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分子

2024-06-11

生命分子(共4篇)

生命分子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必须承认, 我国目前在生命科学学生教育方面,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与国外学生的教育国家化发展模式和效果还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以国外生命科学学生的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经验为参考,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对于提升我国生命科学学生的教育水平和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 生命科学已经成为世界科学前沿最活跃的学科, 是代表科学发展方向的学科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主导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人类正在进入生物学时代, 生物学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解决医药领域问题、科技制造业、绿色能源以及农业和环境保护等很多重大方面。而美国白宫也在2012年发布了“国家生物经济”蓝图, 提出未来美国政府在生物经济方面的战略性使命。在这一新形势下, 把培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以及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生命科学学生培养的目标, 并在构建生命科学学科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的新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将变得异常重要。有很多学者发表关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 如乔敏等的《学习哈佛经验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袁力的《中美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及启示》、于歆杰的《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教学考察报告 (二) ———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篇》、蒋景华《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创新人才特色做法的分析研究》等, 但关于国外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很少, 只检索到肖尊安的《浅析国外大学生物科学人才的培养》和夏薇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等。近年来我国的高等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已加快了改革和调整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改革试点已经考试启动, 其总目标是: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中心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的基础上, 建立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改革试点 (简称改革试点) , 两个中心研究方向各有侧重, 优势互补, 资源共用, 统一实施和管理, 并为实现该目标制定了明确的改革措施。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已经纷纷开始进行生命科学学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分子生物学做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 发展异常迅猛, 以分子生物学课程为探索国际化培养模式的试点非常必要。因此, 我们在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以中英双语教学课程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借以探索生命科学本科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一、改革的目标及具体改革内容

以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国际化实践为试点, 为进行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生命科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参考。

1.教学理念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 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 发展异常迅猛。这就要求分子生物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要符合其发展特点。在教学理念上破除陈旧的照本宣科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鼓励教师从自己的学术科研实践出发, 把前沿的学科发展动态同教材内容相结合, 拓宽专业教育范围, 把培养国际型实用人才做为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学的前沿发展非常深入和迅速, 这就要求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设置的最重要的标准必须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这样才能保证所传授的内容不落伍。改变之前所用传统分子生物学的中文教材, 通过使用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教材《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 (科学出版社, J.D., 沃森等编著, 杨焕明等译) , 以及自制的以该教材英文版为参考的全英文PPT课件, 使教学的内容始终保持与学科的前沿发展契合 (图1) 。同时在每学期的教学中都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 合理并及时运用该教材编撰者在冷泉港实验室随时更新的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动画及其他教学材料 (图2) , 以及哈佛大学或麻省理工学院相关课程的教学辅助参考资料, 这样做到随时进行知识更新, 以跟进教材更新和修订周期中的学科发展动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教学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从具体的实验数据得来, 而学术和实验能力是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实践中理论部分利用研究式、讨论式 (如第三四五章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重要性的讨论, 为分子生物学相关化学基础知识, 由讨论课形式完成) 、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将某些相关的理论形成过程分析出来, 并就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提出问题, 促进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精神。另外, 开展多彩多样的课外活动, 包括小型研究课题、实验技术训练和知识拓展讲座等。同时, 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 鼓励学生参与任课教师的学术科研实践, 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目标。

4.考核标准改革:改变原考试只重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做法, 分子生物学考试改革改为出勤率、平时学术小论文报告、课堂讨论及发表并结合期末卷面成绩的做法, 监督和培养学生平时夯实学习基础知识的好习惯, 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实施方案

1.建立国际化的教学队伍与科学、公正的评价制度: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分子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通过开展广泛的讨论与监督, 评价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成果。

2.寓教于研, 建立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以辽宁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度为依托, 吸引优秀的本科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的学术实践中。通过课题中子课题任务的承担和参与, 强化其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理解, 提高其兴趣。

3.制定国际化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方案。构建国际化的本科生培养方案, 将为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借鉴国外高水平生命科学学科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方案。

