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编码(精选8篇)
分类与编码 篇1
0 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普遍采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来存储、管理、使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产生的数据,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己经成为企业运营的核心支撑平台,如DSS(决策支持系统)、EI S(主管信息系统)、CI MS(计算机集成系统)、ERP(企业资源规划)等。然而,各种信息资源可能在地理上分布在世界各地,随时间动态地变化,而涉及相应的应用系统之间缺乏关联,信息编码不唯一,往往形成了企业内部一个个“信息孤岛”,这已成为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因此,如何将分散、孤立的各种信息资源数据变成网络化共享的信息资源数据,将众多“孤岛式”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畅通和共享,是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形成“信息孤岛”的原因很多,有硬件、软件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上的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资源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尤其是在应用系统软件的设计上对一些需统一的公共数据项的设计和编码基本是各自独立,系统之间互不兼容,增加了信息交换的难度,从而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因此,迫切需要将企业网络各个结点上的独立信息资源集成为一个整体,通过网络互连、数据共享和应用程序共享,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以满足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反映到技术层面上,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信息分类与编码。
1 信息分类与编码概述
信息分类与编码(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是根据信息内容或特征,将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并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也是合理地将信息对象数字化、符号化的过程。信息分类、编码的目的是促进各个异构数据源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从而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整个应用系统的性能。企业级信息分类编码是在企业信息系统环境下,统一对整个企业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而这种统一目标不是单一的,更多的是多个目标的综合。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只有当企业基础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和编码,将其合理有序地存入计算机,才能快速、有效地对它们进行存储、管理、检索分析、输出和交换。信息分类编码已经成为企业基础数据标准化建设与基础数据库数据组织、存储、管理和交换的共同基础,也是实现数据共享与互操作的必然。
信息分类与编码是标准化的一个领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已经成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工业社会中,信息分类与编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正如美国新兴管理学的开创者莫里斯L·库克(MorrisL·Cooker)所说:“只有当我们学会了分类和编码,做好简化和标准化工作,才会出现任何真正的科学的管理”。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要,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最基础的标准。
1.1 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原则
(1)信息分类与分类原则
信息分类应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形成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如设备分类: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其他设备等。
信息分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信息代码是否规范和标准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因此,信息分类应遵循系统性、实用性、可扩展性、兼容性、综合实用性等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企业信息资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交叉,因此信息资源分类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即在满足学科领域相对独立的基础上,以数据属性一致性为基本内容,简化分类体系,减少信息冗余,优化分类结构。
(2)实用性原则(可操作性):信息资源分类的终点是有相同属性的数据集,也是用户的最终应用层。因此在信息分类的终点处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使最后的分类体系既能满足用户对信息使用的简洁易懂需求,也有利于信息提供者设计和编制代码集。
(3)可扩展性原则:考虑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内容会随着时间推移、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因此信息分类体系应具有充分的可扩展性。
(4)兼容性原则:信息分类应与相关标准(包括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协调一致,满足系统间的信息交换的要求。
(5)综合实用性:分类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将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达到系统最优。即在满足系统总任务和总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系统内部和相关单位的实际需要。
(2)信息编码与编码原则
信息编码是将某一类信息赋予一定的符号。
信息代码结构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运行性能,因此,信息编码应遵循唯一性、扩充性、简明性、合理性、适用性、规范性、完整性、不可重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1)唯一性: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
(2)扩充性:必须留有备用代码,允许新数据的加入。
(3)简明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短明确,占有最少的字符量,以便节省机器存储空间。
(4)合理性:代码结构应与分类系统相适应。
(5)适用性:代码应尽可能反映编码对象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相关应用领域,支持系统集成。
(6)规范性:同一层级代码的类型、结构以及代码的编写格式必须统一。
(7)完整性:所设计的代码必须是完整,不足位数要进行补位。
(8)不可重用性:出现人事、机构、物资等编码对象发生变动时,其代码要保留,但不得再分配给其他人员、机构等编码对象使用(即一个代码给一个对象,任何情况下,不得再给另一个对象使用)。
(9)可操作性:代码应尽可能方便事务员和操作员的工作,减少机器处理时间。
1.2 信息分类与编码的作用
信息分类与编码是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各信息系统之间信息一致性传输交换的基石,是实现信息系统共享和系统之间互操作的前提和基础。
总结信息分类与编码的作用,可归结为如下:
(1)提高系统间信息沟通的效率,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通过信息分类与编码,有利于简化信息的采集工作。由于有统一的信息采集语言,综合信息便可直接取自相应的信息系统,系统内所需的通用信息可由主管部门采集,提供相关的部门单位使用,使原始信息保持一致,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各部门各类分散的信息,又简化了信息的采集过程;其次,通过统一信息的表示法,可以减少数据变换、转移所需的成本和时间;第三,通过信息分类编码,提高了信息的有序化程度,降低数据的冗余度,从而提高信息的存贮效率。
(2)减少信息的重复录入,减少无用的工时投入
信息分类与编码形成标准统一,最大程度地消除因对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不一致所造成的误解和分歧;减少一名多物、一物多名,对同一名称的分类和描述的不同,以及同一信息内容具有不同代码等现象;做到事物或概念的名称和术语统一化、规范化;并确立代码与事物或概念之间的一一对应,以改善数据的准确性和相容性,消除定义的冗余和不一致现象。
(3)减少系统重复投资,避免专项的系统接口开发
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和基础是各信息系统之间传输和交换的信息语义具有一致性,即当使用一个代码或术语时,所指的是同一信息内容。这种一致性是建立在各信息系统对每一信息的名称、描述、分类和代码共同约定的基础上,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作为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统一语言,不仅为信息系统间资源共享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且还使各类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连、互操作成为可能,从而避免为数据交换与共享开发各系统接口。
(4)指导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
通过对构建完整的企业进行信息分类编码体系的建设,形成企业统一信息分类编码标准;通过建立企业级编码管理系统,能够动态管理企业信息编码,实现信息编码系统与应用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
2 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实施思路
2.1 总体思路
信息分类与编码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又是一项涉及到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实施信息分类与编码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信息系统的需求为基础,以实用为出发点,采取“统一规划,明确目标,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和多样化的手段。
在信息分类与编码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调查全企业信息资源情况,摸清各类信息的分布与处理流程。做出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统一规划,明确目标,确定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原则和方法,编制信息分类与编码的总体方案和指导性文件。
然后,在总体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各个层面和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的聪明才智,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分步实施分类与编码。对容易界定、容易分类与编码的信息,可采取原型化方法进行重点突破,让参与实施的业务人员看到实效,从而推动实施工作的稳步前进;对难于界定、不好定性分类的信息,要参照国际、国家、行业做法,适度考虑企业现有分类编码的使用情况,从信息采集、信息分类、信息编码三个阶段稳步推进。
2.2 具体实施步骤
信息分类与编码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涉及到全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层面,参与的人员较多,所以我们提出“统一思想、制定人员分工、编码对象的采集、信息流分析、信息分类、信息编码、建立编码管理系统以及处理原有编码”的具体步骤。
(1)统一思想:由于信息分类与编码涉及企业方方面面,所以企业内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信息化网络建设中信息分类与编码工作在新一代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实施信息分类编码的必要性,要求大家克服困难,协助实施人员做好每一项工作。
(2)制定人员分工: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应由项目组的管理人员进行把关,编码对象的采集、分类和具体的编码由I T人员协助业务人员具体去完成,编码结构应由业务人员协助I T人员去完成。
(3)编码对象的采集:可以进行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对象很多,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到底哪些是有用的,确实需要进行分类与编码,这需要我们对整个企业的所有业务系统进行梳理,对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把具有共性的信息抽取出来作为分类与编码的主要对象。
(4)信息流分析:在提取了编码对象后,我们要明确该编码对象在企业内部的产生、流动过程,分析各信息系统所关注该编码对象的特征属性。只有清晰的信息流动过程才能确定合理的编码结构,并明确编码的源头单位;只有分析了该编码对象的特征属性,才能确定编码结构中应该体现的核心特征。
(5)信息分类:信息分类就是根据信息内容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按分类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具体来说要根据现状调研收集到的信息特征来确定分类清单,然后进行分类论证,最后根据论证情况,还要修改分类方案,对不全的信息进行补充,最终完成信息分类过程。
(6)信息编码:信息编码就是按照编码原则和方法将编码对象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根据分类情况制定编码规则。
(7)建立编码管理系统:这个过程主要是开发一个软件,建立起代码系统。代码系统的建立是按照编码规则对编码对象进行编制代码的过程。而代码子系统的建立是依据信息分类编码体系来确定,一般来说一个类目就是一个子系统,而一个子项就对应着一条编码规则。
(8)原有编码的处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原有编码进行梳理、筛选、优化和统一。不能一票否认原有编码的不足,对暂时无需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编码可以保留不变,对需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编码采用对照表的形式转换,达到统一编码。这样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实施才能既见成效,又不影响现有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3 结束语
信息的分类与编码工作是实现信息表达、交换与共享以及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是企业系统集成的前提。而信息分类与编码又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涉及单位每个部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扫除一些业务部门的障碍,又要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智慧,一定要注重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新通,黄勇.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信息分类编码及运用模式[J].地理学报,2002,(57):11-17.
