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2024-10-03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通用10篇)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篇1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高致残、高致死的疾病, 除早期溶栓治疗外, 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无法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16例次脑梗死患者, 诊断依据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把起病6 h后症状仍在发展的情况界定为进展性脑梗死, 症状不再发展的情况界定为完全性脑梗死。选取58例次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 其中完全性脑梗死和进展性脑梗死各29例次, 分别进入完全性脑梗死亚组和进展性脑梗死亚组。观察组的58例次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选取其余的58例次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 仅给予常规治疗, 即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接受溶栓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中的完全性脑梗死亚组和进展性脑梗死亚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亦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 5 000 IU/次, Q12h, 皮下注射, 7d。

1.3 评估

根据我国的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2], 分别对治疗前和治疗后3d、治疗后7d、治疗后14d进行评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 见表1。对观察组中的完全性脑梗死和进展性脑梗死两个亚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 见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 治疗前、治疗后3d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治疗后7d、治疗后14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表明低分子肝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观察组亚组比较, 治疗前两亚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治疗后3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治疗后7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治疗后14d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完全性脑梗死亚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要好于进展性脑梗死亚组。提示, 虽然进展性脑梗死应用低分子肝素有效, 但是治疗效果是有限的。

2.2 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治疗后, 无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 凝血功能无异常, 仅有2例次出现注射局部轻度瘀斑, 未进行处理, 待停药后自行消退。

3 讨论

脑梗死的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脑供血中断后, 就会产生神经功能缺损, 超过一定时限后, 就可能发生脑梗死。脑梗死早期, 局部释放出凝血因子参与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激活因子Ⅹ后引起凝血反应, 局部的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高凝状态使血液凝固, 从而血栓逐渐向近端延展, 脑缺血加重。

梗死病灶是由中央的缺血中心和周围的缺血半影区组成, 其中缺血半影区由于侧支循环存在, 尚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 虽然神经细胞功能受损, 但仍存活, 神经功能缺损处于可逆状态。所以, 溶栓、抗凝, 阻止新的血栓形成, 尽早改善缺血半影区的供血, 防止梗死面积扩大, 挽救并恢复缺血半影区脑组织的功能, 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措施之一。但是, 溶栓治疗要求有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 使部分患者失去溶栓机会。因此, 抗凝治疗对无法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显得更加重要。

低分子肝素钙平均分子量为4 000~6 000, 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 不影响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等优点。主要作用有: (1) 与普通肝素相比, 其抗Xa因子作用相同而抗凝血酶FⅡa的活性大大降低, 故在抗血栓形成的同时对凝血系统影响较小, 不增强血管通透性, 使出血危险性减少; (2) 通过内皮细胞介导作用导致血液血管内皮和组织中的纤溶酶原激活和前列环素样物质释放, 促进内源性氨基多糖释放, 作用于纤溶系统, 使纤溶酶原被激活, 转化为纤溶酶, 从而有促纤溶作用[3]; (3) 改变血液黏度, 促进血液流动, 增加血细胞表面电荷, 从而增加抗凝聚和抗血栓作用; (4) 抗血小板聚集, 可促进血栓溶解, 血管再通, 改善侧支循环, 抢救缺血半影区, 对改善神经功能有重要作用。因此, 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改善患者局部的高凝状态[4], 阻止血栓扩大和血管阻塞进一步加重, 预防新的血栓形成, 改善梗死区侧支循环, 挽救缺血半影区的濒死脑细胞, 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通过与对照组比较,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而且是非常安全的。

通过对观察组中完全性脑梗死和进展性脑梗死两个亚组的比较, 我们发现, 完全性脑梗死亚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效果要好于进展性脑梗死亚组, 初步认为, 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时, 低分子肝素是有效的, 同时也是有限的。李玉旺[5]报道, 低分子肝素合用降纤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更好一些。因此, 如何更好地改善进展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仍需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16例次脑梗死患者, 随机选取58例次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给予低分子肝素;选取58例次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 仅给予常规治疗, 即对照组。根据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 分别对治疗前和治疗后3d、7d、14d进行评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经验。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前、治疗后3d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后7d、14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疗效明显, 可以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脑梗死,治疗,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3]王拥军。卒中单元的疗效评定工具[J]。卒中单元, 2004, 15 (4) :518。

[4]欧明辉。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40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 2007, 29 (7) :1069。

[5]李玉旺。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 :36。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篇2

