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应用(通用9篇)
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应用 篇1
结合我们学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从去年新生入学开始, 我们英语教研组就开始尝试使用学案教学。我们设计学案主要遵循了以下几点原则:一、学案以习题的形式出现,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体现知识的规律性, 能让学生通过学案发现规律, 总结规律, 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二、遵循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学案的设计要贯串这一原则;三、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学情, 学案的设计要体现人人都可通过学习获取自信的原则;四、体现学生合作的原则。
我们使用学案导学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实现了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由“注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的转变, 通过一年的使用, 该方式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组老师普遍认为使用学案导学好处有不少, 下面列举几项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可以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案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 学生根据学案的引领, 预先学习内容, 完成学案中设计的一些问题,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知识, 提高了学习能力。目前, 学生能够通过这一过程中不断转变过去“不预习、只是依赖老师课堂上讲解”的被动学习方式, 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加强。在以往的学习中, 遇到陌生题, 大部分学生不去思考, 而现在学案的练习题与预习部分的设计, 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慢慢习惯亲自动手, 独立思考, 找到解决的办法。
二、课堂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课堂上, 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 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增加, 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使得师生互动更加鲜活, 更加生动。课堂正逐渐变成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地方, 变成师生情感交融、信息交流的地方, 变成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和增强自信的地方。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们在撰写学案和应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 新课程的理念得到了提升, 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增强, 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学法和教法研究的深度明显高于过去, 对课程整体把握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开始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 改变了教师过去“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增长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改善了教学心态, 增强了教学自信。
我们坚信, 以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符合新课程理念,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要我们扎实推进, 不断完善, 一定会带来课堂教学效果的崭新变化。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应用 篇2
浅谈高三语文总复习中的学案式教学
作者:章兴华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2年第45期
一直以来,高三的语文总复习都是在老师稍显枯燥和硬板式的讲解甚至是满堂灌中进行的。先不说老师讲的多纠结,就看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表情,就能知道课堂复习效率的低下。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一种教学局面,要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现状,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语文学科以及高考的特点决定了高考总复习的繁杂,尤其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讲解答案的层面,那整堂课就会在絮絮叨叨的对答案声中度过,加之学生的复习资料基本都配备了答案,教师再次的重复就会让学生感觉上课是浪费时间,漫不经心、昏昏欲睡是在所难免的。而进入到阅读部分的复习,各个知识点的专业注解又显得特别抽象,难以让学生理解,如果教师这个时候只是照本宣科,而不通过自己教学语言的再加工对考点进行通俗易懂的梳理和讲解,那学生也只能是在浑浑噩噩中弄个似懂非懂,最后在考试当中依然无从下手,体现不了总复习的效果。
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应用 篇3
语文学科以及高考的特点决定了高考总复习的繁杂,尤其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讲解答案的层面,那整堂课就会在絮絮叨叨的对答案声中度过,加之学生的复习资料基本都配备了答案,教师再次的重复就会让学生感觉上课是浪费时间,漫不经心、昏昏欲睡是在所难免的。而进入到阅读部分的复习,各个知识点的专业注解又显得特别抽象,难以让学生理解,如果教师这个时候只是照本宣科,而不通过自己教学语言的再加工对考点进行通俗易懂的梳理和讲解,那学生也只能是在浑浑噩噩中弄个似懂非懂,最后在考试当中依然无从下手,体现不了总复习的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做了学案式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学案教学,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案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案”本身。学案的编写必须根据学生平时试卷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结合所复习的考点本身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编写。比如在字音这个专题的学案编写中,就要考虑将学生考试中最容易判断错误的多音字、异形同音字等进行归类,然后在课上的前二十分钟让学生先做,做完后马上公布答案,而非讲解,让学生在已经归类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总结,然后上台进行成果交流,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小结。