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乳腺切除术

2024-09-20

皮下乳腺切除术(精选7篇)

皮下乳腺切除术 篇1

乳腺癌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其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手术切除患侧乳房为主,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乳腺良性疾病, 手术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乳房的缺失尤其是乳头乳晕的消失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阴影, 影响了患者的社交生活, 使患者的自信心丧失。近年来, 美容作用在乳腺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外科医生的关注, 环乳晕切口逐渐应用于乳腺的皮下腺体切除术。传统的乳腺腺体切除手术通常选择放射状切口或乳头乳晕上方横行切口, 会在乳房上留下明显的手术瘢痕, 影响美观, 而选择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腺体, 术后瘢痕较隐蔽, 具有理想的美容效果。本研究选取30例需行乳腺皮下腺体切除术的患者, 对环乳晕切口在乳腺皮下腺体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需行乳腺皮下腺体切除术患者30例, 入选标准:乳腺良性疾病包括:①反复发作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 已经过手术治疗后再次复发, 病变较广泛, 累及整个乳房, 患者不能耐受长期的疼痛及治疗, 炎症经治疗后稳定, 要求行全乳腺体切除术。②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 经过2次以上的手术后再次复发。③乳腺囊性增生病 (又称纤维囊性乳腺病) 患者, 经保守治疗1年以上无明显好转, 病灶广泛, 症状较重并影响正常生活。乳腺恶性疾病:乳腺导管内癌患者, 病灶经穿刺病理证实, 均为单侧单发肿瘤, 肿块需距乳头2 cm以上, 经乳腺MRI检查证实肿瘤未侵犯乳头乳晕复合体, 未侵犯皮肤, 无皮肤橘皮样改变及酒窝征, 且术中病理证实乳头后方组织无癌残留。30例患者均为女性, 其中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9例, 乳腺导管内癌患者12例, 多发性乳腺纤维腺瘤患者5例, 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4例。由于患者经济原因, 均未行Ⅰ期乳腺假体植入术。

1.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均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签署手术同意书, 告知手术风险, 排除手术禁忌证。选用气管插管全麻, 术前划线标记手术切除范围, 采用环乳晕上方弧形切口, 弧度约≤180°, 长度一般为3 cm~5 cm, 若患者乳晕较小, 可以将切口向两侧略做弧形延伸, 确保乳头乳晕区无血供障碍。术中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 直达乳腺浅筋膜, 横向切断乳腺导管及乳晕后的腺体组织, 注意保护乳头乳晕复合体;若病变为良性, 应适当保留乳头乳晕后方腺体, 防止术后出现乳头乳晕区缺血坏死, 而导管内癌病变应取乳头后方组织送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 确保乳头后方组织无癌残留, 避免术后复发。在腺体表面剥离至乳腺腺体四周边缘, 将乳腺组织从胸大肌筋膜表面游离切除, 导管内癌患者应同时切除胸大肌筋膜, 切除的腺体从乳晕切口取出;较大的乳腺腺体无法从切口完整取出时, 可做扇形切除后分段取出, 切除标本送术中快速病理及术后石蜡病理检查。冲洗残腔, 放置负压引流管, 持续负压吸引, 使用4-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 4-0普理灵线行皮内缝合。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患者胸部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周, 术后胸部引流管引流量连续3 d小于10 m L可拔除引流管, 术后12 d视切口愈合情况拆线。患者术后均接受门诊随访6个月~2年。

2 结果

3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手术时间约90 min~120 min, 术后5 d~7 d拔除胸部引流管, 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乳头乳晕区缺血表现, 经积极换药处理后, 乳头表面结痂脱落, 乳头颜色略变浅;1例患者术后6 d拔出引流管后出现皮下积液, 予连续穿刺抽液5 d, 后自行吸收好转。患者术后瘢痕可接受度为100%。术后半年随访, 患者乳头乳晕均感觉正常, 乳头勃起正常。切口外观效果好且隐蔽, 瘢痕不易察觉, 切口瘢痕宽度均小于1.5 mm, 乳头形态正常, 患者对术后胸部形态均较满意。

3 讨论

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切除术是近年来乳腺手术的常用手术方式, 而切口的选择尤为重要, 传统的放射状切口或乳头上方横行切口, 虽然有利于手术视野的暴露, 减少了手术时间, 降低了手术难度, 但术后瘢痕较长较明显, 影响了乳腺的美观[1]。选取环乳晕切口, 因乳晕边缘处的皮肤为皮肤颜色渐变处, 乳晕区的皮肤有小丘状皮脂腺结节及色素沉着, 手术切口隐蔽, 且乳晕区皮肤弹性较好, 术后切口愈合后瘢痕较柔软平整[2], 不遗留明显手术瘢痕, 术后美容效果好。环乳晕切口应尽量选取乳晕的外侧缘, 避免选取乳晕内的切口, 以防止乳晕内出现颜色有别于乳晕区的较明显手术瘢痕而影响美观。

