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权益保护

2024-10-15

妇女权益保护(通用12篇)

妇女权益保护 篇1

一、劳动法是偏重保护弱势群体的保护法

《劳动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表明制定劳动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人民网”上有一篇网友的评论, 说劳动法是平衡劳资关系的大法。该网友是有法律功底的, 他尚且发出这样的声音, 普通公民对劳动法的认识可想而知。一直以来, 妇女的劳动权益不能得到很好地保障的现象还很严重。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较薄弱, 女工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女职工“四期”保护不落实, 劳动用工不规范, 劳动合同中没有女职工劳动保护条款或合同流于形式, 任意加班加点、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及使用童工等现象仍然存在。妇女是“半边天”, 妇女权益保护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然劳动法偏重保护弱势群体, 就应从多角度来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

二、妇女的权益

1. 女性权益不受重视的主要表现。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再者女性承担着生儿育女的重要任务, 所以, 女性的劳动权益的保护显得更加迫切, 任务更加沉重。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法律法规又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等因素, 而且, 现在很多用工单位性别歧视很严重, 增加了女性就业的难度。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护方面的专家称:在社会就业方面, 我国男女不平等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 歧视女性的现象经常出现。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女性就业的难度相对男性较高。很多单位在招工的时候都强调了只招男性, 即使招了女性, 很多也都是要求未婚的或者是暂时不能生育为前提条件。 (2) 男性和女性在职业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除了一些比如女老师、女服务员等, 在年龄上也要求必须是低于多少岁的才能录用。很多女性从事着低端的行业。另外, 即使有幸从事了比较高端的职业, 在相同的情况下, 女性的晋升机会也不如男性。 (3) 女性所享受的社会各个方面的保障和福利水平要比男性低, 在这里面, 除国家规定的假期之外的休假和生育保险的贯彻率是最低的。明显突出的是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对女性进行着严重的侵权和剥削, 行为相当恶劣。 (4) 在退休体制方面, 男女也存在着不相同对待的情况。我国在很早之前, 女性就退休比男性早, 有提前退休和下岗的情况发生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是女性。有的单位在本人不同意的情况下, 强迫女性高级专业人士退休, 要解决高级专业人士男女相同的年龄退休这个问题, 仍然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2. 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妇女的各项权益尤其是城镇妇女的劳动权益被侵害的现象, 是最为严重的, 就业的时候, 妇女不能像男士一样公平就业, 法律中的有关妇女保护的规定不能及时合法合理地落实到位, 妇女在整个社会中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等。原因在于: (1) 众所周知, 我国是人口大国, 自然最不缺乏的便是劳动力, 劳动力的供应量很大, 而需求量却大于供给量, 这样便造成了很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本来女性在整个社会的就业中就比较困难, 这样更增加了女性在就业中的难度。 (2) 虽然我国已实施改革开放多年, 但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男外女内”的家庭模式, 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制约着妇女的解放。新时代的女性在巨大的社会压力及女人也要有自己的事业的舆论压力之下, 还要兼顾事业, 她们和男人们同样工作, 养家糊口。又要承担着照顾家庭的双重责任, 无比辛苦。 (3) 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变方式的这段时间, 男人与女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妇女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4) 女性的生理特点不同于男性, 在社会中的分工也特殊, 这些导致了她们在就业中不得不分阶段, 因此产生了就业的阶段性。国家法律规定用工单位必须承担女性在怀孕生产时期的费用。用工单位又不愿意承担这一部分的费用, 考虑到利益, 往往不愿意用妇女。 (5) 对于女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跟不上社会时代的发展, 有关于保护妇女权益的很多项法律法规都不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明显存在着很强的落后性和不可操作性。特别是在有关单位违法之后, 对其的惩罚不够严厉, 用人单位觉得即便是违法, 也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使侵权行为大肆嚣张起来。加上妇女本身不知道权益受到侵害之后, 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了生存, 她们不得不一再地降低自己的底线, 付出牺牲健康等代价来获得生存。

3. 怎样保护妇女的权益?

维护妇女劳动权益和女职工特殊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任重道远。鉴于以上妇女劳动权益受损的原因, 我总结了下面的几点: (1) 对于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 我们往往存在着认识不够的问题, 其实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无比重要和必要的。看一个社会进步与否, 就得看保护妇女问题的制度是否完善。不能认为妇女保护是多余的负担, 不然, 保护妇女各项权益的任务就是一句空话, 是一种形式主义。 (2) 在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方面, 我们要积极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第一要促进妇女的就业, 使其具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大部分人赞同裁审分离、自由选择的观点, 劳动争议适宜采用仲裁与诉讼并行的制度, 由受侵害者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及程序解决问题, 从来能够快速地解决纠纷, 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3) 要认真贯彻执行已经制定好的关于保护妇女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等, 发挥检查部门的职能。劳动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形成了劳动法的监督检查机制。工资、休假、劳动合同、劳动安全卫生、执行社会保险规定等各方面形成了监督检查的内容。 (4) 积极发挥各保护组织的各项职能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我国还存在着一些保护妇女权益的非政府组织, 比如说工会、妇联等组织。在我国, 工会对于该单位的妇女的工作及业务情况比较熟悉, 自然在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具有比其他组织强的优势。因此, 在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 工会更加有义务这样做。 (5) 对妇女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和为其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现实之中, 许多的劳动者都远远达不到有技能、有素质的水平。近些年来, 我国出现了用工荒, 对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女性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她们自身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业务等水平存在着迫切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 更加需要社会为其提供良好的继续受教育的条件。所以,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这方面的工作进程。提高妇女的素质迫在眉睫。

本论文从劳动法的性质、范围具体到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的权益来论述其保护, 达到尊重劳动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目的。《劳动法》偏重于保护弱势群体, 本文从弱势群体的代表妇女的角度来阐述拉劳动权益的保护。尽管我们的女职工面临好多问题, 可喜的是党和政府多次颁布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规定和条例, 预防打击并举, 注重司法保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的保护指日可待。

妇女权益保护 篇2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阶段,也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过程。但是,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历史表明,城市化由于把农民从其赖以为生的土地上剥离出来,弄不好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价值上升,我国土地的户籍分配制度和女性的婚嫁,使城郊妇的土地权益

常遭侵犯,成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弱者。特别是城郊离异妇女,土地权益更难保护,成为城市化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城郊妇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权益受侵严重

城郊地区土地资源更为稀缺,而且土地市场相对发育,土地利益关系复杂,加上土地的商用开发价值逐年攀升,使得城郊的土地价值较高,城郊的土地权益之争更加激烈。女性作为两性中的弱者,在征地补偿过程中,权益被侵犯的现象经常发生,因而引起城郊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主要表现有:

⒈城郊出嫁女的承包权被侵害。因为城郊的土地价值较高,又牵涉到征地补偿问题,因此,许多城郊对妇女承包集体土地作出规定:凡出嫁女无论嫁到何处,户籍是否迁出,其承包耕地一律要被村集体收回。如某市城北区寺台子村在年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就研究决定,凡年以后的出嫁姑娘一律收回分配的承包地,不批给宅基地。该决定的效力一直延续到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其间有个户口仍在本村的出嫁女的承包土地被收回,由此引发名妇女联名上访。

⒉城郊未婚和离婚妇女权益更难保护。城郊未婚姑娘及待嫁妇女不能获得应得的承包份额甚至预先取消了土地承包资格,这也是城郊妇女土地权益被侵犯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当集体土地入股或被征用时,他们应该得到的土地分红或征地补偿,被村里制订的村规民约强行剥夺。离婚妇女在离婚后,其应该享有的土地承包权或征地补偿款,常常被丈夫强行剥夺或被村集体合法收回,而无论离婚妇女是否能够从娘家或再婚夫家所在村庄获得承包土地。

⒊招婿女没有村民待遇。城郊的计划生育推行得比较好,因此独子独女户大量出现,有的城郊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女方不愿意嫁到外地去,就招婿到家,男方也愿意来落户。但许多城郊村庄都规定必须是独生女或无男孩户。不符合这一条件的未婚女子都要出嫁,并且不论你是否愿意都必须到夫家居住和落户,娘家村一律不分配承包田,她们子女也不准在娘家上户口、亦不分配土地。未被村庄同意和批准,婚后在娘家村落户的不给宅基地。比如:有的村庄规定,本村妇女娶城市户口的丈夫,丈夫理所当然不分土地,妻子如果不符合在娘家村招女婿的规定,出嫁女也要收回承包土地,并且他们的子女也要被划分成随父还是随母。这些规定严重损害了妇女的权益,是严重的男女土地权益不平等。

⒋征地补偿将妇女分为三六九等。城郊富裕地方的征地补偿费比较高,许多村庄都限制妇女的公平享有。例如青海省妇联、西宁市妇联、城北区妇联联合于年月调查处理了一起由土地征用补偿引发的妇女土地纠纷案。西宁城郊由于土地征用较多,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的土地权益变成了现金分配而显现出来。比如:小桥村的一片河滩地被征用,在分配土地就业补偿费时村委会规定,凡年月日以前已婚的姑娘(娶的媳妇),享受就业待遇,但子女不享受就业待遇;年月日以后结婚的姑娘及其子女,不享受任何就业待遇。再比如,经过韵家口镇政府批准的中庄村土地征用后青苗补偿费分配方案规定,凡已出嫁的姑娘年满岁以下,户口在本村的补偿;年满岁以上,户口还在本村的,其子补偿,其女补偿;周岁,户口在本村的其子补偿,其女补偿;凡是招入我村已落户的女婿补偿。这些规定将出嫁女及其子女、上门女婿等分成等级给以不同的待遇,打破了集体成员无差别共同占有集体资产的法律框架和传统习惯。对享有平等土地权的城郊妇女们的利益是严重的侵害。

