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类编码(通用9篇)
信息分类编码 篇1
0 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普遍采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来存储、管理、使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产生的数据,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己经成为企业运营的核心支撑平台,如DSS(决策支持系统)、EI S(主管信息系统)、CI MS(计算机集成系统)、ERP(企业资源规划)等。然而,各种信息资源可能在地理上分布在世界各地,随时间动态地变化,而涉及相应的应用系统之间缺乏关联,信息编码不唯一,往往形成了企业内部一个个“信息孤岛”,这已成为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因此,如何将分散、孤立的各种信息资源数据变成网络化共享的信息资源数据,将众多“孤岛式”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畅通和共享,是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形成“信息孤岛”的原因很多,有硬件、软件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上的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资源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尤其是在应用系统软件的设计上对一些需统一的公共数据项的设计和编码基本是各自独立,系统之间互不兼容,增加了信息交换的难度,从而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因此,迫切需要将企业网络各个结点上的独立信息资源集成为一个整体,通过网络互连、数据共享和应用程序共享,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以满足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反映到技术层面上,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信息分类与编码。
1 信息分类与编码概述
信息分类与编码(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是根据信息内容或特征,将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并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也是合理地将信息对象数字化、符号化的过程。信息分类、编码的目的是促进各个异构数据源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从而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整个应用系统的性能。企业级信息分类编码是在企业信息系统环境下,统一对整个企业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而这种统一目标不是单一的,更多的是多个目标的综合。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只有当企业基础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和编码,将其合理有序地存入计算机,才能快速、有效地对它们进行存储、管理、检索分析、输出和交换。信息分类编码已经成为企业基础数据标准化建设与基础数据库数据组织、存储、管理和交换的共同基础,也是实现数据共享与互操作的必然。
信息分类与编码是标准化的一个领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已经成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工业社会中,信息分类与编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正如美国新兴管理学的开创者莫里斯L·库克(MorrisL·Cooker)所说:“只有当我们学会了分类和编码,做好简化和标准化工作,才会出现任何真正的科学的管理”。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要,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最基础的标准。
1.1 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原则
(1)信息分类与分类原则
信息分类应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形成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如设备分类: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其他设备等。
信息分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信息代码是否规范和标准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因此,信息分类应遵循系统性、实用性、可扩展性、兼容性、综合实用性等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企业信息资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交叉,因此信息资源分类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即在满足学科领域相对独立的基础上,以数据属性一致性为基本内容,简化分类体系,减少信息冗余,优化分类结构。
(2)实用性原则(可操作性):信息资源分类的终点是有相同属性的数据集,也是用户的最终应用层。因此在信息分类的终点处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使最后的分类体系既能满足用户对信息使用的简洁易懂需求,也有利于信息提供者设计和编制代码集。
(3)可扩展性原则:考虑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内容会随着时间推移、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因此信息分类体系应具有充分的可扩展性。
(4)兼容性原则:信息分类应与相关标准(包括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协调一致,满足系统间的信息交换的要求。
(5)综合实用性:分类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将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达到系统最优。即在满足系统总任务和总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系统内部和相关单位的实际需要。
(2)信息编码与编码原则
信息编码是将某一类信息赋予一定的符号。
信息代码结构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运行性能,因此,信息编码应遵循唯一性、扩充性、简明性、合理性、适用性、规范性、完整性、不可重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1)唯一性: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
(2)扩充性:必须留有备用代码,允许新数据的加入。
(3)简明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短明确,占有最少的字符量,以便节省机器存储空间。
(4)合理性:代码结构应与分类系统相适应。
(5)适用性:代码应尽可能反映编码对象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相关应用领域,支持系统集成。
(6)规范性:同一层级代码的类型、结构以及代码的编写格式必须统一。
(7)完整性:所设计的代码必须是完整,不足位数要进行补位。
(8)不可重用性:出现人事、机构、物资等编码对象发生变动时,其代码要保留,但不得再分配给其他人员、机构等编码对象使用(即一个代码给一个对象,任何情况下,不得再给另一个对象使用)。
(9)可操作性:代码应尽可能方便事务员和操作员的工作,减少机器处理时间。
1.2 信息分类与编码的作用
信息分类与编码是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各信息系统之间信息一致性传输交换的基石,是实现信息系统共享和系统之间互操作的前提和基础。
总结信息分类与编码的作用,可归结为如下:
(1)提高系统间信息沟通的效率,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通过信息分类与编码,有利于简化信息的采集工作。由于有统一的信息采集语言,综合信息便可直接取自相应的信息系统,系统内所需的通用信息可由主管部门采集,提供相关的部门单位使用,使原始信息保持一致,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各部门各类分散的信息,又简化了信息的采集过程;其次,通过统一信息的表示法,可以减少数据变换、转移所需的成本和时间;第三,通过信息分类编码,提高了信息的有序化程度,降低数据的冗余度,从而提高信息的存贮效率。
(2)减少信息的重复录入,减少无用的工时投入
信息分类与编码形成标准统一,最大程度地消除因对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不一致所造成的误解和分歧;减少一名多物、一物多名,对同一名称的分类和描述的不同,以及同一信息内容具有不同代码等现象;做到事物或概念的名称和术语统一化、规范化;并确立代码与事物或概念之间的一一对应,以改善数据的准确性和相容性,消除定义的冗余和不一致现象。
(3)减少系统重复投资,避免专项的系统接口开发
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和基础是各信息系统之间传输和交换的信息语义具有一致性,即当使用一个代码或术语时,所指的是同一信息内容。这种一致性是建立在各信息系统对每一信息的名称、描述、分类和代码共同约定的基础上,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作为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统一语言,不仅为信息系统间资源共享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且还使各类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连、互操作成为可能,从而避免为数据交换与共享开发各系统接口。
(4)指导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
通过对构建完整的企业进行信息分类编码体系的建设,形成企业统一信息分类编码标准;通过建立企业级编码管理系统,能够动态管理企业信息编码,实现信息编码系统与应用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
2 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实施思路
2.1 总体思路
信息分类与编码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又是一项涉及到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实施信息分类与编码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信息系统的需求为基础,以实用为出发点,采取“统一规划,明确目标,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和多样化的手段。
在信息分类与编码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调查全企业信息资源情况,摸清各类信息的分布与处理流程。做出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统一规划,明确目标,确定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原则和方法,编制信息分类与编码的总体方案和指导性文件。
然后,在总体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各个层面和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的聪明才智,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分步实施分类与编码。对容易界定、容易分类与编码的信息,可采取原型化方法进行重点突破,让参与实施的业务人员看到实效,从而推动实施工作的稳步前进;对难于界定、不好定性分类的信息,要参照国际、国家、行业做法,适度考虑企业现有分类编码的使用情况,从信息采集、信息分类、信息编码三个阶段稳步推进。
2.2 具体实施步骤
信息分类与编码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涉及到全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层面,参与的人员较多,所以我们提出“统一思想、制定人员分工、编码对象的采集、信息流分析、信息分类、信息编码、建立编码管理系统以及处理原有编码”的具体步骤。
(1)统一思想:由于信息分类与编码涉及企业方方面面,所以企业内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信息化网络建设中信息分类与编码工作在新一代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实施信息分类编码的必要性,要求大家克服困难,协助实施人员做好每一项工作。
(2)制定人员分工: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应由项目组的管理人员进行把关,编码对象的采集、分类和具体的编码由I T人员协助业务人员具体去完成,编码结构应由业务人员协助I T人员去完成。
(3)编码对象的采集:可以进行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对象很多,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到底哪些是有用的,确实需要进行分类与编码,这需要我们对整个企业的所有业务系统进行梳理,对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把具有共性的信息抽取出来作为分类与编码的主要对象。
(4)信息流分析:在提取了编码对象后,我们要明确该编码对象在企业内部的产生、流动过程,分析各信息系统所关注该编码对象的特征属性。只有清晰的信息流动过程才能确定合理的编码结构,并明确编码的源头单位;只有分析了该编码对象的特征属性,才能确定编码结构中应该体现的核心特征。
(5)信息分类:信息分类就是根据信息内容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按分类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具体来说要根据现状调研收集到的信息特征来确定分类清单,然后进行分类论证,最后根据论证情况,还要修改分类方案,对不全的信息进行补充,最终完成信息分类过程。
(6)信息编码:信息编码就是按照编码原则和方法将编码对象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根据分类情况制定编码规则。
(7)建立编码管理系统:这个过程主要是开发一个软件,建立起代码系统。代码系统的建立是按照编码规则对编码对象进行编制代码的过程。而代码子系统的建立是依据信息分类编码体系来确定,一般来说一个类目就是一个子系统,而一个子项就对应着一条编码规则。
(8)原有编码的处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原有编码进行梳理、筛选、优化和统一。不能一票否认原有编码的不足,对暂时无需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编码可以保留不变,对需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编码采用对照表的形式转换,达到统一编码。这样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实施才能既见成效,又不影响现有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3 结束语
信息的分类与编码工作是实现信息表达、交换与共享以及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是企业系统集成的前提。而信息分类与编码又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涉及单位每个部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扫除一些业务部门的障碍,又要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智慧,一定要注重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新通,黄勇.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信息分类编码及运用模式[J].地理学报,2002,(57):11-17.
