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共12篇)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 篇1
一、企业投资的目的
企业除了将资金用于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之外, 可以将暂时闲置的资金用于投资, 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企业若将闲置的资金存于银行, 只能获得很少的利息;如果资金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 会造成资金沉淀。为此, 企业有必要为多余的资金寻找出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或达到控制其他企业的目的等。
二、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投资环境复杂, 难以控制。
企业的投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资源环境等, 具有构成复杂、变化较快等特点, 对企业来说这些因素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例如一些金融、保险、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领域不同程度地限制民营、私营企业进入。一些允许进入的行业, 也存在门槛过高、前置性审批复杂等问题。
(二) 资金短缺, 筹资渠道单一。
投资要求企业能够及时、足额、低成本地筹集到所需资金, 如果企业资金短缺, 筹资能力又较弱, 投资必将受到极大限制。但银行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支持力度不够, 而资本市场又难以进入。在资金不足的困扰下, 如何进行投资并能取得良好的收益, 对投资决策者来说是一个难题。
(三) 缺乏市场调查, 信息不充分。
投资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 有些企业往往不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 搜集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 加之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 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投资无法按期收回。
(四) 投资者素质偏低, 投资风险大。
风险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 要有相应的业务知识、法律知识、管理技能、市场运作经验等, 一些企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 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 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五) 管理层墨守陈规, 投资缺乏创新。
企业领导班子墨守陈规, 投资创新意识不够, 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 往往追随大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 不能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六) 内部机制不健全, 投资管理方式不当。
投资管理模式不科学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 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滞后。忽视科学投资战略规划和精确的预算控制, 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 造成投资失误、投资浪费、投资亏损等。
(七) 缺乏整体战略意识, 投资决策程序混乱。
投资缺乏整体战略意识和科学规划, 决策程序比较混乱, 董事会监督权、经营权与决策权混同, 企业决策几乎都是由企业高管、董事长、总经理决定的, 这种决策不经过民主决策, 盲目投资、意气投资、感情投资等现象层出不穷。
三、我国企业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 认真分析投资环境, 完善服务体系。
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 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适时调整投资政策、改变管理方法。政府要转变观念和职能简化审批手续, 降低各类进入门槛,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体制, 减少行政性收费,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办事效率。
(二) 促进机制创新,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工具的创新, 激活民间资本, 有秩序发展地方小银行和民营信贷机构等。鼓励商业银行改进贷款条件、贷款方式、贷款品种以及审批程序。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誉意识和信用水平, 注重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等。
(三) 搞好市场调查, 掌握充足信息。
作好市场调查, 加大对投资调研的支持力度, 搜集充足而可靠的信息。对于搜集的信息, 进行必要的加工延伸。企业应设立专项资金、专门调查部门和专门部门, 研究规避风险问题, 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调查方式。
(四)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实施先进的管理方法。
健全投资管理机构, 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 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制定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 建立监督控制机制, 界定关键区域的责权利, 形成一套真正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投资管理方法。
(五) 建立风险处理机制, 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 (保险和非保险) 将投资风险转移;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基金和积累分配机制, 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企业在投资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六) 树立创新意识,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应该树立创新意识, 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推陈出新, 培育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科技技术, 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 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七) 培养优秀的投资人才, 增加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要做好投资人才的培育工作, 培养一批敢于创新, 具有很强的投资意识和抗风险意识, 掌握科学方法, 既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又有投资管理经验和财务、金融、审计、税务、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八) 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制定严格的决策责任制。
企业应加强科学决策、集体决策, 摈弃主观决策, 强调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最大限度地消除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对因违反决策程序, 使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的负责人, 要依法追究其经济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伏辉.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 (19) [1]陈伏辉.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 (19)
[2]宫兴国.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剖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问题.2007 (1) [2]宫兴国.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剖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问题.2007 (1)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 篇2
摘要:自从风险投资在国内兴起并形成热潮以来,如何建立健全公司内部运营和管理机制,推动风险投资业务的发展一直是风险投资公司所面临的问题。为此,各风险投资公司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运作模式。
关键词:会计信息管理
一、“股权代持”的财务核算问题
目前,有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了加强公司内部的约束机制,制定了“投资经理项目跟投”制度。即当投资公司决定对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所负责的项目进行投资时,公司要求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按照投资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投资。在实际操作中,有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可以直接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有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则不能直接成为所投项目企业的股东,这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所拥有的股权往往由投资公司托管,即“股权代持”。由于是代持,该股份的所有权和收益权不因投资经理离开风险投资公司而丧失,并可随风险投资公司退出投资时一起退出。但退出后,投资经理所获取的收入必须抵扣了投资经理所应分担、补偿的费用或损失。
笔者认为,代持股份在投资期间内的投资财务的一般核算应并入公司自有资金投资的核算,因此,股权代持业务的特殊会计处理分为:股权代持款的收到和退还;代持股份现金分红的收到和发放。
1、股权代持款项的收到和退还当收到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的项目委托投资款时,公司可借记“现金”,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本金)”。
投资公司卖出被投资企业股份(包括代持的股份)时,借记“银行存款”,按已提的该项投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X项目公司”,贷记“长期股权投资———X项目公司”的帐面余额,并按持股比例对借贷差额在代持股权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权之间进行分配,贷记“投资收益”,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若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需要分摊或补偿费用发生时,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公司把代持股份本金及收益支付给投资经理极其小组成员时,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本金)”,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贷记“现金”,并对投资收益部分计算个人所得税额贷记“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2、股权代持的现金分红款的收到和发放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投资公司收到被投企业的现金分红(包括代持股权的现金分红)时,借记“银行存款”,并按持股比例在代持股权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权之间进行分配,贷记“投资收益”,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
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公司收到被投企业的现金分红(包括代持股权的现金分红)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无论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在发放代持股权的红利时,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贷记“现金”,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额贷记“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风险投资公司的股利收入在计算所得税时需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合并计算,存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使股利收入实际上免征所得税的可能,但代持股份的红利却不能免征个人所得税。
例1:假定风险投资A公司于201月1日对B公司投资1000万元,占B公司股份的50%且为最大股东,其中A公司自有资金投资990万元,代持公司投资经理a1的股权6万元,代持小组成员a2的股权4万元。年末A公司应享有B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额为1100万元。2月1日,A公司获得B公司现金红利50万元,其中a1应得3000元,a2应得元。207月1日,A公司以1200万元的价格转让了对B公司的股权。
由于对B公司构成了实际控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相应的分录如下:
(1)2001年1月1日
①A公司收到对B公司投资凭据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B公司) 10000000元
贷:银行存款 10000000元
②A公司收到a1、a2的代持股款
借:现金 100000元
贷:其他应付款———a1(投资本金) 60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本金) 40000元
(2)年初按2001年末持股比例调整对B公司投资的帐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000000元
贷:投资收益 990000元
其他应付款———a1(投资收益) 6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收益) 4000元
(3)2002年2月1日
①收到B公司现金分红
借:银行存款 500000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B公司) 500000元
②按代持股份比例将收到的现金分红转发给a1、a2,应扣除个人所得税20%
借:其他应付款———a1(投资收益) 3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收益) 2000元
贷: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1000元
现金 4000元
(4)2002年7月1日
①A公司出让B公司的股权
借:银行存款 12000000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B公司) 500000元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B公司) 10000000元
投资收益 1485000元
保险投资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 篇3
关键词:保险投资 中小企业融资
