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方法分析

2024-08-09

麻醉方法分析(共12篇)

麻醉方法分析 篇1

近年来小儿患者手术日渐增多, 小儿患者属于特殊群体, 其体质及解剖生理因素相对于成人有较大差别, 对手术的安全要求度也越来越高, 在麻醉的应用方面应根据各种手术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麻醉方法。现对我院2012年1-6月收治的198例患儿在针对麻醉方法的选择、进行麻醉前的必要准备、以及麻醉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例患儿中, 男102例, 女96例, 其中56例年龄不足1岁, 79例年龄为1~3岁, 3~6岁35例, 6~12岁28例。椎管内麻醉组48例;臂丛麻醉组38例;全麻组112例 (其中15例患儿采取插管麻醉, 97例采取氯氨酮分离麻醉) , 两组结果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为保证麻醉效果, 采取统一的要求, 术前6 h所有患儿禁止饮食。将阿托品0.02 mg/kg, 安定0.2 mg/kg, 在实施麻醉前30 min对患儿进行肌注。全麻组中氯胺酮分离麻醉用药:先常规肌注氯胺酮4~6 mg/kg, 患儿入睡后进手术室, 开放静脉, 术中维持用量为氯胺酮肌注2~3 mg/kg或静脉注射1 mg/kg[1]。术中吸氧, 注意保障呼吸道通畅;通常情况下硬膜外麻醉用药为1.33%利多卡因10 mg/kg。进行穿刺时选择合适的手术部位, 镇静药的应用可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术中密切注意患者循环、呼吸情况;临床应用中臂丛麻醉采用肌间沟法, 用药为1.5%利多卡因10 mg/kg, 患儿出现异感效果更好。围术期监测患儿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

2 结果

在所有麻醉方法中全麻组应用氯胺酮方法相对简便, 在临床应用中加强管理安全性有保证。椎管内麻醉术中肌松效果好, 术中加强对阻滞平面的控制非常重要。臂丛麻醉效果确切, 临床中适用于上肢手术范围。198例患儿除硬膜外麻醉有2例和臂丛麻醉有1例因镇痛不全于中途改用氯氨酮麻醉外, 其余病例均取得满良好的果。

3 讨论

3.1 麻醉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的访视和检查, 可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 使患儿在进行麻醉时得到良好的配合, 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和紧张不安的情绪[2]。术前根据不同的用药环境合理采用用药方案, 通常情况下对于0岁~1岁婴儿可只单独用阿托品即可, 对于1岁以上的加用镇静药, 规定病儿禁食水的时间至少为6 h。

3.2 问题及对策

本组97例氯胺酮分离麻醉中, 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使用氯胺酮, 在实施麻醉中均无不良反应, 对患儿均采用肌注给药方式, 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好的儿童, 实施静脉给药时, 应保持合适的给药速度。对腹部手术常规加用咪唑安定0.03 mg/kg静注, 氯胺酮与咪唑安定联合用药, 相互间对抗了其不良反应, 从而减少了多次追加给药的麻烦, 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在临床应用中咪唑安定具有起效快以及半衰期短和刺激性小等诸多优点[3]。

小儿椎管麻醉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规情况下对5岁以上小儿下腹及下肢手术, 通常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方法。本组病例在实施麻醉过程中4例患者血压下降, 6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恶心呕吐, 其麻醉平面均超过胸4, 对麻醉平面进行调节, 患者采取头低平卧位或用麻黄素后, 不良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臂丛阻滞麻醉广泛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本组38例臂丛阻滞, 其平均年龄都在6岁以上, 麻醉效果满意, 术中病儿无不良反应。

3.3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本组198例麻醉中, 其中采取氯胺酮分离麻醉的97例, 采取臂丛麻醉的患儿38例, 椎管内麻醉48例。在临床应用中氯胺酮分离麻醉起效快, 针对体表镇痛效果非常好, 同时对循环系统具有良好的交感兴奋作用。氯胺酮分离麻醉对呼吸系统影响轻微,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由氯胺酮药性可知, 氯胺酮对脑血管具有明显扩张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 对颅脑外伤患者、脑水肿以及脑血管疾病患者麻醉时, 应禁用氯胺酮[4]。

综上所述, 由于氯胺酮分离麻醉方法操作简便, 不良影响相对较小, 在用药过程中准确把握剂量, 采取合适的给药途径以及合理的注药速度, 同时麻醉中加强管理, 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在临床麻醉中小儿患者属于特殊群体, 应重视在麻醉方法的选择, 根据各种手术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钱福元.小儿麻醉211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师, 2008, (27) :106, 110.

[2]万惠芬.浅谈心理学在麻醉科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6, (4) :16.

[3]王艳.不同剂量咪唑安定的镇静和遗忘作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6) :48.

[4]王红伟, 任爱红.氯胺酮临床作用的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27) :3.

麻醉方法分析 篇2

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残髓炎最有价值的诊断指征为

A.X线检查

B.电测试

C.温度测试

D.病史

E.去除原充填物检查患牙根管深处有无疼痛

2、缺失,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2年后诉义齿容易翘动和脱落,口内检查发现义齿基托和黏膜之间出现间隙,下列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与患者解释修复效果不佳,建议重做

B.重衬方法只有直接重衬法和间接重衬法

C.若重衬范围广,可用直接法重衬术,即在义齿组织面放印模材料在口内取咬合印模,用蜡封固边缘后,常规装盒

D.若是局部重衬,可用间接法,将基托组织面均匀磨去一层,将自凝塑料涂布需重衬的部位,将义齿戴入口内

E.间接法重衬前,可用印模材料取闭口式印模

3、牙周基础治疗的重点是

A.口腔卫生宣教

B.菌斑控制

C.拔除无保留价值的或预后极差的患牙

D.必要的咬合调整

E.药物治疗

4、智牙冠周炎临床症状,不包括____ A.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

B.咀嚼、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

C.局部可有波动感

D.局部可自发性跳痛

E.可引起张口受限

5、下列情形中,属于医疗事故的是 A.医生对解剖关系辨认不清,误伤邻近重要器官,造成患者功能障碍

B.发生现有医疗技术难以预料的并发症

C.因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防范的后果

D.诊疗护理存在过失,虽未造成死亡、残疾等身体损害,但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E.无过错输血造成患者感染

6、G+细菌不具备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脂多糖

C.磷壁酸

D.N-乙酰胞壁酸

E.N-乙酰葡萄糖胺

7、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属于以下哪类疾病 A.先天性疾病 B.自身免疫性疾病 C.内分泌系统疾病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E.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8、个别恒切牙萌出过迟与下列哪种情形无关 A.乳牙龋病 B.乳牙滞留 C.乳牙早失

D.儿童习惯用牙龈咀嚼 E.局部牙龈角化增生

9、涎石病好发于 A.颌下腺

B.舌下腺

C.腮腺

D.唇腺

E.小涎腺

10、以下哪项不是全冠翘动可能的原因

A.组织面有小瘤子

B.全冠变形

C.预备体轴面聚合度过大

D.未完全就位

E.石膏代型磨损

11、患者男性,30岁。左侧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向折裂、活动、需拔除,需麻醉的神经是同侧的____ A.下牙槽神经+舌神经

