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预防

2024-06-20

低分子肝素预防(共10篇)

低分子肝素预防 篇1

骨性关节炎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发病年龄也在提前, 骨性关节炎造成双膝疼痛、畸形和严重的功能障碍;双侧股骨头无菌性或病理性坏死, 老年人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后, 换膝和换髋手术逐渐增多。对骨科来说, 关节置换是个大手术, 大多数换髋、换膝的患者, 年龄都在40~88岁, 年龄大,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心病等原发病多, 所以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是很关键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栓子脱落是很严重并发症, 将低分子肝素用于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治疗, 疗效确切、安全、简单,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2008年8月关节置换的患者, 术后未注射低分子肝素, 只是术后给予活血化淤药物治疗, 指导功能锻炼;2009年9-12月的关节置换患者, 关节置换术后14d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IU, 静脉给予活血化淤药物治疗, 专业班指导功能锻炼;观察改进治疗后效果 。

1.2 低分子肝素药物作用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 (ATⅢ) 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 对体内、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本品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 不被血小板第4因子中和, 对血小板功能亦无明显影响。本品对血栓溶解有间接协同作用, 可用于治疗已形成的深部静脉血栓。预防性抗血栓治疗只需每天皮下注射1次, 一般不需实验室监测。

1.3 方法

2009年9-12月关节置换患者, 关节置换术后14d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IU, 静脉给予活血化淤药物治疗, 专业班指导功能锻炼;观察改进治疗后效果。

2结果

2009年9-12月的关节置换患者, 关节置换术后14d经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IU, 静脉给予活血化淤药物治疗, 专业班指导功能锻炼, 无死亡, 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正常。

3讨论

3.1 药物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出血倾向低, 但用药后仍有出血的危险, 本品偶可发生过敏反应 (如皮疹、荨麻疹) ;罕见中度血小板减少症和注射部位轻度血肿和坏死。

3.2 禁忌证

(1) 对低分子肝素过敏者 (过敏反应症状与普通肝素钠相同) 禁用; (2)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禁用; (3) 血小板减少症, 使用本品时体外凝集反应阳性者禁用。

3.3 低分子肝素药物注意事项

(1) 不能用于肌肉注射 (肌注可致局部血肿) 。硬膜外麻醉者术前2~4h慎用; (2) 下列患者要慎用并注意监护 (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或出血) :①有过敏史者;②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如:胃、十二指肠溃疡, 中风, 严重肝、肾疾患, 严重高血压, 视网膜血管性病变, 先兆流产;③已口服足量抗凝药者。本品不宜用为体外循环术中抗凝剂。 (3) 治疗前应进行血小板计数, 本品较少诱发血小板减少症, 但仍有可能在用药5~8d后发生, 故应在用药初1个月内定期血小板计数。

将低分子肝素用于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是有效的, 疗效确切安全、简单, 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2007年9月-2008年8月关节置换的患者, 术后未注射低分子肝素, 只是术后给予活血化淤药物治疗, 指导功能锻炼;2009年9-12月关节置换的患者, 关节置换术后14d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IU, 静脉给予活血化淤药物治疗, 专业班指导功能锻炼;观察改进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在2007年9月-2008年8月关节置换的患者中, 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脱落至肺栓塞死亡;2009年9-12月关节置换的患者, 无死亡, 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结论:将低分子肝素用于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的, 疗效确切、安全、简单, 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深静脉血栓,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篇2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脑梗死;治疗效果

脑梗死是缺血性血管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脑梗死的治疗,早期选择溶栓治疗。多数患者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不能在最佳时机接受治疗。脑梗死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并发出血和和再梗死的风险较大,医生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大,所以有一少部分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钙对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下面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住院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60例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新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1岁。合并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6例。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2岁。合并高血压病26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3例。本组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诊修订的诊断标准。行头部CT确诊为脑梗死,年龄小于75岁,发病时间少于72小时。血压低于200/120 mmHg,半年内无手术史,无出血史。血小板正常,排除严重肝肾功能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在应用药物治疗前使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分。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伴发疾病、既往病史没有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注射胰岛素调整血糖。观察组: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加奥扎格雷钠80毫克,每日1次静点,0.9%氯化钠注射液250毫升加入血栓通0.5毫克静点。低分子肝素钙5000 u腹部皮下注射,12小时1次,连用5天,14天后评定疗效。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加奥扎格雷钠80毫克,每日1次静点,0.9%氯化钠注射液250毫升加入舒血宁20毫升静点,每日1次静点,用药14天后评定疗效。使用药物过程中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包括出血情况,局部瘀点、瘀斑不需要停药。广泛大量出血必需停药。

1.3 判定疗效 评分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判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或增加18%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或死亡。

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9%,显效率6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显效率5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60例中,显著进步39例,进步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对照组60例中,显著进步32例,进步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统计学方法:两组比较应用χ2检验。