4.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承担分子生物学及相关课程如基因工程、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等专业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有海外工作或者留学经历, 并且与国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充分利用这些教师资源, 利用辽宁大学的“暑假小学期”制度, 定期邀请国内外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及学者来院讲学及交流, 为学生开设各种形式的前沿讲座和报告。这些措施使学生能够与外籍专家近距离的交流和学习, 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感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领略国际一流学者的风度和学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他们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渴望增加了助力。

通过以上改革, 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显著提升, 课堂出勤率显著增加, 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 通过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引导, 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以及其他生命科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提振生命科学本科学生的学习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得到了拓展, 用英语讨论分子生物学学术研究热点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对国际学术环境有了较为整体的了解, 而这些也使得本院本科生在联系国际知名大学继续求学深造的过程中竞争力大大提高, 并且陆续获得了美国和日本等国际知名大学的录取。通过以上实践, 希望我们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生命科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所参考。

摘要:生命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这对生命科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这一目标应当是培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以及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当前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有益的尝试变得异常重要。本文以中英双语教学授课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 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案方面进行了介绍, 以期对生命科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命科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分子生物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2010-05-05.

[2]乔敏, 路振富, 孙宝志, 等.学习哈佛经验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4) .

生命分子 篇2

一、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1.提示: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有大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腐竹;奶类制品,如奶粉、酸奶、袋装奶;还有肉、蛋类食品,如烤肉、肉肠、鸡蛋,等等。

2.提示: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能够调节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如人体内的抗体。

3.提示:因为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人体内约有20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需要而不能自己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如赖氨酸、苯丙氨酸等,它们被称为必需氨基酸。所以有些食品中要添加赖氨酸或苯丙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板书〗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及板书〗

1.每个氨基酸都有氨基和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氨基酸”代表了氨基酸分子结构中主要的部分──氨基和羧基。〖讲述〗先讲功能再讲结构。〖板书〗

二、蛋白质的功能

1.蛋白质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例如,细胞中的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等都是由不溶性蛋白质与脂质组成的。人和动物的肌肉等组织的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如横纹肌中的球状蛋白,平滑肌中的胶原蛋白,毛、甲、角、壳、蹄中的角蛋白等。)

2.蛋白质的一个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作为新陈代谢的催化剂──酶。(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相应的酶参与下进行的。)

3.有些蛋白质具有运动的功能。(例如,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是肌肉收缩系统的必要成分,它们伴随着肌原纤维的收缩而产生运动。细菌的鞭毛或纤毛蛋白也能产生类似的活动。近年来发现,在非肌肉的运动系统中也普遍存在着运动蛋白。)

4.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的功能。例如,脊椎动物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血蓝蛋白,在呼吸过程中都起着输送氧的作用。血液中的脂蛋白有运输脂质的作用。

5.蛋白质的又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调节或控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遗传信息的表达。(如阻遏蛋白等。)

6.有些蛋白质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例如,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参与血糖的代谢调节,降低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7.有些蛋白质可以作为受体,起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接受各种激素的受体蛋白,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蛋白(如味蕾上的味觉蛋白)等。)

8.有些蛋白质参与机体防御机能,如抗体。

(近年来,对于蛋白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例如,用蛋白质工程的方法制成在低温下保存半年的干扰素,用于微电子方面的蛋白质元件等。由此可见,人类对蛋白质的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第一课时完。

〖板书〗

三、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1.提示: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一条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或几条多肽链折叠形成蛋白质。

2.提示:食物中的蛋白质要经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蛋白酶、肠肽酶等多种水解酶的作用,才能分解为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进入细胞后,要形成二肽、三肽到多肽,由多肽构成人体的蛋白质。人体的蛋白质与食物中的蛋白质不一样,具有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

3.提示:10个氨基酸能够组成20条互不相同的长链。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不同是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原因。

〖旁栏思考题〗

〖提示及板书〗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个水分子,形成n-1个肽键。同理,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脱掉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

