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

2024-10-15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共7篇)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 篇1

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糖尿病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2月,筛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选择胰岛素泵患者42例纳入胰岛素泵入组,选择静脉输注泵+皮下注射治疗者42例纳入静脉皮下组。结果胰岛素泵入组2周后FBG、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于静脉皮下组,随访6个月胰岛素泵入组低血糖、皮下硬结发生率低于静脉皮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胰岛素泵入组与静脉皮下组血糖控制率、酮症酸中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泵给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近远期疗效更理想,近期可缩短达标时间,远期可降低低血糖、皮下硬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胰岛素泵,皮下注射,临床疗效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2%,因人口老龄化,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1]。 糖尿病危害巨大,是居民主要疾病负担,存在多种并发症,可致视、运动、神经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尿毒症等疾病关系密切,是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2]。 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目标,胰岛素是重要的控制血糖药物,在术前血糖控制、早期强化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3]。 目前胰岛素的应用可分为口服、皮下注射等多种途径,该次研究试对比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糖尿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 年3 月—2016 年2 月,医院达到胰岛素治疗标准的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患者均由口服胰岛素应用史;(3)知情同意;(4)皮下注射禁忌症,静脉输注禁忌症;(5)具有较好的自理能力; (6)未合并其它严重的器质性、 系统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7)单纯血糖控制不佳入院。 排除标准:(1)依从性极差;(2)胰岛素泵置入失败;(2)短期强化治疗,1 型糖尿病,围术期应用胰岛素泵,短期控制血糖需要者;(3)严重并发症入院,如酮症酸中毒;(4)无经济能力,无法承受胰岛素泵的花费。 入选对象84 例,其中男50 例,女34 例,年龄44~63 岁,平均(51.3±5.3)岁,均为2 型糖尿病,病程(5.5±1.1)年。 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选择胰岛素泵患者42 例纳入胰岛素泵入组, 选择静脉输注泵+皮下注射治疗者42 例纳入静脉皮下组,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胰岛素泵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根据体重、血糖水平估算初始剂量, 短效胰岛素甘舒霖R, 总剂量0.5U/kg(体重)。 一般以1/2 为基础量,持续输注24 h,其余作为负荷量,根据3 餐血糖检测水平调整输注剂量。 静脉输注泵组患者采用静脉泵输入胰岛素, 电脑控制输入,待血糖控制后,改为皮下注射。 所有患者在采用泵入时,都需要停用口服胰岛素。 胰岛素泵入者,需要定期检查,置于患者下腹部,每隔7~10 d,需返院更换1次输注装置。 初次应用胰岛素后,监测血糖10 次/d,而后逐渐减少,对症处理高低血糖、酮症酸中毒。

1.3 观察指标

近期疗效,包括2 周后空腹血糖水平(FBG)、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 远期疗效,随访6 个月内血糖控制率、低血糖发生率、注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用[n (% )], 两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性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胰岛素泵入组2 周后FBG、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于静脉皮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注:与胰岛素泵入组相比,*P<0.05。

2.2 远期疗效

胰岛素泵入组与静脉皮下组血糖控制率、酮症酸中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入组低血糖、皮下硬结发生率低于静脉皮下组,差异有统计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注:-表示超过卡方检验方法允许条件,采用表述性统计;* 表示 χ2值,△表示采用校正 χ2值。

3 讨论

有关于胰岛素给药方式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研究并不少见,有Meta分析显示,胰岛素泵相较于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 型糖尿病,疗效可能更好,两者均可有效控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但胰岛素泵达标所需时间更短,较胰岛素注射治疗减少约2.74 d,所需胰岛素的量减少约7.78%个单位, 低血糖发生率下降69%,糖尿病缓解率增加46%[4]。 另一项基于12 篇文献的Meta分析也显示[5],胰岛素泵对于糖尿病围术期血糖控制效果也优于多次皮下注射者,不仅可缩短达标时间,还可缩短住院时间。 该次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胰岛素泵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于静脉皮下组(P<0.05),尽管适应证不同,但达到的效果相类似,对于达到长期应用胰岛素患者, 胰岛素泵在降低胰岛素用量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这可能是适应证差异导致的结果[6]。 另有分析显示, 胰岛素泵在儿童1 型糖尿病方面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低血糖、胰岛素用量方面有比较优势。 胰岛素泵相较于静脉输注或皮下输注,给药更持续稳定,更符合自然胰岛素的生物学特性,从而平稳控制血糖。