B.下牙槽神经

C.下牙槽神经+颊长神经

D.下颌神经+舌神经+颊长神经

E.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长神经

12、乳牙开始萌出时间()A.出生后4~5个月 B.出生后6~8个月 C.出生后10~12个月 D.出生后12~14个月 E.以上都不是

13、为了解某市12岁学生患龋情况,准备开展一次口腔健康调查,从既往资料中,已知该市12岁学生患龋率为52.1%,要求抽样误差为10%,需要调查的人数为

A.100人

B.220人

C.260人

D.270人

E.370人

14、舍格伦综合征电镜所见不包括

A.早期为腺泡细胞的胞质内分泌颗粒减少,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 B.病变重者细胞结构破坏、溶解

C.导管细胞变性,电子密度减低,液化泡形成

D.肌上皮细胞增生肥大,胞质突伸长突入腺上皮之间 E.成纤维细胞呈现增生活跃像

15、下颌骨骨折导致下唇麻木,其骨折部位可能发生于____ A.髁突颈部

B.下颌升支上部

C.下颌角那

D.喙突

E.颏部正中部位

16、平滑面龋的病损形态是 A.烧瓶状,口小底大

B.烧瓶状,口大底小

C.浅碟状,口大底浅

D.三角形,顶向釉牙本质界

E.三角形,顶向釉质表面

17、口外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的目的是

A.利用口外力促进生长发育期的上颌骨发育 B.促进成人上颌骨发育 C.只能使上前牙唇倾

D.限制生长发育期上颌骨发育 E.限制成人上颌骨发育

18、牙龈炎最常见的主诉症状是

A.疼痛

B.牙齿发痒

C.口腔干燥

D.牙龈出血

E.牙周肿脓

19、”长正中”所指的滑动距离为

A.由下颌后退接触位自如滑到牙尖交错位

B.由牙尖交错位向前滑到下颌后退接触位

C.由下颌后退接触位向前滑到牙尖交错位

D.由牙尖交错位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下颌后退接触位

E.由下颌后退接触位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牙尖交错位

20、幼儿补充氟的适宜时间是 A.3个月开始

B.4个月开始

C.5个月开始

D.6个月开始

E.7个月开始

21、ANUG是哪一年由Vincent(奋森)首次报告 A.1888 B.1898 C.1788 D.1918 E.1909

2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是指 A.病毒性肝炎

B.梅毒、淋病

C.霍乱、鼠疫

D.流行性感冒

E.肺结核

23、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A.行政责任 B.行政赔偿责任 C.刑事责任

D.刑事赔偿责任 E.民事赔偿责任

24、引起牙龈剥脱的有

A.B族维生素缺乏

B.维生素A缺乏

C.维生素C缺乏

D.妇女妊娠

E.扁平苔藓

25、”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多发性角化囊肿

B.皮肤基底细胞痣(癌)

C.分叉肋,颅骨异常

D.小脑镰钙化

E.眶距缩窄

26、某挡车工,在停止接触噪声后2min进行听力测定,听阈提高16dB,10h听力已恢复,这种情况应考虑为 A.听觉疲劳

B.听力损伤

C.听觉适应

D.永久性听阈位移

E.噪声聋

二、多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医患关系的性质是

A.医患关系是一般的契约关系

B.医患关系是纯粹的信托关系

C.医患关系是在信托关系基础上的契约关系

D.医患关系是信托关系就不是契约关系

E.医患关系是契约关系就不是信托关系

2、目前认为人类主要致龋菌是 A.乳酸杆菌 B.唾液链球菌 C.血链球菌 D.变形链球菌 E.轻链球菌

3、以夏科(Chareot)三联征为典型表现的疾病是 A.急性憩室炎

B.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C.急性胆管炎 D.急性胆囊炎

E.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4、生活在高氟区可导致氟斑牙发生的年龄是

A.7岁以前

B.23~30岁

C.8~15岁

D.16~22岁

E.31岁以后

5、上颌骨单侧部分缺损的无牙颌患者,欲行种植体固位的义颌,最理想的种植部位是

A.剩余前上颌区B.上颌结节

C.剩余上颌体后部牙槽突

D.颧区骨组织

E.硬腭骨组织

6、某人开口困难,有走马疳史,X线片示颞下颌关节强直,可能的诊断是 A.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

B.咀嚼肌痉挛

C.颌间瘢痕挛缩

D.破伤风性牙关紧闭

E.癔病

7、机体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E.组织液

8、为了解小学生的龋病的自然变化情况,研究人员制订了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计划,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该研究方法属于

A.现况调查

B.群组研究

C.常规资料分析

D.纵向研究

E.现场实验

9、关于黏液表皮样癌的特征不正确的是

A.2/3黏液表皮样癌发生在腮腺

B.高分化较低分化者常见

C.血行转移不多见

D.低分化者常见颈淋巴结转移

E.高分化者常见区域淋巴结转移

10、龈下刮治术的目的是

A.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 B.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的菌斑

C.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

D.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感染的病变牙骨质

E.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菌斑和感染的病变牙骨质

11、下颌骨易发生骨折的薄弱部位不包括 A.正中联合 B.颏孔区 C.下颌角 D.乙状切迹 E.髁状突颈部

12、口腔科医生受感染的最主要途径为 A.与患者进行交谈 B.与患者握手

C.污染空气的传播 D.接触唾液或血液 E.操作前后洗手消毒

13、缺失,戴局部义齿 1周后复诊,主诉咀嚼功能差,无其他不适。主要原因是

A.基托过度伸展

B.基托伸展不够

C.人工牙牙尖斜度大

D.人工牙咬合低

E.基牙负荷重

14、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全球口腔健康促进措施中包括 A.预防措施的成本不超过最低千资的 1/100 B.目的在于保持功能牙列的保健成本不超过最低工资的1/50 C.保持适合于良好口腔健康的饮食成本不超过最低工资的1/100 D.吸烟与嚼烟的人不超过20% E.所有卫生服务机构都能提供适当质量的口腔卫生保健

15、分布于的神经是 A.上牙槽中神经

B.上牙槽前神经

C.颧神经

D.腭中神经

E.鼻腭神经

16、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在指定的场所进行

A.医学观察

B.留验

C.隔离

D.访视

E.就地诊验

17、口腔保健咨询时,关于氟化物对人体有害的说法,杨大夫是这样回答家长的 A.过量有害,可以不用

B.适量防龋,有益健康

C.过量无妨,多多益善

D.只能局部用,不能全身用

E.只能全身用,不能局部用

18、可出现软骨样组织的肿瘤是

A.牙源性钙化囊肿

B.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C.牙源性腺样瘤

D.多形性腺瘤

E.组合性牙瘤

19、含牙囊肿内所含牙齿几乎都是 A.乳切牙 B.乳尖牙 C.乳磨牙 D.多生牙 E.恒牙

20、支配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神经是____ A.上牙槽前神经

B.上牙槽中神经

C.上牙槽后神经

D.腭前神经

E.腭中、后神经

21、核酸对紫外线的最大吸收峰是

A.240nm

B.220nm

C.200nm

D.260nm

E.280nm

22、患者,女性,40岁,右上颈部肿物发现 5年,增长不明显。近3天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肿物突然增大,伴疼痛。检查见肿物位于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质软,有波动感,无搏动,体位试验阴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海绵状血管瘤 B.神经鞘瘤 C.囊性水瘤 D.鳃裂囊肿 E.甲状舌管囊肿

23、哪些不是颧弓骨折的临床表现

A.张口受限

B.颧面部塌陷

C.局部压痛

D.咬合紊乱

E.复视

24、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为

A.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B.耳屏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C.耳垂至鼻尖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D.耳屏至鼻尖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E.耳屏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下1/3段

