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挥的心理学(精选10篇)
合唱指挥的心理学 篇1
合唱艺术在我国越来越得到普及, 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合唱指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合唱艺术如果想要发展的更好, 不仅要加大普及和推广力度, 更要重视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和发展, 促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合唱指挥心理学作为合唱艺术理论研究中的一门综合学科, 更对合唱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合唱艺术、合唱指挥艺术的研究, 以及合唱指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现状、发展措施, 以及在今后的发展中提出的相应对策作出论述, 为我国的合唱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施加微薄之力, 推动合唱艺术在我国得到更好的普及和发展。
一、合唱指挥心理学的概述
合唱指挥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合唱艺术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合唱指挥心理学来源于合唱指挥最终又服务于合唱指挥, 是指挥艺术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 常有指挥, 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 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 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而合唱指挥又是合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合唱指挥心理学又是合唱指挥和心理学的有机结合。心理素养对于合唱艺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由此可见, 合唱心理学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从唯物辩证主义的角度分析, 心理的实质是一种脑部活动, 是客观现实通过人脑的反应。从这个层次来看,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范畴。而合唱艺术从广义上来看又是一门社会学科。因此要深入研究合唱指挥心理学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与社会学研究。合唱指挥心理学是从音乐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是合唱艺术与心理学原理融合的产物, 是一门理论性极强, 应用广泛的科学。
二、合唱指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 理论基础和研究不足
合唱指挥心理学作为一门薄弱学科目前无法得到足够重视, 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理论基础不足。目前我国的合唱理论基础还都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 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到实践中去检验。一方面理论研究不足, 另一方面又无实践经验可寻。中国作为世界合唱艺术家族中的一个青年, 目前在普及方面尚不能与发达国家相媲美。而想要推广合唱艺术, 就要积极培养合唱指挥。但是合唱指挥心理学理论的不足直接阻碍了合唱艺术在中国发展的脚步。虽然目前这些情况有所好转, 但是合唱指挥心理学作为一门薄弱学科, 理论研究还是缺乏, 理论研究可能随时都会中断。
2. 高校重视不足
高校声乐教育都是将技巧效果放在首位, 而对指挥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引起高校教育的足够重视。教育观念上的欠缺直接导致理论理论的研究不足。高校教学更多的是重视技巧, 而心理学角度往往是大多高校忽视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在教育学考试方面, 学生可以不用通过体系的学习而通过一系列的技巧来获得良好的成绩。导致学生对理论学习缺乏系统系, 缺乏积极性, 学生对理论学的重视度不够, 最终导致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学教育欠缺。
3. 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
目前在合唱指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 大部分还都是以文本形式存在。另一方面, 合唱指挥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数量还是比较少。理论数量少, 理论结合实践程度低, 是目前合唱指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交流多, 观摩多, 座谈多, 辅导合唱团排练是对一个专业合唱指挥的最基本要求。只有不断地参加实践, 在实践中找到不足, 才让让自身获得更好的提升。而在实践中, 理论基础的缺乏和对合唱指挥心理学的重视程度较低, 导致合唱指挥心理学的实践和理论无法更好地结合。
三、合唱指挥心理学发展对策
1. 加强理论基础研究
理论基础是合唱指挥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只有健全理论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合唱指挥心理学的系统化, 科学化研究, 编写成体系的理论基础型教材。高校也应该将合唱指挥心理学加以重视, 开设相关课程开放相关学位, 给予学生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培养专业性的相关人才, 为学生以后在实践中更好地结合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基础丰富健全的前提下只有将理论更好的付诸与实践, 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更好的检验理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才能在实践中为合唱指挥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提供更好依据, 推动理论的更好发展。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才能够帮助合唱指挥者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好的发展, 取得更好的成绩。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论基础, 才能推动合唱指挥心理学的更好发展。
3. 国家和高校给予重视
国家由于对合唱指挥心理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直接导致理论的研究不能够成体系化, 成科学化, 另一方面导致合唱指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在数量, 还是在质量方面还很薄弱。而高校对其重视的不足导致相关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 相关理论发展不足。导致合唱指挥在实践中没有理论依据, 更无从谈起理论结合实践。今后高校应给予合唱指挥心理学足够重视, 改变其处在薄弱学科的尴尬地位, 促进理论在质量和数量上得到发展, 促进其成体系化科学化的发展。国家应编写相应的教材, 高校在课程上应给予足够的课时和重视, 在资金上加大投入比例, 促进人才的培养和理论发展。
4. 合唱指挥做好与队员的互动
合唱指挥做到与合唱队员进行良好的交流, 从而达到整个团队形成一个整体的效果。指挥作为一个团队的灵魂所在, 更是需要有很好的语言能力, 不仅能够通过语言讲解出来, 还有让合唱队的人都能够心领神会, 这才能达到很好的互动。通过对于指挥中的心理文化、语言文化、审美文化以及情感文化进行一个很好的把握, 于此就能对于一个作品进行很好的理解。一次促进合唱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实践促进其理论的发展。
四、结语
合唱指挥心理学目前还是属于新兴学科和薄弱学科, 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只是对合唱指挥心理学存在的问题和对应解决方法做一简单总结。推动合唱指挥心理学的发展, 需要加强对其理论和体系的研究。只有在数量上获得足够的积累, 才能推动其得到的质的飞跃。合唱指挥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指挥者理论和技巧的提升, 使指挥者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才能推动中国合唱艺术在今后获得更好的发展, 推动中国的音乐事业的发展。
摘要:合唱艺术作为一门高雅艺术, 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合唱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 其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 并且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合唱指挥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来说, 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撑。本文通过对合唱指挥心理学进行讨论, 研究合唱心理学目前的理论研究基础, 分析合唱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 以及对合唱艺术发展的贡献, 从而对我国的合唱艺术提高做出努力。
关键词:合唱艺术,合唱指挥,心理学
参考文献
[1]宋天宇.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黄河.合唱指挥的心理学研究[J].音乐时空, 2015 (21) .
合唱指挥的心理学 篇2
关键词:合唱指挥;技法;合唱团员;审美能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 J6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19-2
0 引言
合唱指挥在合唱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他是合唱团的灵魂人物,所以合唱指挥在指挥过程中,自身状态会对合唱团员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指挥姿势是否美观在于其自身内在与外在是否具有统一性,音乐的表达要从内在情感进行出发,并需要十分精准的对指挥图式进行控制,然后将指挥变成下意识的动作,用心投入,这样所表达出来的感染力就会更强,也会更好地促进合唱团员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
1 合唱指挥的含义
合唱指挥就是在合唱过程中,通过手势、表情以及动作等方面的运用,将自身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以及审美要求等传递给合唱团员,而合唱团员则要按照指挥的引领将歌声传达给台下的听众,所以合唱指挥不仅直接参与到音乐创作与表现过程中是指挥者、训练者,还是一位表演者[1]。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不但可以教授合唱团员音乐知识,还能提升他们对音乐艺术的鉴赏水平,同时也能给观众带去对美、对艺术的享受。
2 外在合唱指挥技法对审美的影响
2.1 指挥姿势的影响
在合唱指挥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流畅的表演原则,也就是使用最为自然且优美的姿势进行指挥[2]。下面就指挥经常使用的姿势进行分析,首先,指挥在台上要保持站立姿势,两脚间的距离要与肩膀宽度差不多,这样能够将身体重量平分在两腿上,保证身体重力不会集中在一条腿上,如果发生这种倾斜的情况,会让观众产生指挥人员懈怠的想法;并且指挥者的背要挺直,因为腰身弯曲会让观众感觉指挥者没有气势;同时头部始终要保持向前看,与合唱者有眼神上的交流。其次,指挥姿势不能太过引人注目,不能摇头摆脑或者是屈膝扭腰,也不能指挥动作过于夸张,因为这种姿态会让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指挥身上,导致合唱团员的注意力被分散,不能很好地投入到歌唱中去,进而导致合唱团员不能对音乐作品内容及其所包含的精神进行领会,阻碍团员自身审美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在指挥过程中,指挥者的姿势要落落大方,这样就会与合唱队员与观众的审美要求相符合。
2.2 指挥棒的影响
由于受到每个指挥者自身习惯的影响,致使他们在进行握棒时也会不一样,所以在合唱指挥过程中,不应该强调和统一握棒方式,要求姿势自然即可。而在表演过程中,指挥者要根据乐曲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指挥棒的握法,例如,乐曲十分激昂时,就需要握紧指挥棒,而乐曲较为悠扬时,采用三指间轻握的方式即可。而指挥棒的实时改变,则能让合唱团员更好的随着指挥者的感情、节奏对音乐进行感知,不仅可以使团员自身的审美激情被激发,也可以是音乐作品被更好地表现出来[3]。
2.3 音乐节拍种类的影响
音乐中的节奏是具有流畅性以及连贯性的,即使是对音乐不了解的人,也知道音乐本身是具有系统性,并且可以划分为很多个不用的单位组织,而只要对音乐稍微敏感的人都能感觉出来。这种节奏在单位组织里被称作为小节,每个小节中包含了不同的重拍或者是轻拍,一般一小节里都包含了四种最为基本的节奏,两拍、三拍、四拍、六拍,而其他较为复杂的拍子也都是在由以上四种拍子变化而来的。指挥者只要掌握了以上技巧,就可以保证合唱团员能够正常的进行发挥让指挥者被认可,然而想要更好地提高合唱团员自身审美能力,激发审美情趣,就需要指挥者在有效掌握指挥技巧的同时,将自身内在情感、状态等表达,进而让观众。合唱团员对艺术之美进行感受,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4]。
3 内在因素对合唱团员自身审美能力的影响
3.1 情感的影响