需注意的是, 该次研究入选为需要长期应用胰岛素者,从远期疗效来看,胰岛素泵入组与静脉皮下组血糖控制、酮症酸中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可能与纳入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随访的时间影响,该次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同时进行严密的随访管理,故血糖控制、酮症预防效果较好。 从低血糖发生情况来看,胰岛素泵确实可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包括早期强加治疗期),在血糖控制后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在血糖控制后,无论是皮下注射还是胰岛泵注射,主要控制得当,维持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均较低。 当然,需考虑的是,血糖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较长时间来看,胰岛素泵用药更加方便精准,相较于皮下注射有明显的优势。一项Meta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胰岛素泵剖析输注治疗2 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程度更好,持续输注生活质量更高[7]。近年来,胰岛素泵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已经问世,可实时检测血糖信息,极大的提高了胰岛素泵的管理效率,患者可从中获益[8]。

综上所述, 胰岛素泵给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近远期疗效更理想,近期可缩短达标时间,远期可降低低血糖、皮下硬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2]杨殷,杨彩哲.糖尿病足发生截肢的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2016,47(7):618-623.

[3]寿成珉,周丹阳,陈惠萍,等.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4):582-583.

[4]周丽丽,马骏捷,马爱霞.预混赖脯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比较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12):1467-1475.

[5]李铮,李竞,徐晓艺,等.胰岛素泵对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9):55-60.

[6]罗家远,黎凯雯,宋文明.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11):1485-1486.

[7]侯艳,李会芳,赵燕,等.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5):443-450.

[8]洛佩,程千鹏,武晋晓,等.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的准确性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11):954-958.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就诊的12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73例, 女51例;年龄42~76岁, 平均 (65±5) 岁;病程2~10年, 平均 (5.1±1.3) 年。糖尿病早期肾病4例、心功能不全9例、血脂异常11例、高血压21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②均为2型糖尿病;③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检测均≥11.1 mmol/L;④空腹血糖 (FPG) ≥7.0 mmol/L;⑤给予葡萄糖口服耐量试验 (OGTT) , 结果显示餐后2 h血糖 (2 h PG) ≥11.1 mmol/L;⑥在进行本方案治疗期间未采用其他降糖治疗。排除标准:①观察期间曾应用其他降糖药物治疗者;②中途失访或临床资料收集不全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2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饮食控制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为胰岛素泵给药:将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诺和灵R, Novo Nordisk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Inc.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00041) 装入胰岛素泵内, 总用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将每日总需量的50%作为基础率, 由胰岛素泵持续24 h皮下注射, 一般将基础率控制为0.3~2.0 U/h, 剩余50%的胰岛素分为20%、15%、15%3份, 分别于早、午、晚餐前注射。对照组患者胰岛素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在3餐前5 min注射, 每晚10:00左右注射。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 、2 h PG、胰岛素用量 (日用量及总用量) 、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尿糖水平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 血糖水平≤8.0 mmol/L, 尿糖水平控制效果明显;无效, 患者血糖水平>8.0 mmol/L, 尿糖检查结果≥2 (+) , 且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3.321, *P<0.05

2.2 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2.3 血糖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FPG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9995, P>0.05) ;2 h 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533,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糖均明显下降, 观察组患者FPG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832, P<0.01) ;2 h P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721,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4 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有2例 (3.2%) , 对照组有6例 (9.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38, P<0.05) 。

