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2024-07-16

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精选12篇)

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篇1

我国处在一个经济转轨的发展时期, 资本市场也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公司创建经营的资本来源通常为股东和债权人。债权人往往能够通过在债务契约中加入限制性条款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股东可以归类为大股东 (控股股东) 和中小股东。但是股东的股利要求安排在债权人之后, 并且控股股东往往通过任命公司管理层以及董事会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与此同时, 他们甚至采用“隧道挖掘”方式去恶意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中小股东的权益容易受到大股东的啄食。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一直是饱受重视却又相当棘手的难题。处于绝对弱势群体的中小股东, 利益严重受损时容易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因此, 切实维护好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是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在法律和证券市场监督不能够充分保障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时, 地方治理环境会对中小企业投资者保护产生重要的补充效应。

一、地方政府治理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

制定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并且予以执行都是通过政治体系完成的, 其中涉及的内容及执行效果完全有可能因为政治系统存在差异而体现出不同 (Black, 2001) 。我国是一个大陆法系的国家, 尤其在证券市场当中, 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可能会因为地方政府的插手而失去应有的效力, 从而不能够按照强制性的要求来严格地执行规则或对违规主体进行惩罚, 使制度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约束力弱化, 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行政部门在法律部门面前表现的较为强势时, 那么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妥协性和弹性。 (陈共炎等, 2007) 地方企业往往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政商关系的亲密程度究竟是法律、证券监督失效情况下, 调节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积极的替代机制还是企业为谋求发展而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 形成的一种扰乱市场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寻租行为呢? (余明桂2010、经济研究) 通过研究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的民营企业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以及分析这种补贴对社会效益和企业绩效为积极促进作用还是消极阻碍作用来验证政商关系的“效率观”和“寻租观”。结果表明: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是一种寻租行为, 在我国分权化制度下, 地方政府掌握着财政补贴的分配权并且有充分的动机以此来“设租”, 民营企业为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而对官员进行笼络“上贡”, 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社会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也违背了政府设立财政补贴的初衷。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当地方制度环境越差, 市场保护机制越弱, 寻租行为的动机就越强烈。即使法律制度的设计做到完善, 在执行中也可能会因为其中夹杂的政治利益而不能够保持公正客观。 (Modigliani and Perotti, 2000) 例如在国有企业当中, 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具有一定政治身份的管理者当中, 他们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决策当中往往更为关注能否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性, 而不是以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 (Shleifer and Vishney, 1997) 因此即使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在具体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也往往夹杂着政治因素而导致企业效率低下。

中国的经济体制下, 政治关系总体上损害了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 (Cheungetal.2005) 政府在制度实施中的软约束、立法执法以及监管制度会增加政治家寻租的空间, 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负面影响。政商关系的存在也会加大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力度。因此, 政府不应该对资本市场做过多的干涉, 除了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无保留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

二、地区中介机构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

投资者想要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就必须能够及时获得真实且可靠的信息。在立法和市场监管制度的要求下, 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建立有效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 法律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会使信息披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而影响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效果。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转型经济国家中表现明显。代理理论认为公司内部股东、经理人存在利益博弈。其中, 经理人的控制权过大, 则会形成内部人控制, 从而对股东利益进行侵占。那么, 当公司经理人持有大部分股份即经理人与大股东重合度很高时, 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集中在一个或多个大股东手中时, 控股股东极有可能压缩中小股东的利益来满足私欲。

1. 发达的中介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和证券市场监管下公司的信息披露不足问题。

中介 (如媒体) 的高覆盖能够减少企业内部人控制下谋取私利的程度。 (Dyck and Zingales, 2004) 媒体或分析师等中介行业通过增强企业的透明度, 进而约束企业内部人的行为。安然公司的事件反映出财经媒体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起到了良好的补充监管作用, 并且比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更加直接有效, 往往能够在事件发生前或者发生时就被披露。对于监督公司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财经媒体的公开揭露, 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可能会一直不为公众所知, 那么投资者的利益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2. 独立的外部审计师对投资者保护产生的影响。

外部审计机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 被认为是监督高管人员、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机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公司会计报表, 然后出具合理的审计意见, 从而实现对企业控股股东兼经理人的约束。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也证实了独立审计能够有效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对公司财务舞弊现象起到警示作用, 有助于公司提高融资能力, 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 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结构已是常态, 伴随产生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显得尤为突出。中小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更要对其加以保护, 减少大股东通过“隧道效应”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 提升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 保障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作为中介机构的审计师, 在竞争性市场上面对公司内部人实施的掏空行为应保持职业的独立性出具审计意见, 约束内部人的自利行为。否则将会遭受审计失败带来的诉讼风险及名誉损失。美国安然事件中, 作为独立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三、地区层面投资者保护的建议与展望

1. 加大政府财政补贴的监管力度, 力求公开透明。

政府财政补贴的拨付过程应受到严格地监管, 对于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应当给予严厉的处罚。尤其是针对与地方政府存在一定联系的民营企业, 要进一步加强决策实施过程当中的信息公开透明度。

2. 加快取消行政审批程序,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中央推行政府职能转变, 提出要减少行政审批, 向市场放权。实施中尤其要坚决消除审批的“灰色地带”, 防止地方组织以政府的名义对企业强制服务, 强行收费等制约市场活力的行为发生, 才能够真正减轻企业负担。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干预越多, 政治家寻租腐败的空间就越大, 只有把市场该有的权利交还给市场, 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政商合谋现象, 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使社会资源在市场化进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

3. 鼓励媒体行业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 多渠道, 多角度丰富信息披露过程。

随着网络大环境的开放, 现代媒体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近年来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普及, 大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和披露信息进行了解, 并且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当惊人, 从热门微博的网络转发量就可见一斑。这一方面对上市公司形成一种潜在的监督作用, 提升公司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公司高管迫于舆论压力和对公司声誉的考虑, 会减少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侵占公司整体利益的现象。中国的市场环境中, 更应该赋予财经媒体更多揭露事实的权利。在市场信息日益频繁的过程中, 本着以事实为依据的职业素养, 在证券监管制度不能充分保障市场参与者的合法利益时, 对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及内幕信息进行监督和制约。

4. 保持审计师队伍的独立性, 对出具不实审计报告行为给予严惩。

外部审计作为独立的中介机构, 对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投资者 (包括债权人和股东) 作为财务报表的直接使用人从中获取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要信息。一旦审计师独立性下降, 就会使投资者及债权人蒙受损失。审计师也面临审计失败带来的诉讼风险和名誉损失。因此审计师在进行审计业务中应加强自律, 保持独立性。同时在资本市场的法制进程中, 应对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审计师给予严惩。从立法角度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 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权益。

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篇2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证券市场中的主要资金来自中小投资者,但由于中小投资者中大多数为个体散户,他们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意义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以及中小投资者的现状,针对证券市场及中小投资者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及保障中小投资者权益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证券实诚;投资者权益;保障

一、引言

自1998年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中国机构投资者诞生以来,机构投资者迅猛发展,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逐渐显著,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因此,保证投资资金来源的充裕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保证投资资金充裕,必须大力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即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我国证券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证券市场中的主要资金来自中小投资者,但由于中小投资者中大多数为个体散户,他们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因此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工作中线应在保护证券市场中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二、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保护投资者权益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广大居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由一个计划经济国家转变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是由投资者(包括股权的投资者、债权的投资者,劳动者甚至可以看做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者)来进行资源配置的,如果投资者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资源配置就会失效,经济运行就会出现问题。其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当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障以后,社会的闲置资金就会被充分地运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资金流通就会顺畅起来,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的完善则能够保障充裕的资金流入投资领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减少居民存款储蓄,提高投资率。目前由于我国投资者保护机制的不健全,致使投资者对融资者存在一定顾虑,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投资,从而使巨额资金滞留于银行储蓄体系,即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的现象,而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完善,则能够增强居民的投资信心,降低居民的储蓄率,提高社会闲置资金的利用率;

(4)降低金融机构的不良债券率。保护投资者权益也包括保护作为金融企业债权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权,如果这部分债权能得到充分的保障,那么就会降低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率,同时也会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

综上所述,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三、我国证券市场及中小投资者的现状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1)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不完善,中小投资者的权益难以通过法律诉讼得到保护。法律法规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最有利的工具,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民法》等法律及一些法规虽规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并要求索赔,但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大。如损失范围的划定、赔偿金额的计算、举证责任等,法律上都没有划定。同时我国投资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缺乏证券民事机制,中小投资者的礼仪一旦受到侵害只能通过行政命令来得以解决。

(2)投资者有投无回,侵权严重。许多投资者满怀信心地进入证券市场,通过报纸、电视等小渠道了解上市公司,而我国的上市公司有许多靠包装上市,以“圈钱”为目的,上市后不久就宣告破产,中小投资者无法取得本金和获取回报。我国目前的实际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在“ 企业本位” 理论影响下,把证券市场变为上市“圈钱”的场所,使得投资者的资金被无偿占用,利益受到损害。上市公司少分配或不分配的现象极其普遍。企业改革和公司改制时留下的问题较多,中小投资者较少参与公司管理,权益无法实现。证券发行由过去的“审批制”改为“审核制”,但审核制下仍然有许多的缺点。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3)上市监管力度不严,信息披露不真实。上市公司为取得上市的资格,弄虚作假,亏损后隐瞒真实信息,对外不公布或者模糊不清,给投资者造成难以判断的局面。再加上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很多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

(二)我国证券市场中中小投资者的现状

(1)中小投资者规模壮大,对证券市场影响颇重。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占据的比重较大并且投资模式主要以大众化为发展路线。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中小投资者的数量逐渐增多,投资规模庞大,在证券市场中户头股票认购金额超过千亿元,为证券市场投入巨大的资金基础,创造了丰富的交易收益及印花税,也促进了财政征收。正因为有中小投资者的发展壮大才有今日繁荣的证券市场。

(2)整体素质水平较弱。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中整体文化水平、证券投资专业技能及投资经验等情况较弱。投资者的层次分布不均,拥有高等学历的人群仅占43%左右,整体文化水平较低,证券投资专业技能较弱,因此中小投资者整个人群的水平偏低。

(3)中小投资者投资量较少且分散。根据中国证券投资保护组织及证监会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小投资者中的不足一半的人投资金额在5万以上,可见虽然中小投资者的群体壮大,但普遍投资量较小。通过对中小投资者群体调查显示,其中男性投资者的占比是女性投资者2倍。投资者的年龄分布也以青壮年为主,这部分人群的资本基础并不扎实,因此可支配的投资金额较少。根据中小投资者的收入调查显示,高收入的投资人群占比不足两成。

(4)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缺乏认识。中小投资者由于群体层次多样,整体水平较低,大多数投资者是以短期投资获利为目的,因此对于自身的合法权益缺乏应有的重视。中小投资者虽然投资金额较少,投资期段,但对于相关证券企业的收益情况等都具有平等的知情权、质询、建议权以及股东权等,由于中小投资者对于证券投资的专业技能掌握不够,整体文化

