训练。骨盆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连接躯干与下肢的枢纽, 可以通过其左右旋转、左右倾斜及侧向移动来减少身体重心的上移、下移及侧向移动, 在行走时处理好躯干与下肢的协调关系, 降低行走中的能耗, 也可以配合步行周期优化步态[4]。骨盆的稳定及良好控制也为下肢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 对偏瘫患者进行骨盆稳定性、控制性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于兑生, 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336-337.

[2]古泽正道, 李建军.康复治疗-新Bobath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22-23.

[3]陈少贞, 张保锋, 赵江莉, 等.脑卒中患者平衡调节过程中的高级脑功能成分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25 (2) :139-144.

[4]华东, 李文奇, 冯晓东, 等.不同体位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6 (6) :581-582.

骨盆训练 篇2

查房内容: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观察与护理 查房形式:科内教学查房 查房地点:骨科病房 主持人:张玲玲 主讲人:季尹霞

参加人员: 徐丽丽 陆琳琰 陆敏 任飞 燕 徐敏 杨敏 张榴丽 蒋丽 蒋燕 许玲玲

华敏

护士长: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对1例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护理查房。骨盆骨折时一种严重创伤,多为强大的暴力直接作用于骨盆所致,其中以交通事故和房屋倒塌、高空坠落等高能量损伤多见。除了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之外,常合并大量出血,休克发生率很高,又常常合并腹腔、盆腔脏器损伤,泌尿、生殖道损伤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在1890年之前,骨盆骨折的病死率为84%,到1930年大约为30%,在近20年,由于诊疗器械的发展、应用扩充血容量、早期外科技术的应用、各种监测技术等广泛的开展,骨盆骨折的病死率下降至5%-20%。骨盆骨折的主要危险在于其并发症,其中骨折引起的出血性休克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因素。因此严密的护理观察为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以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我在2天前请大家作了病例及相关资料的查询,现在我们请责任护士任飞燕汇报一下病史。

责任护士任飞燕:34床患者,汤素芬,女性,21岁。5月20日因不慎被重型卡车撞伤,当即感髋部、右大腿剧烈疼痛、畸形、不能活动;受伤当时神志清楚,不伴恶心、呕吐等症状,于12:30送至我院急诊。急诊X线片示“骨盆多发骨折,左侧骶髂关节分离,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右股骨中段骨折”。患者神志清楚,血压100/70mmhg,脉搏100次/min,呼吸23次/min,血氧饱和度98%。予以留置尿管一根,引流尿液颜色黄清,尿量300ml.查体腹软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存在。右大腿肿胀压痛,足背动脉搏动存在,骨盆挤压分离实验阳性。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B超示:肝、胆、胰、脾、肾未见外伤后改变。30min后患者出现神志淡漠、心率逐渐增快、血压逐渐下降,由100/70 mmhg逐渐降至70/50 mmhg,脉搏120-140次/min,此时尿量为20ml/h,,给以镇静、吸氧2L/min,于左、右上肢分别建立外周静脉置管,输入全血、平衡盐水,巴曲酶2iu肌内注射,巴曲酶1iu静推。经静脉滴注多巴胺,以及加快输血补液速度,血压升至90/60mmhg。给予呋塞米20mg,静推,尿量恢复至35ml/h.经积极抗休克治疗,血压波动于90-100mmhg/50-60mmhg,为进一步治疗,以“骨盆多发骨折、右股骨干骨折”收治入骨科。

入科后护理查体,体温36.8度,脉搏130次min,呼吸23min,血压9958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口唇、眼结膜苍白,全身皮肤黏膜无明显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存在。心率齐,心率130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存在。

专科情况,视诊,四肢厥冷,皮肤潮湿,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骶尾部、腹股沟区触痛,直肠指检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入院室血常规白细胞6.52ⅹ10⑼L,血红蛋白72gL,血小板75ⅹ10⑼L。目前患者的白细胞为9.86ⅹ10⑼L,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46ⅹ10⑼L。

现患者入院后第3天,给予一级护理、禁食、持续心电监护。右颈内静脉置管一根(刻度为19cm),右上肢周围静脉置管一根,留置尿管一根,目前主要治疗方案如下。

一、循环方面,适当补充液体,并要是给予心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维持学流动力学平稳;

二、予以面罩吸氧4L|min,保证氧合,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0mg化痰,维持气道通畅;

三、抗感染治疗,四、重要脏器功能维护 护士长:听了护士任飞燕汇报的病史,我们对该患者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大家有没有补充或想进一步了解的情况?

护师季尹霞:我想问一下患者这2d的24h出入量分别是多少? 责任护士任飞燕:患者入院后第一天,输入红细胞悬液1200ml,血浆600ml,补液3000ml,入量为4800ml,尿量有3000ml,;第二天,输入红细胞悬液600ml,血浆200ml,补液2250ml,入量为3050ml,尿量有2800ml;今日为第三天,需输入红细胞悬液400ml,血浆200ml,补液2000ml。

护士长: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全体护士:没有。

护士长:好的,请护士任飞燕讲一讲她认为患者现存的主要护理问题是什么?

责任护士任飞燕:我认为目前患者主要存在着组织灌注量改变的问题。理由是从患者的病史中可以看出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X线片示“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可以导致大量出现。从临床表现这方面,也证实患者有出血情况。如患者入院后出现表情淡漠,口唇、眼结膜苍白,呼吸急促,四肢厥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再者,从入科时生命体征方面也支持组织灌注不足这一护理问题,如血压99/58mmhg,脉搏130次/min,呼吸23次/min;从血常规中看:血红蛋白72g/L,血细胞比容18%,血小板75/L。综上所述,均表明患者由于大量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量不足。

护士长:很好,请徐丽丽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骨盆的解剖特点及结构为何会导致骨折后大量出血?

主管护师徐丽丽:首先我们可以从骨盆的解剖特点来看,构成骨盆的大部分骨为松质骨,其供血非常丰富。当骨盆骨折后,骨折的断端可大量渗血。而渗血量的多少与骨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这种渗血通常不易止住,是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一个重要出血源

另一个原因是围绕盆腔内壁具有异常丰富相互连通的静脉丛,面积为动脉的10-15倍,形成血管湖。静脉丛血管壁薄,收缩性差,周围又多为疏松组织,无压迫止血作用。当骨盆骨折时,极易伤及静脉丛,引起大出血。而骨盆内血管从大的动脉主干到小的血管分支,纵横交错,与骨盆关系密切。骨盆前部骨折可伤及闭孔动静脉、阴部动静脉、耻骨动静脉、髂外动静脉分支,有时甚至伤及髂外动静脉主干;骨盆侧部骨折可伤及闭孔动静脉;骨盆后壁骨折可伤及腰动静脉、髂腰动静脉、骶外侧动静脉、骶中动静脉、骶正中动静脉、臀上动静脉。

护士长:恩,是的。骨盆骨折为松质骨骨折,本身出血较多,骨盆骨折错位,常损伤靠近盆壁静脉丛多且无静脉瓣阻挡回流,以及中小动脉损伤均可导致骨盆骨折大量的出血。另外骨盆骨折引起出血的因素还有骨盆壁及邻近组织撕裂出血,以及盆腔内脏器官破裂出血,这两个因素也是重要的出血源。

实习同学华敏:老师,临床上遇到这种骨盆多发骨折,股骨干骨折合并有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该如何判断患者的失血量是多少呢?

护士长: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临床上判断失血量有好几种方法,下面请哪位老师说说临床上我们是如何判断失血量的.陆琳琰:可以根据单侧闭合性骨折的部位对失血量进行估计,例如骨盆骨折失血量一般为1000-2000ml,单侧的股骨干骨折失血量一般为800-1200ml。按照这样估计此位患者姚某失血量约为1800ml以上。

护士长:严重的骨盆骨折常有大量出血,出血量在1000ml以上,积聚于后腹膜后,耻骨联合分离可使骨盆容积增大。当耻骨联合分离3cm,骨盆容积可增加4000ml。

实习同学小许:老师,严重骨盆骨折出现大量出血,发生组织灌注不足,失血性休克的概率会很高了? 护士长:是的。骨盆骨折多见于平时交通事故等高能量外伤,失血性休克时骨盆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所以对骨盆骨折患者,我们一定哟啊通过细致、严密的护理观察,评估组织灌注量的改变,及早发现休克以及防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现在讨论一下对于组织灌注不足,我们护理观察的要点有哪些?