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切除术,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乳房的下皱襞, 为乳房假体置入提供了较好的重建效果[3]。本研究中, 患者因经济原因, 切除乳腺腺体后均未行Ⅰ期假体植入术。考虑到术后乳房美观性, 病例均选择乳房相对较小的患者, 减少术后乳房的不对称感, 并建议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时行Ⅱ期乳腺假体植入术。在术后随访中, 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理状况均较满意。随着乳腺疾病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 以及患者对美的追求, 传统的放射状切口或横行切口因瘢痕明显而不被患者接受;而环乳晕切口的皮下腺体切除术保留了乳房的整体美观性, 同时切除了病变腺体, 患者接受程度高, 是一种理想的外科治疗方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升明, 彭炳生.探讨不同手术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疗效[J].当代医学, 2014, 20 (10) , 55-56.

[2]汤枫, 雍铁山, 谭洪育, 等.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10) :1511-1512.

[3]全红, 韩晶, 严伟国, 等.皮下腺体切除并即刻乳房假体重建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 2013, 26 (5) :113-114.

皮下乳腺切除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5~56 (平均41±11.6) 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其中浸润性小叶癌15例, 黏液腺癌6例, 浸润性导管癌29例。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其中纵切口18例, 横切口32例, 均为电刀切除, 均发生皮下积液。

1.2 治疗方法

50例患者均由同一医生进行治疗, 患者行全乳切除并胸大肌筋膜外科切除, 将全乳解剖至腋窝, 行淋巴结清扫缝合前将残留脂肪组织清除, 患者手术创面彻底止血后, 放置2根引流管, 采用负压持续吸引, 并在胸外轻柔、均匀加压[2], 一般在术后第2d换药一次。需要注意的是换药室切记不能推动皮瓣, 若无皮下积液发生, 1周后可拔出引流管, 如发生皮下积液, 进行穿刺抽吸, 采用无菌注射器析出积液, 并根据情况调整引流管位置, 定时冲洗引流管, 保证引流管的通畅, 后轻度加压包扎, 之后隔日换药, 多次穿刺抽吸, 并注意营养支持等治疗, 操作时需要严格无菌技术, 防止再次感染。

2 结果

50例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均痊愈, 其中穿刺抽吸45例, 敞开引流2例, 置管引流3例。术后7~14d痊愈, 术后随访, 50例患者均未再次发生皮下积液。

3 讨论

临床经验表明, 手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治疗的最为常用的方法, 这是因为改良根治术能将整个乳腺、胸大肌筋膜、周围的脂肪淋巴组织等一并清除。由于其切除的范围较大, 术后容易发生皮下积液。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表现为积液部位肿胀, 手触之有明显波动感, 如果积液范围较大, 则表现为大面积的皮瓣漂浮[3]。引起皮下积液的原因一般为:切除面积比较大, 止血不彻底, 形成皮下积血;术中高频电刀的使用造成组织浅表烧伤, 使组织的血运功能变差, 进而发生无菌性坏死, 乳房的淋巴网比较丰富, 术中如未能逐一结扎, 可能会形成淋巴瘘;术后引流管拔出过早, 患者肩关节过早进行外展活动等。

经上述临床实践证实, 要想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机率,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充分结扎血管、淋巴管, 减少血液和淋巴液的渗出;在允许的范围内降低电刀的功率, 减少组织烧伤的机率;合理设计皮瓣, 避免皮瓣分离范围过大和皮瓣下皮下脂肪厚薄不均;胸带包扎适当加压, 不可包扎过紧[5]。 患者如果在术后出现皮下积液, 医生也不必惊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 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单纯的皮下积液可经过严格无菌操作的多次穿刺抽吸治愈[4], 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堵塞, 可以用注射器推入适量生理盐水[6], 冲开堵塞处。若积液较多时, 可插入头端多孔的输液管到积液腔中引流, 如果患者出现合并皮瓣坏死时, 应剪除坏死组织, 小量多次引流。

综上所述, 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整体观念,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可以积极预防[7], 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注意每个操作的细节, 需要注意的步骤是术中止血彻底、淋巴管牢靠结扎、皮瓣分离得当、血液循环正常、术后合理有效引流和适度加压包扎。一般情况下, 只要注意以上几点, 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机率将大大降低。如果术后出现皮下积液, 也及时进行治疗, 通过采用注射器反复穿刺引流和抗炎、营养支持等方法, 患者一般一周左右均可痊愈, 且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后续治疗[8], 使患者能在医生的帮助下按计划完成治疗。医生应在手术中严格操作过程, 术后严密观察, 力求减轻患者的痛苦, 帮助患者早日出院。

参考文献

[1]黄劲松, 吴桂泉, 秦慈舜, 等.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0) :66-67.

