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2024-10-31

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精选10篇)

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篇1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完成、教学活动是否合理的必要前提, 因此, 正确认识学情分析的内涵、研究学情分析的方法是相当必要和有价值的。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分为学生分析和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分析就是对任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分析, 如班级学风、学习兴趣、意志、习惯、学习风格、智力水平与思维能力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就是对影响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素的分析, 即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本学科时的个性差异, 可以从“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这些分析才能准确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可见, 只有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 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和作用

1.分析学生已有的基础, 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

(1) 分析学生的学业水平基础。学业水平基础包括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班级学业水平的均衡度三个方面。在化学学科中, 主要从涉及的微粒观、元素化合物知识观、组成与结构逻辑关系观等方面进行分析, 才能更好地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而学生个体间学业水平的差异度决定着学习小组如何组建, 什么样的问题提问什么学生, 使得分层教学目标落实到个体学习中。

(2) 分析学生的心理现状。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学习心理主要有四个方面: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认同度。学习自信心是指学生基于对自身的能力与价值主观认识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发现学习活动有意义、有价值, 并尽力从中得到预期学习收益的倾向, 与学习压力、自我学习目标密切相关。对任课教师的认同度是指学生对教师权威性的评价和师生关系的认同度。毫无疑问, 这些学情和学习内容一起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产生什么样的价值观, 同样也决定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有些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 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 准确性比较欠缺;有些学生虽较为沉闷, 但思维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 适宜于通过实验或事例进行归纳式学习, 有些学生善于推理, 适宜于理论应用式的演绎式学习。有些学生相互认同感强, 交流充分, 适宜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反之则不然。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 敏锐捕捉相关信息, 通过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和不同风格的问题, 来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学习, 因材施教, 尽量取学生之长、补教材之短。

上述几个方面是相互作用、合为一体的, 根据学情分析设计教学的每一个方面时都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也应据此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过程。

2.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 确定教学难点及其突破办法。

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分析, 是教师合理预设教学难点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化学学习困难大约可分为五类:一是新旧知识衔接不足产生的知识接受型学习困难;二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先前对知识理解不全面而产生的相异构想 (前概念) , 简单地说就是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三是缺乏知识产生的背景、分析与迁移能力不足而产生的应用型学习困难;四是由于对化学用语掌握不牢而产生的表达型学习困难;五是因动手机会不足、实践能力欠缺而产生的实验操作、设计型困难, 这也会导致难以正确解决实验类习题。

对于不同原因产生的教学难点, 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知识衔接上的困难, 就要有意识地安排知识回顾, 启发、提示学生联系已学相关知识, 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可以安排在课前预习中, 也可以当堂复习, 导出新知。由于能力不足而产生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就要组织学生通过生生、师生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来引导启发, 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避免学生产生错误认识, 那样以后改正起来会更加困难。化学专业表达方面的错误表现形式多样, 靠教师很难一一纠正, 最好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来解决, 通过分组合作, “兵教兵”、“兵练兵”, 再通过交流对比, 就能最大范围地解决这类问题。实验操作与设计是化学教学的魅力所在, 也是教学的难点, 这只能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去解决, 通过“画实验, 说实验、 (播) 放实验”, 学生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实践体会, 也就无法获得真正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就如同在岸上无论怎样学习游泳理论都学不会游泳一样。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

进行学情分析的方法很多, 大体有如下几种:

1.班级化学学习风格问卷调查, 看哪些学生是“场依存”型、哪些是“场独立”型。

2.利用课余时间, 以问卷、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 如喜欢老师怎样上课, 课上哪个时段效率最高, 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习惯、自信心以及化学的学科地位等。

3.鼓励学生给老师提出建设性意见, 尤其是教学语言、教态和内容难度等方面是否契合学生, 是否容易让学生听得懂, 怎样讲更容易接受等。

4.从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中分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及时把握学生状态, 把作业、课堂双边活动变成师生良好沟通的桥梁。

5.写教学反思, 进行积累、提炼, 不断缩小教师心中的课堂和学生心中的课堂的差距。深入的学情分析是在和学生各种各样的沟通中慢慢实现的, 这个过程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寻找到快乐, 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良方。

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56号教室里的奇迹》的作者———雷夫在谈到中美教师的差异时说, 中国老师的知识储备好, 而美国老师“关于学生的知识”要比中国老师多。这个“关于学生的知识”不是论文、论著中冷冰冰的定义, 而是在与学生刻骨铭心的交往中形成的信仰。无论采取什么方法, 爱学生、走进学生才是进行学情分析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2期.第62页

[2]吴良根.探查中学生“相异构想”现状及转变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第17页

[3]刘佰桥.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两种认知风格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23页

