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股东权益保护策略

2024-09-23

小股东权益保护策略(通用8篇)

小股东权益保护策略 篇1

论小股东权益保护

一、小股东权益保护的伦理基础 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论者实多,却一般仅凭主观感情就认为小股东权益应该受到保护而囿于保护措施的完善与提出,没有分析应受保护的更深层原因,导致在论述过程中或时有漏洞,或以偏概全,或矫枉过正,故本文首先探讨小股东权益保护的伦理基础。

(一)控股股东侵犯小股东权益的表现

从理论上讲,所有股东对公司财产都无直接控制或支配的权利,他们只能期待着通过公司经营机构出色的经营活动给其带来投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股东应是利益一致的整体,大股东与小股东有共同利益;而且依照一股一权、股东平等原则,小股东应该同大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然而,由于股东之间对公司的影响能力存在差别,尤其是在“内部人控制“十分显著的现代公司,若不能保证公司的大多数董事是独立的、高度中立的,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当股东对公司的影响能力差别过于悬殊时。这一点在世界各国的司法实务中都能找到例证。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求所有董事或者大部分董事独立或高度中立是不大可能的。这种利益冲突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当大股东对公司具有实质上的支配地位的时候,在资本多数决定原则的作用下,控股股东能将其自身的意思表示以公司意思表示的面目表现出来,从而产生了控股股东以其自身利益取代公司利益而置公司利益和其他股东利益于不顾的可能性,若没有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小股东权益受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公司大股东利用其控股优势损害小股东利益的情形主要有:①利用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侵害小股东的权益:相当一部分公司大股东交叉任职,权力难以制衡,即使设立独立董事,由于产权不明,高层管理人员与独立董事很容易形成高层共谋,造成公司决策缺乏公正性保障,给大股东侵害公司和小股东权益提供了便利条件;②利用股份畸形大肆侵害小股东权益;③利用资本多数决定原则侵害小股东权益,资本多数决定原则是股东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每个股东都是平等的,但并非每个股东对公司的权力都是一样的,大股东由于拥有较多的股份,而拥有较大的表决权,按照这一原则,持股最多股东的意思就是公司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另外一个权力对抗制约大股东的权力,那么这个权力极有可能通过公司而被滥用,其结果必然会侵害小股东权益。④利用关联企业转移公司资产,从而侵害小股东权益,例如,大股东利用其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支配地位,通过高价收购或低价销售的方式,将公司的利益转移到与自己有关联的企业,从而导致对其他股东利盖的侵害;⑤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由于其规模的巨大及股权的分散,公司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由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手中,公司董事往往基于大股东利益或自身利益长期从事利益输送行为。这些行为使大股东本身或董事本身获取暴利,但却损害了公司大部分小股东的权益。

(二)发挥股份公司的作用要求保护小股东权益

股份及股份公司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假如对小股东保护不力使他们的投资难以收到回而不敢不愿去投资,不仅股份公司作为一种制度文明难以发挥作用,也使公司难以在短时间内融得大量资金,最终会损害公司的利益和大股东的利益。即使某个或某些大股东会从中获益,但由于整个社会丧失了投资获益的诚信环境,使投资安全受到威胁,这会严重妨碍社会事业的进行进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方面造成大量社会闲散资金不能投入生产环节,另一方面公司发展急需的资金难以获得。这是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之所以保护小股东权益的主要原因。另外,小股东为获取股息、红利等收益而投资,使股票市场得以产生、活跃,产生了期货、期权、投资基金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使得现代金融市场得以完善发展;投资收益除供日常生活支出外,还可刺激消费,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小股东的投资使公司获得了资金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投资者将收益用于消费既有利于人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又促进了消费,还为社会的闲散资金与对资金的需求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推动了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如果有效维护小股东的权利和利益,小股东就很可能积极参与公司管理,献计献策,有利于公司竞争力的提高。如果一个股份公司拥有数量巨大的小股东,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社会影响,是一种无形的宣传。.

(三)捍卫实质正义要求保护小股东

在某种统一的标准或原则下,只能达到形式公平,实现形式正义,而从20世纪以来,透过形式正义,谋求实质正义日益成为人们注重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实质正义要求我们在传统法律制度以外建立新的法律制度,对弱势群体给予倾斜性的保护。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弱势群体是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按照有机体各部分功能互补、相互依存的观念来看,如果不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或在社会权利分配中出现不公,损害或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那么整个社会的公平也将受到损害①。同样,公司是股东共同利益的有机载体,只有作为弱势群体的小股东权益得到了保障,公司整体利益和大股东的利益才能最终得到实现。古典公司法在严格的资本多数决定原则和形式的股东平等原则下,达到了形式正义,却导致公司控股股东滥用其控股权和支配地位,损害了小股东的权益,破坏了实质正义。因此,实质正义要求小股东的权益受到保护。

(四)公司法在公平和效率之间的选择

小股东权益的确应予保护,但我们不该忽视问题的另一面。公司主要由大股东设立并根据资本多数决定原则在大股东操纵卞运行,大股东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往往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大股东一般不会主动追求公司利益受损的结果,进而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公司主要因为大股东而存在,小股东不对公司产生决定性影响,大股东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会为实现某秤目的而损害公司利益,从而对小股东权益构成侵害。而小股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希望采用„搭便车‟方式参与公司的内部事务。根竭股东购买股票的动机,可以将小股东分为投资股东和投机股东两类。对于投资股东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能否定期从公司分配到固定的红利,只要满足了这个要求,他们便会对出席股东大会、参与、监督公司经营等事项漠不关心。对于投机股东来说,公司经营的好坏对他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股票的涨跌,以使他们

从中获取投机利益。另外,股东参加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或是行使查阅权、诉讼权,需要支付一定的交通费、伙食费等各种费用。这些支出显然与小股东个人实际获得的利益不成比例。因此,对小股东的保护仅限于极少数的情形,且保证控股股东控股权的实现比小股东权益更应受到立法者的关注。只不过目前公司法对小股东权益之保护相当薄弱而使这一问题突显。

对弱势群体保护过多将不利于国之昌盛,社会之发展,北欧福利国家的现状可资佐证,故维护了公平正义则必失之于效率。同样,保护小股东权益是从公平的角度考虑的,大股东不应当滥用其控股地位影响公司的运作及前景并进而损害小股东权益;但当我们维护了公平,捍卫了实质正义的时候,效率不得不被牺牲掉了,毕竟一般情况下大股东更关心公司竞争力的提高、公司的发展壮大,会为公司殚精竭虑,大股东获取公司控制权直接控制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还可以节约监督费用,减少代理成本,有利于公司的经营激励。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与股权集中度呈正相关,即股权集中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②。相反,小股东对公司的感情没有大股东深,利益相关性也没有大股东紧密,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使大股东、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处处受制,难以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并贯彻实施而最终使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但作为商法的公司法是更注重营利,更注重效率的。以股东诉讼制度为例,小股东在一定条件下可提起公司解散之诉以维护其利益,但公司解散与营业维持原则相违背,不利于公司整体利益及大股东利益之维护,还给公司所在社区和所在地政府财政带来损失。故而一方面要防止资本多数决定原则下的大股东的专横,保护小股东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和股东间的实质平等,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单独股东权起诉的情形下个别股东的滥用,危及其他广大股东和公司的整体利益,损害了公司的存续和发展,不利于公司和社会进步的效率。所以,在公平和效率妥协的基础上,我国的公司解散请求权应限定为持股在一定比例以上且有一定时限的股东,并应明确被告的资格,规范股东解散请求权的法定事由。总之,在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上,我们应当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对小股东的保护才不会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才会更有利于我国公司法的改革与完善,更有利于我国公司竞争力的提高以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度优势,更有利于在一种综合考量各种利益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切实有效的、合理的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措施。

(五)公司法在自由与强制之间的选择

法的理念是自由,作为私法的公司法,就更强调公司自治,公司自由了。在保护小股东权益的众多措施中,有不少是限制,至少是不利于公司决定自己意思的,这难免使公司自由受到限制,破坏公司自治,与公司法的私法性质相龃龉。况且我国目前公司法由于立法时间较早、国有企业改制的需要及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完全转轨,导致其中强制性规范过多,授权性规范少之又少,而这次修改公司法应注重增加任意性规范、推定性规范,给公司一种权利,一种选择,一种自治的空间,还公司法以本来面目,进而推动公平、高效、自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以,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应在自由与强制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另外,虽然对小股东利益保护应从整个法律体系的角度去审视,即不仅仅在民商法上,还要在行政

