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2024-07-13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共8篇)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篇1

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新型的抗血栓剂,由于具有抗凝效果好、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无需实验室监测等优点[1],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已广泛应用。本科对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部位、排气、方法、按压时间、淤血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评估、观察、健康宣教等动态、连续、全面的整体护理措施,使得注射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减轻。

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5月,本科对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男56例,女34例,年龄为37~75岁,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时间最短3 d,最长11 d,其中3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淤血不良反应,患者均在入院后当天开始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每12 h一次。

2 注射技术

2.1 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为脐部U状区域,轮换注射部位在脐上下5 cm、左右5 cm(脐周1 c)以外)范围内,将腹部分为4个象限,轮换进行注射。这样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可以使药液充分吸收,防止发生累积[2],禁止在任何有损伤、硬结和瘢痕的部位注射。

2.2 排气方法

注射前排气不当,药液从针头处溢出,附于针头表面,注射时带入针眼,则针眼处血管渗血,导致局部皮肤淤斑。避免排气时药液溢出。如有溢出注射前擦净针头上的药液。根据一次性注射器内乳头及针头残留量为0.07~0.08 ml[3],低分子肝素钙采用注射器内少量空气法即用1 ml注射器和针头吸尽安瓿内药液,再吸入0.07 ml空气,注射前针头向下,把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注射时不再需要排气,药液推完后,少量气泡进入针头腔内起封堵药液外流作用。这样不但使药液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也保证注射前后针尖部位无药液沾染,避免针头损伤表皮毛细血管而引起的局部淤斑形成[4]。

2.3 注射方法

垂直注射回抽法,即注射者用左手拇指、食指以5~6 cm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固定针头垂直进针约1 cm(腹部皮下组织中脂肪组织丰富,厚度可达3 cm以上,皮下组织的厚度因个体、年龄、性别而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决定注射深度,确保药液注入皮下脂肪层。进针过浅,药液注入皮内易引起出血和疼痛,进针过深,则注入肌层引起深部血肿,机化后形成硬结),回抽注射器活塞无回血,将药液缓慢注入皮下脂肪组织内(推药速度一般以45 s为宜,推药速度过快,使注射到皮下的药液刺激局部毛细血管而引起出血;推药速度过慢,针尖长时间留在皮下组织内,加之药物的刺激作用,反而导致局部痉挛、疼痛[5]),注射完毕,稍待片刻(一般以5 s为宜,目的是待药液基本扩散,避免药液过多存留于针尖部),回抽注射器活塞(可避免针头腔内留有小量药液随针尖带入针眼,刺激皮肤引起出血),快速拔针。

2.4 按压方法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完毕后,应先拔出针头后立即用棉签按压。注射完毕后先按压棉签再拔出针头相对于先拔出针头立即棉签按压会增加皮肤的划伤程度,增加注射部位出血量,同时还会增加疼痛感。可采用干棉签或棉球按压,用棉签按压注射部位应采用竖向(垂直)按压方式,即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立即用棉签垂直按压注射部位,受力面积小,压力大,减少了出血的机会。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时,3个手指稍用力按压针眼,增加了按压部位的准确性与按压的面积,按压时间为3 min[6]。据文献[7],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方面,按压3 min与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血功能障碍或大剂量使用抗凝剂者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按压力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准,避免揉搓,以免引起腹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禁忌热敷,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8]。

3 护理要点

3.1 用药前全面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疾病史,为防止低分子肝素引起的皮肤黏膜出血,应慎用于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缺陷、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脑出血、严重凝血系统疾病、视网膜血管病、行手术及月经期的患者。还应注意药物配伍,避免与非甾体类抗炎药、水杨酸类药、口服抗凝药、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和血浆增容剂(右旋糖酐)等药物同时应用。在使用过程中,检查血小板计数,密切观察有无出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3.2 心理护理

患者因对注射部位及注射方法的惧怕,害怕疼痛以及对皮下瘀斑的紧张和担忧而出现紧张心理。因此,护士要充分利用沟通技巧,自信的语言,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在用药前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介绍药物的作用、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注射时操作者的手宜温暖,注射过程中与患者轻松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注射后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按压,观察按压部位有无出血,解除患者思想顾虑。