水平不高,投资经验不足因此使得自身的权益受损。

由此可见,中小投资者由于自身因素制约使得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因此权益受损的情况多有发生。

三、加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措施

(1)健全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应用法律作为有效的市场规范监管手段、维持市场稳定发展、保障各阶层投资者的利益。要以《证券法》为核心,构筑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体系,针对证券市场中的内幕交易,虚假信息发布,操纵市场等行为作出明确的表述,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确保违法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交易的同时也应当投资者的权益进行保护,确保受损权益得到保障和赔偿。结合国内外相关先进的经验,针对中小投资者指定专门的保护法规,保障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2)明确信息披露制度。对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要予以明确的规范,确保投资者获取信息的平等性,以及信息的真实详尽有效,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也是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上市企业的信息公布应当定时对公司的股权动态及收益情况进行披露,保障所有投资者获取的信息对等,提高公司的责任意识和风险防御意识,依法进行证券交易,保障证券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确保各阶层投资者的权益获得保障,尤其是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

(3)对违规违法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和遏制。确保监管部门的执法严格,依法规范市场交易。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应有所提高,针对证券交易专业知识进行培训。扩大市场监管宣传,通过媒体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和宣传,通过舆论监督督促监管部门依法监管,保障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及时有效的遏制有损投资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4)建立中小投资者保护组织保障投资者权益。对于证券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我国仍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使得投资者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建立专门的投资者权益保障组织尤为重要,尤其是针对中小投资者专门设立的。建立专门的投资者权益保障组织能够更及时有效的遏制证券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的规范证券市场,保障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不受损。

(5)提高中小投资者的整体水平,强化权益保障意识。中小投资者自身的因素制约导致权益受损情况颇多,因此需要通过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改善,可以针对中小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专业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培训交易,强化中小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权益保护观念。只有掌握坚实的专业技能和法律知识,才能够更好的运用有效的武器保障自身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的规范,共同促进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6)借鉴成熟市场国家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经验。在证券市场,由于中小投资者所处的特殊地位,许多国家都重视确立各自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力图以此增强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参与信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证券市场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我们国家证券市场的制度,成熟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政策和措施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股权结构对企业产权、管理运作机制形成有效调控;②规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透明度;③股票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④建立证券投资者赔偿制度;⑤完善的投资者

教育体系,使中小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投资水平。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对于资本市场,对于如何投资,如何分析公开披露的信息,如何分析财务数据,投资者过去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随着市场层次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投资者对应该选择哪一市场板块、哪一产品,每项投资的权利和风险是什么等问题,都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投资者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7)培养股权文化,增强信托意识。监管机构应搞好投资者的教育工作,为投资者的保护工作打下前提和基础;而中小投资者个人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上市公司要大力倡导“股东”为本的市场文化,实现股本的真实价值,切实做好投资管理关系工作,努力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和保护好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赵晓艳.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保护投资者权益[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57(3):

43-45.

[2] 季霖.证券市场应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J].法学论丛,2007,3:89-90.

[3] 张育军.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J] .证券市场导报,2006,5:4-12.[4] 潘建群.证券市场要保护投资者权益——捷克证券市场对我国的启示[J].资本市场,2004,12:35.

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篇3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大,海外投资业务的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性特点。其中,在投资海外目标企业所占股份占比方面,固然有中国企业期望的全额收购或大股比收购,如中海油2013年完成的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尼克森流通中的全部普通股交易,但以小股东身份入股的方式也逐渐增多,例如自2010年以来中石化和中海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得克萨斯州的一系列页岩油气资产交易,均未超过目标资产权益的三分之一。针对中国公司可能进行的海外“小股权”投资,以及交易完成后处于“小股东”地位可能面临的公司管控和合法权益保护问题,本文运用综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初步分析了海外投资中小股东参与公司管控及其权益保护问题,希望能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业务有所助益。

一、小股东参与公司管控及其权益保护的常见条款与手段

除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等)赋予所有股东的一般性权力/权利外,根据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等)、组建方式(发起设立、募集设立、并购、合资等)等因素的不同,对于海外投资中小股东的保护还可能会具体表现在股东协议、合资协议、股权购买协议、公司章程或公司治理机构议事规则等法律文件之中。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法域、不同类型的公司,其公司治理结构会有所差异,但一般情况下,小股东在参与公司管控及权益保护方面都有如下常见的权利保护约定条款,是必须重视的。

其一, 分红权(right to dividends)。即在公司盈利分红时,小股东有按照其持股比例要求分红的权利。为避免大股东恶意不分红,也可以事先约定当公司盈利达到一定水平时,刨除法定及约定提留,公司必须进行分红。

其二, 知情权(right to information)。主要是获知和阅读公司有关经营信息、财务信息的权利,小股东可以查阅和审查有关会计、审计文件,或复印有关文件,或就相关事项约谈公司有关董事、高管,并应被告知公司有关最新发展情况。

其三, 反摊薄权(anti-dilution right)。反摊薄权的实质意义在于保证小股东不会因公司增资扩股而导致其持有的股权比例减少。例如在合资行为中,在合资协议或股东协议中约定,在合资公司发行新股时,小股东有按照其持股比例购买新股的权利;或向所有股东发行的价格都应当是公允价格;或发行新股必须经所有股东同意;或者是在新股发行后一段时间内,小股东有向大股东购买已发行的新股至其原持股比例的选择权等。

其四,优先购买权(right of first refusal)。公司行为多数情况下也是人的联合,特别是合资行为,合资公司的股东大多不愿意第三方随意参与进来。为此,如某一股东欲向第三方出售其所持股份,则往往赋予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待出售股份的权利。与此相关的还有优先报价权(right of first offer)等。

其五,随售权(tag-along right)。即如大股东出售公司股份,则小股东有随着大股东以同等条件出售所持股份的权利。与随售权对应的是大股东的领售权(drag-along right),即大股东出售股份时强制小股东以同等条件跟随出售的权利。

其六,将股份卖回给公司或大股东的权利。在法律法规、股东协议、合资协议或公司章程中规定或约定的特殊情形出现时,小股东有按照法律规定或协议约定的价格或价格公式(多数为当时公允市场价)向公司或大股东出售其股份的权利。例如我国公司法第75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其七,控制权变更条款(change in control clause)。当目标公司的经营者(往往是大股东)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管理权或经营权时,小股东有自由出售其持有的股权的权利,甚至可以无视大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其八,起诉大股东的权利(right to claim against majority party)。在大股东恶意损害公司或小股东利益时,小股东有代表公司或直接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大股东的权利。

小股东应依据股权合资、转让的相关协议以及以上常见的权利保护条款,并通过以下主要常见手段参与公司管控、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1)在股东会中行使股东权利;(2)获得董事会及董事会下属委员会相应席位;(3)提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4)在公司决策重大事项时行使否决权;(5)约定小股东常见的权利保护条款(如分红权、知情权、反摊薄权、优先购买权、随售权、将股份卖回给大股东的权利、控制权变更条款、起诉大股东的权利及退出权等);(6)规定大股东的竞业禁止义务,或大股东的利益冲突条款;(7)约定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提炼、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小股东的重大事项决策参与权和否决权。这也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指在股东会中行使股东权,或在董事会或其下属委员会中派驻代表等“积极管控权”;消极方面,主要是指在股东会或董事会及其下属专门委员会决策重大事项时,小股东可以行使否决权,即所谓“消极管控权”。

“两个基本点”分别指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人事权”和公司宪法性文件中保护小股东的“技术性权利保障条款”。人事权方面例如小股东提名公司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技术保障条款则是指分红权、优先购买权等常见权利条款,以及大股东竞业禁止、小股东退出机制等法律技术条款。

二、小股东参与公司管控及其权益保护主要应行使的权利endprint

(一)小股东应坚持在股东会中的投票权

股东的“投票权”一般也叫做“表决权”,是股东的“天然权利”,也是股东表达自己意志的最重要通道。股东行使投票权的场合是股东会议,包括定期股东大会(一般以年计)和临时召开的股东会议,但并不是所有的股东都当然享有投票权。有的股东持有的是“无表决权股”,多限于优先股股票,其实质是以收益分配和剩余资产清偿的优先权作为无表决权的补偿。也有一些国家出于行业监管目的,也会对股东的投票作出限制。例如根据葡萄牙政府原第29/2006号和30/2006号法令(已分别被葡国2011年6月20日的第78、77号法令进行了修订)规定,除非有关条款被宣布失效,则根据上述法令任何持有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REN - REDES ENERG?TICAS NACIONAIS, SGPS, S.A.)A类普通股超过10%或5%限制的股东,其在股东会中的投票权也不得超过10%或5%。

(二)小股东在行使投票权时应坚持“同股同权”

在一般国际商业实践中,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投票时,所有股东持有的每一股份对应的都应是同样的一票表决权,即所谓“同股同权”。这也是公司管理中经济上的民主和平等的体现。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的股票均是同股同权,商业实践中还存在所谓“金股”(golden shares),即每股可以有多个投票权或其它优先权。例如在国际并购市场著名的米塔尔钢铁公司(Mittal)收购阿塞洛公司(Arcelor)案中,并购方米塔尔公司被防御方阿塞洛公司着重攻击的一点就是该公司发行A类和B类两种股票,其中B类股票由米塔尔钢铁公司董事长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及其子女等家庭成员持有,A类股票则向一般公众发行;持有A类股票的股东享有的表决权是一股一票,但B类股票股东享有的表决权则是一股十票。

为了对抗大股东的强势地位,小股东应当坚持所有股东享有同等的投票权,从而保证自己在股东会中享有与其持股比例相当的表决权。在选举董事时实行“累积投票制”也对小股东有利,即每一份有投票权的股份享有与拟选出的董事人数相等的投票权,按得票多少确定当选董事。假设该公司要通过股东投票选出5名董事,大股东持有该公司总股数100股中的80股,小股东持有20股,均有同等的投票权,则按照一般的投票方式,如获得过半数票数的候选人方能当选,可能小股东提名的候选人一名董事也无法当选;但在累积投票制下,候选人是按照得票数多少确定是否当选,大股东享有400票,小股东享有100票,则如小股东集中票数到一人身上,起码可以有一名其提名的候选人当选。因此累积投票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股东对董事选举过程的控制力,扩大了小股东的影响力。

(三)获得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相应席位权

基于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理论,股东对公司的管理更多地是通过派驻到董事会中的董事来间接实现。因此小股东要尽量争取更多的董事会席位,特别是执行董事(参与公司经营)。同时也要仔细考量与董事会相关的一些“特殊人员”,包括董事长、公司秘书和特设观察员等。其中董事长和公司秘书的职权较大,一般来说也是大股东必得的职位。但对于小股东来说,还可以争取副董事长的提名权,或者增设公司秘书助理。

