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言只语

2024-10-07

片言只语(精选4篇)

片言只语 篇1

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初读有似懂非懂、雾里看花之感,再读则觉痛快淋漓,咀嚼回味再三,每有会意,无不拍手击节。那种惊喜、兴奋不吐不快。

《写在人生边上》共只有10篇散文,作者用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矶,大放智慧的异彩,非常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丰富多彩的深刻启迪。作者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

钱钟书先生最大的写作风格是措辞析理透骨入微,文字汪洋恣肆,正言若反,妙趣横生,充满机智的幽默,字里行间酣畅淋漓地对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丑恶现象加以无情针砭。于平静中显激越,在恬适里含泼辣,融精辟的见解与广博的知识于一体:《读〈伊索寓言〉》深含着对丑陋人性的犀利讽喻,《说文人》是对文人的心态含蓄的调侃,《说笑》是对“幽默文学”的冷嘲热讽,《谈教训》里对假道学抽骨剥筋地批判,《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又是不动声色地对世态万象的揭批……可谓微尘中见大千,片言间明百意。

一、似是而非、正言若反,佯谬之中蕴涵着真理

正言若反在饱学的钱钟书眼里是一种文人的机趣,也是他睿智而宽宏性格的表现。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让它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让人更为真切明白地见到其荒谬的真面目的目的。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作者用正言若反的写作套路将现实中的心魔———虚伪和诱惑、瞒与骗揭示得一丝不挂,借魔鬼之口道出“自传与传记是别传”,是“捏造”,文中“不料你的识见竟平庸得可以做社论。现在是新传记文学的时代。……作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己可传,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儿子都认不得的形象……”,“到了现在,即使有一两个给上帝挑剩了的灵魂,往往又臭又脏……我不愿捡破烂……我也是近代物质和机械文明的牺牲品……”等,确切表达了作者对传记的不屑,以及对瞒与骗的厌恶、痛恨。《窗》中说:“学问的捷径,在乎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这些话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形同悖论,既充满了佯谬,又充满了真理。《一个偏见》中“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这些看起来确实很偏的对“偏见”的偏见,其实都是钱先生的心里话,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钱先生思维方式的特点所在。他指出:“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因为“寂静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拿天籁来作比,说天籁是“一种有声音的寂静”,能和寂静“相安相得”,“溶为一片”。乍看起来,你会觉得这是多么自相矛盾,违背形式逻辑,但细细想来,又确有道理。《论快乐》:“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谈教训》:“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释文盲》:“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利害。好多文学研究者,对于诗人的美丑高低,竟毫无欣赏和鉴别。”……正言若反,恐怕是博学儒雅睿智的钱钟书冷眼看世界并作出相应回答的一种得心应手的方式。

钱钟书先生行文多反话:正言若反,反言若正。你若浅尝辄止,非但领略不了先生精妙之万一,而且极容易与先生之意大相径庭。像钱先生这样读书万卷、笔走龙蛇之人,怎么会提倡走捷径呢?开篇的反话,正是为了烘托正篇要义:走捷径而得便宜绝非治学之道,处世之法。

二、出经入典,旁征博引,妙语珠联,警句泉涌

钱先生学贯中西,古今中外的大量词语、人物、典籍、事件都被用作材料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如《论快乐》从法语的“喜乐”到“快乐”、古诗,再到德语的“沉闷”,体现了作者联想的自由和丰富;《窗》“缪塞在……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但理想的爱人,总是从窗子出进的”;《说笑》“刘继庄《广阳杂记》、亚理士多德《动物学》、白伦脱《笑与死》”,等等,作者广征博引,用词的风趣、巧妙,令人解颐。此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妙趣横生,像“蓬蔽生黑”,“高射炮打蚊子”,“吃饭有时候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星期日娱乐”,这样的精彩话语在书中是处处可见的。“我会对科学家谈发明,对历史家谈考古,对政治家谈国际情势,展览会上讲艺术鉴赏,酒席上讲烹调”已经妙极,接着却更妙:“不但这样,有时我偏要对科学家讲政治,对考古家论文艺,因为反正他们不懂什么,乐得让他们拾得牙慧;对牛弹的琴根本不用挑什么好曲子……”《窗》中“从前门进来的,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见,还得寒喧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哪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接痛快?”在《释文盲》一文中,把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比做帝皇时代的太监,“成日在女人堆里厮混,虽有机会,却无能力”,“学会了语言,不能欣赏文学,而专做文字学的功夫,好比向小姐求爱不遂,只能找丫头来替”,等等,真可谓出经入典、旁征博引,妙语珠联、警句泉涌。

