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投资者利益

2024-09-02

保护投资者利益(通用12篇)

保护投资者利益 篇1

摘要:中小投资者占中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绝大部分, 但由于有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部门监督不到位、一些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不讲诚信等多方面原因, 中小投资者利益受到侵害的问题一直较为严重。本文分析了中小投资者利益受侵害的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政策建议

0 引言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 中小投资者人数最多,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还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中小投资者这个群体的特点是:人数众多, 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有限, 投资金额较小, 风险承受能力弱, 法律维权意识缺乏。虽然中国的《证券法》和《公司法》都明确规定了违法责任人必须对证券投资者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但在实践中, 广大股民想要集体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权几乎是行不通的。

1 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典型形式

(1) 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以猴王事件为例:猴王上市公司的资产3.7亿元, 负债23.96亿元。其控股公司猴王集团挪用猴王上市公司的资金, 并通过猴王上市公司为其负债担保, 最终猴王集团及其子公司欠猴王上市公司5.9亿元, 猴王上市公司还为猴王集团及其子公司担保4.59亿元贷款。猴王集团破产后, 巨额债务得不到清偿, 从而给猴王上市公司的中小投资者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2) 恶意包装、虚构利润。以银广厦事件为例:银广厦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法, 虚构利润7亿多元, 导致广大投资者损失约93亿元人民币。银广厦事件披露后, 广大中小投资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结果是暂不受理。

(3) 重大遗漏或隐瞒。以佛山照明事件为例:2010年和2011年佛山照明未依法披露为关联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借款等事项;未披露累计交易金额达2.4亿多元的关联交易;亦未如实披露与关联方共同投资事项、共同增资以及向关联方收购股权等事项。遗漏或隐瞒这些能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 必将严重误导广大投资者, 给他们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4) 操纵股价。以亿安科技案为例:亿安科技通过操纵其控制的股票账户, 进行自买自卖, 制造虚假的股票行情。从1999年初的9元左右, 炒到2000年2月的126.31元, 账面盈利一度达到20多亿元。最终, 亿安科技于2001年初跌至20几元。在这个过程中, 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5) 内幕交易。以黄光裕案为例:2007年4~9月份, 黄光裕作为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 (控股) 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董事, 在决定该公司与其他公司资产重组、置换事项期间, 指使他人使用其控制的85个股票账户购入该公司股票, 成交额累计人民币14.15亿元。至2008年5月7日上述资产重组、置换信息公告日, 上述股票账户的账面收益额为人民币3.09亿元。同时给曾经持有过中关村股票的投资者 (约13万股民) 造成投资损失。

2 中小投资者利益容易遭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2.1 证券市场法律法规滞后

首先, 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注重对违法的监管, 未涉及受害者的保护。在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下, 证券监管机构通过对具体违法者的行政处罚, 警示和教育其他市场主体, 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但是, 证券监管机构对受到侵害的投资者的权益, 却没有具体给出实施赔偿的途径。《证券法》在这方面的的缺陷, 直接导致了中小投资者维权的困难。其次, 证券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不明确。《证券法》中一些规定不够具体, 针对性不强。比如《证券法》第24条规定“证券公司承销证券, 应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 却没有明确不遵守该规定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又如《证券法》规定了其行政和刑事责任, 却没有规定内幕交易对应的民事责任。即使是在《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77条中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 给他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一条规定太过原则化, 不具有直接的可执行性。

2.2 信息披露不透明

大部分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 内容千篇一律, 不能体现公司自身经营特色; (2) 大篇幅描述公司的成绩, 对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经营风险则轻描淡写, 甚至存在遗漏或隐瞒; (3) 信息披露内容空洞、简化, 较多使用专业术语, 缺少必要的解释说明, 不具有可读性; (4) 信息披露不及时。这些问题都会直接误导投资者, 给他们造成直接的投资损失。

2.3 证券市场监管不到位

首先,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主体较多, 除了中国证监会之外还包括国家发改委、税务总局等多个部门, 导致了中国证监会缺乏权威性, 不利于监管的快速反应以及效率的提高。其次, 我国现行的证券发行制度是带实质性审查的核准制, 新股发行定价仍有太多的的行政特色。大家都在争夺发行额度, 诱使企业勾结券商进行恶意包装、伪装、夸大盈利能力, 误导投资者。

3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政策建议

3.1 尽快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

证券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增加有关民事赔偿责任的相关条款, 比如: (1) 依法设立证券市场违法赔偿基金并明确其资金来源。可考虑的来源包括证券交易经手费、针对证券市场违法行为的罚金、行政罚没款等。 (2) 明确赔偿基金的适用条件。赔偿基金仅用于对股价操纵、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 在违法主体无力赔偿投资者的情况下, 赔偿基金及时优先赔付中小投资者。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赔偿基金制度, 如美国的公平基金制度,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金融服务赔偿基金。我国2005年才开始实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 且直至2013年5月, 才有平安证券宣布“出资设立万福生科虚假陈述事件投资者利益补偿专项基金”, 基金规模3亿元, 存续期2个月。可见我国广大中小投资者在现有制度架构内获得赔偿救济非常困难, 必须尽快完善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

3.2 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首先, 应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在在证券信息披露中独立审核、严格监督的外部审计行为。同时应通过审计、财税部门加强审计监督。其次, 应通过法律手段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责任, 对违反信息披露相关义务的上市公司及其相关人员进行明确的处罚。中国证券报 (2015年3月31日第007版) 披露:博元投资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证监会依法移送公安机关。15年3月27日, 证监会依法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同一天, 上交所宣布, 自3月31日起依法对珠海市博元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3 建立健全的退市机制

退市制度是指证券交易所制定的关于上市公司暂停、终止上市等相关机制以及风险警示板、退市公司股份转让服务、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等退市配套机制的制度性安排。首先, 应及时完善上市公司退市的量化标准。避免原则性的表述, 使得退市标准的判断和退市流程的执行变得具体而且客观。其次, 证监会应加大证券市场监管的力度, 为退市处罚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中国证券报 (2015年1月19日第A03版) 显示:自从证监会2013年下半年开发启用大数据分析系统以来, 已调查内幕交易线索375起, 立案142起, 分别比以往同期增长了21%和33%。继ST长油、ST二重之后, 曾经以凤凰化工、浙江凤凰、华源制药、*ST华药、*ST源药、S*ST源药、NST源药、ST源药、ST方源和ST博元的名称存活于A股市场, 并屡屡上演“乌鸦变凤凰”的博元投资从上交所退市。具体明确的退市标准与证监会严密的市场调查与监督相结合, 必将为退市制度的实施起到强有力的支撑。

4 结论

本文针对中小投资者利益受侵害的形式及其原因所提出的建议, 能够使得侵害行为本身的识别和相应的处罚具备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对实施侵害的个人或企业产生畏惧, 最大限度地降低侵害行为的发生, 切实保护中心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乔琴.论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J].湖北省证券业协会.

[2]《盘点上市公司造假之最》证券市场新闻, http://stock.10jqka.com.cn/20130313/c533339103.shtml.

[3]宋定明.浅论我国上市公司内幕交易案件[D].东北财经大学, 2014年6月.

保护投资者利益 篇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人利益保护的法学分析

证券投资基金,基金持有人,利益保护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人利益保护的法学分析文|牛锐基金份额持有人,国内简称之“基民”,作为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一份子,其利益保护问题一直是理论与实践中研究的热点话题。但现实中,基金持有人的切身利益常常得不到保护。根据61家基金公司旗下763只基金的半年报披露,2011年上半年行业整体亏损1254.33亿元,各家基金公司无一实现正收益。基金抢购的火爆场面一去不返,诸多问题逐渐凸显,作为重要参与者的基金持有人大部分面临着亏损的命运。因此,探讨如何更好的保护基金持有人权益已经迫在眉睫。基金持有人利益保护的法理分析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人法律保护的法哲学分析证券投资基金作为基于信托原理的创新,既是规避原有法律的产物,同时也需要新的法律予以规制。从英国信托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信托中出现了大量受托人不为委托人特定目的和受益人的利益运作的情形,使得受益人的法律保护问题日益凸显,衡平法通过一系列的法院判例,确立了信托的基本规则,在信托制度合法化的同时,受益人的保护也成为信托立法的核心。