[2]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赵艳华.我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的实践[J].中国标准化,2001,(10):7-8.
[4]规划之源——信息资源规划(I RP)系列讲座之三[EB/OL].
[5]曾三明.信息分类与编码——信息化建设实施者的“补修课”[J].科技信息,2008,(7).
[6]李锡臣.强化信息分类与编码促进信息资源标准化[J].电力信息化,2007,(5).
[7]蔡建化.国防仓库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7.
[8]王丙义.分类与编码[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人防工程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研究 篇2
人防工程全寿命周期的信息量非常大,种类非常多,制定分类与编码标准是开展信息分类与代码化的重要途径。
信息分类编码由信息分类与信息编码两部分组成。信息分类是将具体信息划分类别,确定其归属,分类结果与分类的角度选取相关。例如人防工程可以按照类型、用途等进行不同划分。信息编码则是给分类后的信息条目赋予一个唯一代码,其目的是通过约定的代码表示具体信息,以方便计算机处理。在人防工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中,通过使用信息分类和编码,不仅可以实现对BIM信息的管理,也能实现对BIM信息的表示。
当前人防工程领域BIM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为实现工程的信息化表达、数字化管理,人防工程领域需要开展工程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标准编制工作。
1分类编码标准研究现状
参考国际已有的分类编码标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我国先后颁布了针对建筑产品的建筑产品分类和编码标准与用于清单预算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作为我国的建筑专业分类编码标准。这两个标准的现行标准分别是IG/T 151—2003建筑产品分类与编码标准与GB 50500—2013建筑工程清单计价。2011年,清华大学BIM课题组提出以ISO 12006—2施工工程信息的组织第2部分:信息分类框架为基础,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组织和建设模式,建立CBIMS分类编码标准———Sino Class。2012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标准院)非等效采用了Omni Class标准,开展《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编制工作,《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为我国建设工程领域设计阶段的通用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目前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尚未发布[1]。
2分类与编码基本原则
人防工程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标准是为规范人防工程信息模型的分类、编码,实现人防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交换、共享,推动人防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发展而制定的专用标准[2]。其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遵循和运用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目的在于将事物按照某些属性或特征区分,并依据相互间的关系将其组合起来。其包含信息分类和信息编码两部分内容。信息分类是将信息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起一定的信息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信息分类一般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兼容性、可扩展性、综合实用性”的基本原则。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信息编码是为某一类信息赋予特定代码。信息编码一般需要遵循“唯一性、稳定性、简单性、一贯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的基本原则。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英文字母法、数字法、暗示法、混合法。其中数字法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连续数字法、阶梯式数字法、区段数字法、国际十进制分类法等。
2)注重对国内外分类与编码体系和标准的参考与借鉴。人防工程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应当注重对国内外分类与编码体系和标准的借鉴与参考,以减小与现有标准之间的冲突。美国和加拿大共同开发的Om-ni Class标准作为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的一部分,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主要参考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组织制定的基础标准ISO 12006—2和ISO/PAS 12006—3,同时借鉴了Master Format标准、Uniformat标准及uni Classes标准。标准院编制的《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则是对Omni Class标准的非等效采用。
3)保持与国家标准的协调和衔接。人防工程与一般建设工程存在较多重叠内容,同时也存在部分一般建设工程所没有的特殊内容。目前GB/T 25529—2010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和《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为保证信息的交换,避免信息的冲突和遗漏,人防工程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应当保持与国家标准的协调和衔接,对于国家标准已经覆盖的内容不再定义,在使用时,直接引用国家标准内容。例如人防工程中的普通防火门不属于人防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范畴,直接引用《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定义。
4)体现人防工程应用特点。人防工程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应当体现人防工程应用特点,充分参考人防工程定额体系、RF J02—2013人民防空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RF J03—2015人民防空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等现行人防规范和标准。
3分类与编码方案
3.1分类方案
我国目前的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基本都采用线分类法,即将概念主次地分为若干层级,组织为一个树状结构。随着信息容量的增大以及复杂度的提高,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要求。表现出若干问题,如分类结构的弹性差,一经确定不易修改;不能满足多角度检索的要求;对具有多个性质的事物进行分类时比较困难[3]。
在此,人防工程信息模型分类采用面分法对建筑对象进行分类,即将建筑业相关概念与术语根据其本身固有的各种属性,分成彼此间互不依赖、互不相干的若干个面(面即观察事物的某个角度,反映事物某个方面的属性特征),分类对象在某一个面上被组织成一组类目。经过对分类对象的发掘、归纳之后,需要按照信息的类别,利用分类表来组织建筑信息分类的结果。将结果以一张总表,若干张子表的形式表现[4]。分类表与每个分类项的编码采用可扩展字符编码。
表1是基于《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的人防工程信息模型分类表。其中部分分类表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扩充人防工程内容,表81人防工程产品与表82人防工程特性需要独立编制,表90人防地理信息遵照GB/T 25529—2010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中有关规定扩展人防工程内容。
3.2编码方案
人防工程信息模型编码方案与《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征求意见稿)》保持一致,增加人防相关编码内容。编码采用全数字编码方式,编码长度不大于10位。
表2为人防工程产品表实例,编码81-01.10.10表示钢结构防护门,其中81为人防工程产品的分类表编码,01为人防防护设备的大类编码,10为防护门的中类编码,10为钢结构防护门的小类编码。
4结语
人防工程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是人防工程信息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编制人防工程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标准,可以指导和规范人防工程各阶段、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存储,为推进人防工程BIM应用标准化工作提供支撑。
摘要:通过对人防工程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研究,借鉴已有分类和编码标准编制经验和方法,提出人防工程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基本原则及方案,为编制人防工程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防工程,BIM,信息分类,编码方案
参考文献
[1]宋楠楠.基于Revit的BIM构件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李华良,杨绪坤,沈东升,等.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研究[J].铁路技术创新,2015(3):17-20.
