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皮下积液

2024-07-01

顽固性皮下积液(共7篇)

顽固性皮下积液 篇1

乳腺癌是威胁我国女性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有4万多妇女死于乳腺癌[1]。外科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早期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如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5%~20%,甚至可高达35%以上[3],严重影响伤口愈合,使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不能按期进行,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特别是长期顽固性皮下积液,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皮下积液的临床处理方法主要是局部压迫、穿刺抽液、重新留置引流、硬化治疗、手术等。我科采用滑石粉混悬液注入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区并加压包扎,促使皮肤与胸壁粘连,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本中心三病区共实施乳腺癌手术患者476例,男2例,女474例,年龄24~82岁,其中乳腺癌根治术1例,改良根治术297例,乳房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147例,保乳+腋淋巴结清扫术20例,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8例,单纯乳腺切除术3例,除8例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外,术后分别于胸骨旁和/或腋窝各放置引流管一根,连接负压引流器。伤口给予胸带加压包扎固定,并嘱患者患肢肩关节制动。发生皮下积液23例,18例经局部压迫、穿刺抽液或重新留置引流,均于1个月内愈合。5例经上述处理持续不愈,>2个月持续引流,引流量>30ml/24h。

1.2 方法

用医用滑石粉5g高温灭菌,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20ml,充分混匀后制备成混悬液,穿刺抽空皮下积液后留置穿刺针头,将滑石粉混悬液注入积液腔,量为穿刺液体量的1/3~1/2即可,并用手指轻轻按摩使混悬液与积液腔充分接触,留置30min后抽空并局部加压包扎。

1.3 临床治愈标准引流量<10ml/24h。拔除引流管后未出现皮下积液。

2 结果

5例患者经治疗后,第2天引流量明显减少4例,效果不明显1例,于第2天重复注入滑石粉混悬液1次,于次日引流量减少。5例患者经治疗均于1周内拔除引流管,未再出现皮下积液。

5例患者其中2例患者出现了高热,体温>39℃,3例患者出现轻微的体温升高,在37.5℃~38℃之间。5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胸壁疼痛;1例患者出现了胸壁局部皮肤红肿。上述症状经对症处理,症状逐渐消失。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乳腺癌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使患者精神负担极重,表现出焦虑、沮丧、挑剔、情绪低落等心理状况,医护人员给予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治疗方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尽可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合理要求,以取得理解和信任,便于更好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引流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折叠、扭曲受压和脱落,引流袋位置低于切口,防止引流液反流,及时挤压引流管,预防引流管堵塞。观察引流液的形状、颜色和量,准确记录24h引流量。

3.3 发热和疼痛的护理

滑石粉混悬液注入积液腔,在局部形成炎症反应,患者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和胸壁疼痛。护士应告知体温升高和疼痛的原因,给予心理安慰和对症处理。体温>38.5℃者,遵医嘱应用药物降温,并监测其体温变化。体温<38.5℃者,嘱其多饮水,给予温水或酒精擦浴。依据胸壁疼痛的程度,给予局部热敷或和理疗。随着炎症反应的变化,患者体温于3d后趋于正常,胸壁疼痛逐渐消失。

4 小结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临床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虽然不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但却可能增加切口张力,使皮肤失去弹性,影响皮瓣血运,延迟切口愈合,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并可导致上肢淋巴水肿,皮瓣坏死,推迟术后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措施的实施,增加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4]。有报道认为皮下积液的性质为渗出液,术区局部炎性渗出时间的延长及程度的加强是其形成的原因[5]。目前国内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压包扎、通畅引流或积液局部注射器抽吸等,对于绝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但少部分患者使用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形成顽固性皮下积液,病程长达1个月,甚至2个月以上。

滑石性寒,内服具有利水通淋、清解暑热之功,外用有清热收涩之效。滑石粉作为一种胸膜粘连剂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行胸膜粘连术等方面。一般认为,一次注入滑石粉5g是安全的[6]。据文献报道,滑石粉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无菌性炎症,促进渗出创面粘连,有闭合淋巴管的作用,可有效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淋巴漏及其所致积液[7]。我科采用滑石粉混悬液注入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区并加压包扎,促使皮肤与胸壁粘连,取得了满意疗效,治愈率达100%。且治疗中出现的发热,胸壁疼痛,通过对症处理,症状易于缓解消失。故滑石粉混悬液治疗乳腺癌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安全有效、易于护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万德森,戎铁华,曾益新,等.临床肿瘤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00.

