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与指挥教育

2024-06-07

合唱与指挥教育(精选11篇)

合唱与指挥教育 篇1

一、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中仍然存在专业性和表演性的观念, 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失去了师范性的特点, 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必须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1) 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经常是把这门课程变成了合唱排练课, 或者是表演课,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原则, 理论部分包括:合唱发展史、合唱美学、合唱教育学等知识。传统的合唱指挥课程没有明确地进行技能技巧的教学, 几乎是一直在排练, 因此在合唱指挥课程中我们要明确技能技巧部分的教学内容。技能技巧部分包括:指挥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巧、中外作品基本训练、练声曲的合理选择、合唱队协调性训练、童声合唱训练方法等内容。只有理论与技能有效相结合才能体现出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特点。

(2) 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长期的排练式的教学让学生很被动的学习, 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的传统授课形式, “在授课形式上, 应坚持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原则。集体课讲授合唱与指挥理论、合唱与指挥基本技能和训练法以及合唱作品的排练法为主。小组课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 对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以个别辅导、个别抽查、小组讲评为主。”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3) 选择适合高师学生特点的合唱作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中男女生人数比例不均衡, 为了适应这些特点, 老师在合唱作品演唱及排练课程中选择适合高师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作品进行教学, 比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声部一般为三声部的作品比较适合, 作品的风格不能单一, 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 同时还应该安排一部分中小学生合唱作品进行教学。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还为教师将来从事教学积累下丰富的曲目。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合唱作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为人们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 作为艺术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 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它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学校和各级人士所重视。作为在第一线的合唱指挥教师, 经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和多次参赛学习过程的领悟和提高,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就音乐素养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

培养和提高音乐素养是合唱训练的目的之一。我们在进行合唱训练的同时应充分让每一个合唱队员享受音乐, 提高音乐素养, 深化情感, 升华精神境界, 更加崇尚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在提高队员听辨能力, 协调能力及呼吸姿势、发声、音准节奏、吐字咬字、声部均衡等基本要求的同时, 应丰富队员想象力、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创造力以及培养合作意识等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片面追求等级的高低, 相当多的学生仅靠熟能生巧, 反复“磨”几支特定的曲子, 对音乐风格、背景及基本乐理等涉及音乐素养的知识知之甚少, 造成音准辨别力差, 音乐感受力差, 演奏、演唱技能低的状况。久而久之, 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最终丧失信心和兴趣甚至厌学、弃学。艺术都是相通的, 所以试想一支只追求技术、技能的合唱团队, 诸如过分讲求声音的位置, 音色的概念, 作品的难易程度……, 或为了“应赛”而组建的“短训合唱队” (为时两三个月或一两个学期) , 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发声练习、跳音、连音、循环呼吸……反复地“磨”“啃”一两首参赛曲目, 或者“鹦鹉学舌”地生搬硬套, 勉为其难地进行声部揉和等, 最终队员对音准的把握能力、节奏的协同能力、声部的均衡能力、作品结构的分析和洞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表演能力等均表现较差。所以, 我们在讲求合唱技术和表演的同时应注意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全面地学习一些涉及音乐历史、音乐风格、音乐理论和作品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使音乐表演与素质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互相促进。

当然, 一支不重视平时音乐素养积淀的合唱队, 他们的合唱技能技巧也不可能精湛、高超到如何的程度。那么, 是否在“谈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就否定合唱的技能技巧呢?什么是音乐素养?如何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队员的音乐素养呢?

(1) 加强合唱欣赏, 培养合唱兴趣, 丰富联想和形成独特的理解。作为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了解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 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推动学生充满热情地去认识、研究事物, 从事有关活动, 从而使有关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有了兴趣, 队员才能自觉、认真地学习, 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 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合唱训练中, 我们要多让队员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 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 训练队员“音乐的耳朵”, 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 此外还应有意识地为队员提供学习、欣赏音乐的机会, 为队员创设环境。

(2) 加强音色、音准和节奏等的训练, 打好合唱基础;培养学生合唱意识, 提高学生表演能力。综合音乐素质往往用来指表演者的综合音乐品性, 它是用于实践的理论, 用于音乐表演中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音乐素养包括音准、节奏、基本乐理, 基础音乐知识和音乐背景以及音乐理解能力等, 甚至包括在表演、听赏、分析、作曲、指挥和改编等各种音乐活动中所表现的综合的音乐能力。我们在选材时可通过听、唱、读, 打节奏, 或者利用一些唱游, 律动, 游戏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 当一支成熟的合唱队在完整地表现音乐作品时, 队员高度享受到了美、体验到了美、表现了美、创造了美。他们学会了感知与想象、学会了表现与创造、学会了探索与求异、学会了评价与合作, 他们体验到了快乐!丰富了情感, 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面貌, 培养出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情感和意境的再现所作的艺术创造, 综合性艺术表演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协调与融合, 即兴创造中应变与发展, 等等, 无疑都是发展人的想象力,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 这也正是新课改要努力实现的方向。因此, 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学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 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课堂的集体课教学之外, 还有各种类型的合唱团的组建, 训练和演出,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音乐教学, 我们必须要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 主动营造专业实践氛围。在专业教学中,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主动进行课程改革, 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实践的重要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把专业实践作为重点, 且作为一定的学分来考核, 从制度上保证专业实践的时间。

(2) 主动提供专业实践机会。首先, 在加强管理与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 积极组建学校的合唱团, 让学生在校内有专业实践的资源;其次, 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往来联系, 为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实践提供机会;再次, 教师要把新教育观念, 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同专业实践的理念结合起来,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 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 高师合唱教学的改革必须适应基础教育, 定位准确, 才能在新的培养模式下显现旺盛的生命力。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合唱指挥课是培养适应中小学合唱活动的优秀组织者的人才基地, 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 同时也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然而从我国高师合唱指挥教学现状来看, 高师合唱指挥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教学内容单一, 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等。因此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中构建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教学内容,综合素养,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12.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合唱与指挥教育 篇2

课题: 合唱与指挥

课程: 音乐 年级: 高一

【教学内容】

合唱与指挥的基本常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合唱指挥知识。

2.使学生初步了解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的指挥法,掌握知识和技能。3.使学生感受齐唱与合唱的区别。

4.使学生感受二声部小合唱的音响效果。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的指挥法,掌握知识和技能。2﹑感受二声部小合唱的音响效果。

【教具】投影仪、钢琴、【课的类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述法﹑直观法﹑启发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喜欢在狩猎与农桑之余聚在一起唱歌,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这就是人类早期的歌唱。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寻找一些与原来旋律不同,但又协和而又动听的音乐,这就形成了合唱的雏形。通过人们长期的实践与发展,使合唱形式得以发展和完善。合唱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为人声的表现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声的艺术表现力,它是声乐艺术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二﹑授新课

(一)合唱

1、合唱的种类

①同声合唱由同类人声组合而成,它包括三种形:女生合唱、男声合唱、童声合唱。

②混声合唱由男声、女生或童声混合组织而成。女高(Soprano)S、女低(Alto)A

男高(Tenore)T、男低(Bass)B

2、合唱队声部及特征

第一女高音——声音明亮、轻盈、柔和,常担任主旋律。

第二女高音——声音有力、宽广、圆润。

第一女低音——声音充沛、坚实、热情、稳健。

第二女低音——声音浓厚、温和、结实。

第一男高音——声音柔和、明朗、清晰。

第二男高音——声音结实、充沛、有威力。

第一男低音——声音有力、刚健、饱满、响亮。

第二男低音——声音坚实、有力、宽厚。

倍男低音声部——比男低音低一个八度。

3合唱队型排列

T1 T2 B2 B1 S2 S1 A1 A2

指 挥

4、合唱的统一

合唱的统一包括姿势、呼吸、音量、音色、起声、共鸣、咬字吐字。合唱的统一要求,是合唱的主要特征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只有做到合唱各要素的高度统一,才能使合唱音响达到强而不炸,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这也是检验合唱队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准。

5、色调

色调是由音乐的力度、音色和速度这三个要素构成。一般来说,力度的强弱、音色的浓淡和速度的快慢是同步的。力度渐强,往往伴随着加速和紧张的情绪;力度减弱,大多伴随着减速和轻松的情绪。因此,在进行色调处理时,通常把力度作为变化的主要因素,运用对比的法则进行力度变化的设计与处理。

(二)指挥

1、指挥姿势的基本常识 ①站立

身体稳直,挺胸收腹,双肩放平,保持自然和放松。指挥时身体可稍倾向于合唱队员便于交流。双脚的位置应能适应身体的重心交替置于双脚或转移于左右脚之间,可以站的像“稍息”一样的姿势并与双肩基本对齐,左脚稍前一些。划拍时两脚不能躬腿或一起一躬,上下摇动。

②双手

双手的运动是指挥工作的核心。双手包括手指、手掌、手腕、小臂、肘腕、大臂等部分,双手在运动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提起双手准备指挥时,肩关节应保持松弛状态,大臂可以稍稍离开身躯一些,肘腕的位置在身体的前侧方。高度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手掌向下,腕关节部下垂,手指自然地呈弧形微微弯曲如握小皮球,或类似钢琴演奏的姿势。