25、患者,男,14岁,患者血尿伴黑便2天,无既往史,体检肝、脾不大,上腹无压痛。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12.0×109/L,血小板20×109/L。骨髓象示: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数量增多,伴成熟障碍。其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

D.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缺铁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26、某挡车工,在停止接触噪声后2min进行听力测定,听阈提高16dB,10h听力已恢复,这种情况应考虑为 A.听觉疲劳

B.听力损伤

C.听觉适应

D.永久性听阈位移

麻醉方法分析 篇3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全麻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098-01

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给予不同的麻醉方法,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9.65±5.21)岁,体重:49~63kg,平均体重(56.32±5.29)kg;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及激素使用史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3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麻醉前30min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mg、苯巴比妥钠0.1g,患者静脉诱导用药相同,药物主要为咪达挫仑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0.4mg/kg,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mg/kg,麻醉前观察患者肌肉情况。对照组采用全麻诱导,观察组患者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手术切口部位一端扎针,以扎入皮内为宜,将1.2%卡丁因与0.6%利多卡因混合液注入,将针拔出。经腰椎间隙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麻醉药物注入形成的皮丘带上,观察麻醉效果,肌肉下进行硬膜麻醉[1]。手术期间对患者麻醉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量、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患者苏醒后对其镇痛效果及麻醉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及处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情况及效果观察 观察组患者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镇痛率和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镇痛率为100%(30/30),对照组术后镇痛率为82.5%(24/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后出现2例低血压、1例呕吐;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者麻醉后出现6例呕吐恶心症状、2例通气量不足,并发症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及提高,子宫切除术多是在腹腔镜下进行,作为微创手术,虽然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然而术中二氧化碳气腹的建立可导致患者循环功能及呼吸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引起系列的应激反应,患者机体受到较大损伤。术中麻醉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2]。硬膜外麻醉具有镇痛好、起效快等优势,因此,在临床手术中广泛推广使用,然而麻醉药物能够对患者呼吸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加重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患者机体受到较大影响;全麻诱导麻醉效果较高,同时能够避免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然而术后患者清醒时间延长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等现象,同时镇痛效果不佳,因此,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成为临床医学重视的课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麻醉药物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达到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5%,由此可知,在子宫切除术中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为确切,可在临床推广使用。[JP]

参考文献

[1]王丽秋,郭亚忠.硬膜外复合全麻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02):87.

子宫肌瘤手术的麻醉方法分析 篇4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子宫切除术,麻醉效果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间也有少许纤维组织,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35~45岁的已婚妇女。子宫切除术是子宫肌瘤最常用的手术方法[1]。选取临床2009年2~12月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对其麻醉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12月子宫肌瘤择期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5~56岁。体重47~79 kg,身高153~168 cm。手术时间平均81.36 min (52~120min) 。采取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合并贫血、高血压病等疾病均待治疗稳定后入手术室。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应根据患者情况及麻醉方法来确定用药的种类、剂量、给药时间及途径。

1.2.2 方法选取

1.2.2. 1 硬膜外阻滞麻醉 (EA)

子宫切除的手术,硬膜外麻醉是常采用的麻醉方法。由于一点穿刺法常有骶丛阻滞不完善,肌松差的缺点,所以多采用两点穿刺法可分别向头侧、尾侧置管来满足子宫切除的需要。对肥胖患者,常遇到硬膜外穿刺困难,要注意反复穿刺易造成感染和损伤,同时肥胖患者腹内压升高而致硬膜外腔静脉怒张。反复穿刺易造成血肿的发生。

1.2.2. 2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CESA)

目前为子宫切除的手术最常采用的麻醉方法,既解决了硬膜外麻醉肌松差的缺点,又可使麻醉时间任意延长[2]。单点穿刺法 (SST) 硬膜外局麻药的用量要根据腰麻所阻滞的平面来决定,一般局麻药的首次量3~5 ml,对肥胖患者要注意到腹内压。

1.2.2. 3 全身麻醉

适用于严重高血压,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或椎管有病变的患者,同时对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及腹腔镜协助下经阴道宫颈切除术采用全麻较为安全。但对患有糖尿产现的患者尽可能不采用全麻,因为全麻对糖代谢影响较大可选椎管内麻醉。

2 结果

60例患者中,22例采用腰麻下完成手术,26例采用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12例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时间平均81.36min (52~120 min) 。术后随访诉头痛2例,头痛并恶心1例,术后自控镇痛后恶心症状改善,全部病例术后镇痛效果满意。

3 讨论

对于椎管内麻醉的管理,术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此外还要进行呼吸监测,尿量监测,对糖尿病患者要监测血糖。对高血压患者或肥胖患者采用CSEA或EA时要防止局麻药的用量要减少,同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提升血压,升压药可用麻黄素,同时补充血容量。肥胖患者术中体位变化对肺容量有较大影响。子宫切除术的体位采用头低仰卧位可使肺的通气量严重减少通气/血流比失衡,因此要注意Sp O2的变化并用面罩吸氧。对糖尿病的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局麻药中尽量不加肾上腺素可用麻黄素来代替,术中监测血糖,对术前用胰岛素的患者,根据术中所测血糖值按正规胰岛素1U与葡萄糖2.5~6 g之比例静脉滴注。全身麻醉,除常规监测外全麻应增加呼末CO2监测,肌松监测。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基本原则尽可能维持血压接近正常范围。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时容易发生血压剧烈波动,所以气管插管前要重视喉头及气管黏膜的表面麻醉。子宫切除术的体位,头低仰卧位,应采用大潮气量的人工通气以抵消胸壁顺应性差所带来的低氧血症。麻醉维持中应重视对呼吸的管理。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及腹腔镜协助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全麻管理的特点:确保良好的通气和氧合CO2气腹后,腹内压升高,膈肌上抬,导致通气量下降再加上头低位,加重了通气不足及CO2经腹膜的吸收,均可造成高CO2血症和低氧血症,所以术中要过度通气以维持正常的Pa CO2及Pa O2。维持循环稳定,CO2气腹造成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同时CVP升学高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应选用对循环抑制小的麻醉药,以维持循环的稳定。对肥胖患者术后严格掌握拨管指征,注意低氧血症的发生,术后如循环稳定应尽早采用半坐位,术后PCA有助于改善低氧血症,同时能尽早下床活动,防止静脉栓塞,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硬膜外阻滞麻醉 (EA) 子宫肌瘤切除时,因骶神经阻滞不全常不能良好镇痛,而SA、CSEA则可解决这一问题,达到完全镇痛。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既解决了硬膜外麻醉肌松差的缺点,又可使麻醉时间任意延长。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25-227.

