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学案式教学(精选7篇)
有效的学案式教学 篇1
摘要:学生是否愿意学, 是否感兴趣, 往往并不是因为他认为这学科、这内容有多么的重要, 更多的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能学、会做, 尤其是数学学困生。在学案设计中, 如何搭建合适的脚手架, 让学困生也能学, 让中等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升, 让优秀生能独自探索、领悟, 让每位学生在课内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学案,低起点引入,梯度,有效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生源状况:
初一入学统测中, 数学低分率 (40分以下) 占13.8%。
2.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愿不愿意去做、去学, 是否感兴趣, 往往并不是因为他认为这学科、这内容有多么的重要, 更多的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能懂、能做、能学才感兴趣, 才愿意去学, 特别是对于很难直接感受到它是否能给你带来近期效益的数学学科, 许多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在关于数学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中, 笔者得到如下的数据:
(1) 在进入初中之前, 想象初中数学难的占57.3%。
(2) 开始看初一数学课本, 认为数学难学的占75.4%。
(3) 数学课学新内容的时候, 喜欢先做“老师说很有趣的题”的占20.0% , 喜欢先做“老师说很重要的题”占27.7%, 喜欢先做“简单的我能做的题”的占39.1%。
可见, 学生能做、会用的学案, 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案, 学生愿意用的学案, 能够让学生学出效果的学案才是最合适的学案。
二、学案设计的内容
1.以教学单元为对象, 备课组教师集体讨论, 构建单元内容的非线性主干循环结构。
2.设计以每课时为单位的, 有重点、有梯度、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笔答完成为主的, 便于教师课内批改、个别辅导训练技能的学案。
三、搭建合适脚手架的原则
1.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 多考虑“哪些内容可以不讲”。
2.设计学案首先考虑“学困生也能学” 。让每位学生在课内完成适合自己的任务, 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3.新课采取“低起点引入”, 把简单例子放在开头, 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门槛, 避免“学困生” 对新知识产生恐惧的心理。
4.训练题的编排呈现梯度, 让优秀生能独自探索、领悟, 让中等生在小组合作研讨、交流中提升。
四、遇到的困难
1.教师容易对学生的估计过高, 选择的训练题难度偏大, 呈现的梯度不合理, 因此不便于操作。
2.不同教学班的层次不一样, 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采用同一份学习材料, 操作难度大。
3.新加入的教师对该模式接纳的程度, 以及对学案设计的理解、用心把握的程度不同, 导致设计的学案不完善。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1.加强集体研讨, 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备课组长根据学期教学进度, 提前布置教学设计的工作安排, 让老师们有足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对一些教学细节处理提出看法, 形成共识。有经验的教师带头多做事, 提出意见和修改的建议, 负责量大的、难度大的章节学案的编写。使用过程中, 发现不足, 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以集体智慧弥补教师个人的不足, 促进备课组整体教学效益的提高。
2.解决“训练题呈现的梯度不合理”的问题。设计学案时, 教师做到既备教法又备学法, 多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学的角度, 首先考虑学什么、如何学。
(1) 新知识学习的内容, 努力注意条理性和递进性, 一般采取“问题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应用” 形式。问题的提出, 应更多地考虑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要尽可能明确、具体。让学生很快知道探究什么、怎么探究、如何记录探究过程、如何表述、如何使用探究的结果。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在新知识学习前, 设计一些相关的铺垫练习, 以扫清新知识学习的障碍。例如:①在学习有理数除法之前, 设计有关倒数的训练题。②要求学生作图, 则提供作图区。
③要求学生度量角度、线段长度, 则留出填写度量结果的空格。④让学生探究”三线合一”, 则提供三角形, 明确指出画三线中的哪一线。
(2) 训练题的设计注意分层, 采取“巩固训练-提高训练-自我检测-拓展训练”形式。例如, 要培养学生书写几何的推理过程, 应按照规范的格式去做, 从新课学习即可开始, 填写最简单的推理。在A组题给予足够的简单的填空训练, 变式练习。在B组题有梯度地推理训练, 可逐步放手, 拆除脚手架。尽管学完新课学生也还写不好推理过程, 甚至还不会写, 但是, 有了以上一组训练, 学生至少找到感觉了。例如: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环节训练, 设计成推理格式:
如图, 在△ABC中,
① 因为 AB=AC, AD⊥BC,
所以__=__, __=__ (等腰三角形三线) 。
②因为 AB=AC, BD=DC,
所以__⊥__, __=__ (等腰三角形) 。
③因为 AB=AC, AD平分∠BAC,
所以__⊥__, __=__ () 。
3.解决“不同教学班的层次不一样, 采用同一份学习材料操作难度大”的问题。学案的设计, 原则上尽量满足备课组教师使用方便, 用得顺;难度上根据本校生源的情况, 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的能力水平进行编写;程序上通过集体备课, 执笔的老师讲设计思路, 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有经验的老师把关;内容上对某些章节进行必要的整合。
实例:对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进行整合重组 (共约6课时)