对基金持有人的保护也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之价值。公平是法律所始终奉行的一种价值观,是所有法律的精神和灵魂。鉴于基金管理人的机会主义倾向,随时有可能利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等,因此要求基金管理人公平对待所有持有人,以有效地履行受托人职责,就应有一个法律监督机制,以确保公平对待持有人,使持有人平等地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建立一整套分配正义的原则,通过法律权利和义务可以将这一指导正义的原则法律化、制度化、具体化,指导适当、公正地分配社会福利和负担。对于证券投资基金而言,基金管理人基于信托原理承担着注意、忠实之信赖义务,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治理结构冲突等http:///多重因素的影响,基金管理人有可能出现懈怠履行信赖义务的情形,并造成对基金持有人的侵权。需要一套持有人保护机制来实现真正的正义。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人法律保护的法经济学分析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而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即用成本较低的组织体内的权威体系来取代依市场进行交易的制度。传统私人信托向投资基金发展的动力亦可以解释为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即通过组成一个组织,以节约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投资基金通过规模运营,减少了交易费用和信息搜寻费用,同时,又通过专家理财提高了收益,通过组合投资分散了风险。在投资基金中,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持有人是基金财产的提高者,也是基金风险的承担人,其投入的资金具有专用型,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基金持有人权益保护。无论是契约型基金中的基金持有人大会,还是公司型基金中的基金股东大会都存在一个实际效果不佳的问题,即“股东大会虚置”。召集基金股东大会,提前将基金的重大事项告知股东,由基金股东独立评价这些重大事项的合理性并进行投票。股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例如认真阅读提案公告,查阅大量资料等,其行为累计成本往往要超过投票获得的预期收益。预期到这一结果,明智股东就不会参与投票,对此表现出理性的冷漠。在投资者对投票呈现理性冷漠的情形下,基金管理人就可能实际控制基金股东大会,使自己的提案顺利通过,基金管理人也将避开基金股东的监督而逃避其受托义务。如果某个基金股东认为其他持有人会对基金重大事项做出反应、进行投票,从而产生他所希望的集体行为的结果,该搭便车股东就有可能会决定省掉投票的成本,并分享其他股东的努力所带来的集体行为的任何收益。

保护投资者利益 篇3

事实上,监管层早已意识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把它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两年前,中国证监会网站的首页上就赫然醒目地写着“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一斑。一般来说,大股东的持股数量较多,持股比例较高,且处于控股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持股数量较少,持股比例较低,对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几乎不具有发言权。此外,在大股东和广大中小股东之间,通常存在着信息分布的不完全、不对称,前者属于强势群体,后者则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股东为了谋取自身不正当的利益,经常一手遮天,造成大股东肆意侵害广大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因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理应成为监管层的重点保护对象。

国外实证研究表明,一国或一个地区对投资者保护得越好,资本市场就越发达,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也就是说,从促进资本市场的规范稳健发展乃至推动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保护投资者利益在其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保护投资者利益不但是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话题,而且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就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深远影响。国际证监会组织曾经明确地提出了证券监管的两大目标,即保持证券市场的透明、公正和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我们认为,在这两大监管目标中,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而保护投资者利益则是证券监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由此可见,有效保护投资者的正当利益,不但是培育和加强证券市场建设的关键环节,而且是监管层加强证券监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宗旨。换言之,一切证券监管工作都得紧紧地围绕保护投资者利益来展开。

由于保护投资者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首先就需要全社会对保护投资者这一概念统一认识,加深理解,这是搞好保护投资者工作的首要前提。其次,应当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促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更加充分,真正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保证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拥有知情权,这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根本之所在。再次,应当继续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要加快研究和制定证券诉讼、民事赔偿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完善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使证券诉讼、民事赔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应加大对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以有效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四,我们已处于瞬息万变的新经济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加上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个新兴市场,为此应加强投资者教育,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及其投资工具有一个不断学习、了解和不断提高认知的过程。第五,应当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规范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独立董事能够真正成为广大中小股东的代言人。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形成一股独立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力量,有利于督促高管人员诚信勤勉,严格履行其应尽的职责,有效保护全体股东的正当利益不受损害,以减少和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可以有效地监督和制衡控股大股东,防止大股东滥用权利,有利于遏制和克服大股东“一股独大”乃至“一股独霸”的现象,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及其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可见,有效保障股东尤其是广大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就成了独立董事的根本宗旨和重要职责。此外,应加强股权文化建设,切实尊重广大股东的正当利益,促进股权投资,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构建有效的制衡约束机制,督促公司高管人员和大股东依法规范运作,提高上市公司的营运质量和运作效率,这可以从根本上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奠定扎实的社会文化基础。第六,大力发挥包括证交所和证券业协会在内的自律组织的作用,有效维护投资者的正当利益。证券市场监管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政府监管(即他律)与自律监管相互结合,在加强政府、监管层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从业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是管好证券市场的保证,而自律管理则是管好证券市场的基础。自律和他律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构成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统一体,这有利于建立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监管制度功效,提高监管效率。

周小川主席的此番重要讲话是对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再次强调,表明了监管层呵护证券市场、促进证券市场规范、稳健发展的政策意图,有利于尽可能减少乃至克服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因信息分布不完全、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严格贯彻证券市场“三公”原则,保持证券市场运行的透明、公正和高效,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从而切实维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当然,保护投资者利益工作的涉及面很广,综合性很强,是一个需要常抓不懈的艰巨任务,应当积极稳步地加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保护投资者利益 篇4

在我国证券市场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 广大中小投资者已经成为证券市场的主体, 他们的投资决策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经验研究表明, 一国对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越好, 资本市场就越发达,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然而我国浓重的转轨经济特征使得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和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缺陷等问题日渐凸显, 中小投资者作为弱势群体, 不仅要负担由于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代理成本, 还可能要承受大股东的盘剥, 实际上面临着大股东与经营者的双重侵害, 因而加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在我国公司治理中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加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一套能够准确衡量企业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状况的评价体系。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在现实中没有一个指标可以准确而全面地反映这一概念的内涵。为此本文试图从公司个体层面来设计一个指数, 尽可能将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各个方面纳入其中, 使人们在评价和研究公司的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时有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指标体系可以利用。

二、中小投资利益保护评价指标的设计

从国家层面来探讨投资者法律保护 (即考虑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因素) 以及从企业内部来考虑投资者保护程度, 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影响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内外部作用机制。本文将就如何进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给出一些看法。

(一) 信息披露评价指标

现代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往往使经理人的目标函数不同于股东, 经理人员拥有公司经营状况的准确信息, 但作为不参与公司经营的中小股东, 了解公司信息的途径有限且成本较高, 因而准确及时的公司信息披露成为其获得信息的最佳渠道和作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关键。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否及时有效,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评价:

1、审计意见

一般而言, 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 说明公司披露的信息质量比其它类型公司的相对较高。王克敏、陈井勇 ( (2004) 以及姜付秀 (2008) 等均认为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投资者保护的程度。王克敏、陈井勇 ( (2004) 以审计意见作为投资者保护的指标, 对沪市6 4 2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当投资者保护增强时, 大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力度降低;当投资者保护减弱

在中国, 由于债务融资的资本成本要高于配股融资, 因此大股东为了追求通过配股而取得的控制权私人利益, 会通过操纵盈余数字来粉饰公司的经营业绩。另外, 中国的证券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会被特别处理, 连续三年亏损会被暂停上市。为了保持得来不易的“壳资源”, 大股东可能会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方式, 帮助上市公司渡过难关。大股东选择盈余管理来粉饰经营业绩的动机是企图掩盖其对其他股东利益的侵占。反过来, 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 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盈余管理 (雷光勇、刘慧龙, 2006) 。

(二) 投资回报评价指标

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是基于获得目标公司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 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股息率等投资者的收益权都可以反映投资者的短期获利预期, 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等可以保证投资者获得长期的投资回报。该指标从以下方面来考察:

1、股利支付率

L L S V (2 0 0 0 a) 发现在投资者保护比较完善的普通法国家, 红利支付比率 (D T E) 要显著高于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大陆法国家。强有力的投资者保护机制迫使公司控制者把公司利润以红利的方式归还给股东, 避免了他们把多余的现金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或增加经理人的在职消费, 直接或间接地损害投资者利益。而我国上市公司钟情于用送股和转增股本的方式来派发股利, 不分红现象十分明显。低红利政策说明上市公司在没有良好的投资机会的情况下, 仍然占用投资者的资金进行低效率的投资, 实质上构成了对外部投资者财富的掠夺。

