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钙

2024-08-30

低分子肝素钙(精选10篇)

低分子肝素钙 篇1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形成,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 低分子肝素 (LMWH) 类抗凝药物用于预防性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由于国产低分子肝素与进口低分子肝素价格相差较大, 本文就68例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国产低分子肝素钙和进口低分子肝素钙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了临床观察, 以评价国产低分子肝素钙和进口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2年6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男31例, 女37例;年龄49~79 (59±12) 岁。所有患者术前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正常;术前无下肢血管疾病及静脉血栓;肝肾功能正常;对抗凝药物无禁忌证。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 甲组32例, 乙组36例, 2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手术由同一组医师施行, 2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12h, 术后12h及24h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甲组患者给予进口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38U/kg (商品名:速避林, 规格4100U/支, 价格68元/支, 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生产) ;乙组给予国产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38U/kg (商品名:万脉舒, 规格4100U/支, 价格59元/支, 常山制药公司生产) , 患者术后第2天、第3天每天给药38U/kg, 第4天起剂量调整为57U/kg至第10天。2组均于术后第7天、第14天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查看患肢深静脉血流通畅及DVT形成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甲组2周内2例DVT阳性, DVT发生率6.25%;乙组3例DVT阳性, DVT发生率为8.3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是寻找在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较低的方案, 而成本与效果之比则将二者有机联系在一起, 它表示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由于患者除低分子肝素费用不同, 手术、住院费用与其他药品费用均相同, 故成本只计算每位患者所用低分子肝素的总费用。乙组成本费用低于甲组, 乙组成本—效果比较甲组显著降低, 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甲组比较, *P<0.05

3讨论

目前认为骨科术后发生DVT及肺栓塞 (PE) 与患者活动下肢静脉血流相对缓慢, 术区炎症刺激梗塞血管壁, 体液丢失导致血液稠度增加, 组织损伤导致应激性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 故而认为手术本身是引起DVT形成的最危险因子[2]。

低分子肝素分子量在4000~6500D, 由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 具有抗因子Ⅹa作用强, 抗因子Ⅱa作用弱, 生物利用率高, 血浆半期长, 较低的出血倾向及较小的血小板减少症等优点, 用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已取得良好疗效[3]。使用抗凝药物增加了术后出血的可能性, 应密切观察伤口渗血及引流情况, 监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国产低分子肝素钙和进口低分子肝素钙均可明显降低DVT的发生率, 临床疗效均较好;防治静脉血栓形成无显著性差异, 但国产低分子肝素钙的成本—效果比显著降低, 说明在防治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上国产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更为经济, 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经济用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友华, 刘皤, 王洪, 等.维生素E, EDP预防全骸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7 (7) :512-518.

[2]邹华章, 刘大柱, 佟方明, 等.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8) :916.

[3]Thames BC, Allen DO.AANA Journal course:Update for nurseanestheti-sts-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pharmacology and regional anesthetic[J].AANA J, 2000, 68:357.

低分子肝素钙 篇2

资料:观察对象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2~81岁,均符合1980年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肺心病诊断标准。这些人经抗感染、改善肺功能、持续低流量吸氧、强心甙和血管扩张剂治疗14~21天,心功能为Ⅳ级。

方法:停用利尿剂,强心甙及血管扩张剂,继续抗感染,改善肺功能,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应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U,皮下注射2小时/次,同时多巴酚丁胺40~60mg/天加生理盐水250ml,以5mg/kg分钟的速度静脉滴注,7天为1个疗程。

结 果

疗效观察及结果:①显效治疗为2~3天后,咳嗽、气促、喘憋、水肿、肺部湿啰音明显消失,紫绀明显减轻,心率降至100次/分以下。②有效治疗4~6天后症状和体征减轻或好转。③无效治疗7天以上,症状体征无好转或死亡。

