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块切除术

2024-09-10

乳腺肿块切除术(精选10篇)

乳腺肿块切除术 篇1

为探讨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疗效, 提高乳腺良性肿块的治疗效果, 对收治的54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54例, 年龄24~49岁, 中位年龄34.2岁;就诊原因:乳房肿块39例, 乳头血性溢液15例。本组54例患者经临床会诊、穿刺活检、X线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确诊为乳腺良性肿块。病理分型:乳腺脓肿14例, 乳腺脂肪瘤15例, 乳腺囊性增生8例, 乳腺纤维腺瘤17例。

1.2 方法

取侧卧位或平卧位,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患者相应的麻醉方式, 同时给予患者常规乳房消毒。明确肿块部位后, 利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肿块下方乳腺间隙、切口线及肿块下皮组织等进行局麻, 麻醉后分离皮肤、皮瓣, 从而充分显露待切除肿块。分离期间应加强对乳腺导管保护的重视, 切除乳腺腺体后游离肿物, 并以肿块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相应的方式将其引出。如切除的组织较多使得创腔较大, 应利用引流胶片引出待切除组织。然后利用可吸收缝线对切口进行皮内缝合, 待止血完全后利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冲洗, 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弹力绷带加压治疗, 并给予患者4~5d持续包扎, 同时给予患者连续7d的抗感染治疗, 并对标本进行活检。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54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患者肿块组织均完整切除, 且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54例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 无1例患者出现肿块复发现象, 且患者乳房形态及外观均正常。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组54例患者中52例患者术后1周内拆线, 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感染现象, 给予其针对性的处理后痊愈, 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现象, 经理疗及皮下抽吸治疗后痊愈, 并发症发生率为3.7%。

3 讨论

乳腺肿块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 多为良性肿块[1]。乳腺良性肿块通常有乳腺脂肪瘤、乳房纤维腺瘤、乳房囊性增生等, 患者多为年轻女性, 且患者多伴有乳房胀痛、乳房内有肿块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2]。尤其是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辐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不断增加, 而恶性肿瘤则通常是由良性肿瘤发生病变而引起的。因此, 及时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临床上诊断乳腺肿块良性、恶性的准确率逐渐增高, 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彩色多普勒超声、乳房穿刺活检作为诊断乳房肿块患者良恶性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患者在发现乳房肿块后往往会发生较大的情绪变化, 极易出现紧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 从而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因此, 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诊断及治疗时首先应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患者了解乳房肿块的相关知识, 从而逐渐消除其不良情绪, 使其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乳腺良性肿块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即为乳房切除术及乳腺区段切除术。其中乳腺区段切除术不仅具有操作便捷、清除彻底、经济使用等多种优势, 同时该治疗方式还可有效的对患者的乳头及乳房的基本外形进行保留,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对患者美观的影响, 因此, 逐渐得到了医师及患者的认可。然而该手术方式对手术切口的要求相对较高, 临床上常用的放射形切口虽可有效的对肿瘤视野进行暴露, 且不会对乳腺导管造成较大的损伤, 然而该切口方式极易造成瘢痕, 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逐渐开始采用乳晕弧形切口, 因乳晕颜色相对较深, 同时具有一定的褶皱, 因此, 往往不易形成瘢痕, 且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可更好地满足对保留乳头及乳房基本外形有要求的患者的需求。然而为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笔者认为还要加强对以下几方面的重视。 (1) 明确切除区段范围, 对于伴有乳头溢液症状的患者, 应将亚甲蓝注入至患者溢液导管内, 从而为分离及切除乳腺导管提供方便。 (2) 因手术切口小、剥离面大, 因此, 手术结束后应医护人员及时给予患者止血治疗, 并确保止血的彻底性。 (3) 术后抗感染治疗, 为避免术后感染现象发生, 术后应及时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同时还要给予患者绷带加压治疗, 从而避免皮下血肿现象发生。 (4) 术后应及时将标本送至活检, 从而防止乳腺癌误诊、漏诊现象发生。

本文54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52例患者术后1周内拆线, 1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现象, 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后好转, 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现象, 经理疗及皮下吸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随访24个月, 本组54例患者无1例患者出现肿块复发现象。说明给予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并发症少、无复发,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兰芬.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5 (4) :198-200.

[2] 张剑辉.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6 (z2) :190-191.

[3] 陈军.乳晕分层切口在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 2012, 7 (1) :109-112.