护师蒋燕:我们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精神状态、面唇色泽、皮肤肢端温度及尿量。

护士长:好的,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如何观察?

主管护师徐丽丽:首先,对患者的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很重要,因为意识可反映脑部的血液灌注情况及缺氧程度。休克早期,脑组织供血尚好,缺氧不严重,神经细胞反应呈兴奋状态,患者常表现为躁动不安。休克中晚期转为抑郁而淡漠,甚至昏迷,表明神经细胞反应由兴奋转为抑制,脑部血液循环不良,病情由轻转重。这位患者在急诊抢救时出现过神志淡漠,经积极抢救神志转清。

护师季尹霞:其次是皮肤色泽与肢端温度的观察。皮肤色泽与肢端温度可反映外周灌注的情况。休克早期皮肤苍白、肢端皮肤湿冷,提升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灌流不足。如前胸或腹部有瘀斑,提示有DIC可能。

责任护士任飞燕:再次是血压,心率,呼吸变化的观察,生命体征可反映组织灌注量是否充分。每隔15-30min,测生命体征一次,并详细记录,病情稳定后可改为1次/h,如发现在输血、补液的情况下血压仍一度降低,提示患者有活动性出血的迹象。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进一步措施处理。

护士陆敏:还有就是尿量是观察非常重要,因为尿量变化时是早期诊断休克的主要指标。肾功能的改变在休克早期就可发生,这时发生的是功能性的急性肾衰竭,因为它还伴有肾小管的坏死。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少尿小于400ml或无尿小于100ml。当休克持续时间较长时,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器质性的肾衰竭。此时即使肾血流量随着休克的好转而恢复,患者的尿量也难以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所以我们应予以患者留置尿管,并详细记录尿量,注意有无进行性肾衰竭。通常收缩压在80mmhg上下时,平均尿量为20-30ml/h,尿量大于30ml/h表示肾脏血流灌注好转。

护士长:我们此例患者已出现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灌注改变发生休克,责任护士任飞燕给我们说说你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为什么采取这些护理措施?

责任护士任飞燕:好的。由于患者在急诊已给予抗休克治疗,在血压相对稳定,波动于90-100/50-60mmhg后转入我科。由急诊带入左、右上肢外周静脉置管2根,留置尿管一根。第一点,采取平卧位。目的是为了避免搬运中扰动不稳定的骨盆,增加创伤出血,加重休克。因为搬运不当或过多的活动下肢,使已失去稳定性的骨盆再次移位,增加损伤盆壁静脉丛及盆腔血管的机会,而且导致髂腰肌、臀肌收缩牵拉髂骨引起疼痛。我们这位患者存在耻骨上下支的骨折,抬高下肢时会使髂腰肌收缩压迫骨折断端而引起疼痛,所以我们给她平卧位能避免骨折端移位导致出血与疼痛。第二点,就是迅速建立右颈内静脉置管一根,同时连接CVP静脉装置,测CVP,4h一次,以便观察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因为2-3条静脉通道可快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如输血输液以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浅表静脉适宜均匀而缓慢地滴入血管活性药物或其他需要控制滴速的药物。我们通常可选择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但要注意避免选择股静脉或下肢静脉穿刺。第三点,合理补液,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由于该患者在急诊已给予抗休克治疗,我们入科护理体检所得到的血压和脉率不能完全反映出患者的失血量。所以我采用根据创伤的性质、范围这方面来判断此患者失血量约为1800ml以上。遵医嘱快速输入晶体液、平衡盐溶液、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心播出量。后输入胶体液,以减少晶体液渗入血管外第三间歇。

护士长:关于这点,我来强调一下。我们在执行医嘱时,一定要注意输液速度及量与质的合理安排。掌握好合适的输液速度是落实液体复苏的切实保证。在抗休克早期,补液量可适当大些,速度可适当块些,甚至可在8h内输入全体总量的一半以上,但是在休克完全稳定后,就不宜再快速大量补液了。此时,机体的应激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全身组织间的水分就会回到血管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此时补液速度不仅应慢下来,而且总入量应小于或等于出量。还有就是在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等,并详细记录24h出入量,可作为后续治疗的依据。

实习同学华敏:老师,补液速度过快过量容易发生肺水肿、脑水肿。而补液速度慢,组织灌注和内环境难以及时得到改善,直接影响到抗休克的治疗。前面,老师讲到用中心静脉压来调整输液滴速,我想了解一下具体该如何控制输液速度。

蒋丽:这个问题我来解答。临床我们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血压和中心静脉压来调整输液滴速。由于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处的压力,它可以反映右心室充盈压的变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测压当时患者的有效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张力等综合状况。因此,连续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改变,可动态地了解血容量的变化及判断心脏对补液的耐受能力,是调节输液治疗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VP的正常值为6-12cmHO。当CVP低,血压低,表示血容量不足,就需要快速补液;当CVP低,而血压正常时,表示血容量轻度不足,可适当地加快输液速度;当CVP高,血压低,表示心功能不全或容量相对过多,应减慢入量,慎用强心药,扩血管药;当CVP高,血压正常,则表示血管过度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应当舒张血管;当CVP正常,血压低,表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可以酌情应用强心药,分次小量输液负荷试验,如无不良反应,方考虑用缩血管药。

责任护士任飞燕:第四点措施是给予面罩吸氧4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目的是减轻失血所引起的脑组织缺氧和损害。因为休克会减少肺内气体交换,组织供氧减少,加重组织缺氧缺氧会诱导细胞因子释放从而激活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迅速发生肺及全身的微血管改变,最终引起多发器官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常常是多器官衰竭的先兆,表面肺功能的改变起关键性作用。如果患者合并有严重颅脑外伤时,持续性低氧血症或低血压可导致脑组织进一步损伤,病死率很高。所以我们通过面罩给氧可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主管护师徐丽丽:对于此措施我觉得还需补充一点,就是一定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避免误吸、窒息。休克时,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时,尤应注意某些影响气道通畅的因素,如神志已趋向不清的患者,舌根容易后坠而堵住喉头,阻塞呼吸,此时应以纱布包住舌头用舍钳将舍拉出,使呼吸道通畅。如因呼吸道分泌物多而堵塞护理者,可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便分泌物流出,同时应用吸引器抽吸分泌物。

责任护士任飞燕:第五点措施注意保暖,室温要保持在18-20度,输入的液体要复温。因为休克时多数患者有体温下降、怕冷等表现。而且临床实践证实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低温液体,影响体温、血压回升。当患者体温过低时,可通过增加室温及被服保暖。室温保持在18-20度,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的代谢率,使得组织耗氧量增加,加重组织缺氧。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汗湿后及时更衣等。但不能用热水袋直接加温。

实习同学小许:老师,不能使用热水袋是因为热水袋容易导致烫伤吧?

护士杨敏:恩,是的。我们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问题,以免因我们的护理措施不当造成患者的损伤。不能用热水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从休克的病理生理角度看,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体表血管床容量,影响机体代偿性调节作用,使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不利于抗休克治疗。

护师蒋燕:在这我也补充一点,就是对于休克的患者,我们一定要做好护理安全管理,预防意外。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加床边护栏保护,防止坠床;输液肢体宜用夹板固定。必要时,四肢予以约束带固定床旁。护士长:很好,大家将有效灌注量不足这一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补充的更具体、全面了。提高了我们对危重患者护理的水平。请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全体护士:没有。