血气分析在基层医院麻醉科的意义 篇5

1、作为临床诊断标准的参考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是判断呼吸衰竭最可观的指标,在根据血气分析可以将呼吸衰竭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的诊断标准为海平面平静呼吸空气的条件下PaCO2正常或下降,PaO2 < 8 kPa。Ⅱ型的诊断标准为海平面平静呼吸空气的条件下PaCO2 > 6.67 kPa, PaO2 < 8 kPa。如果不做血气分析就无法对呼吸衰竭准确下诊断。

2、追查临床病因: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是维系人体机能活动的重要生理功能。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酸中毒,当发生酸中毒时就有必要去区分是由于呼吸因素引起的还是有代谢因素引起的或者共同引起。在现临床血气应用以前区分这些因素完全需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因为医生年资经验的不同,误差很大,如果经验不足在诊断上就更加困难。若进行临床血气分析就可以有了明确的指标,诊断标准统一,易于学习和掌握。

3、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观察:当人体的呼吸代谢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时就有必要采取针对临床的治疗,以往的治疗也均是依靠医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治疗的方案不够具体,效果也很难把握。如果能进行血气电解质分析就可以制定一个具体的治疗方案,该吸氧的吸氧,该补液的补液,同时治疗效果也可以从各项指标中判断出来。

4、在医疗提供法律依据:随着医疗制度规范化的进程,血气分析的具体报告为重症监护及外科手术和外科麻醉等所造成的医疗纠纷提供了法律上的援助。

目前临床血气分析在医院各科室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场合

1、急救场合心肺复苏的应用

2、外科麻醉监护:外科麻醉中和麻醉恢复期间很容易出现血气和酸碱平衡,据报道麻醉中60%的心跳骤停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如在麻醉中进行血气电解质分析就可以及时了解病人的血气变化和酸碱平衡紊乱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确保麻醉质量。

3、重大手术的术中监护:比如心血管外科、肝胆外科等一些大手术中均需要进行血气酸碱平衡分析。

4、还有严重的肾脏疾病、支气管哮喘、胃肠疾病、糖尿病患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需要进行血气酸碱平衡分析,可见血气分析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和重要的。

5、ICU、CCU等重症监护危重病人的监护

作为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我院每年都有大量重大手术病例和危重病人须进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重大手术和危重病人在临床麻醉过程中经常发生内环境的改变,如血液pH值、血液电解质K+、Na+、Cl-、iCa2+以及Hb的变化。由于这些病人内环境的变化非常迅速,如果术中及时应用动脉血气,针对测得的pH值、K+、Na+、Cl-、iCa2+等电解质数值以及Hb值进行及时、有效和正确的麻醉处理,显著地提高了这些病人的治疗效果。但是,如果在麻醉过程中将病人的血样送实验室检测势必无法对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麻醉处理,降低了医疗救治效果。

手指麻醉方法选择研究 篇6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门诊30例,急诊90例。男92例,女28例,年龄15~61岁。清创缝合及指残端修整70例,肌腱损伤吻合15例,甲沟炎14例,脓性指头炎6例,手指腱鞘囊肿8例,手指异物7例。手指分布拇指21例,示指28例,中指26例,环指16例,小指29例。

麻醉方法:对拇指、小指及示指、中指、环指背侧手术者采用传统指根麻醉方法;对食指、中指,环指掌侧手术采用屈指肌腱鞘内麻醉法。屈指肌腱鞘内麻醉法,患者掌心向上,轻轻屈伸手指,术者可通过屈指肌腱的滑动,确定掌指关节附近一般于远侧掌横纹处作标记,常规碘伏消毒,铺巾,用5号针头在MP以远掌指横纹处呈45°进针,快速刺破皮肤及皮下组织,接近鞘管时似遇一坚韧物,放慢速度,继续进针,刺破后有落空感,为成功穿刺进入屈指肌腱鞘管内,缓慢注射1%利多卡因至屈肌腱鞘内,用量根据手指粗细用量3~5ml,轻柔按压1~2分。

麻醉判断标准:以患者的感觉、接受手术时的面部表情和穿刺后询问对疼痛的反应为基准,参照国际常用疼痛评分法马克盖尔法,将疼痛分为轻、中、重3度。①轻度:无痛或有轻痛,即面部表情无改变,无任何反应,局部无痛或有轻微痛感;②中度:面部表情紧张、皱眉,局部刺痛感较重;③重度:有缩回上肢的抵抗动作,张口甚至呻吟,穿刺点疼微疼痛难以忍受。

结果

本组病例均在注射局麻药物后1分钟开始评估,轻度疼痛116例(96.67%),患者表示麻醉效果理想,手术进行顺利;中度疼痛4例(3.33%),其中指根神经阻滞1例,屈指肌腱鞘内麻醉3例,在延长麻醉等待时间或原注射点加药后转为轻度疼痛完成手术;无重度疼痛患者。所有患者术后无鞘管内感染及指动静脉损伤。两种方法用药量、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别,远期随访无肌腱粘连的并发症出现。

討论

不同麻醉方法选择的解剖学依据:手指神经支配有其特殊性,手指掌侧和手指中末节背侧的神经大部分由指固有神经支配,在近侧指间关节近端1.0cm处恒定发出直径为1.0~1.2cm的背侧支,斜行越过指动脉浅面行向远侧指背,分布于中远节指背皮肤。而来自掌背的神经约90%仅分布至近节指背近侧1/2,分布达中末节的极少。因此,屈指肌腱鞘内麻醉法在掌指横纹处麻醉后,阻断了手指掌侧和手指中末节背侧的痛觉。拇指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仅支配拇指末节背侧感觉,小指尺侧的背侧枝缺如,小指尺侧的感觉由来自尺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神经支配。所以拇指掌侧及近节背侧,小指尺侧应采用指根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效果较好。

不同麻醉方法选择的适应证:屈指肌腱鞘内麻醉对食中环指掌侧及中远节背侧麻醉效果肯定。安洪等[1]研究认为腱鞘滑膜上有丰富小血管,药物被吸收后经毛细血管网微血管之间的短路直达指血管内而产生一种管内药物麻醉作用。郭现辉等[2]认为屈指肌腱鞘内麻醉机制是鞘管内注射麻药后压力增高,麻药由鞘管针眼处向外渗透,使双侧指神经得到浸润而发挥麻醉效果。本组65例采用屈指肌腱鞘内麻醉效果满意。另55例对拇指、小指及食、中、环指背侧采用指根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尤其是对手指背侧手术者,麻醉后无需变换手术体位,方便手术操作。

总之,根据不同的手指神经支配特点及不同的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屈指肌腱鞘管内麻醉仅注射一次,痛苦及损伤少,麻醉效果显著,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确实可行。使用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屈指肌腱鞘管内感染。争取一次性注射成功,不损伤鞘管及肌腱避免粘连。食、中、环指掌侧疾患手术可选用此法。指根神经阻滞法对食、中、环指近节背侧及拇指及小指尺、背侧麻醉效果可靠。本组病例无指固有动、静脉损伤发生。

参考文献

1安洪,蒋电明,倪卫东,等.手指屈肌腱鞘内麻醉及机制探讨[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4,14(6):453-454.

麻醉方法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进行脑外伤手术治疗的60例病例,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 (RF1组) 、芬太尼间断静注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 (F组) 和瑞芬太尼持续输注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 (RF2组) , 每组20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BMI和输液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麻醉前准备

术前嘱患者禁饮3~4h, 禁食8~12h。入室后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床。常规监测心电图, 脉氧饱和度, 桡动脉穿刺行有创动脉压监测。术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根据情况间断进行血气分析。

1.2.2 麻醉分组及麻醉过程

麻醉诱导RF1组用瑞芬太尼持续输注[0.1~0.2μg/ (kg·min) ]和异丙酚 (3~6μg/m L) 靶控输注;RF2组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和异丙酚, 血浆浓度分别为3~6μg/m L和3~4ng/m L;F组用静注芬太尼3μg/kg和异丙酚 (3~6μg/mL) 靶控输注, 待患者意识消失后, 插入喉罩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局部切皮前, 在切口处行浸润麻醉用0.25%布比卡因 (<2mg/kg) , 在上头架时, 按要求用0.25%布比卡因浸润头钉处。麻醉维持MRF组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TCI持续输注;TRF组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TCI;IF组用间断芬太尼加异丙酚TCI静注。神经测试过程中要求患者完全清醒合作。

