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探讨(共9篇)
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探讨 篇1
根据2006年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关联方交易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同时,准则中还给出了关联方的定义及范围,关联方交易的十一种类型。与旧准则相比,其披露的范围有所扩大,在关联方及关联方关系的确认上更加完善,而且更能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关联方交易而形成的关联方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关联方交易作为一个中性的经济范畴,是企业间经常发生的经济行为,并呈现出了逐步增长的趋势。关联方交易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更有消极的一面,从我国证券市场现状看,关联交易不仅是许多上市公司成功“保牌”、“保配”的有效措施,更逐步成为了一些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和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重要工具。
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动机
(一)企业改制上市 企业要上市,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通常采取资产重组、非经营资产剥离、资产置换、资产租赁等一系列的关联交易“造”出一个达到标准的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原有的亲缘关系,使得上市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由于人事交叉、股权控制或影响而形成复杂的关联方关系,并自然而然的带来商品购销、资金借贷和资产租赁等关联交易。
(二)获得配股资格 企业上市后,在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主要方式就是配股,而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为了使有限的资金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国家对于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在正常经营无法达到配股条件的情况下,上市子公司往往利用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来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努力达到净资产收益率10%的配股条件,以便充分发挥上市子公司的“壳”资源价值。
(三)防止股票退市或被ST处理 按我国证券市场管理制度,上市公司在两种情况下被认为是财务状况异常(ST,specialtreatment),其一是最近两个会计的审计结果显示其净利润均为负值;其二是最近一个会计的审计结果显示其权益低于注册资本(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如果上市公司在三年内不能扭亏,就要退市(2002年5月1日以前是被PT,之后取消F,r制度)。所以,许多sT公司利用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在两年亏损之后,第三年神奇般地扭亏为盈。另外,处在ST边缘的上市子公司也同样利用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使自己免于被ST处理。
(四)隐藏上市公司利润 许多上市公司本期经营业绩较好,但为了防止以后经营、业绩下滑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如配股等,就通过关联交易将本期利润转移到母公司或大股东,即将本利润隐藏起来,待以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时再从母公司转回来。[1][2][3]下一页
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表现形式[!--empirenews.page--](一)控股大股东与上市公司进行不公平的资产买卖 在全球兼并风潮中,不公允的资产买卖大量存在,这种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已屡屡成为大股东掠夺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隐蔽手段,即使在证券法律较为健全的西方国家,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上市公司向控股大股东输出资产和控股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据资料统计,在关联方之间进行的资产买卖中,上市公司向控股大股东输出资产的比例达到78%,而控股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的资产只有22%,并且输出的资产大多是低价的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很少真正把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处理掉,而注人的却是高价出售的劣质资产。通过这样的资产买卖,大股东让上市公司“管理”了这批资产,而最后受到损害的一定是公司的小股东。
(二)上市公司为控股大股东提供担保 这种担保不是以相互间存在互惠条件为前提,而是由处于控股地位的多数股东利用其表决权优势而取得的,它不仅使公司徒增经营风险,也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增加受损的可能性;据深交所统计,在深市上市公司中,2006年为大股东担保的有155家,占总数的30.1%,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或其下属公司提供担保总金额近300亿元,占相关上市公司净资产的10%以上。可以想象,一旦出现借款因到期无法偿还的问题,担保人和债务人都要承担连带责任,于是受害的便是中小股东了。
(三)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配股得来的资金或无偿拖欠公司货款 上市公司配股得来的资金,应按配股说明书予以使用,但有的却被其控股公司挪作他用。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的关联交易中,也存在母公司拖欠上市公司货款而不付逾期违约金的情况,该货款在公司的账簿中长期体现为应收款项。这些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必然损害股东的利益。
(四)多数股东利用不公平买卖掠夺公司利润 由于许多公司与对其控股的多数股东存在行业上的依存关系,多数股东可能利用其表决权的优势,向其控股的公司高价出售原材料或低价购买产成品,甚至抢占公司投资前景较好的项目,从而掠夺公司利润。这种不公平的关联交易给多数股东带来了额外利润,但是却极大地损害了少数股东的利益。
(五)以上市或配股为由长期占用上司公司资金 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滑,不符合上市或配股条件时,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输入利润,实现“保牌”、“配股”成功。这样一方面会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被上市公司“优良的业绩”所欺骗,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母公司拿出自己的优质资产输入上市公司,其目的是为了将上市公司作为其直接融资的工具,当上市公司得以包装上市或配股融资后获取资金时,就会被母公司视为“提款机”,再通过关联交易将从中小股东那里募集的资金套回集团公司使用,这一过程受损害最大的是中小投资者。
(六)通过隐蔽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危害中小股东利益关联 交易逐步“非关联”化,是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由于我国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一些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转移经济利益的行为。为了规避监管,这些公司常常通过以下几种不违规的形式来掩饰其违规的实质:通过形式上消失但仍具有一定实质意义的关联关系;通过过桥公司来完成,一笔交易变成二笔非关联交易;通过层层控股和参股的形式,逃避有关关联交易规范的约束。而这样的交易只是为了控股股东的利益为前提的,中小股东的利益“秘密”的受到了侵害。[!--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下一页
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下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与关联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是制止不公允关联交易泛滥、维护关联交易公平的根本保障。我国现有的法律对关联交易规制的不完善是导致上市公司频频发生不公允关联交易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该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理化措施,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旨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制度。如将关联公司纳入公司法体系,通过关联企业专章立法来规制关联交易;在关联企业专章立法中规定股东大会批准制度、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等,从事前预防和事后补救两方面来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予以法律规制,建立完善的关联交易法律体系,从制度上避免不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
(二)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上市公司独立性 由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重组而来,国有股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占绝对优势,也即所谓的“一股独大”。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应当以强调股权的适度集中,充分发挥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为目标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理想的股权结构应该是股权相对集中,前几名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当的格局。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进行国有股减持,并在减持的过程中引入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形成几个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当的格局。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可以考虑在《公司法》中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聘任、任期、工作时间等做出合理的规定;引入市场禁人机制,对于那些不能诚实履行独立董事职责的,规定在几年内不得担任独立董事或永久取消其担任独立董事的资格;通过改革独立董事的提名方式和津贴决定方式,来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三)加强对新上市公司的审核管理 加强对新上市公司的审核管理是从源头上控制不公平关联交易产生的重要措施。对于新改制拟发行的上市公司,首先由该企业的主管部门监督公司上市时的规范改制工作,将真正体制优良的公司推向资本市场;其次,应由中国证监会审核公司发起文件中所载资料的真实性,监督发起人建立起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优良的上市公司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基础。