观察组药物治疗后患者有8例局部出现瘀点、瘀斑,没有患者皮下出血和颅内出血,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大约为全部脑卒中的70%,发病机理是纤维蛋白质及其他因素共同参与下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液中的有形成份黏附纤维蛋白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坏死区及病灶周围形成缺血半暗带。脑细胞缺血乏氧部分坏死造成功能障碍。缺血半暗带区有侧支循环,存在血液供应,留有大量存活细胞。如果局部血液供应较差,脑细胞就会多不可逆损害。缺血半暗带血流迅速恢复,脑代谢改善,损伤可逆,神经细胞恢复功能,可存活。挽救缺血半暗带,保护可逆损伤神经元是治疗脑梗死的目标。

血栓通注射液是三七皂甙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抗血栓,缩短凝血时间,增加外周血管灌注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舒血宁注射液是银杏叶总黄酮,可明显降低心电图ST段异常抬高总幅度和病理Q波出现数,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银杏叶提取物可以促进缺血皮层脑电图恢复,具有抗缺血作用。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提取一些组份裂解后产生的片段,分子量4000~6500D,半衰期长。有凝血酶Ⅲ依赖性抗Ⅹa因子活性及纤维蛋白酶原活性。其抗Ⅹa因子和抗Ⅱa因子的比值为3.2∶1。抗血栓作用优于普通肝素。优点有出血风险小,生物利用度高,对凝血影响小,不用药物浓度监测。

八十年代低分子肝素第二代制剂应用于临床。低分子肝素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高凝状态,防止血栓再形成。可以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侧枝循环,血管再通。改善缺血半暗带供血,挽救半暗带缺血,减轻脑组织损伤,具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作用,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病死率。

低分子肝素钙用药简便,不用药物浓度监测,费用低,安全有效。治疗脑梗死疗效好,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陶陶,杨萍.小脑梗塞38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04,5.

[2]魏锋,毛琳.克林澳治疗46例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03,5.

低分子肝素预防 篇3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脑梗死病人中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共84例, 其中男46例, 女38例, 年龄44~85岁。排除出血及其它血管性疾病, 排除过敏性疾病。

2 方法

常规进行消毒, 用左手拇指和示指捏起皮肤 (避开消毒区) , 形成隆起的皱褶, 右手持注射器紧贴皮肤垂直进针, 第1、2组:避开脐周2cm腹前上、下侧壁注射, 以左下腹壁为好 (此处腹壁脂肪组织丰富, 不易形成硬结, 利于药物吸收。同时考虑到腹腔脏器解剖位置的关系, 左下腹不易伤及脏器, 较安全) [1], 拔针后分别压迫5min和5~10min。第3、4组:避开脐周2cm、左右两侧腹外侧壁交替使用:注射时左右交替, 针头垂直刺入捏起皮肤所形成的褶皱, 此方法有利于皮下疏松组织对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能有效减少皮下出血[2]。注射完毕松开手指同样分别压迫5min和5~10min。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钙因抗血栓作用强、副作用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来发挥其抗血栓形成的作用[3]。它虽然较普通肝素出血的危险性小, 但其出血的危险性依然存在。其皮下注射引起的局部出血及疼痛与注射部位、拔针后局部是否按压及按压时间等有密切关系,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与压迫时间能大大减少出血的发生率。从本实验可以看出, 低分子肝素钙最适宜注射部位是避开脐周2cm左右两侧腹外侧壁交替使用, 不易致出血, 吸收良好。而腹前上、下侧壁脂肪层堆积过厚, 使药效不能被皮下快速吸收。注射完毕后局部压迫5~10min可减少局部出血。注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每次轮换注射部位。注射时嘱病人平卧, 选择脐周皮下组织。两侧交替注射, 同时要避开皮肤破损处、手术疤痕、有斑或痣的部位。注射前不排气, 推药前后回抽针栓都可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4]。注射应深入脂肪层, 固定好针头, 缓慢注射完毕。注射后不要用力按压注射部位继续保持皮肤皱褶状态2min。这样既可以对局部损伤的小血管起直接压迫作用并促进其止血, 又可防止注射后药物沿注射孔道反流, 达到了减少皮下出血的效果, 以免引起腹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5]。禁忌热敷, 防止血管扩张, 引起出血。

注:2组相比:P<0.01

参考文献

[1]闫逸生, 张秀英, 李庚.等肝素钙皮下注射法不同部位对抗凝作用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 2000, 28 (2) :66.

[2]姜玲君.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04, 25 (4) :32~33.

[3]许秀丽.朱秀勤.邢攸红, 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3, 1 (38) :5~7.

[4]赵林萍, 李晋芳.垂直回抽法注射低分子肝素减少患者淤斑发生的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2) :57~58.