【摘 要】目的: 观察改进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操作方式减少注射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实验组采用垂直皱褶法进针、注射前保留空气、注射后按压5~10min、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注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皮下出血及硬结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注射部位局部发生皮下出血、硬结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垂直皱褶进针、延长压迫时间、改进排气方式、规律轮换注射能有效减少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的局部不良反应 ,减轻患者的疼痛,使患者更愿意配合治疗。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5-0088-02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已广泛用于临床抗凝治疗。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防。但临床上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常出现皮下出血、硬结及疼痛等不良反应。造成患者紧张甚至恐惧,从而影响患者依从性,不利于疾病的恢复。临床可通过改进注射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患者康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病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在正常范围;②排除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③排除对低分子肝素过敏者;④腹部皮肤完好,色泽正常。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统一使用葛兰史克(天津)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为速碧林,预填充注射器0.3mL/支,生产批号9154),从入住当日起开始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3mL/次,每12h一次。连续治疗5d一次。

1.2.1 对照组 ①排气方式:皮下注射前常规排尽空气;②选择部位:避开脐周2cm,随机选择注射部位;③进针方法: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进针角度30~40°斜刺;④按压时间:注射完毕后迅速拔针并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处3min。

1.2.2 实验组 ①排气方式:按皮下注射操作规程预填充注射器不进行排气,保留空气;②选择部位:采用科室自制“低分子肝素钙注射部位轮换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脐部为中心,将腹部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在分为2个小域点,共8个小域点,分别为A1、A2、A3、A4、B1、B2、B3、B4。以A1为起点皮下注射,顺时针进行,两次注射点间距2cm以上。每次注射后,护士在轮换表上记录注射日期、时间、签全名;③进针方法:护士用左手拇指和实指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形成皱褶,右手持注射器在皱褶的最高点垂直进针,在注射过程中保持注射部位皮肤皱褶;④按压时间:按原进针角度拔针,用棉签按压5~10min,按压力度为皮肤下陷1cm[1]。

1.3 观察指标 ①注射后12h观察局部皮肤情况:皮下出血面积<0.5cm×0.5cm为无出血;0.5cm×0.5cm~1.0cm×1.0cm为轻度出血;1.0cm×1.0cm~2.0cm×2.0cm为中度出血;>2.0cm×2.0cm为重度出血[2]。②皮下硬结:触摸注射部位皮肤感觉弹力下降则有,反之则无[3]。③注射20min内询问患者有无疼痛,采用口述疼痛程度分级评分法[4](verbal descriptors scale, VDS),将疼痛分为5级,0级为不痛,1级为轻度疼痛,2级为中度疼痛,3级为重度疼痛,4级为剧痛,不能忍受。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 对照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50%,其中轻度出血12例,中度出血6例,重度出血2例。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15%,其中轻度出血4例,中度出血2例,无重度出血。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不同注射方法对疼痛情况的影响 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60%,其中轻度疼痛13例,中度疼痛8例,重度疼痛3例,无剧痛。实验组疼痛发生率为37.5%,轻度疼痛为10例,中度疼痛为4例,重度疼痛1例,无剧痛。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不同注射方法对发生硬结的影响 对照组总数40例,发生硬结8例,发生率为20%,实验组总数40例,发生硬结3例,发生率为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腹壁面积大,皮下脂肪多,毛细血管相对少,皮下温度恒定,并且腰脐周围有丰富腹壁脉网,易于低分子肝素钙在脂肪中的吸收[5],因此低分子肝素钙通常采用腹壁皮下注射。由于低分子肝素钙是抗凝剂,常会出现皮下出血、硬结甚至坏死等,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此外,并发症的出现还影响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因此减少皮下出血、硬结甚至坏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改进低分子肝素钙的操作方式尤为重要。

3.1 排气方式 改进后的排气方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表明,改进后的排气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注射时疼痛的发生。低分子肝素钙刺激性强,按常规方法排气后会有少许药液遗留在针尖处,进针后部分药液渗入皮下表浅处刺激末梢神经,增加患者疼痛感。此外,与传统的排气方式相比,改进后的排气方式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局部出血。本研究发现,改进后的排气方式局部出血的发生率为15%,而传统的排气方式局部出血的发生率为50%。这原因可能是改良后的排气方式保留0.1mL空气,保证注射前后针尖部分无药液沾染,避免针头损伤毛细血管而引起局部出血。可见,改进后的排气方式能够减少患者注射时疼痛的发生及局部出血。