结果见表。

讨 论

肺心病是由于广泛支气管、肺损害引起肺动脉高压,以致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右室功能衰竭的疾病。患者常有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体循环瘀血体征。由于长期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代偿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滞性及血流阻力增加,加重肺动脉高压,并可出现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弥漫小血栓形成,常规利尿剂,强心甙及血管扩张剂应用疗效不明显,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其有抗凝、抑制血小板活性、降血脂、抗炎、抗补体作用,能有效地降低血液黏稠度,溶解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细微血栓,改善微循环,降低肺血管阻力,减轻肺动脉高压,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气道阻力,改善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

多巴酚丁胺可兴奋β1β2及β受体,对β1受体的作用远比β2受体的作用强。该药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对心率的影响小,又由于β2受体兴奋作用可使周围血管扩张降低外周阻力,使肺楔动脉压下降,减轻心脏负荷,尿量增加可改善肾功能。

注:低分子肝素钙是从肝素中提取分子量为5000~40 000,平均为26 000,其与肝素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①生物利用度高;②半衰期长,皮下注射一次能维持20小时,而普通肝素仅能维持8~12小时;③不良反应少,无需检测出凝血时间;④临床有效性好。

参考文献

1 徐国光.多巴酚丁胺治疗难治性肺心病心力衰竭80例疗效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91,11:51~57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及护理 篇3

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5月,本科对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男56例,女34例,年龄为37~75岁,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时间最短3 d,最长11 d,其中3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淤血不良反应,患者均在入院后当天开始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每12 h一次。

2 注射技术

2.1 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为脐部U状区域,轮换注射部位在脐上下5 cm、左右5 cm(脐周1 c)以外)范围内,将腹部分为4个象限,轮换进行注射。这样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可以使药液充分吸收,防止发生累积[2],禁止在任何有损伤、硬结和瘢痕的部位注射。

2.2 排气方法

注射前排气不当,药液从针头处溢出,附于针头表面,注射时带入针眼,则针眼处血管渗血,导致局部皮肤淤斑。避免排气时药液溢出。如有溢出注射前擦净针头上的药液。根据一次性注射器内乳头及针头残留量为0.07~0.08 ml[3],低分子肝素钙采用注射器内少量空气法即用1 ml注射器和针头吸尽安瓿内药液,再吸入0.07 ml空气,注射前针头向下,把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注射时不再需要排气,药液推完后,少量气泡进入针头腔内起封堵药液外流作用。这样不但使药液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也保证注射前后针尖部位无药液沾染,避免针头损伤表皮毛细血管而引起的局部淤斑形成[4]。

2.3 注射方法

垂直注射回抽法,即注射者用左手拇指、食指以5~6 cm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固定针头垂直进针约1 cm(腹部皮下组织中脂肪组织丰富,厚度可达3 cm以上,皮下组织的厚度因个体、年龄、性别而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决定注射深度,确保药液注入皮下脂肪层。进针过浅,药液注入皮内易引起出血和疼痛,进针过深,则注入肌层引起深部血肿,机化后形成硬结),回抽注射器活塞无回血,将药液缓慢注入皮下脂肪组织内(推药速度一般以45 s为宜,推药速度过快,使注射到皮下的药液刺激局部毛细血管而引起出血;推药速度过慢,针尖长时间留在皮下组织内,加之药物的刺激作用,反而导致局部痉挛、疼痛[5]),注射完毕,稍待片刻(一般以5 s为宜,目的是待药液基本扩散,避免药液过多存留于针尖部),回抽注射器活塞(可避免针头腔内留有小量药液随针尖带入针眼,刺激皮肤引起出血),快速拔针。

