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

2024-06-14

浆细胞性乳腺(精选8篇)

浆细胞性乳腺 篇1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是一种多发于非妊娠期、非哺乳期妇女,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导管内脂肪性物质积聚、外渗,引起导管周围组织的化学性和免疫性反应。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1.4%~5.4%,究其发病原因尚无较为统一的认识,临床表现极容易与乳腺结核、乳腺纤维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疾病相混淆,因此临床误诊率高达近57%~73%。随着先进医疗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学者们对PCM的不断深入研究,PCM的研究有了进一步进展,现就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分期及其治疗问题分别进行探讨。

1病因

现代医学对此病大致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苏莉等[1]通过免疫组化法对患者乳腺小叶、乳腺间质和乳腺导管周围组织检测,结果提示其中CD3、CD20、CD45均为阳性,也同时发现少量淋巴细胞及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浸润。付嘉等[2]研究显示CD4十、CD25十、Treg在浆细胞乳腺炎疾病进展中发挥作用,并且对PCM患者CD4十、CD25十Treg数量的检测也可为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PCM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乳腺导管不规则扩张,导管内分泌物积聚、堵塞,从而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性疾病。赵红梅等[3]通过对比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差异提出PCM是以乳头周围主导管内容物积聚、堵塞为病变基础的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是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出现的局部浆细胞浸润,所以PCM并不是某一单独的病变,而是因为乳腺导管扩张产生出现,二者属于同一疾病,但处于不同阶段。孙俊平、许红卫、Bun-Bred等[4,5,6]通过各自研究发现提出PCM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乳头部位或乳房发育不良以及其他原因造成乳孔闭塞。乳腺分泌物排泄不畅,导管内分泌物淤积,由于脂性淤积物能与乳腺管壁相互作用,引起炎性反应,诱发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形成炎性包块,逐渐成脓、破溃。(2)炎症。乳腺炎症促使局部乳管发生增生,导致管腔狭窄、闭塞,管内分泌物积聚,不能顺利排出,从而诱发淋巴细胞浸润。(3)乳腺退行性变。如因反复妊娠或卵巢功能衰退使得乳腺导管退行性病变,出现管壁上皮细胞维持张力功能降低,导管紧张度下降,排泄导管内分泌物能力减弱。(4)哺乳。由于错误的哺乳习惯和不良的卫生条件,易导致乳汁分泌、排泄障碍,引发乳汁在导管内淤积,出现管腔堵塞。(5)内分泌失调。伴随患者年龄的增长,出现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的水平也随之发生改变,诱发导管扩张,管腔内分泌物积聚,从而诱发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6)吸烟:吸烟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发现乳房局部残留类脂过氧化物、可铁宁、烟酸等一系列代谢剩余物物,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导致厌氧菌在导管内滋生而诱发化脓性典型表现。(7)乳房外伤、手术、乳腺炎等炎性增生致造成导管中断、管腔狭窄闭塞。(8)运用精神类药物[7]。

2病理

2.1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理表现

PCM病理大体表现为乳头、乳晕下肿块,质地较硬,境界不清楚,直径范围多在1~3cm,可见扩张的导管或小囊,大小不等,内含棕黄色粘稠物,管周厚壁呈灰白色。光镜表现早期病变局限于乳晕下大导管及输乳管,后期可累计乳腺区段导管。唐文等[8]研究发现PCM早期病理主要表现为导管上皮组织的不规则增生,乳腺导管管腔增大,管腔内有脂质性分泌物、脱落上皮、胆固醇结晶或钙化灶,以及泡沫状组织细胞,乳腺导管附近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纤维改变,同时存在一定炎症细胞浸润。尤其到了晚期,病变腺体可见乳腺导管厚度增加、纤维化加重,伴有浆细胞为主浸润,可导致纤维化管腔闭塞,其周围常可见一圈或几个被覆上皮的小管。马榕[9]根据其不同病理过程将PCM分导管扩张期、炎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

2.2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理生理

激素的不正常刺激以及乳腺导管闭塞不通畅是导致PCM的主要原因,而以厌氧菌为主的微生物繁殖成为加剧病情、加重感染的重要因素。导管上皮细胞初期不规则增生以及脂类物质的大量分泌,致使乳腺导管扩张,进而出现管内脂质分解,诱发管腔内部异常化学物质的生成,引起乳腺导管内无菌性炎症反应和管壁纤维化,无菌性炎症促使较多浆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细胞汇集,以浆细胞为主;导管内部纤维化改变导致组织挛缩,进一步加剧阻塞乳管;无菌性炎症逐渐发展、扩大,突破单一乳管延伸到相邻的乳腺导管及周围组织,形成肿块,继而形成脓肿,如果破溃形成瘘管。

3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细菌学表现

在实际临床中PCM细菌学检查结果多为阴性,但进一步研究表明PCM局部仍存在多种分枝杆菌感染,主要为溃疡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菌和海分枝杆菌等。林特夫、许涛等人在不同研究中对PCM患者的病理学标本进行重新切片、检测,结论提示L型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达到73.20%(牛型卡介苗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和60.70%(IK抗酸染色),发现研究患者的PCM可能与L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较高的相关性。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分枝杆菌可引发各系统非典型炎症反应,而PCM即为此类,属于一种慢性的、非特异性疾病,由于临床表现、体征无明显特异性,所以分枝杆菌为主细菌学检查结果对诊断显得尤为重要[10,11]。

4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影像学表现

PCM乳腺钼靶X射线影像结果提示以乳晕或乳腺中央为中心,出现散在不规则片状影,或结节样、条索状影像。原本相对对称的乳腺导管呈不规则、不对称分布,病变邻近区域乳腺结构略紊乱,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积油囊肿,但又与乳腺癌“根粗尖细”的浸润毛刺影有较明显区别[12]。欧阳羽等[13]对经过临床和病理检测明确诊断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进行研究,结果提示所有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乳腺钼靶影像学结果未见特殊表现,而肿块影、团块影、结节影、乳晕下导管扩张或仅为阴性表现。马骥等人对通过对51例确诊PCM患者行MRI检测,包括T1WI、T2WI平扫和动态增强3DT1W扫描,发现PCM患者的MRI影像学具有特征性,它既能发现晕周病变,也能查出多种类型炎性结节和脓肿,另外也可以有效提示病灶范围、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PCM的分期、诊断、治疗、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14,15,16]。