[3]侯永春.建设项目集成化信息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3.
煤矿地测图例符号分类编码 篇3
编码是将事物或概念(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易于人和计算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
编码的过程是信息分类和标识的过程,科学的分类是根据编码对象的特征或属性,将信息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区分和归类,并排序生成唯一标识,以便管理和适用信息。
编码的直接产物是代码。
即表示特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序排列的符号,是计算机鉴别和查找信息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每一类别的信息都有一个唯一的代码。
编码应遵循唯一性、可扩性、简短性、稳定性、识别性、可操作性等原则。
上述原则中,有些原则彼此是相互冲突的,如:为了使一个编码结构具有一定的可扩性,就要留有足够的备用码,而留有足够的备用码,在一定程度上就要牺牲代码的简短性,如代码的`含义多,那么它的简短性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设计代码时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原则,以求最佳的结果。
组成编码的符号可以是字母或数字,编码有许多种排列方法,但为了满足绝大部分用户,必须考虑以下编码方案:①编码方案必须在逻辑上满足用户需要,并且找到一种办法处理。
②每一个编码必须唯一地表示它所代表的数据项。
③编码结构必须被多数用户理解和接受,它必须简单实用,意义明确.④为了减少人们对编码的混淆及错误理解,必须建立标准规范。
二、煤矿地测图例符号分类
根据矿图符号的制图特征及其所表示的地物与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将煤矿地测图例符号可分为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
1、点状符号
点状符号表示空间上的零维地物和地理现象。
点状符号图形比较规则、固定,不随其在地图上的具体定位位置变化而改变,在矿图上,点状符号都有确切的定位点和方向性。
点状符号根据定位、点个数分为单点符号和双点符号,单点符号只有一个定位点不具有方向性,双点符号具有一个定位点,另外一个点没有实际数值,只是用来表明该点符号具有方向性,在绘制符号时可以为该符号指定一个绘制方向。
2、线状符号
线状符号表示空间上的一维地物和地理现象。
线状符号的显著特点是有形或无形的空间定位基线。
线符号和点符号的区别在于线符号不具有定位点而是具有定位基线.定位基线是在绘制符号时用来定位线符号的绘制位置,同时带有宽度,以及偏移量等属性,用来控制绘制时符号的宽度以及与基线的偏移量等。
线状符号在矿图中常见的有:巷道、水仓、采空区边界、停采线、煤田边界、矿区边界、勘探区边界、井田边界、采区边界、可采边界、煤厚为零点边界、平稳表外储量边界、煤矿占地边界、地层界线、层位连线、璐头线、侧井、褶皱、断层、等高线、河流、铁路等等。
3、面状符号
面状符号表示空间上的二维地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
面状符号都有一个或多个有形或无形的封闭的边界线,为区别地物的性质和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数量、质量,面状符号常采用一定的充填方式,根据充填方式的不同,面状符号分布为以下三类:
(1)颜色充填面状符号: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分面状地物的性质和地理现象的二维分布的数量、质量。
(2)晕线充填面状符号:以多边形区域充填不同的线状符号来区分面状地物的性质和地理现象的二维分布的数量、质量。
根据晕线的充填方式,可进一步细分为荃本单晕线充填、基本双晕线充填、组合晕线充填三个子类。
(3)点状充填面状符号:以多边形区域充填不同的点状符号来区分面状地物的性质和地理现象的二维分布的数量、质量。
点状符号的充填有规则散列充填与不规则散列充填之分。
不规则散列充填实际上反映了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第二级的不均匀性,制图上宜采用区域细分,从而转化为规则散列充填方式。
面状符号在矿图中常见的有:风氧化带、柱状、储量注销区、报损区、地质损失区、丢煤区、积水区、采空区、塌陷区、滑坡区、植被、陷落柱、井下冒顶区、煤层发热区、弯窿、断层裂隙带、断层破碎带等等。
三、煤矿地测图例符号编码
由于煤矿地测图例符号编码是符号的唯一标识,为了能够方便图例符号的查找和共享,根据《煤矿地测图例》,并参考《煤田地质标准图例》,对煤矿地测图例符号信息进行分类编码.从直观与记忆方便角度,本文采取适用字母型和数字型相结合的代码,并且适用等长型的码位设计。
码位排列体现分类框架,按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等级序依次排列。
除了一级分类码用字母表示外,若其它某一分类的数目在10类以内,则用一位代码表示,采用的数字1-9依次表示,同理,类别数目在100以内,用两位代码01-99依次表示,类别数目在1000以内,用三位代码表001-999依次表示。
其中,一级分类码用一位字母表示,二级分类码用一位数字表示、三级分类码用三位数字表示和形态标识码用一位数字表示(0―点状;1一线状;2一面状)。
具有足够的可扩展型。
一级分类码由A-K共11个字母构成,如:A:基本地理;B:井下测量控制点;C:井巷工程;D:边界;E:地层;F:岩石;G:地质构造;H:勘探工程;I:水文地质;J:储量圈定与计算;K:其它符号。
结语
以上本文笔者对煤矿地测图例符号分类编码进行了粗略探讨,由于受时间及水平的限制,还有许多内容没涉及到,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不断努力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植婷,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综述.高新技术标准化., 4(4)
[2]刘若梅,蒋景晚,地理信息的分类原则与方法研究.测绘科学.2004. 29
分类与编码 篇4
客观、明确的信息是计算机建立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在其中进行交换的先决条件。而对各类信息概念的正确理解则需要依赖于信息分类;对各类信息作出一致认可的表示需要依赖于信息编码。
在信息分类编码领域, 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
在信息系统中, 数据是用字符 (通常为数字或字母) 、算术符号以及描述来表示, 这些表现形式应该对其所涉及的每一个数据都有一个明确稳定的含义, 从而达到处理与交流的目的。
信息要被不同用户组或应用系统所共享, 就必须有一致认可的定义, 举例来说, 要有概念的语义含义 (内涵) 、概念的全部实例 (外延) 以及一致认可的表示法。
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 首先要靠信息分类编码把信息用计算机所能识别和接受的符号来表示。一般来说, 总是先对信息进行分类, 然后再根据分类结果对信息进行编码。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起着为信息的传输和交换提供统一语言的作用。如果信息分类编码忽视标准化, 同类信息之间就缺乏可比性, 相关数据库无法连通, 形成多个彼此孤立的封闭系统, 如同一个个信息孤岛, 各信息系统之间信息无法交换。
在工业社会中, 信息分类编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信息分类编码及其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同理, 企业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 信息分类编码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要建立信息系统, 首要的问题就是信息分类编码。信息分类编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分类编码及其标准化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信息分类编码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专门学科和独立的工作领域。
国际及我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现状
早在20世纪40年代, 许多国家、国际组织以及贸易机构就陆续开展产品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 如美国、前苏联、日本、罗马尼亚、联合国统计署、欧洲共同体组织、国际关税合作理事会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产品分类编码方面的国家标准、国际通用目录或协调目录。
20世纪50年代, 我国的产品分类编码工作处于初始阶段, 在工业、农业、商业、统计等各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适宜本部门使用的产品 (商品) 分类目录, 这些目录的特点是内容不全面, 产品 (商品) 名称不统一, 形成了各自独立、分散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制定了第一部较系统、较全面的《全国工农业产品 (商品) 分类与代码》 (GB/T 7635-1987) 国家标准, 它的发布实施结束了我国产品分类编码工作各自独立、分散的格局, 谱写了我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历史的光辉一页。历经20年的历程, 我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从单一标准发展到系列标准、体系标准, 从一个研究领域发展到多个领域, 从基础标准向高新技术领域拓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制定了200余项信息分类编码国家标准, 同时, 各部门根据本行业的需要, 也制定了600余项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的行业标准。这些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我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同时, 人们对信息分类编码的作用和复杂性认识也不够。