0 引言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现有融资渠道之外另辟蹊径,尽量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以及政府在其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做到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的双赢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现有融资途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目前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少,而且融资门槛较高而无法获得所需资金,虽然政府的政策导向是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缺陷导致其贷款风险大,贷款成本高。如:有些中小企业贷款数额小,商业银行为此类贷款要付出和大额贷款相同的固定成本,两相比较,商业银行更愿意选择向大型企业提供高额贷款;有的中小企业在成立初期,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完善,银行根本不敢发放贷款。商业银行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担保,一部分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提供,这也是阻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原因。中小企业的市场淘汰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银行如果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承担的风险和其所获得的收益不相称,许多商业银行就此放弃了中小企业。从上述分析来看,目前的融资渠道不畅通,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获得机会。除了对现有融资方式进一步挖掘潜力,扫清障碍之外,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开辟资金新源头才是解决之道。放宽视野,我们会发现除银行、证券市场之外,作为现代三大金融机构之一的保险公司也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者。
2 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是保险公司经营目标
2.1 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作用 保险公司基本职能是对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在人身保险公司中,该职能格外重要。人身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增值的需求要远远高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的范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2008年,人身保险的保险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76%,其中的人寿保险更是一枝独秀,远远领先于其他险种。
人寿保险是人身保险公司的主要产品,其特点包括:保险期限长;保险风险稳定;人寿保险采用“均衡费率”经营,即保险期间内,前期收取的保险费要高于保险人为风险事故支付的保险金,这笔多出的资金即寿险责任准备金。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原因在于“人身保险合同是长期合同,只有以有效保险单的全部净值为基础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才能充分保证寿险公司履行合同给付义务”。它不是保险公司的利润,而是在保险期间后期弥补按均衡费率而导致的保费收入不足,寿险公司有义务对其保值增值。寿险责任准备金的使用期限较长,可以充分利用责任准备金进行各种投资。
2.2 现行保险公司投资渠道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保险公司有充分的资金来源进行投资,也有对保险投资收益的迫切需求,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现有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都存在不足。银行存款安全性高但收益低;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风险大;债券收益较低;不动产投资和项目投资流动性差,因此,寻求新的投资方式迫在眉睫。
2.3 贷款是可考虑的投资渠道 发放贷款是保险公司可选择的投资渠道之一,前文已经介绍,中小企业资金匮乏,而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方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现有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坐拥资金,急需找到投资方向,如果国务院能够允许保险公司向社会开放贷款业务,无论是对资金需求方还是资金供给方都非常有利。
目前人寿保险产品向投保人提供保险单质押贷款的业务,这种服务只针对购买了保险产品的投保人,投保人以其保单项下积累的现金价值作为质押,向保险公司进行贷款。这类贷款的限制非常多:贷款者只能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该贷款最高不能超过保单的现金价值;贷款时间很短,通常在六个月之内。综合以上情况,保单质押贷款还不是真正符合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含义的贷款。很难想象中小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取从保险公司的贷款而先为自己购买一份高额人寿保险,并为积累现金价值和维持保单效力,不断交纳保险费,这只会给经营者造成更大的财务压力。
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可以尝试进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这样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也能为保险公司增加收益。那么,究竟如何设计这种贷款制度,在现今的监管体系中会遇到何等问题,下文将予以讨论。
3 我国保险公司贷款可行性探讨
3.1 经营风险 任何投资都会遭遇风险,保险公司进行贷款也不例外。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大,许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放贷要冒着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保险公司是否能向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关键。笔者认为防范信贷风险,减少投资损失,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保险公司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核查,对无法提供担保的中小企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来决定是否放款。保险公司必要时可以主动了解该企业生产和销售、资金回收、员工评价等情况,通过这些来考察该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对那些拥有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而言,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对该企业的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在无担保的前提下对其贷款。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做好扶植中小企业的工作。毕竟保险公司是商业企业,为保证资金安全可能不愿贷款给某些企业,政府可以制定政策通过减免税款等方式补助保险公司可能失去的利润,效果要好于直接给予中小企业补助。同时,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保险公司会格外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会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要求做到事先防范,尽可能的消除风险。
3.2 监管制度 贷款业务传统上是一项银行业务,保险公司涉足贷款领域,意味着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从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扩展到了银行业务,这和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并不相容。我国的金融体系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银行、证券、保险三大支柱各行其是,各有各的经营范围,对它们的监管也相应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来承担。一旦保险公司开展贷款业务,这对目前的监管体系来说是个难题,因此,如何克服监管方面的障碍,使这项新业务健康有序的开展,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4 结论
保险公司可以尝试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这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同时也是保险公司经营的内在需求。如何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防止以安全性为主要原则的保险资金的损失是该项制度能否成功的关键,保险公司不仅要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政府也应通过对保险企业的补助政策,尽量弥补保险公司的损失。金融监管体系是实施该方案的另一障碍,怎样调整现行监管体制,将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纳入监管体系中,实行有效的监管,是下一步要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金章,王晓炜.现代保险辞典.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2]周骏,张中华,刘冬姣.保险业与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3]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探析中国中小企业投资问题 篇4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1、对创业者本人的依赖性强。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中小企业的投资者一般就是这个企业的所有者, 因而他们对这个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拥有绝对性的支配权, 甚至可以说所有者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 这无疑就体现了中小企业对创业者本人的依赖性很强。照此推算下去, 由于中小企业的所有者既是老板又是员工,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全都归他们说了算, 所以说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相当于就是企业所有者之间的竞争。不过, 也就是因为所有者的权利过大, 在中小企业内部经常会出现越级指挥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混乱。它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向前发展。
2、管理结构简单。
中小企业, 顾名思义, 企业规模比较小, 经营范围比较窄。再加上, 企业经营者的权利高度集中, 因而省略了很多职位的设置, 至使企业管理结构比较简单。除此之外, 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资金量不足使得企业只能构建相对简单一些的管理结构以及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经济活动的开销。
3、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资金数量还是科技力量, 中小企业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他们的创建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动所产生的发展机会而开始的, 因此, 只要机会一出现, 就会在短时间内涌现出大批的中小企业。此外,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与外界接触面窄, 因而信息比较闭塞, 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很难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旦出现大的变动, 中小企业若不能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内部的调整与改革, 可能将无法生存下来。所以说中小企业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投资风险比较高。
二、中国中小企业投资问题
1、缺乏整体投资战略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 他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以及物质的追求量空前高涨, 这就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 我国的中小企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由于他们的发展速度太快甚至是在它们还没有来得及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方向的时候, 其发展状况就已经超过了预期, 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并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计划, 即缺乏整体投资战略意识。另外在某些中小企业内部虽然有建立投资战略计划, 但是其投资战略计划并不全面。因为它们往往只是对利润、营业额等作出了要求, 至于它们自身的优缺点、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同类公司的发展现状等深层次的问题, 它们完全没有思考过。如果长此以往, 像这样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话, 不仅减低了资金的运营效率, 而且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总之, 没有整体计划的投资归根结底还是失败的, 所以中小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 将整体投资战略上升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高度。
2、不重视项目管理。
减少投资成本是企业获得更多利润的方法之一, 也是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中小企业节省投资成本, 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他们降低成本投资的手段却是错误的, 不是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等途径来减少成本投资, 而是通过精减员工人数来减少成本投资。因而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对于投资项目大多只安排一个人或两个人来跟进, 更不用说配置专门的人来进行项目管理了。如此一来, 就导致了项目管理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思路, 随意性比较大, 不仅没有达到减少投资成本的目的, 反而延长了投资战线, 增加了投资成本。
3、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目前,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一是因为创新需要花费大量资金, 而它们本身资金就比较紧缺, 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用于企业开发与创新;二是因为中小企业的市场发展前景比较大, 即使不拥有核心的技术, 而引进大企业的技术进行生产制造, 它们也能获取相当可观的经济利润。从短期来看, 中小企业确实是能够取得很好的发展, 但是时间一长若它们还是不具备独特的技术, 就很难具有竞争优势, 终有一天会市场经济所淘汰。
三、解决中国中小企业投资问题的对策
1、树立整体战略意识, 将投资纳入企业战略管理。
针对中小企业缺乏整体投资计划这一点, 中小企业应该树立整体战略意识将投资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首先, 做好企业内部分析。中小企业应该从工作人员的构成、基础设施的配备等来分析企业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 合理投资。其次, 分析竞争对手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的情况。如果竞争对手过于强大的话, 这时候, 企业就可以适当的调整一下投资计划, 避免硬碰硬而造成投资失败。若是竞争对手的实力和自己差不多或是不如自己, 企业还是要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 然后制定发展总战略, 并且在总战略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
2、重视项目投资的管理。
项目投资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必须重视项目的投资管理。第一, 在投资之前, 企业就得收集所有即将投资的项目信息, 这其中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国家最新出台的法律政策以及消费者的喜恶和消费能力等, 这样就使得投资项目既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第二, 在项目投资之后, 企业要做好市场的反馈信息, 看其是否与投资计划一样, 若果偏差在合理的范围之类, 则不需要进行投资计划的更改, 如果偏差较大, 企业就需要立刻找出原因所在, 然后根据投资实情, 以确保企业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适时改变项目投资。如此, 企业的项目投资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利润。