3 讨论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作用缺陷和分泌缺陷所致的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该疾病可导致多系统损伤的发生,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 临床对患者血糖给予积极控制能有效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 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胰岛素泵是将胰岛素通过一条与人体相连的软管持续输注进入体内的装置, 其是采用对人体健康胰腺分泌胰岛素的生理模式模拟制成, 有效地保持了患者血糖处于稳定状态[3]。同时由于通过泵注的方式, 可按患者生理需求给予基础率输注, 且在3餐前追加剂量, 可有效避免患者血糖的波动, 并能使胰岛素抵抗现象有效减轻[4]。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胰岛素日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FPG、2 h PG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通过胰岛素泵的给药方式能有效降低患者胰岛素用量, 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避免波动, 并且胰岛素泵无需每日多次注射, 操作简单。同时, 由于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有效避免了低血糖的发生。

综上所述, 胰岛素泵注给药方式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降低胰岛素使用量, 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提高治疗效果, 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不同给药方法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24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2例, 观察组患者给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装入胰岛素泵持续24 h皮下注射;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胰岛素日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PG、2 h PG明显低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胰岛素泵注给药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降低胰岛素使用量, 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泵,皮下注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8, 24 (2) :10001-10022.

[2]于春红, 刘敏.胰岛素给药方法不同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19 (6) :301-302.

[3]巩立春.不同胰岛素给药途径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疗效差异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2) :167-168.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为2012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100 例糖尿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50 例, 其中男28 例, 女22 例, 年龄为35~56 岁, 平均年龄为 (45.8±3.2) 岁, 病程为3~7 个月, 平均病程为 (5.8±1.2) 个月;对照组患者50 例, 其中男27 例, 女23 例, 年龄为36~57 岁, 平均年龄为 (47.5 ±3.4) 岁, 病程为3~8 个月, 平均病程为 (5.9±1.3) 个月。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相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患者准入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没有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服用两种或者两组以上的口服降糖药没有效果。 患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脑病变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再进行研究。

1.2 治疗方法

给予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常规运动治疗以及饮食控制, 所有患者均不存在胰岛素抵抗性, 并且均停止服用其它降糖药物, 胰岛素的用量均为0.5~1.0 U/ (kg·d) , 对照组患者采用胰岛素分次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分别在三餐开始前20~30 min给予患者皮下注射甘舒霖R, 睡前给予患者皮下注射甘舒霖N, 采用血糖检测仪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测量, 以患者每天指尖的血糖情况为依据对胰岛素的使用量进行调整。 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为:选用福尼亚胰岛素泵与甘舒霖R胰岛素, 采用连续导管将泵与针头连接起来, 将针头埋置在皮下24 h, 输入基础的胰岛素量。 将患者整天的胰岛素量分成两个部分, 即基础胰岛素量以及餐前追加胰岛素量, 每个部分各占50%, 通过程序对胰岛素的输注与释放进行有效控制。 餐前追加胰岛素量分别为:晚餐1/4;中餐1/4;早餐1/2, 采用血糖检测仪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测量, 以患者每天的血糖值为依据, 对胰岛素的使用量进行适当调整。

1.3 观察指标

采用血糖检测仪对患者的空腹血糖值进行监测, 对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每天胰岛素的平均使用量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低血糖为:血糖≤3.9 mmol/L, 三餐后2 h血糖<8.0 mmol/L, 空腹血糖<6.2 mmol/L。

1.4 统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 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 检验通过χ2完成。 用 (±s) 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 检验通过t来完成。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达标时间、每天胰岛素的平均使用量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知 (详见表1) , 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空腹血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每天胰岛素的使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终生性疾病, 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性病变, 它的病程越长, 患者的病情也越严重, 临床表现主要为消瘦、多食、多尿、多饮、肥胖、全身疲乏无力[4]。 糖尿病的存在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弱, 并且容易因为肺结核、肺炎以及感冒等引起各种感染, 并且难以治愈, 近年来, 我国糖尿病的病发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化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5]。 糖尿病中, 2 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为95%以上, 其中有75%左右的患者死于糖尿病并发的心血管疾病。 2型糖尿病患者的患病原因不仅和遗传因素有关, 而且和患者的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因此, 对患者的血糖进行良好的控制能够有效预防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单纯采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便无法达到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效果, 因此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该对其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帮助病患者降低血糖[6]。 但是在使用胰岛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低血糖现象, 我国卫生部提出要更早与更合理的使用胰岛素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 合理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措施能够预防患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 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 提高其生活质量。 患者采用胰岛素泵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有效控制糖尿病给患者的血糖, 其控制时间相对于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来说时间更短, 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它模拟了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曲线, 使高血糖状态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帮助恢复受损的胰岛功能[7]。 除此之外, 血糖达标所用的时间也较短, 胰岛素的使用量少, 低血糖的发生率低,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胰岛血症的风险。 相对于传统的阶梯式的治疗方法, 在糖尿病早期给予患者强化使用胰岛素治疗能够使新诊断出来的糖尿病患者的 β 细胞功能能够得到更好的维持, 提高整个治疗效果。