[2]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赵艳华.我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的实践[J].中国标准化,2001,(10):7-8.
[4]规划之源——信息资源规划(I RP)系列讲座之三[EB/OL].
[5]曾三明.信息分类与编码——信息化建设实施者的“补修课”[J].科技信息,2008,(7).
[6]李锡臣.强化信息分类与编码促进信息资源标准化[J].电力信息化,2007,(5).
[7]蔡建化.国防仓库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7.
[8]王丙义.分类与编码[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信息分类编码 篇2
研究
煤矿地质测量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是矿山信息化、矿山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数字化矿山建设前期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从煤矿地质测量的基础工作入手,详细分析了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的数据来源、数据特征以及数据流程,建立了数据模型(包括概念数据模型和逻辑数据模型),对煤矿地质测量信息进行了抽象、汇总与组织。按照地质测量信息不同的专业分支以及信息在煤矿图形信息库中的几何特征(主要包括点、线、面等),对煤矿地质测量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形成了一套适用于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组织管理的分类编码体系。该分类编码遵循矿山基础信息相关的国家标准,兼顾数字绘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原则,结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按专题图层分类组织,面向煤矿地质测量的对象实体及实体属性进行编码。
煤矿地测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共分为7大类,29个专题类,51个三级类,440个四级类。编码由6位字符组成。
医学科研物资信息分类和编码探讨 篇3
关键词:物资管理,分类,编码,信息化
0 引言
信息分类与编码技术是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中重要的支撑性技术。由于医学科研物资品种繁杂,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编码方案可供使用。如何对医学科研物资进行分类和编码, 一直是我们面对的课题。本文依据国家标准GB/T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2]和其他相关标准, 结合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和科研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就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医学科研物资分类编码问题进行了探讨。
1 物资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1.1 分类原则
物资分类是进行物资编码的基础, 也是物资供应目录维护的关键[3]。医学科研工作中所需要的物资种类比较多, 包括化学试剂、医疗药品、仪器设备、实验工具、医疗器械、百货杂品、玻璃仪器等, 确定分类时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扩延性、兼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具体应把握以下几点:
(1) 选择物资相对稳定的属性作为分类依据, 药品试剂类主要按化学性质分类, 设备器材类主要按用途分类;
(2) 将相近的物资类别尽量排列在一起, 先排列药品试剂类, 再排列仪器设备类;
(3) 设置专项订货类, 负责收容临时计划物资, 避免打乱现有的分类体系;
(4) 尽量与国家相关标准或行业标准所确定的分类体系保持一致;
(5) 物资分类要为管理工作服务, 对于不方便进一步分类的物资可以不再细分。
1.2 分类方法
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制订了许多物资分类标准, 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4,5]。根据医学科研物资的特点, 我们将所有科研物资笼统分为药品试剂类和设备器材类。其中药品试剂类又分为9 类, 分别用A~I表示;设备器材类也分为9 类, 分别用M~U来表示, 见表1。
为了缩短代码的长度, 对于药品试剂类和设备器材类不再设置总代码。在确定分类代码时尽量赋予字母一定的含义, 例如:用A表示危险化学品, 对相关管理人员来说可以解读为最重要;用C表示有机化学品, 利用了碳元素代号;用U表示玻璃仪器类, 因为U酷似很多玻璃仪器。各大类再根据品种多少和管理的需要细分为若干小类, 国家有分类标准的要依从国家确定的分类标准, 国家没有统一标准的参考相关行业标准。
1.3 依据国家标准分类示例
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主要依据了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的相关规定。该项国家标准经过了多次修订, 最新版本是GB 6944—2012。虽然有些物资平时很少库存, 但是为了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管理方便, 仍然将危险化学品按标准对应分为9 类, 见表2。其中A4 类包括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A5 类包括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1.4参照行业经营目录分类示例
对于医疗器械、玻璃仪器的分类, 主要参照有关经营单位目录并结合科研工作实际需求情况确定。其中, 玻璃仪器共分为10类, 用U0、U1、……、U9表示, 各类又分为若干小类。部分玻璃仪器分类代码见表3。
2 物资编码的原则与方法
2.1 编码原则
要在物资分类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种物资的具体编码。编码结构的设计是否灵活方便, 直接关系到科研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设计是否稳定[6]。为此, 确定物资编码时应遵循唯一、合理、简明、适用、规范和可扩充的原则。但是, 有些原则之间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为了保证编码的可扩充性, 就要预留足够的备用码, 因此, 要牺牲编码的简短性;要使编码具有更多的含义, 也需要增加编码的长度, 编码的简短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在编码设计时需要综合平衡, 尽量使设计的编码体系科学实用。在实际编码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每种物资只能赋予一个代码, 每个代码只代表一种物资;
(2) 物资编码结构设计要与物资分类体系设计相适应;
(3) 各类物资编码的类型、结构和编写格式应当保持一致;
(4) 在能够满足编码扩充的前提下, 物资编码应该尽可能简短;
(5) 物资编码应尽量有一定的含义, 以便于相关人员记忆和使用;
(6) 要预留一定量的后备码, 尽量保持物资编码体系的相对稳定。
2.2 编码方法
科研物资信息编码采用了递增顺序码和系列顺序码。
2.2.1 递增顺序码
根据各类物资可以预见的变化情况规定了不同的递增值, 物资编码按预定的数字递增。为了节约编码资源, 对于确实不需要中间代码值的, 也可采用连续编码。
(1) 连续编码:各种规格的胶塞, 从000、00、0、1、2、……、17 号, 不需要中间代码值, 采取了连续编码, 编码依次按1 递增。例如:用U0101、U0102、U0103、……分别表示各种型号的胶塞。
(2) 偶数编码:烧杯容量从5 m L到5 000 m L, 库存基本上涵盖市场上的各种规格, 增加规格的可能性极小, 但是也有增加的可能, 对于这一类物资采取了偶数编码的方式, 编码递增值为2。例如:用U1102、U1104、U1106 …… 分别表示10、50、100 m L……的烧杯。
(3) 按10 递增编码:由于化学试剂类品种规格较多、库存品种相对有限, 经常需要使用中间代码值, 其首次物资编码就采取了按10 递增编码的方式。
2.2.2 系列顺序码
对于需要在基本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物资, 当每类品种数在10~99 之间时, 可以采取系列顺序编码的方法。例如:U14** 表示玻璃仪器的多口烧瓶, 而多口烧瓶又可以细分为二口、三口、四口烧瓶3 类, 每类均超过了10 个规格。对于后面的2 位编码就采用了系列顺序码:用01~29 表示“二口烧瓶”, 用30~59 表示“三口烧瓶”, 用60~89 表示“四口烧瓶”, 90~99 备用。
2.3 编码格式
针对医学科研物资的特点, 科研物资编码采用了字母、数字混合格式编码, 由物资分类代码和品名编码组成。这种编码格式兼具字母型编码和数字型编码的优点, 结构严密、直观性好, 符合使用习惯。为了保持编码体系的稳定, 对常规库存物资和临时计划物资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编码格式。
常规库存物资编码长度为5 位, 编码格式:X9999, 由1 位字母和4 位数字组成, 包含了分类代码和品名顺序码等信息。以编码A3230 为例:A代表危险品, A3 代表易燃液体, A3230 代表无水乙醇。
专项订购物资编码长度为7 位, 编码格式:XX99999, 由2 位字母和5 位数字组成, 包含了分类代码、采购代码、年度和计划序号等信息。以编码GM12001 为例:G代表专项订购物资, M是采购代码, GM12001 代表2012 年度第001 号专项订购计划。
2.4 赋值要求
在给物资编码赋值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编码长度应符合规定的位数, 不足位数必须用0 填满;
(2) 编码格式应按规定格式排列, 不能将字母、数字随机排列;
(3) 字母码要使用单一的形式, 不要大小写字母混合使用;
(4) 数字码不要两头封死, 如“:0000”或“9999”;
(5) 禁止使用特殊字符编码, 如:运算符、标点符号等;
(6) 不要随意调整编码, 已经停用的编码一般不再使用。
3 新增物资编码的日常管理
物资编码工作不是以生成文本文件作为完成的标志, 大量的工作是日后对编码系统的维护[7]。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明确编码责任人、编码流程和应注意的事项。
3.1 编码责任人