[2]刘妮妮,公文珍,悦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8C):2190-2191.

[3]蒋国梁.现代临床肿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81.

[4]张国超,王文跃.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现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1,25(1):47-49.

[5]宋方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性质及原因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58(3):319.

[6]杨兆辉,杨晶,林殿杰.胸膜固定术硬化剂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5,37(4):68-69.

[7]罗轲.杨海松.邓英蕾.滑石粉混悬液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漏34例[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5(4):431-432.

顽固性皮下积液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5~56 (平均41±11.6) 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其中浸润性小叶癌15例, 黏液腺癌6例, 浸润性导管癌29例。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其中纵切口18例, 横切口32例, 均为电刀切除, 均发生皮下积液。

1.2 治疗方法

50例患者均由同一医生进行治疗, 患者行全乳切除并胸大肌筋膜外科切除, 将全乳解剖至腋窝, 行淋巴结清扫缝合前将残留脂肪组织清除, 患者手术创面彻底止血后, 放置2根引流管, 采用负压持续吸引, 并在胸外轻柔、均匀加压[2], 一般在术后第2d换药一次。需要注意的是换药室切记不能推动皮瓣, 若无皮下积液发生, 1周后可拔出引流管, 如发生皮下积液, 进行穿刺抽吸, 采用无菌注射器析出积液, 并根据情况调整引流管位置, 定时冲洗引流管, 保证引流管的通畅, 后轻度加压包扎, 之后隔日换药, 多次穿刺抽吸, 并注意营养支持等治疗, 操作时需要严格无菌技术, 防止再次感染。

2 结果

50例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均痊愈, 其中穿刺抽吸45例, 敞开引流2例, 置管引流3例。术后7~14d痊愈, 术后随访, 50例患者均未再次发生皮下积液。

3 讨论

临床经验表明, 手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治疗的最为常用的方法, 这是因为改良根治术能将整个乳腺、胸大肌筋膜、周围的脂肪淋巴组织等一并清除。由于其切除的范围较大, 术后容易发生皮下积液。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表现为积液部位肿胀, 手触之有明显波动感, 如果积液范围较大, 则表现为大面积的皮瓣漂浮[3]。引起皮下积液的原因一般为:切除面积比较大, 止血不彻底, 形成皮下积血;术中高频电刀的使用造成组织浅表烧伤, 使组织的血运功能变差, 进而发生无菌性坏死, 乳房的淋巴网比较丰富, 术中如未能逐一结扎, 可能会形成淋巴瘘;术后引流管拔出过早, 患者肩关节过早进行外展活动等。

经上述临床实践证实, 要想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机率,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充分结扎血管、淋巴管, 减少血液和淋巴液的渗出;在允许的范围内降低电刀的功率, 减少组织烧伤的机率;合理设计皮瓣, 避免皮瓣分离范围过大和皮瓣下皮下脂肪厚薄不均;胸带包扎适当加压, 不可包扎过紧[5]。 患者如果在术后出现皮下积液, 医生也不必惊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 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单纯的皮下积液可经过严格无菌操作的多次穿刺抽吸治愈[4], 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堵塞, 可以用注射器推入适量生理盐水[6], 冲开堵塞处。若积液较多时, 可插入头端多孔的输液管到积液腔中引流, 如果患者出现合并皮瓣坏死时, 应剪除坏死组织, 小量多次引流。

综上所述, 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整体观念,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可以积极预防[7], 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注意每个操作的细节, 需要注意的步骤是术中止血彻底、淋巴管牢靠结扎、皮瓣分离得当、血液循环正常、术后合理有效引流和适度加压包扎。一般情况下, 只要注意以上几点, 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机率将大大降低。如果术后出现皮下积液, 也及时进行治疗, 通过采用注射器反复穿刺引流和抗炎、营养支持等方法, 患者一般一周左右均可痊愈, 且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后续治疗[8], 使患者能在医生的帮助下按计划完成治疗。医生应在手术中严格操作过程, 术后严密观察, 力求减轻患者的痛苦, 帮助患者早日出院。

参考文献

[1]黄劲松, 吴桂泉, 秦慈舜, 等.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0) :66-67.