⒌就业歧视严重。妇女因为其本身的生理原因,就业能力不及男子,需要社会照顾。城郊妇女失去土地后,其强大的生存依托失去了,就业的艰难就立即显现。在城郊就业安排中,城郊妇女不仅不能得到照顾,反而受到不应有的歧视。例如,有的村规定,在就业安排时,先安排各家的男性就业,或者在分配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时,先安排本村的男性村民,他们认为女性反正迟早会嫁出去的,应该先照顾本村的男青年就业。城郊妇女在城市就业时也常常被歧视,企业老板们对女性的结婚生育有诸多限制,有些企业甚至干脆不招女工,造成了女性就业不应有的压力。

二、根源:男权文化主宰城郊社会之害

城郊女农民权益被尊称为父辈和兄弟辈的男性侵害的事例随处可见,引起的上访事件也很多。城郊的土地权益分配歧视女性,对女性进行剥夺,其根源主要是男权主宰城郊土地的分配权。

妇女权益保护 篇3

关键词: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立法完善

一、我国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仍然还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妇女的地位在许多方面有了明显进步,特别是健康和教育两项指标追平男性。但在经济和政治参与两项指标上与男性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1.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受教育程度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60%以上的妇女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良好,没有受到慢性病和妇科病的困扰。妇女接受教育的程度得到极大提高。据资料显示,我国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64年,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另外,青年女性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中老年女性。

2.家庭财产拥有率低于男性家务劳动时间为男性两倍以上

据统计,我国妇女在业率明显低于男性,妇女的劳动收入和家庭财产拥有率与男性有着差距较大。在我国,妇女仍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女性承担家庭中“大部分”和“全部”做饭、洗碗、洗衣服做卫生、照料孩子生活等家务的比例均高于69.0%,而男性均低于20.0%。

3.不平等的性别观念仍然存在

有51%的妇女和58%的男性赞同“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这一明显体现传统性别角色定型的说法;有52%的妇女和60%的男性赞同“挣钱养家主要是男人的事情”;有53%的妇女和56%的男性赞同“丈夫的发展比妻子的发展重要”,农村赞同率均超过60%。

二、保护妇女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1.我国婚姻立法中的男女平等生育权

1992年颁布实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此条款赋予了妇女对生育或不生育有绝对的自由,不受配偶和他人的干扰。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立法对妇女的保护与尊重。

2.我国婚姻法中关于家庭暴力的规定

为了保护广大妇女同志的权益,在2001年4月28日公布的新婚姻法第一次将有关家庭暴力的条款列入其中。此外,在民法通则、刑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对应的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相应条款。

3.我国婚姻立法中的夫妻财产分割

夫妻财产制也称婚姻财产制,是婚姻关系存续中有关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所有权制度。修改后的《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度作了详细的修改和完善,而且还明确规定夫妻约定财产制的方式。夫妻对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由此可见,夫妻约定财产制在夫妻财产分割方面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立法思想,从而保障了妇女的财产权益。

4.我国婚姻立法中的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是我国婚姻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行一夫一妻制是对一夫多妻这种婚姻现象的批判和讽刺,是国家重视保护妇女权益的基本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有利于提高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

三、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保护妇女权益的不足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尽管我国法律、法规中有许多保护妇女权益的规定,但在有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新婚姻法首次将有关家庭暴力的规定写入其中,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妇女在婚姻家庭立法中的权利和利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丈夫对妻子或者说男性对女性的暴力有相当一部分是性暴力、性虐待。但是,我国新婚姻法中却没有将性暴力明确的列出来,这一现象,有悖于婚姻法保护妇女的立场和原则。

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适用婚姻法解释中指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换言之,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非持续性、非经常性的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构成家庭暴力。此规定在实质上非常概括和不严谨,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在实际中也很难操作,因为她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我国从立法上对家庭暴力的行为人以惩罚,从而使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的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却往往由于胆怯、证据不足,使家庭暴力的事实无法认定,造成受害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四、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保护妇女权益的改善

1.加强家庭暴力的立法力度

我国关于家庭暴力的规定并不完善,存在着规定不明确、立法分散、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的缺陷。这些成为了家庭暴力滋长的部分原因。笔者认为,反家庭暴力,主要应做三件事:首先,要预防暴力的发生;其次,严厉制裁施暴者;最后,向受害者提供各种形式的救济和保护。

2.明确夫妻在婚姻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家庭中的义务有: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父母对子女有教育抚养的义务;夫妻间的忠实义务等。这些规定还不能给妇女足够大的空间。所以,在婚姻家庭立法中,我们不仅要规定以上的义务外,而且要更加明确夫妻在处理家务时的义务。

3.完善妇女的维权途径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52条、第53条规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妇女组织投诉,也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还可以向妇女组织投诉。广大妇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通过下列几种途径,同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

(1)被侵害的妇女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

(2)被侵害的妇女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留守妇女权益保护问题研究评述 篇4

1 留守妇女的现状

据国家民政部统计, 当前全国农村留守人口总数达到8700万人, 其中留守妇女4700万人, 占留守人口的54.2%。全国妇联的统计表明, 在中国农村, 60%以上劳动力是妇女, 她们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是家庭生活的主心骨。

2 留守妇女权益受到损害的表现

由于大量农村男性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妇女接替丈夫, 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由“半边天”成“顶梁柱”。她们为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生产、生活、精神方面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但权益却得不到重视和保护。

2.1 生理需要受到损害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包括对水、空气、阳光、食物、性等的需要。从留守妇女生存现状来看, 生理需要最大的问题就是体力劳动繁重和性压抑。

一是体力劳动繁重。在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之后, 所有的农业生产都由留守妇女承担。她们不但要承担全部的农业生产, 还要操持家务、抚育小孩和赡养老人。尤其在农忙时节, 留守妇女起早贪黑, 独自忙于耕种, 身体长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农闲的时候, 更多的时间要用于操持家务, 照顾小孩和老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以致体力透支。根据调查, 65.7%的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务工时遇到了困难, 57%的人认为最困难的是农业生产。

二是性压抑。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自然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综合体现, 和谐的性生活能增进夫妻感情, 提升婚姻质量。留守妇女的丈夫长期在外务工, 回家的时间很少。在漫长的日子里, 她们正常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压抑性冲动, 导致有的人变得性冷淡, 从而影响以后的夫妻生活, 为将来的生活埋下隐患。

2.2 安全得不到保障

2.2.1 精神压力大。

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 在遇到困难时也没有一个良好的诉说、发泄的渠道, 压力不能及时有效释放。据调查显示:由于常年劳累, 90%以上的妇女容易出现烦躁、无助情绪, 存在不安全感。同时, 尽管她们日常劳作很辛苦, 但是收入却是相对低下。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留守妇女也遇到很多困难, 由于生产和家务活动占去大部分时间, 再加上自身局限, 对孩子的每个阶段的成长特点不了解, 不能采用最适合的方式教育孩子, 所以经常出现小孩不听管教的情况。对孩子的功课辅导也是有心无力, 焦虑不已。

2.2.2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农村地区地广人稀, 居民住宅结构相对开放, 农村安保条件有限, 在男子外出务工之后, 很多家庭只留下了妇女、老人、儿童。这种情况下, 农村治安防范力量更加薄弱。近几年, 抢劫、强奸、入室盗窃等犯罪活动明显增加。这些事件的性质十分恶劣, 严重影响了留守家庭的正常生活, 并且在留守妇女心理上留下阴影。同时留守妇女遭受性骚扰的频率高。由于男子不在家, 给了那些居心不良的人可乘之机, 频频骚扰留守妇女, 由于农村是个熟人社会, 并且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 在遭受侵害之后, 很多人不愿声张, 选择了隐忍。

2.3 生活缺乏关心关爱, 没有归属感

留守妇女在家辛勤劳动, 照顾老小, 以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但由于长期分居, 许多的留守家庭婚姻质量较差。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夫妻两人分居两地, 疏于联系, 感情日淡。丈夫在外务工, 由于假期较少, 他们回家探亲的次数有限。留守妇女生产任务重, 再加上经济原因, 很少到城里去看望自己的丈夫。这使得夫妻之间的交流有限, 感情日渐疏远。二是在城市开阔了眼界的丈夫对妻子产生失望情绪。留守妇女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和锅边灶台, 所以, 在丈夫回家时, 也只能絮叨日常琐事。丈夫在城里见了世面, 看着容颜渐老、只会唠叨的妻子, 难免觉得失望。

2.4 地位得不到提升, 得不到社会的认同

受封建遗留思想的影响, 有些地方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比较严重, 认为妇女的地位较男子低下。农村妇女将整个身心扑在家庭上, 特别是留守妇女在丈夫缺位时, 独自撑起一片天, 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有目共睹。由于留守妇女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没有意识到自己做出的贡献, 在社会没有给予她们应有的平等地位时, 没有人去争取应有的权利。

3 推进留守妇女权益保护的建议

3.1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增强留守妇女法律意识

随着农村留守妇女权益保护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国家应该完善政策法规, 使得农村留守妇女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一方面, 立法机关应深入农村调研, 加大对留守妇女问题的研究力度, 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和权益保护情况。并整合现有的政策,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切实维护好农村留守妇女的权益。另一方面, 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增强留守妇女的法律意识。

3.2 大力宣传男女平等, 树立女性现代意识

由于农村残存思想的影响, 加上“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束缚, 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 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低。政府和妇联等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 提高农村妇女地位, 转变农村妇女意识。妇女要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 认识到自己为社会和家庭作出的贡献, 明白自己有追求事业和自身发展的权利。要积极主动地学习, 通过电视、报纸、书籍等途径, 了解当今政治形势、国家政策。要积极自主创业, 可以因地制宜, 积极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积极创业, 多样发展, 而不是将自己绑在土地和家务上。

3.3 探索继续教育模式, 全面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素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多为中小学文化水平。农村妇女接触的外界信息有限, 缺少现代的学习渠道、工具以及能力, 如果仅仅依靠自学来提高知识技能和整体的素养, 收效甚微。政府可以根据农村发展需要和农村妇女现有知识水平情况, 积极探索有效方式, 全面系统地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整体素质。一方面, 帮助留守妇女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 提升文化素养。另一方面, 创造条件, 使留守妇女能够学习电子计算机、法律等现代社会必要的基础知识, 并且根据当地的地理优势和留守妇女的需要, 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妇女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用于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帮助留守妇女创业。

3.4 加大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农业的力度。依托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 为留守妇女农业生产和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提供小额贷款, 扶持一些好的有前景的项目。二是实现就近转移劳动力。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妇女问题, 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推行城镇化, 发展乡镇企业。政府要加强完善基础设施, 为个体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利用优势资源, 招商引资,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纺织、服装等, 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根据本地盛产的农产品,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 又可创造就业岗位, 实现劳动力就近转移。

参考文献

[1]鄢木秀.留守的女人困惑的心——农村留守妇女权益的缺失和保护[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 2005, (04) .