法、刑法及诉讼法上配置种种措施以实现对之的全方位保护,但是,还应尽量从私法的角度去保护,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考虑公法手段,要尽可能通过赋予小股东更多权利,赋予控股股东更多义务的方式而不是政府公权力直接介入的方式来保护,以在尽可能广阔的范围内保障公司的自由、自治。

二、构建小股东权益保护的体系 在分析保护小股东权益的原因、伦理基础及综合平衡各公司参与主体利益的基础上,着眼于公司法的完善与改进,以实现小股东权益的全方位保护为目的来研究保护措施,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资本制度、公司的合并、分离、收购等方面梳理这些措施以实现体系化、全面化,而不致挂一漏万。

(一)在公司治理结构视角下

在公司治理结构视角下小股东权益保护措施可从股东及股东会、董事及董事会、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三个方面来论述。

1.从股东及股东会来看

我国公司法应完善小股东权利的体系:我国公司法除应继续维护股东的表决权、查阅权、监督权、选举权、被选举权、股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利息分配请求权、新股认股优先权、股份买取请求权、转换股份转换请求权、股份转让或质押权、股票交付请求权、股东名义变换请求权外,还要完善股东的知情权,对董事、监事的质询权:强制控股股东披露其与公司的关联交易的相关信息,使小股东能对其进行监督。现行公司法110条规定了股东对公司经营质询的权利,但为有效实施之,公司法应将其规则具体化,一方面,应将质询事项限于股东大会的目的事项,并规定董事、监事的相应说明义务;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股东滥用质询权,规定在何种情形下董事、监事可以拒绝说明;②完善小股东的股东大会召集权②:应降低行使股东召集权的持股比例,股东若遭董事会无礼拒绝,股东有权自行召集,费用由公司承担;③确立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在股东大会就特别事项如公司收购、合并、营业转让、解散或修改章程等做出决议时,若股东对之持反对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时退出公司要求公司或大股东以合理价格购买其持有的股份。

2.从董事及董事会来看

我国公司法除了要加强董事会对执行董事、经理的监督,改革董事会的结构,增添反映小股东利益的董事,增加董事会会议的法定次数外,还要强化董事的义务与责任,规定董事不履行义务的救济措施,董事执行职务过程中故意、重大过失损害小股东权益应对小股东承担赔偿责任,尤其是要建立两项重要的制度。一是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巳我国证监会公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均有所规定,其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我国现行制度也有很多不协调之处,并出现独立董事花瓶化、荣誉化、顾问化等问题,但我们仍应以宽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之,力求尽可能使之与我国现行法协

调,并在实践中改进发展,趋于完善。首先应解决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权利冲突的问题巴独立董事与普通董事的关系问题,还要确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建立独立董事的能力建设机制和选拔机制,明确独立董事的问责机制,建立独立董事的利益激励机制。二是采纳累积投票制。当董事会面临股东集团之间的严重利益冲突时,倘若小股东集团在董事会没有一席之地,就会在公司的各项政策中没有充分的发言权,该制度使小股东将其代言人选入董事会或监事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大股东与小股东间的利益关系。股东累积投票权是指股东在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监事时,按照累积投票方式参加选举董事或监事的权利。所谓累积投票是指股东所持的每一股份都拥有与股东大会拟选举的董事或监事数量相等的投票权,股东既可以把全部投票权集中选举一人,也可分散选举数人,最后按得票数决定当选董事或监事。鉴于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开始运作的时间不长,小股东权益保护十分脆弱,.公司法对之应采取强制主义态度。另外,不得刁难少数派董事,缩小董事会规模。

3.从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来看

我国公司法应强化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责任,规定经理不履行维护小股东权益义务的救济措施。

(二)在公司资本制度视角下

我国公司法在公司资本制度视角下完善保护小股东权益之保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实行折中授权资本制

我国的公司资本制以强制性规则为主,其主导思路是倾向债权人利益的保障,其制度模式可归结为以事先形式安排为特色的严格的法定资本制。这种资本制未能平衡公司参与人之间的利益,在防弊心态压倒兴利目标的既定框架内,偏重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忽视甚至阻却股东的投资回与投资退出的内在需要,从而在保障公司参与人方面出现规制上的失横;这种资本制模式欠缺合理控股股东滥用权限的机制,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权限的法律限制弱化,尤其是受托人义务与责任规制的弱化,无法切实保障小股东的权益。公司的资本制度模式主要有三种,法定资本制、折中资本制和授权资本制。就投资回的管制宽严而言,法定资本制模式下,强制性的投资回安排与不具有正当性的严格的分配标尺,过度地限制公司对股东利益的回;折中资本制模式下,投资回以资产负债表标尺为准绳,其中股利分配是一种立法的允许;授权资本制模式下,投资回是一个流行的商业判断,现金股利回是市场主流,公司分配的底线是公司是否具备偿债能力。就投资退出的渠道畅阻而言,法定资本制模式下,减资程序的繁琐、股份回购的严格禁止、股份回赎机制的缺失、异议股东评估请求权的空白,阻却了投资退出的空间与可能;折中资本制模式下,有条件地允许减资、股份回购、股份回赎异议股东评估请求权的运作,为投资退出开辟了附有条件的空间;授权资本制模式下,只要满足与公司分配同样的财务底线的要求,立法者给予闭锁公司股东以自我安排回赎与回购的空间,给予公开公司以自由回购、回赎股份的机会。所以,根据我国公司法实施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公司运作的状况仅仅为保护股东尤其是小股东权益就应当在公司法修改中采纳折中授权资本制。

2.有效遏制公司资本的空洞化,贯彻资本维持原则

首先要关注公司的注册资本进行事先约束;其次要防止公司资本的不当流失进行过程监控,须遵循股东不得退股或抽回出资、亏损或无利润不得分红、.公司一般不得回购自己股份等原则,对变相抽回公司资本或掏空公司资产的行为需特别防范,如严格控制关联交易或自我交易等。第三要构筑保护公司资本充实的安全网以进行事后救济,当公司股东利用各种手段掏空公司资本或公司董事为牟私利而致公司资产受损,股东或董事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如通过“揭开公司面纱”对低资本化实施阻却,通过责任保险对公司信用进行扩张,以诚信义务约束高级管理人员侵吞公司资产,采用衡平次位原则恢复以借款形式进行的投资等。

3.完善股权退出机制

小股东除可在股票市场上转让股份外,当其认为股东会决议对自己的利益构成或可能构成侵害时,应享有收买请求权,公司或控股股东应当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并赋予小股东通过诉讼手段最终实现该权利的权利。

(三)在公司收购中

我国公司、证券等法律法规中要加强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根据各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立法实践,我国证券法应对自愿的要约收购也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建议将证券法第82条中的“”这一表述删去,对资源的要约收购与强制的要约收购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应明确大量持股及其变动的信息披露之内容,比如,收购中使用的资金或其他对价的数量、来源、购买的目的及公司的发展计划;应规定一致行动共同持股的信息披露制度。

规制目标公司经营管理层在收购中的权利义务及反收购措施

规定小股东有知悉权、建议权、合理阻扰权等,经营管理层的通知义务、评价及公告义务、禁止阻扰义务等,未经股东大会同意,目标公司管理层不得采取反收购措施。

①明确规定强制收购豁免的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是股份为无偿取得,行使新股认购权,公司分离等原因而取得目标公司股份,因持股人的过失而持股的。

②明确对收购后续行为之规制

对于收购完成后的后续行为,建议在修改证券法时借鉴国外通行的做法,即如果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达到75%以上,可以由证券交易所安排其超过75%的部分陆续售出,以维持其上市价格。

另外,还应加强公司合并、分离、破产、解散等过程中的小股东权益保护。

小股东权益保护策略 篇2

一、现有小股东权益保护方法的缺陷

当前, 人们对保护小股东权益的制度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信息披露制。这是股份有限公司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基本制度和最主要的方式。现实中, 小股东获得的信息具有表层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小股东分散在公众之中, 如果披露一些具有内部秘密性的信息, 公司的竞争对手会搭小股东的“便车”, 于整个公司不利, 小股东的利益也会因此大打折扣。所以, 公司向小股东披露的信息都必须是经过筛选过滤的, 致使所披露的信息时效性和有用性都较差。因此, 信息充分与股东收益的正相关性, 在小股东这里可能失灵。就目前条件而言, 小股东就处于信息获得两难的地位, 信息不充分, 受大股东的控制, 信息充分则受公司竞争者“搭便车”给公司带来的威胁。此外, 为信息披露所付出的高额成本也是公司减少信息披露的一个主要原因。“信息披露越充分, 对投资者的保护固然越有力, 但公司的资本成本也越高, 经营负担也就越重。”因此, 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保护小股东的权益的力度是有限的。

