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封管

2024-09-20

肝素封管(共7篇)

肝素封管 篇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 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 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 被广泛用于临床[1]。而留置成功的关键在于封管, 即用适量的封管液注入留置针内, 防止套管内凝血, 保持套管通畅。有资料显示, 不同浓度的肝素对封管的效果有一定影响。2007年2月—2007年7月对我科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病人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封管, 观察封管效果, 以探讨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的封管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7月我科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病人180例, 男123例, 女57例;年龄40岁~82岁;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 无出凝血机制障碍。随机分为A、B、C组, 每组60例, 3组病人年龄、病情、穿刺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静脉输注完毕后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封管, A组:采用生理盐水100 mL加入肝素12 500 U (2 mg) 配制成的封管液进行封管;B组:采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入肝素12 500 U (2 mg) 配制成的封管液进行封管;C组:采用生理盐水500 mL加入肝素12 500 U (2 mg) 配制成的封管液进行封管。均用5 mL注射器吸取5 mL配制好的相应的肝素封管液, 消毒肝素帽后, 将注射器针头全部插入肝素帽内, 均匀缓慢注入肝素封管液3 mL~4 mL后, 运用边注射边旋转的退针方法, 注入完毕后再将留置针导管上的导管锁锁上。第2天输液时, 消毒肝素帽后, 将输液器针头直接扎在肝素帽上, 打开留置针导管上的导管锁, 完全打开输液器的调节器, 观察输液是否通畅, 能基本达到第1天输液时的最大输注速度为通管有效。观察并比较3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情况及堵管、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极大方便了医务人员和病人, 它不仅可以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 保护了其他血管, 而且是临床输血、补液、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2], 并可减少护士在输液上的工作量, 使病人能得到更好、更周到的服务。封管是该项技术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 如果方法得当, 可延长留置时间,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反之则可由于局部血栓形成而造成堵管、穿刺部位出血及浅静脉炎。影响成功封管的因素主要包括封管液的选择及封管技术、病人年龄、环境温度、输注药物的性质及浓度等。目前, 临床上常选用肝素盐水、生理盐水封管, 也有应用保养液进行封管的, 其临床效果与肝素封管液相同, 且没有肝素禁忌证[3]。有文献报道, 普通外科住院病人选用生理液水10 mL封管, 堵管率为47%[4]。另有文献报道, 应用肝素盐水封管保留时间较生理盐水长, 主要是增加外源性抗凝药物, 抗凝作用增强, 从而使保留时间相对较长[5]。肝素是由D-葡萄糖胺、L-艾杜糖醛酸及D-葡萄糖醛酸交替组成的粘藻酸双酯钠, 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 延长凝血时间。但用多少剂量肝素封管液封管效果最佳, 国内的报道不一。本研究显示, 250 mL生理盐水加入12 500 U肝素配成的封管液进行封管效果最好, 可减少堵管及针眼出血的发生, 减少了因堵管及针眼出血拔针的例数, 相对延长了留置时间,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减少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因此, 临床上应选用该浓度的封管液封管。每次输液完毕, 封管1次即可维持到第2天再输液, 减少了封管次数, 不影响病人休息、睡眠, 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1支肝素可配成250 mL封管液, 可供全科病人使用, 价格低廉, 使用方便。

参考文献

[1]陈显春, 封悦, 宋爽, 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 :42.

[2]张小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3) :201.

[3]杨藻宸.医用药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519-523.

[4]曹忆妹, 陈妙娟, 王九花, 等.浅静脉穿刺留置针封管液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12) :714-715.

[5]饶庆华, 元凤, 栗暴里, 等.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0) :624.