[2]陈利.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和婚姻危机[J].甘肃农业, 2006, (11) .

[3]黄海燕.农村留守妇女权益保障相关问题及对策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6) .

妇女权益保护 篇5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妇联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永恒的主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更是广大妇女群众的迫切愿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妇联维权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积极研究和破解这一课题,是十分必要的。溆浦县妇联以邹小叶副主席为组长,副主席韩小荣,干部刘君芝为成员的调研组,于2016年10月至11月间就“农村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情况”赴低庄、双井、两丫坪、水东四片区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与各乡镇妇联主席、部分村妇女主任及部分妇女儿童等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农村社区、妇女儿童活动场所、有较多妇女就业的企业、留守儿童寄宿学校,还慰问了贫困留守妇女儿童户,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调研情况如下:

一、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全县共有流动人口20万,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有26-56岁留守妇女4.6万,0-18周岁留守儿童3.1万,占67.4%,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少数由亲戚照看或寄宿在学校,如新田乡车水江村妇女主任戴细春长期照看5名本村留守儿童。

四个片区的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妇女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家庭生活中的顶梁柱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把关爱帮扶留守妇女儿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统筹城乡,关注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深入调查研究;各乡镇妇联就留守妇女儿童状况深度调研,登记造册,建立了动态管理档案,按照“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要求,各乡镇构筑一条社会爱心通道,如桐木溪乡政府组织女干部、驻村干部走访留守妇女儿童家庭,了解她们的生活、生产及思想状况,制定帮扶计划,按需求开展相关工作。通过社会爱心通道对留守妇女儿童做到在精神上扶持、生活上扶困、能力上扶技,让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感受到社会的爱心,心里充满温暖和欢乐,为丰富文化生活,各乡镇都已有1-3支广场舞队和秧歌队。

(二)建立工作机制;各地党委、政府普遍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妇女互助站,如沿溪乡在党的群众路线时期,要求乡镇干部不少于2天到农户家插秧,并形成了制度,融洽了干群关系。桐木溪乡打造了一介互助家园。通过“妇女之家”,帮助留守妇女组建生产互助组、生活互帮组、精神互慰组,帮助她们做到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

(三)建设志愿者队伍;各乡镇广泛培育面向留守妇女儿童的志愿者队伍,如爱心妈妈、儿童义务辅导员、在校关爱队、社区“五老”关爱队等,帮助留守妇女儿童解决学习、生活及心理上的困难和问题,发挥爱心人士和代理家长作用,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调适心理,弥补亲情缺失。

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面临的困难和权益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留守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要困难:一是生产生活负担重,发展能力弱。留守妇女不仅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还独自承担家务劳动,赡养老人和抚育子女等家庭责任。据调查,69%的留守妇女表示“劳动强度大”。她们感觉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技术和资金。二是心理压力大,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最担心老人生病和子女不好好学习,对丈夫通常有“三怕”一怕不挣钱,二是怕不安全,三怕有外遇,很多人变得焦躁、脆弱。过度劳累导致留守妇女的发病率较高,她们很少检查身体,很多人患了病也不去治疗。三是婚姻家庭不稳定,安全状况堪忧。长期分居导致夫妻交流减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差异,感情疏远。22%的留守妇女存在感情不和的问题,32%的留守妇女感觉夫妻感情不如从前,一旦离婚,女方能获得的利益少之双少,一般是净户出门,只有10%的人能得到相应的财产。同时,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极易受、侵害,如性骚扰、强奸、入室盗窃等。四是在社区中处于弱势地位,权益易受侵害。留守妇女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务工,独自种田看家,在村里和社区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遇到财产分配、邻里关系、农业生产等纠纷情况时,其合法权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困难:一是亲情关爱缺失。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强烈思念父母,内心比较孤独,不爱与人交往,打电话、网上交流成为留守儿童与在外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或上辈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精心照料,监护人看管能力不足,易出现健康问题。二是教育引导缺位。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读书无人管,学习好的不多,一些留守儿童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行为失范和越轨现象。三是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可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受意外伤害的几率也在增加,一些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周末经常独自在家,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容易成为拐卖、性侵害等刑事犯罪的对象。在调研中,各乡镇也提出了一些需要研究问题,一是责任主题不明确,缺乏长效工作机制,大部分乡镇仅局限于在三八、六一开始了一些慰问活动,但工作的权威性不够,工作的资源和推动的力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留守妇女儿童的公共服务设施欠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力量薄弱,面向留守妇女儿童的公共服务更为匮乏。各乡镇虽然都有农家书屋,但适合儿童的读物基本没有。虽然各村都有妇女之家,最好的是组织人员跳跳广场舞,但作用不明显,精神文化缺乏,大多数用打小牌来打发时间。三是社会上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困难和问题关心不足、研究不够,尚未形成好的关爱环境和氛围。

三、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问题不仅是妇女儿童问题,也是农村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要从关心群众生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具体建设如下:

(一)、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一是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参与禁毒、安置帮教、防艾、打拐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保障妇女权益。二是通过“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倡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励广大家庭成员提高文明素质和家庭生活质量,扩大“五好文明家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从而达到从根本上维护妇女权益。

(二)建立部门联动和权益表达机制。引导他们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方面我们通过与法院、检察院、司法局联合建立了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了维权工作协调机制,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开展维护妇女权益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在妇联系统迅速采取三项措施开展工作,首先是在县乡两级设立婚姻家庭调解委员会;其次在全县694个村妇代会组织建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三是建立千名志愿者队伍,以关爱服务婚姻变故家庭为主线,有效开展反家暴反侵权活动,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通过县人大常委委员、政协委员,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座谈,对涉及妇女权益的重大问题表明立场,阐明观点,及时向决策层反映广大妇女群众的意见,取得话语权最大效应。

(三)加大推进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建议县委、县政府把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各单位考核,并给予妇联一定工作经费。大力发展县域或本地经济,吸引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吸引、帮扶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企业,推动形成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带来的留守妇女儿童等一系列问题。引进一些小手工加工产业,把农村留守妇女集中起来进行深加工,即增加了收入,又丰富了生活。各乡镇及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溆浦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6-2016年》的目标要求,着重对留守妇女儿童问题进行监测评估,推动规划指标的落实。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留守妇女儿童服务设施,扶持一批留守妇女之家、留守儿童家园等。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开展公益慈善项目和关爱活动。积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对流动留守家庭的人文关怀。

(四)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切实为留守妇女儿童服务;加强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提升素质、增强能力。通过小额信贷等方式,扶持留守妇女发展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副业生产,扶持妇女手工纺织业,带动一批“农家乐”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等。大力推广妇女互助小组,做到生产上互相帮助、技能上互相交流、生活上互相关心、精神上互相安慰、安全上互相关照,有效解决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平安家庭、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乡村娱乐活动,大力弘扬文明新风,丰富留守妇女儿童的精神文明生活。

妇女权益保护 篇6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 妇女权益管理 法律保护

当前现行法律法规在有关农村妇女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土地流转背景下,要想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还有一定难度。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展开了对完善农村妇女权益保护完善措施的分析,望引起关注。

1.农村土地流转背景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背景分析。

通过对大量实践研究经验的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而言,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有关这部分农村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与缺失。同时,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在权益法律保护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农村出嫁妇女,妇女因结婚出嫁可能对自身土地权益产生的影响在于:娘家土地承包权以及婆家土地承包权的丧失。一般传统习俗认为妇女在出嫁后户籍将会从娘家所在的户籍单位迁移至婆家所在的户籍单位。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这部分农村妇女在娘家的土地权益基本丧失,部分土地权益甚至会面临被村委会收回或者剥夺的可能性,更常见的情况是被父兄占有,这种情况是由来已久的。再如农村丧偶妇女,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妇女特别是他们中的丧偶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权益方面受到的侵害问题尤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妇女所承包的土地可能会面临被强行回收的问题,她们所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往往会被单方面的终止。

2.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量的时间研究结果证实:之所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主要问题是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还存在比较大的漏洞与不明确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中的规定在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法律法规在妇女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漏洞。

在我国现阶段的立法环境下,涉及到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相关问题的法律法规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尽管上述法律法规当中,均针对农村妇女在享有土地权益方面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与保护,但通过对相关保护条款的仔细研究与深入分析,发现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在执行方面不够可靠与有效。举例来说,在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15条相关条款的规定当中,对于农村妇女承包土地的方式,大多选取为建立在农村集体组织基础之上的家庭土地承包模式。在实际情况下,特别是农村妇女受到婚姻变动因素的影响,将极有可能出现土地承包权的丧失问题。

(2)法律法规在妇女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可操作性差。

从相关法律法规立法目的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为农村妇女合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方式与方法提供建议,因此在可操作性方面较差。举例来说,在我国现行《妇女权益保护法》第32条、33条相关条款的规定当中,对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征收、以及宅基地使用方面的权益进行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严禁对农村妇女合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进行威胁与侵害。但具体到威胁与侵害行为的认定方面,现行法规当中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有些法律法规条款在有关农村妇女权益法律保护方面的可操作性较差,亟待改进。

