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股权交易中心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2024-07-25

青海股权交易中心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共6篇)

青海股权交易中心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篇1

青海股权交易中心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及市场参与各方进入青海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权交易中心”)进行和参与融资的行为,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融资业务,是指股权交易中心及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的融资挂牌和各种融资服务,并受其委托代办的其他相关业务。

第三条 参与股权交易中心融资业务的各方应以协议的方式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第四条 参与融资业务的证券经营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各中介服务机构应先申请成为股权交易中心的会员,并以股权交易中心会员的身份开展融资业务。

第五条 参与融资业务的企业、各类会员、投资者等应遵循平等、自愿、诚信原则,遵守本办法及相关业务规则的规定。

第六条 参与融资挂牌企业应按照股权交易中心的规则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第七条 参与融资业务的各机构在开展融资业务时应勤勉尽责地履行其职责。

第八条 参与挂牌企业融资业务的投资者,应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是经股权交易中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机构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第九条 股权交易中心根据省金融办的授权对融资业务进行自律管理。第二章

挂 牌

第十条 申请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挂牌;另一种是融资挂牌。

第十一条 股权交易中心为直接挂牌企业除了提供各种权益的登记托管性管理外,还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提供企业规范管理的咨询、培训以及其他服务等。企业对融资无需求,只需要通过股权交易中心的平台,促进企业规范运行、完善法人治理以及提高企业知名度的,可申请直接挂牌:(一)无组织形态要求,持续经营时间满12个月,经企业权力机构通过直接挂牌决议的;

(二)企业在申请直接挂牌前,已经在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证券服务机构的指导下,完成了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并已在青海证监局备案,但由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等各种原因,近期不打算上报上市申请材料的;

(三)企业已向中国证监会上报上市申请材料,但由于审核时间较长,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财务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撤回申请材料的;

(四)企业曾向中国证监会上报上市申请材料,不是由于故意造假,而是其他各种原因未通过发审会,申请材料撤回的。

上述第二至第四款企业可以在股权交易中心直接挂牌,今后视企业发展的情况,在股权交易中心的平台上继续接受各中介机构的培训服务,继续接受青海证监局和省金融办的监管辅导,待条件成熟后,转板上市,股权交易中心为上市积极创造条件。

第十二条 企业申请在股权交易中心进行股权融资挂牌,应具备以下的条件:

(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满12个月;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满12个月;(三)主营业务明确;

(四)股权清晰、治理结构健全;

(五)企业权力机构通过申请股权融资挂牌交易的决议,同意企业到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登记托管并接受监管,承诺履行有关信息披露义务;

(六)法律法规或监管部门对特殊行业的企业挂牌有限制性规定的,遵守其规定;

(七)企业不存在其他尚未消除的严重损害股东、债权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八)股权交易中心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企业申请在股权交易中心进行私募债券融资挂牌,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发行人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二)主营业务明确;

(三)股权清晰、治理结构健全;

(四)企业权力机构通过申请私募债券融资挂牌交易的决议,同意企业到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登记托管并接受监管,承诺履行有关信息披露义务;

(五)企业不存在其他尚未消除的严重损害股东、债权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六)发行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七)发行人对还本付息的资金安排有明确方案;

(八)有关法律、法规或监管部门对特殊行业的发行人有限制性规定的,遵照其规定;(九)股权交易中心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申请挂牌企业取得股权交易中心同意挂牌的审查意见后,按照股权交易中心规定的有关程序办理挂牌手续。申请挂牌企业应当在其挂牌前与股权交易中心签署挂牌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有关事项。

第十五条 申请融资挂牌的企业首先应当与主办商签订股份制改制或推荐挂牌并持续督导协议,按照股权交易中心的有关规定编制申请文件,并向股权交易中心申报。股权交易中心对主办商提交的融资

挂牌企业申请文件审查后,出具是否同意融资挂牌的审查意见。

第十六条 申请融资挂牌的企业应当在其企业挂牌前依照股权交易中心的规定披露融资说明书等相关文件。申请融资挂牌企业在其挂牌前实施限制性股权或期权等股权激励计划且尚未行权完毕的,应当在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等情况。

第十七条 申请融资挂牌企业在其挂牌前,应当与股权交易中心签订权益登记及托管服务协议,办理全部权益的集中登记。

第十八条 融资挂牌企业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在挂牌前直接或间接持有的股权的转让限制在股权交易中心制定的具体业务规则中予以规定。

第十九条 股权交易中心对推荐挂牌文件无异议的,直接挂牌企业自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出具接受托管挂牌的通知。融资挂牌的企业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出具接受融资挂牌的通知。第二十条 股权解除交易限制进入股权交易中心交易,应由挂牌企业向股权交易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经股权交易中心审核后,办理解除限售登记。

第二十一条 在条件成熟时,股权交易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挂牌企业进行分类管理。第三章 首次融资业务

第二十二条 股权交易中心开展的融资业务从时间顺序上分,主要分为首次融资和再融资。首次融资是企业在挂牌的同时进行的融资活动,再融资是企业挂牌以后进行的再融资活动。

第二十三条 股权交易中心开展的融资业务从产品上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债务性融资,另一种是权益性融资。债务性融资构成融资挂牌企业的负债,要按期偿还约定的本息,债权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权。权益性融资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投资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权获得企业的红利,但无权撤回投入企业的资本金。

第二十四条 股权交易中心开展的债务性融资,目前主要是指私募债券融资。其具体的操作方式按照股权交易中心规定的《青海股权交易中心私募债券融资业务规则》和《青海股权交易中心私募债券融资业务指引》执行。

对其他如:企业应付账款融资、商业信用融资、融资租赁、典当抵押融资等融资方式,待股权交易中心业务发展后,经试点再另行制定规则。

第二十五条 股权交易中心开展权益性融资,主要是指非上市企业的股权融资。就是将融资挂牌企业的股权通过一定程序,售于特定的自然人或机构投资者。这种融资方式,是目前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其具体的操作方式按照股权交易中心规定的《青海股权交易中心股权融资业务规则》和《青海股权交易中心股权融资业务指引》执行。