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公司的成长能力, 成长性代表企业未来的投资机会, 从其来源来看是一种管理价值, 它体现了公司管理质量和公司治理的制度效率。杜江 (2008) 对2004年至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实证研究证明,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的公司, 净利润增长率也基本提高, 呈现单一上升态势, 表明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支撑净利润增长率的源泉。

(三) 控股股东行为评价指标

控股股东往往通过关联交易隐蔽地将公司利润转移出去, 这种“隧道挖掘”行为是中小股东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方式, 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大股东的资金占用和关联担保

控股股东利用他们的控股优势, 通过各种手段对上市公司进行“掏空”, 其中以资金侵占方式最为典型, 这种行为不仅对上市公司造成危害, 而且也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 尽管在不发生违约的情况下, 关联担保不会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 但这些或有负债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上市公司的财务稳健性, 而且由于这些关联担保往往是问题担保, 从而使上市公司遭受了资金损失。罗本德 (2007) 以关联方资金占用和关联担保作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衡量指标,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有控股股东存在的公司, 其资金占用和关联担保明显高于无控股股东存在的公司, 从而证明控股股东有可能利用资金占用和关联采购转移公司资产, 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假设。

2、控制权私有收益

控制权收益由契约内规定的显性化收益和体制外的隐性收益构成, 前者即能够被全体股东共享的收益, 如工资、奖金等职位收益, 后者则形成了只能被控股股东享有的控制权私人收益。D y ck和Z in g a le s (2 0 0 2) 分析了3 9个国家的大额股权交易, 并以投资者权利、信息披露和执法强度这三个指标来代表法律制度, 发现较高的投资者保护水平有助于降低控制权私利。郭鹰 (2004) 指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具体包括关联交易、过度报酬、在职消费等, 控制权私人收益与小股东权益受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四) 上市公司诚信评价指标

由于我国关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使得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较低, 因此上市公司的违规现象愈演愈烈, 屡屡受到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处罚或公开谴责。据统计, 2001年4月以来, 先后有近百家沪市上市公司受到上证所1 2 1次公开谴责, 768人 (次)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因未能勤勉尽责遭公开谴责。在各种非正当利益驱使下, 一些上市公司管理者竟漠视法律与良心, 屡屡失信于市场和投资者, 使得投资者的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受到损害。因此, 上市公司遵纪守法, 避免公司的声誉受损, 以免危害到公司的持续健康经营和投资者的利益, 是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一项最根本要求。

三、结论和本文的局限

目前, 学界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他们大多是采用了LLSV的研究方法, 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效率来进行跨国比较, 抑或是仅仅用单一指标来刻画一国范围内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程度。但是对应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这一复杂的体系而言, 这些方法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其一, 用法律赋值代表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方法只能站在国家宏观层面来做跨国对比研究或是在一国不同阶段的动态研究;其二, 用单一指标来来衡量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不符合这一复合型概念的本质, 不具有完整性。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综合考虑公司组织这一微观层面和宏观制度执行层面, 在综合和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如何建立一个适用于同一法律体系下、与我国现有资本市场相适应的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思考。

尽管文章从公司内外部治理层面选取了指标来综合评价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 但是投资者利益保护的研究课题博大精深, 本文所涉及的指标内容只是冰上一角, 并不能涵盖整个投资者利益保护体系的全部内容, 比如本文未考虑到的董事会制度、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中介机构的监督责任等, 这些都有待后续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小悦, 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 2001, (11) :3-11

[2]、陈小悦, 肖星, 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 2000, (1) :30-36

[3]、杜江.企业成长与盈利能力: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 :73-79

[4]、姜付秀, 支晓强, 张敏.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J].管理世界, 2008, (2) :117-125

[5]、雷光勇, 刘慧龙.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J].管理世界, 2006, (1) :129-136

[6]、王克敏, 陈井勇.股权结构、投资者保护与公司绩效[J].管理世界, 2004, (7) :127-148

[7]、Dyck.A.&L.Zingales.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e, 2002

浅析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篇5

浅析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1.摘要:(股东是公司的出资人,也是公司利益最终所有者和风险承担者,这就决定了公司股东利益保护的必要性。由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分散且不均等,于是就形成了多数股东(控股股东、大股东)与少数股东(非控股股东、小股东)之分,大股东可以利用资本多数决制度,在股东大会上充分行使其股东权利,甚至可以“合法”将公司权利和利益分配向有利于自己一方倾斜,相对应的中小股东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如得不到现行法律制度有效而充分保障,则有悖于法律制度本身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更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本多数决制度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对导致中小股东权益被侵害原因的深入探究。从经济效益来衡量,资本多数决制度无疑是有效的,那怕这种制度遭到滥用时。但法律价值目标应当是双重的,即正义与效益兼顾,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我们应首先选择正义。我国中小股东权益被侵犯的现象,在股份有限公司中非常普遍,这除了资本多数决制度本身的原因外,还与我国股份结构的特殊性有关。我国现行《公司法》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规定是相当薄弱的,实践中,中小股东又难以依据现行《公司法》得到充分和有效的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应该受到保护,而现行法律制度本身又有疏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正是本文所要重点探讨的部分。作为一种法律对策,我们应当且有必要借鉴国外成熟且有效的少数股东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构筑我国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法律制度体系。对中小股东权益保障,可通过对大股东权力的限制或义务的增加,或赋予少数股东法定的特殊权利的途径来解决。本文认为,应通过设置以下具体的法律制度实现。首先,赋予中小股东特定的权利,通过这些权利的行使达到制衡大股东滥用权利的目的。这些权利包括股东提案权、临时股东会召集权、委托投票权、撤销股东大会决议的申请权等。对上述权利,《公司法》有相关规定,但因缺乏具体实施的保障,必将导致权利落空。本文认为应借鉴国外经验,将法律规定具体化。其次,对大股东的权力进行限制,并赋予忠实义务。主要是对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表决权的限制,设立累积投票制度,增加大股东的忠实义务。《公司法》对大股东表决权的限制应参照国外立法经验,使之内容明确,便于实际操作。第三,对公司管理层权力进行制衡。为防止和减弱“内部人管理”的影响,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和赋予董事注意义务。第四,通过股东代表诉讼,赋予中小股东司法救济的途径。)摘要:(现代公司制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权利设计和制度安排是以资本为中心展开的,这就要求贯彻资本多数决原则。该原则对平衡股东间的利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原则在公司的实际运行中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反而为大股东谋求个人利益、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合法”的手段。当前加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司立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我国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现状及受侵害的原因,并探析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理基础及其现实意义。在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学说和司法实践基础上,结合我国新《公司法》的精神,探讨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的完善途径,提高我国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水平。)

新股发行急需重视投资者利益 篇6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安排,显然与今年6月初八菱科技成为服首家中止发行公司有关。当时,八菱科技的初步询价由于受端午节因素的影响,导致初步询价对象不足20家,不符合《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要求而中止发行。总结八菱科技的教训,发行人与承销商便希望在发行窗口与日程安排上能够更灵活一些。

这种调整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确保新股发行的成功。目前一般的做法,新股发行人取得核准批文后即行刊登招股文件,启动发行。这种做法一旦遇上行情低迷时,容易让发行人陷入被动。如果能够灵活安排发行日期,那么发行人肯定更愿意选择在行情偏暖的时候,尤其是新股比较走俏的时候,这样新股发行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而发行日程的灵活安排,同样有利于新股发行的成功,如果能够将发行日程延长一些,尤其是把询价期延长一些,这样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询价对象,类似于八菱科技这样中止发行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由此可见,新股发行日期与日程的灵活安排都是为融资者服务的,它所体现出来的,是对融资者利益的重视。实际上,正是由于中国股市一贯重视融资者利益,时时处处都为融资者服务,以致在新股发行的全过程,都渗透着对融资者利益的保护。从新股发行制度来看,目前实行的是市场化定价发行制度。实践证明,这种市场化定价发行制度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让发行人能够最大化地圈钱。在行情偏暖的时候,这种市场化定价发行就是一种“三高”发行。比如,在这种机制下,新股发行价格创下了148元的历史纪录;发行市盈率高达150倍;发行人的超募资金甚至远远超过了计划募资。而即便是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这种市场化定价发行,也可以让那些需要资金的发行人能够顺利地实现融资。因此,市场化定价发行制度本身就是为融资者服务的。