其次, 独立董事制度。吸引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 维护小股东合法权益, 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问题的关键是, 独立董事由谁来确定, 怎么确定, 确定主体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若是大股东来确定, 独立董事对小股东的勤勉、忠诚义务就很值得怀疑。若是由小股东来确定, 又涉及到小股东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确定, 用“脚”投票的小股东能够用“手”或用“脑”来确定独立董事吗?用“脚”来确定的独立董事又有多大把握能够很理想地维护小股东的利益?若用脑子确定独立董事, 能换回来多少收益?如果把这点脑子用在“投票”上不更见效益吗?所以, 当今中国独立董事制度下出现的“花瓶”独立董事也就不难理解了。据调查, 我国“目前所有敢于公开对董事会或大股东发表反对意见的独立董事, 几乎在事后都选择了辞职。”

再次, 关于增强小股东在股东会中的议事决策力量制度以及对大股东的权限进行一定的限制制度所存在的不足。主要的制度设计有累积投票制度、委托投票制度、表决权代理与信托、赋予小股东提案权、利害关系股东表决权之排除等。但是, 第一, 这些制度设计不能回答在分散的、短期持股的小股东不得不用“脚”投票的情况之下, 怎么可能用“脑子”去从事委托授权给代理人或信托人, 去从事提案的行为问题。第二, 累积投票或复数投票权制度, 规定最低表决权数等, 虽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增强小股东的投票权, 进而鼓励小股东参与投票决策活动, 但这个环节所增加的效果也会被大小股东决策权抗争及大股东所控制的决策、执行等环节所消减。比如累积投票制度触动了同股同权的基本制度。在美国曾风靡一时的累积投票制度, 现在却被多数州取消, 至“1992年初, 美国各州立法仍保留该制度的只剩七个州, 且是肯塔基、怀俄明等工商业不发达地区。”第三, 对大股东课以诚信义务, 强制大股东考虑小股东的利益, 这种直接靠外力施压的做法由于执行的主体是大股东而会大打折扣, 甚至类似于与虎谋皮。这种做法只是为对大股东做道德评价提供标准, 或在一定情势下令大股东承担法律义务提供借口。

最后, 关于派生诉讼、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前者涉及到对公司法人资格挑战的问题, 后者涉及相关诉讼程序等问题。况且这种事后的司法保护会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正所谓“诉讼救济并不是万能的, 相反, 有时还有负面效应。”至于确立小股东知情权的制度, 更是一个本无新意的建议。因为“情”一直是小股东所追求的最基本目标, 包括信息披露在内的多数制度设计都是以此为中心的。

二、小股东的特点

小股东是对与对公司有控制权的大股东相对应的其他对公司无控制权的所有股东的笼统称呼。小股东具有如下特点:单个小股东持有股份数额小;小股东具有地域上的分散性;小股东所持股份的种类和数量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在现行法律制度下, 由于单个小股东持有股份数额小, 其对股份公司监管事务的参与影响力小。尤其是在没有更完善的参与机制条件下, 持股少的小股东参与公司事务的付出与回报的配比较低, 关心公司发展的动力小。小股东的分散性主要指小股东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地域, 不集中, 相互之间难以沟通, 进而难以形成能够对公司监管事务有一定影响力的力量。小股东的不稳定性是指在现行股份交易制度下, 小股东所持股票的流转速度很快, 对某一种股票持有的时间相对大股东一般较短, 这使得小股东对所持股份的公司的长远发展事项的关心动力不大。这些特点是小股东与生俱有的, 所有的保护小股东权益的制度设计都应考虑小股东这些无法改变的特点。

小股东这三方面的特点是有机统一的。流通股份总数一定的情况下, 单个股东持股数额越小, 股份分散的面积越大、范围越广, 股份公司的影响也就越大。广布分散的状况不仅利于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 也利于公司的稳定。同样, 单个股东持股数额越小, 也越利于转手流通, 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股份的流转, 同样会扩大公司的影响, 增强公司存在的社会基础。小股东的上述特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弱化了小股东对公司事务的参与力和监督力。分散的小股东由于持股份额小而能够快速转手, 使得小股东更多地关注每次转手所带来的收益, 忽视了对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关注, 有时即使关注也是出于所持股份何时出手, 以多高价格出手的目的考虑。这就使小股东容易失去对公司事务监管的权益。这正是小股东自身弱点的反映, 也是小股东在股份公司中成为弱势群体的真正原因。大股东也正是利用小股东这些弱点而为所欲为, 进而实施侵占小股东权益行为的。

参与管理与监督本是股东的责任和权利, 但由于上述原因小股东却不能享受这些权利, 也不愿意履行责任。这使得“监督成为公共品”致使更多的小股东愿意“搭便车”来享用大股东所带来的收益。世界上从不会有“免费的午餐”, 责任与权利是相伴生的, 不承担责任, 也难以享受相应的权利,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三、小股东权益保护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于小股东的特点和其在股份责任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股东利益成为一种具体的公共利益, 也就是说, 应该把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力度上升为“公共利益”保护的地位。为此在加强小股东权益, 进行保护制度的设计中,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制定符合小股东特点的制度。如果发现、承认、重视小股东的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制度设计, 所设计出的制度就会对小股东权益起到根本的保护作用。所以, 发现作为小股东的特点, 在现存法律制度环境之下, 进行制度创新才是探索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根本。

第二, 所设计的制度必须保证小股东能够积极参 (下转第77页) (上接第75页) 与公司事务监管。小股东实现相应的公司事务参与权是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 在小股东权益保护制度体系的构建中, 必须以此作为最高追求目标, 否则, 片面的目标和动机, 多数会产生权宜之计, 而不能营造出影响更为全面、更为长久的制度。

第三, 必须兼顾大小股东双方利益的原则。大股东一般是公司的创始股东或者起主要控制作用的股东。无论出于保护大股东积极性的目的, 还是维护大股东控制的股份责任公司基本制度出发, 都应考虑大股东的特点和利益来设计相关制度, 决不能因设计保护小股东的制度而侵害了大股东的利益。那样也会间接地造成对小股东利益的损害。

打造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伞 篇3

会计账簿与会计报告不同,可能涉及公司的秘密,更能反映董事会的不正当经营行为,所以各国在公司立法中都有该项查阅权。扩大股东知情权范围,已是公司立法大势所趋。妨碍知情权行使的最大障碍是信息披露制度的欠完备,财务会计信息的欠真实,这需要强化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中介机构的责任追究制度。

扩大中小股东知情权和异议请求权

首先是扩大中小股东知情权的范围,提高知情权质量。扩大股东知情权范围,明确权利实现路径,已是公司立法大势所趋。我国公司法规定比原公司法股东知情权范围有了明显。但是,中小股东仍然无权查阅会计账簿,由于会计账簿与会计报告不同,可能涉及公司的秘密,更能反映董事会的不正当经营行为,所以各国在公司立法中都有该项查阅权。另一方面,妨碍知情权行使的最大障碍是信息披露制度的欠完备,财务会计信息的欠真实,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尽快配套解决,主要措施是强化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中介机构的责任追究制度。

扩大中小股东异议请求权

一是公司经营状况调查请求权 中小股东有正当理由怀疑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或章程的重大事实时,有权请求法院指定检查人调查公司的业务和经营状况。日本、英国公司法都有这方面的规定。当股东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达到一定期限,并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存在违反法律或章程的事实时,可以请求法院指定检查人如会计师、审计师等对公司进行调查,检查人在调查后向法院提交调查报告书,然后由股东大会据之做出处理决定。二是异议股东股份收买权。公司法赋予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要求大股东收购其股份,这些条件包括:公司有利润但连续三年不分红,公司重大重组等。考虑到我国股份公司股份转让受到诸多限制,转让渠道不畅通,股东很难实现股份顺利转让,应当赋予股份公司中小股东与有限公司股东相同的股份收买权。三是降低公司解散请求权的条件。我国公司法第138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但是现实中,由于每个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同,股权分散、股东众多的公司要联合1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一股独大的公司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要区别公司不同的情况,规定不同的公司解散请求条件。