2.4 按压方法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完毕后,应先拔出针头后立即用棉签按压。注射完毕后先按压棉签再拔出针头相对于先拔出针头立即棉签按压会增加皮肤的划伤程度,增加注射部位出血量,同时还会增加疼痛感。可采用干棉签或棉球按压,用棉签按压注射部位应采用竖向(垂直)按压方式,即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立即用棉签垂直按压注射部位,受力面积小,压力大,减少了出血的机会。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时,3个手指稍用力按压针眼,增加了按压部位的准确性与按压的面积,按压时间为3 min[6]。据文献[7],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方面,按压3 min与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血功能障碍或大剂量使用抗凝剂者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按压力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准,避免揉搓,以免引起腹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禁忌热敷,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8]。

3 护理要点

3.1 用药前全面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疾病史,为防止低分子肝素引起的皮肤黏膜出血,应慎用于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缺陷、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脑出血、严重凝血系统疾病、视网膜血管病、行手术及月经期的患者。还应注意药物配伍,避免与非甾体类抗炎药、水杨酸类药、口服抗凝药、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和血浆增容剂(右旋糖酐)等药物同时应用。在使用过程中,检查血小板计数,密切观察有无出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3.2 心理护理

患者因对注射部位及注射方法的惧怕,害怕疼痛以及对皮下瘀斑的紧张和担忧而出现紧张心理。因此,护士要充分利用沟通技巧,自信的语言,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在用药前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介绍药物的作用、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注射时操作者的手宜温暖,注射过程中与患者轻松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注射后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按压,观察按压部位有无出血,解除患者思想顾虑。

3.3 观察

对患者应用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在应用药物时尤其要注意的是,检查患者身体部位上的出血情况,看全身和局部是否有出血情况的发生,常见的有牙龈出血及大小便出血。若腹部进行注射的地方有疼痛、瘀斑、硬结等情况的发生,并时刻注意出血的发生,并注意进行血小板计数的检查,以及患者的出凝血时间都应进行检查。3.4皮下淤血的处理注射后禁忌热敷、理疗或用力在注射处按揉,以免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如有皮下出血范围2 cm×3 cm的淤斑,局部出现硬结或疼痛时应让患者适当减少活动,给予冷敷[9]。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同时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气温低时与年老体弱患者除外)。

4 结果

注射后1 h观察注射部位肿胀淤血程度,淤血直径<1 cm为轻度,1~2 cm为中度,>2 cm为重度。本组患者无1例出现重度淤血,出现2例轻度、1例中度淤血,仅占3.3%,有效地减少了注射部位局部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皮下注射方式。

5 讨论

应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掌握注射深度、角度、皮肤皱褶垂直进针、缓慢推注、注射后适当加压和规律轮换间隔注射等是避免皮下出血的可行措施。另外注射前加强健康宣教,注射时与护士更好配合,用药后密切观察也是减少注射局部出血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应用的正确注射和护理方法。方法 对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腹部皮下注射,加强用药前后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9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患者,3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淤血。结论 正确的注射和护理方法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疼痛,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护理,皮下出血

参考文献

[1]陈国军.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护理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8,29(8):1003-1004.

[2]开月梅,石兰萍,刘颜.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减少分子肝素注射致皮下出血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04,19(9):324.

[3]李凌彦,冀鸿霞,李艳华.避免皮下注射小剂量药液残留法.护理研究,2002,16(1):9.

[4]张芳.尤尼舒致局部皮下出血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158-59.

[5]黄和平,陈平,孙元美.循证护理在腹部皮下注射中的护理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4,19(5):410.

[6]赵林萍,李晋芳.垂直回抽法注射低分子肝素减少患者淤斑发生的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57-58.

[7]许秀丽,朱秀勤,马燕红,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

[8]廉秀花,杨美功.低分子肝摩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进.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90-91.