第一, 考虑到我校的生源在代数运算、等价变形方面普遍弱, 在解方程组之前安排一节与概念有关的训练作为热身。第二, 先学和重点学“加减法”。第三, 学生能无师自通的极少, 因此不敢不介绍也不能不专项练习“代入法”。
第1课时:用简单的实例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及习题。 (采取低起点引入的办法, 较难的问题留后面探究, 因为这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讲是个较高的门槛, 会占用过多的课时而没有实效)
第2课时:学习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第3课时:学习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4课时:学习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第5课时:学习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比较方法。
第6课时:综合运用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师辅导、批改。
解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采用同一份学习材料操作难度大”的问题。精选课堂训练题, 同时照顾到“两头”的学生, 在题量的裁剪以及难度的设计上, 努力做到保证既有全体学生都会做的题目, 让学困生能学;又有大部分普通学生做不完的题, 让优等生在课堂上闲不下来。
同时, 任课教师需要进行二次备课, 针对本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必要的调整和细节的处理, 使学案更有利于本教学班学生学习。
4.教师观念的更新。新加入的教师, 首先需要接纳该模式, 至于对设计学案方法的把握, 需要在实践中用心体会, 整体把握。如果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在编写学习卷的时候, 都能做到把自己负责的章节当作自己公开课的学案来编写, 一定会大大减少备课组对学案进行二次修改的精力和时间, 从而整体节约资源, 提高教学有效性。
六、初步效果
1.学生的学习习惯、书写习惯明显好转。由于在学案中设计了信息栏每天填写, 学生在考试中不写名字的现象极大地减少。
2.数学“学困生”对学数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进而对老师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3.课堂纪律得到改善, 课堂气氛更和谐, 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4.学生对自己自信, 对困难自强。
5.初一第一学期末, 参加区学科统测, 数学均分排名进三位。
附:在第二学期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的结果
(1) 学生对数学科难度的看法:在进入初中之前, 想象初中数学难的占57.3%。开始看初一数学课本, 认为数学难学的占75.4%。学习了初一数学, 认为困难的占54.4%。
(2) 学生对数学学案的看法:刚上初一, 觉得数学课几乎天天都在做卷子, 不习惯, 有点烦。但慢慢地就发现, 在堂上做的题, 老师马上批改, 作对了很开心, 做错了马上修改。堂上做的多, 剩下的少, 课后的任务就轻了, 很快就习惯了。喜欢使用学案, 认为学卷给学习数学带来帮助的占97.3%。
(3) 学生对数学老师的看法:认为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和聪明同学的占19.9%, 认为老师关心全班的占42.7%, 认为老师关心学习有困难同学的占29.5%。
(4) 学生对作业量的看法: 在几个学科中, 认为数学作业量最少的占37.5%, 认为数学作业量比较少的占58.5%。
有效的学案式教学 篇2
因此, 在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下, 为了解决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我们应采用“学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根据生物学科特点生成生物“学案式”教学模式
大多数学科的学案设置都进行了课堂的前置和后移, 学生课前依据学案自学;但在大班额教学和任教班级较多的情况下, 这样做不能保证学生自学情况的及时反馈, 并且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所以生物科教学一般不再安排学生课前完成自学案, 而是进行了“学案式”教学。其教学 模式为:学生依据 导学案明 确学习目 标———学生课堂上自主或合作———完成探究学习———质疑、反馈———交流、测评完成学习任务。
二、生物学案的编写要点
(一) 设置学习目标
导学案不是教案, 不再呈现教学目标 (教师做些什么) , 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方案, 即“学生做些什么”。通过学习目标的设置, 引导学生怎么学以及如何做。为了使学习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可在总学习目标下设置分层目标, 对知识目标进行细化, 把探究的问题分成相互联系的若干问题, 在每个知识点学习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一节, 设置的总目标为: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说出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分层目标:1.观看视频, 结合书中P31内容, 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 并能在图中标出各消化器官及消化腺的所在位置;2.自学P33内容, 完成填空, 知道各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及各消化液不同的功能, 说出小肠为什么是消化的主要器官。学生依据分层目标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 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 依据不同内容设置不同的学案
学案的形式要依据不同的课时内容设置, 如探究式学案、导学式学案等, 在设计学案时, 要具有合理的程序, 既要考虑生物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 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一节, 完成第二个分层目标“自学P33内容, 完成填空, 知道各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及各消化液不同的功能, 说出小肠为什么是消化的主要器官”并设计成导学式学案。