(四)约束控股股东行为 在《公司法》中,董事被认为是公司的受托人,因此董事对公司负有诚信义务。对于股东个人对公司并不负有特别的忠实义务,其在投票表决时,一般会只考虑自身利益。大股东与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时,由于可能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该股东就必须对公司及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控股股东的这种诚信义务要求控股股东在行使其控制权时,应信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滥用其控制权。如果其对公司施行某种可能对公司或小股东利益构成威胁的行为,就要受到诚信义务的约束。违反该原则,就应承担赔偿责任。对控股股东要求诚信义务是对控股股东权利施加某种限制,保证中小股东利益不受侵害的重要手段。在强调控股股东诚信义务的基础上,详细的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则能更加有效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empirenews.page--](五)依据实际,进一步完善关联交易界定 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尽管已经对关联交易的范畴有所变更,同时提出对关联交易的确认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是就目前我国关联交易的现状来看,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这一交易形式的出现是对这一确认原则的考验。因此,如何灵活的应用这一原则还需提出更进一步的实施细则,全面界定关联交易是监管关联交易的基本,同时也是对中小股东利益的维护。
(六)加大对违法违规关联事件惩罚力度 对于上市公司采用关联方交易来粉饰公司的经营业绩,转移利润,或者提高大规模的担保等,如果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没有进行披露,或者说披露不充分的,除了对公司要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和行政处罚外,对管理当局也应进行严厉地经济、行政、甚至刑事处罚。同时,对相应报表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所属的事务所,也应承担连带责任。通过经济、行政、甚至刑事方面的约束,关联方交易将会趋于公允化,可以合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探讨 篇2
关键词:中小股东,权益,侵害,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公司成为市场主体的主要形式。但是, 近年来, 一些侵害中小股东的案例却时有发生, 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尤为明显。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成为当前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难题。中小股东权益在哪些方面容易受到侵害, 权益受侵害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对中小股东的权益进行保护, 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表现
按照公司治理的原则, 股东的地位虽然是平等的, 但由于股东的投资数额不同, 他们在公司的权利却是不同的, 往往投资越大, 股东的权利就越大, 在股东开会表决的时候, 就有较大的表决权, 这样由于中小股东的表决权较小, 其权益往往会受到大股东的侵害。主要表现在:
(一) 不平衡的公司权利机制
虽然说《公司法》中明确规定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完善的治理结构, 但是由于大股东所占的股份大, 表决权也较大, 就会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 因此在股东大会进行决议表决时, 大股东就可以利用较大的表决权选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 这些公司的执行机构就能代表大股东的意志。另外在大股东能通过股东大会的表决, 让大股东的意志上升为公司的意志, 中小股东想反对也会由于表决权不够而无能为力。在这样的一个代表大股东意志的公司治理机构中, 中小股东的权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
(二) 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来侵害中小股东权益
近年来, 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损害股民的利益权益的案例时有发生。大股东往往是利用自己控股股东的身份, 控制所选举出来的董事会、经理, 再通过这些人的运作, 牺牲公司的利益, 从事有利于大股东的不正当交易, 如输送给其他公司利益, 从中个人拿回扣或受贿, 或者是关联交易、资产转换等其他手段使自己收益而让中小股东蒙受经济损失。
(三) 信息不对称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
在很多上市公司中, 大股东作为作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往往控制着董事会、经理主要的执行机构, 对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信用能力等着最真实、最充分的了解。但广大中小股东有时仅仅参与投资, 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 他们获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对外公报。但在当今的中国证券市场中, 上市公司的虚假披露信息得不到严惩, 证监会的监管不利, 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弄虚作假, 对公司进行包装, 制作假的报表, 发布虚假不实或误导性信息等;另外, 部分上市公司在公报中忽略公司风险, 甚至遗漏一些关键性的信息, 从而误导中小股东。因此, 上市公司的公开的信息由于其真实性、完整性等方面不足, 从而影响中小股东做出正确的判断, 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完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中小股东知情权
由于部分公司存在着一股独大的情况, 这就造成公司与股东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前面也介绍了很多的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都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所以有必要扩大股东知情权, 《公司法》第34条、第98条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知情权。但通过这两个法条的对比,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有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权利, 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则没有这项权利。笔者认为由于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件也经常发生,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也应当享有这项权利。但是这项权利不能滥用, 因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众多且构成复杂, 如果每个股东都去上市公司查阅公司会计账簿, 必然会对公司的经营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到底哪些股东可以查阅公司会计账簿, 笔者认为可以对可查询会计账簿的股东进行一定的限制, 例如可通过法律规定, 股东只有满足单独持有或合计持有公司股份的3%以上, 才有资格申请查阅公司会计账簿, 这样的规定既对申请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股东做出了必要的限制, 又可以防止股东随意查询而影响公司运作, 通过此项规定, 还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的而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发生。
(二)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中小股东获取上市公司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信息披露, 并根据相关的信息决定他们的投资策略。因为股份公司的掌控者是公司的大股东及其代理人, 他们的信息来源广泛且真实, 并且大股东拥有大量的私人信息, 且得知相关信息的时间比中小股东早, 因此大股东都可以利用这些私人信息进行交易, 如我们俗称的“老鼠仓”, 以此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信息披露制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制度, 体现了公开、公正、透明, 它是弥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因此, 上市公司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相关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状况和可预见的风险因素等信息, 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完整、没有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上市公司还应对其虚假披露信息承担连带责任。
(三) 进一步完善累积投票和表决权代理制度
现在公司进行决策时通常采用的是资本多数决策原则, 这种做法会使大股东通过形式上的公平掩盖事实上的不公平, 以其持有股份的优势操纵公司, 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累积投票制, 是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 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 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这样可以促成小股东将其代言人选入董事会和监事会, 增强中小股东的话语权, 从而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公司治理就是以协调和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为关键,尽可能的扩大各股东利益,同时有效保障公司职工、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人员的合法利益,作为投资者中的重要成员,保護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现阶段公司治理当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缺陷,导致中小股东权益被非法侵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一、当前公司治理的现状
1.独立董事与监事会未能发挥作用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公司治理工作,对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制约,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公司主要采取独立共识和监事会发挥制约作用,然而当前绝大多数公司虽然成立了独立董事,但是仅仅只作为一种社会兼职,并没有任何的实际权力,无法对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等进行审查,另外很多公司都存在不配合独立董事工作的现象,使得独立董事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往往需要受到管理层的约束,因此很多公司的监事会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起到监督作用[1]。
2.大股东占据绝对的领导决策地位
股权分置是我国股票市场当中存在已久的问题,公司无法流通法人股和国有股,社会公众股是唯一能够流通的股,这也意味着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虽然同属于一种股但是二者的股权不同,现阶段在各大公司当中非流通股所占比重远远超与流通股,已知现有的最高控股比例已经突破88%,占据绝对的控股地位,因此这些控股股东无论是在召开股东大会还是参与投票表决方面拥有绝对“话语权”,所持流通股比例较少的中小股东自然不受重视,其合法权益也经常遭受侵占。
3.利润分配政策不明,分红问题争议多
当前拥有清晰明确利润分配政策的公司寥寥无几,基本上近九成的中小股东尚未有合理回报,虽然有部分公司打算派发现金红利,但是现金分红的派发比例过低,投资者无法获取正当回报。然而,公司的业绩却蒸蒸日上,股票收益和净资产收益均呈现出逐年上涨趋势,公司获取了高额利润却不愿意分红,中小股东的权益再次受到侵占[2]。
4.信息披露制度存有缺陷