骨盆训练 篇3

【关键词】跳远;女运动员;骨盆特征;生育;训练

1引言

既往研究已表明〔1〕,剖宫产对母婴均具有潜在危险性,如新生儿窒息、湿肺、多动症、平衡差等;产妇发生静脉血栓、炎症感染、贫血等急慢性疾患均高于自然分娩者。骨盆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其形态对分娩有着很大的影响。狭窄骨盆、扁平骨盆、漏斗形状的骨盆都易造成难产,而宽阔的女性骨盆则有利于自然分娩〔2〕。在跑跳类项目选材中,骨盆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一般要求相对窄小的骨盆,以获得更快的速度等。跑跳项目女运动员一般都具有身材较高、下肢长、骨盆相对较窄、臀部突且上翘的身体特点。作为人体结构中成熟最晚的结构之一〔3〕,骨盆在长期运动的应力作用下,可能引起发育变形〔4〕,这样的变化对未来的分娩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有关女运动员骨盆与生殖生育健康及训练的相关研究非常少见,为了探讨这些问题,进一步了解经过专业训练的跑跳项目女运动员骨盆形态结构的特点,为其训练及未来的生殖生育健康提供参考依据,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选自河南省田径运动中心、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竞技体校田径队及排球队(年龄为16~30岁),共70人,其中田径跑跳项目40人,排球项目30人。所有运动员均为三级以上级别,其中一级以上运动员占总数的42 86%。平均年龄22 78±5 73岁,平均训练年限5 02±3 16年。被测试的运动员基本情况见表1。

2 2研究方法

2 2 1文献资料调研

根据本论文的需要,通过检索对国内外女子骨盆形态研究资料进行细致研究和分析整理。同时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参考文献等,并对所获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参考依据和研究思路。

2 2 2调查

(1)访谈 走访教练员和运动员,查阅训练计划、观摩训练,了解跑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特征,了解其对骨盆与生育健康的认知。走访妇产科学者和专家,就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实用价值、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测试指标的筛选和测试方法等方面征询意见。

(2)问卷调查 对运动员一般情况(年龄、身高、体重等)、运动史(项目、运动年限、等级、营养状况等)、损伤史、生育健康常识等设计问卷调查。2013年6月~7月,陆续发放了70份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70份。此调查结果可为了解女运动员一般情况和训练情况提供参考。

2 2 3实验

(1)2013年6月~12月对女运动员进行身体及骨盆形态测试。

(2)测试指标及指数: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骨盆倾斜度、髂棘间径(interspinaldiameter,IS)、髂嵴间径(intercristaldiameter,IC)、坐骨结节间径(intercristaltransverseoutlet,TO)、骶耻外径(externalconjugate,EC)、桡尺周径共计9项。

(3)测量方法:测试过程中,与被试对象进行有关女性健康保健及运动损伤等的交流和咨询,以便配合测试。测试中严格按照妇产科学中国女性骨盆测量及人体测量要求进行。

2 2 4数据的统计处理

本研究实验测试的原始数据以Microsoft Excel的格式输入,并建立数据库,数理统计由SPSS13 0软件包完成。所有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各指标采取常规统计方法和独立样本T检验、双样本率的检验进行处理,P<0 05的水平定为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 01的水平定为有统计学非常显著性意义。

3结果与分析

骨盆倾斜度是影响骨盆入口的有效面积及胎头衔接的重要因素,骨盆倾斜度越大,骨盆入口有效面积越小,产程愈长〔5,6〕。髂棘间径(IS)、髂嵴间径(IC)是反映骨盆上部宽度的最有效指标,间接可以推算骨盆入口横径的大小;坐骨结节间径(TO)是直接反映骨盆出口横径的有效指标,间接可以推算中骨盆大小;骶耻外径(EC)是反映骨盆入口前后径的有效指标,间接可以推算骨盆入口前后径以及骨盆倾斜度,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的径线〔7〕。桡尺周径是反映骨质厚度的指标,与骶耻外径共同反映骨盆入口前后径大小。桡尺周径越大,骨盆入口前后径越小。骨盆入口前后径是骨盆入口径线中最小的指标,决定胎儿能否进入小骨盆正常分娩。

3 1跑跳运动员骨盆形态测量结果

本文将跑跳各项目运动员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骨盆形态特征。从表2中可以看出,跑跳运动员群体的骨盆形态指标均值中,TO、EC显著低于普通女性(P<0 05),骨盆倾斜度高于正常范围,且非常显著高于普通女性(P<0 01),其余各项皆在正常范围内。由此说明:身高较高的跑跳项目运动员群体(173 27±5 66cm),骨盆IS、IC并未明显高于身材较矮的普通女性,即其骨盆上部并未明显增宽;TO低于普通女性,提示骨盆出口变窄;而其EC明显低于普通女性,提示骨盆有扁平趋势。并且由于骨质较厚(桡尺周径15 16±0 97),其骨盆入口前后径线、出口径线将更明显减小。而显著增大的骨盆倾斜度提示骨盆有效前后径缩短,骨盆入口有效面积减小,产轴与正常产轴方向形成不同程度的夹角。

3 2跑跳运动员骨盆形态与训练年限的关系

nlc202309021154

将运动员按平均训练年限进行分组,分别为小于5年组、大于5年组,比较两组运动员骨盆形态与训练年限的关系。从表3可见,两组别骨盆形态各指标均值中,IS、IC值无显著差异(P>0 05),TO、EC值、骨盆倾斜度有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小于5年组别与大于5年组运动员髂棘间径、髂嵴间径无明显差异;大于5年训练年限组别TO、EC值明显减小,即坐骨结节间径、骶耻外径明显变短;骨盆倾斜度明显变大。这表明,随训练年限的延长,运动员骨盆坐骨结节间径、骶耻外径有变短趋势,而骨盆倾斜度则增大。

3 3跑跳运动员骨盆形态与年龄、身高、体重、BMI的关系

研究中将运动员分别按年龄、身高、体重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年龄、身高、体重、BMI组别骨盆形态的特征。年龄分组以18岁为界限,身高、体重、BMI分组以各自平均值为分组界限。本研究运动员平均身高为173 27±5 66cm,平均体重为63 02±5 72kg,平均BMI为22 68±1 73。

从表4、表5可以看出,骨盆形态与年龄、身高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骨盆形态各径线指标均值,成年组、高身高组均大于各自比较组,但组间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P>0 05);而骨盆倾斜度均值仍是成年组、高身高组均大于各自比较组,但两组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 05)。由此表明,运动员群体骨盆髂棘间径、髂嵴间径、坐骨结节间径、骶耻外径,并未随年龄增大及身高增加而明显增加,而骨盆倾斜度则随年龄增加、身高增高而明显增大。既往有研究发现〔9〕,普通女子的骨盆大小与骨盆倾斜度在16岁后皆无明显改变。可以推测,跑跳女运动员骨盆倾斜度的增大可能与训练有关。

而在不同体重、不同BMI组别,骨盆形态的变化趋势表现为趋同(表6,表7)。骨盆形态各指标均值在小体重、低BMI组别中皆较小,IS、IC均值、骨盆倾斜度均值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 05);EC、TO值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 05)。由此表明,运动员群体骨盆的髂棘间径、髂嵴间径随体重增加而明显增加,但坐骨结节间径、骶耻外径并未随体重及BMI增加而明显增加,体重大、BMI大的女子骨盆相对变宽变扁,而骨盆倾斜度随体重及BMI的增加而明显增大。由此推测,较大的力量训练可能与骨盆倾斜度增大有关。

3 4跑跳运动员骨盆形态、生育常识调查结果

在调查中,跑跳运动员对骨盆与生育的关系、自然分娩的过程、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利弊、分娩并发症、产科检查的内容意义等常识的了解非常少,甚至完全空白(表8)。由此表明,对运动员的生育健康常识普及教育尤显重要。而对教练员的调查则显示,骨盆形态在跑跳项目选材中很重要,但运动训练对骨盆形态可能发生影响从未列为关注内容,更未考虑过骨盆对未来分娩的影响。

4讨论

4 1跑跳运动员骨盆形态的特征及对分娩的影响

柯应夔、王淑雯等研究发现〔8,10〕,身材较矮的汉族女性其骨盆大小并未比身材高大的欧美女性明显减小,在生理范围内与欧美无大差别。正常女性骨盆上宽下窄,髂骨翼宽而前浅。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稍长于前后径,骨盆微前倾,利于分娩。通过前述分析,跑跳运动员骨盆形态有如下特点:身材较高的运动员(173 27±5 66cm)其骨盆髂棘间径、髂嵴间径并未明显增大,而骶耻外径明显变短,骨盆相对变窄、变扁;骨盆前倾明显,骨盆倾斜度极其显著增大。骨盆入口横径、前后径、骨盆中段、出口横径皆相对变小,骨盆入口的有效面积也减小。这与我们平时所见较多跑跳女运动员臀部后翘、骨盆扁平相似。由于体育锻炼的结果,运动员桡尺周径较大,提示骨质较厚,骨盆内径将更为狭小。