3.2 进针方法 改进后的进针方式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处引起的出血及疼痛有重要作用。皮下注射常用的进针方式有斜刺进针和垂直皱褶进针。本研究显示, 垂直皱褶进针能够减少疼痛及出血的发生。这原因可能是:①30°~40°斜刺进针,针头所损伤区域较大,且内外穿刺点不在同一位置,如果按压不当更容易出现皮下出血;②与斜刺进针相比,垂直皱褶进针在注射过程中始终保持皱褶,使毛细血管弯曲,不易被破坏,针头损伤区域较小,垂直皱褶进针距离内脏较斜刺远,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这种进针方式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汤玉琴研究结果表明垂直皱褶进针可减少疼痛的发生,与本研究结果相似[6]。

3.3 选择部位 选择不同部位规律轮换注射可减少硬结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与随机选择注射部位相比,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硬结率明显减少。随机选择注射部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的概率增加,从而增加此部位的药液浓度;容易发生皮下出血和硬结。

3.4 按压时间 适当的按压时间对减少皮下出血有重要价值。正常机体血液凝固的时间需要3mim,如按压时间短,机体尚未发动凝血机制,不能及时凝血,则可形成皮下出血[7]。有文献报道按压10min比较安全[8],适当的延长按压时间可减少出血的发生,同时采用垂直按压穿刺部位效果更佳。

建议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期间应注意:①注射时让患者缓慢呼吸,尽量屏住呼吸,以免针尖随呼吸移动,增加患者的疼痛;②推药液速度不宜过快,快速推药会使局部药物浓度迅速增高,使患者因刺激更加疼痛,并可能形成硬结;③注射后嘱其避免热敷、按揉注射部位[9];④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牙龈等出血情况,密切关注凝血功能的情况,避免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皮下出血加重;⑤体重>100kg或<40kg的患者,估计用量比较困难,可能出现低分子肝素用量不足或出血症状,对这些患者更要加强观察。

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过程中,改进后的注射方法能减少皮下出血及硬结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红岩,程红丽,屈文华.等.低分子肝素钙垂直于倾斜注射效果比较[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07):07.

[2]薛花,刘海荣.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持续时间对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B):71-72.

[3]谢金霞,张海薇.腹壁垂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8,23(6):784-785.

[4]黄凤仙,黎逢弟,林敏.等.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技术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9A):57-58.

[5]沈德婷.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减少皮下出血方法的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30):6643.

[6]汤玉琴.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淤青的防范[J].临床研究,2011,9:6.

[7]莫筱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探讨[J].北方医学,2013,10(8):100-101.

[8]莫贤伦.肾病综合征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操作探讨[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8):38-39.

[9]郝爱玲,宁立立.皮下注射醋酸奥曲肽和低分子肝素钙的方法和护理体会[J].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1):969-971.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为我科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符合以下条件: (1) 年龄30~75岁; (2) 无明显意识障碍; (3) 发病在6~48h; (4) 血压在180/120mmHg以下; (5) 头颅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 (6) 无出血倾向。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1~64岁,平均51.4岁;对照组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39岁~61岁,平均53.6岁。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加复方丹参20mL静脉滴注治疗,同时给予调控血压、降血糖、血脂,降低脑水肿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u,皮下注射,每12h1次,共治疗10d。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与“临床疗效判断标准”[3]由专科医师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分及总体疗效评价。总体评价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同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10d后,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的评价

治疗10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和59.3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

2.3 血流动力学改变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综合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综合指标未见显著差异。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3。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有颅内及脏器出血等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目前溶栓治疗是公认的治疗ACI的有效方法,而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没有颅脑CT设备,使脑梗死患者无法在6h内得也确诊,严重地限制了尿激酶等溶栓药物在超早期的应用,而传统疗法由于其疗效差,无法使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病程在6~48h的患者,其缺血灶尚在扩大,此时抗凝治疗虽对缺血中心区已失去治疗机会,但能改善缺血半暗带区的供血。抗凝疗法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因血液高凝而引起的血管进一步阻塞,改善侧支循环,起到抢救缺血半暗带区、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作用[4]。王建[5]等用ELISA法证实,脑梗死急性期凝血活性显著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相对减弱,为ACI早期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低分子肝素钙是从普通肝素分解或降解而来的小分子片段。相对分子量平均为4000~5000。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抗血栓效果好,出血作用小,生物利用度高,给药方便[6]。大剂量的低分子肝素还可激活纤溶酶原而起溶栓作用[7]。低分子肝素对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8],无须实验室检测,无出血等副作用,只需皮下注射,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红, 张晓燕, 王新德, 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来诊时间和CT确诊时间的观察[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6 (6) :332-335.

