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须关注学情(精选6篇)
语文教学须关注学情 篇1
高三备考是一场需要付出智慧与汗水的硬仗。语文应考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养成的, 也是能通过高三自主复习训练强化的。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深深认识到作为教师只有关注学生语文复习的起点、复习的状态、复习的结果 (课时的、阶段的) ,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与改进自身的教学, 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 养护学生的心理和灵性, 才能大幅度地提高高三语文复习成绩。
一.关注“学生所需”与“应考所需”的融合, 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是否认真听?是否关注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是否在思维上与教师保持同步?这些都是在上高三复习课时, 教师所应该关注的。实际上, 不是在一节课的每一时段上学生都能全神贯注, 也不是在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上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同时我们也看到, 经过了基础年级的语文学习与考试后, 有的学生对大部分语文知识点已经比较清楚, 上课很容易产生听不听都差不多的感觉, 学习不在状态。
在高三语文复习指导过程中, 我们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跟学生交流互动,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适时把握好“学生所需”这一基点;同时, 认真研究了新课标与教材、考纲与考题, 明确了“应考所需”, 将高考考什么和学生会什么融合起来, 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三语文复习效果也就显著提升了。
此外, 我们还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巧用幽默的语言, 适时变换教态, 活用松紧适度的教学环节, 创设新的教学情境, 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互动, 引领学生主动学思悟
美国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 他指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 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 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学生主动参与高三语文复习过程, 对复习内容会理解得更深刻, 掌握得更牢固, 记忆得更长久, 这样更利于提升复习的效益, 学生成绩也会更加理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如从提升学生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分析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出发, 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 批改学生学案, 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大多都发现了拟人手法, 但以动写静的手法却找不出来了;答题步骤存在内容缺失, 分析不到位的情况。然后, 我针对预习学案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选择学生的典型答案, 通过多媒体展示。3分钟小组交流讨论: (1) 给展示的答案判分, 并说明理由。 (2) 如果请你做答, 你如何修改完善展示的答案?我在小组间走动倾听, 遇到学生有疑难时, 指点一二。经过巡视, 我发现学生普遍没有分析出以动衬静的手法。究其原因,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准确, 以致不能分析清楚诗歌意象之间的关系, 判断不出准确的手法。我示意小组暂停讨论, 思考“这句写了什么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描写了山峰高峻。”我身边一个学生小声嘀咕:“明明写了山峰显露出来嘛!”我对在课堂讨论问题时敢于“插嘴”的学生非常喜欢。我请他说一下他的见解, 他说:“这句话不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峰的高峻, 还写出了山峰显露出来。”籍此, 我趁机问学生“这句诗所写的景是这两点吗?”学生议论纷纷。我让学生再次细读品悟, 想象一下当时诗人在何种情境下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1分钟后有学生举手说:“是山峰从云里显露出来, 不是山出来了, 而是云动了, 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动静”手法考查的相关知识点及学生熟悉的典型例句, 引导学生思考分辨其中的差别, 再让学生思考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统一意见后, 学生小组讨论修改答案。小组展示修改后的答案。展示高考标准答案, 学生对照, 进一步提升能力。师生共同总结做此类题的方法: (1) 读懂诗歌内容 (2) 籍由内容分析所用手法 (3) 注意答题步骤的完整: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人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最后, 2分钟时间认真思考, 或与同学、教师深入探讨。
变式训练显示, 学生对“动静”知识点的掌握很好。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是一个例子”, 那么学生主动学习、参与互动学习的内容就会真正成为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例子。
三.关注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和答题思路方法的总结, 建构答题思维模式
斯宾塞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 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我们在复习过程中, 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巩固强化方法规律, 构建答题模式, 提高答题的技巧。语文学习规律指语文学习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 是语文学习活动发生和发展所必然遵循的逻辑轨迹。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通过引领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和方法进行总结, 让学生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 对每个考查点都形成规范的答题思路, 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 让学生切实弄清每个专题的规律和方法, 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以“会做”“做透”为原则, 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 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 以期全面提高得分率。抓住试题的内在规律, 强化学生的规范答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答题时表述的准确性, 我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重复训练, 依照一般行文表达规律, 逐步完善答案, 形成思维模式, 进而形成合理的语言表达的“固化”, 使学生的答案向“标准答案”靠拢。
四.关注选用例题的“典型性”和“新鲜度”, 激活学生的复习兴趣
随着高三语文复习的深入, 全国各地各类复习资料纷至沓来。面对良莠不齐的复习材料, 我们用高考真题为标准, 体验高考、解读高考和熟悉高考, 实现与高考零距离接触;研读命题角度, 进而把握过去考过什么以及未来考什么的思路;从而建立对各种试题的基本认知, 培养对各类试题的感觉, 厘清各种题目的优劣。我们有选择地利用具有典型意义且新鲜的的题目, 不做简单费时的机械重复, 因为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 题不在多而在于精, 在于典型。
由于一些例题以前用过复习时再用, 学生觉得老面孔的例题和习题可做可不做, 或是题目太陈旧, 学生没有兴趣, 所以复习课准备时认真研究各种试题, 寻找新意, 把握动态, 适当选用一些有“新鲜度”的试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在备考中精选各地市模拟题中的新题, 比如, 有效的利用语言运用题这块试验田里的新题编制学案, 并结合社会热点对各类语用题型进行集中训练, 围绕社会关注的“中国梦”, 我设置各种练习题, 如扩展语句题, 情境描写题、图文转换题、新闻点评题、微博模写题等对学生强化训练,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关注,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当然, 要注意所选题目题型、内容的“时代气息”与语文复习备考的“契合度”。
五.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提升师生的和谐度