〖小结〗略 〖作业〗练习〖提示〗基础题 1.(1)√;(2)√。2.A。3.B。拓展题

生命分子 篇3

不久后,他卖掉了房产,带着妻子搬进了位于北京市北郊的养老院。这引起了不小的舆论关注,钱理群却几乎不作回应。

2016年7月,钱理群所著的《岁月沧桑》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这也是他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

“这本书里就有我为什么进养老院的答案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钱理群就有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系列研究”的设想。他那时预计写7本书,从“五四运动”开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计划要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为线索写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变迁史。

动笔时,钱理群年过半百。

这个计划对他而言过于庞大,之后他将计划修改为写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也以此了结他的“共和国情结”。7部减为3 部。

钱理群在“精神史”的结构安排上,三部曲有“起承转合”的关系。

《1948:天地玄黄》,写共和国建立前玄黄未定之时,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想象与选择,是其“起”,未来中国的许多基本命题(观念、体制、心理、话语方式等等),都已孕育其中。

《岁月沧桑》写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承转”。其中的核心是知识分子的“改造”与“坚守”。

而以第三部《我的精神自传》作“合”,之所以选择自己为主角,钱理群认为这是“煞费苦心”之举:其一是“会涉及许多健在的人,不如就写自己”;其二是钱理群在讲述知识分子的故事时,他自己已隐含其间。

他在总序中写道:“这就需要最后现身,用自己在陷入‘绝地以后的反省、反思,来为整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作一个‘总合,以便‘守望住知识分子的本分。”

“我不追求纯客观的东西,我愿意在其中插入一些主观情感,这是我的一种追求。”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是以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受、生命体验去观察与描写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从1996年完成第一部《1948:天地玄黄》,到2007年完成第三部《我的精神自传》,再到第二部《岁月沧桑》收笔,前后跨时近20年。

个体经验融入其间

1948年,正是新旧中国交替的时刻,也是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中自我抉择决定命运的时刻。

钱理群的“知识分子精神三部曲”便以这个特殊年份作为开端。《1948:天地玄黄》从这个极为特别的切入点,以具体入微的细节重现当年的历史场景,选取朱自清、萧军、胡风、丁玲、沈从文等不同类型著名文化人的个体命运,管窥这一时期各类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与人生选择,对他们个人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种种纠葛,以及文化体制的形态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948年时,钱理群只有9岁,这一年对他来说本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过去,但他在该书中仍有明显的主体投入。钱理群认为,写这段历史就是一种回忆与反思,他原想摆脱这种“主体投入”的研究惯性,但随着准备工作的开展,钱理群找到了自己与那个时代的联系。他把这些感受写进了日记里。

“12月20日,读梁实秋的女儿对当年与父亲离别时情景的回忆:‘我忽然想起还有一句话要说,便拼命地跑啊跑啊追火车,赶上去大声喊:爸爸你胃不好,以后不要多喝酒啊!梁实秋大声回答说‘知道了。火车越走越远,一缕轻烟,冉冉南去,谁能想到这一分手就是40年。”在日记的末尾,钱理群写道,“读到这里,那个‘女儿彷佛是自己,他也在1948年与父亲永别。而我的父亲是悄然离去,还没有分别的机会。想到这里,竟感到说不出的悲凉。”

他分明想到了自己似曾相识的童年。

这次写作,勾连起他深埋着的家族隐痛的回忆,这是钱理群没有料到的。

钱理群出身世家,外祖父项兰生早年创办《杭州白话报》,开办安定学堂,后来参与创办了浙江兴业银行,是早期的维新派人士。

钱理群的父亲钱天鹤是项兰生在安定学堂的门生,在清华学堂预科毕业后,于1906年或1908年间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农科,与胡适是同学。钱天鹤与竺可桢、赵元任还发起组织了自然科学家团体,办《科学》杂志,与《新青年》共同提倡民主科学的号召,抗战时期曾任国民政府农林部次长。1948年胡适准备组阁,钱天鹤是名单中的农林部长。“我父亲属于胡适这个体系的。”钱理群说。