董事会一般都会设立一些下属专门委员会,以便协助董事会履行某方面的职能,常见的如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等,往往担当了对公司的日常管理、监督审计等事务的建议职能。鉴于下属委员会的重要性,其席位也是公司管控权争夺的重点。小股东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也应高度重视占据下属委员会席位。

(四)公司关键管理人员的提名权

公司高管的提名权也是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现代公司治理中高管的任命大多是通过董事会进行,但股东可以有提名高管人选的权利。例如在合资公司组建谈判中,小股东可以要求享有公司部分管理人员的提名权,对其提名的、满足公司文件要求的高管人选,董事会必须通过并给予任命,以此来实现对合资企业的管控。

当然,与董事会席位的争夺一样,高管提名权的分配也是公司管控权争夺的战略高地之一。在股权比例比较接近的公司股权架构中,对小股东来说最有利的高管提名权分配方式是“交叉轮换提名”。例如第一任首席执行官(CEO)由甲股东提名,第二任则由乙股东提名,并依此顺序轮换提名;同时作为交换,其他的重要管理职位如首席财务官(CFO),第一任将由乙股东提名,第二任由甲股东提名,并依次轮换。同时还可以增设一些CEO或CFO的助理或顾问岗位,为增加其参与权利,还可以进一步规定这些助理或顾问与CEO或CFO有同等的信息知情权,并有权参加CEO、CFO出席的会议,并在CEO或CFO决策前须事先咨询助理或顾问的意见(虽然最终不一定要按照其意见进行决策)。

(五)公司重大事项的否决权

小股东在公司决策事项时的否决权有股东会和董事会两个层面。多数情况下,股东协议、合资协议或公司章程等公司宪法性文件中会规定董事会或股东会中的“简单多数决议事项”和“绝对多数决议事项”,甚至是“一致决议事项”。通过在谈判时制定较高的绝对多数决议票数比例,可以实现小股东的“一票否决权”。例如某小股东在某一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为28%,如合资公司的“绝对多数决议事项”要求持有代表公司75%以上股权的股东批准,则28%的持股比例就在此类事项的决议上享有一票否决权。小股东可以按照其持股比例及占有的董事会席位,来争取相应的“绝对多数决议”比例,但具体比例和事项范围往往都是各方谈判的结果。一般来说,在国际商业实践中修改公司章程、决定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公司的分立、合并、解散等事项,往往都需要“绝对多数决议”。

为限制小股东的否决权,大股东也会在公司文件中要求,如小股东的持股比例低于一定数值,就不能享有否决权甚至是投票权;特定情况下大股东还会要求如小股东坚持行使否决权,为推行公司决策,大股东有强制购买小股东所持股份的权利。另外对于不在董事会中派驻董事的小股东来说,恐怕就只有“股东会”最后一道防线了。endprint

三、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业务中权益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海外投资策略和理念,适当考虑合适的小股权投资

考虑到国内监管机构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海外投资方向的限制,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是任何领域都可以涉入。而对于投资东道国来说,出于保护本国产业企业考虑,对外资进行限制也是司空见惯,特别是输电、电信等高度监管的行业。两者共同作用,在投资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作为大股东或重要战略投资者的机会也并不总能碰到。基于此,在充分做好各方面尽职调查的基础上,中国企业也有必要适当考虑一些财务回报较好、投资风险较小的小股权投资,并在成为小股东时充分行使其保护自己权益的相关权利。

(二)在作为小股东的公司治理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当坚持“以一个‘中心为核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尽量做到“核心”必得,两手都要硬

股东会和董事会中的权力是核心,要保证“走出去”企业在未来可能的合资公司董事会和股东会中与持有的股权相当的权利。例如在合资公司组建谈判过程中,在尽量争取更多高管任命权的同时,也要坚持在股东协议或合资协议中全面地写入保护自己权益的技术性条款。

(三)在中国企业的海外资产管控方面,要掌握国际上先进的公司治理游戏规则,更多地从“人”的依赖向“制度”依赖转变;同时要有防卫意识,及早杜绝公司治理结构中可能的漏洞

目前中国企业对于海外资产的管理,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派驻前方的公司人员,但在公司人力资源储备有限的情况下,如有关情况短期内无法改善,这种以“人”为主的发展模式就会受到局限。如能事先通过合资协议、公司章程等公司法律文件,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和风险管控制度,就可以适度地将“人”的因素解放出来,而且依靠制度的笼子也可以更多地考虑雇佣当地人员,加快企业本土化进程。完善的海外资产管控制度的另一个优点是可复制性,一个项目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借鉴另一个项目的治理和管控方面经验的手法,从而不断完善、推广,实现制度性的规划或标准。

(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业务的从事人员,要逐步从专业型人才向专业和综合管理型人才并重提升转变

制度的完善总有一个过程,“人”的因素才是永恒的主题。随着中国企业海外业务的扩展,会需要越来越多掌握新技术知识的人员奔赴海外管理“前线”。而海外资产管理所需的知识,不仅仅是某一个专业所能够涵盖的,未来会需要大量综合管理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公司海外业务发展,中国企业中从事海外投资业务的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应苦练“内功”,不断更新知识。对于“走出去”企业来说,培养一批了解投资东道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熟悉国际商业游戏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保证公司的代表在海外公司的经营—尤其是股东会、董事会的博弈中,能被接受且发挥影响力,也才能保护好中方投资股东的权益。▲

注释:

①根据汤姆森·路透社(Thomson Reuters Corp.)的数据,截止2012年年底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总额已达到378亿美元。

②如董事会的议事规则、监事会的议事规则等。

③同一主权国家内也可能同时存在着不同的法律体系,从而有不同的法律管辖区域。例如中国就有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四个法域,四法域各自的法律体系均不相同。

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篇4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 由于股权结构的特殊性, 控股股东的价值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股票价格的提升得以体现, 缺乏使公司股票价值最大化的利益驱动。控股股东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千方百计地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侵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而达到其牟利的目的, 这就使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1.1 虚高的新股上市使中小投资者的股权受到严重损害

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权益长期受到严重损害的直接关键因素是新股上市定价过高, 进而从根本上扭曲了证券市场的价格结构。长期以来, 我国股市价格体系中的结构性失衡, 主要不是产生于市场已流通股的市盈率水平, 而是主要产生于新股定价一直虚高不下。这是破坏我国股市价格体系的最直接原因, 也使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股权受到严重的损害。

1.2 大股东的关联交易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侵害

当前国内不公平关联交易对中小投资者利益损害的情形主要体现在:

(1) 业务经营中的中小投资者权益受损。

关联交易虽然表面看来是大股东出于维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或避免摘牌的风险, 但却隐藏着不少间接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 例如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或关联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等。

(2) 资产重组中的中小投资者权益受损。

在大股东或内部人操作下, 上市公司与关联人之间发生的资产买卖中, 往往会出现刻意压低出售资产的价格或抬高购并资产的价格, 通过资产的不等价交换, 将上市公司利润转移到关联人身上, 其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损害是较为明显和直接的。

1.3 中小投资者维权成本高, 权益受损后得不到赔偿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后一直处于索赔无门的状态。立法的不健全、政策方面的无常变动, 都使得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2 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理依据

2.1 投资者保护是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理念在证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

目前, 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以弱势群体为主的市场, 不仅体现本身在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相对于机构投资者等投资主体处于弱势, 而且本身参与证券市场的许多个人投资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处于弱势, 中低收入者、下岗人员、退休人员在市场中较为活跃, 所占投资者比重较高。因此, 我国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更需要来自法律的特殊保护。

2.2 信息不对称决定了中小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天然弱者

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 发行公司与社会公众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

发行公司作为证券的出售方和市场信息源, 对自身财务状况、信用能力、实际营利水平、重要信息变化等具有最真实的了解;而中小投资者唯一获取信息的手段就是阅读信息披露文件,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 上述信息并不总能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反馈给投资者, 使投资者很难准确了解发行公司的真实情况。

(2) 在公司股东中, 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也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大股东持股量大, 对公司有控制权, 能够直接参与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决策, 对公司信息的了解程度高;而中小股东只能被动接受公司传输的信息, 没有主动探求和求证信息的能力, 与大股东相比处于完全的信息弱势。

(3) 在社会公众投资者中, 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间信息也不对称。

机构投资者持股量大, 对发行人有影响力, 与发行人联系密切, 因此较一般中小投资者更了解发行人的真实状况, 这必然阻碍或延缓个人投资者有效获取信息。

正是基于与证券市场的其他主要参与者相比, 中小投资者在信息获取、判断、处理、求证、反馈等方面居于完全的弱势地位。这种先天不足决定的信息劣势, 不可能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或信息优势方的主动让渡实现扭转, 只能依赖于法律的外在强制矫正。

2.3 中小投资者的公众性决定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公共利益

在商事主体社会责任理念的冲击下, 营利性已经不再是商法所保护的商事活动的最高目标, 商事法律关注的重点从保护企业的营利性转移到阻止商事主体实施对股东和社会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理念的确立, 实际上也即意味着默认社会公众投资者多代表的广泛利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法律不予保护或保护不足, 必然造成千百万社会公众投资者利益的受损, 最终危及高层次的社会公共利益。

3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权益保障策略

虽然新证券法进一步加强了对市场风险的防范和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但是证券市场上侵犯投资者权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证券市场的稳定, 也使得证券法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出其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遏制违法行为的作用, 背离了其原有初衷。因此, 仍然需要对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障进一步加以完善。

3.1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确保投资者知情权

(1) 建立信息问询机制。

通过建立信息问询机制, 一方面, 可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帮助监管者发现问题所在, 进一步推进充分披露, 监督企业经营;一方面, 通过问询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增加信息披露深度, 帮助投资者发现尚未关注的问题。通过互动的、多次的连续问询信息披露, 让公司经营彻底透明, 提高市场效率, 降低虚假信息的效用。

(2) 信息披露应缩短时间, 采用现代化的披露手段。

在信息披露的时间上, 世界各国都主张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在此, 建议对一切可能影响经济决策的事件及时而全面地披露其实质, 以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判断, 保证所有股东在信息披露上享受平等待遇。在信息披露的手段上, 应提倡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 鼓励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披露。

(3)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信息披露违规处罚机制。

尽管各种信息披露违规, 应视违规性质实施合适的处罚, 但从再处罚的比例和内部批评的相关性看, 低力度的处罚手段, 不能有效的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的成本, 也不能起到处罚的威慑力。因此, 从防止再犯的角度, 建议加大处罚的力度, 提高处罚的公开性, 如增加公开谴责的处罚, 是增加处罚有效性、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3.2 健全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