低分子肝素预防 篇4

方法 将76例N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强的松等药物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白蛋白及24 h尿蛋白定量,以及FIB、BUN、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的尿蛋白均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均明显回升(P<0.01);观察组总缓解率为8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缓解率60.5%(P<0.01)。结论 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显著提高传统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肾病综合征;蛋白尿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279-03 中图分类号:R 6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10

肾病综合征(NS)为常见的肾内科疾病之一,据统计,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增高[1]。临床上常采用抗凝治疗,传统肝素具有较强大的抗凝、抗血栓和促纤溶作用,主要用于防治静脉血栓栓塞等疾病,然而传统肝素容易引起出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应用受到限制。近年临床药理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1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新型的从普通肝素中分离提纯的高抗血栓、抗凝活性药物[2],相对分子量大小范围一般为3000~8000道尔顿,平均5000道尔顿左右,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量效关系明确、抗凝作用强,出血副作用少、价格适中、使用方便等优势,在临床上已经得到普遍认同,逐渐替代肝素抗凝治疗,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临床应用[3]。为此,我们2007年1月~2009年6月,采用激素联合LMWH对38例原发性NS患者进行治疗,观察LMWH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以利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6月7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住院治疗患者,男42例,女34例,年龄17~62岁,平均42.8岁,病程3~4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出血及感染情况,除外其他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18~62岁,平均(31.8±3.2)岁;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9~63岁,平均(32.2±2.8)岁。所有患者均检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纤维蛋白原、24 h尿蛋白定量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措施包括每日清晨顿服强的松1.5~2 mg/(kg•d),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血压以及利尿剂减轻全身水肿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LMWH(5000 U∶0.4 ml)100~150 U/(kg•d),1次/d,总量不超过5000 U,治疗4周。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8天)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UP)、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和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并观察是否有出血或出血倾向、临床症状缓解等。

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50%以上;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25%~5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改善。显效+好转合计为总缓解。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有关生化指标的变化 治疗4周后,两组尿蛋白均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均明显回升(P<0.05)。见表1。

2.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缓解率为8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缓解率60.5%(χ2=6.786,P<0.01)。NS患者加用LMWH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见表2。

讨论

原发肾病综合征(PNS)为临床上常见肾脏内科疾病之一,是以全身不同程度水肿,严重蛋白尿、血清低蛋白、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据统计,近年来PNS发病率有所增高,它所引起的肾小球损伤主要是由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所介导的,小部分作用是由T淋巴细胞所介导。由体液免疫以及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机体免疫反应激活后,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大大增加,同时损伤超滤过膜及其电荷屏障,导致血液中蛋白大量丢失,血清白蛋白下降,血液的液体因为渗透压下降而进入组织间隙中,同时糖皮质激素及强利尿剂的应用使血液浓缩,造成了肾脏内呈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另外血液中分子量大的凝血因子不易从尿中丢失,而分子量小的抗凝因子等自尿液中丢失,又使血液黏度升高,加重高凝血障碍;机体凝血、抗凝系统失衡,血管收缩,血液流速减慢,也促进肾内高凝、微血栓的形成。微血栓的形成可加重肾小球损伤,加速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加重临床水肿及少尿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肾组织坏死,影响患者的预后[4]。因此,临床上采取激素为主,结合抗凝、改善肾内微环境等综合措施来治疗PNS,而抗凝在这些治疗中尤为重要。传统普通肝素虽然有抗凝、抗血栓、抗炎、利尿、抗补体等作用,可减少尿蛋白排泄量,改善肾功能,但是由于存在出血等并发症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其应用受到限制。

低分子肝素(LMWH)是一种新型的从普通肝素中分离提纯的高抗血栓、抗凝活性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LMWH由于分子质量较小,其药理特性是不与内皮细胞和大多数血浆蛋白相结合;能与ATⅢ结合成复合物,对Fxa选择性抑制,对KPTT延长不明显,使其副作用大大减轻;LMWH还可促进系膜细胞释放抑制物防治肾小球内凝血,明显减少蛋白尿,有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5]。另外,LMWH具有大量的负电荷,有利于促进肾小球电荷屏障恢复,帮助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因此低分子肝素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抗凝作用强、对凝血酶时间影响小、与血小板亲和力小、出血副作用少、使用方便、无需监测等优势[6]。

本文在LMWH治疗4周后,两组样本的尿蛋白均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均明显回升(P<0.01);观察组总缓解率为8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缓解率60.5%(P<0.01);结合两组治疗前后UP、ALB、FIB、BUN的变化对比,表明观察组疗效更为明显,LMWH可以明显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高凝状态,其可能是通过减轻肾小球微血栓栓塞所致的缺血性损害,并阻断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直接导致的肾损伤,可以延缓病变发展,改善临床症状。患者加用LMWH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表明LMWH治疗PNS较为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综上所述,在常规激素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适量的LMWH能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循环,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有保护肾功能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有较好的安全性。因此,我们认为LMWH替代普通肝素治疗原发肾病综合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75-476.

[2]张治云,凌沛学,王凤山,等.低分子肝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6,8(1):7-9.

[3]许建国.低分子肝素在肾病综合征中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4):91-92.

[4]尹继明,许杰洲,方建新,等.难治性肾病综合征78例抗凝治疗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9):537-538.

[5]陈香美,徐启河.肝素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5):331-333.

[6]Yang X,Chen X,Xu Q.Efects of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on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J].Zhonghua Neike Zazhi,1997,36(11):731-735.