钱理群的三哥钱临三,抗战时从沦陷区逃到重庆,1947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9年之后,成为国民党驻旧金山“领事”。

1948年,钱家准备从上海先去广州,再逃到台湾去,但是钱理群的母亲不肯走,便让钱天鹤先到台湾去看一看。

“父亲去台湾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联系。”钱理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后,钱理群的长兄钱宁去美国留学。“父亲葬于台湾,三哥葬于旧金山,母亲葬于南京。我曾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家的悲剧,是——生不团圆,死各一方。” 钱理群说。

钱理群的家庭出身已经确定了他的研究立场,他也认为,自己是那个能为中国百年知识分子书写的人:“我家里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他们都是好人,甚至我敢说他们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但历史就是这样,在20年代初中期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站到国民党那边,三四十年代最优秀的到共产党这边来。我父亲为了救国,加入国民党,我哥哥姐姐为了争取民主自由加入共产党,所以我要写出历史的复杂性。”

“改造”和“坚守”

第二部曲《岁月沧桑》是最后完成,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钱理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岁月沧桑》是自己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研究和写作的时长超过了10年。”

《岁月沧桑》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史书”,它更像是7位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汇总。

在个案选择上,钱理群强调典型性。

于是就有了代表“自由主义”的作家沈从文,和与之对应的“老延安”郭小川;有下到中国底层进行“乡村建设”的梁漱溟,也有向最高层“上书”的废名;有“学贯古今”的文学史家的代表王瑶,也有与农民密切联系的文化人赵树理,还有诗人代表邵燕祥。而沈从文、废名、赵树理也同时是《1948:天地玄黄》中的续篇。

在历次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政治运动中,他们是其间的代表人物,钱理群希望以此形成完整的知识分子精神变迁史的脉络。

十多年来,钱理群调研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包括当事人的作品全集、口述回忆资料、相关机构档案文件、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都是最新的史料”,他特意提及这一点。在研究中他还顺带发现当下知识分子的问题,他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出担忧,“学术界对(当年的)知识分子做了很多的史料工作,出了很多全集,但是(现在)对他们的全集进行研究的人很少。”

他决定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看原材料,“做别人不愿意做、不屑做的笨学问”。

“这样的研究需要一个完全沉潜的状态,与外部的环境保持距离,不受干扰。所以我需要进养老院,它有这样的环境。”他说,“我现在的生活比较有规律,每天7点起床,上午和下午都写几个小时,如果完成不了当天的任务,晚上还会再写一些。”

在养老院一年时间里,钱理群已完成了70多万字的写作,平均每天2000字。

“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他说。

2015年的年末,《岁月沧桑》完稿,他感觉完成了一个积压多年的大事,如释重负。

在深入笔下那些知识分子的生命轨迹的过程中,钱理群重点感受的是他们对国家和时代的投入、挫折、碰撞、困惑和坚守。他通过大量的材料来判定他们的性格、理想和精神在与时代、社会的交汇激荡下所发生的变化,以体现知识分子个人命运在时代中的遭遇和幽隐,以及精神上的尴尬与波澜。

钱理群还特别关注知识分子的改造文本,书中大量地出现了“检讨书”“交代材料”“思想汇报”“检举书”以及“大批判”等文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他认为,“或许这也是阅读者兴趣所在。”

钱理群认为,1949年之后知识分子命运的两个关键词是“改造”与“坚守”,这也构成了全书历史叙述的两个中心词。

在《邵燕祥:一个知识分子的死与生》一文中,钱理群论述了“30后”知识分子是怎样接受“改造”,并有所“坚守”的。

“邵燕祥和我年龄相近,许多历史体验有相同的地方。所以在描述完邵燕祥的片段后,往往就直接加上我的内容,参与感比较强。”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里既有我们当年落入改造深渊的陷阱,更有历经沧桑又必须坚守的东西。”

