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牵引治疗

2024-09-26

骨盆牵引治疗(精选5篇)

骨盆牵引治疗 篇1

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非手术治疗中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院2001年—2008年以骨盆牵引为主辅以抗炎、镇痛药及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75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75例, 男101例, 女174例, 其中21岁~30岁35例, 30岁~40岁72例, 40岁~50岁127例, 50岁~60岁39例, 60岁以上2例。发病年龄以青壮年较多, 其中21岁~50岁占全组病例的85.1%.发病部位:L4~5椎间盘脱出者居多, 其次为L5~S1间隙, 少见于L2~3、3~4间隙之间。椎间盘突出方位以后侧方脱出者最常见, 就其脱出的程度来看, 以椎间盘突出纤维环外表完整者多见。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一般根据患者的主诉、临床症状、体征[1]及影像学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1.2 治疗方法

确定牵引角度。对于明确诊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骨盆牵引前常规做下肢牵拉试验, 方法是固定患者上身, 检查者双手握患者双踝牵拉并调整牵拉角度, 以患者自觉舒适的角度为固定牵引装置的角度, 一旦调整好角度一般不需再做调整, 但牵引1周后无明显疗效者则需要再次调整角度。一般平卧在0°~40°左右, 俯卧位在15°左右, 如果经平卧或俯卧位各方位调整, 患者均无症状减轻或反有加重者, 考虑椎管狭窄较重 (我们也碰到L5横突肥大所致的神经根压迫症状) 则不宜进行骨盆牵引治疗。对于少数需俯卧位牵引者, 会造成极度不适, 所以我们仍以0°位牵引, 牵引时通过调整垫高患者腰部而达所需角度。在调整时切不可幅度过大而造成患者挺腹姿势, 引起患者的背伸肌、臀肌等均强烈收缩, 骨盆前倾, 回流受阻, 静脉血反流, 造成椎管内压力突然升高, 使已受阻的神经根进一步受到刺激而加重疼痛症状。

牵引悬重需细心观察调整。牵引悬重要根据患者的体质胖瘦, 腰背肌力强弱而定, 以患者的自我感觉舒适、症状减轻为依据, 3 d~5 d调整1次。越到牵引后期增加悬重尤须慎重, 我们常以0.25~0.5 kg的重量逐渐增加, 以免拉伤腰部肌肉, 直到临床症状能完全消除。牵引悬重一般男性15~35 kg左右, 女性10~25 kg左右。急性期的患者因疼痛剧烈, 腰背肌肉处于痉挛状态, 有时需从3 kg左右起步, 经轻重量的牵引使痉挛的腰背肌松弛后, 再因人而异地逐步增加牵引悬重。对于病史较长、症状较轻者悬重可以从5~7 kg起逐渐增加, 直至理想效果。

牵引时间及疗程。我们主张每天牵引2次, 每次1 h, 2次间隔时间最好为12 h, 以利于腰背肌的恢复;饭后1 h内避免做骨盆牵引, 以免增加腹压而影响胃肠消化功能。每次牵引治疗后需卧床休息30 min~1 h, 以利于腰背肌的恢复, 治疗中后期最好卧床休息避免坐起、站立, 以免椎体再受纵力影响而有碍治疗效果。每疗程一般1个月, 如果症状未完全消失者, 休息半个月左右再进行第二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如牵引疗效不理想可以辅以抗炎、镇痛药物及硬膜外封闭等。

1.3 疗效标准

优: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 脊柱侧弯及腰椎曲度恢复正常, 直腿抬高试验达80°以上, 腰部活动正常;良:腰腿痛症状显著减轻, 直腿抬高试验达70°以上, 腰部活动受限;好转:腰腿痛症状有所减轻, 直腿抬高试验达60°以上, 腰部活动受限;差:腰腿痛症状同前或加重, 直腿抬高试验小于60°.