③眼睛和面部表情

眼睛是与队员交流的“窗口”,指挥者必须用眼睛集中队员们的注意力,启发队员们艺术创造的愿望,鼓舞情绪。指挥者要学会用眼睛来“讲话”、“传情”。面部表情反映指挥者自己的艺术情感和精神状态,并能带动队员的演唱情绪。

2、指挥的基本图示

单拍子(一拍子、二拍子和三拍子)复拍子(四拍子、六拍子)

上例图示为基本图示,但不是僵死的框框,它随音乐内容而会有所变化和发展。指挥者首先应掌握好基本图示。然后要注意将旋律的起伏结合歌词的逻辑重音在手上表达出来,并随着旋律的线条将指挥动作歌唱化,这样将会帮助合唱队员们更加生动地演唱。

三、发声训练 4 ︱1—

En

3、音准训练 2 4 ︱ 5 4 2

︱1—

︱ U

四、作品训练

1、难点训练

①四分、八分休止符。②附点节奏的训练

2、作品的处理及情感要求

五、作业

1、预习二部合唱作品: ①《大海啊故乡》

合唱与指挥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合唱指挥;方法

0.引言

中职学校,是我国职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德育、情商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控意识,为其适应为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有效保障。合唱指挥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有效培养起音乐感知、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提高中职学校合唱指挥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中职学校合唱指挥教学应把握的原则

相对于高中生而言,中职学校学生面临的压力更为直接,而其自身在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在进行合唱指挥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具体而言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渐进性原则

相对于高中生而言,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学习的自觉性不强,不少学生甚至是在家长的强迫下进入学校进行学习,因此其对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不足,而音乐教育作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非主课程,更是难以获得其重视。因此,在进行合唱指挥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本的简单的学起,使学生能够逐步感受到教学内容的意义,从而自愿的加入到学习之中。

1.2参与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导演与演员的双重角色。合唱指挥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了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做到素质的全面提高。

1.3引导性原则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对此,在进行合唱指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以及方法进行有效的思考,使学生能够从教学中培养探究的精神,进而提高自我的创新意识,真正发挥职业院校在培养人动手、动脑方面的积极作用。

2.提高中职学校合唱指挥教学质量的建议

合唱作为一种众人参与表演的集体性艺术活动,如何使动作、音色、表演整齐划一是确保演出质量的重要保证。合唱指挥教学就是通过对指挥方法、模式等方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和掌握合唱指挥的要领,从而提高合唱的艺术性。就中职学校而言,合唱指挥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合唱指挥,更要使其能够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培养自我控制、集体意识、配合意识的观念。因此,笔者认为提高中职学校合唱指挥教学质量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提高教师素质是前提

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对合唱指挥教学质量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在人才引进、使用、发展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克服以往对音乐课程教学不够重视的弊端,认识到音乐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既要充分学习掌握合唱指挥的相关知识,从而在教学中言之有物,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心理和其兴趣有一定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在教学中与学生有共同语言,防止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注重基本练习是基础

在指挥练习中,要重视对基本功的学习。一是重视声乐知识的学习,如要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发音、呼吸、歌唱姿势,了解气息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在演唱中发生的变化,为合唱指挥练习打好基础。二是要重视指挥手势的联系,使学生正确掌握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等等指挥动作的方式,特别是要重视起拍、收拍、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相关的指挥手势,尽可能做到准确、干脆,为下一步的指挥做好准备。三是学习相关排练的知识,从理论层面上,教会学生掌握排练指挥的技巧,提高其实际的操作能力,为下步的实际指挥打好基础。

2.3丰富教学模式是关键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丰富教学的模式,发挥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避免重复、枯燥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是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要能够熟练的使用电脑、网络等设备,发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优秀指挥家的风采,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二是要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教师要针对中职学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足、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多组织集体性的活动形式,发挥集体之间的监督和互助功能,特别是学习之初,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其学习热情。三是要多开展评比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形式,多开展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发现自我的不足,进而主动进行纠正,实现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

2.4增强欣赏能力是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增强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高指挥的主动意识。一是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识,通过音乐欣赏帮助学生感知民族音乐的魅力,使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进行合唱指挥的过程中对相关音乐能够有一定的感情认知,发现展示音乐所要展现的内容。二是要加强对不同题材音乐形式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指挥的能力与技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不同风格的音乐的指挥,锻炼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掌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玮.浅谈合唱指挥[J].大舞台,2011(3).

[2]房思钊.合唱指挥的基础与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合唱与指挥教育 篇4

一、高校合唱指挥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合唱指挥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虽然随着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步伐不断进步,音乐学专业也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但在教学层面轻视合唱指挥课程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形式单一,教学容量小,对教学实践训练的重视和实际力度都不够等等。有些高校甚至将合唱指挥课程分解为“合唱”与“指挥”两个课程,两个部分常常出现只排练不学习基础知识或只学习基础知识不顾及实际操作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国高校合唱指挥课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显然这些都不符合合唱指挥这项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二、高校合唱指挥课程理论与实践训练探讨

(一)理论知识为基础

合唱指挥课程不可能脱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去实践,《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这本教材用九章的内容阐述了合唱指挥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姿势、节拍、起收方法、长音、多声部等指挥方法和组织步骤,具体总结了从基础姿势到具体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未来的实践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系统安排理论知识的学习进程,保证一个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教育标准才能进行下一个知识的学习。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合唱学”与“指挥法”知识的掌握,注意区分彼此但也必须能够合二为一。如《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一书从第一章到第七章都是对“指挥法”进行具体阐述,第八章和第九章进行“合唱学”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二者的学习能够帮助指挥者更好的理解合唱的含义并了解“指挥法”中一些操作的源头,为更好的进行合唱指挥打下坚实的基础。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指挥只能沦为节拍器,但同时缺乏理论知识也无法对合唱内容进行有效的指挥,更无法演奏出美轮美奂的合唱音乐。

(二)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从《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这本书共九章的内容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这本教材特别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从第一章到第七章都是阐述如何针对不同的合唱内容来具体指挥的基础性知识。这些基础性知识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教材的编排有意的为实践留下大量空间来进行教学。当学生学习完一课的理论知识,大致熟悉了指挥的某一项操作时,可以进行课堂的配套练习,直接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将实际操作训练一并完成,这对学习掌握合唱指挥技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这本教材的编排,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实践授课计划。合唱指挥作为音乐艺术的组成部分,需要大量的艺术实践来完成经验积累与艺术感悟。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教材中第八章与第九章的内容在提醒我们合唱是由多数人员组成的,人员的流动性造成了合唱指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两章像学生阐述了合唱团的组织机构、演出流程及前后准备工作等,这些都是想要提升指挥者的应变能力。但纸上谈兵是不可能产生具体效果的,必须通过实践授课的方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实践。

从《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一书中能够感受到合唱指挥课程的实践程度,每一章都可以作为直接的实践教材使用,因此该课程无法脱离实践只讲理论。教师在实践课程中必须成为关键性人物,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实践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要改变讲授式的授课方式,安排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指挥一次全体同学参与的合唱,通过这种不断的练习找出指挥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将教材内容分化出各个不同的区块,将实践内容放入区块内同理论知识一道完成学习与巩固。合唱指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的指挥人才,指挥人才需要在岗位上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即课程的目的还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行为。高校应该多注意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育壁垒展开多形式多内容的讲解,如对指挥视频的解析等,实现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发展。

三、结语

《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一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为高校合唱指挥课程的全面改革提供了一个教材依据。该教材内容与编排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实践性是合唱指挥课程的关键,无法操作的合唱指挥课程是落后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就需要大量的合唱指挥人才奔赴岗位为社会服务。只有将理论知识打基础,以实践为关键的推进合唱指挥课程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音乐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专业高素质的合唱指挥人才。

摘要:合唱指挥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为培养和输送专业的合唱指挥课程,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合唱指挥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是无法完全掌握和胜任合唱指挥,因此提高合唱指挥课程理论与实践训练是高校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这本教材的分析,结合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现状对合唱指挥课程理论与实践训练进行探讨。

关键词:合唱指挥,音乐专业,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利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合唱指挥学习之路[J].黄河之声,2014,02:40.

[2]姜山.浅谈高师院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探索,2011,07:80-81.