为了保证物资编码体系的完整, 保证统计汇总和统计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物资分类代码的设置一般由统计部门负责。对于具体的编码工作分2 种情况: (1) 常规库存物资的编码通常由供应部门负责, 各仓库负责人为新增物资编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 专项订货计划物资可由相关采购人员预先进行编码, 而后由仓库负责接收数据并负责类别代码审核。
3.2 编码流程
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必须根据物资类别和《库存物资目录》中确定的编码规则和规律, 认真编制新增物资编码, 要避免一物多码和重码。在动态维护物资编码时, 必须先从现有的物资编码信息库中查找。如果编码库中确实没有, 才能依照事先确定的规则编写一个新的物资代码[5]。
3.3 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物资编码的准确, 在编码之前还要注意对编码对象的描述进行核对。
(1) 物资名称要规范。物资名称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不可能改变的[8]。由于医学科研物资的名称较多, 因此, 要注意区分物资的学名、俗名和别名, 尽量将习惯名称调整为统一规范的名称。名称太长需要简化或使用缩写时应注意是否具有唯一性。对于进口物资的译名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 尽量使用通用的中文名称。
(2) 型号规格要齐全。在规格型号不清楚时, 应该现场查看实物标签或装箱单。对于进口物资, 可以填写具有唯一性的商品编码, 以便于科研人员查阅文献和了解该物资的详细技术指标。
(3) 计量单位要统一。科研物资通常用量较小, 为方便供应工作, 尽量使用较小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确定后, 不要随意进行调整。确需进行调整的, 应结合物资包装变化和科研人员领用情况确定。计量单位名称应统一规范, 避免出现中文和字母混用的情况。
4 结语
物资分类与编码是否合理是信息系统设计成功的关键, 是推进医学科研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设计编码体系、制定编码规则、规范编码流程, 才能保证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才能为信息传递、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提供方便, 才能为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9,10]。实际应用情况表明, 科学合理的分类和编码体系对提高医学科研物资管理水平和供应工作的效率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于春华, 汤黎明.多级分类编码技术在医用耗材信息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06, 27 (10) :70-71.
[2]于春华, 于京杰.医用耗材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16 (2) :181-182.
[3]李雷, 郭赤, 晏妮.医用耗材分类方法及信息化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10) :70-71.
[4]方舸, 曲振宇, 潘家维, 等.探讨医疗耗材的分类及编码[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4) :13-14.
[5]赵建中, 杜显峰, 周丹.医用耗材分类标准体系研究与实践[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22 (10) :8-11.
[6]范兴华, 李昌, 张韬.物料编码子系统在物资管理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网络, 2012 (2) :62-64.
[7]刘一尘.浅论物资编码的编制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3) :105.
[8]朱杰.物资名称多样性与编码唯一性的实现与应用[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5) :183-187.
[9]张辉, 王西雁.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物资信息编码体系设计与应用[J].物流科技, 2011 (12) :11-13, 17.
煤矿地测图例符号分类编码 篇4
编码是将事物或概念(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易于人和计算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
编码的过程是信息分类和标识的过程,科学的分类是根据编码对象的特征或属性,将信息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区分和归类,并排序生成唯一标识,以便管理和适用信息。
编码的直接产物是代码。
即表示特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序排列的符号,是计算机鉴别和查找信息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每一类别的信息都有一个唯一的代码。
编码应遵循唯一性、可扩性、简短性、稳定性、识别性、可操作性等原则。
上述原则中,有些原则彼此是相互冲突的,如:为了使一个编码结构具有一定的可扩性,就要留有足够的备用码,而留有足够的备用码,在一定程度上就要牺牲代码的简短性,如代码的`含义多,那么它的简短性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设计代码时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原则,以求最佳的结果。
组成编码的符号可以是字母或数字,编码有许多种排列方法,但为了满足绝大部分用户,必须考虑以下编码方案:①编码方案必须在逻辑上满足用户需要,并且找到一种办法处理。
②每一个编码必须唯一地表示它所代表的数据项。
③编码结构必须被多数用户理解和接受,它必须简单实用,意义明确.④为了减少人们对编码的混淆及错误理解,必须建立标准规范。
二、煤矿地测图例符号分类
根据矿图符号的制图特征及其所表示的地物与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将煤矿地测图例符号可分为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
1、点状符号
点状符号表示空间上的零维地物和地理现象。
点状符号图形比较规则、固定,不随其在地图上的具体定位位置变化而改变,在矿图上,点状符号都有确切的定位点和方向性。
点状符号根据定位、点个数分为单点符号和双点符号,单点符号只有一个定位点不具有方向性,双点符号具有一个定位点,另外一个点没有实际数值,只是用来表明该点符号具有方向性,在绘制符号时可以为该符号指定一个绘制方向。
2、线状符号
线状符号表示空间上的一维地物和地理现象。
线状符号的显著特点是有形或无形的空间定位基线。
线符号和点符号的区别在于线符号不具有定位点而是具有定位基线.定位基线是在绘制符号时用来定位线符号的绘制位置,同时带有宽度,以及偏移量等属性,用来控制绘制时符号的宽度以及与基线的偏移量等。
线状符号在矿图中常见的有:巷道、水仓、采空区边界、停采线、煤田边界、矿区边界、勘探区边界、井田边界、采区边界、可采边界、煤厚为零点边界、平稳表外储量边界、煤矿占地边界、地层界线、层位连线、璐头线、侧井、褶皱、断层、等高线、河流、铁路等等。
3、面状符号
面状符号表示空间上的二维地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
面状符号都有一个或多个有形或无形的封闭的边界线,为区别地物的性质和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数量、质量,面状符号常采用一定的充填方式,根据充填方式的不同,面状符号分布为以下三类:
(1)颜色充填面状符号: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分面状地物的性质和地理现象的二维分布的数量、质量。
(2)晕线充填面状符号:以多边形区域充填不同的线状符号来区分面状地物的性质和地理现象的二维分布的数量、质量。
根据晕线的充填方式,可进一步细分为荃本单晕线充填、基本双晕线充填、组合晕线充填三个子类。
(3)点状充填面状符号:以多边形区域充填不同的点状符号来区分面状地物的性质和地理现象的二维分布的数量、质量。
点状符号的充填有规则散列充填与不规则散列充填之分。
不规则散列充填实际上反映了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第二级的不均匀性,制图上宜采用区域细分,从而转化为规则散列充填方式。
面状符号在矿图中常见的有:风氧化带、柱状、储量注销区、报损区、地质损失区、丢煤区、积水区、采空区、塌陷区、滑坡区、植被、陷落柱、井下冒顶区、煤层发热区、弯窿、断层裂隙带、断层破碎带等等。
三、煤矿地测图例符号编码
由于煤矿地测图例符号编码是符号的唯一标识,为了能够方便图例符号的查找和共享,根据《煤矿地测图例》,并参考《煤田地质标准图例》,对煤矿地测图例符号信息进行分类编码.从直观与记忆方便角度,本文采取适用字母型和数字型相结合的代码,并且适用等长型的码位设计。
码位排列体现分类框架,按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等级序依次排列。
除了一级分类码用字母表示外,若其它某一分类的数目在10类以内,则用一位代码表示,采用的数字1-9依次表示,同理,类别数目在100以内,用两位代码01-99依次表示,类别数目在1000以内,用三位代码表001-999依次表示。
其中,一级分类码用一位字母表示,二级分类码用一位数字表示、三级分类码用三位数字表示和形态标识码用一位数字表示(0―点状;1一线状;2一面状)。
具有足够的可扩展型。
一级分类码由A-K共11个字母构成,如:A:基本地理;B:井下测量控制点;C:井巷工程;D:边界;E:地层;F:岩石;G:地质构造;H:勘探工程;I:水文地质;J:储量圈定与计算;K:其它符号。
结语
以上本文笔者对煤矿地测图例符号分类编码进行了粗略探讨,由于受时间及水平的限制,还有许多内容没涉及到,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不断努力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植婷,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综述.高新技术标准化., 4(4)
[2]刘若梅,蒋景晚,地理信息的分类原则与方法研究.测绘科学.2004. 29
信息分类编码 篇5
根据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结论, 现有国内外BIM标准基本上都局限于建筑行业, 未涵盖铁路工程领域。同时铁路工程又具有“线路工程、区域范围广、与地形结合紧密”等有别于建筑工程的特点, 因此需要编制铁路工程BIM标准, 同时要求编制的铁路BIM标准应该是完整的标准体系, 应包括技术标准和实施标准两大部分。