肝素封管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09年10月我院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肿瘤化疗病人60例, 男32例, 女28例;年龄50岁~60岁;胃癌16例, 直肠癌12例, 肺癌14例, 肝癌6例, 胰腺癌12例;均采用上肢浅静脉穿刺, 采用德国贝朗公司提供的型号为TRCCAN W-CERTO 22G~24G静脉留置针。随机分为A 组和B组, 每组3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穿刺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

组采用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 (肝素12 500 IU+生理盐水100 mL+地塞米松5 mg) 和B组采用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 (肝素31 250 IU+生理盐水250 mL+地塞米松5 mg) 进行封管。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 包括留置情况 (留置时间≤5 d) 、堵管、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1.2.1 封管方法

静脉输液完毕后, 对参与研究的A组、B组病人均用5 mL注射器吸取5 mL配制好的相应的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 将输液器调节器夹闭后从头皮针处接上注射器, 将封管液向留置针内推入1 mL~2 mL, 然后再将头皮针拔至只剩针头斜面留在留置针内, 再正压封管, 在继续封管的过程中, 另一只手将小夹靠近Y接口端夹上, 拔出头皮针。

1.2.2 判定标准

①接上输液装置后, 液体输入不畅或者不能进入留置针为堵管。②参照美国注射护理协会1990年的有关静脉炎的判断标准, 分为3度。Ⅰ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无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呈条索状改变、无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呈条索状改变、有硬结。达到Ⅰ度及Ⅰ度以上标准者均判断为静脉炎, 并拔除留置针[2]。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 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规定为3 d, 按照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的建议, 留置时间为3 d~5 d, 最好不超过1周[3]。有研究显示, 静脉留置针留置72 h~96 h, 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1.82%, 并以静脉血管炎症病理改变为依据推断留置针留置时间最好不超过96 h[4]。有研究认为,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体位及穿刺部位无明显相关性[5], 即留置时间不受穿刺部位及活动影响, 但与封管液浓度有一定关系。本研究显示, A组封管液留置时间较长。肿瘤病人的用药为高渗性且刺激性较强, 对血管的损伤较大, 从而导致留置时间的缩短, 但通过使用合适浓度的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可使留置时间延长。由于地塞米松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细胞, 抑制炎性介质的合成和释放, 从而抑制留置针局部血管对各种理化因素刺激的炎症反应, 减少和延缓了静脉炎的发生, 延长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但是若地塞米松浓度过低则其抗炎作用也不明显。此外, 极少剂量的地塞米松封管, 主要作用于留置针留置血管局部, 全身作用非常小[2]。

本研究显示, A组使用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 (肝素12 500 IU+生理盐水100 mL+地塞米松5 mg) 的封管效果优于B组 (肝素31 250 IU+生理盐水250 mL+地塞米松5 mg) , A组未发生堵管和静脉炎。由于肿瘤化疗病人的用药刺激性较强, 输液量较大, 时间较长, 病人自身的血管条件不好, 就会更易发生堵管或者静脉炎。留置输液过程中, 要告知病人适当活动留置肢体, 以促进静脉回流, 以减少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加强液体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拔掉液体, 重新更换部位, 并用50%的硫酸镁湿敷。鉴于化疗病人存在着长期或间歇用药的问题, 在使用静脉留置针期间, 使用A组浓度的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既可以避免因局部封管液的浓度太低而产生堵管或静脉炎, 又可避免因浓度过高引起出血或引起全身作用。

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极大地方便了医务人员和病人, 它不仅可以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 保护了其他血管, 而且方便了临床用药, 尤其对危重病人, 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时用药,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负荷和压力,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合适的封管液是置管成功的重要环节, 如果对封管液种类和剂量选择得当, 可延长留置时间,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反之则可由于局部血栓形成而造成堵管及浅静脉炎等。本研究显示, 采用肝素12 500 IU+生理盐水100 mL+地塞米松5 mg的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对肿瘤化疗病人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较好, 且价格低廉, 使用方便。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的效果。[方法]将6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 每组30例, A组采用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 (肝素12 500 IU+生理盐水100 mL+地塞米松5 mg) 和B组采用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 (肝素31 250 IU+生理盐水250 mL+地塞米松5 mg) 进行封管。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结果]A组留置时间≤5 d为2例, 无堵管、静脉炎的发生;B组留置时间≤5 d为14例, 发生堵管8例, 静脉炎9例。[结论]采用肝素12500 IU+生理盐水100 mL+地塞米松5 mg的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对肿瘤化疗病人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较好。

关键词: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静脉留置针,封管,肿瘤化疗

参考文献

[1]Schinabeck MK, Ghannoum MA.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diagnosis, treat ment, and prevention[J].Clinical Microbiology Ne-wsletter, 2003, 25 (15) :113-118.