[2]陈清棠.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附件3[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2.

[4]吴笃初, 齐健, 姚景莉, 等.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1998, 7 (3) :111-114.

[5]Kay R, Wong KS, Yuy L, et al.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r the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N Engl J Med, 1995, 333 (24) :1588-1589.

[6]韩翔, 董强.低分子肝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采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0, 8 (6) :354.

[7]盛爱珍.低分子肝素在治疗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 1997, 5 (2) :99.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篇4

【摘要】目的 房颤患者心源性脑栓塞(CCE)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分析。 方法 我院2002年至2012年期间共有658例华法林抗凝脂症患者不愿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A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B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CCE出现几率。 结果 A组CCE发生率为5.1%(18/352),B组CCE发生率为9.8%(30/306),两组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 < 0.05)。 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有效的预防华法林抗凝脂症患者的CCE出现几率,适合在临床中不愿接受华法林抗凝疗法的患者使用。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房颤;低分子肝素钠

心源性脑栓塞(CCE)是心脏中脱落栓子伴随血液进入颅内动脉,导致血管急性闭塞而引发的脑部供血障碍,发病迅速,致残致死率较高,医院内的患者并发CCE,则会非常的危险,随时可能死亡。所以,此次研究的就是房颤患者不愿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其他治疗方法,希望可以为这些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为我院2002年至2012年患有华法林抗凝脂症却不肯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共658例,这些患者均有以下特征:1、瓣膜性心脏病合并持续房颤。2、非心脏瓣膜病合并永久性房颤。3、曾今有过高血压、糖尿病历史,年龄在75岁以上。此次研究患者均无肝肾功能障碍或缺失,无活动性溃疡或出血,无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过敏反应,且研究前都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A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连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B组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房颤程度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诊断标准

非瓣膜性心脏病的华法林抗凝指征患者的选择参照2006年ACC/AHA/ESC房颤指南标准,当CHADS2评分≥2分时,建议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1]。所有观察病例均为合并房颤的有心脏病患者,且病程中均有我院或上级医院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证实。所有发生CCE的病例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脑栓塞诊断标准[2]。

1.3 临床表现

静态下发病共37例(77.0%),动态下发病共11例(23.0%)。发生CCE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大多在几秒至几分钟内达到高峰者共42例(87.0%),症状逐渐加重共6例(13.0%)。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偏瘫、意识障碍、失语等症状。

2 结果

A组患者发生CCE共18例(5.1%);B组发生CCE共30例(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2,P < 0.05)。

3 讨论

心房纤颤是CCE的独立危险因素[3]。心房颤动患者突发脑卒中的几率要比普通人高出十几倍[4]。若患者的房颤状态持续超过24小时,那么心房内血流瘀滞、呈现出高凝状态,会产生血栓,房颤本身可以促进凝血活性增加,此类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内源性抗凝血因子蛋白c和蛋白s水平降低,处于前凝血状态[5]。而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AF)或不同程度的窦房结异常活动的病窦综合征表现为心动过缓或过速,血液瘀滞一段时间后,心耳内产生血栓,当窦房结自律性恢复、心房协调收缩时,血栓被推入体循环[6]。

本文对于住院期间有华法林抗凝指征但不愿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高危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的患者较未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患者CCE发生率明显减少(P < 0.05)。目前的临床实践表明,华法林仍是最有效的抗凝药物[7],患者出现华法林抗凝脂症应该采用抗凝治疗是必然的,但是患者需要能够接收此疗法,切愿意接受此疗法。若患者不愿意采用抗凝疗法治疗,则在住院期间,可以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来进行抗凝,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CCE症状,为患者提供一份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曾玉杰,魏冯宁.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现状及新进展[J].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12):922-924.

[2]钟学礼.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Dinh NH,Crijns HJ. Stroke and bleeding as an endpoint in atrial fibrillation studies [J]. J Heart Rhythm,2004,1(Suppl 2):27-30.

[4]周杰.高位房颤合并脑栓塞发病前80例患者抗凝情况的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1(5):49-50.

[5]王海彦.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810.