第二十六条 股权交易中心也可以开展一些混合性融资方式:即债务性融资与权益性融资的混合。根

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可以选择股权融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的混合融资模式,对一些小微企业也可以是股权融资和典当抵押融资等的组合融资。

第二十七条 参与股权交易中心融资业务的各服务机构会员,要勤勉尽责,充分利用多种融资工具,选择适合该融资挂牌企业现阶段发展水平的融资方式。第四章 再融资业务 第一节 股权再融资

第二十八条 股权的再融资是指已挂牌企业委托主办商会员,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的非公开融资行为。股权交易中心对企业的融资实行备案制,由主办商向股权交易中心提出备案申请。第二十九条 挂牌企业进行融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规范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二)最近一年财务报表未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三)不存在挂牌企业权益被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严重损害且尚未消除的情形;

(四)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勤勉尽责地履行义务,不存在尚未消除的损害挂牌企业利益的情形;

(五)挂牌企业及其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存在因涉嫌犯罪正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且对挂牌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

(六)不存在其他尚未消除的严重损害股东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第三十条 股权增资后的挂牌企业股东累计不超过二百人。法律法规对特殊行业企业股东资格有限制性规定的挂牌企业,其融资及新增股东资格应经相关部门事先核准。

第三十一条 企业在册股东根据《公司章程》及相关规定可以优先认购新增股权。第三十二条 增资价格的确定应合法、合理、公允,并符合法定程序。

第三十三条 挂牌企业进行融资应委托主办商会员实施。主办商会员应对融资的必要性,增资价格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公允性,募投项目资金需求量、可行性和收益前景等开展尽职调查并发表独立意见,符合融资条件的,将申请文件报股权交易中心备案。

第三十四条 股权交易中心对融资申请文件无异议的,自受理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出具接受融资备案通知书。

第三十五条 挂牌企业取得股权交易中心出具的接受融资备案通知书后,各参与服务的会员机构应指导和督促挂牌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融资。

第三十六条 新增股权应集中登记在股权交易中心的登记结算部门。

第三十七条 融资中,货币出资新增股权自股权在股权交易中心登记之日起即可转让;非货币出资新

增股权自股权在股权交易中心登记之日起六个月内不得交易。锁定期满后,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所持新增股权按照《公司法》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交易,其余新增股权可一次性进入股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第二节 私募债再融资

第三十八条 挂牌企业进行私募债券再融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规范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二)最近一年财务报表未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三)不存在挂牌企业权益被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严重损害且尚未消除的情形;

(四)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勤勉尽责地履行义务,不存在尚未消除的损害挂牌企业利益的情形;

(五)不存在其他尚未消除的严重损害股东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第三十九条 挂牌企业拟进行私募债券再融资,应委托股权交易中心主办商会员,作为私募债券再融资财务顾问,同时聘请具有会员资格的专业服务商为其私募债券再融资提供有关专业服务。第四十条 主办商会员应对拟进行私募债券再融资的挂牌企业开展尽职调查,决定私募债券再融资的,应出具尽职调查报告,并向股权交易中心报送私募债券再融资备案文件。第五章 信息披露

第四十一条 融资性挂牌企业应按照本办法及股权交易中心相关信息披露业务规定,规范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融资性挂牌企业的主办商承担信息披露督导义务。

第四十二条 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及时披露信息,并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四十三条 融资性企业权益挂牌前,企业应披露权益挂牌交易说明书、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等。权益挂牌后,挂牌企业应披露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重大事项临时报告等信息。

第四十四条 融资性挂牌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主要项目的附注。

第四十五条 融资性挂牌企业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应经具有股权交易中心专业服务机构会员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第四十六条 股权交易中心对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或出现重大违法违规情形的挂牌企业,在股权交易系统中予以警示标识。

第四十七条 挂牌企业有限售期的权益解除转让限制前五个工作日,挂牌企业应发布权益解除转让限制公告。

第四十八条 挂牌企业披露的信息应通过股权交易中心指定网站发布,在其他媒体披露信息的时间不得早于指定网站的披露时间。第六章 投资者与其适当性管理

第四十九条 股权交易中心的投资者分直接投资者和间接投资者。直接投资者是指股权交易中心融资业务的参与者,可以直接通过股权交易中心的交易系统进行投资和交易。间接投资者是指参与股权交易中心业务的主办商、交易商、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上交易的各类机构法人和自然人。

第五十条 股权交易中心将积极支持区域内的各证券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将其交易系统上的各类机构法人和自然人,作为间接投资者参与股权交易中心对挂牌企业的投融资业务。

第五十一条 股权交易中心将积极支持和吸收经相关部门批准的各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作为直接投资者参与股权交易中心对挂牌企业的融资业务。

第五十二条 股权交易中心将积极支持区域内的各类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融资性担保公司,以直接投资者的方式参与股权交易中心对挂牌企业的融资业务。

第五十三条 股权交易中心将积极支持各类投资公司、基金公司作为直接投资者,参与股权交易中心对挂牌企业的投资业务。

第五十四条 参与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投资业务的间接投资者和直接投资者,应当熟悉股权交易中心的相关规定,了解挂牌企业权益投融资业务的风险特征,结合投资者自身风险偏好确定投资目标,客观评估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审慎决定以何种方式参与挂牌企业的投融资业务。

第五十五条 下列机构投资者可以直接申请或通过主办商间接参与挂牌企业股权的投融资业务:(一)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法人机构;(二)实缴出资总额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合伙企业。

第五十六条 集合信托计划、证券投资基金、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以及由金融机构或者相关监管部门认可的其他机构管理的金融产品或资产,可以申请参与挂牌企业的投融资业务。第五十七条 参与股权或债权融资认购和交易的合格个人投资者应当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个人的权益账户名下的各类金融资产总额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二)理解并接受股权或债券的投资风险,通过股权或债权投资知识和风险识别能力的测试;(三)与交易商会员书面签署《专业投资者风险揭示书》,做出相关承诺。第五十八条 下列投资者可以参与挂牌企业融资与再融资发行:(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投资者;(二)符合参与挂牌企业权益投融资业务的投资者。