[2]谭小波, 王英, 邓小玲.肝素地塞米松封管预防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 2006, 20 (12A) :3262-3263.

[3]吴青蔓.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19 (3) :216-217.

[4]庚少英, 赵改婷, 高荣花, 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7) :3-5.

肝素封管 篇3

关键词:儿科,静脉留置针,封管,低分子肝素钠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 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 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被普及应用。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国内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不仅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保护穿刺静脉, 而且可以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留置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封管, 封管就是用适量的液体注入留置针, 防止套管内凝血, 保持套管通畅, 其方法较多, 各有优缺点。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封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1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60例患儿, 其中男42例, 女18例;小儿肺炎38例, 小儿腹泻16例, 过敏性紫癜6例;年龄1岁~2岁18例, 2岁~3岁24例, 3岁~5岁18例。所有病例在入院后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均无出、凝血机制障碍。

1.2 方法

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钠组与生理盐水组各30例, 生理盐水组:用5 m L注射器吸取0.9%生理盐水5 m L, 将注射器的针头全部插入肝素帽内, 均匀注入, 运用边推注边旋转的退针方法, 注入完毕后再将留置针导管上的导管锁锁上, 每6 h~8 h重复封管1次, 持续放置巡视情况。低分子肝素钠组:在生理盐水150 m L中加入肝素钠12 500 U (2 mg) 备用, 输液完毕后吸取备用的肝素液5 m L, 用5 m L注射器将针头全部插入肝素帽内, 均匀注入肝素液2~5 m L, 运用边推注边旋转的退针方法, 注入完毕后再将留置针导管上的导管锁锁上, 持续放置巡视情况。

1.3 观察项目

分别观察两种封管方法因局部血栓形成造成的堵管、针眼处出血、浅静脉炎, 留置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例 (%)

3 讨论

静脉留置导管由于外套管所使用的材料具有柔韧性好且对血管刺激小等特征, 故可较长时期留置。套管针的使用, 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 且能够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 便于抢救, 并减少普通头皮针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降低对浅表静脉的损伤, 可减少输液意外感染的概率。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产品, 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 既安全又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小儿血流快, 血液循环时间短, 留置针内药液一旦推入血管即进入循环, 不可能在局部滞留;同时因小儿血管特点, 封管液量过多, 推注时间长, 力量不均可损伤血管内皮, 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 血小板易黏集或内膜反应性炎症, 致血栓性静脉炎形成[1]。因此我们确定封管液量为2~5 m L, 经临床应用观察, 此剂量为肝素的安全有效量。优点为无需重复封管, 一方面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另一方面保护了穿刺静脉, 延长了留置时间。生理盐水封管有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的作用, 可防止血液凝固。人体血液中有抗凝血酶Ⅲ和肝素促使抗凝作用增强, 使生理盐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防止凝血堵管, 当病情危重或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液呈高凝状态, 体内抗凝血功能减弱微循环改变时生理盐水则不足以抗凝[2]。并且由于小儿血管细小, 用生理盐水封管需要每6 h~8 h重复封管1次, 不仅增加了护士工作量、患儿的痛苦、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损伤静脉血管, 缩短留置时间, 不利于治疗及抢救。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应根据病情选用肝素封管, 提高留置效果。

用生理盐水封管, 因其可维持细胞外液的容量及渗透压, 符合生理需求, 简单有效, 避免了患者的出血倾向, 对于2次输液间隔时间短、暂停输液接受检查等可用生理盐水封管。

影响成功封管的因素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封管液的选择及封管的技术;二是患者年龄、环境温度、输注药物的性质等。通过临床观察, 我们发现肝素钠封管效果较好, 既延长了留置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谐了护患关系, 又减少了卫生资源的浪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饶庆华, 王之凤, 李宝丽, 等.小儿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相关问题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5) :329-330.