孕期乳腺肿块莫忽视 篇2

周君雅

怀孕20周的曾女士感觉右侧乳房有一个小肿块,到医院确诊为囊性肿瘤,属于妊娠期良性病变。曾女士和家人商量,等生完孩子再进行治疗。

随着胎儿的长大,其乳房肿块也不断膨胀,而且皮肤红肿。上月,曾女士进行了剖宫产,提前生下孩子。而随后检查发现,其良性病变已发展为恶性肿块,必须进行乳腺癌根治术。

据介绍,临床上,2%~5%的乳腺癌患者在哺乳期就有了早期症状,而其中绝大部分患者因延误病情,导致就诊时肿瘤已到了中晚期。

妊娠及哺乳期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一般说来,与妊娠同时发生或妊娠一年内发生的原发性乳腺癌,称为妊娠期乳腺癌,而哺乳期间发生的原发性乳腺癌,称为哺乳期乳腺癌。这类乳腺癌临床上较少见,但千万不可轻视。

妊娠及哺乳期乳腺癌多见于35岁以下妇女。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即雌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明显增高,哺乳期催乳素和生长激素水平的上升以及血液中T细胞数量下降,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导致肿瘤生长速度加快、恶性程度增高;同时妊娠期及哺乳期由于乳房内毛细血管增多并扩张充血,使肿瘤易于扩散;另外由于乳腺实质增多,腺体增生,致使乳房生理性增大、胀硬,使肿瘤不易早期发现,一旦发现多半属中晚期。

妊娠及哺乳期乳腺癌的临床症状与一般乳腺癌相似,主要是乳房内出现肿块及乳头排液,乳头排液常为一侧乳房的单一导管,以血性及浆液性排液为多见,肿块常为无痛性或伴有轻度疼痛,且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由于乳房的增大,乳腺组织密度增高,x线检查往往不易显示肿瘤,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提醒广大育龄妇女要充分认识本病,提高警惕。一旦在妊娠期或哺乳期乳房出现可疑肿块,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对于妊娠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早晚和妊娠的不同时期来决定。一般认为早期妊娠的I期乳腺癌患者可不必终止妊娠;如果为Ⅱ、Ⅲ期患者,估计术后要接受化疗及放疗,或不能手术治疗仅能行化疗和放疗时,应及早终止妊娠,因为化疗和放疗对胎儿有影响,只有终止妊娠才能减轻患者的负担,又符合优生的要求。中后期患者终止妊娠并不能提高其生存率,由于终止妊娠延迟了手术治疗,还会影响治疗效果,这类患者应及早行根治性手术,然后再考虑是否终止妊娠。如果为后期妊娠或临产的患者,可以先分娩再行乳腺癌手术或先手术再行引产或自然分娩,新生儿常常可以存活,对哺乳期乳腺癌患者应首选终止哺乳。

女性仰头要适度

李梅

近期,刚退休的张女士经常到美容院做美容。前几次没有什么异常感觉,可最近这次从美容院出来后,回家当天晚上就出现了语言不清、恶心、面部单侧表情肌无力的症状,于是,她赶紧到医院就诊。医生经过一番检查认为,张女士所出现的这些症状是因为长时间仰头过度,压迫动脉血管,造成了供血不足,引发小卒中。

大脑后区供血主要通过颈部的动脉血管,有些人过了中年以后,这根向大脑后区供血的动脉极易受到损伤,而人们在美容院做面膜或蒸面清洁时,基本上都是头朝后仰,这些动作恰恰都是压迫颈部动脉的动作,从而造成脑供血不足。如果压迫动脉较轻时,可能会出现眩晕、眼前偶尔一阵发黑等不适症状,如能及时站立或稍微活动头部,这些症状都能够自然消失;而当对动脉血管压迫较重时,可能会出现语言不清、恶心、面部单侧表情肌无力等症状。

乳腺肿块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确诊为乳腺良性肿块的112例住院患者。年龄24~58岁, 平均41岁。未婚者36例, 已婚者76例。96例因乳房肿块就诊, 10例因乳头血性或淡黄色溢液, 其他6例。

1.2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经临床4个象限触诊、X线检查及穿刺活检, 美国HPM2410A型彩超诊断仪、乳管镜或钼靶X摄片检查、确诊为乳腺良性疾病。其中乳腺脓肿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9例、乳腺囊性增生症28例、乳腺纤维腺瘤27例、乳腺脂肪瘤29例。患者中2例有原发性高血, 经调整降压药, 血压在正常范围, 余其它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

1.3 手术方法

(1) 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及意义, 打消患者顾虑, 主动配合手术, 减少术中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2) 术中:嘱患者头部稍偏向健侧, 采用侧卧位或平卧, 对于肿块位置较深的患者, 触诊时可适当把患侧肩胛部垫高, 依据患者体征选择正确麻醉方式, 常规消毒, 定位依据肿块的象限。对肿块下方的乳腺后间隙、切口线与肿块之间皮下组织及向肿块所在区域作扇形皮下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药物可为含2~5μg/m L肾上腺素的0.5%利多卡因。做常规肿块切除应待麻醉起效后, 把皮瓣经皮肤、皮下沿乳腺表面分离, 使要切除的乳腺肿物显露, 沿皮下层在腺体包膜外分离达肿块处, 若肿物包膜在手术过程中有脓性物流出和破损, 为保证完整切除, 可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冲洗, 也可行扩大切除术, 避免其内容物及肿物残留。注意:术中应对乳腺导管做好保护, 对乳腺腺体组织切开时, 可于皮下潜行游离达肿物局部进行切除肿物。必要时根据情况如创腔较大、切除组织较多, 可用创腔安置引流胶片引出。对切口彻底止血, 并用细丝或可吸收缝线作皮内缝合。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腺体, 皮内缝合或间断缝合皮肤切口, 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 (3) 术后:48~72h内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给予5~7d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病理检查切除的标本, 对病理结果进行观察记录。