首饰行业标准化及其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现状
首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以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 我国首饰行业具有传统工艺的特点。随着首饰行业工艺技术日新月异, 传统工艺焕发青春,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发展迅速。我国加入WTO后, 珠宝首饰是率先向国际市场开放的产业之一。近二十年来, 我国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行业产值从1亿元发展到近1 000亿元, 从业人员从2万人发展到200万人, 首饰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正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中国老百姓的第3大消费热点。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加工和消费中心, 也将成为全球的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贸易中心之一。
首饰标准化工作伴随首饰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前期大致经历了经验总结型标准和实物质量型标准两个阶段。经验总结型标准是将众多首饰艺人操作实践中带有共性的最基本的约定成俗的东西加以整理, 作为生产中需要共同遵守的条文, 它是首饰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起步阶段。实物质量型标准是对首饰的质量指标进行细化, 以评分来评价首饰产品的质量状况, 较直观地反映首饰产品的质量状况, 这一方法逐步成为不少企业的产品标准, 成为首饰生产企业的质量检验标准, 对提高首饰质量管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首个首饰行业国家标准GB/T 9288-1988《首饰含金量分析方法》发布, 翻开了首饰行业标准化进程的第一页。
20年来, 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标准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标准化工作发展迅速。20多年来, 我国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标准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覆盖面逐渐增大,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标准的制定工作从最初的单纯引进吸收, 到引进吸收与独立研究相结合。20多年来, 我国首饰标准化进程居于世界前列。据统计, 目前已制定相关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达50余项。
其中, 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行业分类与编码标准为数不多, 难以满足珠宝玉石及贵金属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首个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行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GB/T 25071-2011《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于2010年发布, 次年与GB/T 25071唯一配套性、应用性地方标准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139-2010《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分类与代码》发布。该标准保持了与GB/T 25071-2010《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的衔接和一致, 同时从实际需要出发, 增加了镶嵌首饰制作工艺和宝石排列方式等的分类与代码, 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139-2011《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分类与代码》分析
标准共含10章内容, 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材料分类与代码、首饰品种分类与代码、优化处理方式分类与代码、特殊光学效应分类与代码、镶嵌制作工艺分类与代码、镶嵌宝石排列方式分类与代码。
标准根据GB/T 20001.3-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和GB/T 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对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
标准将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分为材料、首饰品种、优化处理方式、特殊光学效应、镶嵌制作工艺、镶嵌宝石形状和排列6方面。分别对这6方面的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材料主要包含贵金属、珠宝玉石两种。贵金属按纯度进行分类, 依据GB 11887-2008《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 划分为中类、小类;珠宝玉石按名称进行分类, 依据GB/T 16552-2010《珠宝玉石名称》, 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材料分类与代码按《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 (GB/T 25071-2010) 执行。
为了与首饰行业相关分类代码标准相协调, 首饰品种代码的第1位用特征码“3”表示, 材料、首饰品种分类与代码按GB/T 25071-2010《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实施。
优化处理方式、特殊光学效应均针对珠宝玉石而言。材料、首饰品种、珠宝玉石的优化处理方式、镶嵌制作工艺均采用层级分类, 代码均采用数字代码的层次码。
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行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研究
1.信息分类
根据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行业自身特点, 在对GB/T 25071-2010《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与DB35/T 1139-2011《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分类与代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首饰行业信息分类依据和采用的分类方法。
首饰行业信息可以按材料、品种、制作工艺、珠宝玉石的优化处理、珠宝玉石的特殊光学效应、镶嵌宝石排列方式等分类依据进行分类, 分类框架图如图1所示。根据图1, 对材料、品种、制作工艺、珠宝玉石的优化处理等内容进行分类, 均可按属性的相同, 形成各种不同的类目, 采用层级分类法 (又称线分类法) 。层级分类法是将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类目, 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
根据GB/T 25071-2010《珠宝玉石及贵金属产品分类与代码》, 材料划分为贵金属及其合金、天然宝石、天然玉石、天然有机宝石、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拼合宝石、再造宝石8大类。品种划分为原材料、半成品、成品3大类。根据DB35/T 1139-2011《贵金属镶嵌首饰信息分类与代码》, 珠宝玉石的优化处理划分为优化、处理两大类, 制作工艺划分为爪镶、包镶、迫镶、钉镶、窝镶、无边镶、组合镶、插镶、错嵌、蜡镶10大类。
2.信息编码
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信息编码应遵循唯一性、可扩充性、规范性原则。
(1) 唯一性原则
在一个分类代码中, 每一个编码对象仅有一个代码, 一个代码只唯一表示一个编码对象。
(2) 可扩充性原则
代码留有适当的后备容量, 以便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
(3) 规范性原则
代码的类型、代码的结构以及代码的编写格式均依据GB/T 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的规定。
层次码常用于层级分类体系, 它是按分类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的一种代码。编码时, 将代码分成若干层级, 并与分类对象的分类层级相对应。代码自左至右表示的层级由高至低, 代码的左端为最高位层级代码, 右端为最低位层级代码。每个层级的代码可采用顺序码或系列顺序码。
探讨医疗耗材的分类及编码 篇5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用耗材已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保健、康复等领域,成为医疗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用耗材种类繁多,新的品种层出不穷,这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以往的工作中,运用人工建立账本的办法工作量大,不便于管理,不能及时掌握医用耗材动态变化。因此,急切需要运用信息数字化的办法来改善和提高对医用耗材的管理。为了规范医用耗材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耗材数据的动态管理,使医用耗材工作流程各环节能快速有序进行,各家医院都纷纷开发了医用耗材管理信息系统。我处以在全院推广HERP系统为契机,根据医院自身特点,参照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指导的分类标准和方法,结合日常的工作经验,对我院在用的医用耗材进行了重新分类和编码。