(收稿日期:2011-02-16 修回日期:2011-06-02)

(编辑:潘明志)

低分子肝素预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 住院患者240例, 注射次数各组均为840次, 其中男123例, 女117例, 年龄 (60±12.57) 岁, 冠心病118例, 脑梗死96例, TIA (短暂脑缺血发作) 26例。入选病例均均符合以下条件: (1) 用药前血小板计数, 凝血四项结果均正常; (2) 入院后未使用溶栓药物; (3)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5000IU/12h, 2次/d, 共7d。

1.2 方法

选用同一厂家 (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钙, 分子量5000IU, 规格0.5mL/支。配套1mL注射器。将影响皮下瘀斑产生的几种因素分为: (1) 擦去针头药液; (2) 压迫时间长短; (3) 注入空气封堵注射器乳头和针头3个步骤。所有注射均采用垂直注射法然后与上述步骤分别组合, 注射部位于患者腹壁左右交替注射, 每次注射点之间距离不小于2cm。每组均为840次注射, 共注射3360次。注射方法:A垂直注射+擦去针头药液+注入空气封堵注射器乳头和针头+轻按1min;B垂直注射+擦去针头药液+注入空气封堵注射器乳头和针头+轻按3min;C垂直注射+擦去针头药液+轻按1min;D垂直注射+轻按1min。比较AB、AC、CD之间出现瘀斑的差异。

注:Ridit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U=0.962, P>0.05, 2组无显著性差异, 故我们选择轻压1min, 选择A组

注:Ridit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U=0.475, P>0.05, 2组无显著性差异, 故我们摒弃注入空气的步骤, 选择C组

注:Ridit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U=5.279, 2组比较P<0.01, 故2组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擦去药液是必须环节, 故我们选择C组

1.3 效果判断标准

固定1名经过训练的护士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严格执行不同的注射方法, 注射12h后观察皮下瘀斑出现的情况, 忽略瘀斑大小的判断, 只要出现瘀斑即为阳性结果。

1.4 总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控制:瘀斑出现指数≤10%。显效:瘀斑出现指数>10%, ≤30%。有效:瘀斑出现指数>30%, ≤50%。无效:瘀斑出现指数>50%以上。

2 结果 (表1, 表2, 表3)

3 讨论

3.1“垂直注射”是多数学者的共识[4~5]

我们通过实践也体会到它既能减少皮下瘀斑, 又能减轻患者的疼痛。但是, 通过我们的实践, 发现垂直注射法的理论有以下方面与实际工作脱节:正规的皮下注射应该是进针后左手固定针栓, 右手抽回血, 推注药液。但是,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时要左手捏起皮肤不松手, 右手注射, 如果严格按正规操作, 应该2个人完成, 实际工作中, 只有1名护士操作, 所以, 要反复实践动作要领, 才能保证注射的效果。要注意的问题: (1) 垂直注射时应左手捏起腹壁皮肤, 右手持针垂直刺入, 右手抽回血, 右手推注药液, 左手始终不能松开皮肤。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护士在垂直进针的同时即将左手松开。 (2) 抽回血的步骤不能省略, 有的护士由于右手动作不熟练, 会将抽回血的环节省去或只有动作, 没有真正将针栓回抽。我们在注射时, 有1例患者抽到了回血, 即刻将针头拔出, 更换注射部位。

3.2“注射器中抽入空气, 注射前弹至上方, 注射完毕封堵注射器乳头及针头的方法”不是减少皮下瘀斑的关键所在。

这一步骤在临床操作中比较繁琐, 而且, 由于肉眼的误差, 所吸入的空气量很难精确, 所以, 将此步骤省略。

3.3“擦去注射器针头沾带的药液”是减少皮下瘀斑的关键环节

注射器在吸入药液及注射前排气不当, 药液会附着于针头表面, 注射时带入针眼, 则针眼处血管渗血, 导致局部皮肤瘀斑[6]。如何擦去针头上的药液, 我们认为用干棉签不符合无菌原则, 所以我们采用如下方法:注射前用棉签沾少许75%酒精擦拭针头, 待干后注射。

3.4 注射完毕后针眼处轻压1min与轻压3min所产生瘀斑数量无显著差异 (P>0.0 5)

通过研究认为对于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轻压1min即可保证效果。按压1min, 能缩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时间, 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多数学者根据血液凝固需3~5min的理论, 主张若无凝血功能障碍, 一般应压迫3min[5]。在实际工作中, 一个病区可能会有多个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 如果每位患者需要按压3min, 很难保证。如果让家属协助, 由于受其文化水平、责任心的影响也不易施行。我们的做法是:注射完毕用棉签轻按针眼, 指导患者或家属掌握力度, 然后从1数到60, 即可停止按压。此方法通俗易掌握。

3.5“腹壁皮肤垂直注射+擦去针头药液+轻压1min”是适合临床工作的最佳组合

此组合既能有效减少皮下瘀斑又简便易行。

3.6 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注射部位及方法的特殊性, 患者有紧张与恐惧心理, 应做好解释工作, 稳定病人的情绪。

参考文献

[1]杨朝霞, 曾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新方法[J].齐鲁护理杂志, 2002, 8 (5) :382.