现如今,公司出现财务丑闻,高管人员纷纷落马的消息不绝于耳,特别是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大量隐瞒事实、误报信息的情况,还有部分公司在披露信息时避开重点和关键问题,譬如说公司贷款、负债等方面的问题,这对于投资者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干扰和误导,很多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因此而受到损害。
二、加强公司治理,切实保护中小股东权益
1.股东大会
在公司当中能够具有最高决策权力的机构就是股东大会,每一位股东依据自身实际持有的公司股份行使表决权,为了能够切实保护中小股东权益,避免“一股独大”情况的发生,需要适当赋予中小股东部分权利,比如说会议召集权和决策权,中小股东拥有会议召集权能够有效避免大股东为防止自身利益受到侵害选择不出席股东大会,而决策权则是指在股东大会上改变传统一股一票的决策形式,比如说利用互联网实现在线网络投票,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股东大会的召开成本,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中小股东行使投票权[3]。
2.明确利润分配制度
公司需要尽快明确利润分配制度,在公司内部章程中将具体利润分配办法进行明确标识,董事会也要及时作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并且有独立董事会发表相应的看法或意见,董事会也需要对于未能及时作出预案用报告的形式说明原因。我国证券会规定连续单年没有进行现金利润分配的公司,剥夺其向社会公众发放股票、可转债券的权利,也不允许其向原有股东配售股份,由此可见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受到有效保护。
3.中小股东自我保护
中小股东还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过去中小股东基本上将全部的注意力放置在自己的投资利益上,因此很少主动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包括内部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等等,这也为大股东侵占其合法权益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如今中小股东通过不断强化维权意识,积极主动参与股东大会,第一时间了解公司的具体信息,对公司大股东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提高诚信意识
公司需要加强诚信意识,严格监督和管理公司经理以及董事人员等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为其建立专门的诚信档案,一旦发现高层管理人员存在挪用公司钱款、玩忽职守等违法乱纪行为,立即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公司内部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每一次进行信息披露时都需要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不隐瞒、不误报,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4]。
三、结论
总而言之,作为公司重要的投资成员,中小股东同大股东一样,其合法权益需要得到应有的保护,针对当前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频频受损的情况,公司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管理力度,明确利润分配制度并且在公司内部积极加强诚信意识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利用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公司高层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中小股东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与股东大会主动获取公司信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切实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有效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芦峰,王云芳,薛彪.关于公司治理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D].暨南大学,2015.
[2]孔东民,刘莎莎,黎文靖,邢精平.冷漠是理性的吗? 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与投资者保护[J].经济学(季刊),2015,01:1-28.
[3]穆雅斌,向红梅,潘春丽.上市公司治理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4]肖月桂.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下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篇4
利,并且能够切实行使,只 有这样股东投资公司的目的才能实现, 因此法律明确规定股东的权利, 并且为股东权利的行 使提供有效的程序安排, 就成为股东目的实现的重要内容.而这一点对于中小股东来说是更 为重要的,因为中小股东由于自己的资本少,所以在公司中处于事实上的弱者,自己的权利 极易受到大股东和被大股东控制的公司的管理层们的侵犯, 因此如果法律能够明确规定股东 的各项权利, 尤其是对于中小股东来说非常重要的权利, 那么中小股东就能够非常清楚地知 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 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 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该如何寻求司法救 济,从而能够较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另一方面,如果法律能够明确规定股东的各项 权利,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各项权利,大股东和公司的管理层也就不敢轻举妄动,肆意侵犯中 小股东的权利,从而为中小股东能够得到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确认和保护各项股东权, 一.确认和保护各项股东权,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一)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股东行使一系列权利的前提和手段, 尤其是对于中小股东, 由于在实践中大股 东把持着公司的运作, 中小股东一般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 只有依靠行使知情权才能 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得公司信息,因此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对于他们各项权利的行使就是十
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对中小股东的知情权的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保护便无从谈起.因此, 为了有效保护中小股东,我们必须强调对中小股东的知情权的确认和保护.面对这一问题, 我国新《公司法》给予了回应.我国新《公司法》第 34 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 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二)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特别调查权 当中小股东有正当理由怀疑公司存在违反法律和章程的重大事实, 或公司经营者严重违 反法律或公司章程, 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时, 可以请求法院或专门机构指定检查人员调查公 司的财务状况,公司股份交易等,以此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值得一提的是,中小股东不 得滥用知情权和特别调查权干扰公司运营.(三)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质询权 中小股东作为股东,要想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股东权,要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离不开 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确切了解;因此,当中小股东认为公司的经营有问题,会损 害包括自身利益在内的各个主体的利益时, 或者他们就股东大会的会议议题和议案中的有关 问题有疑问时, 他们可以口头或者书面向相关的机构, 如董事会, 经理, 监事会等提出疑问, 并且要求他们予以解答和说明, 从而有
有利于自身股东权的行使和权益的维护.这就是中小股 东的质询权.(四)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提案权 股东提案权是指股东在股东大会召开前或召开期间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向股东大会提 交请求大会决议的事项.由于大股东可以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赋予中小股东提案权,便可 以克服“资本多数决原则”被滥用的缺陷,弥补中小股东的弱势地位,避免中小股东被动的 议事和表决, 能够保证中小股东将其关心的问题提交股东大会讨论, 实现对公司经营决策的 参与和监督.(五)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表决权 表决权的行使是股东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资本多数决原则” 而在 的作用下, 中小股东的表决权极有可能会沦为“形同虚设”的境地,如果中小股东的表决权没了,那么 股东的利益也就没有了保障,因此为了避免中小股东的表决权“形同虚设” ,就必须采取相 应的措施来对“资本多数决原则”作出修正,以保护中小股东的表决权.“累积投票制度” 为我们提供了选择.(六)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退股权 公司是股东投资获取收益的工具, 股东投资后, 有权依照自己的合理判断对公司经营过 程中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影响自己实质利益的事项作出决定.但是, 当股东会被少数控股股东 所控制时,中小股东便很难甚至无法在股东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在特定情形下,赋 予中小股东要求公司回购其股份的权利, 从而退出公司, 就成为中小股东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的重要手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退股权或者说是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七)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分红权 不管是大股东, 还是中小股东, 当初他们投资设立公司都是为了从公司日后的经营利润 中获取相应的回报,就像我们常说的公司是各个股东为了获利的工具.因此,如果公司在获 利后, 不是把红利积极主动地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者章程的规定分配给各个股东, 而变成了任 由控股股东谋取利益的专用工具,那么中小股东本应得到的合法权益就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所以法律有必要对股东的分红权, 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分红权作出相应规定, 以保护中小股东 的利益.(八)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权和股东(大)会的召集和主持权 公司的股东大会应定期召开,但是,当公司出现特殊情况时,便应该召开临时股东(大)
会,以维护各类主体的利益,这对于公司的运营来说是必不可少和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 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权就是非常必要和重要 的.董事会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大会会议职责的,监事会应当及时召集和主持;监 事会不召集和主持的, 连续九十日以上单独或者
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探讨 篇5
如何保护中小股东权益?