1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国家许多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制订了各自的物资分类和代码标准,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状态,其中涉及到医疗器械分类标准和方法的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WS/T118-1999”。该版分类与代码于1999年1月2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1999年7月1日实施,并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该分类标准从医院的角度出发,基本涵盖了医院在用耗材和设备,且已分类到三级,但1999年后新增的医用耗材无法归类。包括2004年作了一些修改增补,但还是满足不了实际要求。
(2)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专用仪器设备目录与代码(试用)》。该代码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于1996年颁发,参照国家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有关规定及各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特点研制而成。该目录与代码中将专用仪器设备分十大类。由于该分类目录及代码涉及面广,同时又只针对固定资产,因此不适合作为医用耗材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该分类目录制定的依据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医疗器械分类规则》,该分类规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标准处制定。由于其采用边注册边分类的方法,凡是有注册登记的医疗器械均有分类,所以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为大多数医院所采用。
2 现用分类标准和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现阶段国家没有足够具体的统一分类标准和方法指导目录提供给医院使用,各家医院大都根据自己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分类,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经验型分类。此类多数是中小型医院,由主管人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进行简单分类,方便耗材的发放登记使用。缺点是分类没有科学的标准和方法依据,随意性大。
二是厂家标准型分类。此类分类由厂家按照自己内部的分类目录提供给医院,医院主管人员完全按照厂家的目录进行分类。缺点是由于各家厂家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也没有统一,同一个产品各家厂商的名称和叫法都不同,造成医院分类重复和错误。
三是注册证型分类。此类分类完全按照国家药监局和地方药监局所发放的注册证的名称进行分类。由于国家药监局和地方药监局产品注册名称有的是按整套系列产品注册,有的是按厂家申报的名称注册,也没有解决同一个产品多种名称的问题,甚至有的注册证连规格型号都没有,造成医院分类重复和错误[1]。
四是科学标准型分类。此类方法即由医院主管人员参照国家药监局的分类目录,将所有产品的注册名称集中起来,加上个人的工作经验和临床医生对耗材的通用叫法,以及厂家对该产品的生产品名,将所有产品重新进行二次分类编码[2]。所有产品均按标准名称,通用名称,注册证名称三种方式进行分类编码,即同一个产品的标准名称必须唯一,标准名称、通用名称和注册证名称可以相同,这样就解决了一物多名的问题[3]。
在实际应用中,各医院还会在国家分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医院的特点,本着方便临床使用和患者就诊的原则,制定自己的耗材分类,一般有:根据耗材的价值和人体介入程度分为高值耗材和一般性耗材;根据是否可重复使用分为一次性耗材和非一次性耗材……,而很多时候各种分类方法并不是彼此独立,而是有着很多交集,这种灵活的分类使用方法也是临床工作的客观需求。总之,各种分类方法都是为了能够对耗材进行更加规范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3 我院的分类及编码方式
目前我院在用的医用耗材各种规格型号达10000余种,为了加强科学化管理,利用医院推广HERP系统的机会,我处对医用耗材进行了重新编码和分类,在重新编码分类过程中我处组织了采购及库房等相关人员进行了多次集中讨论,研究了由卫生部颁布的《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专用仪器设备目录与代码(试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医保医用耗材目录,省、市两级医用耗材招标目录等。同时结合采购和库房的日常工作经验,确定了采用传统按级分类编码方式,自顶向下一层层的加载信息,每一级代码代表不同的类型信息,如xx-xxx-xxxx-xxxx形式的分类码即是这种分类的代表。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每个品种对应于不同的编码,一目了然。具体耗材编码规则如表1所示。
第一位数代表耗材,以区别于后勤物资。
第二位数代表医院财务分类要求,如“1”代表低值耗材,“2”代表卫生材料,“3”代表其他材料。
第三位数代表耗材分类,如“1”代表放射,“2”代表检验试剂,“3”代表骨科耗材等。
第四、五位代表耗材分类下的亚分类,如:在骨科耗材中,“01”代表骨块,“02”代表创伤,“03”代表脊柱等。
第六、七、八代表耗材名称。如在骨科耗材中,属于骨块下面的有“人工替代骨”、“同种异体骨钉”、“同种异体骨段”、“同种异体骨粉”等,我们可为其编号为“001”、“002”、“003”、“004”。为了便于同医院的HIS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接,我处对耗材名称也进行了规范,主要是以医保系统内的名称为标准,如果不在医保系统内,参照医疗器械注册证命名,同时我们将耗材的别名和标准名做了关联以方便查找,编码中允许有别名,别名与正名占同一码位。别名包括习惯用名、商品名、专利名称、代号和其它非法定名称。
第九、十位代表耗材的规格和方法,如对同一种耗材有不同的规格进行数字排序编号,如骨块有三种规格,分别为3.5mm*4.8mm(10cc),3.5mm*4.8mm(20cc),3.5mm*4.8mm(5cc),对其进行编号,分别为“01”、“02”、“03”。
第十一位代表耗材的商品名称,旨在区分同一耗材由不同厂家生产。
第十二位代表耗材的质量层次,如:国产为“1”,进口为“2”,中外合资位“3”。
第十三位代表计量,如“0”表示无需检测,“1”代表需半年检测一次,“2”代表一年检测一次等。
第十四位代表高值、低耗分类,“0”代表低耗,“1”代表一般材料,“3”代表高值。
第十五位代表是否收费以及是否在医保范围,如:“0”代表不可收费,“1”代表可收费但不在医保范围,“2”代表可收费且在医保范围。
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医用耗材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医用耗材名称及分类的不规范,给医院医用耗材管理、招标采购、卫生行政管理、查询统计、统一定价、财会走账等带来不便,临床使用医用耗材名称规范化工作迫在眉睫。鉴于医用耗材分类的复杂性,建议由卫生部和药监局牵头:①在卫生系统内部尽快形成公认的编码标准;②联合相关单位成立医用耗材分类编码的专业组织;③最后形成行业标准及完成条形码、射频等技术实现。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医用耗材分类的标准方法,对医院医用耗材的分类标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本院的自身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关键词:医疗耗材,分类标准,编码
参考文献
[1]李雷,李柏林,骆汉生,等.医用耗材多维分类管理的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4):66-67.
[2]王敏,葛毅,邓厚斌,等.关于医院医用耗材分类的标准和方法[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3):68-69.
[3]钟建华,叶海荣.医用卫生材料的分类编码管理探讨[J].医疗装备,2006,19(3):31-32.
[4]尹翔.医用高值耗材管理模式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8):94-95.
[5]于春华,于京杰.医用耗材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2):87-88.
[6]邓雅娟.医院植入物管理与不良事件监测[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2):64-65.
[7]梁萍.医疗耗材的合理保管和“零库存”保管[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3):80-81.
[8]张苓,景肖玲.手术室医用高值耗材的管理探讨[J].护理研究,2010(6):63-64.
[9]丁桂萍,贾玲昌,仇国丽.对植入性医用耗材采购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08(6):23-25.
[10]汤志卫.做好医用耗材准入管理工作[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4):29-30.
[11]雷燕.医用耗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22):214-215.