第五十九条 企业挂牌前的股东、通过定向增发持有企业股权的股东、如不符合参与挂牌企业股权投融资业务的投资者,只能买卖其持有或曾持有的挂牌企业股权。本办法发布前已经参与挂牌企业股权融资的机构投资者不受上述限制。

第六十条 主办商应当根据股权交易中心的有关规定,制定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内部分工和业务流程,并报股权交易中心备案。

第六十一条 主办商应当切实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职责,了解投资者的身份、财务状况、证券投资经验等相关信息,评估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揭示、投资者知识普及、投资者服务等工作,引导投资者审慎参与挂牌企业股权投融资等相关业务。第七章 其他事项

第六十二条 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现有的股东实际人数超过200人的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股权托管确权平台进行规范调整确权。经股权交易中心同意,可引进不超过10家战略投资人,但应以减少股东人数为目的。

第六十三条 挂牌企业发生重大资产重组、并购等事项时,应在主办商会员的督导下进行,相关方案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性的规定,并报送股权交易中心备案。第八章 违规处理

第六十四条 会员违反本办法及股权交易中心其他规则,股权交易中心责令其改正,视情节轻重给予其以下处理,并记入会员诚信档案:(一)谈话提醒;(二)警告;(三)通报批评;(四)谴责;

(五)暂停受理其报送的申请文件或出具相关报告;(六)取消会员资格。

第六十五条 会员的相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及股权交易中心其他规则,股权交易中心责令其改正,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并记入从业人员诚信档案:(一)谈话提醒;(二)警告;(三)通报批评;(四)谴责;

(五)暂停其从事相关业务的资格;

(六)认定其不适当人选;(七)责令所在机构给予处分。

第六十六条 挂牌企业违反本办法及股权交易中心其他规则,股权交易中心责令其改正,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并记入挂牌企业诚信档案:(一)谈话提醒;(二)警告;(三)通报批评;(四)谴责;

(五)暂停其股权交易;(六)暂停其开展融资等业务;(七)终止挂牌。

第六十七条 挂牌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本办法及股权交易中心其他规则,股权交易中心责令其改正,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并记入挂牌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诚信档案:(一)谈话提醒;(二)警告;(三)通报批评;(四)谴责;

(五)认定为不适当人选;(六)责令所在企业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 投资者违反本办法及股权交易中心其他规则,股权交易中心责令其改正,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并记入投资者诚信档案:(一)谈话提醒;(二)警告;(三)通报批评;(四)谴责;

(五)暂停其参与挂牌企业股权交易。

第六十九条 会员、挂牌企业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相关业务和投资者参与挂牌企业权益交易,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性规则的行为,股权交易中心可依照规定进行处理,或建议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七十条 挂牌企业、会员及其工作人员、投资者在接受股权交易中心、主办商会员的调查时应积极

配合,及时提供相关材料。第九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会员,是指经股权交易中心审核同意,可参与股权交易中心股权、债券及其它权益类业务的机构或组织。

(二)挂牌企业,是指在股权交易中心进行托管挂牌或融资挂牌的企业。

(三)申请文件,是指在企业申请融资挂牌或已挂牌企业申请融资等时,主办商会员按照股权交易中心规定报送的书面及电子材料。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金融办负责解释。第七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2013年11月6日

青海股权交易中心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篇2

一、背景介绍

众筹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众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①现代意义上的众筹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一种,主要利用互联网来发布融资项目并筹措资金。从国内发展现状来说,股权众筹通常利用众筹平台实现融资目的,即发起人在平台上发起众筹项目,投资人通过众筹平台进行投资。从法律角度来说,这一过程实际就是股权投资的过程,众筹平台扮演着私募股权投资中介这样一个角色。

2011年众筹开始进入中国。2012年,美微传媒在中国淘宝上的众筹案列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美微传媒通过淘宝店铺销售本店的会员卡,不同于普通的会员卡,买家除了订购美微的电子杂志,还能拥有美微的原始股份。不久,证监会叫停了这一项目,因为此次众筹涉嫌擅自发行股票。近年来,私募股权众筹发展迅速,特别是2014年,政府多次提及众筹这一概念,使得众筹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从目前来看,众筹由中国证监会严格依据《证券法》监管。然而无论是《证券法》还是其它法律中都没有任何具体关于众筹的条例。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且拓宽其融资渠道,中国证券业协会于2014年12月18日发布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征求公众意见。

本文旨在揭示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的风险与问题并且说明分析这份“办法”,尤其是其中的缺陷,并提出关于私募股权众筹提供一些看法。

二、风险

(一)法律风险。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私募股权众筹极易在以下情况中触碰法律红线:

1.非法集资的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第一条列举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四个条件。而对比自身特点,私募股权众筹很容易触及这四个条件。第一,私募股权众筹平台不需要相关部门的批准,没有一定的准入门槛,这点触及到了“未经相关部门依法批准的吸收资金”。第二,私募股权众筹融资通过互联网融资,便不可避免地凭借媒体或者手机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宣传。第三,私募股权众筹融资承诺以股权形式回报本金和利息可能会触及条件三。第四,众筹从普通大众手中筹集资金,属于社会不特定对象。所以,如没有详细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在合法的私募股权众筹和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间很难划清界限。

2.擅自发行股票的风险。

按照上述解释第六条,如果私募股权众筹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股权,或者向特定对象发行累计超过200人,会被认为是擅自发行股票。众筹平台通常会为投资者制造准入门槛或者限制参与者的数量来规避此类风险,但是这种类型的限制会给发展中的众筹带来负面影响。