跑跳类运动项目对运动员下肢的爆发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要求运动员有较快的速度。跑跳运动员较窄和前倾的骨盆形态特点对运动有很大的优势〔11〕,但这样特征的骨盆对未来生育有着不利的影响。骨盆倾斜度大,盆腔相对变小,胎儿发育空间减小,妊娠中后期腰腿痛及羊水早破等症状明显增高;在分娩时骨盆有效入口前后径小、入口有效面积小,产程延长。难产可能性增大,甚至剖宫产,胎儿健康水平降低。这推翻了很多人认为身材高大强壮的运动员,骨盆也大不易难产的错误认知。

同时,人体身体形态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运动员骨盆形态是某些运动项目群的重要选材指标,其形态有着明显的项目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认定全部运动员的骨盆形态对分娩不利。

4 2运动员骨盆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内分泌、营养、体育锻炼对人体骨骼发育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骨盆是人体骨骼中骨化最迟的部位之一,19岁后才趋于稳定〔11,12〕,骨盆又是人体重要的缓冲结构,在运动中受到来自自身负荷及地面反作用力非常大的冲击。通过力学原理我们分析女运动员骨盆形态变化与运动训练间的可能关系,同时研究女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与骨盆形态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女运动员骨盆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4 2 1内分泌与骨盆形态变化的可能关系

由于雌激素对小骨骨化和骨骺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而跑跳女运动员的雌激素水平较同龄普通女子低,其骨骼骨骺闭合时间会晚于同龄普通女子。尚未发育完成的骨盆如果长期受压过大,会造成骨盆的空间形态结构发生改变〔4〕,这些都提示青少年跑跳女运动员不可过早过多地进行力量练习。

4 2 2运动训练对跑跳运动员骨盆形态的可能影响

力量是所有运动的基础,跑跳类运动项目对运动员又有着较高的速度要求,力量练习与弹跳练习是其日常训练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人体直立姿势下,重力经过腰骶关节传至骶尾骨,在分别经左右骶髂关节传至髂骨,继续向外侧经髋关节传导至地面,骨盆受到来自上方的压力。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沿下肢股骨向上内侧传至骨盆,骨盆受到来自两侧方向相反的力量推挤。这样骨盆受到来自三个不同方向力的互相挤压。负重抗阻练习中,骨盆受到非常大的压迫和冲击,人体通过半蹲姿势,伸脊屈髋让骨盆前倾来减小压力。同样,在纵跳、蛙跳、跨越等受到较大地面反作用力的弹跳练习中,人体也通过伸脊屈髋增大骨盆倾斜度来增强缓冲效果。

nlc202309021154

这样在长期力量训练和弹跳练习中,来自躯干负重的强大压力及两侧股骨向上内方的推力及附近肌群、韧带的牵拉,使骨盆发生高度变形。同时运动员强大的背部肌群都附着于骨盆后上部,对骨盆也有明显的牵拉作用。腰骶关节位置前移,骶耻外径相应减小,骨盆腔变扁,骨盆入口前后径变小;骨盆前倾,骨盆倾斜度增大。这与既往研究〔13〕跑跳运动员骨盆倾角大于普通人,男女跑跳运功员的骨盆倾角趋于一致性,无明显差异的结论是一致的。过多的力量练习和弹跳练习可能是造成女运动员骨盆倾斜度过大、骶耻外径变短的主要原因,而这样的变化对女运动员未来的分娩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4 2 3训练年限对跑跳运动员骨盆形态的影响

从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骨盆形态的比较结果可见,训练年限较长的运动员骨盆宽度无明显变化,但骶耻外径相对变短、骨盆倾斜度明显增大。这进一步提示长期的训练可能就是这一变化的最大影响因素。

4 2 4选材与骨盆形态变化的可能关系

身高是跑跳项目的重要选材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身高对骨盆形态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推测跑跳女运动员群体骨盆横径相对较窄,与最初选材密切相关,更大程度上来自于遗传因素的结果;而体重、BMI在跑跳项目选材中常作为参考性指标,调查中体重、BMI较大的青少年跑跳女运动员骨盆骶耻外径相对变小、骨盆倾斜度增大,可能与后天训练有关。

骨盆形态指标在选材中很少应用,也就不被教练员、运动员训练中注意和考虑,而其对生育健康的影响更是一片盲区。所以,宣传和教育必要的骨盆解剖生理常识尤为重要。在运功员选材中,骨盆宽度常作为指标应用,但骨盆前后径及骨盆倾斜度尚无应用,也就不为教练员、运动员所注意。在训练中,很少有教练员、运动员考虑到训练对骨盆形态造成的影响。有研究表明〔14〕,腹肌力量较强,骨盆倾斜度减小。根据解剖学原理我们进行分析,腹肌力量较强者,在骨盆受力前倾时,对耻骨的牵拉作用较强,减小骨盆前倾程度。选用何种训练方法既能有效地增大肌力,又可减少骨盆受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结论与建议

5 1结论

与普通女性相比,身材较高的跑跳运动员群体骨盆相对窄小并前倾。骨盆入口横径相对减小;骨盆入口前后径、出口横径明显变小;骨盆入口有效面积明显减少。这样的骨盆形态变化对生育有着不利的影响。跑跳运动员骨盆径线未随运动员身高增加而明显增加,而骨盆倾斜度过大与过多大力量训练有一定关系。女运动员有关生育分娩常识非常匮乏,对骨盆与训练的关系认知空白。

5 2建议

我国的运动员以运动为职业,在训练生涯中,文化知识、人文知识、健康知识的学习途径很窄。加强和普及教练员、运动员的女子体育卫生常识、生殖健康常识的学习,对女运动员未来的生育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中,应注意运动员骨盆的保护,对青春期女运动员减少负重深蹲等骨盆负荷重的大力量练习及过多的弹跳练习,探索其他可能的代替练习。

骨盆训练 篇4

关键词:骨盆控制训练,脑梗死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 大家重视躯干和上下肢训练, 往往忽略骨盆训练。2012年12月起, 在施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拟强化骨盆控制训练, 就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进行疗效观察,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2月-2014年1月收治脑梗死偏瘫恢复早期患者102例, 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 经CT或MRI确诊;无认知障碍, 无影响康复的其他严重疾病, 签署知情同意书。102例患者脑梗死急性期在吉大各教学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接受标准内科治疗和早期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转入我科。随机分成两组各51例, 观察组男33例, 女18例;平均年龄 (56.09±1.78) 岁;平均病程 (12.98±1.95) d;左侧偏瘫27例, 右侧偏瘫24例;对照组男30例, 女21例;平均年龄 (55.23±1.93) 岁;平均病程 (13.78±1.49) d;左侧偏瘫29例, 右侧偏瘫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两组患者均续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并应用理疗、作业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增加骨盆控制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即以Brunnstrom技术为训练要点, 以运动再学习疗法功能活动练习为辅助项目, 45 min/次, 2次/d, 5 d/周。骨盆控制训练包括以下内容: (1) 骨盆前屈、后伸控制:患者健侧在下侧卧在治疗床上, 治疗师双手横向握持患者双踝, 引导患者作最大限度的屈髋屈膝和伸髋伸膝动作 (带动骨盆屈、伸) , 在屈髋>150°和伸髋>15°位置嘱患者分别停留5~10 s, 即骨盆前屈、后伸控制。 (2) 骨盆左、右旋转控制:a.患者右侧在下侧卧在治疗床上, 双下肢同时屈髋屈膝90°, 借助臂部软组织曲面向左旋转骨盆, 治疗师一侧前臂和手横向托住患者双膝后面, 另一只手握持双踝前面适时施加转动力矩, 当骨盆左旋近45°时, 嘱患者停留在该体位5~10 s, 右旋控制类同。b.患者站立在平行杠内, 双足保持左右间距15~20 cm, 健侧足在前, 患侧足在后, 保持前后交叉1/4足长, 治疗师站在患者后面, 双手分别握持患者两侧髂嵴适时施加转动力矩, 嘱患者健侧足尖离地向后迈半步, 足底放平地面后, 健侧足跟离地向前迈半步, 即站立位骨盆左、右旋转控制。 (3) 骨盆前、后倾控制:a.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 屈髋屈膝, 双足以8~15 cm间距对称踏在床面上, 双小腿与床面呈80°~85° (指向头侧) , 治疗师引导患者抬起骨盆, 嘱患者在伸髋近0°位置停留5~10 s, 然后在大于5 s时间将骨盆缓慢放回床面, 即仰卧位骨盆后、前倾控制。b.患者双足并列站立在平行杠内, 治疗师双手固定在患者两腿大转子下方, 嘱患者作躯干前屈和后伸动作 (带动骨盆前倾和后倾) , 在躯干前屈60°和后伸30°位置分别停留5~10 s, 即站立位骨盆前、后倾控制。 (4) 骨盆左、右移控制:a.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 屈髋屈膝, 双足以8~15 cm间距对称踏在床面上, 双小腿与床面呈80°~85° (指向头侧) , 治疗师双手分别握持患者两侧髂嵴适时施加阻力, 嘱患者左、右摆动骨盆, 摆动幅度3~4cm, 即仰卧位骨盆左、右移控制。b.患者双足并列站立在平行杠内, 治疗师站在患者后面, 双手分别握持患者两侧髂嵴适时施加阻力, 嘱患者躯干和骨盆一起左、右移动, 移动范围3~4 cm, 即站立位骨盆左、右移控制。 (5) 骨盆左、右倾控制:患者双足并列站立在平行杠内, 治疗师站在患者后面, 双手分别挟持患者两侧髂嵴施加保护, 嘱患者由足跟开始缓慢抬起右或左下肢, 并保持5~10 s, 即骨盆左、右倾控制。骨盆控制训练每个动作完成8~10遍, 1次/d, 5 d/周。