*ST丹化改嫁 要求中小股东让渡25%的股权为其偿债
时间:2009年08月14日 08:20:07 中财网
*ST丹化的中、小股东认为,*ST丹化今日面临退市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丹东集团拖欠公司欠款所致,因此要让渡完全要让大股东过渡自己的!
经历了多次的重组失败,*ST丹化又再次抛出重组的消息,但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的重组需要公司全体股东付出代价。
8月6日,*ST丹化公告称,丹东化纤(全名:丹东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又名:*ST丹化)重整和资产重组,需要对公司出资人权益进行调整。丹东化纤全体股东按照一定比例让渡其持有的丹东化纤股票。丹东化学纤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丹东集团)让渡其所持股票的30%(43,264,934股),其他股东分别让渡其所持股票的25%(61,446,576 股),用以清偿相关债权。
连年的亏损,使得*ST丹化随时处于退市的危机之中,这次的重组成为了*ST丹化的救命稻草。但投资者并不认同*ST丹化的让渡方案:“我们为什么要为公司的重组付账?”但也有投资者担心:“如果不支持的话,公司就会退市,到时就什么都没有了。”
8月13日,本报记者多次致电*ST丹化董秘办公室,但都会听到电话另一端传来“您要的号码无法接通”的回音。
重组=减少25%股份
不重组=损失所有股份
8月6日,*ST丹化公告称,为了挽救丹东化纤,使丹东化纤恢复生机和持续发展,减少债权人和出资人的损失,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丹东化纤重整和资产重组,需要对公司出资人权益进行调整。丹东化纤全体股东按照一定比例让渡其持有的丹东化纤股票。丹东化学纤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让渡其所持股票的30%(43,264,934股),其他股东分别让渡其所持股票的25%(61,446,576 股)。
按照以上调整方案,全体股东共计让渡股票104,711,510 股,该等股票将按照丹东化纤重整计划草案的规定清偿相关债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重整计划草案涉及出资人权益调整事项的,应当设出资人组进行表决。参加本次会议的出资人范围为截至2009 年8 月7 日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登记在册的全体股东。涉及股份总数390,000,000 股,其中限售流通股为146,958,724 股,占股份总数的37.68%;无限售流通股为243,041,276 股,占股份总数的62.32%。
这一公告公布后,*ST丹化的中、小股东们激愤不平,认为导致*ST丹化亏损的是大股东丹东集团,而且公司大股东丹东集团至今还欠公司的债务没还也是*ST丹化亏损的主因,清偿债权也是大股东的问题,为何要所有股东都让渡25%的股票。但也有投资者担心,如果*ST丹化重组不成,一旦退市,损失的就是持有的全部股票。
中小股东与大股东博弈
权益调整
*ST丹化称,考虑到丹东化纤目前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平衡债权人、股东和职工的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丹东化纤重整计划草案安排对出资人权益进行调整。在丹东化纤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出资人组表决通过本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且获得人民法院裁定批准后,丹东化纤才可能避免破产清算。同时,丹东化纤将通过引入重组方进行资产重组,恢复生产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早日实现恢复上市的目标,切实保障丹东化纤股东的合法权益。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公司管理人恳请全体股东支持丹东化纤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很明显,要想*ST丹化不被破产清算;要想*ST丹化继续经营下去;要想让自己手中的股票保值,就得支持公司的人权益调整方案。那么,*ST丹化的中、小股东又会如何选择呢?
据本报记者调查得知,*ST丹化的一部分中、小股东采取完全否定态度,表示要维护自己的股东权益;另有一部分*ST丹化股民认为让渡自己手中25%的股票有些过多,希望公司能够调整,并提出公司大股东应该付大部分的责任。“
1、大股东承担ST丹化暂停的全部责任。由此,大股东至少应该承担让渡的绝大部分责任。
2、大股东有钱,第一,30多万平方米的地(已经公告给上市公司!),第二,持有本公司的股权,二者之和,足以有能力承担让渡的绝大部分责任(例如80%)。”
依据《破产法》,重整计划中涉及出资益的调整时,在表决时应当设出资人组对该事项进行表决。出资人组表决重整计划时,《破产法》对出资人组在出席会议的出资人过半数同意,且所代表的出资数额占出资人组出资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赞同时方为该组通过重整计划。这种表决很容易出现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出资益调整的方式分两种:一为协商调整,即经股权持有人同意后对其股权的调整。二为强制调整,即不顾出资人的反对,在重整计划草案中列明对出资人的股权进行调整的标准和方式,然后交由债权人会议对该草案进行表决。在经法院认可的评估机构评估破产企业的净资产为零以下、出资人对企业破产有重大过错或需要引入新的资金时,可以不经出资人的同意在重整计划草案中对其股权进行强制调整。
有中、小股东提出,“我们要求开通网络投票,在股东大会否决让渡方案!避免大股东操纵。”
据*ST丹化8月13日晚间最新公告称,因原定于2009 年8 月14 日上午9 时在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四楼第五法庭召开的丹东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债权人会议无法按时召开,导致原定于2009 年8 月14 日下午14 时在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五楼第八法庭召开的丹东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出资人组会议也无法按时召开。
中小股东控诉:
*ST丹化大股东欠款不还
目前,*ST丹化面临的处境就是不重组就要退市。
*ST丹化的中、小股东认为,*ST丹化今日面临退市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丹东
集团拖欠公司欠款所致,“大股东经营管理不好导致破产,还欠公司8亿不还,而小股东股价却从17跌到3.6元,要让渡完全要让大股东的!”
