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精选10篇)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篇1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网络的迅速发展, 当前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社会消费品总额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因此, 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交易税收面临的困难、网络交易税收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最后为完善网络税收管理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交易,税收管理,问题,原则,对策
世界各国都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十分重视, 欧洲和美国将电子商务当成推动21世纪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 网上交易渐渐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而我国电子商务近些年来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各种网络交易变得日益频繁, 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2013年“双十一”, 淘宝天猫商城和阿里巴巴一天的交易金额就达到了350亿元,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比2012年的“双十一”销售额增长了83%。可见, 电子商务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必需手段, 网络销售也成了市场商品销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 已经将电子商务列为战略新兴产业, 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环境, 将促进其高速发展。到“十二五”末, 网络零售额会进一步提高,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会进一步上升, 不会低于9%, 预计将达到18万亿元的销售金额。由于网络交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其交易的主体不易确认, 并且交易过程比较隐蔽, 因此, 对其进行征税比较困难。当前我国的网络交易税收制度还不完整, 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使得网络交易成为税收“黑洞”, 并且这个“黑洞”越来越大, 急需出台相关政策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经验, 建设符合我国发展的公平的网络税收管理制度。
1 网络交易税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1.1 税收管辖权归属难确认
税收管辖权属于国家行使主权, 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行使主权的表现形式, 它的关键问题就是怎样确定征税主体, 即谁来征税的问题。我国实行的税收管辖原则和国际接轨, 属地和属人相结合。网络交易的特殊性在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的发展, 没有有效的办法确认税收管辖权地域, 在网络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住所不清、财产所在地不明, 也不能有效确认交易双方的身份和国籍, 传统的税收体制对其的管束力大大降低, 税收管辖权原则形同虚设。此外, 由于各国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希望促进本国贸易的发展, 在利益的推动下, 且在符合征收网络交易税的国际发展趋势的前提下, 各国必然会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行使本国的税收管辖权原则。此时, 将会大量出现在传统交易模式下的税收重复征收问题, 这将会影响网络交易的未来发展, 而且也会提高各国在网络交易中行使税收管辖权的难度。所以, 为了避免这种双重征税或者是管辖权冲突问题的发生, 各国之间应该就国际税收管辖权问题达成一致的协议。
1.2 难以确定纳税主体
纳税主体是税法构成中的重要要素。确定了纳税主体也就确定了税应该向谁征缴。电子商务和传统的商业模式不同, 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 网络交易要在相关的工商部门进行登记备案, 所以传统营业机构的供货地、营业机构所在地、管理中心所在地都变得十分模糊, 难以确认, 而在网络交易中买方主体和卖方主体在交易结束后便不存在交集地。税务机关很难确定网络交易的双方主体, 因此也找不到纳税人。此外, 确定网络交易纳税人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而且存在着法律和技术等一系列十分复杂的问题。
1.3 难以把握确定征税客体
对于传统的交易模式来说, 征税客体有三种:对物征税、对财产征税、对相关行为征税, 在纳税依据合法的情况下, 税务机关确定计税依据, 比如根据交易双方的财务报表和银行账户等信息计算应该缴纳的金额。但是在网络交易中, 销售凭证票据全部都是电子数据, 而且为了保护交易双方的个人信息, 一般网络服务商会为客户设置密码保护相关的交易信息, 这样就不能实现相关的计税, 也难以确定征税客体。此外, 网络交易中有时还会使用虚拟货币, 致使税务机构不能确定交易的具体金额, 也难以计税。
1.4 难以确定征管方式
实现网络交易的税收征管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交易中的票据主要形式是电子数据信息, 而不是根据纳税人的真实发票、账本和合同等形式保存下来的。如果纳税人不想纳税或者是单纯地想隐藏个人交易信息, 这样的电子票据极易被更改, 造成交易记录失真, 最终失去证据价值, 不能作为征税依据。二是网络交易模式下, 交易双方可以使用虚拟地址, 而且虚拟地址也会因为登录IP地址的不同而改变, 因此, 税务机关不能详细确定交易双方所处的具体位置和公司的经营情况。三是税务机关要想对网络交易进行征税, 要详细地调查、整理纳税人的交易资料, 收集计税凭证, 还要注意保护纳税人的隐私权, 有时涉及的一些机密信息如知识产权等, 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保护, 防止知识产权被侵害。由上述问题可知, 我国税务机关对网络交易进行征税, 还要克服很多困难, 完善相关的政策。在现有的税收体制下, 即便是纳税人逃税也很难被相关的部门发现, 税务稽查系统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
2 强化网络交易税收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晚, 网络交易的税收管理机制还不成熟, 在制定管理机制时, 既要考虑到促进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 又要确保国家税款不流失, 维护税收利益。因此,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 在制定网络税收管理机制、加强网络交易税收管理时应该遵循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2.1 专项原则
由于传统贸易方式和网络贸易方式在交易手段、途径和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 所以相关的税收立法部门在制定网络税收交易管理体制时, 应该根据网络交易的特点, 以当前的税收制度为基础,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使其更加完善, 对其进行创新, 使其满足网络交易模式的需求。
2.2 高效原则
由于网络交易在网上完成, 是一种无纸化和电子化的交易模式, 所以在制定相关政策时, 一定要以互联网为基础, 充分利用其优势, 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征税, 确保税收的有序进行, 降低税收成本。同时, 为了确保税收的高效进行, 相关的税收工作人员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并完善部门现有的网络技术条件。
2.3 公平原则
网络交易和传统贸易在本质上来讲都属于商业销售行为, 但是这两者的交易载体和交易形式不同, 所以, 在制定相关的税收管理体制时一定要避免双重征税, 遵循公正原则, 做到一视同仁。此外, 要尽量不增加新的税种, 保持现有税收政策的稳定。由于我国的网络交易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还不成熟, 所以为了促进网络交易的发展, 在制定税收制度时, 一定要给予电商企业一定的优惠。
2.4 灵活原则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并且更新的速度非常快, 这会对网络交易的程序、形式和途径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网络交易税收管理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网络技术的发展造成的结算方式的不断改变, 赋予税收管理政策一定的灵活性, 确保税收的连续、稳定进行。
3 关于网络交易税收征管的建议
针对上文所述的我国网络交易税收管理面临的难题和制定网络交易税收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 故提出了以下的建议来完善我国的网络交易税收管理。
3.1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国际电商领域, 欧盟是第一个对电子商务征收增值税的地区, 并且在征税时, 界定了不同的纳税地点、纳税人和纳税范围。但是, 欧盟只是对网络交易和传统贸易活动征收一样的税, 不会征收新的税种, 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我们在制定网络税收征收体制时, 可以借鉴欧盟的征收方式, 坚持中性原则, 加大网络交易税收的管控力度, 使网络交易市场变得更加规范。此外, 一定要完善和补充、改革网络交易方面的空白条款。
3.2 国家相关部门的配合, 实施社会化协作
在对网络交易进行征税时, 为了加强对网络交易的监控和稽查, 税务机关可以和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相互配合, 信息共享, 提高网络交易税收管理的严密性, 比如公安部门加强对网络违法交易的制裁和打击, 工商部门可以加强对网络经营体的监管和登记工作, 与海关部门协调解决网络交易中的外贸交易和进出口交易的税收问题。借鉴工商部门组建网络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组建网监支队等做法, 税务机关专门成立网上税收监管机构, 组建小组, 分类对网络税收进行管理。除了负责网上交易的征税管理之外, 还对网络税收的发展进行规划。
当前, 我国还没有开设新的税种对网络交易进行征税, 国家工商局于2010年7月1日颁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网络交易一定要实行实名制, 这意味着我国要开始对网络交易征税。网络交易税收的流失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税收政策的稳定性, 因此, 对其税收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配合。
3.3 构建专业的网络交易纳税系统
由于网络交易在互联网平台中完成, 可以根据这一特点, 构建相应的技术性纳税系统。网络交易纳税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实行网络连通。建议国家信息产业部带头, 电信、商务、工商、税务、银行、公安、海关等部门联合, 逐步构建快递物流、第三方支付平台、网上交易服务商、自主经营网站等在内的全国电子商务网络体系, 监控交易平台中的网络交易行为, 最终统计交易金额, 达到计税和征税的目的。此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获得纳税人的网络交易收入。此外, 为了确保纳税系统的准确性, 税务管理部门还要要求商家在交易时明确标示交易的项目。
3.4 研究和应用电子发票
《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和实施, 确定了数据电文 (电子数据) 的法律效力和地位, 它和纸质数据一样作为征税中的计税依据。所以, 在税票的管控上, 可以参考欧盟国家的电子发票制度。比如, 法国规定, 企业在进行网络交易时, 一定要根据当地税收机关的技术标准, 开具电子发票;电子发票开好之后, 一定要通过认证机构的认证, 确保电子发票的真实性和法律效力。此外, 法国还规定, 电子发票只应用在公司之间的B2B业务中。进行网络交易时, 卖方首先通过电子签名验证其身份, 然后对网络交易电子发票的开具提出申请, 税务机关监控网络交易行为, 计算应缴税额, 卖方依法缴税, 同时由税务机关开具税票, 买方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相关税务发票的真伪。
4 结语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交易金额越来越多, 为了减少我国网络交易税收的流失, 应该制定相应的网络交易税收管理制度, 但是由于网络交易的特殊性, 导致对网络交易进行征税存在一定的难题, 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当前的网络交易模式, 在不影响网络交易发展的前提下, 对其进行征税。同时在制定网络交易税收管理体制时, 要遵循专项原则、高效原则、灵活原则、公平原则, 既保证税收, 又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完善我国电子商务中的税收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08.