肝素封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至2009年10月, 我科脑梗死住院患者150例, 其中男80例, 女70例, 年龄45~81岁, 平均年龄63.3岁。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A、B、C3组, 每组各50例, A组患者肝素封管液浓度为50u/mL, B组患者肝素封管液浓度为100u/mL, C组封管液浓度为125u/mL。

1.2 材料

均选用苏州林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 (22G) , 施乐辉医用产品国际贸易 (上海) 有限公司生产的6cm×7cm敷贴, 生理盐水100mL, 12500u配制成浓度分别为50u/mL、100u/mL和125u/mL的肝素盐水。

1.3 方法

A组每次输液结束后用3mL肝素盐水 (每m L含肝素钠50u) 封管, B组每次输液结束后用3mL肝素盐水 (每m L含肝素钠100u) 封管, C组每次输液结束后用3m L肝素盐水 (每m L含肝素钠125u) 封管。3组均采用正压封管, 即推入3mL肝素盐水后, 一手顶住针栓, 另一手将卡子卡在体外塑料管中部固定。3组患者均于16:00左右封管, 次日8:00左右再次输液间隔时间为16h。同时, 为降低静脉留置针堵塞率, 还同时做到 (1) 选择健侧肢体粗直弹性好的血管, 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2)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以免产生微粒黏附在管腔内而堵塞。 (3)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常需要高渗性脱水剂, 在输入此类液体后应先用少许生理盐水冲管, 然后再封管, 避免高渗液体黏附在管腔内并刺激局部血管, 致使管腔堵塞。 (4) 置管前做好解释工作, 置管后交代好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意识障碍或烦躁不安者, 注意患者体位变动, 防止输液管受压或肢体受压等引起静脉压力过高, 导致血液反流到管腔内而堵塞。

1.4 数据处理

应用SPPSS 11.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观察发现, A组堵塞率明显高于B组, B组与C组的堵塞率无明显差异, 见表1。

3 讨论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 属于一种酸性黏多糖, 在体内体外均能延缓或阻止血液凝固, 在肝脏代谢, 经肾脏排出, 半衰期为1~6h, 平均1.5h, 可随剂量增加而延长, 用药过量可致黏膜出血, 关节腔出血和伤口出血等自发性出血等[2]。脑梗死患者多数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此类患者的血液粘稠度高, 血小板的功能明显增强, 导致抗凝活性降低, 使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所以, 选择适宜浓度的肝素封管液, 是置管后防止堵塞的关键。另外有学者认为, 肝素钠封管液用量增加, 可导致针眼出血或过敏等静脉炎的发生率增加[3], 肝素钠封管液浓度越高, 针眼出血率越高。本研究仅C组出现1例针眼出血, A、B2组均未出现针眼出血, 同时3组均未出现过敏反应, 说明3组肝素钠封管液用量少, 绝大部分封管液留在留置针延长管内, 进入体内的肝素钠极少但A、B组更加安全。

本研究证实在使用留置套管针期间封管液浓度 (100u/mL) 即可避免因局部管液浓度过低而产生堵管, 又可避免局部肝素钠封管液浓度过高而导致针眼出血, 特别是对溶栓治疗的患者来说。由此可见, 使用100u/mL肝素钠管液3m L进行封管是脑梗死患者静脉留置针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甘英.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现状[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10) :42.

[2]施雁.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及护理[J].护理杂志, 1997, 12 (3) :237.

肝素封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留置血液透析临时导管以行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0例进行研究, 其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17~81岁, 平均年龄 (39.12±2.3) 岁。所有患者在置管之前均未出现感染症状, 且排除患有血液性疾病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原发性疾病统计:糖尿病肾病7例, 慢性肾炎9例, 高血压肾病3例, 痛风性肾病1例。所有患者的置管部位均为股静脉, 透析2~3次/周。所有患者均了解该研究具体情况, 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书。

1.2 方法

1.2.1 置管

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 然后利用Seldinger插管法进行置管。所有患者使用的均为艾贝尔双腔临时导管 (双腔11.5Fr-16CM) , 利用引导钢丝置入股静脉, 并用缝针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 最后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整个过程要严格控制无菌, 并在血透室内由专业医师负责完成。