1.3 麻醉唤醒

1.3.1 唤醒指标

自主呼吸恢复良好, 外科情况稳定, 可拔除气管导管。呼吸乏力者, 留置气管导管行机械辅助通气。

1.3.2 唤醒过程

当欲唤醒患者时, 根据手术和患者情况停止输注或将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浓度分别调为1μg/mL和1ng/mL[或0.05μg/ (kg·min) ]左右, 直至自主呼吸恢复良好;以靶控输注仪界面显示的预期苏醒时间为根据, 每间隔1min呼唤一次患者的名字, 至患者睁眼时表示意识恢复, 并拔除喉罩。给予低浓度的异丙酚 (0.3~1.0μg/mL) 和瑞芬太尼 (0.2~1ng/mL) 提供清醒期间的镇静、镇痛, 同时通过面罩给予氧气吸入。一旦测试完成, 嘱患者张开嘴, 置入喉罩同时加大麻醉药物剂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麻醉平面用中位数表示, 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病例麻醉效果均满意, 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出现, 麻醉手术期间无1例死亡。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感觉、运动和语言神经功能测试;脑外伤手术唤醒时间评价均在优良以上;F组 (27±6min) 与RF组患者的唤醒时间 (16±7min) 相比, RF明显优势更为明显, 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脑外伤手术的特点[3]: (1) 极易发生术中意识障碍:患者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出现昏迷状态, 四肢强直, 瞳孔不等或散大, 难以配合检查和麻醉操作病, 理征阳性。 (2) 颅脑损伤严重, 患者常出现生命体征不稳, 随时可出现休克、心脏停搏。 (3) 其他脏器合并伤造成的失血, 意识不清。脑外伤常合并五官颌面损伤, 血气胸、四肢骨折、脊柱骨折、肋骨骨折、肺挫伤及腹腔内脏损伤, 常在手术中出现不易发觉的休克、呼吸停止。脑外伤手术的性质决定了在手术定位时不仅要患者配合, 同时还要给术者一个优良的手术环境和条件, 若患者烦躁不安和寒颤、颅内压高等, 手术者就无法顺利进行手术, 更能导致手术失败, 甚至更谈不上手术定位, 故而手术时的清醒情况是手术成功的要素之一[4]。唤醒麻醉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其主要目的, 就是保证患者在脑部手术和神经测试过程中完全合作、神智清醒, 并能很好地耐受脑电等刺激和体位刺激[5]。

脑功能区麻醉用药要求:停药后醒得快, 药物对脑电影响要小, 醒后不燥动, 安静。唤醒麻醉是指在手术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要求患者在清醒状态下配合完成某些指令动作及神经测试的麻醉技术[6]。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 在手术期间能够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态, 使患者能在清醒状态下配合完成运动、感觉及神经认知的测试, 为手术成功提供可靠保障。通过术中唤醒全麻病人, 使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配合手术, 运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和神经导航, 进行术中神经解剖功能定位。有报道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 瑞芬太尼, 阿芬太尼等均能成功地进行术中唤醒麻醉, 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和异丙酚靶控输注;RF2组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和异丙酚;F组用静注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通过分析结果可知:在维持血流动力学方面, RF1和RF2组血压在诱导后、上头架、插LMA、切皮时均无显著性差异, 脑电刺激时和唤醒时血压与基础血压也无明显差异;而F组切皮和上头架时血压明显高于诱导后, 脑电刺激时和唤醒时血压也明显高于基础值。这些结果说明瑞芬太尼TCI和异丙酚结合LMA的方法, 比瑞芬太尼持续输注联合和异丙酚或芬太尼TCI间断静注联合异丙酚TCI能够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方面起到更好的效果。本文将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TCI与芬太尼间断静注联合异丙酚TCI和瑞芬太尼持续输注联合异丙酚TCI相比较, 探讨三种麻醉方法在唤醒质量、血流动力学两方面的差异, 以判定瑞芬太尼TCI和异丙酚结合LMA技术应用于脑外伤手术唤醒麻醉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 研究结果表明:结合LMA技术, 异丙酚TCI联合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异丙酚靶控输注联合芬太尼间断静注均能成功地应用于脑外伤手术唤醒麻醉, 但异丙酚TCI联合瑞芬太尼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苏醒质量方面, 均优于异丙酚TCI和芬太尼间断静注, 因此, 丙酚TCI联合瑞芬太尼结合LMA技术的麻醉方法, 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实用麻醉唤醒技术。

摘要:目的 通过对脑外伤手术麻醉的分析, 研究其唤醒麻醉的方法, 用于指导临床。方法 通过分析60例脑外伤手术麻醉的唤醒方法和效果, 运用一定的统计学方法, 分析唤醒麻醉的最佳方式。结果 60例患者中, F组患者的唤醒时间明显低于于RF组, 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LMA技术结合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TCI的麻醉方法是值得推荐的脑脑外伤手术唤醒麻醉方法, 也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实用麻醉唤醒技术。

关键词:脑外伤手术,麻醉唤醒,LMA技术,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彩霞.120例颅脑外伤手术的麻醉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l2 (17) :35.

[2]摇一, 张小斌, 谭启富, 等.全麻唤醒和术中电刺激在脑功能区病灶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 (12) :16.

[3]程宗燕.唤醒麻醉在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 (5) :13.

[4]程颍, 王德祥, 韩如泉.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唤醒麻醉中持续活间断输注芬太尼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于实践, 2009, 15 (7) :32.

[5]蔡爱兰, 赵砚丽, 陈卫.唤醒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C].第二届中华麻醉学在职学术论坛, 2006:56.

麻醉方法分析 篇8

关键词:高原地区,胫腓骨骨折,麻醉方法

在当今这个工业交通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威胁着人类的人身安全, 损伤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在高原地区受地势和交通影响, 损伤更多, 其中, 骨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损伤, 回顾性分析, 近年来在高原地区, 胫腓骨折折是各种突发性损伤中比较多见的伤害, 胫腓骨骨折大多是由于高能量暴力所导致的损伤, 一般都是粉碎性骨折, 并时常伴随着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软组织缺损, 如处理不当或是没有及时就诊, 很容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或发生感染。严重损伤身体健康和行动能力, 现在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为减轻病人的疼痛和心理压力, 在胫腓骨折手术时根据病人的伤势情况采用合适的麻醉方法, 以适应和满足病人的要求, 确保治疗过程的连续性、完整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1998年~2008年, 共接诊高原急性胫腓骨骨折病人100例, 男60例, 女40例。年龄15~68岁, 平均年龄37.9岁。其中, 急性开放性骨折70例, 全身多发性骨折10例, 骨不连20例。

1.2 案例分析

(1) 患者提出的问题:患者问题孙先生来信询问:我近日遭遇车祸导致右胫腓骨骨折, 到医院医生说要进行手术。请问胫腓骨骨折手术一般用什么麻醉?麻醉药对人体有没有不良影响?哪种麻醉方法对人体影响小?手术以后还会不会痛? (2) 对患者疑问的回答:这对问题骨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很多, 像这样的下肢骨折手术可用椎管内麻醉, 包括腰麻、连硬外麻醉及硬腰联合麻醉。这种麻醉方法镇痛效果确切、持续时间长, 对于复杂的手术和时间较长的手术以及手术以后需用止痛泵的患者, 是首选的麻醉方法。可避免止血带的不适感、易于术后镇痛泵的使用, 也就是俗称的半身麻醉。除此以外, 还可以使用神经阻滞麻醉。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膝关节以下的手术, 这种麻醉方法操作创伤小、对人体损伤小、麻醉并发症少、对患者饮食无严格限制。长效局麻药的应用可延长镇痛时间。持续到术后起到镇痛的作用。患者是小腿骨折, 急性创伤性骨折, 应尽量减少摆动体位, 避免伤处疼痛, 可以选择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麻醉。如果有复合伤, 全身多发骨折或腰椎有骨折或疾患的患者还可以用全身麻醉。全麻适用于全身任何部位的麻醉, 主要通过静脉和呼吸道给药, 麻醉诱导后迅速入睡, 停药后又迅速苏醒, 患者舒适、无恐惧感。国外基本以全麻作为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 但费用较高。