3.3 观察

对患者应用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在应用药物时尤其要注意的是,检查患者身体部位上的出血情况,看全身和局部是否有出血情况的发生,常见的有牙龈出血及大小便出血。若腹部进行注射的地方有疼痛、瘀斑、硬结等情况的发生,并时刻注意出血的发生,并注意进行血小板计数的检查,以及患者的出凝血时间都应进行检查。3.4皮下淤血的处理注射后禁忌热敷、理疗或用力在注射处按揉,以免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如有皮下出血范围2 cm×3 cm的淤斑,局部出现硬结或疼痛时应让患者适当减少活动,给予冷敷[9]。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同时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气温低时与年老体弱患者除外)。

4 结果

注射后1 h观察注射部位肿胀淤血程度,淤血直径<1 cm为轻度,1~2 cm为中度,>2 cm为重度。本组患者无1例出现重度淤血,出现2例轻度、1例中度淤血,仅占3.3%,有效地减少了注射部位局部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皮下注射方式。

5 讨论

应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掌握注射深度、角度、皮肤皱褶垂直进针、缓慢推注、注射后适当加压和规律轮换间隔注射等是避免皮下出血的可行措施。另外注射前加强健康宣教,注射时与护士更好配合,用药后密切观察也是减少注射局部出血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应用的正确注射和护理方法。方法 对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腹部皮下注射,加强用药前后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9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患者,3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淤血。结论 正确的注射和护理方法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疼痛,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护理,皮下出血

参考文献

[1]陈国军.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护理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8,29(8):1003-1004.

[2]开月梅,石兰萍,刘颜.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减少分子肝素注射致皮下出血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04,19(9):324.

[3]李凌彦,冀鸿霞,李艳华.避免皮下注射小剂量药液残留法.护理研究,2002,16(1):9.

[4]张芳.尤尼舒致局部皮下出血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158-59.

[5]黄和平,陈平,孙元美.循证护理在腹部皮下注射中的护理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4,19(5):410.

[6]赵林萍,李晋芳.垂直回抽法注射低分子肝素减少患者淤斑发生的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57-58.

[7]许秀丽,朱秀勤,马燕红,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

[8]廉秀花,杨美功.低分子肝摩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进.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90-91.

[9]姜玲君.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分析.医药世界杂志,2005,5(6):12-13.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篇2

【摘 要】目的: 观察改进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操作方式减少注射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实验组采用垂直皱褶法进针、注射前保留空气、注射后按压5~10min、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注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皮下出血及硬结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注射部位局部发生皮下出血、硬结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垂直皱褶进针、延长压迫时间、改进排气方式、规律轮换注射能有效减少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的局部不良反应 ,减轻患者的疼痛,使患者更愿意配合治疗。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5-0088-02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已广泛用于临床抗凝治疗。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防。但临床上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常出现皮下出血、硬结及疼痛等不良反应。造成患者紧张甚至恐惧,从而影响患者依从性,不利于疾病的恢复。临床可通过改进注射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患者康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病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在正常范围;②排除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③排除对低分子肝素过敏者;④腹部皮肤完好,色泽正常。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统一使用葛兰史克(天津)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为速碧林,预填充注射器0.3mL/支,生产批号9154),从入住当日起开始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3mL/次,每12h一次。连续治疗5d一次。

1.2.1 对照组 ①排气方式:皮下注射前常规排尽空气;②选择部位:避开脐周2cm,随机选择注射部位;③进针方法: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进针角度30~40°斜刺;④按压时间:注射完毕后迅速拔针并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处3min。

1.2.2 实验组 ①排气方式:按皮下注射操作规程预填充注射器不进行排气,保留空气;②选择部位:采用科室自制“低分子肝素钙注射部位轮换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脐部为中心,将腹部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在分为2个小域点,共8个小域点,分别为A1、A2、A3、A4、B1、B2、B3、B4。以A1为起点皮下注射,顺时针进行,两次注射点间距2cm以上。每次注射后,护士在轮换表上记录注射日期、时间、签全名;③进针方法:护士用左手拇指和实指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形成皱褶,右手持注射器在皱褶的最高点垂直进针,在注射过程中保持注射部位皮肤皱褶;④按压时间:按原进针角度拔针,用棉签按压5~10min,按压力度为皮肤下陷1cm[1]。