3、以“创新”为理念开展投资活动。
“创新”是保持企业活力的源泉, 是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所以企业以“创新”为理念开展的投资活动会更具优势, 且更容易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创新”除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之外, 还要有管理制度的创新、人事安排的创新、投资内容的创新。例如:设立监管部门增加考核项目, 明确权责, 让整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规范与完善;对于某些已经饱和的行业, 企业就不要再跟随大众盲目投资而应该开发新兴产业, 像学生就业旅馆、新兴环保万能胶等, 这样的项目投资竞争压力小, 一旦投资成功将能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回报。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各类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过,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之间的兼并、从组步伐愈发加快, 因而大规模的集团公司就这样产生了, 且数量正在不断攀升。与此同时,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中小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再加上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撑, 使得社会分工更加明确, 于是, 我国企业出现了两级分化的局面, 即集团企业和中小企业。目前, 从我国工商局的登记记录可知, 中小企业的数量早已超过了一千万家, 在我国所有企业中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之多。所以说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的好坏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小企业的特点, 然后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投资中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就解决该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中小企业,投资,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彦飞.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时代金融, 2009 (1)
[2]陈乃醒.中小企业成长案例评注[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8.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法律问题 篇5
河南文丰律师事务所王登巍
一、国有企业的范围
语境不同范围不同,但在国资监管层面尤其资产处置和产权转让层面包括了:国有独资(法定性),国有全资(包括全民所有制),国有控股。法律管制不同。
二、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管制的123
1、保值增值是底限:任期责任审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
2、程序和实体双重审查:
3、合法合规合理三个评价标准:公有性(国有和集体)与公共性(资本市场)。
(1)违背法律文件是违法甚至涉嫌犯罪,违背规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是违规(2)业务主管部门(与国资监管的并行)报批报备的违反;目标公司的增资或股权收购价格确定(净资产而非PE法)(3)单方股东提供借款(某城中村改造项目);非对称增资的净资产确定(审计还是评估,某医药项目)。对合理性的违反可能也是涉嫌犯罪的线索(某光电公司增资项目),或者构成资本市场的实质性障碍(如党的纪律文件)。
三、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路径和形式
1、股权投资
并购:收购股权,吸收合并,换股;评估,交易行为;尽调,涉税(先分红 后交易)。
增资:溢价功能、利益封闭功能;评估,非交易;不涉税但尽调;等比例、非等比例。【某合资项目的增资、收购、关联交易路径的简化】
新设:非交易,无实物不评估。债权债务的屏蔽。【某仓储项目,合作开发变实物出资】【某两路一桥项目,新设项目公司实现轻资产】
股权出资的价值:
资本的再资本化(用股权出资是报表直接放大,不同于对股权增资的收益间接放大);节约现金流实现重组和架构搭建【兄弟公司变母子公司,母子、兄弟公司之间再重组,以及非关联企业的任意关联化,某保税项目】;产权交易变非货币投资【从交易中心到工商局,平顶山某国有企业的资产保全】;可用于投资前的内部重组【某石化项目】;税收利益(一般是5年分摊,国有企业为了上市重组免税)。
2、债权投资:借款,委贷,名股实债【回购的问题:单方减资】。
3、其他投资:基金份额【LP】,金融产品。
四、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程序管控
1、内部程序
公司法下一般程序:董事会,股东会。公司控制权的问题。
三重一大特殊程序: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
2、外部程序
国资监管程序:报批、报备(事前、事后)、核准。批准主体包括国资监管机构和人民政府。行业监管程序:按权限。
其他一般性企业监管程序:发改委、商务、外汇„„
3、准外部程序
集团管控程序。委派董监高的履职管控【事先报告,事后报备】。
4、法律程序与国资监管程序的关系:【某一级开发项目的控制权之争】国有及国有控股均应属于国资监管的范畴,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如国有资产处置程序、三重一大程序、经济责任审计、对外再投资的管控等。如国有独资和控股的未经批准董事长不得担任总经理,重要的国有控股重大事项报经人民政府批准,国有控股企业改为非国有控股公司的属于改制等。
国有控股企业中提出(委派人员)、推荐(董事长、副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建议(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人选)的区别,董监高的五年(造成国资重大损失被免职的)及终身禁入(特别重大损失或贪腐犯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刑的)制度。
5、投资效力与违规投资的关系:法律和行政法规中的强行性效力性规范才导致无效,否则民商事行为有效,但不影响追究国资监管责任甚至是刑事犯罪的责任,但投资行为本身是犯罪的除外。【某集团的房地产合作项目,代持股权、连环交易】
五、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流程及风险管控
除了国家的一般性规定外,更多的是要遵循河南省的特别性规定:
作废:《河南省省属企业重大投资事项备案程序(试行)》豫国资文【2005】162号;2011年1月,省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管企业投资管理工作的通知》。
1、《河南省省管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2、2015年3月5日,省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国有产权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3、2015年3月10日,省国资委《关于完善省管企业股权类投资项目备案程序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一)投资原则
严格执行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和决策程序(报国资委备案);三级及以下子企业不得进行产权收购和股权投资,确需投资的须报省国资委同意。
禁止投资范围:与信誉不佳、资产质量差或明显缺乏投资能力的企业合资合作,向产权不清、存在重大或有负债风险的企业投资,向本企业及子企业董监高及其近亲属所有或实际控制的企业投资或合资,向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子企业增资或注资、注股(经国资委批准除外)。
限制或控制投资范围:非金融类企业审慎对证券、信托、保险、期货、基金等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控制非主业、非生产经营性和计划外投资。
(二)立项
1、可研:3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项目,委托资质工程设计咨询单位编制。重大和境外项目应招标选定可研编制单位。
2、投资分析:产权收购和股权投资项目编制投资分析报告,产权收购还应有尽职调查报告(内外均可)。
2、论证:3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应进行专家论证。
3、法律意见书:产权收购、合资合作、境外投资项目,必须有法律意见书(内外均可)。
4、决策:董事会决议,监事会列席。(三重一大)
(三)评估:
范围:涉及企业产权变动,涉及非国有的交易,涉及非货币资产。
《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全资及国有控股企业合并、分立、改制、转让重大财产、以非货币财产对外投资,清算或者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规定应当评估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
第三条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以下简称占有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一)资产拍卖、转让;
(二)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
(三)与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者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四)企业清算;
(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2005)12号令: 第六条 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二)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破产、解散;
(四)非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股权比例变动;
(五)产权转让;
(六)资产转让、置换;
(七)整体资产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八)以非货币资产偿还债务;
(九)资产涉讼;
(十)收购非国有单位的资产;
(十一)接受非国有单位以非货币资产出资;
(十二)接受非国有单位以非货币资产抵债;
(十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事项。
第七条 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不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经各级人民政府或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对企业整体或者部分资产实施无偿划转;
(二)国有独资企业与其下属独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或其下属独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产权)置换和无偿划转。第八条 企业发生第六条所列行为的,应当由其产权持有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四)评估的核准和备案
1、政府批的是核准,其他属于备案。
第四条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济行为的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分别由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核准。
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经济行为的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备案;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所出资企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批准经济行为的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由中央企业负责备案。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所出资企业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工作的职责分工,由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2、核准两环节:评估前报告,评估后核准。
第十二条 凡需经核准的资产评估项目,企业在资产评估前应当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告下列有关事项:
(一)相关经济行为批准情况;
(二)评估基准日的选择情况;
(三)资产评估范围的确定情况;
(四)选择资产评估机构的条件、范围、程序及拟选定机构的资质、专业特长情况;
(五)资产评估的时间进度安排情况。
第十四条 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企业收到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后应当逐级上报初审,经初审同意后,自评估基准日起8个月内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出核准申请;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收到核准申请后,对符合核准要求的,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审核,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评估报告的核准;对不符合核准要求的,予以退回。
3、备案只是事后:
第十七条 资产评估项目的备案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企业收到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后,将备案材料逐级报送给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其所出资企业,自评估基准日起9个月内提出备案申请;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所出资企业收到备案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的,在20个工作日内办理备案手续,必要时可组织有关专家参与备案评审。
河南的规定(2015-19号文):国资委批准的事项,国资委备案;一级企业及其子企业批准的事项,由一级企业备案。
4、核准和备案的效力:第二十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下达的资产评估项目核准文件和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所出资企业备案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表是企业办理产权登记、股权设置和产权转让等相关手续的必备文件。第二十一条 经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使用有效期为自评估基准日起1年【交易环节设计和期限的把握】。第二十二条 企业进行与资产评估相应的经济行为时,应当以经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为作价参考依据;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原经济行为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交易。【立法本意的交易公允,作为相对方时超出评估结果时也应当经过批准】
5、河南省的公示要求
《河南省省属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行为规范》,将评估结果主要内容包括评估前后的资产、负债、净资产价值等公示不少于10天。
6、特殊估价方法的操作障碍:PE法,流量法等。
(五)项目的备案
范围(2015-21号文):对外产权收购,参与其他企业的增资扩股;与其他企业合资合作。一次备案改为两次备案:资产评估备案和项目备案。流程:
1、投资项目请示;
2、批准后出具启动前期工作的意见;
3、前期工作:投资分析报告,尽职调查及报告;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备案);拟订协议文本草案;拟定交易价格;法律意见(内部法务外部律所均可);专家论证意见(外部专家三分之二以上,不含关联方);董事会决策(重大项目不得传签代替现场董事会,否则应决议中说明理由);
4、项目备案,出具备案意见后方可进行实质性投资或签署有约束力文件。备案除外:省管企业为优化资源配置进行的内部收购,决策后实施。
事前备案:不涉及资产评估的股权类投资项目;省管企业1亿元以上或超过上年净资产10%以上的固定资产类投资;事前报国资委备案。
备案后还需批准: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后报省政府同意后实施。
(六)投资计划备案
未列入计划的投资项目投资项目,无论何种项目均需要备案。
(七)中间报告及后评价备案、报告