疗效判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平衡功能[2], 满分56分, 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3], 下肢运动满分34分。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评定患者步行功能[4], 分0~5级, ≥3级为具备独立行走能力。由同一组医生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为患者进行测评。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4周后, 两组Berg平衡评分, 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 (P<0.001) , 观察组2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治疗8周后, 观察组Berg平衡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 ;两组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 (P<0.01) , 且观察组功能性步行分级≥3级患者百分比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3。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01;与对照组比较, bP<0.001, cP<0.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01;与对照组比较, bP<0.01, cP<0.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1;与对照组比较, bP<0.01。

讨论

骨盆系一完整的闭合骨环, 由两侧髋骨及骶尾骨构成。通过腰骶椎间关节与躯干相连, 通过两侧髋关节与双下肢相连。维持姿势的躯干肌、腹肌连接骨盆, 执行髋关节活动的下肢肌群起自骨盆。骨盆屈伸、旋转是主要借助腰骶椎间关节相对躯干的一组活动;骨盆前后倾、左右移、左右倾是主要借助髋关节相对下肢的一组活动。骨盆作为躯干与下肢的桥梁, 支持脊柱, 传导躯干重力向双下肢。骨盆屈伸、旋转控制训练, 改善躯干的稳定性, 提高人体在垂直方向上维持姿势的能力。人体通过骨盆前、后倾控制能力调整前后方向上的重力平衡;通过骨盆左、右移控制能力调整左右方向上的重力平衡;通过左、右倾控制能力维系单侧下肢负重时的重力平衡。可见骨盆控制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脑卒中偏瘫常见异常运动模式中, 骨盆上抬并向后旋转[5]。通过强化骨盆控制训练提高骨盆控制能力, 纠正骨盆异常运动模式, 并利于抑制偏瘫下肢伸肌痉挛, 促进下肢随意运动恢复。相对下肢的骨盆控制训练直接作用于偏瘫侧髋关节, 髋关节运动功能迅速改善, 加快和促进膝关节、踝关节和足关节运动功能恢复。在Brunnstrom下肢训练的同时强化骨盆控制训练, 符合人体神经运动发育顺序和过程, 即由头到尾、由近端到远端、由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由静控制到动态控制的规律[6]。在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训练中, 强化骨盆控制训练, 理论依据充分。

治疗8周后, 两组Berg平衡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均显著提高, 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 (P<0.001) ;两组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 且观察组功能性步行分级≥3级患者百分比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1) 。统计结果提示:强化骨盆控制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有国内学者报道:骨盆与躯干强化训练具有显著改善偏瘫患者整体运动能力的作用[7];骨盆强化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步态具有重要意义[8]。这在不同侧面支持作者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恽晓平.康复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135-138.

[3]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60-462.

[4]Holden MK, Crill KM, Magliozzi MR, et al.Clinical gait assessment in the neurologically impaired:reliability and meaningfulness[J].Phys Ther, 1984, 64:35-40.

[5]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302.

[6]杨毅.康复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06.

[7]卢艳丽, 孙建梅.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与骨盆强化控制训练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 (6) :489-492.

骨盆骨折患者健康教育 篇5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外伤,骨盆骨折创伤在半数上伴有合并症或多发伤。最严重的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及盆腔脏器合并伤,救治不当有很高的死亡率。

一、病因

1、多由直接暴力盆腔挤压所致。多见于交通事故和塌方,战时则为火器伤。

2、应力暴力 应力暴力作用于盆腔侧方,先使其签环薄弱处耻骨上下肢发生骨折,应力的继续,使髂骨翼向内(或内翻),在后环骶髂关节或临近发生骨折或脱位。侧方的应力使骨盆向对侧挤压变形。

3、当暴力作用于骨盆后方,使髂骨翼向外翻,先使前环耻、坐骨支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应力继续,髂骨更向外翻,使骶髂关节或其临近发生损伤,骨盆环的变形是伤侧髂骨翼向外翻或扭转,使与对侧半骨盆分开。

二、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受伤部位疼痛,翻身及下肢活动困难。检查可见耻骨联合处肿胀、压痛,耻骨联合增宽,髂前上棘因骨折移位而左右不对称,髋关节活动受限,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即双手置双侧髂前上棘处,用力向两侧分离,或向中间挤压,引起剧痛;亦可于侧卧位或挤压。有腹膜后出血者,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膀胱或尿道损伤可出现尿痛、血尿或排尿困难。直肠损伤时,肛门出血,肛门指诊有血迹,神经损伤时,下肢相应部位神经麻痹。

2、全身情况 出血多时即表现神志淡漠、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尿少、脉快、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征象,多为伴有血管损伤内出血所致。

三、住院健康指导

(一)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 骨盆骨折一般突然发生且病情较重,突发意外后,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应告知患者惊恐不安和情绪紧张对抢救生命、恢复健康不利,耐心讲解疾病发展过程、预后及手术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多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动物肝脏、龙眼、大枣、黑米等,多晒太阳,行日光浴,以促进钙、磷的代谢,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促进早期康复。全麻患者术前12小时需禁食,术前4小时禁饮,以防止在麻醉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意外。

3、活动指导 向患者和家属说明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可取仰卧或侧卧交替,侧卧时健侧在下,严禁坐立,伤后1周可取半卧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伤后应平卧硬板床,损伤严重者告知患者及家属尽量减少搬动,以免增加出血引起休克。指导患者正确放置体位,防止加重损伤,病情稳定者,指导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背伸及趾屈、足趾屈伸等活动,并进行上肢的全关节活动。指导练习床上大小便,并指导家属正确取放便器。

(二)术后宣教

1、体位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尽量减少大幅度搬动患者,防止内固定断裂、脱落。术后置于气垫床上,平卧或健侧卧位交替换位,防止压疮。

2、饮食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急性期应禁食2~3天,无内脏损伤表现可进流食、软食逐渐过渡到普食。软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为宜,多饮水,以增进营养,防止便秘。

3、并发症的预防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皮肤护理,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角度为难20º~30º。骨盆骨折可由于骨盆刺激后腹膜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便秘,应向患者说明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以利排便。尿道损伤的患者,告知患者需留置尿管2周,待损伤逐渐恢复后,夹闭导尿管,每4小时开放一次,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告知牵引患者勿自行增减牵引重量,防止无效牵引。