再者,要完善控制股东对少数股东的信义义务。一是控制股东对少数股东的信义义务。传统公司法理论认为,股东有别于公司董事,他们不必对公司和其他股东承担法律义务。其原因在于:首先,就股份的性质而言,“股份是一种财产,它是一种由股东为自己的利益而享有和控制的财产”,故股东以追求本身之最大利益为原则,行使其股东权,而无需顾及其他。其次,股东和公司是独立的法律主体,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即除出资额外,不对公司承担其他责任。再者,就股东的身份而论,在股东会上投票的股东并不同于在董事会上行使表决权的董事,他们并非以任何形式的公司代理人的身份在表决,所以,他们的行为仅取决于自身的意志,而不应附加其他的条件或课以其他特殊的义务。然而,由于控制股东在公司中的特殊地位,就很容易通过在股东会中行使表决权中委派管理人员、签订控制合同等方式,滥用其权力,从而损害公司及少数股东的利益。为此,控制股东须像董事、经理一样履行信义义务,以善意合理的心理对待公司的控制权。此时,传统公司法理论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控制股东信义义务理论也应时而生。二是控制股东信义义务违反行为及其诉讼救济。控制股东违反信义义务大致可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为股东会决议中滥用表决权。当控制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时,不论股东会的决议事项是与公司业务执行直接相关,还是与股东利益直接相关,任何股东都有权利提起股东会决议无效之诉。而且在控制股东违反信义义务直接侵害其他股东利益的场合,滥用表决权的控制股东还应向蒙受损害的少数股东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蒙受损害的股东为追究控制股东的此处责任而提起的,应当属于直接诉讼。另一类是为不当使用对公司事务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当控制股东不正当使用对公司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时,由于其直接介入公司执行,地位类似于董事,一般情况下,其违反信义义务侵犯的主要是公司利益,股东可代位公司提起派生诉讼,如控制股东侵吞公司财产、进行不正当关联交易、夺取公司有利机会等。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控制股东主要侵犯的是特定的少数股东的利益,此时,受害股东可直接针对控制股东提起诉讼。这类情形主要有:控制股东排挤、压榨少数股东。控制股东进行内幕交易,交易的对方股东有权对其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控制股东溢价出让控制权。为此,西方国家控制股东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的适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控制股东对公司业务事项之影响,而是将其扩大适用于控制股东与控制权有关的交易。

建立派生诉讼的激励制度

首先是确定派生诉讼为非财产诉讼。派生诉讼直接利益归于公司而不是归于原告,因此,不能将派生诉讼界定为对原告的财产诉讼,此外,如果作为财产请求权案件,那么派生诉讼的高标的额将使中小股东因不能支付巨额受理费而不能提起派生诉讼,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日本自1948年导入派生诉讼制度之后至1993年长达40余年的时间内,该制度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运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额的案件受理费使广大股东望而却步。因此,需要确定派生诉讼为非财产诉讼,从而收取原告较低的受理费。

其次是实施诉讼费用补偿制度,借鉴美国的公司对股东的诉讼费用补偿制度,确立我国的诉讼费用补偿制度,即如果原告胜诉,则由公司承担 尽管公司不是派生诉讼中的原告,但由于其为受益者,所以这样规定是合理的。同时,由于在原告胜诉的情况下,其可不必承担相关费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鼓励利益相关者行使诉作用。再次是慎用诉讼担保制度。费用担保制度使得那些没有财力的中小股东无力提起诉讼。因此,法院在判断是否命令原告股东提供担保时应慎重为之。四是确立胜诉股东直接受偿制度,为鼓励股东提起派生诉讼,应当给予胜诉股东直接偿权,即区别对待胜诉股东和有过错的股东,原告股东在以下场合享有直接受偿权:派生诉讼对于滥用公司财产的内部人提出;派生诉讼中存在善意股东与有过错的股东;公司不能持续运营。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和法律现状 篇4

摘要:小股东的权益保护是法律公平正义原则和股东平等原则的内在需要,公平、正义、平等一直是法律的主旋律,本文从分析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和限制大股东滥用权力的法律现状从而引出公司法规定中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并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中小股东;大股东;权力滥用;

一、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的发展,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增多,这样也导致了公司这个专有名词逐渐的深入到大家的讨论话题。而公司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的健全和完善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其中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如何才能限制好大股东“一股独大”的局面,做到公司法中规定的股东平等原则,实现法律的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小股东也是持有公司资本的一定份额享有股东权利的主体,只不过所占份额较少。由于我国公司法采用资本多数表决制度,这样大股东实际上对公司的重大事项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导致了中小股东的权益不能得到保护。由于二者之间的资本差额巨大,导致表决权之间的影响大小不一样。他们之间的不平等严重影响到了中小股东的利益,违背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因此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应该提上议程。

二、中小股东权益法律的保护现状

我国目前的《公司法》是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的。我国目前的法律中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股东知情权

在公司的管理活动中,一般情况下都是大股东负责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或者大股东指定的人来管理,这样中小股东就不能了解到了公司的经营状况等相关信息。所以我国公司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股东的知情权,股东有权查询、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公司会计账簿。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

(二)股东提案权

由于召开股东待会,一般都是大股东及其相关负责人决定讨论事项的,中小股东并不能把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和事项在股东会上通过,因此我国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条对股东的提案权做出了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再股东大会召开十日前提出临时议案并书面提交董事会;董事会应当在收到提案后二日内通知其他股东,并将该临时提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三)股东会的召集权

股东大会一般都是由董事会召集,由董事长主持,而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一般都是由大股东决定的,这样导致了中小股东对股东会议召开产生了阻碍。我国公司法第四十一条和和第一百零二条对此规定了,董事会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大会会议职责的,连续九十日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的持有股份的时间并没有规定。这是我们在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问题时候,需要注意到的地方。

(四)股份回购请求权

由于股东会的决议大股东的态度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往往这些决议不一定符合小股东的利益,在这个时候小股东就可以请求公司回购其股份。我国公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了三种情况下可以行使股份回购请求权主要包括: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公

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五)诉讼权利行使

在公司运行的时候,公司的管理人员有时候难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坏到了公司的股东或者公司本身的权益。如果直接威胁到了公司股东的利益,公司股东当然可以直接向其提起侵权之诉。可是当公司高管利用自己的权限侵犯到了公司本身的权利,而作为小股东的一方虽然知道,但是从诉讼法的角度看由于其不具有起诉资格,并本能起诉公司高管,但是根据我国公司法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的,前述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者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其中他人侵犯公司的权益,股东可以参照本条执行。

一、限制大股东权利的法律现状

(一)资本多数决的例外

我国公司法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资本多数决原则,这就使得大股东在实际公司经营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有时候所做的决议会侵害到小股东的权益。但是我国公司法中也是规定了资本多数决的例外,第四十三条,对股东的表决权规定了,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果我们小股东在成立之初或者在修改公司章程的时候能把这条加进去的话,对保护自己的权益有很大的用处。但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这里的第四十三条仅仅是针对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而股份制有限公司并没有此条规定,这主要受制于两个公司的性质不同造成的。

(二)累积投票制度

累计投票制度在国外运用的很早,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够限制到大股东的权力。累计投票制度在我国公司法中规定了,其中第一百零六条对此制度详细的介绍了。这里我们通过此条也看出了一点问题,这个累计投票制度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规范,同时也只是限制运用于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的情况下。不过不管怎么样也能看到公司法的进步,这种制度很好的能够实现小股东希望在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中有自己的代言人。

(三)表决权排除制度

由于担心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滥用股东权利为自己提供担保,从而损害到公司的权益。我国公司法第十六条规定了,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或者股东大会决议(不像其他一般担保可以由董事会做出决议)。而涉及到该项担保利益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不得参加本次股东会议的表决。这样就很好的限制了大股东滥用权力为自己提供担保。

三、立法建议

我国公司法对小股东的权益保护,限制大股东的权力滥用方面的法律规范有很多值得赞扬的地方,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公司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和董事、高管利用职权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我国公司法也对大股东侵犯小股东的权益提供了很多的救济途径。当然小股东的权益保护仍然受到了现实层面的层层干扰,我们应该更多的借鉴国外法律的一些经验,更好的完善我国公司法律制度。以下是我个人对如何保护小股东权益,限制大股东滥用权力提出的一些立法建议。