该研究通过对该院100 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得知, 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空腹血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每天胰岛素的使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血糖达标所用的时间也较短, 胰岛素的使用量少, 低血糖的发生率低, 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胰岛素分次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空腹血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每天胰岛素的使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胰岛素,给药方法,糖尿病,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欧小虹, 夏雪培, 闫慧娴.三种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的疗效评价[J].天津医药, 2013, 11 (6) :393-395.

[2]尹冬梅, 梁新华, 田慧, 等.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1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5 (23) :4484-4487.

[3]刘贵阳, 辜勇, 廖学东, 等.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救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4 (26) :5075-5078.

[4]邓珊珊, 张超, 唐丽娜, 等.胰岛素不同给药途径控制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药效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5, 12 (5) :524-527.

[5]张超, 胡亚楠, 唐丽娜, 等.胰岛素不同给药途径对糖尿病小鼠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5, 11 (8) :927-930.

[6]赵洁, 姜翠翠, 董国青, 等.糖尿病肝切除患者胰岛素不同给药途径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9 (1) :137-138.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均为2005年—2006年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病人, 符合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注射组 (CSⅡ组) 和静脉输注泵组。CSⅡ组47例, 男27例, 女20例;年龄41.4岁±5.6岁;其中新诊断的16例, 复诊31例, 病程6.2年±3.3年。静脉输注泵组39例, 男23例, 女16例;年龄40.5岁±6.9岁;病程5.6年±4.2年。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胰岛素初始剂量由医生根据血糖水平、体重指数等指标综合估算确定。CSⅡ组采用美国MiniMed507C型胰岛素泵, 经皮下输入甘舒霖R。将全日总量的50%~60%作为基础量, 其余为餐前追加量在3餐进餐前分次泵入。静脉输注泵组采用安吉电子设备 (上海) 有限公司AJ5800型电脑输液泵, 经静脉临时输入胰岛素, 待血糖降至接近正常时, 改为皮下注射, 所使用的胰岛素种类根据病情而定, 有诺和灵30R/50R/R等。两组病人均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1.3 血糖监测

所有病人均使用美国罗氏公司血糖仪监测。以空腹血糖4.4 mmol/L~6.1 mmol/L, 餐后2 h血糖4.4 mmol/L~8.0 mmol/L为达标。

1.4 观察指标

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两组病人经治疗后均能满意控制血糖至标准值, 但CSⅡ组控制血糖达标所需时间明显低于静脉输注泵组 (P<0.01) , 低血糖发生率CSⅡ组也低于静脉输注泵组 (P<0.05) 。