[2]薛菊萍, 周秋敏, 苏涛, 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探讨[J].现代护理, 2003, 9 (12) :946.

[3]黄和平, 陈平, 孙元美.询证护理在腹部皮下注射中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5) :410.

[4]许秀丽, 朱秀勤, 邢枚红, 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 :5.

低分子肝素预防 篇6

1 临床资料

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心内科267例老年冠心病病人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男105例, 女162例;年龄60岁~81岁 (67.0岁±2.6岁) 。药物治疗的病人自入院起, 连续皮下注射6d, 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术后皮下注射3d, 每隔12h1次, 每次注射剂量为5 000U。选择上海金塔医用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1mL蓝芯注射器, 注射药物为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钙, 每支5 000U。

2 方法

2.1 注射部位及方法

选择腹部作为注射部位, 范围以肚脐为水平线, 左右10cm、上下5cm直径内, 避开脐周1cm处, 在病人腹壁左右两个区域内轮流注射, 同侧两次注射间距大于2cm。采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注射部位皮肤提起成皱褶状, 右手持注射器采用垂直进针法[3]。注射时均采用气泡留滞法, 缓慢匀速注射药物, 注射完毕稍停留后松开皮肤。

2.2 按压手法及时间

拔出针头后, 左手持棉签迅速轻轻压迫针眼处, 力度以皮肤不下陷至略下陷, 但下陷不超过0.5cm为宜。按压时间为1min~2min。

2.3 判定标准[4]

出血程度分为三种:淤斑直径<0.5cm为轻度, 也可称为不出血;淤斑直径0.5cm~2.0cm为中度出血;淤斑直径>2.0cm或有硬结为重度出血。

3 结果

在接受低分子钙皮下注射的病人中, 21例出现中度以上皮下淤血, 最大淤血范围为4.5cm, 是一老年女性, 更换注射区域, 24h后局部热敷, 逐渐吸收, 其他病人均反应良好。另外, 在接受注射的病人中, 皮下淤血的发生和性别、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女性多于男性, 年龄偏大者多见。

4 讨论

由于腹部面积大且皮下脂肪层较厚, 毛细血管相对较少且组织疏松, 脐周有丰富的腹壁血管网, 利于药物吸收, 所以均首选腹部[5]。另外, 在注射方法上基本采取垂直进针法, 只是在按压手法和按压时间上各抒己见。老年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皮下脂肪较少, 按压力度大和时间长都会加重毛细血管损伤, 致使部分药液被挤压到毛细血管周围[6,7,8,9], 导致出血, 形成淤斑。在临床工作中, 老年病人自行按压的弊端是准确性较差, 力度不均匀, 按压时间不能保证。为了减少淤斑的形成, 按压工作由护士完成。在按压力度及按压时间问题上, 翻阅了大量文献, 结合老年病人实际情况, 进行跟踪观察, 认为我们所采取的按压力度和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出血的发生率, 减轻了注射部位的出血程度, 减轻了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护理

参考文献

[1]徐海燕, 邓予, 李俐林, 等.居家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3A) :669-670.

[2]秦淑辉, 肖文良.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低分子肝素钠应用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J].河北医药, 2010, 32 (12) :1545-1546.

[3]阮芙蓉.不同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老年人皮下出血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22 (5) :432-433.

[4]徐雪敏, 戴晓光, 张素莲.按压对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09, 30 (11) :2909-2910.

[5]武秀萍.低分子肝素钠致腹部皮下血肿1例[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6, 30 (3) :233-234.

[6]李清, 李慧娟, 梁丽花, 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0) :1268-1269.

[7]樊瑞红.心可舒治疗冠心病的双心效应[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7) :887-888.

[8]闫登魁.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8) :928-929.

低分子肝素预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300例, 男134例, 女166例;年龄 24~83岁, 平均 (52±17.4) 岁。其中乳腺癌78例, 肺癌 65 例, 大肠癌 34 例, 胃癌 63 例, 食管癌 32 例, 淋巴瘤 28 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排除标准 : 有肝素过敏史、胃十二指肠溃疡史; 严重肝肾疾患等 ;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均采用美国 ARROW 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 150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实验组除常规肝素钠稀释液封管外, 另外于置管术后 12 h 行低分子肝素钙 (立迈青) 5000 U 皮下注射, 每日晨1次, 疗程为14 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肝素钠稀释液封管。两组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 观察导管性血栓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采用 SPSS 13.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者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不良反应