音乐自身就是对情感进行诉说的一种语言,因此想要将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容展现出来,冷淡、无情的表演是远远达不到实际效果的。所以在进行音乐表演时,一定要达到内外结合的目标,真正的由内而外地进行表演,也只有这样的表演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团员自身的审美情趣,进而更好地把艺术呈现给所有的听众。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场演出只是将音乐中的强弱部分、快慢节奏、毫无表情的演奏出来,那么只能说演出是顺畅无误的,但是不会让观众产生再次观看的想法。而有一种演出,是让人们观看以后仿佛身处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愿意去回味的。这两种演出一种是科学的演出,另外一种是感情的演出。而指挥者就是要引领合唱团员以及观众走进感情的演出中,进而激发他们自身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指挥《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长征》等音乐作品时,指挥者一定要在其中融入真实的感情,以真情打动人们,不但要引导合唱团员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还要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作品内所蕴含的情感,带领团员走进艺术的宫殿。因此这也就表明,指挥人员不仅仅只是一个打拍者,还是一个引领者,指挥也不单单只是凭借指挥技法来进行作品指挥,而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具有艺术情怀的感悟者。
3.2 把控艺术标准
合唱团里的指挥是演出过程中的主导者、灵魂人物,更是音乐作用中精神层门的表达者,因此指挥者一定要长时间的保证自身的艺术水准,不仅要求在演出过程中没有任何错误的对作品进行表达,还要让团员对指挥进行臣服、欣赏,并让团员感受到艺术中的美,使他们能够始终对音乐保持着热忱[5]。在进行音乐作品排练时,指挥一定要对作品的段落、调式、音乐强弱、快慢、各声部间的配合、高潮部分的处理等进行有效掌控,并通过各种方法让团员对音乐作品更加理解,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为真实的演出奠定基础,从而激发团员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水准。例如,在演奏《黄河大合唱》这不音乐作品时,一定要将其慷慨、激昂的情绪表达出来,使指挥者对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精神等进行表现,引领团员走进魅力的世界。
3.3 把握好作品美以及形态美
真正的美在体现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进行有效掌控,这样才能让美在人们的心底驻足。因此在实际演出过程中,指挥要掌控好与合唱团员、观众之间的尺度,并且指挥者的动作不能过度的夸张和不受控制,落入俗套,矫揉造作。同时不但要做到手上有动作,还要将心中的内容表达出来,保证内心大于外形,并按照先语言动作后动作语言的原则进行表达,进而对作品的进行更加精准的表现,所以这也就说明,真正的美要保证尺度的合理。此外,指挥不能只在指挥技法上做足功夫,还要对音乐进行感知、重视,只有这样才不会让音乐中本来的美丧失掉,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6]。
4 结论
总而言之,在音乐作品演出过程中,指挥者不仅要承担相应的艺术责任,还要做到真正的以身作则,通过合理的指挥技巧来引导团员对美进行鉴赏。而审美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共性,因此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培养,能够使合唱团员更好地对作品中的美进行感知,从而对他们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行塑造,进而使音乐作品中的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
参 考 文 献
[1] 杨丹.合唱指挥技法对合唱团员审美能力的影响探讨[J].
艺术研究,2013(2):130-131.
[2] 黄智敏.合唱指挥技法对合唱团员情感激发的影响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164-164.
[3] 陈晓.探讨合唱指挥技法对合唱团员情感激发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4(1):106-106.
[4] 闫春雷.合唱指挥技法对激发合唱团员情感的有效性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247-248.
[5] 姜雪.合唱指挥中情感启示的艺术功能[J].黄河之声,
2011(11):56-57.
[6] 谢红芹.浅论指挥技法对合唱团员审美的促进作用[J].
合唱指挥的心理学 篇3
一、指挥作品与合唱团员之契合
指挥作为连接作品与合唱团员之间的纽带,在指挥过程中,通过自己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传递给合唱团员,力求达到三者的统一。那么首先指挥就要具有扎实的业务能力,深刻的理解合唱作品。
1. 指挥对合唱团员的主导作用
指挥是一个合唱团的灵魂,只有好的指挥才可能训练出优秀的合唱团。他在合唱团是艺术指导者,是组织者。人们常说:“没有不合格的合唱团员,只有不合格的指挥。”从这个意义上讲,指挥必须像一个统帅,能够对合唱团起着主导作用。笔者认为,指挥要成为一个“统帅”,必须在“三大语言”—-音乐语言、指挥语言、文学语言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音乐语言指挥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全面、丰富的音乐知识和修养。“手之妙韵源于心之妙思”,因此,作为一名指挥首先要心里有,手上才能体现出来。要具有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和对人声的认知及应用能力。要做到对作品的感知,首先要分析合唱谱子,具有对合唱总谱的熟练阅读能力,并对作品中的结构、和声、复调都要有正确的把握;其次就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意义,准确定位其声音形象。另外,还要多欣赏国内外优秀合唱团体的演唱,通过对比研究.建立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在人声的认识和应用方面,首先最好自己比较系统的学过声乐,要明确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歌唱艺术的关系。对各种人声有着准确的了解。如男高音高亢嘹亮的声音感、男低音厚实庄重的声音感、女高音华丽漂亮的声音感、女低音淳朴深情的声音感等等,这样才能够感知美好声音的产生过程。
文学语言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是作为指挥必不可少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指挥能很好再现作曲者的意图,恰如其分的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合唱作品本身就是音乐和文学的合成品,只有对音乐理论知识和指挥动作的掌握而没有或缺乏对文学语言的学习研究,就会削弱其解释作品的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指挥不但要多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更要涉猎文学、美学,心理学等其他领域,才能从更高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作品,理解听众的审美需求,达到作品与听众心灵需求之契合。
指挥语言指挥动作是指挥的音乐灵魂的物化和外化形式,能帮助演奏(唱)者感知和表现音乐。优美的指挥动作不仅能把握住作品的力度、速度、节奏等,更能产生一种美感、引导合唱团员更好的表现作品。当然作为一种表现音乐艺术的动作体系,指挥动作始终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的优美姿态,必须满足“稳、准、省、美”的基本要求,即神情自如,动作准确、简练、大方而放松。同时,指挥动作还应考虑演奏(唱)者的心理感受的规律和特征,以使指挥动作的方式和意图易被对方所理解和接受。
当然,做一个合格的指挥者除了要具备以上“三大语言”之外,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有了全面的思想修养,才能产生一种特有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 合唱团员受动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又是对这种限制的超越。人的实践活动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一方面,主动性以受动性为基础,受动性对主动性是一种制约。另一方面,主动性又成为受动性的主导,人通过自觉的生产劳动来发展、完善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能力。
合唱团员的受动性是指合唱团员在合唱活动中要受到指挥和其他合唱团员的制约。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合唱团员同样具有主动性,即合唱团员既要受到指挥和合唱团整体的限制,又有其个人的主动性,体现了创作主体主动性的一面。这种主动性表现在,在一定的条件允许下,合唱团员可以根据指挥的要求以及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趣味、生活经验,来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合唱团员怎样才能把握好“度”,做到受动性与主动性的统一呢?在合唱中,除了要有一名高素质的、能使合唱团员“合”在一起的指挥外,具有良好音乐素养、了解合唱性能的合唱团员也是使一个合唱团达到高水平的必要条件。合唱团员在听从指挥的同时,自己也要加入主动性的学习与创造,做一名合格的合唱团员,这样才更有利于合唱团艺术水平的提高。
首先,合唱团员要热爱合唱,具有奉献,团结协作精神才能更好的与其他合唱团员相处,才能甘愿将自己的声音融入集体中.而不是自己“冒尖”,发挥“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
其次,合唱团员要具有一定的声乐基础,科学的发声方法,不能有声音发抖、发哑等不良发声习惯,这样才更有利于合唱音响的协调统一。
再次,合唱团员要具有良好的音准与节奏感,学会倾听,倾听自己的声部以及整个合唱团体的声响,才能更好的调节自己在合唱团中的位置,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最后,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也是做一个合格合唱团员的必备条件。只有深刻的理解了作品的内涵,才能唱出真实的情感,直达听众的心灵深处。
3. 合唱团员个体与合唱团整体的统一
合唱作品是通过人声来揭示作品内容的意义,塑造艺术形象。同时,合唱又是一种集体人声演唱形式,因此演唱者更需要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声音在集体中起到最有效的作用,达到个体与团体的统一。如果将一个独唱者在独唱时认为很好的声音不加选择的放在合唱团中,就很可能破坏合唱团的声响。日本NHK少年合唱团的教学口号是合唱团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因此,合唱团员在演唱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个性,发挥声音的“群感性“,但是每个声部又要有自己的个性色彩。我国著名青年指挥家,“Tiankong”合唱团指挥田晓宝教授提倡:“合唱团员演唱时最重要的是“倾听”而不是“唱”。”这样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声音,达到合唱整体音响的和谐统一。
二、指挥、伴奏与合唱团员之契合
合唱分为有伴奏合唱与无伴奏合唱。在有伴奏的合唱作品中,合理、恰如其分的伴奏,同合唱一样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合唱伴奏不仅仅是起着确定音高、引入合唱的作用,而且起着强化旋律、丰富和声、与人声部分来共同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它会出现在作品的前奏、间奏及尾声,我们可以从它的音型、和声、织体、节奏、旋律等全方位去把握它,完美的表达合唱艺术的魅力。
合唱一般常见的伴奏形式有:钢琴、手风琴、管弦乐队、民族乐队等等。出于音乐表达的需要,伴奏在合唱曲中不同的地方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处理指挥、合唱团与伴奏三者的关系时也应该区别对待。
前奏
前奏是合唱的起始,犹如指挥的预备拍,预示着作品的感情、速度和力度,因此指挥应当特别重视,要求合唱团员在前奏时就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
比如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尚德义作曲,邵永强作词的合唱曲《大漠之夜》的前奏是由钢琴弹出两个八度的C音,由远至近,若隐若现,仿佛驼铃的声音从遥远的天际传来,给人一种孤寂感和苍凉感,让合唱团员很快就能进入作品的意境中。
间奏
间奏在合唱作品中对于乐句、段落以及乐章之间的衔接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间奏对音乐的烘托、调性的转换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黄水谣》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间奏,音乐由高到低,最后停在长音震音上,情绪明显由第一段的欢快愉悦转为悲痛阴郁,引出第二段的音乐。
尾奏
尾奏对音乐起着补充与加强的作用,使音乐表现得更加完满,常给人一种余音缭绕的感觉。在合唱部分结束后,指挥仍然要照顾到钢琴,合唱团员也不能从音乐的情绪中走出来,直到全曲的结束。
音乐学院作曲、韦翰章作词的《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尾奏,延续了合唱部分的感情基调,清灵透彻,淡雅无暇,留给人们无限的空幻与惆怅。
歌声中的伴奏
歌声中的伴奏主要起着衬托作用,能够给演唱起到和声与织体上的支持。有伴奏的合唱作品较之无伴奏合唱作品而言,和声一般不是那么完整。因此,此时的伴奏能够填补和声,增强和声的力量,并且能够加强低音,增加和声的厚度。但是指挥也要注意除了前奏、间奏和尾奏以外,都要控制伴奏的音量,特别如果是乐队伴奏时,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控制住伴奏的音量,取得合唱与伴奏的均衡。
完美的合唱艺术表现是指挥与合唱团员的共同艺术追求,它应将作品的深层次的音乐内涵与音乐美感准确的呈现出来,使指挥与合唱团员,歌声与伴奏达到理想之契合,要达到这种契合则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来构筑,从而展现合唱的人声交响美、器乐伴奏美和表演和谐美等综合魅力。
参考文献
[1]吴灵芬.合唱指挥远程教育讲稿.(中央音乐学院内部教材)[M], 2003.