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篇2

——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例

〔内容提要〕每一次在写教案的时候都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应引起我们的思考。“但究竟什么是学情分析?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怎样通过有效的“学生解读”服务现实课堂教学呢?笔者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例,谈谈小班化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关键词〕学情

分析

有效

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关注学生的真实发展,关注学习起点的把握,“学情分析”高频率地出现在教学预案的设计中。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所以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教师已从单一的教学内容的分析,逐步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学习基础等作为活动设计的重要一环,纳入到教学目标与预案设计的前期设置之中。

一、小班的学情内容的分析究竟有哪些呢?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在小班中,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2.小班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小班化班级由于学生人数占优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3.小班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

分析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在小班中,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二、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有效的“学生解读”服务于现实的小班课堂教学呢? 笔者认为立足于“儿童立场”的“学情分析”,更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过程,因此在分析教材内容、把握知识逻辑的同时,更需要分析学生群体、个体的特点。现结合“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一课的“学情分析”的展开为例来谈谈个人的思考和实践。

(一)观察——摸清学生群体、个体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比如群体思维外显的班级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冲突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并注意个体的思维提炼。而群体思维内敛的班级中,教师要多鼓励多种思维方式的交流,引导学生在吸纳方式中内化知识、方法结构。在认知倾向的定位中,教师要将小班学生的实际状态作为教学的整体来把握。

观察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言语和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过程,细致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认知倾向等,进而设计符合特定学生的思维路径。

(二)调查——把握学生群体、个体的经验储备与可能状态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经验储备、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数学问题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学习内容和目标,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1. 从教材内容的分析中剖析学生的可能状态。

如“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中,首先是借助教学内容的分析,对学生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握。

(1)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其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数乘法的计算学习,对于“转化”的方式解决小数乘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其二,在章节学习之前学生已进行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对于其计算的算理有了清晰的理解:即哪一位上的数去除,商就在哪一位:对于商中各位的意义,余数的意义,不够商的O等多种情况与整数除数进行类比联系后有了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

(2)已具备的方法基础:转化思想的建立,整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分析。

(3)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将除数仍按小数进行计算;不会将作为除数的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小数除小数的计算困难;商的位置不准确,即算理不明确;其他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教学中教师会将算理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过程进行分析认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2. 借助问卷分析准确了解现实状态。基于教材内容的剖析是对学习者外部的分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为教学目标定位、预案设计提供依据。

附:“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前期调查问卷

(1)小明的妈妈买了6千克苹果,共用去5.7元,那么你知道苹果的单价是多少元吗?(2)小红的妈妈买了每千克4.2元的鸡蛋,共用7.98元,你知道共买了多少千克?(3)超市大降价,萝卜每千克0.55元,白菜每千克1.1元,白菜的单价是萝卜的几倍?(4)学校用300元采购了每张4.5元的电脑光盘,你来算算最多可以买到多少张? 3.借助师生共同备课,摸清认知水平与经验层次。

在课前与部分学生交流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大致了解学生的需求状态和问题指向。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今天这节课我们能不能独立学习,会有什么困难?(2)如果你是教师,会怎样来清楚地与同学们交流计算方法?(3)可以设计怎样的练习进行巩固?

(三)综合分析——精确了解小班学生群体、个体的能力、思维状态

学习目标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体会方式方法、思维结构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新旧思维方式的同化、转化、应用、提升,都需要通过精妙的方式使之激活,而这种激活的刺激首先是对学生能力、思维状态的精确分析与把握。因此在分析学情中,除了解相关经验储备外,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状态的分析也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是“学情分析”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通过前期教材内容、问卷调查、师生交流后,借助数据的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剖析班级中学生能力、思维状态的情况,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

1.学生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中正确率较高,结合另外两个竖式的过程,说明学生在由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向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过程中,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不再是难点。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沟通算理就成为重要的过程。2.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估计的解题策略,即运用除法与乘法的逆运算、大致估计商的范围等来解决第3个问题,直接写答案的大多是这种方式。他们是通过估计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并没有进行竖式计算。那么估计与除法计算怎样有机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在计算中有效地形成计算的方法呢? 3.大部分学生已有了将除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的意图,但由于表达形式上的不足,无法准确地呈现。而一半学生仍没有走出小数点的束缚,与整数除法进行类比迁移时形成了负迁移,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解决需要教师的指导分析。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聚集到这点上,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推动计算品质的提升呢?