我国证券市场也应该参考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的退市标准, 采取一些与其相类似的数量化指标, 例如:确定公众持股人数、持股量及市值标准;确定公司总资产、主营收入、持续经营能力标准;确定公司股票最小报价标准;确定违反信息披露和严重违规行为的判定标准。此外, 还应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 为退市公司提供后续交易场所。为了减少退市对投资者的影响, 维持退市公司的发展潜力, 为其继续发展提供空间, 需要继续推进与完善国内的三板市场, 以适应建立国内多层次证券市场需要。

3.3 建立专门的投资者保护机构

投资者保护专门机构的设立, 既是风险防范机制, 又是风险治理机制。也就是说, 在证券市场培育发展阶段, 建立投资者保护专门机构, 对增强投资者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投资者因证券公司经营不善受到利益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为数不少。随着入世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带来的冲击, 证券公司的破产、兼并、整合将不可避免, 从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着眼, 应考虑建立专门的投资者保护机构, 以直接的经济形式补偿投资者的利益损失。

4 结语

要建立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需要提供具体的直接保护制度, 坚持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核心, 不断完善现行立法,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权益保障策略。

参考文献

[1]孟宁, 周斌, 顾中.论如何保护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1, (6) .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文档 篇5

广东华法律师事务所 高飞

一、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案例屡屡发生,如ST猴王、ST吉发、春都股份、大庆联谊、美尔雅等一连串影响巨大的案件向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大肆圈钱,侵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例,中小股东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甚至颗粒无收。这些严峻的事实表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现实需要和紧迫性。

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实质上无外以下几种主要途径:虚假出资;操纵发行价格;操纵利润分配;操纵信息披露;侵吞公司和其他股东的财产,其中又包括利用发起人对资金的代管地位直接截留募集资金、直接挪用从属公司的资金作为控制股东对公司的投资或者作其他用途、控制股东“借用”从属公司的资金,无偿的、不安全的交易最终使从属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控制股东要从属公司为其债务担保,使从属公司陷入债务旋涡、利用公司机会、控制股东强制处理股东股票;关联交易等。

中国股权的现状是公司法要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客观原因。中国股权的特点:一是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从总体上看,国家股及国有法人股控制的股权占39.21%,处于控股地位。第一大股东平均股权比率为43.93%,而这些第一大股东80%以上是国家机构或国有法人。这就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国有法人股东手上。“一股独大”现象十分严重。人民币普通股35.95%的股权比率,仅占其董事会成员的7.42%,这样,中小股东的权利难以体现。出现“一股独大”的超强控制,也就意味着董事会只有一种声音。由大股东掌握的董事会常常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决定上市公司的资产配置和命运。二是股权流动性差,大量的法人股不能流动。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公司股东的实力非常悬殊,使得股东之间无法双赢。大股东滥用其手中的权力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无还手之力,只能悲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奈何乎!”

二、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应坚持的理性标准

对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虽然具有相当的紧迫性,但不能矫枉过正,应该坚持一定的理性标准。笔者认为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度”这个理性标准应包含以下内容:

1、程序合法和结果公正

如果一项股东会决议违反股东会表决程序,理所当然这一决议可经法院判决无效;但如果一项股东会决议程序合法,但其结果明显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又当如何?英美判例法将大股东对小股东从事欺诈行为认定为无效。在少数股东被欺诈的场合,公司对不适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予以批准或追认从而对公司产生约束力,少数股东对此可以提起诉讼。但我国公司法对一种行为程序合法,结果不公正将如何处理没有任何规定。

2、能够平衡公司法的利益主体的利益

法律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对法律主体进行利益的保护和平衡,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法律规定及相关制度实质上也是对公司法的利益主体进行利益的保护,而其中的“度”则是对公司法的利益主体利益的平衡。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十分落后,公司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经济发展的水平还

很低,因此,我们应当把公司股东利益的保护放在首位,其次也不能忽视其他利益关系主体的保护,以期达到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所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度”就是使中小股东能够在实质上享有作为股东应该享有的权利,同时也不能妨碍或损害控制股东、公司管理人员、公司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利益主体的利益,使公司法的利益主体最大限度地得到“双赢”。

3、不能违背基本的市场规则,要坚持投资、风险、收益相一致的原则

公司是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营利,同理,股东投资公司其目的也是为了赢利。公司的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并且会有或多或少的风险。所以说股东对公司的投资越大,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但如果公司赢利,股东的投资大收益也就越大。只有符合这一经济规律,公司制度才能更好地运作发展。公司法律制度应尊重股东的投资、风险和收益一致这一基本的市场规则,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也应遵循这一市场规则。

4、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措施必须健全,同时这些措施不能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

我们在警惕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的同时,也有理由担心个别小股东违背诚信原则、滥用权利的问题。要打造和谐的投资环境,既要强化对小股东的保护力度,也需要预防小股东滥用权利阻碍公司效率,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理性制度的构建,既要防止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又要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行。当然,我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小股东滥权,而是大股东滥权。因此,预防大小股东各方滥用权利,真正实现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共享仍然是公司治理中的首要问题。

三、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措施

各国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确立和加重董事、经理与控股股东对公司和中小股东的诚信义务,防止其滥用职权;二是赋予中小股东救济权,如中小股东提请召开和自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所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独立董事制度。该制度是为了解决公众公司在股权十分分散的情况下,出现小股东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态度冷漠和普遍搭便车的现象,公司被无人监管的内部人控制谋取非法利益的问题,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结果。引进外部独立董事,保持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独立性,明确界定董事会与管理层的职权,在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维持一种制衡关系就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2.累积投票制。该选举制度是指当股东大会选举两名以上的董事时,股东所持的每一股份都拥有与将要当选的董事总人数相等的投票权,股东可以把所持有的全部表决票集中投向一名或数名董事候选人,并以得票相对多数决定董事的当选。董事的这种选举方式,可以克服“一股一票”、“资本多数决”原则下,直接投票造成多数股东把持、操纵董事会人选,小股东无法使自己的一名候选人当选的弊端。

3.表决权的限制与排除。表决权的限制是指为防止大股东操纵股东大会决议的表决,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对其持有的表决权加以限制。表决权排除是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就某一事项进行表决时,如果某表决权人与该事项有特别利害关系,该表决权人及其代理人均不得行使表决权,也不得代理他人行使表决权的制度。该制度具体可分为: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和董

(监)事表决权排除制度。

4.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它是指当将要出现公司经营政策、组织结构、财产等方面下列重大变化,持不同意见的中小股东有权依法定的程序要求公司以公平的价格收购其持有的股份,退出公司:(1)公司分立、合并;(2)公司章程的重大修订;(3)公司出售其全部或主要资产;(4)公司受让他人全部营业或资产,对公司营运有重大影响;(5)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是矫正股东利益失衡的工具。

5.中小股东的诉权。(1)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撤销和无效之诉。当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召集程序、决议方法违反法律、行政法或决议的内容违反了公司章程,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时,中小股东有权于法定期间请求法院撤销股东大会的决议;当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直接或间接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时,中小股东有权向法院提起确认股东大会决议无效的诉讼。(2)股东代表诉讼。这种诉讼是指,当公司迨于对侵害公司利益的控股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和第三人提起诉讼时,股东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了公司的利益而提起诉讼。

6.请求法院强制解散公司。这是指当公司的存续已无法实现股东对公平和效益的追求,符合条件的股东可以通过诉讼,请求法院解散公司。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方式相互关联,已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有机体系。按照这些措施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事先预防保护措施,表决权限制、排除与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属之;事中组织保护措施,其中,独立董事和累积投票制属于这一范畴;事后救济措施,中小股东享有的诉权具有这样的功能。由此可见,中小股东保护体系是在强化中小股东的各项权利,加重公司治理机构和控股股东的义务、责任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基础上,由事先预防保护措施、事中组织保护措施和事后救济措相结合而形成的有机系统。只有建立健全上述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体系,在立法、行政及司法等环节切实贯彻实施,我国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才能得到实质的改善。

【正文】

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作为公司中的中小股东,无论从出资比例,还是从持股份额来说,他们对公司决策、经营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而作为对公司重大事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的大股东和董事、经理,他们都可能凭借自己的优势谋求私利,损害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因此,在公司运营中,公司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和董事、高管利用职权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屡有发生,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秩序带来很大的冲击。加强并完善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障机制,是新公司法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体现,对公司的运营结构、治理

模式以及经营理念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理论基础

首先,加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障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小股东的投资和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公司的良好运营。中小股东的投资也是公司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他们的权益得到了切实的尊重与保障,中小股东才会放心大胆地将资本投入公司,在壮大公司规模的同时谋求自身利益,也带动整个社会资本多元化的良性循环,实现真正的“双赢”。同时,在各项权利得到充分认可和保障的前提下,中小股东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公司的运营中来,为公司的治理献计献策,充分行使法律所赋予他们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和

选择管理者等多项权利。

其次,加强对中小股东权益保障也是贯彻民法中“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具体说来,这是公司法中“股东平等原则”的应有之意和重要体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合理平衡保护中小股东和控股股东的利益,切实杜绝因持有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而形成大股东垄断公司的局

面,使公司的发展运作朝着全体股东“共赢”的方向发展。

再次,公司往往体现了资合和人合两方面的特征。完善对中小股东的权益保障,这也是对作为中小股东的投资者的一种尊重,能够有利地夯实中小股东的信用基础,提升他们作为

公司股东的责任意识感,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新公司法中对中小股东权利保护的强化和完善

总体上讲,旧公司法基本上没有涉及中小股东利益特殊保护的内容,仅有两条关于少数股东对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请求权(旧《公司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代表四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以提议召开临时会议”)和股东质询权的原则性规定(旧《公司法》第一百一十条:“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大会会议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设或者质询。”),同时缺乏可操作性。修订后的新公司法不仅在实体上并且在程序上大

大完善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机制。

(一)综观新公司法,它所体现出来的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实体上保障大致可归纳为两

个方面:

1、明确规定中小股东享有的多项权利

新公司法明确规定了中小股东享有撤销权,避免大股东利用其优势地位,任意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第22条规定,股东有权提请人民法院撤销股东大会、董事会做出的违反公司章程的决议;中小股东享有查阅权,新公司法第34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回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并可以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查阅公司会计账薄;中小股东享有股东大会的召集权,新公司法第102条规定,董事会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大会会议职责的,连续九十日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中小股东享有提案权,新公司法第103条规定,单独或合计持有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十日前提出临时提案并书面提交董事会;董事会应当在收到提案后二日内通知其他股东,并将该临时提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中小股东享有质询权,新公司法第151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列席

股东会并接受股东的质询。

2、限制大股东的权利,遏止权利膨胀形成“权力垄断”

新公司法第16条严格了公司为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程序规定,排除了利害关系股东的表决权;新公司法第21条明确禁止关联行为,禁止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新公司法第106条规定了累积投票制,使得中小股东提名的候选人有可能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和监督,反映中小股东的意见。