根据*ST丹化披露的资料显示,大股东丹东化学纤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1996年成立,控制权曾历经两次转手,第一次由丹东市人府于2004年将丹化集团90%国有股权转让给一家营企业---升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次由升汇集团于2006年年底将该部分股权交付丹东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控制权的回归,是因为升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未按照丹东国资公司与其签订的相关协议履行还款义务,根据丹东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升汇投资将其持有的丹化集团90%股权交付丹东国资公司。
*ST丹化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要从2006年说起。*ST丹化2006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大股东丹化集团占用*ST丹化资金达4亿余元,当时*ST丹化的实际控制人为升汇集团。而截止2006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大股东及其他关联企业各款项合计8.247亿元,应付大股东及其他关联企业各款项合计1.398亿元,应收应付相抵后,公司应收关联企业款项6.85亿元,截至今年6月31日,*ST丹化应收关联企业款项约6.83亿元。
因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一事,*ST丹化的中、小股东曾一致上告要求维权。
此后,2008年1月28日,*ST 丹化公告称,丹东化学纤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ST 丹化控股股东,下称“丹化集团”)及关联企业于2006年度新增占用本公司资金1.338亿元。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丹化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占用公司资金6.9698亿元,损害了上市公司利益。丹化集团未及时通知本公司进行披露,丹化集团及本公司的行为违反了有关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公司及公司部分董事公开谴责。为此,公司及公司董事会向广大投资者致歉。
结果出来后,投资者最关心的是*ST丹化的大股东什么时候还款。原本丹化集团打算将拥有的31.4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作价5.9亿元用来偿还上市公司债务。但是由于债务纠纷,丹东市中级人法院将该土地判给了丹东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严义明律师认为,这表明大股东以及当时*ST丹化的管理层没有尽到保护上市公司利益的义务,相关人员或将面临中小股东的起诉。
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探讨 篇6
公司法介入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 化解资本多数决原则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冲突需要公司法的介入。分析各国《公司法》可以发现, 资本多数决原则一直是各国在平衡公司内部股东权益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原则, 其主要体现的是将持股优势股东的意志上升为公司意志。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 资本多数决原则在提高公司决策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之作用, 也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股东的投资热情。[1]但资本多数决原则往往更加有利于维护大股东的权益, 虽然广大的中小股东也享有表决权, 但由于其所持有的股份十分有限, 其在表决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正是由于资本多数决原则的运用, 使得大股东利用该原则剥夺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进而引发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因此, 需要公司法对该原则的适用进行一定的限制, 以切实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避免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与纠纷。另一方面, 让股权平等原则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 股权平等是一项颇为重要的原则, 从目前我国《公司法》的体系来看, 虽然没有将股权平等原则写入公司法的基本原则, 但《公司法》中提出了一股一权的规则, 这在本质上体现就是股权平等原则。中小股东与大股东相比, 其在持股数量上是不占任何优势的。[2]因此, 如果只是在形式意义上坚持股权平等之原则, 那么对于广大的中小股东而言, 其并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二、新公司法与旧公司法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保护的比较分析
(一) 完善股东会议召集和议事规则
针对旧公司法中股东大会只能由董事会或大股东发起和召集的问题, 我国新公司法中第41条和第102条新增了中小股东召集股东大会的权利, 并降低了公司股东自发召集股东大会的要求, 这对于广大中小股东来说, 可以通过提议召开股东大会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这是我国公司法的一大进步, 避免了大股东对于股东会的绝对控制权。不仅如此, 我国新公司法还规定了中小股东可以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股东大会上提出相应的议案, 并可以在股东大会中获得通过, 从而实现中小股东参与公司经营的目的。[3]对此, 我国新《公司法》第103条第2款规定:“持有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东, 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十日之前提出临时提案, 并书面提交董事会”。由此, 我国新公司法新增了中小股东的提案权, 使得其合法权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
(二) 扩大中小股东的知情权
股东知情权是股东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 从世界各国针对公司立法的发展态势来看, 股东知情权的范围逐渐在扩大。我国旧公司法只是对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知情权有所规定, 而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知情权, 却没有做出明确之规定。即便如此,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小股东往往难以实现自己的知情权, 因为虽然旧公司法规定了股东有查阅会计报告、对公司经营提出质询和建议的权利, 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 中小股东往往难以将此权利具体化, 大股东经常以公司法没有规定为由阻挠中小股东会计账簿, 这直接损害了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对此, 我国新《公司法》第34条和第98条扩大了股东的知情权, 明确规范股东不仅仅可以查阅董事会决议、股东会议记录、公司章程等等, 还可以查阅股东名册和会计账簿。
(三) 完善股东退出机制
完善的股东退出机制是现代公司的鲜明特征, 也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旧公司法的规定中, 股东向公司进行投资以后, 不能在抽回股本, 这直接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对此, 我国新公司法赋予了中小股东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和股东解散公司请求权两个方面的权利, 弥补中小股东退出机制的空白, 以更加有效地保护中小股东权益。
三、新公司法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保护存在的制度缺陷
(一) 对中小股东知情权保护的规定缺乏操作性
虽然我国新公司法扩大了中小股东的知情权, 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 其规定过于原则, 在操作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 在新公司法中, 中小股东知情权扩大的主要表现就是明确了其查阅账簿的权利, 但却没有对行使这项权利的主体资格进行明确界定, 即中小股东可以在何种目的或者何种前提下可以行使查阅账簿权。另一方面, 对于中小股东在查阅账簿的过程中, 是否有明确的边界, 我国新公司法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比如中小股东在查阅账簿之时, 是否有权利查阅会计凭证, 这是当前在实践层面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公司大股东往往以公司法没有规定查阅账簿的过程中可以查阅会计凭证等相关文件, 来阻碍中小股东查阅账簿权的行使。
(二) 表决权回避 (排除) 制度不健全
分析新公司法可以发现, 表决权回避 (排除) 制度是我国新公司法中一项颇为重要的制度, 它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从本质上来看, 该制度的目的在于预防资本多数决原则之滥用, 进而保障中小股东合法之权益。但我国新公司法仅仅对关联担保决议之时的股东回避进行了规定, 其范围过于狭窄。[4]不仅如此, 新公司法只对上市公司董事的回避进行了规定, 而对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没有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回避问题, 我国新公司法并没有做出规定, 而我国大部分的公司都没有上市, 这使得该项规定在我国的适用性不强, 不利于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 累积投票制度存在缺陷
经过国外的实践证明, 累计投票制度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适用性较好, 而在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中其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 反而还会增加投票过程的操作难度, 形成大股东集中的现象, 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而在新公司法中, 规定其适用范围仅限于股份有限公司, 这明显与累积投票的作用机制相悖。与此同时, 我国新《公司法》第34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一规定直接将累计投票制度的作用置于虚设的状态, 大股东完全可以利用章程不让股东大会通过累计投票制度, 直接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四、新公司法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完善路径
(一) 完善中小股东知情权的保护
针对当前新公司法在保护中小股东知情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公司法进行完善。一是建立检查人选任请求权。即中小股东认为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违背公司章程、法律规定或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之时, 可以向法院申请请求选任检查人调查公司的经营状况。二是对查阅公司账簿的主体资格进行明确规定, 并明确查阅账簿过程中的边界。建议将查询账簿的主体资格确定为持有一定比例股份的股东, 其股份要求不能过高, 在其有证据合理怀疑公司经营不当或将损害股东利益之时, 可以申请查询公司账簿, 并且将会计凭证明确列入股东查询账簿的范围之内。三是完善股东质询权。在公司法中增加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于公司经营的质询权, 并对其行使的具体时间、方式在公司法中予以明确的说明。
(二) 完善表决权回避 (排除) 制度
针对当前新公司法中表决权回避 (排除) 制度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完善:一是扩大表决权回避 (排除) 制度的适用范围, 将租赁、代理、接受劳务等关联交易事项也列入表决权回避 (排除) 的范围, 避免公司大股东利用关联公司的关联交易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二是不仅仅针对上市公司董事回避适用该制度, 还需要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回避中适用该制度, 进一步扩大股东表决权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以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三是对公司的股份由他人代理公司行使表决权的情形进一步做出规定, 避免大股东在实际操作中规避该制度。四是完善中小股东诉讼机制, 一旦大股东在表决权回避过程中侵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中小股东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 完善累积投票制度
累计投票制度在限制大股东控制公司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保障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大有裨益, 东亚国家普遍在公司法中适用该制度。针对我国累计投票制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方面, 将累积投票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有限责任公司, 避免有限责任公司的大股东利用传统的控制方式干预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二是在新公司中, 应对累积投票制度作出强制性之规定, 排除股东大会和公司章程对于累积投票制度的干预, 要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必须适用累积投票制度。建议修改我国新《公司法》第34条, 修改为:“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公司章程不得随意排除适用”。
参考文献
[1]曹富国.少数股东保护与公司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甘功仁, 史树立.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219.