5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分期

(1)根据其不同病理过程将其分为不同的期别[9]:导管扩张期、炎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1)扩张期,是疾病的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乳腺导管的不规则扩张,并出现脂质物质淤积。(2)炎块期,又被称为“肿块期”。主要为导管内脂质分泌物逐渐增多,炎症反应加重,出现管壁的纤维化及不同程度的破坏;含脂质的分泌物因为管壁的破坏而进入周围组织,造成乳腺及导管周围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进而产生不规则肉芽肿。(3)脓肿期,是既往于前两期的基础上,严重的感染和炎症反应在病变局部形成脓肿。(4)瘘管期,因脓肿久治不愈,引流后瘘管未能正常愈合所致。

(2)根据病程将PCM分为3期:(1)急性期,病程约为2周,乳房肿块伴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等急性乳腺炎的表现,但全身反应轻,无明显发热。(2)亚急性期,约为3周,炎样症状消失,出现乳房肿块,并与皮肤粘连。(3)慢性期,可持续一至十数年,乳房肿块可缩小成硬结状,乳头回缩,乳晕区皮肤及乳头可见屡管。

6治疗

根据PCM各个阶段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目前治疗主要针对其各自特点采用相应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对策。

6.1导管扩张期

此阶段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炎症反应和临床症状,多数患者未能的重视。随着病情的变化、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乳头乳晕区疼痛,挤压乳头有“奶酪”样物质被挤出。此时的治疗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主要是促进乳腺导管的通畅,避免用力挤压,产生管壁的破损。可以使用碘伏等消毒剂局部清洗,并保持乳房皮肤干燥、清洁。也可针对G+球菌及厌氧菌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口服治疗,并给予激素控制炎症反应,控制或减轻主要的临床症状。对于病情反复发作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切除病变部位的乳管以及所在的整个腺叶[17]。周晓斌等[18]使用地塞米松联合不同方法针对本病不同分期进行治疗,在导管扩张期及肿块期,以激素治疗为主,联合抗感染治疗及局部理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隆建萍[19]给予各期PCM患者以强的松联合中药治疗,总有效率88.2%,治疗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仅有3例患者病情反复(占7.3%)。

6.2炎块期

此阶段局部存在较重的炎症反应,局部出现明显红肿、疼痛,回流区附近淋巴结肿大,局部表皮与内部肿块粘连,钼靶X线摄片局部无明显的密度增高阴影,B超提示肿块内呈强回声斑与液性暗区交错的信号。治疗策略主要予以足量的抗炎治疗,可口服或静脉给予抗生素,待炎症控制后可择期手术切除病变乳房内的所有导管及腺叶。若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造成乳头后方相邻输乳管受累时,手术时应切除病变乳头后方所有的输乳管。苏莉等[20]针对PCM肿块期的患者,采用激素联合抗生素的方法,予以2%利多卡因2m L+阿米卡星0.2g+曲安奈德40mg在肿块局部行封闭治疗,治疗有效率93.33%。刘蕾等[21]对30例导管扩张期及炎块期PCM患者,使用甲硝哇溶液、地塞米松溶液,采用以乳管镜冲洗治疗为主的方法治疗,有效率达93.3%。

6.3脓肿期

病变从乳头扩展到乳晕区,此期可根据炎症程度及脓液多少采取偏向性治疗:消炎为主或者切开排脓为主。有报道采用服用激素治疗,待病灶局限后再行手术切除病灶,既能够最大限度保持乳腺的外形,又可以减少术后复发率[22]。高雅军等[23,24,25]根据PCM的不同分期,在控制炎症反应的基础上,采取相对应的手术方式治疗。如乳腺导管扩张期采取溢液乳段切除术,在炎症期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有脓肿形成时B超引导下行脓肿穿刺冲洗术、脓肿置管引流术或者脓肿切开引流术;在瘘管期或者窦道形成时行瘘管或窦道切除术,取得一定的疗效。

6.4瘘管期

由于病情加重或之前三期治疗欠彻底,脓肿破溃,局部伤口或切口反复破溃,PCM演变至瘘管期,形成难以愈合的慢性瘘管。此期治疗方式首选手术治疗。因病变累积到所有乳腺导管,手术须以瘘管口为中心,彻底清除病变范围的腺体、组织[26]。由于此期病变广泛,可以采用皮下乳腺切除术,避免术后复发。病变切除后,应对残端导管用电刀烧灼破坏,并彻底冲洗、负压引流。由于PCM可能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存在联系,故一线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部分头孢类药物,力求根据细菌学特征选择特异性抗生素[27,28,29]。此外,有研究使用抗分枝杆菌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三联)治疗22例多发脓肿及瘘道型PCM患者(疗程为6~12个月)也取得满意疗效。

7结语

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是乳腺无菌性炎症反应,近些年,PCM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学者们对PCM发病原因、病理表现、分型、细菌学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临床上常用激素、抗菌药和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但从总的来看,研究中存在临床疗效判定等不尽相同,中医、民族医的治疗特色和疗效判定研究不多,这些都尚有待深入研究。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钼靶X线表现 篇2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 X线表现 诊断

【中圖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35-02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 PCM)是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晚期表现,是一种非感染性,非肿瘤,无菌性炎症,主要见于30-40岁左右的非妊娠、非哺乳期妇女,临床上并不罕见[1],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较高,主要与乳腺癌等易混淆。本文通过总结19例浆细胞性钼靶X射线常见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例PCM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至67岁,平均40.8岁,其中23至45岁占53%,病程5天至4年,发病乳腺均为单侧,其中9例(47.4%)为右侧发病,10例( 52.6%)为左侧发病,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PCM。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 GE Senographe2000 D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自动曝光,常规行乳腺轴位( CC)和侧斜( MLO )位,必要时采取侧位和局部加压点片,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负责阅片。