[2]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基里尔·彼得罗维奇·康德拉申.指挥家的境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5]海尔曼·舍尔欣.指挥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浅析合唱指挥中的情感启示 篇4
关键词:合唱指挥 情感 启示
合唱是一种集体表演的高雅艺术形式,其中的和谐美最为吸引人。一支合唱对的整体水平,往往反应着其核心人物——指挥的领导才能。一个称职的指挥,不仅要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指挥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自身要富有情感并以此感染队员。因此,想要完美诠释一部合唱作品,就必须在重新表达时加以恰当的情感启示,意识到运用情感启示的方式和方法。
一、表现合唱应情由心生、以情导情
任何一首合唱作品都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呈现,而是需要指挥带领着合唱队员将作者用心创作的图画展现在众人面前。作品中的音符、表情记号等都是为了表达作品丰富的情感,因此,队员在演唱时不应只机械地唱出音符,而是应该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合唱指挥是整个乐队的灵魂,需要将自己心中对作品情感的理解通过情感启示传递给队员,加深队员对作品的理解,并通过队员的演唱表达出来,从而将音乐完美的演绎。
二、情感启示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艺术和情感启示
音乐是一种艺术,既能够使人的心情感到愉悦,也能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是人们生活劳动的艺术升华。古时候,荀子等人已经对音乐与情感作出了阐释: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音乐,产生于人心,有感于心而激发出强烈的情感,使情感转换为音乐的外在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又反过来感化人的内心,深化人的情感。
(二)合唱作品与情感启示
作品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作品不只具有音符、表情记号等一系列表层的东西,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最为重要。音乐通过情感来表现和反应各种艺术形象,因此,情感启示便是连接表演者与欣赏者的纽带,它使音乐的风格、本质、美感和魅力、社会作用和感化功能展现的更加完整。
(三)音乐表达与情感启示
音乐表达式二度创作,是连接音乐作者与欣赏者的心灵之间的桥梁和中介。要使音乐作品重获生命,就需通过表演的再创造,将乐谱上的符号形式转化为充满生命律动的音响形式。情感启示的运用和表达一直贯穿于音乐表演的始终。对于演唱者来说,刚拿到一部新作品时,应通过自己初步的感知,熟悉每一个音符及相应的感情色彩,把静态的音乐作品转化为动态的音响,并结合积累的音乐知识和心中的情感,将作品形成初步的音响框架,把握住全曲的感情基调。之后表演者通过演唱的方式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表达出来,完成到实现音响的过渡。要做到精益求精,表演者还应当对作品的情感进行深一步的挖掘,以实现指挥和团员的协调,达到情感与技术的高度统一。这样一部作品才得以完美的展现。由此可见情感启示在指挥中是多么的重要。
三、合唱过程中情感启示运用的方式与方法
(一)双手:指挥者的双手是整个指挥活动的核心。双手并不只单单将拍子打出来,而是应当通过双手将各种情感传递给合唱队员,再由队员通过美化的声音将情感表达给欣赏者。指挥通过双手来统一、启发和带动合唱队员进行演唱, 以圆满完成合唱表演任务。指挥者的两手应密切协作,相辅相成,准确把握图式线条、各个拍点、速度和力度,同时也要根据作品情感的不同来提示各种表情,并运用左右两手和大臂小臂的方位高低,手腕手指伸张的力度等来对队员进行各种情感的启示,这是智慧的关键所在。
(二)面部表情:指挥在进行指挥前,应对全曲的情感走向有一个大概的把握,最好能富有表情的自己进行演唱。相由心生,指挥者应通过自己面部的喜怒哀乐来反应作品的各种情感和内涵,并将此情感通过面部传递给队员,感染和带动队员和欣赏者。自己开心起来,也要带给别人开心;自己先被感动,也要将感动传递给别人。想要做一个好的指挥,这一点也尤为重要。
1.眼睛: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反应了心中所想。在指挥的过程中,与合唱队员的眼神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眼睛的各种不同的动作和形态均反应了不同的力度表达与情感表达。恰当地进行“示意传神”,能够使许多用语在眼睛里找到答案。
2.口型: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强调指挥者应动手不动口,但有时一个口型也是需要的。歌唱的口型一定要竖着打开,抬起上颚,使嘴巴里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口型示意能启示合唱队员正确得咬字吐字、调整呼吸以及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然后才能正确得抒发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虽然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也会对情感启示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身体内在的律动
前面提到的手势和面部表情,都属于指挥外在的表现,而这些外在的东西都需要自己身体内在的律动来带动。要体会内在的律动感觉,就要将自己的全身心都灌满音乐,融入其中,去切身地感受,去体会作者的内心。这不仅要使合唱队员体会到,还要使欣赏者通过指挥背部的起伏变化来全面地感知音乐,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情感启示,这样才能使得丰富的情感内涵在你的指尖得以完全宣泄,带领着观众走入你的音乐。
情感启示是作为指挥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指挥者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并懂得一定的运用情感启示的方式和方法,合唱时对作品的二度表达效果才会更加完美,作品的二度发挥才能更加到位。指挥者再通过自己的双手、眼神等将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合唱队员,这样通过合唱队员表达出来的音乐才能够更加感染人心。
参考文献:
[1]司徒汉.合唱指挥12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周沛然.合唱指挥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杨今豪.合唱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4]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合唱指挥的理性与激情 篇5
关键词:合唱指挥,理性,激情
合唱指挥承担着合唱排练与舞台表演之重任, 是合唱表演的核心。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合唱, 只有不好的指挥”。可见, 合唱作品的成败完全掌控于合唱指挥的手中, 任何一首合唱作品都要经过合唱指挥的千锤百炼, 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对合唱作品进行再创造, 最终展现于舞台。合唱指挥的目的是把合唱作品的内涵能够恰如其分的表现, 能使合唱作品表现的尽善尽美。这些, 完全取决于合唱指挥的情绪带动, 情绪表现需要内在与外在的结合, 理性是内在的, 激情是外在的表现, 在合唱表演艺术中应把理性与激情相互交错, 二者兼用、二者结合、合理应用, 使内在与外在二者统一协调, 才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合唱作品, 更能使我们的作品达到感染听众、扣人心弦的目的。
一、二者的关系
(一) 激情基于理性。
理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是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相对激情为冷静, 激情基于理性之上, 任何一首合唱作品都需要合唱指挥经过理性的分析与认识, 通过理性的指导来激情的创造、表演合唱作品。在合唱表演中, 若只有激情而无理性, 则使合唱指挥盲目无章, 甚至会导致失控的境地。理性是激情的指明灯, 合唱作品必须经过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合唱指挥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更加准确的表现合唱作品。
(二) 理性扼制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 合唱指挥必须要用充沛的感情对合唱作品进行再创造, 并通过激情感染、带动合唱者。艺术作品的创造需要激情, 激情突破理性。合唱指挥的理性化限制了激情的表现, 二者要相互依存, 激情建立与理性之上, 要是合唱指挥太过于理性就会扼制指挥的激情, 使指挥不能放开手脚大胆的去表现, 从而使合唱作品表现得呆板、没有生命力。
二、理性与激情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一) 合唱指挥的理性与激情取决于合唱作品的风格。
合唱艺术的美只有通过演唱才能表现出来, 演唱者必须通过合唱指挥的排练及统一协调才能搬上舞台。在排练与演出的过程中, 合唱指挥作为二度创作者必须把曲作者的意图能够恰如其分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 还能够大胆创新, 当然, 不管怎么去创新, 合唱指挥必须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 风格是整个作品的框架, 由于风格的多样化, 合唱指挥的理性与激情也随之多样, 合理准确的把二者相互交错, 就会碰撞出音乐的火花。
1. 速度慢而舒缓的作品, 平静的作品, 指挥应偏于理性化。
舒缓、平静的作品在指挥时应有所控制, 如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是一首用弱声演唱的、艺术意境极高的平静、舒缓的合唱曲, 表达了朦胧的男女之情。如果在指挥时偏于激情, 就会破坏整个作品的意境, 从而也严重违背了曲作者的意图。
2. 速度快而强有力的作品, 豪放热烈的作品, 指挥应偏于激情化。
如《黄河大合唱》表现的是千军万马之势, 合唱指挥应用既具有感染力、充满激情的指挥手法, 使演唱者与观众为合唱指挥者的激情而澎湃, 掀起全场演出的高潮, 使合唱指挥、演唱者、观众激越的情绪久久不能平息。如果这首合唱曲指挥运用理性化的手法, 那么合唱队员也随之会消失演唱的激情, 甚至会出现冷场的现象, 黄河奔腾及千军万马之势随之丧失。