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下 篇7
关键词:控股股东;中小股东股东(大)会
控股股东也叫大股东,它与中小股东相对立,共同构成公司全部的股东,根据《公司法》第216条对控股股东的定义,我们可以从推出中小股东的含义,中小股东是指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不足以对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很小影响或者不具有影响力的股东。它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保护受到多方的关注。
一、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表现
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监事会的组建是由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加上通过公司相关事项时实行资本多数决原则,中小股东在公司决议方面基本没有话语权,公司基本上成为大股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常常会损害中小股东权益,其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股东的一些权利受到限制
(1)知情权。根据法律规定股东享有知悉公司经营、财务等方面真实信息的权利,由于中小股东持股偏低,依据资本多数决原则,他们很难参与到公司的经营管理当中,很难及时知悉公司的相关信息,而大股东通过控制其选任的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很快的获得相关信息及时改变经营决策,或者对重要信息采取隐瞒或者制造虚假信息误导中小股东,导致小股东遭受损失。
(2)利润分配请求权。股东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营利,股东也依法按照实缴比例收取利润,但是实践中经常出现大股东还可以通过控制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使其作出不分红的决议,据统计,截止2011年国外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达40%,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才达25%,要求严格的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更别提我国其他公司的状况。
(3)表决权。股东享有多大的表决权取决于所出资额占公司资本总额的高低,大股东就掌握着多数的表决权,选举出代表自己利益的董事、监事,从而控制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为了使中小股东的意见和利益能够表达出来,公司法设立了累计投票制,比如公司选2个董事或者监事时,一个股份就可以选举2个董事或者监事,股东可以将票数集中使用,这有利于中小股东选出的代表能够进入高层并占有一席之地、维护其利益、促进公平,但是控股股东往往采取对董事分类选举以减少选举中的人,进而降低中小股东推荐人选当选的可能性。
(二)大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
由于拥有股份多的股东的决议就是公司的决议,大股东就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通过自己的控股优势来选出代表其利益的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事项,常见的有大股东违法让公司为其担保,大股东利用其所控制的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高卖低买的价格与公司进行交易,故意不将利润分配给股东,恶意通过公司增资决议,降低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在实践中这些行为屡见不鲜。
二、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措施
(一)完善中小股东权利制度
(1)保障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利润分配请求权等权利。为让中小股东充分了解公司,立法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将信息披露的主体扩大到所有的公司,如果公司不披露信息,中小股东可以向工商、税务举报。对于公司多年营利不将利润分配给股东的情况,立法可规定强制分配利润制度,规定公司连续营利五年,且满足分配利润条件的必须向股东分配利润,否则股东可向法院起诉。
(2)完善中小股东退出公司的权利。中小股东退出公司有转让,回购、请求解散公司的方式,法律对此规定是一大进步,仍有不足,需要在三个方面完善,第一,在这重点讨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其他股东转让股权方面,为防止经过转让后大股东持股比例太高从而出现一个股东说了算的局面,我国可以参照德国的做法,规定股东不能将其全部的股权转让给同一个股东,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方面,法律应明确界定股东以外的人的范围,考虑这个人是否和其他股东和谐,因为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是资和公司,还是人和公司,如果这个人与其他股东不甚和谐,势必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第二,《公司法》第75条为中小股东提供了一个救济途径,在法律规定的五种情形下持反对异议票的中小股东可以行使股权回购请求权从而退出公司,然而法律却没有规定股东应该如何行使股权回购请求权,我们认为法律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公司应该公告股权回购请求权相关事项,股东向公司提出书面申请,关于股权价格公司和股东可以协商,协商不成的,让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价估算。第三,《公司法》第182条规定了股东请求解散公司的持股比例是10%以上,由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多、股权分散,该条对股东持股比例要求过高,这可能会阻碍中小股东想通过解散公司的方式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式。
(二)强化控股股东义务
禁止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如规制关联交易,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关联交易的特别批准程序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防止暗箱操作。股东应承担注意、忠实的义务,由于控股股东控制着公司的经营管理,控股股东应注重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谨慎的行使权利,忠于公司,不能恶意地将公司信息透露给具有竞争关系的公司,也不能履行完出资义务不能挪用公司资金。
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篇8
关键词:平等原则;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一、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基本概念
对股东权益涵义的理解,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股东权益是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且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股东权益是泛指股东可以向公司行使的各种权力。显然,前者尽管是狭义上的股东权益观点,但却突出了股东权益的实质,因此在实际中被广泛应用;而后者尽管是广义上的股东权益概念,但由于过于宽泛而没有抓住股东实质,难以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采用了前种觀点。相应地,中小股东权益指上市公司除机构投资者外的流通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且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按照这种狭义观点,以其行使权益的目的为标准,理论界将中小股东权益的主要内容分为共益权与自益权。
二、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表现及原因
(一)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表现
1.不公平关联交易
公司经营活动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关联方之间进行关联交易。所谓关联交易就是指交易活动发生在与公司有特殊关系的其他公司或个人之间。控制股东会倾向于同与他们有关联的公司或个人进行交易,而这些关联公司的实力、资质、信誉等未必都是好的,有可能造成公司亏本,中小股东的利益就会因此受到损害。
2.利用公司做担保
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实际上这种行为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当股东所负债务到期后股东没有偿还能力时,作为担保人的公司就必须对控制股东所付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的利益就受到了损害,更深一层次,股东们的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无形之中为控制股东的违约责任承担了后果。
3.虚假出资
我国法律对股东的出资形式给出了多种选择,其中货币是最主要的出资形式,其他出资形式还有实物出资、专利权出资等等,而通过除货币以外的其他形式出资是很难进行评估的。与控制股东不同的是,中小股东往往是以货币形式出资。由于中小股东往往自身缺乏相应的价格评估能力,而控制股东可以通过操作评估虚增其实物出资的价值。
(二)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1.公司内部管理不严格
除法律、行政法规外,公司章程可对公司经营管理具体事务做出规定,但实践中,公司章程往往只是一个摆设,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力。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部门和法律合规部门的监督有时过于形式化,也会给中小股东的投资带来风险。
2.行政机关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的证监会、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行政机关都对公司股东有监督管理的职能,但却存在着行政主体过多、分工不明确、执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就使行政主体在执法中会互相推卸责任,监管缺乏有效性。
3.违规成本低