合唱与指挥教育 篇5

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且科学地刺激,使孩子大脑部位功能逐渐完善所进行的教育。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唱指挥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积累中外音乐文化,更有助于日后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提高。

一、合唱指挥课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地位

音乐是人们抒发和表现人的情感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属于重要的精神产品。近些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大热,大部分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学前教育,而音乐活动教育成为学前五大领域教育中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关于合唱指挥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有益于促进该专业学生日后学前音乐活动教育的教学水平。其次,合唱指挥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包含“合唱”、“指挥”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因此该门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素养,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另外一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此外,无论是合唱还是指挥,均要求学习者与他人形成良好的配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配合,学会在集体中准确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成为一个善于合作、乐于融入集体的人。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合唱指挥课程知识,有助于塑造更加完美的品格。

二、合唱指挥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

(一)合唱指挥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

合唱指挥分为合唱教学、指挥教学两方面的内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帮助学生了解合唱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牢固的掌握相应的实践方法。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对现有的合唱教学方法和理念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其二,使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的运用合唱指挥的表现技能和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组织、训练、演出、管理合唱表演的相关方法;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合唱、指挥的表演经验;其四,在不断的练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并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将合唱指挥课程中的相关教学方法与其它课程相互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

合唱(chorus)主要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在其表演过程中常有指挥,合唱表演一般分为四个声部,它需要表演者具有相同的思想情感,在表演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在合唱表演过程中,人声是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与其它声乐形式相比,合唱能够更加直接的表现出精神情感。合唱分为混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几种类型。

指挥,是指各种乐队、乐团、合唱团体等进行音乐表演时,在乐团前面进行整体表演控制的一种音乐指导形式。在指挥的过程中,指挥者会使用右手持指挥棒以便掌握速度和节拍,同时使用左手用以表示强弱等乐曲表情,合唱指挥一般不使用指挥棒。指挥对于音乐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指挥必须全面的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掌握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和现实价值。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指挥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掌握带领幼儿组织合唱、引导合唱或是其它团体声乐表演的能力。因此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合唱指挥课,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掌握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提高学前教育整体效果。

(二)合唱指挥的教学方法

合唱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要点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教师需要安排学生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其二,教师需要协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合唱学习及日常训练的曲目。声音训练是合唱训练中的技术性内容,学生声音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所呈现作品的好坏。声音训练首先要对学生的呼吸进行训练,良好的呼吸调节是顺利开展声音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弥补先天声音中存在的不足。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呼吸调节,就是对学生的肺部气息调节能力进行控制和训练,正常情况下的呼吸为自然呼吸,训练过程中一般需要需要借助人为呼吸形式进行训练。当然,呼吸训练也需要从呼气和吸气两方面进行:在吸气状态下,需要确保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放松的状态,调节气息向下沉,使气息通过鼻、气管进入到学生的肺部,并进行两侧扩展,为确保吸气训练的效果,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动作示范;呼气训练时,确保学生的嘴呈现收拢形态,使气流以平均速度呼出。吸气与呼气训练的频率一定要保持平衡。在呼吸训练的基础上,适当的声乐和钢琴二位教师分别为钢琴和声乐专业的二位学生训练发声技巧、讲解声乐作品的创作意图、思想内涵、人物性格、音乐风格、语句语气,乐句换气等;遇到外国作品时除以上几点外,还要注意外国作品的和声织体、语句语气、音乐韵律,增加外国作品的语言发音规则讲解,语言与音乐结合时的处理方式方法等等。授课形式仍采用个别授课与小组授课的形式,在声乐教学课中间加入艺术指导课,让钢琴艺术指导从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便一起参与教学, 不但可以使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学生从整体上对声乐这门学科掌握得更加深入与透彻, 而且可以使声乐教学形式与内容更加完善,达到教师的资源优化。

(三)为学生提供艺术

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实践环节采取固定声乐学生与钢琴伴奏学生的搭档,通过课堂实践、考试实践、音乐会实践、比赛实践等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训练。实践环节首先从课堂训练开始。声乐教学和钢琴教学通常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改革后除每周的专业基本功课程训练之外再安排一节声乐钢琴艺术指导课,采用一对二的教学模式,即单周声乐老师授课,双周钢琴老师授课。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从最浅显的作品入手,可以使学习钢琴艺术指导的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声乐专业学生的发声习惯和声音特点,通过大量的作品不断相互磨合,相互提高,达到二者在完成作品上的高度统一,不断提高二者之间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考试实践环节:考试采用正谱伴奏,由平时训练的组合进行考试,这样可以保障学生的演唱水平和伴奏水平正常发挥。评分标准由原来的只给声乐学生打专业分,改为给声乐与钢琴伴奏学生同时评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态度。

音乐会和比赛实践环节:有了平时的课堂合作训练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再加上每学期的考试实践补充,学生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每年为学生设计主题式的音乐会进行专场艺术实践。在此基础上挑选实践音乐会中较为成熟的作品进行赛前训练,参加校内和校外组织的各种声乐专业比赛。学生们通过各个环节的艺术实践,从技术上到心理上都趋于成熟,作品的大量积累为双方的专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音乐的人才培养目标。

合唱与指挥教育 篇6

所谓专业指挥指毕业于各个专业音乐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音乐院系,受到过系统且规范的指挥专业教育的音乐专业人才。专业指挥们熟知指挥乐团、合唱团所需要的所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近二十年我国群众性合唱发展回顾

合唱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它的入门标准低,场地不受限,是一种极容易向群众进行推广的音乐活动。音乐家徐沛东曾言,“最美的声音是人声,最美的人声是合唱”。合唱不仅平易近人,同时还具有极高的艺术内涵,合唱的平易近人让它拥有了最为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合唱所包含的艺术内涵,又让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只有受到政府资助的专业合唱团体。上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之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类艺术活动层出不穷,大有百花争鸣之势,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群众性合唱活动的蓬勃发展。1982年北京地区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合唱节”,吸引了一千多人参加,而到了1986年举办“第二届北京合唱节”时已超过八千人的规模,其中不乏许多非职业团体。从人数的增加上来看,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反映了合唱事业发展之迅速。1986年6月,第二届北京合唱节举办之际,在来自全国的各个指挥家们的提议下,“北京合唱指挥学会”成立了,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合唱组织。北京合唱指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此后,全国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协会、学会和委员会等,极大地规范了我国各类合唱团体,使我国的合唱事业逐步迈入规范有序的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合唱事业经过几十年的积蓄,迈进了全民合唱的新阶段。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了诸多合唱团体。随着合唱艺术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和专业水准的不断提升,2008年3月,中央电视台在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第一次将合唱列为了比赛项目。在参赛的团队中,不再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解放军艺术学院合唱队等专业团体,还有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贵州侗族大歌合唱队、温州市女声合唱团等群众性合唱团体,这标志着合唱事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群众性艺术活动的主流,而非职业的合唱团也能够登上此类大赛的舞台,并为社会各界所承认。

影响力的扩大和专业水准的持续提升,使得我国的群众性合唱团体近年来屡次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荣获殊荣,尤其是2013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市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合唱比赛中,58支来自中国内地的合唱团中获得了30个金奖,与东道主美国并列第一。这说明,我国的群众性合唱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强,专业合唱指挥人才的涌入,群众性合唱团体已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二、专业指挥在群众合唱发展中的表现和作用

众所周知,无论是交响乐团、民乐团还是合唱团,指挥都是整个团队的中心,一个团体所能表现出的艺术水准、所能获得的荣誉,在很大程度上都要看这名指挥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视野。

如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合唱事业发展极快,各类团体获得了大大小小的世界性合唱比赛的奖项,其中必然有专业指挥的身影。业余的群众性合唱团能够获得如此之多的荣誉,也有很大一部分都得力于专业指挥家们的栽培和付出。实事求是地来说,很多业余的群众性合唱就是齐唱,谁声音响亮就选拔谁入团。直到诸如严良堃、聂忠明、杨鸿年、吴灵芬、任宝平、娅伦格日勒、桑叶松、谢明晶、田晓宝、闰宝林等一大批专业指挥家积极投身于群众合唱事业,他们殚精竭虑、超负荷地工作,带领各自的合唱团取得了一系列非凡的成就。

专业指挥家们的介入还使得业余群众性合唱逐渐迈入世界合唱的舞台。近年来,中国有许多从国外音乐学院留学回来的指挥家,他们生于中国,学于海外,对中国本土的合唱作品和许多外国作品都相当熟悉,如何处理一首作品,这首作品所处的时代、所拥有的风格是怎样的,他们都有清晰的概念。在这些指挥家们的带领下的合唱团能够受到良好的训练,使他们演唱得更加规范,富有艺术性,为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观众所认同。

这些专业指挥家们不仅用自身的实力和责任心,帮助中国的众多业余合唱团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同时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比赛来到中国举行,将国内打造成了一个适合国际合唱者们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就有近万人参与,一百六十多个团队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团队有一百三十多个,规模空前。国际合唱节也曾经两次在国内的珠三角地区举办。

三、对我国群众合唱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虽然我国的合唱事业在近二十年来有了极大的发展,合唱团数量增加,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何从合唱大国真正走向合唱强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里列出了三点,并加以分析,希望与同仁在不断的反思中求得进步,

1.缺少常态化的制度支撑

群众合唱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百姓广为接受的“贴近型”艺术门类,各地合唱演出、比赛频繁,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涨。但是,有组织性的群众合唱多以诸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等重大事件为背景展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唱队大多临时拼凑,训练前往往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利用短短几天时间突击排练一两首歌曲。“突击”群众合唱形式带有以下弊端:一是合唱队员大多临时抽调组成,水平参差不齐;二是以任务形式布置下来,合唱人员一般积极性不高,排练时间高度集中还可能造成厌烦情绪;三是“临阵磨枪”似的排练往往请不到高水平的指挥、教练,歌曲的演绎不易达到很好的效果等。

