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食品销售

2024-11-20

网络食品销售(精选9篇)

网络食品销售 篇1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颠覆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引发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食品是最大众化、最日常的产品,已成为网络销售比重很大的产品之一。网络食品销售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且呈现爆发式增长的零售经营业态。

食品安全涉及全体公众的利益。由于在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网络食品销售处于“法律真空”地带,无进入门槛,缺少统一规范,行业呈现粗放式增长。并且,出于对暴利的追逐,互联网还成为食品违法及犯罪滋生藏匿的场所。加强对网售食品的监管,扼制违法及犯罪增长的势头,对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减少社会矛盾都有重要意义。

1 网络食品销售安全问题分析

1.1 经营模式

不同于国外电子商务以自主垂直模式为主,我国电子商务以第三方平台模式最先发展。自主垂直模式如1号店、天猫超市,近两年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其自主采购、营销、销售以及售后,主体单一,监管难度较小。平台模式以其在价格、技术、信息集聚及用户习惯等方面的优势,目前是网络食品销售最主要的模式,有B2C(Business-to-Customer)和C2C(Customer-to-Customer)两种,其经营主体多元,水平不一。其中B2C是企业出售给个人,平台会对企业经营资质进行审核,保障程度较高。而C2C是个人出售给个人,一般平台只要求实名登记,规模小、数量多,鱼龙混杂,存在较大隐患。

1.2 经营主体

从经营主体上可分为传统制造商、传统渠道商、个人卖家和纯网络零售商(见表1)。

传统制造商有自主垂直模式和平台B2C模式两种,目前以平台B2C模式为主。这类主体在食品生产环节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有生产实体,具有较好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食品信息溯源有保障。但大多数生产企业仍致力于研发和生产,这一类主体数量不多。

传统渠道商(包括批发商和零售商)主要有平台B2C和平台C2C两种模式。这类主体线下已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有经营实体,以实体为依托开拓网络渠道。随着网络渠道对传统渠道的替代,这类主体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

个人卖家主要是平台C2C模式,数量多,参差不齐,一般没有经营实体,不具备食品经营资质。进货渠道杂,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不高,贮存条件简陋,食品安全难保证。这一类也是投诉率最高的网售类型。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涌现出一批纯网络零售商。这一类主体参差不齐,实力相差悬殊,有自主垂直模式,也有平台B2C和C2C模式,一般无食品经营实体。

1.3 产品类别

从产品类别上看,网络食品销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假冒伪劣产品充斥,消费者难辨真假;

(2)进口食品来源不明。近年随着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进口食品受热捧,由于进口食品供应链长,又涉及境外企业,监管难度大;

(3)自制食品质量难保障。个人或小作坊自制食品通过网络渠道出售逐渐流行,但由于主体不具备食品生产和经营的资质和条件,常出现台上“高大上”,台下“脏乱差”。且自制食品对物流运输条件和时限要求高,食品质量难保障。这类主体数量巨大,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监管难度大;

(4)散装食品储存环境、存放设施不符合要求,食品包装、标识不规范是普遍现象;

(5)生鲜类食品物流运输问题多。生鲜类食品对储存、运输的要求高,采用普通物流方式难以保障食品安全,并且责任难界定,追究困难。

2 网络食品销售社会共治的思路

食品品种多样,网络食品销售具有经营主体多、流通环节长、销售量大、顾客面广,市场呈现碎片化特征,以及高技术、虚拟性、跨区域性等特点,量大面广,问题复杂。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筹监管的监管体制,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分级监管模式。相比之下,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技术滞后,难以适应网络食品销售的现实需要。网络食品销售亟需变革监管模式,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共治。

在社会共治中,企业是责任主体———引导企业自律,建设规范的市场秩序和诚信体系,是社会共治的核心;政府是监管主体———在我国,政府监管依然要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是重要的市场力量,消费者通过自身的行为选择来影响市场;第三方组织是重要的社会力量,如媒体是监督力量,第三方认证与检测机构是技术力量。首先,引导企业自律,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社会共治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食品产销主体,也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良好的市场秩序必然是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来实现,从而促使企业自律,主动规避违规问题。在这一机制中,消费者是重要的市场力量。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通过获得充足的信息,消费者有自由的选择权,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选择,影响企业的销量,实现优胜劣汰。政府可通过共享违法企业的信息,并增加消费者对食品信息的知悉度,加强市场对企业的制约力量。同时,使第三方获得信息,加强第三方对企业的监督,如媒体曝光,促使企业自律。在这其中,信息的流通和共享是关键(见图1)。

对于食品,消费者存在固有的信息不对称。食品知识的专业性与庞杂性、对人体的营养与危害、食品添加剂的知识、食品安全生产的知识等,普通消费者很难充分了解,甚至即使食用之后效果也无法判断。根据Nelson、Darby和Kami对消费者与产生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分类: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食品是经验品也是信任品。并且,通过网络购物,消费者不能接触实物,加剧了食品作为搜寻品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对于网络食品消费,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难以鉴别风险做出选择,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网络食品销售存在“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可导致“逆向选择”,价格高的劣质产品销量可能增加。此外,食品行业本身供应链长,网络食品市场由于存在大量的传统零售商以及个人卖家,其采购大多经过了多级批发甚至是零售环节,还必须通过物流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供应链延长。延长的供应链加剧了网络食品销售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见图2)。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通过网络渠道,消费者获取信息便捷,收集信息的成本降低。食品关系身体健康,网络购物的虚拟性、市场不规范都使网络购买食品是风险感知高的行为,消费者会高度介入,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消费者会主动搜寻信息。网络购物者大多数是年轻人,知识水平高,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强。综上所述,对于网络食品消费,一旦有权威可靠的信息发布,消费者就会做出处理,市场的力量得以发挥(见图3)。因此,社会共治中,必须形成可靠、有效、畅通的信息共享。

另一方面,政府是监管主体。首先,由于“市场失灵”,食品安全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政府监管要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补充。其次,食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政府应发挥作用。最后,依据我国食品产业的现状以及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复杂,网络食品行业“野蛮生长”,缺乏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约束,政府监管依然要占主导地位。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并加强事中监督和事后处罚,规范行业经营秩序,理顺政府、消费者、第三方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并完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政府对企业的作用是“推式作用”,以外部压力推动企业增进食品安全。消费者对企业的作用是“拉式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企业自律的内部动力。理顺两者关系,并在第三方组织的参与和协作下,实现社会共治。