(一)完善股东表决权的排除制度

我国公司法仅仅对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有利益的股东表决权排除。我国公司法对此种表决权排除规定范围为过窄,在这里个人建议,应该规定只要涉及到股东权益的事项,该股东都应该实现回避,例如投资该股东的控股的其他公司。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其限制范围过窄,应该规定公司的决议涉及到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权益的时候,都必须排除此类股东的表决权。

(二)完善累计投票制度

我国公司法对累计投票制度的规定并不是强制性的规范,而是任意性的规范,这样在适用起来的时候公司并不一定就会采用此项制度,从而导致此项制度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而且此项制度也仅仅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有所规定,对有限公司并没有规定。因此我个人建议应该扩大累计投票制度的范围,规定不仅仅在股份公司中适用,而且在有限公司中也该有此规定;而且应该对公司累积投票制度从现在的任意性规范改成强制性规范,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此项制度的立法意图。

(三)资本多数决的不足

我国公司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自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从立法者的本意上来看是要能够保护好中小股东的权益,但是公司章程的规定并不是小股东能够决定的,而且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会会议修改公司章程必须经过三分之二以上的表决权的股东通过。从这两点里看,又回到了大股东的这边了,因为公司章程的内容完全由大股东决定了。因此立法者应该对此项制度进行一些改革,比如说在形成公司章程的时候由几个出资人按照人数而不是资本数决定公司章程的内容。

(四)强化小股东股东大会召集权

我国公司法规定了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股东请求时,董事会应当召集临时股东大会。这条规定了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股东,笔者认为这个规定有点高。因为现实市场化越来越发达,巨资企业也很多,这样大部分小股东持有的股份是很少的。就算几十个几百个人加起来也不一定有百分之十的股份,因此笔者建议将百分之十的持股比例降低到一个合适的比例,例如百分之三或者百分之五的持有股份。而且公司法对临时股东大会会议的召开,并没有做详细规定例如没有说到董事会拒绝提议,这些中下股东如何救济。

(五)增设瑕疵股东大会决议的救济权

股东大会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不仅表现在对股东表决回避制度、大股东表决权限制等事前预防方法上,也应表现在当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存在瑕疵时的对小股东事后救济措施上。我国公司法第111条规定“股东大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但对此规定缺乏具体的配套措施,如有权提起诉讼的股东资格,提起诉讼的时效,要求赔偿的权利等未作规定,同时该规定并未赋予股东有提起“撤销之诉”,“无效之诉”的权利,就必然使得股东诉权的实现缺乏有效的保障。因此,立法者应加大股东大会的责任,允许股东在其合法权益受到股东大会侵害时有权向法院提起“停止侵害之诉”“可撤销之诉”、“无效之诉”及“损害赔偿之诉”。

结语

保护中小股东是法律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市场繁荣向上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千万不能忽略到这些小股东的地位,他们可是经济繁荣向上发展的重要基石。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忽略了大股东的利益,不能一味的打压大股东,保护小股东。这样过度的偏向做法也是不利于公司的发展的,希望以后的立法者在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理论知识的时候也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做到既保护了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也不至于限制了公司发展的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 曹富国.少数股东保护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小股东权益保护策略 篇5

股东平等原则是现代公司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按股份的多少、少数服从多数;二是大股东不得滥用权力压制中小股东。二者并具,才能体现福分明珠精神。而在我国公司法制度中,主要以股东对公司的投资额座位衡量的标准,实行按比例的平等。因此,股东平等原则就简单滴异化为股份平等原则,即一股一表决权。相应地,公司的表决方式便采取了资本多数决原则。在实践中,大股东为追求私利,往往滥用这一原则,屡屡法神侵害中小浮动权益的事例。可是我国公司法在规制大股东滥用股权、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规定。因此,规制大股东滥用股权的行为,强化保护中小浮动的权益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股权的现状是公司法要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客观原因。中国股权的特点:一是股权高度集中;从总体上看,国家股以及国有法人股控制的股权占40%左右,处于控股地位。第一大股东的平均股权比率为43.93%,而这些第一对大股东80%以上是国家机构或者国有法人。这就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国有法人股东手上。也因此,中小股东的权利难以体现,一股独大,由大股东掌握的董事会往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决定上市公司的资产配置和命运。二是股权流动性差,大量的法人股不能流动。给予以上分析,我国公司股东的实力非常悬殊,是的股东之间无法双赢,大股东滥用其手中的权利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无力反抗。

一连串影响巨大的案件向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大肆圈钱,庆联谊、美尔雅等一连串影响巨大的案件向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大肆圈钱,侵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例,中小股东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甚至颗粒无收。侵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例,中小股东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甚至颗粒无收。这些严峻的 事实表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现实需要和紧迫性。事实表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现实需要和紧迫性。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实质上无外以下几种主要途径: 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实质上无外以下几种主要途径:虚假出 资;操纵发行价格;操纵利润分配;操纵信息披露;侵吞公司和其他股东的财产,其中又包括 操纵发行价格 操纵利润分配;操纵信息披露;侵吞公司和其他股东的财产,利用发起人对资金的代管地位直接截留募集资金、利用发起人对资金的代管地位直接截留募集资金、直接挪用从属公司的资金作为控制股东对公 司的投资或者作其他用途、控制股东 借用 从属公司的资金,无偿的、借用”从属公司的资金 司的投资或者作其他用途、控制股东“借用 从

属公司的资金,无偿的、不安全的交易最终使从 属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控制股东要从属公司为其债务担保,使从属公司陷入债务旋涡、属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控制股东要从属公司为其债务担保,使从属公司陷入债务旋涡、利用公司机会、控制股东强制处理股东股票;关联交易等。利用公司机会、控制股东强制处理股东股票;关联交易等。

三、我国《公司法》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性规定 1. 中小股东的知情权 2010 年 12 月 Special Zone Economy 特区经济 125 《公 司 法 》对 中 小 股 东 的 知 情 权 也 做 了 比 较 详 细 的 规 定。其 中,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在第 34 条中规定:“股东有权查 阅……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公司会计账簿。”对于 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 第 98 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章程 …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者质询。” ② 引进限制表决权制度。限制表决权制度是指当以股东持有股份数额超过法律规定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限额以上时,超过限 额部分的股份不再享有表决权。该制度能限制大股东控制股东大 会,以适度平衡大股东与小股东的表决权的悬殊。许多国家和地 区根据自己的国情确立了限制表决权制度。我国新《公司法》没有 规定此项制度。笔者认为我国公司法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规 定,引进此项制度。2. 中小股东的提案权《公 司 法 》的 103 条 第 二 款 规 定 :“单 独 或 者 合 计 持 有 公 司 百 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十日前提出临时提 案并书面提交董事会”,此规定意在提升中小股东话语权,有利于 推进公司民主决策,实践公司正义。③ 健全派生诉讼制度。现行《公司法》虽对代表诉讼的原被告资格 及 程 序 做 了 相 应 的 规 定,但 一 些 规 定 表 面 上 看 很 合 理,但 其 实质上却为代表诉讼的进行制造了很多的障碍。如 《公司法》第 3. 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股份收买请求权是指当公司股东大会经过多数表决通过决 议,就公司章程的修改,公司合并或分立,解散等重大事项做出决 定是,持有不同意见的少数股东所享有的要求对其持有的股份由 公司或其他股东依公平合理的价格购买,从而退出公司的权利。《公 司 法 》在 第 75 条、第 143 条 分 别 列 明 了 股 东 行 使 股 份 收 购请求权的法定情由。22 条第 2 款与第 3 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 会,董 事 会 的 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 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做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 求人们法院撤销”,“股东依照前款规定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可 以应公司的请求,要求股东提供相应的担保”。由于公司股东大会 或董事会决议往往涉及的标的巨大,如果法院应公司的请求要求 作为代表诉讼原告的中小股东提供相应金额的担保,他们根本无 力承 担,最 后 只 能 放 弃 诉 讼,也 就 难 以 达 到 通 过 诉 讼 保 护 公 司 利 益的目的。对此,笔者觉得应从两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在诉讼费 用上,无论诉讼标的大小如何都按统一的标准收费 ;第二,原告股 东的诉讼行为必须是善意的,即股东在提起诉讼是应是真实,慎 重和善意地为公司利益提起诉讼,而不是为股东个人谋求不当利 益。4. 公司解散请求权《公司法》第 183 条赋予股东解散公司请求权,即公司经营管 理发 生 严 重 的,继 续 经 营 存 续 会 使 股 东 利 益 受 到 重 大 损 失,通 过 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 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5. 股东诉讼制度股东直接诉讼是指股东纯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基于股东 地位向公司或者其他股东或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公司法》在原 有基础上扩大了股东直接诉讼范围,并对原有的条款进行了完 善。涉及股东直接诉讼权的条款有第 22 条(决议无效及撤销之 诉),第 34 条(查阅公司会计账簿之诉),第 75 条(异议股东股权回 购之诉),第 153 条(对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的权利),三、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措施 各国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 是确立和加重董事、各国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确立和加重董事、经理