4、功能锻炼指导 未影响骨盆完整的骨折指导患者术后即可进行上肢伸展运动及下肢肌肉收缩活动;1周后即可运行半卧位及坐立练习,同时做髋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4~6周后下床站立并缓慢行走,逐渐增加活动量,然后再练习正常行走及下蹲。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伤后无合并者卧硬板床,同时进行上肢锻炼;2周后开始练习半卧位,并进行下肢肌肉收缩的锻炼,以保持肌力,预防关节僵硬;3周后在床上进行髋关节、膝关节锻炼,由被动锻炼逐渐过渡到主动锻炼;6~8周后拆除牵引固定,扶拐行走;12周后逐渐弃拐行走。

四、出院健康指导

1、告知进食富含营养的食物,适当增加粗纤维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便秘。

2、嘱患者戒除烟酒,以免导致骨折不愈合。

3、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功能锻炼。

4、告知出院后进行骨盆悬吊牵引的患者,吊带要保持平坦完整无褶。吊带宽度适宜,不要上下移动位置。下肢牵引时,一般都是双下肢同时牵引,告知如果只牵患侧一方,易使骨盆出现倾斜,容易造成肢体内收畸形,影响以后走路功能,并可发生腰疼和髋部疼痛。嘱患者充分休息,并卧硬板床,避免过早负重。

骨盆训练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组病例80例, 男性65例, 女性15例, 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36岁, 临床均有明确骨盆外伤史, 有骨盆压痛、挤压征阳性, 经CT扫描证实均为阳性病例。

1.2 方法

先摄取骨盆标准正位片, 将X线管组件垂直摄入骨盆入口, , 双髋内旋, 足尖相对;然后加摄骨盆双斜位片, 将X线管组件垂直摄入骨盆入口, 一侧髋部外展并屈曲45°另一侧髋部抬高35°~55°照全骨盆双斜位片。先观察正位片, 记录诊断结果, 然后结合双斜位片观察记录诊断结果, 两次阅片进行比较。

2 结果

80例患者中, 经X线正位摄片后观察发现, 67例阳性, 58例为单发骨折, 9例多发, 加拍双斜位片后观察, 76例阳性, 63例单发, 13例多发。单独骨盆正位片漏诊率为16%, 加拍双斜位片后漏诊率为5%。经CT检查证实, 单独正位摄片漏诊13例中, 髋臼裂隙骨折漏诊7例, 耻骨上支裂隙骨折漏诊4例, 耻骨下支裂隙骨折漏诊1例, 股骨颈裂隙骨折漏诊1例;加拍双斜位摄片漏诊4例中髋臼骨折漏诊3例, 耻骨上支骨折漏诊1例。

3 讨论

我们知道骨盆结构复杂, 具有传导重力, 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 因其解剖及生理特点, 在外伤中及时发现骨盆损伤严重程度, 对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十分重要[1]。

经以上例证, 单独摄取骨盆正位片, 骨盆骨折漏诊率明显高于加拍双斜位的, 对一些隐性骨折的显示情况欠佳, 而双斜位摄片后对骨折发现以及断端错位情况显示更佳, 如 (图1、图2、图3) 。骨盆的坐骨、耻骨均有一定弧度、弯曲, 单独的正位骨盆片, 不能将其完全展露, 对于一些轻微骨折或无明显错位的骨折, 甚至是一些股骨颈的骨折都有可能漏诊。而双斜位片则可以使骨盆适当旋转, 将耻骨上、下支以及坐骨充分暴露、显示, 并且通过股骨颈的旋转, 可使股骨颈也得到充分的显示, 如图3, 更利于观察骨折以及错位情况。有利于外科医师判断病情以及制定治疗方案。

4 结论

骨盆外伤摄片加拍双斜位所得图像骨折检出率明显提高, 对骨折断端错位情况显示更佳。

参考文献

骨盆训练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取的临床研究资料为2011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78例, 其中男44例, 女34例, 年龄19~73岁, 平均年龄44.9岁。其中48例为车祸致伤, 14例为高处坠落伤, 14例为重物挤压伤, 2例为自行摔伤;其中合并膀胱破裂或尿道断裂12例、肠挫伤2例、脾破裂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36例、神经损伤8例, 合并颅脑外伤的12例, 合并其他骨折的46例, 合并肺部损伤及肋骨骨折的26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39例) 和对照组 (39例) 。

1.2 方法

(1) 观察组:本组的39例患者采用的是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麻醉满意后, 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 取克氏针定位, 使其位于泪滴的中心、距离髋臼关节面2cm左右, 以避免钢针误入关节腔 (图1) ;将克氏针敲入骨质内, 切开约0.5cm许皮肤切口, 钝性分离皮下软组织及肌腱等附着部位至骨面, 放置导向器以避免损伤股外侧皮神经, 开槽约1.5cm, 然后取出克氏针, 向骶髂关节方向拧入SCHWANZ钉, 钉子在骨内插入的过程中, 应多次进行闭孔出口位和髂骨斜位透视 (图2) 。钉子距离坐骨大切迹应在1~2cm之间 (因为坐骨大切迹附近有臀上动脉和坐骨神经, 禁忌将钢针插入坐骨大切迹) 。两侧钉子均固定后, 通过手法复位骨盆的分离移位, 同时可获得骨盆后方的进一步复位和加压, 最后安装外固定支架, 拧紧各关节, 维持复位, 再次透视, 位置良好后缝合两切口。 (2) 对照组:本组的39例患者采用的是髂嵴置钉外固定。具体手术方法参照胡昊等文献[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随访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比较。骨盆骨折效果评分表参照Cole的标准[3]。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13.0, 数据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的是t检验, 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的是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结果

观察组中有2例发生早期负重行走后疼痛, 4例发生钉道感染,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38%;对照组中有4例发生早期负重行走后疼痛, 7例发生钉道感染,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8.2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5.487, P<0.05) 。

2.2 两组术后随访指标的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31%, 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9.49%, 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 (χ2=5.139, P<0.05) 。

3 讨论

由于骨盆骨折在短时间内可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因此对于骨盆骨折的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在过往的骨盆骨折中多使用髂嵴置钉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 但是此种方法在治疗时置钉位置较深, 发生置钉穿破骨皮质的情况较为多见, 与此同时, 由于置钉与人体骶骨之间轴线在30°左右, 固定不牢靠, 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多。在本文中, 笔者发现采用髂嵴置钉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术后并发症多于采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患者, 其中早期负重后疼痛的发生率和钉道感染的情况均较为多见, 说明髂嵴置钉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牢靠程度有所欠缺。

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是目前临床治疗骨盆骨折的研究新方向, 研究显示使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时, 钉子可以直达机体的髂后上棘, 可以有效地起到对机体内髋部支持作用, 并且即使置钉较浅, 也可以对关节产生足够的压力[5]。人们通过解剖标本还发现, 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的置钉刚度要显著高于髂嵴置钉外固定[6]。在本文中, 笔者对全部78例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后发现, 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的术后骨盆功能要显著优于髂嵴置钉外固定, 这与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更为稳固有关。综上所述, 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能够有效地治疗骨盆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1月我院使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78例。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并分别采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和髂嵴置钉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 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随访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 (P<0.05) ;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能够有效地治疗骨盆骨折。

关键词:骨盆骨折,外固定,髋臼上置钉

参考文献

[1]宋世锋, 彭磊, 肖海涛, 等.经皮骶髂螺钉与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11, 31 (11) :1191-1196.

[2]胡昊, 蔡林, 金伟, 等.外固定架联合髂腰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11, 31 (1) :61-65.

[3]Cole JD, Blum DA, Ansel LJ.Outcome after fixation of unstable posterior pelvic ring inj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6, (329) :160-179.

[4]陈伟, 张奇, 孙然, 等.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 (5) :342-345.

[5]王建东, 王传舜, 王秋根, 等.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支架治疗伴腹部脏器损伤的骨盆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11, 31 (11) :1197-1202.