低分子肝素钙 篇4

关键词 肺心病 急性 硫酸镁 肝素钙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月收治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65例,均符合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标准[1],男43例,女22例,年龄50~85岁,平均65岁。治疗组33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56.0±11.0岁;对照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57.1±12.5岁。两组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治疗原则:①积极控制感染,采用有效足量抗生素应用。②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通气,解痉平喘,止咳祛痰。③纠正心衰,酌情应用利尿剂及洋地黄药物。④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⑤治疗各种并发症。

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7天,5%GS500ml+10%硫酸镁20ml 静滴,每天1次,1周为1疗程。

疗效判断:①显效:疗程结束后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水肿、紫绀消失,肺部啰音消失或减少,心功能改善2级,颈静脉怒张减轻,肝脏缩小3cm以上,PaO2上升>1.33kPa(10mmHg),PaCO2下降>1.33kPa。②有效:上述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动脉血氧分压上升但不到1.33kPa,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但不到1.33kPa。③无效:上述临床症状及心功能不全无好转或加重。

结 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78.1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均可明显改善肺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PaO2,降低PaCO2,降低全血黏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讨 论

肺动脉高压、高黏血症、微循环障碍是肺心病心衰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扩张肺动脉、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有利于肺心病心衰的好转。

低分子肝素是从普通肝素分离得到的较小片段,抗凝血因子Xa作用强,抗凝血酶作用弱,同时有更明显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皮下注射吸收好,3~4小时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防止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等递质,有抗感染、抗变态反应和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异物的作用[2]。硫酸镁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压及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代谢的作用,从而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另外硫酸镁还有直接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因此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收缩,从而改善心功能。本文观察结果提示,两药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疗效,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有积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80,3(2):23.

低分子肝素钙致腹腔出血1例 篇5

患者男, 69岁, 因口角歪斜, 左侧肢体无力1月, 进行性加重2日收入院。入院查体:BP160/105mmHg (1mmHg=0.1333kPa) , T36.6℃, P88次/min, R18次/min, 神志清醒, 双瞳等大等圆, 直径3mm, 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颈无明显抵抗感, 双肺听诊呼吸音清, 双眼左侧视野偏盲, 左上肢、下肢肌力Ⅳ级, 肌张力低, 腱反射弱, 左巴氏征 (+) 。入院时头颅CT 示:右侧顶叶脑梗塞, 多发腔梗。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心电图未见异常。外周血相示:WBC 7.6×109/L, RBC 4.52×1012/L, PLT 335×109/L。余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进展性脑梗死, 2级高血压病。

2治疗

入院后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 疏血通6ml静点, 阿斯匹林100mg口服, 因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 左侧上肢肌力三级, 手部肌力0级, 应用低分子肝素钙6 000IU每日2次皮下注射, 低分子肝素钙用药至第六天, 患者右侧大腿腹侧上1/3处出现疼痛, 服用止痛类药物, 如芬必得, 布桂嗪, 疼痛无缓解, 因疼痛无法正常进食, 不能睡觉。低分子肝素钙用药至第七天, 患者腿痛, 腹痛, 血压降至100/80mmHg, 面色苍白, 大汗, 腹部触诊在右下腹不可触及实性肿物, 压痛 (+) 。腹壁注射部位无硬结、瘀斑, 无齿龈出血。急检血常规示WBC 12.7×109/L, RBC 3.18×1012/L, PLT 387×109/L。凝血四项示PT 13.6s, PT-INR 1.15s, APTT 30.7s, FIB 3.16G/L, TT 16.5s, 均在正常范围内。6h后复查凝血四项仍在正常范围内。根据临床考虑为失血性休克。停用所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活血化淤药物, 停用低分子肝素钙;给予升压, 提高血容量, 输血。急做腹部B超示右下腹实性肿物, 做腹部CT见右侧腹腔, 腰大肌及髂窝可见不均匀密度肿块影, CT值约为30~51Hu, 结合临床考虑为血肿, 腹部占位待排除。辅以抗感染, 止血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2d后复查腹部彩超示右下腹腰大肌前方可探及不均质混合性回声, 其周围可见直径48mm低回声包绕肿物, 右侧下腹髂骨前方可探及不均质混合性回声, 范围约为50mm×66mm异常回声, 似位于肌层内, 考虑实性占位伴周围局限性积液可能, 右侧下腹髂骨前方实性占位, 考虑平滑肌瘤可能。4d后患者右侧腰背处出现紫色淤斑, 5d时腰背处紫色淤斑面积增大, 考虑低分子肝素钙引起腹腔内出血, 患者6d内进食量小, 因疼痛无法睡觉, 最终放弃治疗。经回访患者回家后继续抗感染治疗, 腹痛逐渐缓解, 半个月后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3讨论