2 结果

2.1临床表现

19例患者均能扪及肿块,质较硬,14例边界不清,5例边界光滑,肿瘤大小约为0.6-7.5 厘米,12例患者位于乳晕周围,2例位于外上,5例位于内下。9例伴有乳腺疼痛,5例表现为皮肤红肿,皮温增高,6例乳头溢液,7例表现为晕头凹陷,其中2例为先天性乳头凹陷,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

2.2X线表现

19例患者中有12例为结节肿块影,7例显示非对称致密影。12例结节肿块影中有11例位于乳晕后方,1例位于内下,大小约为0.6 cm*1.4 cm至6.2 cm*7.5 cm;其中7例边界欠清,5例边界清晰,密度略高于乳腺组织;有6例边缘可见分叶和毛刺,1例病灶内可见点样钙化。7例非对称致密影中有1例位于乳晕后方,2例位于外上,4例位于内下,病灶边界欠清,密度等于或略高于周围乳腺组织。19例患者有5例局部血管增粗,4例乳腺皮肤增厚,1例乳头凹陷,2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乳腺导管扩张。以上X线表现,本组病例交替或同时出现。检查结果有9例误诊为乳腺癌,2例误诊为瘤样增生伴感染,3例误诊为纤维腺瘤或囊肿,只有5例确诊为PCM。

3 讨论

该病由Ewing在1925年首先提出,病人主要表现为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晕区肿块、乳头溢液、乳头部瘘管、非哺乳区脓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房疾病。由于大多患者病理上表现为大量浆细胞浸润,故认为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本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乳头发育异常、生育哺乳、炎症、乳腺退行性变、厌氧菌感染、外伤致输乳管闭塞以及内分泌失调、吸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2-4]。本组有2例为先天性乳头凹陷,1例长期吸烟史。有文献报道[5-6],PCM发病以单侧为主,形成肿块,多位于乳晕后方,本组病变证实了这个结论。PCM X线的表现和病理基础:PCM X线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1)直接征象:①结节肿块影或非对称致密影:此种表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乳孔闭塞、输乳管排泄不畅形成的炎性肿块。病灶大多位于乳晕周围,本组有13个病例位于此区,这与PCM主要发生于乳晕部输乳管及大导管有关。病灶多呈等于或稍高于乳腺密度。部分病灶可见毛刺及分叶征,此处毛刺主要是由于周围乳腺小梁黏连或纤维条索形成的“假毛刺”,所以这种毛刺没有乳腺癌根粗尖细的特点。②乳晕后导管相增强:是由于导管扩张所致,此征象较少见,表现为导管呈低密度或高密度管状或蜂窝状影,见于1例病人。

2)间接征象:①乳晕皮肤增厚及乳头内陷,见于7例病人,是由于反复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增生,致使乳头周围的皮肤水肿、增厚、黏连,造成乳头内陷和乳晕皮肤增厚。②乳腺内钙化,此组出现1例,PCM钙化少见,此组病例表现为点状钙化,本组19例PCM患者,误诊为乳腺癌为9例,占所有病患的47.4%。现在就根据临床及X线表现对PCM和乳腺癌进行比较。PCM大多有乳头凹陷的病史,多见于30-40岁左右的妇女,患者起病较慢,病变多反复发作,患处多有疼痛症状,病变多位于乳晕周围,可以出现乳晕后导管扩张;X线表现为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肿块边界欠清;密度等于或略高于乳腺密度,皮肤增厚在乳晕周围;乳头,乳晕下区血管增粗,钙化出现少等。乳腺癌的发病平均年龄普遍高于PCM。乳腺癌的X线多表现多为肿块影,病灶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触其活动度差,所触其肿瘤体积比X射线显示要大,是由于周围浸润所致,病灶局部皮肤增厚,肿块边缘呈分叶状或毛刺,乳腺癌钙化较多见,大多呈细小多形性或线样分支状钙化。

总之,PCM X线缺乏特异性,掌握本病的临床特点,可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如遇到中青年妇女,有非周期性的乳房疼痛或乳头溢液,伴有乳头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乳晕区反复发作的肿块,钼靶X线显示乳晕区肿块影,鉴别诊断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并进一步行磁共振、导管造影及超声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最终可靠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石美鑫,张延玲. 现代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8-65

[2] Millerm A, Kottler SJ,Cohn LA,et al. Mammary duct ectasia in dogs:51 cases(1992-1999)[J].J Am Vet Med Assoc,2001,218(8):1303-1307.

[3]洪胜龙,钱呈兴,焦建平.学术期刊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CHINESE JOURNAL OF BREAST DISEASE (ELECTRONIC VERSION) 2008年第2卷第6期.

[4] 陈守菊等 浆细胞性乳腺炎58例诊治体会[J]. 海南医学, 2012,23(4)51-52

[5]张玉兰. 浆细胞性乳腺炎16例钼靶X线检查误诊讨论[J]. 临床误诊误治,2008,08:61-63.