(二) 合唱指挥的理性与激情取决于环境。
环境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首要条件, 合唱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也会随环境的变迁而发展, 合唱指挥对情感的表达也必须与环境相匹配, 尤其对合唱作品理性与激情的表现与之排练与演出的环境有关。
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全国自然环境气象万千, 风俗习惯千姿百态, 由于这些自然环境的相异, 造就了迥然相异的合唱艺术文化形态。如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造就了草原牧民豪放、粗犷的唱腔;江南溪水造就了柔美、清秀的水乡风格。由于自然环境造就的合唱艺术风格, 使合唱指挥的指挥风格也随之多样。草原环境下的合唱艺术使合唱指挥豪放、激越、开阔激情的指挥;江南风格的合唱艺术使合唱指挥委婉、秀气、充满理性的指挥。
2. 社会环境。
合唱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革紧密相关,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合唱艺术表现也不尽相同, 每个时代的合唱艺术都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思想与礼仪, 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生活、心理特征、情感意识、审美观都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形态与人的审美心理。因此, 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表现合唱艺术的心理活动与外在的情绪、情感的表达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一致、和谐的, 在合唱表演中理性与激情的表现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审美情绪与情感意识。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合唱风格不同, 指挥运用的表现手法自然就不同, 如:在“五四”期间, 在抗日运动的高潮下合唱艺术成了号召、凝聚的力量, 当时的合唱指挥激情澎湃, 队员与合唱指挥热血沸腾, 使激情控制了所有。到了“七、八十”年代, 从二十世纪以后的合唱, 在和谐社会的带动下, 合唱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高的体现, 合唱就成了当今社会人们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 合唱艺术随之也越发追求更高的艺术性, 合唱指挥的表现手段也为了表现时代性与艺术性而把理性与激情相互交错、二者合理兼用, 在激情中不失理性, 在理性中表达激情, 在和谐社会下尽显和谐、美妙的合唱艺术境界。
三、合唱指挥应身临其境, 融自己与合唱作品为一体, 就能把握好理性与激情的尺寸
合唱艺术是作曲家的创作与合唱指挥再创造后形成的艺术特色。任何一首成功的作品, 都与作曲家的生活体验和指挥者的精雕细琢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二度创作者, 要准确的表达作曲者的意图与歌曲内涵, 除了精心的研读、推敲作品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 使自己融作品为一体, 使自己陶醉、置身与合唱作品中, 能随着作品的高亢激昂与平静舒缓准确的转换情绪与角色扮演。在艺术表现中, 时而激昂, 时而平静流畅, 时而欢跃跌宕。把握好理性与激情的分寸, 既有高昂的激情, 又不失理性, 达到理性与激情的高度统一, 才能使合唱作品井然有序的表现。
琵琶文曲《虚籁》的情感演绎与表达
王蕾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表达和演绎琵琶文曲《虚籁》的情感的方法。乐曲起伏较小, 但其中也有其细微的起伏、快慢的变化以及情绪的冲突。这就要求了演奏者不仅要有良好扎实的基本功底, 同时更需要敏锐细腻的洞察和表现功力。乐曲情感演绎通过左手打、带、擞、划、吟、揉, 右手慢弹挑和轮指等指法的结合, 同时与演奏者从文曲本身所领会的背景意境配合自己的内心体会表现出的呼吸、动作的变化从而将文曲的情感充分演绎、表达。
关键词:琵琶文曲;《虚籁》;情感演绎与表达
琵琶文曲是传统琵琶文化中的一大精髓, 风格细腻舒缓, 没有武曲中的大起大落, 它追求一种淡泊舒畅的意境。它既能锻炼演奏者的基本功底, 同时是对演奏者演奏曲目的深层考验, 只有将文曲本身的背景意境、自己的内心体会通过左右手指法在琴上灵活展现才能充分表达并演绎文曲。
琵琶文曲《虚籁》是刘天华先生留下的艺术文化遗产。曲中突出了左手的带、打、擞、划以及右手弹挑, 轮指的变化并且模仿了古琴的音色。以《虚籁》为例对于整个传统琵琶文曲的情感演绎与表达的研究有实际的意义。
一、《虚籁》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1.《虚籁》的创作背景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民族音乐革新家, 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29年刘天华先生创作本曲时, 希望把北平几所大学的音乐系合并起来, 成立“国立北平音乐学院”, 但在各种阻力下终成泡影。他满腔赤诚的希望, 骤然破灭。当夜深时, 他却思潮起伏无法入睡, 仍然设想如何振国兴乐的方案, 要冲破阻力继续努力, 他将种种思维情绪和对自己的抱负倾注在音乐之中。
2.《虚籁》的意境
《虚籁》的“虚”是空虚或虚无的意思, “籁”指声音, “虚籁”两个字合起来是指没有声音, 或指空虚的声音。刘天华先生创作的《虚籁》, 着重表现那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飘逸情感, 其表情坦然、超脱而富于情致, 表现的是在万籁无声的深夜“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景意境, 体现了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现状的思索, 在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阻力的苦苦追求, 以及对振兴民族音乐美好前景的展望。
合唱指挥是合唱作品的灵魂。任何一首合唱作品, 都要通过合唱指挥理性的分析, 激情的表演, 才能成功搬上舞台。合唱指挥的理性与激情是不能分开的, 二者互为基础, 互为条件。合唱指挥只有把二者合理兼用, 高度统一, 准确把握理性与激情的尺寸, 就能尽善尽美的表现合唱作品。
这是一首耐人寻味的琵琶音乐作品, 它既有具体丰富的音乐语言, 又有超然空旷的音乐内容, 音乐在真实与飘渺之间徘徊。它不同于那些带有特定情节内容的作品, 而是具体和抽象、统一与变化的巧妙结合。
二、乐曲《虚籁》的表现方式
对《虚籁》在演奏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对乐曲深层理解和剖析:
1.左手指法:
演奏者在实际演奏过程中, 没有了解《虚籁》中“绰”“注”“带”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法, 完全形式化的“弹奏”谱面上的音符, 使乐曲显得枯燥乏味。
(1) “绰、注”在乐曲《虚籁》中的运用
《虚籁》中极具特色的大量的使用“绰”“注”, 这种模仿古琴的演奏手法。从低音为滑到高音称“绰”, 而从高音位滑到低音位则为“注”。中间加入“打、吟、揉”等左手指法, 大大丰富了音色。
例1中第二小节“打”音mi, 打完之后加入揉弦, 使mi产生余音, 丰富细腻了音色也为之后的re做准备。之后的la到do的“绰”须重弹, 速度快, 左手用臂的力量向下滑, 配合右手的臂
参考文献
[1].《合唱指挥与排练》.高奉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合唱与指挥》.高师教材编写组.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合唱指挥与排练》.高奉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合唱指挥的心理学 篇6
一、合唱指挥的基本要求
(一) 合唱指挥的姿势要求
在音乐作品的演出中, 合唱指挥者是掌航的舵手, 因此, 他的姿势一定要标准, 必须要遵循准确、审美的原则, 指挥动作简洁、大方。其主要的姿势要求有:身体的姿势, 要将身体挺拔站立、自然放松;双脚要分开站立, 或者是一前一后, 并且要和肩膀同宽, 使身体的中心尽量平稳;双脚不能随便弯曲, 也不许随便颠动;头要直面向前, 眼睛直视前方, 目光随时观察左右, 不要随着音乐的韵律摇晃脑袋。手臂的姿势, 在挥动的时候要自然轻松, 简洁大方, 弧度清晰规范, 向上不高过头顶, 向下不低于腰部。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 手臂不要伸直, 并且以手臂不完全伸直的长度作为半径, 将肩关节当作圆心, 手臂缓缓进行挥摆运动, 以防手臂的交叉。手型要四指并拢在一起, 大拇指与其稍稍留有一定的距离, 手掌自然放松, 呈弯曲形态, 手腕要具有弹性;在进行指挥时, 掌心的方向可以按照需要随意调换;还可以改变手型的紧张度和手指的弯曲程度, 从而使其形成不同的掌型和拳型, 给演唱带来不同的要求。
(二) 合唱指挥的动作要求
在规范合唱指挥的动作时, 指挥的动作一定要包含实际的内容, 并且要像生动活泼的画面一样, 这样才会起到激发情感的作用, 才能使演唱者进行统一的演唱。因此, 指挥者在进行合唱的指挥时, 应该遵循以下的动作要求:第一, 动作一定要简洁、清晰, 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速度。只有掌握准确的节奏, 才能完成生动的演唱, 并且也依赖于指挥者对速度的掌握。因此, 指挥者的动作要尽量清晰准确, 掌握拍子的节奏, 从而给演唱者传递一种相关的信息和启发, 改变演唱节奏的快慢和强弱, 从而呈现出完美的演唱作品。另外, 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 就是要将抢拍明显的表现出来, 比如一个二拍子的歌曲, 如果把每一个小节都打的都非常准确, 那么整首歌就会非常准确。因此, 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 每个小节的第一拍动作应该比较大, 而且力点一定要明确, 从而使合唱的歌曲听起来非常整齐。第二, 动作应该尽量的简洁、朴素。指挥者进行指挥就是为了保证演唱的整齐度, 克服演唱中的困难, 从而展现出完美的作品。所以动作不要过于繁琐, 应该简洁、朴素, 实现良好的指挥效果。
二、合唱团的训练方式
在合唱团的训练中, 由于不能直接大胆的用语言进行提示, 因此通常使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所谓的心理暗示, 就是受外界人员的愿望、观念以及情绪等影响, 从而使自己的心态发生改变的心理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下面是在合唱训练中常用的暗示方法:
(一) 表情暗示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能够体现这个人的内心情感, 而教师的情感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 并且对于不同的作品来说教师要表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 比如在进行比较庄重、严肃的歌曲的排练时, 教师的表情也应该要严肃;在排练活泼欢快的歌曲作品时, 教师表情要尽量丰富一些, 看起来神采奕奕的;像一些抒情的歌曲作品, 教师的表情应该呈现出温柔的以免, 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因此, 教师在进行合唱训练时要保持面部的微笑, 目光要温柔, 给演唱者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教师的面部表情会给演唱者一种心理暗示, 从而更好的完成演唱作品。
(二) 动作暗示
在训练合唱的声音时, 教师会经常提到软腭, 打开软腭是训练声音的一个重要内容, 打开软腭能够防止发声出现错误, 从而损伤声带, 因此, 教师在进行声音的训练时, 会比较注重软腭的打开, 让演唱者尽量贴着喉咙的后壁演唱。教师在训练演唱者的发声时, 可以一边弹奏发声曲, 一边抬起另一只手, 使五指呈现下垂空抓状, 手背微微向上拱起, 模仿软腭打开的形态, 从而给演唱者一种在演唱时要打开软腭的暗示;教师双手叉腰, 是在暗示演唱者要气沉丹田;在演唱高音时, 会想象声音被抛到远处的感受, 教师的手也会随之做出向上抛的动作, 给演唱者一种唱高音的暗示, 并且要集中自己的嗓音等。
三、结语
对于每一个优秀的合唱作品来说, 都凝聚了创作者的人格魅力, 展示出创作者用创作来反映真实的生活, 并且每一个演唱者也都用心的去对待每一部作品, 这是对作品最好的诠释。在合唱演出中, 按照合唱的要求, 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 能够将作品更好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从而促进合唱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芳.浅谈合唱指挥的基本要求和合唱团训练技巧[J].音乐时空, 2012, 02:125-126.
[2]顾兆杰.专业合唱指挥是非专业合唱团健康发展的需要[J].音乐生活, 2015, 02:21-23.
试论合唱指挥的基本技能 篇7
乐谱分析是合唱指挥在对一首歌排练的时候必须要做的工作。工作完成的顺利,会让合唱的排练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充分地利用有价值的时间来迅速开展。因而,指挥者必须要有娴熟的读谱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合唱与一般的乐谱具有差异,它主要是由多声部组成,在读谱的时候不仅仅是把握节奏和旋律,更加重要的是把握纵向的节奏和旋律,和声结构以及伴奏的运用,合唱指挥者通过内心的听觉来感受合成的音乐效果。在有能力或者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学习将合唱的部分在钢琴上面弹奏出来,这些都是体现了合唱领导者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二、具有敏锐细微的听辨能力
合唱排练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常见的有复合节奏,和声音准,混合音色,以及合唱的力度,速度把握不是很准确,种种问题出现在团队个人中是会影响整个合唱的效果。因此,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合唱指挥者需要具有敏锐而细微的听辨能力,在合唱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发现,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为整个的合唱效果做好基本的保障。
三、具有音乐记忆的较强接受能力
合唱或者是排练,指挥者只要是通过简简单单的一个眼神、动作、适当的口形就可以与队员之间进行交流,合唱队员都是通过合唱者的一举一动来操作和发声,完全靠指挥者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在表演的时候全心全意地去展现谱子,与队员之间形成良好的默契,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才可以使得表演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四、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
主要包括了配器、复调、和曲式作曲技法以及和声的基本知识。掌握专业的知识才可以对一个优秀作品来加以分析,深入地去了解,感知作品内在的东西,传递的中心思想,也能够在作品艺术处理中得到合理的见解,从而让作品在艺术效果方面突出。
五、掌握音乐美学的有关知识。
音乐是听觉艺术,指挥者接触的是乐谱,称为视觉艺术,合唱指挥者能够从作品中发掘出其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因此,需要一定的音乐美学审美能力,这样才会感知作品中的意境和美感。并且只有这样才能在排练或者是表演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形象来生动地传递出作品的内涵,进而影响到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协作共同演绎出完美的音乐和声演奏。
六、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合唱指挥离不开口,但是也是要掌握良好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比如,发声效果,共鸣位置,呼吸方法,如何有效地控制音色、音准?如何协调好声部?如何将难度系数较大的乐谱演奏好?合唱指挥者需要对作品进行示范性的演唱,还要清晰流畅的讲解。相反,不能正确地做到以上几点,演奏排练过程中出现意外,突发情况就不能很好地去解决它。
七、协调的指挥形体
指挥者与队员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是通过口型或者是形体来传递信息。因此,指挥者的动作是否清楚、准确、协调、自然是非常的关键。此动作不仅仅是需要美观,更加重要的是真实地去传递出作品内在的深度。优美的形体动作能够表现出符合作曲家原本想要的情景和意境以及形象。如果加入指挥者的动作显得非常的不协调,不自然的话,那么整个的演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台下的观众就会听得不是那么的愉悦。
除了上述的几点技能之外,合唱指挥者还是需要在排列的时候,对不同风格、不同节奏,以及不同的情绪的作品良好的把握,每一首都是要努力地去熟悉,对不同音乐形式选择相应的指挥形式。比如,节奏的平稳,情绪安详,旋律优美的作品是应该采取柔和,放松的手腕去做一些柔韧性强的横向手形。
其次,合唱这种形式主要是为了表现作品内在的情感和情绪,还有就是作品本身呈现出的时代特征,因此,一首合唱作品需要的是节奏的疏密,和声的浓淡,音乐的阴暗,力度的强弱,速度快慢等,这些因素都是在考验指挥者的能力和基本素养。将这些因素运用自如,在整个团队中就能够发挥出一些人的优势,弥补一些人的缺点,最大程度上带动队员的积极性,使整个合唱演出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得到听众的支持和赞美。
八、结语
合唱指挥者的能力和素养关系到合唱团队的整体演出效果以及质量,指挥者应肩负起巨大的任务以及责任,努力凭借自己的技能和储备能量把演出发挥到最佳的状态,呈现出一定的美感,赢得观众的掌声。在整个演出的过程中,要把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很好地表现在听众面前。
浅谈合唱指挥的基本技能 篇8
一、音乐素质
作为一个合唱指挥, 其个人必须具备很强的音乐技巧。除了必须有很强的识谱能力, 还要掌握一定的演唱方法和具备一定的声音概念。声音变化千差万别, 歌唱方法也有多种多样, 要掌握这些技巧和概念, 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基本歌唱技巧以引导合唱者是一项基本技能。合唱时, 指挥要控制全局的声音, 演唱者的唱法, 发音, 吐字等技巧, 对于指挥来说, 要了然于胸, 对这些发声和演唱规律要熟识, 以方便的把握每一位演唱者的演唱, 领导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效能。除此之外, 合唱中的指挥还要懂乐器, 熟悉每一种乐器的特点与演凑技巧, 并要知道每种乐器适合于哪一种情形下的表达哪一种感情, 有些乐器适合奔放热烈的氛围, 有些乐器适用于表达哀婉悲伤的曲调, 有些乐器可以给人舒缓清新的感觉, 指挥者不仅要会识谱等基本技巧, 还要随时聆听乐器所凑音乐的变化, 并把这些信息捕捉下来再传递给歌唱者和听众。因此, 懂乐器是一个合格指挥必备的技艺。
二、对音乐作品的认知
在一场合唱开始排练之前, 合唱指挥必须先要做一项课前作业, 那就是熟悉所要排练的演越作品。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要熟悉作品, 分析作品, 进而吸收消化作品, 甚至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合唱指挥在拿到一个音乐作品之后, 首先要着手搜索有关作品的相关资料, 包括创作者的名字, 创作时间和背景, 创作的目的和意图, 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懂了, 才能在深层次上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 才能更有更好的引导和指挥歌唱者。当然,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部音乐作品由于它的虚实结合和意象的变化, 每一个合唱指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会千差万别。一个好的合唱指挥能够分辨出这个作品的优劣, 能够看出这个作品的结构域起伏, 能够分离出这个作品的思想诉求。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 如何在更深层次上去分析作品, 值得每一位合唱指挥去学习和研究, 只有不断总结和实践, 指挥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才能在实际指挥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才能充分表达和传播创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才能使整个合唱更加富有感染力, 达到最佳表演效果。
三、凸现美感