低分子质量肝素是普通肝素酶解或化学降解的产物, 其通过灭活凝血因子Xa而抗凝, 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抗-Xa和抗-Ⅱa活性比例增加, 对于和血小板结合了的因子Xa亦有抑制作用。具备抗血栓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有更稳定的量效关系、不需要实验室监测等优点, 皮下给药每天1~2次即可完全发挥抗凝作用, 因此优于普通肝素而起到抗凝作用。该病例提示患者虽无皮下注射部位淤斑, 出血迹象, 但是出现腹腔内出血。建议脑梗死病情稳定后及时停用, 或改成1次/d。虽然低分子肝素使用安全性高, 但是更应谨慎, 建议使用时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收稿日期2008-05-29

低分子肝素钙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均符合1992年全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纪要中对NS 的诊断标准, 并经临床与实验室检查除外继发性NS。其中男34例, 女18例, 年龄17~69岁, 平均 (32.8±2.2) 岁。随机分为2组, 实验组26例, 对照组26例。2组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病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强的松片1 mg/ (kg·d) , 部分病例同时给予环磷酰胺或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照组26例给予潘生丁片300 mg/d及对症治疗, 实验组2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 (海普宁, 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用量5000 U/d, 皮下注射, 共用28 d。

1.3 生化观察指标

每日记24 h尿量, 每3 d查24 h尿蛋白, 每周查血清白蛋白和血肌酐 (Cr) 、总胆固醇 (TCH) 和纤维蛋白原 (FIB) 的水平。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50%以上;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25%~5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改善。

1.5 统计学分析

2组总有效率的比较采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4.62%, 明显高于对照组 (73.0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9,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观察指标的比较

实验组24 h尿量、24 h尿蛋白定量、血Cr、血清白蛋白、FIB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TCH均有所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s)

注: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副反应

实验组使用低分子肝素后, 2例于注射部位出现瘀点和瘀斑, 这可能与注射操作不规范有关, 余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NS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不同程度的水肿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由体液免疫应答反应引起肾小球损伤, T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和细胞免疫异常也参加发病, 免疫反应不仅激活体内凝血系统引起肾内高凝、微血栓形成, 还可引起滤过膜损伤及基底膜负电荷屏障减弱, 导致基底膜通透性增加, 尿蛋白大量丢失又加重了凝血障碍[1], 因此临床采用激素为主, 结合抗凝, 改善肾内微循环的综合治疗措施。

肝素具有抗凝、抗血栓和促纤溶作用, 近年来LMWH应用于肾脏病防治更受重视, LMWH通过改善体内高凝状态, 可减轻肾小球微血栓栓塞所致的缺血性损害, 并阻断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直接导致的肾损伤, 更有益于糖皮质激素发挥作用, 可以延缓病变发展。本研究显示, 加用LMWH治疗NS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同时可以明显改善NS的高凝状态, 对阻止血栓形成具有明显作用。

参考文献

低分子肝素钙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8年7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PNS患者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17~43岁,平均34.5岁。病程(2.9±2.5)个月,所有病例符合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行肾活检。排除继发性肾病。治疗组与对照组按双盲试验随机分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构成、病程等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良好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强的松1 mg/(kg·d),每日清晨顿服,同时口服潘生丁、肾复康、依那普利、静滴川芎嗪,对症选用利尿剂、降血压、降血脂药物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2500 I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两组治疗4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1)完全缓解:尿蛋白阴性3次以上,24 h尿蛋白定量<200 mg,血清白蛋白正常;(2)显著缓解:24h尿蛋白定量<1 g,3次以上,血清白蛋白显著改善;(3)部分缓解:蛋白尿减轻,24 h尿蛋白定量>3 g,3次以上,血清白蛋白改善;(4)无效:尿蛋白及血清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别或变化不明显[2]。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