浆细胞性乳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6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以上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本组8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58岁,平均43.5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2.4年;患病部位中左乳45例,右乳37例,双侧4例。

1.2 临床表现

乳头有异常分泌物者79例,其中血性分泌物者32例;乳腺肿块者36例,其中有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者21例,乳头回缩者18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者23例;体检乳腺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表面部光滑者28例,其中位于乳晕周围者17例;乳头局部抬高、偏斜者24例;乳房局部水肿者16例,呈现“橘皮样”改变者11例。

1.3 乳管镜检查

78例患者可见总乳管内有大量白色分泌物,呈片状、絮状或团块状附着于导管四周壁上,其中33例伴有部分导管腔增宽表现,24例患者在附壁分泌物之间的管腔内存在白色丝状结果。

1.4 超声检查

超声表现腺体内导管扩张者63例,其中乳头、乳晕处有多个管状液性暗区,暗区内有点状弱回声者29例;扩张的导管呈长管状,表现为多支导管全程扩张者14例,表现为多处导管的阶段性扩张者15例;显示多支扩张的导管无规则聚集,后方回声增强者29例,其中主导管内径大于2mm者16例;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的低回声区者37例,其中呈囊实混合结节者13例。

1.5 X线检查

显示乳晕下致密均匀影者73例,其中边缘不整与乳腺实质融合者66例。显示大导管显著扩张、迂曲、不规则者23例,导管粗细不等,一般宽约0.3~0.5cm,超过1cm者12例;导管周围呈现串珠状形态者9例;导管发生钙化,有小钙化点者53例,钙化带一般沿导管走行方向稀疏分布。

1.6 治疗方法

本组86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炎症期感染严重者配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尽早切除病变导管;如病变范围较大,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采用皮下乳房切除术。

2 结果

本组8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均获临床治愈,其中13例因合并急性感染形成脓肿,施行局部切开引流术,6例形成瘘管施行手术切除瘘管及周围部分组织,2例行乳房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86例患者中复发4例,均施行再次手术切除而痊愈。

3 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而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乳腺分泌物或大量脱落细胞在导管内淤滞、阻塞所致。这些淤积物中的中性脂肪颗粒刺激导管壁,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导管壁破坏,炎症向乳腺间质扩散,发生剧烈的非细菌感染性炎性反应[2],病灶内有大量的浆细胞浸润,并且常常引起局部乳腺导管扩张,所以本病叫浆细胞性乳腺炎或乳腺导管扩张症。

3.1 临床诊断

由于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非细菌性炎症,早期可无症状,或表现为乳头浆液性分泌物。该病常见于中年妇女,病程可达数年。因为本身特征不明显,常与其他乳腺疾病相混淆,容易造成误诊。根据病情的发展,临床上常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三个阶段:(1)急性期:乳房有红、肿、热、痛表现,乳腺内可触及硬结、边界不清、有触痛,病程一般为数周;(2)亚急性期:症状减轻,硬结缩小,病程可持续达数月至半年;(3)慢性期:临床红、肿、痛症状消失,仅留下界限不清、质硬的肿块,病程迁延可达数年。对于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上常采用超声辅助检查,急性期表现为腺体内导管扩张,管腔内有时隐约可见实性回声使其透声性较差(与单纯囊肿相比);随病程进展,数周或数月后在乳晕区腺体内可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的低回声区,或呈囊实混合性结节[3],是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之“包块”,其回声强度往往比乳房皮下脂肪层低;病灶位置较表浅,常突破皮下脂肪层到达皮肤;另外,此类包块往往中心部位回声较强,周边部回声低;病灶内虽有囊性成分,但后方回声一般不增强,甚至衰减。对这一点,因病灶常位于乳晕区及其周围,正常乳头后方常有声衰减现象,因此难以断定病灶本身的声学特征,这为该病的检查确诊带来了困难。

3.2 临床治疗

手术切除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应注意以下4个原则:(1)肿块切除后应施行快速切片病理学检查,确定肿块的性质;(2)明确本病后就可以避免治疗上的错误,也就是避免误以为乳腺癌而施行大范围切除;(3)若肿块性质不明确,以导管造影或乳管镜为主要方法明确诊断,并明确病变导管位置,将病变的导管连同周围的乳腺组织自乳头根部一并切除;(4)本病肿块在乳晕下时可引起乳头回缩,手术有时会引起乳晕坏死、乳头坏死或乳房畸形,所以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可施行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治疗,如理疗、热敷、中药、抗生素等,坚持2~3个月,必要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常可使肿块缩小,甚至消失。如果经过一段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切除。

总之,浆细胞性乳腺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因其发病较为隐匿,初起临床症状不明显,且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容易与其他乳腺疾病相混淆,所以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要注意鉴别;对于该病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效果较好,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较为严重者则可直接采取手术切除另外还需注音排除乳腺癌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叶玉梅.浆细胞性乳腺炎误诊原因及预防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9;5(12) :98-99

[2] 马海峰,王嵩.浆细胞性乳腺炎MSCT细化分型在临床治疗计划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2009;5(4) :126-127

浆细胞性乳腺 篇4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超声,诊断

浆细胞性乳腺炎 (PCM) , 对病情的诊断, 超声诊断应用较为广泛, 我院近三年应用这种诊断方式, 取得较好效果, 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6月~2013年1月收治5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 (29例) 采用X线钼靶, Ⅱ组 (29例) 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Ⅰ组中, 处于哺乳期的患者有15例, 占Ⅰ组51.70%, 非在哺乳期的患者有14例, 占Ⅰ组48.28%。年龄19~52 (33.7±3.3) 岁。患者病程3个月~5年, 平均2.1±0.9年。14例 (48.28%) 患者伴随有左边乳房PCM的症状, 13例 (44.83%) 患者伴随有右边乳房PCM的症状, 2例 (6.90%) 患者伴随有两边乳房PCM的症状。Ⅱ组中, 处于哺乳期的患者有16例, 占Ⅱ组55.17%, 没有在哺乳期的患者有13例, 占Ⅱ组44.83%。年龄20~53 (33.9±2.9) 岁。患者病程4个月~6年, 平均2.2±0.8年。15例 (51.72%) 患者伴随有左边乳房PCM的症状, 12例 (41.38%) 患者伴随有右边乳房PCM的症状, 2例 (6.90%) 患者伴随有两边乳房PCM的症状。患者入院后对其基本资料进行统计, 在年龄、病情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可纳入同一研究组进行比较分析 (P>0.05) 。所有病例诊断标准参照文献中[1,2]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