3 具体措施

3.1 建立可置信的质量信号机制

信息不对称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市场失灵”的原因,可置信的质量信号机制是纠正“市场失灵的关键”,且信号要能被消费者充分接收。

3.1.1 食品标识管理与网络食品信息发布

加强食品标识管理。虽然《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和新《食品安全法》都对食品标识进行了规范,但是,网售食品标识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首先,必须从生产环节上加强对食品标识的管理。再者,重点加强网售自制食品、散装食品、进口食品的标识管理。网售自制食品、散装食品基本处于监管真空地带,标识不规范是普遍现象,甚至没有标识。现有法律对跨境电商缺乏约束,网售进口食品很多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特别是销量较大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以及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潜在危害大。

制定统一的网络食品信息发布规范。商品信息是消费者对食品最直接的接触。制定统一的网络食品信息发布标准,规定网售食品必须发布的强制性内容,如食品标识、食品质量认证标志、食品检测报告、合格证明标志、供货者的许可证等,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商品广告信息要求如实描述,商品图片必须是商家自行实物拍摄或者是厂商统一提供。建议出台专门的《网络食品信息发布标准和管理办法》。

资质公示。2015年10月1日实施的新《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从事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活动,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新《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表明我国已对网络食品经营实施了许可准入。还应规定在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标注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证书编号,在网站首页或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示营业执照、许可证件或者备案凭证。同时,由于消费者对食品经营合法资质的知悉度低,网店还须设置“致消费者”,进行商家合法性的介绍,并设置链接,消费者可登录CFDA网站核实。

规范用户评价管理。用户评价管理是网络购物重要的信息来源,也是影响消费者信任度的重要因素。在说服过程中,具有相似身份的其他用户的观点更易让人信任。一般情况下,发布评论的人数越多,消费者信任度也越高。由于网络食品消费的信息不对称,用户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网络食品经营者利用“好评返现”等方式,以利益引导消费者评价,违背了客观性原则,不利于对市场的良性引导,应在法规中明令禁止。

3.1.2 建立供应链角度的信息追踪系统

网络食品销售供应链长,容易造成质量安全信息缺失。且我国食品生产、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企业责任意识弱,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实施信息追踪系统有助于增强企业在生产加工、经营中的透明度,克服供应链内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利于明确责任,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由于网络食品销售供应链复杂,企业以及产品数量庞大,信息追踪系统能够解决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在食品外包装强制使用二维码,作为食品的唯一标识,记录厂家、生产日期等信息,并建立食品信息追踪系统,实现食品安全信息传递。可考虑按食品风险高低,依品类先后实施,如先选择某一类食品如生鲜类,再逐步扩大范围。由于网售食品流动性很强,应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踪系统,实现全国食品安全信息联网才有意义。

3.1.3 企业认证和诚信系统建设

新《食品安全法》对网络食品销售实施了准入限制,但是,网络食品经营者数量众多,无证经营现象普遍,单独依靠政府力量审查,短期内难以实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积极培育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委托或授权行业协会协助审查网络食品经营者的资质证明和信息公示情况,清除不合格的卖家,并建立网络食品经营者的电子化档案。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将网络食品经营者登记情况、日常监管情况、消费者投诉情况、监管部门查处违法行为等信息登记入档案,建立食品行业信用数据库。对诚信状况实行分类定级,及时向社会公布。

3.1.4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运行体系

介于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分散,应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运行体系,统一数据标准,提高信息透明度。该网络系统为融合食品安全政策与标准系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息系统、食品信息追溯系统、食品企业诚信系统、食品安全投诉系统、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信息发布系统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见图4)。监管部门基于该平台可以实现集中化的信息管理,并对系统进行功能性扩展。鼓励开发食品安全类App,方便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

3.2 强化企业责任

在多种途径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还应引入责任制度,强化企业责任意识。强化企业责任,能提高企业对质量信息的重视程度,并加强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制约,促进供应链内各环节的密切合作,最后,还能弥补政府监督力不足的问题。

新《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第五十三条规定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进行进货查验,并保存记录和凭证,但是,对网络食品经营者未作明确要求。网售食品供应链长且复杂,食品来源不明,建议应出台网售食品采购查验的具体规定,并采用电子化的方式,将记录纳入食品信息追溯系统。针对网络渠道销售量大,经营者违法收益可能较高的情况,还应提高处罚标准。

在赔付方面,新《食品安全法》建立了首付责任制,提高了赔付标准。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先行赔付,并有权向责任方追偿。消费者网络购买食品出现问题后,往往第一时间先找网络经营者处理,首付责任制和提高赔付标准加大了网络经营者的责任成本。

结合实际情况,新《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对食品经营者履行了进货查验等义务,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采购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免予处罚,但造成损失的,要承担赔偿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对其生产或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有义务学习和掌握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如果经营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是因为不知晓法律法规所致,不应免予处罚,这有利于唤醒食品经营者的法律责任意识。

建议法律应明确规定网络经营者同样适用第一百四十八条和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的情形,通过强化企业责任,严格网络食品进货管理,保障食品安全。

3.3 政府监管作为重要补充

政府通过制定网络食品经营的制度,统一规则,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补充。

(1)提高准入门槛。

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对网络食品经营者实施准入限制,笔者认为,应结合网络食品经营者主体业态进行分类许可和备案。

对传统制造商,由于其已具备《食品生产许可证》,可采用到原发证机关进行备案的方式,并报备仓库地址,获得备案编号。对传统渠道商,由于其已具备《食品经营许可证》,采用到原发证机关进行备案的方式,并报备仓库地址,获得备案编号。对于个人卖家和纯网络零售商,限期整改,在规定期限内,完善食品经营的场所和条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由监管部门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并结合经营品类的风险情况,组织现场检查。审查合格,获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并备案。监管部门将所有网络经营许可及备案情况进行登记,形成电子化档案,纳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息系统。