从保荐人制度来看,同样也是为融资者服务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保荐人的保荐发行费用,都是与发行人的融资额挂钩的。而且,管理层还允许保荐人同时又是发行人的股东,使保荐人与发行人的利益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保荐人当然会全心全意为发行人服务了,为此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而在询价环节,重视的还是融资者利益。比如,为了避免询价冷场,导致发行中止,发行制度允许发行人自主引荐询价机构,如此一来,只要保荐机构操作得当,因询价对象不足而导致中止发行的事情完全可以避免。又如,在报价过程中实行的“逻辑性一致”原则,迫使那些希望参与网下配售的询价机构必须报高价,此举有利于推高新股发行价格。

此外,即便是真的出现了中止发行这种罕见现象,但中止发行机制的设置又可以让发行人死里逃生。允许发行人在核准文件6个月的有效期内,重启新股发行。本来,中止发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中止发行的这种重启发行机制,又将市场选择的结果予以否决。其目的就是为了发行人新股发行能够获得成功。

而这一次证监会允许发行日期与日程灵活安排,更是让市场出现中止发行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了。根据这样的安排,除非股市极度低迷,否则,新股发行获得成功没有悬念。

双重股权制度下的投资者利益保护 篇7

很久以来,公司都实行同股同权制度,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按照持股比例行使表决权,也就是同样的股份有同样的表决权,然而双重股权制度打破了这一规定,在双重股权制度下,公司发行的股票被分为A股和B股两种,A股是普通股票,通常由一般投资者持有,一股股票有一份投票权;B股是高投票权股票,通常由公司创始人或高管持有,每股股票拥有数份投票权。与高投票权相对应,B股股票拥有较低的股利及流通性,通常需要几年后才能转成A股股票。

二、双重股权制度出现的背景

双重股权制度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历程中逐渐产生的。随着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内部的自我积累满足不了公司成长的需求,对外融资是不可避免的需求,然而,随着融资的进行,创始人的股权被逐渐稀释,随着融资的加剧,创始人的控制权更可能会旁落他人。特别是以技术为核心或是家族式的企业,当创始人失去控制权的时候,就可能无法左右公司的发展方向。苹果就是一个例子,在进行多轮融资后,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失去了苹果的控制权,接下来苹果的发展逐步下滑,最终到了将近破产的地步,后来,公司的控制人不得已请回乔布斯来管理公司,苹果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三、双重股权制度的实践

双重股权结构自上个世纪在美国诞生以来,全球46个有较大股票交易所的国家或地区中有26个认可双重股权结构,完全禁止上市公司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只有10个。双重股权制度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已经取得法律的许可,双重股权制度的合法化更是令其发展更加迅速,其成功的实践案例也是越来越多。

比较成功的双重股权制度实践案例有,2005年8月,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有A类和B类两种股票,B类股票的投票权是A类股票投票权的10倍;2014年5月,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也是实施双重股权制度,发行A类股和B类股,后者的投票权是前者的20倍;同年,阿里巴巴以“合伙人”制度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此次的“合伙人”制度引起了很多关注。阿里巴巴本来打算2013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实现上市,无奈其采用的“合伙人”制度违背了香港的同股同权制度被驳回。然而美国是支持双重股权制度的,虽然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是通过合伙人委员会这一股东会之外的权力机构利用提名半数以上董事的权力通过控制董事会来控制公司,并不是完全通过股权的多寡来实施控制权,但是也正是因为权利的多寡不以股权的多寡为分配,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也是一种特殊的双重股权制度,其上市后市值的增加更是为双重股权制度增添了一份高贵的色彩。

四、双重股权制度的利弊

双重股权制度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选择,是经济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自我摸索,其鲜明的优势当然使得其愈受欢迎,然而双重股权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中也出现一些弊端,其最鲜明的弊端便是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侵害。

(一)双重股权结构的优点

1. 解决融资与股权稀释的矛盾。

长久以来,股权融资与股份稀释之间的矛盾一直使公司创始人难以抉择,是保留控制权放弃更好的发展机会,还是减少股份、抓住机会谋求企业发展,追逐企业价值更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在双重股权制度下,持有高投票权的股东能够利用较少的股份获得较多的投票权,其控制权不会随着股份的减少而丧失,相反与一股一权相比,还有可能在更低的股份下,享有更高的投票权。

2. 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实行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一般是家族企业或是以技术为核心的企业。在以技术为核心的企业里,拥有控制权股票的股东一般是公司的创始人,其掌握着公司核心技术,了解公司发展途径,对公司前景有着良好的蓝图,而且对公司有着深厚的感情,相比单纯以赚取短期利润为目的的投资者来说,能力更高,更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以实现其个人价值。在家族式企业中,家族创始人更是对家族企业有着深厚的情感,不想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丧失控制权,在双重股权结构下,家族人员始终保持着企业的控制权,在其情感的驱使下,其关心企业发展,实现家族使命,使企业能够在战略稳定的情况下稳定发展。美国证券价格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在双重股权制度公司数量占比稳定时,其双重股权制度公司的市值却呈稳定的上升趋势,这表明,采用双重股权制度的公司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3. 防止恶意收购。

在一股一权制度下,具有恶意收购意图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来取得控制权,改变公司的发展方向,实行恶意收购。而在双重股权制度下,由于具有多倍数投票权的股票持有在公司创始人或其管理层团队中,即使是拥有大多数股票的外部投资者也不能拥有控制权,防止了那些具有收购意图的投资人的恶意收购。

(二)双重股权制度的弊端

1. 侵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双重股权制度的最大弊端在于,公司的控制权在持有少数股份的公司创始人或高层手中,公众投资者即便拥有绝大多数的股份也不能左右公司的经营策略、发展方向等,无法实现用脚投票,其股东表决权的缺失导致在董事会中行使监督职能的董事代表的缺失,作为连接股东和管理层的董事会也就失去了监督的职能。再者,其会导致控制权人控制权和收益权的分离,在实际控制人拥有公司控制权但持有股权比例不高的情况下,其承担公司较大的经营、财务风险,却分享较少的剩余收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控制人会为了个人利益谋求更多控制权收益而不是创造更多剩余收益,从而产生一些不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也就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2. 增加社会成本。

由于董事会失去了其监督职能,不能及时发现公司利益侵害问题,一旦发现控制权人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后,公众投资者只能诉诸于外部监管机构,向公共部门寻求帮助。本来该由内部承担的成本转嫁到公共部门,并且由于渠道的增加,总体成本会变高,收入总体没变,社会成本加大了,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利益降低。

五、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为了发挥双重股权制度的优势,尽可能减少其劣势带来的利益侵害,在实施双重股权制度的同时,要采取一些措施,从整体外部环境、公司内部制度、双重股权制度结构本身做出一些努力,保障公司的利益,同时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一)优化外部市场环境

双重股权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健全的资本市场,虽然资本市场不是绝对可控的,但是良好的环境还是可以慢慢塑造的,比如,可以加大投资者的教育,控制权人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最关键的一块,只要实际控制人经验丰富,思想纯正,控制权人带来的投资者利益侵害将会避免。

(二)完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硬性的,当一种观念或是期望上升为法律时,人们会在司法的威严下更加谨慎,绝大多数人是不想触犯法律的。为了双重股权制度的更有效运行,应该健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比如对采用双重股权制度公司增加强制信息披露规定,双重股权制度公司上市的融资规模限定、股价限定等等。

(三)限定双重股权制度本身

在施行双重股权制度时,仅仅从外部环境及外部制度方面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双重股权制度本身来修正使其健康发展。公司在实施双重股权制度时,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对双重股权制度做出一定的限制。例如,第一,可以限制B股投票权的倍数,比如B股的每股投票权不得超过A股的十倍。第二,对持有B股的股东做出限定,比如持有股份必须超过百分之五或是更多,这样可以减缓公司收益与控制人收入不呈正相关关系的问题,保证公司控制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关心公司的利益发展,促进公司整体利益前进。第三,对使用双重股权制度的公司做出限制,鼓励以技术为核心的企业采用该制度,促进经济、科技的进步,对于那种落后产业做出一定的限制,不能让双重股权制度成为谁都能拿来获取利益的工具。

六、总结

京东、阿里巴巴双重股权制度的实践表明,双重股权制度有利于互联网等技术性企业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情况下,一股一权制度的地位不容撼动,我国需要审时度势,适当借鉴国外优秀的制度,摒弃守旧的习气,适当改革我国的法律、制度,为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柯宇晨.由阿里巴巴上市事件再看双重股权结构[J].金融论坛,2015,(01).

[2]马一.股权稀释过程中公司控制权保持:法律途径与边界——以双重股权结构和马云“中国合伙人制”为研究对象[J].中外法学,2014,(03).