把“我”作为研究对象

作为“知识分子精神史”最后“合”的部分,《我的精神自传》分为两篇,其一是“我”的回顾与反思,二是“我”的精神自传。

开篇从钱理群的贵州时期讲起,这一段历史时期又与《岁月沧桑》有所呼应,他也在其中讲述了自己的“改造”与“坚守”。

在养老院,钱理群不上网,他依靠订阅的5份报纸来了解社会,其中有一份《贵州日报》。钱理群说贵州是他在北京大学之外的另一个精神基地。

他因为“与反动父亲划不清界限”,在1960年从北京流放到了贵州安顺,在一个卫生学校与师范学校教语文。在贵州,他待了18年,这几乎占据了他的整个青年时期,他也在那里经历了文革。

在文革期间,每次开完批斗大会,钱理群的头等大事就是去大吃一顿。一是慰劳自己的身体,二是示威:你批我,我活得更痛快。还照张相,叫“立此存照”。然后就回到单人房,拼命地读书,大量的鲁迅研究札记就是在当时这个环境下完成的。

但文革的残酷很快超出了这个在“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气质交锋”中的青年的想象。

一个同样“出身不好”的女学生,在钱理群被打成“反革命”时,出于良知,为钱理群说了几句公道话,最终却被逼投湖自杀。这件事给了钱理群极大刺激,他认为这是“压在心上的坟”,是欠年轻人的债。于是,“青年”成为钱理群一直关注的对象。在精神史总序的结尾,他写道,“这是我最想留给年轻一代和后人的思想结晶:我们只能守望,而他们更应该有新的开拓。这就是我近年不断说的话:‘在做完了可以、可能做的一切之后,将我的祝福送给年轻的朋友。”

离开北京时,他冒险带上了一张父亲的照片,但不敢翻看。这是父子间最后的精神联系,存在着,本身就是慰藉了。

但红卫兵从他的箱底翻出这张照片,钱理群被坐实了“反革命孝子贤孙”的“罪名”。他只能低头,认罪并忏悔。可在“平反”后,钱理群平静地将照片付之一炬。这种平静成为最恐怖的回忆。

所以,他说精神史写作也带有对家庭还债的目的。

“家庭出身与青年时期的成长奠定了我的价值观基础,在精神史的书写中不一定有具体的呈现,但却是潜在的感情基调。”钱理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80年代,钱理群走上学术之路后,就开始了对自我的追问,这也构成了他研究的内在动力: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接受“改造”的?被“改造”成了什么样子,坠入了怎样的精神深渊?我该如何自救?如何做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到哪里去寻找精神资源?

钱理群将所有的学术探讨,对外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追问,都最后归结为自我内心的逼问,对于自我存在的历史性分析和本体性的追问:我是谁?我何以存在与言说?

钱理群清楚这并非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的问题。要真正认清楚自己,就必须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作一番清理和总结。

1978年,钱理群回归北大,成为王瑶、严家炎先生的研究生,学术道路就此打开。

很快,钱理群和陈平原等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引来学界关注,那时他已经开始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的研究。他说,“这是的我魂之所系。”

80年代开始,钱理群着手研究鲁迅、周作人、曹禺,研究“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探讨他们的精神发展史,试图从中寻找精神资源。在他最为人所熟知的鲁迅研究中,也可以明显看到这种意图,即如何将鲁迅的思想资源转化为当代思想文化教育资源。

钱理群深知自己的缺点,不懂外文,旧文不好,文字不漂亮。他干脆采取了放弃的方式,不读古文,不看任何外国理论。后来他反省说:“放弃得有些过分了。”

钱理群认为自己在精神上与王瑶相遇,却无法继承他学通古今的学术传统,也难以企及王瑶的高度。

而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他与鲁迅、周作人也有隔膜。

这使得钱理群在对他们的研究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就很难深入下去。他认为这是时代与命运所造成的,非个人所能把握,在内心深处却不免有悲凉和无奈之感。他自嘲说:“这是历史造成的没有文化的一代学者,无趣无味的一代文人。”