技术标准可分为数据存储标准、信息语义标准、信息传递标准 (见图1) , 其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铁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不同参与方与异构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并为BIM实施标准的制定提供技术依据。信息语义标准的主要目的是统一和规范概念和语义, 一种实现方法就是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编码。
2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分类应遵循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 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 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
信息分类一般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实用性”的基本原则。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
在对铁路工程信息模型进行分类的具体工作中应灵活处理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间的关系。比如, 对于一个分类系统来说, 下类目与上类目之间应是对象类别上的细分关系, 下类目与上类目之间是同一类对象,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分类也应坚持此项原则。但实际工作中, 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更习惯于将工作内容逐级分解为更小的工作内容, 使下类目与上类目之间形成了一种分解关系, 而不是分类。因此, 在对铁路工程信息模型进行分类时, 当使用统一的分类原则难以处理时, 可允许在局部的上类目与下类目之间形成一种分解关系。
(2)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分类应充分借鉴和参考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ISO 12006-2是现代建筑信息分类编码体系普遍遵从的信息模型分类框架。以ISO 12006-2为框架的Omniclass是建筑领域的一种最新的分类和编码体系, 也是NBIMS标准的一部分。
2014年10月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的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建筑国家标准) 发布, 亦遵从了ISO 12006-2框架, 其分类内容参照了Omni Class。
铁路工程与建筑工程相比, 有其自身特点, 但两者仍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因此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分类也应遵从ISO 12006-2框架体系。为此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划分可依据图2所示的简单过程模型, 将信息模型分为建设资源、建设过程、建设成果、其他四大类。
建设资源包括产品、工具、人员、组织、信息。
建设过程包括行为、项目阶段。
建设成果包括建筑物、单项工程、空间、构件、工项。
其他包括专业领域、材料、属性、地理信息。
(3) 铁路工程中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信息模型的分类和编码应与建筑国家标准保持一致。铁路工程与建筑工程在建筑、结构、暖通、室内给排水等专业领域都有重叠。因建筑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 为便于2个工程领域间的信息交换, 对于上述重叠的专业领域不应再定义铁路工程专用的分类和编码, 铁路工程中与建筑领域相关的内容应直接引用国家标准。
(4) 铁路工程中与地理信息相关内容应与相关国家标准保持一致。铁路工程与地理信息紧密相关,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分类和编码应包括地理信息相关内容。
现行的地理信息分类和编码国家标准为G B/T 25529—2010《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考虑到铁路工程领域与地理信息领域的信息交换要求, 铁路工程中与地理信息相关的内容应直接引用GB/T 25529—2010《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
(5)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分类内容应参考现行铁路工程规范和标准。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的制定应充分参考铁路工程定额体系、《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指南》 (1.0版) 等现行的规范和标准。
(6)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分类应打破传统的专业分工限制。传统的铁路工程领域习惯于按照专业划分工作内容, 一个专业一般代表了一类工作内容, 但不同的专业间也会有工作内容的重叠。如:传统意义上的铁路通信、信号、信息化、电力、接触网、供变电专业都存在线缆工程和控制系统;传统意义上的铁路线路、路基、桥梁、隧道、站场专业等都有排水工程和土石方工程。
在进行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时, 既要参考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分工, 同时又不能完全受专业分工的限制, 专业间相同类别的工作在分类系统中应合并。基本原则应是, 本质上是一类的分类对象, 不能在分类系统中多次出现。
土方工程、排水工程、四电工程等宜从传统的铁路专业中分离出来, 作为一个独立的类目。
3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方案
3.1 分类方案
按上述分类原则和方法,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可依照ISO 12006-2体系框架编制。标准使用“按功能分建筑物、按形态分建筑物、按功能分建筑空间、按形态分建筑空间、元素、工作成果、行为、专业领域、工具、信息、材料、属性、按功能分铁路单项工程、按形式分铁路单项工程、铁路工程构件、铁路工程工项、铁路工程项目阶段、铁路工程人员角色、铁路工程组织角色、铁路工程产品、铁路工程特性、地理信息”共22张分类表组织铁路工程信息模型 (见表1) 。
3.2 编码方案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编码方案与建筑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采用全数字编码方式, 编码长度不大于15位, 分类表代码采用2位数字表示。但地理信息分类表的分类对象编码遵照GB/T 25529—2010《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中的有关规定。
4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应用试验
为了检验上述所制定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编码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同时也为信息传递及语义表达的可行性进行探索和尝试, 分别以BIM和GIS通用商业软件平台为基础, 参照各软件支持分类系统的实现方式, 采用制定的分类编码和分类名称对铁路工程构件实体进行指定和关联。
4.1 在Revit中的应用试验
作为BIM领域通用建模设计软件, Autodesk Revit通过族参数定义的方式, 实现了实体几何模型与Omni Class编码及内容的关联 (见图3 (a) ) 。类似的, 借助族类型参数编辑器, 添加2个名为“铁路工程IFD编码”和“铁路工程IFD名称”的参数, 以铁路工程中桥梁专业中的“墩台”构件为例, 指定其编码和名称 (见图 3 (b) ) 。
将Revit制作的墩台导出为IFC文件 (见图4) 进一步验证, 在IFC实例文件中, 上述自定义参数名称和对应参数值被记录为IFCProperty Single Value类型的单值属性, 表明墩台对应的铁路工程分类编码和内容信息在格式转换中被正确地传递。然而, 由于IFC的Schema文件中缺少对铁路工程实体语义信息的定义和描述, 对该信息表达和传递的试验仍停留在代理实体类型的属性层面。
4.2 在达索系统中的应用试验
试验内容是在达索系统中使用铁路工程构件表 (分类表的表53) 中的内容标识构件类型, 使用铁路工程工项表 (分类表的表54) 中的内容标识构件的工程数量类型。实现过程如下:
(1) 在达索系统中增加客制属性集, 属性集包括ifc Code (构件类型) 和ifc Specification (规格) 等属性, 之后就可为构件指派客制属性。以隧道初期支护构件为例, ifc Code属性值为53141016 (铁路工程构件表分类码) , ifc Specification属性值为C25 (混凝土等级) (见图5) 。
(2) 在构件模板中增加参数, 参数名为以O为前缀的铁路工程工项表中的分类码。以上述铁路隧道初期支护构件为例, 在初期支护模板中增加了O_54087000 (喷射混凝土) 和O_54043090 (锚杆) 参数 (见图6) 。
(3) 通过在达索系统中进行二次开发, 增加工程数量统计功能, 遍历工程结构树, 读取构件的属性及参数值, 实现图7所示的工程数量统计输出。
4.3 在GIS领域的应用试验
选择GIS领域的Skyline Terra Explorer软件作为试验平台, 对所展示铁路桥实体对象进行编码和语义关联处理。由于在该平台中, 三维几何信息以文件形式存储, 而语义作为属性信息存储为数据库表记录, 需要将铁路桥对应的分类编码和分类名称录入到数据库中, 再将铁路桥几何实体与数据库记录进行关联映射, 对铁路桥对象进行信息查询时, 分类编码和名称作为查询结果被显示到界面中 (见图 8) 。
4.4 试验结论
上述试验表明,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编码能够被正确、合理地应用到BIM和GIS软件系统中。
5 结束语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的编制是一项长期工作。本次标准编制是在铁路工程领域第一次尝试采用面分类法, 在ISO 12006-2框架下对铁路工程信息模型进行分类。铁路工程包含的专业领域广, 内容繁杂, 在缺少应用经验的前提下, 一次编制完成一个非常完善的、涵盖铁路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分类标准非常困难。因此本次标准的编制采用了首先发布1.0版的策略。该版本暂时没有包括机务、车辆、机械、运维等专业领域的内容, 铁路工程工具和产品也不全面, 仍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华良, 杨绪坤, 王长进, 等.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铁路技术创新, 2014 (2) :16-21.