三、文笔幽默,才华横溢

幽默是人类智慧发展的产物,任何幽默作品,都离不开智慧。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也不例外,例如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中他说:“对牛谈的琴根本就不用挑选什么曲子!财主有布袋似的大肚子,表示囊中充实;思想家垂头弯背,形状像标点里的问号,表示对一切发生疑问。”在《读伊索寓言》里钱先生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头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能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而在《谈教训》中,他则是先通过大量的引证和借喻,无情地嘲讽了“自告奋勇来做人类义务导师”的人,接着又用归谬法推出某些好为人师的“中年人”的荒唐:“圣如孔子,对于中年人的特征也不甚了解;所以《论语·季氏》中记人生三戒,只说少年好色,壮年好打架,老年好利,忘记了说中年好教训。当然也有人从小就喜欢说教传道的。这不过表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中年,活到六十岁应当庆九十或一百岁。”《论文人》中,“至于一般文人,老实说,对于文学并不爱好,并无擅长。他们弄文学,仿佛旧小说里良家妇女做娼妓,据说是出于不甚得已,无可奈何。只要有机会让他们跳出火坑,此等可造之才无不废书投笔,改行从良”,这种智慧不仅叫人开怀大笑,更有痛快淋漓之感。钱先生的幽默体现出一种高卓的智慧,是对世事的达观、洞悉,思想敏捷,知识广博,心力活跃,超越了一般快乐戏谑的表现形式,甚至表现为一种奚落、讽刺、刻薄的美。

总之,《写在人生边上》里文章篇篇构思巧妙,寓庄于谐,抚沧海于一瞬,在“荒唐之言,无端之情”中蕴含着对人生一系列严肃重大主题的深刻而独到的思考,如钟鸣棒喝,发人深省。钱先生的博闻善说与睿智幽默,文字的泼辣犀利与寓意深刻,无不令人惊叹叫绝。

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百态独特的见解,他的写作风格、特点及他的人生,于我辈来说,实在是“须仰视才见”,从中我们更可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淡泊和高贵,一著名洋记者慕名想见他,他回答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有人用钱策动他接受采访,他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这种自洁、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在当时多少知识分子身上已荡然无存,唯钱先生坚守了它。

读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有意犹未尽之感,钱钟书先生就这样伫足于人生的边上,了然于胸又淡定自若,不动声色地将他人生的智慧写在人生这本大书的边上,给人深深的思考,越细细品味,越觉得有味道,真可谓微尘中见大千,片言间明百意。

摘要:在《写在人生边上》中, 钱钟书先生于字里行间酣畅淋漓地对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丑恶现象加以无情针砭。于平静中显激越, 在恬适里含泼辣, 表现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可谓微尘中见大千, 片言间明百意。

关键词: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写作风格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著.写在人生边上[M].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6.

人生感悟之片言 篇2

2、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3、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4、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

5、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6、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7、投资人的失败不是市场的结果,消灭我们的往往就是我们自己。尤其是在市场风声鹤唳的时候,也许我们更应该保持一份冷静:也许事情没有像想象的那么坏!同样在市场人声鼎沸的时候,也应该保留一份平和:也许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8、天黑的时候直面艰难,本身就是您未来获得收获的源泉,因为天下没有不付出的收获。天黑,其实只不过是天亮前的一个过程,又何必大惊小怪。天一定会亮的,关键是天亮的时候您还在吗?成功和失败也许就是在天亮以前,最黑暗的一刻坚守与放弃的区别,坚守者成了成功者,甚至成了我们景仰的投资大师,而放弃的人就咸了“先驱”——先行而死了的人。

9、世界上聪明的人特点千差万别,愚蠢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总以为自己是聪明人。

10、财富是流动的,您的心胸和视野也许正是财富获取的源泉。有多大的心胸做多大的事业。有多远的视野聚拢多大的财富。

11、我们与成功之间并不遥远,许多非凡的成就只不过是简单坚持的结果,关键是要守住你的心

12、社会财富演进的速度不会因您发生改变,关键是您今天真的准备好了吗?寻求财富的路上,过程的美丽与结果的绚烂通常不会同时出现。苦苦寻觅财富,却未必得到财富。尽心竭力做好过程、正确的过程,却可以实现财富自由。

13、世界上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有一个简单的解;越是大的道理越是简单而朴素的!所谓“大道至简”。

14、我们通常只是简单地和下意识地去做一件事情,却没有事先问一问自己:“这样做真的对吗?”