[2]古风, 何道理.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9, 24:59.

[3]杨建玲, 郭华, 尚琴燕.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不同处置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8, 5:55-56.

[4]许小松, 姜军, 吴超, 等.多点固定缝合皮瓣与胸壁控制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J].中国厂矿医学, 2008, 21 (1) :37.

[5]吴亚琴, 张丽华.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一些关键护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10) :72.

[6]聂磊, 康俊升, 王炎, 等.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J].实用医药杂志, 2004, 21 (4) :322.

[7]杨裕志, 朱俊, 王伦保.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J].临床医学实践, 2005, 5 (9) :688-689.

顽固性皮下积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96例, 年龄32~70岁, 平均年龄46.5岁

1.2 方法

采取从手术切口选择、术中保留皮瓣的厚度、术中电刀游离皮瓣的功率选择及操作注意事项、术中尽可能结扎淋巴管、皮瓣张力较大时术中近切缘皮瓣网状开窗和即刻植皮、术后留置双管负压引流、早期除去加压包扎、选择合适的拔管时间、术后皮下积液的及时处理、术后皮瓣坏死的处理等防治措施, 做了一系列改良。

2 结果

术后发生皮下积液29例, 发生率30.1%, 均在30d内愈合;皮瓣坏死8例, 发生率8.3%, 除1例合并糖尿病愈合时间58天, 其余均在40d内愈合。

3 讨论

3.1 皮瓣坏死

皮瓣坏死多发生于切缘及局部皮瓣过薄、血运差的部位。皮瓣坏死的发生主要与皮瓣太大、太薄、皮瓣张力过大、皮下积液、电刀灼伤、局部加压包扎过紧及患者全身状况等有关[1,2], 分析其原因均为局部皮瓣血运不良所致。因此, 为尽量避免发生皮瓣坏死我们应做到术前充分估计病情、合理设计手术方案、根据肿瘤部位正确选择切口方向。一般情况下胸壁横切口较能减缓皮瓣张力, 手术时皮肤切除过多, 缝合时张力过大, 致皮肤血液循环欠佳, 导致皮瓣坏死。在术前设定皮肤切除范围时, 应以双掌提起乳腺后, 掌缘能够对合为准。术中游离皮瓣可使用手术刀或电刀锐性游离。使用电刀时, 有学者认为在20~40 W为宜[3]。另电凝可致脂肪液化和胸大肌烧伤致术后渗出增多, 致皮下积液, 影响术后皮瓣侧枝循环的再建。皮瓣不应过薄或过厚, 术中皮瓣游离过薄, 毛细血管网被破坏, 致使皮瓣缺乏来自皮下脂肪组织的血管供应, 从而导致皮瓣坏死;皮瓣应在皮肤与皮下筋膜之间进行游离, 以不遗漏乳腺组织为宜。有资料建议皮瓣边缘厚度以1~2 mm、基底部厚度5~6 mm为宜[3]。个人认为皮瓣保留厚度应以术者工作经验具体而定, 原则近肿瘤部位越薄越好, 远离肿瘤部位可以适当增厚。皮瓣开窗即有利于术后渗液的渗出, 又可有效减轻皮瓣张力, 减少术中植皮, 本组6例经皮瓣开窗后均一期愈合, 从而避免了术中植皮。但皮瓣张力明显较大时, 应术中植皮。植皮皮源可采用切除标本上远离肿瘤部位的正常皮肤, 本组3例, 术后观察1~2年, 均未发现植皮皮瓣癌残留造成的局部癌复发。术后加压包扎时压力应均匀一致, 术后第一天即换药观察, 了解皮瓣血运, 需要时术后前三天可连续换药, 根据皮瓣血运情况决定去除加压包扎的时间, 一般3 d后去除加压包扎。一旦发生皮瓣坏死则需增加换药次数。对于已出现皮瓣坏死但程度较轻, 面积较小的切口, 换药后多可自行修复;而皮瓣坏死较重、面积较大, 皮肤呈暗红色甚至紫黑色的患者则需每日换药清创, 75%酒精湿敷, 让创面干燥。同时辅以去腐生肌的中成药物如美宝湿润烧伤膏、溃疡粉等, 根据创面渗出情况选用膏剂或粉剂。可有效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3.2 皮下积液