3.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完善措施分析。

法律法规是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不受威胁与侵害的最关键工具。特别是在针对农村土地实施流转改革的过程当中,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从《农村土地承包法》角度入手进行完善。

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当中,需要特别针对妇女的土地权利有关的条款及规定加以完善。主要有:①我国对于土地的承包是以“户”作为单位来开展,但是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同样需要享有平等的权利,需要将个人作为独立单位纳入法律保护范畴当中;②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9条规定来看,在规定的土地承包流程规范当中,男女应所享有权利的平等性;③在遵循土地承包相关流程、签订土地承包以及土地转让合同的过程当中,承包/转让合同相关要件当中不单单需要注明承包方当事人的姓名,同时还需要将承包方当事人配偶姓名填写至合同要件当中;④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应补充以下规定:在娘家迁入城市,自愿放弃或者是全家去世的特殊情况下,需要对出嫁女的土地承包权予以保留,这部分土地承包权不得被农村集体组织所回收。

(2)从《妇女权益保障法》角度入手进行完善。

当前,对于出现婚姻变动问题的农村妇女而言,能够返回原集体组织并获取自身合法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总的来说,作为对妇女权益进行法律保障的针对性文件,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当中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条款过多的重视原则性,实践操作性与可利用性不够强。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需要立法机关构建违反《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条款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款的实操性,从而加强对农村妇女权益的维护。

总之,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加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还有待加强,包括从《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角度的入手,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与完善。相信通过各方人员的通力合作,必定能够在此工作中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董江爱.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及其保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8-15.

[2] 张笑寒.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10-14,34.

[3] 陈小君.我国妇女农地权利法律制度运作的实证研究与完善路径[J].现代法学,2010,32(3):56-64.

论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 篇7

客观来讲,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北京地区非常重视农村妇女工作, 与其他省份或地区相比, 北京农村妇女的发展状况相对处于领先水平, 但是与当前现代化、全面化、和谐化、小康化的社会需求相比, 北京新农村妇女的发展仍然存在差距, 尤其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尚未从根本得以解决[1] 。本文结合北京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政治、劳动、人身、教育等多个方面探讨农村妇女的权益保护现状, 提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做好农村妇女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侵害现状

(一) 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 虽然一部分农村妇女已经步入社会, 开始关心国家时事、社会热点话题等, 同时也提高了对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 初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但是从农村妇女参与政治的民主状况来看, 与男子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参与民主选举时, 妇女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大多抱着应付、完成任务的心态, 也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思想控制。例如, 当前在北京地区农村两委班子的女性比例较少, 且大多妇女从事的职位轻微, 很少有妇女参与竞选村主任或村支书, 而是以计划生育工作、妇女工作、会计工作等配角为主。

(二) 土地承包权与继承权受到侵害

一方面, 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大多由于妇女出嫁而造成土地承包权、相关经济权益等无法保障, 如农嫁农、农嫁非、上门女婿或者离婚丧偶妇女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 都反映了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权问题上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另一方面, 农村妇女的继承权益受到侵害。农村地区流传着“养儿防老”的观念, 因此赡养老人的负担主要落在儿子身上, 但是这并不代表女儿就不管不问, 甚至一些女儿对老人的照顾超过了儿子。但是老人去世之后, 由于女儿所处的地位不同, 大多不能平等地获得遗产或者房产。

(三) 人身权益难以保障

在农村地区的婚姻家庭中, 妇女大多处于弱势地位, 她们在不同程度受到人身权益的侵害;一些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应享受的权利无法保障, 如家庭事务处理权、婚姻自主权等;还有一些老人私自干涉儿女的婚姻, 离婚妇女不能获得应有财产或者剥夺抚养孩子的权利等, 更有甚者存在严重的家庭暴力现象。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进入了农村, 如未婚同居、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 都对妇女人身权益造成威胁[2] 。

(四) 受教育权利被剥夺

结合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相关规定, 所有未成年人都应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农村地区, 由于一些家庭的经济困难, 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观念影响, 很多女孩子不能接受学校教育, 即使上学也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因此很多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不高, 进城务工只能从事低微的职业, 劳动权利无法保障, 给自身留下诸多不良隐患。

二、存在农村妇女权益侵害问题的原因分析

关于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既有传统观念的束缚, 也有现实原因的制约, 同时也包括了一系列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针对北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 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

我国是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 过去在塑造女性角色时注重两大特征:其一, 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 贬低了女性的生命价值与社会地位, 认为女性应该是男性的附庸, 如“三从四德”、“夫者妻之天”等;其二, 将妇女的地位排除于社会发展之外, 认为“女子受命于夫”、“女子无才便是德”, 将妇女定位于“主内”的角色。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制约, 造成农村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地位难以提升, 她们的各项权益都无法和男性相提并论。虽然我国经历了长久的民主革命斗争及改革开放大潮, 对传统观念受到强烈抨击, 但是并没有连根拔除, 封建思想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在农村更为严重[3] 。

近年来, 北京新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 农村妇女逐渐走向经济建设的第一线,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甚至已经侵入民众思想的深处, 仍然发挥一定作用。北京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虽然已经帮助女性摆脱了传统的观念束缚,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氛围, 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农村妇女在权益保障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二) 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不高

截止到2010年12月1日, 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了“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从北京地区参与的调查数据显示, 虽然当前妇女受教育的水平稳步提升, 但是农村妇女与城市妇女无法相提并论, 即使与农村男子相比, 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地区妇女文盲率仍然较高。从文化程度的分布来看, 以小学和高中为主, 中专、大专以上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不高的影响, 在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诸多麻烦和不便, 如:其一, 妇女的政治认知水平有限, 没能充分理解选举制度、政治法典以及相关选举程序等, 在民主选举中的投票积极性不高, 经常随便选择, 有失公允;其二,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限制, 农村妇女获取信息的能力、来源、途径十分有限, 造成她们目光狭隘, 难以接受新事物, 而对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民主自治”缺乏接受与理解, 再加上她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不足, 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 常常表现出自卑心理, 过于依赖男子及社会, 缺乏自身对政治的判别能力, 政治态度冷漠、敏感性不强;其三, 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低下, 在参与选举时认为自己的选票可有可无, 甚至对候选人没有一点了解, 随着丈夫或者一家之主的意愿, 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再加上她们缺乏必要的政治义务感和效能感, 没有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农村妇女, 而无法决定社会与国家环境, 同时大环境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家庭。其四, 妇女接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决定其权利的保障[4,5]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妇女受教育的程度越高, 自我觉醒意识越强, 就有强烈的“男女平等”思想, 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妥善地处理问题;无论是婚姻家庭的地位、家中大小事的决定权, 还是分担家务活、照顾孩子等, 都能体现“男女平等”的期待, 同时也可增强反抗家庭暴力的意识, 能够采取和谐的方法来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三) 法律与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

农村妇女处于弱势地位, 无论在法律上还是政策上都应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倾斜,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足。虽然当前关于农村妇女参政问题已经提出了多项法律法规, 如《妇女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而北京地区也提出了《北京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妇女事业发展规划等, 进一步规定了妇女的权益和地位, 但是这些规定或办法相对笼统, 可操作性不强,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6] 。大多政策、法规或条款仍处于宣传和倡导阶段, 没有明确的惩戒内容, 落实积极性不高;一些村委会根本没有女性成员, 也被视为合法、合规现象。在各项保护政策、保护方法中过于强调结果, 而没有可操作的程序与制度, 缺乏完善的政策配套设施, 农村妇女的权益保障问题一拖再拖, 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7] 。

(四) 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影响

从客观、整体角度来看, 影响农村妇女权益落实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社会发展不平衡, 城乡妇女地位差距等。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 一些掩藏在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利益格局做出了调整, 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表现出一定的弊端和制约, 造成农村妇女弱势地位没有发生改变, 而在个别方面反而加大了男性与女性、不同层次女性之间的发展差距。例如, 承保对象和法律关系之间的矛盾、村民资格确定和户籍限制开放的矛盾、妇女婚嫁流动与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性的矛盾等。如果不能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情况而解决矛盾与问题, 不仅不利于维护农村妇女权益, 也将制约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发展。

三、强化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 转变传统的文化观念

观念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因此农村地区必须转变“重男轻女”的观念, 不断提高妇女在农村的地位。首先,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以学校、村部为媒介, 组织农村妇女集中学习《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 改变她们的观念与意识, 充分了解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当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应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其次, 加强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 如出动普法宣传车、张贴海报、举办电视专栏等, 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在农村地区营造良好的“人人尊重妇女”、“人人保护妇女”氛围。

(二) 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的程度

只有农村妇女自身得到良好的教育, 提高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才能真正保障自身权益。为了更好地实现新农村建设, 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 北京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妇联应加强对平等受教育权的保护力度, 避免在教育中发生性别歧视问题, 尤其强化女性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给有困难的家庭适当补助, 推广“春蕾计划”, 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鼓励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争取更多学习的机会, 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另外, 结合农村妇女的实际需求, 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职业教育等;各级政府部门在重视农村妇女教育问题的同时, 还应注重其文化素养、综合素养的提升, 举办文化提高班、扫盲班等, 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妇女文化知识素养[8] 。

(三) 构建完善的妇女权益保障机制

首先, 全面落实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 加强对劳动保障的监察, 实现妇女的平等就业, 维护农村妇女的合法劳动观权益;强化农村地区的土地承包管理力度, 落实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 解决以往工作中对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重视不足的问题, 采取专项治理措施, 妥善解决土地纠纷。其次, 构建社会女性救助机制, 尤其加强对农村被拐卖妇女、贫困妇女及遭受家庭暴力妇女的救助与保护。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问题, 以农村妇女最关心、最敏感、最现实的热点问题, 整合社会各部门的强大力量, 实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的社会化。根据当前农村基层的妇女组织没能发挥实际作用的现象, 应出台相关解决与处理策略, 确保农村妇女维权工作的积极进行;最后, 妇联作为农村妇女工作最重要的主体, 也要作出一定改变和创新。转变以往“说服教育”、“上协下调”为主的模式, 借助法律维权工具, 帮助农村妇女主动维权, 同时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 经常性地与农村妇女谈心, 了解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 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 各级地区的妇联组织也要配合开展农村基层工作, 分配专业的律师、设置农村妇女救助专项资金, 用于农村妇女权益案件的法律援助[9,10] 。同时, 不断完善农村妇女的权益保障体系, 让法律维权意识深入人心。