保护投资者利益 篇8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三公”原则中“公开原则”的具体要求和反映, 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当代学者们普遍认为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依据为有效市场假说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于信息披露制度来说, 有效市场假说的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信息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变动关系。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在存在不对称信息的证券市场上向投资者传递“信号”, 从而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就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关系而言, 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形成一个合理的证券投资组合。事实上,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这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当市场披露了有用的信息后, 投资者在权衡不同证券价格所反映的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 做出购买、持有、转让的决策, 并形成一个合理的证券投资组合, 这样既分散了风险, 同时也将筹集到必要的资本, 进而获得丰厚的利润。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证券监管机构监管上市公司的主要途径, 信息披露制度是各国证券法律制度的重要原则。在我国,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 不得虚假记载、误导或欺诈。

有关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之间的关系, 也成为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内容。吴联生 (2000) 就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进行了分析, 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在主要指标、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和财务预测信息等方面改进或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周勤业等 (2003) 在对投资者的信息获取成本效益的网上调查中, 从获取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的主要方式、获取公开信息所负担的费用及趋势、认为对投资决策极重要的公开信息和认为最重要的定期报告项目等方面对个人投资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孙燕东 (2006) 分析指出,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可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而投资者保护又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保护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与股价的相关性上, 而投资者保护通过影响控制权的私人收益, 进而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 两者双向互动、相互影响。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的影响———以杭萧钢构 (600477) 为例

1.案例回顾

2007年2月12日, 杭萧钢构 (600477) 股价开始突然爆发, 连续3个涨停。2月15日, 公司发布公告称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签署金额344亿元的合同, 第一次复牌后连续3个涨停。2月27日开始, 杭萧钢构连续停牌半个月。3月13日, 杭萧钢构再次公告确认签订344亿元合同, 当天股票复牌后, 又连续4个涨停。3月19日, 上证所对杭萧钢构实行停牌处理。至此, 杭萧钢构10个交易日股价飙升至10.75元, 累计涨幅159%。3月21日, 中国证监会宣布对杭萧钢构展开调查。4月4日, 证监会正式对杭萧钢构立案调查。

经查明:2007年1月至2月初, 杭萧钢构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就安哥拉住宅建设项目举行了多次谈判。2月8日, 双方就安哥拉项目合同的主要内容达成一致意见。2月10日至13日, 双方就合同细节进行谈判, 并于13日签署合同草案, 合同总金额折合人民币313.4亿元。2月12日下午3时, 正值杭萧钢构和中基公司合同谈判处于收尾阶段, 单银木在公司2006年度总结表彰大会讲话称“2007年对杭萧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如国外的大项目正式启动, 2008年股份公司争取达到120亿 (元) , 集团目标为150亿 (元) 。”

安哥拉项目合同金额巨大, 应予披露而未披露。自2006年11月起, 公司主要领导及几个部门的1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了该项目工作, 信息泄露的风险很大。2月8日, 双方已就项目主要内容达成一致;2月11日上午, 公司开始布置设计部门进行工作, 表明该合同已难以保密;2月12日下午, 单银木在公司会议中泄露了该信息;2月13日, 公司股价连续两个涨停, 上海证券交易所询问公司有无经营异常情况, 公司称没有异常情况。上证所要求公司作进一步了解, 并提醒公司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公告, 但公司直到2月15日才披露正在商谈一个境外合同项目。

2.案例分析

《证券法》第六十七条规定, 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 投资者尚未得知时, 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情况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临时报告, 并予公告, 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其中, 重大事件之一就包括公司订立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合同。从已有证据看, 安哥拉项目合同的总金额折合人民币313.4亿元, 而杭萧钢构2005年度经审计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只有15.16亿元, 足以对杭萧钢构的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这一事件应当及时予以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当重大事件难以保密, 重大事件已经泄露或者市场出现传闻, 或者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出现异常交易时, 公司应当及时予以披露。杭萧钢构对于应当立即予以披露的重大事件, 没有按照《证券法》和《管理办法》的规定立即予以披露, 其行为违反了《证券法》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规定, 构成了《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所述“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的行为。

按照信息披露的原则, 公司所有的投资者都应当能够在第一时间充分了解公司的重大事项, 但是, 在本案例中, 大量的中小投资者却无法获取杭萧钢构的相关信息, 只有在公司的重大事项公布、股票复牌后, 才能做出滞后的决定, 这就给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从杭萧钢构的股价走势中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 中小投资者未能公平地获取信息, 大量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杭萧钢构的案例暴露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种种问题, 必然导致整个资本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增加, 从而进一步增加证券交易成本和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使得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投资者的影响

(一)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主要表现为文字叙述失真和数字不实, 上市公司在招股、上市、融资和重大事件披露等工作中这个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一些公司管理当局出于管理上的特殊目的, 如吸引投资者、逃避税收而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会计信息。还有少数公司随意改变资金投向, 间接造成信息不真实或对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做不真实披露。有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严重失实, 隐瞒重大信息不及时披露甚至不披露, 如使用“暂不分配”或“未发现有重大违法违纪交易或投资项目”等类似的模棱两可的语言进行不规范信息披露。

(二) 信息披露不充分

充分披露要求信息披露当事人依法充分完整地公开所有法定项目的信息, 不得遗漏和短缺。目前有相当多的公司对其以前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不作详细披露, 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直接披露的也很少。有意或无意遗漏对投资者决策有重要影响且必须披露的事项, 如重大的担保事项、收购的谈判信息等。

(三) 信息披露缺乏时效性, 决策有用性较差

从定期报告的披露情况来看, 各上市公司的年报及中报大多数均能在截止日期前如期亮相, 虽然每年还有个别公司推迟年报或中报披露, 但总体上看, 披露的及时性尚可达到要求。但是, 从临时报告的披露情况来看, 其及时性却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股票市场监管机构往往难以准确确定一些重大事件到底何时发生, 由此使得监管有效性不足。在此情形下, 公司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 甚至与庄家勾结, 配合其操纵市场行为择机披露, 从而降低了相关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及时性, 直接影响到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此外, 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 随意调整利润分配, 内容过于简略, 项目过于综合, 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上市公司在报告中不提供以往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 致使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无法对比, 不易辨明公司发展的趋势。

四、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

(一) 构建完善的会计规则体系

会计法规体系是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的规范和准绳, 只有先规范了会计行为, 生成客观公允的信息后, 才谈得上信息如何披露。因此, 建立并严格执行一整套科学的会计规范体系, 是实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前必须做好的事。

1. 完善会计规则的制定基础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规则采用的是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制定模式。因为以原则为基础的制定模式要求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在运用规则时具有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 这在我国现阶段是难以满足的。在我国, 现行会计规则体系主要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3种企业会计制度, 不过这些规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准则时所遵循的原则基础有很大差别。

但是, 正如安然事件给我们的警示:经济活动变化非常快, 当条件发生变化时, 规则往往不适用新的情况, 而不道德的管理层就可能利用这些规则的弱点“打一些擦边球”。因此为了尽量避免这一现象, 我们的会计标准需要在原有的具体规则基础之上加入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企业的会计行为是否违反标准, 不仅要看是否违反具体规则, 还要看是否违反原则规定, 如果企业会计行为属于具体规则硬性限制范围之内的, 按规则的具体规定处理;如果在规则之外, 则适用相关的原则性规定。这样既可以维持规则的可操作性, 又能有效控制企业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两种制定模式互相取长补短, 可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

2. 完善会计规则的制定过程

会计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暴露出的弊端与制定过程缺乏公开性是存在关系的。一些准则的实施与出台几乎是同时的。准则出台在时间上的紧迫性, 导致准则的发布不能真正做到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绝大多数准则是以较为急迫的、救火式的方式出台的。以准则制定过程为例,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从征求意见稿一直到准则最后发布, 整个过程都处于“摄像机的监督”之下。对征求意见稿返回意见的期限进行明确规定, 及时反映修改征求意见, 并向大范围的公众利益集团征求意见, 对外公开征求意见稿, 召开听证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 严格遵循了充分公开程序, 即过程中几乎所有会议都对外公开。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二) 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

我国目前主要仍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主, 因此, 除了不断完善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之外, 加强自愿性信息披露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自愿性披露的信息是指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受自身利益驱使主动披露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 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源, 并不存在一类信息能够替代另一类信息或一类具有较高价值, 而另一类价值较低的情况。而且前面已经提到, 在证券市场整体面临“诚信”危机的情况下, 资质较佳的上市公司有动力自愿披露信息以突出公司的竞争优势, 这意味着证券市场上信息供求双方都认为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 应尽快推出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的章程指引, 鼓励并规范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