2 结果

所有肿块病变组织完整切除, 未发现疤痕体质患者, 均无并发症, 切口除1例Ⅰ/乙级愈合外余下全部Ⅰ/甲愈合, 所有病例切口均呈线状且隐蔽不易被发现。1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105例术后6~8d拆线, 无并发症;3例术后感染的患者, 抗生素抗感染治疗7d后治愈。4例术后皮下血肿, 经局部穿刺抽吸及理疗后8~12d治愈;随防半年~3年以上患者术后切口瘢痕较小, 肿物无复发、乳房外观及形态正常。

3 讨论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及压力的增大, 近年来, 乳腺疾病, 呈年轻化、逐年上升趋势。而大部分的恶性肿瘤是由良性病变演变而来的。随着临床诊断乳腺钼靶X彩超、穿刺活检术 (细针、粗针) 等技术的应用, 术前可基本诊断大部分的乳腺肿块的良恶性[1]。目前手术是良性乳房肿块的主要治疗手段, 如区段切除和单纯乳房切除术、单纯肿块切除术。然而乳腺区段切除术具备彻底、方便、经济的特点及优势。乳头和乳房的外形是否得到保证, 对切口的选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传统的放射状切口中操作方便, 不易对乳腺导管造成损伤, 肿瘤可较好暴露, 但术后瘢痕一般具有永久性, 对美观造成影响。不符合女性的审美要求。乳晕弧形切口可针对部分年轻女性患者开展, 乳房手术最优先选择的切口是乳房轮廓线[2]。乳晕有皱纹和结节样皮脂腺掩盖, 皮肤颜色较深, 乳晕部位很少出现瘢痕增生[3], 术后切口具有较好隐蔽性。手术操作需明确切除区段的范围。为便于术中操作, 可根据肿块的部位对患侧的肩胛部高度进行调整, 可使肿块表面的腺体层变薄, 肿块更易暴露。对乳腺导管进行保护, 尽量避免造成损伤, 特别是对于年轻未哺乳的患者。对肿块进行切除后, 可分层间断对乳脉创面、皮下组织和包膜缝合, 切缘对合时注意避免形成凹陷畸形, 不要残留死腔, 如创腔较大, 切除组织较多, 缝合时组织牵拉张力过大时, 可不必缝合腺体层。为预防血肿形成, 可安置引流管, 充分引流创腔内液体, 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术后24~48h内把引流管拔除, 术后适当延长加压包扎的时间。

综上, 回顾分析我院外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112例实施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病案, 病例术后乳头丰满, 乳房形态及外观正常, 乳晕血供正常, 切口瘢痕较小, 达到了女性患者的审美要

2青岛市市立医院普外科 (266011) 求, 收到良好疗效, 此法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112例实施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病案, 其中乳腺脓肿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9例、乳腺囊性增生症28例、乳腺纤维腺瘤27例、乳腺脂肪瘤29例。结果 1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105例术后6~8d拆线, 无并发症;随防0.5~3年以上肿物无复发。结论 实施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关键词:乳腺区段切除术,良性肿块

参考文献

[1]曾家琛.超声在诊断乳腺肿块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5) :74-75.

[2]元发芝, 顾建英.乳房手术切口的美学选择[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2, 8 (1) :35-36.

不可忽视无肿块的乳腺癌 篇4

某女,47岁,不久前发现左侧乳头渗出少许淡黄色液体,自检乳房未触及肿块,认为是炎症所致。在家服用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治疗,然而效果并不显著。近来发现左侧乳头溢血,右侧乳头又出现渗液现象,遂赴医院请医生诊治。经系统检查,她患的是乳腺腺管大导管内乳头状癌。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习惯上人们多认为乳腺癌都能摸到乳房肿块,然而事实上并非尽然。肿瘤学的临床研究发现,部分乳腺癌患者并不出现乳房肿块。例如上述腺管大导管内乳头状癌,仅仅表现为乳头溢液,尤以溢血更为常见;而乳头湿疹样癌,则表现为乳头有瘙痒感、虫咬感、烧灼感及出现湿疹样变;有的乳腺癌仅表现为乳腺局部增厚。有资料表明:乳腺局部增厚者,有8~19%为癌前病变或已出现癌变。因此,肿瘤专家们建议:对于中年以上妇女,特别是有乳腺癌高危因素(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等),出现局限性乳腺腺体增厚者,应同乳房内肿块同等重视,予以密切观察或进一步检查(如切片活检等),以便早期确诊,尽快妥善治疗。

我国每年有乳腺癌新发病例5万人左右,大约每年有2万名妇女死于乳腺癌。防治乳腺癌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因为乳腺位于体表,极富脂肪而柔软,故很容易进行检查。乳房肿块虽然为乳腺癌的早發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条件,但妇女还应意识到部分乳腺癌可出现无乳房肿块的现象。如果发现乳头有血性溢液、乳头湿疹样变或乳腺局部增厚等异常情况时,切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应尽早到医院作系统检查。一旦确诊后应妥善施治,早期治疗效果是满意的。