1.3 观察指标 ①注射后12h观察局部皮肤情况:皮下出血面积<0.5cm×0.5cm为无出血;0.5cm×0.5cm~1.0cm×1.0cm为轻度出血;1.0cm×1.0cm~2.0cm×2.0cm为中度出血;>2.0cm×2.0cm为重度出血[2]。②皮下硬结:触摸注射部位皮肤感觉弹力下降则有,反之则无[3]。③注射20min内询问患者有无疼痛,采用口述疼痛程度分级评分法[4](verbal descriptors scale, VDS),将疼痛分为5级,0级为不痛,1级为轻度疼痛,2级为中度疼痛,3级为重度疼痛,4级为剧痛,不能忍受。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 对照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50%,其中轻度出血12例,中度出血6例,重度出血2例。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15%,其中轻度出血4例,中度出血2例,无重度出血。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不同注射方法对疼痛情况的影响 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60%,其中轻度疼痛13例,中度疼痛8例,重度疼痛3例,无剧痛。实验组疼痛发生率为37.5%,轻度疼痛为10例,中度疼痛为4例,重度疼痛1例,无剧痛。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不同注射方法对发生硬结的影响 对照组总数40例,发生硬结8例,发生率为20%,实验组总数40例,发生硬结3例,发生率为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腹壁面积大,皮下脂肪多,毛细血管相对少,皮下温度恒定,并且腰脐周围有丰富腹壁脉网,易于低分子肝素钙在脂肪中的吸收[5],因此低分子肝素钙通常采用腹壁皮下注射。由于低分子肝素钙是抗凝剂,常会出现皮下出血、硬结甚至坏死等,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此外,并发症的出现还影响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因此减少皮下出血、硬结甚至坏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改进低分子肝素钙的操作方式尤为重要。

3.1 排气方式 改进后的排气方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表明,改进后的排气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注射时疼痛的发生。低分子肝素钙刺激性强,按常规方法排气后会有少许药液遗留在针尖处,进针后部分药液渗入皮下表浅处刺激末梢神经,增加患者疼痛感。此外,与传统的排气方式相比,改进后的排气方式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局部出血。本研究发现,改进后的排气方式局部出血的发生率为15%,而传统的排气方式局部出血的发生率为50%。这原因可能是改良后的排气方式保留0.1mL空气,保证注射前后针尖部分无药液沾染,避免针头损伤毛细血管而引起局部出血。可见,改进后的排气方式能够减少患者注射时疼痛的发生及局部出血。

3.2 进针方法 改进后的进针方式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处引起的出血及疼痛有重要作用。皮下注射常用的进针方式有斜刺进针和垂直皱褶进针。本研究显示, 垂直皱褶进针能够减少疼痛及出血的发生。这原因可能是:①30°~40°斜刺进针,针头所损伤区域较大,且内外穿刺点不在同一位置,如果按压不当更容易出现皮下出血;②与斜刺进针相比,垂直皱褶进针在注射过程中始终保持皱褶,使毛细血管弯曲,不易被破坏,针头损伤区域较小,垂直皱褶进针距离内脏较斜刺远,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这种进针方式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汤玉琴研究结果表明垂直皱褶进针可减少疼痛的发生,与本研究结果相似[6]。

3.3 选择部位 选择不同部位规律轮换注射可减少硬结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与随机选择注射部位相比,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硬结率明显减少。随机选择注射部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的概率增加,从而增加此部位的药液浓度;容易发生皮下出血和硬结。

3.4 按压时间 适当的按压时间对减少皮下出血有重要价值。正常机体血液凝固的时间需要3mim,如按压时间短,机体尚未发动凝血机制,不能及时凝血,则可形成皮下出血[7]。有文献报道按压10min比较安全[8],适当的延长按压时间可减少出血的发生,同时采用垂直按压穿刺部位效果更佳。

建议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期间应注意:①注射时让患者缓慢呼吸,尽量屏住呼吸,以免针尖随呼吸移动,增加患者的疼痛;②推药液速度不宜过快,快速推药会使局部药物浓度迅速增高,使患者因刺激更加疼痛,并可能形成硬结;③注射后嘱其避免热敷、按揉注射部位[9];④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牙龈等出血情况,密切关注凝血功能的情况,避免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皮下出血加重;⑤体重>100kg或<40kg的患者,估计用量比较困难,可能出现低分子肝素用量不足或出血症状,对这些患者更要加强观察。

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过程中,改进后的注射方法能减少皮下出血及硬结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红岩,程红丽,屈文华.等.低分子肝素钙垂直于倾斜注射效果比较[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07):07.