(三) 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1. 充分发挥证监会的作用, 加强政府管制力度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首先应将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管权利收归证监会, 使证监会成为全国唯一的、权威最高的证券监管机构。其次要壮大中国证监会的规模, 发达国家在其证券市场比较成熟、规范的情况下尚需维持一个规模强大的证监会。可见, 在我国证券市场不太成熟, 违规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规模相对庞大的证监会是十分必要的。增强监管力量不仅包括增加监管人员数量, 也包括确保监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 通过采用各种途径的考核方式广泛吸纳高素质、有经验的证券业管理人才。证监会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享有最为广泛的权力, 也是最权威的监管者。为此, 必须强化证监会的监管职能, 使证监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监管部门。充分发挥证监会的监管作用, 加强政府管制力度, 提升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力度, 确保其监管能力。

2. 深化会计师事务所改制, 提高注册会计师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如果说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保障机制, 那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外在保障机制。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然而如前文所述, 我国目前从事上市公司审计的某些注册会计师还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执业, 针对这一现状, 为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公正性, 加快会计师事务所改革的进程, 提倡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会计师事务所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避免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 就必须从实质上将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为由注册会计师出资发起设立, 承办业务并负有有限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 形成自主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机制。否则会计师事务所就难以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作出独立、客观、公正的鉴证服务。另外, 随着国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日益全球化, 我国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 中注协应大力提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联合, 只有通过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力量的加强才能完成大型、超大型企业集团的审计业务, 才能增强其独立性以及防范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

与此同时, 还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注册会计师内心信念的准则和规范, 直接决定其行为是否规范。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规对违规注册会计师的处罚也做出了一些规定, 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大, 不能有效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在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化管理尚不能有效的情况下, 除了在平时强化职业道德的思想教育外, 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因此, 可以考虑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设立专门的职业道德委员会, 负责制定、解释、修订和实施职业道德准则, 尽快使职业道德的执行程序制度化、常规化, 并具有可操作性。

摘要: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证券监管机构监管上市公司的主要途径,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 不得虚假记载、误导或欺诈。本文在分析信息披露对投资者的影响的基础上, 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并对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投资者利益保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张忠军.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分析[J].金融法苑, 1999 (1) .

[2]肖时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 2000 (12) .

[3]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定位分析[J].财会月刊, 2000 (12) .

[4]孙燕东.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与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 2007 (5) .

保护投资者利益 篇9

一、投资者融资融券业务风险

(一) 证券被操纵而产生的风险

融资融券业务中, 融资提高了资金使用率, 融券提高了证券使用率, 使投资者以较少的投入即可获得较大的收益, 但同时两者也放大了投资者的风险。在此种交易形式下, 证券公司将收取的保证金以及客户融资买入的全部证券和融券卖出所得全部价款, 分别存放在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和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资金账户, 作为对该客户融资融券所生债权的担保物, 而这两个账户都以证券公司为名义持有人, 由证券公司加以控制, 这样券商操纵证券市场所需的实有资金和证券量比在现金交易方式下要小得多, 使得市场操纵行为更易发生。同时过多的融资融券交易也有可能形成一种虚假的市场需求, 造成过度投机, 加大市场系统风险。

(二) 投资者对涨跌行情趋势判断错误的风险

在某种程度上, 融资融券交易具有“以小搏大”的特征。由于融资融券交易的杠杆效应, 加上投资者的投机心理, 投资者可能加大融资融券交易在其总投资额中的比例, 这无疑增加了投资者总的投资风险。由于融资融券交易中的信用放大了其投资能力, 杠杆效应的后果得到进一步扩大, 一旦投资者预测错误, 其证券组合就变成了高风险的资产, 产生“补充维持保证金要求”的概率要比一个低风险证券组合的负面放大效应要大得多, 这样会给投资者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 投资者被强制平仓带来的风险

在融资融券交易中, 投资者若想参与证券交易, 必须按照证券公司的要求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保证金可以证券冲抵) , 并规定了最低维持保证金比例。如果由于证券价格下跌等因素导致保证金比率低于最低维持保证金比率, 不论什么原因投资者没有满足补充维持保证金的要求, 证券公司就有权强行平仓卖掉投资者的证券, 直到维持保证金达到证券公司的最低标准为止。如果卖掉所有的证券资产还不能满足要求, 投资者的账户就要被强行关闭。如果证券公司在证券价格下跌时强行卖掉投资者的证券, 投资者就失去了在市场回升时重新盈利补偿损失的机会, 证券公司的强行平仓会造成投资者的巨大损失。也就是说, 在市场不景气时, 保证金交易的投资者不仅损失资本, 甚至失去对自己资产的控制。

二、投资者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成因

(一) 内幕交易

这是任何证券市场都屡禁不止的问题。广大投资者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几乎所有股票出现重大利好前都会莫名其妙地大涨, 但出现重大利空前未必提前大跌。如果一些上市公司预先知道了公司业绩下滑而向证券公司借入本公司股票进行卖空, 此时, 如果监管不严, 融资融券或许会成为内幕交易的帮凶, 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造成严重的市场动荡。

(二) 庄家的操纵

由于融资融券交易本身的特点, 如果一只股票涨到明显不合理的价位, 就一定会引发人们融券卖空。但如果庄家资金足够雄厚, 他就可以通过操作市场, 继续把股价拉高, 那么, 受到损失的可能是自认为判断正确的融券者。如果融券业务的做市商借出某只股票后, 暗中继续买入该股并大举推拉股价, 以此逼迫融券者平仓, 这无疑将会引发更大的市场风险。

(三) 证券公司内部管理失控

在融资融券交易中, 证券公司处于主导地位, 如果由于公司内部出现问题, 如越权交易、交易部门或后台部门的欺诈、职员业务指令输入错误、交易系统保密性差导致信息外泄、电脑故障导致交易不能进行等, 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损害其利益。

(四) 清算机制出现问题

在融资融券交易过程中, 当清算机制出现问题, 如卖空者不借入股票就直接卖空, 在市场上就会产生虚拟股票, 流通中未经允许的股票就会增多, 这将严重扰乱市场, 造成潜在的市场风险。

三、投资者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对策

根据融资融券业务在域外的发展情况, 在融资融券交易中, 只要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 从业人员严格遵守交易相应的操作流程和业务规则, 交易系统技术完备, 通过建立保证金控制、折扣率控制等一系列相互补充整合的制度, 融资融券交易的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就会降到最低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 建立完善的说明制度

融资融券交易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证券业务, 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操作规则, 这对于非证券专业人员的投资者而言, 无疑具有较大的难度, 一旦理解错误, 将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 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之前, 券商应当与投资者签订交易合同的同时派专人对融资融券交易所涉及的信用账户、担保物、保证金比例、维持担保比例、强制平仓等专业术语进行说明, 并在合同中以必备条款的形式进行书面的定义或解释。此外, 由于融资融券业务的特殊性, 信用交易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业务流程、风险与收益以及交易的杠杆效应。

(二) 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三公原则的必然要求, 其目的在于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 防止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行为。而融资融券交易在放大投资者的投资能力的同时, 必然也更加注重投资者融资融券状况的透明化。《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应当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 在每日收市后向其报告当日客户融资融券交易的有关信息。证券交易所应当对证券公司报送的信息进行汇总、统计, 并在次一交易日开市前予以公告。还规定了证券公司应当在每一月份结束后10日内, 向证监会、注册地证监会派出机构和证券交易所书面报告当月的情况, 包括:1.融资融券业务客户的开户数量;2.对全体客户和前10名客户的融资融券余额;3.客户交存的担保物种类和数量;4.强制平仓的客户数量、强制平仓的交易金额;5.有关风险控制指标值;6.融资融券业务盈亏状况。通过信息披露机制既可以使监管者能够更加便利地对融资融券交易进行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该制度的风向标作用, 也使得投资者对前一日的融资融券数额与种类有一个明晰的判断, 进而指引其对相关证券做出合理预期与判断, 有利于预防证券价格的大幅波动。但是处于交易中心地位的证券公司必须保证其统计上报或公开的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否则信息披露只是一句空话, 投资者的利益将无从保护。