步骤一:自学P33内容, 完成填空, 知道各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及各消化液的功能。
步骤二:学生讨论:小肠为什么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归纳, 学生不仅知道了各消化液的功能, 而且很容易地得出了小肠中有三种消化液:肠液、胆汁和胰液。小肠中消化液最多, 所以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三、依据学案设计教学程序
导学案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习探究的指南, 也是学习成果的反馈与呈现, 更应该是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点拨等教学活动的线索。所以, 教学程序及课件制作应该紧紧围绕学案进行。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导学案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认识人体消化系统各消化器官和消化腺。教师依据导学案进行新课导入, 并在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完成学案中设计的填图任务。完成第二个学习目标时,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 通过阅读自学、小组讨论的形式, 合作完成导学案中设置的任务, 教师可以进行巡回指导。每完成一个学习目标, 教师对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给予反馈总结, 把答案、结论以课件的形式或以投影的形式展示, 确保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 保证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以学案生成教学程序, 可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序性和实效性。
有效的学案式教学 篇3
一、在导学案教学中尝试运 用单元教学模式
导学案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 它克服了学生学习语文时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导学案好比半个老师, 能提供及时的指导, 还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 导学案的运用也有其不足, 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单元教学模式优化学案来帮助解决。
现行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编排, 这种单元教学模式比单篇教学模式具有种种优势。那么, 如何利用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 优化学案运用呢?一是利用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优势, 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利用单元教学内容相连性的优势,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规律。具体设想是在教学中以单元为主, 通过字词及文学常识教学、内容解析教学、主题教学、写作特色及艺术手法教学四个方面设计学案。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以学案为主, 教师给予学生课堂时间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用1-2课时完成初步学习。
二、在导学案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
单纯运用导学案上语文课, 感觉课堂是死气沉沉的。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要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后, 图文并茂, 形象鲜明, 它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 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创造热情, 为他们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有效途径。如教学《三 峡》, 导入可通过观看视频《三峡掠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等, 在悠扬的长调中, 在优美的画面里, 让学生步入音乐天堂。音乐与图片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了解三峡的兴趣, 从而弥补了导学案的不足。
三、在导学案教学中积极倡 导小组合作探究模式
合作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 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非常有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探究目的和方向, 实质上就是教师并没有把合作探究和学案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在运用学案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 合作探究的问题和资料设计到学案中, 并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方法等的指导, 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对学生的指导等相关的资料呈现在学案上, 起到类似多媒体一样呈现文字的作用。这样, 学案和合作学习就能有效结合, 合作学习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让导学案式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在“导学案式”课堂教学 中实践拓展延伸
拓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没有拓展学生肯定学不好语文。在设计学案时需运用好学案的自身优势——呈现的方便性, 将需要拓展的资料和内容呈现在学案上, 这些内容可以是写作训练, 也可以是典型阅读、相关资料、中考链接、名言警句、诗词积累等。这样既对课本内容有了拓展延伸, 又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有效的学案式教学 篇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校是一所百年名校, 有着相当深厚的教学文化的积累和沉淀, 本着“以人为本, 师生和谐同步发展”的教学理念, 多年来我校完成了“低进高出”的教学任务, 广受学生家长的好评。尽管如此, 我们依然要奋发前进, 因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为重要。学案式教学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尝试。