皮下积液的主要成分是淋巴液和创面渗液。在手术过程中, 大量的淋巴管被切断, 导致术后淋巴液漏, 多不易自行闭合。为防止手术结扎不力形成的淋巴漏, 切断的组织尽量结扎, 较粗的淋巴管离断后必须结扎。另外手术创面大, 术后创面渗液也较多, 因引流管硬度不够、引流管置入部位不当、引流管阻塞、扭曲、折叠均可使切口内液体无法排出造成皮下积液;因乳腺淋巴回流的解剖关系, 皮下积液的好发部位是腋窝、锁骨下、胸骨旁和肋弓处。双管负压引流, 一根置于腋窝处, 沿背阔肌前缘走行从外侧皮瓣戳孔引出;第二根置于锁骨下, 沿胸廓内缘向下走行, 于切口下端引出, 沿途剪有多个侧孔, 很好的引流了腋窝、锁骨下、胸骨旁和肋弓易发生积液位置的液体。另外, 术中对于较肥胖的患者在接近术野四周边缘时可使皮瓣稍微加厚, 以防止由于脂肪层忽然中断而出现的锁骨下、胸骨旁或肋弓出现的皮下积液。皮瓣与胸壁贴合不紧, 也是皮下积液的一个主要原因。术中关闭皮肤切口时, 注意皮瓣张力, 不要勉强缝合, 这样会使皮瓣与胸壁贴合不紧, 形成潜在腔隙。术毕加压包扎时, 要注意受力均匀, 受力不均易致压力小的皮瓣区皮下积液。

综上所述, 采取改良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不但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也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术后的后续治疗, 能够及时实施。本组的病例数过少, 改良措施疗效有待增加样本继续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采取从手术切口选择、术中保留皮瓣的厚度、术中电刀游离皮瓣的功率选择及操作注意事项、术中尽可能结扎淋巴管、皮瓣张力较大时术中近切缘皮瓣网状开窗和即刻植皮、术后留置双管负压引流、早期除去加压包扎、选择合适的拔管时间、术后发现皮下积液及时处理、术后皮瓣坏死的处理等一系列改进措施, 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果 采取措施, 经适当处理及治疗后, 治疗周期缩短, 均在短期内治愈。结论 以上措施在保护皮瓣血运、减少术后渗出、减少淋巴漏、减少皮瓣张力、通畅引流减少积液有积极意义, 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志强, 金锡御.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8.

[2]蓝瑚, 夏穗生.外科手术失误及处理[M].2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8:99.

顽固性皮下积液 篇4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护理措施

乳腺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会导致一系列术后并发症 (如伤口感染和皮下积液等) , 为了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作者回顾性总结河南省柘城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40例资料,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40例资料, 年龄范围为30~52岁, 平均年龄为 (48.4±15.3) 岁, 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资料对象经病理性诊断确诊为乳腺癌患者, 其中有18例患者为单纯的浸润性导管癌, 有12例为单纯的浸润性小叶癌, 10例为导管原位癌, 40例资料分为两组:手术治疗后常规护理的20例资料为对照组, 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的20例资料为观察组, 两组乳腺癌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 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进行护理:对照组20例资料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负压引流, 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存在弯曲、折叠或者其他可能会引起堵塞的现象并及时清除引流瓶内积液。其次, 对患者的包扎应该以患者的耐受程度针对性进行, 在患者感觉不到疼痛的情况下严密包扎, 另外, 为了能够使患者皮下的渗出物能得到及时引流, 可以在加压包扎的基础上, 用手沿着液体流出的方向适当挤压。最后,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必要的, 要多与患者沟通, 及时了解其疑虑并进行解答, 防止患者出现抑郁等较大的情绪波动, 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情况。