1.3 治疗的方法

治疗方法:本组急性胫腓骨骨折除危严重的患者应该用麻醉的方法进行治疗, 根据病情、伤情适当输血。首先彻底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冲洗清创, 其次要重新进行消毒铺单, 根据骨折开放程度我们要采取外固定支架固定、内外结合固定、跟骨牵引等术式等, 危重多发伤行石膏托固定。对于另外一些急性胫腓骨骨折患者, 我们还可以采取椎管内麻醉, 包括腰麻、连硬外麻醉及硬腰联合麻醉对于那些胫腓骨骨折严重的患者, 我们彻底清除的软组织缺损一期行皮瓣移位修复术, 对于不能确认坏死组织彻底清除的软组织缺损用新鲜肌肉组织覆盖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 而在用腰麻、连硬外麻醉治疗急性胫腓骨骨折疗效最好。

1.4 腰麻、连硬外麻醉的区别

连硬外就是将穿刺针穿破黄韧带到达硬膜外间隙, 将局麻药注入到硬膜外腔里阻滞神经根, 理论上是从颈椎到骶椎都能打, 但现在极少见到有打颈椎的了。腰硬联合是腰麻 (也就是蛛网膜下腔麻醉) 和硬膜外麻醉联合起来的方法。腰麻的间隙一般是L2~3或L3~4不能高了, 否则会全脊麻, 因为腰麻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蛛网膜下腔, 阻滞的是脊髓, 平面高了导致中枢的麻醉就相当危险了, 也因此用药量, 腰麻比硬膜外要少得多。腰硬联合时, 先将药物通过腰麻针注入到蛛网膜下腔, 然后拔出腰麻针, 再通过硬膜外的穿刺针置一根很细的管子进到硬膜外腔, 这样就可以持续给药到硬膜外腔了, 用来辅助腰麻的麻醉效果。

2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护理

根据目前的医疗条件, 例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术前进行严格的常规清毒术区皮肤, 对于急性胫腓骨折的患者而言, 必须尽量减少体位的摆动, 避免伤处疼痛和手术中的二次受伤, 所以在进行手术时, 可以选择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麻醉, 对于全身多发性骨折的患者而言, 可以用全身麻醉[1], 全麻适用于全身任何部位, 主要通过静脉或者呼吸道用药, 患者麻醉诱导后迅速入睡, 手术后停药苏醒, 患者舒适, 无疼痛, 无恐惧。手术也更加的安全、顺利。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2]。

3 结语

高原地区条件恶劣,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受特定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低氧、干燥、寒冷、紫外线照射, 这些情况会导致患者机体低氧血症, 血液黏稠度增加, 血流缓慢, 小动脉收缩, 使其骨折部位血循环缺差、缺氧, 成骨细胞生成减少, 因此, 骨折愈合时间较平原地区普遍延长15~30d, 延长愈合发生率达25%~30%, 骨不愈合达5%~7%。此外, 还与交通、通讯不便, 就诊不及时, 复位欠佳, 内固定不佳, 外固定不可靠等有关, 所以要做到全面的治愈高原进行胫腓骨骨折, 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做好防护措施, 预防直接或间接暴力可减少发病率医护人员也要提高工作责任感, 加强业务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国辉, 杜靖远.切开复位髓内针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0, 3 (2) :143-144.

麻醉方法分析 篇9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75~96岁髋部骨科手术患者128例, ASAⅡ—Ⅲ级, 男性53例, 女性75例。 多为行走不慎跌倒或股骨头无菌坏死引起, 其中术前有高血压、冠心病者90例, 兼有糖尿病史44例, 并发肺部急慢性病者60例 , 以上患者重要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麻醉前先按8~10ml/Kg/h复方林格液预补, 术中输羟乙基淀粉液与复方林格液1∶1.5, 术中出血大于8毫升/公斤体重者适当补给血细胞和新鲜血浆。对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者及可能出血较多应行右颈内静脉或桡动脉穿刺测压指导输液。硬膜外及联合麻醉以患肢向下体位, 常规消毒, 定位后, 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 联合麻醉置入特制针内针 ( 驮人医疗器械厂生产) , 见脑脊液后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 (江苏恒瑞制药厂生产) 重比重液1.2~2毫升 (配方为0.5%左旋布比卡因2毫升, 10%葡萄糖1毫升) , 注药速度每毫升大于20秒, 完毕平卧, 测平面。如果针内针不能进入蛛网膜下腔则用硬膜外麻醉。用药以利多卡因, 罗哌卡因为主。全身情况较差,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上全麻, 全麻组以芬太尼0.2毫克, 丙泊酚1~1.5毫克/公斤, 阿曲库胺50毫克诱导, 视患者情况和手术时间长短选择插入气管导管或喉罩。

1.2 麻醉与监测

ASAⅡ级的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者行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 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穿刺困难、ASAⅢ级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则用全麻, 气管插管或用喉罩全麻。术中心电, 血压, 氧饱和度, 呼末二氧化碳, 中心静脉压、桡动脉压监测。术后镇痛以VAS评分法评分。

1.3 观察指标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 阻滞平面, 阻滞完善时间, 局麻药用量, 术后镇痛等。血流动力学变化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CHISS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轶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联合麻醉组平均麻醉药用量少,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 与硬麻组比较感觉阻滞平面无显著差异性, 运动阻滞效果却更完善。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发生率小于全麻气管插管组, 尤其在诱导、术后复苏时。不安躁动, 认知障碍少于全麻组, 且术后硬膜外镇痛比全麻组更有优势, VAS评分低, 患者感觉较舒服。喉罩组术中ETCO2, 血压有升高趋势, 不适用长时间手术及并发COPD的患者。

3 讨论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状况, 最多见于股骨颈, 股骨粗隆间骨折, 此类手术创伤大, 出血较多, 再加上高龄病人并存疾病多, 如高血压, 冠心病, 肺心病, 糖尿病等。呼吸循环储备功能差, 不易耐受呼吸循环生理功能的较大干扰, 给麻醉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全身麻醉用于此类手术, 术前诱导、插管及术后拔管应激反应大, 术后生理干扰较椎管内麻醉多, 肺部感染、血压波动、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高, 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1,2]。

高龄高危患者的髋部手术, 联合麻醉可以充分发挥腰麻和硬膜外的优点, 起效迅速, 止痛完全, 肌松良好。且麻药用量少而阻滞平面无明显差异, 效果确切, 降低了椎管内麻醉的失败率[3]。本组资料分析也证实了联合麻醉的优势, 结果显示, 联合麻醉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术后不良反应均低于全麻组, 且用药少, 阻滞完善, 效果优良。和硬膜外麻醉比, 硬麻穿刺与联合相同, 但由于老年韧带纤维化、钙化, 椎体肥大, 骨质增生, 致使硬膜外腔狭窄, 椎间孔闭锁, 硬膜外腔脂肪减少, 药液易于扩散, 加上硬麻药量相对较大, 所以阻滞范围易过广, 使阻滞不全发生率增高, 麻醉失败率增加, 可达9.5%[4]。镇静镇痛药用量多而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及呼吸抑制[5]。而且镇痛不全会给冠心病, 高血压病老年人带来很大困扰, 给我们麻醉管理带来困难[6]。