(二)新公司法在加强对中小股东实体权益方面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在程序上给予中小股东充分的保障和救济,切实构建了实体与程序并重的双重保障体系。程序上的完善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方面:

1、股东派生诉讼权的行使

在公司利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公司不能或怠于对不法侵害提起诉讼的情况下,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会因公司利益受损而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为了充分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受侵害,新公司法第152条规定,公司的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发生侵害公司利益的事由,而有权的公司机关怠于维护公司权益时,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

股东的派生诉讼权作为一种共益权,虽然诉讼获胜的利益归公司所有,但它对强化公司

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机制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股东直接诉讼权的行使

公司、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等及控股股东的行为损害了股东利益时,受损害股东可以自己的名义对加害人提起诉讼,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新公司法第153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

院提起诉讼。

股东的直接诉讼权作为一种自益权,也是法律赋予中小股东的一项单独股东权,这对于使股东权受到侵害的股东获得救济,对于保证中小股东权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进一步完善中小股东权益保障的几点思考

新公司法的大规模修改在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的立法设计上,有了十分显著而全面的变化,基本上实现了限制大股东权利、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制度设计。它可以较大程度地遏制公司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和董事、高管利用职权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但是,从进一步完善中小股东的权益保障方面来看,我认为,依然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1、完善我国现行诉讼制度,进一步保障股东派生诉权的行使

新公司法虽然增设了股东派生诉讼权的行使,但我国现行诉讼制度中并没有完整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因此,我认为,应该不断完善我国的现行诉讼制度,将股东的派生诉讼权写

进我国的诉讼法中,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规定股东派生诉讼权的行使和保障。

2、加强公司中监事会的职责,切实履行对各大控股股东、董事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

权力的滥用往往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公司中唯一行使监督权的监事会,应该充分行使监督职能,强化监督意识,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对公司财务定期检查监督,依照新公司法关于派生诉讼权的行使规定,履行对因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共章程的规定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董

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等监督职权。

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篇6

关键词:平等原则;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一、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基本概念

对股东权益涵义的理解,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股东权益是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且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股东权益是泛指股东可以向公司行使的各种权力。显然,前者尽管是狭义上的股东权益观点,但却突出了股东权益的实质,因此在实际中被广泛应用;而后者尽管是广义上的股东权益概念,但由于过于宽泛而没有抓住股东实质,难以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采用了前种觀点。相应地,中小股东权益指上市公司除机构投资者外的流通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且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按照这种狭义观点,以其行使权益的目的为标准,理论界将中小股东权益的主要内容分为共益权与自益权。

二、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表现及原因

(一)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表现

1.不公平关联交易

公司经营活动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关联方之间进行关联交易。所谓关联交易就是指交易活动发生在与公司有特殊关系的其他公司或个人之间。控制股东会倾向于同与他们有关联的公司或个人进行交易,而这些关联公司的实力、资质、信誉等未必都是好的,有可能造成公司亏本,中小股东的利益就会因此受到损害。

2.利用公司做担保

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实际上这种行为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当股东所负债务到期后股东没有偿还能力时,作为担保人的公司就必须对控制股东所付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的利益就受到了损害,更深一层次,股东们的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无形之中为控制股东的违约责任承担了后果。

3.虚假出资

我国法律对股东的出资形式给出了多种选择,其中货币是最主要的出资形式,其他出资形式还有实物出资、专利权出资等等,而通过除货币以外的其他形式出资是很难进行评估的。与控制股东不同的是,中小股东往往是以货币形式出资。由于中小股东往往自身缺乏相应的价格评估能力,而控制股东可以通过操作评估虚增其实物出资的价值。

(二)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1.公司内部管理不严格

除法律、行政法规外,公司章程可对公司经营管理具体事务做出规定,但实践中,公司章程往往只是一个摆设,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力。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部门和法律合规部门的监督有时过于形式化,也会给中小股东的投资带来风险。

2.行政机关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的证监会、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行政机关都对公司股东有监督管理的职能,但却存在着行政主体过多、分工不明确、执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就使行政主体在执法中会互相推卸责任,监管缺乏有效性。

3.违规成本低

我国《公司法》中虽然对公司的股东、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等进行关联交易、占用公司资金等行为作了明确禁止的规定,但并未规定具体的惩罚措施,这就使这些人员有机可乘,为了自身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而弃法律于不顾。

三、改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监事会的监管职能和责任

鉴于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远不能真正发挥职能的现状,就强化监事会的监管职能和责任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改革监事会成员的来源结构,适当提高债权人及中小股东在监事会所占人员的比例。《公司法》应就监事会成员组成及来源做出司法解释:首先,明确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不得由控股股东提名或任免,使上市公司的经营权与监督权有效分离;其次,让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债权人进入监事会,发挥其融资及专业监管的双重作用。

第二,提升监事会成员的任职能力。一是规定监事任职资格的考核及定期培训,对监事在会计、法律、企业管理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参照独立董事有关规定,要求监事会包括一定名额的具有会计、法律专业人士。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建立合理的独立董事选任机制。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责,“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但现行的独立董事推选和聘用机制极易给独立董事的“独立”造成干扰。独立董事既然要独立于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股东,并对董事会实施监管,就应该由上市公司及股东之外的人来推选。可以由证券交易所或证券监管机构建立独立董事数据库,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及需要设定条件和范围进行随机抽选。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经济学及法学均将证券发行与证券交易进行了严格区分,信息披露也相应的分为证券发行的信息披露及证券交易的信息披露(持续披露),但是《证券法》却将发行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统一写入第三节,这在形式上市不科学的,应将两个阶段的信息披露制度分别归纳至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的章节中,已达到形式上的合理。

参考文献:

[1]吴瑞骥.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2]董超.论新《公司法》的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J].经济与法,2012,(5):199-200.

[3]丁龙.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中小股东权益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2,(4):96-97.

[4]桂彬.浅析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J].法制博览,2013,(2):268.

作者简介:

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篇7

一、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效应可划分为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正向效应主要从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获得等方面来定义制度效应,而负向效应主要从保护制度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的角度来定义制度效应。正向效应可以从与上市公司相关的金融数据库中寻找替代变量,直观性较强;而负向效应则间接性较强,所以本文主要对正向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张建祥,刘建军,徐晋(2004)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大股东的掠夺行为,进而认为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度越高,大股东进行掠夺行为的动力就越强。李增泉,孙铮,王志伟(2004)验证了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存在着先正向后反向的非线性关系,控股股东的控制方式及产权性质也对资金占用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陈晓,王琨(2005)运用1998-2002年的数据对关联交易、公司治理和国有股改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是解决中国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切入点,而关联交易则是控股股东侵犯其它投资者的重要手段。以上分析表明,非公平关联交易的发生与制度绩效大小成反比。由于对制度绩效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本文以发生公平关联交易与非公平关联交易概率的大小来表征制度绩效的强度。也就是说,发生公平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大,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的效应就越强;发生非公平交易的可能性越大,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的效应就越弱。

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看,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以及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会对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可能性产生重大的影响。持股比例的增加有利于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因而发生关联交易和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机率也会增加。不同类型的控股股东进行关联交易时的禀赋(包括其经营能力、关联交易的交易基础等)也存在着差别。与世界上其它国家进行比较,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例中以国有股为大,因此国有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与否也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状况,特别是以法人股为主要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更有便利条件通过市场操作进行关联交易。为此,本文基于股权结构的特征与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的关系,提出如下四个研究假设:

假设1: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非公平关联交易发生的概率成正比;

假设2: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非公平关联交易发生的概率成正比;

假设3:控股股东是否为国有控股股东与非公平关联交易发生的概率成正比;

假设4:控股股东是否为法人股股东与非公平关联交易发生的概率成正比;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Wind中国金融数据库和历年《中国金融年鉴》。由于本文将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的效应分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股权分置两个时期,所以样本选择为2004-2005年和2006—2007年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分别对应两个时期的样本对象。如此选择主要是基于至2006年12月31日股权分置改革基本结束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趋于稳定。

资料来源:根据Wind中国金融数据库和历年《中国金融年鉴》提供的数据整理而得。

表1显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虽然逐年有所降低,但绝对值依然很高。到2007年,在1345家样本公司中,有475家上市公司(占样本量的35.31%)第一大股东在这两年中股权集中度的均值与中值都保持在20%以上。到2006年,共有198家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0%以上,均值为12.6%,中值在11.8%,第三大股东其持股比例相对较低,其持股均值为3%。从总体上看,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股权集中度的比例逐年降低,“一股独大”“多股同大”的现象有所减少,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中国的国家股和法人股虽仍高度集中,但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占总股本的比重已大幅增长,使得股权相对分散,从而控股股东也由绝对控股的状态转化为相对控股的状态,但是第一大股东处于相对控股地位的上市公司占样本公司总数的比重仍缓慢上升,从2004年的49.37%上升到2007年的54.12%。

三、实证检验方法选择

本文采用离散因变量模型中的Logistic回归模型来对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和非公平关联交易的行为进行检验。该回归模型是二元选择模型中研究定性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其Logistic回归模型为:

本文将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的角度来研究控股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与非公平关联交易的关系,并检验上文所提出的四个假设。以往研究采用的线性回归方法,一般只能揭示研究主题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及趋势性。而Logistic回归模型不仅可以根据回归系数的符号确定其趋势性,还可以根据系数的大小比较精确地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因而比较适合本文的研究。在检验时,除了对关联交易和非公平关联交易外,还将非公平关联交易(即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隧道行为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资产收购、资产买卖、商品买卖、担保抵押和资金占用等五种方式,并分别对它们进行检验。在检验中,被解释变量为关联交易、非公平关联交易或某种类型的非公平关联交易,当其发生时,该解释变量的值为1,否则为0。解释变量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各个特征因素。

四、统计检验与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关联交易发生概率的影响,本文对上述模型进行了逻辑回归分析,表2列示了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检验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检验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检验在10%的水平上显著。被解释变量:Ac: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可能性;Vc:上市公司发生非公平交易的可能性;As:与关联方的资产买卖;Aa:与关联方的资产收购;Tr:与关联方的商品购销;Wm:与关联方的担保抵押;Cp:关联方的资金占用解释变量为:CSh: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MSh: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N_sh:控股股东是否为国有股股东;LP_sh:控股股东是否为法人股股东;

根据以上实证检验的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股改前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非公平关联交易发生概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5.2396和4.4091,且与各种形式的非公平关联交易的类型一致正相关,这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对非公平关联交易的影响不大,从而也验证了假设1: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非公平关联交易发生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上市公司存在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较大背离,控股股东就会产生掠夺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动机,从而使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降低。只不过当控股股东的控股方式逐渐由绝对控股向相对控股转化时,其侵害中小投资者的方式也逐渐隐蔽化和多样化,使得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制度建设显得更为紧迫。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前还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的可能性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伴随概率为0.043,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公平关联交易发生的概率正相关。这可能与多个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有关,在多个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差不下的情况下,第一大股东并没有控制权上的优势,因而在其它大股东的权利制衡下,第一大股东掠夺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行为可能受阻,从而发生关联交易的概率降低。

国有控股的股东类型对关联交易发生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大,均已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与中国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关联企业较多,从而进行关联交易的机会增加,而在关联交易的过程中,由于国有股的所有人缺位,加上外部监管不力,国企高管更倾向于通过频繁的关联交易获取高额的额外收益,所以造成了假设3的结果。同时,国有控股在选择关联交易时更倾向于使用担保抵押的方式,其相关系数显著高于其它的关联交易方式,原因在于这种关联交易方式更容易在同属于一个国有终极控股股东的关联企业之间进行,这样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又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审查。

法人股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在同一个终极控制人下,其终极股东一般都有较多的关联企业,其原因与国有股控股相仿,因而发生关联交易的概率也较大。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等多个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国有控股的股东类型均与非公平关联交易发生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可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绩效形成了较强影响,因此改变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局面,是构建抑制控股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创设进路。股权分置改革改变了股权过度集中的历史状况,使股权分散化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但仍然没有彻底形成有利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常态机制,为此,政府应加强证券市场调研,制定有效措施激励上市公司进一步股权分散化,从而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架构,强化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制度绩效。

参考文献

[1]Jense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2]张祥建,刘建军,徐晋.大股东终极控制与掠夺行为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5):60-64

[3]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4,(12):3-13.