在合唱时, 指挥的激情指挥与歌唱者的优美声音体现了一种美感。指挥要体现美感不仅仅是会简单的打拍子, 还要把它当作一种艺术, 这就要求指挥的动作要体现美学的特征, 要有协调性、连贯性和优美性。要体现美感, 指挥的动作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更要求指挥在气质上要有一种自然的流露, 这就要求合唱指挥要从全局出发, 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 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 仿佛自己就是创作者或是把自己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 音乐的灵魂与自己的思想不管在内在还是外在都达到了统一, 再加上指挥动作的协调优美、美观大方, 思想感情自然得到释放, 指挥在自己陶醉在音乐之中时也把所要表达的内涵下意识的传递给歌唱者和听众, 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相反, 有些拙劣的指挥只注重形式上的美感, 动作夸张而做作, 显得就毫无内涵和美感。究其原因, 他们并没有真正分析和理解作品, 或者停留在很肤浅的水平上, 没有真正了解作者的思想, 只是一味di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只会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四、领导能力与人格魅力
指挥, 顾名思义, 就是要领导和组织整个合唱队伍, 并在合唱指挥的带领下发挥出团队的最大效能, 使演出达到完美的效果。合唱不是一个人的事, 它需要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好的团队需要有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团队灵魂人物的指挥要负起这个责无旁贷的责任。作为领导者, 指挥要有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要有一定的沟通技巧, 要熟悉每一个成员的特点和声音。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在在指挥时扬长避短, 做到游刃有余。
人格魅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 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套用到合唱指挥身上也同样合适。有的人内敛, 有的人张扬;有的人沉稳, 有的人豪迈。作为一名合唱指挥, 要把音乐作品中强烈的思想内涵传授给听众, 要让音乐更有表现力和张力, 这都需要指挥通过自己性格的释放来表达和传递。当然人格魅力并不是刻意而为的, 它是自然地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 只会需要有强大的内心世界, 表现为意志品质、道德境界、文化水平, 思想态度等。一旦指挥具备了强大的人格魅力, 他在指挥时就会更有感染力, 让更多的人得到共鸣。
五、结语
总之, 成为一名好指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需要指挥具备必需的音乐修养和基本素质, 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磨砺自己, 逐渐成长。指挥只有具备了这些, 合唱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摘要: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性的音乐表现形式, 其核心在于合唱指挥, 优秀的合唱指挥者能够激发歌唱者的灵魂、情感、激情等, 以自我对作品的认知程度、内涵、音乐美感等都在合唱队员的身上体现出来, 是作曲家、作词家与歌唱者、观众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 有着桥梁的嫁接作用。而这一切想要有效的实现, 需要合唱指挥有着较高的音乐修养, 合唱指挥技能等, 才能确保合唱音乐活动的有效开展。合唱指挥作为合唱队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 是音乐艺术的阐释者和表演者。合唱指挥是由动作完成的, 这不单单只是手的动作, 还需要指挥者的表情、身体轻微的动作等, 以无声开揭示音乐的魅力, 传递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提高合唱艺术价值。
关键词:合唱指挥,基本技能,音乐
参考文献
[1]孟超美.大学生合唱与指挥艺术修养[M].天律: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苗向阳.合唱与指挥[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3]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C].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陈祖恩.合唱与指挥[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0.
于海 大阅兵合唱总指挥的背后 篇9
10时整,报时钟声响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开始。70响礼炮响彻云霄,200名国旗护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迈着有力的步伐,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行进至广场北侧国旗杆前。
一个身影双手用力向外一划、一抬、一落,在身前稳稳地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激昂澎湃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天地。全场齐声高唱,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这个身影,就是由1200人组成的解放军合唱团团长兼总指挥于海。于海曾四次参加过国庆大典活动、两次担任联合军乐团总指挥,这次又再度担任解放军合唱团团长兼总指挥参加抗战胜利纪念日大阅兵,先后接受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最高领导人的检阅。“受阅一次,光荣一生。每一次指挥,我耳边听到的,我心中涌现的,仿佛是伟大祖国大踏步前进的响亮乐章!”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1952年7月10日,军乐团正式成立,全称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军乐团”。1959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于海很庆幸自己能进入这被国外媒体称之为的“中国的皇家乐团”,更没有想到曾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军乐团里成为主帅。
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史称“5·20声明”)。21日上午,毛泽东邀请西哈努克亲王共同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支持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斗争大会。百万人集会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人如潮、旗如海,蔚为壮观。
这年刚到军乐团不久的于海原本有机会“上场壮声势”,并见到心中敬爱的毛主席,然而他最终失去了这次机会。原来,在排练期间,于海背着俗称“大炮”的大号站在后排,由于身体相对单薄,加上长时间的训练,体力不支而两次晕倒,结果被取消了到现场的资格。听到这个决定,他痛苦不堪,还掉了眼泪。后来,听到别人讲及现场“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情景时,于海心里更不是滋味。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是1970年的国庆节。这一天,于海作为解放军军乐团最年轻的克拉管演奏员之一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检阅,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毛主席。“那一次没有阅兵式,只有群众游行。我们军乐团700多人全部到金水桥的对面执行演奏任务。当我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激动万分,不禁流下了热泪。”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这一年,于海以联合军乐团分指挥的身份,接受了邓小平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检阅。这是继1959年国庆之后,25年来第一次盛大的国庆阅兵,也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当年的二三月份,我和战友们收到了参加国庆阅兵的指示,大家当时都特别地激动,因为我们深感,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能够参与这样重要的国之大典是莫大的荣幸。”不久,联合军乐团就集中住进北京清河二炮某部军营。由于要在烈日下训练,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太大,甚至有人中暑晕倒。几个月训练下来,每个人都变得黑瘦黑瘦的,可是谁也没有怨言。
于海是联合军乐团二大队的分指挥,从接到任务到国庆当天,几乎没睡过一次踏实觉,总是在想:“我自己能否指挥好?到时候可千万别出差错啊!”和演奏员一样,于海也要背谱、演练,连走路的时候手也在不知不觉地打拍子,还和乐队反复排练乐曲的起止配合。就这样,时间似乎很快就到了10月1日。作为军乐团的分指挥,于海站在天安门广场的正中央,配合总指挥圆满完成了指挥任务。当大典结束时,于海感觉两腿僵硬、已迈不开步了……
1999年初,于海被任命为解放军军乐团副团长。5月份,筹建国庆50周年庆祝活动的千人联合军乐团,于海受命担任总指挥。这次大典上要不间断地演奏37首(次)乐曲,因此每个联合军乐团成员都要把这些乐谱牢记在心。“按照阅兵行进的速度,我们乐团的节奏设定在每分钟116拍。用节拍器来卡住每一个队员的速度和节奏,差半拍都不行。我那时每天都对着节拍器和秒表无数遍地练习,还与两位副总指挥和18位分指挥共同探讨研究、加练同步打拍子。大家4个多月的演练仍然是在户外,每天数小时的曝晒对身体是极大的考验。”作为总指挥,于海改变了以往一些“苦练死练”的做法,注重人性化的科学训练,在确保训练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训练强度。
“1999年10月1日清晨,当我以联合军乐团总指挥的身份,走向摆放在天安门广场10万学生和千人军乐团的最中央、最前方、正对天安门城楼的红色金边总指挥台时,想起30年来自己一步步的成长,紧张变成了兴奋,兴奋又归于平静。”于海说,一个个铁流般的方队踏着军乐团演奏的铿锵旋律从他身边走过时,那种神圣、自豪和感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一刻,什么苦、什么累,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收获了无比的荣耀!”