(四) 营造良好的农村妇女维权环境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法律界, 都应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尊重与重视, 凭借自身力量介入农村妇女的侵权案件中, 并从中挖掘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 通过专业性的分析与研究, 为政府机关、法律机关在政策、法规中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做到宏观维权与个例案件相结合。同时, 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宣传力度, 通过媒介力量, 开办专题访谈、讲座、热线咨询等栏目, 改善农村妇女维权难的实际情况,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维权氛围。

(五) 强化“村规民约”的审查监督

奠定在落实“民主自治”的基础上, 出台相关的法律与条文, 规范政府的监督力度, 强化对“村规民约”的落实, 保护妇女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 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应有的自治权利;在制定村规民约过程中, 主要由政府部门把关, 而妇女也要参与到投票、决策中, 杜绝在村规民约中出现不利于维护妇女权益、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内容, 解决农村本地对妇女不重视、不尊重的问题;在执行村规民约过程中, 如果政府发现存在侵犯妇女人身权益、财产权益、民主权益等现象, 则有权责令修正;另外, 针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制度的实施状况, 也要进行一次全面性的检查与整顿, 清除并废止与维护妇女权益法律背道而驰或者有所冲突的内容, 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调解与整改。

(六) 加大政策与法律支持力度

只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政策扶持, 才能为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工作提供坚强后盾。由于北京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因此在农村妇女权益保障方面也起到带头作用。在国家提倡的法律、法规中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尝试性地实施地方法规, 发挥政府支持作用。例如, 在保障妇女人身权益方面, 可根据不同乡镇的实际情况, 出台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 充分运用北京市的经济优势, 增强对农村妇女的生活保障;在保障土地权益方面, 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联手解决各种突出的矛盾与问题, 尤其改善历史遗留问题;在保障劳动权益方面,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完善制度、法规等, 避免发生侵害妇女的不正当行为。

另外, 有关农村妇女的参政议政问题, 虽然表面上政府已经给农村妇女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提供了政策、法规支持, 但是由于过于笼统, 可操作性不强, 无法发挥应有作用。那么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应提出政策命令的具体实施办法。例如, 可以在候选人中划分男女比例, 要求女性选民应达到一定数量;对积极参与竞选的妇女给予肯定和奖励, 转变农村妇女的观念。为了提高妇女的参选积极性, 还应划分“两委”成员与妇代会主任之间的收入差距, 避免妇女由于存在保底心理而只参与妇代会主任的职位竞选。另外, 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并渗透到整个妇女参政的过程中, 包括政策的制定、评估、实时等, 都应有妇女的参与, 切实落实妇女参与民主的权益保障。

总之, 在当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 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近年来, 北京新农村建设中的妇女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但是农村妇女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是一个不争的实施, 如何更好地保护农村妇女权益, 推动北京新农村建设, 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话题。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建设, 强化政府的重视与扶持力度, 确保妇女权益切实得以保护, 更好地实现我国可持续性、全面性发展目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妇女工作上取得了喜人的进展。尤其在城市发展中, 女性地位越来越高, 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 女性成为了“半边天”。但是以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 重男轻女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农村妇女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和社会不利因素。农村妇女权益现状非常严峻, 其产生的原因诸多, 既有自身原因, 也有社会原因。若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 转变封建思想, 增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本文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侵害,保护

参考文献

[1]张秀辉.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保障问题与执法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4) .

[2]陈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妇女权益受损问题研究[J].前沿, 2006 (8) .

[3]罗虹, 钟宏武.制约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学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06 (1) .

[4]李若楠.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妇女维权状况实证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2 (7) .

[5]周应江.完善相关立法, 保障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及相关权益[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 (4) .

[6]赵敏.土地流转对妇女权益的影响——基于农业女性化引发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21) .

[7]刘艳杰.农村妇女法律援助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1 (10) .

[8]刘晓灵, 王莎莎.关于中国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的探讨[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2 (4) .

[9]郭春华, 范露.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中的地方政府责任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7) .

配偶权的设立与妇女权益保护 篇8

1 配偶权的意义以及发展

“配偶权”这个词汇是来自西方的一些国家,关于它的立法以及发展是在我国的近代社会逐渐接受新时代的发展思想将其采纳并逐渐完善。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上,女性在社会之中是没有独立的地位的,所有的女性都必须要在经济上依靠着男性来生活,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之中并没有相关的法律确定女子配偶的身份权益,男方配偶几乎在所有的家庭之中都占有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已婚的妇女需要接受夫权的控制,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服从、没有自身权利的地位。近代社会发展之中由于资本主义大力提倡 “男女平等”以及 “天赋人权”的基本思想,因此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各个国家都在相关的婚姻法之中承认并对所有妇女人格独立的权力加以明文规定,但与此同时却又带来了一些新的弊端。在历史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由于受到了女权主义的一定影响,关于夫妻之间的权益以及制度变得越来越完善。例如法国1965 年在其法典之中明文规定夫妻双方应该共同享有全部的有关法律权利。再如日本在1947 年的民法典中的第二十七条规定夫妻应该同居生活、彼此帮助对方、协力生活。资本主义所提倡的亲属法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进步,其在配偶权方面的相关立法已经越来越完善。

从我国有关婚姻立法方面的发展进程来看,1950 年以及1980 年婚姻法在配偶权方面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于夫妻之间身份的关系仅仅只是在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适合我国婚姻家庭的程度上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并不是十分全面的规定。这样的规定虽然在我国相关配偶权之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对于完善我国整个婚姻家庭法方面还是不够彻底。2001 年4 月28 日我国经过修改完善的婚姻法大大改进了配偶权方面的内容。婚姻法的第四条规定: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可是这条规定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那就是这条规定虽然明面上给出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实际上却并没有将其作为夫妻之间一种必须履行的权利义务给予一定强制性的规定。还有就是这条规定还缺少了与其相对应的惩罚条款。就算在婚姻法的第四十六条已经制定了离婚方面的损害赔偿制度,可是这个规定仅仅只是在离婚发生时才有效,这样的规定条件太过严苛,在现实的司法之中没有过错的一方实际上所得到的赔偿并不是很多。

2 关于婚姻法的确立

婚姻法学界在对于配偶权的相关设立以及制定的方面一直存在着两个观念。第一种观念认为对于配偶权制度的相关拟定和设立能够完善我国在婚姻法方面的制度体系以及能够有效地平复在当前我国社会一些婚姻家庭中的不安定因素。这种观念认为配偶权是夫妻之间和谐共存的依靠以及对于夫妻忠诚责任方面的合法保护,夫妻就是配偶权的相关义务主体,双方都有着维护配偶不得对其权利产生侵犯的责任和义务。而另外一种观念就是认为夫妻之间的生活以及生活中应该履行的义务等都是属于自身道德的范畴,并不在法律的影响范围之内。而对于配偶权是否在我国法律上实施并不能对婚外情产生有效的遏制以及影响。夫妻二人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运用法律的强制性来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就算配偶权有明确的规定夫妻双方应该履行哪些责任,但是一旦产生纠纷之后由于难以收集准确的证据,法院在判决上也不能足够明确。笔者认为,由于夫妻婚姻关系的确立,导致夫妻双方的个人财产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更多以夫妻二人享有共同财产的方式呈现,但是财产的共同享有也不能说明婚姻将夫妻二人的个人人身关系也一同合并到一起。夫妻关系再不是我国传统上的尊卑形式,而是在新时代的进展之下夫妻各自享有平等地位、独立人格的一种关系,同时这也是我国法律以及妇女群体向往并一直追求的目标。

在婚姻当中尤其是妻子,想要获得一个完整的人格尊严以及免受侵犯的权力,社会以及国家应当给予受害一方足够的维护和救济,这是维护婚姻的一个最根本的权力需求,只有夫妻之间完善双方的人格独立性才有可能使得配偶权的相关设立以及妥善实施成为可能。

3 关于完善我国配偶权制度的几点建议

3. 1 婚姻法中的夫妻关系改为配偶之间的权利义务

在广义方面来说,配偶权应该是一种依据夫妻之间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相关权利,这种权利包括夫妻财产权以及夫妻人身权等权利。配偶权在实际上作为一种身份权利,是基于结婚行为而产生并维系夫妻二人各自权益的一种权力,是确定并维护配偶两人特定身份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这项权利首先具有专属性,即说明这种权利与配偶本身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并有一定排他性的特征,既不可以进行转让,也不能将其抛弃或者是继承。其次这种权利还具有支配性。配偶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身利益,都是由享受这种权利的主体主观上进行相关的支配,除此之外其他的相关义务人都承担着不可对其进行侵犯的法律义务。因此,配偶权的关键就是夫妻两人的身份权利,在我国的婚姻法之中应当规定一条专门说明配偶之间权利义务的制度,并且把夫妻双方在有关财产方面的权利义务进行单独的、放在配偶权之外的规定。