[2]ISO/DIS12006-2Building construction-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construction works-Part2:Framework for classification of information[S], 2001.
[3]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National BIM Standard-United States Version2[S].
[4]GB/T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S].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5]GB/T25529—2010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S].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6]GB/T50XXX—20XX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征求意见稿) [S], 2014.
[7]朱纯瑶, 杨绪坤.建筑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铁路BIM的借鉴意义[J].铁路技术创新, 2014 (5) :35-38, 41.
[8]中国铁路BIM联盟.铁路工程实体结构分解指南:1.0版[J].铁路技术创新, 2014 (6) :5-334.
信息分类编码 篇6
工程规模庞大和项目参与者众多是现代工程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随之而来的是项目信息量的巨大和信息交界面、信息传递界面的大幅增多和日趋复杂化。信息交界面和传递界面的问题多发生在分属不同组织的项目干系人之间。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内部采用统一的项目信息分类体系和传递标准时,信息传递畅通;而不同组织之间常常因为信息分类体系和传递标准的不同,产生界面障碍,造成信息传递不畅进而影响项目目标实现。工程项目中编制WBS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采用同一个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使项目各干系方都理解这个WBS并在这个统一的标准下消除界面障碍,保持不同组织之间的信息流通畅通[1]。
1 项目信息编码的原则和方法
1.1 项目信息编码的原则[2]
编码体系与数据处理方式相联系,也反映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因而在编码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与项目分解的原则和体系相一致。在范围上,要包括所有的项目内容;在深度上,要达到项目分解的最低层次,必要时还要考虑预留1~2个层次,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项目分解进一步加深时扩充编码。(2)便于查询、检索和总汇。编码体系应尽可能地适应管理人员的各种需要,并尽可能做到便于使用者识别和记忆项目编码所对应的项目内容。(3)反映项目的特点和需要。不同的建设项目在规模、功能、项目构成、项目特征、费用组成等方面往往有较大的差别,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编码体系能够反映具体项目的特点,充分体现编码体系对管理工作的作用。
1.2 编码的方法编码的方法主要有:
(1)顺序编码,即从01(或001等)开始依次排下去,直到最后的编码方法。该法简单,代码较短。但这种代码缺乏逻辑基础,本身不说明事物的任何特征。
(2)多面码。一个事物可能具有多个属性,如果在编码中能为这些属性各自规定一个位置,就形成了多面码。该法的优点是逻辑性能好,便于扩充。但这种代码位数较长,会有较多的空码。
(3)十进制码。这种编码方法是先把对象分成十大类,编以0~9的号码,每类中再分成十小类,编以第二个0~9的号码,依次下去。这种方法可以无限扩充下去,直观性也较好。
(4)文字数字码。这种方法是用文字表明对象的属性。这种编码的直观性较好,记忆、使用也都方便。但数据过多时,很容易使含义模糊,造成错误的理解。
2 研究现状分析
建设项目分解结构和编码体系最早的研究尝试可追溯至1920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制定的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分类的标准化文件系统和字母表索引(StandardFilling SystemandAlphabeticalIndex)。经过几十年发展,工程项目信息分类体系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维走向多维,从点信息走向面信息,成为了当今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中联系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费用这三大目标的纽带,成为工程项目干系方进行沟通的桥梁,成为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基础。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美国建筑规范学会的CSI体系
这是在北美地区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分类标准。它是由美国建筑规范学会(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Institute,CSI)和加拿大的建筑规范学会(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Canada,CSC)在1963年颁布,又被称为MasterFormat体系[2]。它的信息分类的主要对象是建筑产品信息,其信息分类的第一层由16个类目构成,如表1所示。
编码体系设置共三个层次,具体如图1示。
2.1.2 美国的Uniformat体系
该体系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制定,用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分类标准。它按项目构成和部位对项目信息进行分解和编码,如表2所示。该分解体系的第一层由12个类目构成。目前,在国际上许多针对过程项目进行的信息分类标准,往往是在设计的前期应用Uniformat标准作为建立项目信息分类体系的标准[2]。
编码体系设置共四个层次,具体如图2示。
除以上常见的信息分解编码体系外,国际上可用与项目信息分类的标准还有很多,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体系、欧洲的SFB体系、CI/SFB体系等。
2.1.3 两种体系的比较分析
MasterFormat和Uniformat分类与编码体系对建设项目管理控制的各大方面来说,其性质和应用不同。例如从投资静态核算和管理来讲,基于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和工种工程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比较适用;而从投资及进度管理的角度来说,面向构成部位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在动态控制方面比较有优势。通过比较分析可知,片面强调工种工程或者单独面向项目元素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都不能满足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的需要。针对以上不足,我国学者提出了建设项目综合分解体系和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
2.2 我国学者提出的相关体系
2.2.1 建设项目综合分解编码体系
我国学者提出在建设项目综合分解体系中同时引进工种体系和元素体系,实现实施阶段全过程的项目规划和控制。编码体系共设置4层,最大允许总长度为9位,依次为单位工程、工作段、元素码和工种码(如图3所示)
2.2.2 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
编码基于工程量清单,借助于工程量清单完备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结合项目分解结构PBS和工作分解结构WBS。编码共设置7个层次供使用者选用,对应8个分类表,最大容许16位编码,如图4所示。其中,设施层按照主要用途进行划分,如工厂、医院、道路等,设2位编码,从01~99;单位工程编码跟设施编码一样,也为2位编码,从01~99;其他工程分类层、专业工程层、分部工程层、分项工程层和项目特征层自动套用《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的要求。
2.2.3 存在的不足
建设项目综合分解编码体系能够从投资和进度方面同时满足工程项目需要,但相对来说分类和编码系统结构又比较复杂。而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是一种树状结构编码,有利于项目信息的逐级汇总,但也存在下列问题:(1)编码位数长,冗余大;(2)进行进度、投资和质量集成管理需要造价人员、管理人员较高的素质,需要精确的项目进度计划,需要变革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方式,使之与进度、质量相适应。
3 结语
建设项目分解结构和编码体系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它还是建筑企业积累历史数据,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以及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基础。我国当前单一的概预算分解体系与国际工程惯例存在较大差异,要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够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总结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徐森.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20-21.