2 结果

75例患者中多数经1~2个疗程, 极少数经3个疗程的治疗, 其中疗效44%为优, 46%为良, 8%为好转, 2%为差, 总的优良率为9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 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保守治疗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是由破裂组织产生的化学性刺激和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神经根炎症;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神经根, 使其静脉回流受阻, 从而加重神经根炎症的水肿, 提高对疼痛的敏感性, 突出物的机械性压迫所致神经根缺血[2]。

炎症是产生症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视炎症的概念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认识, 这对认识保守治疗及为什么各种差异很大的保守治疗方法都有良好的治愈率是十分重要的。其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什么具有自限性和自愈性的原因之一, 与单纯“机械压迫”的概念是不同的, “机械压迫”会使人强调“减压”治疗手术。

另外还发现治疗时间的长短与病程有关, 而与年龄关系不大。病程时间长, 恢复时间亦长, 而病程短, 即使年龄大, 恢复时间也短。病程中病情呈反复发作, 特别是每次发作症状持续时间短者恢复快, 所谓病史长者多为症状反复者, 而病程中症状呈持续者恢复慢, 特别是症状和体征持续半年以上, 且伴有椎管狭窄者治疗差。患者症状的减轻并不意味着痊愈, 破裂的纤维环愈合时间特别是突出髓核吸收、萎缩、缩小的时间是很长的[3], 约需2个月~12个月。这些因素可产生脊柱不稳而导致症状复发, 其神经根损伤的功能恢复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临床研究表明, 保守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治疗措施, 保守治疗疗效可达90%, 经保守治疗平均262 d后, 大多数脱出型突出物变小或消失, 而包含型突出很少发生明显的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绝对手术适应证仅限于马尾神经受压, 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或难以处理的疼痛患者, 而保守治疗无效仅是相对手术适应证。因此,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除绝对手术适应证者外, 可首先考虑骨盆牵引为主或并辅以抗炎、镇痛药物及硬膜外封闭等保守方法治疗。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46-160.

[2]刘新, 王剑风.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与疗效的关系[J].颈腰痛杂志, 2002, 23 (2) :100-102.

[3]姜宏, 施杞.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然吸收及临床意义[J].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12) :755-756.

骨盆骨折38例手术治疗体会 篇2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骨盆前环外固定 前后环同期内固定 前环外固定加后环同期内固定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05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pelvic fracture efficacy.Methods:The hospital in January 2009-January 2011 38 cases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elvic frac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each patient before use of the pelvic ring external fixation,external fixation before the ring after ring the same period is fixed,ring the same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fixation.Results:38 patients with bone fracture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after treatment,length of stay is 19~57d,an average of 37d.After nine to 33 months of follow-up radio and X-ray film review,fractures were healed.Conclusion:Pelvic fractures should be treated in the surgery whe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fixed,so as to achieve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s while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Pelvic fractures;External fixation of pelvic ring before;Ring the same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fixation;External fixation before the ring after the ring the same period fixed;Clinical efficacy 

骨盆骨折多是由于高处坠落、压砸、轧碾、撞击等造成的严重创伤,多伴有内脏损伤、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总结治疗经验,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骨盆骨折患者38例,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骨盆骨折患者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7~71岁,平均49.6岁。按Tile骨盆骨折分型:A型5例,B型14例,C型9例。38例均有其他骨关节的骨折,受伤距入院时间40分钟~1天。

诊治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骨盆前环外固定、前环外固定加后环同期内固定、前后环同期内固定[1]。7例Ⅰ期接受外科合并伤和骨盆骨折手术治疗,其中尿道、膀胱损伤4例,肠破裂2例,其他原因1例。对严重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采用闭合复位后骶髂固定术或腰骶髂固定术4例。髂骨骨折、骨盆前环骨折、复位后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术,骨盆后环采用骨盆后方重建钢板内固定1例,骶髂前方钢板内固定5例,闭合复位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14例。骨盆后环内固定5例,骨盆外固定治疗5例。根据病情及手术方式于术后3~7天开始活动锻炼。

结 果

38例骨骨折患者经过治疗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9~57天,平均37天。经过9~33个月的随访和复查,骨折均愈合。

讨 论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外伤,多由直接暴力骨盆挤压所致,半数以上伴有合并症或多发伤。骨盆骨折内固定术式的选择:应综合骨折类型、患者全身情况、医师技术和设备条件进行考虑,如骨盆前环骨折合并膀胱、尿道损伤,行尿道会师术时同期行前环固定术,但若存在阴部损伤或会阴裂伤时则应十分谨慎[2];对肥胖、腹部有损伤手术史、骶骨骨折史者,不宜选用骶髂前方钢板固定术;当存在髂后嵴骨折、骶管及骶孔区骨折时,应用骶髂空心螺钉不能达到牢固固定[3,4];当患者有肋骨骨折或严重胸、腹部损伤,不能俯卧等情况时,对骨盆损伤的治疗提出了挑战。所以对骨盆骨折的治疗,应综合应用各种治疗手段。