2009年初,于海被正式任命为国庆60周年大典千人联合军乐团团长兼总指挥。联合军乐团于3月26日在北京成立,战友们分别来自解放军四总部、海军、空军、二炮、武警和七大军区,共15个大单位、47个小单位。组建伊始,联合军乐团、合唱队、民族打击乐队、现场布局人员、音响师在一些技术问题和合作上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几次讨论都没有结果。后来,北京国庆阅兵总指挥部专门下文任命于海为“音乐总监”,并明确表示“在庆祝活动的天安门现场,再遇到任何问题都由音乐总监来定”。这样一来,工作就顺利多了。于海综合大家的合理意见和场地、音响情况,顺利开展工作,在各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合作非常愉快,工作进展很顺利。经过集中训练3个月共计118次的排练和预演,联合军乐团磨炼成一支过硬的团队,实现了曲目间的无缝连接。国庆60周年大典,联合军乐团像以往一样第一个入场、第一个就位。“在我走上指挥台的那一瞬间,我深切地感受到祖国6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近10年来科技的发展及人文理念的进步。庆典活动直到中午12点26分结束,我们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不间断演奏的45首(次)乐曲,创造了可以说是参加人数最多、背奏乐曲量最大、表演形式最复杂、连续演奏时间最长、演奏水平最高的纪录。”
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于海感到很幸运。因为他曾作为解放军军乐团的演奏员和指挥,几乎亲历、见证、参与了共和国40多年来每一次国家重大庆典活动的重要时刻。并还曾在党的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时站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指挥全体代表高唱国歌,还多次在全国人大、政协大会的开闭幕式上指挥乐队演奏礼仪乐曲,指挥全体代表、委员高唱国歌。
解放军合唱团的首次组建细节
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这一天,一支由千余名军校学员组成的解放军合唱团首次亮相。这是我国阅兵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世界阅兵史上第一支全部由军校学员组成的合唱队伍。
解放军合唱团由千余名在校就读的军校学员组成,队员平均年龄21岁,有刚入学仅一年的新生,也有在部队任职后重返校园的研究生学员。合唱团全部为男学员。这支队伍的总负责人就是团长兼总指挥于海。合唱团的队员们在阅兵村训练时称于海为“村长”。
15岁加入解放军军乐团正式入伍至今,在军队奋斗40多年的于海,早已从普通学员晋升成为享受将军级待遇的大音乐家,尽管此前多次被任命为国庆阅兵联合军乐团的指挥或总指挥,但没有想到60岁还领衔组建参加抗战胜利日首次阅兵的解放军合唱团。
接到任务时,于海正在外地音乐学院讲学,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早在2011年7月,他就已经卸下解放军军乐团团长行政职务,转向音乐教学与学术交流,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但为了完成好阅兵任务,他立即推掉个人安排。
于海说:“当时领导跟我谈的时候,说我是解放军合唱团负责人的‘不二人选’,一方面是挺高兴,领导让我担当重任是对我的信任,这样的话,我终于有了个机会‘打一个大满贯’,从1970年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至今,几代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上的重大活动我都参加了,这是很辉煌很圆满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有一点不知所措,我当时想,都是部队学员,没有专业基础,能不能完成任务?一开始我觉得能够唱下来就不错了,但是经过一个多月的分训,集中到北京来的时候,我听完感觉不仅是能唱下来,还有唱好的空间。再到后来,我们请印青、王宏伟、王和声、宋祖英、甘萍等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来听,他们也都非常感动,夸队员们唱得很棒。”于海说,阅兵合唱任务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军队的一项光荣而神圣的政治任务,组建解放军合唱团在阅兵式上演唱抗战歌曲,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意义。
于海最先感到的是时间十分紧迫,所有参阅部队及有关单位都已于半年前建立并训练,而合唱团组建方案明确时已到了6月9日,离9月3日大阅兵不足3个月的时间。“合唱团队员要求全部从非音乐专业的军队院校学员中选拔,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训练难度。”
时不我待,从6月上旬开始,于海率专家组开始奔赴总装、海军、空军所属的装甲兵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空军工程大学、空军航空大学、空军预警学院7所院校选拔队员,按照音色、音调、身高、气质等条件要求,先从近两万名学员中初选7100名队员,然后进行复选,复选阶段一对一面试,逐个打分,经过多轮淘汰,最终选拔确定了1200名参训队员。
于海说:“解放军合唱团在这次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阅兵庆典中演唱多首歌曲。这些歌曲是总部机关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究论证,具有深刻的内涵意义。整体上讲,它们承载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强国强军的伟大梦想。”他介绍,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为庆典活动常用的仪式歌曲外,其他歌曲各有特点。如《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可以更好地营造纪念大会的庄严氛围,也符合解放军合唱团全部由学员组成的属性;《保卫黄河》是抗战经典歌曲中的代表作,情绪激越,能充分感染现场的情绪和调动观众的情感;《在太行山上》是一首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抗战经典歌曲,实现了抒情性与战斗性的完美结合;《强军战歌》唱出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时代强音;《人民军队忠于党》表达了全军将士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的坚定信念;《团结就是力量》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奋斗的意志力量。
为充分烘托抗战胜利日纪念大会的庄严氛围,展示千人大合唱的大阵容、大气势、大震撼,于海曾组织专家对合唱参阅歌曲进行了改编。“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队员音高、音域特点,还组织专业力量对曲谱进行了改编,并且设计了一些军姿动作,增加了观赏效果,体现了军人的威武英姿。经过反复打磨的歌曲,既保留了原本风格,又实现了最佳演唱效果,达到观赏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从“零基础”到有形有势有魂的背后
解放军合唱团配备有1名团长、1名政委、2名副团长,10位业务指导老师,24位业务教歌员。根据于海的要求,每一个教歌员负责50名学员,责任到人,一对一了解每个队员的优点缺点,保证50个人唱好。
7月15日,在各地分训一个多月的七大院校合唱团队员集结到北京。入驻集训场地当天,团长们组织了300人的小合唱,让他们高兴的是300人唱齐了。第二天,1200人的首次合唱结果更让他们兴奋,此前没底的他们终于觉得:“这群‘零基础’的学员能完成任务!”
解放军合唱团集中进驻到正式参阅只有50天的时间。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千余名非音乐专业的军校学员,要完成向具有一流演唱水准的准专业队员转变。“从不会唱到唱会唱熟,从唱会唱熟到唱准唱美。来自全军的35名专家和教歌员一句一句教、一段一段唱、一首一首练,延长训练时间,加大训练量,经常加班到深夜。”
那段时间,合唱团有个口头禅:“你今天啃苹果了吗?”于海介绍,因为咬苹果的口型跟演唱的口型是一样的,就有教歌员发明了咬苹果练口型法。“打哈欠法”也是教歌员们在训练中常用的方法。有一次领导检查训练,听到一串打哈欠的声音,感觉很奇怪:是不是队员们训练太累了?后来才知道,有老师发现打哈欠的发声类似美声,就教合唱队员怎么打哈欠,发出很柔和又有质感的声音。
解放军合唱团队员们不仅要唱,还要配合演唱做动作,在唱《国歌》、《人民军队忠于党》时队员们要全体敬礼。于海告诉记者,大家都看到军人敬礼敬得很漂亮很标准,但是这么多人一起就未必漂亮,要集体做得漂亮很不容易。于海说,“1200人要在一个节拍点上戴着白手套同时敬礼敬齐,就不能有一个人分心,不能有一个人做错。”在训练中,角度好不好,手鼓了一点点还是歪了一点点,抬的高度,倾斜的角度都要校正。
合唱团有个公式:1200减1等于0。只要有一个人做错,任何一个队员晃动或倒下都会影响整体,大家的努力就白费。对首次担任解放军合唱团团长的于海来说,这个公式让他感觉压力颇大。2009年指挥学生合唱团时,2500人的学生合唱团就有不少人晕倒被悄悄地抬去休息。
于海说,队员们的训练让他很感动。“烈日下我们穿着那么厚的礼服,都带着内衬,衣服全部湿透了,大汗淋漓的,队员们也一动不动。我们队员极度反应了都要硬咬着,很多人快要呕吐了还忍着。”
合唱是群体性的表演,讲究千人一个声音、一个调,需要极强的集体意识。于海说,解放军合唱团虽是临时单位,但官兵们把千载难逢的合唱参阅履历当做一生最大的荣誉,不论训练多苦多累,都把集体荣誉看得至高无上,这也是合唱团的最大特色。
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 篇10
关键词:合唱指挥,肢体语言艺术,研究分析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合唱作为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合唱艺术的长远发展, 得利于国家和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合唱指挥表演艺术, 需要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 以更好地表现合唱的音乐内容, 将表演者的表演技巧展现地淋漓尽致。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 是配合面部表情、演唱技巧、丰富手势的重要辅助性工具, 也是表现合唱者真情实感的重要方式。那么, 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意义和内涵是什么, 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运用的作用如何, 怎样才能提高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运用, 提高合唱指挥的艺术表现力和可鉴赏性, 下面将展开探讨。
一、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内涵和原则
(一) 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内涵
肢体语言艺术, 是合唱指挥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组成部分, 充分调动了人体的头、手、身体等部分, 以丰富的动作表现表达音乐内涵和思想情感, 进而向观众传达音乐内涵和艺术之美。在合唱指挥中灵活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艺术, 不仅能够强化与观众的互动, 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和背后的故事, 而且能够在美妙的音乐和丰富的肢体表现中产生共鸣。肢体语言艺术与音乐语言表演相辅相成, 提高了合唱指挥表演的丰富性, 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让合唱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 也为音乐的传播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发展空间。