[2]朱婷玉, 刘莉.电子商务税收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 2008 (5) .
[3]卢锐, 邢怡媛.美国网络免税相关法案的发展和借鉴[J].涉外税务, 2009 (5) .
[4]杨向英.电子商务征税原则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商论, 2009 (3) .
[5]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办法[R/OL].http://www.saic.gov.cn/zwgk/zyfb/zjl/fgs/201006/t20100601_88889.html, 2010-05-31.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篇2
第一条 为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商标法》、《广告法》、《侵权责任法》和《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网络商品交易,是指通过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本办法所称有关服务,是指为网络商品交易提供第三方交易平台、宣传推广、信用评价、支付结算、物流、快递、网络接入、服务器托管、虚拟空间租用、网站网页设计制作等营利性服务。
第四条 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和公序良俗。
第五条 鼓励支持网络商品经营者、有关服务经营者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推动网络经济发展。
第六条 鼓励支持网络商品经营者、有关服务经营者成立行业组织,建立行业公约,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第二章 网络商品经营者和有关服务经营者的义务
第一节一般性规定
第七条 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从事网络商品交易的自然人,应当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开展经营活动,并向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交其姓名、地址、有效身份证明、有效联系方式等真实身份信息。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的,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依法取得有关许可。
第八条 已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体工商户,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应当在其网站首页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其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
第九条 网上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法律、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经营者不得在网上进行交易。
第十条 网络商品经营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 网络商品经营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经营地址、联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支付形式、退换货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信息,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交易安全可靠,并按照承诺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第十二条网络商品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保证商品或者服务的完整性,不得将商品或者服务不合理拆分出售,不得确定最低消费标准或者另行收取不合理的费用。
第十三条网络商品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征得消费者同意的,可以以电子化形式出具。电子化的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可以作为处理消费投诉的依据。
消费者索要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网络商品经营者必须出具。
第十四条网络商品经营者、有关服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应当真实准确,不得作虚假宣传和虚假表示。
第十五条网络商品经营者、有关服务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商标法》、《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侵犯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企业名称权等权利。
第十六条网络商品经营者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一)消费者定作的;
(二)鲜活易腐的;
(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报纸、期刊。
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网络商品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网络商品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网络交易进入强化监管地带 篇3
我国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现状
今年元旦刚过,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了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结果显示92个批次的样品采样,非正品率为41.3%。从各购物网站的检测结果来看,淘宝网样本数量分布最多,但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这一监测结果的公布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国家工商总局网络监督管理司委托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活动,监测以网络交易平台、大型购物网站为重点监测目标,以电子产品、儿童用品、汽车配件、服装、化妆品和农资等为重点监测种类,以高知名度商标、涉外商标等为重点取样商品品牌。
数据显示,在定向监测的92批次样品中,有54批次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非正品率为41.3%。非正品多为假冒伪劣产品、翻新产品、非授权正规渠道,含量与宣传不符产品、无3C认证,非中国大陆地区官方正品、不符合《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要求的产品等。
从各行业的检测结果来看,农资和手机正品率低,仅为20%和28.57%;润滑油正品率最高,为77.27%;服装和化妆品正品率同为66.67%。总体来看,每个行业都存在一定的假货、伪劣产品以及没有相关认证的产品。其中手机行业,假货、翻新产品及山寨产品等现象严重。农资行业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化肥元素含量多与实际不符,农药假冒知名品牌现象严重,正品率低于30%。儿童玩具、润滑油、服装、化妆品的网购均有假冒伪劣现象,但正品率均高于60%。
网络交易商品立法日臻完善
此前,网络交易商品在我国立法尚不完善,发生纠纷时,难以厘清责任主体,也给消费维权带来极大困难。
去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须说明理由。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
新《消法》对网购购物等非现场购物推行“7天无理由退货”,赋予了消费者7天无理由退货的“后悔权”。
今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
新《食品安全法》强调了第三方平台的责任,不仅要审查许可证,对违法商户还要及时制止、报告、停止服务。新法实施后,网购各方的法律责任将更加明确,消费维权难度也将大大降低。
网络交易商品从监管盲区进入强化监管地带
今年上半年,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关于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 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见》,大力推进消费维权服务,促进消费纠纷从源头上解决。
9月10日,“全国工商系统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现场会”在江苏苏州举行。会上,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表示,为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进新《消法》有效实施,国家工商执法部门将以强化监管执法为保障,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和服务领域消费维权。
据悉,在此次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现场会上,工商总局指出,首先强化重点领域消费维权,对与消费者健康和安全密切相关的重点商品开展质量抽查检验,同步推进网络销售商品质量的抽检工作,进一步规范抽检行为,严格抽检程序,提高抽检实效。
其次,推进服务领域消费维权。针对消费者反映集中的银行、电信服务、互联网服务、旅游、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依法强化监管执法,组织开展合同格式条款专项执法,整治“霸王条款”,依法规范服务领域经营行为。
第三,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梳理排查违法线索,完善“诉转案”工作机制,加强消费纠纷调解与行政执法的衔接。依法查处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及时公布商品质量抽检和侵权案件处罚等信息,维护市场秩序和优化消费环境。
可见,今后国家工商执法部门将大力推进网络销售商品的质量抽检工作,对“霸王条款”打出重拳。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篇4
电子商务交易风险源分析主要是依据对网络交易整个运作过程的考察, 确定交易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分析其危害性, 旨在发现交易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 从而使网络交易安全管理有的放矢。
1.1 在线交易主体的市场准入问题
在现行法律体制下, 任何长期固定从事营利性事业的主体都必须进行工商登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任何人不经登记就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发出或接受网络信息, 并通过一定程序与其他人达成交易。虚拟主体的存在使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保网上交易主体的真实存在, 且确定哪些主体可以进入虚拟市场从事在线业务。这方面的工作需要依赖工商管理部门的网上商事主体公示制度和认证中心的认证制度加以解决。
1.2 信息风险
从买卖双方自身的角度观察, 网络交易中的信息风险来源于用户以合法身份进入系统后, 买卖双方都可能在网络上发布虚假的供求信息, 或以过期的信息冒充现在的信息。以骗取对方的钱款或货物。虚假信息包含有与事实不符和夸大事实两个方面。虚假事实可能是所宣传的商品或服务本身的性能、质量、技术标准等, 也可能是政府批文、权威机构的检验证明、荣誉证书、统计资料等, 还可能是不能兑现的允诺。例如, 有些网络公司急于扩大自身影响, 引起公众注意, 网络广告使用“中国第一”、“全国访问率最高”“固定用户数量最多”等词语。有的甚至在网络广告发布过程中, 违反有关法律和规章中的强制性规定, 将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直接在网上发布。
从技术上看, 网络交易的信息风险主要来自冒名偷窃、篡改数据、信息丢失等方面的风险。
1.3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来自买方的信用风险。对于个人消费者来说, 可能存在在网络上使用信用卡进行支付时恶意透支, 或使用伪造的信用卡骗取卖方货物的行为;对于集团购买者来说, 存在拖延货款的可能。卖方需要为此承担风险。 (2) 来自卖方的信用风险。卖方不能按质、按量、按时寄送消费者购买的货物, 或者不能完全履行与集团购买者签订的合同, 造成买方的风险。 (3) 买卖双方都存在抵赖的情况。
1.4 网上欺诈犯罪
骗子们利用人们的善良天性, 在电子交易活动中频繁欺诈用户, 利用电子商务欺诈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活动。打击因特网欺诈行为对保证电子商务正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严厉打击这类犯罪活动, 电子商务就不可能顺利发展。
1.5 电子合同问题
在传统商业模式下, 除即时结清或数额小的交易毋须记录外, 一般都要签订书面合同, 以免在对方失信不履约时以作为证据, 追究对方的责任。而在在线交易情形下, 所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均以电子化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硬盘或其他电子介质中。这些记录方式不仅容易被涂擦、删改、复制、遗失, 而且不能脱离其记录工具 (计算机) 而作为证据独立存在。电子商务法需要解决由于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的差别而引起的诸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书面形式, 签字有效性、合同收讫、合同成立地点、合同证据等方面。
2 网络交易安全管理策略
从网络交易风险源分析可以看出, 网络交易安全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认为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是也一个系统工程, 一个完整的网络交易安全体系, 至少应包括三大类措施, 并且三者缺一不可。一是技术方面的措施, 二是管理方面的措施, 三是社会的法律政策与法律保障。
2.1 技术方面
(1) 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数字签名”是通过密码技术实现电子交易安全的形象说法, 是电子签名的主要实现形式。它力图解决互联网交易面临的几个根本问题:数据保密、数据不被篡改、交易方能互相验证身份、交易发起方对自己的数据不能否认。“数字签名”是目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中应用最普遍、技术最成熟、可操作性最强的一种电子签名方法。
它采用了规范化的程序和科学化的方法, 用于鉴定签名人的身份以及对一项电子数据内容的认可。它还能验证出文件的原文在传输过程中有无变动, 确保传输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
(2) 采用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 它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 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立起来的相应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 以阻档外部网络的侵入。目前的防火墙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包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双穴主机防火墙。
(3) 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能够监视和跟踪系统、事件、安全记录和系统日志, 以及网络中的数据包, 识别出任何不希望有的活动, 在入侵者对系统发生危害前, 检测到入侵攻击, 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进行报警、阻断等响应。