2 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注:*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白漏出。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凝血因子Ⅸ、Ⅺ下降,纤维蛋白原,β-血栓球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增加,血小板的粘附和凝聚力增加,抗凝血酶Ⅲ和抗纤溶酶活力降低,利尿剂使血液浓缩,又由于肾病综合征患者脂代谢异常,出现高脂血症,进一步使血粘滞度增加,使血液流动减慢,肾血流量减少[3]。高脂血症加重肾小球损害,肾内血管紧张素Ⅱ增加,使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增加尿蛋

NS伴高凝状态,常见的主要原因有: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平衡失调;血液浓缩和高脂血症;血小板功能亢进;利尿剂及激素的使用。

由于肾病综合征存在高凝状态,而高凝状态常常是作为一个恶性因素促使原发疾病的发展和易出现血栓合并症,因此,抗凝治疗作为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措施之一,至关重要[5]。目前抗凝治疗的药物很多,最常见的有:潘生丁、阿司匹林、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等。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其半衰期长,所以可以每天1~2次皮下注射,其生物利用度高且副作用少[6]。而且还可以抑制血小板和胶原黏附,促进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因子从而保护肾小球的电荷屏障,最终减少尿蛋白的丢失。此外,低分子肝素具有抗炎和抗增殖的作用,可促进系膜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抑制物以预防肾内微血栓的形成。有作者提出可以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来预防肾小球硬化,而且不需定期监测。

通过本临床观察可知,低分了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相关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泼尼松及其他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 IU)皮下注射。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相关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35例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35例有效率为68.57%,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了肝素钙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肾病综合征,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648-650.

[2]陈战瑞,赵铖,黎伟,等.低分予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探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1):73.

[3]张估,谌贻璞,李美华.低分子量肝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作用的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 17:27.

[4]John W,Eikelboom.Low molecular weisht heparins and heparinoids. MJA,2002,177:379-383.

[5]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36-238.

低分子肝素钙 篇8

资料与方法

方法:2008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8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2000年ACC/AHA关于ACS的诊断标准诊断,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见表1。

方法:对照组采用抗凝和抗心绞痛对症治疗。抗凝治疗用阿司匹林抗血栓;用硝苯地平或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药量根据患者体重 (按0.1 m L/10 kg) 计算, 每12 h 1次, 皮下注射, 连用7 d (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则停用) 。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以心电图缺血状况是否改善, 临床症状是否好转为判定标准: (1) 显效:心电图ST-T恢复正常或显著好转, 临床症状如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消失, 发作程度显著减轻; (2) 有效:心电图ST-T好转, 心绞痛发作程度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 (3) 无效:心电图无改变或改变不明显, 临床症状无改善, 或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都有一定的疗效, 试验组显效率61.2%, 对照组26.5%, 试验组显效结果好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5.9%, 对照组75.5%, 试验组总有效率好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常存在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相比, 易损斑块中富含炎性细胞和组织因子, 纤维帽较薄、脂核大。斑块破裂主要机制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或肥大细胞分泌的蛋白酶 (例如胶原酶、凝胶酶、基质溶解酶等) 消化纤维帽;斑块内T淋巴细胞合成γ-干扰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分泌间质胶原, 使斑块纤维帽变薄;动脉壁压力、斑块位置和大小、血流对斑块表面的冲击;冠脉内压力升高、血管痉挛、心动过速时心室过度收缩和扩张所产生的剪切力以及斑块滋养血管破裂, 诱发与正常管壁交界处的斑块破裂。ACS患者多部位发生斑块破裂, 因此, 在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多种炎症、血栓形成及凝血系统激活的标志物升高。