(2)制定统一的食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食品安全不亚于药品安全。对于药品,我国在《药品管理法》的基础上,制定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严格控制药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法》和《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中都对食品经营做出一些规定,但还缺乏实施细则,执行力不强。

目前,个别省市针对散装食品等出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如2014年6月5日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江苏省流通环节食品现场制售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江苏省散装食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建议从国家层面,依照新《食品安全法》的原则要求,出台《食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从质量管理制度、质量记录、人员、设施设备、场地条件等几方面制定细则,重点加强对散装食品、进口食品、自制食品的质量管理,对网络食品经营质量管理做出明确规定。最后,网络食品销售还有物流配送的环节,食品贮存运输环节必须纳入规范,重点加强生鲜类食品的贮存运输管理。

(3)依照社会危害程度进行分层监督。

2015年8月18日CFDA发布《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网络食品经营采用属地管理的原则,即网络食品交易违法行为由网络食品经营者经营许可、备案所在地或者工商营业执照登记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并要求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专门的机构,配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网络食品交易活动日常监管。

网络食品经营者数量众多,监管力量显著不足,建议按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进行分层监管,设计不同的监管制度。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可从产品风险、经营规模(销售量或销售金额)两个指标进行区分。产品类别可按大类分为进口食品、生鲜类、自制食品、散装食品、普通食品,再具体在每个类别下分小类如是否是冷藏冷冻产品、是否是特殊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结合销售规模划分网络食品经营者,实施分层监管。

3.4 其他

消费者是重要的市场力量,多种途径加强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改善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也是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的对象,应完善消费者投诉机制。一方面,在12331的基础上,开发食品安全信息网络运行系统中的消费者投诉平台。另一方面,完善消费者投诉制度。网络消费举证难,新《食品安全法》加大了惩罚赔偿力度,有利于调动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但经营者也会因为较高的赔偿款以各种理由拒绝协调。而消费者举证需要到专业机构进行鉴定,费用不菲。建议针对网络食品销售,减少消费者的举证责任,强调经营者的举证责任。针对网络食品销售跨区域的特性,应延长起诉时效。

最后,明确商品售出后的责任认定。食品网络售出后要经过物流运输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涉及卖家、物流企业、买家的责任认定,如物流运输的条件与时间、消费者收货时间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认定,特别是生鲜类冷链运输食品。应分析实际情况,明确责任归属,出台具体规定。

4 总结

社会共治是食品安全治理的新理念,网络食品销售需要进行社会共治。食品安全问题复杂,网络食品销售社会共治要理顺企业、政府、消费者及第三方组织的关系,转变监管模式,进行一系列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摘要:[目的]促进网络食品销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方法]运用社会共治的理念,分析对网络食品销售行业进行社会共治的思路和具体措施。[结果]网络食品销售社会共治的思路是:遵循“市场机制是基础,企业是责任主体,政府是监管主体”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键是缓解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通过制定统一规则,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督,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补充。具体措施是:建立可置信的质量信号机制、强化企业责任、完善政府监管职能、完善消费者投诉机制等。[结论]网络食品销售行业需要进行社会共治,网络食品销售社会共治要理顺企业、政府、消费者及第三方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并完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关键词:社会共治,食品,网络食品销售

参考文献

[1]郑策,夏慧,黎桂宏,等.社会共治视角下新媒体与食品安全——作用与机制[J].食品工业,2015,36(1):232-236.

[2]王可山.食品安全信息问题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2,(8):92-96.

[3]邹艳洁.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政府规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03).

[4]Buhr,B.L.Traceabil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meat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2003,(34):13-22.

[5]赵静.基于需求特殊性的网络购药行为分析与营销对策研究[J].中国药房,2014,25(45):4317-4320.

网络食品销售 篇2

根据舞阳县食药监局关于2017年网络食品销售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对网络食品销售整顿工作进行部署,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积极开展网络食品销售整顿工作,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切实维护网络食品市场经济秩序,我所突出日常监管长抓不懈,组织开展专项整治突出重点,共出动执法人员12人次。未发现马村乡有网络食品销售单位,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网络食品销售制度化建设,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扎实开展工作,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网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确保人员、责任、工作制度三落实。

二、专项整治日常监管相结合,网络食品销售日常监管长抓不懈,同时组织开展网络食品销售专项整治活动突出重点。

三、加强网络食品销售专项整治。围绕打击违法进行网络食品销售专项整治工作目标,加大巡查力度。一是查户数,确保证照齐全;二是查经营行为,依法查处有违规进行网络食品销售的行为;三是积极引导和健全网络食品销售制度,规范管理。四是加强食品安全法宣传,教育商户诚信守法经营。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研究 篇3

关键词:有毒有害食品,销售,生产

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概述

(一)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概念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是指违反我国食品卫生管理法规, 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1]

(二)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立法沿革

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我国法律没有专门对该罪进行规定, 以至于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出现了法律空洞, 食品安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更好的惩处该类犯罪, 1993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 (简称《决定》) , 该《决定》第3条专门规定了此类犯罪, 对该类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对因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致人死亡的, 最高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甚至死刑。随着我国刑法体系的逐渐完善,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新《刑法》以法典形式明确规定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构成要件

(一) 客体方面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犯罪客体是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和不特定的多数人的身体健康。[2]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对食品生产和销售进行了严格的卫生监督管制, 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首先便侵害了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而有毒、有害的食品又侵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因而该行为也侵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健康权利。

该罪的犯罪对象是含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非食品原料是指食品工业原料以外的工业原料, 这种工业原料既无任何营养价值, 又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食用后会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常见工业酒精、工业染料, 化学合成剂等。[3] 而食品工业用原料主要包括食品化工产品、食品添加剂等。食品添加剂是为了防腐、保鲜和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等需要而加入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物质。[4] 由于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 并且有些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损害, 因而在适用上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监管。因此, 卫生部制定的《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 适用范围以及使用量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也是把握非食品原料, 区别本罪与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的重要标志。

(二) 客观方面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 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三) 主体方面

本罪的主体是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人, 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由于本罪行为是在特定关系中发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属于特殊主体, 即必须是在食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销售的个人和单位, 即包括合法身份的个人和单位, 也包括了没有合法身份的个人和单位。