“学情分析”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状态,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即明确学生现实的思维状态,通过对现有状态的引导、激活,提升学习品质;明确学习内容的价值,分析借助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或层次中提升学生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升到怎样的层次要求,等等,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的实施提供量化的标准。

(四)整合分析材料——确定教学目标与设计学习过程

通过前期针对班级学生思维状态的了解,结合问卷情况的分析,由此本节课的教学组织与指导的目标与过程主要体现在:(1)教师在常规积累中要设置有针对性的“商不变的规律”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方式,找准最近认知发展区。(2)引导学生在对呈现的资源进行类比分析中,找到共同点,沟通除法计算的算理,形成清晰的解题方式。(3)融合估算的分析过程,在算理分析中提升学生的数感。(4)借助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聚类分析中综合提炼出计算方法,在横向、纵向联系中突出“转化”思想。

这样教学的组织与指导基于学生的认识,重点不再是为了讲清算理,而在于:(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沟通除法计算的法则,形成除法计算的一般方法,并在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2)在主动地估计数的范围大小的过程中归纳计算方法,结合具体问题提升数感。(3)突出“转化”思想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将数学思考走向前台,对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4)有机地将两课时的内容(位数不够,被除数需补O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整合。【片段一】第一课时的引入

这3个计算你会做吗?先估计一下得数是多少吗?说一说,是怎样来思考的? 0.12÷0.03=3.6÷O.8=7.98÷4.2= 生1:我估计第1题答案是4,因为可以把这个计算看做是12÷3,转化成整数来进行计算。

生2:我估计第2题是4点几,我也是把它看成36÷8口算的。师:为什么都这样来计算呢? 生: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小数转化成整数。

【分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就是把握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起点组织教学。这里按一个估计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转化”的过程,为计算、提炼法则做准备。利用小班的优势,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片段二】第二课时:被除数需要补O 老师呈现学生在解决1.1÷O.55时出现的5种计算过程。师:这5种计算过程你都看得懂吗?有没有错误的?互相说一说。生1:小数点的位置不对。

生2:我爸爸教我还要划0,被除数不够,还要先补上一个O,这样对位就不会错了。

师:那通过比较,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佯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分析】不同资源的呈现,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计算的过程。在生生互动交流分析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划O、补O问题(格式规范)——解决对位分析(明晰算理)——对比反思归纳算理。使学生在聚类分析对比中经历法则的提炼过程,在关注算理的同时强化算法。

有效的学情分析,帮助教师快速地了解到执教班级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的理解程度,在把握认知起点的同时,通过资源的对比沟通,使得计算方法结构化,突出了思考方式,对教材、对单元内容教学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我们想引领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位数学专家说过的话。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活动本身就要基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教师只有静下心来细心地观察与思考学生的实际状态,才能确立合适的教学起点,进而设计切合学生的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学习过程,形成在学生真实现状基础上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备课中的学情分析 篇3

【关键词】学情分析;减负增效;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一直是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工作重点。如何做到减负增效则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措施。而备课时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则成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才能设计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下面从“学习者特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特征”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征分析

(一)学生现在的学习特征和能力

调查我校本届一年级学生特点,得出如下结论:

1.识字方面: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91%的学生已经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2.阅读方面:能够借助课文中的图画阅读课文的学生占70%左右,30%—40%的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简单词句的意思,具有初级的阅读能力。

3.质疑方面:具有较高的质疑能力的学生大概占7.8%。另有31%的学生能够质疑。

4.独立思考方面:能较好完成学习任务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大概有30%-45%的学生需要借助老师或者同学的提示才能完成,还有25%的学生通过思考完成学习任务的困难很大。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1.写字方面:低年级学生具有观察时间短、目的性不强、精确性不够等特点,因此在观察汉字的结构时极易出现不细心,常常笼统、模糊,只说出客体的具体个别部分。在书写生字时,出现结构不美观、笔画错误。

2.朗读方面: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有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70%的学生应该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在个别语句上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

3.思维方面: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各篇文章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及思考过程会比较困难。80%左右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及提供学习支架,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创造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以便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收集学习资料方面:90%的学生独立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是比较弱。

二、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借助学校门户网站资源平台的“识字模块”识记并掌握66个生字,正确书写30个汉字,准确率达到100%。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按照课前自学指导书的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收集,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字词的识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分析学习内容特征

(一)分析内容所处的地位,理清教材知识体系

以专题组织教材是本册教材编排的特点,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学习主题,本单元与前后课文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照应。

(二) 教学重点

1.识记并掌握本单元我会认的生字并能熟练运用,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我会写的生字并能熟练运用。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并感悟: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学生主体策略的设计

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指导书进行自主性的预习。让学生体验预习、自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

2.交流讨论: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有关内容。

3.信息检索: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整理资料。

五、教师主导策略的设计

1.合作教学:教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有效引导者、平等合作者,所设计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行动,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一种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2.情境教学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联结。

3.示范讲解: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和理解文章内容时,教师要进行示范讲解,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工具、交流协作的工具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成为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5.问题导向法:教师要根据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线”,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结语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切入点,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针对学情的需要性和适应性展开,以学生学情为依据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学情”,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J].中国小学语文教育论坛,2003(6).