1.3 评价标准

根据琚庆英等对皮下积液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积液低于10 ml的为少量, 10~30 ml的为中量, 超过30 ml的为大量。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方法选择卡方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20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有2例患者 (10%) 出现少量皮下积液现象, 中量皮下积液现象0例, 大量皮下积液现象0例;对照组20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有5例患者 (25%) 出现少量皮下积液现象, 中量皮下积液现象3例 (15%) , 大量皮下积液现象1例 (5%)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由本研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 其仅有2例患者出现少量的皮下积液现象, 说明系统的, 科学的护理对减少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积液的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淋巴渗出积液, 二是渗血。淋巴渗出积液的发生多是由于淋巴管瘘而导致的, 而渗血主要是由于手术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止血造成的[1,2]。

作者分析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在对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时不可避免的损伤淋巴管, 导致淋巴管瘘而引起淋巴渗出积液。二是患者术后引流护理方法不适当, 引流管位置不合适或者由于缺乏严密的监督护理导致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引流管堵塞现象会导致皮下积液的增多。三是对引流管拔出时机判断失误, 过早的拔出引流管可能会使刚刚形成的止血痂脱离而导致二次渗液。另外, 患者的术后营养和活动情况均会对渗液现象造成一定的影响[3]。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皮下积液虽然属于较轻的术后并发症, 但这类症状会延迟患者的术后康复出院时间,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术后感染发生的几率[4], 因此对乳腺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也能够为社会节约一定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开蒂.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山东医药, 2012, 52 (29) :32.

[2]琚庆英, 牛贺斌, 杨燕, 等.持续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术后预防皮下积液的应用体会.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z2) :89-90.

[3]赖万强, 凌雪君, 毛献双, 等.自制须条状引流管防治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9) :2950-2951.

顽固性皮下积液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均为女性, 年龄36~75岁, 平均 (51±8) 岁, 均为临床II~III期患者, 其中II期34例, III期10例;44例均行改良根治术;纵切口22例, 横切口22例;电刀切除37例, 手术刀7例。44例均在腋窝、胸壁各放置引流管1根, 5~7d引流量<20m L时拔除。

1.2 临床表现

积液部位肿胀38例, 有波动感者12例, 大面积皮瓣浮起4例, 血性积液皮瓣青紫者4例, 伴感染有红肿热痛表现者3例, 44例均行诊断性穿刺确诊。

1.3 治疗及结果

本组44例中有9例于把引流管前发现皮下积液, 均行单次或多次穿刺抽吸后治愈;34例于拔管后发现皮下积液, 5例行切开引流或重新置管引流治愈, 其中1例为顽固性皮下积液, 经置管引流7周治愈, 其余均行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治愈。

2 讨论

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其虽不算严重, 但延长了病人住院时间、推迟了术后的综合治疗。其主要形成原因如下:手术创面大、术后渗血较多、淋巴液漏出较多、引流不畅、死腔形成、电刀的使用、合并感染、引流管拔除时间及吸引压力等。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做好术前准备, 注意凝血功能, 并做好手术野及同侧腋窝皮肤准备。 (2) 术中尽量使用手术刀游离皮瓣, 使用手术刀尽量以“切”为主“凝”为辅, 避免大量灼伤脂肪组织。 (3) 皮瓣范围不宜过大。 (4) 术中充分结扎血管及淋巴管, 减少血液及淋巴液的渗出。 (5) 保持良好有效的引流:引流管软硬、粗细适度, 位置正确, 保持通畅及负压。 (6) 创面用小纱布团均匀加压包扎, 注意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供及引流。 (7) 术后避免早期肩部活动, 必要时可以悬吊前臂。

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治疗我们有以下体会: (1) 加强术后伤口早期管理, 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如有红肿热痛炎症表现者及时撑开或戳孔引流局部处理, 必要时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2) 拔管前发现皮下积液, 及时穿刺抽吸, 并保持引流管通畅。 (3) 引流管拔除时间适宜:一般引流管3~7d拔除, 拔除引流管的指征为24h引流<20m L, 如引流量大, 可适当推迟拔管时间。 (4) 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 如果量较大适应及时重新置管引流。 (5) 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 如果量在20m L左右, 可以一次或多次反复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多可治愈。