我国《公司法》中虽然对公司的股东、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等进行关联交易、占用公司资金等行为作了明确禁止的规定,但并未规定具体的惩罚措施,这就使这些人员有机可乘,为了自身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而弃法律于不顾。
三、改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监事会的监管职能和责任
鉴于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远不能真正发挥职能的现状,就强化监事会的监管职能和责任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改革监事会成员的来源结构,适当提高债权人及中小股东在监事会所占人员的比例。《公司法》应就监事会成员组成及来源做出司法解释:首先,明确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不得由控股股东提名或任免,使上市公司的经营权与监督权有效分离;其次,让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债权人进入监事会,发挥其融资及专业监管的双重作用。
第二,提升监事会成员的任职能力。一是规定监事任职资格的考核及定期培训,对监事在会计、法律、企业管理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参照独立董事有关规定,要求监事会包括一定名额的具有会计、法律专业人士。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建立合理的独立董事选任机制。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责,“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但现行的独立董事推选和聘用机制极易给独立董事的“独立”造成干扰。独立董事既然要独立于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股东,并对董事会实施监管,就应该由上市公司及股东之外的人来推选。可以由证券交易所或证券监管机构建立独立董事数据库,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及需要设定条件和范围进行随机抽选。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经济学及法学均将证券发行与证券交易进行了严格区分,信息披露也相应的分为证券发行的信息披露及证券交易的信息披露(持续披露),但是《证券法》却将发行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统一写入第三节,这在形式上市不科学的,应将两个阶段的信息披露制度分别归纳至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的章节中,已达到形式上的合理。
参考文献:
[1]吴瑞骥.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2]董超.论新《公司法》的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J].经济与法,2012,(5):199-200.
[3]丁龙.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中小股东权益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2,(4):96-97.
[4]桂彬.浅析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J].法制博览,2013,(2):268.
作者简介:
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探讨 篇9
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其中, 外部治理机制即指来自公司外部的治理监督, 主要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监督, 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外部监督, 能有有效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 促进公司健康发展。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有很多渠道, 本文从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社会机制分别阐述。
公司外部治理的市场机制是指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其中, 公司控制权市场包括收购和接管, 形成对公司高管人员的有效约束。具体来讲, 当公司经营不善, 中小股东就会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 迫使管理层改善经营, 否则将会迫使接管的发生。接管是约束管理层的最后防线。当管理层的行动损害了公司的发展, 偏离了所有者的目标, 透明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就会做出反应, 导致股价下跌, 中小股东抛售股票, 公司被接管, 而管理层随之更迭。这在一定程度了保持了管理者和所有者的目标的一致性。接管保证了公司管理者之间的有效竞争, 对经营者形成压力。
公司外部治理的行政机制是指政府对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管制。现阶段, 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中各种问题的不断暴露的根源就在于我国公司治理的行政机制的不完善, 在公司上市时没有做到严格把关, 没能从源头杜绝问题的产生。鉴于此, 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健全, 必须从源头抓起, 严格把关, 控制好企业募股和上市的标准, 不断提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加大监察力度, 规范各级市场的正常运作, 严肃处理违法违规现象。
公司治理的社会机制是指作为上市公司治理的中介机构, 如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的信用机制。诸如“银广厦”的事件揭示了中介机构的信用匮乏现象, 进而导致违规违法事件频发、损害公司的治理机制。为此, 中介机构作为市场良性运行的重要一环, 必须努力提高其监督和管理水平, 秉承诚实信用的原则开展相关活动, 发挥应有的作用, 防范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
综观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 可以发现, 在各种治理机制中, 中小股东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但其利益保护非常脆弱。因此本文将深入研究中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
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意义
尽管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发展命脉, 但是中小股东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中小股东拥有的股份相对较小, 但其数量众多, 而且分布非常分散, 是现代上市公司存在的基石。数量众多决定了中小股东对公司的市场价值、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和结构、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分布非常分散则决定了单个中小股东的作用非常微弱, 难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基于这两个方面, 我们必须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以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的繁荣稳定、社会经济的不断兴盛。具体来讲,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主要有两方面关键性作用。
一方面, 由于中小股东数量众多, 整个中小股东群体则决定了公司的生产和发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就是保护公司的生存发展。实际上, 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是公司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中小股东, 都是公司的出资人和投资人, 是公司得以成立的前提。而尽管中小股东出资较少, 但其数量之众, 使得中小股东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资金流。没有了中小股东的投资, 公司的物质基础将难以保证, 威胁公司的生产和发展。而且, 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实际上也是公司价值的保护, 因为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将会直接威胁公司价值。倘若中小股东被“掠夺”, 他们就会“用脚投票”抛售股票, 使得股票交投低迷, 价格不振, 公司价值也必然下跌。而且, 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的股价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价值, 使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从而可能导致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善, 蒙受不当损失。
另一方面, 建立证券市场的稳定与繁荣的法制环境, 必须重视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广大中小股东作为金融市场的基本参与者, 是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保护中小股东的投资权益, 才能坚定资本市场的信心与稳定, 才能使得中小股东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 保持资本的优化配置, 形成高效率的、风险较低的循环系统。因此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繁荣与稳定发展, 是维护证券市场合理运转的基本条件。
综上, 中小股东在证券市场中, 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现阶段, 中小股东的利益却缺乏应有的保障, 时常受到市场上各方因素的侵害。
三、中小股东权益受大股东侵害的因素分析