3. 集资诈骗的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构成集资诈骗罪。在众筹过程中,一些众筹平台发布虚假信息或夸大信息进行宣传。此外,也可能存在利用皮包公司进行集资诈骗的隐患。

4.合同诈骗的风险。

在中国,大多数私募股权众筹平台采取“领头+跟投”的众筹模式,领投人一般由一名专业投资人或者一家专业投资机构担任,跟投人则指众多的普通出资者。实际上,假如缺乏有效的监管,专业领投人可能会恶意串通众筹发布者来欺骗普通投资人。

(二)投资风险。

1.投资方式增加了风险。

私募股权众筹最明显的特点是其投资方式是私募股权投资,这便意味着其具备了私募股权投资的一般风险,投资收益取决于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另外,众筹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操作,但互联网金融领域本身存在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了私募股权众筹的投资风险。

2.投融资体制和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缺陷。

一个成熟的私募股权投资必须具备健全的投融资管理体制,但众筹属于一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投资方式,相关的管理体制还未成熟。另外,健全的投资退出机制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但众筹还未建立起有关的投资退出机制。

3. 众筹平台能力差异造成风险的多样化。

目前,不同众筹平台背景不一,一些已经形成了资深专业经验的团队,一些则刚刚起步。资质较浅的一些平台,很有可能在实际操作程序和资本回收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

三、《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的内容评析

《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的试行无疑对我国众筹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显示了政府对这一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办法的出台是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一次积极尝试,并拓宽了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更增强了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另一方面,这一文件作为有关股权众筹的第一个行业规范,部分规定还是略显保守,具体规定也不明确。一个最明显的问题是有许多规定是直接借鉴对私募股权的监管而忽略了其作为互联网金融的特,许多条款是直接从《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应用,如此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我国私募股权众筹的发展现状。

(一)《办法》的亮点。

1.界定了一些私募股权众筹的基本概念。

《办法》所称股权众筹指融资者通过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平台(以下简称“众筹平台”)以非公开发行方式进行的股权融资活动;股权众筹平台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网站或其他类似电子媒介)为股权众筹投融资双方提供信息发布、需求对接、协助资金划转等相关服务的中介机构。正如第二部分讨论的,如果私募股权众筹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股权,或者向特定对象发行累计超过200人,会被认为是擅自发行股票。《办法》对此作出了要求,即:投资者必须为特定对象,即经股权众筹平台核实的符合《管理办法》中规定条件的实名注册用户;融资完成后,融资企业的股东累计不得超过 200 人;股权众筹平台只能向实名注册用户推荐项目信息,股权众筹平台和融资者均不得进行公开宣传、推介或劝诱。

2.明确了各参与者的资质以及禁止活动。

首先,《办法》列举了众筹平台的准入条件和禁止活动,从而预防风险并鼓励互联网融资的创新和竞争。《办法》还提出了众筹平台应该履行的义务,例如:投资者必须为特定对象,即经股权众筹平台核实的符合《管理办法》中规定条件的实名注册用户;融资完成后,融资企业的股东累计不得超过 200 人;股权众筹平台只能向实名注册用户推荐项目信息,股权众筹平台和融资者均不得进行公开宣传、推介或劝诱。

其次,《办法》指明了融资者必须为中小微企业或其发起人。,《办法》要求融资者应当为股权众筹平台核实的实名注册用户且为中小微企业或其发起人,并应当履行相应的披露义务,保证融资者自身及其融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办法》还引入了合格投资者制度,明确股权众筹的投资者只能为符合特定条件的单位或个人,从而避免大众投资者承担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投资风险。

3.建立了信息披露制度和登记注册制度。

证券业协会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办法》对私募股权实施自我管理。股权众筹平台应当在证券业协会备案登记,并申请成为证券业协会会员。证券业协会将对股权众筹融资业务备案和后续监测进行日常管理,同时备案管理信息系统会当加入中国证监会中央监管信息平台,股权众筹相关数据将与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证券业协会共享。这种监管体现了监管部门对私募股权的鼓励与保护。另外,这些体制的建立重分避免了融资诈骗行为并使得整个融资过程透明可信。

4.禁止了众筹平台兼营 P2P 网贷或小贷业务

这条规定旨在避免行业混同并规范众筹平台的经营范围。虽然p2p网贷广义上也属于众筹的一种,但在概念、性质、业务模式上与股权众筹均有差异。P2P 网贷属于固定收益类投资,而股权众筹属于风险投资类投资,分开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投资者风险。另外,两者的监管部门也不尽相同,如果混业经营,也会造成监管上混乱。

(二)《办法》的缺陷与相关建议

1.关于众筹发起人与投资者。

首先,关于投资者的准入门槛。为了保证投资者有足够的风险抵御能力,《办法》借鉴《私募基金监管办法》相关要求,并将投资者范围圈定在“金融资产不低于 300 万元人民币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 50 万元人民币的个人”,并要求投资者拥有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尽管《办法》的初衷在于保护投资者并减少风险,但这些准入门槛却没有考虑到众筹本身的特点,将绝大多数净资产较低、期望通过小额投资收取回报的投资者排除在外。关于个人投资者的股权众筹,可以对比美国的《2012 年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以下简称“JOBS 法案”)。JOBS法案根据个人投资者的收入情况进行比例限制:对于网上小额集资,投资者的投资数额根据投资者年收入或净资产应设定相应的上限,其中年收入或净资产低于 10 万美元者,可投资金额为 2000 美元或者年收入或净资产的 5%;年收入或净资产高于 10 万美元者,可投资金额为年收入或净资产的 10%,但无论年收入或净资产多高,其投资金额均不能超过 10 万美元。由此可见,我国的规定较为机械,可根据现实情况作出调整。

其次,关于股东人数200人的问题。《办法》的第十二条规定众筹的股东人数不得超过200人,可谓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大突破。但是问题在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是有限责任公司,但《公司法》又有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不得超过50人。在《公司法》等上位法尚未修改前,第十二条能否实际操作也存在疑虑。