3 讨论

本组资料治疗前血糖均显著升高, 分别通过两种不同治疗方法, 均能使血糖显著下降, 使血糖达标。但通过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结果显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 其给药方式更符合生理状态, 控制血糖所需时间明显缩短, 且胰岛素用量少, 低血糖发生率低, 能更快更平稳地降低血糖, 与文献报道一致[1,2]。 静脉输注泵组虽然胰岛素是直接进入血液, 降血糖速度较快, 但它代谢速度也快, 血糖控制不稳定, 容易反复, 且低血糖发生率要高。因为胰岛素泵能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 24 h不间断向病人体内输入微量的基础量胰岛素, 进餐前根据血糖值及进餐量输注餐前大剂量, 从而实现控制血糖接近正常又无低血糖反应所致血糖波动, 减少低血糖风险剂量调整灵活。两种方法相比较, 胰岛素泵的使用减少了胰岛素的注射次数, 剂量精确, 使病人在就餐、工作、睡觉及活动安排上更具灵活性, 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4 护理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胰岛素使用均不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所以, 在使用过程中均应定时监测血糖, 密切观察血糖和病情变化, 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并且要告知病人和家属低血糖的表现和处理方法, 一旦出现出汗、心慌、腿软乏力、饥饿等症状, 如在医院时, 一定要立即汇报医护人员, 给予测血糖和相应的处理;若在院外, 一定要随身携带糖尿病病人健康卡和糖果或饼干等, 以备发生低血糖时使用。

在使用输液泵输注胰岛素时, 抽吸胰岛素剂量一定要准确, 按医嘱调节输液速度, 1 h监测血糖1次。而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者, 在置泵时, 一定要向病人交代清楚注意事项, 并要遵照执行, 做好交接班, 查看泵是否正常运转, 穿刺部位皮肤有无异常, 管道有无折叠、脱落, 穿刺针有无滑落或断针, 在本组使用过程中, 针头滑落5例, 断针1例, 导管阻塞2例, 均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穿刺针及连接导管5 d~7 d更换1次, 同时要更换穿刺部位。行特殊检查 (如X线、CT、核磁共振) 及洗澡时, 应使用连接管分离器将泵取下, 待检查完再将泵接上。通过本组试验,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尽管两种方法使用胰岛素都能降低血糖, 达到治疗目的, 但是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也不能忽视, 它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能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的结果。特别是饮食和运动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爱新, 程子安, 毛敏杰.胰岛素泵和MDⅡ治疗2型糖尿病的比较[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2 (2) :53.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万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DKA患者93例, 随机分为静脉组 (46例) 与微量泵组 (47例) 。静脉组中男30例, 女16例;年龄41~75岁, 平均 (54.9±4.1) 岁;诱因:感染20例, 停用降糖药12例, 不合理饮食8例, 过度劳累6例。微量泵组中男31例, 女16例;年龄43~76岁, 平均 (55.2±4.6) 岁;诱因:感染21例, 停用降糖药12例, 不合理饮食7例, 过度劳累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通2条静脉滴注通道, 予以纠正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去除诱因等基础治疗。静脉组患者采用胰岛素 (胰岛素甘舒霖R, S20020092, 通化东宝, 3ml∶300U) 静脉滴注治疗, 将小剂量胰岛素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 初始剂量为0.1U·kg-1·h-1, 若患者血糖低至13.9mmol/L则改为胰岛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比例为4g∶1U) 。微量泵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 (生理脉冲式, 韩国丹纳公司) 24h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治疗, 初始剂量为0.1U·kg-1·h-1, 每隔1h测定1次血糖, 及时调整胰岛素泵入量, 餐前追加胰岛素至患者出现尿酮转阴及血p H值恢复至参考范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空腹血糖 (FPG) 、餐后2h血糖 (2h PG) 、二氧化碳结合力 (CO2Cp) ]变化情况、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PG、2h PG、CO2Cp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

微量泵组患者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短于静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低血糖发生情况

微量泵组患者出现低血糖1例 (2.1%) ;静脉组患者出现低血糖8例 (17.4%) 。微量泵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低于静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73, P<0.05) 。

3 讨论

DKA是糖尿病典型的急性并发症, 其危险度高, 若未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抢救DKA患者时小剂量胰岛素是主要治疗方法, 但静脉滴注胰岛素时血糖达标时间长、血糖波动大、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3,4,5]。为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采用胰岛素泵治疗DKA, 胰岛素泵是模仿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一种胰岛素输注系统, 其通过模仿胰岛素分泌, 在输入基础胰岛素、餐前大剂量胰岛素及高血糖时予以患者临时或大剂量胰岛素, 使血糖接近或达到参考范围[6,7,8]。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PG、2h PG、CO2Cp比较, 无显著差异, 表明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均可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微量泵组患者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短于静脉组, 表明微量泵组能快速纠正患者酮症和血糖, 缩短病情改善时间, 促进患者恢复。微量泵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低于静脉组, 表明微量泵能有效维持患者相对稳定的胰岛素水平, 避免出现血糖异常波动现象;静脉滴注难以准确把握胰岛素剂量、静脉滴注速度, 需经常调整葡萄糖、胰岛素比例及静脉滴注速度, 易出现血糖波动现象。