骨盆训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2例, 女8例;年龄20~59岁。致伤原因:坠落致伤3例, 砸压致伤3例, 车祸致伤9例。依照tile分型分类, 侧方压缩性骨折、且半侧骨盆的旋转不稳定 (B2型) 4例;侧方挤压性骨折且双侧骨盆的旋转不稳定 (B3) 5例;单侧骨盆的前后环骨折且垂直不稳定 (C1) 6例;双侧的损伤不稳定、一侧是C型损伤然而对侧是B型损伤的 (C2) 5例。合并伤情况:神经损伤3例;休克8例;双侧的跟骨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2例;腹腔内脏器破裂3例。

1.2 方法

待病人病情稳定后在摄骨盆的前后位置及入口、及出口位片, 进行CT扫描然后三维重建来确定骨折的类型。如果是骶髂关节脱位的患者则需要进行股骨髁上牵引。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取仰卧位。术前应根据损伤的评估.来确定哪些骨折部位需切开内固定。耻骨支则应用重建钢板固定。而骶髂关节脱位则应用前路钢板或者单枚的拉力加压螺钉来固定。术毕, 应透视检杏骨折的畸形纠正情况。然后利用外固定架固定针所具有的杠杆原理来整复骨盆残余的移位。

2 结果

本组20例, 3例未能获得跟随访查, 其余17例平均获得了23.1个月的跟随访查。所有的骨折都在7个月内愈合, 但其中有2例出现足下垂畸形, 2例出现骶髂部疼痛, 其余16例均获得了骨性愈合, 无下肢短缩现像, 均恢复了行走功能。

3 讨论

本文主要探讨的类型均是骨盆后方的结构遭受了较大的暴力损伤, 但其中不包括现象最严重的C3型以及A型和B1型。在很多的情况下, 骨折的移位是在外界瞬间的暴力下发生的, 潜在的一些骶髂复合体结构的损伤很容易被忽视, 例如在B2型的骨折中, 其骶髂关节的前侧结构是压缩性改变, 但骶髂关节复合体却保持部分完整, 其损伤是发生在骶髂骨间的韧带和骶髂后的韧带, 也可能是骶髂关节的前缘是压缩性骨折, 前侧的损伤可能导致髋臼前柱或耻者骨支骨折。通常前侧的移位十分明显, 且会伴有半骨盆内的旋转移位。我们在临床工作中, 一般是先进行耻骨支或者前柱切开内固定手术来恢复前环的解剖关系, 然后再辅以外固定架, 在立体结构上来强化骨盆的稳定性。这种强化加固十分重要, 因为前环的固定虽然很稳定, 然而由于手术的困难性, 想达到完全对位是非常不容易事。再加上被忽视的一些潜在损伤因素, 单纯的前环内固定是不能完全维持骨盆环的稳定性的。在B3型的损伤中。双侧B2型的侧方压缩损伤是非常常见的, 且多数是在骨盆靠着固定物的时候, 受到外界压迫引起[2]。导致耻骨支蝶型骨折。单纯的前路内固定是不能对抗水平旋转的, 这就需要结合使用外固定架来增加骨盆的稳定性, 于此同时也使前环的内固定范围简化了, 不再需要双侧的耻骨支都进行固定。Tile中的C型骨折是骶髂的后方复合体全部断裂, 这涉及到垂直剪力的作用。由于受累的半骨盆不稳定, 导致骶结节韧带以及骶棘韧带一并断裂。所以, 这些损伤会导致合并损伤发生率的可能性非常高, 例如泌尿生殖系统、胃肠道、神经和血管系统。在这种类型的损伤中, 外固定架一般不作为最终治疗的方法, 而是作为临时固定。生物力学的研究显示:40%的骨盆刚度是来自于前方结构, 60%则是来自于后方结构。在骨盆环稳定性的评估中, 骨盆的骨骼本身并没有任何稳定性的因素, 韧带结构的完整对骨盆环的稳定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将有限内固定与外固定架相结合有着良好的优势互补, 有利于软组织结构与骨的修复。将有限的内固定与外固定架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有着独特的优势, 如果在理论上能将骨折的每一处不稳定都固定为稳定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这种想法非常不现实, 也会加剧手术的创伤, 而且, 过分追求坚强的内固定, 也不利于手术后的康复。

参考文献

[1]Mcmurtry R, Walton D, Dickinson D, et a1.Pelvicdisruption in the polytraumatized patient:a manage—nleil|protocol[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0: (151) :122~130.

骨盆骨折的治疗进展 篇9

1 骨盆解剖学特点

骨盆为环形, 是由韧带将骶骨及髋骨连接而成的骨环, 前方由耻骨联合连接, 后方由骶髂关节连接。骶髂关节由髋骨和骶骨的耳状面构成, 关节面被覆软骨凹凸不平, 关节面后部骨骼极其粗糙, 成为各韧带的附着点。骶髂关节周围的主要韧带有:a) 骶髂前韧带;b) 骶髂骨间韧带;c) 骶髂背侧韧带。

耻骨联合周围有4条韧带加强:a) 耻骨上韧带;b) 耻骨下韧带, 又称弓状韧带;c) 耻骨前韧带;d) 耻骨后韧带。

骨盆最上方为髂腰韧带, 骨盆底有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保持这些骨骼和韧带的完整性与骨盆的稳定性直接相关。

2 骨盆骨折的分型

常用的骨盆骨折分型系统包括Tile分型、Young-Burgess分型和AO分型等。Tile分型:骨盆损伤分为A型 (稳定型) 、B型 (旋转不稳定) 和C型 (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 , 并进一步分成亚型。Young-Burgess分型描述了损伤机制, 主要包括侧方挤压、前后方挤压、垂直剪切以及混合性损伤四型。AO分型可以看做是以上两种分型的综合。依据骨盆环的稳定性将其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骨折两类。

3 骨盆骨折手术治疗选择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是一期急诊进行固定, 还是临时固定后待患者病情稳定后Ⅱ期再行最终固定, 一直存在争议[5]。过早手术会对患者病情造成二次打击, 增高患者的死亡率。3周后手术时需要广泛的剥离骨痂, 出血较多, 达到解剖复位的可能性降低, 势必会影响手术的效果。目前, 较多研究者都比较支持对多发创伤患者首先进行损伤控制手术, 尽可能减小额外创伤, 可延期至伤后6 d~3周行最终固定[6]。如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则尽可能在伤后1周内手术, 这样有利于骨折获得解剖复位[7,8]。

3.2 复位和固定

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重点是恢复骨盆环的完整结构, 恢复骨盆整体的稳定性, 纠正畸形, 牢固固定, 早期功能锻炼。临床常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固定方法, 即个性化治疗。骨盆骨折手术适应证:骶髂关节脱位大于1 cm, 髂骨、骶骨骨折移位明显, 耻骨联合移位大于3 cm。目前认为, 实施内固定的最佳手术时间为6~14 d[7]。

3.2.1 外固定架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作为临时固定骨盆, 对于减少出血、复苏休克、疗效肯定。骨盆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的适应证: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急诊临时固定;多发创伤患者的早期固定, 便于护理;B型骨折可作为最终治疗;辅助骨盆后环内固定, 增加骨盆固定的稳定性。前环外固定支架固定是骨盆早期稳定的重要方法, 可减少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多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9]。近来, 不稳定骨盆骨折也有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后方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技术[10]。

3.2.2 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选择内固定方式

3.2.2.1 耻骨联合分离

耻骨联合分离是骨盆骨折中常见的损伤, 可以单独出现, 也可以合并耻骨上下支骨折、骨盆环骨折等。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架固定和内固定, 其中内固定包括2孔钢板、4孔钢板、双钢板、重建钢板、张力带等。但Papakostidis等[11]报道这些内固定方式有一定的失败率, 所以, 李连欣等[12]报道了采用锁定钢板固定耻骨联合, 其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3.2.2.2 骶髂关节损伤

采用3孔或2孔3.5 mm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 也可用经皮中空松质骨螺钉固定[13]。还可以采用外固定技术、骶髂前路骶髂螺钉固定技术、后路骶髂螺钉固定技术[14]、张力带钢板技术、骶骨棒固定技术、骶骨局部钢板技术、Gavelston技术及改良Gavelston技术、S1椎弓根-髂骨固定技术、腰-髂骨固定技术、π棒等, 合并耻骨联合损伤可采用前路外固定架后路钉棒系统固定[15]。