一、学案式教学的优势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 在做实验之前叫学生预习, 然后就把这一切放在课堂45分钟去实现, 这是不太可能的事, 至少不能很好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呢?因为探究性实验本身的开放度就很大, 课前预习是要花很多准备工夫的, 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引, 只是简单的两个字“预习”, 那就与“放羊”无异。这个时候, 教师准备的学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精心准备的学案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学案不是简单的课文内容的再展现, 它是教师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 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与重组, 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使教学过程真正能体现因材施教。学案既指导学生的学习, 又让教师在学案的设计过程得到自身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学案式教学的模式
1. 讲述式方式
流程图如下:
本模式适用于教学难度较大的, 或较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 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的难度大。但单纯的“满堂灌”的方式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记忆,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述透彻, 学生往往会当时明了, 过后忘了。通过学案的引导, 让学生完成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体现学习的成功, 其对学习的信心得到加强,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加强, 对学到知识的印象也得到加深, 这样教学最基本的目的就实现了。
2. 自主探究方式
流程图如下:
本模式适用于教学难度不大, 或较为生动的、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完全放任学生自主探究, 无异于“放羊”, 因而“放”与“收”、“学”与“教”要合理处理, 既要鼓励学生的开放思维, 表扬其智慧的“闪光点”, 又要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严谨的科学态度, 避免毫无目的地凭空猜测, 使教学无序, 使训练无效。
三、学案式教学案例分析
我以学案式上了一堂实验课《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先设计好学案, 课前发下去给学生预习准备。为了这个学案, 我自己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其实这节课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提出问题”, 这个引导做好了后面的学习就会很顺利。通过查阅资料, 我借鉴了其他人的做法:借用英语疑问词提问, 比如黄瓜丝放在盐分中会失水, 提问:Why…黄瓜丝会失水?How…怎样失水?[1]结果课堂上学生就发散性地提出了新的问题:When…什么时候失水?What…什么原因使它失水?等等。
最令我惊喜的是, 这个实验中推荐使用的试剂是0.3g/m的蔗糖溶液, 而有一个同学居然自己配制KNO3溶液, 他说查阅资料后发现这种试剂也可以, 但是不知道浓度多少适合, 我告诉他0.05g/ml到0.06g/ml之间效果很好。[2]
因为认真观察, 我们还有另外的收获。这种情况在取洋葱鳞叶的内表皮做实验时不会发生, 而取外表皮做实验时则可能发生。这是因为洋葱鳞叶上部靠近顶端的外表皮细胞间有少量气孔器存在, 这个时候就可以顺便观察一下气孔器。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学生就着学案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准备, 在课堂上才能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这样的课堂才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 我相信渐渐的所有的学生都会喜欢这种上课形式, 并且体现出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案式教学反思
我以学案式上的这一堂探究实验课, 效果很好, 跟以前正规的上课方式比好很多, 这让我有许多感慨:对学案的设计, 尽量做到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 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而学生在预习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应及时汇总, 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学案式教学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切忌面面俱到, 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案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练习。在练习问题设计时, 应注意多设疑, 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 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四项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学案式教学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性实验,学案
参考文献
[1]单维霞, 姜菲.探究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几点做法.生物学教学, 2008, VOL33, (1) .