[2]薛花,刘海荣.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持续时间对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B):71-72.

[3]谢金霞,张海薇.腹壁垂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8,23(6):784-785.

[4]黄凤仙,黎逢弟,林敏.等.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技术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9A):57-58.

[5]沈德婷.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减少皮下出血方法的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30):6643.

[6]汤玉琴.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淤青的防范[J].临床研究,2011,9:6.

[7]莫筱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探讨[J].北方医学,2013,10(8):100-101.

[8]莫贤伦.肾病综合征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操作探讨[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8):38-39.

[9]郝爱玲,宁立立.皮下注射醋酸奥曲肽和低分子肝素钙的方法和护理体会[J].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1):969-971.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篇3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注射方法,出血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 目前已广泛用于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 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 但临床上由于注射方法不正确, 常易引起出血、瘀血, 甚至形成较大的皮下出血, 造成患者疼痛及心理紧张, 使患者的依从性降低, 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为此我科选择2014年2月至2014年6月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0例予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患者者, 对其采用不同注射方法, 观察其皮下出血情况,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中男45例, 女15例, 年龄在59~89岁。均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并符合以下条件: (1) 每日早上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出血凝血时间 (BT) 及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 (3) 腹部皮肤正常。所有患者均采用两组注射方法 (注射部不同) 。

1.2 注射方法

患者在术后当天开始每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IU, 首日次数1次, 注射部位:于脐为中心左右5 ml范围 (除外脐周1 cm内) [1], 左右交替, 两次注射点间距2 cm以上, 注射时避开皮肤破损处、手术瘢痕及有斑有痣的部位。传统组注射方法:即常规消毒脐周右侧5 cm范围内皮肤, 排尽注射器内所有的空气,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 食指固定针栓, 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40°[2], 刺入针梗2/3, 回抽无回血后注射, 注射完毕后用无菌棉签垂直按压于针眼10 min, 并避免揉搓, 深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准。改进组:根据一次性注射器乳头及针头残留量为0.07~0.08 ml[3], 抽吸安瓿内药液, 然后吸进0.07 ml空气弹至药液上方, 同传统组常规消毒皮肤, 左手拇指和无名指捏起患者脐周左侧皮肤及皮下组织呈一高度>12 mm皮褶, 右手执笔式在皮褶顶部垂直进针, 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针栓回抽, 无回血, 予保持皮肤皱褶缓慢注射, 注射时间30 s左右, 注射完毕用同传统法无菌棉签按压针眼10 min, 24 h后观察皮下出血及痛疼情况。

1.3 皮下出血程度的判断标准

出血直径 (R) <2.0mm为淤点, 2.0~5.0 mm为紫癜, >5.0 mm为瘀斑。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改进组皮下出血率明显低于传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 (ATⅢ) 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 局部出血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时, 注射过程和吸收过程均可破坏局部毛细血管壁, 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 形成局部瘀斑和深部瘀血后的硬结。捏起皮褶高度>12mm, 保证了针头位于皮下组织内, 不易伤及毛细血管, 大大减少引起皮下淤血的概率。传统皮下注射前, 需排尽针筒内的空气, 但是一方面低分子肝素钙的用量较少, 注射后针筒内残留部分药液, 导致药量不足, 无法发挥较好的抗凝作用, 另一方面针头排出的药液一旦进行注射会误伤表皮毛细血管, 导致瘀血形成, 而若针管内留有0.07 ml空气, 推注后少量空气会随着推注将残留在针柄内的药全部注入皮下, 使药全部注入, 既保证了剂量的准确, 又可以减少误伤表皮毛细血管而引起皮下出血。捏起腹壁皱褶Z路径注射完毕后, 松开皱褶, 皱褶处皮肤回复自然位置, 穿刺内口与皮下自然分离, 原来垂直的针刺随即变成Z型, 药液由穿刺内口流入穿刺孔道, 同时增加吸收面积和减少药液溢渗, 达到了防止穿刺处出血的目的。