2.关于众筹平台。

第一,关于众筹平台的宣传方式。由于私募股权的非公开发行性质,《办法》要求融资者和投资者都必须实名注册,并且众筹平台只能向实名注册用户宣传或推介众筹项目。然而,众筹的迅速发展大部分取决于互联网的传播性与互联性,在融资的同时宣传融资项目。所以,私募股权众筹必然需要一定的宣传才能让更多投资者了解这些融资项目。事实上,大多数众筹都是通过微博或者微信等自媒体进行宣传。如股权众筹融资项目的宣传内容不存在非法集资的现象,是否可考虑允许融资者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公开宣传。

第二,关于众筹平台的职责。《办法》第八条第(三)项规定,股权众筹平台应对融资项目的合法性进行必要审核。众筹平台,作为一种中介性质的机构,通常提供信息公开服务并有职责审查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但要求审查这些项目的合法性可能就超过了众筹平台的 职责与能力。所以,对审查的内容还需细化。私募股权众筹的合法性包括许多方面,例如财务、法律、运营等。事实上,众筹平台应专注于确保项目真实性等层面来展开,不应要求其承担过高的合法性审核职责。

四、结语

私募股权众筹,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使得中小微企业融资变得更便利。《办法》的试行虽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对股权众筹的各项要求略显保守,条文规定还需进一步明确和细致,个别条款可能存在实际操作难度。但《管理办法》的发布,无疑对于股权众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表明监管层对于股权众筹这一新兴的互联网融资方式合法性的认可以及推动其发展的明确态度。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私募股权众筹管理办法》的有效监管下,私募股权众筹行业会健康蓬勃发展。

注解:

①宋奕青.众筹,创新还是非法[N].中国经济信息, 2013年第12期:45

青海师范大学班主任管理暂行办法 篇3

第一章

第一条

学生班级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促进班主任队伍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班主任管理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以院(系)为主”的管理体制。学生工作处负责制定全校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培训计划,各院系具体负责班主任的聘用、日常管理和考核。

第二章

班主任任职条件及工作职责

第三条

班主任任职条件

1.政治素质良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师表,作风正派。

2.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原则上具有所任班级的学科专业背景。

3.热爱学生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4.熟悉学校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履行班主任的各项职责,身心健康。

第四条 班主任职责

1.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提出思路和目标,并负责组织实施。2.负责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业指导工作。组织班委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开展理想信念、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劳动观念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积极开展班级学风建设活动及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加强班风建设,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引导和创建团结友爱、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良好班风。

5.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做好学生的违纪调查处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6.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7.认真抓好班级组织建设,负责班委会、团支部的组建、学生干部换届及学生入党推荐,评优评奖工作,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8.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主动与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做好耐心细致的教育管理工作。

9.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止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积极处置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

10.积极开展学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学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念和就业观念。

11.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督促学生按时缴纳学费,落实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章

班主任聘任和待遇

第五条

班主任聘任

1.班主任由院(系)负责选聘与管理,班主任均为兼职。

2.院(系)所聘班主任报学生工作处备案。3.班主任聘期原则上为三至四年。第六条

班主任待遇

1.学校为班主任创造较为优良的工作环境,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2.学校设班主任津贴。津贴由所在院系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班主任考核与奖惩

第七条

学校实行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考核与学校年终考核同步,考核结果与班主任的奖惩、晋级等挂钩。

第八条

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为自身素质建设、安全稳定工作、学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资助育人工作、团学工作、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等。

第九条 学校实行班主任工作奖励制度。根据《青海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综合评定,表彰奖励优秀班主任,树立一批班主任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予以奖励。

第五章

第十条

青海股权交易中心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篇4

第二条城镇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是指物业管理单位接受物业产权人、使用人委托,对住宅区内的房屋

建筑、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项目开展日常维护、修缮、整治服务及提供其他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服务所取的费用。

第三条各级政府物价部门是城镇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主管机关。物价部门应当会同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监督和指导。

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驻青的中央、部队(武警)、省级单位及西宁市属房管部门和房地产开发公司所属物业管理单位的服务收费,由省物价部门具体管理;其它地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管理,由州、地、市物价部门确定。

第四条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应遵循合理、公开及与房屋所有人、使用者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并按照物业管理单位服务等级和服务质量实行有偿服务,制止价格垄断和牟取暴利的行为。

第五条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包括公共性服务收费、公众代办性服务收费和特约服务收费。

属为全体住(用)户提供公共卫生、清洁、保安、绿化及公共设施的维护、保养等实行统一管理服务的收费(称公共性服务收费)和属为全体住(用)户代缴水电费、取暖费、有线电视收视费、电话费等收费(称公众代办性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其收费标准由物业管理单位按管理权限向物价部门申报,由物价部门征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以住宅区为单位核定批准。

属为满足个别住(用)户需要,如房屋装修、代购商品、家电维修等个别服务收费(称特约服务收费),除物价部门规定有统一收费标准的外,由物业管理单位与业主管理委员会或房屋所有人、住(用)户协商议定,并填列备案表,向物价部门备案。

第六条公共性服务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代表业主或住(用)户参与房屋验收、移交工作,在保修期内向施工单位反映工程质量问题,并协助解决。

(二)清洁卫生管理。包括楼宇内公共走道、楼梯、电梯、管理区域内道路、上下水道、公共绿化、屋顶水箱在内的公共地方的卫生清洁、垃圾清运以及经常性的保洁。

(三)绿化物日常维护管理。对绿化物进行定期修剪、施肥、更新,保持绿化物生长良好。

(四)治安管理。设专职保安人员,坚持每天二十四小时的巡逻值班,保证住宅区住(用)户的安全。

(五)水暖电管理。对配电设备、水泵房、消防设备、供暖设备及其他公共设施进行日常管理维修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六)排污设施管理。清疏和维修排水、排污下水管道、化粪池,确保正常使用。

(七)高层楼宇增设的服务项目。配备专职电梯管理人员,搞好电梯维护、保养,保证电梯正常、安全运行。

第七条公共性服务项目实行综合服务收费,费用构成如下:

(一)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和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

(二)公用设施、设备日常运行、维修及保养费;

(三)绿化管理费;

(四)清洁卫生费;

(五)保安费;

(六)办公费;

(七)物业管理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费;

(八)法定税、费。

本条第(二)项至第(六)项费用支出是指除工资及福利费以外的实际物资损耗补偿和其他费用开支。

第八条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利润率按5%计算。

第九条物业管理的公共服务费按物业管理范围内各业主(住、用)户所占房屋建筑面积合理分摊,由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支付。

非住宅房屋租赁人除缴房租外,同时应缴付清洁卫生费和保安费。

第十条物业管理单位受房屋所有人、使用人委托代缴水电费、取暖费、有线电视收视费、电话费等的,可按代缴总金额的5%收取代办服务费,不委托不得收费。电话、电灶、有线电视等安装申请代办,每项一次性收费20元。

第十一条凡向住(用)户供暖供热收取费用的,其收费标准实行国家定价,由省物价部门根据供暖、供热面积、物资损耗及人员工资等费用支出,分别审定。

第十二条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的,物业管理单位必须如实向物价部门申报实际提供的服务项目和费用开支等各项资料,物价部门以独立小区(或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单位核定收费幅度或具体收费标准。

第十三条物价部门在核定收费标准时,应调查研究,以实际发生的合理成本费用为基础,同时考虑住(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结合不同类型的住宅区和物业管理单位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深度核定各类住宅区的收费标准。

第十四条物业管理初始阶段,考虑到住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各类住宅区中的收费标准(每月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暂

定为:

(一)普通多层住宅区0.10-0.30元;

(二)普通高层及高标准住宅区0.40元。高层住宅的电梯和水泵运行费由电梯操作人员经费开支、实际耗用的电费及维修费构成。具体收费由业主管委会和物业管理单位商定的服务方式、时间按实结算、单独列帐,并按各房屋所有人、使用人的建筑面积比例合理分摊。

随着物业管理服务开展的需要和职工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省物价部门将适时调整收费标准。

第十五条住宅区内的办公、商业用房的收费标准可高于同类住宅,但提高幅度办公用户不得超过50%,商业用户不得超过100%。

住宅区物业管理范围内未出售的空置房屋也应分摊物业管理费用,由该房屋的业主(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产权单位)按住(用)户收费标准的50%交纳。

第十六条物业管理单位在不影响住(用)户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住宅区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开展多种经营活动的,其收费应用于补充物业管理费用,并接受住(用)户的监督,不得挪用。

第十七条为鼓励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凡被评为优秀管理住宅区的,自批准之日起,公共性服务收费标准可在原确定的标准上,分别上浮10%到20%。

第十八条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实行《经营服务性收费许可证》及年审制度和《物业管理服务交费登记册》制度。物业管理单位在收取费用前必须向物价部门房地产价格管理机构申领《经营服务性收费许可证》,按户数购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登记册》,并参加年审。

经物价部门批准或由物业管理单位与业主管委会或住(用)户代表协商议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应当明文约定,并填写在《物业管理服务交费登记册》中备查。

房屋所有人或使用人不按规定缴纳费用的,物业管理单位有权按照所签服务收费合同予以追缴。

《经营服务性收费许可证》和《物业管理服务交费登记册》由省物价局统一印刷、制做。

第十九条物业管理单位收费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物业管理服务应持收费许可证收费,明码标价。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应在经营场所或收费点公布。

(二)物业管理单位不得收取与自身管理或服务无关的费用;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应在商品房销售时向购房人出示所委托的物业单位名称及收费项目、标准。

(三)物业管理单位不得违背住(用)户的意愿,提前(跨月)收费,特殊服务项目预收费不得超过三个月。

(四)包含在物业管理服务费用构成内应由物业管理单位统一支付的费用,不得转嫁给住(用)户分摊,也不得重复收取在费用构成中已包含的费用。未经物价部门批准或业主管委会同意,物业管理单位不得以任何名目向住(用)户收取长期占用性质(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押金、保证金。

(五)未经物价部门批准,物业管理单位不得代其它单位向住(用)户收取任何费用。物业管理单位向实施物业管理区域范围内的住(用)户收取公共性服务费用的,其它部门和单位不得再行重复征收性质和内容相同的费用。

(六)经住(用)户同意并符合总体规划要求新增公用设施,应由住(用)户共同负担的费用,只能按直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合理分摊,物业管理单位不得加收服务费或手续费。

(七)物业管理收费按月收取。住(用)户应当按规定向物业管理单位交纳管理服务费。物业管理收费应使用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发票。

(八)物业管理单位应当每半年以书面形式向住(用)户公布收费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接受业主管委会和住(用)户的监督。

第二十条物业管理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建立有关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接受物价、税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不得巧立名目向物业单位乱收费。

第二十一条依法成立的业主管理委员会可根据规章、章程和管理服务合同审核和监督物业管理单位的收费行为,并督促房屋所有人和使用人按时、按规定向物业管理单位缴纳有关应交的费用。

第二十二条物业管理单位与住(用)户之间发生收费争议,业主管委会应予以协调,协调不成的可由物价部门进行调处,也可通过仲裁或诉讼程序解决。

第二十三条凡有下列违反本办法行为之一者,由政府价格监督检查机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越权定价,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

(二)擅自设立收费项目,乱收费的;

(三)不申领《经营性服务收费许可证》及《物业管理缴费登记册》,不参加收费年审、年检的;

(四)不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的;

(五)提供服务质价不符的;

(六)擅自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质量,只收费不服务或多收费少服务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由省物价局负责解释。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为,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本办法所称监管部门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负责监督管理本辖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部门。第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经营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审慎经营模式。融资性担保公司与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客户的业务往来,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并遵守合同的约定。第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机关、单

位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业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为客户保密,不得利用客户提供的信息从事任何与担保业务无关或有损客户利益的活动。第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业务应当遵守公平竞争的原