(四) 主观方面

本罪是故意犯罪, 这在学术界并无争议, 即明知是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而予以生产和销售。行为人对于掺入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是明知的, 并对可能会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采取了放任的态度。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就本罪而言, 行为人对实施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为会侵犯国家对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秩序和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和健康, 就这一点而言, 行为人是明知的, 而他在对待这一危害后果的态度上是放任的, 所以本罪主观方面是间接故意。

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立法完善

(一) 废除本罪死刑

本罪的最高刑罚是死刑, 但通过这些年的司法实践来看, 适用死刑并没有对犯罪分子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 其犯罪预防功能也微乎其微。因此, 笔者认为, 从保护生命权的角度出发, 应当废除本罪的死刑。究其原因, 本罪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法律制度的缺陷, 犯罪人自身的因素等。当一个人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时, 并且制度也存在缺陷, 能在冒很小风险的情况下摄取这种利益, 那么, 很难保证他放弃摄取这种利益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 死刑的威慑作用便显得十分有限, 利益的诱惑力超越了对法律惩罚的威慑力, 因此, 想要依靠死刑来遏制该类犯罪, 其效果可想而知了。因此, 应当废除本罪死刑, 对本罪的治理, 更应注重综合治理, 健全我国食品安全保护法律体系, 使得不法商人无机可乘。

(二) 合理适用自由刑

在预防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时, 要充分发挥本罪自由刑的功能。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是把握有期徒刑的量刑幅度。科学、严谨的量刑幅度对预防、打击犯罪具有很好的效果。即使我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以及《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均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但量刑幅度空间还是非常大。这就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 要结合犯罪情节, 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害性, 犯罪动机等因素综合把握好本罪的量刑幅度。二是严格限制无期徒刑的适用。在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 无期徒刑的适用对象是造成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危害的犯罪分子。因为无期徒刑是最严格的自由刑, 在适用时, 要认真考虑案件的具体犯罪情节等因素, 只有在不适用无期徒刑不足以预防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才能适用。

(三) 加大罚金刑的惩罚尺度

对于诸如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经济犯罪而言, 最佳惩罚措施是使其丧失再犯的经济基础。实施本罪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 对犯罪分子处以高额罚金, 使犯罪分子感觉到无利可图后, 会减少犯罪分子犯罪的意愿, 客观上也削弱了犯罪分子再犯的经济能力。因此, 从各国刑法规定来看, 罚金刑在经济犯罪中规定的非常普通。相比较而言, 我国刑法在罚金刑方面的规定还有待完善。就本罪而言, 在处以罚金刑时, 要结合各方面因素, 充分考虑犯罪情节, 犯罪对象以及犯罪手段等, 对违法本罪处以高额罚款。同时, 可以增设罚金易科制度, 解决罚金执行难问题。罚金易科制度是指当法院判决的罚金不能执行时, 采取其他措施来代替罚金刑的执行。实施罚金刑, 我国有许多缴纳方式, 有分期付款, 一次付款等, 但对于一些无力缴纳罚金的犯罪分子, 如何处理?在国外, 通常采取罚金易科制度, 即在无法缴纳罚金时, 可适用其他刑罚, 比如拘役等。

参考文献

[1]高铭喧, 马克昌, 赵秉志.刑法学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熊选国, 任卫华.刑事罪名适用指南.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07.

[3]孙国祥.刑法基本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食品销售合同 篇4

甲方:

乙方:

看销售情况)。

三、支付方式:每月20日前,甲方将乙方分销薪金打入乙方邮政银联卡内。

第六条订货、换货规定

一、乙方购货时,除在电脑系统填报单据外,须用邮政普通式入帐汇款的方式(系统升级后,将用网上支付方式),将货款(首次购货款额不低于贰万元正,再次提货款额不低于壹万元正)汇入甲方指定的邮政银联卡中,乙方货款到帐后5个工作日内,甲方向乙方发货(大连本地分销店购货可直接到公司交款,也可使用邮政银联卡向公司帐户划款)。

二、甲方承担乙方货运费,对B TO B的运费(收货段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每公斤1元人民币)。但如茶品类超过公司规定的货量,分销店承担50%的运费;或者乙方有特殊要求,其运费全部由乙方承担。

三、乙方收到货品时应现场验收,如发现产品损坏、短缺或外包装破损应及时与承运方联系,并由承运方出具签字证明,在24小时内以书面方式通知甲方,甲方与承运方协调后再给予酌情处理,如24小时后,甲方未接到乙方通知则视为产品已全部合格接收。

四、乙方在没有承运方出具证明的情况下,通知甲方其货物存在损坏、短缺等问题,甲方对此不预受理。

五、乙方可在产品到有效期前六个月内调换同品种的产品。但换货的产品必须是完好无损(可以再次销售的产品),其换货往返费用均由乙方承担。

六、乙方所提供的邮件及收货资信(邮编、地址、收件人、联系电话)应准确无误,若因乙方提供资信有误而造成的损失,甲方不承担责任。

第七条违约责任

一、本合同签订后,如果因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违约方应赔偿由此给对方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

二、如乙方因违反本合同第四条第七款的约定,除赔偿甲方损失外,甲方有权拒绝乙方的任何清算请求。

三、本合同中一方承担违约责任的同时,不影响合同中其它条款的继续履行。

第八条合同的终止或解除

一、由于不可抗力原因致使本合同不能履行或全部履行时,双方应于10日内通报对方,可以提前终止合同,双方免于责任及赔偿。

二、经双方协商一致,可变更或解除合同,但应提前3个月通知对方,并结清双方的债权债务。如甲方未提前3个月通知乙方,甲方将100%给予退货,如乙方未提前3个月通知甲方,甲方按40%给予退货。

三、任何一方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另一方有权随时解除本合同。

四、合同解除或终止时,乙方保证两周内修改带有甲方标识门面,装饰、陈设标志等。否则甲方有权拒绝乙方的任何清算请求。

五、如因乙方故意违约造成合同终止,甲方有权对乙方的利益不予清算。

第九条争议的解决

本合同执行期间,遇有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应本着平等互利原则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时,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第十条其它条款