骨盆骨折的手术操作技术:复杂骨折需要手术配套器械,以便螺钉的准确置入,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术前应进行骨盆骨折分类和骨折稳定性的判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骨盆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骨盆后环在骨盆稳定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对骨盆骨折应首先重建骨盆后环的力学稳定性。经皮骶髂螺钉固定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便于护理,可早期活动,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从生物力学角度看稳定性最好[5,6]。

本组对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3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骨盆前环外固定、前环外固定加后环同期内固定、前后环同期内固定。结果表明,38例骨骨折患者经过治疗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9~57天,平均37天。经过9~33个月的随访和X线射片复查,骨折均愈合。骨盆骨折在手术应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固定,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亮,甄相周.应用腰骶髂固定术治疗严重骨盆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6):423-424.

2 Mc Cormick JP,Morgan SJ,Smith WR.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diagnosis of posterior pelvic ring injuries[J].J Orthop Trauma,2003,17(4):257-261.

3 龙贵珍,裴红,姚琼珍.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28-129.

4 Kabak S,Halici M,Tuncel M,et al.Functional outcome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completely unstable pelvic ring fractures(type C):a report of 40cases[J].J Orthop Trauma,2003,7(8):555-562. 

5 胡登明.骨盆骨折的外科处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2):92.

6 Follis HW,Koch MO,Scott MW.Immediate managemement of prostatomembranous urethral.J Urol,1992,147:125-126.

骨盆牵引治疗 篇3

关键词:不稳定性盆骨骨折,骨盆外固定之家,股骨踝上骨牵引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盆骨折,约占骨盆骨折总数的12%,因其创伤比较严重,故临床上在对该类型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尽力选择创伤小且固定良好的治疗方案[1]。 本次研究选取2010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80 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和股骨踝上骨牵引联合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0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80 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 所有患者均经X线平片和CT检查明确诊断[2];(2)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 《知情同意书 》。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本组80 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 例。 对照组中,男13 例,女27 例;年龄22~56(37.21±10.19)岁;受伤至诊断时间0.5~5.8 (2.78±1.21)h; 致伤原因:挤压致伤2 例,高处坠落致伤6 例,车祸致伤32 例;根据Tile分类法进行分类:B型损伤34 例,C1 及C2 型损伤6 例。研究组中,男11 例,女29 例;年龄24~58(38.87±11.38)岁;受伤至诊断时间0.8~6.1(3.08±1.34)h;致伤原因:挤压致伤3 例,高处坠落致伤6 例,车祸致伤31 例;根据Tile分类法[3]进行分类:B型损伤35 例,C1 及C2 型损伤5 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致伤原因及病情状况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15 例患者取耻骨联合上横切口,于直视下对耻骨进行联合复位,然后采用弧形骨盆钢板进行固定;25 例患者取趾骨联合上方切口和髂后棘弧形切口进行后路复位,然后采用松质骨螺丝钉对骶髂关节进行固定,给予弧形骨盆钢板进行固定。

1.2.2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采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和股骨踝上骨牵引联合进行治疗,有8 例患者具有大出血及休克征象,其中5 例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后给予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剩余3 例病情危重的患者给予局部麻醉,在进行剖腹探查、肠系膜和膀胱破裂修补术治疗2d后采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和股骨踝上骨牵引联合进行治疗。 剩余37 例患者均在病情稳定之后采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和股骨踝上骨牵引联合进行治疗,对其中的B型损伤患者,在其髂前上棘约2.0cm和7.0cm,且与髂骨翼平行位置处置入两枚固定螺钉;对于C1 和C2 型损伤患者,在其髂前上棘及下棘位置置入两枚直径为5.0mm的固定针,深度约为5.0cm,将固定支架安装好后,于C臂X线机下进行透视复位,满意后对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 对于CT检查显示生命体征不稳及骨盆后环损伤的患者,在固定的同时进行股骨踝上骨牵引术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保持6w的卧床休息,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功能训练,定期复查患者的骨盆平片,待患者的骨折愈合后即可将固定架拆除。