1.2.2 封管

所有患者于每次血透后交替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直至内瘘成熟或者退出血透。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的方法为:将5 m L生理盐水加入10万单位尿激酶种, 配成2万单位/m L的浓度。然后取2 m L+普通肝素2 m L (12 500 u) , 于动脉端及静脉端分别用1.5 m L进行封管, 隔2~3 d血透前抽出。肝素盐水封管的方法为:用生理盐水5 m L+普通肝素2 m L (12 500u) , 于动脉端及静脉端分别用1.5 m L进行封管。隔2~3 d血透前抽出。在每次封管后于下次血透时都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情况, 包括血流量不够或者形成血栓。判断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方法为:用20 m L注射器在血液透析前抽吸导管的动脉和静脉端, 如果可以顺利的抽出血液, 则表示导管为通畅状态, 无血栓;如果无法顺利抽出血液, 但在对导管的深度和方向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旋转导管之后, 再用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 可顺利注入导管的, 即说明在导管附壁或者周围形成了纤维鞘;如果完全推注生理盐水的过程中阻力较大, 则说明导管内形成了血栓。也可以行血管彩超来排除导管外血栓的形成。如果出现导管血栓形成或血流量不够, 则需要先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导管溶栓后继续使用于血液透析, 血流速度可以达200~250 m L/min以上, 则提示溶栓成功, 可继续使用, 如果情况严重, 则需要重新进行置管。

1.3 效果观察

统计所有患者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法封管的次数及随后一次透析前及透析过程中出现导管功能不良的次数。统计所有患者用普通肝素盐水法封管的次数及随后一次透析前及透析过程中出现导管功能不良的次数, 并统计两种方法封管后出现出血事件的次数。

导管功能不良事件包括: (1) 导管动、静脉端出现血栓, 导管堵塞。 (2) 透析前抽吸肝素不通畅, 经肝素盐水反复抽吸扔出现血流量不足的情况。

出血事件包括:置管部位出血需要连续更换敷料2次及以上、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球结膜出血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一的录入和分析, 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为两独立样本比率的χ2检验。

2 结果

采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法进行封管124次, 发生出血事件2次, 发生率为1.6%。普通肝素盐水封管法118次。发生出血事件3次, 发生率为2.5%, 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采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法的血栓形成发生率及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肝素盐水封管法,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法的血流量不足发生率较肝素盐水封管法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表示与肝素盐水法的发生率比较, *P<0.05。与肝素盐水法的发生率比较, △P>0.05。

3 讨论

血液透析通过弥散/对流方式, 不断清除患者体内的代谢废物, 保持人体处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态, 并清除多余的水分。在血液透析过程中, 需要具备良好的血管通路, 才能保证透析充分、有效进行。留置血液透析导管为接受维持、规律性血液透析治疗, 但在建立动静脉内瘘方面存在困难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血管通路[3]。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置管时间越长, 越容易出现各种导管功能不良事件, 例如堵塞等, 导致对患者以及透析效果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并影响到导管的实际使用寿命。Hilleman[4]等认为, 导管功能不良是深静脉留置导管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影响透析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为了保证导管的通畅, 保证透析的顺利进行, 需要做好封管工作[5]。