实验组1例出现轻微皮下出血, 经局部压迫后停止; 均无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无出血症状,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肿瘤患者易于形成血栓的机制[1]可能是: ①肿瘤细胞导致的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凝血系统的激活是肿瘤细胞的直接促凝作用和肿瘤反应性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促凝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肿瘤浸润、化疗药物损伤及手术、介入治疗等的机械导致血管内皮损伤;③肿瘤患者的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血管局部受肿块压迫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 血液黏滞度增加;上述因素均可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如何有效的预防肿瘤患者血栓形成成为许多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1,2,4]。本研究结果显示, 低分子肝素钙组有3例出现血栓形成, 发生率为2%;对照组有26例出现血栓形成, 发生率为17.3%, 低分子肝素钙组1例出现轻微皮下出血, 对照组无出血症状, 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对于预防肿瘤患者血栓形成效果显著。低分子肝素钙平均分子量为4000左右, 与AT-Ⅲ结合, 加强AT-Ⅲ对Xa因子的灭活, 对凝血酶抑制作用较弱, 具有抗凝作用较弱而抗栓作用较强的特点。半衰期约为普通肝素的两倍, 皮下注射较肝素吸收快, 生物利用度高。另外低分子肝素还能促进血管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发挥纤溶作用, 也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 保护内皮细胞, 增强抗栓作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在本次试验中得到证实, 疗效确切,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行中心静脉置管恶性肿瘤患者300例, 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各150例, 实验组置管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 1次/d, 疗程为14d, 检测两组血栓发生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血栓形成发生率实验组为2% (3/150) ;对照组为17.3% (26/150) ,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1例发生轻微皮下出血, 经局部压迫后停止, 无严重出血现象发生。对照组无出血症状,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肿瘤患者血栓形成, 且用药安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肿瘤,血栓

参考文献

[1]刘艳娟, 缪桂荣.恶性肿瘤患者与血栓症.中国社区医师, 2008, 10 (18) :4.

[2]黄冬方, 戴红, 初玉平, 张建军.低分子肝素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的应用观察.山东医药, 2009, 49 (51) :98-99.

[3]王金祥, 曲兵.低分子肝素钙治疗64例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1) :122-123.

[4]滕文涛, 谭现花.低分子肝素与肝素钠的临床应用比较.医药导报, 2007, 26 (1) :80-83.

低分子肝素预防 篇8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微创心脏手术,护理

随着人们对医疗技术需求的提高, 创伤小、花费少、痛苦小而且美观的微创心脏手术成为心外科的发展趋势[1]。大部分微创心脏手术中, 传统的主动脉及上下腔插管建立困难, 因此通常采用“闭式体外循环”技术 (Port-Access技术) 。所谓闭式体外循环一般指股动静脉人工转流[2]。由于其内膜损伤和心脏术后早期卧床, 导致深静脉血栓 (DVT) 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如何预防微创心脏外科术后早期DVT形成对病人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3年12月我科共进行微创心脏外科手术156例。其中男76例, 女80例;右胸小切口手术108例, J形胸骨部分劈开48例;均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全身麻醉浅或中低温体外循环 (CPB) 停跳下进行, 全身肝素化后进行体外循环。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均进行了确切的心内膜炎清创, 清

除赘生物或进行换瓣手术。术前合并左房血栓的病人均进行了彻底的左房血栓清除术。

1.2 方法

1.2.1 术后治疗及分组

按照术后是否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35例术后采用常规DVT预防方法;B组:121例术后除常规预防方法外, 第1天~第3天给予低分子肝素4 000U, 每天2次, 第4天~第7天给予4 000 U, 每天1次。两组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引流管拔除后常规给予华法林抗凝。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静脉血栓发生率、重症监护室 (ICU) 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液24h<150mL为拔除引流管的标准。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前合并心房颤动及左房血栓情况比较 (见表1)

例 (%)

2.2 两组病人术后早期DVT发生率比较

A组中2例发生DVT (5.71%) 。B组中未出现DVT。两组间进行Fisher确切概率统计分析发现P=0.0 4 9<0.05, 说明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微创心脏手术后DVT的发生率。

2.3 两组病人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 (见表2)

d

2.4 两组病人气管插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比较 (见表3)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两组病人术后均进行常规预防DVT护理措施。观察股动静脉插管部位有无局部渗血或皮下血肿形成, 下肢抬高20°~30°, 鼓励病人下肢屈伸活动;指导病人进行主动足踝运动, 并予按压小腿, 挤压腓肠肌, 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2 术后护理观察

观察病人有无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咳血等症状;同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肢体颜色和周径、末梢温度、足背动脉和桡动脉搏动及床边胸部X线片变化。一旦怀疑DVT形成应汇报医生, 行血管超声检查。

3.3 早期抗凝的特殊护理

对B组病人, 重点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淤斑、小便颜色改变、月经量过多等出血倾向, 每日检查凝血功能。

3.4 其他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 以免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5 DVT形成后护理

给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消除病人的恐惧与焦虑情绪;急性发病后10d~14d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 0cm~30cm, 膝关节微屈, 下垫宽大软垫, 注意患肢保暖。10d~14d后可下床活动, 行足背伸屈运动, 促进静脉回流, 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 适度地压迫浅静脉, 以增加静脉回流量, 阻止下肢水肿发展。鼓励病人做膝、踝关节的屈曲、背伸及舒缩小腿及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每次5 min, 每日4次~6次, 促进大腿深静脉的回流。疼痛时禁止按摩、热敷, 给予心理护理, 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同时注意防止压疮的发生。