(4) 采用信息加密技术。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 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端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酌情选择上述加密方式。
(5) 采用安全认证技术。安全认证的主要作用是进行信息认证, 信息认证的目的就是要确认信息发送者的身份, 验证信息的完整性, 即确认信息在传送或存储过程中未被篡改过。
(6) 防病毒系统。病毒在网络中存储、传播、感染的途径多、速度快、方式各异, 对网站的危害较大。因此, 应利用全方位防病毒产品, 实施“层层设防、集中控制、以防为主、防杀结合”的防病毒策略, 构建全面的防病毒体系。
(7) 采用一定的安全协议技术。目前电子商务中有两种安全协议技术被广泛采用, 即安全套接层SSL协议和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
2.2 管理方面完善电子交易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
(1) 完善人员管理制度; (2) 完善保密制度; (3) 完善跟踪、审计、稽核制度; (4) 完善网络系统的日常维护制度; (5) 完善用户管理制度; (6) 制定一定的应急措施制度等。
2.3 社会法律政策方面应制定并完善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法律保障。
(1) 完善我国电子合同法律制度; (2) 完善我国电子签字法律制度。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而网络交易安全问题则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网络交易安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仅仅是一堵防火墙或是一个电子签名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有综合的网络交易安全管理策略。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篇5
第二十条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对申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自然人的经营主体身份进行审查。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对暂不具备工商登记注册条件,申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自然人的真实身份信息进行审查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定期核实更新。核发证明个人身份信息真实合法的标记,加载在其从事商品交易或者服务活动的网页上。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在审查和登记时,应当使对方知悉并同意登记协议,并提请对方注意义务和责任条款。
第二十一条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与申请进入网络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的经营者签订合同(协议),明确双方在网络交易平台进入和退出、商品和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二十二条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建立网络交易平台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交易规则、交易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良信息处理等规章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应当在其网站显示,并从技术上保证用户能够便利、完整地阅览和保存。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以保证网络交易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可靠的交易环境和交易服务,维护网络交易秩序。
第二十三条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对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及其发布的商品和服务信息建立检查监控制度,发现有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的,应当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必要时可以停止对其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网络交易平台内有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依法要求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采取措施制止的,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四条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采取必要手段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企业名称权等权利,对权利人有证据证明网络交易平台内的经营者实施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企业名称权等权利的行为或者实施损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应当依照《侵权责任法》采取必要措施。
第二十五条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涉及经营者商业秘密或者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数据资料信息的安全。非经交易当事人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转让、出租或者出售交易当事人名单、交易记录等涉及经营者商业秘密或者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数据。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建立消费纠纷和解和消费维权自律制度。消费者在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发生消费纠纷或者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经营者的真实的网站登记信息,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十七条 鼓励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为交易当事人提供公平、公正的信用评估服务,对经营者的信用情况客观、公正地进行采集与记录,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信用披露制度以警示交易风险。
第二十八条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积极协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网上违法经营行为,提供在其网络交易平台内进行违法经营的经营者的登记信息、交易数据备份等资料,不得隐瞒真实情况,不得拒绝或者阻挠行政执法检查。
第二十九条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审查、记录、保存在其平台上发布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信息内容及其发布时间。经营者营业执照或者个人真实身份信息记录保存时间从经营者在网络交易平台的登记注销之日起不少于两年,交易记录等其他信息记录备份保存时间从交易完成之日起不少于两年。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采取数据备份、故障恢复等技术手段确保网络交易数据和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应当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
第三十条 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的内容定期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经营统计资料。
第三十一条 为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器托管、虚拟空间租用等服务的网络服务经营者,应当要求申请者提供经营资格和个人真实身份信息,签订网络服务合同,依法记录其上网信息。申请者营业执照或者个人真实身份信息等信息记录备份保存时间不得少于60日。
★ 网络商品交易及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 公司管理方案
★ 方案管理
★ 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 网络策划方案
★ 浅析法院网络保密管理
★ 网络销售管理个人简历
★ 公司管理规章制度
★ 公司劳动纪律管理范文
网络交易行为分析探究 篇6
关键词:网络交易,行为分析,信誉系统,MRF模型
1、网络交易行为分析目的
随着各行各业的电子化进程不断深化和完善, 网络交易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 人们在网上可以自由的进行买卖物品、各类出行车票的购买等交易。根据2012年1月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2008-2010年,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连续3年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1年, 网购用户总规模达到1.94亿人, 网购使用率提升至37.8%。同时2012年4月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最新发布亚太地区网络购物调查结果显示, 网购仍是中国市场重要趋势之一。然而网络交易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给大家带来了安全隐患, 网上交易犯罪数量不断攀升, 给国家及个人财富带来极大的风险。
在线网络交易中, 因为买卖双方无需在同一地方, 因此这种交易模式大大提高了商业效率, 并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正是由于买卖双方无需认识及不用在同一地方, 在交易的时候, 我们就无法判断与之交易的对象是否诚实, 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带来了交易的风险。
2、网络交易中主要行为分析方法研究
在线网上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最近大量的出版物及作品都表明对此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但经过查看发现他们大多数是针对传统消费者行为进行理论研究, 如斯金纳的学习行为, Folkes人格研究, 贝特曼的信息处理, 菲斯的态度模型等。这些大多是针对用户在心理上或某些操作行为偏向方面进行的行为研究。除此以外, 目前针对网络交易行为分析主要还有以下两种机制。
2.1 信誉系统
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 人们进行交易采用的面对面的模式, 因此在进行交易时人们根据一些基本的声誉以及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是否进行交易。而在网络交易市场中无需面对面, 人们在选择是否交易时更多的是根据信誉来决定交易。于是, 信誉系统应运而生。这些系统收集买家和卖家过去的行为信息, 然后使这些信息提供给未来潜在的交易伙伴。信誉系统寻求潜在的贸易伙伴是否是值得信赖的买家或卖家, 从而避免欺诈交易。目前, 大部分的购物网站都采用了信誉机制。表1给出了目前主流的一些C2C网站的信誉评分体系[1]。信誉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网络交易中, 以防止欺诈行为。信誉系统虽然在人们进行交易时能够提供一些信息帮助, 但这种评价系统非常简单, 因此可以很容易地被恶意用户所利用。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信誉系统虽然可以在网络交易中给用户提供一些交易参考, 但其简单的信誉生成方法以及机制不能全面反映网络交易中用户的真实信誉情况。
2.2 信任传播管理机制
在网络交易中, 部分网站还选用了信任传播原则来进行用户的可信验证, 即新的信任关系可以从预先存在的信任关系得知。信任传递是明确的信任传播的形式, 这意味着, 如果A相信B, B和C互相信任, 然后通过传递, A也将建议信任C。信托的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信任传播的元素, 也就是说, A可以结合B的建议以及他自己的个人经验, 或与其他关于C的建议, 以获得更可靠的信任C。这些简单的信任传播原则, 可以移植到网络交易中, 以加强用户之间信任的目的。图1和图2显示表明了两种信任的传播方式。图1表示的是直接信任。
图2表明的是基于第三者的推荐信任, 此外还有采取第三方信任方式, 其形式和推荐信任类似。
很显然上面的信任传播管理无法在开放的网络交易环境中如实的反映用户的真实情况。接下来, 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动态信任建模[2,3,4,5]。动态性的信任表明了信任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像上面所说的A对B过去信任但不一定现在或将来继续信任或者在信任传递时不一定遵循绝对的传递模式。
动态信任建模是由建模专家根据经验及推理建立一个信任值动态变化的数学公式或模型, 模型中获取到有关的信任值之后, 然后在用户进行交易后综合其交易时间、交易次数等多重因素进行信任值的更新。
动态的信任建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反映用户的真实信任值方面更值得可信, 它也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来反映用户的交易意图。但是它和上面的信誉系统一样只是单纯的反映用户的信任值, 并且上述的技术并没有侧重于以系统的方式做网络交易时欺诈检测。它们仅仅只能对交易的用户进行信任值的分析, 而对其行为并没有做更深入的分析。
3、建立在线网络交易行为分析设计思路
针对目前的网络交易中大多采用的是单一的信任机制来鉴别用户的问题, 提出一个基于MRF模型的用户行为分析方法。在网络交易中, 用户之间的交易可以用图形建模, 节点为每个用户, 两个节点之间的边表示为他们之间所有的交易。马尔科夫随机场理论可以利用图来直观的表示图像中点与点之间的相关模式, 因此可以根据图像中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关系来确定图像先验概率。这种图像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模拟网络交易行为。我们可以将用户之间的交易行为建立起MRF模型, 而后给模型中的每个点赋予意义进行行为分析。具体方法是首先针对每个交易点进行分析, 分析其在以往网络交易中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用户级因素、时间因素及网络级因素, 并根据马尔科夫随机场的相关知识及经验, 分析上面因素并赋予模型初始值。而在后续分析中两个节点之间的边可以分配一个明确的语义, 例如, 边缘两个节点之间可以被解释为表明其行为的相似性, 因为诚实的用户更经常与其他诚实的用户交互, 而诈骗者将大多在自己的小集团进行交互。通过语义分析结合初始判断进行进一步分析交易者的真实交易意图。建立好了网络交易行为分析模型, 并使用合并多层综合因素算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合并计算, 之后使用置信传播算法对模型中的各节点信念值进行迭代更新, 分析用户在当前状态下最可能的行为。
4、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在线网络交易行为分析的设计目的, 接着重点分析了目前在网络交易中常用的用户行为分析方法, 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和需求, 简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巍, 刘鲁, 朱艳春.在线信誉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J].控制与决策, 2005, 20 (11) :1201-1207.