[2]古风, 何道理.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9, 24:59.

[3]杨建玲, 郭华, 尚琴燕.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不同处置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8, 5:55-56.

[4]许小松, 姜军, 吴超, 等.多点固定缝合皮瓣与胸壁控制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J].中国厂矿医学, 2008, 21 (1) :37.

[5]吴亚琴, 张丽华.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一些关键护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10) :72.

[6]聂磊, 康俊升, 王炎, 等.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J].实用医药杂志, 2004, 21 (4) :322.

[7]杨裕志, 朱俊, 王伦保.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J].临床医学实践, 2005, 5 (9) :688-689.

皮下乳腺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96例, 年龄32~70岁, 平均年龄46.5岁

1.2 方法

采取从手术切口选择、术中保留皮瓣的厚度、术中电刀游离皮瓣的功率选择及操作注意事项、术中尽可能结扎淋巴管、皮瓣张力较大时术中近切缘皮瓣网状开窗和即刻植皮、术后留置双管负压引流、早期除去加压包扎、选择合适的拔管时间、术后皮下积液的及时处理、术后皮瓣坏死的处理等防治措施, 做了一系列改良。

2 结果

术后发生皮下积液29例, 发生率30.1%, 均在30d内愈合;皮瓣坏死8例, 发生率8.3%, 除1例合并糖尿病愈合时间58天, 其余均在40d内愈合。

3 讨论

3.1 皮瓣坏死

皮瓣坏死多发生于切缘及局部皮瓣过薄、血运差的部位。皮瓣坏死的发生主要与皮瓣太大、太薄、皮瓣张力过大、皮下积液、电刀灼伤、局部加压包扎过紧及患者全身状况等有关[1,2], 分析其原因均为局部皮瓣血运不良所致。因此, 为尽量避免发生皮瓣坏死我们应做到术前充分估计病情、合理设计手术方案、根据肿瘤部位正确选择切口方向。一般情况下胸壁横切口较能减缓皮瓣张力, 手术时皮肤切除过多, 缝合时张力过大, 致皮肤血液循环欠佳, 导致皮瓣坏死。在术前设定皮肤切除范围时, 应以双掌提起乳腺后, 掌缘能够对合为准。术中游离皮瓣可使用手术刀或电刀锐性游离。使用电刀时, 有学者认为在20~40 W为宜[3]。另电凝可致脂肪液化和胸大肌烧伤致术后渗出增多, 致皮下积液, 影响术后皮瓣侧枝循环的再建。皮瓣不应过薄或过厚, 术中皮瓣游离过薄, 毛细血管网被破坏, 致使皮瓣缺乏来自皮下脂肪组织的血管供应, 从而导致皮瓣坏死;皮瓣应在皮肤与皮下筋膜之间进行游离, 以不遗漏乳腺组织为宜。有资料建议皮瓣边缘厚度以1~2 mm、基底部厚度5~6 mm为宜[3]。个人认为皮瓣保留厚度应以术者工作经验具体而定, 原则近肿瘤部位越薄越好, 远离肿瘤部位可以适当增厚。皮瓣开窗即有利于术后渗液的渗出, 又可有效减轻皮瓣张力, 减少术中植皮, 本组6例经皮瓣开窗后均一期愈合, 从而避免了术中植皮。但皮瓣张力明显较大时, 应术中植皮。植皮皮源可采用切除标本上远离肿瘤部位的正常皮肤, 本组3例, 术后观察1~2年, 均未发现植皮皮瓣癌残留造成的局部癌复发。术后加压包扎时压力应均匀一致, 术后第一天即换药观察, 了解皮瓣血运, 需要时术后前三天可连续换药, 根据皮瓣血运情况决定去除加压包扎的时间, 一般3 d后去除加压包扎。一旦发生皮瓣坏死则需增加换药次数。对于已出现皮瓣坏死但程度较轻, 面积较小的切口, 换药后多可自行修复;而皮瓣坏死较重、面积较大, 皮肤呈暗红色甚至紫黑色的患者则需每日换药清创, 75%酒精湿敷, 让创面干燥。同时辅以去腐生肌的中成药物如美宝湿润烧伤膏、溃疡粉等, 根据创面渗出情况选用膏剂或粉剂。可有效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3.2 皮下积液