[6]汪志忠,黎红华,武强.心源性脑栓塞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9):44-46.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篇5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 , 是常见病, 发病突然并反复发作。易导致脑梗死, TIA虽症状不重, 但预后堪忧, 需要积极的药物治疗。此病的发生率很高, 且致残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我们对48例TIA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 治疗, 取得明显效果, 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 期间住院的TIA患者48例, 均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诊断, 每个患者均进行颅脑CT或MRI检查, 住院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48例) , 对照组 (20例) ,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8例;患者的年龄为53~68岁, 平均年龄 (60.12±4.68) 岁。两组基本临床特点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排除以下因素者

(1) 近期有活动性出血及出血倾向;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及白细胞减少; (2) 有严重的肝, 肾功能障碍者; (3) 近期内使用过抗凝或溶栓药物者; (4) 有抗凝药物应用禁忌的排除在外。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变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同时给予常规静点0.9%生理盐水100m L加银杏达莫注射液25m L, 1次/日, 治疗10d, 口服肠溶性阿司匹林;研究组联合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制剂采用商品名速碧林, 葛兰素史克 (天津) 有限公司生产) , 4100IU/次/12h, 腹部脐旁2cm皮下注射, 连用10d, 对照组没有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

1.4 疗效判定

治疗期间详细记录TIA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频率、终止时间;治疗前后凝血像变化;发生脑梗死的人数;两周后评定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是否出现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等。显效:3d内停止发作;有效:1周内控制发作;无效:1周后仍有发作或转化为脑梗死。

1.5 统计学方法

临床疗效用例数 (n) 及有效率 (%) 表示, 凝血像检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P<0.05认为差别显著, 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48例, 有效26例, 显效10例, 无效12例, 有效率为82.8%。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4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研究组TIA停止发作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继续发作及发生脑梗死的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2.2 安全性及治疗的可行性

研究组4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腹壁注射部位出现淤癍, 未见身体其他部位出血, 无1例出现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和牙龈出血, 均未影响继续治疗,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故证实低分子肝素对频发TIA者治疗不仅有效而且可行。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TIA与常规治疗比较有明显优势, 控制TIA急性期的发作及预防6个月内脑梗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工作中经验显示, 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频率相当高, 并且有血管狭窄的患者比无血管狭窄的患者出现卒中的概率显著增高[2]。低分子肝素钙是肝素制剂中的低分子量成分[3], 具有最强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对血小板几乎无作用, 不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出血的副作用少, 一般剂量无需监测, 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 半衰期较普通肝素明显延长[4]。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明显抗因子Xa活性, 轻微抗凝活性, t1/2长, 不明显延长KPTT, 出血不良反应少; (2) 有促进纤溶作用, 其产生的预防性抗血栓作用时间可超过24。 (3) 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 且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其他功能, 很少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 (4) 生物利用度超过90%, 体内不易清除, t1/2为普通肝素的2~3倍[5]。LMWH的以上特点使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抗凝治疗中占有优势, 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抗栓、降纤、防止血小板聚集。作用, 能有效地抑制凝血过程, 是治疗TIA较为理想的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Huang YN, Gao S, Li SW, et al.Vascular lesions in Chinese patients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Neurology, 1997, 48 (2) :524-525.

[3]张凯娜.遮避凝治疗短哲性脑缺血发作39例临床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1, 7 (5) :376-377.

[4]顾迅.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0, 13 (1) :46-47.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4例,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修订诊断标准[3],并经颅脑CT或MR证实。所有入选的研究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61.4±11.7)岁;对照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39~84岁,平均年龄(62.4±12.6)岁。所有研究对象排除包括血小板低于8×1010/L者,有出血史及出血倾向者,严重肝肾疾病、心功能衰竭者以及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者。二组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复方丹参注射液(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980527)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夜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水肿者分别给予降压、降糖、降颅压等相应的治疗处理,疗程14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批号:97008012)5000IU腹部皮下注射,每日2次,疗程14天。

观察治疗前后的神经系统评分和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按照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拟定。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0%;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或死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对结果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以及R×C表单向有序的非参数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系统缺损评分情况

2组神经缺损评分的结果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1)发现: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的组内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2.446,P=0.001),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有所下降;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缺损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414,P=0.016),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组内比较:F=9 2.4 4 6,P=0.0 0 1,组间比较:F=6.414,P=0.016

2.2 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结果分析显示:2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见表2。