[2]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3]周晓阳.基于“学情判断”的教学有效性观察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10(2).

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篇4

一、“学情”与“学情分析”的概念

学情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认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等情况, 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能力特点与差异。近几年来, 在教育模式的转化下, 学情的重要作用也逐渐的凸显出来, 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科学的教学措施, 才能有效的优化教学效果, 而学情分析便是基于这一基础产生, 关于学情分析的研究有两种称谓, 即“学习者分析”与“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者分析”理论强调, 分析对象应该包括对学习者身心发展特征、起点能力、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几个方面, 包含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和能力, 也包含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教学对象分析”理论认为, 分析对象应该包括学习者特点、学习需要、学习风格、目标技能、学习态度与预备技能几个方面。

这两种观点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后者更加注重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情分析”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事物, 近年来虽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 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1. 教师职业素养缺失

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能力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与知识素养几个层面, 其中核心素养便是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 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来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主动的去研究、了解学生,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 我国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职业素养缺失的情况, 一部分教师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将学生当做一种负担, 导致学情分析仅仅是一纸空文。

2. 教师对学情分析缺乏理性认识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多教师虽然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生性格、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 但一些教师对于学生却依然从自己内心的固定印象进行分析, 更有甚者, 为学生贴上固定标签, 学情分析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

3. 教师实践探究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要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级别, 需要经历几年的时间, 小学阶段很多教师的资历较短, 其实践探究能力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 这就导致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进行学情分析的注意事项

1. 关注学生的预习、作业以及已知能力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与学生成为朋友, 随时随地进行观察, 掌握有用的学情, 同时根据累积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到, 作业是学生的直接反馈信息, 批改作业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能够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为此,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作业, 对作业进行及时、准确批改, 梳理记录,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 还要重视课堂预习, 把握好学生的基础与需要, 对学生正确引导, 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应用熟练的方法来掌握与学习相关的知识。

2. 解读教材内容, 分析学生的“未知”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着其不同的特征, 不同学生在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时也会出现不同的需求, 为此, 教师必须要从语文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对比学生新旧知识的相关性, 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 考虑到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一些不同, 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进行学情分析时, 还需要抓住课文的核心价值与典型意义, 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虑,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 《巩乃斯的马》这一课, 通过草原上暴风雨中马群奔腾的壮观场面的呈现, 体现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渴求。但是, 小学生的阅历很少, 而这篇文章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 特别是对于居住在西北、城市以及乡村的孩子而言, 以他们的生活阅历, 是很难想象这种场面的。考虑到这一问题, 在上课前,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来查找资料, 课堂上播放马群奔腾场面的图片、视频, 待学生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 再进行课文学习, 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3. 考虑到教材编写者意图, 分析学生的“需知”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均是教材编写者苦心筛选的结果, 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均起着积极效果。因此, 进行学情分析时, 教师必须要考虑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 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学情分析。

例如, 《翠鸟》选入教材之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 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第二,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因此, 在对这篇文章进行学情分析时需要考虑学生学过的与动物相关的文章, 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看学生是否热爱生活?如果学生并不理解热爱生活是什么意思, 那么即使再强调作者如何热爱生活, 学生也是难以理解的。在全面了解到这些信息后,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4. 挖掘学生的需要, 分析学生的“想知”

在进行学情分析时,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遵照课堂教学的起点, 分析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此外, 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沟通, 认真调查学生的学习需要, 调查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也可以使用口头调查形式, 书面调查即为学生发放调查表, 搜集学生的学习困惑及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而口头调查形式就是学生提问, 教师记录, 该种调查方式互动性较强, 可以在课堂中开展。

四、结语

现阶段下“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以人为本”观念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就是学情分析, 截止在目前为止, 学情分析已经引入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 学情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进行分析前, 教师必须要了解到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 从学生的“已知”“未知”“需知”“想知”出发点来设计教案, 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当然, 学情分析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相信随着教师在学情分析方面的不断努力, 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摘要:学情分析, 是“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以人为本”观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截止在目前为止, 学情分析已经引入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学情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包括对学习者身心发展特征、起点能力、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分析, 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概念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参考文献

[1]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2]安玫.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9) .