高考是智力的比拼, 更是情感、意志、心态等非智力因素的较量。高三复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辛的劳动, 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且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会穿插比较频繁的考试, 有考试就有得有失, 而学生很容易受考试的影响。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我在教学实践中, 用阅读写作评语与学生沟通, 让学生明白:状态是干出来的而非等出来的, 成功就是在别人不能坚持的时候坚持, 在自己不能坚持的时候咬牙坚持。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 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良好的习惯能帮助学生消除消极情绪, 排除自身与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 讲究单位时间的效率, 保证学习活动的持之以恒, 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亲其师, 信其道”绝不是一句空话, 尤其是在高三这一特殊时期。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 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指点迷津, 就显得尤为重要。多与学生交流, 利用一些成功突破自我的案例, 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 坚定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分析答题情况, 找出优点所在, 指出经过努力借助什么方法就能达到考查要求, 给学生一个可以企及的目标, 学生自然信心十足地努力学习。慢慢地师生关系在交流、了解、尊重的过程中自然就能配合默契、合作信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乐教善教, 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魅力;学生们也会乐于学习、全力以赴、积极参与, 自然是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我想, 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 更是能力与面对困难所应持有的态度。这应该就是我们语文的魅力所在。
总之, 在高三语文复习时, 我们研究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等, 真正做到了解学生, 师生和谐, 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方方面面, 因材施教, 使预设与生成更和谐地结合, 形成高质、高效的复习新路,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应试能力, 为每一个学生升入大学深造乃至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须关注学情 篇2
——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朱德莲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变化,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把教学重心落到学生身上是最重要的。对老师来说,要始终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及时调整,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于是,在开学初,我让八年级学生每人写一篇自己上一学年学习地理的总结,好的不好的地方都可以写,但必须写明学得好或学不好的原因。看了之后,感悟颇多,感觉收获不小,不但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问题,也使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找到了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帮助,现总结如下:
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我们农村中学,一些学生受家长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地理不重要,把地理划为副科,中考又不考,认为地理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玩,不以为然,搞得老师也没劲头,感觉自己的热情没有得到回应,课下就不用说了。我想可能是我的工作没做好,没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所以,下一届七年级一入 1
学,开学第一节课我就给学生讲解分析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说明学习地理不单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他们以后的发展,对他们终身有用。我还给他们举了一个实例: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私立学校代课,学校为了减少开支,没有配地理教师,没开地理课。会考前安排其他科老师念念课本,让学生勾勾画画,背背。一年后,一些学生凭借语数外成绩优秀,考入了重点中学,但他们都反映进了高中,地理课听不懂,高考又要考地理,他们非常着急,但为时已晚。学生听后表示惋惜,决心以后要好好学习地理课。很好地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为端正学习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新课程也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地理,侧重于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我们就要把这种理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给地理以足够的重视。
二是学生学习兴趣问题。一部分学生反映,对地理没兴趣,不想学,在众多的学科中,地理没有一席之地。时间全被其他学科占用了,用来学习地理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学过的内容记不住。再简单的知识,即使上课时老师讲过很多遍,但一考试还是不会。我分析其中老师的原因多些,可能在刚上这门课时,没有把地理全面介绍给学生,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在上本学期第一节课时,就全面准确地向学生介绍了地理这门课,密切联系 2
生活实际,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和看到的地理现象,例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阴晴雨雪的变化,唤起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离我们并不遥远,地理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并且告诉他们,世界大的很呢,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激起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多联系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落实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敏锐性。
三是学习方法问题。一部分学生反映自己也听了,笔记也记了,但一到考试就又忘了。这些学生也学了,但学习效果不好,学过的东西记不牢,这就应该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单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我给他们总结了几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逐步传授给他们。除了常规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方法外,我还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上听课时,要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构筑更大的知识结构。例如学到印度的气候时,就联系到亚洲的气候特点之典型的季风气候,《世界的降水》之世界的雨极——齐拉朋齐;学到高原山地气候时,就引用语文中学过的古诗《游庐山大林寺》;讲到地球的自转方向时,就引用物理中的相对运动,举大海中航船的例子等等。每遇到问题,就连问连答,层层设
问,新旧知识联系,刨根问底,顺藤摸瓜,使前后知识连接,融会贯通。
第二、充分利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重要的工具,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就是常用工具——地图册。会独立地运用地图这个基本的学习工具。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出来;会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事物和地理区域的方位、范围和基本环境状况;会通过地图上反映的地理事实数据,掌握地理事实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因果关系;会填绘简单的地图,反映地理事实的分布和联系概况。如学习地形就要会阅读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学习气候就要学会阅读和绘制等温线图、降水分布图等。总之,学什么知识,就学什么方法、练什么基本功。要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事实材料,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和发展趋向,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气候,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圈出来,把它落实在图上。形成图以后,容易在脑中形成印象。平时也可以动手绘制示意图,如:学到中东石油输出的路线,可以让学生在一张草稿纸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平时要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第三、上课时,要多动脑,动手。要动耳听,动脑思考,动手、动脑、用眼找相关的地理事物,动口说出自己的成果。手、眼、耳、口、脑齐上阵,或轮流上阵,效果较好。
第四、要有好的记忆方法。地理中有些地理名称、数字,不容易记,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谐音记,或者形象记忆。如学到地球的大小时,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可以利用谐音“庐山起义”来记。学中国行政区划,记各省轮廓,可以用形象记忆法,如湖北省像一顶警帽,陕西省像曲腿而跪的兵马俑,宁夏像草原上飞翔的鹰。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效果不错。