[4]陈晓,王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2005,(4):77-86

[5]习龙生.控制股东的义务和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2—27

[6]刘武,郭红卫,王竹园.非公平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与终极股东隧道效应[J].南方金融,2009,(5):47-48

从绿大地事件来看投资者权益保护 篇8

关键词:证券市场,绿大地事件,投资者权益保护

一、绿大地事件概述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6月, 2001年3月以整体变更方式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于2007年12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成为国内绿化苗木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云南省首家民营上市企业。绿大地2009年10月发布三季报时还预计2009年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0%~50%, 到了2010年1月就改为同比下降30%以内, 2010年2月发布的2009年度业绩快报还显示年度净利润有6212万元。但随着2010年3月17日绿大地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后, 绿大地2009年度的净利润也于2010年4月28日被更改为-12796万元, 4月30日出台的年报被改为-15123万元。

二、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分析绿大地事件的影响力

1、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石, 是证券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 也是证券投资者权益的有力保证,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能有效地约束证券发行人和有关人员的行为, 要求信息提供者必须如实地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 不得弄虚作假, 欺骗公众。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 股东可以了解自己投资应得的报酬, 债权人可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 潜在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盈利预测的信息, 从而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上市公司规范化的信息披露可以防止少数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垄断信息, 牟取暴利, 从而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

2007年至2009年, 绿大地利用其控制公司, 采用阴阳合同等方式虚增资产;以虚构银行回款方式虚增收入;以虚增资产、虚假采购方式将资金流出, 再通过其控制公司将资金转回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影响公司利润。上述行为涉嫌构成《证券法》第六十三条“发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 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及《最高检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补充规定》第一条“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所述情形。虚假的信息自然造就大量中小投资者的错误决策导致利益受损。

2、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证券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但要有一定的基本前提:投资者必须具有理性的投资行为。从现实情况看, 证券投资的风险损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而投资者本身的错误决策和错误的投资行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往往表现为, 缺乏利用会计信息的智慧型的投资和风险识别和防范技巧, 由于一味盲目地模仿他人、随行就市的羊群式交易行为而诱发泡沫市场, 以至于错误判断证券质地和投资回报率。一个正确的投资理念和理性的投资行为, 可以引导投资走向成功之路, 而错误的投资决策和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则可以使客观存在的投资风险变为既成事实。非理性行为会严重地妨碍证券合理价格的形成, 降低证券市场的效率。

中国的投资结构极不合理, 在A股中70%是由中小投资者持有, 无论是从数量上, 还是投资总额上, 庞大的中小投资者构成了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础。而且从现行的经济、金融政策及证券市场的运行状况来看, 个人投资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占有比机构投资者多的市场份额。

然而, 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证券市场往往倾向于过度投机和短期行为, 市场的稳定性较差。市场上大量的个人投资者, 常常是自发形成的并表现为非理性的特征, 从而导致了意见和行动的传染。他们依靠“消息市”、“政策市”提供的各种小道消息和政策做出决策, 缺乏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 表现出各种偏激和情绪化特征, 其投资行为往往无依据可言, 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呈一时冲动。更甚者, 一部分股民“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以赌博的心态进行投资,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3、监管部门的作为

绿大地欺诈上市圈走3.46亿元却仅被罚400万, 当这一判决公布之时, 社会一片哗然。从监管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我国目前监管部门的三大监管手段还有不足, 监管力度不够大。

(1) 证券监管的法律手段存在问题。我国证券法制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 证券法律体系日渐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以《证券法》、《公司法》为主, 包括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自律规则四个层次的法律体系, 尤其是《证券法》的颁布实施, 使得我国证券法律制度的框架最终形成。但是从总体上看, 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首先, 证券市场是由上市公司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组成, 通过证券交易所的有效组织, 围绕上市、发型、交易等环节运行。在这一系列环节中, 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应当是应有尽有, 但我国目前除《证券法》之外, 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法律如《证券交易法》、《证券信托法》、《证券信誉评价法》等几乎空白。其次, 一方面, 由于我国不具备统一完整的证券法律体系, 导致我国在面临一些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时无计可施;另一方面, 我国现有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过于抽象, 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 导致在监管中无法做到“有章可循”。再次, 我国现行的证券法律制度中三大法律责任的配制严重失衡, 过分强调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而忽视了民事责任, 导致投资者的损失在事实上得不到补偿。以2005年新修订的《证券法》为例, 该法规涉及法律责任的条款有48跳, 其中有42条直接规定了行政责任, 而涉及民事责任的条款只有4条。绿大地欺诈上市圈走3.46亿元却仅被罚400万, 等于所有的损失都由被欺骗的投资者自己承担, 惩罚力度太轻, 无法令人信服。

(2) 证券监管的行政手段存在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 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曾长久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政府干预为主的思想在经济发展中已根深蒂固, 监管者法律意识淡薄, 最终导致政府不敢也不想过多放手于证券市场。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中, 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被弱化。

(3) 证券监管的经济手段存在的问题。对于证券监管的经济手段, 无论是我国的法律规定还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均有体现, 只不过这种经济的监管手段过于偏重于惩罚措施的监督管理作用而忽视了经济奖励的监督管理作用。我国证券监管主要表现为惩罚经济制裁, 而对于三年保持较好的稳定发展成绩的上市公司, 却忽视了用经济奖励手段鼓励其守法守规行为。

4、地方政府的作为

地方政府作为当地证券市场监管部门, 有权利有义务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但是如果地方政府不作为, 甚至背道而驰, 那将会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一颗毒瘤。

据新华网12月7日报道, 绿大地公司因造假被调查之后, 原董事长何学葵被捕之前, 绿大地曾以公司名义向云南省政府书面求援。其紧急报告中说, 如果公司被定性为虚假或欺诈上市, “可能引起农户和股民的大规模上访、投诉等社会恶性事件”, “使将来云南企业上市融资难上加难”, “不利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展, 进一步做大我省花卉产业”。云南省花卉产业办公室也曾向绿大地公司风险处置及维稳工作领导小组打报告, 请求协调有关部门在处理绿大地案件方面从轻从宽。

案发前后, 有关地方领导多次赴京, 与证监会高层会晤, 为绿大地说情。整个调查过程非常困难, 公安部门对何学葵的批捕方案也曾数次被地方驳回。不仅如此, 当地法院判决畸轻, 且一再以小儿科的方式隐瞒信息, 如延迟向辩护团队的律师提供判决书文本。就在判决日几天前, 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何学葵持有的3000万股股份, 增加了投资者的维权难度——显然, 这是一条以发展当地经济、稳定等为名专产失信公司的运作链条, 一旦出现意外, 所有机构齐动, 目标就是保住上市之壳。为了出政绩, 利用上市圈钱这一免费来源, 有关方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三、绿大地事件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启示

1、为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创造良好的经济法律环境

政府部门在制定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时, 应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延续性和透明度。在法律制度中应充分体现鼓励长期投资的理念, 比如可以采用鼓励长期股票投资的税收制度来限制股票市场中的短期炒作行为, 让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前景树立信心, 从而减少中小投资者的盲目冲动性和过度的投资行为。同时, 证券监管部门要规范和监督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 最大程度地避免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可能对中小投资者造成的伤害, 比如可以开设中小投资者维权热线, 制定“打击会计信息欺诈有奖举报实施细则”, 并通过媒体对社会公告, 鼓励全社会对会计信息欺诈进行监督、举报。对现行《证券法》较少涉及的民事赔偿方面的规定须进一步完善, 健全证券民事赔偿机制, 加大惩罚力度, 是中小投资者利益得到有效的司法保障。这将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增强中小投资者的信心, 为入世后证券市场逐步开放作法制准备。

以四个方面作为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方面的改进措施。第一, 股东代表诉讼机制亟需建立, 以此来弥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达到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实现股东民事权利的目的。第二, 建立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机制, 一方面需要引入刑事制裁手段对严重违法者实施人身惩戒, 剥夺其自由和财产;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民事赔偿机制, 使受损害的投资者可以获得经济补偿。第三, 建立共同诉讼制度。证券民事赔偿面对的受害者人数众多且地域分布分散、信息沟通困难、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共同诉讼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 减少投资者因起诉带来的诉讼成本和诉讼风险, 从而形成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监督、依法打击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共同意志。在证券民事诉讼案件中, 单独诉讼是事倍功半, 而共同诉讼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第四, 完善证券民事赔偿法律。证券民事赔偿法律主要针对证券民事赔偿过程中涉及到的一切事务进行完整的规定。

2、为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创造优越的人文环境

证券监管部门或中介机构要担负起积极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的任务, 可以考虑设立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民间组织。令人欣慰的是,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已在2011年底正式成立, 目前已经开展工作。作为证监会内设机构, 投保局负责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者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指导、监督检查、考核评估。投资者保护局的职责包括八方面:拟定证券期货投资者保护政策法规;负责对证券期货监管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对投资者保护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对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者教育与服务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检查评估;协调推动建立完善投资者服务、教育和保护机制;研究投资者投诉受理制度, 推动完善处理流程和运行机制, 组织有关部门办理投资者咨询服务事宜;推动建立完善投资者受侵害权益依法救济的制度;按规定监督投资者保护基金的管理和运用;组织和参与监管机构间投资者保护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另外,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将纳入投保局, 投保基金为财政部全额预算拨款管理单位。投资者投诉的接待和处理原本由其负责。

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应尽可能减少政策风险对市场及中小投资者行为的震荡, 避免“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的现象, 使政策更接近投资者的心理认同, 减少政策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行为的过度干预, 使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向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娟:谈谈证券市场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J].证券市场, 2010 (1) .