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篇5

一、学情分析的定义和意义

学情分析即为教学设计中的学生对象分析,它包含对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兴趣等方面的分析。学情分析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有状态,还要关注学生可能发展的空间。通过对现有知识结构的引导、激活,提升学习品质;明确学习内容的价值,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升到不同的层次要求等等,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的实施、重难点的设定提供量化的标准。所以只有行进了合理的学情分析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会过高或过低。

二、学情分析要注意: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和教师的口语满足不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需求,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

2、要想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动态情况,确定学习内容。以学生的已知经验为基点,建构意义知识框架。课前需认真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注重不同学生风格、年龄态度等差异,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安排,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答措施,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课中仔细观察是否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符,找到.与预测目标的差距,和课前分析的情况是否存在不一致现象,便于及时做出调整。观察学生之间的合作情况、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技能目标达成度、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得到提升;课后及时小结。课后及时进行学情总结,对比学生在教学前后之间的差距,分析存在问题,总结教学中的策略,有利于下阶段确定教学。

三、学情分析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1、要从整化零,再从部分到整体去把握教材。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也可以通过学生填写的思维导图捕捉学生系统知识框架中存在的漏洞,以便把握学情,任务和学习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方法,不同难易程度的达到教学目标,要想更详细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立体化呈现学生水平和能力,不同难易程度的达到教学目标,要想更详细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立体化呈现学生水平和能力,不能局限于单-的形式,可通过问卷调查、谈话、作业、测试等多样方式灵活选用。

3、利用我们学到的极简小程序、采用不同的形式了解比如问卷星等从中获知班级整体对所学知识点的认知水平,为有效把握学习内容、任务设置、小组成员搭配和组间竞争方式选取提供了有力的辅助作用。

4、因材施教,个别谈话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5、通过日常分析,课上的学习状态,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统计整理反思,作为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

确定阅读教学内容的学情依据 篇6

依据之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

人们阅读和学习文章,理解和领悟文章内容和情感,离不开学习者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只有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如何认真研究文本,研究学生,努力寻找出文本同学生情感共鸣的有效契合点,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比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是历来各种版本教材的必选篇目,其“文本价值”非常丰富。单是写作缘由,近年来,就笔者所见,就有十几个角度。这些新的解读角度,对于文本的研究自然非常有意义。但是,很多解读角度,距离学生的生活现实是那么的遥远,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如何能引起强烈的阅读兴趣呢?如果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去考虑其“教学价值”,效果就可能会大不相同。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正处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多情善感阶段,他们有了自己的心理秘密,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法排遣的无端的烦恼,甚至还会莫名其妙地伤感,却又觉得无人理解,难以找到诉说的对象,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明原因的孤独感。观照课文,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有谁理解呢?出门时“妻拍着闰儿哼着眠歌”,而回家时“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内心苦闷而不能入眠,连最亲近的妻子都不能理解,又会有谁能理解呢?万般无奈之下,想出去排解一下,却又未能排解掉。这不正契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吗?以此为契合点切入课文,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在心理上产生了“共鸣”。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学生自会去用心阅读,全心体悟,进而引导他们去揣摩作者写景抒情的手法。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领悟、欣赏文章,应该比让学生去结合高深的这思想那意义的效果要好得多。

依据之二: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

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能力,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是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尺度,而学生跳的起点,就是已有的阅读经验和认知能力。现实中的学生,绝大部分的阅读量很有限,阅读经验很欠缺。学生阅读经验不足,认知能力又从何而来?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只顾文章内容而不顾学生实际的情况可以说比较普遍。将所能得到的有关文本学术研究的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的现象不是大有人在吗?曾在一次研讨会上听过一节《归去来兮辞》的展示课。设计的主要环节是,以课文为中心,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的身世和相关社会背景,引入学生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学生未学过的《读〈山海经〉》等两首课外诗,结合朱光潜的“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等评价,让学生讨论认识陶渊明其人;结尾拓展:“如何看待都市里的蛰居族——新时代的隐者,如宅之一族?”且不做其它评析,一节课的时间,光是这些环节就已经令人眼花缭乱了。作为一篇骈体文,在几乎没有预习和准备的情况下,文字方面的障碍就已经够学生受的了。即便是教师,第一遍接触文章,能解决文言词句,读懂基本内容,就已经不错了,遑论高一年级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对学习没有多大意义,反而还会造成畏难心理,久而久之必然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要想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能够切合学生的基本阅读经验和认知能力,就应当努力去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多年来,笔者每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都要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采用问卷调查、统一测试、单独测试、当面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来源、在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教学和练习、书写、朗读能力、文言文阅读基础等等状况,尽量全面细致地进行学情摸底,制定出至少为一年的教学设想规划,作为设计每篇课文教学的学情依据。

依据之三: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实

入选教材的文章作者的生活面、见识面都肯定要比中学生宽广得多,尤其是文言文,所反映的生活距离学生的生活现实本来就很遥远。如果仅从历史社会的角度,或者是作者生活的角度实施教学,难免会使学生产生隔膜感。只有努力使其和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拉近和学生生活的关系,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可联系现实中的教育状况,对文章进行当下的解读,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对现实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