4 讨论

DVT多见于下肢, 左侧多见, 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原因复杂, 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其后遗症和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生命。本病发病急骤, 若不尽早进行有效抗凝治疗, 最终将有1/3病人发展成肺动脉栓塞 (PE) 。因此做好DVT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DVT形成主要与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有关。因此微创心脏外科股动静脉插管后易发生DVT[4]。以往大多应用肝素进行DVT的预防, 近些年来低分子肝素逐渐取代肝素成为预防DVT的主要药物。低分子肝素具有持久的抗血栓作用。由于低分子肝素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 其抗血栓形成活性强于抗凝血活性, 因此在抗血栓形成的同时相对减少出血的风险[5,6]。

对待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病人, 护理人员在预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 入院后对病人详细评估, 有针对性地干预, 责任护士全面、全程、连续观察病情, 有计划地实施护理措施, 指导、督促、协助病人功能锻炼, 提高病人对医疗、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可以有效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同时促进护士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及沟通技巧, 提高临床护理观察能力及服务水平[7]。应用低分子肝素早期抗凝后, 护理相关技术要求更为提高。特别是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等操作过程中重点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淤斑、小便颜色改变、月经量过多等出血风险提示, 以便及早进行处理。

本科在开展微创心脏手术的早期, 仅仅采用抬高患肢、肢体运动等常规护理手段预防DVT, 未给予低分子肝素。早期35例病人中2例发生了DVT, 其中1例院内死亡, 而另1例也大大增加了病人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DVT的药物预防受到重视。在随后的121例病人中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药物预防DVT的发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但降低了DVT的发生率, 而且并未增加病人的出血风险、气管插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当然, 随着低分子肝素的应用, 病人引流管的留置时间明显增加, 可能与抗凝导致的纵隔或胸腔的渗出液增加有关, 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主要针对我科前期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样本量较少、两组病人样本量不同等。主要是由于前期临床观察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有效降低股动静脉人工转流后DVT发生率, 并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 出于病人安全性的考虑, 未增加A组样本数, 后期均进行了早期抗凝处理。下一步将考虑选取合适的病人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 并进一步改良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方案, 尽可能提高微创心脏外科术后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尹巧雅, 赵萍.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转流76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13) :2059-2060.

[2]刘超, 刘志勇.微创手术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 2011, 39 (2) :244-247.

[3]秦立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并发症的治疗进展[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6 (12) :8-10.

[4]卢红.围生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6) :254-255.

[5]Tanveer#space2;#Iqbal#space2;#Dar, Khursheed#space2;#Alam#space2;#Wani, Arshad#space2;#Iqbal.Low#space2;#molecular#space2;#weight#space2;#heparin#space2;#in#space2;#prophylaxis#space2;#of#space2;#deep#space2;#vein#space2;#thrombosis#space2;#in#space2;#Asian#space2;#general#space2;#surgical#space2;#patients:A#space2;#Kashmir#space2;#experience[J].Indian#space2;#J#space2;#Crit#space2;#Care#space2;#Med, 2012, 16 (2) :71-74.

[6]Emeka#space2;#Kesieme, Chinenye#space2;#Kesieme, Andrew#space2;#Dongo.Deep#space2;#vein#space2;#thrombosis:A#space2;#clinical#space2;#review[J].J#space2;#Blood#space2;#Med, 2011, 2:59-69.

低分子肝素预防 篇9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肺心病;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22-01

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一种由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有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其中肺动脉高压主要是由肺动脉血管或者支气管-肺组织病变所导致的[1]?临床上肺心病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肺?胸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后期会逐步发展为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出现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2]?心力衰竭(心衰)是指患者心功能发生障碍,从而使心脏失去代偿机能?现本文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肺心病并心衰患者56例,通过对照观察,探讨临床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肺心病并心衰的疗效,并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肺心病并心衰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有明显的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紫绀等心衰症状和体征,均有红细胞偏高?血红蛋白偏高等症状,均为心功能Ⅲ?Ⅳ级?观察组男21例,女7例;年龄56~77岁,平均(67±5)岁;心功能Ⅲ级17例,心功能Ⅳ级11例;病程10~37年,平均(19±4)年?对照组男19例,女9例;年龄54~76岁,平均(68±6)岁;心功能Ⅲ级18例,心功能Ⅳ级10例;病程11~38年,平均(20±3.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吸氧?止咳平喘?利尿?强心?扩血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5000 U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治疗1次/12h,设定1w为1个疗程?

1.3判断标准 进行治疗后呼吸困难?紫绀等心衰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Ⅱ级或以上,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恢复到正常范围为显效;呼吸困难?紫绀等心衰症状和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Ⅰ级,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跟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但没有达到显效的标准为有效;呼吸困难?紫绀等心衰症状和体征没有得到缓解,心功能没有得到改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较治疗前无变化为无效[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录入Windows 7计算机进行处理,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年龄?病程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9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7.86%高,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低分子肝素钠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用药过程中应实时监测患者血小板变化情况?本研究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观察组有1例发生不良反应,通过停药和对症处理,不良反应症状改善良好?