[2]Chang E., Thomson P., Dillon T., Hussain F..The fuzzyand dynamic nature of trust.Berlin:Springer-Verlag, 2005:161-174.
[3]Jameel H., Hung L X., Kalim U., et al.A trust model forubiquitous systems based on vectors of trust values.Proc ofthe 7th IEEE Int’l Symp on Multimedia, Washington: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2005:674-679.
[4]Theodora kopoulosG., Baras J S..On trust models andtrust evaluation metrics for ad-hoc networks.IEEE Journal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6, 24 (2) :318-328.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篇7
一、交易效率
交易效率的概念首先由杨小凯于1988年提出。若一个人购买1单位(元)商品时,他实际只得到k(0≤k≤1)单位(元)商品,那么这1-k单位(元)便可称之为交易成本,而k单位(元)可称为该笔交易的交易效率。如果从康芒斯(Commons)划分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思路分析杨小凯提出的这个概念,那么他提的交易效率实际指的是生产活动获得的回报占整个经济活动回报的比例。影响该交易效率的因素,既有交易活动的多少,又有交易所需成本的多少,还有市场结构的因素。可以试想,如果一个经济体完全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那么在该定义下,它的交易效率是1。在交易活动所需成本很低的情况下,交易效率也接近于1。如果将交易视作一个行业的话,那么1-k也就是交易行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因此,杨小凯提出的交易效率,反映的不是交易相对于时间的快慢或是相对其它指标的高低,而是反映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程中,生产过程与非生产过程的比例或者说非生产过程的耗费比重。
赵红军(2006)将交易效率定义为一定时间内一国经济体中交易活动(与商业活动相联系)或业务活动(与行政活动相联系)进行的速度快慢或效率高低,并使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定义交易。具体来说,可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同质交易或业务活动的次数来衡量,即若一国单位时间内进行的交易或业务活动次数越多,则该国的交易效率就越高。为此,他从制度、通信、教育等几个方面选取统计指标并使用因素分析法处理,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此来测度交易效率,并引用了赫舒拉发(J.Hirshleifer)的数学模型进行说明。该定义更符合“效率”的本来含义,使用统计数据进行测量的方法也更贴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
高帆(2005)根据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交易效率是分工收益与交易成本之间的比较关系。交易的形成、展开和完成是需要条件和投入的,因此交易效率可以被界定为: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内,交易参与方在开展交易活动时的投入———产出关系。交易效率在宏观上可以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同质交易活动的次数或频率,交易效率与这种次数或频率正相关;在微观层面上,交易效率表现为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完成同质交易所需要的时间或物质等投入程度,交易效率与这种时间或物质等投入成负相关。在测度方法上,高帆也是采用了指标选取的方式,选择交通、信息、教育等一系列指标进行无量纲和统计处理后,获得交易效率指数。高帆的界定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技术和交易制度的影响进行区分,并且区分了宏微观不同情况;但在测算上仍然采用了主观选取统计指标的方法,且没有分析与其它变量的数理关系。
综合上述对交易效率的界定研究,在概念上,以反映单位时间或单位成本损耗的交易指标量作为效率更符合“效率”这个词的本来涵义;但杨小凯提出的交易效率涵义———交易在其它维度的某种“效率”,也具有衡量交易某种特征的指标意义。同时要注意,经过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交易这个词在不同层次上具有了不同的丰富含义,它既包括了商品产权的变动,也涵盖了经济制度的维度。因此,在界定交易效率时,还必须注意视角的不同,如微观视角下主要从企业、供需方面考虑的交易,宏观视角下主要从制度、产业方面考虑的交易。由于角度的多样性,交易效率不应是单一的定义或指标,而应是许多个互相关联的指标的综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除了交易的消耗(时间或物质)结果比例的维度,也应该包括其它的相关维度。为了分析效率与其它经济变量的关系,还应注意从客观角度去直接定义指标,主观认定已有统计指标的方法应作为辅助。
因此,本文这样界定交易效率:狭义上来讲,它是指单位时间或人力物力成本下所进行的交易量(额);广义上讲,它是一个互相关联的综合的指标体系,用以从各个角度、维度衡量交易的状态特征。
衡量交易效率时,势必要利用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这两个词都译自英文transaction cost,通常不加区别。但追究汉语含义,本文认为,用交易成本仅指纯粹交易行为即产权变动行为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比较妥当,而交易费用则指从事交易行业的单位在商品上产生的增加值,即包括了形成行业的交易活动从中获取的必要利润。
传统交易和网络交易的不同,根本上是交易技术的不同,所以本文主要从微观视角来界定交易效率,从商品在消费者、生产者、交易者之间的流动关系来分析交易效率。本文选择以下交易效率的指标:一是交易量效率指标,即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交易量(额),反映了时间维度上的交易快慢;二是交易成本效率指标,交易活动所耗费的单位成本所能够支持的交易量(额),反映了交易这项活动在成本的投入和交易成果上的比例;三是相对交易费用,类似于杨小凯对交易效率的界定,但数值上与其互补,即交易费用总额(对于独立的交易行业)或交易成本总额(非独立的交易部门)占商品价格总额的比例,这样一个指标在完全市场化的限定条件下可以反映交易对于整个经济过程的重要性;四是交易的地域范围,即与一个消费中心交易的绝大部分(确定一个适当比例)在多远的地域内。以上四个指标,前两个反映的消耗结果比例,这里的消耗包括时间或是人力物力,后两个则是交易在其它维度的某种“效率”,反映了当前交易技术和市场机制下提供的某种交易能力。
二、模型构建的思路
首先,在微观视角下,将经济制度因素视为一个外生因素,从而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成本就可以看作一个外生变量,只在必要的时候再引入模型。其次,交易和运输虽然本质上是不同的行业,但具有非常密切的特殊关系。交易是使商品所有权变化,运输是使物品的地理位置发生变化。由于商品的产地和需求者往往并不在同一地点,所以交易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对运输的需求,而且运输所需的费用是影响交易能否成立、如何成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运输看作必须纳入交易考虑的外生行业。最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虽然属于某种企业制度层面上的交易成本,但是由于本文着重研究市场交易,对于企业内的非市场交易本文不作考虑。综合上述三点,这里微观视角下的交易成本只包括在市场中进行商品交易所需成本,不包括非市场交易的成本和制度维持的成本,模型同时要纳入交通运输所需费用。
交易作为一种服务,须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并行地进行分析。商品生产者和商品需求者的分离形成了对交易的需求,如果地理位置不同,则在对交易构成需求的同时进一步造成了对商品运输的需求。对商品供需和地理位置的信息获得和分析能力,形成了对交易的供给。如果是需要商品运输的交易,则运输能力也是形成交易供给的重要因素。
在赫舒拉发(J.Hirshleifer)的交易费用数学模型中,以交易行业对商品的买卖价格之差作为一次交易的费用,但是该数学模型没有进一步分析该交易费用的内部结构。事实上,商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之差可以看作对该商品的交易的需求,那么剩下的另一方面就是分析交易的供给。与商品供给类似,交易的供给同样来自于交易服务的“生产”过程,反映了交易费用的结构。
交易服务的“生产”主要包括调查获取商品生产者和需求者的信息、运输服务的信息,即获得生产厂商的供给函数和需求者的需求函数,综合考虑这些信息,做出交易决策并执行。那么交易所需成本也就由上述行为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所构成。但对于提供交易服务的企业来说,它获得的生产厂商的供给函数和需求者的需求函数是在它提供交易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它获得的交易服务需求与它提供交易服务的能力是相关的。
考虑一个传统交易方式下的简单情况,一个具有某项商品交易垄断性的商业企业向本地需求者提供外地生产的某个消费品。它首先应调查获取生产厂商的供给情况,这一步骤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而言,是通过信息咨询和实地考察结合的方式进行的。获取信息环节所依赖的是长期构建的基于人际关系的商业渠道信息网络,如果没有这个网络则需要花费时间财力去构建这个网络,拥有这个网络后,从中获取商业信息就容易得多,网络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企业获取信息的范围和边际成本。本文将这种网络视为企业已经具有的一种无形“固定资产”,这个资产同样会“折旧”,需要进行长期“维护”,也需投入更多财力时间去拓展这个网络。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该网络越庞大,越能获得更多供应者的信息,商业企业就拥有越强大的议价能力。一般来说,该网络的规模和企业的规模是成正比的,也往往是由近及远地扩张。与企业规模正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企业拥有的流动资金,因为这构成了对企业采购规模的约束。因此,在传统交易方式下,交易的效率模型就是在商业企业的规模约束下(包括地域约束和流动资金约束),根据获得的需求和供给信息进行利润最大化的交易所获得的。
对于网络交易方式,情况则有所不同。商业渠道信息被汇集于网络交易平台上,并向所有人公开和共享,即之前所述的无形资产被“公有化”了。由于这些信息不再依赖人际关系网络维系,信息的汇集和整理工作由网络平台负责并随时更新,也就不再需要使用者“维护”。由于信息传播和存储技术的进步,这个共享的商业信息网络将扩张并覆盖整个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掌握巨大商业渠道信息网络的商业企业的重要性大幅度下降,乃至于消失,交易将直接在需求者和供应者之间发生。需注意到的是:(1)供应者即生产者在数量上仍是少数,需求者即消费者是多数,因此往往是供应者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商品信息,消费者搜寻商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竞争性的商品,价格将被压至接近生产的边际成本,单个需求者面对的是接近平直的供给曲线。(2)供给者除了面对需求者,也能轻易获知别的供给者的交易信息,比较近似于经典的供需情况。