有效的学案式教学 篇5
一、“预习—探究—反馈”学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预习—反馈”二个环节是根据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后“三”即“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演变而来。“预习”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找出本课题的重点、难点之所在。其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据自学后对本节课的整体把握,按照老师预设的学习目标,一一突破,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探究”环节是根据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设计的。它包括:自主探究、生生探究、师生探究、查阅资料探究、实验探究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后者实验探究,它也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是物理课堂的侧重点。
“反馈”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老师预设的习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本环节以“双基”为目标,利用好“一帮一,一帮三”(同桌互帮,班干部监督三个“一帮一”小组并抽查)的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预习—探究—反馈”学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
参与课堂改革的物理教师陈老师非常认真地按照“探究”学案模式设计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一节课,没想到他刚提出问题,学生就滔滔不绝地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几个问题下来,他惊讶地发现学生懂的事太多了,许多回答超出了教师的准备,甚至是教师不知道的。毫无疑问,学生们占有的资料远比教师占有的多得多,教师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融入学生中间:“哦,他是从气候方面说的,你是从资源方面说的……有很多知识是老师不知道的。”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学科的知识,还拓展到了生物、地理、环保、社会等多学科知识,正如陈老师所说:“通过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我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事实上,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那个神话早已被学生打碎,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的地位,只能被新课程无情地淘汰。
三、“预习—探究—反馈”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我自己在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这节课的学案时,给自己布置了很多任务,自制了几件探究教具,就在上课的前一天,几个同学到我的办公室,无意中发现了这些教具。他们七手八脚地玩起来,一边摆弄,一边谈见解,还有争论。有个大胆的孩子还说:“杜老师,课后您能把它送给我吗?”(平常我们老师自制的教具上课后都送到了仪器室,以便资源共享。)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那种渴望得到教具的表情,触动了我。“学生为什么对我的教具如此感兴趣?学生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一边摆弄,一边谈见解的效果会是怎样的呢……”一连串的问题顿时出现在了我的脑海,致使后来我在探究学案中增加了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或简单的自制学具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借助学具能使课堂的讨论自然深入,真正体现了“探究”学习,特别是对感悟稍差的学生,学具确实帮了大忙。通过反复使用学具,他们对问题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些学生脸上绽开了平时课堂上少见的笑容。
在事后我一直在想,怎么在这之前就没有想到让学生做点什么呢?创造新教具说明我在改变着我的教学,现在看来,这种改变的着眼点是怎么教上,而当学生做起了学具,才是在关注学生怎样学习。正是在这种对学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碰撞中,我们组的物理老师放弃了一些固有的观念和做法,开始走上了自我更新之路,也使我们的这种学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更加完善。
四“预习—探究—反馈”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启示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并使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物理的永久兴趣和动力。例如我在上序言课时,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上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用火来烧纸,结果会怎样?”学生都回答:“纸会被火烧成灰。”于是,我拿起一个装水的纸杯,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烧,纸杯始终也没被烧着。又过了一会儿,杯中的水烧开了,大量的“水蒸气”从杯口冒出。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我暂时不说答案,只是告诉他们这就是一种物理现象,给他们留下一个悬念。接着我又做了“摩擦起电”、“小彩虹”、“漏斗吹球”等多个小实验,还列举了他们经常见到的,但又未曾留意的物理现象,使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课生动有趣。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引导学生无论是自己探究还是老师演示,都必须是有目的,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如果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表面上,不利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学生有时也表现出急于知道“为什么”,但这种“为什么”在学生的反映来看,只是期望教师来解答,因此教师应注意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验中,在一个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感知到大量的物理事实,从而逐步过渡到认识物理本质,这便是质的飞跃。
有效的学案式教学 篇6
一、学案式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
首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 教师是跟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与学习者, 在课前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查看学案前期准备的内容, 在批注学生搜集的资料的同时, 跟学生一起商讨与合作, 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其次, 教师是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主要是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之后,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预计教学策略,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处理, 选择课堂学习的重点,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再次, 教师是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者, 要对学生后期提交的学案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和资料的收集, 并对学生学案式探究性学习成效进行客观评价,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策略