综上所述, 胰岛素静脉滴注和胰岛素泵持续泵入治疗DKA的临床疗效相当, 但胰岛素泵持续泵入治疗能缩短患者病情改善时间, 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万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DKA患者93例, 随机分为静脉组 (46例) 与微量泵组 (47例) 。静脉组患者采用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 微量泵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持续泵入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空腹血糖 (FPG) 、餐后2h血糖 (2h PG) 、二氧化碳结合力 (CO2Cp) 〕变化情况、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PG、2h PG、CO2Cp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微量泵组患者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短于静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微量泵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低于静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胰岛素静脉滴注和胰岛素泵持续泵入治疗DKA的临床疗效相当, 但胰岛素泵持续泵入治疗能缩短患者病情改善时间, 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王瑞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6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6 (2) :85.

[2] 田玉先, 王冬梅, 任平香, 等.静脉血气分析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 56 (1) :79-81.

[3] 杨锐.小剂量普通胰岛素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J].当代医学, 2013, 20 (27) :66-67.

[4] 甘胜莲.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疗效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5) :903-904.

[5] 赵瑞丽.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13) :182-183.

[6] 赵云芳, 苗阳, 付印, 等.胰岛素泵联合诺和锐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5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28) :89-90.

[7] 陈艳, 王爱芳.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0例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 2012, 34 (4) :297-299.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T1DM患者进行研究, 排除肾功能与肝功能损伤者、酗酒者、妊娠者、合并恶性肿瘤、近期内处于应激状态的患者 (急性感染、创伤、手术) 。随机将82例患者分为A组、B组, 2组均为41例。A组T1DM患者中男24例, 女17例;年龄为15岁~34岁, 平均年龄 (21.5±3.6) 岁;T1DM病程为2年~9年, 平均 (5.8±2.4) 年;体重指数为17.2~24.9 kg/m2, 平均 (21.4±3.1) kg/m2。B组T1DM患者中男23例, 女18例;年龄为14岁~35岁, 平均年龄 (21.3±3.4) 岁;T1DM病程为1年~9年, 平均 (5.5±2.1) 年;体重指数为17.5~24.7kg/m2, 平均 (21.2±3.4) kg/m2。2组一般资料比较不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1.2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T1IDM一般治疗, 包括运动治疗、饮食治疗等, 2组患者每天的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基本一致, 饮食调整方法基本相同: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体重指数、身高及日常活动量等制定食谱, 患者的配餐由营养室提供;2组的进餐时间相对固定, 早餐:07:00, 午餐:11:00, 晚餐:17:00, 三餐中均含有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在进行运动治疗与饮食治疗的同时应用甘精胰岛素、诺和灵R, 给药方法为皮下注射, 包括大腿皮下、三角肌及腹部等, 需轮换注射部位,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对药物使用剂量进行调整, 其中甘精胰岛素为0.09~0.22 U/ (kg·d) , 平均 (0.17±0.02) U/ (kg·d) ;诺和灵R为0.68~1.21 U/ (kg·d) , 平均 (0.82±0.09) U/ (kg·d) 。2组注射甘精胰岛素的时间不同:A组在18:00给药, B组在22:00给药。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对比2组T1DM患者在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BG) , 餐后2 h血糖 (2 h PG) , 2 h PG包括早餐2 h PG、午餐2 h PG、晚餐2 h PG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低血糖的发生率。