乳腺肿块切除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 需收集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内收治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数量200例。患者年龄在25~67岁, 平均 (39.96±12.74) 岁。所有患者均已经使用影像学方法诊断, 并得到确诊, 将所有患者随机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均10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5~66岁, 平均 (39.16±11.74) 岁。观察组患者26~67岁, 平均 (40.85±13.45) 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差异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保守性的药物治疗。本次研究中, 为患者提供疏肝解郁以及化痰散结的药物治疗, 通过这一方法可抑制住肿瘤的生长以及新肿瘤的出现。观察组患者需使用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方法治疗。在临床治疗时, 可使用利多卡因进行皮下的浸润麻醉处理, 在麻醉满意后可将腺体组织进行切开, 并将需切除的乳腺肿块进行显露, 将其进行游离处理。若在切除过程中出现了和周围组织粘连较为紧密或是包膜不明显的情况, 则需要沿着乳腺表面对皮瓣进行分离, 在分离完成后再暴露和切除。在切除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冲洗, 并对切口的底部实施贯穿缝合的处理, 在缝合完成后逐层缝合皮下组织以及胸大肌筋膜。但并不需要放置引流管, 将残腔消灭。在手术完成后将切口进行缝合, 并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处理。

1.3疗效标准:需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安全性。在治疗效果上, 显效:患者乳房肿块已经完全消失, 使用影像学方法观察没有肿块出现。有效:患者无法触摸到乳房肿块, 但使用影像学检查显示仍有肿块。无效:可触摸到乳房肿块, 并且影像学检查可见肿块。在治疗安全性上, 需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最终的差异显示为 (P<0.05) , 则表示最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均取得一定效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率45%, 总有效率7 3%, 并发症发生率3%。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6 3%, 总有效率95%, 并发症发生率5%。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进行分析后显示,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明显更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乳腺良性肿块是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在青年妇女中非常多见。在临床发病时, 很多患者在无意中发现的, 为无痛的肿块[2]。乳腺良性肿块在发病早期较小, 但其生长速度非常快, 一般没有压痛, 也可自由推动。虽然乳腺良性肿块在发病早期并不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但若没有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 极有可能导致良性肿块恶化, 最终发生乳腺恶性肿瘤, 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3]。

在目前对乳腺良性肿块患者治疗时, 一般可使用药物和手术方法治疗。虽然药物治疗能够起到更加安全的疗效, 但诸多研究显示, 药物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实际上并不佳[4]。在本次研究中, 即分析了对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实施手术, 即乳腺区段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乳腺区段切除术是目前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对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的治疗手段。通过这种方法, 能够将患者病灶进行彻底的切除, 从而对患者起到根治效果。虽有研究显示, 在临床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并发症, 但针对这些并发症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实际上是能够起到安全的治疗效果[5]。本次研究中, 即在手术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例如可对患者进行严密止血, 并关注到了围手术期的无菌性, 保证到不会由于致病菌等因素导致患者发生并发症。

在本次研究完成后, 发现两组患者均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相比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在保证到了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之下明显提升了治疗效果。综上所述, 在对乳腺良性肿块患者治疗时, 使用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治疗可在保证的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更好的提升治疗效果, 有着极高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对乳腺良性肿块患者治疗时实施乳腺区段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实施药物保守治疗和乳腺区段切除治疗。结果 两组均取得一定效果, 但相比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明显更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对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 使用乳腺区段切除治疗可起到更加有效的临床效果, 安全性也有保证, 有着极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区段切除,乳腺良性肿块,治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正弦.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4) :94-95.

[2]高金亮.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5) :123-124.

[3]王林.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136例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 :192.

[4]黄晖.分析应用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疗效[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4 (11) :68-69.

乳腺肿块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诊治150例乳腺肿块患者, 男6例, 女144例, 年龄15岁~77岁;共有肿块160个, 其中内上象限30个、内下象限33个、外上象限48个、外下象限25个、乳晕区24个。术前通过触诊和彩色多普勒超声, 检查肿块位置、大小、数量、质地、边界以及活动度等情况, 所有患者均为良性肿块, 直径为0.3 cm~4.0 cm。

1.2 手术方法

术前超声定位, 美蓝体表标记, 以距离肿块最近的乳晕缘做切口, 切口长度不要超过乳晕缘半周。行局部浸润麻醉, 必要时强化麻醉。沿着标记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如果肿块处于乳晕下方, 直接分离、切除;如果肿块距离乳晕下方较远, 于腺体表面将皮瓣游离, 并将肿块推挤至切口处, 并使其充分暴露, 再在腺体表面做放射状切口, 将肿块切除。术中彻底止血, 可吸收线缝合腺体, 皮内缝合, 加压包扎, 标本及时送检。