Ⅰ组:在常规状态的情况下, 对患者胸部进行适度加压, 然后用GE Senographe, 2000D型号的全自动曝光数字乳腺钼靶投照仪摄取患者的CC位, 同时也获取患者的MLO位, 若另有需要, 可以进行相应的加摄。Ⅱ组:让患者保持平躺的状态, 然后用ALOKA ProSound 5000SV型号的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测, 采用7MHz的线阵式探头, 对两边的乳房分别做不同切面的探查, 认真倾听其皮下组织的回声情况, 待发觉其病灶的时候, 继续进行探查, 探查患者病灶情况如何, 其形状与大小情况如何, 以及其皮下组织回音如何, 并做好记录。同时通过CDFI获取患者的血流性质情况、血流的流速情况和阻力指数。对其两侧的腋窝进行探查, 注意其是否伴随有淋巴结, 若有伴随进行相应的测量。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差异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诊断结果比较, 见附表。

注:与Ⅰ组比较, χ2=6.7877, *:P<0.05

3 讨论

PCM作为一种乳腺炎病症类似于乳腺癌[3,4], 在临床上经常出现误诊的情况, 给患者心理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因而探讨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方法十分重要。临床上经常采用X线钼靶诊断, 这种诊断方式的空间分辨率很大, 对患者钙化的现象十分敏感, 因而在鉴别上很占优势。但此种方式也存在不足, 当患者的病变为致密型的乳腺或者其病变的乳腺比较弱小时就很难被发现。若患者伴随有肿瘤, 其血液供应也很难通过这种检测方式了解。超声检查弥补了这种缺陷, 这种检测方式可以较好的检测致密型的乳腺病变患者, 同时可以较好的分析患者病变部位的血流状况, 但这种诊断的操作对操作者的要求较为严格。本次研究中, Ⅰ组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确诊例率为15 (51.72%) , 误诊例率为14 (48.28%) ;Ⅱ组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确诊例率为20 (68.97%) , 误诊例率为9 (31.03%) 。Ⅱ组诊断情况优于Ⅰ组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超声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 (PCM) 确诊率相对较高, 但此种诊断方式对医生操作要求较高, 在临床上诊断时, 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梅, 杨斌, 李萍.高频超声联合钼靶X线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2, 34 (11) :2594-2595.

[2]梅继新, 刘玲莉.乳腺癌的钼靶X线诊断[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6 (7) :74-75.

[3]胡君, 黄晓玲.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2) :112-113.

浆细胞性乳腺 篇5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 患者多数仅表现为乳腺肿胀, 无其他感染征象, 易反复发作, 常伴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易误诊为乳腺其他疾病, 尤其是乳腺癌[1]。近几年临床工作发现, 该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作为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超声对乳腺炎症性病变的正确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有手术病理结果的122 例浆液性乳腺炎患者的声像图, 结合病理及超声诊断尝试对病例进行初步分型及探讨各型的鉴别诊断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12 年1 月~2013 年10 月经手术证实为浆细胞炎性病变患者122 例, 全部为女性, 年龄18~66 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系列E8 及日立公司生产的图腾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实时线阵高频探头, 频率为6~15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胸部行乳腺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病变区域有无肿块, 边界、内部回声、周围组织变化、彩色血流信号及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血流信号采用Ader半定量法分级[2]:0 级为无血流;Ⅰ级为点状、短棒状血流;Ⅱ级为一个断面上1~2 条血管;Ⅲ级为3 条以上血管或网状血流。

2 结果

(1) 正常乳腺有腺叶及导管, 脉叶呈中等强度的回声, 导管呈圆形或椭圆形暗区, 排列不整, 但大小相似。乳腺的表层为低回声脂肪组织, 在该层中可见三角形强回声带, 乳腺深部为胸大肌呈层状低回声。浆液性乳腺炎声像图根据病理时期不同而表现不同[3], 见表1 和图1~5。

(2) 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比较, 见表2。超声误诊5例 (4%) , 其诊断符合率为96%。其中导管扩张型1 例误诊为单纯导管扩张;囊肿型1 例误诊为积乳囊肿, 1 例误诊为囊性增生;实性团块型2 例误诊为乳腺癌。

3 讨论

3.1 浆液性乳腺炎的病理改变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 病变早期以乳头及乳晕下导管不规则扩张为主要表现病理则为扩张导管壁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性, 腔内可有脂类及脱落细胞, 扩张导管周围有大量浆细胞、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中期扩张导管管壁破坏, 致导管周围炎, 间质及小叶破坏, 形成囊实性包块。晚期则由于脂肪坏死液化及化脓性肉芽肿而形成囊性或囊实性包块, 可有难愈合性窦道形成[4,5]。

3.2 临床特征

浆液性乳腺炎可发生在青春期后任何年龄, 多发于非哺乳期女性, 高发年龄30~60 岁。临床病例绝大多数以单侧乳腺肿块就诊 (本组单侧95 例, 占77.8%) , 部分也可以出现橘皮征、溃疡及乳头内陷, 易与乳腺癌和乳腺结核相混淆。该病急性期乳腺可出现红、肿、痛, 可触及硬结但界限不清, 慢性期则仅存硬块。

然而临床分期并不能完全反映病变的实质表现, 影像学检查对病变内部的显示有助于临床进行更好的分期,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等[6]。

3.3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

乳腺超声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操作简便, 可以根据检查要求实时变换体位。

(1) 包块或扩张导管多位于乳头深方或周围, 多为数条管道呈放射状或迂曲排列, 管腔内无血流信号。

(2) 多不伴有乳腺增生性改变。

(3) 实性、囊实性包块实性区彩色血流较丰富, 阻力指数< 0.75。

(4) 囊实性包块一般范围较大, 可单发或多发, 囊内可见点状弱回声, 并可有窦道形成[7]。

3.4 鉴别诊断

浆液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复杂多样:

(1) 单纯导管扩张型易误诊为导管扩张, 本组就有1 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扩张时多伴有导管内壁的不光滑、毛糙, 内见弱回声, 可与单纯导管扩张相区别。

(2) 囊肿型与乳腺囊肿及囊性增生表现相似, 误诊率较高, 本组有2 例误诊, 1 例误诊为囊肿, 1 例误诊为囊性增生。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囊肿表现为多个, 壁欠规则, 内壁透声差可与单纯囊肿相区别。