[2]宋伟,刘岗.工程项目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6:408-420.
[3]金维兴等.建筑项目分解结构与编码体系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9):7-11
信息分类编码 篇7
客观、明确的信息是计算机建立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在其中进行交换的先决条件。而对各类信息概念的正确理解则需要依赖于信息分类;对各类信息作出一致认可的表示需要依赖于信息编码。
在信息分类编码领域, 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
在信息系统中, 数据是用字符 (通常为数字或字母) 、算术符号以及描述来表示, 这些表现形式应该对其所涉及的每一个数据都有一个明确稳定的含义, 从而达到处理与交流的目的。
信息要被不同用户组或应用系统所共享, 就必须有一致认可的定义, 举例来说, 要有概念的语义含义 (内涵) 、概念的全部实例 (外延) 以及一致认可的表示法。
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 首先要靠信息分类编码把信息用计算机所能识别和接受的符号来表示。一般来说, 总是先对信息进行分类, 然后再根据分类结果对信息进行编码。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起着为信息的传输和交换提供统一语言的作用。如果信息分类编码忽视标准化, 同类信息之间就缺乏可比性, 相关数据库无法连通, 形成多个彼此孤立的封闭系统, 如同一个个信息孤岛, 各信息系统之间信息无法交换。
在工业社会中, 信息分类编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信息分类编码及其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同理, 企业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 信息分类编码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要建立信息系统, 首要的问题就是信息分类编码。信息分类编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分类编码及其标准化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信息分类编码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专门学科和独立的工作领域。
国际及我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现状
早在20世纪40年代, 许多国家、国际组织以及贸易机构就陆续开展产品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 如美国、前苏联、日本、罗马尼亚、联合国统计署、欧洲共同体组织、国际关税合作理事会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产品分类编码方面的国家标准、国际通用目录或协调目录。
20世纪50年代, 我国的产品分类编码工作处于初始阶段, 在工业、农业、商业、统计等各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适宜本部门使用的产品 (商品) 分类目录, 这些目录的特点是内容不全面, 产品 (商品) 名称不统一, 形成了各自独立、分散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制定了第一部较系统、较全面的《全国工农业产品 (商品) 分类与代码》 (GB/T 7635-1987) 国家标准, 它的发布实施结束了我国产品分类编码工作各自独立、分散的格局, 谱写了我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历史的光辉一页。历经20年的历程, 我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从单一标准发展到系列标准、体系标准, 从一个研究领域发展到多个领域, 从基础标准向高新技术领域拓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制定了200余项信息分类编码国家标准, 同时, 各部门根据本行业的需要, 也制定了600余项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的行业标准。这些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我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同时, 人们对信息分类编码的作用和复杂性认识也不够。
首饰行业标准化及其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现状
首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以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 我国首饰行业具有传统工艺的特点。随着首饰行业工艺技术日新月异, 传统工艺焕发青春,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发展迅速。我国加入WTO后, 珠宝首饰是率先向国际市场开放的产业之一。近二十年来, 我国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行业产值从1亿元发展到近1 000亿元, 从业人员从2万人发展到200万人, 首饰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正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中国老百姓的第3大消费热点。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加工和消费中心, 也将成为全球的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贸易中心之一。
首饰标准化工作伴随首饰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前期大致经历了经验总结型标准和实物质量型标准两个阶段。经验总结型标准是将众多首饰艺人操作实践中带有共性的最基本的约定成俗的东西加以整理, 作为生产中需要共同遵守的条文, 它是首饰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起步阶段。实物质量型标准是对首饰的质量指标进行细化, 以评分来评价首饰产品的质量状况, 较直观地反映首饰产品的质量状况, 这一方法逐步成为不少企业的产品标准, 成为首饰生产企业的质量检验标准, 对提高首饰质量管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首个首饰行业国家标准GB/T 9288-1988《首饰含金量分析方法》发布, 翻开了首饰行业标准化进程的第一页。
20年来, 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标准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标准化工作发展迅速。20多年来, 我国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标准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覆盖面逐渐增大,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标准的制定工作从最初的单纯引进吸收, 到引进吸收与独立研究相结合。20多年来, 我国首饰标准化进程居于世界前列。据统计, 目前已制定相关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达50余项。
其中, 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行业分类与编码标准为数不多, 难以满足珠宝玉石及贵金属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首个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行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GB/T 25071-2011《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于2010年发布, 次年与GB/T 25071唯一配套性、应用性地方标准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139-2010《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分类与代码》发布。该标准保持了与GB/T 25071-2010《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的衔接和一致, 同时从实际需要出发, 增加了镶嵌首饰制作工艺和宝石排列方式等的分类与代码, 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139-2011《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分类与代码》分析
标准共含10章内容, 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材料分类与代码、首饰品种分类与代码、优化处理方式分类与代码、特殊光学效应分类与代码、镶嵌制作工艺分类与代码、镶嵌宝石排列方式分类与代码。
标准根据GB/T 20001.3-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和GB/T 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对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
标准将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分为材料、首饰品种、优化处理方式、特殊光学效应、镶嵌制作工艺、镶嵌宝石形状和排列6方面。分别对这6方面的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材料主要包含贵金属、珠宝玉石两种。贵金属按纯度进行分类, 依据GB 11887-2008《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 划分为中类、小类;珠宝玉石按名称进行分类, 依据GB/T 16552-2010《珠宝玉石名称》, 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材料分类与代码按《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 (GB/T 25071-2010) 执行。
为了与首饰行业相关分类代码标准相协调, 首饰品种代码的第1位用特征码“3”表示, 材料、首饰品种分类与代码按GB/T 25071-2010《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实施。
优化处理方式、特殊光学效应均针对珠宝玉石而言。材料、首饰品种、珠宝玉石的优化处理方式、镶嵌制作工艺均采用层级分类, 代码均采用数字代码的层次码。
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行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研究
1.信息分类
根据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行业自身特点, 在对GB/T 25071-2010《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与DB35/T 1139-2011《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分类与代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首饰行业信息分类依据和采用的分类方法。