1.4判定标准治疗前3 d与治疗后3 d每天测量2组T1DM患者的血糖水平, 取3 d测量数据的平均值进行比较。低血糖判定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如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为2.9~3.9 mmol/L, 则为轻度;如血糖水平为2.0~2.8 mmol/L, 则为中度;如血糖水平≤2.0 mmol/L, 则为重度[2]。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2组T1DM患者的FBG、早餐2 h PG、午餐2 h PG、晚餐2 h PG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A组的FBG、早餐2 h PG、午餐2 h PG、晚餐2 h PG水平明显低于B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在低血糖发生率方面, A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P<0.05) , 见表2。

3讨论

T1DM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处于绝对缺乏状态, 且胰岛功能逐渐减退, 部分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出现衰竭, 体内血糖变化无法得到胰岛细胞的调节, 因此患者的血糖水平可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波动, 且FBG水平通常高于T2DM患者[3]。为了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与减少并发症, 在临床上需要强化胰岛素补充治疗。甘精胰岛素属于长效型胰岛素, 在治疗T1DM方面具有血糖控制平稳与控制时间长的特点。该药物还能够使患者体内原有胰岛素结构发生变化, 使胰岛素等电点由5.4转变成7.0, 在等电点发生变化后, 六聚体所具有的稳定性将会明显增强。因此在皮下注射药物后可通过利用细小沉淀作用控制胰岛素释放过程, 并由此减慢药物分解与吸收速度, 保证血糖控制过程的平稳性[4]。本研究采用该药物对82例T1DM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A组、B组的给药时间分别为18:00及22:00, 结果证实在治疗3个月后A组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B组, 且在治疗过程中B组T1DM中低血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提示在不同的时间给药所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同, 且安全性也存在差异, 在18:00给药对于T1D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22:00给药。由于皮下注射药物后, 峰值为12 h~13 h, 因此在18:00给药可以有效控制午餐2 h PG水平, 同时能够降低早餐2 h PG水平及晚餐2 h PG水平, 避免午餐前出现低血糖反应[5], 本研究再次证实了上述观点。

摘要:目的 分析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 (T1DM) 患者时在不同时间给药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T1DM患者进行研究, 分为A组、B组, A组在18:00给药, B组在22:00给药。结果 A组的空腹血糖 (FBG) 、早餐餐后2 h血糖 (2 h PG) 、午餐2 h PG、晚餐2 h PG水平明显低于B组, A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P<0.05) 。结论 18:00给药治疗T1DM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1型糖尿病,胰岛素,给药时间,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周美岑, 王雁, 董亚秀, 等.无针注射器INJEX30和胰岛素笔对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吸收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 (9) :741-744.

[2]王咏波, 刘赢, 白然, 等.门冬胰岛素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对非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 (4) :341-344.

[3]姬海涛, 杨静.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人胰岛素对3T3-L1脂肪细胞PPARγ2m RNA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8) :971-972.

[4]彭永德, 陈兵, 庄晓明, 等.人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患者改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的治疗结果—A1chieve国际多中心观察性研究中国亚组结果[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 29 (9) :740-745.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2月到我院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妊娠妇女, 详细询问病史, 核对末次月经日期, 体格检查、测体温、脉搏、血压、做全身及妇科检查, 做必要的有关化验检查, 核对妊娠试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B超等, 选择妊娠70~84 d, 无人工流产禁忌证, 无激素应用史的妊娠妇女50例, 随机自愿分为两组, 一组25例于人工流产术前4~6 h于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0.2 mg作为试验组;另一组25例于人工流产术前10~12 h经宫颈宫腔放置16~18号橡皮导管一条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年龄、孕产次、孕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有可比性。