皮下积液的主要成分是淋巴液和创面渗液。在手术过程中, 大量的淋巴管被切断, 导致术后淋巴液漏, 多不易自行闭合。为防止手术结扎不力形成的淋巴漏, 切断的组织尽量结扎, 较粗的淋巴管离断后必须结扎。另外手术创面大, 术后创面渗液也较多, 因引流管硬度不够、引流管置入部位不当、引流管阻塞、扭曲、折叠均可使切口内液体无法排出造成皮下积液;因乳腺淋巴回流的解剖关系, 皮下积液的好发部位是腋窝、锁骨下、胸骨旁和肋弓处。双管负压引流, 一根置于腋窝处, 沿背阔肌前缘走行从外侧皮瓣戳孔引出;第二根置于锁骨下, 沿胸廓内缘向下走行, 于切口下端引出, 沿途剪有多个侧孔, 很好的引流了腋窝、锁骨下、胸骨旁和肋弓易发生积液位置的液体。另外, 术中对于较肥胖的患者在接近术野四周边缘时可使皮瓣稍微加厚, 以防止由于脂肪层忽然中断而出现的锁骨下、胸骨旁或肋弓出现的皮下积液。皮瓣与胸壁贴合不紧, 也是皮下积液的一个主要原因。术中关闭皮肤切口时, 注意皮瓣张力, 不要勉强缝合, 这样会使皮瓣与胸壁贴合不紧, 形成潜在腔隙。术毕加压包扎时, 要注意受力均匀, 受力不均易致压力小的皮瓣区皮下积液。

综上所述, 采取改良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不但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也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术后的后续治疗, 能够及时实施。本组的病例数过少, 改良措施疗效有待增加样本继续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采取从手术切口选择、术中保留皮瓣的厚度、术中电刀游离皮瓣的功率选择及操作注意事项、术中尽可能结扎淋巴管、皮瓣张力较大时术中近切缘皮瓣网状开窗和即刻植皮、术后留置双管负压引流、早期除去加压包扎、选择合适的拔管时间、术后发现皮下积液及时处理、术后皮瓣坏死的处理等一系列改进措施, 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果 采取措施, 经适当处理及治疗后, 治疗周期缩短, 均在短期内治愈。结论 以上措施在保护皮瓣血运、减少术后渗出、减少淋巴漏、减少皮瓣张力、通畅引流减少积液有积极意义, 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志强, 金锡御.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8.

[2]蓝瑚, 夏穗生.外科手术失误及处理[M].2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8:99.

皮下乳腺切除术 篇4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护理措施

乳腺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会导致一系列术后并发症 (如伤口感染和皮下积液等) , 为了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作者回顾性总结河南省柘城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40例资料,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40例资料, 年龄范围为30~52岁, 平均年龄为 (48.4±15.3) 岁, 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资料对象经病理性诊断确诊为乳腺癌患者, 其中有18例患者为单纯的浸润性导管癌, 有12例为单纯的浸润性小叶癌, 10例为导管原位癌, 40例资料分为两组:手术治疗后常规护理的20例资料为对照组, 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的20例资料为观察组, 两组乳腺癌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 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进行护理:对照组20例资料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负压引流, 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存在弯曲、折叠或者其他可能会引起堵塞的现象并及时清除引流瓶内积液。其次, 对患者的包扎应该以患者的耐受程度针对性进行, 在患者感觉不到疼痛的情况下严密包扎, 另外, 为了能够使患者皮下的渗出物能得到及时引流, 可以在加压包扎的基础上, 用手沿着液体流出的方向适当挤压。最后,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必要的, 要多与患者沟通, 及时了解其疑虑并进行解答, 防止患者出现抑郁等较大的情绪波动, 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情况。

1.3 评价标准

根据琚庆英等对皮下积液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积液低于10 ml的为少量, 10~30 ml的为中量, 超过30 ml的为大量。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方法选择卡方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20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有2例患者 (10%) 出现少量皮下积液现象, 中量皮下积液现象0例, 大量皮下积液现象0例;对照组20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有5例患者 (25%) 出现少量皮下积液现象, 中量皮下积液现象3例 (15%) , 大量皮下积液现象1例 (5%)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由本研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 其仅有2例患者出现少量的皮下积液现象, 说明系统的, 科学的护理对减少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积液的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淋巴渗出积液, 二是渗血。淋巴渗出积液的发生多是由于淋巴管瘘而导致的, 而渗血主要是由于手术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止血造成的[1,2]。