综上所述, 改进后的注射方法, 可以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皮下出血率, 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及焦虑感,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使其能较好的配合治疗, 促进疾病的康复, 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 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采用Z路径[1]皮下注射法可有效的降低皮下出血率, 从而减少患者的顾虑和疼痛,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许秀丽, 朱秀勤, 邢誜红, 等.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 :5-7.

[2]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99-304.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篇4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6月我科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84例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46例;年龄23~84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病情、治疗方法具有可比性。

2 循证护理实践

2.1 循证问题

提出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注射前如何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焦虑情绪;注射时以何种角度注射效果最佳;什么样的注射方法更能使药液得到充分的利用;按压时间及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2.2 循证支持

根据护理问题, 确定关键词, 利用计算机网络,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对证据的真实可靠性及临床使实用性 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利用来源于相关领域的最佳实证, 制定相应的操作方法。

2.3 实施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注射方法 (先排尽空气, 进针角度为15°~35°) 皮下注射给药;观察组采用如下方法:采用垂直褶皱注射法, 即按无菌注射原则常规消毒皮肤后, 左手拇指与食指捏起腹部皮肤使之形成皱褶, 在皮褶最高点针头垂直刺入, 深度以针头进去皮褶为宜, 约0.5~1.0cm, 抽吸无回血, 缓慢推注药液, 注射时应深入脂肪层, 固定好针头, 并在注射全过程保持皮肤皱褶状态, 保证药液均匀注入皮下脂肪组织。注射完毕按压3~5min, 力度为皮肤下陷1~1.5cm, 避免揉搓。注射后确定按压部位无误后方可离开。

3 结果

两组患者淤血面积比较:注射后4h左右观察淤斑程度, 瘀斑<1cm为轻度, 1~2cm为中度, >2cm为重度。观察组中, 轻度2例, 中毒1例;对照组轻度4例, 中度8例, 重度5例。

4 讨论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篇5

1 案例介绍

针对在医院2015年3月16日收治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符合临床相关疾病诊断标准[3], 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 患者为女性, 年龄在58岁, 患者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彩超提示有8 cm×6 cm的血肿, 查体:T 37.0℃, P 60次/分, R 20次/分, BP 117/68 mm Hg;患者经诊断, 有严重心脏瓣膜疾病, 心功能Ⅳ级。既往有关节疼痛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因患者有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房纤颤, 既往心脏彩超提示心脏内血栓形成, 故给予用华法林溶栓预防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提示0.79μg/m L稍高, 给予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用法:2050iu IH Q12h。经治疗几日后患者诉下腹部疼痛, 考虑血肿的可能性大, 即做彩超示有8 cm×6 cm的血肿, 因患者心功能不全, 目前仍继续口服抗凝药, 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冰敷避免血肿进一步扩大。每次注射之前都应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情况, 是否有硬结、渗血、血肿, 淤血等症状, 并每天注意倾听患者主诉, 每天做好床头交接班。

2 讨论

针对临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之中, 对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研究发现, 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中, 注射方法不规范, 针头外、针头上附着药液, 在注射时带入针眼, 从而会刺激皮肤, 致使针眼处血管出血有关。同时按压方法不规范以及按压时间不及时, 也是造成腹壁巨大血肿的原因。在临床对患者抗心衰治疗中, 不仅要规范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 采取正确按压方法, 在注射后稍等两三秒等针头药液吸收后再用棉签对准穿刺点按压;同时由于该患者心功能差, 基础疾病多, 由于该患者应用抗凝药及一些改善血液循环的药, 则可能增加临床出血概率。研究指出, 低分子肝素钙, 可以预防血凝块形成, 稳定粥样斑块[4]。同时, 由于药物抗凝作用, 注射治疗中, 若是不足以注射方法规范, 极容易造成腹壁巨大血肿[5]。针对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治疗中, 采用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 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完毕后, 可稍等两三秒, 待到针头药液吸收后再拔出针头, 立即用棉签按压, 避免增加注射部位出血量, 受力面积小, 压力大, 可以减少出血机会, 降低腹壁巨大血肿发生情况, 临床疗效好。因此, 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腹壁巨大血肿患者临床处理中, 采取冰敷, 避免血肿进一步扩大。