与控股股东 对公司和中小股东的诚信义务,防止其滥用职权;二是赋予中小股东救济权,对公司和中小股东的诚信义务,防止其滥用职权;二是赋予中小股东救济权,如中小股东提请 召开和自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所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召开和自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所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独立董事制度。该制度是为了解决公众公司在股权十分分散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制度。出现小股东对公 该制度是为了解决公众公司在股权十分分散的情况下,司的经营管理态度冷漠和普遍搭便车的现象,司的经营管理态度冷漠和普遍搭便车的现象,公司被无人监管的内部人控制谋取非法利益的问 题,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结果。引进外部独立董事,保持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独立性,明确 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结果。引进外部独立董事,保持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独立性,界定董事会与管理层的职权,界定董事会与管理层的职权,在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维持一种制衡关系就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 职权 择。2.累积投票制。该选举制度是指当股东大会选举两名以上的董事时,股东所持的每一股份 累积投票制。该选举制度是指当股东大会选举两名以上的董事时 股东所持的每一股份 都拥有与将要当选的董事总人数相等的投票权,都拥有与将要当选的董事总人数相等的投票权,股东可以把所持有的全部表决票集中投向一名 或数名董事候选人,并以得票相对多数决定董事的当选。董事的这种选举方式,可以克服 一股 或数名董事候选人,并以得票相对多数决定董事的当选。董事的这种选举方式,可以克服“一股 一票”、资本多数决 原则下,直接投票造成多数股东把持、操纵董事会人选,资本多数决”原则下 一票、“资本多数决 原则下,直接投票造成多数股东把持、操纵董事会人选,小股东无法使自 己的一名候选人当选的弊端。己的一名候选人当选的弊端。3.表决权的限制与排除。表决权的限制是指为防止大股东操纵股东大会决议的表决,损害 表决权的限制与排除。表决权的限制是指为防止大股东操纵股东大会决议的表决,止大股东操纵股东大会决议的表决 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对其持有的表决权加以限制。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对其持有的表决权加以限制。表决权排除是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就某一 事项进行表决时,如果某表决权人与该事项有特别利害关系,事项进行表决时,如果某表决权人与该事项有特别利害关系,该表决权人及其代理人均不得行 使表决权,也不得代理他人行使表决权的制度。该制度具体可分为: 使表决权,也不得代理他人行使表决权的制度。该制度具体可分为: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和董(监)事表决权排除制度。事表决权排除制度。4.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它是指当将要出现公司经营政策、组织结构、财产等方面下 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它是指当将要出现公司经营政策、组织结构、列重大变化,列重大变化,持不同意见的中小股东有权依法定的程序要求公司以公平的价格收购其持有的股 ;(2)公司章程的重大修订;(;(3)份,退出公司:()公司分立、合并;()公司章程的重大修订;()公司出售其全部或主 退出公司:(1)司分立、合并;(:(要资产;()公司受让他人全部营业或资产,对公司营运有重大影响;(;

(5)要资产;(4)公司受让他人全部营业或资产,对公司营运有重大影响;()公司章程规定的 ;(其他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是矫正股东利益失衡的工具。其他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是矫正股东利益失衡的工具。5.中小股东的诉权。(1)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撤销和无效之诉。当股东大会或董事会 中小股东的诉权。()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撤销和无效之诉。(的召集程序、决议方法违反法律、行政法或决议的内容违反了公司章程,的召集程序、决议方法违反法律、行政法或决议的内容违反了公司章程,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 益时,中小股东有权于法定期间请求法院撤销股东大会的决议; 益时,中小股东有权于法定期间请求法院撤销股东大会的决议;当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决议内 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直接或间接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时,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直接或间接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时,中

小动物权益保护现状与出路分析 篇6

一、立法现状

(一)保护的动物范围过窄

按国际通用的标准,动物可以划分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各种动物地位平等,应该得到同等的保护。然而我国只有保护野生动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保护实验动物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其他动物却不在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其他动物的保护长期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例如2002年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案件,由于动物园的熊不属于野生动物,对刘海洋的处罚找不到合适的定罪量刑依据,最后刘海洋免予刑事处罚。网上盛传的女子虐猫事件,由于猫只是伴侣动物,不能适用《野生动物保护法》,最终也仅以公开赔礼道歉收场。

(二)法律法规数量较少,可操作性较差

我国有关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少且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而发达国家例如英国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专门性法律有10多部,如《动物保护法》、《鸟类保护法》、《野生动植物及乡村法》、《宠物法》、《兽医法》„„不仅涉及的面广,而且不断修订。而且我国动物保护的法律原则性条款太多,欠缺可操作性。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该法全文四十二条大部分是原则性指导性条款,几乎找不到可操作条款,这给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立法目的存在缺陷

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定的出发点并不是保护动物的权利,而且出于功利主义保护我国自然资源、经济财富。而我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完整的动物保护的总括性法律,更没有动物福利法律,甚至没有“动物福利”的概念。连保证动物生存权利的法律都没有,更谈不上保护动物不受虐待。

二、社会事实问题

(一)遗弃行为导致流浪猫狗泛滥

目前,造成社会问题最多的、难于管理的是流浪猫狗,而这些流浪猫狗大多来源于被遗弃的家猫家狗以及它们的二代、三代„„

北京国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动物保护志愿者孙海阳对此深有体会。她曾经居住的小区挨着一个农贸市场和一所大学。春节前后以及大学毕业季,她居住的院子的流浪猫就会多起来,原因是因春节,市场打工人员回家了,毕业季大学生毕业了,他们饲养的猫狗,有的因无法处理而被遗弃。

同时,猫的繁殖力非常惊人,孙律师2008年向北京市政府提交的一份建议函中有一个引自相关专家的数字:一对成年猫及其后代,能在7年的时间内产生总计42万只猫!

此外,“对伴侣动物的繁殖缺乏管理,无序繁殖、贩卖行为也是宠物数量激增的重要原因。”孙海阳律师说。

(二)人与动物的冲突实际是人与人的冲突

动物一般分为野生动物、工作动物、农场动物、实验动物、观赏动物、伴侣动物,而作为宠物的猫狗和因被主人遗弃而流浪的猫狗,属于伴侣动物。中国首个以反虐待动物、改善动物生存境况、促进人与自然发展为目标的非公募基金会、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简称它基金)创会理事马挥认为,目前在城市中,看似是人与伴侣动物之间的矛盾,实则是由于对待宠物态度的不同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说得严重点,已经造成了人群的裂痕,言语冲突,甚至激烈的行为冲突,后果非常严重,这是因宠物而引发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三)虐待猫狗甚至食用猫肉、狗肉的现象广泛存在

随着流浪猫狗的增多,人与动物间的矛盾越来越多,虐猫虐狗事件频频见诸网络及报端,有的是为了满足变态的欲望,有的是借残害猫狗泄愤,更有甚者,以虐猫虐狗取乐,而更普遍的虐待者恰恰是猫狗的曾经的主人。动物保护组织和志愿者在高速路上拦截运输猫狗货车的新闻屡见不鲜,虽有成功解救案例,但更多的是因运输者有“动物检疫证”等文件,导致执法民警奈何不得,志愿者无奈而返,一车车猫狗被做成“名菜”端上餐馆的餐桌。

孙海阳律师也曾亲身参与救猫行动。“救助志愿者曾拿着猫贩子的‘检疫合格证’找到江苏省农业厅,农业厅出具的这个‘检疫合格证’是伪造的盖章证明,我代表志愿者以猫贩子涉嫌伪造公文、印章罪到当地公安局报案,但之后却不了了之。”