目前, 临床进行常规封管的时候, 大多使用的是肝素盐水封管[6]。肝素是一种硫酸化的糖胺聚糖, 可以结合并催化抗凝血酶Ⅲ, 并对Ⅶa和Ⅵa以及Ⅹa和凝血酶G的活性产生有效的抑制, 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在体内外均能发挥出延缓或者阻止血液凝固的抗凝作用。但是, 在肝素封管的具体浓度和封管频率方面, 目前尚无明确的标准。临床具体应用的过程中, 大多采用低浓度多次封管的方式。但是因为导管使用频率较高, 导管开口便会频繁的暴露在空气中, 并于其他物品发生接触, 导致细菌经管口入侵机体, 引发感染。且较易出现导管堵塞和出血情况的出现。该研究中, 采用肝素盐水封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88%, 其中即有15例 (12.71%) 为血栓形成, 12例 (10.17%) 为血流量不足, 3例 (2.5%) 为出血。近些年来, 临床开始积极的采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的方式进行常规封管。其中, 尿激酶可以溶解血栓溶, 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预防血栓的形成, 与肝素共同使用, 可以发挥出协同效应[7]。该研究最终结果显示, 采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 仅有5例出现血栓形成, 8例出现血流量不足,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48%, 显著低于肝素盐水封管法的22.88%。可见, 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法封管的效果优于肝素盐水法, 可以有效地减少导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 (1) 在利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进行常规封管的时候, 需要由医生开具医嘱, 护理人员要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执行。 (2) 必须提前告知患者使用尿激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出血风险, 可能会出现牙龈出血、鼻衄或黑便等, 并有患者签署知情书后, 方可开始执行。 (3)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要禁用。该研究患者入组前经严格排除患有血液性疾病以及凝血功能异常。 (4) 护理人员在封管的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按照导管所标示的容积推注封管液量, 且注液速度要快, 并迅速对导管进行夹闭, 以保持正压封管, 防止出现血液反流的情况。 (5) 定期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 并做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 严禁在导管内进行输血、输液。并注意保持创口的干燥、卫生, 避免出现牵拉等[8]。而且, 导管功能是否正常也会对护患关系造成较大的影响。一些患者会认为出现各种导管不良事件是护理人员护理不当造成的, 因此出现焦虑和恐惧。而采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 加上护理人员耐心的解释和宣教工作, 可以或者患者的良好配合, 保证较长时间的安全留置, 有效的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心。从而维持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有效减轻患者在经济方面的负担。 (6) 在为患者接管、封管、换药的过程中, 医务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 做好对患者局部皮肤、导管和空气的消毒工作, 并尽量减少打开导管的次数, 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出现。

综上所述, 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用于血液透析导管常规封管, 可以减少血液透析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安全简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用于血液透析临时导管常规封管的作用。方法 从该院血液透析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留置血液透析临时导管以行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0例进行研究, 均采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和肝素盐水封管两种方法进行交替常规封管。观察记录两种方法的导管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的次数, 及出血事件发生的次数,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采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法进行封管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6%, 普通肝素盐水封管法为2.5%, 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法的血流量不足发生率为6.45%, 普通肝素盐水封管法为10.17%, 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法的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03%, 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48%, 均显著低于肝素盐水封管法的12.71%和22.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用于血液透析临时导管常规封管, 可以减少血液透析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安全简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尿激酶,肝素,血液透析导管,常规封管

参考文献

[1]张晓玲, 付善萍.头孢噻肟钠联合阿奇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9) :2169-2171.

[2]葛卉玲, 张丽, 张晓玲, 等.两种不同封管法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中的比较[J].吉林医学, 2011, 32 (18) :3670.

[3]窦海川, 崔明姬, 王红月, 等.抗生素封管与单纯肝素封管预防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效果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8) :1717-1718.

[4]Hilleman DE, Dunlay RW, Packard KA.Peteplase for dysfuncition hemadialysis catheter[J].Pharmacotherapy, 2003, 23 (2) :137-141.

[5]夏芳, 付影, 陈天华, 等.不同抗凝方式对预防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 (31) :63-65.

[6]姜振华, 任玉卿, 杨喜荣, 等.高浓度肝素封管周期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 (22) :58-60.

[7]蔡晓燕, 潘蓉, 刘玉玲, 等.定期尿激酶加肝素停留封管对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7) :640-642.

肝素封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组232例,均使用BD正压接头,对照组232例,使用常规传统的稀释肝素钠盐水在点滴前后静推,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别。

1.2 方法

穿刺前先将Y型留置针及正压接头从包装盒取出,取掉保护帽并连接好。再将配套点滴管去掉头皮针常规消毒后连接正压接头。如每次输液前确定留置针在血管内,接好接头后稍用力挤压输液器莫非管,见开始正常输入后即可。挤压前应先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有思想准备,告知患者挤压可能有轻微的胀痛感。

2 结果

试验组232例,其中228例未发生阻塞,3例发生不完全阻塞,经用稀释肝素钠静推后留置通畅,能正常进行静脉滴注,1例发生完全阻塞。

3 讨论

3.1 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是导致卫生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随着安全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重视,正压接头的应用减少了针头的使用频率,使之相关的针刺减少,为了提高工作安全保障,操作简单,无需再定时封管,每日只需用碘酒消毒接头,连接输液器即可,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减少了输液封管使用肝素帽、空针等耗材,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2 局部静脉炎发生减少