三、一个简单微观交易效率模型
(一)传统交易模型
对于传统交易模式,(1)设该垄断性企业的商业渠道信息网络覆盖n个供应地点,第i个地点的供给函数为P=Si(Q);如果在第i个供应点购买Qi的商品,那么需要付出的费用是Si(Qi)Qi+e LiQi,其中Li为供应点i的距离,e为单位距离单位商品的运费;商业企业是作为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中介对商品进行大规模的采购和出售,有两次交易过程,且这一过程要耗费一定成本,这里假定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与交易额成正比,其内容反映到现实中主要是采购人员的提成、销售人员的工资、交易过程中的物质消耗等。模型属于短期模型,推导时暂不考虑固定成本或变化缓慢的成本。(2)设需求函数为p(Q)=P0-a Q,h>0,各个供应点的供给函数相同,均为S(Q)=P1+b Q,即各地生产技术水平一样。将企业拥有的商业渠道信息网络以无形固定资产K来衡量,它与企业的渠道信息网络覆盖的供应点数量成正比,即n正比于K。假设流动资金充足,两次交易过程中耗费的其它成本交易比例分别为d1,d2。
商业企业面临如下的规划:
求解该规划,对于供应点i,使Qi>0的条件是:
即在该供应点采购的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出售的边际收益。如果在该点采购的边际成本超过了边际收益,那么企业自然不会选择在该点采购,即Qi=0。值得注意的是,上式的右边是商业企业销售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收益,左边则是在某一采购点购买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企业总的购买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函数并非是每个采购点边际成本函数的简单横向叠加,而应注意采购顺序。这顺序就是从边际成本最低的采购点起,边际成本随着采购量逐步上升,至另一个采购点的最低边际成本时,同时在这两点采购,之后以此类推。因此,总的边际成本函数曲线其实是一段折线,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边际成本曲线的第几段,就有几个厂商被纳入采购。假设纳入采购的供应点有m个,不妨设为前m个,那么可以得到:
从而得到,
此为总交易量。显然,距离总和越小,交易量越大。另一方面,由于(1-d2)P0-(1+d1)P1-2a(1-d2)>0(该条件若不成立则一单位的商品边际采购成本就已高于边际收益,从而交易不会发生),那么可以得到,m越大,Q越大,即选择的供应点越多,交易量越大。综合来看,当选择的供应点越多、且总距离越小时,总交易量越大。这样的选择反映在地域上,就是以销售点为圆心,尽量选择一个半径小的圆内的供应点。
此外还可以看出,d1,d2均与总交易量有负相关关系,而且一般情况下d1的负作用较大。就数值而言,现实中也往往是d1远大于d2。由此可见,商业企业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成本对交易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传统交易方式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此模型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单一消费中心交易行业的行为,在现实中类似于一个大城市消费中心和其周边工农业生产供应点的情况。在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前,商品交易通常局限在地理范围较近的地点之间。根据模型的分析,在各个供应点生产水平一样的假设下,商业企业倾向于选择尽量在一个圆内的供应点,这与运输费用随距离变长而增长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商业企业在长期内会将自己的商业渠道网络从n个缓慢缩小到只维持在一个最优的m附近的水平以减少维持的成本。设维持一个供应商的成本为δK0,那么维持m个就是mδK0。除非运输费用或者供给函数、需求函数发生较大变化,商业企业才会考虑去改变自己的商业渠道网络,这类似于生产厂商在长期逐步调整自己的产能。如果放宽假设条件,各供应厂商供给函数可以不同为Si(Q)=Pi+biQ,那么一阶条件变为:
供给函数由生产厂商的生产函数、生产技术决定。假设有一个生产技术很先进、供给函数很小但距离消费中心很远的厂商,那么虽然仍可以符合一阶条件,但由于不在商业企业的商业渠道信息网络内,即商业企业不知道该生产厂商的情况,那么也不会将该厂商纳入到采购的选择中。
另一个可以放宽的假定是只有一个垄断商业企业的市场结构。设想一种比较简单的情况,如果有N个商业企业竞争,交易总量为,企业j在供应点i的采购为,那么对单个企业来说,规划变为:
时的一阶条件为:
从上式容易得到的一个结论是,类似于古诺模型,在经过市场竞争后,达到的平衡状态是每个企业在各个供应点的采购量相等。那么略去j下标,上式可以改写为:
对i累加后得到:
与(3)式相比较,立刻可以得到:
即总交易量将随着商业企业的数量增大而增大,相应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包括采购和销售价格都降低了。但显然这是有限度的,因为商业企业的利润降低了。当企业利润下降到不足以维持商业渠道网络的时候,便会退出该商品交易行业,因此这也是传统交易下交易量扩大的边界。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当N不太大的时候,商业企业仍有合谋(或价格默契)的动机,这样就会恢复到类似垄断的情况。
(三)网络交易模型
如前面分析的那样,网络交易不再依赖专门的商业企业,消费者直接面对生产者,两者之间直接发生交易。为方便对比,假设主要函数的参数与上面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存在垄断性或互相竞争的商业企业,而是具有一个公共的网络交易平台,供应者在平台上发布商品信息和价格,直接与消费者交易。网络交易平台的覆盖范围是整个经济体内(通常为一国内)的所有供应商,供应商之间也能互相得到对方在网络平台共享的信息。生产厂商设立销售部门作为供应者兼销售者,并负责代为购买运输服务。
假设消费者都集中在某个中心城市,对于生产厂商来说,由于有运输费用和销售人员的存在,于是供给函数变为:
显然距离近的厂商占据了优势,最后达到平衡的结果是对于所有生产商来说,包含运费和销售成本的售价是一样的,因此有:
事实上可以将各个生产厂商的供给函数横向相加获得一个总的折线供给函数,它与需求函数的交点就是市场的平衡点。假设相交于第m*段折线,即被消费者选择的供应商有m*个,此时有:
得到:
比较此处m*与传统交易方式下的m的大小,可知m*是由需求曲线和各个供应点的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m则是由商业企业的总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交点决定的。观察这两个交点可知,如果忽略掉d1、d2的影响,交点所在的供给曲线(或边际成本曲线)的折线段是一样的,因此通常可以认为m与m*是相等的。但对于交点反映的总交易量,Q*大约为Q的两倍,同时也是竞争条件下的极限(理想的完全竞争状态)。
除了d1不存在,其它参数对网络经济条件下总交易量的影响与传统交易是类似的,不再赘述。
若供给函数放宽为Si(Q)=Pi+biQ,那么就有:
如果在某个距离较远的供应点其生产成本很低,抵消乃至超过了距离远的影响,那么根据上式,该点的采购量就相对较多。与传统交易方式受限于商业企业自身的商业信息积累不同,整个经济体的商业信息均在网络平台共享,所以立即会被消费者所知,从而纳入消费者的采购范围。
(四)多消费中心多种商品的分析
前面对传统交易方式和网络交易方式的研究都基本是在单消费中心单种商品的假设下,但现实中一般经济体大多是多消费中心多种商品的情况,因此接下来运用前面的结果对多消费中心多种商品的情况做简要定性分析。
从前面的数学模型可知,在传统交易方式下,商业企业垄断了交易也限制了交易,交易的规模和地域范围受限于商业企业的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因此,生产厂商为保证自己在商业企业的信息覆盖范围内,便通常在离消费中心不远的地方设厂生产。这就限制了消费品生产的规模化和最佳地域选择,反映在商业企业的供给函数上就表现为函数曲线的抬高,从而导致交易量的减少。如果交易量过小甚至交易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生产厂商便会放弃在某个消费中心附近设厂生产,那么该消费中心就无法获得特定消费品的供给。因此,在传统交易方式下,每个消费中心只能获得在其附近地域生产成本较低的消费品供给,跨地域的商品流动通常需要市场机制外的力量来满足。
在网络交易方式下,生产厂商直接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给消费者,因此不存在商品信息不被消费者获得的问题,生产厂商只需考虑选择使其获利最大的地址进行生产。
设有Z个消费中心,某种商品有一个生产厂商,该商品在各个消费中心的需求函数为Pi-a Qi(为简单起见,假定各地需求函数斜率相同),生产厂商位置x未定,其供给函数(含销售成本)为(1+d2)(Px+bxQ),各个消费中心与位置x的距离为Lix,那么有:
类似地,设均衡状态有z个消费中心购买了此商品,当然也必然是Pi最大的前z个消费中心,那么有:
可以得到:
由此看出,使得Q尽可能大的条件有四个:一是需求大即∑Pi尽可能大,二是生产成本低即Px和bx尽可能小,三是运费少即∑Lix尽可能小,四是z尽可能小。第一、三、四点结合起来看,实际上是使考虑了运费的平均需求尽可能大,这促使生产厂商的选址尽可能靠近大消费中心。但同时需注意的是,在上式中,能够反映成本的变量bx影响巨大,因此生产厂商往往将成本因素作为选址首要考虑的因素。成本的下降也能够使不适合生产该商品的地域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得到满足。所以,网络交易方式能够促进各类商品生产地的更有效选择,也能更多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网络交易和传统交易的效率指标比较
(一)交易量效率指标
交易量效率是单位时间内进行的交易量。(10)式说明了传统交易方式下,垄断市场结构和竞争市场结构的交易量的关系,竞争越激烈,交易量越大。结合(14)式,总结起来就是:
上式反映了网络交易方式下的交易量Q*与以及Q的关系,Q*是传统交易在竞争结构下的交易量的极限,即理想的完全竞争状态。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网络交易与传统交易相比,是交易的新技术应用改变了市场结构,其根源在于网络交易打破了商业企业对交易信息渠道的垄断,信息的共享和“公有”迫使商业企业退出或转型。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直接交易形成了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二)交易成本效率指标
在前面的数学模型中,传统交易方式下,以d1、d2衡量交易过程中直接发生的成本比例分别是采购、销售的成本比例,以mδK0衡量商业企业的信息渠道维护成本,两者共同构成商业企业的交易成本。
从上文的模型可知,单一商业企业垄断情况下的交易成本为:
多商业企业竞争情况下的总交易成本为:
网络交易下的总交易成本为:
根据(19)式,可以得到:
通过对和的大小比较运算可知,当N越来越大时,由于对整个商业行业来说,企业的信息渠道维护成本m NδK0将成为影响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竞争型传统交易方式下的交易成本效率将越来越低。而网络交易方式下则没有这一项,且变两次交易为一次,少了采购步骤的交易成本。因此,网络交易方式下的交易成本效率显著大于传统交易方式下的交易成本效率和。而传统交易方式下,随着竞争的商业企业增多,虽然采购销售的两次交易总成本下降了,但维护商业渠道网络的成本却迅速增加并占据主要部分,导致总交易成本上升,交易成本效率下降。
(三)相对交易费用指标
这里使用扣除法计算交易费用,即销售额扣除采购额和运费。首先,对传统交易方式下的垄断结构市场而言,交易费用为:
相对交易费用为:
上式减号右边即杨小凯定义下的交易效率。类似地,传统交易方式竞争结构下的相对交易费用为:
网络交易方式下的交易费用即交易成本,也是销售额扣除不包含销售成本和运费的余额,相对交易费用为:
利用(19)和(23)式的关系对上述三个量进行比较,容易得到,,即网络交易方式的相对交易费用最小,传统交易方式的相对交易费用随着商业企业的竞争减少而增大。
(四)交易的地域范围指标
这一指标在模型中只有定性和半定量的体现,在此也只做定性分析。从模型中可知,传统交易方式下,无论竞争情况如何,只要需求和供给不发生变化,商业企业采购的对象就不发生变化,也不会向域外扩展。甚至,即便域外有低成本的生产厂商,由于扩展商业渠道网络成本的高昂,商业企业也会由于不知晓而不将其纳入采购范围。因此,传统交易方式下的交易地域范围往往是就近于消费中心。而在网络交易方式下,由于商业信息的公开和共享,经济体内无论远近,只要价格低廉,便会为消费者所知晓,因此生产厂商往往集中设厂。一个消费中心的日常消费品,可能绝大部分来自于遥远的其它地域。网络交易方式下交易地域范围取决于消费中心与低成本产地的距离。
五、结论
本文通过围绕重新界定的交易效率概念,以微观的视角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比较,从时间效率、成本效率、费用占比、交易地域四个方面说明网络交易大幅扩大了交易的规模,降低了交易的障碍,有利于生产的集中化和在地域上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消费选择。
虽然建立的数学模型是比较理想化的情况,与现实状况有一定的距离,但容易进行思想实验,有利于抓住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到明确的结论。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还可以看出,网络交易具有这些优势和特点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交易打破了交易行业对交易信息的垄断,使交易信息获得迅速传播和共享。因此,应当大力推动并完善各类网络交易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包括消费品交易、生产资料交易、金融产品交易、不动产交易乃至政府交易,以扩大交易带动生产、促进消费、鼓励竞争,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本文建立的模型还不涉及交易制度的层面,也未从宏观视角去审视交易效率。在宏观层面,可以依据类似的思路去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商品以及金融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产生的交易需求,并从国家和制度层面分析非市场交易的影响。这是本文的未尽之处。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发展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赵红军,尹伯成,孙楚仁.交易效率、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内生发展的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6.
[4]高帆.交易效率的测度及其跨国比较:一个指标体系[J].财贸经济,2005.
网络交易中的“柠檬”问题分析 篇8
“柠檬”问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乔治·阿克尔洛夫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是指由于卖方比买方对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信息, 低质量的产品将驱逐高质量的产品, 从而使市场上产品的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阿克尔洛夫指出显然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 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买者唯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买者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从而低质品充斥市场, 高质品被逐出市场, 最后导致市场萎缩。柠檬问题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 也逐渐适用于网络交易行为中。
2 网络交易中的“柠檬”问题
根据《第二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底, 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4.57亿, 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 较2009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 使得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在网络市场上进行网购。这是因为, 网络市场进入障碍较低、网上销售没有库存压力、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 使得众多的销售者纷纷采取网上销售的方式。而对于消费者来说, 这种足不出户就可随时随地买到物品的消费方式极大方便了消费者的购物, 提高了商品交易的便捷。
但是, 尽管网络市场有着多种优势和高信息率, 但它并不意味着较高的市场效率。首先, 在网络交易中, 买卖双方对相互的信用情况都是通过网络了解的, 很难核实这些信息的准确性, 对于对方是否会按照约定履行合同, 双方似乎都是在进行一场博弈。而且由于资源的广泛性, 交易关系的稳定性差、交易的频繁度降低、商家的一次性博弈心理加重, 因而加大了其隐瞒真实信息的可能性。其次, 产品信息也是卖方通过网络传递的, 产品只能以图片、文字的形式传达质量信息, 买者无从考证产品的质量。最后, 在支付问题上, 由于绝大多数网络交易都采取“款到发货”的交易形式, 这一特性决定了支付必须在送货之前, 使得交易中的买方处于不利地位。这些都导致在网络市场中, 买方和卖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加大了网络交易的不确定。而对于销售者来说,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他们永远的目标, 在网络市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买方由于存在“道德风险”, 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欺骗消费者, 实施有损于消费者利益的隐蔽行为。网络交易中由于存在种种因产品质量不确定而引发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使网络商品“柠檬”化, 买卖交易比现实中更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严重阻碍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3 网络交易中的“柠檬”问题产生的后果
3.1 导致市场萎缩
由于“柠檬问题”的存在, 导致网络上充斥大量的低质产品, 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也使消费者处于不利选择的位置上, 从而导致帕累托改进不能实现。一旦消费者由于信息匮乏而购买了柠檬产品从而吃亏上当, 那么他很有可能改变购买方式而转为网下购物, 这就使得网上交易减少, 市场萎缩。
3.2 产生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使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故意隐瞒相关信息, 对另一方造成损害的行为。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卖方在价格和促销方面的欺诈。由于消费者对信息成本的信息知之甚少, 容易被信息产品提供商所欺骗, 从而引发道德风险行为。
3.3 产生信用危机
网络交易中的柠檬问题已成为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障碍, 尤其是其普遍存在的信用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 网络供应商往往会为了自身利益而违反诚信原则, 损害消费者利益, 甚至提供虚假的质量信息, 从中牟取不正当利益, 进而产生信用危机。
4 网络交易中的“柠檬”问题的解决
上面介绍了网络交易中的“柠檬”问题以及其相应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 网络“柠檬”不仅会使网上商品质量逐渐降低, 还会导致交易双方互不信任的局面。很显然, 柠檬问题不利于网络交易的健康发展。
鉴于网络柠檬的影响, 结合网络柠檬的表现, 笔者从四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1) 对消费者来说, 在进行网上购物时, 首先应该提高自己对产品甄别能力, 在对相关产品有足够的了解下, 从网络图片的颜色, 包装, 形态各方面对产品的真假性进行区别,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上当受骗的概率。其次, 消费者要去一些正规且有保障的网站, 这样即使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 可以及时反映举报, 维护自己及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外在选取卖家时, 应该先观察他的信誉度以及其他消费者的评价, 在买之前还应先去商场看一下产品大致价格, 便宜太多的不能购买, 因为这违背了销售者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最后, 消费者要克服心理障碍, 做到理性消费, 科学消费。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认同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关键。消费者在享受网络购物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要学习网络相关知识、法律, 提高自身处理、加工及识别信息的能力, 做到理性消费;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 要勇敢的站出来, 及时举报反映, 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2) 对销售者来说, 如果销售高质量商品的卖者想跟销售低质量商品的卖者区别开, 让消费者放心购买自己的商品, 可以做出惩罚承诺如只要在本购物网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消费者可获得赔偿之类。对于网络卖家而言, 提高销售量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信誉度, 因为买家无法直接接触、观察、试用产品, 所以开展网上经营业务的卖方更应该加强市场营销, 通过广告建立信誉或者保证信誉等方式, 向买家直接传递信息。另外, 网上经营毕竟是在虚拟空间开展的, 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因此一些企业应该采取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结合的策略, 鉴于传统市场上更容易建立声誉, 企业可以将传统市场上的声誉转移到网络市场上, 相对降低网络市场的柠檬问题。当然, 网络营销还涉及道德风险, 因此提高销售方的道德品质也很重要。