2 结果

3 讨论

乳腺肿块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术后瘢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乳房的美观, 其明显程度与患者自身体质、手术操作密切相关。所以, 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尤其是手术切口的合理选择, 对于确保术后乳房的美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3]。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美观需求的不断提高, 经乳晕缘切口在乳腺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并得到了普遍认可。

根据自然形态、美学、解剖学, 乳房皮肤表面被划分为自然轮廓线、朗格线、静态张力线。其中乳晕缘、乳房下皱襞属于自然轮廓线, 朗格线是根据皮肤表面纤维张力方向排列, 呈同心椭圆形, 而静态张力线与体表皮纹基本一致。朗格线与自然轮廓线在乳晕缘区的排列是完全一致的, 并且朗格线、自然轮廓线与静态张力线, 在乳晕缘几乎吻合[4]。所以, 乳晕缘切口符合美学标准。

乳晕区色素沉着以及结节状皮脂腺组织的生理性外观能够较好地掩盖术后瘢痕组织, 同时, 乳头、乳晕区血运相对丰富, 乳晕缘半周弧形切口不会对乳晕区血运造成较大影响, 并且乳房皮下组织丰富, 腺体间、胸大肌组织间有较大的移动空间, 为肿块切除手术提供了解剖基础[5]。术中可吸收线缝合腺体, 减少了异物反应, 最大可能地减少了瘢痕组织的形成。对于肿块体积过大, 切除后遗留的残腔, 在充分止血的同时, 不进行缝合处理, 通过渗出的纤维组织进行有效填充, 有利于维持外表的美观性。根据乳头、乳晕的神经解剖特点, 乳晕缘切口不会对乳头、乳晕的感觉功能产生影响。采取放射状切口, 能够最大可能地减少对乳管、腺体的损伤。皮瓣游离时, 尽可能贴近腺体表面, 有利于保护皮瓣血运, 减少缝合后塌陷, 提高术后美观效果。

乳晕区及距离乳晕2 cm内的乳腺肿块建议通过乳晕缘切口切除, 一旦肿块超出该范围, 不建议采取乳晕缘切口切除。对于肿块体积过大、边界不清、肿块位于腺体深面且体积小, 以及乳晕过小的患者, 应先进行活检确诊肿块性质, 不建议盲目采取乳晕缘切口进行手术切除。术中注意止血的彻底性, 尤其是乳房周边肿块切除时, 潜行游离皮瓣的范围相对较大, 所以肿块切除过程中注意彻底止血, 必要时置入引流管进行有效引流, 术后加压包扎, 适时拔除。

本组150例乳腺肿块患者, 均经乳晕缘切口切除肿块, 平均随访12个月, 乳房无明显瘢痕, 乳头、乳晕区的皮肤感觉正常。由此可见, 经乳晕缘切口切除术治疗乳晕区乳腺肿块疗效显著, 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也满足了患者对乳房外形美观的要求,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邬江华.乳晕缘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150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6) :5421-5422.

[2]杜稼苓.乳晕小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附548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7, 16 (1) :44-45.

[3]高峰.经乳晕缘弧形切口切除乳腺肿块587例[J].当代医学, 2009, 34 (15) :116-117.

[4]郑敏.经乳晕缘切口切除多发乳房肿瘤[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7, 13 (3) :151.

乳腺肿块切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间, 我院科室乳腺良性肿块患者50例, 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对比组, 各25例。传统组:25例患者年龄25~47岁, 平均 (41.22±5.33) 岁;无内科疾病史。对比组:25例患者年龄26~48岁, 平均 (41.89±6.11) 岁;无内科疾病史。传统组和对比组患者在年龄、内科疾病史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相互比较。

1.2 治疗方法

①传统组:首先实施1%利多卡因的皮下浸润麻醉, 切开腺体组织后充分暴露出乳腺肿块, 将肿块游离, 若肿块与四周组织粘连起来或者包膜不清晰, 则首先沿乳腺表面进行皮瓣分离, 其次切除。手术中不保留残腔, 将切口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对其底部做贯穿缝合, 对皮下组织以及胸大肌筋膜进行逐层缝合, 不实施引流管放置。切口缝合完成后对手术部位利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3 d。②对比组:麻醉方式同传统组, 暴露出乳腺肿块并将其游离, 若肿块与四周组织粘连起来或者包膜不清晰, 操作同传统组。手术中保留残腔, 将切口用生理盐水清洗, 此后给予电凝刀烧灼残腔表面, 在确认止血成功以及避免淋巴漏出现之后放置引流管, 维持2~3 d, 只对皮下组织以及皮肤缝合, 不给予加压包扎。

1.3 统计学方法

对结果使用装也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录入与分析, 对计量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别标准。

2 结果

2.1 术中临床指标结果

见表1所示, 对比组的几项指标都明显优于传统组, 其中外形良好率高达92%, 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上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2 手术并发症结果

见表2所示, 改良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 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传统的治疗乳腺肿块的手术方法是切除肿块之后将遗留的残腔完全封闭, 此举的作用是防止手术之后出现淋巴漏、血肿以及后续感染[4]。但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手术之后乳房的外形变形明显, 比如出现乳头偏斜、局部表面硬结等, 这影响患者的外观, 因此很多女性患者抵触较大, 无法接受。