“实际上,中国根本就没有肉猫养殖场,合法的肉狗养殖场是否存在也存疑,现在大量运输所谓肉用猫狗现象背后,百分之百存在违法行为。如果是偷盗家养宠物,就犯了盗窃罪;如果是抓捕流浪猫狗,或者随意收购农村看家狗,然后作为肉用猫狗进行经营、最终端上餐馆餐桌,就违反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孙海阳律师说。“此外,我国也没有猫狗肉屠宰后的检疫管理办法,而未经检疫的肉是不可以供给食客吃的。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能够认真执法,违法经营猫狗肉供人食用的事情是不该发生的。

(四)猫狗的管理考验城市管理水平

1、要管理好宠物和流浪猫狗,也是对城市管理智慧的考量。

“你所生活的城市出现了很大的一群猫狗,这真是很大的一件事。”马挥认为。管理城市中这么一群特殊的居民,确实值得城市每一个部门参与其中,制定、建立相关的配套措施。其实,对宠物的管理,实际上是对宠物所有人的管理,比如解决狂犬病问题,关键是给猫狗打疫苗,而不是等人被咬了才去给人打;又比如,猫狗的抓捕、绝育、领养等问题的有效解决等等。

对流浪猫狗的管理,动物保护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个人也已经行动起来。孙海阳在2003年开始喂养流浪猫不久就发现,猫有极强的繁殖能力,驱赶和灭杀是无效的,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与一些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研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引进TNR管理救助流浪猫理念,即抓捕、绝育、放归,放归后由小区志愿者负责照顾,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理念也获得了北京市政府的认可,从2008年开始,由市政府拨款,委托一些动物保护志愿者组织,发放免费绝育单,只要是流浪猫,都可以凭单到动物医院免费实施动物绝育手术。

对于小区的流浪猫,一些爱猫志愿者主动承担了喂养工作。孙海阳认为,喂流浪猫是为社区做好事,但做好事要讲究方式方法,卫生问题、扰民问题、美观问题必须注意。比如,如果要在住一楼的人家窗外喂猫,先要和人家协商好,满足人家的正当要求,搭的猫舍要干净整洁,不要喂剩饭剩菜影响卫生,喂完后要打扫残渣等。当然,最重要的是,作为喂养人,一定要给猫做绝育,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抓捕,可以向专业志愿者求助。

2、缺少政府部门牵头

公安部门是宠物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市畜牧、工商、市容、卫生等部门协调相应工作,随着限制条例的出台和不断修改完善宠物管理日趋成熟,但是依然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流浪动物进行管理,限制条例也没有对流浪猫狗的管理有明确的规定。因为城市居民对收容流浪动物的反对意见比较大,而且管理流浪动物要花钱,很多单位都不敢管。

而且目前也没有政府主导的收容机构,几乎都是网友自发组织的团体,还有一些爱心人士也在进行收养。但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合适的场所、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没有足够的人员根本无法解决目前流浪猫狗激增的现实情况。

3、宠物市场管理混乱、宠物医疗市场不规范

目前,很多城市及地区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宠物交易场所。主要宠物市场集中在公园,在步行街、桥下也有些散见的宠物交易。在这里宠物随意被繁育、没有经过检疫的小狗随意买卖,很多消费者买回去的是病狗,治不好或者治疗费用过高,干脆扔掉。另外,很多狗贩用串狗冒充纯种狗,当买家发现后选择抛弃,也是流浪狗激增的一个原因。

宠物医院的收入主要来宠物药品销售。据调查,宠物医药的成本并不高,但是由于宠物医疗的发展一直跟不上宠物消费需求,加上专业人才匮乏现在的宠物医疗市场非常暴利,增加了养狗人的经济负担,以致于有些狗一旦生病就被抛弃。宠物药品价格并不属于政府定价范围,不牵涉大部分人的利益,政府只负责办理动 物防疫合格证以及动物诊疗许可审批。因此宠物医疗完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宠物医不规范院按照经营及成本情况自行定价。

出路分析

一、出台相关法律加以约束

“从精神文明建设看,虐杀动物,给社会造成血腥暴力的氛围,败坏社会风气,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非常不利,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非常不利;从社会管理看,遗弃宠物带来的治安问题、环境问题、处置问题等,以及非法经营所谓肉用猫狗引起的社会冲突,均造成很大的社会秩序管理成本。因此非常需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对这些行为进行制约和处罚。凭借技术手段是可以实现有序管理的,比如芯片技术。办理狗证时,就给狗打疫苗、放置芯片,通过芯片记录宠物主人信息和宠物相关信息,这样如果宠物走失,主人可以很容易把它找回来,如果被遗弃,也可以方便地找到它的主人进行处罚。很多国家就是这样操作的。”孙海阳律师说。

此外,她认为,还要出台动物繁殖和销售等方面的管理规定,严格控制为了盈利的繁殖和销售,从而控制很大一部分流浪动物的出现。

出台相应动物保护法规也是WTO以及我国参加的多个国际公约的要求,并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贸易收入。孙海阳律师认为,我国至少应初步出台“反虐待动物法”,其主旨应是约束主人、养殖人的行为以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比如按动物天然习性提供适合的生活条件,不强加给动物不必要的痛苦等。

二、具体操作方案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收容场所

明确政府的牵头作用和管理责任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必须有一套对流浪动物进行管理的系统,从部门分工、管理流程、资金使用各方面在法律上得以明确,各部门合理分工,协调合作,责任明确,避免多头管理或者相互推诿扯皮。保证从宠物买卖、宠物免疫、宠物登记、宠物医疗到宠物收容各个环节有人肯管,有人能管。

民间的力量是分散的、自发的,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参与活动。北京在流浪动物管理上有成功经验,由公安部门设立专门的收容机构,用法律明确规定收容范围、收容场所、认养条件等,比如说:规定了收容动物的范围,包括捕捉的流浪动物、动物主人不愿继续饲养的动物、依法留置或没收的动物以及危难中的动物等等。对于市民无力继续喂养的猫狗,可以送到规定的收容所, 但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弃养动物的成本,减少弃养动物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二)强化宠物主人的责任机制

1、具体实施办法:

1)建立专门办理宠物登记的机构,政府对其合法性予以承认; 2)订立法定登记程序及其他登记相关事宜;

3)宠物主人到依法设立的机构办理登记,给宠物以身份认证; 4)经过身份认证的宠物,应得到有关立法的保护; 5)立法规定宠物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

6)宠物所有者按法律规定承担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

2、意义:

强化宠物主人的责任,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在发生宠物受虐等现象时,纠纷的处理有法可依。

(三)对小动物类型进行合理划分,发挥不同类型动物的作用

1、具体实施办法:

1)对“伴侣动物”和“经济动物”进行明确定界定;

2)对于“经济动物”,建立专门场所,集中养殖。人道饲养,人道屠宰,严格检疫,并制定法律加强监管;

3)对于“伴侣动物”,法律应加强保护,不得非法宰杀、食用。

2、意义:

分类后,即可以对“伴侣动物”进行保护,满足人们情感需求,又可以发挥“经济动物”的作用,满足市场需求。

(四)整治宠物市场、规范宠物医疗价格

政府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的宠物交易市场,把过去分散的不合理的宠物市场一同规范在其中,给狗贩一个合法的经营场所,也便于统一管理。进入宠物交易市 场的卖家必须要缴纳一定的综合管理费并进行登记,卖家对售出的狗,都必须签下健康合同7-15天,如果在时间内出现问题,必须无条件退换小狗;卖家必须如实的提供小狗的疫苗情况和接种时间。最后,要有畅通的投诉渠道和明确的处罚措施,一旦收到买家的投诉,经核实后,给予一定的处罚,严重的可以取消卖家再次进入宠物交易市场的资格。这样在源头上避免买家买到病狗,或者花高价买到串狗的情况,也减少了抛弃的可能性。

小股东权益保护策略 篇7

一、法人治理结构概念和内涵

法人治理结构, 也称为公司治理结构, 是指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情况下, 所有者基于约束和制衡经营者, 防止其滥用职权, 引导经营者围绕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开展经营活动的需要, 精心构建的一系列委托代理人制度、企业领导制度, 以及设立的一整套组织机构。

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掌握公司的最终控制权;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 其主要职能是对企业经营进行战略指导, 拥有决策权;监事会行使监督权;经理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事务, 实行个人负责制, 享有执行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各司其职, 形成了法人治理结构这个有机整体。