(3) 借助于可信赖的第三方。完善第三方认证及信用评级制度, 提高网络产品虚假的技术难度, 可以通过政府、公安的监管部门进行身份识别服务, 由认证中心对拟在网上进行交易的卖家的资格进行评定和认证, 并规定只有通过资格认证, 获得数字证书, 才允许其开展网上交易活动。在网络市场中, 买家对卖家信誉和产品质量的了解是通过网络进行的, 而这些信息有的是由卖家传递过来的, 卖家具有制造虚假的产品信息骗取买家的信任以获得高额回报的动机, 因此这些信息无法取得买家的信任。如果通过中立的第三方提供这些信息, 信息的可靠度将会大大提高。比如eBay、淘宝网等正在实施的包括会员积累信用、店铺动态评分和赔付担保承诺等评价指标的信用评级制度,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争议和漏洞, 有待进一步完善。
(4) 加快建立完备的网络购物方面的法律法规, 为网络交易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大对网络欺诈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我国网络交易市场健康运行和发展的保障。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规范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立法部门应加快完善我国网络交易的法律体系, 从严打击不良卖家, 尤其应加强规范网络交易行为的刑事立法, 对有悖诚信原则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使有欺诈行为的经营者付出沉重代价, 提高惩罚成本, 使经营者不敢冒失信的风险。
5 结论
“柠檬”问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卖方以次充好, 而买方对市场上产品质量产生普遍怀疑, 最终使得优质产品退出市场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 网上购物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很大的地位, 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络交易市场虽然提供了一个可以减少交易成本的途径, 但它并没有改变市场交易中的信息非对称性, 柠檬问题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网络市场的交易效率,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络交易市场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有效地的解决这一问题。
摘要:柠檬问题是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 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因特网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购, 但网络市场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引发了网络交易中的“柠檬”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给出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关键词:“柠檬”问题,信息不对称,网络交易
参考文献
[1]张辉.柠檬问题与网络消费者行为[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
[2]樊洁, 严广乐.改善网购“柠檬”化的博弈探讨[J].商业研究, 2009.
[3]王雪梅.基于电子商务市场中“柠檬”问题的几点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张宝友.电子商务与信息不对称研究[J].北方经济, 2005.
[5]潘勇.电子商务市场的“柠檬”问题与信任机制[J].情报杂志, 2006.
网络交易诚信安全剖析与应对 篇9
目前主流电子商务平台都推出了免费会员、付费会员, 尤其对于付费会员, 各大平台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会员进行“认证”, 包括企业级的工商认证与个人级的身份认证,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交易双方的真实性进行了确认。但是仍然不排除交易纠纷的发生, 无论是付费会员还是免费会员, 都存在诚信问题。且看一组来自阿里巴巴2009年前两季度的交易纠纷数据报告:
据统计, 2009年一季度, 阿里巴巴会员诚信比率 (即未发生交易纠纷的会员数占所有会员数的百分比) 为99.988%, 一季度发生交易纠纷的会员有3703名, 仅占3100多万会员的约十万分之十二。而经过“企业认证”的付费会员的诚信比率为99.994%, 一季度因发生交易纠纷被阿里巴巴关停“诚信通”服务的会员有26名, 仅占40余万付费会员总数的约十万分之六。
这组数据表明2009年一季度阿里巴巴中文站会员的诚信度整体状况良好, 同时付费会员的诚信度高于注册会员的平均诚信度。
对比一季度的数据, 二季度随着会员数量的增加, 注册会员交易纠纷猛增2倍, 而付费会员交易纠纷暴增4倍, 诚信会员比率均明显低于一季度, 纠纷比率均大幅上升, 且付费会员的纠纷比率接近注册会员比率。警醒人们付费会员的网络诚信问题不容忽视。
另一组来自阿里巴巴的统计数据:一季度, 阿里巴巴抽取了中文站注册会员数前20名的省级地区, 对它们的诚信会员比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排在诚信会员比率前5名的地区分别为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和山东。
说明来自这些地区的会员中, 诚信会员的比率较高, 发生交易纠纷会员的比率较低, 整体诚信度较好。
从两个季度的数据对比得出, 四川、山东两个省份两季度的诚信会员比率均排在前列, 同时两季度均没有南方沿海省份福建、广东、广西三省。
再一组数据:“诚信会员比率后5名”及“交易纠纷会员比率前5名”。
来自阿里巴巴报告, 2009年一季度, 排在诚信会员比率后5名的地区分别为福建、安徽、广东、广西和天津。
说明来自这些地区的会员中, 诚信会员的比率较低, 发生交易纠纷会员的比率较高, 整体诚信度有待提高。
对比交易纠纷会员比率排在前5位的省、市, 发现安徽 (阜阳) 及广东 (深圳、汕头、东莞、广州) 占据两季度。特别地, 二季度纠纷最多地区的全部由安徽及广东囊括。
诚信会员比率相对较低, 那么该地区的交易纠纷会员比率就自然升高了, 上述两个图表里看出沿海省、市占多数, 个别省份的交易纠纷相对集中, 这似乎暗示着以沿海港口“走私货”为理由的网络骗子大行其道, 另一个信号是网络行骗具有区域性、片区性。
电子商务市场安全状况分析
虽然国内电子商务市场整体诚信度状况良好, 但是仍然有极少数的失信会员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从事非法活动, 对其他网商造成了安全隐患。从众多网络交易纠纷事件中总结得出, 发现目前电子商务网站面临两方面巨大的安全问题:即交易安全和账户安全。
表现在交易方面的安全状况
一组来自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会员投诉举报”的数据:2009年一季度会员投诉举报的主要纠纷类型为“收款不发货”和“货不对板”, 这两类的投诉举报量占投诉举报总量的83%。
据统计, 发生这两大类交易纠纷案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极少数会员拒绝使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进行担保交易, 导致买卖双方发生交易纠纷。几乎所有“收款不发货”的纠纷案件产生的流程非常相似, 其核心环节是失信卖家拒绝与买家使用支付宝担保交易。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交易前, 发布超低价商品供求信息, 对买方极少关心商品数量、质量等细节问题, 甚至根本不清楚商品的详细情况, 对商家反复盘问商品细节的时候, 总是设法搪推或搜索后粘贴应付。交易过程中, 多以商品是通过走私途径获得的, 价格很低, 甚至说曾经使用支付宝的时候在网上公布了超低价格出现过问题为由, 拒绝再使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交易达成后, 买家把钱打入其指定的汇款账号后, 以各种理由不发货并要求追加货款。
除了上述几种来自商家的案件类型以外, 还有两种比较盛行的安全问题:中奖诈骗以及大额订单陷阱。2009年一季度出现的是不法分子利用“400电话”等方式冒充银行或者公安局工作人员, 使得此骗术的迷惑性大大增加, 此处还与目前出现过的改号软件相关,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改号软件, 让对方显示为银行、公安局等权威机构的电话号码而达到迷惑的情况。
由于人们固有的偏向“价廉物美”的心理倾向, 不法分子通过“低价陷阱”而频频得逞。但是, 国家和政府对这方面安全案件打击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例如, 福建警方破获黄中进、张添才、何建等利用“低价陷阱”、发布虚假供应信息等手段涉嫌网络诈骗的刑事案件。
表现在账户方面的安全状况
除了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外, 网商比较关注的问题还有账户安全问题。根据CNNIC的用户调研数据显示, 网上账号被盗问题已经成为网民担心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 尤其表现在银行账户方面。
另一组来自阿里巴巴的统计数据, 2009年一季度阿里巴巴中文站共有98例会员账户密码被盗事件, 密码被盗发生率仅为百万分之三。但是此数据比2008年四季度的39例有显著的增加, 说明虽然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账户安全的现状良好, 但仍有极少数失信会员非法盗用他人账号的安全案件时有发生, 且其发生频率在2009年一季度有高速增长的趋势, 值得网络从业人员高度重视。
网络黑客的攻击、各种盗号木马病毒的侵袭、网络账号的简易设置、杀毒软件的滞后性等都给账号安全带来风险, 人们或多或少地为账户安全而抱怨过。
电子商务网站建立诚信安全机制“强身健体”
各大主流电子商务平台都各自有一整套诚信安全机制, 如阿里巴巴通过“企业认证”、诚信通年限、企业证书、买卖双方交易记录等方式对会员进行诚信度评分, 这些数字档案成为会员的诚信记录, 在网上公开, 是交易对方的有力鉴析材料。再如慧聪网推出的“买卖通”服务也是一种诚信服务机制。
完全凭借企业网站目前自身的诚信机制去评判会员的诚信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各大电子商务网站仍需要为建立诚信安全机制在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去努力。
建立与完善外部机制