3.2.2.3 骶骨骨折

目前, 有关移位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报道较少, 临床上关于骶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存在较大的争议[16]。目前认为, 当骶骨骨折的移位程度大于10 mm时为不稳定型骨盆损伤, 其治疗目标为尽可能地获得骨折满意复位, 纠正畸形, 对神经损伤予以松解、减压, 可早期有效地固定骨折及功能锻炼。骨折内固定的目的主要在于重建骨盆环及腰骶部的稳定性, 防止畸形愈合或加重神经损伤。固定方式包括:骶髂螺钉固定, 骶骨棒固定, 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经骨盆后方沿双侧髂嵴横向三角固定[17], 骨盆后方张力带钢板固定, 经腰椎椎弓根骨盆后方腰骶支撑固定等。

3.2.2.4 髂骨翼骨折

髂骨翼开放复位指证[18]:移位或不稳定髂骨骨折并有严重的皮肤撕脱伤口或开放伤口;严重移位或粉碎性髂骨骨折;内脏从髂骨骨折部位疝出;移位的骨折块压迫皮肤;不稳定的髂骨骨折产生的疼痛影响肺部功能。采用与髂腹股沟切口, 复位后髓内螺钉或钢板固定。也可采用外固定架固定, 避免二次手术取内固定。

3.2.2.5 髋臼骨折

手术指证:骨折移位大于3 mm;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关节内有游离骨块;CT片显示后壁骨质缺损大于40%;移位骨折累及臼顶;无骨质疏松。手术入路: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 可以处理绝大多数髋臼骨折, 有时需选择相对较少用的入路, stoppa入路、大转子后半截骨[19]等。复位后可选用螺钉、重建钢板等内固定方式, 及导航下行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但目前仍有问题未解决, 如髋臼“方形区”的固定等。髋臼骨折需一期全髋人工关节置换的适应证有:a) 髋臼骨折伴有髋臼和/或股骨头关节软骨不可逆性破坏;b) 髋臼骨折合并不能手术重建的股骨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c) 髋关节已经存在严重的退行性关节炎或炎性关节炎;d) 高龄患者中存在广泛髋臼和股骨头压缩的后壁骨折;e) 累及前柱、前壁和四边体的粉碎前柱骨折等[20]。

3.2.3 导航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由于骨盆被丰富的软组织覆盖, 结构复杂, 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及盆腔器官, 对骨折进行微创治疗, 同时避免这些结构受损, 成为骨盆手术追求的目标。近年来,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导航系统 (computer—assisted orthopedic surgery, CAOS) 发展迅猛[21], 其影像辅助导航使得很多复杂手术不再只能依靠手术者的经验, 而更多的取决于手术规范, 其被认为在骨科手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 骨盆截骨、无移位的髋臼骨折、骶髂螺钉固定等多种骨盆手术均可以采用CAOS治疗。Mosheiff等[22]最早报道了临床应用第一代骨科X线导航技术下螺钉内固定治疗29 例骨盆骨折的经验。Stockle等[23]报道已经对30 例骨盆骨折患者应用CAOS成功手术, 表明CAOS具有良好的优越性, 而且随后相关成功报道逐渐增多。

4 问题与展望

骨盆骨折的护理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骨盆骨折患者20例, 男13例, 女7例, 年龄23~55岁, 单纯骨盆骨折14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及脏器损伤4例, 合并失血性休克2例。

1.2 方法

运用责任制整体护理程序, 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 客观评估患者的需求,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问题决定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制定护理计划, 有针对性的落实相应的护理措施。

2 护理问题及对策

2.1 出血性休克

主要与骨盆骨折导致失血过多有关。 (1) 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监测病情的变化, 持续心电监护使用, 严密监测患者的面色、皮肤、黏膜变化, 记录24h尿量, 遵医嘱输液、输血, 维持正常循环血量; (2) 迅速止血止痛, 多数骨盆骨折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需有效止血及时予骨折复位固定, 平卧位预防血管进一步损伤, 必要时可遵医嘱予药物止痛; (3) 持续氧气吸入, 保证氧的供应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定期监测血电解质变化。为了解是否继续出血可在皮肤上左标识一观察血肿范围变化, 此外还要观察有无腹痛、腹胀、肛门流血等[2]。

2.2 疼痛

与骨盆骨折或软组织挫伤有关。首先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疼痛加剧的因素等。指导并协助患者采取减轻疼痛的方法, 运用NRS疼痛评估法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 早期尽量不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指导患者运用听缓慢轻音乐、读报、与家人交流、引导式想象、上网等方法减轻疼痛。其次, 根据患者不同的表现, 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针对性的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 态度和蔼, 语气温柔,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所需, 保持肢体功能位及最佳活动水平, 采用小幅度更换卧位, 动作轻柔, 避免疼痛加剧。对于疼痛较剧烈者可酌情遵医嘱使用药物止痛, 避免因疼痛剧烈患者出现焦虑、失眠、烦躁甚至无助不配合护理状态, 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整洁, 减少疼痛加剧的诱发因素[3]。

2.3 躯体移动障碍

与神经肌肉损伤、骨盆悬吊牵引及惧怕疼痛等因素有关。评估患者活动受限的厚度, 指导并协助患者行肢体功能锻炼, 正确的功能锻炼可改善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 矫正复位后残余的畸形,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功能康复。功能锻炼的原则宜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 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由浅入深, 由单关节到多关节, 由简单到复杂, 持续时间由少到多, 锻炼时以患者不出现心慌、胸闷、疼痛为宜。悬吊牵引的患者保持吊带的平衡, 吊带离开床面约5cm, 观察局部血液循环, 预防压疮。由于每个人年龄、体质不同, 受伤程度不同, 在锻炼的内容和程度上也有差别, 每天锻炼总量在2h左右, 一般在伤后或术后6~8周, 指导患者扶拐行走, X线显示骨折愈合方能行走[4]。

2.4 焦虑

与意外创伤致疼痛、躯体移动障碍、自身健康受到威胁及环境改变有关。骨折后患者因疼痛往往导致生活自理困难, 担心疾病预后及拖累家人, 异常焦虑和痛苦, 应积极开到给予有力的心理护理如手术的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 同时请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教, 促进战胜疾病的信心[5]。特别是年轻患者, 护士宜多巡视, 多沟通, 多交流, 关心患者思想变化, 安抚患者, 使患者心境平和, 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同时对患者和家属予心理支持共同为患者制定周密的康复计划并督促实施, 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

2.5 潜在并发症

(1)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及感染的危险, 骨盆骨折患者需长期卧床, 因病变的特殊性不宜自行变换体位, 局部持续受压、体液刺激、营养摄入不足等多种因素使皮肤有受损的危险, 落实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 有污染宜及时更换, 协助小幅度功能更换体位每2小时1次, 做好记录, 按摩受压部位皮肤,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落实交接班制度, 早发现, 早治疗。保持病室空气流通, 定时开窗通风, 鼓励患者卧床期间做胸廓运动及深呼吸, 予翻身叩背每2小时1次。增加肺活量, 指导有效咳嗽、排痰[6]。 (2) 主动向患者讲解引起便秘的原因及预防便秘的方法, 增强其自身预防便秘的意识。卧床期间应少食多餐, 避免易产气食物的摄入, 饮食需搭配一定量的纤维素、蔬菜、水果, 如无糖尿病晨起可饮蜂蜜水或者淡盐水, 予腹部环形按摩每天3~4次, 每次20~30min, 多饮水, 每天维持尿量>1500ml, 心情舒畅,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剂或灌肠协助排便, 按时作息[7]。

3 讨论

由于及时发现了以上护理问题, 针对护理问题, 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 使患者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骨盆骨折通常是由于遭受较为猛烈的外力撞击, 易合并脏器损伤, 受伤严重护理过程中既要重视患者生命体征的整体状态, 也要注意局部变化, 及时发现以上护理问题, 尽早对症处理, 为治疗护理提供指导, 降低骨盆骨折致残率、病死率, 促进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盆骨折,护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乐之, 路潜.外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0-121.

[2] 应东芬.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6 (2) :100.

[3] 于瑞平, 许圣云.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7 (11) :79-80.

[4] 钟巧艺.苏巴丽等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17 (3) :53-54.

[5] 张灿芬, 傅明丽.余玉芬骨盆骨折吊架应用于骨盆骨折患者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 :26-27.

[6] 李艳慧, 李志宏.骨盆骨折患者牵引期间的护理[J].医学理论约实践, 2006, 19 (7) :849.

上一篇: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下一篇:青少年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