作者分析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在对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时不可避免的损伤淋巴管, 导致淋巴管瘘而引起淋巴渗出积液。二是患者术后引流护理方法不适当, 引流管位置不合适或者由于缺乏严密的监督护理导致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引流管堵塞现象会导致皮下积液的增多。三是对引流管拔出时机判断失误, 过早的拔出引流管可能会使刚刚形成的止血痂脱离而导致二次渗液。另外, 患者的术后营养和活动情况均会对渗液现象造成一定的影响[3]。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皮下积液虽然属于较轻的术后并发症, 但这类症状会延迟患者的术后康复出院时间,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术后感染发生的几率[4], 因此对乳腺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也能够为社会节约一定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开蒂.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山东医药, 2012, 52 (29) :32.

[2]琚庆英, 牛贺斌, 杨燕, 等.持续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术后预防皮下积液的应用体会.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z2) :89-90.

[3]赖万强, 凌雪君, 毛献双, 等.自制须条状引流管防治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9) :2950-2951.

皮下乳腺切除术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均为女性, 年龄36~75岁, 平均 (51±8) 岁, 均为临床II~III期患者, 其中II期34例, III期10例;44例均行改良根治术;纵切口22例, 横切口22例;电刀切除37例, 手术刀7例。44例均在腋窝、胸壁各放置引流管1根, 5~7d引流量<20m L时拔除。

1.2 临床表现

积液部位肿胀38例, 有波动感者12例, 大面积皮瓣浮起4例, 血性积液皮瓣青紫者4例, 伴感染有红肿热痛表现者3例, 44例均行诊断性穿刺确诊。

1.3 治疗及结果

本组44例中有9例于把引流管前发现皮下积液, 均行单次或多次穿刺抽吸后治愈;34例于拔管后发现皮下积液, 5例行切开引流或重新置管引流治愈, 其中1例为顽固性皮下积液, 经置管引流7周治愈, 其余均行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治愈。

2 讨论

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其虽不算严重, 但延长了病人住院时间、推迟了术后的综合治疗。其主要形成原因如下:手术创面大、术后渗血较多、淋巴液漏出较多、引流不畅、死腔形成、电刀的使用、合并感染、引流管拔除时间及吸引压力等。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做好术前准备, 注意凝血功能, 并做好手术野及同侧腋窝皮肤准备。 (2) 术中尽量使用手术刀游离皮瓣, 使用手术刀尽量以“切”为主“凝”为辅, 避免大量灼伤脂肪组织。 (3) 皮瓣范围不宜过大。 (4) 术中充分结扎血管及淋巴管, 减少血液及淋巴液的渗出。 (5) 保持良好有效的引流:引流管软硬、粗细适度, 位置正确, 保持通畅及负压。 (6) 创面用小纱布团均匀加压包扎, 注意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供及引流。 (7) 术后避免早期肩部活动, 必要时可以悬吊前臂。

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治疗我们有以下体会: (1) 加强术后伤口早期管理, 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如有红肿热痛炎症表现者及时撑开或戳孔引流局部处理, 必要时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2) 拔管前发现皮下积液, 及时穿刺抽吸, 并保持引流管通畅。 (3) 引流管拔除时间适宜:一般引流管3~7d拔除, 拔除引流管的指征为24h引流<20m L, 如引流量大, 可适当推迟拔管时间。 (4) 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 如果量较大适应及时重新置管引流。 (5) 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 如果量在20m L左右, 可以一次或多次反复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多可治愈。

总之, 加强围术期的管理是预防及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关键。术前认真评估, 术中注意每一个操作细节, 术后严密观察引流情况, 才能减少甚至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当出现了皮下积液, 要及时采取积极适当的方法尽快解决问题, 不要影响乳腺癌患者的后续治疗, 让患者能按计划完成整个治疗。

摘要:目的 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方法 少用电刀游离皮瓣, 多结扎条锁状淋巴管和血管, 充分引流和创面包扎。结果 发现积液及时引流和加压包扎。结论 加强围术期管理。

皮下乳腺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0例均为女性,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年龄34~76岁,平均50岁;标准根治术189例,改良根治术291例;纵切口214例,横切口266例,术后发生皮下积液32例,占6.7%,其中合并高血压18例,占3.8%,糖尿病21例,占4.4%。