其实,合唱不仅是一门升华个人情操的艺术,更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有力之器。正如顺德一位企业老总所感悟的那样,“讲求整体配合的合唱,是最适宜培养员工团队精神的。”这家企业合唱团的一位成员,曾冒着大雨骑摩托车回厂排练,路上摔得鞋破腿伤,依然准时进场,默不作声,忍着伤痛,坚持唱完了才上医院。同样是在南海文明镇合唱团排练场,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合唱协会会长徐瑞祺望着窗外的倾盆大雨和几乎要将天地撕裂的闪电雷鸣,担心当晚的排练无法进行,想不到几十位演员虽然淋得全身湿透,却没有一个迟到。排练结束后,地面全湿了,雨水从团员们的衣服上滴出来,徐瑞祺的眼眶也湿了。endprint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兼具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合唱艺术,理应得到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制度保证和政策倾斜。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业余群众性合唱事业的长期健康良性的发展。

2.我国民族化合唱作品创作亟待加强

以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为例,这届青年歌手大赛中的合唱比赛体现出了我国当代合唱发展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国外经典的合唱,又有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合唱,有典型的红色歌曲,也有比较符合现代青年较为欣赏的现代歌曲合唱。尽管本次比赛的参赛曲目已显露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就总体而言,合唱新曲目不足依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我国群众合唱发展朝气蓬勃的景象映衬下,曲目创新问题更加突出。如今,我国合唱曲目大多是耳熟能详的老歌,早期歌曲《我的祖国》、《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主旋律歌曲《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但是,年年都是这些老面孔,唱来唱去只有这几首歌,这与群众业余合唱的需求显然不相称,曲目单薄的硬伤亟待解决。

在对吴玲芬教授合唱工作室中的一位指挥家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这些评价:“我曾经和几位了解我国合唱情况的外国指挥交流过,他们多认为中国合唱团的进步和发展速度很快,可是合唱作品的创作却跟不上。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合唱作品写作手法过于单一,似乎只用了欧洲音乐发展历程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创作技巧去应对所有的合唱作品”,“再有就是我们国家有很多创作合唱作品的作曲家在学习音乐和作曲的过程中没唱过或很少接触合唱,如果作曲家从来没有唱过合唱,写出来的作品自己也不放声唱一下就拿来给合唱队来唱,其实很难出现成功的合唱作品”。

笔者在相关网站上寻找资料时,也常常发现,论文库中经常会有一些上世纪的经典老曲目如《嘎俄丽泰》、《飞来的花瓣》、《祖国慈祥的母亲》的研究,但是却鲜有新创作的曲目,就算有也不甚被人所重视。

我们的合唱团体习惯于使用已出版的合唱曲目,而极少能够主动出击,联系富有声望的作曲家根据合唱团队的特质进行委约创作。更加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国内的版权意识很差,即使是使用已出版的曲目,也经常出现只买一份原谱,合唱队员们使用复印出来的谱子的现象。没有版权收益,出版社就不会热衷于出版新的合唱曲目,许多作曲家也不再撰写新的合唱作品,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导致了近些年合唱作曲事业发展停滞的现象。

当然,目前诸多学院派作曲家的理念也令人无奈。似乎写出一部器乐作品方能彰显自己高超的专业技法,而声乐作品更多的是“二流作曲家”才尝试的写作形式。对于声乐尤其是合唱写作的歧视一日不解除,合唱曲目单一的桎梏就一日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文化需要传承与发展,老曲目固然经典,但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旧的曲目已经无法满足众多合唱团的日常排练和演出需要,再者,在现今的国际赛事上,使用新鲜乐曲参赛能够直接吸引住评委和观众们的眼球。更多的新合唱曲目能够为合唱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3.业余合唱指挥水平急需提高

孟大鹏先生认为,“真正喜欢音乐的人最重要去探讨的是音和音之间的关系以及音和情感、心灵的关系。目前我国很多合唱团看中的还是服装、化妆、队形等停留在表面的东西,缺少一个正面的力量去客观地评价。音乐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与情感的密切结合。”

专业指挥在业余合唱团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纵观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合唱指挥专业人才少,相关指挥专业也只有几所国内较大的音乐院校、音乐师范院校开设,与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合唱团相比,专业指挥人才数量稀少,仍然无法适应众多合唱团体的需求。

合唱指挥技巧异常丰富,基本知识涉及节拍、节奏、分句、保持音、附点音、切分音、起拍、收拍、分拍、合拍和指明速度、力度、提示音准、暗示音色效果,以及双手分工、眼手的配合等所有指挥技法。除此之外,一位合格的合唱指挥还应具有扎实的音乐知识、广博的人文知识等综合素质以及对作品独到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仅以基本知识范畴限定,我国合格的合唱指挥人才就少之又少,优秀的指挥人才能够下基层,参与到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域的日常合唱团的排练工作之中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笔者认为,高等音乐院校需要有所担当。在师资等方面力所能及的,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开设合唱指挥专业,培养更多指挥专业人才。正如杨鸿年教授所说“专业音乐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成为培养合唱指挥人才的主阵地,要高度重视,加大培养力度,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唱指挥专业人才为我国合唱事业服务。”同时,在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加对于业余群众性合唱团体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需知,专业合唱团体和业余群众性合唱团体无论是曲目的选择、人员的选拔,及至排练的全过程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时,指挥专业学生掌握一定钢琴即兴伴奏和歌曲编配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合唱与指挥教育 篇7

一、指挥作品与合唱团员之契合

指挥作为连接作品与合唱团员之间的纽带,在指挥过程中,通过自己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传递给合唱团员,力求达到三者的统一。那么首先指挥就要具有扎实的业务能力,深刻的理解合唱作品。

1. 指挥对合唱团员的主导作用

指挥是一个合唱团的灵魂,只有好的指挥才可能训练出优秀的合唱团。他在合唱团是艺术指导者,是组织者。人们常说:“没有不合格的合唱团员,只有不合格的指挥。”从这个意义上讲,指挥必须像一个统帅,能够对合唱团起着主导作用。笔者认为,指挥要成为一个“统帅”,必须在“三大语言”—-音乐语言、指挥语言、文学语言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音乐语言指挥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全面、丰富的音乐知识和修养。“手之妙韵源于心之妙思”,因此,作为一名指挥首先要心里有,手上才能体现出来。要具有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和对人声的认知及应用能力。要做到对作品的感知,首先要分析合唱谱子,具有对合唱总谱的熟练阅读能力,并对作品中的结构、和声、复调都要有正确的把握;其次就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意义,准确定位其声音形象。另外,还要多欣赏国内外优秀合唱团体的演唱,通过对比研究.建立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在人声的认识和应用方面,首先最好自己比较系统的学过声乐,要明确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歌唱艺术的关系。对各种人声有着准确的了解。如男高音高亢嘹亮的声音感、男低音厚实庄重的声音感、女高音华丽漂亮的声音感、女低音淳朴深情的声音感等等,这样才能够感知美好声音的产生过程。

文学语言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是作为指挥必不可少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指挥能很好再现作曲者的意图,恰如其分的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合唱作品本身就是音乐和文学的合成品,只有对音乐理论知识和指挥动作的掌握而没有或缺乏对文学语言的学习研究,就会削弱其解释作品的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指挥不但要多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更要涉猎文学、美学,心理学等其他领域,才能从更高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作品,理解听众的审美需求,达到作品与听众心灵需求之契合。

指挥语言指挥动作是指挥的音乐灵魂的物化和外化形式,能帮助演奏(唱)者感知和表现音乐。优美的指挥动作不仅能把握住作品的力度、速度、节奏等,更能产生一种美感、引导合唱团员更好的表现作品。当然作为一种表现音乐艺术的动作体系,指挥动作始终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的优美姿态,必须满足“稳、准、省、美”的基本要求,即神情自如,动作准确、简练、大方而放松。同时,指挥动作还应考虑演奏(唱)者的心理感受的规律和特征,以使指挥动作的方式和意图易被对方所理解和接受。

当然,做一个合格的指挥者除了要具备以上“三大语言”之外,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有了全面的思想修养,才能产生一种特有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 合唱团员受动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又是对这种限制的超越。人的实践活动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一方面,主动性以受动性为基础,受动性对主动性是一种制约。另一方面,主动性又成为受动性的主导,人通过自觉的生产劳动来发展、完善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能力。

合唱团员的受动性是指合唱团员在合唱活动中要受到指挥和其他合唱团员的制约。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合唱团员同样具有主动性,即合唱团员既要受到指挥和合唱团整体的限制,又有其个人的主动性,体现了创作主体主动性的一面。这种主动性表现在,在一定的条件允许下,合唱团员可以根据指挥的要求以及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趣味、生活经验,来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合唱团员怎样才能把握好“度”,做到受动性与主动性的统一呢?在合唱中,除了要有一名高素质的、能使合唱团员“合”在一起的指挥外,具有良好音乐素养、了解合唱性能的合唱团员也是使一个合唱团达到高水平的必要条件。合唱团员在听从指挥的同时,自己也要加入主动性的学习与创造,做一名合格的合唱团员,这样才更有利于合唱团艺术水平的提高。