有了认识现实的价值,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学习兴趣就很容易被激发起来。再如鲁迅的《祝福》中对人情冷漠的描写。联系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别人将要跳楼,围观者不仅不去想办法阻止,却幸灾乐祸地欲寻求刺激;“小悦悦”事件;公共场合不法分子违法乱纪,人们往往冷眼旁观等等,不仅拉近了作品和学生生活的现实的距离,比那种只是声讨封建礼教的做法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对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专制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反思,进而激发起他们立志建立真正的现代社会文明的责任意识。

当然,依据绝不止以上几种,还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审美的需要等等。不管依据有多少,总归一点,教学首先要努力研究教学对象——学生,包括他们的心理、经验、生活环境、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等,研究得越是全面细致,才有可能设置更准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更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而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学情探究 篇7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前学情探究

课前学情探究是教师在进行学情研究的第一步, 而课前学情探究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学期学情探究和第二阶段的课前学情探究。

1. 上学期学情探究。

上学期学情探究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是教师对学生前一个学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 用于本学期学习计划和学习侧重点的制定。这个阶段包括学生上学期成绩、学习表现、学习情况以及学生智力情况以及学生非智力情况等的分析。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开展学情探究工作:第一个方面是对学生非智力情况的探究, 也就是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分析, 平对学生的非智力情况做一个全面的把握。重点标注存在的问题点、难点以备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时做重点注意;第二个方面是学生智力情况的探究, 也就是对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等情况的摸底。将班级的整体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对班级内学生智力和知识水平层次进行划分, 将智力相对集中的学生层次作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主方向, 而智力相对差的学生层次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方向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第三个方面是教师对于教材和课标的研究, 对本学期的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师期望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制定。这个过程中除需注意学生智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外, 还需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2. 课前学情探究。

与上学期学情探究不同, 课前学情探究只是针对于一节课、一个阶段的学情的研究和分析, 其范围比较窄, 但具有针对性。需要结合对于总学情分析中各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情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总体学生学情情况进行分析。其课前学情分析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课程内容的制定;对于可能存在的知识难点和重点进行划分, 设计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总体课堂教学情况和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预估, 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 从而实现学生分层次教学等。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课中学情探究

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是学情分析中的关键点。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总体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准备学情情况分析的表格来进行逐一的记录, 是教师直观获取学情的方式。而在课中学情分析中, 也分为学情及时处理和事后处理两种方式。这需要根据学情的具体事件情况来进行分析, 譬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而这个兴趣是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缺乏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事后学情处理, 制定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来渐进的进行教学;而如果学生只是对本节课缺乏学习兴趣, 则教师就需要通过提问和增添课堂兴趣等方式来处理这些及时性的学情问题, 再事后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缺乏兴趣性问题的反思和重新制定等。

此外,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进行分层次问题的提问, 每一个层次的问题针对每一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 在提问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其学习情况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掌握的情况超出本层次学习水平, 则教师可以在下次的课程内容设计中提高教学目标;如果学生掌握的情况低于本层次的学习水平, 则在课堂富裕时间里进行部分知识内容的强调和巩固, 并在之后的课程内容设计中注意学生学习难点的教学方法设计。

三、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后学情探究

课后学情探究包括课后学情总结和学习成绩和作业情况的分析。课后学情总结是教师根据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分析和评价, 利于总体学情分析和总体计划的制定, 同时也影响着下节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此外, 课后学情探究中还需要对学生作业情况和学习测试情况进行分析。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可能出自于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学习习惯不好以及学习态度不积极等问题, 这些都会通过作业以及考试成绩等作出反应。

有效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 篇8

一、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

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业需要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精心选择的, 而且经过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加工处理.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了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 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安排.因此在教学设计前要先考虑三个问题:学生已经学习过哪些相关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他将要学习什么内容?已经学习过哪些相关知识和掌握到什么程度就是需要我们分析的学生起点, 有了起点, 我们才能根据学生的起始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创设适合学生掌握新知的课堂情境.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内容, 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 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 自主参与购物活动,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并运用乘加乘减运算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如果整数的四则计算, 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与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这七种运算中的任何一个没有掌握,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 学生必须掌握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否则将不能自主地归纳出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

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 总要与以前的知识发生联系, 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来理解新知识, 在头脑中构建新知识.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 不仅要分析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 还要分析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找规律》之前,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时初步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 根据余数的多少分析判断相关情况, 在三年级初步掌握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所以老师在课堂设计上直接采用了两个一组的周期现象, 并且摒弃了一些外在的因素, 直接用圆圈图形来表示花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第15个花盆里花的颜色, 再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想法, 把本课的研究直指根据发现的规律用除法计算.在用除法计算来判断的时候, 结合计算结果商几余几, 用问题“第几组中的第几个”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把判断“第几组”和“第几个”的方法提炼出来, 使学生能根据余数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准确地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状况, 才能确定他的不同领域的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情况, 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三、对学生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分析