改良之后的乳腺区段切除手术在切除肿块之后不将残腔缝合起来, 实施止血、明确无淋巴漏出现即可, 这样就可以保留残腔, 使得乳房外形变化较小。术后患者的乳房相比传统手术的改变更小, 因此能够被多数患者接受。从本文结果看来, 实施改良的乳腺区段切除手术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时间、愈合时间, 而且乳房保持良好原型的病例较多, 满足了患者在美观上的要求, 此外, 手术带来的并发症相比传统手术也少了很多, 这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值得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应用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于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间, 乳腺良性肿块患者50例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对比组, 传统组25例患者实施传统乳腺区段切除手术, 对比组25例患者实施改良后的乳腺区段切除手术;比较传统组和对比组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上的不同。结果 研究表明, 传统手术的愈合时间、疼痛时间相比较长, 术后积液、血肿、残留、感染率等指标都比对比组的指标高, 而且对比组手术后的乳房外形良好率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改良后的乳腺区段切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并发症少、乳房外形较好,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乳腺良性肿块,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忠.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11 (9) :376-377.

[2]杨正弦.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2A) :94-95.

[3]陈琦, 张晓君, 王景, 等.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481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9) :110-111.

乳腺肿块切除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手术的乳腺肿块患者女性40例, 年龄25~40岁, ASA分级Ⅰ~Ⅱ级, 排除患有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盐水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肿块大小、麻醉ASA分级、其他合并症方面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每位患者在术前均予肌注0.5mg阿托品, 鲁米那0.1g, 以镇静及减少气道分泌物。入手术间后建立静脉通路, 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 监测心率、无创动脉平均血压、指端经皮氧饱和度。取仰卧位, 摆好体位后对手术区消毒、铺巾。

1.2.1 右美组:

每位患者在局麻前15min静脉内给予输液泵泵入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 两分钟后继以0.4μg/ (kg·h) 剂量泵入, 直至至手术结束。在外科主刀医师操作下行利多卡因 (0.5%) 局麻, 逐层浸润, 尽量避开血管和神经。

1.2.2 盐水组:

行局麻前15min, 给予静脉内输液泵泵入生理盐水0.5μg/kg, 以0.4μg/ (kg·h) 进行维持至手术结束。其余步骤与右美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后安静时 (T0) 、切皮前即刻 (T1) 、切皮时 (T2) 各生命体征心率、平均动脉压 (MAP) 、氧饱和度 (SpO2) ;观察患者出现的呼吸抑制情况;同时观察记录手术过程中患者疼痛情况。对患者术中舒适满意度评分 (0分完全无痛苦, 10分最痛苦)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数据各时点HR、MAP、SpO2比较

与T0时相比, 盐水组MAP、HR在T1、T2两时点均升高 (P<0.05) ;而右美组MAP、HR在T1、T2时均降低, 但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T1、T2时, 盐水组MAP和HR显著高于右美组,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同组即时比较P<0.05, #与盐水组相同时点比较P<0.05。

2.2 两组乳腺肿块切除术患者疼痛或不适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盐水组患者发生情绪躁动、自述疼痛不适者共15例, 未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右美组患者出现情绪躁动、自述疼痛不适者共2例, 明显低于盐水组 (P<0.05) , 心动过缓出现2例, 未见明显低血压和呼吸抑制。

2.3 两组患者舒适满意度比较

右美组满意18例, 盐水组5例, 右美组舒适满意度明显高于盐水组 (P<0.05) 。

3 讨论

乳腺包块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肿块的性质为治疗的依据。良性与恶性鉴别需要切除快速冰冻切片进行鉴别。局部麻醉在这种手术的应用较多, 病人不适时常辅以丙泊酚、力月西等镇静催眠类药物使用。右美托咪定 (dexme-detomidine) , 其分子量为236.70;是美托咪定右旋异构体。该药的解离常数 (pka>7.1;水溶性较好, 在pH7.4的水中分配系数围289。它是一种临床上新型的高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 其与α1、α2肾上腺能受体结合的比例达1620:1;与α2受体的亲和力近可乐定的8倍[3]。它对脑干蓝斑核的α2A受体作用较强, 起效后产生抗焦虑、镇静、催眠作用。麻醉时患者表现为可合作、易唤醒, 常被称为“清醒镇静”[4]。当脊髓后角的α2受体兴奋时是可产生镇痛作用, 还能够减轻疼痛引起的不愉快中的感情成分[5], 右美托嘧啶对其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当它作用于神经节突触前膜上的α2受体时, 能够通过负反馈机制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 继而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递质, 降低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 使应激反应程度减轻[6]:右美托嘧啶作用于机体后还产生减少口腔分泌物、抑制恶心呕吐、抗寒战、利尿以及遗忘作用等。现此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是围术期很好的麻醉辅助性药物。国外FAA及SFAA等机构相继批准右美托咪定可用于监护病房插管和使用呼吸机通气的患者治疗, 也可用于自主呼吸的患者的围术期镇静。用药后患者可以直接出院。本研究通过对局麻下加用右美托咪定镇静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现右美托咪定为良好的麻醉过程辅助药, 能够提供良好的镇静效果, 患者舒适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张洋, 潘道波.盐酸右美托咪定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 (3) :535-537