( 一) 学案式探究性学习———自主预习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就要教会他们预习”, “在上课之前, 学生一定要学会预习”, “要把预习工作当做是学生必须要做的工作。”由此可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就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预习环节, 预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前一天把统一编制的学案发给学生, 在学案中记载了预习导学部分的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的意思, 找出疑难的词句进行疏通, 还要给课文中的句段写法做批注。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自主探究性预习, 能够学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归纳课文, 学习里面的生词生句子, 找出关键性词语, 并对课文进行勾画批注来对语文进行相对有效的探究。学生在自主预习完成之后, 可以根据学案中的一些习题来对自主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测, 记录弄不明白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课堂中,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候, 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 这样课堂教学就变得更加有针对性。
( 二) 学案式探究性学习———小组自主合作研讨
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点就是课堂上的合作研讨部分, 这是建立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根据学案中存在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学案中的综合问题进行讨论。在初中语文教育中, 教会学生交流与合作是新时期教学大纲的一个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式, 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发扬了民主精神的基础上, 教师不能只在一旁观看, 要尽可能的参与其中, 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不让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流于形式, 不能出现分割课堂的现象, 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 假如没有合作的氛围, 分组探讨就毫无意义, 这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样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就是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小组合作探讨变成了形式主义。所以,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小组分组学习中, 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学案先提出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 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主动寻求合作, 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提问的时候, 要保证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还要适度, 这是学案式探究是不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比如,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 为大家设计这样的问题进行探究:“你从这篇课文中体会到“虚伪”的弱点么? 以后我们怎么去克服这个弱点呢? 再比如, 在学习《我的老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给学生提出:“请你思考在你印象中老师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然后用你能想到的一个词语描述出来。”这个引导性质的问题之后, 让学生分成小组, 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让每个人都带着目的去合作、总结看哪个小组想出来的描述习语比较多。这样的以学案为依据进行技巧性的点拨, 引发了学生的热情, 体现了教师在点、学案在导,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 三) 学案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巩固训练
在学案式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要注重课堂达标训练环节, 这个环节可以是个人训练、小组互练或者限时检测等。不管是选择哪一种课堂训练方式, 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进行自主训练, 教师在一边巡视, 学生在练习结束之后, 可以相互交流答案, 也可以让教师出示相关答案, 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评和总结。依照老师在课堂中收集的具体的反馈状况, 积极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概括, 进行知识的梳理, 让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通过进一步分析和综合, 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总结出学习方法, 从原来的“学会”变成现在的“会学”。学生要对课堂上学习的那些预习时不懂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消化和整理, 在学案上写出思路, 递交老师, 从而提高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成效。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 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所以,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行讲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进而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认真研究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学案式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 接着从自主预习、小组自主合作研讨以及自主巩固训练等单个方面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 2012, (35) .
[2]严建农.“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生物学, 2012, (10) .