1.3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Tornetta骨折移位评定标准、Hannover骨盆功能与影像学评分标准[4],并结合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1)优:患者的骨盆移位低于4mm,没有疼痛症状,患者的行走步态完全恢复正常,肢体等长;(2)良:患者的骨盆移位范围为4.0~10.0mm,没有疼痛症状,患者的行走步态基本恢复,肢体有略微的不等长情况;(3)可:患者的骨盆移位范围为10.0~20.0mm,具有轻度疼痛症状,患者有轻度跛行情况,肢体具有不等长情况;(4)差:治疗后患者均未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 20.0 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 χ2比较方法进行比较,以率(%)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s进行表示,当P<0.05 时,代表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 可以看出,经治疗后,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附表。

3 讨论

骨盆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常伴有外伤或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 不稳定性盆骨骨折主要是由侧方或前后方的挤压和垂直剪切力等因素导致的骶髂关节及周围两侧损伤,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盆垂直不稳定和旋转等症状,同时患者身体的其它脏器也可能伴有损伤,从而明显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往临床上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主要采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其对于抗剪力的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只能获得有效的固定作用,故临床疗效通常不够理想。 本次研究中我们对研究组患者采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和股骨踝上骨牵引联合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显示,经治疗后,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这表明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采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和股骨踝上骨牵引联合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通常采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对B型损伤患者进行外固定,其疗效已获临床认可[5]。 相关研究表明,骨盆外固定支架在C1 和C2 型损伤患者中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再配以股骨踝上骨牵引联合进行治疗,可以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垂直不稳定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6]。

综上所述, 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和股骨踝上骨牵引联合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波.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诊治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104-105.

[2]李敬中,向峥,黎华茂,等.两种不同入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7):687-689.

[3]应凯,迟晓飞,王文辉,等.骨盆前外固定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27(6):89-90.

[4]王谊,林野,陈玉梅,等.62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行经皮闭合内固定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69-470.

[5]陈龙,郭晓山,陈辉,等.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配合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J].中医正骨,2012,24(7):36-38.

骨盆牵引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 其中包括男33例, 女23例, 年龄分布于25~66岁, 平均年龄42.3岁。病程3个月~12年。诊断标准: (1) 腰痛, 可放射至小腿或足部; (2) 腰椎棘突旁侧有明显压痛点; (3) 辅助检查CT或MRI支持诊断。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疗法:

取穴:秩边、环跳、承山、昆仑加腰部夹脊穴和肾俞、大肠俞, 小肠俞;每日进行1次针刺治疗, 行平补平泻手法双侧交替使用[4]。

1.2.2 推拿:

患者俯卧位, 第1步:从腰部向下肢部点压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以舒通经气, 每穴持续1 min。第2步;放松腰部肌肉及韧带;第3步:一入双手拉住患者下肢往下牵引, 一人双手置于腰脊柱两侧用力下压, 两人合作拉开椎间隙需注意力度不能过猛, 防止骨折的发生, 力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 每日进行3~5次。

1.2.3 骨盆牵引:

在针刺推拿疗法的基础上, 进行骨盆牵引治疗, 在骨盆牵引带 (长度与患者腰围相等, 宽约30 cm) 绕过事先安装于床头的一滑轮。于患者的两髂前上棘处系一牵引绳, 将重物 (15~20 kg) 系在牵引绳远端上, 重物重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调整, 每日牵引3次, 每次2 h以上。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治疗前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恢复正常的工作及学习。显效:治疗前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可做轻钵力劳动。有效:治疗前的症状, 体征部分消失。无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EPIDATA3.0数据包录入, 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56例中治愈30例, 显效15例, 有效9例, 无效仅有2例,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4.64%, 对照组56例中治愈21例, 显效11例, 有效5例, 无效20例,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64.28%, 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明显要高, P<0.05。见表1。

2.2 治疗组疗效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分布于25~40岁的患者,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100%, 年龄分布于41~60岁的患者,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7.06%, 年龄≥60岁患者,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1.82%, 与25~40岁的患者的有效率相比, 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骨科疾病, 发病的原因有外伤、劳损、先天畸形等, 这些病因导致了患者关节软组织急、慢性损伤, 从而导致了肌肉损伤, 骶髂关节损伤, 出长期作用的结果使得患者的腰椎节段失稳, 造成椎体以及关节的移位, 关节韧带不断松弛, 导致骨质增生[5]。