总之, 加强围术期的管理是预防及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关键。术前认真评估, 术中注意每一个操作细节, 术后严密观察引流情况, 才能减少甚至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当出现了皮下积液, 要及时采取积极适当的方法尽快解决问题, 不要影响乳腺癌患者的后续治疗, 让患者能按计划完成整个治疗。

摘要:目的 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方法 少用电刀游离皮瓣, 多结扎条锁状淋巴管和血管, 充分引流和创面包扎。结果 发现积液及时引流和加压包扎。结论 加强围术期管理。

顽固性皮下积液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0例均为女性,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年龄34~76岁,平均50岁;标准根治术189例,改良根治术291例;纵切口214例,横切口266例,术后发生皮下积液32例,占6.7%,其中合并高血压18例,占3.8%,糖尿病21例,占4.4%。

1.2 皮下积液判定标准

手术部位出现局限性隆起或波动性肿块,穿刺抽出不凝固性液体即为皮下积液[4]。

1.3 方法

采取手术刀游离皮瓣,同时保留完整真皮下血管网,保留皮瓣适度,腋窝清扫时仔细结扎血管及淋巴管,创面彻底止血。缝皮前创面用温热蒸馏水反复冲洗,清除残留在创面的积血和脂肪颗粒。将皮瓣与胸壁多处钉缝固定,在易出现积液的部位,缩小钉缝距离,减少死腔。在腋窝及胸骨旁各置引流管一根,外接负压持续吸引。切口无张力缝合,用吸引器经引流管吸尽皮下积气和积液,使皮瓣与胸壁贴紧,用敷料、棉垫均匀填塞胸壁及腋窝凹陷区,加压包扎,胸带固定。引流管每2 h挤压1次,24 h引流量小于10 ml时拔出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480例患者中,发生皮下积液32例,发生率为6.7%(32/480)。其中纵切口发生皮下积液19例,占4.0%,横切口发生皮下积液13例,占2.7%。所有皮下积液量在50 ml左右,都经反复穿刺抽吸及局部加压包扎处理后,积液消失。

3 讨论

3.1 发生原因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最常见的并发症[5],其发生存在差异性。目前,乳腺癌手术操作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由手术创面渗出导致的皮下积液现象,而本组病例认为引起皮下积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术后积液产生过多和引流不畅有关[6]。(1)术前基础疾病未能有效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2)术前切口皮瓣设计不合理,影响手术切缘范围及切口张力。(3)手术创面大,止血不彻底,游离皮瓣下易形成潜在的腔隙,创面渗液多或形成皮下积血,特别是胸大肌筋膜下穿支血管结扎不牢固或单纯电凝止血;术中控制性降压,术后血压上升导致再出血。(4)术中淋巴管损伤,结扎不彻底造成大量淋巴液外渗,特别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对较大的淋巴管采用电凝封闭处理,未逐一结扎,使术后形成淋巴管漏。(5)术中电刀使用不当,电凝过多,结扎过少,电刀功率过大或烧灼过度。电刀游离皮瓣时,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灼伤,术后脂肪发生坏死液化[7]。同时电刀游离皮瓣易使皮下脂肪厚薄不均,形成带蒂脂肪垂,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而被栓塞,使血循环发生障碍,术后发生无菌性坏死液化,形成皮下积液。(6)引流管放置不当或堵塞,造成引流管不通畅,术后引流管拔出过早,使手术区内的渗液不能及时引出,形成积液。(7)术后包扎不当,压力不均,使皮瓣漂浮,皮瓣与胸壁贴合不紧,皮下积气积液增加切口张力。(8)患侧肩关节过早或过度外展活动造成皮瓣移位,影响引流管负压吸引及皮瓣与胸壁粘连。(9)其他原因:高龄、体弱、贫血、低蛋白血症、局部感染、术前新辅助化疗等。