1.2 方法

米索前列醇作为试验组的妊娠妇女在人工流产术前4~~6 h行阴道抹洗消毒后, 戴消毒手套将米索前列醇0.2 mg放置后穹隆部。米索前列醇为英国西尔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片剂, 每片0.2 mg。对照组:在人工流产前10~12 h行外阴阴道常规消毒、辅巾, 用阴道窥器打开阴道。宫颈及宫颈管用碘酒、酒精消毒、钳夹宫颈前唇, 将消毒的16~18号橡皮导尿管一条经宫颈插入, 沿宫壁放入宫腔的1/2~1/3, 露于宫口外的部分用消毒纱布包裹, 置于阴道后穹隆内, 于行人工流产术时取出。两组病例均在设定时间内行人工流产术, 用米索前列醇组有部分病例在未到设定的时间已有部分组织物排出, 要提前进行清宫术。两组病例在人工流产术结束时将全部吸出物用纱布或滤网滤过, 检查有无绒毛及胚胎组织, 并注意有无水泡状物, 用纱布块测量出血量, 每块纱布吸血约5~8 ml。术后在观察室观察30 min~1 h, 注意观察阴道流血量,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全身情况, 如无异常方可离去。

2 结果

两组病例宫口均可入7号及以上吸管, 均无需扩张宫颈, 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组宫颈软化好, 出血量少, 子宫收缩好, 无需用加强子宫收缩药物。宫腔插橡皮导尿管组出血稍多, 子宫软, 收缩欠佳, 部分患者要经宫颈注射缩宫素或静脉滴注缩宫素, 有4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 不够合作等人工流产综合征。

3 讨论

3.1 宫颈是由结缔组织、平滑肌、血管和弹性纤维组成, 其感觉神经丰富 经宫颈、宫腔插入橡皮导尿管扩张宫颈, 是利用其机械性的刺激, 促进子宫逐渐开大, 并无软化宫颈作用, 橡皮导尿管在宫腔可使部分绒毛与宫壁分离而大块组织不能被迅速排出, 导致子宫收缩不良, 胎盘附着处的血窦开放而引起出血, 同时宫腔插入橡皮导尿管扩张宫颈, 手术次数增加, 手术间隔时间长, 细菌侵入子宫壁上的创面而引起的感染机会增加[2]。因此, 宫颈、宫腔插入橡皮导尿管增加手术次数, 增加手术感染机会, 可逐渐由药物取代[3]。

3.2 米索前列醇属于前列腺素E类, 能特异作用于子宫颈和子宫, 它的作用机制是刺激宫颈纤维细胞, 使胶原酶及弹性蛋白酶降解释放[4], 在短时间内使子宫颈软化, 宫颈明显扩张并能增加子宫平滑肌张力, 使子宫内压力升高引起子宫收缩, 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子宫收缩药物[2]。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不同, 对各期妊娠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 能促进宫缩, 同时还阻断宫颈口神经末稍反应, 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 从而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本文于人工流产术前4~6 h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0.2 mg能使宫颈软化, 松弛宫颈, 宫口自行扩张, 宫体收缩, 为人工流产手术操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减轻人工流产术中扩宫阻力, 降低人工流产术施行难度。米索前列醇对宫颈扩张有效, 其阴道给药较口服效果要好。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缩前列醇局部药物吸收慢于口服给药, 避免了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 可持续发挥药物的效应, 长时间作用于子宫, 以利于子宫复旧, 加之克服了米索前列醇口服时的首过消除效应, 故流产时出血少, 流产后促进子宫复旧, 缩短了流产后阴道流血持续时间, 其药物方便, 不良反应少, 费用低, 易于贮存, 易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用于软化宫颈的临床效果。方法分试验组、对照组, 将50例妊娠70~84d, 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妇女随机分成两组, 试验组25例用米索前列醇0.2mg于人工流产术前4~6h置于阴道后穹隆;对照组25例于手术前10~12h将16~18号橡皮导尿管置于宫腔。观察两组病例手术时宫颈软化程度、宫口大小、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妇女宫颈软化程度、子宫收缩情况、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人工流产术前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 软化宫颈、扩张宫颈简便、安全、有效, 能有效减轻妇女人工流产时的痛苦, 预防人工流产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人工流产术,软化宫颈

参考文献

[1]傅才英.手术学全集.妇产科卷.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426-429.

[2]彭永排, 董风玉.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国际医学卫生导报, 2007, 13 (6) :59-60.

[3]王活法, 胡冠娟, 李静芳.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江苏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17 (2) :21.

上一篇: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研究下一篇:电动车的安全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