针刺、推拿配合骨盆牵引治疗可以改善局部关节软组织的关系, 从而减轻受损的组织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刺激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可以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通过增加血液循环减轻椎间隙的压力, 消除神经根水肿, 缓解肌肉的痉挛程度, 起到止痛的效果。

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针刺、推拿配合骨盆牵引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显著, 总体治愈率较单用骨盆牵引疗法的治愈率要高, P<0.05。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所以此种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及使用, 但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推拿配合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 采用针刺、推拿配合骨盆牵引治疗, 选取同期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 仅采用骨盆牵引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为94.64%;对照组总有效率64.28%,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治疗效果明显降低, 其中年龄≥60岁患者, 总体治疗有效率与2540岁患者的有效率相比, 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针刺、推拿配合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好, 但是对于高龄患者效果比年轻患者相对要差, 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及使用。

关键词:针刺,推拿,骨盆牵引,腰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1]王玉志, 罗雄.针刺、推拿配合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8, 30 (2) :51-52.

[2]张奇, 刘春雨.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60例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16 (36) :150-151.

[3]黄建华, 陈金春, 黄建武, 等.硬膜外封闭加大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中医正骨, 2008, 20 (2) :23-24.

[4]韩枫.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 :95-96.

骨盆牵引治疗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8例, 男36例, 女12例;年龄20岁~30岁10例, 30岁~40岁24例, 40岁~50岁14例;有腰部创伤史30例。

1.2 症状和体征

一侧下肢坐骨神经区域放射性疼痛, 咳嗽或站立均使疼痛加剧, 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脊柱姿势异常及运动障碍, 病变侧脊柱旁有深压痛, 趾背伸力减弱,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1.3 治疗方法

患者侧卧骶管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15 ml, 泼尼松龙25 mg, 维生素B110 mg, 维生素B12500μg, 麻醉显效后回病房行持续骨盆牵引2周。1周后可骶管穿刺重复给药, 最多3次。

1.4 治疗效果

本组48例, 有36例经治疗后疼痛消失症状减轻,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可从事原工作, 占全部病例的75%, 其余12例治疗后腰腿痛明显减轻, 感觉减退减轻, 肌力有所恢复。

2 护理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间盘的髓核凸出压迫神经根, 引起腰痛及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骶管注射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骨盆牵引的患者要调整角度及重量, 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是协助医生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环节。

2.1 牵引前护理

牵引前向患者介绍牵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如何配合, 解除紧张恐惧等精神因素, 让患者了解牵引的重量和整复按摩的作用, 对人体关节的影响情况。操作前嘱咐患者排完大小便, 测量脉搏、血压, 情绪紧张者可给予少量安定, 牵引床要铺平整, 松软适度。

2.2 卧床休息

卧床可以减轻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 使症状减轻, 椎旁肌肉松弛有利于凸出的髓核复位, 通常应严格卧床休养24 h, 禁止起坐和下床活动, 因此要在床上施行生活护理。由于利多卡因的麻醉作用, 膀胱肌肉可失去其收缩力, 个别人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 因而排尿不畅, 致尿潴留的可能性增大[2], 因而要对小便进行观察。大多数患者不习惯卧位排尿, 应先诱导患者排尿, 如让患者听流水声, 用温水冲洗会阴。

2.3 牵引

利用牵引作用减轻椎间盘受力, 利于髓核复位和纤维环修复, 常用骨盆带牵引, 床角抬高, 每侧牵引重量5~10 kg, 每日1~2次, 每次1 h~2 h, 3周为1个疗程。在牵引过程中, 注意保护骨突出部位, 以免皮肤损伤, 骨突出部位给予棉垫减压, 定时按摩患者身体的受压部位, 尤其要重视骨突出部位, 以防发生褥疮。

2.4 加强心理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由于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而顾虑重重。因此护士应对患者寄予无限的同情, 真诚对待患者, 对患者的疑问要给予及时解答, 增加护患之间的心理沟通, 鼓励患者消除顾虑, 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侯树勋.脊柱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754

上一篇: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下一篇: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