则,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

第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实施属地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并向国务院建立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报告工作。

第二章 设立、变更和终止

第八条 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经监管部

门审查批准。

经批准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由监管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凭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

记。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不得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

定的除外。

第九条 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二)有具备持续出资能力的股东。

(三)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注册资本。

(四)有符合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从业人员。

(五)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六)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

(七)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办法由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另行制定。

第十条 监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

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第十一条 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向监管部门提交下列文

件、资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和业务范围等事项。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章程草案。

(四)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股权结构。

(五)股东出资的验资证明以及持有注册资本5%以上股东的资信证明和有关资料。

(六)拟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七)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

(八)营业场所证明材料。

(九)监管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应当经

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一)变更名称。

(二)变更组织形式。

(三)变更注册资本。

(四)变更公司住所。

(五)调整业务范围。

(六)变更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七)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

(八)分立或者合并。

(九)修改章程。

(十)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融资性担保公司变更事项涉及公司登记事项的,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按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第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征得该融资性担保公司所在地监管部门同意,并经拟设立分支机构所在地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因分立、合并或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的,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并凭批准文件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销登记。第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有重大违法经营行为,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市场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由监管部门予以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解散或被撤销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债务清偿计划及时偿还有关债务。监管部

门监督其清算过程。

担保责任解除前,公司股东不得分配公司财产或从公司取得

任何利益。

第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应当依法实施破

产。

第三章 业务范围

第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经监管部门批准,可以经营下列

部分或全部融资性担保业务:

(一)贷款担保。

(二)票据承兑担保。

(三)贸易融资担保。

(四)项目融资担保。

(五)信用证担保。

(六)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第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经监管部门批准,可以兼营下列

部分或全部业务:

(一)诉讼保全担保。

(二)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

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

(三)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四)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五)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第二十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为其他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提供再担保和办理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应当同时符合以

下条件:

(一)近两年无违法、违规不良记录。

(二)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从事再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除需满足前款规定的条件外,注册资本应当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并连续营业两年以上。第二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吸收存款。

(二)发放贷款。

(三)受托发放贷款。

(四)受托投资。

(五)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

融资性担保公司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

查处。

第四章 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

第二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保持公司治理的有效

性。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

当设两名以上的独立董事。

第二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担保评估制度、决策程序、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对

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配备或聘请经济、金融、法律、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才。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设立首席合规官和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首席风险官应当由取得律师或注册会计师等相关资格,并具有融资性担保或金融从

业经验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二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由融资性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人自主协商确定,但

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第二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

过其净资产的10倍。

第二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

第三十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

资性担保。

第三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差额提取办法和担保赔偿准备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监管部门另行制定。监管部门可以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责任风险状况和审慎监管的需要,提出调高担保赔偿准备金比例的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对担保责任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准确计

量担保责任风险。

第三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债权人应当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业务关系,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承担担保责任的方式。第三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办理融资性担保业务,应当与被担保人约定在担保期间可持续获得相关信息并有权对相关情

况进行核实。

第三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债权人应当建立担保期间被担保人相关信息的交换机制,加强对被担保人的信用辅导和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将公司治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资本金构成及运用情况、担保业务总体情况等信息告知相关债权人。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公司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度和监管记分制度,对经营及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并于每年6月底前完成所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

上一机构概览报告。

第三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合法合规报告等文件和资料。

融资性担保公司向监管机构提交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应当真

实、准确、完整。第三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季度向监管部门报告资

本金的运用情况。

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审慎监管的需要,适时提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要求。

第三十九条 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有权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专项资料,或约见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或进行必要的整改。监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向债权人通报所监管有关融资性

担保公司的违规或风险情况。

第四十条 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可以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现场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予以配合,并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资料。

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融资性担保公司

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

第四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应

急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第四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的重要决议。

第四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及时报送监管部门。

第四十四条 监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

第四十五条 监管部门应当于每年年末全面分析评估本辖区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和监管情况,并于每年2月底前向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上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情况和监管情况。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向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重大

风险事件和处置情况。

第四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行业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履行自律、维权、服务等职责。

全国性的融资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接受融资性担保业务监

管部际联席会议的指导。第四十七条 征信管理部门应当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并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查询相关信息提供服

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监管部门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审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变更、终止以

及业务范围的。

(二)违反规定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现场检查的。

(三)未依照本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报告重大风险事件和处

置情况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第四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处罚规定的,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三款规定,擅自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并处罚;擅自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的,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予以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公司制以外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并报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

议备案。

外商投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适用本办法,法律、行政法规另

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融资性再担保机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并报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备案。第五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备

案。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当在2011年3月31日前达到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具体规范整顿方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出台《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

最近,我省出台《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下称《办法》),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明确省内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00万元(含)人民币。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性足额缴纳到位。

《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和一般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

同时,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实行报告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在每年2月底前向设区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交报告。各级财政将通过风险补偿、以奖代补等形式,重点扶持担保业务量大、创新工作突出以及经营规范、风险控制良好的融资性担保公司。

注册资本

不足2000万元须增资

2010年3月,国家银监会、央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结束了以往融资性担保公司缺乏监管的“野外生存”状态。日前,省中小企业局融资担保处副处长李巧丽告诉记者,根据我省实施的《办法》规定,今后申办融资性担保公司除要取得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之外,还要实行分级审批,注册资本在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由省中小企业局和省金融办联合审批、联合监管。注册资本在人民币5000万元(含)以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由设区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依据该《办法》审批。

融资性担保业务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向工商企业和自然人在银行业机构融资提供第三方保证的担保业务。我省近年来着力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融资性担保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

据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秘书长卢绍基介绍,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378家。378家担保公司的担保资金总额170.56亿元,注册资本最高的为4.31亿元,最低的仅200万元,平均4512万元。注册资本2000万元及以上至3000万元的有58家,3000万元及以上至4000万元的有72家,4000万元及以上至5000万元的有4家,5000万元及以上至1亿元的122家,1亿元及以上的44家。但注册资本不足2000万元的也有78家。