解析医用耗材的常用分类编码 篇6
关键词:医用耗材,分类,编码
1 医用耗材编码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医用耗材是指医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经一次使用价值即转化为费用的物资。目前, 医用耗材占医院成本支出的比例逐渐升高, 据国外医疗机构的统计, 发达国家的药品与医用耗材的使用比例为1∶1, 因此医疗机构对医用耗材的使用与管理也日益加强。近几年来出台了许多医用耗材的管理规定, 对医用耗材从生产、流通、购置、存储、发放、使用、计费等整个生命周期加以监控。由于医用耗材种类繁多, 管理的信息量大, 传统的纸张式记帐远不能满足管理的要求。近年来, 计算机数据库设计技术在医用耗材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医用耗材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医用耗材编码是对医用耗材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会涉及到有多种形式的医用耗材编码, 这些编码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制定, 从不同的角度对医用耗材进行规范, 彼此间既有关联又有所侧重。作为医用耗材的管理者, 弄懂它们的含义和用途有助于更好地对医用耗材进行科学管理。
2 常用的医用耗材编码的含义
以上海市的医疗机构为例, 常用的医用耗材编码可分为以下几种:根据产品的性质分 (1) 注册证号, (2) 高值医用耗材条形码。从使用和收费方式分 (1) 收费编码, (2) 医保编码;从库房帐目管理角度分产品帐目编码;由于管理的出发点不同, 每种编码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含义。
2.1 注册证号的编排方式及含义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0年4月5日发布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规定,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注册。凡在中国境内销售、使用的医疗器械产品均应按本办法的规定申报注册, 未经核准注册的医疗器械, 不得销售使用[1]。
注册号的编排方式为:X1食药监械 (X2) 字第XXXX3第X4XX5XXXX6号。
其中:
X1-注册机构所在地的简称。境内三类、境外及港、澳、台地区医疗器械为“国”字;境内二类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境内一类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加所在区的市级行政区域的简称。
X2-注册形式。“准”指境内, “进”指境外, “许”指港澳台。
XXXX3-注册年份。
X4-产品管理类别。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 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 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XX5-产品品种编码。根据卫生部行业标准, 医疗器械的物资分类划分的大类编码为68。这里给出的是医疗器械的中类代码, 可查询国家药品监督局发布的医疗器械产品目录。
XXXX6-注册流水号。
通过解读产品的注册证号, 可以明确产品的来源、管理的级别、目前是否允许销售以及所属的类别, 是把控医用耗材合法性的基本依据, 对医用耗材管理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需要注意的是, 产品的注册证号与产品是一对多的关系, 通常属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产品具有相同的注册证号。由于注册证只有四年有效期, 因而产品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注册证号。
2.2 高值耗材条形码的含义
高值医用耗材, 因其占医疗成本大且使用风险高, 成为医用耗材管理的重点。对高值医用耗材, 特别是植入性耗材, 进行追溯管理是保障医疗使用安全的有效手段。高值医用耗材从进入医院到最终完成临床使用, 整个过程必须纳入到医院管理体系。这样包含医疗管理的产品条码唯一性就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首先, 产品条码唯一性, 使医院高值医用耗材个体管理方式的推广普及成为可能;其次, 促进追溯管理向更深层次跟进, 如对于配置灵活的植入物系统, 为系统组件的可追溯性提供必要条件[2];最后, 为高值医用耗材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建立一种更为高效的沟通方式。
通过对医用耗材行业的长期了解, 上海市制定的对植入物的条形码即EAN/UCC·128条码和HIBC条码, 实现了初步对医用耗材条形码规范的统一, 使上海对植入物的自动化识别录入技术的推广获得了全面的成功[3]。上海市红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条形码自动识别解析系统 (由专用条形码扫描枪和解析程序组成) , 实现了对条形码信息的准确转换。植入物条形码包括主条码和次条码。在扫描主条码时可自动解析出厂商、产品信息 (产品名称、规格型号) 和供应商;扫描次条码可解析出生产日期、有效期/灭菌日期、序列号或批号。为保证追溯可从产品的源头开始, 产品的条形码由生产厂家提供。
目前纳入条形码管理的产品仅为植入类产品, 如骨科植入物、眼科植入物及心脏植入物等。追溯系统通过与医院HIS系统接口, 将病人信息与产品信息关联。因为植入产品只追溯到产品批号, 所以同一批次的产品具有相同的条形码, 它不具备唯一性。通过产品的条形码可以对病人使用的内植入物进行全程追溯, 做到每个耗材都能向上追溯到生产厂商、向下追溯到患者个体, 可对全过程进行一对一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跟踪。同时可以完成厂商资质的审查、高值耗材注册证信息管理, 提供各种证件有效期提醒, 供应商评估, 科以及室使用耗材情况评估等综合查询功能, 为成本核算打下基础[4]。
2.3 一次性使用医用耗材的收费编码
2010年3月, 上海市物价局、卫生局、医疗保险局下发的《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收费标准》对可另收费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进行了规范, 其中明确了可以另收费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品种及编码。《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收费标准》对产品进行两级分类, 通常为八位, 格式为CXX1XX2XXX3。CXX1表示产品的大类。规定的六大类可收费的医用耗材分别为:C01-手术器械类;C02-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C03-各类介入器械;C04-医用材料及高分子生物材料;C05-口腔材料;C06-其他。
XX2为二级分类码, 由该《收费标准》给出。XXX3为医院自定义编码。收费编码仅适用可另收费的医用耗材, 其编码方式与注册号及条形码均无关联, 与产品关联到特定厂家的某种规格型号。
2.4 一次性使用医用材料医保编码
2010年11月,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医疗保险办公室下发的《沪人社医发 (2010) 60号》文件规定, 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医保结算的医疗服务设施、诊断治疗项目、仪器设备和医疗器材应获得医保结算编码, 同时下发医保允许收费的一次性材料库。
医保可单独收费材料是在《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的基础上, 对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使用的可收费的医用材料进行了细化, 一方面明确了具体的可收费的产品, 可对应到特定厂家的特定规格;另一方面明确了结算的方式 (医保是否支付) 。产品实行四级目录管理, 编码为15位, 格式为CXX1XX2XX3XX4XXXXXX5。C-代表一次性医用材料;XX1-一级目录。其中01为植入型器材, 02为手术器材, 03为其它;XX2-二级目录;XX3————三级目录。XX4-四级目录。XXXXXX6-流水号, 最后一位固定为“0”。
市医保办公室对一次性医用材料有自己的分类方式, 医保编码与收费编码之间无严格对应关系。一次性材料库中的字段内容还包括项目名称、注册证号、规格型号、计价单位和生产厂家等, 可以与注册证号进行对应。由于产品注册证号的不唯一, 也造成了一次性医用材料的医保编码的不唯一。
一次性医用材料的医保编码仅适用于医保准入的医用耗材, 而医疗机构还有许多其他医用耗材使用于本市参保人员以外的患者, 这些产品没有获得医保编码。
2.5 医用耗材帐目编码
医用耗材帐目编码适用于《库房物资管理系统》, 为产品的出入库记帐而设定, 由库房管理人员自行编制而成。程序通常允许自定义分级目录和每一级的字段长度。医用耗材产品帐目编码方式没有统一的规定, 往往受到库房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和分类习惯的影响。一般说来通常把医用耗材分二级目录管理, 分别对应医疗器械的中类和小类。定义各级的编码时, 可参照国家及行业标准为医疗器械制定分类编码, 例如一级目录按国家药品监督局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登记分类 (即注册证:SDA编号第6~7位编号) 原则设定, 为2位数字;二级目录按卫生部行业标准 (WS/T118-1999) 设立, 也为2位编码。小类下一般为产品的品名, 可自定位数。相同品名不同规格型号的医用耗材具有相同的帐目编码, 编码对产品不具备唯一性。
将帐目编码与国家及行业标准为医疗器械制定的分类编码保持一致, 有利于对医用耗材进行规范, 避免了因产品分类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 便于对医用耗材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3 现有各类编码方式的缺点和改进方向。
国家许多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制订了各自的物资分类和代码标准, 但没有统一的标准, 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状态, 各家医院大都根据自己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分类。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 给医用耗材的管理带了很大的不便,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编码不统一, 信息无法整合, 各部门信息不能共享, 无法支持全面的、统一的和标准化的管理和领导决策。
作为医疗器械的编码, 应当具有唯一性的特征。也就是说, 不管这个产品是单一组合, 还是多规格组合, 都能够用编码加以区分。另外, 二类以下医疗器械是省局审批, 各省局审批同样的医疗器械, 往往会产生产品注册证上的编号同号现象, 我们目前的管理水平, 不可能在流水号上加以区别[5]。有了唯一性的编码, 对医疗器械的追溯, 才具有可能性。
医用耗材只有使用具有唯一和统一的编码, 才能使监控和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有研究表明, 产品编码要做到唯一性, 需要包含以下所有信息:国别代码、企业名称代码、产品风险分类、产品中类分类代码、产品小类分类代码、产品品名代码和产品规格型号代码等。同时需要建立超级医用耗材基本信息库, 信息库中以具有唯一性的产品编码为索引码, 将各类其他的编码组合起来指向特定的产品。通过产品编码和其他各类编码的链接, 使得库房管理系统、收费系统、财务系统和追溯系统之间形成信息交流与共享。
参考文献
[1]蒋红兵, 万隆, 郭秀兰, 等.医疗器械采购证照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22 (6) :76-77.
[2]褚光华, 姚勇, 田桂凤.高值医用耗材产品条码可追溯性调查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4 (02) :88-89.