继续推进和金融机构合作, 完善网上支付平台, 引入第三方支付担保交易, 以保障网商交易安全;联合公安部门推出网上预警平台, 帮助网商了解欺诈的最新动向;与权威的杀毒软件公司合作, 向会员推出精准的杀毒及防火墙产品;与第三方资信评估机构合作, 对付费会员进行“企业认证”, 查证“企业的合法性、真实性”和“申请人是否经过企业授权”;与权威的仲裁机构合作, 向会员推荐仲裁服务。
建立与完善内部机制
加大对诚信会员的支持与监督, 将诚信度较高的会员作为优先选择推荐给其他会员, 同时也要加强“信息免审上网”的监控, 发现有不良信息举报, 要立即处理, 该关停诚信服务的要毫不留情, 对高危会员进行隔离和清退。
建立诚信安全报告制度, 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诚信报告,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商和电子商务从业者们的交易风险防范能力。
通过各种线上和线下的渠道, 推出包括不定期安全预警体系、专家答疑、网友互助, 会员培训等服务, 普及诚信安全知识和技巧。
为会员提供“诚信安全频道”等快捷的投诉举报渠道, 同时建立并完善新的会员行为监督和处理机制, 坚决终止对失信会员服务。
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掌握诚信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通过对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诚信安全状况分析总结, 从事网络交易的人员在“诚信经营”和“安全交易”两方面要坚守信念, 对卖家与买家提出以下建议:
要成为诚信网商, 应做到合法经营,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不恶意攻击竞争对手;确保所发布上网的企业信息和发布的每一条供求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交易过程中, 认真履行交易合同和约定, 尽可能采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担保交易;保质保量地发货, 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
对于交易过程中的买家会员, 要尽可能地规避交易安全风险, 必须在交易前签订交易合同, 含数字合同与书面合同;一定要谨慎“低价陷阱”对于比市场价低出许多的商品信息要给予高度警惕;一定与采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担保交易付款, 坚决不与打着“走私品”, 拒绝采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收付款的商家进行交易;签收货物时, 应牢记“先验货, 后签收”, 应当着物流公司人员的面, 拆开商品,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于假冒伪劣产品、货不对板等拒绝签收。
对于交易过程中的卖家会员需谨慎对待来自陌生人的“大额订单”, 避免款项未到先发货;尤其是邀请去买家所在地签订合同的订单, 防止骗吃、骗喝、骗样品、骗回扣等情况。
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采用第三支付平台进行担保交易是最安全最有保障的一种交易方式, 尤其是支付宝公司提出的“你敢付, 我敢赔”的承诺, 更加让在线安全支付有保障。来自阿里巴巴调查结果显示, 62%的会员认为“使用支付宝”规避交易风险是现阶段最有效的安全举措, 反映出网商对第三方支付工具在网络交易过程中规避风险功能的认可和信任。
对于账户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电脑中一定要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设置较复杂的密码, 切不可用生日等容易被破解的密码, 并且定期对密码进行修改;在陌生的网站, 谨慎输入重要的账户和密码, 输入之前尽可能关闭“自动完成”功能, 让计算机表单上的用户名、密码、访问过的网站在退出网页后不留痕迹, 防范数据泄露, 保证账户安全。
摘要:本文结合阿里巴巴中文站新近发布的诚信安全数据, 分析国内电子商务市场诚信现状, 并集中分析电子商务交易安全、账户安全两个核心关注点, 揭示网络诚信与交易安全不容忽视, 通过介绍电子商务网站建立诚信安全机制增强商务网站自身的抵抗力, 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应掌握必要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树立网络商贸活动从业人员的信心, 倡导电子商务环境诚信经营的理念, 提高人们从事网络交易的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网络交易,诚信安全,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认证,交易纠纷
参考文献
[1]彭纯宪.网络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阿里巴巴.构建电子商务诚信体系[R].杭州:阿里巴巴集团, 2009年3月一季度.
网络游戏虚拟交易的征税问题 篇10
批复肯定了在现今国内的网络游戏货币市场中, 存在着普遍的虚拟交易问题, 我国虚拟货币规模究竟多大?据有关资料显示, 当前国内互联网已有几十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虚拟货币在流通, 并且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据一份报告显示, 2007年全国网络游戏中, 活跃付费账户数量为785万人, 每个活跃付费账户的平均收入为每月79元。而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一家调查网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 (4941人参与) 显示, 83.5%的青年使用过虚拟货币, 其中31.9%的青年“经常使用”, 51.6%的青年“用得很少”。65.2%的青年将虚拟货币用于购买网站增值服务, 此外青年们还将虚拟货币用于兑换、购买实物产品 (61.4%) , 兑换现金 (43.3%) 。当问到虚拟货币的获取途径时, 30.3%的青年称虚拟货币是“父母、亲戚给钱买的”, 66.4%的青年是“自己从网游中挣来的”, 50.9%的青年是“自己赚钱买的”。
以上的数据表明, 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的流通性大, 增长速度快, 有主要的付费群体, 并逐年递增, 这为《批复》的实施提供前期的依据。
网络游戏的虚拟物品, 一般是指网络游戏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账号及积累的游戏币、游戏道具、装备等财产。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属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简称《宪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以下简称《民法通则》) 的精神和要义应属于法律保护的财产范畴。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 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上述法律条文的精神和要义表明:是否属于合法财产, 一是财产取得方式合法或者不违法;二是取得的标的物不为法律所明确禁止。网络游戏玩家通过“购买游戏点卡并付出时间和精力而获得的虚拟物品”是通过合法的方式取得的, 且该游戏不为法律所明确禁止, 因而该“虚拟物品” (游戏账号和游戏装备) , 属于合法财产且受法律保护。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交易行为属于提供服务和销售产品, 税务部门应对其征收流转税。法律允许征税为《批复》出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针对虚拟物品的交易特征, 可以采取相应的税收方式。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的技术特征:一是网络游戏的即时性 (即交易“虚拟物品”需便捷, 若通过邮局、银行柜台汇款交易, 则难以即时的操作游戏) , 致使“虚拟物品”交易对电子支付 (即通过银行、电信的电子支付系统) 的依存度较高。二是“虚拟物品”交换 (即使玩家之间在网吧进行私下交易) 的电子数据, 亦储存在网络游戏营运商的服务器中。目前, 我国已决定对网络游戏和移动通讯实行实名登记, 这为税务部门通过电子支付系统、网络游戏营运商等对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进行电子化的税收征管提供了条件。
在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过程中, 存在一些税收管理问题。
1.网络游戏玩家之间交易“虚拟物品”的纳税的起征点。据《批复》应征收交易者20%个人所得税, 而网络游戏玩家之间的“虚拟物品”交易, 除游戏账号外, 其他“虚拟物品”的交易一般达不到纳税的起征点, 这促使私下交易向合法交易转变。同时, 明确收购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交易商及服务中间商作为税款的代扣代缴义务人, 以此规范和维护市场及税收秩序, 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
2.对于网络游戏代练、打钱公司征税的问题。对于代练、打钱公司雇人专门生产“虚拟物品”, 或是免费让人玩游戏以此交换其“虚拟物品”, 而后网吧经营者将“虚拟物品”出售且不纳税。对此, 税务部门应加大税务稽查的力度, 通过检查网络游戏运营商的服务器中的电子数据 (据此可查寻网吧交换“虚拟物品”的电子数据) , 了解和掌握网吧的经营情况, 查处偷逃税行为。而针对达到支付个人所得税的雇佣者收取相应费用。
3.关于网络游戏“虚拟物品”运营商、中介商、销售商经营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税收管理问题。如5173、我有网、交易一起上等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中介商, 一般是通过提供依附于银行、电信的电子支付工具和条件, 为玩家实现“虚拟物品”的交易。其主要方式:一是为玩家提供“虚拟物品”的清单和账户, 在收到买家的款项后再通知卖家把“虚拟物品”发送给买家, 并从中提取手续费;二是采用寄售方式即将“虚拟物品”先寄放在网站一段时间, 加价销售后再将“虚拟物品”交易的款项转给卖家;三是为玩家提供游戏代练服务并将代练的游戏账号出售给玩家。网络游戏“虚拟物品”销售商的经营方式, 主要是从网络游戏玩家、网吧、“游戏工作室”等处收购“虚拟物品”后出售。, 税务部门在明确相关税收政策的前提下, 可考虑研究、设计专门的征税软件, 放置在银行、电信的电子支付工具或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商的服务器上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的电子数据均储存在上述工具中) , 以加强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的税收管理。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网络交易监控07-30
网络交易征税10-26
网络食品交易安全06-24
促进网络服务交易健康发展规范网络服务交易行为的指导意见09-05
中国网络游戏交易平台11-08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3号令)课后测试05-27
交易管理制度09-05
信用交易风险管理06-03
套利交易管理规定07-15
商品房交易管理办法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