片言只语 篇3

一、句式的选择

好的议论文, 语句精练, 意蕴深厚, 富于文采, 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而这种所谓的冲击其实就是句式的直观反映。判断句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句式, 但却不可小看。因为它是“对客观事物的'透视'” (马克思语) 。尤其在话题作文中, 其写作常常涉及到概念;而文章的展开和深化, 往往有赖于对概念的阐明。因此, 对话题中的重要概念作出明确的判断, 常常成为文章是否“深刻”的标志。文章中对话题作出的准确无误而又新颖独特的判断, 让人一看, 常常会有“眼睛一亮”之感。警策性因此而生, “深刻”感由此而形成。比如:“友谊, 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感情”, “认真, 就是做事不马虎”, 这样的判断句不但生硬、干瘪, 而且由于对事物认识并不十分清楚, 常常错误百出, 让人一看, 不但不觉“深刻”, 反而倍感幼稚。而若改成“友谊是一种在朋友发生危机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它的珍贵的美好情感;友谊是一种只有付出了真心才能得到真情回报的东西”和“认真是一种决不容许自己的投入像‘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生活态度;认真是避免走弯路的最好的办法;认真是对自己的态度、精力和尊严的最佳保护”后, 就会活泼生动, 意蕴深沉;不但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友谊”和“认真”的内涵, 能给人以极大的启示, 而且用语讲究, 行文严密, 有一种令人无可辩驳的力量。所以, 写文章一般不需要对重要概念下定义, 写好判断句, 目的不是界定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而是用来表达你的一种认识, 一种发现, 一种观点。好的判断句, 往往是具有独特视角的个人感悟。而这种个人感悟性的东西, 往往具有哲理性、“深刻性”。整句也称对称句, 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它形式整齐, 音韵和谐, 节奏协调, 气势贯通, 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 表达丰富的感情, 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对称 (宽式对偶) 可以使局部语言显得整饬、巧妙而机智。可分为词和短语的对称、句子的对称和段落的对称。在议论文中, 对称句既可用来说理, 又可用来举例。因为它要求用大致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来证明论点, 而且极为简洁, 会使文章因之生辉。用排比来说理, 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可分为短语之间的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一般运用的是并列式排比, 它是从不同角度论述同一问题;递进式排比, 在范围上从小到大, 程度上形成了层层递进, 这样就使表意层层深入了。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可以让枯燥的哲理句披上形象化的外套, 让人更形象地感受到其深刻的内涵。用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事理, 思想就会因“深入浅出”而深刻, 这就要比喻贴切而新颖, 例如:“人生就像一本书, 傻瓜们走马看花似的随手翻阅它, 聪明的人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这一句就用“人生像一本书”这个贴切的比喻和不同的人对待其的不同态度, 很自然、形象地论证了“做人要用心”这个论点。而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将外国文化和我国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 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比作“鱼翅”, 主张吃掉 (吸收) 它, 把糟粕部分比作“一群姨太太”, 主张“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剔除) , 把既有毒素又可以利用的部分比作“鸦片”, 主张“送到药房, 以供治病之用” (取其有益部分) 。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破立鲜明, 取舍清楚, 它比一般的抽象的说教效果好得多。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正话反说———“荒谬放大镜”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 而是谬上加谬, 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如:人说“愚昧比贫穷更可怕”, 难道富有了, 愚昧就不可怕吗?无数事实证明, 愚昧比富有更可怕。改革开放后, 确有一些贫困者, 侥幸富了起来。富了起来之后, 又怎样呢?……目前, 社会上流行一句时髦的话, 叫做“过把瘾就死”。死不死我没见过, 然而有的人每天在那里“过瘾”, 似乎倒是的确的。过什么瘾?曰:吃喝瘾 (摆豪门宴) 、赌博瘾 (一掷千金) 、玩乐瘾 (泡歌厅、夜总会) , 个别的还有吸毒瘾 (吸食鸦片、海洛因) ……