使用密闭的无针输液系统可避免针头反复穿刺肝素阻塞,小微粒进入空管造成热源反应,可减少患者在连接肝素帽插入头皮针等操作中意外感染的概率,从而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3.3 保障患者健康

在减少护士工作量的同时,也保障了患者的健康,特别是某些凝血机制差,不宜使用肝素钠的某些出血性疾病及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

3.4 有效减少留置针阻塞

BD正压接头利用正压,减少血液阻塞现象,仅1例发生完全阻塞。

使用BD正压接头有着使用方便,操作简单,预防血液性传染病,减少导管阻塞,无需针头连接,完全可以预防针刺伤,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患者,又减少了护士在操作中被血液污染的危险。当正压拔除输液接头后,接头可弹上自然封闭,防止血液回流。

4 注意事项

肝素封管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2008年5月我院接受深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6~80岁,平均(46.5±4.5)岁。60例血液透析患者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炎28例,糖尿病肾病11例,药物性肾损害4例,高血压肾损害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对囊肾2例。60例患者在建立血管通路置管前凝血功能均正常。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封管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美国ARROW公司的双腔导管。(1)置管:置管前常规消毒、铺巾,患者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选择颈内静脉穿刺点,置入双腔管,置管成功后缝合固定,无菌敷料覆盖。(2)上机:观察局部无出血情况,将血透置管各腔内的液体采用5 m L注射器回抽,并用20 m L 0.9%氯化钠溶液脉冲式冲洗两腔,即可连接透析管道开始透析。透析频度根据患者的病情设定,一般为1周2~3次。(3)封管:60例患者在血液透析结束时均分别自血透导管动、静脉端快速脉冲式推入20 m L 0.9%氯化钠溶液,以彻底冲洗导管内残存的血液。然后分别向导管动、静脉腔内正压注入相应浓度的肝素。其中,对照组用含肝素钠10 000 U的0.9%氯化钠溶液2.7 m L封管。观察组用纯肝素钠封管,由导管动脉端注入1.3 m L,静脉端注入1.4 m L。封管后关闭导管夹,用一次性肝素帽封闭管口,导管外用纱布包裹,妥善固定。

1.3 护理

两组患者深静脉置管期间均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方法为:

1.3.1 深静脉置管时的护理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配合治疗。充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心率、血压、有无出血倾向等。置管过程中询问患者感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置管后注意观察创口有无渗血、血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2 透析期间导管的护理

(1)换药:每次透析时用0.5%碘伏严格消毒创口周围皮肤,更换无菌敷料,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敷料或纱布覆盖,有研究表明透明敷料比棉质敷料更易导致感染[2]。当敷料潮湿、松动、变形时应立即更换并妥善固定。(2)导管使用: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用0.5%碘伏消毒导管口及周围,用5 m L注射器抽出导管内保留的封管液及部分残血,再注入首剂肝素,连接血路管开始透析治疗。治疗结束时按上述方法封管,迅速关闭导管夹,使管腔内保持一定的压力,防止血液进入导管。

1.3.3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导管堵塞:导管内形成血栓,与导管内肝素浓度不够、导管使用时间过长有关。当抽吸导管不通畅时,可更换20 m L注射器,以加大吸力抽出血栓。如出现导管血栓堵塞,多为导管侧孔血栓或蛋白鞘膜形成,严禁用生理盐水正压推注,以防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造成栓塞,应采用尿激酶溶栓处理[3],可用尿激酶5~10万U加生理盐水2~3 m L导管内溶栓,边回抽空气边注入液体,保留15~20 min后再回抽被溶解的血凝块,可恢复导管功能。(2)血流量不足:透析过程中出现血流量小于150 m L/min即为血流量不足。首次使用时出现是由于导管刺激血管壁造成血管痉挛所致,可先以低血流量透析,然后逐渐加大血流量[4]。导管非首次使用且无打折及受压,仍出现血流量不足,可能是导管尖端紧贴于血管壁上,多与患者头颈部移动、咳嗽等牵拉导管及连续的负压吸引有关[5]。可改变导管位置,使其不再贴壁,也可短时交换导管动、静脉端改善血流量。(3)感染:由于造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来自皮肤、导管口等处[6],因此,严格无菌操作及正确的使用方法是防止导管感染的关键。透析时常规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一旦怀疑导管发生感染应停止使用,进行血液和(或)分泌物病原学培养,如结果阳性,应选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应拔除导管,另选择穿刺点重新置管,以维持透析治疗。