肝素是一种由葡萄糖胺, L-艾杜糖醛苷、N-乙酰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交替组成的黏多糖硫酸脂, 平均分子量15 KD, 呈强酸性。肝素在体内和体外均可以发挥抗凝血作用, 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 常用于心肌梗死、心血管手术、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脏导管检查、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肝素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3]。

肝素是动物体内一种天然抗凝血物质, 首次发现是在肝脏内, 另外在血管壁、肺、肠黏膜等组织中也有分布。天然存在于肥大细胞。目前, 临床使用的肝素主要提取自牛的肺脏或猪的小肠黏膜。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但是使用中肝素存在血小板减少、出血和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20世纪80年代末欧洲首先研发出了低分子量肝素。大量临床研究显示, 低分子量肝素的抗血栓作用强, 同时不良反应也大大降低, 被作为首选药物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绞痛、心肌梗死) 和急性静脉血栓等疾病。

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冠脉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8例,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对低分子肝素钙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试验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确切。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低分子肝素钙,疗效

参考文献

[1]赵水平, 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6-88.

[2]高润霖, 吴宁, 胡大一.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5-26.

低分子肝素钙 篇9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尿激酶 不稳定型心绞痛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UAP住院患者60例,全部符合1979年WHO的冠心病诊断标准。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63岁。有高血压病史18例,糖尿病史6例,其中初发劳力型8例,恶化劳力型14例,心肌梗死后型6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62岁。有高血压病史19例,糖尿病史5例,其中初发劳力型7例,恶化劳力型15例,心肌梗死后型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较上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病例选择标准:①胸痛反复发作;②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0.1mV;③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不超过正常上限2倍;④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等治疗后24小时心绞痛反复发作;⑤排除溶栓疗法禁忌证。

方法:两组患者均住院卧床休息,心绞痛发作时给予吸氧,选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治疗组加用国产尿激酶20万U于生理盐水100ml,于30分钟内静滴,每日1次,连用7日;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脐周41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日。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用药期间每日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诱因、程度、终止方法及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监测血清心肌酶、心率、血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并注意穿刺部位、皮肤、黏膜、呕吐物和粪便有无出血现象。

疗效判定: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标准。①显效:1周内无心绞痛发作,ST段回升>50%或倒置的T波恢复直立或双向;②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程度和诱因减轻,心电图的ST-T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无改善或加重,出现心肌梗死或死亡,显效和有效数据列入总有效率统计。

统计学处理:数据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3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两组显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表明小剂量尿激酶在改善心肌缺血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钙。

治疗期间对照组有1例发生腹壁注射部位瘀斑,但未影响治疗,两组中未发现严重出血及过敏等不良反应。

远期随访:3个月内对照组有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组无1例发生。治疗组死于心力衰竭1例,对照组死于心力衰竭、心跳骤停各1例。

讨 论

有研究对UAP患者于症状发作期或症状控制后立即进行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与缺血相关的狭窄处有充盈缺损现象,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占50%~85%,冠脉血管内镜检查发现缺血相关的病变冠脉内血栓发生率高。这些资料表明,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在UAP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病理机制,目前多主张采用抗凝治疗,以防止和减少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和扩展。

从药理作用看,低分子肝素主要是催化抗凝血酶Ⅲ的反应,使凝血酶活性降低,产生抗凝作用,减少血栓形成与扩展。因此,治疗UAP有一定疗效,但不能清除已经形成的血栓及其有机物。尿激酶直接促使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使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水解,可促使凝血和纤溶活性之间的平衡,减少新鲜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我们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连续静滴非常安全,未见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采用分次使用小剂量尿激酶的给药方法具有给药作用时间长、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适用于不具备进行紧急冠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纪林,徐义枢,陈在嘉.不稳定型心绞痛溶栓治疗现状的评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6):409.