3.2 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积液发生原因,本院采取以下综合性预防措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1)术前术后加强对基础性疾病的评估与处理,减少并发症发生。(2)术前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合理设计切口皮瓣,保留适度。对内上和外上象限较大的肿块设计并画出临近皮瓣转移切口线,同时标明皮瓣游离界线,以指导术中操作。(3)术中用手术刀游离皮瓣,厚薄适度,保留完整真皮下血管网。使用电刀时,降低电刀功率,以电切为主,电凝为辅,减少皮下脂肪灼伤时间,防止伤口烫伤,减少术后组织渗出。(4)术中操作细心,充分结扎血管及淋巴管,减少血液淋巴液的渗出。对胸大肌筋膜下的穿支动脉妥善丝线结扎,避免电凝止血。对高血压患者术中避免电凝止血;对渗血部位采用点状电凝止血,避免大片组织集束电凝止血后造成大片组织灼伤,发生脂肪液化形成积液。(5)缝合切口前采用温热蒸馏水反复冲洗创面,以43 ℃水温冲洗手术创面的引流液量最少[8],有利于伤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同时清除创面残留积血及脂肪颗粒,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然后将皮瓣与胸壁多处皮内钉缝固定,消灭死腔,使皮瓣与胸壁形成网格化粘连,促进毛细血管网恢复,有利于积液的吸收或创面愈合。(6)加压包扎,在手术结束时,用负压吸引器经引流管吸尽皮下积气积血,使皮瓣紧贴于胸壁上,在腋窝及胸壁凹陷部位用纱布棉垫均匀填塞,绷带加压包扎时,内层敷料避免打折,保持创面压力均匀,消灭皮下残腔,减少皮下积液率及留置引流管的时间[9]。胸带加压包扎72 h后换药为好,使皮瓣与创面有足够紧密贴合时间,减少皮瓣移位,胸带持续加压包扎时间一般为10 d。故术后创面加压包扎是预防皮下积液的关键措施[10]。(7)术后充分引流,在腋窝和胸骨旁各置一根引流管,充分引流腋窝、胸骨旁,胸壁上易积液部位采取持续低负压吸引,可有效引出创面渗液,且负压可使皮瓣与胸壁紧密贴合,促进毛细血管再生,有助于创面愈合。保持引流管通畅,每2小时挤压引流管1次,拔管时间一般为72 h左右。每日引流量小于10 ml时拔管。目前国内普遍认为,拔管前24 h引流量小于15 ml时拔管较为合理[11]。如果拔管过早,创面仍有渗液形成和聚集。拔管时应先拔内侧管后拔外侧管,因外侧皮瓣位置低积液较多。拔管时动作轻柔,如用力过大,可使粘连好的皮瓣重新裂开。(8)术后科学有效地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禁止从患侧肢体输液、提重物、测血压等。术后7 d进行患肢功能锻炼,防止瘢痕粘连,促进上肢静脉回流,术后重视基础疾病的处理,控制血压、血糖等。(9)切口方式选择与皮下积液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本文中纵切口发生皮下积液明显高于横切口,因横切口皮瓣张力较小,易于胸壁相贴,形成早期粘连愈合。

3.3 治疗

皮下积液一旦形成,应根据不同情况,必须及时引流出液体并加压包扎。(1)发生在引流管附近的积液,可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冲洗和疏通引流管,清除积液,保持负压吸引及引流通畅。小剂量积液采取局部穿刺抽吸,加压包扎。(2)拔管后出现的大量积液,采取经切口缝线间隙反复穿刺抽吸,或经原切口重新置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并加压包扎等综合处理,积液基本可消除。(3)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并发症[12]。既使手术操作的严格要求,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术后仍易发生皮下积液[13]。它除了局部手术因素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文献研究认为,手术创伤使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醛固酮分泌增加,水钠潴留,伤口充血水肿,组织液增多,也可导致皮下积液[14,15]。有研究者认为,术中使用电刀会造成淋巴管关闭不全,皮下脂肪受热液化使手术部位发生皮下积液[16]。

总之,解决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乳腺外科的基础课题,预防皮下积液是一个系统工程[17]。本院针对积液发生原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在不增加手术创伤,不延长手术时间,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情况下,使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本组认为,唯有完善术前病情的评估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到术中认真精细的手术操作,保留皮瓣适度,合理使用电刀,彻底止血,结扎淋巴管,加之术后通畅引流,持续负压吸引,合理加压包扎和科学的拔管有效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顺利进行综合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480例乳腺癌术后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施行标准根治术189例,改良根治术291例;纵切口214例,横切口266例。结果 术后皮下积液32例,占6.7%。结论 术前合理设计切口皮瓣;术中彻底止血,合理使用电刀,充分结扎血管与淋巴管;皮瓣保留适度,皮瓣与胸壁皮内缝合固定;术后充分引流及加压包扎,对皮下积液起到早期预防作用。