[2]Afonso J, Reis F.Iexmedetomidine:current role in anesthesia andintensive care[J].Aneesiol, 2012, 62 (1) :118-133

[3]Ramesay A, Seavege M, Simpson R, et al.controlled sedation with alphaxalone and alphadolone[J].Br Med J, 2011, 22 (920) :656-659

[4]Yu SB.Dexmedetomidine sedation in ICU[J].Anesthesiol, 2012, 62 (5) :405-411

[5]Hall JE, Uhrich TD, Barney JA, et a1.Sedative, amnestic and analgesicpmperties of small-dose dexmedetomidine infusions[J].Anesth Analg, 2009, 90 (3) :699-705

B超检查乳腺肿块87例诊断分析 篇9

【关键词】B超;乳腺肿块;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95-02

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欧美国家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威胁[1]。因此,乳腺肿块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B超检查因其无辐射、无创、重复性强、经济方便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普查、筛查和定期复查乳腺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就B超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手术病理确诊的乳腺肿块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8.9±1.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乳房疼痛、乳头有分泌物。排除孕产期患者、合并全身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皮肤疾病患者以及正在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患者等。

1.2方法首先所有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手检,然后采用日本东芝公司SSA-325A型超声显像仪行常规B超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选取5 MHz探头直接探测,先探测患侧乳腺,从乳头开始,行扇形扫描,使图像清晰便于观察,然后探测健侧乳腺,方法同前,与患侧乳腺进行对比分析。扫描病区时,注意观察乳腺肿块后方,胸大肌筋膜的连接程度。并行腋下淋巴结扫描,以判断乳腺肿块的良恶性程度。所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肿块。

2结果

2.1B超诊断准确率

87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肿块,其中良性肿块41例,恶性肿块46例。B超诊断检出82例,检出率为94.25%,检出良性肿块39例,准确率为95.12%,检出恶性肿块43例,准确率为93.38%,误诊5例,误诊率为5.75%。

2.2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乳腺肿块性质的判断比较见表2。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B超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7例乳腺肿块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病理确诊结果及B超检查结果。结果:8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乳腺肿块患者,B超检出82例,检出率为94.25%,其中良性肿块诊断准确率为95.12%,恶性肿块诊断准确率为93.38%,误诊率为5.75%。结论:B超用于乳腺肿块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较高,可作为乳腺肿块普查、筛查和定期复查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B超;乳腺肿块;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95-02

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欧美国家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威胁[1]。因此,乳腺肿块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B超检查因其无辐射、无创、重复性强、经济方便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普查、筛查和定期复查乳腺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就B超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手术病理确诊的乳腺肿块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8.9±1.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乳房疼痛、乳头有分泌物。排除孕产期患者、合并全身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皮肤疾病患者以及正在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患者等。

1.2方法首先所有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手检,然后采用日本东芝公司SSA-325A型超声显像仪行常规B超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选取5 MHz探头直接探测,先探测患侧乳腺,从乳头开始,行扇形扫描,使图像清晰便于观察,然后探测健侧乳腺,方法同前,与患侧乳腺进行对比分析。扫描病区时,注意观察乳腺肿块后方,胸大肌筋膜的连接程度。并行腋下淋巴结扫描,以判断乳腺肿块的良恶性程度。所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肿块。

2结果

2.1B超诊断准确率

87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肿块,其中良性肿块41例,恶性肿块46例。B超诊断检出82例,检出率为94.25%,检出良性肿块39例,准确率为95.12%,检出恶性肿块43例,准确率为93.38%,误诊5例,误诊率为5.75%。

2.2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乳腺肿块性质的判断比较见表2。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B超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7例乳腺肿块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病理确诊结果及B超检查结果。结果:8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乳腺肿块患者,B超检出82例,检出率为94.25%,其中良性肿块诊断准确率为95.12%,恶性肿块诊断准确率为93.38%,误诊率为5.75%。结论:B超用于乳腺肿块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较高,可作为乳腺肿块普查、筛查和定期复查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B超;乳腺肿块;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95-02

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欧美国家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威胁[1]。因此,乳腺肿块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B超检查因其无辐射、无创、重复性强、经济方便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普查、筛查和定期复查乳腺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就B超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手术病理确诊的乳腺肿块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8.9±1.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乳房疼痛、乳头有分泌物。排除孕产期患者、合并全身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皮肤疾病患者以及正在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患者等。

1.2方法首先所有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手检,然后采用日本东芝公司SSA-325A型超声显像仪行常规B超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选取5 MHz探头直接探测,先探测患侧乳腺,从乳头开始,行扇形扫描,使图像清晰便于观察,然后探测健侧乳腺,方法同前,与患侧乳腺进行对比分析。扫描病区时,注意观察乳腺肿块后方,胸大肌筋膜的连接程度。并行腋下淋巴结扫描,以判断乳腺肿块的良恶性程度。所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肿块。