关注学情,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关注学情;师生互动;综合素质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各具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承认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树立自信,完善课堂教学结构,促使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一、在了解学情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的基本方向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充分关注学生情况,并对全部学生情况进行细致分析,考查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包括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特长、性格秉性、知识基础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制订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合理增减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使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数学技能,让优秀的学生探究一些深层次的开放性的题目,帮助他们提升数学思维品质。通过学情分析,为教师调整教学活动提供重要依据,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提问,直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达成情况,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程进行调整,使教学得以有效顺利的进行,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回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观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应,发扬成功的经验,摒弃失败的教训,反思教学过程,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科学、合理、生动,为以后的教学积累实践经验。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深入挖掘、研究教材内涵,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巧妙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走进数学世界,体味数学的神奇,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二、在关注学情的同时,优化课堂教学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师生互动
许多教育家一致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及时的改变和调整,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情感交流,学生的表情、动作等都是教师教学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反映,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为教学活动积累材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教师调整教学活动的参考,观察、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直接手段,教师用关切的眼神、爱抚的动作、询问的语言传递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合理优化教材结构,有层次地设计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与应用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用动作驱动思维,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运用直观操作,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例如,“圆形”教学,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圆形的物体,让学生举例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然后教师取出各种图形的卡片,让学生把圆形涂成鲜艳的红色,最后指导学生画圆,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涂一涂、画一画中,发展了操作技巧和语言能力,观察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例如,“三角形”的教学,教师播放金字塔、飞机、高楼、立交桥等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中的三角形,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其中的三角形,描述三角形的特点,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再让学生在纸上画三角形,指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通过看、说、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遵循学生特征,依据教育规律,紧扣教学内容,开展教学互动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循序渐进,师生共同探究,在互动中完成数学知识的认知。
2.创设情境,进行趣味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优化课堂结构,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走进奥妙无穷的数学世界。小学生充满童真,他们性格活泼,喜欢表达和展示,小学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情景化,学生融入趣味十足的情景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数字和图形顿时生动起来,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对学习充满极大的热情。例如,“百分数和折扣”教学,教师设计“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店员和顾客,店主打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面对五花八门的打折和赠送优惠券,顾客如何做一个精明小买家,教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百分数和折扣”知识进行计算,看看如何购买更合算,选择最佳购物策略,通过具体的情境,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教学,分数含义是教学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分数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利用视频创设有趣的情境:西天取经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四个妖怪合力抓住了善良的唐僧,为了分到较多的唐僧肉,四个妖怪吵得面红耳赤,狮面兽分得二分之一,牛头精分得四分之一,狮面兽无知地说:“是我使出妙计抓住唐僧,我功劳最大,为什么你分得的唐僧肉比我多,这样不公平,我不干。”“狮面兽和牛头精分得的唐僧肉哪个多,哪个少呢?”针对这个问题,课堂上展开了讨论,通过解答问题,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三、在分析学情基础上,延伸课堂
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作业设置要科学,立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尽量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课堂知识,同一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发展有差异,教师在作业设置时,要分出层次,要着眼于中等生,既要考虑学困生,又要兼顾优等生,作业设置体现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由被迫完成作业变成主动探究问题答案,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作业,分析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从侧面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布置分层作业,让学生把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加以运用,A层作业,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地面的面积,B层作业,让学生计算房间地面的面积和每块地板砖的面积,C层作业,让学生计算房间地面装修需要地板砖的数量。学困生、优秀生、一般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自信心增强,实现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的价值,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经验。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开放性、现实性、挑战性和拓展性,设计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力求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不知不觉中调动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数学学科特点,关注学情,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理解、领悟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武志强.小学数学教学构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2]孙伏龙.营造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0(30).