我们以为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 其实不然.好多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关注较多的是课上怎样进行教, 却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如何学的, 学生又是如何进行思维的.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 各自的个性风格与学习特点总会存在一些差异.如果教学设计时不顾学生实际状况, 其结果很可能与教师的预设大相径庭.某教师对四年级下册“不同物体之间的搭配”一课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一幅场景图, 图的上方是三顶帽子, 下面有两个木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了解到哪些信息, 接着让学生根据场景提出问题:两个木偶选配三顶帽子共有几种选配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课的课题.在实际进行教学时, 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提出两个木偶选配三顶帽子共有几种选配方法, 而是问:木偶1与木偶2哪个戴第一顶帽子更漂亮?帽子数量比木偶数量多多少?第二顶帽子更适合哪个木偶来戴呢?帽子与木偶一共有多少个?急得老师是一头汗水, 学生就是没有提出他所预设的问题, 最后只好自己揭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造成老师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教学差异的原因就是老师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没有很好的分析.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 往往会较多关注教学目标是否正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重点难点是否突出, 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等, 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状况的分析这一环节.

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篇9

课程内容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无论什么样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都要通过课程内容来实现。课程内容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内容的调整作为重要的方面,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中明确提出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使高中的课程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课程目标由以往的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变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 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程设置了八个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 整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内容, 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选修课的比例大量增加, 实行学分制。因此, 新课程要求评价的理念、方法和过程都要进行变革, 以适应课程体系的整体要求。

新课程评价体系立足于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即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而高中阶段学生评价的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因为它关系到了人才的选拔, 关系到了社会及公众对教育的认同, 因而要想实现高中阶段评价理念的转向, 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把传统的观念与做法彻底地改变过来。发展性学生评价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评价的多元化, 包括评价内容及标准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结果的多元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也需要将教学的研究重心下移到学校。由此可见,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 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的一种活动。它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 有利于教师及学生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特别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应面向全体学生。而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学生发展, 即面向全体学生, 又注重个体差异, 就必须在课前对支持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情况 (即本文所论述的学情) 做充分的了解与分析, 这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本文结合我校一年多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就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做一论述, 以引起共鸣。

一、目前历史教学中“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

1. 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不全面。

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很多, 如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我们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从各个方面去分析学生, 但在教学设计时, 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习内容分析本科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的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这些心理因素和客观因素。而对于这一点作为年轻教师则做得不够细致,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 比较侧重于对学生普遍的、共性的分析, 而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

事实上, 学生懂得学习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 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学习兴趣、态度可能千差万别。例如有些同学思考问题细致而有的粗糙;有些学生学习积极而有的经常回避那些需要用脑的问题, 思维上有惰性;有些学生注意力集中, 而有的容易分散;有的善于机械记忆不善于逻辑思维等。这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历史学科内容学习过程中的特殊要求。

3. 侧重于从学生对历史学科本身的学习基础的分析, 而缺乏对学生其他学科中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分析。

4. 学情分析泛泛而谈, 且大都来自于教师的主观臆断, 缺乏

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以至于很多学情分析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 反映出教师在学情分析过程中的不足可以概括为不全面、不具体、不客观。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学情分析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

二、如何进行正确的学情分析和实践

1. 提高对学情分析必要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有何作用?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和操作教学过程。好多教师教学也很卖力, 但就是不出成绩, 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学情分析, 忽略了对学生短板的分析。作为一个老师不是一味的教,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思路和学习的方法, 明白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个不知道自己问题所在的学生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同样, 一个不知道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什么问题的老师也绝对不是个优秀的老师。

2. 要掌握学情分析的途径。

怎样做学情分析?就某一个阶段而言, 先对学生做全面的分析, 找出哪几个学科存在短板, 在此基础上对短板的学科做具体的分析。就某一门学科而言, 某个阶段的知识点是固定的,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做知识点的框架分析, 看看某个学生在某个学科里到底掌握了哪些, 没有掌握的是哪些, 在此基础上找到没有掌握的原因。而后老师帮助学生制订出弥补这些缺陷的方案, 用严格的约束机制让学生把握。这样经过一个阶段之后学生就必然会弥补上这些缺陷的, 这样整体成绩就会大幅度提升, 成长的步子就会迈得更快些。

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篇10

根据学员的学情,进而提出提高学员如期毕业率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如期毕业率,学情,教学

当前保定电大开放教育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电大教育2-8年的弹性学制中,有60%学生不能在最短学制中如期毕业,据调查,在不能毕业的学员中,有15%的学员推迟毕业两年以上,25%的学员推迟毕业一年半,35%的学员推迟毕业一年,25%学员推迟毕业半年。电大的学员囊括社会的各行各业,学员不能按期毕业,过低的毕业率既浪费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投资效率,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个人自身的提升,电大教育也无法得到良性的发展。所以目前提高学员的毕业率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学员不能如期毕业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就学员的学情进行分析,进而改革教學措施。