(3) 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区别:浆细胞性乳腺炎急性期可有红、肿、痛等急性乳腺炎的特点, 临床也易误诊毛慧丽等[8]对21 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研究表明, 术前超声诊断正确率仅为23.8%, 薛勤等[9]研究提示浆液性乳腺炎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为42.23%, 本组病例无1 例误诊。浆细胞性乳腺炎无哺乳期病史。

(4) 与乳腺癌区别:实性团块型表现为边界不清晰, 回声不均匀, 有实性或以实性为主的囊实性包块, 其内均可有钙化, CDFI :均可有血流信号, 但浆细胞性乳腺炎血流少许, 最多3 级, 阻力指数一般< 0.7 ;而乳腺癌有丰富的血流信号, 常可见肿块边缘深入肿块内部较粗大的滋养血管, 多普勒频谱为高阻型, 阻力指数一般> 0.75, 可与之相区别。

本研究有5 例误诊, 由此可见超声对浆液性乳腺炎的诊断有一定困难, 其声像图与多种疾病相似, 尤其是实性团块型与乳腺癌, 两者均可表现为边界不清, 回声不均, 有实性或以实性为主的囊实性包块, 均可有钙化, 但治疗方案完全不同, 诊断正确与否对患者预后有重大的影响, 本组就有2 例误诊。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患者应在必要时结合钼靶X线检查、核磁共振及乳腺组织检查等其他诊断手段, 以明确诊断。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与自身免疫及个体发育差异有关, 如乳腺导管发育异常、乳头内陷等[4]。浆细胞性乳腺炎超声表现虽复杂多样, 但与病理发展有密切关系, 熟知这一点, 可提高超声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 研究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图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1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结合超声图像与病理结果, 将患者病理类型分为单纯导管扩张型5例、囊肿型17例、实性团块型37例、囊实混合型43例和脓肿型20例。结论 超声对浆细胞性乳腺炎分型准确, 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理,声像图,血流信号

参考文献

[1]Gioffrr Florio MA, Fama F, Buccheri G, et al.Nonlactational mastitis:our experience[J].Ann Ital Chir, 2006, 77:127-130.

[2]Adler DD, Carson PL, Rubin JM, 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findings[J].Ultrasound Med Biol, 1990, 16 (6) :553-559.

[3]宋鲁梅, 姚瑾.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高频超声检查与病理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 (4) :618-619.

[4]单华英, 朱凯, 秦玲.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病理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8 (8) :835.

[5]贺建红, 刘汉云.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概述[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 (1) :147-148.

[6]代欢欢, 许茂盛, 周长玉.浆细胞性乳腺炎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 10 (4) :176-179.

[7]李飞, 周俭用, 杨静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2) :121-123.

[8]毛慧丽, 刘咏梅, 周小琦, 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5 (11) :694-695.

浆细胞性乳腺 篇6

关键词:如意金黄散,乳腺区段切除,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 (plasma cell mastitis, PCM) 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炎症, 好发于非妊娠期、非哺乳期的女性, 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特征[1]。中、西医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方法很多, 效果各异, 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法。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应用如意金黄散外敷加乳腺区段切除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11例, 随访4~28个月,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例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 6~5 1岁, 平均3 7.5岁。其中左侧乳房6例, 右侧乳房5例;未婚1例, 已婚已育8例, 未婚未育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乳房局部红、肿、热、痛, 无皮肤破溃, 无局部波动感;其中伴乳头溢液2例, 不伴乳头溢液9例;伴有乳头内陷10例, 不伴有乳头内陷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乳腺彩超、血常规、乳头溢液涂片等检查。彩超检查多见乳腺内不均质或囊性团块, 回声不均匀, 边界欠清, 无包膜, 形态不规则。

1.2 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首先采用如意金黄散 (北京同仁堂制药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0906) 外敷。如意金黄散配置方法如下:根据炎症范围, 取适量如意金黄散, 放入治疗盒内, 加入适量普通蜂蜜, 搅拌均匀至糊状, 敷于患侧乳房皮肤表面, 每次1 h, 外敷结束后以清水将皮肤清洗干净, 每日外敷1~2次。经外敷3~12 d后, 出现如下两种情况: (1) 4例患者局部红、肿、热、痛消退, 炎症局限, 此时即采取手术治疗, 将病变所在乳腺区段切除; (2) 7例患者炎症加重, 并形成脓肿, 此时则停止外敷, 进行脓肿切开引流, 充分引流脓液, 每日进行创腔换药, 待炎症局限、窦道形成时, 采取手术, 切除窦道所在的乳腺区段。以上两种情况, 均需尽可能缝合乳腺残余腺体, 消灭死腔, 以利切口Ⅰ期愈合。

2 结果

本组11例患者中, 4例患者经外敷如意金黄散后炎症局限, 行乳腺区段切除, 切口达Ⅰ期愈合, 乳房外形美观;7例患者经外敷如意金黄散形成脓肿, 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后, 炎症局限、窦道形成时, 采取手术, 切除包括窦道在内的乳腺区段, 切口达Ⅰ期愈合, 乳房外形美观。11例患者最终均取得满意疗效, 随访4~28个月, 无复发。

3 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哺乳障碍、乳房外伤、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和乳腺退行性病变等因素有关[2]。有研究显示: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动物实验提示脂质物质能够引起浆细胞性乳腺炎[4]。目前, 通常将浆细胞性乳腺炎分为3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常表现为乳房皮肤红肿、乳晕周围肿块伴有疼痛, 部分患者可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此期需与急性乳腺炎、炎性乳癌等疾病鉴别。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方法有多种, 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指南。