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篇9

一、投资者保护

投资者保护是指法律对投资者的保障程度,以及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程度。投资者保护是企业治理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自然也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这源于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就是由于委托代理机制而形成,这可能导致公司的管理者以及大股东为了实现个人的私人利益,从而侵犯投资者的权益,即源于“内部人”对“外部人”的掠夺。“内部人”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以及控股股东,“外部人”主要指对企业不具有控制权的投资人,包括较为分散的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等,“掠夺”指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机会主义侵犯外部投资者的权益,这就催生了所谓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投资者保护机制主要由以下两种:一是国家层面的制度机制,二是公司层面的政策机制。

国家层面的制度机制,通常是指我们所熟知的法律、法规、条文、条例等对于投资者保护的作用,这主要体现了法律派对于投资者保护问题的观点,以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为代表,认为法律对于投资者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投资者保护最重要的因素。LLSV理论讨论了各国的法律渊源对于投资者保护法律水平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各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同,对多个国家的投资者保护水平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法律水平决定了投资者保护水平,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的力度越大,企业外部融资能力越强;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越低,越倾向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越高的国家,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侵占越少,这样的公司具有更高的企业价值以及投资价值,因此投资者更加愿意为投资者保护水平较高的公司的股票支付更高的价格。

公司层面的政策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的治理机制、治理水平、管理制度等内部制度对于投资者保护所起的作用,这与契约论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契约论学派认为,投资者通过和公司签订契约就可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只需要政府和法律保证契约执行即可。在同一个国家,法律规定的对于投资者保护的条例等是相同的,但是不同企业对于法律的依赖程度不同,通过不同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不同的管理制度等公司治理机制,他们可以对外部投资者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从而造成不同企业之间的代理问题程度不同,进而形成的代理成本也不同。因此,公司层面的政策机制对于投资者保护的不同也会影响其融资成本。

二、权益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的机会成本,是企业通过发行普通股票获得资金而付出的代价,是公司融资进行风险项目投资必须要达到的最低利润率,是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权益资本成本等于股利收益率加资本利得收益率,也就是股东的必要收益率。

权益资本成本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测算权益资本成本时,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多因子模型法、历史平均收益法、股利折现法、股利增长模型法等,这些方法均是基于企业实际收益计算企业权益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讲,国家以及行业的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变化状况有一个总体的影响,如利率、通货膨胀以及全球化程度等,除此之外,政治关联、政府干预、社会规范等对权益资本成本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权益资本成本受公司财务特征影响,如企业的面值市值比、系统性风险、资金流动性以及公司规模等因素,除财务特征之外,企业信息披露、治理结构、管理结构、股权结构以及公司绩效等因素均对权益资本成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投资者保护与权益资本成本

从国家层面的制度机制来看,法律的建立和实施都能够对投资者保护产生影响。影响一个国家整体投资者保护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国投资者保护法律的水平,这其中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和司法两个方面。

投资者保护法律的立法即一国是否对投资者保护树立了法律上的支持,是否具有法律保障投资者保护措施的实施。投资者保护法律的立法可以限制大股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权力,由于法律保障投资者保护的实施,因此可以降低投资者监督的成本。我们都知道,投资者保护法律水平越高,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对外部投资者利益侵犯的程度越小,而由于管理层和控股股东进行利益侵犯也要发生一定的侵占成本,当投资者保护法律水平越高,侵占成本越大,这会促使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减少对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侵占,降低利益侵占水平。因此企业实际上降低了权益资本成本,这会提高外部投资者对资本市场要求的投资回报率,资本市场的融资量会越来越大,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就会降低。

投资者保护法律的执法和司法是在投资者法律已经存在的基础上,对于执法效率、执法实效、司法水平的衡量。在我国,证监会拥有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律进行行政执法的权力,而投资者保护法律的司法工作主要由各地人民法院进行。法律的实施有时候具有滞后性,可能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行政严重干涉司法的情况。因此,在已立法的情况下,法律实施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强有力的法律实施可以促进资本市场有效运行并提高融资量,从而提高公司项目的收益率,增强外部投资人的信心,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由以上立法和执法、司法两个方面发现,投资者保护法律较高的国家,内部管理层和大股东侵犯外部投资者权益的能力和可能性大大下降,这导致公司价值变得更高,投资回报率变得更高,那么投资者也更愿意为购买此公司的股票付出更高的价格,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量变大,从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从公司层面的政策机制来看,投资者保护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关系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的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一定时间段内,法律制度相对稳定不变,投资者保护的水平受公司内部治理的影响较大,通过公司治理的各种机制,投资者保护可以影响权益资本成本。

通常用股权结构(主要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和董事会特征(包括董事会规模、高管人员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等)来表现公司治理结构。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大股东以及持股比例较高的管理层利用不正当的关联交易、担保和占用资金的手段来为自己谋取私利,从而侵害外部投资者以及中小投资者(在持股比例比较小时,我们将中小股东也视为“外部投资人”)的利益,因此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对投资者的保护水平越差。董事会具有控制和监督高层管理者的职能,董事会可以通过高水平的控制和监督职能来减少大股东进行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和资产置换等方式侵害中小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因此,能够对中小股东和外部投资者提供相应的保护,董事会规模越大,企业对投资者保护的能力就越强,自然而然的,投资者保护水平就越高。同理,独立董事具有制约大股东的功能,并且他们具有独特的信息渠道,可以制约控股股东操纵股票等机会主义行为,独立董事比例越高,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投资者保护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控股股东、占股比例较高的管理层与中小投资者的代理成本,这样,中小投资者对未来风险的预期就会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从信息披露方面来看,由于公司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对项目的不确定性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降低,公司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外部投资者更多地面临着权益被内部人侵占的风险。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披露越频繁,披露及时,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因此,信息披露水平越高,企业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投资者信心越大,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越低。

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篇10

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力日趋增强。证券公司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要积极承担起维护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一直以来,从监管层到证券公司都非常重视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开展,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同时,为证券行业的发展创造稳定环境。

1、适应中国证券行业对外开放的需要,保护中国证券市场安全。

目前,一些非法资金伺机通过非法渠道进入中国内地证券市场,进而炒高股价后让中小投资者接盘,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危害金融安全。

对证券市场参与主体进行身份识别,真正了解了客户的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等信息,才能有效防范非法交易行为,适应中国证券行业对外开放的需要,保护中国证券市场安全。

2、打击洗钱犯罪,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与繁荣。

证券市场的稳定与繁荣,有赖于稳定的金融秩序和繁荣的社会经济的支撑,证券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又能推动一国金融实力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法分子通过证券市场开展进行“洗钱”犯罪活动,扰乱金融秩序、危害社会经济发展,最终也会将危及证券行业的稳定与繁荣。

证券公司通过开户和业务办理期间,收集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和了解交易目的、交易性质、实际控制人、实际受益人等其他信息,并对客户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识别和核对,可为下一步做好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可疑交易分析和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保存及其他反洗钱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础,也为预防、监测、遏制和打击洗钱活动,驱除证券市场参与者中的“不法分子”。

(二)“净化”市场空气,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1、规范证券市场各参与者的行为。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快速发展过程中会积累一些问题,加之相应的制度建设等存在滞后性,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行为规范等方面都任重道远。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业务的设计或其运作过程可能对投资者权益不利的情形以及保护措施及机制考虑不充分,导致投资者合法权益被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通过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在甄别投资者身份的同时,对各类交易行为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吸引中长期投资者入市,改变证券市场投机气氛过重的局面,让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的互动,让证券市场投资者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

2、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导致面对面接触客户的机会减少,其中蕴含的风险因素也难以直接把握,无论是对证券公司,还是对客户,蕴含的风险都在进一步加大。因此,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通过有效的客户识别手段,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了解清楚各方交易对手,使得“老鼠仓”、违法操纵股价等非法证券交易无所遁形,使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3、保护投资者资金安全。

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对客户的各类身份资料按标准要求存档。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时,对客户身份进行有效识别,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办理业务,可以防止犯罪分子借伪造、盗窃客户的身份证等盗取客户的资金,有效保护客户的资金安全。

(三)有助于证券公司提升服务水准,做好客户适当性管理工作,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发展。

1、有助于证券公司提升服务水准。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广大投资者的参与;只为赚取交易佣金和短期利益的行为,不仅影响证券公司长期利益与发展的需求,也会损害投资者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中介,证券公司要努力提升服务水准,让更多的投资者放心进入证券市场,推动证券市场的繁荣发展,也为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将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做扎实,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客户,识别客户,建立客户档案,清楚知晓当地的人文风情,进而快速融入当地,才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好各项业务,做好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真正为各项业务的发展打下坚实发展的基础,真正实现与客户“共赢”的目标,最终实现证券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发展。

2、推动证券公司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的落实。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以中小散户为主,他们直接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让他们对中国证券市场有信心,并积极参与到市场中,必须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必须做好对他们的适当性管理工作。

2012年券商进入创新元年,“大资管”时代来临,产品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竞争筹码,也成为券商创收的核心来源之一。市场可投资品种逐年丰富完善,固收类、货币市场型产品权重增长显著。资产管理行业中,随着可投资资产的不断发展,可投资领域的不断扩大,交易结构的不断完善,各类投资策略的不断尝试和研习,未来产品创新的领域将越来越广阔。在产品种类繁多,规模逐步增大同时,产品的风险等级参差不齐。

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让投资者清楚并知晓各类产品和业务的风险特征,适当参与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业务和产品,根据监管部门要求,证券公司必须重视并做好客户适当性管理工作,重视风险揭示和投资者教育,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保障公平交易和投资者利益。

因此,证券公司通过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能够清楚了解投资者各类背景信息,帮助客户全面识别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清楚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并为适当的客户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证券公司要切实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随着证券公司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让客户身份识别工作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推动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证券公司过于重视业务发展的现象,就要在证券公司的内部治理上多下功夫。

(一)强化证券公司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执行力度

客户身份识别是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第一道关口。客户身份识别通过确认客户的真实身份,从源头上防范洗钱,从而有效保障金融机构和客户的资金安全,为金融机构预防洗钱犯罪、防范金融风险构筑一道安全防线。

证券公司在通过在开户和业务办理期间,收集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和了解交易目的、交易性质、实际控制人、实际受益人等其他信息,并对客户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识别和核对,可为下一步做好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可疑交易分析和报告、客户身份资料、交易信息保存及其他反洗钱工作,以及预防、监测、遏制和打击洗钱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下一步,证券公司在客户身份识别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认真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仔细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通过审核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确认客户本人办理业务,防止客户身份信息被盗用。