六、关于私募基金
1、什么是基金
私募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投资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或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则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2、为什么设立基金
各方资源的对接需要、利益分配特殊性需要(如公司制的局限、外商投资合伙的便利);投资规划的需要:投资主体规划(谁可以做主体、哪一级管控)、投资分类(产业分类、控股与参股分类)规划;投资平台规划。
国有属性的改变:募资通道;国有退出的简易性:退伙不是产权转让。
3、设立什么基金:种类及分类价值
(1)法定分类:私募证券基金(公开交易市场),私募股权基金(非公开交易市场),特定商品的私募基金(红酒、艺术品等),创业投资基金。监管定位和监管程度不同。(2)业务分类:
业务方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引导基金,创投基金,双创基金等,【光大新产业基金、郑州市产业引导基金】
业务阶段:天使,种子,初创,发展,PRE-IPO。
(3)组织形态分类:公司制(局限性),有限合伙制(不是法人),契约制(信托、资管计划等,不是企业)。
身份不同,权利属性(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不同,控制力不同,杠杆程度不同。
3、有限合伙PE的1:99意味着什么
(1)有才人找有财人:能找到钱(区别于一般经营主体),不仅仅有钱(募、投、管、退,区别于金融机构)。
(2)杠杆功能:募是起点,没有募资的基金不是真基金。(3)资本放大功能:管是核心,管不好钱的基金不是好基金
4、国有单位做不做GP(1)谁不能做GP:
《合伙企业法》第三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
(2)GP无限责任的“伪”命题
(3)做GP的股东:2+20%的分享,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共享,现金流与浮盈的共荣。【某市的某基金,某投资平台的双创基金,个人建议的架构】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 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解决对策
前言:
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具备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依赖融资才能实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风险,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切实的保证中小企业资金的安全。
1. 当前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中内部资金比率普遍过高,主要资金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积累,外部投资少且难;间接融资方式所获资金数量十分少,一般的银行不愿为其贷款;直接融资的情况更加不乐观,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所获资金过少,无法承担企业的规模扩张与发展。
2. 何谓直接融资风险
所谓风险就是指遭受的各类损失的可能性,其具有不确定性。而财务风险则是指无法达到预期的报酬,融资风险大小是通过风险成本反映出来的,而企业的融资风险则包括破产成本与财务困境成本。
而直接融资风险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过程中所获取的收益与损失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属于一种风险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存在经济风险是必然的。随着融资体制的发展,直接融资正逐渐占据企业融资的主要组成,直接融资拓宽渠道,便于改变融资结构,改变传统的依赖银行的状况,解决企业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受到自身资信劣势的影响及社会认可程度的限制,筹资困难,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因此,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更大。
3.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分类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票债券融资、兼并融资、引进外资与民间融资集中,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与其相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3.1 股票债券融资过程中的风险
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利用发行股票债券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过程中,常会出现发行数量不当、筹资成本太高,时机不对等问题,导致经营受损。相比较之下,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不够完善,仅有少数的国有大中型的企业才具备发行股票与债券的资格,中小企业非所占比例太小,因此,这一风险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中体现不明显。
3.2 租赁融资过程中的风险
租赁融资中常会出现租期长、租金高、租期内市场利率变化大等因素,导致企业风险,其中包含决策失误所产生的风险,这是租赁融资的主要风险之一;其次是在融资过程中由于科技的发展,一些技术与设备被淘汰,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再次是利率风险,利率的而变化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利率变,租金不变,利率下调必然导致企业机会损失;最后是信用与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常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违约现象,造成风险,而在租赁取得设备也会由于没有定期支付租金而出現风险。
3.3 兼并融资过程中的风险
这一过程主要是对环境与时机的把握,一旦选择目标不当或者是在履行过程中出现出现,或者是管理失误导致的风险都会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
3.4 外资融资过程中的风险
引进外资一度曾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救命稻草,但是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诸多风险,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承担不了这种风险,一旦外商故意欺诈,以次充好,以旧顶新都可能会为中小企业带来严重危机。
3.5 民间融资过程中的风险
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民间融资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其利息高、信誉低、来源不稳,私人融资也缺乏法律的保障,如果不遵守信用,必然导致民间融资失败,中小企业面临重大困难。
4.中小企业解决直接融资风险的有效对策
在融资中存在直接风险是必然的,但是,人们面对风险不是束手无策的,而是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的,直接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是可以防范或者是避免的,本文针对一般的风险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4.1 防范清偿风险与化解的手段
首先要还债积极,中国有句古话叫: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同样适用,要维持自身的信誉积极还债。
其次是还债适度,还债是对的,但是同时要考虑到自身的能力,尽量避免负债经营,所以,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负债情况,适度还债。
再次,按需负债,负债不应该无休无止,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负债,一般情况下,股本收入与长期负债所筹集的资金可以用来购置固定资产与长期性资产,其他借款是为了满足资金调动的需求。
四是进行债务重组,与债权人协商,实施债务重组,可以将部分债务转移,申请减免等,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是增强企业的的偿债能力,利用相应的政策减轻企业的负担,减少资金的损失,提高偿债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4.2 防范利率风险与化解手段
利率风险的防范需要从融资利率的降低开始,尽量采用浮动的利率,增强企业的利率的预测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要运用金融工具,有效地化解利率风险。
4.3 防范与化解汇率风险的对策
提高对货币选择的重视性,要尽量选择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对资产及债券争取采用软货币,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其次是进行外汇保值;再次是订立有针对性的保值条款,坚持贷款额与偿还额相等,目前常用的保值方法是黄金保值;最后是采取配对管理的模式,暴露外汇主要是承受风险的外币,外币的配对管理是将外币债权与外币债务、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收汇与付汇配对,这是减少外汇暴露,降低外汇风险的一种方法。
4.4 防范与化解其他的融资风险
其他的融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发行股票融资收购风险等,防范政策风险主要是掌握政策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的融资政策,降低融资成本风险。而发行股票的收购风险主要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防止风险。
4.5 运用保险机制防范直接融资风险
保险机制就是风险分散机制,将其引入企业融资中,可以使资金结构稳定,缓解企业的资金紧张情况,缓解局势。在选用保险机制时要注意考虑风险补偿的来源,尽量减少直接融资风险,推动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
分析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风险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组成,直接融资风险分析必须要综合考虑直接融资成本与收益,运用相应的理论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模型,有效分析,为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估奠定基础,提高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静怡,裘永铭.航运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造船技术,2000,(1):4-6.
[2] 张云贵.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大小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19-22.
[3] 陆正飞.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 篇7
一、我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面临的风险
1. 投资东道国的政治风险突出。
政治风险是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境外投资面对的最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近年来, 中国石油企业加快对非洲和阿拉伯国家海外投资的步伐, 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样, 与这些海外投资紧密相伴的政治风险同样值得关注,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已经进入风险频发期, 应引起我国石油企业的高度警觉。就投资石油资源国家的政治风险而言, 中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项目项目接近59%的收购都发生在政治敏感地区。中东和非洲占到总数的近一半。这些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存在政局不稳、社会内乱、恐怖袭击等极端政治风险。中国企业在此类地区的海外投资往往会冒很大风险。近年来中国企业各种政治风险频发, 安全事件、人质事件和劳资冲突等事件的爆发,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中国石油企业在应对东道国政治风险中缺乏经验, 准备不足, 这对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的影响。
2. 第三国干预风险上升, 已成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阻力。
第三国干预风险包括第三国直接威胁和间接干预两类, 一类是第三国政府直接采取制裁措施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来自欧美国家, 这些国家往往借口“人权高于主权”而对他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实施威胁和干预。另一类间接干预风险主要来自第三国, 第三国介入中国企业进入的东道国或地区, 并对东道国的决策或者投资产生负面影响。
3. 整合能力不足, 并购后跨文化风险凸显。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后将会面临文化整合风险, 中国企业缺乏并购整合的经验, 对国际游戏规则、惯例和规范不熟悉, 如果跨文化整合不够, 加上跨文化沟通障碍, 易于引发文化冲突与信任危机, 则会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大大降低公司的整合效率。另外由于并购可能会使得部分客户流失, 订单锐减, 原有市场和品牌资源流失。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几乎在在亚、非、拉、欧美各大洲都有境外投资的身影, 并购后跨文化风险也日益凸显出来, 如何提高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整合能力, 以获得并购的协同效应, 是中国油企亟需解决的难题。
4. 国际化高级人才缺乏。
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健康发展的瓶颈, 而国际化人才的匮乏尤为突出。TCL并购法国阿尔卡特和德国汤姆逊公司后急需3000多名高级国际化人才, 包括TTE、移动通信、家用电器、数码电子、电气等几乎覆盖了每各个部门, 这说明了并购后企业面对的人才危机问题。根据经济学人的调查显示:82%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 缺乏境外投资经验管理是中国公司海外收购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我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应对策略
1. 加强投资前的文化风险评估。
开展文化风险评估, 即对投资国的社会文化状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调查和比较, 知彼知己, 获得可靠客观的数据资料, 为海外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涉及东道国文化、民族习俗、价值观和目标企业文化等问题进行认真审核、评议, 依据文化评估的相关标准, 比较文化差距, 对企业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进而了解并购发生后这些文化差异将会产生的影响, 提出文化潜在冲突和风险的预案, 对于可能发展的文化风险点进行监控, 在海外投资或并购实施方案中给与重点关注。石油企业通过对企业文化整合难度的调查评审, 一方面可以找到企业之间主要的文化差异, 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实现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 让我国石油企业更有准备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文化差异与冲突。
正视文化差异, 尊重对方文化, 加强跨文化训练。对于中国的跨国企业而言, 应以高度开放的心态和国际眼光对待和研究世界文化, 应克服文化上的所谓民族优越感, 放弃自我中心主义。尊重对方文化和东道国的文化, 重视跨文化训练, 树立多元文化和跨文化意识, “胸怀全球, 放眼世界”, 具有海纳百川, 兼容并包的气概和胸怀。对海外员工加强和实施跨文化培训, 树立多元文化意识, 理解和尊重东道国文化、社会宗教信仰及民风民俗, 熟悉东道国的语言和政治法律等。
3. 建立我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及预警体系。