3. 2 对配偶权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在配偶权的相关内容方面,世界上各个国家有关家庭法方面的规定都各有不同,再结合我国目前社会的实际状况,应当在保留现有的规定制度的基础上,另外增加一些关于同居义务方面的相关规定,明确夫妻双方应当互相忠实的义务以及同居的权力。忠实义务实际上指的就是夫妻之间需要专一性生活的一种婚姻所带来的基本义务,这种义务要求夫妻双方对于自身的贞操方面一定要忠诚负责,杜绝与婚外第三者发生不正当的性生活。夫妻忠实义务是能够完善并强化我国配偶权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义务,因此应该将这种义务归纳到夫妻之间的人身关系之中,并加以相应的规定,从而对于当事人能够遵守以及成为法院判决的一项重要依据。而同居权是能够维系夫妻关系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权力,是人类婚姻关系的一种自然表现,与此同时也是用以判断夫妻之间感情是否存在裂痕的非常关键的一项法律依据,我国法律明确说明这项义务对于维持家庭生活的稳定、保护妇女、男女平等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3 对于婚内侵权所产生的损害赔偿应该增设一定的法律责任

从国外的一些相关亲属法的某些规定来看,不管是违背了同居的义务或者是违背了夫妻忠实的义务,违背的一方都需要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当前的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明确说明,如有重婚者或者是有配偶者与婚外人进行同居的情况导致离婚事件发生时,没有过错的一方有权利申请相应的损害赔偿。虽然这条规定大大维护了夫妻之间的权利关系,但与此同时这条规定所影响的范围还是过于狭窄,如果夫妻双方有违背夫妻忠实义务的一方出现而没有导致离婚的,并不能对违背方作出有效的惩戒。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很多的受害妇女在权益受到损害之后并没有选择离婚而是为了维系生活而隐忍了下来。这种情况对妇女权益产生了极大的损害,而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法律上增设关于婚内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制度,从而维护我国妇女群体的合法权益。

3. 4 明确规定共同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在夫妻忠实义务受到侵害的情况中,对侵害配偶权的一方做出相应的惩戒措施是法律有待完善的地方,那么婚姻关系之外的第三者假如其主观上是故意配合或者是对侵害配偶权的一方进行挑唆,从而导致另外一方的配偶忠实权以及同居权受到损害,是否应该使其成为共同的赔偿义务的主体并且与侵权方共同承担一定的责任呢? 对于这点,在我国婚姻法的理论方面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笔者个人认为,婚外第三者与产生过错的一方其行为都对另一方构成了侵权,他们的行为特征都符合侵权责任的相关特征,如其中有任何一方反对或者是不予配合也不会发生这种侵权事件。因此,一旦有重婚或者是已婚者与婚外人员有过同居行为的情况发生时,受害一方应当有权利向过错方与婚外第三者共同请求相关的损害赔偿。

4 结论

配偶权虽然在学界还有一定的争议,但是参照我国基本国情以及社会目前的情况来说,配偶权是完善我国的民事权利体系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根本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是我国在婚姻侵权行为的相关法律体系方面能够有效救济受害一方的必要内容。单单就其本身的属性来说,对于内部的相对权以及对于外部的绝对权是配偶权的两个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属性,完善配偶权的相关建设,对于我国社会繁荣以及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道春.湖南农村留守妇女配偶权受损之缘起与救济[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4).

[2]李菊明.配偶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分析与解决途径探讨[J]法学论坛,2013(4).

[3]董晓波,孙茂华.“忠实义务”与配偶权的保护---兼谈新婚姻法的“忠实义务”原则.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妇女权益保护 篇9

关键词:离婚,房产分割,妇女权益

一、离婚案件中按揭房的纠纷问题及对妇女权益保护的不足之处

按揭指的是开发商售房时, 购房者可支付部分房款, 剩余部分房款可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支付给开发商, 按揭的前提是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 并由银行为购房者进行还贷担保。

婚前按揭购房, 指的是双方到民政局进行结婚登记前按揭购房, 具体包括如下三种类型:

(一) 婚前一方按揭购房且获得了房产证, 婚后双方一起向银行还贷

关于婚后双方一同还贷部分, 依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中相关规定, 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然而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 大部分婚前购房者为男性, 而当婚姻结束前进行房产划分时, 女性只能获得自己在婚后偿还银行贷款的原价。在当前房价迅速上涨的背景下, 对于女性显失公平, 不仅带来精神损害, 而且损失了她们进行其他投资的机会。

(二) 婚前一方按揭购房, 婚后获得的房产证, 且双方一起向银行偿还贷款

这种类型, 在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中尚未进行具体规定, 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也无法实现一致。人们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认为, 因为婚后获得了房产证, 且二人共同还贷, 依据婚姻法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相关规定, 应认定该房产为夫妻共同财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依据合同法相关规定, 婚前已签订购房合同, 则证明产权已确定, 婚后所获得的房产证只是合同成立后的过渡, 不影响产权归属。由于产权归属不易划分, 导致离婚时房屋产权归属争议, 特别是女方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三) 婚前双方共同出资, 但以其中一人名义按揭购房, 婚后一起向银行还贷

此种情况下, 当婚姻出现危机时, 房屋产权归属则难以确定, 如果男方不承认婚前共同出资购房的事实, 且夫妻双方未签订婚前房产约定或经过房产公证, 则只能根据房产证上的信息认定为其独立出资, 这使得女性房产权益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二、我国离婚房产分割制度中对妇女权益保护不足的原因

(一) 传统观念的影响

由于我国数千年男婚女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 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是由男方购房。如果男方经济条件较好, 则会一次性付款或按揭购房, 房屋产权多数作为男方的婚前个人财产, 而且在婚后持续升值, 但女方所支付的多为生活用品的费用, 这部分一般会出现折旧, 其价值逐渐被消

责任编辑:陈贵娟

耗掉。这导致在离婚时女方所能获得的财产非常有限。

(二) 家庭生活的付出不同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 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 女性在社会上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要, 在部分行业甚至超过了男性的贡献。尽管如此, 数百年来一直倡导的男女平等这一愿景远未实现, 在就业的性别方面, 女性遭遇的性别歧视比较明显, 一些特殊的就业领域, 更是不允许女性进入。同时, 有部分女性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 选择辞去工作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 这直接导致女性经济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经济来源。

(三) 相关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

尽管我国的《宪法》《婚姻法》及《妇女权益保护法》均适用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因此, 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三部婚姻法司法解释, 其中关于房屋产权归属划分的条款尤其引人关注。司法解释中对于房产分割的规定看似越来越公平, 但忽略了我国女性的收入通常低于男性这一现实因素, 因此单纯地讲男女平等而不考虑现实的收入差距, 导致女性在离婚时房产分割过程中处于弱势一方。

三、完善我国离婚房产分割中的妇女权益保护制度

(一) 完善房产登记制度

确立以房产登记制度为主的婚前财产登记制度, 引导和鼓励人们在婚前签订财产协议或到有关部门进行登记, 或直接进行财产公证。一方面可以使男女双方明确了解家庭财产特别是数额较大的房产。如果一旦不幸离婚, 法院在处理房屋产权分割时也可以清晰了解其权属, 有助于避免男方隐瞒家庭财产, 更好地保护女性权益。

(二) 完善妇女家务价值补偿制度

受我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 “男主外, 女主内”的观念一直被多数家庭所接受。由于男性承担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而女性则更多地承担照顾家庭的任务, 导致在离婚时女性所得到的财产较男性少很多, 加之长期照顾家庭, 工作能力和工作机会的丧失, 使得女性在离婚后生活较为艰难。因此, 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女性的家务付出, 更为重要的是对其家务付出进行价值转换, 充分保障离婚女性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巫昌祯主编.婚姻与家庭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杨大文主编.婚姻家庭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妇女权益保护 篇10

女性劳动者是劳动者群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是我国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利益相关者, 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发挥着不亚于男劳动者的作用。与男性劳动者相比, 女性参与劳动在涉及劳动分工、劳动强度和劳动专业化等领域有其自身特点,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即和普通劳动者一样, 女性劳动者在参与劳动过程中同样享有法律赋予的就业、执业、社会福利等基本人身、经济权利。一般来说, 女性劳动者所享有的劳动权利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其固有权利, 即其作为劳动的实际参与者, 在其劳动力的提供过程与社会生产创造中所应得的基本权利, 如合理的劳动报酬、休息、人身安全保障等; 二是特有权利, 即其作为女性, 在参与社会劳动之外较其他劳动者承担更多的社会家庭责任而所应享有的特殊权利, 例如孕期特别安全保护等。实践中, 女劳动者的劳动参与权与劳动过程其他基本权益较之男性劳动者更易受到侵害。造成妇女劳动权益侵害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 其一, 是客观方面, 即女性劳动者由于其生理上的特殊性而在劳动竞争的过程中实际处于较为劣势的情况,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某些劳动强度较高、劳动连续性较强的行业; 其二, 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即由于传统社会习俗以及部分社会成员对妇女参与劳动问题上的偏见等因素, 致使女性劳动者难以真正享受与男性劳动者相当的劳动权利, 相比前者而言, 主观因素往往对妇女劳动权益侵害范围更加广泛, 侵害程度也往往更加严重, 需要在妇女劳动权益保护过程中予以足够的关注。