有效的学案式教学 篇7
关键词:双课堂,电子书包,学案导学
作为云技术下的“电子书包”, 给“双课堂”教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其实, 电子书包进入课堂最为核心的是要考虑它对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影响, 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工具或资源平台上实现有意义学习和深层次学习[1]。因此, 本文拟从电子书包对课堂教学的优势出发, 借鉴已在现实课堂上发挥巨大作用的学案导学教学方式, 探讨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基于电子书包的有效学习。
一、电子书包的内涵及其课堂教学优势
电子书包是一种个人可以随身携带, 具备计算机的运算、储存和传送数位资料、无线通信等功能, 并支持用户在不同场地进行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工具。电子书包包含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它是一台轻便的计算机;另一部分是指它能够支持学习[2]。据此, 笔者认为, 电子书包应包含三要素:第一是学习终端, 也就是学生学习用的“计算机设备”;第二是与终端相连的网络服务平台, 它提供学生学习的数字资源和管理平台, 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专家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第三是共享的学习资源 (即优秀的数字教材和优质教育资源) 。
依托南海智能课堂学习平台 (“南教云”) 进行电子书包应用时发现它相对于以往教辅工具而言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
1. 云技术下的电子书包教学资源丰富, 多媒体性强
电子书包可包含各科教材、作业、课内外读物、字典、音乐、视频教程等, 大容量的硬盘使其容量无限扩大。另外, 教学资料类型多样, 可为电子书、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 交互性与智能性不断增强[3]。
2. 电子书包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首先, 电子书包除了能提供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全面反映课堂主题的教学资源之外, 还能提供辅助学生对某个感兴趣的子主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用的扩展性材料以及方便搜索与主题相关资源的绿色网络资源。从而充分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其次,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依照程度或学习习惯选择学习内容、设定学习速率、制定学习计划和实时做功课或查询自己所要的答案。此外, 教师可以透过电子书包与学生进行私下交谈, 了解学习情况, 进行个别指导;而学生可下载当日课堂教学的所有电子材料在自修时反复回顾和练习, 从而能赶上教学进度。
3. 电子书包平台的强交互性既保证了教师在教学中能通过即时性、全面性的反馈, 高效地调整教学方向和策略, 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共赢与个性展现融合的心灵愉悦
一方面, 平台中强大的阅卷功能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统计, 分析出每道题的得分率, 将结果即时反馈给教师, 让教师比传统课堂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到教学情况、通过调整教学的各种策略实现高效教学, 让学生知道自身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跟同伴之间的差异、形成竞争动力;另一方面, 平台的论坛功能支持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 使师生摆脱时空的束缚进行学习交流, 使各学习小组在协作中对小组的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使学习小组之间进行经验的探讨和互动、共享彼此的学习经验, 使各学习小组可同时与教师进行协作探究。此外, 平台的论坛还是个性展现的平台, 使各学生和学习小组均能参与主题讨论以及呈现最终学习成果, 使学生间能相互表达出鼓励和欣赏, 使教师能对围绕主题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归类、提炼科学结论、点评特色。强交互性造就了合作与个性并存的教学环境, 并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新突破。
二、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目前,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的确有了一些改变, 学生的主体性也突现起来。但是, 由于传统课堂对时空的制约, 尚未能让所有学生自主学习 (绝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只有优等生能做到) ,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仍有许多待改善的空间。而双课堂教学恰恰是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新力量。从电子书包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媒体性强, 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以及平台的强交互性等三大优势出发, 我们可以为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探索出一种途径,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
1. 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阐释
吴殿更[4]认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框图可如下图所示:
操作说明中指出:教师首先根据学案展示教学目标, 学生根据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然后依案自学, 读书研讨, 并可与同位及老师交流;而自主学习结束, 小组、组间讨论交流, 并向老师汇报;在学生学习时, 教师既指导又参与讨论, 适时点拨, 并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及时调整、精讲点拨;然后, 教师组织学生梳理、构建知识网、组织检测;接着, 教师从答题情况中选择、精讲, 展示思维过程, 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以提高;最后, 师生一起总结归纳, 形成知识体系。此外, 还认为学案可以有预习性学案和程序性学案两种操作方式。
2. 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施流程
学案导学有效性的关键元素在于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自主与合作相结合以及生态互动, 因此基于电子书包的优势发挥、整合以上关键元素, 可构建出一种双课堂有效模式 (如下框图所示) 。
其中, 双课堂教学可分为三阶段:
(1) 课前: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电子书包的素材建预学案, 并利用电子书包平台 (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均简称“平台”) 发布预学案, 展示教学目标, 并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自学, 借助预习自测题指导学生自评预习效果。相应地, 学生进入该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依学案、自主搜集资源进行自学, 在平台的论坛中答疑, 并完成自测、自我评价。而平台在这一过程中记录学生答疑情况, 并对自测题阅卷、统计答题情况。
(2) 课中:教师根据平台反馈的文本数据 (即论坛的答疑记录) 和自测答题的统计数据, 对学生自学的疑难点进行指导和点拨, 然后发课堂学案、展示课件材料, 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延拓, 并在他们探究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做适当引导, 对平台上展示的探究成果与学生一起作点评, 再通过检测及平台的阅卷评价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相应地, 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点拨疑难点时参与交流、解决疑问, 然后依托平台的主题论坛进行合作探究、完成学案任务, 并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在论坛上、点评其他同学的成果, 再通过完成检测及平台呈现的解析进行反思。
(3) 课后:教师把课堂上有关的课件、问题解析与习题分析的电子文档以及讲授重、难点的视频动画打包, 并共享到平台的资源库中供学生自主复习使用。教师还利用电子书包与学生作一对一的学习了解与个别辅导, 实现个性化教育, 并在平台中批改学生完成作业, 给予反馈和点评。相应地, 学生从自己课堂学习效果和习惯的实际出发, 自主地根据教师在平台上共享的资源进行复习回顾与练习巩固, 并根据需要与教师作个别交流, 完成作业, 而且通过平台接收教师的反馈, 进行错题纠正、反思感悟。此时, 平台把整一过程形成的生成资源保存下来, 为以后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资源支持。
三、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施的教学案例
在实施上述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 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在电子书包平台上的确能实现有意义学习和深层次学习, 甚至还初步实现了个性与合作融合的现代化学习。下面就结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说明。
1. 课前案例
在高中数学必修3《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一节的教学前, 本人建预学案时首先就把学习利用频率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方法, 介绍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这三个特征数的优点和缺点, 学习如何利用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特征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理解标准差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情况等教学目标作为案首写进去, 而学生则可一进入学案就明确了学习目标;然后通过“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概念”和“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众数、中位数的位置”两个主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学生则通过自学、答疑与讨论完成预习, 并通过课前自测评价自学情况。
2. 课中案例
在必修5《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第1课时) 》的课堂教学开始时, 本人从平台的反馈 (如图3) 中得知:学生基本对数列及项的概念、数列的表示可自学弄懂, 但对常数列的理解却存在部分学生的误解。因此本人就多举例以说明常数列的内涵。然后发课堂学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探究, 以思考数列的更深入的内涵。通过交流与合作, 学生均展现了自己对主题的论点, 例如, 数列可以看成“数列an中的n与数列的项的关系相当于函数关系式中的x与y的关系”, 可以看成“正整数集为定义域的函数a=f (n) 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把数列看成一个集合, 可以把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式子表示”等等。这些论点, 都反映了学生对数列与函数间关系有一种准理性感知, 也让本人对相关教学的策略作了相应的调整, 从而对成果的点评更有启发性, 对之后的应用探究更有实效。最后, 还通过检测完善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 课后案例
在上述的《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第1课时) 》课堂教学结束以后, 本人把上课课件《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ppt》共享到平台上, 让数学理解能力不高的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课件以及和本人的私下交流跟上学习进度。另外, 在作业批改时, 本人发现有个别学生对探究数列通项公式的思路混乱, 并且写出的公式准确性低、表达差, 于是就在其作业后面添加注释与思路引导语。最后, 这些学生根据本人的反馈很好地纠正了过来, 而且还把学习反思的小结记在笔记上, 方便以后常回顾。也因为经历了这一过程, 期中考时他们在数列方面的得分比同一起点的班高一截。而这课后环节产生的生成性资源, 着实给本人在教研上提供了不少启发和支持。
四、结语
随着云技术下的电子书包平台不断改进完善, “双课堂”教学的研究前景将会越来越多元化。对于本文提出的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其实只是对现今“双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种新思考, 在于努力给教育信息化能够更好地实施和发展一个“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胡卫星, 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21 (12) :120-123.
[2]吴殿更.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8) :10-11, 46.
[3]李华隆.我们的课堂如何运用电子书包[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23) :70-73.
【有效的学案式教学】推荐阅读:
学案式教学07-04
学案式教学方案08-08
我对学案式教学的认识08-03
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有效教学导学案06-28
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应用05-21
有效提问有效教学10-22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09-15
有效备课才能有效教学08-01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10-24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