[3]徐海林.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9, 33 (2) :140-143.
[4]陈柱, 汤志卫, 王绍红.高值医用耗材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04) :10-12.
医院医疗设备分类编码管理探讨 篇7
医疗设备是开展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等医疗工作的重要工具,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是体现医疗机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具有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规格复杂、使用周期不等、 使用地点分散、盘点难度大等特点,对医院医疗设备高效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挑战。
由于医疗设备的供应商及供应时期不同,导致对医疗设备的注册证名称命名的不统一,从而产生同种设备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名称的现象,造成对设备进行统计分析时产生很大的障碍,乃至影响到数据准确性。现有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所使用的编码分类较粗,且多个归口管理,造成各套编码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编码将多个管理编码联系起来,影响统计分析和数据上报。为实现医院医疗设备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及上报,开展高效化和精细化管理,对医院医疗设备进行规范化分类,并进行统一编码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医疗设备分类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我国医疗器械的管理部门为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医疗器械管理司,其实行的医疗器械分类方法是分类规则指导下的目录分类制,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并存。《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将所有医疗器械分44大类,每一大类下再分为若干个小类,同一小类内的医疗器械管理级别并不总是一样,而且目录中每一小类内的医疗器械类别并不齐全, 只是用几种具体设备进行举例说明[1]。因此,其医疗器械分类并不完善。
1.2 卫生部行业标准分类代码(68码)
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WS/T 118-1999)对医疗器械进行了分类与编码,该分类从医院使用角度出发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医疗器械类别。但是其分类编码是1999年出版,10多年的新增产品没有增补,此外,其分类中存在一些重复和冲突[2]。2012年卫生部委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组织专家,依据WS/T 118-1999进行了分类与代码的修订, 对一些新增产品进行了增补,形成了《医学装备分类代码图册》,但未公开发布。
1.3 新《医院财务制度》折旧年限分类
2012年1月1日财政部、卫生部发布的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制度给出了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对医院固定资产按照不同折旧年限进行了分类,但是该分类每个目录下的医疗器械类别仅列出举例说明。因此为满足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要求,医院在使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时需进行进一步完善补充。
1.4 国标码《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国家财政部 提出的《固定资产分 类与代码 》(GB/ T14885-2010)于2011年1月发布,并于2011年5月开始实施,取代《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48851994)。按照国管局对各单位报送年度资产决算的要求,为增强绩效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成为各医院医疗设备进行资产决算上报工作的索引分类代码。
通过以上分析,对医院来说,探索一套适应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需要的医疗设备分类编码方案,并以国家管理部门发布的分类代码为蓝本,完成对应关联工作,满足医院统计及上报管理需要,是医院医疗设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基础[3,4]。但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鲜有单位完成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编码的多码对应工作, 多数单位仍采用人工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和上报[5]。
2 我院医疗设备分类编码方案
2.1 对照分析国家及行业标准分类代码
我院对国家及行业标准分类代码中医疗设备的一级分类进行了汇总,列出部分数据,见表1。经过对照分析发现, 各分类代码中医疗设备一级分类名称存在一些差异,或名称叫法不同,或附属设备及附件的分类不同,但不同国家标准分类代码间存在共通性,证实了医院可以探索出一套既能符合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发展需要,又能与国家标准分类代码相对应的医院标准分类代码的可行性。二级分类与一级分类情况类似,本文不再列出讨论。
2.2 建立医疗设备统一分类数据库
对医院医疗设备进行规范的分类与编码是开发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条件[6]。我院统一分类的依据是在财政部卫生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分类基础上,参考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并与卫生部68码及国标码相对应,编制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以此建立医疗设备标准分类数据库字典。
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建立原则 :1权威性 :遵从国家和行业标准,与国家及行业标准作关联对应;2一致性: 新出现的医疗设备品种,在分类及编码时应在其所属大类中增添新码,保持分类的一致性 ;3可操作性 :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能够简单明确地掌握标准分类字典,便于入库、 统计等实际操作。
以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字典中超声诊断仪为例,资产名称和资产编码为我院标准字典的名称和编码。资产编码共9位,其中21表示财务制度折旧分类中的专用设备,2103表示专用设备分类中的医用超声仪器,210301表示医用超声仪器分类中的超声诊断仪,后3位表示超声诊断仪分类下的标准分类名称流水号。资产编码210301001表示便携式超声波诊断仪,对应68码68231004便携式超声波诊断仪和国标码3220501超声诊断仪器,见表2。在使用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字典时,同一医疗设备即使有多个不同名称,都需要与标准字典中的资产名称作对应。管理人员在录入系统时,只需与字典中的资产名称作对应,系统可自动与其他国家标准分类代码一一对应,进而可以自动完成以任一分类代码为索引的统计分析工作,便于医院与上下级单位及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综合查询及统计分析[7]。管理需要,有效促进医疗设备管理高效运行。今后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新型医疗设备不断增多,还需对本数据库进行持续动态修订和增补。
规范的医院医疗设备编码管理有助于轻松提取相关管理数据,掌握医院医疗设备分布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开创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医院内医疗设备需以医疗设备分类数据库字典为后台支撑,
医疗设备分类与编码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录入、查询和统计。我院医疗设备标准分类字典在系统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医疗设备品名繁多一物多名的问题,避免名称不规范影响统计查询及数据交换。
我院通过统一分类与编码,规范了资产编码的规程, 成为操作性强的有效管理模式,实现对固定资产的规范化、 动态化管理,解决了长期以来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难点和弊端。
3 总结与讨论
基于拒识的误差编码车辆分类 篇8