首饰行业信息可以按材料、品种、制作工艺、珠宝玉石的优化处理、珠宝玉石的特殊光学效应、镶嵌宝石排列方式等分类依据进行分类, 分类框架图如图1所示。根据图1, 对材料、品种、制作工艺、珠宝玉石的优化处理等内容进行分类, 均可按属性的相同, 形成各种不同的类目, 采用层级分类法 (又称线分类法) 。层级分类法是将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类目, 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
根据GB/T 25071-2010《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 材料划分为贵金属及其合金、天然宝石、天然玉石、天然有机宝石、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拼合宝石、再造宝石8大类。品种划分为原材料、半成品、成品3大类。根据DB35/T 1139-2011《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分类与代码》, 珠宝玉石的优化处理划分为优化、处理两大类, 制作工艺划分为爪镶、包镶、迫镶、钉镶、窝镶、无边镶、组合镶、插镶、错嵌、蜡镶10大类。
2.信息编码
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信息编码应遵循唯一性、可扩充性、规范性原则。
(1) 唯一性原则
在一个分类代码中, 每一个编码对象仅有一个代码, 一个代码只唯一表示一个编码对象。
(2) 可扩充性原则
代码留有适当的后备容量, 以便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
(3) 规范性原则
代码的类型、代码的结构以及代码的编写格式均依据GB/T 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的规定。
层次码常用于层级分类体系, 它是按分类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的一种代码。编码时, 将代码分成若干层级, 并与分类对象的分类层级相对应。代码自左至右表示的层级由高至低, 代码的左端为最高位层级代码, 右端为最低位层级代码。每个层级的代码可采用顺序码或系列顺序码。
探讨医疗耗材的分类及编码 篇8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用耗材已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保健、康复等领域,成为医疗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用耗材种类繁多,新的品种层出不穷,这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以往的工作中,运用人工建立账本的办法工作量大,不便于管理,不能及时掌握医用耗材动态变化。因此,急切需要运用信息数字化的办法来改善和提高对医用耗材的管理。为了规范医用耗材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耗材数据的动态管理,使医用耗材工作流程各环节能快速有序进行,各家医院都纷纷开发了医用耗材管理信息系统。我处以在全院推广HERP系统为契机,根据医院自身特点,参照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指导的分类标准和方法,结合日常的工作经验,对我院在用的医用耗材进行了重新分类和编码。
1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国家许多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制订了各自的物资分类和代码标准,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状态,其中涉及到医疗器械分类标准和方法的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WS/T118-1999”。该版分类与代码于1999年1月2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1999年7月1日实施,并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该分类标准从医院的角度出发,基本涵盖了医院在用耗材和设备,且已分类到三级,但1999年后新增的医用耗材无法归类。包括2004年作了一些修改增补,但还是满足不了实际要求。
(2)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专用仪器设备目录与代码(试用)》。该代码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于1996年颁发,参照国家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有关规定及各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特点研制而成。该目录与代码中将专用仪器设备分十大类。由于该分类目录及代码涉及面广,同时又只针对固定资产,因此不适合作为医用耗材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该分类目录制定的依据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医疗器械分类规则》,该分类规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标准处制定。由于其采用边注册边分类的方法,凡是有注册登记的医疗器械均有分类,所以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为大多数医院所采用。
2 现用分类标准和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现阶段国家没有足够具体的统一分类标准和方法指导目录提供给医院使用,各家医院大都根据自己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分类,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经验型分类。此类多数是中小型医院,由主管人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进行简单分类,方便耗材的发放登记使用。缺点是分类没有科学的标准和方法依据,随意性大。
二是厂家标准型分类。此类分类由厂家按照自己内部的分类目录提供给医院,医院主管人员完全按照厂家的目录进行分类。缺点是由于各家厂家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也没有统一,同一个产品各家厂商的名称和叫法都不同,造成医院分类重复和错误。
三是注册证型分类。此类分类完全按照国家药监局和地方药监局所发放的注册证的名称进行分类。由于国家药监局和地方药监局产品注册名称有的是按整套系列产品注册,有的是按厂家申报的名称注册,也没有解决同一个产品多种名称的问题,甚至有的注册证连规格型号都没有,造成医院分类重复和错误[1]。
四是科学标准型分类。此类方法即由医院主管人员参照国家药监局的分类目录,将所有产品的注册名称集中起来,加上个人的工作经验和临床医生对耗材的通用叫法,以及厂家对该产品的生产品名,将所有产品重新进行二次分类编码[2]。所有产品均按标准名称,通用名称,注册证名称三种方式进行分类编码,即同一个产品的标准名称必须唯一,标准名称、通用名称和注册证名称可以相同,这样就解决了一物多名的问题[3]。
在实际应用中,各医院还会在国家分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医院的特点,本着方便临床使用和患者就诊的原则,制定自己的耗材分类,一般有:根据耗材的价值和人体介入程度分为高值耗材和一般性耗材;根据是否可重复使用分为一次性耗材和非一次性耗材……,而很多时候各种分类方法并不是彼此独立,而是有着很多交集,这种灵活的分类使用方法也是临床工作的客观需求。总之,各种分类方法都是为了能够对耗材进行更加规范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3 我院的分类及编码方式
目前我院在用的医用耗材各种规格型号达10000余种,为了加强科学化管理,利用医院推广HERP系统的机会,我处对医用耗材进行了重新编码和分类,在重新编码分类过程中我处组织了采购及库房等相关人员进行了多次集中讨论,研究了由卫生部颁布的《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专用仪器设备目录与代码(试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医保医用耗材目录,省、市两级医用耗材招标目录等。同时结合采购和库房的日常工作经验,确定了采用传统按级分类编码方式,自顶向下一层层的加载信息,每一级代码代表不同的类型信息,如xx-xxx-xxxx-xxxx形式的分类码即是这种分类的代表。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每个品种对应于不同的编码,一目了然。具体耗材编码规则如表1所示。
第一位数代表耗材,以区别于后勤物资。
第二位数代表医院财务分类要求,如“1”代表低值耗材,“2”代表卫生材料,“3”代表其他材料。
第三位数代表耗材分类,如“1”代表放射,“2”代表检验试剂,“3”代表骨科耗材等。
第四、五位代表耗材分类下的亚分类,如:在骨科耗材中,“01”代表骨块,“02”代表创伤,“03”代表脊柱等。
第六、七、八代表耗材名称。如在骨科耗材中,属于骨块下面的有“人工替代骨”、“同种异体骨钉”、“同种异体骨段”、“同种异体骨粉”等,我们可为其编号为“001”、“002”、“003”、“004”。为了便于同医院的HIS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接,我处对耗材名称也进行了规范,主要是以医保系统内的名称为标准,如果不在医保系统内,参照医疗器械注册证命名,同时我们将耗材的别名和标准名做了关联以方便查找,编码中允许有别名,别名与正名占同一码位。别名包括习惯用名、商品名、专利名称、代号和其它非法定名称。
第九、十位代表耗材的规格和方法,如对同一种耗材有不同的规格进行数字排序编号,如骨块有三种规格,分别为3.5mm*4.8mm(10cc),3.5mm*4.8mm(20cc),3.5mm*4.8mm(5cc),对其进行编号,分别为“01”、“02”、“03”。
第十一位代表耗材的商品名称,旨在区分同一耗材由不同厂家生产。
第十二位代表耗材的质量层次,如:国产为“1”,进口为“2”,中外合资位“3”。
第十三位代表计量,如“0”表示无需检测,“1”代表需半年检测一次,“2”代表一年检测一次等。
第十四位代表高值、低耗分类,“0”代表低耗,“1”代表一般材料,“3”代表高值。
第十五位代表是否收费以及是否在医保范围,如:“0”代表不可收费,“1”代表可收费但不在医保范围,“2”代表可收费且在医保范围。
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医用耗材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医用耗材名称及分类的不规范,给医院医用耗材管理、招标采购、卫生行政管理、查询统计、统一定价、财会走账等带来不便,临床使用医用耗材名称规范化工作迫在眉睫。鉴于医用耗材分类的复杂性,建议由卫生部和药监局牵头:①在卫生系统内部尽快形成公认的编码标准;②联合相关单位成立医用耗材分类编码的专业组织;③最后形成行业标准及完成条形码、射频等技术实现。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医用耗材分类的标准方法,对医院医用耗材的分类标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本院的自身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关键词:医疗耗材,分类标准,编码
参考文献
[1]李雷,李柏林,骆汉生,等.医用耗材多维分类管理的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4):66-67.