3 探讨

在临床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治疗中, 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栓剂, 其治疗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肯定, 与普通肝素相比, 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引起腹壁巨大血肿的原因进行分析, 优化改进注射处理方法。需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 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2050iu IH Q12h注射治疗时, 首先, 优选注射位置, 以脐上下5 cm、左右10 cm范围, 进行腹壁皮下注射, 并在注射时避开皮肤血管走向、硬结瘢痕、破损处、斑部位。其次,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中, 需要确保注射针头不带药液, 采取垂直皱褶法注射, 注射时左手拇指、食指捏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 在皮褶最高点右手持针垂直进针, 使进入脂肪层固定好针头, 回抽无回血后, 方可缓慢推注药物, 并注意在注射过程中, 仍要保持皮肤皱褶状态;适当延长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后的压迫时间、局部按压时间、力度和皮下出血率以及出血面积有关, 可以避免引起腹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同时注射后, 可以增加按压时间, 以食指、中指按压棉球15 min。对于发生血肿的患者, 应立即报告医师停药, 并局部按压30 min, 防继续出血, 然后可以用毛巾包裹碎冰块, 放在注射部位进行局部冷敷, 同时, 由于低分子肝素还具有抗凝作用, 可适当延长局部冷敷时间, 以避免腹壁巨大血肿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 针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临床可以依据腹壁巨大血肿原因, 优化处理措施, 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 避免腹壁巨大血肿发生, 其临床效果好, 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摘要:临床中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 容易出现腹壁巨大血肿, 对腹壁巨大血肿原因进行分析, 避免腹壁巨大血肿发生, 并针对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出处理腹壁巨大血肿患者给予处理干预, 提升临床腹壁巨大血肿处理效果, 以提升临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疗效。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原因分析,腹壁巨大血肿,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参考文献

[1]杨丛丽, 吕侯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致腹壁巨大血肿1例[J].中国医药导刊, 2009, 11 (10) :1794-1795.

[2]郭嘉, 佟艳春, 樊晓斌, 等.低分子肝素钙注射致腹壁血肿1例教训[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 (3) :445.

[3]徐慧, 刘瑾.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致腹壁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3, (23) :358-359.

[4]史娜, 王丹.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致腹直肌血肿1例[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7) :578-578.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 我院对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 年龄为38~72岁, 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时间最短3 d, 最长10 d。

1.2 方法

36例患者均在入院后当天开始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0.2 ml:5000 IU (商品名法安明, 比利时辉瑞公司生产) , 每12 h1次。

1.3 护理要点

1.3.1 用药前全面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和过敏史, 如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 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缺陷, 严重凝血系统疾病, 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均应慎重。注意个体差异, 肾功能不良的患者药物半衰期长, 易导致出血。同时注意药物配伍, 与水杨酸类药合用, 口服抗凝药, 血浆增溶剂等药物使用时, 通过药物的交互作用, 使抗凝作用增强、增加出血危险性, 应严密观察[1]。

1.3.2 心理护理

传统的皮下注射部位选择主要在上臂三角肌外缘, 大多数患者对腹壁注射有紧张恐惧心理。因此, 护士要充分利用沟通技巧, 自信的语言, 向患者解释腹部皮下脂肪少, 毛细血管相对少;皮下注射面积大, 温度恒定, 药物吸收快, 不受运动影响, 便于操作, 特别适宜需卧床患者等,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与顾虑。