在《岁月沧桑》中,他原计划选取吴宓作为个案研究。这本来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对钱理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厚重的《吴宓日记》信息量极大,国内也陆续出现了研究者,但最终搁置,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钱理群担心,对吴宓这样学养兼具新、旧文人气质的知识分子, 自己“把握不住”。

“历史的中间物”

在钱理群的人生计划里,还有5本书要写。他很享受养老院的宁静生活,对于现在的状态,他的回答是“自由”。

而对于在写作过程中因自我投射带来的心灵折磨和思考的痛苦,“我叫它‘丰富的痛苦。我认为痛苦与沉重,并非完全消极,它有内在的丰富性。产生思想的状态下,心灵是很沉重的,但同时也可以感觉到生命的丰富性和价值感。”钱理群品尝着个中况味,却甘之若饴。“复杂丰富到了一定的高度后就变成了单纯,但不是那种简陋的单纯。智慧和痛苦是连在一起的,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大痛苦,特别是思考严肃重大的问题,你必然会痛苦。”

自80年代以来,钱理群逐渐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学界的重视与尊重;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与批判,诸如批判“北大正在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言论,至今还时常被人提起。

钱理群试图鸟瞰中国当代以来的思想史、学术史、知识分子精神史,以精准而冷静的笔调,完成他对社会思潮变迁和人心转向的思考。但似乎他越努力,就越困惑,他自己愈像一个苦行僧。

2002年,钱理群从北大退休后,投身中学教育十年,试图“改变人心”。在基础教育这片新战场上,钱理群自称屡挫屡战,屡战屡挫。

随后,他逐渐放弃了“教育”,退出了学术界,也告别了青年。他认为自己是在特定的阶段对中国的教育、思想、学术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已经结束了。

他在多次座谈中总结道:“我发现我已经不理解当代青年了,我感觉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新时代。我们不需要再去支持他、批评他、提醒他,这都是可笑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因为我已经不懂他们了。年轻人根本不听你的,你显得可笑了,最好是沉默地观察。”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钱理群自称是一个“历史的中间物”。他的辩证法在诸多的社会困局中已经不起作用,甚至很难说服大多数人,他自称“不左不右”。

“我从来都是边缘的。”他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说。

钱理群说,已经想好刻在自己墓志铭上的话:“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是吧?”他问记者。

生命分子 篇4

1 分子伴侣与蛋白复性

1.1 分子伴侣的定义和类型

1978年, Laskey 发现组蛋白和DNA在体外生理离子强度条件下重组时必须要有一种细胞核内的酸性蛋白-核质酸 (nucleoplasmin) 存在时, 两者才能组装成核质体, 否则就发生沉淀, 据此Laskey称这种物质为“分子伴侣”。随后分子伴侣的概念几经修正, 现在分子伴侣是指能够结合和稳定另外一种蛋白质的不稳定构象并能通过有控制的结合和释放促进新生多肽的折叠、多聚体的装配或降解及细胞器蛋白的跨膜运输等的一类蛋白。经研究表明分子伴侣是一组在胞内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多种蛋白质和酶的总称。分子伴侣可分为3类。第1类是普通意义上的分子伴侣, 目前已鉴定的主要是在进化上非常保守的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 HSP) 的3个家族:Hsp60 (GroEL) 家族;Hsp70 (Dnak) 家族, 包括Hsp70, HSC70, p75, BIP以及GRP78;Hsp90 (HrpC) 家族, 包括Hsp90和Grp94/Grp96。第2类是具有酶活力的分子伴侣, 又称折叠酶。至今已经发现的有2个折叠酶: (1)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phosphodiesterase, PDE) , 可以防止二硫键的错配和分子间聚合; (2) 肽基脯氨酰顺式异构酶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PDI) , 它可以催化以脯氨酸异构反应为限速步骤的蛋白质的复性, 提高复性速率。现已证明这2种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2]。第3类是分子内伴侣 (intramolecular chaperone, IMC) , 研究表明许多合前导肽 (Pro) 肽的前体形成合成的蛋白质折叠与成熟必须要有Pro肽的存在才能完成, 这类前导肽就称为体内分子伴侣[3]。由于体内分子伴侣不易与复性蛋白分离, 所以实际应用时体外分子伴侣较为方便。常用的分子伴侣有GroES/GroEL, DnaK/DnaL, TrxA/TrxC。