关注学生发展:从学情研究开始 篇4
一、关注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求
上海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前提是准确把握学情,读“懂”学生,把目光聚集于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真实期待,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第一,研究学生的知识、经验、方法等认知基础。深入研究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新起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性条件。我校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入学测试,通过答题的准确率、规范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通过学科面试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思维特点。我们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为教师开展即时的学情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学生登录系统参与测试,系统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我们推广使用“教学案”工具,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情即时地测试诊断,及时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经验及方法的变化情况。第二,发掘不同类型学生的潜力及特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与长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校举办一年一度的“学生个性特长展示月”活动,让学生张扬个性,展现特长;创建“机器人”“数学思维”创新实验室,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第三,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基于我校相对复杂的生源情况,教师根据不同标准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科学分类,以便进行针对性指导:一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两类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二是男生和女生在知识接受、方法领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如男生擅长数学几何等思辨性较强的学科的学习,女生擅长文科类学科的学习等,教师对男生和女生进行了区别对待;三是学生的思维类型与思维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引进德国思维测试量表以识别不同学生的思维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适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任何概念或问题或知识,都可以用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示,以便使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用某种可以认识的形式来理解它。”在他看来,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和富有活力的简便方式表达出来。基于对学生认知基础的把握,我校引导教师不断优化并整合教学内容,不任意拔高教学难度,不随意增加教学容量,促使教师教得“精”,让学生“学”得适量。在教研组活动中,我们以课程标准分析会与研讨会、教材研读“头脑风暴”、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教师深入解读学科课程标准,以章节为单位,界定内容属性,以目标分类学为指导,将课程目标细化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将每一个教学目标转化成具体、易操作、便检测的学习点(或测试点),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网格。各学科均系统梳理对应的学习点(或测试点),这成为了教师开展教学设计、布置作业练习、复习检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教材研读是优化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步骤,教师运用“庖丁解牛”的原理,厘清学科知识体系,了解教材编排的知识体系,找出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结构脉络、知识点呈现方式、练习辅助设置等进行深度解析,参阅、比较、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教材实施“二度开发”,甚至“三度开发”,建构最优的学科知识结构,形成最适合的教学方案。
三、运用新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我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利条件,引导教师自主研发“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在数字化环境下“试水”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字化学习平台集合了初中各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典型错误,有利于学生开展自我诊断与自主学习。学生登录数字化学习平台,自主参与初始测试,若测试出现障碍,“知识辅助”将提供帮助,而后进入“复活”程序,三道“补救”题将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平台系统利用自身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对测试数据进行准确统计与分析,并根据不同要求,生成分析报告。学生获得测试情况的反馈,可以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弱点与缺陷,数次测试以后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业成长轨迹。教师则可自由选择获取学生测试的各类数据,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学习情况,以便于教师对不同学生实施针对性的辅导,真正做到个别化教学。测试结果也便于教师及时采取补救教学措施,关注薄弱点。数字化平台有助于减轻教师过重的习题编写、资料收集整理等负担,更重要的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以学定教”。
在自主学习平台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增强。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原则上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自主测试与诊断,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信息,再进行知识漏洞的自我修复与补救。学生们在家里就可以登录“测试平台”,在网络上完成家庭作业,平台上设置的类似于解题闯关的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改进教学与评价,先诊断后补救
我们强调优化教学方法,实践改进教学与评价方式,由“满堂灌”教学转向注重暴露学生问题的教学,由“题海”战术,转向针对性的补救修复。教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学案教学”等工具,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障碍,采取针对性的补救策略,从学生的薄弱点开始教,从有漏洞的地方开始练。
例如,我们探索以自适应为特征的“诊断一修复”评价模式,自主研发“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测评,学生登录学习平台,自主选择章节内容进行自我测试诊断,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信息,并借助补救系统进行自我修复,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大大增强。通过分析评价系统,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具体的知识学习情况,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便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策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探索以学案为载体的“测试一补救”诊断模式,编制导学案,对学生实施课前诊断、课中诊断与课后诊断。课前诊断主要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包括知识基础、解题习惯等。课中诊断是课堂现场的评估诊断,具有即时性、针对性等特点,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课后诊断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是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学生发现自身学习问题的重要途径,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为补救教学提供依据。