1.3.3 注射部位

选择脐周U状区域 (脐周1 cm除外) , 左右交替, 禁止在有损伤的部位注射, 注射间距在2 cm以上。

1.3.4 排气方法

在皮下注射前常规需排净注射器内空气, 以免空气进入皮下。由于低分子肝素注射液剂量小 (<1 ml) , 按常规方法排气, 总会有0.08 ml左右的药物残留在注射器中导致药物剂量不足, 药液残留问题突出, 如果药物不能充分利用, 则达不到满意的临床抗凝效果;同时由于排气不当药液往往从针尖内溢出, 附于针尖表面, 在注射中误伤表皮毛细血管, 导致局部皮肤瘀斑形成。因此注射前针头向下 (空气的密度比液体小, 与药液处于同一注射器中会浮于液体之上) , 把空气弹至药液上方, 注射时不再需要排气。注射结束后空气正好填充于针乳头及针头内, 用空气代替药液, 注射器中无药液残留, 使药液得到充分的利用, 同时保证注射后针尖无药液沾染, 避免了针头损伤表皮毛细血管而引起的局部瘀斑形成。

1.3.5 注射方法

常规消毒后, 左手食指拇指以5~6 cm距离, 捏起患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 (对于较胖的人, 难以提起腹壁脐周上下两侧皮肤形成皱褶, 可以提起脐周左右两侧皮肤) , 呈一皮褶, 右手以笔式持注射器并紧贴皮肤, 在皮褶顶部垂直进针 (针头刺入深度结合患者胖瘦) , 将药液缓慢注入, 注射完毕方可放松皮肤并按原进针角度快速拔针, 不用棉签按压, 禁忌按揉, 防止力度掌握不好造成血管压迫使血管破裂出血而造成皮下淤血, 还可减少护士工作量。由于捏起皮褶高度>12 mm, 保证针头位于皮下组织内, 不易伤及毛细血管, 引起局部皮下淤血的概率大大减少。

1.3.6 用药后观察

用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 护士在用药期间及每次注射前后均应详细检查患者的局部淤血情况及全身各系统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不良反应。教会患者重视并进行自我监护, 包括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倾向, 注意观察尿液、大便颜色,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经常巡视病房, 倾听患者的主诉, 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反应。

1.3.7 皮下淤血的处理

注射后禁忌热敷、理疗或用力在注射处按揉, 以免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如出现注射部位淤血, 常规护理措施为冷敷可使血管收缩, 减少出血。同时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敏感性降低, 从而减轻疼痛 (气温低时与年老体弱患者除外) 。

2 结果

注射后1 h观察注射部位肿胀淤血程度, 淤血直径<1 cm为轻度, 1~2 cm为中度, >2 cm为重度[2]。本组患者无1例出现重度淤血, 出现2例轻度、1例中度淤血, 仅占8.3%, 有效地减少了注射部位局部皮下淤血的发生率, 明显优于传统皮下注射方式。

3 讨论

我们在刚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 由于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悉, 或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易发生注射部位疼痛、出血现象, 影响疗效。于是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逐步从放射状到u状区域, 从排净空气到不排空气, 从斜刺到垂直进针, 从绷紧皮肤到捏起皮肤形成皱褶, 从压迫3~5 min到不压迫, 使得药液的剂量准确, 保证药效, 达到最佳效果, 减轻了患者痛苦,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了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护理方法 。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加强用药前后的护理与健康教育, 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36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患者, 只有3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淤血的不良反应。结论 通过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 的科学整体护理, 减少了皮下淤血的不良反应发生, 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护理,淤血

参考文献

[1]陈国军.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护理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8, 29 (8) :1003-1004.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方法改良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2 月—2013 年12 月入住我院心内科需要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的患者420 例, 病例条件: (1) 用药前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肾功能正常。 (2) 注射部位皮肤无禁忌。 (3) 无出血病史及其他疾病。 (4) 遵医嘱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 次/12h, 2 次/d。 (5) 患者知情同意合作。排除病例:凝血功能障碍, 血液病患者, 肝素过敏者, 需同时进行其他药物皮下注射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 组各210 例。

1.2 方法

1.2.1 试验组患者取平卧位, 选择与肚脐为中心取上下5 cm或左、右侧10 cm为注射部位左右上下轮换交替, 消毒皮肤待干, 左手拇指和示指轻捏并同时提起皮肤及皮下脂肪, 选用直接使用预装药液 (北京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克赛, 每只0.4 m L) , 将针头垂直刺入皮下0.5 cm~1 cm后缓慢推注药液完毕, 快速拔针并用棉签按压注射部位5 min。