从法人治理结构概念的本质看, 只有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权责关系, 明确每个角色的权责边界, 规范各组织机构的工作流程和程序, 建立健全高效运行机制, 才能达到既相互制衡, 又长期合作, 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最终保护企业各方利益的目标。

二、改制企业治理结构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对改制企业的调研中发现, 无论是国有控股公司, 还是国有参股公司, 在法人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以及国有小股东权益保障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决策层和执行层高度重合。

改制企业董事会中都没有聘请外部董事, 董事绝大部分是在执行层中担任经理、副经理职务的人员, 也就是说, 绝大多数董事是执行董事。这事实上造成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合一, 使董事会很难客观、公正地完成“评价经理业绩、并决定其报酬”的工作, 法人治理的分权和制衡很难实现。

2. 内部人控制明显。

多数改制企业所有权过于集中, 而且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 公司决策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应该作为所有者产权代表的董事会, 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 又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权责界定模糊, 加上决策程序不健全、不规范, 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 对有些企业来说, 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基本上形同虚设。

3. 责任意识尚未明确建立起来。

公司治理中非常强调公司责任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责任的区别。我们知道, 董事会决策是票决制, 即“集体决策, 个人负责”制。董事会的决议没有违反法律、公司章程和其它行政法规而造成的失误及损失属公司责任。但董事会的决议如有违反法律、公司章程及其它行政法规而造成的损失由参与决议的董事担负赔偿责任, 这属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这种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应在改制企业明确建立起来。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只有少数已改制企业有这种条文规定。这恰恰是改制企业应该通过改制而细化的东西。

4. 监督机制薄弱。

对改制企业, 国有股份保留较少, 一般都在2 0%以下, 成为名副其实的小股东。由于规模较小, 这些企业一般不设监事会, 只设一名监事。国有股东一般只派出一名董事, 不派监事, 因而无法或难以有效地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国有资本因为是小股东, 不能直接对改制企业审计检查, 大部分改制企业的会计报表也未接受社会审计监督, 因而国有小股东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保护国有小股东权益的建议

改制企业要真正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必须抓住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要求, 在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

1. 经营权和决策权必须分开。

这是实现相互制衡的基础条件。规模较小的企业, 经营管理团队相对较少, 董事会成员和经营层成员可以适当重合, 以减少管理成本, 提高经营效率, 但应当有超过半数的成员为非执行董事。另外, 外部董事是使董事会成为真正决策机构的必要保障, 也是公司利用“外脑”的重要形式。应该逐步引入外部董事, 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公司。

2. 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责边界。

这是各负其责的重要前提。在健全组织框架、配备健全人员的基础上, 以责任为核心, 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 明确治理结构的权责边界。通过清晰的权责配置, 建立起权力、责任、义务有机统一的责任体系。

3. 规范各组织机构的工作流程和程序。

这是保证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关键。在明确权责边界的基础上, 重点要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 使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制度化、具体化、流程化。比如, 对规模较小的企业, 董事会不设专业委员会, 可委托经理组织有关人员拟定相关方案, 提交董事会审议。形成董事会决议过程中, 董事个人如有不同意见, 要明确写明自己的意见;对于需提交股东会的重大经营事项, 按程序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通过后由经理组织实施。

4. 建立对董事会及成员、监事会及成员和经理年度和任期绩效的评价制度。

这是考核各组织机构及成员履职情况并予以奖惩、调整的重要依据。可采用授权人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相互评价的办法。比如对董事会, 着重其从规范运作、有效决策和贯彻股东意图等方面评价;对董事个人, 着重从其在履职义务、完成任务、工作结果上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

5. 强化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

这是加强企业财务规范运作、保障小股东 (包括国有) 权益的重要举措。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 应在企业的董事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同时, 在公司章程中规定或补充规定, 每年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审计一次, 以弥补国有小股东不能直接对参股改制企业进行审计监督的缺陷。

四、结论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若干问题管窥 篇8

关键词: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中小股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今年来,中小股东受到大股东的损害也比较严重。因此,对中小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原因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 中小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原因

1.1 中小股东无法及时充分的掌握公司信息

关于公司一些重大的事项的决策,股东需要事先对公司的相关的信息及经营的情况进行了解。但由于资本多数决的原因,中小股东在公司里处于劣势的地位。股东参与公司事务的管理决策和经营活动对于保障股东取得收益是很重要的。而股东有效实施这些活动必须先掌握公司相关的财务和业务的具体信息等。因此,应让公司的中小股东能充分行使其知情权,中小股东的各项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加强中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的控制能力。

1.2 拥有多数表决权的控股股东支配着股东大会

因中小股东在公司中的表决权处于劣势地位,控股股东在股东大会上达成一致的表决意见,少数中小股东的表决就会被忽略,其关于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和董事的选举等都无法发挥其所具有的表决权应有的作用。中小股东对公司事务的影响力几乎不存在。且因中小股东自知对于股东大会的决策无法进行控制,导致其不愿出席股东大会,保持旁观,不参与公司事务的管理与决策。中小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等的人选也受到大股东的操控,使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掌控,进而损害到中小股东的权益。

1.3 大股东单方面行使权力

公司中大股东通常会利用自身优势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其长期操纵公司,不让中小股东掌握公司的经营和运作的具体情况,隐瞒重大决策的信息,拒绝向中小股东分红,使其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变相的对中小股东的权益进行损害。大股东主要通过欺骗中小股东,进行虚假出资,或者通过对公司资金的非法占用拖欠往来账款,或者用公司资产担保其个人债务。这些行为都变相的削弱了公司的运营能力,使公司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减少了中小股东的权益。

2 加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

2.1 加强保护中小股东在公司的知情权

对于中小股东的知情权的保护,公司应对其现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建立起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的制度,让公司的所有股东能及时了解公司的财务及经营方面的情况。

2.2 完善公司股东大会的累积投票制度

累积投票制指公司在股东大会中进行董事或监事的选举时,股东持有的股份有和选举人数相同的投票权,股东可以将投票权分散开选举数人,也可集中投给一人。最后根据票数决定选定的人选。大股东通常都是通过代表其利益的董事来损害公司利益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若通过实行累积投票,在进行多名董事及监事的选举时,其投票可以决定一定比例的人选。这种选举方式使得中小股东在董事会中也有代表自身利益的人员存在,从而避免了代表大股东利益的董事及监事的候选人都当选。这种投票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专权。调动中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与经营的积极性,让其在股东大会中的表决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公司制的发展不仅只需要大股东的参与,还需要更多人进行投资参与,因此应加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还可设立独立董事,保证其能代表公司整体的利益的董事。不過目前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还不完善,我国对其的相关规定也比较少,这些因素使得独立董事缺乏专业水平及出色的洞察力和决策能力,无法为公司做出有利的决定,给公司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对相关的公司法进行完善,让独立董事制度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让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3 限制控股股东的行为

控股股东不能任意处置股东及公司的财产。为此,应加大上市公司经营信息向公司所有股东的披露,并加大对于违法及违规案件的处理的力度。此外,还应完善公司的资产评估制度,并通过相关制度来对控股股东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还应对关联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加强审计及评估机构在其中的监督与评估的作用。首先为避免高买低卖转移资金的现象的产生,应通过评估公司对关联交易中的实物进行科学合理的作价评估。并通过审计机构有效监督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

2.4 鼓励中小股东积极行使股东诉讼

虽然股东个人有权为了公司利益向法院提起股东代表诉讼,但因公司的中小股东很多都是公众投资者,其在信息获取、资金的实力及专业知识和在公司运营的操作技巧中和大股东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也导致中小股东在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据来维护自身权益,而被法院驳回。因此,可以将这类案件规定为特殊案件,将举证的重心放在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股东身上,让中小股东可凭刊登在报刊上的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证据,让大股东或上市公司对举证进行负责。若经查明不是被告过错,则不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3 总结

总之,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对于我国公司制度的完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公司能够健康正常的运作和发展,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的制度及法律进行完善,保护中小股东在公司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吉明.关于新公司法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3,14(34):78-79.

[2]冯振亚.现行公司法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规定的分析[J].商,2013,18(1):20-21.

[3]李凤莲.我国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现状与优化路径[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05(4):37-38.

上一篇:中式烹调师岗位职责下一篇:小班美劳课教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