1.2 皮下积液判定标准

手术部位出现局限性隆起或波动性肿块,穿刺抽出不凝固性液体即为皮下积液[4]。

1.3 方法

采取手术刀游离皮瓣,同时保留完整真皮下血管网,保留皮瓣适度,腋窝清扫时仔细结扎血管及淋巴管,创面彻底止血。缝皮前创面用温热蒸馏水反复冲洗,清除残留在创面的积血和脂肪颗粒。将皮瓣与胸壁多处钉缝固定,在易出现积液的部位,缩小钉缝距离,减少死腔。在腋窝及胸骨旁各置引流管一根,外接负压持续吸引。切口无张力缝合,用吸引器经引流管吸尽皮下积气和积液,使皮瓣与胸壁贴紧,用敷料、棉垫均匀填塞胸壁及腋窝凹陷区,加压包扎,胸带固定。引流管每2 h挤压1次,24 h引流量小于10 ml时拔出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480例患者中,发生皮下积液32例,发生率为6.7%(32/480)。其中纵切口发生皮下积液19例,占4.0%,横切口发生皮下积液13例,占2.7%。所有皮下积液量在50 ml左右,都经反复穿刺抽吸及局部加压包扎处理后,积液消失。

3 讨论

3.1 发生原因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最常见的并发症[5],其发生存在差异性。目前,乳腺癌手术操作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由手术创面渗出导致的皮下积液现象,而本组病例认为引起皮下积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术后积液产生过多和引流不畅有关[6]。(1)术前基础疾病未能有效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2)术前切口皮瓣设计不合理,影响手术切缘范围及切口张力。(3)手术创面大,止血不彻底,游离皮瓣下易形成潜在的腔隙,创面渗液多或形成皮下积血,特别是胸大肌筋膜下穿支血管结扎不牢固或单纯电凝止血;术中控制性降压,术后血压上升导致再出血。(4)术中淋巴管损伤,结扎不彻底造成大量淋巴液外渗,特别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对较大的淋巴管采用电凝封闭处理,未逐一结扎,使术后形成淋巴管漏。(5)术中电刀使用不当,电凝过多,结扎过少,电刀功率过大或烧灼过度。电刀游离皮瓣时,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灼伤,术后脂肪发生坏死液化[7]。同时电刀游离皮瓣易使皮下脂肪厚薄不均,形成带蒂脂肪垂,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而被栓塞,使血循环发生障碍,术后发生无菌性坏死液化,形成皮下积液。(6)引流管放置不当或堵塞,造成引流管不通畅,术后引流管拔出过早,使手术区内的渗液不能及时引出,形成积液。(7)术后包扎不当,压力不均,使皮瓣漂浮,皮瓣与胸壁贴合不紧,皮下积气积液增加切口张力。(8)患侧肩关节过早或过度外展活动造成皮瓣移位,影响引流管负压吸引及皮瓣与胸壁粘连。(9)其他原因:高龄、体弱、贫血、低蛋白血症、局部感染、术前新辅助化疗等。