首先,合唱团员要热爱合唱,具有奉献,团结协作精神才能更好的与其他合唱团员相处,才能甘愿将自己的声音融入集体中.而不是自己“冒尖”,发挥“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

其次,合唱团员要具有一定的声乐基础,科学的发声方法,不能有声音发抖、发哑等不良发声习惯,这样才更有利于合唱音响的协调统一。

再次,合唱团员要具有良好的音准与节奏感,学会倾听,倾听自己的声部以及整个合唱团体的声响,才能更好的调节自己在合唱团中的位置,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最后,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也是做一个合格合唱团员的必备条件。只有深刻的理解了作品的内涵,才能唱出真实的情感,直达听众的心灵深处。

3. 合唱团员个体与合唱团整体的统一

合唱作品是通过人声来揭示作品内容的意义,塑造艺术形象。同时,合唱又是一种集体人声演唱形式,因此演唱者更需要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声音在集体中起到最有效的作用,达到个体与团体的统一。如果将一个独唱者在独唱时认为很好的声音不加选择的放在合唱团中,就很可能破坏合唱团的声响。日本NHK少年合唱团的教学口号是合唱团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因此,合唱团员在演唱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个性,发挥声音的“群感性“,但是每个声部又要有自己的个性色彩。我国著名青年指挥家,“Tiankong”合唱团指挥田晓宝教授提倡:“合唱团员演唱时最重要的是“倾听”而不是“唱”。”这样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声音,达到合唱整体音响的和谐统一。

二、指挥、伴奏与合唱团员之契合

合唱分为有伴奏合唱与无伴奏合唱。在有伴奏的合唱作品中,合理、恰如其分的伴奏,同合唱一样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合唱伴奏不仅仅是起着确定音高、引入合唱的作用,而且起着强化旋律、丰富和声、与人声部分来共同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它会出现在作品的前奏、间奏及尾声,我们可以从它的音型、和声、织体、节奏、旋律等全方位去把握它,完美的表达合唱艺术的魅力。

合唱一般常见的伴奏形式有:钢琴、手风琴、管弦乐队、民族乐队等等。出于音乐表达的需要,伴奏在合唱曲中不同的地方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处理指挥、合唱团与伴奏三者的关系时也应该区别对待。

前奏

前奏是合唱的起始,犹如指挥的预备拍,预示着作品的感情、速度和力度,因此指挥应当特别重视,要求合唱团员在前奏时就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

比如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尚德义作曲,邵永强作词的合唱曲《大漠之夜》的前奏是由钢琴弹出两个八度的C音,由远至近,若隐若现,仿佛驼铃的声音从遥远的天际传来,给人一种孤寂感和苍凉感,让合唱团员很快就能进入作品的意境中。

间奏

间奏在合唱作品中对于乐句、段落以及乐章之间的衔接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间奏对音乐的烘托、调性的转换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黄水谣》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间奏,音乐由高到低,最后停在长音震音上,情绪明显由第一段的欢快愉悦转为悲痛阴郁,引出第二段的音乐。

尾奏

尾奏对音乐起着补充与加强的作用,使音乐表现得更加完满,常给人一种余音缭绕的感觉。在合唱部分结束后,指挥仍然要照顾到钢琴,合唱团员也不能从音乐的情绪中走出来,直到全曲的结束。

音乐学院作曲、韦翰章作词的《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尾奏,延续了合唱部分的感情基调,清灵透彻,淡雅无暇,留给人们无限的空幻与惆怅。

歌声中的伴奏

歌声中的伴奏主要起着衬托作用,能够给演唱起到和声与织体上的支持。有伴奏的合唱作品较之无伴奏合唱作品而言,和声一般不是那么完整。因此,此时的伴奏能够填补和声,增强和声的力量,并且能够加强低音,增加和声的厚度。但是指挥也要注意除了前奏、间奏和尾奏以外,都要控制伴奏的音量,特别如果是乐队伴奏时,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控制住伴奏的音量,取得合唱与伴奏的均衡。

完美的合唱艺术表现是指挥与合唱团员的共同艺术追求,它应将作品的深层次的音乐内涵与音乐美感准确的呈现出来,使指挥与合唱团员,歌声与伴奏达到理想之契合,要达到这种契合则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来构筑,从而展现合唱的人声交响美、器乐伴奏美和表演和谐美等综合魅力。

参考文献

[1]吴灵芬.合唱指挥远程教育讲稿.(中央音乐学院内部教材)[M], 2003.

[2]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基里尔·彼得罗维奇·康德拉申.指挥家的境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5]海尔曼·舍尔欣.指挥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合唱与指挥教育 篇8

一、合唱指挥的基本要求

(一) 合唱指挥的姿势要求

在音乐作品的演出中, 合唱指挥者是掌航的舵手, 因此, 他的姿势一定要标准, 必须要遵循准确、审美的原则, 指挥动作简洁、大方。其主要的姿势要求有:身体的姿势, 要将身体挺拔站立、自然放松;双脚要分开站立, 或者是一前一后, 并且要和肩膀同宽, 使身体的中心尽量平稳;双脚不能随便弯曲, 也不许随便颠动;头要直面向前, 眼睛直视前方, 目光随时观察左右, 不要随着音乐的韵律摇晃脑袋。手臂的姿势, 在挥动的时候要自然轻松, 简洁大方, 弧度清晰规范, 向上不高过头顶, 向下不低于腰部。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 手臂不要伸直, 并且以手臂不完全伸直的长度作为半径, 将肩关节当作圆心, 手臂缓缓进行挥摆运动, 以防手臂的交叉。手型要四指并拢在一起, 大拇指与其稍稍留有一定的距离, 手掌自然放松, 呈弯曲形态, 手腕要具有弹性;在进行指挥时, 掌心的方向可以按照需要随意调换;还可以改变手型的紧张度和手指的弯曲程度, 从而使其形成不同的掌型和拳型, 给演唱带来不同的要求。

(二) 合唱指挥的动作要求

在规范合唱指挥的动作时, 指挥的动作一定要包含实际的内容, 并且要像生动活泼的画面一样, 这样才会起到激发情感的作用, 才能使演唱者进行统一的演唱。因此, 指挥者在进行合唱的指挥时, 应该遵循以下的动作要求:第一, 动作一定要简洁、清晰, 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速度。只有掌握准确的节奏, 才能完成生动的演唱, 并且也依赖于指挥者对速度的掌握。因此, 指挥者的动作要尽量清晰准确, 掌握拍子的节奏, 从而给演唱者传递一种相关的信息和启发, 改变演唱节奏的快慢和强弱, 从而呈现出完美的演唱作品。另外, 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 就是要将抢拍明显的表现出来, 比如一个二拍子的歌曲, 如果把每一个小节都打的都非常准确, 那么整首歌就会非常准确。因此, 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 每个小节的第一拍动作应该比较大, 而且力点一定要明确, 从而使合唱的歌曲听起来非常整齐。第二, 动作应该尽量的简洁、朴素。指挥者进行指挥就是为了保证演唱的整齐度, 克服演唱中的困难, 从而展现出完美的作品。所以动作不要过于繁琐, 应该简洁、朴素, 实现良好的指挥效果。

二、合唱团的训练方式

在合唱团的训练中, 由于不能直接大胆的用语言进行提示, 因此通常使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所谓的心理暗示, 就是受外界人员的愿望、观念以及情绪等影响, 从而使自己的心态发生改变的心理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下面是在合唱训练中常用的暗示方法:

(一) 表情暗示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能够体现这个人的内心情感, 而教师的情感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 并且对于不同的作品来说教师要表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 比如在进行比较庄重、严肃的歌曲的排练时, 教师的表情也应该要严肃;在排练活泼欢快的歌曲作品时, 教师表情要尽量丰富一些, 看起来神采奕奕的;像一些抒情的歌曲作品, 教师的表情应该呈现出温柔的以免, 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因此, 教师在进行合唱训练时要保持面部的微笑, 目光要温柔, 给演唱者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教师的面部表情会给演唱者一种心理暗示, 从而更好的完成演唱作品。

(二) 动作暗示

在训练合唱的声音时, 教师会经常提到软腭, 打开软腭是训练声音的一个重要内容, 打开软腭能够防止发声出现错误, 从而损伤声带, 因此, 教师在进行声音的训练时, 会比较注重软腭的打开, 让演唱者尽量贴着喉咙的后壁演唱。教师在训练演唱者的发声时, 可以一边弹奏发声曲, 一边抬起另一只手, 使五指呈现下垂空抓状, 手背微微向上拱起, 模仿软腭打开的形态, 从而给演唱者一种在演唱时要打开软腭的暗示;教师双手叉腰, 是在暗示演唱者要气沉丹田;在演唱高音时, 会想象声音被抛到远处的感受, 教师的手也会随之做出向上抛的动作, 给演唱者一种唱高音的暗示, 并且要集中自己的嗓音等。

三、结语

对于每一个优秀的合唱作品来说, 都凝聚了创作者的人格魅力, 展示出创作者用创作来反映真实的生活, 并且每一个演唱者也都用心的去对待每一部作品, 这是对作品最好的诠释。在合唱演出中, 按照合唱的要求, 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 能够将作品更好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从而促进合唱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芳.浅谈合唱指挥的基本要求和合唱团训练技巧[J].音乐时空, 2012, 02:125-126.