1.2 分子伴侣在蛋白质复性中的作用

除了共价的肽键和二硫键外, 还需要大量复杂的次级键共同作用来维持蛋白质分子三维结构, 因而蛋白质在复性过程中既肽链折叠过程中可能暂时形成最终活性蛋白中不存在或不该有的结构, 它常是一些疏水表面, 它们之间很可能发生本不该有的错误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无功能的蛋白, 甚至造成变性蛋白的聚集和沉淀。蛋白质的复性过程是一个正确途径和错误途径相互竞争的过程, 为了提高蛋白质复性的效率, 应该有帮助正确途径的竞争机制, 而分子伴侣就能使蛋白质获得正确的构型, 这种过程是通过与变性蛋白质在复性中暴露的反应表面结合, 从而阻止这些反应表面与其他区域作用产生不正确的构型来完成的。分子伴侣是一类与蛋白质的不稳定构象相结合并使之稳定。它在蛋白质复性过程中主要起2个作用: (1) 帮助变性蛋白质完成正确的折叠; (2) 在ATP的存在下负责对正在复性或复性好的蛋白质进行监控, 防止蛋白质错误折叠。

1.3 分子伴侣GroE在蛋白复性中的应用

GroE是最常用的分子伴侣,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来源于大肠杆菌的Chaperonin家族。GroE有2种分子量不同但氨基酸顺序相关的蛋白, 大的称GroEL, 由14个分子量约57kD相同亚基形成双层饼状, 具有三磷酸腺苷 (ATP) 酶的活性, 在辅助肽链的折叠过程中需要ATP的存在, 水解ATP释放底物蛋白和能量;小的称GroES, 由7个分子量约10kD相同亚基形成单层饼状, GroES具有促进GroEL折叠肽连的作用。现在GroE在辅助蛋白质体外复性的作用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Buchner等在极易凝胶沉淀的柠檬酸合成酶的复性过程中添加GroE辅助复性, 使复性率达到28%, 而无GroE存在时复性率低于3%;郑平华等[4]在重组人γ-干扰素复性过程中加入GroEL、GroES, 使得重组人γ-干扰素复性率由6.4%提高到50%以上, 比活从6.6×104U/mg增加到1.0×107U/mg, 这些结果充分显示了分子伴侣在蛋白质复性中的应用前景, 但由于分子伴侣不能重复利用, 这样用分子伴侣辅助蛋白复性的费用十分昂贵。现在这个问题已得到解决, 董晓燕等[5]利用甲酰基纤维素凝胶固定化GroE, 研究了其对变性溶菌酶的复性作用, 结果显示在37℃、pH6~8条件下, 溶菌酶的复性率在85%以上, 而且固定化GroE可反复利用5次, 每次的复性率无明显变化, 保持在82%~88%, 解决了分子伴侣的重复利用问题, 表明固定化GroE有可能在实际生物下游工程中得到利用。