曾有许多医师按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先予以抗生素治疗, 待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 创腔换药。这种方法极易造成切开引流后窦道形成, 经久不愈, 笔者曾遇到过2例按此方法治疗的患者, 伤口换药半年以上仍未愈合。国内学者使用地塞米松和甲硝唑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5], 国外有学者对皮肤未破溃、脓液稀薄、单发小脓肿的浆细胞性乳腺炎在彩超引导下行脓肿穿刺冲洗治疗[6], 近期疗效好, 但远期复发率高。也有学者使用乳管镜冲洗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 亦取得较好疗效[7], 但乳管镜尚未在基层医院普及, 限制了其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借鉴了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如意金黄散。因价格便宜, 如意金黄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治疗局部炎症、压疮等效果较好。在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 如意金黄散起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减轻患者症状, 且可使部分炎症得到局限, 其效果较硫酸镁等药物外敷要好得多。手术治疗的要点有2个:把握恰当的手术时机和充足的切除范围。笔者认为手术时机有2种情况: (1) 经如意金黄散外敷, 炎症局限; (2) 脓肿破溃, 经换药后炎症局限、窦道形成。根据既往治疗经验, 在第1种情况下如未及时手术, 而停止治疗, 则极易出现复发, 其原因为患者常存在乳头内陷, 这种引起乳汁排出不畅的解剖异常并未改变。在第2种情况下, 如未能果断采取手术, 而继续进行窦道换药, 窦道仍极难愈合, 反而延长治疗时间, 增加患者痛苦。充足的切除范围亦非常重要:选择梭形切口, 切除窦道周围至少0.3~0.5 cm范围皮肤, 向下切开腺体, 术中可见病变腺体颜色较正常腺体深, 且略水肿, 必须充分切除异常腺体;在乳头下方, 常可见到扩张乳管, 其内有脓液, 紧邻乳头处切断此乳管[8], 同时尽可能保护乳头血运。在标本切除之后, 还应仔细检查创面, 如发现某处腺体呈炎性改变, 需继续切除, 以免遗漏。

综上所述, 如意金黄散外敷加乳腺区段切除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有明显优势, 即患者痛苦少、费用低、复发率低, 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Ming J, Meng G, Yuan QY, 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ical modality of plasma cell mastitis:analysis of 91 cases[J].Am Surg, 2013, 79 (1) :54-60.

[2]Raha R M, de Freit as-Ju nior R, Pauline R R.R isk factors for ductectasia[J].Breast J, 2005, 11 (4) :262-265.

[3]Dong Y, Yu JJ, Shibahara Y, et al.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2and E-selectin in Plasma cell mastitis:immunohisto chemical studyof 35 cases[J].Hun Pathol, 2014, 45 (3) :606-610.

[4]Yu JJ, Bao SL, Yu SL, et al.Mouse modle of plasma cell mastitis[J].Transl Med, 2012, 19 (10) :11.

[5]马祥君, 汪洁, 高雅军, 等.应用地塞米松和甲硝唑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乳腺病杂志, 2008, 2 (1) :110-111.

[6]Elagili F, Abdullah N, Fong L, et al.Aspiration of breast abscess u nder ult rasou nd g uid ance:outcome obt ai ned and factors affecting success[J].Asian J Surg, 2007, 30 (1) :40-44.

[7]刘蕾, 倪毅, 刘伟.乳管镜冲洗治疗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30例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3) :180.

浆细胞性乳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为我院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临床检查疑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或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加18~53岁, 平均29.5岁。临床均表现为乳腺肿块, 超声、钼靶检查后难以鉴别肉芽肿性乳腺炎或浆细胞性乳腺炎, 再行超声引导下粗针活检取材病理诊断检查均经手术治疗。

1.2 仪器

美国GE高频彩色多普勒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5~12 MHz, 配有穿刺导向装用装置。自动活检装置为美国巴德自动活检枪, 14和16G活检针, X腺钼靶机。

1.3 方法使用

常规消毒、铺巾, 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采用半自动活检枪, 16G和14G活检针, 在超声引导下选择合适部位将穿刺针刺入包块内, 进行取材, 用10%的甲醛溶液固定后送病理组织检查。患者取仰卧位, 双手上举, 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窝, 常规方法扫描乳腺, 观察记录乳腺包块的位置、深度、大小、形态、及血流信号。47例取材均成功, 每例取材5~6针, 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2 结果

在病理诊断47例结果中, 病理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26例, 超声联合钼靶 (BUS+MG) 诊断19例 (19/26, 73.07%) , CNB诊断26例 (26/26, 100%) ;病理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15例, 超声联合钼靶诊断15例 (15/18, 83.33%) , CNB18例 (18/18, 100%) ;病理诊断和CNB均乳腺结核1例, 超声联合钼靶诊断为炎性肉芽肿;超声联合钼靶诊断为CNB可疑乳腺癌1例, 术后病理为原位癌微浸润。

3 讨论

随着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发病率明显增加, 而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中心乳腺炎均为良性炎性瘤样变, 但二者在诊断难以鉴别, 如早期得不到诊断和治疗到炎症晚期迁延不愈并给预后带来不良影响。粗针穿刺活检诊断乳腺疾病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高达99%[1], 但对粗针穿刺活检对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报道较少, 顾将回顾47例CNB诊断难以鉴别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达到100%, 故可更好指导临床更好的早期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

3.1 病因

浆细胞性乳腺炎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导管分泌和厌氧菌感染有关。肉芽肿性乳腺炎素自身免疫性疾病[2], 与患者服用避孕药有关, 还与霉菌和放线菌感染有关[3]。

3.2 影像学检查

超声诊断PCM表现为内部回声呈不均匀无包膜低回声, 血流信号丰富, 频谱特点低速低阻型, 囊状扩张, 串珠样改变。GM超声表现为病变形态不规则, 内部回声分布不均, 中等血流信号, 频谱特点为低速高阻型。

乳腺钼靶X诊断PCM肿块阴影较但或无明显肿块影, 病变区密度影与周围腺体相仿, 毛刺细, 钙化灶均匀针状或线状, 钙化灶分布稀疏。GM则表现局限性结构紊乱致密影, 边缘毛躁浸润, 脂肪层局限性浑浊[4]。