在制度设计上, 成立风险预警部门, 赋予其相应管理职能, 使风险管理机制的运作规范化。并将跨国并购风险评估列入跨国投资决策的重要议事日程和项目。通过风险识别、监控和综合评估, 有效地预控、规避、减少和转移政治风险, 以提高我国企业的风险预警管理水平。科学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主要流程是:首先, 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生产经营状况,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风险额度。其次, 通过收集的企业相关数据估算出各指标的指标值并与预先设定的额度进行比较, 评定企业经营风险。接着, 将这一风险值传递给决策者以进行定性的风险成因分析。最后, 启动风险管理和控制。通过这个流程, 实现了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动态、实时跟踪、评价与预测, 达到企业投资预警的作用。
4. 科学进行海外投资, 审慎选择目标企业。
海外并购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海外长期发展战略, 企业在认真分析自身的资源条件、所处的外界经济环境和市场地位时, 应当结合自身并购所依赖的各种条件, 以并购规模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制定全面、正确的并购战略, 使自身与目标企业的结合具有互补优势和关联优势。在此过程中, 运用专家调查法和头脑风暴法对选择的目标企业和几个操作性较强的可行方案进行筛选和评价, 并选择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和最满意的并购策略。 (1) 克服信息不对称风险, 合理衡量目标企业价值。由于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固有缺陷, 在并购活动中无法掌握信息的透明的和真实性, 这往往容易给自己带来经营风险。因此, 企业在海外并购的准备阶段, 应积极做好目标企业的财务审核调查工作, 充分考虑目标企业的整体技术、资产价值量、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的文化及信誉和其他因素, 确保目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然后可以委托投资银行和聘请经验丰富的国内外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证实。 (2) 增强管理层并购的风险意识,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测和监控体系。企业的管理层是企业的重心和源头所在, 增强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 才能真正做好企业风险的内部控制, 才能将并购风险降到最低。管理层确定目标企业之后, 应经过谈判、草签协议以确定并购流程, 并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自身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筹建风险预测预警机构。结合收取的数据分析, 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协助完成并购规划, 并提前制定几套预控措施, 防患于未然, 从而降低并购失败的可能性。
5. 实施“本土化战略”, 以降低东道国政治风险度, 增强企业环境适应能力。
本地化战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帮助外资企业降低进入东道国市场的门槛和政治风险, 并有可能享受该国国民待遇, 免受非关税贸易制裁, 还可以较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 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降低政治敏感度。实施“本地化战略”, 尽可能利用东道国的原料、资本、技术和人才, 在东道国制造产品和研制技术, 在本土销售。面对各种政治风险, 中国石油企业企业应该采取“本土化战略”, 入乡随俗, 以提高中资企业在东道国环境适应能力。首先要学习和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 聘请当地的法律人才, 他们熟悉本土法律法规, 而且通过寻求“本土化”法律保障, 可大大降低政治风险。
6. 利用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转移和分散政治风险。
作为规避风险的一种重要方式,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由来已久, 它是母国对于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遇到的政治风险等所提供保证或保险的制度。投保海外投资政治险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性策略, 针对海外投资存在的各种政治风险, 企业可以有选择地对海外资产进行投保, 将政治风险转嫁给保险机构。发达国家许多跨国公司向保险公司投保战争险和罢工险等方式, 以转移国际政治风险, 保护本企业在国外的投资安全。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尚待建立健全, 目前我国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已经开设了海外投资政治风险保险业务, 中国企业可以利用投保方式来转嫁政治风险, 尽可能避免东道国政治风险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
7. 加快石油企业跨国并购人才的培养。
石油企业应大量引进海外优秀归国人才, 充分利用境外投资项目这一平台, 吸收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级人才, 发挥海归人才在国际化经营的舞台的才能和潜力。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开展跨文化培训和文化敏感性训练, 可以借鉴中石油“干中学”的做法, 注重国内人才在境外投资项目中经受锻炼和培养, 通过实践锻炼, 使得大批国际化人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茁壮成长。实施人才“属地化”战略, 充分利用好东道国当地人才。善用当地的员工就 (下转第160页) (上接第124页) 业、提升当地员工为管理人员可以使公司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处理好中国企业与当地的劳工组织和当地政府的关系, 增强中国企业的东道国文化适应能力。
8. 搭建“能源外交”舞台, 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政府通过能源外交尽可能的获得东道国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根据政府扮演角色的不同可能表现为简化批准手续、获得准入资格、赢得政府采购、影响法规制定等等。随着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中国已经与世界上很多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 在经贸、科技、教育方面合作很多, 适时与这些国家进行能源合作也是中国政府的目标。我国政府应搭建好能源外交国际舞台, 为中国石油企业的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应继续加大力度寻求可能的能源合作伙伴国家, 以多种形式与其建立良好关系, 为石油企业的投资铺开道路。
总之, 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是一种长期投资项目, 其投资周期长, 政治稳定性要求也很高。中国石油企业应加强东道国各种投资风险的研究。做好东道国政治风险的评估, 不仅要立足现在, 更要预测未来中长期走势, 还要从宏观与微观方面把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水平;构筑石油企业跨国战略联盟, 降低跨国经营的风险;重视并购后的文化融合和后期经营;加快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等, 提高海外投资的质量和整体效益, 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田泽.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田泽.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若干风险及对策分析[M].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7 (6)
[3].潘颖, 张晓明, 沈卫香.股权结构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11)
[4].杜群阳, 徐臻.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绩效与风险: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9)
[5].苏明中.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中期绩效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11)
[6].祝文峰, 左晓慧.公司并购中目标公司绩效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 2011 (6)
[7].高建, 杨丹, 董秀成.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战略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9)
[8].张剑君, 王亮, 钱凤章.我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6 (8)
[9].周新军, 王敏.石油企业境外投资绩效评价及并购新趋势[J].当代经济管理, 2010 (9)
[10].刘主光.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影响及其策略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
[11].孟岩.中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定价风险及其防范[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0 (7)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 篇8
一、我国中小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体制的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尽管相较于传统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雇佣人数较少,人资关系较为简单,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之庞大,近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的主要流向。随之而来的是中小企业劳动管理的巨大缺口。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起步晚、发展快,相关劳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理论建设速度无法配合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漏洞,如企业规章制度制定风险、新员工招聘培训风险、员工劳动合同签订及履行风险、员工劳动合同中途变更风险、员工劳动合同主动解除或被动终止风险、员工专业培训风险、员工劳动派遣风险、经济性主动裁员风险、异业合作与竞争风险、公司核心数据保密条款风险等。我国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中逐渐面临法律风险的挑战,尤其是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复杂、劳动法律易产生纠纷,想要保证中小企业健康永续发展,就必须从加快中小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体制建设入手,紧抓劳务关系科学管理,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二、我国中小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体制的完善途径
(一)完善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多使用“法务外包”的形式应对法律风险,即通过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外聘专业法律顾问。然而,这种方法适用性较低、法律案件处理反应较慢,与中小企业实际情况有所脱节。中小企业需正确判断自身企业特点,完善企业法律保障机制,在外聘法律顾问的同时,在企业之中设置法务专员处理日常法律业务,并直接对企业中的最高决策者(或决策机构)负责,从而提高中小企业应对劳动法律风险的应变能力与处理速度。中小企业可通过设置法律文秘、法律专员、法律部等方法,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二)构建普法机制
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劳务法律关系与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劳动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与增强只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应增强风险意识,结合自身情况,有意识的建立起以学习劳动法为主要议题的普法机制,企业相关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劳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均需加强劳动相关法律学习,如《劳动合同法》等重点法律条文,应在专业人士的培训指导下,通过专题辅导、普法讲座、法律研讨会、劳动法律工作交流会等形式加强法律学习,增进企业相关负责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全企业上下形成依法办事、守法工作的环境范围,树立起守法敬业、守法经营的企业理念,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减少劳资矛盾出现的几率,降低中小企业劳动法律风险。
(三)实施法律顾问模式
法律顾问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运营成本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就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让每一个企业都制定出完善的法律风险保障体系并不现实,也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但是,企业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还是应该配备高素质的法律工作人员。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在外部聘请专业的律师,借助外力来完善自身的法律风险,对内部法务工作进行系统的监督,这些律师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社会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其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完善内部的法律顾问制度,在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上形成合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保证。同时,还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定期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对可能遭遇的法律风险做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纳,然后请资深律师或法律专家对相似法律风险进行集中评估,按风险的种类和大小将其分为不同级别,培养全体员工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
(四)做好企业合同管理
合同是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法律文书,在合同管理方面,企业要着重关注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严格遵循信用管理模式来开展管理工作,制定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改革企业销售失控的局面,在内部形成完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在合同订立完毕后,需要对合同的合法性、合理性、履约率等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由于合同问题为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安全隐患。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发展,市场竞争已经逐渐演变为人才竞争,人力资源是各大中小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决意取胜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开发是助推中小企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想要确保企业人资工作不影响大局,就必须做好人资管控的风险防范。完备的劳动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降低中小企业人资损耗的重中之重,各大中小企业应认清自身特点,有的放矢、未雨绸缪,尽快为企业建立起科学、高效、健全的劳动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建安.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性质辨析——兼评我国企业劳动规章法律制度[J].北方法学,2009(03).