[2]顾兆杰.专业合唱指挥是非专业合唱团健康发展的需要[J].音乐生活, 2015, 02:21-23.

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琐议 篇9

一、加强合唱与指挥的基本功训练

合唱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 它要“众口谐调、均衡统一”, 讲究的是歌唱的共性, 追求一致性、默契感。演唱歌曲不但要做到节奏整齐、音调准确, 还要做到声音协调统一、各声部均衡和谐。

1.歌唱技巧的培养

学习歌唱首先要有良好的演唱姿势, 这是学习歌唱技能的基础。其次还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清晰的咬字、吐字对唱好一首歌曲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训练时, 要进行一些呼吸练习, 如闻花、抽泣、咳嗽等, 体会吸气、呼气的动作和位置, 在此基础上进行呼吸控制练习。如:吸气—控制—吐气。针对唱歌时咬不准字头, 归不好字韵, 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 结合发声, 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 使学生会自然圆润的发声, 逐步养成习惯, 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

2.视唱能力的培养

歌唱的先决条件是演唱者音要准。在音准教学中, 首先是单音训练, 然后是音阶训练, 同时重视练耳, 耳朵听不准, 就谈不上唱准音, 因此在唱音阶的同时, 教师可弹奏简单的乐句旋律, 让学生辨别唱名, 从音阶乐句听起, 逐步发展到分解和弦, 直到较难的旋律音阶。可进行听记练习, 通过听音视谱、视唱来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多做示范性唱奏, 以增强学生的试唱能力。

3.加强和声训练

合唱是多声的艺术形式, 它需要节奏统一、速度统一、力度统一、呼吸统一等, 为此, 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和声基础训练。坚持进行三度、六度、四度、五度等听音训练, 可以从旋律音程开始, 逐步到和声音程, 从分声部唱到视唱, 从单声部训练到两个声部的和声练习。随着训练的深入, 让学生接触轮唱以及二部、三部、四部的合唱。合唱与指挥前的基本训练是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一基本功训练扎实, 合唱教学才会有好的效果。

4.指挥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有指挥歌曲的能力, 因为指挥是合唱队的灵魂和生命。要了解指挥的站立姿势、双手姿势、持棒姿势、动作范围、双手分工, 然后要熟练掌握常见节拍指挥图示, 还要学会分拍与合拍、起拍与收拍等。学生只有掌握了以上知识, 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这一教学理念。

二、加强音乐欣赏, 促进合唱与指挥教学

合唱与指挥用声音表达感情。在掌握基本知识训练的同时, 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音乐表现, 为达到这一目的, 应加强音乐欣赏教学, 从而促进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提高。

欣赏教学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逐步发展音乐想象力, 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对音乐作品的正确感受与理解成为音乐欣赏的首要问题。音乐作为一种艺术, 它不仅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式, 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学生正确感知音响是欣赏音乐的基础, 而体验感情并进行联想和想象, 在头脑中形成音乐形象, 是欣赏音乐的关键。

音乐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旋律来进行的, 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 有效地传达出音乐艺术的表情性质。感知旋律感主要是对旋律进行特点的感受, 并由此达到对旋律美及其中蕴涵的感情内容的体验。如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 低音区回旋、优美而舒展的旋律仿佛是二泉夜色淡淡的描绘, 而在中高音区的旋律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情绪明显地激动起来, 表现作者面对祖国的大好山河, 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发出的感慨。

客观存在的各种节奏, 经作者主观选择加工, 才能成为音乐作品的节奏。学生通过节奏的掌握, 不仅能感受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 还能理解作品的感情内容。在多声部的音乐中, 音色和和声起着很大的作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交织、同时进行的。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 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可以在音乐以外的音素中找到理据, 标题音乐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 而无标题音乐作品则要深入了解作品的感情内涵, 一方面要反复倾听, 细致体会, 另一方面要从更广阔的方面——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及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获得对作品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如:《月光》钢琴奏鸣曲, 作者贝多芬, 德国人, 创作于1801年, 当时他恋爱失败, 这是献给恋人的作品。失恋加上耳鸣, 使他在作品里反映了痛苦失望的情绪。这样, 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平静和暗淡的色调;转入第二乐章小快板, 情绪比较活泼、愉悦、仿佛是瞬间留下的温存微笑;第三乐章激动的快板, 表现了与命运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音响和感情体验唤起对相关生活意境产生的想象与联想, 借助于此, 学生不仅在自己头脑中出现原作的艺术形象, 还会以自己特殊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丰富与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例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在欣赏第十三曲《天鹅》前先讲牧羊人在秋天的暮色里, 看到一群天鹅向南飞, 一只却踌躇不前, 原来还有一只天鹅已经死去。于是牧羊人把死天鹅埋起来, 那只天鹅还是不肯离去, 直到三天后才慢慢离去。第二年的春天, 牧羊人发现那只天鹅又站在了埋葬天鹅的地方, 久久不肯离去……学生听完上述故事, 再去听乐曲, 自然会理解天鹅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三、了解作品, 增加情绪渲染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常常感到学生缺少音乐的表现力, 常见他们面无表情地歌唱, 这是对音乐作品理解不深的表现。对此, 教师要把作品的内涵揭示给学生, 使他们动情去歌唱。不同的音乐作品要用不同的演唱方法, 如瞿希贤编曲的《牧歌》音量不能过强, 音色要根据曲调的进行、和声织体的浓淡而定。开始女中音浓厚、温和和深沉的歌声把人们吸引到草原, 接着由低音的模仿歌声回响在旷野, 草原显得宁静、深远、神秘……四部混声合唱的出现, 使人感到阳光灿烂、金色的草原呈现在眼前。通过分析, 从感性认识提升到更贴近作品内涵的音乐形象之中, 学生演唱才能充分掌握歌唱的尺度。合唱高低声部的组合、和弦功能的运用、音色力度的对比、音域的选择, 是独唱、独奏及其他艺术所不能相比的。合唱能使情绪得到最大的渲染, 使学生得到鼓舞、感悟、振奋、满足。冼星海的混声四部合唱《怒吼吧!黄河》, 乐曲开始旋律上行自然挺进, 四个声部同时演唱, 象征着黄河掀起波澜, 发出怒吼, 一浪高过一浪, 有排山倒海之势, 暗示着被压迫人民敢于抗争的精神, 节奏急促、情感浓烈, 压抑的情绪有如火山爆发一般迸发出来, 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一下子把情绪引向高潮。尾声在尾音上, 同音不断进行, 造成紧张、急促的情绪, 特别是色彩和弦、不协和和弦的运用, 暗示着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反抗。这些手法的运用, 都是以渲染情绪为目的, 达到表现音乐主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合唱与指挥教育 篇10

一、作品分析

该曲为单二部曲式。

前奏: (1—4) 。

A段: (5—12) , 其中包含3个乐句:a (5—6) , b (7—9) , c (10—12) 。

间奏: (12—13) 。

B段: (14—26) , 其中包含4个乐句:d (14—15) , d’ (16—17) , e (18—20) , f (21—26)

间奏: (27—28) 。

尾声: (30—36) 。

二、排练提示

1. A段 (5—12小节) :

当前奏结束后, 由女声的齐唱开始, 旋律以级进为主, 较为亲切又富含深情。乐句中弱起的节奏、休止符的出现、女声中低音区非常朴实的音色带动着音乐的流动性, 宛如“片片花瓣”在“春风中”轻轻飞扬。

本段为女声合唱, 重在对情和景的描绘与刻画, 做到精雕细琢。女中音声部在保持头腔共鸣的同时, 还要与胸腔共鸣相平衡, 并与女高声部的音色相互协调。曲中的休止符处于重音休止, 演唱时既要注意后半拍进入的整齐性, 又要注意力度与语气的协调一致。“一片……一片”在休止符处不宜换气, 在力度变化上要注意对意境的深入刻画, 做到语气纯朴, 起伏有度。8—12小节中“寄来赤诚的怀念”的“怀”字要保持吸气的状态然后慢慢渐强, 而唱“念”字时再渐弱。同时, 要特别注重唱与钢琴伴奏的浑然一体。