一、合同的附件(分销店的管理制度)是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本合同一式两份,甲方、乙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盖章有效。

三、双方其它约定事项:

甲方: 乙方签字:

甲方盖章:

电话:

传真:

邮编:

签字: 地址:

营销中心电话:0411-82711777、82700777 担保人签字: 指印:营销中心传真:0411-82738267 地址:

邮编:116001 电话:

网络食品销售 篇5

食品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安全,就应当立即停止生产。昨日,国家质检总局就新修订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问题食品的召回程序比2007年实施的规定有所简化。同时,对被召回的食品,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的,也不能重新用于食品生产和销售。对于因为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措施并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但应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变化

1召回无须评估听证

2007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曾发布《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其中涉及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食品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的实施、食品召回的法律责任等,共有五章四十五条。而昨日发出的征求意见稿,首先在篇幅上就大大“瘦身”,不仅不再分章,而且只有二十七条。

在这短短二十七条里,召回程序上的变动很大——征求意见稿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食品属于不安全食品的,就应当立即停止生产。

但在2007年实施的老规定中,判定食品是否属于不安全食品,应当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如果食品生产者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的结果,与专家委员会的结果不一致的时候,甚至要采取听证等方式进行处理。最后,只有经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确认属于生产原因造成的不安全食品的,应当确定召回级别,实施召回。

【解读】《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此次修改,凸显与《食品安全法》的衔接。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只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就要下架,这一规定“非常好”。按照原来的规定,问题食品被召回的时间可能比较慢,“通过很多程序,还要经过论证,如果没有评估出来,食品就没有下架,这样在食品召回上有了滞后性。”

2新规不提换货说法

此次征求意见稿不仅在食品召回的程序上进一步简化,在召回的方式上,也流露出收紧的味道。

2007年规定中定义:“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征求意见稿中,则将“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收紧为“退货或者修正标志”两种。

另外,征求意见稿在不安全食品的定义中,除了保留“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等内容外,还增加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一项。

【解读】记者看到,《在食品安全法》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已经成为食品召回的重要条件。

另外,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也应当立即停止经营。

邱宝昌说,过去被召回的食品可以“换”,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明确,“换是不行了”,“按照《食品安全法》,实际上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要禁止生产和销售,所以不是简单换货的问题。”

3三天提交召回计划

2007版规定中,实施的召回分级制度,也在征求意见稿中不见踪迹。

原规定根据食品安全危害的严重程度,将食品召回级别分为三级,比如“一级召回”最为严厉,即已经或可能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或者流通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同时,且对每一级召回的实施都有不同要求。

而新规定对召回不再实施分级。征求意见稿将提交召回计划时间统一为3天,征求意见稿称:“在3日内向地方质量监督部门提交食品召回计划,并采取必要措施,将须召回食品信息通知有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采取退货等有效措施,召回已经销售的食品。”

这与2007版规定中的一级召回相当。

【解读】法制日报官网《法制网》报道称,有分析认为,食品召回分级制度建立的前提,是对食品安全风险危害的科学评估和调查。既然新规定不再涉及此方面内容,分级也就无从谈起。

原规定出台时,曾有专家告诉记者,分级实施召回意味着对食品安全问题区别管理。如果不加区分,采取一律措施,产生的后果常常或是危害清除不足、损害消费者利益,或是过多地浪费资源。

■观点

“食品召回应上升为法律”

此次征求意见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无疑是为《食品安全法》衔接所作出的举措。

2009年《食品安全法》中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

此时,2007年版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已近4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也近两年。邱宝昌说,作为一个部门规章,《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的力度显然有限,食品召回问题应该上升到国务院的条例,甚至是法律的层面,那样,处罚力度和措施就大了,现在震慑力还比较弱。

昨日记者搜索这四年中被公开报道的食品召回案例,少之又少,《法制网》则报道认为,有专家表示,虽然《食品安全法》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有利于协调各监管部门的职责,但并未真正改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职能不清或交叉或缺位的问题。这些问题自然制约着食品召回制度的实施。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尹富强则认为,食品召回在解决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上,虽有一定帮助但意义不大,要真正解决该问题就要赋予老百姓监督权,让全民具有维权积极性,这也能改变现在执法人员精力不够的问题。

网络食品销售 篇6

1. 在法案中:

·“婴儿”指出生12个月以下儿童;

·“幼儿”指年龄12个月至3岁 (36个月) 的儿童;

·“婴幼儿食品”指 (1) 依照食品法案注册的喂养婴幼儿的包含充足营养素的乳或其他食品; (2) 部长根据委员会的建议规定的喂养婴幼儿的其他食品;

·“婴幼儿补充食品”指依照食品法案注册的作为6个月以上婴幼儿营养补充剂或建立对食物的熟悉使用的食品。

2. 婴幼儿食品销售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建立和组成。

3. 关于婴儿配方食品、后续配方食品及幼儿持续乳品, 生产商、进口和分销商不允许, 除某些例外, 从事下列活动: (1) 广告; (2) 提供折扣券、捆绑产品、换购、折扣、奖品、礼品或其它刺激来诱导销售; (3) 提供样品; (4) 向孕妇、婴幼儿的母亲或家庭成员提供婴幼儿食品或其它东西; (5) 接近孕妇或婴幼儿的母亲, 推广、鼓励或建议使用婴幼儿食品。

4. 在提供的婴幼儿食品信息中, 生产商、进口商或分销商必须使用和依照食品法案注册的婴幼儿食品标签相同的文字, 无营养健康声明, 必须包括 (1) 关于使用婴幼儿食品的近似财务成本和数量信息; (2) 婴幼儿食品不适当的配制或使用警告。提供信息的规则、程序和条件及提供信息的渠道应由部长根据委员会的建议制定。

5. 关于婴幼儿补充食品, 生产商、进口商或分销商不得在卫生机构内从事以下行为: (1) 提供折扣券、捆绑产品、换购、折扣、奖品、礼品或其它刺激; (2) 提供补充食品样品。生产商、进口商或分销商禁止向孕妇或6个月以下婴儿母亲销售补充食品。