[2]周莹.企业单方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中国经贸导刊,2010(13).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 篇9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速度逐步加快, 国内风险投资事业蓬勃, 大量民间资本涌入, 国外资本也不断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 我国风险投资事业逐步走向正轨, 并向着国际化迅速迈进, 因此, 如何推动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健康、快速地发展成为企业与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是, 科技企业在实施风险投资项目的过程中, 都会受到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 最终导致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失败, 因此对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存在的问题
2.1 风险投资主体过于单一
当前, 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主要依赖政府, 科研机构与企业自身, 且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项目占绝大多数, 而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作为投资的主体的情况较少, 而甚少是通过民间资金募集, 我国范围内有关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社会资金募集机制尚未建立。在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中, 虽然大部分项目都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 但是对于科技企业而言, 政府投资的资金规模不大, 且投资的科技领域有一定的政策倾向, 风险投资项目资金都具有较强的流向性, 显然这样的投资模式必然导致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单一化, 难以通过社会其他渠道募集到投资资金, 这就会阻碍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发展, 而另一方面, 由于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化且大多投资主体为政府或者国企事业单位, 这就会是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资金运作权集中在政府层面, 由政府等单一作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项目也会因为运作权的高度集中产生道德风险。
2.2 风险投资项目中的信息不对称
古典经济学中, 充分、完全的信息是一个假定的前提,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信息经济学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一假定, 著名的经济学家詹姆斯·莫利斯把信息的非对称性引入了经济学中, 这就大大拓宽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与领域, 而信息的不对称是普遍存在于现实的经济活动之中的,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引发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等诸多问题, 这些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而从这一方面来看, 在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中, 信息的不对称会给投资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科技企业与风险资本的持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这就导致两者之间产生决策上的偏差, 不能共同促使资金的有效利用, 促使企业风险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 这就客观要求二者之间必须建立有效的、能起到良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的融资机制来确保信息的充分披露, 以保证科技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损害风险资本家的利益, 并更好地将两者的利益集合起来。风险投资在投资过程要直接参与到被投资企业的具体运作中去, 风险投资者要积极地参与到科技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 对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进行管理与监督, 保证投资的有合理性与有效性。
2.3 风险投资专业人员匮乏
在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运营与管理中, 企业不但需要具有较强金融管理能力的风险投资人才, 更需要会技术、懂管理的专业科技人才, 尤其是具有高技术的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才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知识, 同时具有丰富的科技研发经验, 他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当前科技企业开展项目的商业价值与技术价值, 预测当前项目未来的发展前途, 使风险投资资金与项目进行有效结合, 进而提高企业风险投资的有效性, 为企业创造丰厚利润。但是就目前而言, 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 这就导致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科技企业虽然完成风险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 但是随着项目发展的不断深入, 由于风险投资人才与高技术核心人才的匮乏, 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发展就会出现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问题与风险, 而这些势必会导致效率下降, 最终影响整个项目的运行, 甚至也会导致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失败。
2.4 政策引导力度欠佳
从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支援体系上看, 由于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 尤其是针对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的引导, 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与相应的法律法规, 而且政府对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扶植也仅限于部分领域, 扶植具有较强的政策倾向性, 而且就目前而言, 我国长期实行科研经费由行政主管部门分配管理体制或者政府财政部门逐级分配的管理体制, 科研成果商品化程度较低, 而且关于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对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缺乏明确的发展计划、规范化的管理方、有效的激励、严格的监督作用, 这就很难促进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发展。
3 降低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措施
3.1 培养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
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资金短缺是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风险投资资金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风险投资主体较少引起的, 所以发展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 就必须引入更多的风险资本, 培养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当前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科技企业风险投资运营机制, 用良好的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 逐步提高风险投资的资金量, 增加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资金的有效供给, 从而构建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构建的过程中, 要从我国科技企业的实际出发, 根据当前我国科技企业的基本情况, 创建符合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模式, 使科技与资本完美结合。这不但有利于扶持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 也能拓宽新的合作渠道, 帮助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与此同时, 要逐步创立风险投资公司, 以高新技术项目、企业生产销售条件以及银行贷款联合创办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 风险投资公司可以从成功企业的股份升值中较快地收回风险投资, 用成功项目的收益来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 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和合理运用。
3.2 建立发达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 如果各个风险投资公司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联系, 每个风险投资项目从确定到运作到最终退出都是风险投资公司独自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那么不仅投资成本偏高, 而且投资决策也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因此, 除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健全自己的信息网络即专家库之外, 企业根据实际需要, 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 企业参与, 组织和建立畅通、便捷、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通过局域网或者是互联网等方式联接, 使科技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专利、技术等技术市场的行情信息, 并获取风险投资资金的信息, 保证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量, 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风险投资者提供适合的风险投资项目, 也可以为科技企业的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 进而保证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资金的充裕,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3.3 积极培养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
在风险投资项目过程中, 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运行不但需要熟练掌握高新技术, 且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富有进取精神的技术人员, 更需要具有金融知识并有较强风险意识的风险投资管理者。就目前来看, 我国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较少, 而近年来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与日俱增, 所以复合型投资人才难以满足当前风险投资项目的发展。我国科技企业在发展其风险项目的同时应当积极培养复合型的风险投资人才。一方面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与科研机构或相关高校合作, 开设相关风险人才培养专业, 以此满足市场对相关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对国内外风险投资人才的学习力度, 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风险投资项目管理经验, 以此提高大庆复合型投资人才的质量。
3.4 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
我国政府在解决风险投资税收问题上是大有可为的。由于我国目前对风险投资公司没有给予明确的法律界定, 导致风险投资公司一方面像普通公司一样缴纳公司税, 另一方面在风险投资公司将利益分配给投资者后还有缴纳所得税。这种沉重的负税必将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 政府有必要在制定或修改法规时, 一方面对风险投资公司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另一方面切实解决双重征税问题。在此基础上, 结合国际经验, 对风险投资公司股东所得投资收益上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实现以政府出资为主进行风险投资向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风险投资的转变, 这样才能真正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到风险投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玉翠, 薛晓芬.我国高额现金持有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分析[J].价值工程, 2012 (2) .
[2]张敏, 王成方, 姜付秀.我国的信贷资源配置是有效的吗——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视角的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 2010 (7) .
[3]李宇锋, 葛雪凝, 李晓璐, 等.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 2015 (12) .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 篇10
关键词:湖南企业,跨国投资,主体性风险
一、湖南企业跨国经营主体性风险的表现形式
1、技术创新能力弱, 世界级的科技发明和知识产权严重缺乏
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 湖南许多企业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综合竞争力不强。有的企业在技术上一直靠从国外引进。从发明专利的申请量看, 全国上万个大型企业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 不如美国或日本一个大公司的申请量, 而湖南大型企业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更没有占居领先地位。2008年湖南企业共申请了2231项专利, 占全国1.61%, 而同年居全国首位的广州申请了25703项专利, 占全国18.6%。从申请专利的种类看, 真正能代表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始终没有占主导地位, 如在2008年, 湖南在发明这一块共申请了1196项专利, 占全国2.57%, 广东申请了7524项专利, 占全国16.1%, 位居全国之首。这说明当前我省发明专利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此外, 企业到国外申请专利的数量就更少, 尽管近年来有所增长, 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与国外企业相比, 差距更大。
这些反映在产品上表现为:其一, 产品不符合市场要求。由于核心能力的缺失, 公司在新产品研发上的进度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交货期一拖再拖, 使顾客失去耐心, 从而转向了竞争对手, 顾客流失有加速的危险。其二, 产品质量很难形成特色优势。当今国际市场上, 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苛刻, 这对国际化经营的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产品质量上, 与国外上百年的成熟企业比, 湖南乃至全国的海外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稳定性及系统性能上尚无法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 其自身产品又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特色, 不能在产品质量上形成了差异优势。其三, 产品结构不合理。由于研发力度不大, 水平不高, 跨国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跨国企业生产的普通的一般性产品多, 生产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甚少。
2、海外企业管理水平低
目前, 在管理上, 多数湖南企业实际上是将国内企业管理体制延伸到海外, 管理水平低, 管理中的混乱、失控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其一, 管理体制落后, 海外企业内部缺乏一套科学选人、用人和人员轮换制度, 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 湖南企业在绩效的评定上, 评价标准大多是定性指标, 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其二, 财务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很多海外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有的有两本账、三本账。多本账导致了一系列损害公司利益的问题出现。有的海外企业乱存款、乱贷款, 乱调动资金, 乱开信用证, 乱担保。其三, 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管理控制监督体制不健全。相当多的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管理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 海外企业在无管理、无控制、无监督的“三无”状态下运行, 企业经营的隐患众多。
3、国际营销能力不强
目前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制定了长远的海外发展战略, 大多数企业还是处于无规划状态。对湖南来说, 目前仅有三一重工和宏梦卡通少数几家企业在国外注册了商标, 进行品牌推广与品牌宣传, 而其他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品牌塑造, 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产品推广阶段。这就出现了产品市场潜力大而利润率不高的现象。
4、投资区域、行业相对集中
虽然湖南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投资, 但比较起来, 在发展中国家多一些, 其中东南亚地区的项目占国家批准项目总数的60%, 而这之中又以东盟最为突出。截止至2008年9月, 湖南省在东盟设立62家境外投资企业, 合同金额达1.5亿美元, 中方投资额近1.2亿美元, 投资国别主要集中在越南和老挝, 其中越南共有25家, 投资额达3000万美元, 老挝19家, 投资额3800万美元。从投资行业看, 湖南境外直接投资领域涉及到的行业众多, 其中, 电子占24.44%, 化工占20.05%, 机械占16.88%, 纺织占16.66%, 建材占14.23%, 轻工占11.46%, 医药占0.05%, 农业占12.22%。但湖南境外直接投资领域主要是以纺织、服装以及初级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些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小、替代性强, 国际市场趋于饱和。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的高科技产业, 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 很多湖南企业仍处于没有能力涉足的尴尬境地。
5、企业资产不足, 人力资本质量不高
湖南跨国经营主体实力不强, 对外投资规模偏小, 竞争力有限。在湖南的对外投资企业中, 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相当大比重。同时湖南省规模工业人力资本构成令人担忧:其一,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二,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其三, 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规模工业中, 高素质人才可谓千里挑一。
二、湖南企业跨国经营主体性风险的成因分析
1、体制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体制僵化。由于较长时间实施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部分企业观念落后, 体制僵化, 市场经济理念和机制较少, 未建立现代市场公司制度。其二, 产权不清, 经营理念落后。国有企业长期产权不清, 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 市场作用成分较少, 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机制。其三,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体制建设跟不上跨国经营发展的步伐。民营企业涉及跨国投资时间不长, 跨国经营经验不足, 很多经营管理体制尚在探索之中。