Z=2.078,P=0.038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病症之一,也是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占全部脑卒中的80%,致残率较高,给病人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目的是主要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5]。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有所下降;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缺损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两组疗效结果分析显示:2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上述结果显示了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比常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未分级肝素经化学或酶解聚的方法得到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肝素片段或经分级法得到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组分,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一般为3000~8 000,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5 000左右[6]。有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具有以下特点[7]:(1)抗凝血活性因子Xa强、抗凝血活性因子Ⅱa因子弱,抗血栓作用强,出血副作用小;(2)分子量小,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3)不与肝素结合蛋白结合,因此有更稳定的量效关系,按体重给药,控制剂量,不需要进行实验室监测;(4)较少与血小板结合,不易引起血小板减少。凝血酶的激活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低分子肝素有很强的抗凝血活性因子Xa作用,能抑制凝血酶的激活,低分子肝素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暂时性血小板凝块转变成永久性血小板血纤蛋白凝块的发生机率,能改变血液流变特性,降低血液黏度,维持血液正常的流动,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8]。低分子肝素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与其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功能有关。除溶解血栓,使阻塞的侧枝血管再通外,改善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血供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后者能使半暗带的凋亡细胞逆转,恢复正常形态及功能,在临床上则表现神经系统症状逐渐消失,感觉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从而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目前对于应用肝素治疗进展性卒中有一定的争议,认为抗凝治疗对预防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并无帮助。但近年来关于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已有可喜的临床实验[9]。因此肝素可能为治疗进展性卒中较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但需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张刚,程锦泉,彭绩,等.细胞间粘附分子-1基因K469E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2) :168-170

[2] 杨雁雯,王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临床药物,2007;28(9) :558-560

[3] 王新德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379-380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381-383

[5] 王建民,杨国栋,熊华凤,等.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98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学,2005;6(7) :56-57

[6] 廖劲松,郭勇.低分子肝素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2) :175-178

[7] Green D,Hirsh J,Heit J,et al.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A critical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J].Pharmacol Rew,1994;469 (1) :90

[8] 张治云,凌沛学,王凤山 ,等.低分子肝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6;8(1_A):7-9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8年7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PNS患者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17~43岁,平均34.5岁。病程(2.9±2.5)个月,所有病例符合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行肾活检。排除继发性肾病。治疗组与对照组按双盲试验随机分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构成、病程等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良好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强的松1 mg/(kg·d),每日清晨顿服,同时口服潘生丁、肾复康、依那普利、静滴川芎嗪,对症选用利尿剂、降血压、降血脂药物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2500 I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两组治疗4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1)完全缓解:尿蛋白阴性3次以上,24 h尿蛋白定量<200 mg,血清白蛋白正常;(2)显著缓解:24h尿蛋白定量<1 g,3次以上,血清白蛋白显著改善;(3)部分缓解:蛋白尿减轻,24 h尿蛋白定量>3 g,3次以上,血清白蛋白改善;(4)无效:尿蛋白及血清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别或变化不明显[2]。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

2 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注:*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白漏出。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凝血因子Ⅸ、Ⅺ下降,纤维蛋白原,β-血栓球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增加,血小板的粘附和凝聚力增加,抗凝血酶Ⅲ和抗纤溶酶活力降低,利尿剂使血液浓缩,又由于肾病综合征患者脂代谢异常,出现高脂血症,进一步使血粘滞度增加,使血液流动减慢,肾血流量减少[3]。高脂血症加重肾小球损害,肾内血管紧张素Ⅱ增加,使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增加尿蛋

NS伴高凝状态,常见的主要原因有: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平衡失调;血液浓缩和高脂血症;血小板功能亢进;利尿剂及激素的使用。

由于肾病综合征存在高凝状态,而高凝状态常常是作为一个恶性因素促使原发疾病的发展和易出现血栓合并症,因此,抗凝治疗作为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措施之一,至关重要[5]。目前抗凝治疗的药物很多,最常见的有:潘生丁、阿司匹林、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等。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其半衰期长,所以可以每天1~2次皮下注射,其生物利用度高且副作用少[6]。而且还可以抑制血小板和胶原黏附,促进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因子从而保护肾小球的电荷屏障,最终减少尿蛋白的丢失。此外,低分子肝素具有抗炎和抗增殖的作用,可促进系膜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抑制物以预防肾内微血栓的形成。有作者提出可以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来预防肾小球硬化,而且不需定期监测。

通过本临床观察可知,低分了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相关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泼尼松及其他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 IU)皮下注射。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相关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35例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35例有效率为68.57%,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了肝素钙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肾病综合征,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648-650.

[2]陈战瑞,赵铖,黎伟,等.低分予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探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1):73.

[3]张估,谌贻璞,李美华.低分子量肝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作用的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 17:27.