2、通过公安部居民身份核查网和登记公司系统核实客户身份及证券账户信息,防止犯罪分子盗用客户身份证件,致使客户账户受损。

3、通过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了解清楚客户背景信息,对客户做好风险揭示、投资者教育的基础上,向适当的客户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4、证券或金融账户的开立都有与其对应的同名银行账户,证券公司通过与银行方面的匹配信息,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

(二)做好合规文化宣导,不断强化证券公司员工、投资者在思想上对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认识。

1、将客户身份识别和保护投资者融入各业务环节中,落实到各个岗位,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同时通过培训全面提升一线员工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业务素质。要让全体员工深刻认识到: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对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证券行业和证券公司的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以广发证券为例。一是建立了“每日合规读报”机制,我司安排专人每天对新出台证券行业合规、反洗钱工作动态进行整理编辑,通过邮件发送给全体员工。每一位员工上班开启邮箱,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每日合规读报”。通过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进行解读,对发生的各种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及时帮助员工理解透彻工作要求。二是开展系列企业合规文化建设,其中2016年第二期就是“了解你的客户”。通过要求我司各单位组织人员通过对“了解你的客户”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学习,并对了解你的客户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同时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合规知识考试。三是将工作的重点落脚点放在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上。在每一位新员工入职谈话的合规教育环节,强调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重要性及其要点,让其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牢固树立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责任心;每年通过反洗钱培训、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对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理论和实操水平;通过反洗钱专业知识测试、业务知识测试等,实际检测员工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公司有的放矢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提供充足依据。

2、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提高投资者法律和风险意识。

通过真实的案例,证券公司应给投资者传递这样的理念:投资者对券商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配合和支持,实则上是对自身权益的捍卫,无形中保护着自己。

浅谈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制度 篇11

关键词:中小股东;《公司法》;完善建议

一、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表现

从理论上讲,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股东对公司财产都无直接控制或支配的权利,他们只能期待公司的经营管理机构能够经营得当带来利益从而收取投资回报。虽然不管是大股东还是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他们都是具有平等地位的公司的股东,但是他们对于公司的权利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作为股东是因为投资,是拿资金或是其他财产的所有权换得的,必然的,有些人出资多,有些人出资少些,而大股东作为出资多的一方自然是拥有较大的股份,也是由于这些股份,大股东拥有较大的表决权,在这个权利的支配下,势必会影响到中小股东的权益。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甚至是公司权益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下面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资本多数决原则的滥用

多数决定规则是在总结商业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公司事务决定机制,他在总体上有助于提升公司运营效率,有助于促进公司股东的共同利益,这是各国公司法承认多数决定机制的根本原因所在。表面上看,资本多数决原则对于股东来说是非常公平的,但是资本多数决原则在公平的外表下却存在不公平的诱因。在资本多数决原则下,每个股东自然都是平等的,但是每个股东由于拥有大小不同的股份故其股东权利是不一样的。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股独大”、“控股股东”这样的名词,其实就是这些股东的股份已经大到达到公司所有股份的50%以上了,若是没有一个外来力量可以限制其权利,那么他们的意志就可以通过股东大会表决的形式上升为公司的意志,长此以往,势必会损害到中小股东的权益。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所说过的:“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

2.公司权利机制的不平衡

虽然说现在的公司治理结构形式都挺完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但是由于大股东拥有较大的表决权,那么在股东大会召开过程中,大股东就可以利用自己手里的表决权选出代表自己意志的管理阶层,而中小股东即使想反对也无力为之。在这样的一个失去平衡机制的公司治理机构中,中小股东的权益往往会被漠视,比如在股东大会表决的时候中小股东的表决权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监事会亦是如此。

二、《公司法》中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规定

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是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新修改的《公司法》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很多条文都提到了关于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举例来说:

1.《公司法》第十六条规定了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或者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时股东的表决权回避制度

该制度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限制和剥夺利害关系股东以及控股股东的表决权,因为如果是进行关联交易,有能力的基本上是公司的大股东,适用表决权回避制度实际上是缩小了大股东的表决权,而相对的就扩大了中小股东的表决权,这在客观上是保护了中小股东股东权益。

2.《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分红与优先认购权

这实际上体现的是公司的自治权,但是在其背后也隐藏这一个信息,这是一个保护中小股东的做法,虽然《公司法》对此的规定是任意性的,但是这始终是一个进步。

3.《公司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表决权

这条是对旧法的一个修改,旧法强制性的规定了股东的表决权是按照出资比例来行使的,新法现修改为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是资本多数决的例外,前面有说到资本多数决原则对于中小股东是存在损害权益的危险的,这条的规定实际上是为改善这个问题而提出来了。

三、《公司法》中对于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不足与完善建议

《公司法》在股东知情权方面的不足与完善建议:相对与旧《公司法》来说,新《公司法》已经扩大了股东知情权的范围:新《公司法》第34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15日内以书面答复股东,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支持。增加了股东的诉权;根据新《公司法》第98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质询。相比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没有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权利。我认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也应当享有这项权利,因为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件也经常发生,现在很多的公司都存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或者是公司与股东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大部分的中小股东权益侵害的案件也与信息不对称有关系,信息不对称是造成现在中小股东权益屡屡受到大股东侵害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扩大股东知情权是非常必要的,而查阅公司会计账簿也是其中的一项,但是也不是这样无限制的查阅,要有个限度,要不然对于公司的经营会带来一定的不便与困扰。因为我们都知道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不仅人员多而且构成很复杂,如果赋予每个股东都享有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权利,那么势必将对公司的基本运营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对于这个限度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现在是潮流的趋势,首先,是法律公平、公正原则的要求,也是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其次,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健康发展。第三,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有利于公司制度本身的完善,也有利于公司经济运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建军.浅析中小股东利益保护[J].大观周刊,2012,(43):148.

[2]郑蕴.论中小股东利益保护[J].企业研究,2010,(8):28-29.

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篇12

关键词:投资者保护,财务权益,会计信息质量

一、引言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前提。投资者保护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影响一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的功能很多, 除了宏观的社会、经济、法律背景外, 单就直接原因, 既有证券市场本身的效率因素, 又有公司层面的治理、经营因素,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 很难用“一剂或几剂良药”解决所有问题。

Ball, Brown (1965) 通过一系列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提出, 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会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做出反应, 从而证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的投资者, 会根据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做出投资决策, 同时会计信息披露也可以弥补法律制度对投资者保护的不足。

Engupta T.K. (1998) 研究表明, 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 则其资本成本越低。汪炜、蒋高峰 (2004) 研究指出, 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其权益资本成本越低。张宗新, 朱伟骅 (2007) 研究指出, 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能改善信息可靠性, 从而改变投资者的决策认知过程。

Bushman R.M, Smith A..T (2001) 研究表明, 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可以减轻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降低私有信息较少的投资者同私有信息较多的投资者之间的交易风险, 使投资者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中来。Lang M., Lundholm R. (2000) 研究发现, 公司及时披露会计信息有助于证实或修正投资者的预期, 引导股票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基于公司业绩状况不同, 每个公司都会选择相机披露策略, 进而寻求自身最佳的披露时间 (Chambers和Penman, 1984) 。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和披露方式的规范化、电子化,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披露频率及时不断提供有效信息, 而且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收费采用固定年费制, 信息披露次数选择不受显性成本约束, 而维持适度的披露频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 (陈向民等, 2002)

笔者认为, 会计信息质量是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的关键, 保证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是知情的。我国股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上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违规、盈余操纵、披露信息失真等信息披露不规范行为, 加剧了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 如何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提高市场有效程度, 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保护投资者财务权益, 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紧迫的研究课题。

二、会计信息的内容及其质量要求

(一) 会计信息的内容。

我国法律法规要求的信息披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公开发行募集文件, 招股说明书; (2) 上市公告书; (3) 定期报告, 包括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 (4) 临时报告, 主要包括重大事件公告、上市公司的收购或合并公告; (5) 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持股情况; (6) 证券交易所要求披露的信息及其他信息。

(二)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 相关性或有用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 明晰性。

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 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4.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这就要求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 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 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5.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实务中, 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 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 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 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7. 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 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 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投资者等方面作出经济决策, 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如果不及时提供, 就失去了时效性, 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三、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一般关系

(一)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有利于提高投资者决策的有效性, 从而更好地保护了投资者的财务权益。

Shleifer和Wolfenzon (2002) 将投资者保护和公司财务连接在一起, 他们研究表明, 较好的投资者保护能够带来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财务权益。

(二)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 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对投资者而言, 会计信息越不透明对市场越不利, 只有在一个透明度高、会计信息披露充分的市场环境中, 投资者和市场才能繁荣。

(三)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 改善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的环境。

Armando等 (2007) 的研究表明, 一旦选择性披露的途径被关闭, 不仅对小公司造成损失, 而且该信息途径无法被其他信息途径代替, 资本成本显著上升。

(四)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

Defond等 (2007) 通过26个国家5 000份财务报告数据对年度盈余公告的质量的传递和投资者保护进行了研究, 发现盈余公告质量的高低与内幕交易法律监管存在密切关系, 并且年报盈余信息含量越大的国家其投资者保护机制也越强。

四、对策建议

(一) 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切实保障投资者财务权益。

我国在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方面起步较晚, 对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缺乏经验, 我们应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制定和颁发系统维护投资者财务权益的法规, 建立相应的会计信息监管机制, 并赋予监管机构必要的执法权限, 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

(二) 签定合同契约,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追责机制。

投资者与公司订立各项能充分保护自身合法财务权益的合同, 以确保一旦发生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等侵害行为, 投资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回属于自身的合法利益。

(三)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引进独立董事不是简单引进几个有社会地位的名人, 而是引进一种制衡机制与监督理念。应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及中小投资者代理人的作用。

(四) 制约大股东的行为。

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绝大部分是国有股东, 而且大股东往往和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关联交易。所以如果能制约大股东的行为, 可以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财务权益。

(五) 建立专门的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机构。

当信息披露不合规或投资者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有这样的一个机构为投资者维权, 将把我国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六) 投资者加强自身修养。

从主观原因看, 我国中小投资者的总体投机意识太浓、投资理念存在偏差、投资决策不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恰当保护, 从而纵容了大股东和内部管理者掠夺中小投资者的行为发生。所以投资者如果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修养, 可以避免或减少因为会计信息失真、披露不及时等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J

参考文献

[1].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et a.l.Legal determi-nants o f externa l fi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 (3) :1131-1150.

[2].JensenM, 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4) :305-335.

[3].王晓梅, 姜付秀.投资者利益保护效果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5) .

[4].孟子平.A股盈余公告的投资者保护水平研究[C].西南财经大学, 2010, (6) .

[5].汪炜, 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 2004.

[6].张宗新, 朱伟骅.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7.

上一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下一篇:四季养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