1.2.2 观察组注射部位选择及药物规格和剂量与试验组相同。患者仰卧, 消毒皮肤待干左手拇指和示指绷紧皮肤注射针头与皮肤呈30 °~40°角, 针头斜面向上刺入皮下组织, 缓慢注射完药液拔针后用棉签按压5 min。

1.3 统计学方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局部出血程度比较试验组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 表明试验组注射法减少皮下出血的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注射法。见表1。

2.2 2 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疼痛程度比较试验组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 表明试验组注射法减少患者疼痛不适的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注射法。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改进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 有效降低了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率及出血程度, 同时减轻了局部疼痛感。但是由于腹壁浅表层和肌层毛细血管较丰富, 如果操作方法不当极易引起出血, 因此垂直注射法针头容易固定, 有利于保证注射深度;使捏起部位的皮下局部毛细血管松弛弯曲进针时不容易受到损伤, 拔针后就不会引起出血;另一方面是捏起的皮肤皱起突出, 无形中皮下间隙增大, 易于药液扩散, 使捏起部位与肌肉组织分开, 防止针头刺入肌肉层毛细血管[2], 明显降低局部皮下出血的发生。传统的以30°~40°角针头斜面向上刺入皮肤的方法, 由于针头斜面通过真皮层的距离明显长于垂直法, 无形中使损伤区域扩大而使疼痛明显增加, 并且内外注射点不在同一位置容易发生皮下出血[3], 改良用垂直进针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以上缺点。

综上所述, 本研究表明行之有效的改良方法不仅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更重要的是可明显减少皮下出血及较大面积血肿的发生率及减轻局部疼痛感, 同时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文彩, 赵友芬.低分子肝素钙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疗, 2009, 28 (20) :57.

[2]董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改进[J].护理研究, 2008, 22 (1A) :39.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篇8

注:χ2=31.35,P<0.01

注:H值=20.82,P<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0例,年龄50~89岁;男11例,女19例;入选条件:用药前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在正常范围;入院后未使用溶栓药物。选择法国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分子肝素注射液4000IU,24h注射1次,每例共7次。

1.2 操作方法

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10例。A组皮下注射肝素持续30s,B组注射持续10s,但是停留10s后拔针,C组注射10s;选择脐围下5cm,左10cm范围内,避开脐围1cm处为注射部位,消毒皮肤后,用左手拇指食指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在皮褶最高点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2/3,回抽无血液,同时开始计时,药液推尽,垂直拔针,放松褶皱,取无菌棉签按压不少于3~5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准。

1.3 出血程度判断标准

注射完24h时后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1)瘀斑直径<0.5cm称为不出血;(2)瘀斑直径0.5~2cm为轻度出血;(3)瘀斑直径>2cm或有硬结为重度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出血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出血程度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3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见表1。3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注射部位出血程度比较,见表2。3组患者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深静脉栓塞形成是髋关节术后常见并发症。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它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来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但由于其抗凝作用注射按压方法不当,但由于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等因素,极易导致注射部位皮下血肿,皮下出血及较大面积出血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同时对护士也产生不信任。本研究发现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30s以及注射持续10s,但是停留10s后拔针都比注射10s明显减少瘀斑的数目和面积,推测可能延长注射时间能减慢药物进入皮下的速度,在药物的吸收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可减少药物在皮下局部的堆积,而延后拔针由于针头可以阻塞刺破的血管,防止药物渗入针刺处以及血液渗出从而减少皮下瘀血充分的吸收。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所致的局部出血与其注射后局部浓度高有很大关系[4]。减慢注射速度可使药液得到充分吸收,从而降低其局部浓度,进而可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及皮下出血面积,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3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注射时间与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0例,分为3组后分别接受3种不同注射时间。然后观察皮下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30s以上及注射持续10s,但是停留10s后拔针都比注射10s明显减少瘀斑的数目和面积。结论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30s以上及注射持续10s但是停留10s后拔针可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注射持续时间,皮下出血

参考文献

[1]姜玲君.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4):32~33.

[2]曾静,周琴.减少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瘀血的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89~390.

[3]杨佐明.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2):157~158.

上一篇:数字化差异下一篇:后发展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