6. 关于婴幼儿食品和婴幼儿补充食品, 生产商、进口商或分销商禁止 (1) 向卫生服务提供商提供具备产品名称、标志或符号的设备; (2) 向公共卫生人员提供礼品、金钱、奖励或其它利益, 除符合“惯例给予”规则以外; (3) 赞助卫生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孕妇或婴幼儿母亲的婴幼儿食品活动、会议或学术研讨会, 除公共卫生专业组织基金以外; (4) 在卫生机构中示范或支持示范使用婴幼儿食品和婴幼儿补充食品。

7. 违反关于婴幼儿食品广告的第14条应处监禁或罚款。不符合其他条款的人员应处罚款。

网络食品销售 篇7

一、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特点, 结合产品和服务的属性, 策划有特定氛围的营销活动, 让消费者参与并获得美好而深刻的体验, 满足其情感需求, 从而扩大产品和服务销售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活动。

零售企业在进行体验营销时是通过看 (视) 、听 (听觉) 、用及参与 (包括触觉、嗅觉及味觉) 等手段, 来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一系列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吸引消费者参与体验的, 而这种方式的选择在超级市场的生鲜区销售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二、感官体验营销模块

1. 视觉体验。

顾客在生鲜区选购商品时, 一般是通过色彩、形态和光线来判断商品的质量的好坏和产品的新鲜度。人们所获信息的是从视觉得来的, 在看物体的前秒内, 色彩成分占, 所以色彩是视觉表现中最为敏感的因素, 被誉为“无声的推销员”, 是构成体验至关重要的工具和载体。例如, 肉类食品柜台, 如果红色调颜色比较强烈的话, 肉质看上去新鲜美味, 所以这类柜台可以使用发出暖色调线的白炽灯 (或者红外光线灯) 。此外, 为了突出新鲜鱼肉的鲜度, 使鱼眼和鱼鳞生鲜发亮, 使用白炽灯也比较好, 但是对于蓝色皮的鱼, 照射蓝色的话更难看到鱼的新鲜度, 所以有时也可以使用蓝色调的光。

2. 听觉体验。

声音是超市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音的种类和密度可对商店气氛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店内的各种声响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不仅使顾客心情烦乱, 注意力分散, 还会使顾客反感。有些声音从局部看是必不可避免的, 如顾客与营业员的交谈, 但各种声音的相互交织极易变为噪音, 形成对其他顾客的干扰, 使顾客形成对该超市的购物环境的印象。在超市生鲜区, 主要是顾客与店员的说话声, 以及BGM (背景音乐) , 而街道中电车、汽车和人的噪杂声则可以让人感到生气、总会使人产生很高的兴致。同样店内顾客满堂是嘈杂的声响也会带动其他顾客的情绪。

3. 触觉体验。

触觉也同视觉一样有助于人们形成印象和主观感受, 生鲜产品触觉语言的使用也可带来体验的价值。触觉较视觉更加真实而细腻, 它通过接触感觉目标, 获得真切的触感。通过触觉, 我们可以传递关于产品价值的细微信息:或凹凸不平的沧桑, 或坚硬冰凉的冷峻, 或顺滑丝绸的高雅。由于生鲜食品的特殊性, 不适合消费者的直接身体接触, 但是出产品之外卖场的触觉体验设计也可以有助于产品的销售。卖场的布置格局、材质的选用和空间高低宽窄的分配, 与产品特点相吻合, 也可以给消费者带来触觉语言的传达。例如, 重庆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重庆百货和新世纪百货超市中的活鸡活鸭区域, 其专门设立的玻璃橱窗使顾客看到鲜活的土鸡、活鸭、兔子等, 同时产生想触摸一下的感觉, 使顾客产生购买的冲动。

4. 味觉体验。

面包、点心、超市自制小凉菜、烤鸭等产品主要是靠味觉来体验, 人们无法从其外观分辨出是否酥脆可口、甜咸相宜, 这一类的产品在终端经常开展试吃、配赠等活动来促销, 很多大型超市尤其像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超市大卖场, 在食品尤其是自制食品部长期设有专门的免费试吃台, 通过消费者的亲身味觉体验来丰富其商品选择信息来源。例如, 许多超市把新烤出来的面包切割成许多的小块摆放在面包的柜台上, 让大家免费品尝:在烤鸭或是自制小凉菜的柜台前也开展免费的试吃活动, 让顾客在品尝时感受到美味, 产生不购买不快的冲动。

5. 嗅觉体验。

嗅觉给人带来的感觉是独特的。据研究, 嗅觉给人带来的印象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是最久的。一种气味能唤起人们深藏记忆深处的情感, 或勾起对苦涩的童年、慈爱的祖母的回忆, 或是对曾经的一段温馨甜蜜爱情的回味。例如独特的忍冬花的香味很容易联想到农村气息, 这是法国农业银行的气味标示。超市中生鲜区的气味大多与商品食品有关, 特别是熟食品, 往往会引起顾客购买这些商品。在现实中, 许多顾客是从商店中散发的气味来判断其商品的质量状况。比如在水果区域, 水果的清香气味, 可使顾客认定水果是新鲜的;如果散发出“霉味”就说明水果不新鲜或已开始霉烂变质。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对感官体验营销各个模块的分析, 以及实际应用的分析, 超市生鲜区域可以根据各种商品的特点, 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来促使消费者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刺激, 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 以使自己获得在激烈竞争中的胜利。

为了有效利用感官体验, 企业必须基于企业形象、经营理念、战略设计, 以及成本和技术条件等因素, 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感官环境调研、感官形象分析和测定、感官营销计划制订、感官管理反馈系统建立等系列工作, 并应环境变化做出适宜的调整。相信缤纷的色彩、优美的声音、诱人的芬芳……抓住产品最容易被感知的部分, 充分利用感官特性来布置产品位置, 将会使产品更富有吸引力。

摘要:通过对感官体验营销的分析并结合超市生鲜食品销售的现状, 提出零售企业在生鲜食品的销售中集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于一体的感官刺激作用, 开展设计以快速提升生鲜商品的销售量。

关键词:体验营销,感官体验营销,生鲜食品

参考文献

[1]徐智仕:解读体验营销[J].价格月刊, 2008, (05)

[2]罗小东:体验营销模式的本土化设计[J].企业活力, 2008, (03)