(二) 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表演原则
1.肢体语言与演唱风格协调统一
合唱指挥表演中, 肢体语言是配合演唱而存在的, 肢体语言不是随便的动作展示, 而是演唱的一种延伸, 因此, 肢体语言一定要与演唱风格协调一致, 以完美地演绎合唱音乐的内涵和意义, 与观众产生强烈的互动, 让观众在共鸣中感受到音乐的独特之美。一旦肢体语言与演唱风格脱节, 观众不知道肢体语言到底在展现什么内容, 不仅对演唱的音乐作品缺乏感知, 而且还会陷入困惑, 影响对整个合唱表演的感受和理解。在合唱表演中, 要注意到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从题材到时代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以民族为例, 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带有不同的民族特色, 在融入肢体动作的时候, 可以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和民族风俗, 并加以利用, 以提高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肢体语言与作品风格和谐统一
合唱表演是一种声音的艺术类型, 旨在通过演唱者的声音来传达作品内容和音乐情感。合唱考验的是每个演唱者的优秀表演技能, 追求视觉和听觉的完美享受。在表现某部音乐作品的时候, 演唱者要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内涵, 并能够对作品的风格做好全方位的把握和了解, 在舞台上, 合唱指挥者要充分发挥指挥作用, 使演唱者能够将作品的风格以肢体表演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以使观众能够充分理解合唱表现的意义和内涵。因此, 合唱表演, 不能脱离作品的风格而单独存在, 演唱者肢体动作的融入, 必须基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上, 并能够从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出发, 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理解, 终于原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将声音与肢体语言巧妙容和, 形成独具特色的舞台表现效果。
3.肢体语言与演唱者的特点协调一致
合唱指挥表演中, 表演者是肢体语言的直接发出者, 只有保证肢体语言与演唱者特点的协调一致, 才能达到最好的舞台表演效果。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特点的表演者, 有不同的肢体表现形式, 表演之初, 需要挑选与作品风格一致的表演者, 并加以训练, 达到演唱者、作品、风格、性格特点的完全统一, 以提高合唱作品的和谐性和感染力, 给观众以最好的音乐享受。此外, 合唱表演肢体语言的融入, 还需要充分考虑男女的性别差异、不同位置的身份差异, 以制定合理的肢体动作, 达到良好的舞台表现效果。合唱表演中, 将肢体动作与演唱者的风格统一起来, 是合唱表演的必然要求, 也是深入表现音乐作品的必然选择。
二、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作用和意义
(一) 使合唱表演的声音更加和谐统一
在合唱表演中, 合唱指挥是整个团队演唱的指挥者和领导者, 作用不言而喻。在表演过程中, 强化合唱指挥的领导作用, 能够协调演唱者的肢体表现, 让肢体语言的运用恰到好处。肢体语言艺术在合唱表演中的应用, 提高了合唱协调统一的可能性。演唱者能够通过肢体语言的表现和融入, 跟随合唱指挥的指令灵活变化肢体动作, 并与其他演唱者保证动作的一致性, 为观众呈现一场大气高格调的视觉盛宴。指挥者通过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能够着眼于全局, 及时根据演唱者的表现及时下达动作指令, 保证演唱者动作的一致性和演唱的统一性。合唱, 作为声音共性的艺术类型, 追求声音的统一和多层次, 运用肢体语言艺术, 能够有效处理合唱的声音, 让其保持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进而保证合唱的综合艺术性。相适应肢体动作的融入, 能够让合唱者统一发声, 并使声音的强弱保持在同一水平, 形成和谐一致的音乐效果。和谐统一的演唱和发声, 是合唱表演成功的关键, 不容忽视, 不仅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 还能给观众难以忘却的视觉和听觉饕餮盛宴。
(二) 使合唱表演者能够充分展现音乐内涵
肢体语言艺术, 对于合唱演唱者而言, 如虎添翼。单一的演唱, 是比较单调的表现方式, 肢体语言的融入, 有利于演唱者更好地表现音乐内涵和音乐情感, 并能够深层次地展现合唱作品的内在意义, 对于传播音乐作品的音乐性和音乐情感而言, 意义重大。合唱表演中, 合唱指挥有效协调演唱者的肢体动作, 能够使动作表现更为整齐划一, 音乐表现性更强, 舞台表现力更深刻, 能够调动观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并能够将音乐内涵和音乐情感准确传达给观众, 让观众享受视觉盛宴和听觉盛宴的同时, 感受音乐过后的精粹。肢体动作的巧妙融入, 能够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融入角色中, 使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全身心投入, 并以动作将音乐内涵全面展现, 强化表演者与观众的情感互动, 达到良好的情感传达。此外, 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 情到深处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肢体动作, 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巧妙融入肢体动作, 能够让演唱者将情感以更合理的方式流露出来, 并具备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三) 使音乐观众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合唱表演中, 灵活地融入肢体动作, 能够让观众更为直观、更为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风格, 便于观众聆听和感悟音乐的本质和内涵。通过舞台音乐之美和肢体动作之美, 观众可以全面感受音乐作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让观众在合唱声中聆听音乐的真谛, 在肢体艺术中感受音乐的灵魂。合唱指挥, 要灵活把握音乐的节奏, 抓住关键点, 及时下达动作指令, 调动现场观众的音乐神经, 让观众随着演唱和动作表现或喜或悲, 感同身受, 真正感受到音乐无所不在的感染力。肢体动作的巧妙融入, 增加了合唱表演的立体感和情境性, 有助于将观众完全带入音乐, 感受全方位的音乐美感。肢体动作的巧妙融入, 提高了合唱的可视性, 让观众能够迅速融入音乐情境中, 感受音乐带来的全方位质感。
三、提高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表现力的方法和措施
(一) 丰富合唱指挥中的手势, 强化艺术表现力
手势, 是合唱表演中常见的肢体语言类型。手势表演注重细节的表现力, 能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的情感和思想, 内容丰富, 表现灵活, 信息量极大。手势语言, 灵活运用手指、手腕、手掌的作用, 以更为丰富的表现方法展现音乐内容和表现方式, 以配合音乐表演, 调节音乐节奏, 顺应不同类型风格音乐作品的舞台表演。在提高表演者肢体语言表演的时候, 丰富合唱指挥中的手势训练, 能够强化表演者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认知, 并通过有力的手势表演, 强化艺术表现力, 协调每一个表演者的动作和演唱, 达到良好的舞台表演效果, 给予观众至美的音乐享受。
(二) 强化合唱指挥中的面部表情训练, 提高艺术鉴赏性
表情是肢体语言中极富表现力的组成部分, 涉及到眼睛、鼻子、嘴巴等各个面部器官, 是情感传输的重要渠道。强化合唱指挥中的面部表情训练, 是提高合唱艺术鉴赏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强化面部表情训练, 主要从眼神训练和口型训练入手。
1.强化眼神训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也是情感传达的重要通道, 能够将人们的喜怒哀乐瞬间传达给另一个人, 是情绪传播的重要关口。因此, 眼神在肢体表演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合唱指挥中, 指挥者要全局把控, 控制好每一个演唱者, 让演唱者根据指挥者的指挥动作, 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 并集中精力, 深刻传达音乐情感, 以眼神的交流和互动, 提高合唱的表演效果, 调动观众的音乐神经, 感受音乐之美。
2.强化口型训练
合唱表演中, 演唱者的口型十分重要, 整齐划一的口型, 不仅提高了正常合唱的格调, 而且给予观众以大气磅礴的气势感。合唱指挥者要全局把控演唱者的口型, 根据口型变化及时调整演唱指挥方式, 以统一和协调每一个队员的演唱, 保证每个演唱者换气、演唱的顺畅。美观、整齐的口型, 能够让观众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并能够在音乐演唱中聆听到音乐深处的意义。
(三) 提高合唱指挥中形体训练强度, 提高艺术感染力
形体训练, 是提高合唱演唱者演唱水准的重要元素。形体表演, 是观众最能直观感受到肢体语言, 优美的身姿、熟练的肢体动作, 能够更好地诠释音乐的内涵, 让观众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音乐的真谛。形体训练, 主要分为站姿训练和坐姿训练两个方面。
1.站姿训练
形体训练中, 站姿训练以轻松为原则, 以优雅为标准。合唱指挥要着眼于全局, 使每一个演唱者身姿挺拔, 保持和谐一致, 以昂扬向上的积极性给观众以良好的审美感受。站姿的训练对合唱指挥者要求较高, 合唱指挥者要合理调整自己的身高, 使演唱者和指挥者能够互相看到对方的表情, 以使演唱者能够根据指挥者的指挥调整自己的站姿, 并与其他演唱者保持和谐一致, 形成整齐划一的团队氛围, 让观众在享受中聆听音乐, 感悟音乐。
2.坐姿训练
合唱表演中, 站姿比较常见, 但也有一些时候是以坐姿为主要表现形式。合唱指挥者在进行坐姿训练的时候, 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坐姿, 使其保持在舒服的姿势, 身体一定要自然, 并保证自己所坐的位置能够全局把控演唱者的动态, 及时给予它们正确的指挥指令, 让他们在指挥下完美演绎音乐作品。
四、结语
合唱指挥是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 对表演者的表演技巧和肢体表演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合唱指挥在进行这样的肢体艺术表演的时候, 要确保动作得体大方、丰富多样, 而且还要与灵活娴熟的表演技能相辅相成, 以达到良好的艺术表现效果。合唱指挥中, 肢体语言艺术的表演并非易事, 需要合唱人员对所表演的音乐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 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巧妙地进行表现展现, 以形成细节上的表现力以及在整体上的艺术张力。
参考文献
[1]梁为.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J].音乐大观, 2014, 07.
[2]韦建新.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J].青年时代, 2015, 06.
【合唱指挥的心理学】推荐阅读:
合唱与指挥感想10-23
高校合唱指挥课05-14
高校《合唱与指挥》05-24
合唱与指挥教育06-07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05-31
合唱指挥比赛新闻稿05-17
合唱指挥作业第二次08-24
合唱及合唱的目的09-28
加强指挥中心建设的思考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