2结果

2.1B超诊断准确率

87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肿块,其中良性肿块41例,恶性肿块46例。B超诊断检出82例,检出率为94.25%,检出良性肿块39例,准确率为95.12%,检出恶性肿块43例,准确率为93.38%,误诊5例,误诊率为5.75%。

彩超对乳腺肿块诊断与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2007年5 月—2010年5月, 我院收治897例女性患者, 对其进行乳腺超声诊断仪超声检查, 患者年龄16~67岁, 平均34.2岁, 结果超声检查后进行手术与穿刺病理进行证实分析。

1. 2 仪器与方法

所用仪器为ALOKASSD-4仪刀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采用频率10MHz高频变频探头。患者均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双侧乳房,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多切面扫查乳腺。观察乳腺的厚度、内部回声、边界、肿块大小、性质及血流情况, 同时记录肿块的数目及所处的方位, 测量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 结合临床诊断定位, 并与触诊对照。

2 结果

(1) 通过对897例乳腺肿块患者的超声与病理分析, 有279例双侧乳腺病变, 618例单侧乳腺病变 (270例右侧乳房肿块患者, 348例左侧乳房肿块患者) 。对患者病理进行分析, 肿块大小3×3×2~48×45×37不等 (单位mm) 。年龄20~40岁患者中, 肿瘤主要为良性肿瘤 (775例/87%) , 主要症状以乳腺增生及纤维腺瘤为主。年龄40~50岁患者中, 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 主要以浸润导管癌及浸润小叶癌较多 (122例/13%) 。

(2) 表1及表2分别给出了乳腺肿块内部与边界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学分析数据。

(3) 彩超探查图像。对乳腺良性肿块进行彩超检查后, 发现病灶内部及周边未见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多为良性肿块 (图1) , 而92.8%有营养动脉血流信号的乳腺肿块多为恶性肿块 (图2) , 在恶性肿块中周边, 频谱流速明显高于正常腺体血流, 峰值速度PSV>20cm/s, PI>0.7, 方向不规则, 阻力指数较高。本组122例恶性肿块患者中, 109例患者被检出彩色血流信号, 达87%, 11例患者未被检出彩色血流信号, 占13%。

3 讨论

有资料表明, 乳腺癌患者超声影像多数为低回声肿块。本组资料中15例患者被超声误诊为乳腺癌, 其肿块周边低回声区可见晕环。判断乳腺肿块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肿块超声周围有不规则晕环的低回声区[1]。在本组被误诊为乳腺癌的肿块中, 乳癌晕环完整的有3例, 不完整的有12例, 通过上例发现仅仅通过观察肿块周边是否具有完成晕环来鉴别乳腺肿瘤的良性与恶性是不可靠的, 确切的判断还需结合其它仪器与病理分析。在观察彩超应用乳腺肿块时我们可以从肿块的内核与四周的血流速度与阻力指数以及信号的丰富程度, 通过这个信号, 可以初步判断乳腺肿块的良性与恶性[2]。在本组乳腺肿块患者中, 在9例被确诊为良性肿块病变中发现了类似血流声像频谱, 因此通过肿块内核与四周的血流速度与阻力指数也无法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确诊。本组32例患者乳腺肿块超声结果显示其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晰, 内部回声区强弱不均匀等, 从而被误诊为乳癌。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后判断, 良性肿瘤的钙化点后方多伴声影, 而恶性肿瘤的钙化后方多不伴声影[3]。在临床乳腺排查中, 还需结合肿块的纵横比值, 一般来说, 恶性肿瘤的纵横比大于1, 良性肿瘤的纵横比小于1。本组患者中乳腺肿块纵横比分析与此报道结果一致[4]。在临床对乳腺肿块检查过程中, 除了对一些常规指标进行检查外, 还需要对肿块的弹性、微钙化点、乳腺表面层分叶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 结合其临床表现、体征、肿块生长速度等动态观察, 必要时利用X线钼靶摄影、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全面分析, 才能作出正确诊断[5]。 通过本文对彩超检测乳腺癌的分析, 重点观测乳腺易发部位与常发生的年龄组, 对超声图像特效进行详细分析, 必要时结合临床特征表现动态观察, 提高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多参数分析对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5月—2010年5月897例患者回顾其超声检查资料, 将其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775例, 占87%, 以乳腺增生及纤维腺瘤为主。恶性肿瘤122例, 占13%, 以浸润导管癌及浸润小叶癌较多。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多参数综合分析有助于临床对乳腺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键词: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肿块

参考文献

[1]王燕, 刘明瑜.乳腺肿块超声显像与病理组织学的联系[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6, 12 (3) :16-19.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3) :390-401.

[3]向素芳, 蔡志清.乳腺肿块191例的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6, 8 (2) :89-91.

[4]马淑梅, 陈焕新, 冶俊玲.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基础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24 (10) :891-893.

上一篇:混搭室内设计论文下一篇:改革的风险与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