[3]孙运红:体验经济环境下的营销策略创新[J].商场现代化, 2008, (09)

[4]梁玉梅:浅析农村市场体验营销策略[J].时代金融, 2008, (05)

网络食品销售 篇8

1 领导重视是做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保障

为做好我市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市卫生局将这项工作列为卫生工作重点, 制定了《通化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 成立了以卫生局主管局长为组长的我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卫生监督所也成立了由所长、副所长等组成的我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验收小组, 并根据我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不同特点, 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 具体部署和统筹安排, 将具体的工作任务、实施办法和时间进程、操作步骤等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根据我市实际情况,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把较大的加工企业和销售行业作为重点。在工作中市卫生监督所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到量化分级管理先进单位现场考察学习。我市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做到了目的明确, 任务清楚, 分工详细, 环节紧密, 程序严谨。

2 宣传法律法规是做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依据

为做好我市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市卫生监督所专门编印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宣传材料, 并下发到了各管理相对人手中。我们还利用电视台等新闻媒体, 以新闻、字幕等形式向社会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销售行业广泛进行宣传动员, 使群众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销售行业对实行的A、B、C、D 4个信誉等级的评定、实行信誉等级挂牌经营等有了感性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了解。在倡导消费者知情选择

(1) 通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吉林通化134000的同时, 调动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争创食品卫生A级单位的积极性, 促使企业主动改进自身卫生管理和提高诚信水平, 营造了我市积极开展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3 强化培训是做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一是对监督员强化培训。市卫生局遵照全面贯彻、认真执行、落实到位和集中培训的工作原则, 对全体监督员进行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业务知识培训, 卫生监督员统一接受了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全员培训, 并参加了有关内容的考试, 使监督员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理论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对开展加工企业和销售行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对监管单位的培训。举办多期量化分级管理培训班, 让监管单位明确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具体的工作方法、开展形式、申报程序、评定标准、时间安排等。由于宣传到位, 指导具体, 广大业户对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都十分清楚, 并能积极配合。

4 指导到位是做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基础

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是在总结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的一套科学管理体系, 它不同于以往的争先创优活动, 而是有着严格的评判标准。在严格强调硬件设施配置的同时, 更加注重建立和落实良好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引申发展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系统管理理论 (HACCP) 。我们按照以点带面, 先易后难的原则, 各有侧重, 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大多数加工企业, 销售行业成立了量化分级管理专项工作小组, 责任落实到人。根据量化分级管理标准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分, 找出不足并立即进行整改。建立健全各项适合自身特点的卫生制度和自查制度, 并具体落实每一项工作。我们还加大了指导力度, 对于硬件设施已经基本到位的, 主要是指导企业制定详细的规章, 落实从采购原料到食品加工, 到销售, 原料入库的库房管理, 从灭鼠灭蟑到垃圾处理等管理工作。对于硬件设施不到位或限于布局难以调整的, 主要是指导企业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 积极筹措资金, 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添置必备的设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最大可能地做到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在同一单位, 监督员和企业负责人反复现场勘查, 提出修订方案, 直到项目落实。监督机构和被监管单位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上所形成的共识, 以及积极努力是前所未有的。

5 公平、公开、公正评审是做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关键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不仅能充分调动广大加工企业的诚信自律、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同时, 也能使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效、扎实和长期地开展下去, 更便于让广大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 做出自己的消费选择。在评审验收阶段, 我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验收小组坚持一个标准, 2次考核, 即通化市加工企业和销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标准统一;2次考核, 即科室验收和局所验收, 坚持不走过场。进行2次考核后, 根据综合平均分数决定受检单位的信誉度等级。评定的A级单位在全市范围内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公示, 并参加通化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表彰大会, 不断提高了企业在社会的知名度。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经过相关部门和监管单位的共同努力, 已经在全市取得初步成效, 得到了企业的认同和消费者的认可。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 如量化分级工作的进度发展不平衡, 加工企业, 原料进货渠道不同, 在食品原料的供货中, 如何把握原料的卫生质量, 仅凭肉眼的感官鉴定, 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靠严格的制度去规范。在操作过程中更要按照操作规范去做, 按照原料与半成品与成品分开的基本原则, 防止交叉污染, 保证食品安全。

汽车网络销售开创汽车销售新纪元 篇9

一、网络销售在国内汽车销售行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汽车营销在改革开放后历经2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以厂商为主导的4S店营销模式。然而4S店营销模式由于经营成本高、难以建立反馈机制、售后服务满意度低等缺陷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汽车销售的需求。

说起国内汽车行业的网络营销,首先开始于东风悦达起亚赛拉图。赛拉图2005年上市时,在网络中可谓出尽了风头。从2005年上半年的“你的车,你命名”起,赛拉图系列活动就充分利用了网络间良好的互动性这一特点,短期内在网络间整合了包括主流门户网站在内的各大媒体,进行互动有奖征名活动,不但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同时获取了大量的潜在用户信息。

还是在2005年,丰田锐志上市前,自9月份开始在新浪、搜狐和雅虎三家网站汽车频道有计划、有规模地投放大量广告。广告主题表述十分明确,一是预订,二是宣传锐志最大的技术卖点。锐志如此大范围造势宣传,使得锐志品牌的知名度在一夜间得以迅速提升。

2006年底,由东风雪铁龙和新浪、猫扑、腾讯合作举办的“炫悦我心东风雪铁龙C2完美驾车人”网络征选活动吸引了400万人参与网上投票,最大程度地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C2产品的认知度,最终取得了C2火爆的人气和良好的销售业绩,创造了汽车行业网络营销的高标准。

荣威、斯柯达、奇瑞、力帆、吉利等也先后“预演”过网络销售活动。

北京亚运村车市正在打造一种网络营销的新模式,搭建一个多方共赢的平台。依托北京亚运村车市这个有形市场,利用网络的特点,北亚车市网站设计了6项功能,包括网上超市、个贷、网上车贷、网上保险、全球采购和网上团购。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汽车网络销售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局面。

二、汽车网络销售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 汽车网络营销具有成本低、时效性强、信息表达方式丰富的特点