2. B段 (14—26小节) :

旋律的一开始即转入g和声小调。此处与A段的伴奏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间奏的柱式和声节奏刚好是B段主题的伴奏体。B段的旋律仍以级进为主, 但旋律的第Ⅶ级音始终保持, 它强烈突出了此段旋律的抒情性。第二乐句“片片花瓣在春风中倾吐芬芳”出现了两处四度和五度跳进, 使音乐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 将情感抒发推至高潮。B段的第三乐句是对A段的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的音乐进行了和声重组, 以激情的抒发扩展了A段的音域, 并拉宽了整部作品的节奏, 从而使心底的情感波澜壮阔, 然后再以A段结束时的旋律进行再现, 使两段音乐情绪既强烈对比, 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本段为混声合唱, 男声部要有相当充分的头腔共鸣, 而女高的音色要相对柔和, 但高音区还要保持声音的穿透性。前两个乐句都是以强拍位置的后半拍起拍, 把握好此处旋律的律动和流畅。第三个乐句中三个“回答老师”要做好不同的处理, 第一个力度相对最强, 并且富有激情, 因为它递呈了第二乐句的高潮部分, 第二个力度稍弱, 第三个力度最弱, 但一定要深情并连贯流畅地演唱, 并且注意气息的控制。B段的结束处要与A段相照应。

尾声 (30—36小节) :重复了高潮句, 三个“回答老师”与B段的力度相比就相对较弱一点。“当年的祝愿”此处的伴奏又回到了A段相互交织的节奏型, 使全曲得到了统一, 同时也增强了结束感。最后也结束在起始调“降E”大调上。

尾声处要用更加真挚的情感演唱, 女高音声部在32—33小节出现大跳时要用连音唱法使音乐更加连贯流畅, 34小节的女低音声部要加强中低音区的音色。

三、指挥提示

此曲的指挥为四拍图式, 节拍为:强、弱、次强、弱。而本作品大部分乐句的起拍都在第一拍的弱部分, 因此在指挥时一定要把后半拍进入的“点”指挥的清晰简洁。

本作品的前奏部分:伴奏的起拍, 以第一拍的弱部分为预备拍, 四个32分音符带出第二拍的强音mf, 而后伴奏的每个连线的第一拍都应加强。指挥在1—3小节以跟为主。第4小节开始原速, 在合唱进入后, 伴奏在对应合唱中第5小节的强拍休止符、第7小节的休止符、第10小节的强拍休止符都应当稍强。以伴奏的强音带出合唱的第一拍弱部分的起音。

A段:在指挥合唱时, 第5小节以伴奏的强音为主, 给合唱的拍点要清晰, 并以mf的力度指挥, 指挥时除了起拍以点为主, 在旋律指挥时要有连贯感, 给人流畅的感觉。在第7小节以mp的力度将“点”明确, 连接的下一个乐句由弱渐强, 左手由内向外显示出力度渐强, 第二句“寄来赤诚的怀念”由强先渐弱, 在“怀”字的旋律中再出现一个弱到渐强再到渐弱的弧线。

在A段和B段间的间奏:当合唱唱到A段的结尾处“念”字时, 在这个小节的第三拍伴奏进入, 此处要给伴奏一个明确的提示, 紧接着还要给合唱部分一个此段结束的手势。然后继续以f的力度带着伴奏由强渐弱进入B段。

B段:此段的伴奏是以柱形和弦节奏为主。但第一拍和A段相比有明显的p的感觉。而第14小节开始, 合唱部分的拍点还是要很清晰, 但力度却是pp, 前两个乐句分别都出现了由弱pp、渐强到mf、再渐弱到pp的变化。18小节第一拍要先给男声声部一个起拍sf即突弱到p, 第二拍左手给女高声部由mp开始, 而第三拍用右手提示女低声部的进入。这一个小节在指挥时眼神对每个声部的提示十分重要。在19—20小节中, 男高、男低、女低哼鸣的同时, 要给女高声部一个弧线的指挥, 然后慢慢渐强进入此曲的高潮部分。三个“回答老师”是此曲的情绪高潮部, 第一个“回答老师”指挥时用大臂带动, 强调第一拍, 第四拍预备后一个小节的mp, 第二个“回答老师”将手臂放低一些, 控制动作的幅度, 第三个“回答老师”是手臂最低位, 幅度最小的, 到24小节哼鸣男声和女低声部由sf即突弱到p, 并提示女高换气, 再慢慢渐弱, 在25小节最后一拍以一个小拍点强调休止符和十六分音符。此段合唱结束处, 将合唱声部结束, 很自然地带入间奏。

尾声:33小节还是给男声和女低哼鸣指示, 并提示女高音换气, 从“当年的”开始渐慢并渐弱, 手势由外向内慢慢收回来, 不能急。最后三个小节自由延长, 但自由延长的拍数要预先设计好。最后将合唱和伴奏以很弱结束。

四、结语

本文从音乐解析和指挥实践两个方面略谈《飞来的花瓣》这首合唱作品处理, 旨在引起合唱指挥教学的较为广泛的讨论。因为合唱队是一个团体, 指挥则是这个团体的灵魂。对音乐进行合理的分析是一个指挥带领合唱团进行二度创作, 并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 而且只有具备这样的前提, 指挥者才能真正设计出符合音乐情绪需要的手势和肢体语言, 并付诸合唱实践。

参考文献

[1]朱咏北.合唱与合唱指挥普修教程.

[2]杨鸿年.合唱2.

合唱与指挥教育 篇11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课程内容,多元化

一、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现状

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近几年来, 虽然在课程内容上有所丰富, 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仍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 课程缺乏系统、规范和具有权威性的教材。由于没有权威的教材, 全国各大高校的教材版本百花齐放, 教材多样化的同时缺乏系统的课程内容。其次, 大多数合唱与指挥教材普遍看上去更像是一本合唱书。教材内容对合唱队的训练方法以及指挥的手法训练, 如何选择、分析作品讲解甚少, 更多的是合唱作品。合唱作品最后, 课程内容选择上针对性单一;大部分合唱与指挥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 (包括合唱训练方法与合唱作品的选择) 上更倾向于专业院校的合唱队, 合唱曲目很少数量上适合业余合唱队, 适合儿童合唱的曲目几乎没有。这样的课程内容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 对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自身的发展也存在阻碍, 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开发刻不容缓。

二、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开发的必要性

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丰富并制约着我们的课程内容。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使着人们的业余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为合唱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新时代, 合唱已不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专属活动,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唱合唱这个潮流来。随着社会发展对合唱艺术的促进, 社会需求的加大, 各单位对专业的合唱指挥老师的需求也增大。与此同时, 儿童合唱的发展最为迅速与持久。

在广阔的艺术园地里, 各地的文化馆、少年宫及电视台等部门都纷纷组建各种少年艺术学习班和社团。特别是少年合唱团如雨后春笋, 丰富着孩子们的文化生活, 童声合唱的发展, 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用武之地。

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开发, 笔者建议应从童声合唱入手。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在中小学,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方针里提到的学生全面发展肯定了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地位。由于我们的教学受课程内容的限制, 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接受的是比较专业合唱队的训练方法, 因此, 他们在排练时只会依样画葫芦的按照在学校老师训练他们那样来训练这些不同层次的业余合唱队, 这种墨守成规的训练方法导致矛盾的出现, 排练效果肯定不如意。

面对着稚嫩的孩子们, 在排练过程中如何系统科学地训练, 如何使儿童能用甜美、圆润的声音, 有感情的歌唱, 是每个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 他们应具备这样的能力。如何培养出具备一定童声合唱排练与指挥水平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应认真探讨并使之现实的责任。然而, 目前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针对专业合唱队, 对童声合唱的内容涉及较少。因此在我们高校合唱指挥专业课上课程内容上应增添一些关于童声合唱训练的知识与方法这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开发的具体思考

在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上应增添什么童声合唱内容, 值得我们探讨, 讲得太深与专业合唱队的训练方法无区别, 讲得太浅又没有多大使用效果。经过笔者思考建议应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首先, 从概念上弄清楚童声与成人发声的异同之处。儿童的发声器官、生理结构与成人的是完全一样的, 不同之处在于成人的声音宽厚音量大, 音色分明, 用声成熟稳定。儿童的发声器官尚未成熟, 用声纤细, 音量较小, 音域较窄, 但是声音甜美、清脆、明亮, 他只有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共鸣, 成人不仅具备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共鸣而且还有胸腔混合共鸣, 从而具备丰富的表现力。

其次, 根据童声的发展阶段来识别童声。中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老师曾将童声的发展阶段可分为:稚声期、童声期与变声期三个时期。稚声期是指从能说比较完整的语言的幼儿开始到5、6岁之间。此时的儿童发声的特点是声音小, 音域只有六至八度, 音色稚嫩, 但音准极不稳定。童声期是指6-12岁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声带的发育已开始有弹性, 音域与音量都逐渐得到扩张, 音色的可塑性增强, 音准的掌握也灵敏。变声期特指14岁—16岁的青少年, 男生变声期一般在14-16岁, 女生一般在13-15岁左右, 每个人的变声期时间是不固定的, 男孩子的变声期比女生较长。变声期间声音特征有: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等, “公鸭嗓”是青少年变声期中的一种特有表现。