(三) 加强证券公司的内部管理

在融资融券交易中, 证券公司处于连接投资者和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枢纽地位, 因而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对整个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避免因证券公司的内部管理问题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证券公司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 对因职员操作失误、交易系统技术故障、客户交易信息泄漏等问题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 予以及时高效的处理, 建立一套完备的赔偿机制。

(四) 引导投资者正确的投资理念

融资融券交易通过信用杠杆放大了参与证券投资的个人财富, 也放大了证券投资的风险。因而, 对于融资融券投资者来说, 要做好风险承受的心理准备, 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决定是否参与该项业务。融资融券所具有的逐日盯市和保证金可能持续支付的特点, 就使得投资者融资买进的股票在下跌行情中出现类似期货交易的“逼仓”现象, 特别当保证金以某只股票作质押物时, 两者往往同时下跌将加剧保证金的不足, 导致投资者流动性迅速恶化。因此, 融资融券交易将使得投资者的行为更加短期化, 市场博弈也更加激烈, 对投资者的流动性管理要求也更高。所以, 投资者应加强下跌行情时的流动性管理, 尽量选择基本面和流动性好的蓝筹股作为融资融券标的。如果保证金选择股票作质押物, 则应选择股性稳定或抗跌性能好的股票, 也可选择国债或现金作质押物。

(五) 加强投资者的信用管理

融资融券交易在我国信用体系尚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就赋予了投资者个人信用以经济价值, 这一“超前”的制度设计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但同时也有较大风险。在当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 容易出现对个人信用的错误判断。特别是融资融券交易实际上拓宽了证券公司的利润渠道, 部分券商有可能出于对利润的追求违反征信要求吸纳融资融券客户, 甚至出具虚假资信证明, 以帮助客户获得银行融资, 从中牟利。同时非法券商还有可能利用客户手中放大的投资能力和自己实际掌握着客户证券的事实, 从事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 当风险出现时, 投资人自身往往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因此, 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过程中, 投资人更应当珍惜自己的信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沛, 许均华等著.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2]陈建瑜.我国开展证券融资融券交易问题研究[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 深证综研字第0088号, 2004.

保护投资者利益 篇10

关键词:中小投资者,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

要对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作出综合评价, 必须选择合适的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 运用比较普遍的是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法。

一、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法的要求, 首先要确定各个子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来确定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 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

具体方法如下:

1. 建立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

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为总目标, 即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第二层次为9个一级指标即中小投资者基本权利、控股股东行为等;第三层次为各个一级指标的子指标即二级指标 (1) 。

2. 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相对于上一层次的目标, 对于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两两比较得到。一般采用1~9之间及其倒数的比率标度方法, 如指标i与指标j相比, 取标度值bij。标度值越大表明指标i的重要性越强。指标j与指标相比, 取标度值bji=1/bij。例如, 指标i与指标j相比, 重要性相等的取5/5, 相对较强的取6/4, 相对强的取7/3, 相对很强的取8/2, 绝对强的取9/1。介于两者之间的重要性程度可以取5.5/4.5、6.5/3.5等。

本文运用德尔菲法 (Delphi Method) 来确定各个比较判断矩阵的值。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调查目的, 拟订调查提纲。以确定各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系数为目标, 把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系数设计成表格形式, 并介绍填写表格的详细说明以及本文的背景材料, 包括调查的目的、期限。

(2) 选择参与调查的专家。由于德尔菲法主要依靠专家的主观预测, 是一种常见的定性预测方法, 其结果归根结底仍属于专家们的集体主观判断, 因此, 在选择专家方面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在导师的协助下, 选择了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密切关联的各界人士作为本调查的对象, 具体为理论研究者5人, 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官员5人, 上市公司董事秘书5人, 共15人。

(3) 以通信方式向各位选定专家发出调查表, 征询意见。

(4) 对返回的意见进行分析, 把各专家都一致的意见作为最终的结果, 把存在分歧的地方整理后再发给专家。

(5) 再次汇总调查结果, 形成新问题发给专家。

(6) 如有必要, 重复步骤 (5) , 将最终结果发给所有专家。

经过上述几轮调查, 最终得到以下判断矩阵, 分别见表1~表10。

假设A表示评价对象的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 判断矩阵如下:

(1) 参见:王秀婷, 陈兴述.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8 (2) .

3. 层次单排序确定各层指标的权数

上述10个矩阵都不满足bik×bkj=bij, 所以不是一致阵, 对于这类矩阵Saaty等人建议用其最大特征根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w,

X为判断矩阵, 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w为特征向量。

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指标对上一层次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层次单排序权值。

计算结果为:

以上CR均≤0.1, 以上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即通过一致性检验。

4. 层次总排序

计算一级指标相对于最高层次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是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的。

计算结果如下:

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数的计算

首先, 计算每个观测点的得分。每一个观测点均预先设定成一个问题, 所对应的每个问题都有两种选择:“是”或“否”, 除特别注明的观测点赋值方法不一样外, 其他项目分别赋予值:“1”或“0”进行量化。

其次, 计算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对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收益权等26个二级指标分别计算得分总和, 然后除以该指标下的问题个数, 作为该指标的最后得分。因此, 每个二级指标的总分为1。

最后, 按照各个指标的相应权重, 计算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数的加权平均值, 即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数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si为第i项二级指标的得分, wi为第i项二级指标对应的权重。

三、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的实施

1. 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评价机构

独立和具有公信力是确定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系统主办和运作机构的首要条件, 但我国缺少这样的机构。证券交易所不具独立性, 其承担着政府监管的部分职能;大学或研究机构有专业能力, 但缺乏公信力。在我国, 一些在公众中有影响力的媒体, 结合投资者保护协会, 再结合大学专业研究机构, 可能是比较理想的主办模式。

仿效成功经验, 由政府统筹, 在经费上从交易所和券商相关收费中按比例提成也是可行之法。

2. 评价的工作程序

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的实施程序可以根据需要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自主决定或根据委托合同明确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项目及评价目的。

(2) 组成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专家组, 制订详细分工方案。

(3) 根据目标公司的具体情况确定评价方案。

(4) 按照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 列出问题, 以问卷的形式发给目标公司。

(5) 回收问卷, 并对目标公司披露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公告和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等公司制度以及问卷进行分析。

(6) 对问卷中的疑点与目标公司进行沟通。

(7) 对问卷中有关其中介机构的问题与该中介机构进行沟通并确认。

(8) 从监管部门、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多方面收集有关目标公司的信息。

(9)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编写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报告, 提供给客户或公开披露。

参考文献

[1]吴祈宗.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3]周宏.资本市场效率:理论和经验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艳.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博弈与监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保护投资者利益 篇11

关键词:营业转让;法律制度;利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23-01

一、问题的提出

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PC业务是我们商法上的营业转让,他不是简单的财产买卖。我国的营业转让主要表现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立法、理论少有提及。在理论与实务脱节的背景下,纠纷出现时,选择何种法律制度才能帮助我们对相关利益主体保护,实现效率、公平是十分重要的。

二、营业转让之法律概念分析

(一) 商法上的营业。

商法界主流观点是将营业分为主观营业和客观营业。主观营业指连续地、集体地进行同种的营利行为,即进行营业活动。客观营业指以提供特定营业目的的综合性财产组织体,即营组织。我国多数学者沿袭了日本的观点,虽然有的学者没有将营业区分为主、客观营业。但究其本质,主、客观营业不可分割,只是形式的区别,强调不同侧面,主观营业强调活动的营业,客观营业强调组织的营业。本文一般是指客观营业。

(二) 商法上的营业转让。

营业转让法律性质的学说有以下几种:经营者地位替换说:营业转让的目的是为了从“营业”中提高收益,本质是受让人代替转让人进行营业活动,转让的是经营者的地位。①营业财产转让说:营业转让是组织性财产的转让,营业归属于新的经营者,转让人负竞业禁止义务。营业组织转让说认:营业的本质在于营业上的抽象组织,该组织并非是包含营业上各个财产的具体组织,而是指与营业财产分离也能够独立存在的抽象组织。

综上所述,营业转让是客观上的营业所有权归属的改变及主观上经营权属的变更。是一种将财产和权利进行整体转让的一种混合契约行为。

三、营业转让之特殊规则分析

(一)营业转让受让人的权益保护制度—以竞业禁止制度为例。

1.竞业禁止义务的国外立法模式。

国外关于竞业禁止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以日韩为代表:承认在无约定的情形下,转让人负有一般意义上的竞业禁止义务。一是以英美为代表:不承认在无约定的情形下,转让人负有一般意义上的竞业禁止义务,但承认转让人负有不得进行引诱旧营业的顾客的不正当行为。