2、管理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其二, 财务管理不规范、不严格, 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混乱的管理状况导致了一系列损害公司利益的事件出现。其三, 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管理控制监督体制不健全。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的管理、监督不到位, 相当多的海外企业在无管理、无控制、无监督的“三无”状态下运行, 风险隐患很大。
3、决策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项目决策的论证不充分。湖南企业的决策多呈现为“单线报批模式”, 研究论证往往不够充分, 导致我们在跨国投资运营中做出了许多不科学甚至错误的决策。其二, 信息收集处理机制不健全。跨国企业未建立高效的市场信息收集、处理机制, 收集的资料往往是零星、分散的、有的过于陈旧。有的决策明显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这直接影响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各国的跨国公司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一个决策上的失误将有可能使一家公司被永远地逐出世界经济的舞台。
4、技术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我省的海外企业中生产型企业少, 并且缺少产品的技术优势, 多数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许多高新技术对于我省境外经营企业来说是从无到有, 而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则是从好到精。其二, 湖南跨国企业缺乏富有竞争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企业对于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是很强。其三, 技术引进受阻。全球金融危机下, 发达国家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和保护, 限制技术转移, 对技术贸易提出高额要价。我省企业很难引进世界一流技术,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我省企业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开展跨国经营。
5、经营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相比较西方大型跨国企业, 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还很弱, 支持其从事跨国经营的大部分资金只来源于银行贷款。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 商业信用危机扩大, 商业信贷紧缩, 企业资本金吃紧。其二,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制定了长远的海外发展战略外, 大多数境外投资企业还是处于无规划状态。其三, 跨国企业不甚注重品牌宣传, 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产品推广阶段。
6、人员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湖南跨国企业在人事管理中缺乏一套科学选人、用人、轮换的制度。其二, 熟悉外语、人品端正、德才兼备的海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法律人员、经营人员相当缺乏。其三, 对外籍人员的管理存在漏洞, 因为我们与外籍人员在文化、地理、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 容易在具体问题的处理方面产生分歧, 并很难及时进行沟通处理。
三、跨国经营主体性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与措施建设
1、进行企业制度革新。
对于湖南企业而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疑是跨国投资经营中制度革新的必经之路。因此, 湖南跨国公司当务之急首先是对境外投资企业进行改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并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以保证企业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 使境外投资企业成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其次, 从现在起湖南跨国公司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有必要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 重塑和再造具有全球经营观念和战略的新型组织形态, 尤其要着重对母公司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方式加以规范化。
2、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湖南跨国企业应积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以科学的管理来预防主体性风险的发生。首先, 应建立对海外企业的调控机制。海外企业人员要有严格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退休制度。人员任用制度要明确, 执行制度要严格, 在制度面前不能搞特殊照顾。其次, 应加强财务控管。海外企业的担保额、贷款额、资金调动、过程安排都要在总公司统一的政策规定范围内行事。最后, 应做好审计监督。在目前体制框架内, 总公司应加强审计工作, 总公司可通过有效的审计实现对跨国经营者的监督。
3、调整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
在调整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方面, 跨国投资企业需注意:提高国外子公司科研经费在其研究与开发费用总额中的所占比例;加强国外研发队伍建设, 适当增加国外科研部门中从事研发工作的成员;重视东道国在某些传统和高新技术领域内的比较优势, 充分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资源、科研开发水平以及从事高新技术创新的能力;力争在科技政策宽松、服务设施完善、创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销售潜力巨大的东道国从事技术开发。
4、实行投资区域与行业的多元化。
湖南企业应在稳定传统的港澳地区、东盟和非洲国家的同时, 积极参股欧美实体公司, 帮助这些欧美企业度过难关, 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 从而获得西方企业和社会的认同。同时, 也可以借此获得我们需要的技术和管理要素, 取得一些战略性资产, 形成一种双赢的格局。目前我省的外贸公司普遍存在着经营品种单一、经营功能不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日、韩综合商社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建立中国式的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 走综合化经营道路, 形成一种以贸易为中心, 辅之以生产、投资、金融、信息服务的具有多种经营方式的综合体, 扩大经营范围, 增强企业竞争力。
5、建立高效的市场信息收集、处理机制。
企业在跨国投资中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国际市场产品信息、国际市场价格信息、国际市场分销渠道信息、国际市场促销信息等。这些信息的来源渠道有许多, 可来源于政府机构、国际组织、银行机构、有关的出版物及各类传媒。信息收集工作可由企业内部调研人员进行, 也可委托国内外的专业调研公司或咨询机构完成。对收集上来的各项信息需进行评估、比较、整合并编制资料索引加以储存, 鉴明输入的各种信息的准确性。而后将各种经过处理的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给有关人员, 以便其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决策。
6、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国际化经营远比国内经营复杂, 跨国投资对人才要素的要求非常高, 达到国际水准的高素质人才异常珍贵。故此,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是跨国企业的必然选择。湖南跨国企业应高度重视引进和储备东道国人才。这些人才比派出企业员工更了解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 当地市场的未来走势, 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偏好, 而这些正是境外企业得以长久经营的基础。要通过良好的人才机制留住内部人才。要建立人才资源交流机制, 实现人才优化配置。
7、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宏观支持体系。
政府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建立健全财政支持体系和法律援助体系, 保证企业跨国经营投资顺利进行, 帮助企业了解国外市场, 熟悉国外政治、法律环境。政府应根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 与企业共同建立风险应对机制。这些机制可对企业内外部风险进行检测、分析、控制, 实现企业与政府信息共享。这些机制可为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防范机制、提升湖南企业防范跨国投资主体性风险的能力提供强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孙翠兰.区域经济与新时期空间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2]柳思维.湖南境外投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湘论坛, 2008, (3) .
[3]唐爱莉.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策略[J].中国市场, 2007, (26) .
[4]刘作凌.湖南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问题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7, (01) .
[5]李建平, 李闽榕, 高燕京.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 (2005-2006) 下册[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7.
[6]崔日明, 徐春祥.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思考 篇11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原因对策
1概述
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既是现代企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使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现实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企业并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基本内容
2.1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含义及种类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就是指对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以降低企业成本和损失为目标的行为。
企业并购分为三个阶段:并购决策期、并购交易期以及并购整合期。并购决策期是指企业在决定是否并购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是估价风险。并购交易期是指企业已经进入法律意义上的并购阶段签订合同并开始付款。这一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融资风险。并购整合期是指完成法律意义上的并购之后进行的企业文化等因素的整合阶段,但并购失败的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忽略了整合期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整合风险。
2.2研究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意义
企业并购可以为其带来巨大的并购效益,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并购实现扩张目的。但是有证据表明大多数的并购是失败的,甚至有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实行了并购之后被并购企业拖累的例子,这不仅损害了并购企业的经营效绩,还对投资者造成损失。所以,研究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势在必行,对企业的并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研究企业财务并购风险,推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进程。具体体现在:
①确保企业并购目标实现;
②提高企业并购收益;
③控制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连锁反应。
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3.1并购决策期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并购决策期的主要财务风险是估价风险。估价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价值错误估计,估计价值与实际价值出现偏差而导致并购方承担财务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过高估价并购系统协同效应而支付过高溢价引起并购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二是过低估计目标企业的价值而导致出现并购失败并造成并购企业损失前期投入。产生估价风险的主要因素是:
①财务报告体系不完整;
②隐藏债务检查不力;
③并购估价方式选择不恰当。
3.2并购交易期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融资风险是并购交易期主要的财务风险,所谓融资风险就是指与并购资金和资本结构有关的风险,比如资金是否在数量上和时间上保证需要、融资方式是否适用于并购企业双方等。产生融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是:①缺少融资规划;②并购融资方式单一、渠道狭窄。
3.3并购整合期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购整合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整合风险。整合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并购后期战略,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没有有效的措施导致并购后效果不明显没有达到并购预期的风险。造成整合风险的主要因素是:①战略规划规划不统一;②人力资源缺乏整合;③企业文化不一致。
4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4.1企业决策期风险控制对策
4.1.1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完善财务报告体系要从多方面进行。其中主要有:
①进一步完善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属于平面的、单层的报告模式,主要包括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完善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具体应做到从用户层角度出发,满足其各方面的财务信息需求。②丰富和规范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在发达国家的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表外信息的地位举重若轻,不可或缺,但我国没有意识到表外信息的重要性,不重视表外信息的内涵和披露方法。因此,我国应该与时俱进,首先意识到表外信息的重要性,不断丰富和规范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③在法律层面,我国还应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确保其提供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容,确保其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1.2有针对性地调查隐藏债务
由于在企业的账簿上隐藏债务一般不会得到明显的反映,所以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并购方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此进行调查核实,务必保证并购的成功实施。调查核实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具体的方法:①把被并购企业的产品(服务)的现状及前两年的产品质量都调查了解清楚,查明其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或者侵权问题及可能性。②把被并购企业与其业务单位近两年的业务往来都调查了解清楚,查明被并购企业是否存在违约行为和担保情况。③及时用公告形式对外发布信息,利用社会反馈途径了解被并购企业的隐藏债务问题。
4.1.3综合采用多种估价方法减少偏差
即使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式得到的结果可能也是不同的。再加上并购中双方的动机和考虑的因素不同的影响,并购企业实际支付的价款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并购企业应该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综合采用多种估价方法减少偏差。
4.2企业并购交易期风险控制对策
4.2.1合理制定并购融资预算
要想保证企业并购融资决策的正确性,首先应该确定融资规模,即企业并购所需要资金的数量。由于并购资金需要量是并购企业筹集资金的依据,所以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并购所需要资金一般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①是并购价款,主要包括并购价格和并购费用。②是维持资金,指为维持被并购公司的正常运营所需的资金。③是并购整合资金,是指并购完成后对目标企业进行业务、机构、人员和文化整合所需的资金。
4.2.2拓宽并购融资渠道
针对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并购融资方式单一、渠道狭窄的现状,要积极探索融资新渠道,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的开发力度,逐步丰富并完善各类金融工具。
①引入资产证券化融资。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行为。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宏观经济运行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为企业有效实现并购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现实选择。
②设立企业并购基金。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并购基金,对开辟企业并购中的资金来源新渠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3企业并购整合期风险控制对策
4.3.1统一战略规划
所谓“要知己知彼”,并购企业在并购操作前应对并购双方企业的各项情况了然于胸,明确并购的目的和对并购后企业的市场地位预期。同时,必须重新审视并购后企业的发展战略,整合双方的战略长处,其结果应当是帕累托改进。所谓“帕累托改进”,就是一项政策能够至少有利于一个人,而不会对任何其他人造成损害。
4.3.2整合人力资源
企业并购要想取得成功,人力资源整合是关键环节,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应该让大多数想留下的员工在企业并购后可以留下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整合具体应做到:防止或尽量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失;最大限度地减少并购双方的冲突,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增加合作双方的信任和协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平衡双方组织中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政策等。
4.3.3统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要有效地整合双方文化,建立起新的文化,就要通过认识双方文化、确定文化差异、寻求协调办法,进而确定文化整合方案,统一企业文化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提炼核心价值观、加深有效沟通达成共识、开展跨文化经营与管理理念、宣传企业文化、制定相应以及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开始采取以并购为主的扩张战略。但是一部分企业对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认识不足,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并购失败或效果不明显。新形势下,企业应在并购过程中强化企业风险防范意识,灵活地处理并购决策期、并购交易期以及并购整合期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确保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日胜.我国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及调整思路[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12.