2 小分子伴侣与蛋白复性

近几年来利用固定化小分子伴侣来辅助蛋白复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小分子伴侣”是指GroEL顶端区域氨基酸残基191-345的片段, 其N端融合了由17个氨基酸组成的组氨酸标签, 由Zahn等于1996年首次构建, 该片段可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其发酵产量可达到556.3mg/L[6]。其作用原理是它们保留了GroEL顶部区域的多肽结合部位, 能够和底物蛋白质以1∶1形成瞬间的结合物, 使变性蛋白质相应的成单分形式, 从而防止多肽链的错误折叠, 抑制聚集体的形成保证在隔离的条件下进行复性。小分子蛋白辅助蛋白复性的优点在于分子量较小易于表达, 且不需要ATP的辅助作用, 更多适用于固定化。Altamirano等[7]将它和PDE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PPI (肽基脯氨酰顺式异构酶) 2种酶联用使利用其他方法很难复性的蝎毒Cn5的复性率达到98%。亲环蛋白A (Cyclophilin A) 和吲哚3-甘油磷酸合成酶 (IGPS) 在GroEL (191-345) 的辅助下复性率分别达到87%和92%[8], 而且小分子伴侣能有效的促进硫氰酸酶以及芽孢杆菌RNA酶的复性。Myrianm等人成功将小分子伴侣固定在琼脂糖上, 对几种难以复性的蛋白实现了高效复性, 并利用固定化小分子伴侣在色谱拄上对包涵体中的不溶蛋白以及贮存中失活的蛋白实现了高效复性。关怡新等[9]在重组人γ-干扰素 (rhIFN-γ) 体外复性中, 初始蛋白质浓度为100mg/L, 加入GroEL 191-345, 复性后蛋白回收率提高了2.2倍, 活性提高了近3倍。将GroEL 191-345固定在NHS-activated Sepharose Fast Flow 凝胶后, 不但能重复利用, 而且进一步提高了rhIFN-γ复性效率, 在初始蛋白质浓度为400mg/L时, 蛋白回收率达到46.29%, 比活为1.95×107U/mg。

3 人工分子伴侣与蛋白复性

人工分子伴侣主要模拟天然分子伴侣GroES/GroEL的功能, 小分子去污剂能与变性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 掩蔽其暴露的疏水基, 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凝聚, 去污剂的作用类似于GroEL, 当加入β-环糊精后使去污剂从蛋白质上剥离, 蛋白质就逐渐复性, β-环糊精的作用类似于ATP和GroES。

近年来用小分子去污剂和β-环糊精 (β-CD) 合成人工分子伴侣来辅助蛋白质复性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 而且相比分子伴侣高昂的费用, 人工分子伴侣具有成本低廉、性质稳定等优点。王颖等[10]利用人工分子伴侣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 和β-CD与凝胶过滤色谱耦合来进行溶菌酶复性, 结果表明在连续复性操作条件下可使进料浓度为1mg/ml的变性酶获得89%的复性率, 相比于单纯凝胶过滤色谱的复性率48%提高了80%。张晓栓等[11]在重组内抑素复性中加入 SDS和β-CD, 比例为1∶4, 在pH 8.0, Tris-Hcl 100mm条件下, 复性回收率达到89%。王新华等[12]利用人工分子伴侣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 和β-CD系统辅助复性鸡IL-18重组蛋白 (rCHIL-18) , 复性率为42.54%, 而盐酸胍-去离子水透析法复性率为10.67%, 盐酸胍-谷胱甘肽复性率为14.83%, 所以人工分子伴侣能够很好的提高rCHIL-18的复性率。

4 讨 论

与传统的稀释、透析复性等方法相比, 尽管添加分子伴侣、小分子伴侣以及合成人工分子伴侣能够显著提高蛋白复性率, 为其在蛋白复性的应用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它们仍然是处于发展阶段, 要开发出生产规模的复性系统还需进一步研究。而且在蛋白质药物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究竟采用何种复性工艺, 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 还要从蛋白质药物的申报工艺验证要求、下游工艺、制剂处方、生产工艺的稳定性、技术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生命分子】推荐阅读:

分子标记05-29

分子系统06-01

分子成像06-04

分子型06-04

分子影像06-18

分子公司07-25

分子合成07-28

分子标志07-29

因子分子09-11

虚拟分子09-15

上一篇:三个四下一篇:思想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