两大立法模式不是绝对的对立,以法国为例,法国商法典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转让人的竞业禁止义务,并且其判例也未明确表示,但它却间接肯定了这一义务的存在。因此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对立,也一定的包含重叠。

2.我国立法现状及立法选择。

目前,我国法律尚无关于营业转让中出让人竞业禁止义务的规定。但是为了保护受让人的利益,我国在构建营业转让法律制度时可借鉴域外立法,设立竞业禁止制度,并对竞业禁止的承担主体、限制期限、领域、构成、义务的免除、救济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②

(二)营业转让中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以营业转让债权债务继承为例。

1.债权债务继承制度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制度

债权承担有三种立法模式:一是以德日为代表的绝对转让主义:债权债务是否承担取决于商号是否转让。二是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概括转移主义:不区分商号是否转让,受让企业当然承担债权债务。三是以法国为代表的相对转让主义:债权债务的转让必须由买卖双方约定,若未约定,视其不随营业一并转让。

我国法律对于债权债务的承担尚无统一、明确规定。实践中,为了保护债权人利益,创建出“债随企业财产转移原则”即只要企业财产发生转移,债务就转移,虽然有利于债权人保护,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不尊重当事人的约定。我国现行立法不利于债权人利益保护,司法实践中又矫枉过正。③

对比国内外立法,作者赞同概括转移主义。一方面,受让人继受合同债权债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其受让营业的目的是进行经营活动,获取利益,债权债务的继受,有利于其经营活动的继续。另一方面,受让人继受合同债权债务有利于转让人的债权人的权利保护。转让人可能因营业的转让而降低合同履行力,如果由受让人继受合同,更利于债权人。

四、营业转让制度立法构建的若干思考

(一)关于竞业禁止制度。

双方应在营业转让合同中或另行约定营业转让人的竞业禁止方式、期限和地域。如无约定,应由法律规定,具体的时间、地域可在结合国情和域外经验的基础上由法律做出统一规定。此外,如果营业转让人违反竞业禁止义务,应当承担赔偿损失、停止侵害等责任,但关闭营业应以不损害本地区经济和公共利益为限。

(二)关于债权债务继承制度。

营业受让人继续使用原商号时,除有明示意思表示外,应由受让人对债务承担责任,原营业的债务人不需要进行清偿,受让人对原营业债务的责任,适用于时效免除。鉴于营业转让的特殊性,受让人继受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经营,转让人退出经营,可能会降低清偿债权的能力。所以由受让人清偿债权,可能对双方当事人或债权人更有利。

注释:

①宇田一明:《营业让渡发的研究》中央经济社1993年版,第3页

②栾颖娜:“营业转让若干问题探索”载《经济师》2015年第5期

③刘小勇:《营业转让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参考文献

[1]刘小勇.营业转让制度研究—以日本法为中心展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范健.德国商法.传统框架与新规则[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宇田一明.《营业让渡法的研究》.[M]中央经济社.1993年版

[4]栾颖娜.营业转让若干问题探索.[J]经济师.2015年第5期

[5]滕晓春.营业转让制度研究[D]

[6]郭娅丽.营业转让法律制度研究[D]

保护投资者利益 篇12

(一) 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 在保护投资人利益、实现基金内部监管上, 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我国现状, 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加强独立董事运作的制度化建设。第一, 要完善独立董事的聘用制度。目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 往往是聘请名人, 为的是其宣传作用, 扩大知名度, 独立董事却很少履行应有职能。第二, 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为基金管理公司所聘, 往往受制于基金管理公司的高层, 不能真正保护投资人利益。

(2) 完善独立董事责任制。独立董事所作的决定, 对内对外都要承担责任, 目前关于独立董事责任制的规定是缺失的, 往往出现独立董事分别与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层、基金管理人互相推诿投资责任的现象。完善独立董事责任制, 才能防范独立董事为求避险牺牲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情况发生。

(3) 改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目前关于独立董事的薪酬, 基金业界内缺乏共识, 高低不一, 造成独立董事缺乏归属感, 无心对基金投资的管理。基金业界迫切需要制定一套关于独立董事奖惩机制的自律性规则, 保障独立董事合法利益, 使其安心和放心的管理基金投资事务。

(二) 完善督察员制度

督察员制度在我国基金业里, 历来被忽视, 它的光芒几乎完全被独立董事制度抢走, 然而事实上, 督察员制度在基金管理公司内部监督上具有重大的作用, 是今后基金公司治理结构亟需完善的重要功能。加强监督员的监督职能, 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 提高督察员素质。督察员肩负重任, 他必须精通基金操作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和业务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 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结构, 督察员的选择标准应该是很高的, 目前急需制定基金管理公司督察员的任职资格。 (2) 保证督察员工作职能的独立性。由于目前督察员多是由基金管理公司所聘, 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层决定其薪酬待遇, 因此督察员在履行职责时处处挚肘。因此要制定制度使督察员的聘任解聘职能脱离基金管理公司, 归于监管机构。

二拓展《基金法》调整对象, 扩大监管范围

(一) 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

“每一个社会都有他自己的必然会通过法律秩序力图实现的目标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实现法律目标的途径是:承认一定的利益, 确定法律确认这些利益的限度, 在确定的限度内尽力保护得到承认的利益。”

“存在即合理”, 目前我国私募基金已经大量存在, 不少投资人弃公募基金而就私募, 可见私募基金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西方世界, 私募基金早已被纳入法律规范的范畴内, 而我国在2003年制定《基金法》时, 尽管当时关于私募基金是否入法的争论非常激烈, 但是最终2004年《基金法》未将私募基金囊括进来, 但是也没有明文禁止私募基金的存在, 这就为私募基金的发展保存了空间。2004年《基金法》未规范私募基金, 是因为当时基金业发展程度和法制环境不适合在当时引入过于灵活和复杂的私募基金, 于是私募基金就在法律缺失的环境下艰难生存着, 正所谓“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私募基金在同时被十个以上部门监管着的恶劣生存环境下, 反而迅速发展起来。曾经错过, 不能再第二次错失, 此次《基金法》修订, 很有必要将私募基金纳入法律体系, 因为现在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已经为私募基金的开放做好了准备。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 不仅有利于促进基金业的全面发展, 更加能够保护投资人利益, 私募基金投资人目前处于无法可依、诉权难申的状态, 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将是我国基金立法的一契约型基金无法比拟的优势。 (1) 投资者成为股东, 参与公司运作, 能更好的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行为。 (2) 公司型基金可以自然的解决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因为它本身就具备法人的一切条件, 不再像契约型基金那样治理结构混乱。 (3) 公司型基金对基金管理人有着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相比契约型基金, 更有利于防止基金管理人违法行为的产生以及基金管理人的规范运作和积极履行保护投资人利益的义务。

具有明显优势的同时, 公司型基金也具有以下缺点。 (1) 法律关系复杂。由于公司型基金的难以把握的特征, 在基金业发展初期, 公司型基金是不利于市场发展的。 (2) 运作成本高。公司型基金需要有合法成立的法人组织以及相关配备机构, 因此它的运作成本相较契约型基金要高, 也是不利于在基金业发展初期提倡的。 (3) 对法制环境要求高。由于公司型基金的复杂性和不易理解性, 就需要基金管理人具有更专业更完整的知识结构, 投资人具有自辨和自判的知识和能力。这在2004年左右我国基金业刚刚发展、人才、知识和经验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 不引入公司型基金是明智的。

如今, 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个年头, 积累了大量经验、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更加丰富、公民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 法律知识大量普及, 此时引入公司型基金形态就变得具有可行性了。在这里, 本文将私募基金与公司型基金的发展引出来, 但不做深入分析, 期待《基金法》修订的结果。

摘要:“投资人利益保护”原则的深化, 应该是《基金法》修订的核心思想。尽管2004年《基金法》将“投资人利益保护”正式纳入了法律范畴,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的完善, 使得该原则成为了一纸空文, 要深化“投资人利益保护”原则, 必须从基金管理公司内部监管制度、开启私募基金的法律监管以及公司型基金的引入上予以实现。

关键词:独立董事,督察员,私募基金,公司型基金

参考文献

[1]、申屠青南.公私募银行热议基金法修改理财产品应统一监管[N].中国证券报, 2011-4-13 (2) .

[2]、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5:23.

上一篇:沸腾氯化炉论文下一篇:少儿拉丁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