[2]肖小玮.中国企业并购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3]袁建萍.我国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及改进设想[J].西部财会,2009,02.
[4]王启亮,王辉.浅谈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 篇12
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 是大企业的对称, 一般是指规模较小, 在所处行业中不能起主导作用, 不能对所处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 我国目前正执行的参照系标准, 是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从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明确划分中小企业标准上限, 即为大企业标准下限。具体规定了工业、建筑业、零售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业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特点
(一) 中小企业财务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迅速成长, 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扩张,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却日益突出。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困难的窘境;银行借款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倒是银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同时,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不仅公益性资金来源非常有限, 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支持;同时, 中小企业又普遍存在着过高的资产负债率, 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债务风险。
(二) 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其独特性
1. 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风险大, 更多依赖内部融资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由于受发行规模的严格控制, 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的要求, 使得这些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在股权融资方面,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 企业发行股票融资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 中小企业大多在创业期和成长期, 很难达到上市门槛。中小企业要获得外部资金, 主要以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 需要担保或抵押, 大大增加了外部融资的风险。出于多方面的原因, 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 中小企业也就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部融资。
2. 资金管理水平低, 资本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 经营急需的资金捉襟见肘, 容易陷入财务困难, 因此, 财务风险容易导致中小企业产生巨大的损失。同时, 中小企业负债比例较高, 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较大, 对未来经营与财务的影响大。中小企业对日常现金缺乏管理, 流失、浪费严重, 流动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闲置或者周转效率低下, 流动负债到期偿还危险较大, 企业三角债务复杂。
三、财务风险的类型
关于财务风险的划分标准也很多,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财务风险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企业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 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 在这里以资本运动过程为标志, 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及分配风险三种类型。
(一) 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而引起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不能偿付本息的风险。筹资风险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偿还资金本息, 筹资风险高低判别主要依据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存货变现风险, 应收账款变现风险, 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
(二) 投资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投资发展速度不适宜, 都会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 产生财务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投资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 (包括政策、利率、市场等因素) , 投资过程风险, 投资机会风险。
(三) 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的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 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 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 需要添置大量资产, 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 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 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 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 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 加强财务风险监测。
四、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相对弱势, 其财务风险防范的难度更大, 有必要从筹资、投资、分配三个方面系统地、细致地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一) 筹资风险防范对策
筹资风险是企业因筹资活动而引起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不能偿付本息的风险, 筹资风险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偿还资金本息, 筹资风险高低判别主要依据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1. 完善筹资授权批准制度
明确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 制定相应业务流程, 明确筹资决策、执行、偿付等环节的内部控制要求, 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 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的开展情况。
2. 完善筹资决策制度
建立并严格执行筹资预算的编制和审批、筹资方案的拟定和审定等筹资决策制度, 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 选择筹资方式, 降低资金成本, 防范财务风险。筹资方案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金融、证券法律法规和企业筹资预算要求, 对筹资时机选择、方式选择、预计成本、潜在风险和应对措施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3. 严格执行筹资方案
严格按照批准的筹资方案和规定程序与筹资对象、中介机构订立合同或协议, 并按照筹资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及时取得相关资产。加强筹资业务偿付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 对利息、租金、及本金等的计算、核对、支付做出明确规定, 确保各项偿付符合筹资合同或协议的规定。
(二) 投资风险防范对策
1. 调整投资结构, 降低通货膨胀引起的投资损失
企业在满足了通货膨胀下必要的现金流需要的基础上, 应考虑实施投资多元化, 尽可能降低货币资产的持有量。当企业估计未来通货膨胀将呈现上涨事态, 可将持有的容易遭受损失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转为存货类实物资产。因为实物资产在通货膨胀时期会因价格上涨而使其投资者受益。存货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 并且属于流动资产, 在通货膨胀率大幅度变动的条件下, 产品的原材料价格会不断上涨, 为了避免承担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 在现金流量许可的条件下, 适当提前购买囤积一定量生产必需的存货, 库存带来的费用可能要远远低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这减少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影响, 控制风险。但通货膨胀时不应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此类资产占用资金量大, 又往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2. 统筹安排, 分散、分化投资风险
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 中小企业应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投资决策机制, 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降低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风险。一方面要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可以降低项目的实际投资收益偏离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和程度, 同时也可以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不利方案排除在外, 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投资收益和风险、现有投资规模和结构、企业发展目标等因素, 还必须考虑企业的财务匹配因素。
(三) 分配风险防范对策
1. 改进会计记账方式
改进会计记账方式, 提升会计反映企业真实收益的能力。中小企业以计量不准确的会计收益为基础分配收益是造成过度分配的一个主要诱因。中小企业首先应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逐步完善总账、明细账的设置, 并根据权责发生制和成本与收入相配比的原则正确核算成本费用、确认收入, 以准确计算企业的会计收益。在采用传统会计记账时, 要注意各种可选择的会计记账方法的实用范围, 结合企业的条件, 尽量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收益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计算收益的同时, 还应注重企业收益的质量, 进行现金流量的分析, 选用合适的收益分配形式。
2. 利益兼顾
兼顾相关利益者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正确处理股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分配关系。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 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 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 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 需要添置大量资产, 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 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 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 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 要在保证国家、集体、职工三者利益基础上展开收益分配。在进行年终收益分配前, 要准确核算全年的收入和支出, 清理财产和债权、债务, 搞好结算和兑现, 编制分配方案。企业收益要坚持大部分用于发展, 小部分用于集体福利的原则, 坚持取之有度、用之合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当年可分配收益总额中在进行依法纳税后, 按以下顺序进行分配:提取公积金, 公积金用于发展生产, 可转赠资本和弥补亏损;提取公益金, 公益金用于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建设;提取福利费, 福利费用于集体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3. 统筹安排
统筹企业的资金安排, 降低企业收益分配风险。按照市场竞争规律的要求, 为提高自我发展和抗风险能力, 企业应进行必要的累积。企业先准备预测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和外部筹资可获得的资金数量, 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筹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在满足企业累积要求后, 确定可用于分配的数额, 其数额必须与企业所承受的经济责任大小和所实现的经济效益的高低相适应。企业在确定分配收益额时, 应注意安排好企业的流动资金, 确保企业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 不因企业过度分配收益而影响到期债务的偿还, 增加财务风险。
摘要:由于中小企业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这种不确定性认识的局限性, 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大量事例证明陷入经营危机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是因为偿债能力不足、资金周转不灵。然而中小企业却没有预感到这种风险产生的危机, 也没有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导致了管理的失败。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本文将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 并作出相应的防范控制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徐从山, 李武杰.中小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J].中小企业天地, 2006.
[2]邱宇光.试论中小企业财务集团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3]刘晓瑞.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防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6) .
[4]严真好.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1.
[5]孙学敏.中小企业金融与财务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3.
[6]金焱敏.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4.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投资问题05-11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07-27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分析09-14
中小企业投资风险防范09-06
我国中小企业投资06-09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05-14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08-20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研究08-26
中小企业营销问题09-21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