对妇女劳动权利保护, 一方面, 是女性基本人权保护的客观要求, 即妇女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所必须获得应有的生存发展权利, 这是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基本趋势在劳动领域的延伸, 是女性社会整体地位提高的重要方面和必由之路。另一方面, 保护妇女劳动权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全完善新型劳动关系的直接要求。女性劳动者能否通过劳动获得其应有的实际利益, 对于劳动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整体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因此实现女性劳动者基本劳动利益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过去单纯由国家政策主导的劳动关系结构开始转为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 自主选择的契约化模式, 这客观上也决定了女性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 对妇女劳动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实践来说, 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妇女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 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实际国情的女性劳动者保护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许多关于女性劳动者劳动权益实现方面的论述, 这些论述从社会经济关系本质出发, 结合女性在劳动关系中的实际特点, 具有很高的现实指导意义, 值得我们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在妇女劳动者保护工作中予以参考和借鉴。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理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妇女参与劳动问题上的延伸, 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马克思劳动者权益保护理论的有机结合。其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妇女社会地位较低, 基本劳动权利受侵害现象普遍的实际情况, 阐明了女性参与劳动以及对女性劳动者劳动权利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实现途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妇女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用以指导妇女运动的基本理论, 在我国无论是革命解放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对中国妇女获得解放及各项相关事业全面发展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中国当代劳动者权益问题日益突显以及妇女保护工作不断推进的现实状况来说, 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权益保障思想的理论指导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具体来说, 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权益保障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 一) 重视妇女劳动参与权, 并以之作为女性享有社会权益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 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其获得自身解放与享受其他社会权利的先决条件, “妇女的解放, 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的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也就是说, 在妇女应享有的所有经济社会权利中劳动参与权是有着天然的基础性地位, 是妇女不容剥夺的基本劳动权利。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 该理论指出了妇女作为社会劳动者的必然性, 即妇女劳动力同样能够与生产资料结合而成为社会化生产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批判了传统妇女观对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歧视态度, 阐明了妇女在劳动领域的社会现象必将被新的历史条件下男女劳动权利平等所代替的基本观点。其次, 该理论同时也将妇女参与社会劳动作为其平等享受各种经济社会权利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 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 那么, 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 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要求妇女积极参与到社会劳动关系当中。最后, 马克思主义也把维护妇女劳动参与权作为妇女解放工作的重中之重, 揭示了妇女劳动参与权对社会发展进步和现代劳动关系演进完善的巨大意义。可以说, 马克思妇女劳动者保护理论找到了妇女基本权益实现的来源与关键, 真正阐明妇女劳动参与权的巨大社会价值。其对于当代妇女劳动权益保护工作的启示在于, 要求我们必须不遗余力拓展女性劳动者就业范围与社会生产参与程度, 使妇女真正成为自己权利的主人翁, 这样才能将对妇女各项权益的维护真正落到实处。

( 二) 立足妇女劳动者的特殊性, 强调保护妇女劳动基本权益

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者权益保护理论中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对女性作为劳动者所具有特殊性的分析与阐述, 在恩格斯有关妇女问题的巨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 其充分认识的妇女在劳动关系中所处实际地位与特点, 从历史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角度指出妇女社会责任的演变及其在家庭关系制约, 从而失去应有社会地位的过程与原因, 强调妇女在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的双重身份, 及其在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特殊的贡献和价值, 同时也揭示女性劳动者在社会劳动关系中利益受到侵犯的客观现象, 并进一步指出了在劳动过程中对妇女劳动权益采取较一般劳动者更为广泛特殊保护措施的必要性。上述观点的现实启示在于, 其要求在扩大妇女劳动者社会劳动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巨大作用的同时, 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劳动收益、劳动条件、相关福利待遇等一系列劳动基本权益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应当针对妇女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特点对应采取有效的权益保护措施, 切实维护女性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应有地位, 营造良好的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 促进妇女的成长与发展, 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妇女的力量, 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和社会主义生产经济稳步发展。

( 三) 将取消社会特权与建立平等劳动关系作为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者权益保护理论不仅揭示了女性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基本权益经常受到侵犯这一社会现象, 更透过现象本身深入挖掘其内在经济社会原因。认识到女性劳动者作为劳动群众中一支特殊的群体, 阻碍其利益实现的根源同样在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剥削。由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财产私有制逐渐出现, 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事实上获得了支配他人劳动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相较男性而言, 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获得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也越来越呈现失衡状态, 最终成为以男性主导的特权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 “历史上出现的最初阶级对立, 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 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妇女劳动权益问题, 究其本质而言实际上是阶级压迫与斗争在性别领域的具象化。这也就是说, 要从根本上实现妇女劳动权益的平等保护, 就要从社会劳动关系的结构着手, 通过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机制, 着力消除特权阶级对劳动者特别是女性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剥削与侵害, 从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打造平等、和谐、自由、公平的新型劳动关系。对于我国妇女劳动权利保护实践来说, 其启示在于明确了女性劳动者保护不能仅局限于赋予其各方面权利, 同时也应当着力消除其权利实现的现实障碍, 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现实优越性, 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全体劳动者共同利益的社会机制。

三、以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权益保护思想为指导完善我国妇女劳动权益保护机制

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者权益保护理论需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向结合, 才能为我国女性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带来实际的指导意义。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国家经济体制、劳动关系和分配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女劳动者群体结构、就业方式与主要利益诉求相应的也都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样的客观实际下, 有必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妇女在社会劳动中权利实现、地位提高、解决争议等问题进行分析, 并依照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权保护思想对我国现有妇女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和体系进行切实完善, 从而实现最大限度保护广大劳动妇女合法权益的基本目标。结合上文所述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权保护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方法论意义, 以及我国目前劳动妇女权益保护工作的客观情况, 就如何在我国妇女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完善实践中运用和深化马克思妇女劳动权益保护思想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 一)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进一步扩大妇女劳动权益保护范围

根据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理论, 妇女劳动权益的实现关系到整个妇女解放事业与国家社会的安定, 唯有让女性劳动者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享受到与其承担责任相应的权利, 为其提供符合其身心特殊情况的劳动环境, 才能使其真正参与到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的进程当中。自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妇女权益保障体系, 在女性就业率、就业范围和相应的劳动者素质等领域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但另一方面,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入各种矛盾与问题多发的“攻坚期”和“深水区”, 劳动妇女权利保障工作也随之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 在女性劳动者利益难以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有必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切实调整完善现行机制, 进一步扩大女性劳动者所享有权利的范围, 并通过相应手段将这些权益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来说, 就是要细化《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明确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情形和赔偿范围, 使其在现实社会中更具可操作性。通过加大处罚力度落实相应的法律责任, 责令用人单位及时纠正歧视女性劳动者的行为, 切实消除就业过程中对女性劳动者的不公平现象; 同时加强制度创新,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妇女劳动权益保障制度, 逐步减少性别歧视对妇女就业的影响,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女工的合法权益。

( 二) 发挥职能部门与社会团体实际作用, 完善妇女劳动权益保障体制

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理论是注重实践的理论, 要求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女性劳动者在生产社会实践中的各项权益。现实操作中, 如果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为其实现保障, 那么法律赋予女性劳动者的各项权利也将成为一纸空谈。目前我国女性社会劳动实际参与程度同男性相比仍然较低, 部分用人单位利用法律规避手段变相剥夺女职工劳动参与权以及生育权、健康权等特殊劳动权益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女性劳动者权利实现相关的法律监督、申诉机构不完善, 相关社会组织如工会、妇联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作用发挥有限, 致使女性职工劳动权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其应得权益最终难以实现。

因此, 在当前我国妇女劳动权益保障工作中, 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探索维护女职工权益工作的新机制, 从源头上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一方面, 要切实发挥劳动监督检查机制、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应有的作用, 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的检查和监督, 将包括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工时、劳动安全环境、就业培训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纳入法治范畴, 给女性劳动者以维护自身权利的有效渠道; 另一方面, 也要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等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女职工劳动权益方面的作用, 为这些组织实际参与到劳动关系的存续以及劳动争议的解决过程当中提供机会, 并且在其为劳动者维权的过程中给予其相应的便利和物质保障, 使其真正成为维护职工权益的代表。这样,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巨大合力, 最终使广大女性劳动者合法权益真正获得制度上的保证。

( 三)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切实消除妇女劳动权益实现障碍

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理论明确揭示了妇女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本质原因, 是由于用人单位即所谓“资方”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利用制度漏洞攫取劳动者合法利益。目前, 由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原因导致我国基本劳动关系结构亟待完善, 劳动者特别是女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地位不对等, 尤其是女职工较为集中的个体、私营企业, 其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牺牲劳动者正当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劳动者平等话语权缺失, 不得不委曲求全处于弱势地位。加之我国现阶段女性劳动者法律保护机制尚有许多漏洞和缺陷, 如配套制度滞后、执法力度不强、缺少对就业歧视的强制性惩罚等, 事实上给了用人企业侵犯女性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可乘之机。因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妇女劳动权益保护问题, 必须从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入手, 综合运用各种法律与行政手段, 发挥国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督与调控作用, 将资方通过雇佣劳动获得的超额利润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在转变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倾向的同时, 加强其在劳动者特别是女性劳动者雇佣过程中的社会责任, 转变和消除用人单位对女性的就业歧视, 从而形成劳动者与企业之间能够互利共赢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从源头上改变女性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基本地位, 为其劳动权利的实现奠定稳固的基础。只有这样, 女性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才能够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我国新时代下切实保障女性劳动者基本劳动权利, 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目标才能够得以最终实现。

摘要:妇女劳动权益保护问题, 是妇女基本权益实现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妇女作为劳动者重要组成部分, 其利益的实现关系到整个社会劳动保障改革的成败。在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研究中曾对妇女劳动者利益保护问题有过深刻的阐述, 对当代妇女劳动者利益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我国妇女劳动者利益保护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 希望通过对马克思妇女劳动理论的认识与借鉴, 找到解决当前我国劳动妇女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并对完善我国女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妇女思想,劳动者权益保护,女性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孙淑敏, 王爱民.现阶段我国女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 2001.

[2]张琴.浅谈我国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及对策[J].商情, 2012, (46) .

[3]蒋月.女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03.

[4]仝华, 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程翠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与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5, (01) .

[6]周敏, 李萍.从《家庭、私人制和国家的起源》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J].大连大学学报, 1999, (5) .

[7]裴利华, 陈秋红.我国妇女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3) .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人民出版社, 1995.35.158.