而《办法》规定:“在省内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00万元(含)人民币。”这标志着我省注册资本不足2000万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必须增加注册资本。

通过审批后

才能办理工商登记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及个体私营业主融资难问题,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浙江担保行业在1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担保公司数量多、规模小、经营范围杂等。省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之前由于融资性担保公司准入无前置性审批,造成其在数量上盲目发展。

据了解,以往担保公司的设立只要符合《公司法》,就可到当地工商部门直接注册登记,导致出现了“一多三少”的怪象,即担保公司多、注册资金少、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少、担保总额少。“有些地区很多房产中介、街边小店也有担保资格。”这位负责人说。

这种放任管理的方式,造成担保公司“念经的太多,和尚却没有几个”。很多担保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金融知识教育,造成了担保公司运作不规范,经营风险很高。一些担保公司甚至直接向企业融资,变成了放高利贷公司。

李巧丽表示,我省贯彻落实《办法》有两条硬杠子:第一,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00万元(含)人民币,且须正常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第二,浙江银监局此前下发的相关文件也已明确规定,自3月31日起,只有取得经营许可证的现有融资性担保公司,才能与银行合作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

按照计划,各担保公司在3月15日前须向所在县(市、区)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后,由省中小企业局核发经营许可证。李巧丽还强调,今后融资性担保公司必须取得经营许可证后才能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凡是因未达标而拿不到经营许可证的,将不能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对于从业人员,要求具备相关资质。比如,高级管理人员需从事担保或金融工作3年以上,或从事相关行业工作5年以上。

为融资性担保公司

构筑“防火墙”

自2010年12月下旬开始,我省着力抓好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此举被业界人士称为浙江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洗牌”。

卢绍基认为,融资性担保具有信用放大功能,如果监管不到位,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现在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实行较以往更加严格的准入和监管,构筑一道安全的“防火墙”。

《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实行报告制度,实行属地化监管,由各地对当地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日常监管。

据了解,3月2日,省中小企业局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各地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根据已下发的《浙江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方案的通知》要求,认真开展对辖区内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全面清理、整顿,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工作进度,确保在2011年3月31日前顺利完成辖区内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为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要求对目前担保公司已设立开办较多,又没有很好运作的县(市、区),对新设立担保公司要根据本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需求情况,合理规划,有计划发展。把工作重心和政策资源集中到规范整顿已开办的担保公司上,鼓励现有的担保公司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整合担保资源,鼓励做优做大。

黄石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维护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湖北省公共资源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本办法所称公共资源交易,是指对工程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国有产权、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依法通过招标、拍卖、协议成交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交易方式确定竞得者的活动。

第三条公共资源交易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四条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指导、协调;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简称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作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履行下列职责:(一)依法对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活动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二)依法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含园林绿化)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三)制定公共资源交易规则、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四)协调处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争议和矛盾,依法查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五)建立和管理公共资源综合评标专家库,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管理体系;(六)建立联动执法工作制度,协调公共资源交易执法工作,组织开展监督检查活动;(七)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工作;(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五条市经济信息、财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水产、商务、国有资产监管等有关部门(简称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监察部门依法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有关监察对象实施监察。第六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本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服务场所,不得行使或者代行使行政审批权,不得从事招标代理等中介服务。

第二章 交易目录和规模标准

第七条公共资源交易实行目录管理。国家、省对公共资源项目交易的规模(限额)标准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由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八条列入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项目应当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接受监督管理,禁止任何形式的场外交易。未列入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项目,项目单位可以自愿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并接受监督管理。

第三章 交易程序

第九条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的,应当先履行审批、核准、备案手续。项目单位持项目审批、核准文件等材料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理交易登记手续。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项目,不得进场交易:(一)未经依法审批、核准、备案的;(二)权属有争议的;(三)被依法采取限制措施的;(四)法律、法规规定禁止交易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和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在职责权限内对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等交易文件进行审批、备案。

第十二条交易公告、资格审查结果、交易结果、履约信息以及有关变更信息等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应当在黄石市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上发布,国家或省另有要求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公共资源交易保证金由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代收代退,实行专户管理,接受财政部门监督。

第十四条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按照规定将公共资源交易资料和现场监控音像资料及文字记录整理、归档、保存,提供查询服务,为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实施监督提供条件。

第十五条项目单位应当自收到评审文件或者成交文件之日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公示竞得候选人名称及排序、投标报价等交易结果信息,公示期不得少于3日。

第十六条项目单位应当依法确定公共资源交易竞得者。公共资源交易合同签订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因公共资源交易系统故障致使交易不能进行的,或者因不可抗力致使交易不能进行的,应当中止公共资源交易。交易期间的公共资源权属存在异议的,应当中止交易。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交易:(一)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或者行政执法机关确认项目单位对其委托交易的项目无处理权的;(二)依法应当终止交易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对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活动,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派员进场,依法实施现场监督。

第二十条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建立完善举报受理和投诉处理机制,向社会公布投诉的途径和方式。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收到投诉后,应当自收到投诉之日起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于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并告知投诉人;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作出书面处理答复。

第二十一条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依法查处,并互通情况。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履约行为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将结果通报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现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向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业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二十三条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建立项目单位、竞争主体、评标委员会成员、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健全公共资源交易诚信评价体系,开展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及时在公共服务平台公布评价结果,并向政府信用管理部门报送信用信息,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互认共用。

第二十四条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在15日内,将本部门对项目单位、竞争主体、评标委员会成员、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等当事人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理决定,通报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处理决定信息后五日内,将当事人违法违规不良记录在公共服务平台予以公布。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含园林绿化)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由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查处;其他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由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十七条对有关行政监督部门需要回避、没有行政监督部门查处或者行政监督部门查处职责交叉的,以及特别重大的违法案件直接由市综合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黄石市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黄政发〔〕31号)同时废止。

上一篇: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方案下一篇:领导班子民主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