[4]John W,Eikelboom.Low molecular weisht heparins and heparinoids. MJA,2002,177:379-383.

[5]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36-238.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于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对102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患者51例, 男性29例, 女性22例, 年龄44~74岁, 平均年龄 (65.1±12.1) 岁;对照组患者51例, 男性28例, 女性23例, 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 (65.2±12.0) 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2]。主要包括患者要卧床休息, 不能运动;给予患者抗血小板、镇静止痛、硝酸甘油、血压控制等方面的治疗;并要维持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14 d, 观察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低分子肝素钠 (国药准字H20053200) 5000 U/次, 每隔12 h进行皮下注射, 治疗14 d。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治疗效果判定

治愈: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情况有明显的改善, 心功能恢复快;显效: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较好改善, 心功能恢复较快;有效: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改善一般, 心功能恢复一般;无效: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没有改善, 心功能恢复比较慢。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 数值符合正态分布, 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 (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8.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89, P<0.05) 。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疾病, 在治疗上主要是防止心肌梗死面积扩大, 缩小心肌缺血范围的治疗原则, 因此具有这种功效的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研究发现采用瑞替普酶溶栓[3]对改善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是在常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低分子肝素钠可以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入血, 并可以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因此能够降低血液粘滞度, 对抗凝血酶的作用[4]。因此大量的研究均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心肌梗死, 具有很好的效果。该研究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

该研究对比分析常规治疗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心肌梗死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 提高患者的心功能, 达到心功能恢复的功效。而采用常规治疗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方面的效果明显差于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效果, 而且患者的恢复比较快, 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丛树玲[5]研究发现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 而该研究得到的总有效率为98.0%, 均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周金娜[6]等人进行的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方法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该研究得到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个结果。朱明成[7]、王杨光[8]等人均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心肌梗死均得到较好的效果。这些结果和本研究的结果基本吻合, 这也说明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心肌梗死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彦森.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8) :53.

[2]殷翠平.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 (2) :133.

[3]何逢清.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25) :139-140.

[4]王玲.低分子肝素钠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8 (12) :94.

[5]丛树玲, 邹尧媛, 刘晶晶.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17) :340-341.

[6]周金娜, 赵丹宁, 刘兰, 等.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4例[J].医药导报, 2013, 32 (8) :1031-1032.

[7]朱明成.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6) :81-82.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篇9

【关键词】心绞痛;不稳定型;低分子肝素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19-02

冠心病目前是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nl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状态,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因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来延缓冠心病的病程进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值得每位心内科医师探讨。近年笔者在临床中使用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UAP,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住院的UAP患者93例,临床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0年12月制定的标准[1],其中男68例,女25例,患者年龄最小47岁,最大76岁,43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史,14例合并有糖尿病史。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对纳入观察的病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排除半年内有脑出血史,消化道溃疡史,严重贫血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对临床所用药物过敏者。最后纳入观察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绞痛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等治疗,对其中的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合并症患者均给相应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另予以低分子肝素(规格:0.5ml:5000U,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233)5000U/d皮下注射,连续7d。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住院接受治疗半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日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及心率、血压、动态心电图,并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参照姜氏[2]文章中所报道:显效:胸闷、胸痛消失,2周内未再发作,ST段恢复50%以上,T波恢复直立;有效:胸闷、胸痛缓解或消失,2周内仍有心绞痛发作,但频率减少2/3或2/3以上,ST段恢复50%以上,T波双向或变浅;无效:胸闷、胸痛稍缓解或未缓解,仍反复发作,ST段未恢复,甚至加重或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1.5 统计方法:两组计量资料以 ±s表示均数±标准差,完全随机设计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随机分组的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见表2。

心绞痛发作次数(次/d)7.4±2.51.9±1.1△△▲7.2±2.83.1±1.6△△

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min)15.3±6.32.9±1.7△△▲▲14.9±6.85.2±2.8△△