联合麻醉术后循环相对较为稳定, 渗血少, 管理方便, 术后镇痛效果好, 可防止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及诱发心肌缺血, 早期下床活动对多种合并症的老年人极为有利[7]。且联合麻醉只要平面控制在胸8~10以下, 并在中心静脉监测下输液、补血, 及时预防和处理并发征, 对老年患者手术是安全的。临床实践证明, 联合麻醉比较适合高龄患者髋部手术, 而且效果确切, 除外全身情况差和穿刺困难和凝血功能障碍者[8]。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谨慎细微地做好麻醉管理, 穿刺成功, 控制麻醉平面, 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并发症, 腰硬联合麻醉是适合高龄患者的较理想的方法,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髋部骨科手术的麻醉方法和安全性比较。方法:通过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128例高龄患者髋部骨科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为主、硬膜外和全麻为其次的方法, 观察其效果和并发症。结果:联合麻醉组 (n=76) 平均麻醉药用量少,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 与硬麻组 (n=20) 比较感觉阻滞平面无显著差异性, 运动阻滞效果却更完善。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发生率小于全麻气管插管组 (n=20) 和喉罩组 (n=12) 。不安躁动、认知障碍少于全麻组, 且术后硬膜外镇痛比全麻组更有优势, VAS评分低, 患者感觉较舒服。结论:联合麻醉是适合高龄患者髋部骨科手术的较理想的方法, 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龄,髋部骨科手术,腰-硬联合麻醉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 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53-1454.

[2]GlantzL DrengerB, GozalY.Perioperative myocardialischemia in calaracl surgery palienls;general versus localanesthesia[J].Anesth Analg, 2000, 91:1415-1419.

[3]蔡铁良, 高鹏, 唐丽, 等.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效果比较[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3:444-446.

[4]曹灵敏, 李胜德, 马桂芬, 等.腰硬联合在高龄老年患者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 2004, 20:742.

[5]刘唐生, 王心田, 高晓秋, 等.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8) :590-592.

[6]刘文铨, 邓学军, 马金换, 等.腰硬联合麻醉对高龄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的生理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4, 10 (5) :1-2.

[7]RashigS, FineganBA.The effect of spinal anesthesia onblood transfusinrate in total joint arthrop lasty[J].CanJSury, 2006, 49 (6) :391-6.

麻醉方法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年龄20岁~53岁,平均年龄(33.2±12.7)岁;病史2 d~10年;体重45~74 kg,平均(49.2±9.6)kg.手术种类:异位妊娠17例(28.3%),卵巢囊肿14例(23.3%),盆腔粘连12例(20.0%),不孕症10例(16.7%),子宫全切术7例(11.7%)。患者ASAⅠ~Ⅱ级,呼吸系统以及肝、肾功能正常,均无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禁忌证。将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史、体重、ASA分级、手术方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禁食8 h,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 mg.进入手术室后,患者开放静脉通道,持续心电监护。全麻组:患者取头低臀高截石位,给予丙泊酚2 mg/kg、芬太尼2~4μg/kg、维库溴铵0.08~0.10 mg/kg、咪唑安定0.10~0.15 mg/kg进行麻醉诱导,成功后插入气管导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为8~10 m L/kg,呼吸频率为12~15次/min.术中吸入1.0%~2.0%的安氟醚,持续输注丙泊酚2.0~4.0 g/(kg·h),保持患者术中镇静状态,必要时酌情间断追加芬太尼及阿曲库铵维持麻醉平稳。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患者左侧卧位下取L2~3或L3~4穿刺,穿刺成功后拔除腰麻针在硬膜外腔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后,注入首量2%利多卡因10~12 mL,置患者仰卧位。术中维持药用1.6%利多卡因与0.15%布比卡因的混合液。静脉单次使用丙泊酚20 mg后,持续静脉泵注1~2.5 mg/(kg·h),术中用密闭面罩吸氧4 L/min.2组均于手术结束前10 min停用丙泊酚。

1.3 监测指标

2组均使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电图。记录麻醉前、气腹后20 min、放气后20 min时的各项参数以及手术结束后拔管时间、术中疼痛知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麻醉前、气腹后以及放气后MAP、HR、SpO2等呼吸功能、循环功能监测及麻醉情况比较见表1、表2.

注:与麻醉前比较,2组气腹后20 min、放气后20 min的MAP、HR、SpO2均P>0.05.

3 讨论

妇科腹腔镜融合妇科手术和内镜技术于一体,除晚期癌症外,绝大多数通过开腹可以实施的手术都能在腹腔镜下实现,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1]。腹腔镜手术过程需要使用CO2形成气腹,气腹使腹腔内压升高,膈肌上升,胸腔容积缩小,导致肺功能残气量减少,潮气量下降,呼吸动力学发生改变。CO2经腹膜及腹腔器官的吸收入血液,使PaCO2升高,可能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同时,CO2能够兴奋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减少,影响循环功能。CO2还会刺激膈肌,部分患者有肩背放射性疼痛症状。气腹后,CO2对机体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也对手术麻醉方式有间接的影响[3,4]。

气管内插管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使用较广泛,由于使用机械呼吸能够保证良好的通气,也可以通过控制膈肌运动促进CO2的排出,术中SpO2下降和酸血症的情况比较少。但是全麻和镇痛药不能完全抑制气管插管、CO2气腹以及手术刺激导致的机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仍然会影响循环和呼吸功能,术中疼痛知晓往往高于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且全麻存在设备要求较高,医疗费用高,患者苏醒较慢等问题[5]。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患者苏醒快,静脉滴注丙泊酚可减弱气腹对腹膜的刺激、头低位以及膈肌抬升等引起的不适,减少硬膜外阻滞局麻药的用量,有效地控制手术刺激引发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但该麻醉方式由于没有气管内插管,可能导致呼吸抑制[6]。本研究中,2组患者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手术,发现气腹后20 min和放气后20 min MAP、HR、SpO2等与麻醉前比较变化并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丙泊酚用量是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的2倍以上,拔管时间也明显长于后者,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疼痛知晓率差异不大(P>0.05)。

综上所述,全麻和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均能很好地满足手术的要求,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有丙泊酚用量少、患者拔管时间短等优势。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考虑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方式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和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观察比较2组麻醉情况。结果 2组气腹后20 m in和放气后20 min MAP、HR、SpO2等与麻醉前比较变化并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和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均能很好地满足手术的要求,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有丙泊酚用量少、患者拔管时间短等优势。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麻醉,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Sotelo R,Astigueta JC,Carmona O,et al.Laparo-endoscopic single site(LESS)[J].Actas Urol Esp,2009,33(2):172.

[2]佘守章.微创手术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6.

[3]黄玲,黄冰,潘灵辉,等.妇科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和对策[J].微创医学,2008,3(5):497.

[4]汤蕴琦,张萍,陈琦.妇科腹腔镜CO 2气腹及体位对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6,8(1):32.

[5]彭伯祥,高兴营.全麻下腹腔镜妇科手术气腹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5,11(2):113.