注重学情分析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篇5
一、进行研究型的学情分析,关注学生的本体状态
研究型的学情分析,是教师从具体的经验出发,主动地对学生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形成对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实现日常经验向实践研究结果的转化。
研究型的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对学生个体潜在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群体差异状态的关注。潜在状态是指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确定性的内在需求,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待在学习活动中被激发。差异状态是指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不同方面的差异,即每个学习主体的独特性表现。
学情研究的途径方式也是多渠道、多样化的,如观察法、谈话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等。多样的研究方法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学生提供了可能,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分析学生向研究型分析进行转变。
二、进行动态的学情分析,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
学情分析是一个动态、延续,且依据情境变化而时时调整的过程。它包括课前的学情分析,课堂中的即时学情分析以及课后的学情分析。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深入研究学生,课前的学情分析能使教师对学生各种可能的选择仔细地思考,找准教学起点。在课堂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状态、生成状态、发展状态也是依据教学的情境而变化着,教师需要把对学生起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课堂状态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原来的学情分析进行判断、分析、验证。课堂中动态的学情分析依赖于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中学生的信息,“望”学生的学习状态,“闻”学生的信息反馈,“问”学生的困难质疑,“切”教学的重点、难点,动态把握课堂中转瞬即逝的学生信息。课后,教师及时总结与反思,回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和表现,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再次对课前的学情分析进行评估和修改,改进教学设计。
三、进行持续多次的学情分析,关注学生的阶段性状态
教师进行学情研究应该有一个从初步了解到深入了解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局限于课前对学生的分析。日常化的教师学情分析既能针对具体问题或教学情境进行反思,又能以一种持续的状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刚开始,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全景式了解,通过对学生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的了解,初步形成对学生的认识。然后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层层剖析,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慢慢形成对学生过渡态的认识。最后,在教师面前展现的便是一个个鲜活、具体、清晰的学生个体。有了这样一个整体性研究的框架,教师就能明确学生整体的发展趋向、各学段的特点,以及教学单元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并逐步形成通盘考虑、前后衔接、层层深入的认识。这种纵向深入的学情研究,体现了一种更具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研究方式,展现了教师对学生从陌生到了解再到熟知的认知过程,也勾勒出了学生不断发展的图景。
关注学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篇6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常常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要打破这些,就需要教师的设计与引导,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并使学生在乐于表达的基础上善于表达。基于此,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思想,主要从创设表达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等几方面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情境教学具有较强的生活现实模仿性,能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例如,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认认真真”造句,随后,我出示了一张小朋友喜爱看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中的图片,请学生们造句。接着,我又问学生们:“聪明的喜羊羊有两个好朋友:天天睡大觉的懒羊羊和喜欢发明武器的村长慢羊羊。有一天,村长慢羊羊让懒羊羊去帮他找发明武器的零件。喜羊羊一听,忍不住笑了,他在慢羊羊耳边说了一句话,里面有认认真真这个词语。你们猜猜,他会说什么呢?”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瞬间高涨起来,有的说:“村长,你叫懒羊羊认认真真地找零件,他是办不到的。”还有的说:“村长,恐怕懒羊羊只会在梦里帮你认认真真地找零件了。”可见,教师只要精心设计,积极创设相关情境,就可以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主动进行语言表达。
二、联系生活,丰富内容
联系生活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将语言表达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结合起来,为学生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打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了课文《我喜欢的小动物》后,我以“我和动物”为主题在班中开展了一次故事会,让学生把他与动物之间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说出来。故事会上,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妙语连珠。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活水源泉。所以,只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就会乐于进行语言表达,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三、拓展思维,提高质量
【语文教学须关注学情】推荐阅读:
农村语文教学学情分析08-19
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细节07-03
关注语文教学细节,打造精彩高效课堂05-15
3 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美丽细节06-05
学情测评题高二语文10-24
学情分析和教学进度08-03
体育教学学情分析10-21
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10-31
学情分析一年级美术教学计划07-01
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