三、仿用格言警句

格言警句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 众人汇成的睿智, 聪明人的智慧。它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 可以独立用来表达思想, 在语言形式上简洁而精练, 仿用这样的句子, 会让你的思想有了“睿智精警”的深刻。如果能在原句的基础上, 加上括号中那些文字, 格言之美就形成了, “深刻”也就做到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剑有双刃, 事有正反, 物有两极。将本是两极的事物放在一起, 不仅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反差, 而且有了一种哲理的趣味。碰撞出火花, 正反思维出妙语, 运用正反思维法, 往往能写出简练而深刻、独到而优雅的“格言警句”。

我想, 通过这样的一番语言的锤炼, 文章就可以走向了“深刻”。可见, 语言对于思想来说, 不仅像一面镜子, 能反映出你的思想, 还可以成为思想的磨刀石。琢磨语言, 也就是在砥砺思想, 使之更锋利、更明亮。语言的锤炼, 不但能够让思想具有穿透力和深刻性, 而且会产生铺陈的华章, 飞扬的文采。

摘要:让作文深刻起来, 可以从多方面考虑:立意的深刻, 说理的深刻, 结构上的深刻等都可以, 当然, 这些都要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而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语言上的深刻!

片言居要,短文精教 篇4

《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篇幅较短、内容较为浅易的文言文,教学上的难度不大。一次听课时,我看到一位青年教师采用了传统的教法,他先从课文题目人手,然后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同时帮助学生疏通课文里的一些文言字词,最后对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课上得有板有眼,井井有条,教学目标一个不缺,教学内容一个不少,教学步骤一步不错,教学环节也一个不拉,但一节课听下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受这位青年教师的启发,我也尝试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公开展示。实践下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备课中,我首先考虑的是怎样努力摆脱较为陈旧的教法,教出新意,用最经济的方法,把短文章教得更精要一些,使课堂更加灵动一点。

在研习课文时,我发现文章前三段的叙事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每一段话的最后都有人物的一句话。

第一件事的结尾是文章的主人公左光斗对他的夫人讲的:“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第二件事的结尾是文章所涉及的另一位主人公史可法对其他人讲的:“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第三件事的结尾也是史可法说的话:“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为此,我灵机一动,决定以这三句话为教学的切入点组织教学,从而达到“片言居要,短文精教”的目的。

[过程描述]

课堂上,在引领学生通读课文,基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这样来研习课文。

师:在课文第一段的最后,左光斗说了这样一句话:“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他发现史可法是一个人才。

师: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他在“视学京畿”时,在一所古庙中见到了写文章写累了趴在书桌上的史可法,看到了他没有完全写好的文章。

师:那怎么能说明他对史可法的欣赏呢?

生:他在离开寺庙时,解开自己穿的貂皮裘衣盖在史可法的身上,并且为之关上门,这就说明了他从史可法未完成的文章中,看到了这是一个人才,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生:课文中还进一步写到考试时,当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时,他非常惊喜地注视着史可法,并当场批点他为第一名。可见他对史可法是非常欣赏的。

生:不仅如此,他还把史可法叫到家中,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并对夫人说了评价极高的话。

生:左光斗不仅高度评价了史可法,而且还把自己的事业托付给了他,认为他是能够继承自己事业的唯一人选。

师:这说明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这说明他思贤若渴,爱才若子。

师:我们可以将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分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用这样的词语来概括:——才,大家来试试看。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生:觅才,惜才,选才,誉才。

师: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表现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他把史可法视作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者,反映了他任人唯贤的磊落胸怀。

师:文章第二段的结尾说,史可法经常流着眼泪对别人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史可法为什么这样来评价他的老师呢?

生:因为左光斗在狱中怒逐了史可法。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左光斗被诬下狱,史可法前往探监,左光斗严声怒斥,将史可法逐走。

师: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生:左光斗知道史可法来探监,先是“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视史可法,然后生气地痛骂他,并且摸索地上的刑具,做出投打史可法的样子。

师:我们先来把左光斗痛骂史可法的话来读一遍,然后请同学把这几句话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下。

(学生齐读:“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指名学生翻译。)

师:“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是一致的?