3.2 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积液发生原因,本院采取以下综合性预防措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1)术前术后加强对基础性疾病的评估与处理,减少并发症发生。(2)术前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合理设计切口皮瓣,保留适度。对内上和外上象限较大的肿块设计并画出临近皮瓣转移切口线,同时标明皮瓣游离界线,以指导术中操作。(3)术中用手术刀游离皮瓣,厚薄适度,保留完整真皮下血管网。使用电刀时,降低电刀功率,以电切为主,电凝为辅,减少皮下脂肪灼伤时间,防止伤口烫伤,减少术后组织渗出。(4)术中操作细心,充分结扎血管及淋巴管,减少血液淋巴液的渗出。对胸大肌筋膜下的穿支动脉妥善丝线结扎,避免电凝止血。对高血压患者术中避免电凝止血;对渗血部位采用点状电凝止血,避免大片组织集束电凝止血后造成大片组织灼伤,发生脂肪液化形成积液。(5)缝合切口前采用温热蒸馏水反复冲洗创面,以43 ℃水温冲洗手术创面的引流液量最少[8],有利于伤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同时清除创面残留积血及脂肪颗粒,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然后将皮瓣与胸壁多处皮内钉缝固定,消灭死腔,使皮瓣与胸壁形成网格化粘连,促进毛细血管网恢复,有利于积液的吸收或创面愈合。(6)加压包扎,在手术结束时,用负压吸引器经引流管吸尽皮下积气积血,使皮瓣紧贴于胸壁上,在腋窝及胸壁凹陷部位用纱布棉垫均匀填塞,绷带加压包扎时,内层敷料避免打折,保持创面压力均匀,消灭皮下残腔,减少皮下积液率及留置引流管的时间[9]。胸带加压包扎72 h后换药为好,使皮瓣与创面有足够紧密贴合时间,减少皮瓣移位,胸带持续加压包扎时间一般为10 d。故术后创面加压包扎是预防皮下积液的关键措施[10]。(7)术后充分引流,在腋窝和胸骨旁各置一根引流管,充分引流腋窝、胸骨旁,胸壁上易积液部位采取持续低负压吸引,可有效引出创面渗液,且负压可使皮瓣与胸壁紧密贴合,促进毛细血管再生,有助于创面愈合。保持引流管通畅,每2小时挤压引流管1次,拔管时间一般为72 h左右。每日引流量小于10 ml时拔管。目前国内普遍认为,拔管前24 h引流量小于15 ml时拔管较为合理[11]。如果拔管过早,创面仍有渗液形成和聚集。拔管时应先拔内侧管后拔外侧管,因外侧皮瓣位置低积液较多。拔管时动作轻柔,如用力过大,可使粘连好的皮瓣重新裂开。(8)术后科学有效地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禁止从患侧肢体输液、提重物、测血压等。术后7 d进行患肢功能锻炼,防止瘢痕粘连,促进上肢静脉回流,术后重视基础疾病的处理,控制血压、血糖等。(9)切口方式选择与皮下积液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本文中纵切口发生皮下积液明显高于横切口,因横切口皮瓣张力较小,易于胸壁相贴,形成早期粘连愈合。

3.3 治疗

皮下积液一旦形成,应根据不同情况,必须及时引流出液体并加压包扎。(1)发生在引流管附近的积液,可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冲洗和疏通引流管,清除积液,保持负压吸引及引流通畅。小剂量积液采取局部穿刺抽吸,加压包扎。(2)拔管后出现的大量积液,采取经切口缝线间隙反复穿刺抽吸,或经原切口重新置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并加压包扎等综合处理,积液基本可消除。(3)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并发症[12]。既使手术操作的严格要求,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术后仍易发生皮下积液[13]。它除了局部手术因素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文献研究认为,手术创伤使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醛固酮分泌增加,水钠潴留,伤口充血水肿,组织液增多,也可导致皮下积液[14,15]。有研究者认为,术中使用电刀会造成淋巴管关闭不全,皮下脂肪受热液化使手术部位发生皮下积液[16]。

总之,解决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乳腺外科的基础课题,预防皮下积液是一个系统工程[17]。本院针对积液发生原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在不增加手术创伤,不延长手术时间,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情况下,使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本组认为,唯有完善术前病情的评估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到术中认真精细的手术操作,保留皮瓣适度,合理使用电刀,彻底止血,结扎淋巴管,加之术后通畅引流,持续负压吸引,合理加压包扎和科学的拔管有效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顺利进行综合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480例乳腺癌术后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施行标准根治术189例,改良根治术291例;纵切口214例,横切口266例。结果 术后皮下积液32例,占6.7%。结论 术前合理设计切口皮瓣;术中彻底止血,合理使用电刀,充分结扎血管与淋巴管;皮瓣保留适度,皮瓣与胸壁皮内缝合固定;术后充分引流及加压包扎,对皮下积液起到早期预防作用。

皮下乳腺切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11年5月于我科治疗的5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最大为68岁, 最小为33岁, 平均48.5岁。依据《癌症分期—AJCC》所制定的关于TNM的标准进行分期, 有Ⅰ期患者3例, 有Ⅱ期患者22例, 有Ⅲ期患者25例, 患者合并高血压以及糖尿病者为12例, 上述患者在年龄以及病程上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进行改良型乳腺癌根治术, 有36例患者应用Auchincloss法, 另14例应用Patey方式。有20例患者于术前在门诊行区段的切除, 并经蜡片回示后再予以仿根治术, 有30例患者在术中进行快速冰冻后直接予以仿根治术。依据患者肿瘤以及乳头乳晕其复合体位置来选择要进行的梭形切口。其皮瓣游离的范围上到锁骨下的一横指缘, 而下到腹直肌的上缘, 其内外分别到胸骨旁缘以及背阔肌的前缘。首先游离皮瓣, 再以电刀对腺体进行处理, 以剪刀将其3组淋巴结清扫后, 常规的保留胸长与胸背神经以及肋间臂神经。向腋静脉走行的较大管道均进行结扎, 而小的管道则以电刀处理。