麻醉方法分析 篇11

【关键词】老年急腹症手术;硬膜外麻醉;全麻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10-02

急腹症为脏器、盆腔、腹腔以及腹膜后组织出现了急剧的生理变化,使患者的腹部出现主要症状[1] 。由于这类疾病发病较急,而且病情发展较快,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当患者年龄增大后不仅手术难度增大,而且在麻醉中也会出现较多的风险,因此必须对老年患者选择效果高切安全性高的麻醉方法[2]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7例急腹症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方法使用的分析,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观察患者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7例急腹症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方法使用的分析,实验组有40例患者,2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为(71.24±3.51)岁,11例患者为消化性溃疡并穿孔,6例患者为肠梗阻,7例患者为胆道疾病,9例患者为急性阑尾炎,4例患者为上消化道的出现,3例患者为外伤性的腹腔脏器破裂。合并症:19例患者为高血压,14例患者为冠心病,10例患者为糖尿病,5例患者为电解质的紊乱。对照组有37例患者,25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为(70.61±3.36)岁,10例患者为消化性溃疡并穿孔,5例患者为肠梗阻,6例患者为胆道疾病,9例患者为急性阑尾炎,4例患者为上消化道的出现,3例患者为外伤性的腹腔脏器破裂。合并症:17例患者为高血压,12例患者为冠心病,8例患者为糖尿病,4例患者为电解质的紊乱。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实验组 该组患者采用气管中全麻和硬膜外的综合麻醉。首先对患者进行硬膜外的穿刺,置管成功后给予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的注射,然后对患者进行气管内的全麻,给予相关药物,芬太尼的剂量为2~3ug/kg,咪唑安定的剂量为0.04~0.08/kg,阿曲库铵0.4~0.6mg/kg,依托咪酯乳剂0.2~0.3mg/kg,给予诱导插管,在手术中给予机械通气,具体的潮气量:8~10ml/kg,频率:12~15次/min,吸呼比例为1:2,其中吸入氧的浓度是100%,并给予0.5%~2%安氟醚的吸入,阿曲库铵和芬太尼给予间断给药。在手术中每40~50min给予硬膜外的注射,药物为3~5ml0.3%的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的镇痛维持。

1.2.2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硬膜外的麻醉,对T8~L2的椎间隙进行穿刺置管,给予硬膜外的用药,药物为1.6%的利多卡因和0.15%的布比卡因进行混合,剂量为5~15ml,当患者处于麻醉平面后不给于局部麻醉的追加,同时在40~50min后给予硬膜外的追加用药,剂量为3~5ml,手术中对患者采用面罩供氧,针对患者的反应情况给予杜冷丁的注射,每千克0.5~1.0mg以及咪唑安定的注射,剂量为0.05~0.1mg/kg,使患者保持安静。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有40例患者,所有患者的麻醉效果较好,麻醉成功率为100%,有4例患者血压比手术前高30%,所占比例为10.0%;5例患者血压比手术前低30%,所占比例为12.5%。对照组有37例患者,有7例患者麻醉效果较差,不能较好满足手术的要求,又给予其他方法的麻醉,麻醉成功率为81.1%;有9例患者血压比手术前高30%,所占比例为24.3%;12例患者血压比手术前低30%,所占比例为32.4%。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患者因为年龄较大,各器官都有一定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而且因为接受手术后,本身身体就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老年急腹症的患者身体素质较差,大部分有电解质紊乱、脱水的情况。一旦在疾病治疗中有水、钾、钠的丢失,若不能得到积极的补充,会造成疾病的延误。因此在手术前要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使用恰当的麻醉方法,也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性。

手术治疗老年急腹症患者,除了要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其适当的麻醉措施外,同时还应当在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其适当的护理措施,如在手术前对患者详细讲解手术过程,缓解患者的心理恐惧,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麻醉情况。在手术完成后,临床医护人员还应当向患者讲解相应的术后康复知识,鼓励患者积极锻炼,加快身体恢复的速度,同时向患者讲解此种疾病的发生机理及预防措施,以降低患者发生此种疾病的几率,从而更好的满足患者生存需求,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总之,采用气管中全麻和硬膜外的综合麻醉对于老年急腹症手术,麻醉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绍洋,朱萧玲,朱正华,等.高龄危重患者手术麻醉方法和管理[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3,16(11):128-129.

麻醉方法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间于我院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72例,年龄18~26岁,平均(22.31±1.98)岁,体重45~68 kg,平均(56.27±3.47)kg,妊娠期29~71 d,平均(53.12±3.69)d。所有患者排除严重的遗传病以及心、肾等严重脏器病变的情况,无其他急性疾病和并发症。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丙泊酚组、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三组,每组24例。三组患者在年龄、体重、妊娠期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利多卡因组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丙泊酚组给予丙泊酚静脉麻醉,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给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所有患者均需于麻醉前4~6 h开始禁水禁食。

1.2.1 利多卡因组

2%盐酸利多卡因3 mL与生理盐水2 mL混合均匀,分别于宫颈3点和9点处进针,局部注射麻醉。一般注射后5~10 min即可开始手术操作。

1.2.2 丙泊酚组

单独给予静脉注射丙泊酚2.5 mg/kg,以0.2 mL/s的速度进行注射,观察患者入睡且无睫毛反射即可开始手术。

1.2.3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

先给予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5μg/kg,注射完毕间隔1 min之后再给予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速度0.2 mL/s为宜,至患者入睡且无睫毛反射即可开始手术。

1.3 观察评价指标及标准

1.3.1 镇痛镇静效果

显效:患者无痛苦表情,安定自如,手术过程中没有肢体活动;有效:患者稍有痛苦表情,基本安定自如,手术过程中无明显的肢体活动,对手术无影响;无效:患者表情痛苦,偶有呻吟声,有较明显的肢体活动,对手术过程影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血压、心率变化

观察记录患者术前、术中、术毕时血压心率的变化,间接反应患者麻醉前后的不同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镇静效果比较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患者麻醉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丙泊酚组的91.67%和利多卡因组的79.17%(P<0.05)。其中,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的显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丙泊酚组的58.33%和利多卡因组的25.00%(P<0.05)。见表2。

注: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比较,#P<0.05

2.2 血压、心率变化

丙泊酚组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患者术中收缩压与术前比较明显较低(P<0.05),利多卡因组收缩压术中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前、术中、术毕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逐渐开放,人们意外怀孕或者其他原因的情况越来越多,人工流产术已经成为临床上比较普遍的手术之一。一般接受手术的患者多为初次怀孕,宫颈口相对较紧,手术过程中疼痛刺激比较明显,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所以麻醉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术中的疼痛以及对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4,5]。无痛人工流产术就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人工流产术过程中痛疼比较明显的缺点而兴起的人工流产手术,该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麻醉剂及麻醉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利多卡因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将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的麻醉,可起到一定的局部麻醉的效果,但是研究数据表明其镇痛镇静效果一般,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丙泊酚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镇痛镇静效果尚可,由于其具有苏醒快的特点,特别适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这种时间短的手术,利于患者术后的苏醒,但是其镇痛效果相对于镇静效果偏弱[6,7,8]。瑞芬太尼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其镇痛效果好,而且起效快,药物半衰期短,患者麻醉后苏醒迅速[9,10]。其与丙泊酚联合使用,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比单独使用丙泊酚时镇痛效果提升明显,而且还能减少单独使用丙泊酚的用量,增加用药的安全性,降低副作用,麻醉效果显著[11]。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1 mm Hg=0.133 kPa

上一篇:民间美术符号平面设计下一篇: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