3.3 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PMC的病变多呈广泛黄白相间的结构, 进一步观察显示导管的细胞组织存在脱失现象, 并且对管腔内组织完整性造成不利影响, 有明显的分泌物形成。基于细胞学病理组织研究下, PMC会造成导管厚度增大, 这是由于纤维化因素造成组织突变, 同时受到了淋巴细胞的影响[5]。为了提高临床对患者诊断治疗的实效性, 必须考虑各种病理学因素的启示, 为广大患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式。

GM组织学检查可见切面弥漫分布粟粒至黄豆大小的暗红色结节, 部分结节中心可见小囊腔。镜下可见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 呈多灶性分布, 小叶的末梢导管或腺泡大部分消失, 并常见嗜中性粒细胞灶微脓肿。偶见小灶性坏死, 但无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不见结核杆菌, 无明显的泡沫细胞及扩张的导管。

3.4 鉴别难点

非哺乳期乳腺炎约占乳腺良性病变的1.4%~5.4%[6], 诊断GM则需排除PDM和结核后才能诊断GM。PDM与GM二者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 且细菌培养常同为阴性结果, 因此临床常难以鉴别, 病理检查有鉴别诊断价值, 但二者临床上还是有些差异, 诊断应临床与病理相结合。目前一般认为, PDM存在乳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不同的病程及病理阶段。乳腺导管扩张为主的急性阶段过渡到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急性阶段, 故而在急性阶段早期抗厌氧菌等对症治疗可以进一步阻止发展到浆细胞浸润, 而粗针穿刺活检诊断可大大减少此疾病的手术治疗率。本组的研究结果表明CNB对鉴别PMB和GM准确率达到100%, 故而在PMB和GM初期使用CNB对预后有一定改善。CNB近年国内外专家指出粗针穿刺活检的应用于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粗针穿刺活检鉴别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症状、超声和钼靶均疑似浆细胞性和肉芽肿性乳腺炎者行粗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病例。结果 47例中, 肉芽肿性乳腺炎26例, 浆细胞性乳腺炎18例, 乳腺结核1例, 乳腺癌2例。结论 粗针穿刺组织学检查能明确诊断、鉴别诊断疑似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 尤其是早期诊断对治疗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粗针穿刺活检,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

参考文献

[1]阚秀.乳腺病的病理学检查[A]//吴祥德, 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9.

[2]朱金明, 范西红, 余佩武.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诊治[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9) :673-675.

[3]K ieffer P, Dukic R, Huebe rM, et al.A young wom an w ith granu lom atous mastitis:a corynebacte riam ay be invo 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se disease[J].Rev Med Interne, 2006, 27 (7) :550-554.

[4]张伟, 高玉颖, 刘鑫, 等.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及X线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6, 17 (4) :208-210.

[5]蒋宏传, 王克有, 李杰.乳管镜下浆细胞性乳管炎的分型及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7 (3) :163-165.

浆细胞性乳腺 篇8

2011-01~2012-10本院就诊的5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 平均年龄36.2岁。均经临床及活检病理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单侧发病42例, 双侧发病8例, 共58个病灶。其中33例肿块位于乳头及乳晕周围, 17例肿块各位于四个象限, 其中有12例脓肿形成, 2例瘘管形成。

2 方法

采用中药阳和汤 (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炮姜、甘草组成) 治疗, 每日1剂, 水煎, 早晚分服, 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使用Philips IU22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10MHz。患者仰卧位, 充分暴露乳腺, 治疗前先手二维超声记录肿块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 再彩色多普勒记录血流分布情况, 服用中药阳和汤4周后再次记录肿块各参数, 比较治疗前后肿块各参数的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 结果

二维及CDFI超声表现:36例表现为乳腺及其周围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则, 内部回声不均的肿块, 肿块大小6.2cm×4.8cm×3.0cm~15.8cm×10.0cm×8.0cm;有20例乳头下方局部导管扩张, 内径0.4~1.4cm;有6例合并粗大钙化斑。CDFI:26例见丰富血流信号, 血流速度 (PSV) ∶ (13.5±0.14) cm/s;阻力指数 (RI) :0.68±0.04;10例血流信号稀少。12例为囊性包块 (脓肿形成) , 内部见细密光点漂浮, 壁厚, 边界尚清;2例囊实性包块, 有管状回声与皮肤破溃处相通 (瘘管形成) , CDFI:囊壁周围见少量血流信号。

服用中药阳和汤治疗4周后B超复查, 其超声表现:36例患者肿块明显缩小, 大小2.4cm×1.5cm×1.2cm~10.0cm×4.0cm×3.8cm, 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则, 肿块内部回声减低, 趋向均匀;20例可见乳头下方导管扩张, 内径0.2~0.6cm。CDFI:30例肿块内血流稀少, 部分见短棒状血流信号;PSV: (8.5±0.14) cm/s;RI:0.65±0.04, 12例囊性包块脓肿形成;2例局部皮肤破溃脓液流出;其余10例粗针抽脓后, 脓腔明显缩小;2例瘘管形成者皮下结痂, 囊实性包块无明显改变。治疗前后肿块各参数比较, 见表1。

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0.05

4 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属中医“乳痈”、“粉刺性乳痈”范畴。楼丽华教授认为, 浆细胞性乳腺炎治宜温补和阳, 阳和汤具有温补和阳、散寒通滞、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的功效, 契合本病病机特点[1]。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上一般分为溢液期、肿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4期。程亦勤等认为溢液期和肿块期一般以中药内治为主, 脓肿期和瘘管期则当以手术、外治为主, 中医药内治为辅。本组50例以肿块期居多, 故以阳和汤治疗。应用超声从肿块形态大小、内部回声改变及肿块内血流信号的改变来观察其疗效, 结果36例肿块期病例服阳和汤4周后肿块明显缩小, 肿块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 疗效显著, 12例脓肿期病例配合外科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瘘管形成者疗效有待观察, 这与上述学者的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四读下一篇: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