注:①各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P<0.01;②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结果表明:①不管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经内科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均较好;②治疗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说明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3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半月后的疗效情况,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等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机体用力、血流冲击、炎症等因素导致冠状动脉斑块边缘破裂或出现裂隙,使得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并堵塞微血管;随后冠脉管腔狭窄,导致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除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ACEI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显得十分重要。低分子肝素可以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既能起到抗凝的治疗目的,又能改善心肌血供[3]。本研究中,82例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心绞痛发作情况均有明显好转,且治疗组患者心绞痛日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加入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更好的控制心绞痛症状。从整体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差异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整体疗效还是优于对照组。另观察发现治疗组有2例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部位出现轻微淤斑,l例齿龈出血,但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病例,这说明加入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比较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且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但由于我们实验设计欠严谨,纳入观察病例数不多,对其机制研究还欠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J].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2] 姜荣泸,杨启才.通心络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21):2769-2770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6月生殖科接收的先兆流产患者80例, 年龄22~38 (平均30) 岁, 孕次为1~5次, 产次1~3次, 孕周5~26w, 均见阴道不规则出血与不同程度的腹痛, 根据孕周与症状确诊为先兆流产。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病例年龄、孕次、产次、症状、孕周等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 (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0.6ml, 6000IU/支) 6000IU/d腹壁皮下注射。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 阴道无出血, 用药3d后血HCG翻倍增长, B超检查胎儿发育良好, 孕酮值正常, 凝血纤溶检测指标恢复正常后停药。同时给予常规保胎治疗。

1.3 护理

1.3.1 对照组护理

(1) 症状护理:严密观察患者出血量, 并及时准确记录, 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严密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疼痛频率, 并及时准确的记录, 指导患者做深呼吸, 取侧卧位, 避免腹部按压止痛。 (2) 用药护理:注射部位选择下腹部前外侧或后外侧, 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是否出现皮下出血点、牙龈出血等, 发现后立即停药, 向主治医生汇报, 并指导患者做好自我检查。 (3) 失败护理:在用药1w后仍然出现腹痛、阴道出血, 而且情况加重, 血HCG值继续下降, 凝血纤溶检测指标也下降, 表示流产难免, 告知患者, 并做好人工流产前的准备工作[2]。

1.3.2 护理组护理

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以温和的语音安慰鼓励患者, 正确认识先兆流产属于早孕过程中常见病变情况, 积极配合医生是可以很快康复的。出示以往治愈病例及出生健康宝宝照片等, 使患者放松心情, 提高治疗积极性。并播放一些舒缓轻音乐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 (2) 健康指导:为患者安排一个舒适、宽敞、明亮的病房环境, 定期做好室内消毒, 指导患者在出血、腹痛停止数天后开始进行轻微活动, 为孕妇制定食谱, 多饮水, 营养搭配均匀。在怀孕早期与孕36w后尽量避免性生活。指导患者孕16w后定期去医院做产前检查, 再次出现阴道出血、腹痛等, 立即回院复诊。嘱咐患者隔日进行生殖器清洗, 每日更换内裤, 避免与宠物接触。 (3) 电话随访:对患者定期进行电话随访, 询问孕妇的恢复情况, 了解是否再次出现阴道出血、腹痛等, 对疾病进行评估, 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或安排就诊, 督促患者按时来院进行产前检查, 并方便患者随时进行电话咨询[3]。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w后观察患者出血情况、B超、血HCG值、腹痛、凝血纤溶检测指标, 以上指标均恢复正常为显效;B超检查正常, 腹痛消失, 阴道出血减少、凝血纤溶检测指标回升, 血HCG值回升为有效;以上症状均无明显好转或导致难免流产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病例通过不同的护理方法护理后, 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先兆流产是早孕时常见的疾病, 一般是由于孕妇劳累、严重外伤、营养不良等情况引起[4]。对于先兆流产的治疗方法传统以补充孕酮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主, 但此方法是专门针对孕酮低下孕妇, 且临床上失败几率比较大。本护理组对先兆流产孕妇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 并给予有效的护理方法, 大大提高了质量效果, 保证了有效出生率。

低分子肝素钙属于抗凝血药物, 可以改善孕妇血液的高凝状态, 降低血液黏稠度, 避免血栓形成, 保证了胎盘正常血液供应, 促进胎儿健康发育, 降低胎死率, 而且低分子肝素钙的优点是不通过胎盘屏障, 对胎儿没有直接影响[5]。

在治疗过程中针对孕妇的心理变化、用药中注意事项、健康需求、产前检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情、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 患者出院后以电话跟踪了解其健康情况, 指导产前检查等, 提高胎儿成活率。

先兆流产孕妇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 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保证了孕妇与胎儿的健康, 提高了胎儿成活率。

参考文献

[1]李可大, 冷重光, 赵江涛, 等.自拟抗栓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髋、膝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正骨, 2011, 23 (07) :12-16.

[2]张国荣.36例孕妇先兆流产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6) :124-125.

上一篇:糖尿病足护理干预下一篇:企业员工英语培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