由于汽车网络营销具有成本低廉、时效性强,信息表达方式丰富的特点,非常方便汽车的展示,有相当一部分购车者初期都是从网络了解汽车信息的,比如车辆评测、价格比较、购车心得等等。另外,购车者还可以在线和销售员直接沟通、网上预约试驾甚至是订车。拥有数量巨大的用户人群,并可以通过技术平台与消费者产生直接的互动是目前网络营销的优势,对于厂商来说,网上卖车的核心价值在于可以通过网络向购车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充分了解购车者的需求。在美国,Dave Smith汽车公司就是以利用网络销售汽车而著称,其旗下网站约在十多年前就已开展汽车网上销售业务,其网站点击率早在2001年的时候就已达到400万,其汽车网上销售业务大约能够占到总业务的一半左右。

2. 汽车网络营销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汽车网络营销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一是通过网络营销向顾客提供有用的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促销信息等,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为顾客服务,解决顾客的疑问,增强与顾客的联系,培养顾客忠诚度,永远留住顾客。满意而忠诚的顾客总是乐意购买公司的产品的,这样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公司的销量。二是将汽车品牌形象的建设和管理作为网络营销的重点,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建立良好的形象。

3. 汽车网络营销有助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选择

消费者选定想要购买的车型和颜色配置之后,可根据网上的提示,亲自改装外观,选择个性化设计,并计算出最终的产品价格,系统接到订单后,销售人员会立即与顾客洽谈,一旦达成销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就直接转化为真实的产品。

三、影响汽车网络营销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目前网络信息的同质化严重、更新频率过高、信息量过大等特点,直接影响网络营销的效果。同时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商品,对于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元的汽车,一般人恐怕很难像购买生活用品一样,在网上就拍板下单购买。事实上,汽车门户和“网上4S店”庞大的点击率并不代表巨大的订单,网络卖车目前还存在诸多瓶颈。

1. 消费者“眼见为实”的习惯

鼠标一点就能实现购车的便利,抵消不了人们对大宗交易风险的疑虑。目前,网络平台还无法与传统4S店相提并论,即使通过现有的三维技术将车身的内饰和外观都彰显得淋漓尽致,但与实物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而且汽车的配置千差万别,不是整齐划一的,每辆车的个性都不一样,这些都需要购车者通过实际体验才能知道好不好。尤其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绝大多数人在大件物品的选择上更倾向于“眼见为实”。更重要的是,网上交易无法让购买者亲身体验驾驶的真实感觉,根本无法让购车者直接在网上为汽车买单。

2. 车辆的售后服务

汽车交易不仅是一种商品交易,也是一种产权的交易以及售后服务交易。一方面,购车需要同许多车辆管理和保险部门发生关系,办理上牌、保险、登记等手续,不是“一锤子买卖”,网络销售目前由于相关的买车规则还不能真正实现在线产权交易。另一方面,作为耐用消费品,汽车交易只是其中的一步,售后服务也非常关键,网络4S店尽管省掉了不少中间环节,但售后服务问题还是要落实到实体4S店上。

3. 价格的优势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产品,相比实体汽车经销商,并没有网络销售价格优势也是制约网络购车的瓶颈之一。目前低成本运营的汽车经销商的实际整车销售利润并不高,网上卖车也很难拿到比这更低的折扣,因此,吸引力也不够大。

4. 与其他汽车营销方式的整合问题

每款汽车都有自己的独特定位,因此除了针对自己的目标客户而选择不同的网络营销方式外,更要与一些热门的概念结合,避开纯粹广告的突兀,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如旅游车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冠名类似的网络节目;一些定位为商务用车的车型则可以赞助一些财经类论坛。

四、辩证地看待汽车网络营销模式

1. 消费者对企业的单向度忠诚转向双向交互联系甚至多维的关系

汽车网络营销有助于消费者对企业的单向度忠诚转向双向交互联系甚至多维的关系。汽车网络营销一方面通过将购买者自身维系在一个志趣相投的由许多购买者组成的团体中,将销售者和购买者之间的联系加以拓展,为其提供各种全新的体验,从而将消费者的忠诚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例如长安福特某车商专门针对福特车主组建了由车主自行管理的“车友组织”(俱乐部形式),通过企业退居幕后让车主以自发管理的方式增强组织的感召力、公信力和体验性。另一方面是汽车生产企业与消费者建立交互式设计的价值链,企业设身处地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满足他们的各项需求,当消费者需求麻木迟钝时,通过各种方式激活他、唤醒他。而消费者也采取主动的方式参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设计或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过去企业那种通过产品、服务、品牌换取消费者忠诚度的单向格局将会被打破,一种多维、互动的关系维系模式将会出现。

2. 汽车网络营销使从业人员的工作形态更加多样

通过互联网平台,在极大便利消费者买车、修车、租车、换车等同时,也给车商员工的工作形态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运营带来了实质性变革。互联网营销盛行后,汽车销售顾问不必一直呆在销售展厅,甚至可以在家办公,他们可以建立个人的网站并与公司的网站对接或直接嵌入企业的网站里,就可以开展移动销售了。他们工作时只要连接公司的数据库,分享信息资源并且根据需要自由地登录、漫游,对机会(即潜在客户或目标客户)的捕捉、大客户的拜访、区域的运行规则及辖区内活动的管理,以及对产品配置、定价、合同、订单、报价和促销的管理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而且借助互联网一名销售顾问就可以为成千上万名顾客同时提供服务。

3. 汽车网络营销有利于汽车营销模式的创新

汽车网络营销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的问题,更宣告了一个新的汽车营销模式到来。中国汽车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营销模式正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这符合当前汽车市场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汽车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适应市场差异化、消费个性化的要求。汽车网络营销作为汽车生产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汽车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有利于我国汽车营销方式的创新,对于丰富汽车营销的内涵,建设多元化的汽车营销模式具有重要的探索和借鉴作用。从消费者自身来看,国内主流的一级市场已经开始告别那种家庭汽车消费,而更多的倾向于个人消费,于是更加注重性能体验的个性化消费就将势必成为消费主流。汽车网络营销迎合了市场消费的发展阶段,代表了整个汽车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4. 汽车网络营销不能完全代替其他营销模式

上一篇:成人高校英语教学下一篇:新型城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