生:与“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是相一致的。

师:这两者有怎样的联系?

生:这说明左光斗将挽救国家危亡的希望寄托在史可法身上,这正是“继吾志事”的具体内涵。

师:史可法冒死前往狱中探望,左光斗理该感动和高兴,可是他却严声怒斥,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和评价他的这种反常举动?

生:左光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念国家,这是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他的高风亮节。

生:他怒逐学生的目的,是要竭力保存精英,为国家的前途着想。

生:他词语严厉,语重心长,在生死关头的铮铮铁骨、凛然正气和刚烈品质感人肺腑。

生:这表现了左光斗在如此艰难危险的困境中,仍然不忘为国爱才、惜才,表现了左光斗希望史可法不要感情用事,要以国事为重的殷切期望。

生:左光斗由气急而怒骂,态度愈严厉,愈能反映出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爱之深,期望之厚。

生:他因弹劾魏忠贤,遭陷入狱,依然重于国事,轻于己身,教育史可法以天下为己任,他的识见、品格,让人敬佩。

师:左光斗对史可法的殷切期望,对史可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在后来曾发自肺腑地说:“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为此,他是怎样做的呢?

生:课文的第三段叙述了一件事:史可法在对抗明末农民起义军时,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面坐着。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像金属响亮的声音。

生: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史可法忠于职守、严格律己的形象。

师:这与左光斗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正生动地显示了左光斗对他进行教育的结果,也说明了左光斗有知人之明。

生:天气奇寒,史可法不敢懈怠,是左光斗的精神鼓舞着他,左公的遗训支持着他。

生:左光斗的精神直接影响了史可法,突出了左光斗对史可法往日的教诲之严、熏陶之深、影响之大。

师:史可法对抗农民起义军,是他的局限性之所在;但后来他督师扬州,拒降多尔衮,最后以身殉国,是值得高度赞扬的,这也是左光斗教育的结果。这在清朝人全祖望所写的《梅花岭记》中有具体的描述,这篇文章我已提供给大家了,请在课后自己阅读。

师:“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这句话与前面的哪些话相呼应?

生:一是与“继吾志事”相呼应,说明史可法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真正继承了老师的“志事”;二是与“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相呼应,说明史可法所担负的正是支拄天下事的责任,也是老师未竟的事业。

师:左光斗与史可法之间的师生情谊是建筑在共同事业、共同抱负的基础之上的。

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日继吾志事”这句话是行文的核心,也是文章主旨的集中体现。

师:我们能不能就此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

体内容?

(生思考,交流,明确)

生:本文表现了左光斗优国的精神、刚毅不屈的斗争性格和选拔人才的远见卓识;也表现了左、史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从文章中人物的三句话出发,来理解文意,体会文中所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由此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课上,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谢谢大家!

[教后反思]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和程序安排似乎较为固定,从所听到的课和所见到的教学资料看,从文言字词教学到写作背景,从课文内容梳理到写作特点总结等一路铺展开来,时间一长,形成了某种套路、某种模式,学生学习的情趣不高,教师也感觉没劲。

对《左忠毅公逸事》而言,似乎要教和能教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及由背景所体现出来的人物的精神风貌,文章的短小精悍、以一带万的选材艺术,注重细节描写的笔法。用人物的相互映衬来表现人物关系的手法,运用多种手法对人物进行描写,甚至一些文言字词和句式等等。在本次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用“精教法”组织教学,选取了课文中的三句话来串起对课文的解读。这样的教学切入,既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也使得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一些现成的认识或说法直接“灌”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赏读和玩味,来达到理解文意,并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共鸣的目的。

与其他现代文教学不同的是,文言文教学容易走入一种纯技术操作的怪圈。似乎是为了考试的需要,人们往往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到文言知识的教学当中,长此以往,学生也便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学习它的语言知识,而缺乏对文本人文价值的重视。殊不知,单纯的文言文语言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其学习过程也是非常单调的。结果是,不但文言文语言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文言文的人文内涵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把握,可谓“驼子跌跟头,两头不着实”。也许有人担心,强调了文言文的人文价值,会不会影响到对文章的基本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要教学的着力点始终是从文本出发,从文章的语言出发的,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就会既实在又灵动,从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上一篇:乳腺非肿块型病变下一篇:屏蔽性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