大股东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时, 通常在利用投票权的过程中只顾自身利益, 而牺牲了小股东的权益。本文引用哈特的大股东效用函数模型来解析:U= (1-K) M-C。其中K表示股东占有公司的股份, 其可以是绝对控股50%以上, 也可以是相对控股50%以下;M为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从上市公司中获取的各种利益的货币化表述, 大股东可以通过关联交易, 利用不公允的非市场价格向上市公司贱买贵卖, 抽走上市公司的利润, 也可通过强制上市公司为其经营活动或债务作担保、向上市公司借款不还, 形成永久性债务, 甚至干脆直接转移、私分上市公司的资产或长期无偿地占用其资产厂从而获得利益;C代表大股东在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同时, 所承担的成本, 它包括执行侵占行为所付出的交易成本, 以及隐瞒真相的做假成本和一旦暴露可能会受到小股东及监管部门惩罚的成本。
U= (1-K) M-C, 两边除以 (1-K) , 可以得到:U/ (1-K) =M-C/ (1-k)
当M>C/ (1-K) 时, 大股东可能存在的侵占行为, 而且M要足够大;同时如果成本C很小, 那么M只若达到一个限度, 利益形成时, 侵占就越容易发生。
综上所述, 在M值有限的情况下, 执行侵占行为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及可能的惩罚成本C成为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首要顾忌因素。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由于在发展的初期, 法制体系尚不完善、证券监管力度薄弱, 中小股东也相对缺乏自我权益的维护意识, 就容易形成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 实施造假等违规行为, 还无力追查以及告发, 由于侵占成本C变小, 就客观地放纵这种大股侵占小股的行为。
四、中小股东权益受侵的外部原因分析
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 不仅仅有着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合理的问题 (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和监事会权力失衡) , 而本文选择的视角是探讨公司外部治理, 因此, 在进行原因分析时也主要从外部维度进行探究, 具体而言, 缺乏法律保护和外部资本市场不健全是中小股东权益受侵的主要外部因素。
其一, 现有法律缺乏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与支持。不够完善的法制规范使得证券市场存在乱象, 控股股东可以在不受管束的空间内大肆操作。对于资本市场的环境建设和法制规范, 没有完全与现实情况相匹配, 使中小股东不能顺利进行诉讼, 也是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各种违规行为频繁发生的主要因素, 这一不良环境非但没有控制违规操作, 反而成为助长不公平不平等行为的温床。同时, 由于对中小股东的赔偿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受侵犯的利益损失无法弥补, 中小股东处于资本市场的弱势地位。这些都表现出我国金融及证券市场存在的管理系统缺陷。
其二, 现有资本市场的管理存在缺陷。首先, 市场监督存在不足。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督机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管理层次不够, 没有形成多层次, 没有综合监管机构、证券业相互监督及社会监督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相关问题没有相应的机构进行制止;监管工作缺乏透明化, 中小股东对于所投资的企业很难得到对等的信息来源, 难以对即将变化的政策及风险有事前预估。其次, 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控股股东作为发行方, 对证券的市场信息源、公司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实际盈利等仍未进行充分披露。虽然一级市场中交易信息较为完全, 但是广大股东还是主要从发行者对外公开的资料和报表中获取信息。再者, 市场信用机制的缺失。一方面, 对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作从而通过披露虚假的财务信息来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的行为, 会使得上市公司的诚信度大大降低。而另一方面, 中介机构, 特别是相关的鉴证机构缺乏诚信。最后, 投资者的构成不合理。由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发展初期, 多数参与投资的民众都不是成熟的投资人, 机构投资者也乏善可陈, 这样薄弱的构成不能形成相对强大的力量以制约控股股东的行为, 使得控股股东投机行为有了空间。
五、基于公司外部治理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体系建设
从上述分析可知, 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资本市场建设来优化公司外部治理环境。由于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因此要从短期和快捷的角度来改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 笔者认为则主要应该从优化资本市场环境入手。
第一, 推行IT治理, 为中小股东权力提供便利。IT管理引入证券市场, 可以帮助中小股东完成低成本、便利化的投票表决。另外, 电子投票系统有利于中小股东充分发挥权利, 即使不用代理投票, 若个人投票较多, 依旧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决策发展。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数公司还没有真正达到IT治理的程度。以IT治理为代表的金融信息技术有助于公司治理走向新的突破, 所以有必要在广大中小股东中推行网络化的治理工具, 更加迅速而便捷地参与决策, 行使个人权利。
第二, 充分发挥媒体、专家等舆论引导与监督。社会舆论的宣传与监督, 有助于推进资本市场的信息公开化。目前新闻媒体在专业性、及时性、时政性及政策导向性方面具有优势, 媒体需要将重要的经济信息传递给广大投资人。同时金融监管机构还要成立大批专家团队, 通过专业分析来监督上市公司, 发现重大问题可以给予新闻媒体客观而深入的意见参考。比如在相关研究员的努力下, 曾经终止了“蓝田神话”, 也曾引起“格林柯尔”事件等等。这些研究者的声音有力地促进了舆论的公正性与专业性, 也对广大投资者有启发及借鉴作用, 从而支持广大股东的权益。
第三, 充分调动中介服务机构及机构投资者的作用。通过调动中介服务机构及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性, 能够形成第三方的协调、支持与合作促进机制。最为良好的发展是成立并完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制度。首先, 需要加强对董事的监管和受信赖义务;其次, 要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投资银行等相关出具鉴证信息的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最后, 严格控制为上市公司提供资本市场的相关服务的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不能从事相关交易。对于相关中间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调动, 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第四, 公众投资者需提升个人专业素质, 提高自我权益维护能力。通过实践经验, 可以知道证券市场的长效与稳健, 需要有成熟而具专业头脑的投资人, 尤其是社会公众投资人作为支撑, 这也是一个证券市场真正成熟的标志。而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仍然是处于初级阶段, 大量的投资者还是处于盲目投资的阶段, 尤其缺乏专业技能和法律知识。另外, 由于目前的证券市场发展迅速, 不稳定因素较多, 金融产品也在不断衍生递变, 随之增长的也有投资风险与相关法律对权益的跟进等等, 所以公众投资者需要建立不断强化学习、接受新知识。证券监督及管理部门应当从引导公众投资者提升专业素质出发, 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与权益保障, 建立广泛的信息共享平台。
六、结论
就目前的证券市场以及公司治理体制而言, 对于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还存在诸多不足与亟待完善的地方。通过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的维护, 不仅能有效促进有整个证券市场健康稳步运行, 也有利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迈向成熟阶段, 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通过完善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 从经济上能够鼓励更多中小投资者参与到资本市场中, 从法律上能够将金融市场进行合法规范, 树立公平, 公正, 公开的市场环境, 从而促进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芦峰:《公司治理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 暨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1]芦峰:《公司治理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 暨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探讨】推荐阅读: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论文06-09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策略探讨的论文10-28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11-22
中小型上市公司08-31
中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11-08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论文06-02
论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对我国公司法的借鉴05-20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08-03
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论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