1.3.4 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置管局部清洁干燥。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不宜另做它用,如抽血、输液等,以防堵塞。

1.4 观察指标

(1)深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即血液透析治疗正常血流量的中心静脉血透导管的留置最长天数;(2)出血情况,包括穿刺局部的渗血和其他部位出血情况;(3)堵管情况,即血透导管动、静脉端管腔内出现凝血,血液透析前反复抽吸血流不畅;(4)血流量不足发生情况,即透析血流量小于100 m L/min。(5)凝血功能,血液透析患者在封管结束后,采上肢外周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所得数据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显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封管效果比较

对照组30例发生导管堵塞6例,血流量不足6例;观察组30例发生导管堵塞1例,血流量不足1例,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导管感染。在导管留置时间上,观察组平均保留(37.67±14.37)d,长于对照组的(21.96±16.3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处渗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在封管结束后检测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建立并维护好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的重要保证。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是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主要方法,但是如血管通路不畅,引起其他并发症可导致导管留置寿命减少,从而使血液透析无法顺利,影响患者的治疗。其中,深静脉留置导管堵塞是导致导管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可能与导管腔内血液残留形成血栓有关。临床上一般采用肝素进行封管,是血液透析中最常用的抗凝方法。肝素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可以干扰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从而发挥抗凝血活性。其价格便宜,方法简单且临床应用时间长,因此,其作为封管液被广泛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但是,对于采用何种浓度的肝素进行封管,各家学者意见不一。本文观察组患者采取纯肝素封管,研究结果显示,纯肝素封管方法使导管血栓形成堵塞的现象明显减少,因纯肝素可对管腔内的残留血液有较强的抗凝作用,降低了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导管护理,包括深静脉置管时的护理、透析期间导管的护理,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并进行健康宣教,对于防止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血透管腔内残留的血液减少,使细菌缺少了生长繁殖的基质,而纯肝素封管避免了频繁的封管操作,进而减少了动、静脉端借口打开的机会,增强了管路的密闭性,从而使感染的机会降低,显著降低了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有研究报道,采用肝素封管可能导致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7,8]。其原因可能是封管液量过少,导致导管头端至开口处可能出现无肝素充填的现象,如果血液逆流,就有可能在头端形成血栓,导致血管血流不畅甚至堵塞;而如果封管液量过多,可使过多的肝素进入血循环,从而引起出血相关并发症。因此,掌握适宜的封管液量是避免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关键。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纯肝素钠封管,由导管动脉端注入1.3 m L,静脉端注入1.4 m L,与对照组采用含肝素钠10 000 U的0.9%氯化钠溶液2.7 m L封管相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无明显差异,说明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对患者的血液凝血指标无明显的不良影响,表明纯肝素封管未增加血液透析患者出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纯肝素作为深静脉留置导管封管液,同时加强导管的护理,可延长导管使用的时间,降低导管堵塞及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且不增加出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Santoro A,Canova C,Freyrie A,et al.Vascular access for hemodialysis[J].J Nephrol,2006,19:259.

[2]高玉芬,鲍霞.如何预防院内感染[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9):413-415.

[3]黄晓光,李荣山.中心静脉双腔管纯肝素封管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7):506.

[4]黄新武.深静脉留置导管的运用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B):74-75.

[5]张涤华,郑智华,许元文,等.深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6,5(2):72-74.

[6]张琳西.中央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病机理及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25.

[7]李新梅,侯娟,张小丽,等.深静脉留置导管行血液净化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6):520-521.

上一篇:仓储应用下一篇:防污措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