3讨论

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持久抗血栓形成?高生物利用度等特点,其分子量小,是一种低分子量肝素钠盐,与标准的肝素相比,能够较少的引起出血?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肺心病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阻止肺微血栓的形成,来纠正患者低氧血症,降低肺动脉高压和血液黏度,改善患者心肺功能?肺心病并心衰的主要原因是肺动脉高压,从而引起心室过于肥大,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在临床肺心病的病程中,由于肺心病病程长,心力衰竭会时有发生?

在临床上,由于心功能的加重,将导致纠正心衰更加困难,所以及时治疗心功能非常重要?肺心病并心衰治疗过程中,加用的低分子肝素钠对凝血因子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通过改变血液粘度,来改善患者体内微循环,达到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的作用?低分子肝素钠还具有抑制补体系统和白细胞趋化性的作用,其能够中和人体内许多的致炎因子,通过保护人体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的通透性降低,来发挥其自身的抗炎作用,同时有利于微血管收缩,并能够解除支气管痉挛,能够对血管平滑肌的增生进行有效阻止,从而改善肺动脉高压,实现对肺心病并心衰患者的有效治疗?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利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肺心病并心衰患者临床疗效确切,用药过程进行实时监测能有效防范其不良反应的发生,能够為治疗肺心病并心衰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朱爱武.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肺心病并心衰20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7):3929-3930.

低分子肝素预防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行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行下肢静脉曲张术的患者400例,全部患者均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根据CEAP分级标准分级为2~6级。术前通过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发现患者深静脉畅通,没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严重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全部患者均没有硬化剂注射史、下肢血管手术病史和全身其他不能耐受手术的疾病。排除术前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患者、对低分子肝素过敏患者和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病史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4.7±6.2)岁;体质量指数23.2~26.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5.1±1.2)kg/m2;体质量53~104kg,平均体质量为(68.2±7.5)kg;CEAP分级:2级45例,3级55例,4级60例,5级23例,6级1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05例,女性95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55.2±5.8)岁;体质量指数22.8~27.2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4.6±1.4)kg/m2;体质量51~108 kg,平均体质量为(67.7±6.9)kg;CEAP分级:2级42例,3级56例,4级64例,5级20例,6级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以及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硬膜外麻醉,并给予分段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抗凝药物。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于腹部皮下注射,1次/d,连续注射4 d,注射剂量为4100 U/d。在患者非手术部位皮肤黏膜发生出血表现,患者肝功能指标异常以及血小板下降,并小于100×109/L时,则需要停止注射低分子肝素。

1.3 临床观察指标

术后第一天对患者包扎敷料的出血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术后第三天将弹力绷带打开并换药,对患者切口出血或者皮下血肿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如果患者出现软组织张力增加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就需要给予下肢彩超检查,来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确诊;如果患者没有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就要在术后第5天进行彩超检查,来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要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复查,并给予血常规检查,从而来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受损情况和血小板减少情况进行了解。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检测结果

在浸透敷料出血、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血小板减少以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肾功能异常、围手术期死亡以及截瘫病例。

2.2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复发和隐神经损伤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全部400例患者均随访4~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9个月。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和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在静脉管壁薄和血液淤滞等因素的影响下,引起静脉扩张和迂曲,是血管外科疾病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长时间从事站立工作、体力劳动和肥胖人群中发病率更高[2]。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方式,但是术后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通过对深静脉血栓的研究发现,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不显著,早期也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要真正做到早期发现和治疗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就需要对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术后早期预防[3]。另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时,腔内激光闭合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治疗完全和创伤小是腔内激光闭合术的主要特点,与传统手术治疗方式相结合来对下肢静脉曲张进行治疗,可以让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得到有效降低,但是却会让手术时间增加[4]。如果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就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让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同时还会让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增加,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需要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5]。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是一种低分子的肝素制剂,其主要作用就是抗血栓形成和抗凝,通过皮下注射可以让低分子肝素降低血液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得到有效发挥[6]。低分子肝素和一般肝素相比较,其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能减少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让出血的几率降低。临床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的生物利用率非常高,而且半衰期也比一般肝素长,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7]。临床中低分子肝素主要用来对动静脉内血栓形成进行预防,但是因为考虑到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所以临床中对于是否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应用低分子肝素还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

该研究中,在浸透敷料出血、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血小板减少以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4.0%,这一研究结果与谢静[8]等学者的研究报道结果相似。另外经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和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应用低分子肝素具有比较显著的预防效果,而且安全性较高。

总之在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防时,低分子肝素具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应该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涛,张立洪,孙思磊,等.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4(10):27-30.

[2]李大林,张鲲,颜京强,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4(12):1552-1554.

[3]董春锋,王苏杭.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医学综述,2012(16):2673-2674.

[4]阮利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地奥司明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3例[J].中国药业,2012(21):66-67.

[5]崔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2):68-70.

[6]王晓琴,刘虎.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74例[J].中国药业,2014(14):109-110.

[7]吴必超,杨树成金凤玛,等.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1):44-45.

上一篇:金代文化研究下一篇:政治课课程研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