顽固性皮下积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以2011年5月~2014年5月本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的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58例。对照组年龄31~52岁, 平均年龄43.6岁;病变部位:左侧27例, 右侧31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24例, 髓样癌7例, 浸润性小叶癌22例, 低分化癌5例;UICC临床分期:Ⅰ期19例, Ⅱ期28例, Ⅲ期11例。试验组患者年龄33~56岁, 平均年龄45.2岁;病变部位:左侧25例、右侧33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20例, 髓样癌8例, 浸润性小叶癌26例, 低分化癌4例;UICC临床分期:Ⅰ期21例, Ⅱ期24例, Ⅲ期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变部位、病理诊断以及临床分期各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在完整的切除肿瘤的同时行患侧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患者缝皮前将硅胶引流管分别放置于前胸壁和腋窝下, 并将引流管连接于持续吸引的负压引流装置;试验组患者按照对照组患者的同样方式放置引流管和负压引流装置, 同时应用弹力绷带将胸壁进行加压包扎。术后均保持持续的引流通畅。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皮下积液11例, 其发生率为18.97%、试验组患者发生皮下积液4例, 其发生率为6.9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引流液体量为 (264.3±26.8) ml, 试验组患者引流液体量为 (213.5±19.8) ml,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带管时间 (10.1±3.4) d、试验组患者带管时间 (6.6±2.5) 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尽管乳腺癌的改良根治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手术的范围, 但是乳腺组织, 腋窝脂肪和淋巴组织的清除仍然造成较大的创面。相关的研究文献统计, 引起乳腺癌术后发生皮下积液的原因众多, 目前认为乳腺癌的手术创面引起的大量组织液和血液渗出, 以及毛细淋巴管网破坏引起的淋巴渗液是造成发生皮下积液的首要因素[3]。同时认为患者的营养状态不良、低蛋白和贫血等原因造成的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低也是发生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有学者认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在皮瓣与胸壁和腋窝之间形成空腔结构更加重了皮下积液的发生。皮下积液的引流不畅将导致感染的发生以及脓肿的形成,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进一步治疗。单纯的负压吸引装置能够对腋窝以及前胸壁与皮瓣之间的渗液起到有效的引流作用, 具有促进皮瓣和胸壁组织和腋窝组织贴合的作用。但试验研究表明, 该方法对术后皮瓣张力过大或腋窝存在腔隙过大的患者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4]。本组试验中, 在使用负压吸引装置的同时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人为的将存在的死腔进行闭合, 有效的减少术后的皮下积液。试验组患者发生皮下积液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患者, 试验组患者皮下引流的液体量少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试验组患者术后带管的时间显著地少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汤铜等[5]开展的研究获得一致的结论。表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和负压吸引的联合应用对预防皮下积液的产生、促进积液的引流均具有显著地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乳腺癌术后应用负压引流的同时进行弹力加压包扎有助于术后皮瓣的贴合, 具有引流液体量少、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带管时间短的优势, 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和功能锻炼的进行, 有利于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乳腺癌术后防止皮下积液两种不同方式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数字表法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1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5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负压引流方法 , 试验组患者负压引流同时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对两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引流液体量以及带管时间进行临床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引流液体量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带管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乳腺癌术后应用负压引流的同时进行弹力加压包扎有助于术后皮瓣的贴合, 具有引流液体量少、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带管时间短的优势, 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和功能锻炼的进行, 有利于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引流

参考文献

[1]徐雪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和处理.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3, 20 (6) :604-605.

[2]郑向欣, 管小青, 吴骥, 等.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方法改进:附204例报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5) :564-568.

[3]赵凯华, 胡亦钦, 俞乔, 等.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1, 3 (1) :17-19.

[4]莫春连, 何沙, 卢永刚.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实用癌症杂志, 2012, 27 (4) :382-383.

上一篇:数值模拟分析下一篇:公司发展能力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