一、学员的学情分析

(一)学习动机

学员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前成人学员的学习动机与社会需求及自我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学员的学习目的很明确,有很强的求知欲。大多数学员参加电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文凭,而且他们大多是呆着问题来学习,学习针对性较强。

(二)工学矛盾

电大开放教育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工学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学习和工作冲突,考试和工作冲突,68.5%的学员选择先工作后学习。这就直接导致学员不能如期毕业。

(三)学习方式

开放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有面授辅导、网上互动学习、小组协作学习、自学、其他,分别占学习者总数的百分比40%,20%,15%,13%,12%。

这个学习方式所占比例显示,开放教育学员还是以面授辅导为主,这无疑并不适应开放教育的以学生为主题的自主学习原则,学员和教师可以永久性分离原则。学习者对面授辅导课的依赖依然是重难点辅导与作业考试讲解的需求,这与目前大多数课程仍依靠终结性考试评价学习成果有直接关系。

而网上互动学习、小组写作学习两种很适合成人学习的方式所占比例却较小,这就说明我们目前对这两种学习方式的认识及操作较为滞后,从而影响了学员的学习效果。

(四)与教师的沟通被动

学员与教师方面的沟通主要是辅导员对教学安排或相关事宜进行短信或电话通知,学员很少主动和辅导员或课程教师等进行联系沟通。学员总是在等待学习信息,而没有主动获取学习的积极性,如某些个别学员变换手机号码如此重要的信息都不能及时告知辅导员。这也就导致学员可能接收不到某些重要教学信息,影响学习,影响毕业。

(五)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信心缺失

虽然学员学习目的很明确,但是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自信心。面授导学课程教师讲课较为呆板,网上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师生交互较少等问题都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引起对学习的强烈欲望和高度重视。这就为学员不能如期毕业埋下了隐患。

(六)部分课程的终结性考核不及格

64.3%的未毕业学员是由于部分课程的终结性考核不及格。在教师的指导督促下,学员的课程形成性考核都能顺利通过,但在面对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时,学员通过率却不容乐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思考和总结,很难通过课程考核。

二、开放教育教学启示

针对开放教育学员的学情,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为学员提供全方位教学支持服务,提高学员毕业率。

(一)扩大网上教学,建立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现

为了解决工学矛盾,学校在不断扩大网上教学,如课程论坛,QQ群等。多种形式的网上教学时间基本都安排在学员的非工作时间,以方便学员学习,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

广泛、快捷、信息量大的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师、双向视频室等成为开放教育的主要设施,为电大学员的学习提供了硬件设施和坚强后盾。

保定电大网址也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员还可以参加网上互动学习、BBS、专业或课程答疑等。而新开辟的教师网站、博客则为学员提供了另一个学习和感情家园。

这些都为学员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为学员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服务,更好地帮助学员如期毕业。

(二)建立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的多种教学方式

从学习者选择各种学习方式的比例来看,我们绝不能随意废弃任一种学习交流形式。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手段多元化的环境下,学员渴望通过交流进行学习的特征表现突出。这就要求建立自主学习指导模式,充分发挥电大成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优势、因势利导。

要以专业责任教师“导教”引导课程辅导教师“导学”。面授导学课程教师要进一步严格教学环节,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主动和成人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精心组织教学。

建立小组学习机制,派代表到学校进行面授学习,并带回相关学习资料,供小组学习成员学习。这种方式也可以克服工学矛盾,通过互帮互助,提高课程通过率。

(三)安排适合成人学员的教学,重视其心理特征

努力建设基于互联网学习的共享资源,激发学员的学习欲望。完备的教学指导文件、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活泼的课堂语言,适合成人学员难易程度学习任务设计,都能有效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成人学员的心理共性安排教学,但一定要注意增强学员的个性因素中的积极因素对其学习动机的有利影响,提高其学习自信心,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另外,多种方式的沟通渠道也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如:QQ专业组能及时了解专业教学动态等。

(四)建立教学反馈制度

及时对学员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以便了解学员的学习效果。对反馈的教学信息及时进行调整,取长补短。克服缺点,采取适合成人的教学策略来完善教学。试卷分析,学员的成绩分析等方式都能有助于课程进一步的教学改进。这样,学员的课程终结性考核未通过率就会减少。

综上所述,分析得当的开放教育学员学情和有力的教学组织对学员顺利如期毕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研究学员的学情,有针对性地有目的的组织教学,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以期提高学员的如期毕业率。

参考文献

1.佟丽君,曲丽娜.成人学习动机理论评述[J].成人教育,1997,(4).

2.郑宁国,严月萍 《协作学习小组活动模式研究》北京:中国远程教育2003总208期 46-47

上一篇:开放性保护下一篇:盐酸青藤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