在基于误差编码分类方法提出之后, 文献[9, 10]中对ECOC中编码与解码的设计进行了研究, Masulli和Valentini[11]又深入分析了影响ECOC分类器性能的因素, 此后Crammer和Singer等人[12]又提出采用连续码进行分类, 最近一种三元编码 (ternary code) [13]方法也被提出来解决分类问题, 这些方法大部分都围绕着如何设计编码矩阵来提高分类的准确率。
虽然ECOC可以提升分类的准确率, 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 ECOC与其他的分类模型类似都会产生错误的分类结果, 在某些情况下错误的分类样本会带来严重的风险代价, 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些信度不高的分类样本进行拒识, 然后对这些样本利用更强大的分类器或由人为对拒识样本进行分类来做进一步处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分类时间复杂度是不可避免的, 从而需要在分类可靠性和分类复杂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目前, 拒识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分类方法中。比如一些可靠性评估的方法被引入神经网络中, 此外也有将拒识的机制加入了支持向量机中。Chou[14]提出了最优分类规则的选择方法, 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ECOC分类中, 他认为如果每个待测样本的分类后验概率是已知的, 则可以通过其后验概率来实现拒识。
由于在误差编码分类过程中错误主要是由两类分类器产生的, 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内部拒识的误差编码分类方法。目的是在提高每一个两类分类器可靠性的基础上来达到总体可靠性提高的目的, 通过比较各分类器的验后概率和设定阈值, 以判断是否对相应编码位进行拒识, 最后利用投票机制得到分类结果。通过对大量样本进行测试, 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1 ECOC多类分类算法
误差编码分类 (ECOC) 应用到解决多类分类问题, 其思想是先定义样本的编码矩阵 (coding matrix) , 通过把编码矩阵把多类分类问题转换成二类分类问题来求解[3], 通过比较若干个两类分类器的输出和编码矩阵的距离来得到分类结果。ECOC不仅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码方法从而得到不同的分类器和决策函数, 而且具有一定的纠错功能, 它把每一个分类器看成一个信道, 如果某个分类器的结果有误, 认为在该信道上发生了错误,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仍然可以对其进行纠正。
定义L是的编码长度, N是类别的个数, 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N×L的编码矩阵C。如图1所示, N=4, L=5, 得到4×5的编码矩阵C, 其中hi∈{-1, +1}, (i=1, 2, …, L) 是编码矩阵中的第i列, 即第i个编码位, 每一列为一个两类分类器, 编码矩阵C定义了L个两类分类器;yj (j=1, 2, …, N) 为第j个类别。矩阵中黑色区域编码为-1, 白色区域编码为+1。把测试样本x输入到每一个两类分类器中, 可以得到一个输出向量O (x) , O (x) ={O1 (x) , O2 (x) , …, OL (x) }, 其中Oi (x) ∈{-1, +1}。通过比较输出向量和编码矩阵各码字之间的汉明距离HD (x, yj) 或欧氏距离ED (x, yj) , 即可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 (label) 。
2 拒识功能分类器
2.1 拒识原理
在现实的分类中, 有些样本的分类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可以通过计算这种不确定性即信度来估计样本的分类结果。低信度的样本则很容易被错分, 因此对这些信度不足的样本进行拒识, 以减小他们带来的风险代价。低信度的分类样本点是由于以下两种情况引起:; (1) 测试样本点在分类的边界附近, 如图2所示; (2) 测试样本点与训练样本集距离过远, 如图3所示。
Chow[14]提出了一种可取的拒识方法:在两类分类问题中, 如果最大的验后概率小于某一设定的阈值, 就对该样本进行拒识。如式 (1) 所示, 只有样本X属于Ci中的某一类的验后概率大于某一设定的阈值t时, 样本X才会得到其样本的分类结果;否则对该样本的分类结果拒识。
因此根据上述的拒识方法, Fumera[15]提出了基于拒识分类中识别率 (recognition rate) 、拒识率 (rejection rate) 和可靠性 (reliability) 三者的关系:识别率 (RR) =正确识别的图像数/总测试图像;拒识率 (ReR) =拒识的图像数/测试图像;可靠性 (RE) = (正确识别的图像数+拒识的图像数/测试图像;错误率 (ER) =100%-可靠性;可靠性 (RE) =识别率+拒识率。
2.2 内部拒识
在误差编码分类中, 每一个基本的两类分类器的结果直接影响了分类准确率;即如果能提升每一个两类分类器的准确率, 那么总体的分类准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外部拒识方法是在获得检测样本的编码后, 依据其与编码矩阵中各类别编码的距离大小来实现的拒识功能, 而内部拒识则是通过对验后概率把一些信度不高的编码位的结果进行拒识, 以减少对分类结果的影响。
首先介绍在ECOC框架下的拒识设计如图4所示, 假设每一个两类分类器的输出fh (x) ∈{-1, +1}, ψa和ψb分别是SVM的验后概率, 且满足ψa+ψb=1 (ψa∈[0, 1], ψb∈[0, 1]) 。ψa表示为检测样本属于+1类的概率, ψb示为检测样本属于-1类的概率。定义参数ψ来衡量分类的信度指标, ψ=ψa-ψb。如果ψ越大说明该编码位的识别结果的准确率越高, 相反如果ψ越小说明该编码位的识别结果可能靠近超平面的边界。设hi是指编码矩阵中第i位的分类器的输出的结果, tε是拒识阈值。根据式 (2) 可知, 当信度指标ψ小于设定的阈值时, 对该编码位进行拒识, 则编码为0;如果信度指标ψ大于设定的阈值, 该编码为的结果为分类器输出结果 (+1或者-1)
在解码过程中, 传统的拒识分类方法是计算样本输出向量与编码矩阵中各类编码的汉明距离。在内部拒识方法中, 由于每个分类器输出结果有三种 (+1、-1和拒识) , 如果对低信度输出的编码位标识为0, 其汉明距离仍然与错分的结果相同, 不能有效地区别该编码位是否为信度不高的编码位, 因此, 采取按位投票的方法来决定当前检测样本的分类结果。具体方法如下:
在测试阶段中, 假设选取编码长度为L, 通过libsvm工具包支持向量机对两类分类的验后概率ψa、ψb计算某一个编码位的信度指标ψ, 如果ψ大于某一设定的阈值时, 即该编码位的分类结果输出是-1 (+1) , 则把该编码位划分到对应-1 (+1) 的类别部分投一票, 否则给其它目标分类投一票;如果在识别过程中该编码位的信度指标ψ小于某一设定的阈值时, 即对该编码位进行拒识并将其分类结果输出是0, 该编码位所对应的类别都不进行投票。随着阈值的增加, 每一个编码位的拒识也会随之增大, 在投票过程中会存在某几类票数相同的情况, 因此对于票数相同的情况对该分类样本进行拒识, 通过内部拒识阈值的提高来达到总体的拒识。例如对于编码长度为5的编码矩阵, 如表1所示, 其中检测样本对应的第一个编码位输出为-1, 则对相应的1类、2类、3类投1票;检测样本对应的第而二个编码位因为拒识输出为0, 则对相应4类都不投票;在对五个编码位投票之后, 由于第2类的票数最多, 因此该待测样本属于第2类。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现通过道路高清照相机抓拍的车辆图像, 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卡车、公交车、面包车、小轿车、越野车。样本集的图像大小是512×680, 其中训练样本430个、测试样本270个。对图像采用HOG提取特征, 参数选择为:单元格 (cell) 为8×8个像素、块 (block) 的大小为2×2个单元格、梯度值空间分布 (bin) 为9。
有效的ECOC编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6]: (1) 编码矩阵的行之间不相关; (2) 编码矩阵的列之间不相关且不互补。因此对于K类分类问题, 编码长度L必须满足log2K
在本文中使用台湾林智仁教授的libsvm工具包, 支持向量机的参数选择默认参数, 拒识阈值tε为0.2, 对每一个分类编码位分别构造10个两类的SVM分类器。检测过程如图5所示, 待检测样本提取HOG特征后, 其输入到第一个分类编码位的两类分类器中, 通过工具包的预测函数可以得到两类分类的验后概率, 第一个编码位的信度指标ψ大于该设定的阈值, 则认为该分类器的输出可靠。再将样本的特征输入到第二个编码位的两类分类器中, 第二个编码位的信度指标ψ小于该设定的阈值, 则对该位的输出结果进行拒识。依次将特征输入到剩余的两类分类器中得到输出向量, 对得到的输出向量按照编码矩阵进行投票, 选取票数最多的作为该样本的分类结果输出。
根据实验中拒识的定义, 阈值范围取值是0~0.3。随着阈值增大, 每一个编码位的两类分类器拒识率也随之增多, 由于拒识导致编码位的减少, 在最后的投票过程中票数相同的分类结果的概率也会增大, 因此对这些票数相同的样本进行拒识后测试样本的错误率大大降低, 分类可靠性会相应增大, 如图6、图7所示。
图8表示的是不同阈值下各样本的识别率。加入拒识后, 各个类 (公交车、轿车、卡车、面包车、越野车) 的识别率都有所提高。在阈值为0时, 公交车的识别率和越野车的识别率分别是最高与最低的。随着拒识阈值的提高, 五类样本的识别率相应提高, 在阈值达到0.3时, 各类的识别率都超过98%。
如表3所示的在没有拒识 (阈值为0) 条件下的混淆矩阵。矩阵的对角线代表了分类正确率, 而非对角线元素代表错误率。通过比较混淆矩阵知, 在没有拒识条件的条件下, ECOC分类器的准确率是90.53% (5类正确率的平均值) 。
4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