妇女权益保护 篇11

关键词: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益;对策

我国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益流失较为严重,据武汉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罗萍2000年春在湖北21个市、县对310名婚姻变动中农村离婚与丧偶妇女的调查发现,农村离婚与异地再婚丧偶妇女中只有42%的人分到了土地,其余皆未能分得土地。就是说,还有58%的离婚和丧偶农村妇女未能分得土地。而本课题组成员在江西H县10个乡镇18个村的调查结果显示,80% 的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研究分析我国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利流失的原因和对策,对保护我国农村离婚妇女的土地权利和其他权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益的流失,主要是由土地资源的稀缺、农村离婚妇女自身素质、村干部行政意识、国家政策法律的漏洞、村规民约的威力以及社会历史观念几方面因素影响所致。

一、农村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流失的特点

根据对江西H县的调查,农村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流失呈现以下特点:

1.农村离婚妇女两头(娘家和婆家)失地。妇女出嫁后,由于土地调整政策影响,嫁入村没有分配承包地,而嫁出村以户口已迁出为由,收回承包地。据调查,30名离婚妇女中,两头失地的妇女有10个,有2名离婚妇女娘家还保留了土地,但土地承包权归娘家所有。

2.农村离婚妇女在婆家只是空挂户,实际上没有获得土地权益。调查显示,在婆家空挂户的离婚妇女有7个。离婚妇女不居住在婆家,个别村虽保留了土地,但土地和相关权益归男方,离婚女方实际上是空挂户的也有6个。

3.农村离婚妇女户口被强行迁出,承包地被收回,本村一切权益不能享有。这种情况常发生于人均土地稀少、城郊和土地利益较多的农村。如E镇的一些村委会就规定,离婚妇女户口必须迁出,征地补偿费一律不分配给离婚妇女,而且本村女子嫁入外村离婚后,户口不可迁回本村。

4.成为户主的农村离婚妇女不能长期拥有土地权益。F镇某村两个离婚妇女中,其中一个带有一儿,在婆家独立成户,她和儿子都有土地权益,但该村村规定,等她儿子成年或娶媳妇时,户主自然转为她儿子,到时她本人的土地和相关经济、政治权益都丧失;另一离婚妇女带有一女,在婆家独立成户,她本人有土地,但其他权益不能享有,而且,等待女儿出嫁后,其土地要收回。

二、解决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益流失问题的几点建议

据了解,在H县历来就存在着男子出外打工,妇女留守在家种田的现象。据调查的真实情况是,在24名土地权益流失的离婚妇女中,只有4人表示不愿要土地,其余20名都表示:“即使我想要(土地或权益),他们也不会给”,可见,农村离婚妇女是渴望拥有土地权益的。并且,农村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反映了农村妇女解放程度、生活状况和权益保护等问题。因此,对于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益的流失,我们需要实施有效的解决措施,鉴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需从法律、制度、行政、经济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对这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的变革。农村妇女包括离婚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的根源很难从根本上消除,本文也无意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更关心的是弱势农村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流失后,如何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保障她们的生存和发展权,当务之急,要做好以几方面的工作。

1. 提高农村离婚妇女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并畅通法律救济途径。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一些离婚妇女只从眼前利益出发,离婚诉讼时放弃了对土地的承包权。笔者认为,各级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妇女组织要发挥优势,提高农村离婚妇女的法律素质,充分调动农村妇女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的主观作用。例如,对农村妇女尤其是离婚妇女,要广泛深入地搞好《村民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承包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培训活动,促使她们学法、知法、懂法,提高她们的法律素质,促使她们在遇到依靠自身力量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能懂得向妇联组织求助,懂得借助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维权。教育、鼓励农村妇女主动通过诉诸法律争取自己的权利,不失为在权益受侵害时保护自己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此同时,还必须畅通法律救济途径,关于离婚妇女失去土地权纠纷案件,法院应及时处理。

2.切实转移农村富余人口,并帮助农村离婚妇女群体就业。一个村庄拥有的土地量是恒定的,人口却在流动和增加,然而土地不能无限分割,因此,有限的土地难以负载过多的人口,这势必忽视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有学者已提出通过转移农村富余人口的途径来维护弱势群体的土地权〔3〕。笔者认为,迎合城镇化,转移农村人口的同时,各级政府可以开辟一个专门窗口,以解决失地离婚或丧偶且生活困难的妇女的就业问题。例如,对农村离婚妇女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离婚妇女转移就业的能力,让她们进城务工。 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为她们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她们积极创业,以切实保障她们的生存和发展权。

3.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正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并加强对村规民约的监管。现有的法律对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的规定较全面,有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意识。但笔者认为,法律政策不仅要符合农村实际,还要注重社会性别。许多法律政策尊重男女平等,没有歧视妇女权利,但因没有充分考虑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流动性,使法律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妇女带来不利。所以,法律政策尽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偏向农村弱势妇女。例如,农户土地承包合同登记可以实行夫妻双名制,夫妻各持一份,双方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在转让、租赁土地时要出具双方所持有的两份土地承包书,并由双方签名才能生效,保障妇女在分居、离婚和丧偶情况下土地承包权的安全。要保证国家法律政策的贯彻实施,还必须废止同国家法律相抵触的地方土政策,加强对村规民约的监管。建议县级民政局成立相应的司法科(股),专门负责对村规民约进行法律方面的宏观指导;乡镇司法员列席村民代表大会,对制定村规民约进行具体指导,并对村规民约的合法性把关;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全面开展对村规民约的清理工作,对村规民约中侵害妇女合法财产权利和乱罚款的条款坚决予以清除;乡镇基层党委政府要通过培训班的形式,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建章建约的自觉性。

4.加强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农民素质,解放农民思想,让男女平等的国策深入人心,尊重农村妇女的生存发展权。另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要积极拓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仅保障农村特困户、低保户和五保户,而且要保障农村失地的离婚妇女和丧偶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的权益,积极动员社会和村民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形成尊重和保护农村弱势妇女权益的好风尚。

总之,农村离婚妇女的土地权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国家性别政策、法律以及社会文明的集中表现,是妇女解放程度、社会地位和权益保护的综合反映。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程度都不高的社会,单靠几部专门的法律和政策难以解决问题。只有从父权结构、根本法律和专门法律配套、社会特别是村社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变革或改造,中国农村妇女特别是农村离婚妇女的土地权利才能真正得以保护。

本文是2005年江西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05sh2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井冈山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罗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实现的制约因素分析——湖北21市、县农村离婚与丧偶妇女调查. [EB/OL]. http://www.chinareform.org.cn/20030120meeting/lunwen7.htm,2003-01-20.

[2]周应江.身份界定与民间法调适——因婚姻而流动的农村妇女实现土地权益面临的两个法律难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4:25-27.

[3]吴业苗、张桂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流失与有效救济[J].社会,2004,9:35-37.

妇女权益保护 篇12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受到侵害的几种主要类型

1.个别地方的农村妇女一旦同外村人结婚, 无论其是否能够从夫家所在村获得土地, 其承包地都会被村集体收回, 同时失去其承包土地的一切经济收益。

2.个别离婚妇女的承包土地被丈夫强行剥夺或被村集体“合法”收回, 而不论离婚妇女是否能够从娘家或再婚夫家所在村获得土地。

3.个别入赘丈夫及妇女本身不能获得承包土地, 或获得少量耕地, 同时, 没有资格享受村集体分红或得到不公平对待, 其子女也不按本村村民待遇。

4.有的村的村干部优亲厚友, 自己的亲属、亲戚即使不符合条件也可以把户口落在本村, 享受村民待遇, 反之则不能。

5.有的结婚、离婚、再婚及丧偶的妇女及其子女的土地权利受村集体歧视, 他们的其他权利也难以实现。

6.有的妇女离婚后, 回到娘家村子, 村里只给本人上户口及发放承包地, 但不给由其抚养的子女上户口及发放承包地。

7.剥夺外来妇女村民承包权益。引进人才, 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承诺给予平等的村民待遇, 数年之后又以各种借口, 无端取消外来女性的合法权益。

二、侵害农村女性土地权益的危害

1.妇女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侵害妇女土地权利将影响“三农”持续稳定的发展。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 男性劳动力更多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 而女性则成为农村的“留守大军”。在“农业女性化”趋势凸现的今天, 关心妇女土地问题, 事实上已超出了妇女自身的利益, 成为影响家庭经营效益、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妇女的地位直接影响家庭经济收益和财富的积累。妇女主要承担无收益或收益不明显的劳动, 她们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是隐性的, 这就使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都低估了妇女的贡献。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 培养她们的责任心、见识、胆略和决断能力对于家庭经营和财富积累、社区经济发展都将有重大影响。

3.农村妇女丧失土地将会使婚姻权益成为一句空话。由于离婚与丧偶异地再婚的妇女土地问题难以解决, 将会出现:一是婚姻自由大打折扣;二是离婚妇女子女监护权难以实现。

4.因土地问题造成的妇女上访案件呈上升趋势, 势必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当前中国农村妇女土地问题的实质是:法律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 起点公平而过程不公平。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保障不是一个道德问题, 而是资源贫乏型社会如何公平分配土地等财产资源的经济权益问题。

1.一些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得不到保护, 与人们对村民自治的模糊认识有很大关系。一些农村剥夺出嫁女、离婚妇女及入赘男子土地承包及收益权, 所依仗就是村民自治制度所赋予的一些权力, 其实这是对村民自治权力的滥用。任何形式的社区自治都不能同国家的依法行政相违抗, 任何形式的自治章程都不能同国家的法律相抵触, 任何形式的社区民主决定都不能损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 那些同国家法律、政府法规相抵触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民主决定都是自然无效的。

2.用社会性别视角看农村妇女土地承包。许多政策从表面看是中性的, 没有歧视妇女权利, 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 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给妇女带来不利。比如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 却忽视了妇女个体土地权益, 将女性权利埋没在婚姻关系中。所以土地承包书上应是夫妻双方的名字以及所有家庭成员的名字, 像结婚证一样, 各持一份, 夫妻二人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将个人权利从家庭中剥离出来, 将个人权利从婚姻中剥离出来。

3.提高农村基层政权中女干部配备比例。任何一个群体的代表在决策中达到30%以上的比例, 才能对政策制定产生实际影响力。在农村基层政权中配备女干部并逐步提高比例直至50%。让家庭妇女重新走向社会, 给妇女更多的经济、政治、社会参与机会, 不仅对于保护妇女土地权利, 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文明和进步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复特征值下一篇:乳腺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