[2]王敏,葛毅,邓厚斌,等.关于医院医用耗材分类的标准和方法[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3):68-69.
[3]钟建华,叶海荣.医用卫生材料的分类编码管理探讨[J].医疗装备,2006,19(3):31-32.
[4]尹翔.医用高值耗材管理模式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8):94-95.
[5]于春华,于京杰.医用耗材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2):87-88.
[6]邓雅娟.医院植入物管理与不良事件监测[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2):64-65.
[7]梁萍.医疗耗材的合理保管和“零库存”保管[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3):80-81.
[8]张苓,景肖玲.手术室医用高值耗材的管理探讨[J].护理研究,2010(6):63-64.
[9]丁桂萍,贾玲昌,仇国丽.对植入性医用耗材采购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08(6):23-25.
[10]汤志卫.做好医用耗材准入管理工作[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4):29-30.
[11]雷燕.医用耗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22):214-215.
医院医疗设备分类编码管理探讨 篇9
医疗设备是开展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等医疗工作的重要工具,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是体现医疗机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具有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规格复杂、使用周期不等、 使用地点分散、盘点难度大等特点,对医院医疗设备高效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挑战。
由于医疗设备的供应商及供应时期不同,导致对医疗设备的注册证名称命名的不统一,从而产生同种设备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名称的现象,造成对设备进行统计分析时产生很大的障碍,乃至影响到数据准确性。现有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所使用的编码分类较粗,且多个归口管理,造成各套编码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编码将多个管理编码联系起来,影响统计分析和数据上报。为实现医院医疗设备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及上报,开展高效化和精细化管理,对医院医疗设备进行规范化分类,并进行统一编码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医疗设备分类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我国医疗器械的管理部门为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医疗器械管理司,其实行的医疗器械分类方法是分类规则指导下的目录分类制,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并存。《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将所有医疗器械分44大类,每一大类下再分为若干个小类,同一小类内的医疗器械管理级别并不总是一样,而且目录中每一小类内的医疗器械类别并不齐全, 只是用几种具体设备进行举例说明[1]。因此,其医疗器械分类并不完善。
1.2 卫生部行业标准分类代码(68码)
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WS/T 118-1999)对医疗器械进行了分类与编码,该分类从医院使用角度出发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医疗器械类别。但是其分类编码是1999年出版,10多年的新增产品没有增补,此外,其分类中存在一些重复和冲突[2]。2012年卫生部委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组织专家,依据WS/T 118-1999进行了分类与代码的修订, 对一些新增产品进行了增补,形成了《医学装备分类代码图册》,但未公开发布。
1.3 新《医院财务制度》折旧年限分类
2012年1月1日财政部、卫生部发布的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制度给出了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对医院固定资产按照不同折旧年限进行了分类,但是该分类每个目录下的医疗器械类别仅列出举例说明。因此为满足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要求,医院在使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时需进行进一步完善补充。
1.4 国标码《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国家财政部 提出的《固定资产分 类与代码 》(GB/ T14885-2010)于2011年1月发布,并于2011年5月开始实施,取代《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48851994)。按照国管局对各单位报送年度资产决算的要求,为增强绩效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成为各医院医疗设备进行资产决算上报工作的索引分类代码。
通过以上分析,对医院来说,探索一套适应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需要的医疗设备分类编码方案,并以国家管理部门发布的分类代码为蓝本,完成对应关联工作,满足医院统计及上报管理需要,是医院医疗设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基础[3,4]。但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鲜有单位完成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编码的多码对应工作, 多数单位仍采用人工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和上报[5]。
2 我院医疗设备分类编码方案
2.1 对照分析国家及行业标准分类代码
我院对国家及行业标准分类代码中医疗设备的一级分类进行了汇总,列出部分数据,见表1。经过对照分析发现, 各分类代码中医疗设备一级分类名称存在一些差异,或名称叫法不同,或附属设备及附件的分类不同,但不同国家标准分类代码间存在共通性,证实了医院可以探索出一套既能符合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发展需要,又能与国家标准分类代码相对应的医院标准分类代码的可行性。二级分类与一级分类情况类似,本文不再列出讨论。
2.2 建立医疗设备统一分类数据库
对医院医疗设备进行规范的分类与编码是开发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条件[6]。我院统一分类的依据是在财政部卫生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分类基础上,参考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并与卫生部68码及国标码相对应,编制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以此建立医疗设备标准分类数据库字典。
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建立原则 :1权威性 :遵从国家和行业标准,与国家及行业标准作关联对应;2一致性: 新出现的医疗设备品种,在分类及编码时应在其所属大类中增添新码,保持分类的一致性 ;3可操作性 :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能够简单明确地掌握标准分类字典,便于入库、 统计等实际操作。
以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字典中超声诊断仪为例,资产名称和资产编码为我院标准字典的名称和编码。资产编码共9位,其中21表示财务制度折旧分类中的专用设备,2103表示专用设备分类中的医用超声仪器,210301表示医用超声仪器分类中的超声诊断仪,后3位表示超声诊断仪分类下的标准分类名称流水号。资产编码210301001表示便携式超声波诊断仪,对应68码68231004便携式超声波诊断仪和国标码3220501超声诊断仪器,见表2。在使用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字典时,同一医疗设备即使有多个不同名称,都需要与标准字典中的资产名称作对应。管理人员在录入系统时,只需与字典中的资产名称作对应,系统可自动与其他国家标准分类代码一一对应,进而可以自动完成以任一分类代码为索引的统计分析工作,便于医院与上下级单位及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综合查询及统计分析[7]。管理需要,有效促进医疗设备管理高效运行。今后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新型医疗设备不断增多,还需对本数据库进行持续动态修订和增补。
规范的医院医疗设备编码管理有助于轻松提取相关管理数据,掌握医院医疗设备分布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开创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医院内医疗设备需以医疗设备分类数据库字典为后台支撑,
医疗设备分类与编码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录入、查询和统计。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字典在系统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医疗设备品名繁多一物多名的问题,避免名称不规范影响统计查询及数据交换。
我院通过统一分类与编码,规范了资产编码的规程, 成为操作性强的有效管理模式,实现对固定资产的规范化、 动态化管理,解决了长期以来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难点和弊端。
3 总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