1.2.2 引流分组

对A组25例患者进行单管的负压引流, 对B组25例患者进行双管的负压引流, 并对两组患者皮下积液其发生率进行对比。

1.2.3 引流方法

手术结束之后, 对A组以单根管径为1cm左右, 并且有侧孔4个以上的乳胶管经腋静脉的下方3cm处沿背阔肌的走形一直向下到创野的最低端再另戳口引出, 同时接负压引流。于腋窝与内上角以及内下角和外下角处, 再分别缝以4个皮桩进行固定。对B组应用两根引流管, 其中一根粗乳胶与A组相同。而另一根则以一输血器 (或者硅胶管) 将木菲氏管和上部分减去, 经顶端开始经间隔为1cm距离剪一侧孔的直径约为0.3cm, 并且螺旋向下, 再根据环绕的创野长度来决定大概剪几个侧孔, 其顶端需越过胸大肌的外上缘约3cm并置于腋窝, 再依次沿锁骨的下皮瓣夹角与胸骨旁夹角以及肋弓上缘的夹角走形, 在距其第一引流管的戳孔约3cm处再另戳口进行引出, 并保留过滤器接负压吸引。其4个皮桩的位置与A组相同, 再将硅胶管于皮桩以及皮瓣的夹角间固定。在缝皮结束后, 以负压吸引将皮瓣进行平整粘合, 并与负压吸引鼓连接。最后以棉团和胸带进行加压固定。

1.3 皮下积液的判定标准

待引流管拔出之前或者以后, 会发现局部的皮下隆起, 并且能够触到漂浮感, 则诊断成立, 进行局部的穿刺抽液可证实。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 (产品与服务的统计学解决方案)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处理, 数据以表示数据, 以t检验应用于计量资料, 以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 对两组间的相互比较则采用q检验, 将P<0.05作为其差异标准。

2 结果

B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为8.0%, 较A组患者 (皮下积液发生率为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炎性渗出与脂肪液化以及淋巴漏和积血等[3]。而积液形成的过多或者引流的不通畅则为乳腺癌术后其皮下积液能够形成最基本的原因[4]。

本文对我院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对A组25例患者进行单管负压引流, 对B组25例患者进行双管负压引流, B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为8.0%, 低于A组患者 (皮下积液发生率为40.0%) 。总结皮下积液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不予肾上腺素与氯化钠溶液进行注射, 仅以钢刀进行游离皮瓣, 从而减少皮下的毛细血管出现假性闭合。而钢刀在游离时需于皮下浅筋膜的浅层再浅, 如果深了, 则进入到脂肪层及血管层, 会有较多的出血;如果浅了, 则能够损及真皮的毛细血管网, 导致术后发生皮肤缺血而起水泡, 以及坏死后形成皮下积液[5]。 (2) 术中尽量不要片面追求速度, 并减少应用高频的电凝, 以剪刀作腋窝的锐性分离, 较大的管道需进行结扎, 例如胸穿的支血管以及淋巴管等。 (3) 要合理地引流。 (4) 对引流管需经常疏通, 以防止发生组织块的阻塞, 从而避免过早的拔管。而两根引流管其最下一方的侧孔需离出口处保持在3cm以上, 以便必要时将引流管上下移动。患者积液在15mL/d左右, 并且持续达2d以上才可拔管。 (5) 不应该过早、过频繁地换药。 (6) 在术后的第6天或者第7天进行手部与腕部以及肘关节的活动, 以后则进行肩关节的活动。 (7) 有效地控制感染, 合理并经验性地应用抗生素。 (8) 较好地对患者临床并发症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 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双管负压引流, 效果显著优于进行单管负压引流, 应予临床合理应用。

摘要:目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最佳防治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5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患者25例, 对A组25例患者进行单管的负压引流, 对B组25例患者进行双管的负压引流, 并对两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B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为8.0%, 较A组患者 (皮下积液发生率为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双管负压引流, 效果显著优于进行单管负压引流, 应予临床合理应用。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负压引流,单管,双管

参考文献

[1]易辛, 胡慧, 韩彬, 等.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对策研究[J].华夏医学, 2008, 21 (3) :416-418.

[2]嵇宇, 刘雪.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与处理[J].安徽医学, 2008, 29 (3) :308-309.

[3]古风, 何道理.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 11 (24) :59.

上一篇:现代教育改革方向下一篇:实时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