由于稚声期和变声期的特殊性, 童声合唱的最佳时期应是童声期。童声期严格划分又可分为6-8岁童声前期, 9-12岁童声成熟期, 12-15岁童声后期三个阶段。童声后期属于儿童与青少年青春期的衔接阶段, 这时期无论在音乐修养、音色变化或者音域宽度, 以及发声技巧诸方面都是童声艺术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有的合唱团应以女生为主, 变声期的女孩子们接受过长期的合唱训练, 她们的声带应有一定的适应性。变声期的男孩子可鼓励他们在低声部使用气息支持下发出假声及弱声。

最后, 在弄清楚了童声声音的类别之后, 怎样去排练童声合唱值得我们思考。童声合唱发声训练中应涉及到合唱艺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齐、准、合。齐是指起声要整齐;准是指音与节奏的准确;合是指声部之间音量大小的配合与和谐。

第一, “齐”。正确良好整齐的起声是合唱的基础。起声在训练中又分为硬起与软起, 合唱训练应以硬起声为基础, 可以用无音高的哼鸣进行, 它的优点是能让孩子们找到气与声的正确比例。软起应告诉同学保持在硬起的气息紧张状态下, 起声前用缓慢的状态, 让声音缓缓流出, 练习时不添加任何强弱变化, 从而帮助合唱队开口能够整齐发音。

第二, “准”。音与节奏的准确无误是合唱的骨架。音与节奏训练可以尝试从朗读歌词开始, 进而要求和着乐曲本身的节奏来朗颂, 而后再过渡到歌唱的形式。训练过程中, 还应强调孩子的发声位置, 发声位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音准与音色。对发声位置过分靠前或者过分靠后的孩子, 应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对由于发声部位太靠后而造成的音色闷暗问题, 可引导儿童寻找叹气的感觉, 并配以yi、ye、ya、he、la等发声练习, 适当地使位置靠前;对由鼻音造成的闷暗问题, 则应少唱或暂时不唱带有鼻韵母的字, 宜多唱一些帮助口腔打开带a、o的字母。

第三, “合”。声音和谐, 声部之间的配合是合唱的灵魂。要想达到“合”的效果, 训练除了唱还应加强听的训练。听的训练可以是教师弹琴, 让学生摩唱, 加强孩子对音高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孩子们演唱时认真聆听其他声部演唱, 学会对声音音量大小, 音色的识别与调控, 注意声部的和谐与平衡;再者, 还应多播放一些优秀的童声合唱作品, 让孩子们有榜样可以学习, 培养孩子的审美观, 加强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

中国动画该改改说话方式

胡婷马景雯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

摘要:在从事动画专业的教学教程中, 我们总是强调中国动画的“寓教于乐”这一功能。然而“寓教”并非“说教”, 中国动画中刻板的说话方式, 已经使动画片失去其乐趣。我们需要改改说话的方式, 使“寓教于乐”名符其实。

关键词:寓教于乐;直白;说教

“寓教于乐”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鲜明特征。中国的动画事业在解放后, 有两次繁荣时期, 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1956年的《骄傲的将军》, 1958年的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 1960的中国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还有60年代初享誉国际的《大闹天宫》, 文革后的《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 都是教育功能非常强的影片。“寓教于乐”成为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家们的艺术追求, 相对于国外动画强大的娱乐功能, 中国动画并没有重视, 而是将重点放在教育功能上。即是重结局而不重过程, 忽略了娱乐的过程。使得中国动画的“寓教于乐”名不符实, 具有很强的教化性, “乐”显得有些沉重了。

“寓教于乐”, 从字面的意思上看, 是将教育融入到乐趣中的意思。它源自于诗学艺术, 即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 是对文艺特点与社会功能之间关系所进行的概括性说明。在《诗艺》中, 贺拉斯提出, 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 诗人写出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 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寓教于乐, 既劝谕读者, 又使他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贺拉斯强调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 同时强调这种认识教育作用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方式和具体的形象表现来达到, 读者和观众是在愉悦的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 受到教育。

中国动画始终认为, 动画的首要功能应该是社会教育功能。娱乐性并不重要, 久而久之, “寓教”也就变成了“说教”, 似乎不说教就不能成为动画片了。例如中国近代动画片《天眼》中, 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家里有只猫在变成人形后长着翅膀、拥有第三只眼睛。每当第三只眼睛张开, 便会变出神奇的东西, 来帮助主角。类似日本动画片《机器猫》的故事架构, 故事的创意及设计还是不错的, 画面和叙事的方式很适合幼儿园和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来观看。但是在动画片的末尾, 天眼会飞出来, 用第三只眼睛发出电光, 射出一排字在屏幕上来给本集故事做个总结。内容有“要取得别人的信任, 首先自己要做好”, 还有“要学会尊重别人”。这样直白的言语方式, 说其是说教, 不为过。让孩子们感觉好像我们不是在看动画片, 而是又在接受长辈的教导或是在课堂上上思想政治课。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接受程度, 较大孩子还会产生抵触, 进而影响了观看动画片人群的年龄结构, 将观众限制在幼儿及低龄儿童了。而同样架构的《机器猫》, 并没有摆出家长的姿态, 并没有直白的说出哪样是好, 哪样是坏, 是通过故事的发展, 让观者自己去体会。最近在百度贴吧上, 看到一个关于观看《机器猫》人群的年龄统计, 有很多成年人都还在看。其中有一位35岁了, 带着儿子一起看, 统计中最大的一个观众有52岁。这是《天眼》永远也无法达到的。

我们看动漫强国日本。他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其动画作品类型丰富、剧本好、画面美, 观者能很快的感受到乐趣, 被其吸引。日本有句口号:让3岁到80岁的人都有漫画

综上, 为了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的积极发展, 为了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培养的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更出色, 加强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的开发,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合唱指挥工作者思考的, 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看。这在当时中国人的心中, 动画片只是给小孩子看的观念彻底被颠覆了。中国刮起了一股日本动漫旋风, 许多幼儿、儿童、青少年甚至是成人, 都加入到其中。也出现了许多立志想为中国动漫事业做出贡献的青年。分析其作品, 并没有出现孩子犯错, 家长出来教育的场景, 也没有出现好孩子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说辞。作品中没有直接的“说教”, 每部动画都仿佛是一部文学作品或是一部手绘电影。他们舍弃了直白的教化, 而是将一种精神或是一种思想融入其中。

如在中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一部日本动漫作品《火影忍者》, 从1999年至今, 漫画已经连载14年, 动画片也在持续制作中。片中, 没有成为超人的主角, 因为每个人通过努力, 都会成为英雄。虽以忍术、战斗吸人眼球, 却以“珍惜、重视伙伴、团结协作、努力向上”的精神贯穿始终。片中主角是一个孤儿, 因为村子里的人都认为他是个怪物, 所以在幼年时他没有伙伴, 孤独且压抑。剧中对于这一段的描述极为丰富, 并大力渲染。画面中, 有其他小朋友的窃窃私语, 有父母告诫自己小孩远离他一些, 有长辈们对他负面的评价, 也有身体内怪物对他的蛊惑。主角仿佛是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 没有阳光, 只有依靠恶作剧来引起别人的关注。后来他上学了, 拥有了师长和伙伴,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 使村子里的人慢慢认同了自己。主角每每回忆起幼年孤独、黑暗的生活, 认为是师长和伙伴拯救了自己, 便格外珍惜现在所拥有。多年后, 在当自己年少时的朋友成为全村的敌人、被国家通缉时, 他仍然不放弃追回自己伙伴并将其从黑暗中拉回的信念。

我的一个朋友, 在别人的介绍下带着孩子一起看《火影忍者》这部动画片。看完后, 爸爸和儿子都很激动。喜欢恶作剧的儿子在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想起曾今被其作弄过的同伴, 便拿起一包好吃的东西跑出去找他们了。爸爸在观影后, 想到自己年轻时在学校生活的美好时光, 想起很久未联系的同学, 激动的拨打了手里电话。正是这种贴近自身的故事, 这种代入感, 使得大家切实体会到“珍惜伙伴”的内涵。这比直白的“团结友爱”的标语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再如一部日本动画片《钢之炼金术士》。片中所谓的“炼金术”实际上是“等价交换”原则, 同等质量价值的物质, 经过炼金术的改变, 也只能生成相同质量和价值的物质。“要得到某些东西就要付出某些东西”成为这部动画的主题。表面上平平无奇, 但经过一些剧情的渲染, 才会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会让学生联想到想要取得优秀的成绩, 必须要牺牲时间和付出努力去学习。也不再是我们口中那一句苍白的“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口号了。

综上所述, 在现代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下, 中国动画直白的叙事方式, 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 改变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必然, 多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 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及吸引人的故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隋津云:《动画概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探析儿童动画片的寓教于乐》张雅洁、居全伟 (《电影文学》2010年第24期) .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北京[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3

[2]李玲.童声训练中的误区及克服方法[J].艺术教育, 2012.3

上一篇:曲线运动控制系统下一篇:管理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