2 胡大一.不稳定心绞痛溶栓治疗的评价.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165-166.

3 高润林.进一步提高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认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92(4):243-244.

“治未病”试点在中医院开展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披露,我国即将在部分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

低分子肝素钙 篇10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注射方法,出血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 目前已广泛用于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 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 但临床上由于注射方法不正确, 常易引起出血、瘀血, 甚至形成较大的皮下出血, 造成患者疼痛及心理紧张, 使患者的依从性降低, 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为此我科选择2014年2月至2014年6月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0例予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患者者, 对其采用不同注射方法, 观察其皮下出血情况,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中男45例, 女15例, 年龄在59~89岁。均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并符合以下条件: (1) 每日早上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出血凝血时间 (BT) 及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 (3) 腹部皮肤正常。所有患者均采用两组注射方法 (注射部不同) 。

1.2 注射方法

患者在术后当天开始每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IU, 首日次数1次, 注射部位:于脐为中心左右5 ml范围 (除外脐周1 cm内) [1], 左右交替, 两次注射点间距2 cm以上, 注射时避开皮肤破损处、手术瘢痕及有斑有痣的部位。传统组注射方法:即常规消毒脐周右侧5 cm范围内皮肤, 排尽注射器内所有的空气,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 食指固定针栓, 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40°[2], 刺入针梗2/3, 回抽无回血后注射, 注射完毕后用无菌棉签垂直按压于针眼10 min, 并避免揉搓, 深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准。改进组:根据一次性注射器乳头及针头残留量为0.07~0.08 ml[3], 抽吸安瓿内药液, 然后吸进0.07 ml空气弹至药液上方, 同传统组常规消毒皮肤, 左手拇指和无名指捏起患者脐周左侧皮肤及皮下组织呈一高度>12 mm皮褶, 右手执笔式在皮褶顶部垂直进针, 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针栓回抽, 无回血, 予保持皮肤皱褶缓慢注射, 注射时间30 s左右, 注射完毕用同传统法无菌棉签按压针眼10 min, 24 h后观察皮下出血及痛疼情况。

1.3 皮下出血程度的判断标准

出血直径 (R) <2.0mm为淤点, 2.0~5.0 mm为紫癜, >5.0 mm为瘀斑。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改进组皮下出血率明显低于传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 (ATⅢ) 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 局部出血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时, 注射过程和吸收过程均可破坏局部毛细血管壁, 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 形成局部瘀斑和深部瘀血后的硬结。捏起皮褶高度>12mm, 保证了针头位于皮下组织内, 不易伤及毛细血管, 大大减少引起皮下淤血的概率。传统皮下注射前, 需排尽针筒内的空气, 但是一方面低分子肝素钙的用量较少, 注射后针筒内残留部分药液, 导致药量不足, 无法发挥较好的抗凝作用, 另一方面针头排出的药液一旦进行注射会误伤表皮毛细血管, 导致瘀血形成, 而若针管内留有0.07 ml空气, 推注后少量空气会随着推注将残留在针柄内的药全部注入皮下, 使药全部注入, 既保证了剂量的准确, 又可以减少误伤表皮毛细血管而引起皮下出血。捏起腹壁皱褶Z路径注射完毕后, 松开皱褶, 皱褶处皮肤回复自然位置, 穿刺内口与皮下自然分离, 原来垂直的针刺随即变成Z型, 药液由穿刺内口流入穿刺孔道, 同时增加吸收面积和减少药液溢渗, 达到了防止穿刺处出血的目的。

综上所述, 改进后的注射方法, 可以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皮下出血率, 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及焦虑感,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使其能较好的配合治疗, 促进疾病的康复, 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 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采用Z路径[1]皮下注射法可有效的降低皮下出血率, 从而减少患者的顾虑和疼痛,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许秀丽, 朱秀勤, 邢誜红, 等.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 :5-7.

[2]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99-304.

上一篇:计算方法预测下一篇:班主任成长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