这样一来,就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转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上课的热情。而这样的转变的成败绝对在于教师对学案的认真编写,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随便发一张卷子让学生做,没有针对性,学生做完之后只是傻等着教师念答案,那整堂课的效率就极其低下,并且学生过不了多久就会将知识点淡忘。再比如小说阅读的专题复习,教师首先要明确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表达技巧等考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呈现形式,然后根据这些考点进行系统考点学案的编写,让每一个学案都成为学生小说阅读答题的模版。同样在课上先让学生试做,然后通过投影或学生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呈现出来。教师再根据考点的答题规律进行总结式的讲解,同时也将该考点的知识要点通过具体题目的形式进行了总结。这样一来,学生既通过做题明白了自己答题存在的问题,又通过做题学会了该考点的基本答题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一效果的取得,同样取决于教师编写学案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浅谈高职英语写作课中的学案教学 篇4
学案教学法是一种以学案为依托, 极力倡导主体 (学生) 先行, 并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智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学案是“学案教学法”得以实施的基础, 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 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 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在高职英语写作实际教学中的模式是:学生们先写初稿, 由老师或者同学阅读并且修改后, 学生们根据反馈修改自己的作文。如果学生在写作前能够得到针对性的练习,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帮助, 就可以避免可以预见的错误。学案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灵魂——探索性, 也体现了现今世界外语教学的潮流——创新学习
笔者根据为期一个月的学案教学实践, 总结出如下的学案教学建议: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预防他们犯错误比纠正他们犯错误更有效, 所以笔者所在学科组英语写作课学案教学的思路:“学习——模仿——单句练习——篇章实践”的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效果的。例如:There be句型因为受汉语影响, 学生容易犯错。
西安有很多名胜古迹, 每年吸引成百万的国内外游客。学生经常翻译成: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attract millions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为了避免学生犯这样的错误, 在学案的编制上要给以正确的句子让学生先观察, 再总结规律、模仿, 然后达到熟练运用。
在学案中我们给出了如下的句子:
There is a Mr. Smith waiting for you.
There are about 20 boxes to be carried away.
There are many things we can do about it.
There are 15%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against the opinion.
学生的接受内化能力因人而异, 所以要给他们消化吸收的时间和复习的机会, 这就要求知识的复现和及时复习, 建议每个话题至少练习两篇相似的文章比如地点描写, 练习的是青岛, 写过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介绍他们最想去的地方, 学生们很有热情, 描写的地点不同, 相互欣赏文章的同时也多了些其他方面的知识。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阅读也是开阔思路, 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除了教材、教辅资料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同伴互助的关系进行整理,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材料。比如第四单元Sandstorms in Asia与环保的主题有关, 笔者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外, 还上网搜索, 找了很多别的材料:如德国、日本的环保措施, 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等等材料。既开阔了眼界, 也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 让他们言之有物, 言之有据。
为了增加写作的趣味性, 教师要动脑筋, 下功夫原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或者有关实事的题目, 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写作也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比如, 讲到第二单元Natural disasters的时候刚好日本发生地震, 全世界都在关注日本, 所以在设计写作任务的时候就决定写日本地震。写过之后对比从网上下载的英语原文的新闻报道, 学生们很感兴趣, 也增加了收集好词好句的热情。
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应用 篇5
【摘要】学案导学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很多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它以学案为载体,常常以学生活动为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能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能力。本文即是笔者对“物质的运输方式”一课的学案设计和实施过程。
【关键词】学案导学 主体性 自主学习 生物建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11-02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处在从依赖性学习走向独立学习的关键期,此时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往往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或者对学习的内容不够明确,学习效果不明显而逐渐削弱了自主学习的热情,如果有一份合适的学案作为辅助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学案的设计及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本文即是笔者对“物质的运输方式”一课的学案设计和实施过程。
一、课前学习内容的学案设计和运用
【课前准备区】
1.阅读教材P57-P59填空:
(1)被动转运的根本特征是:物质由____的一侧向____的一侧运输,通过膜时不需要消耗____。
(2)被动转运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简单扩散,这种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例如____ 等小分子的扩散和水的渗透就是这种方式;另一种类型需要____的协助,这样的被动转运称为 ____,和前者相比,这种被动转运的速率____。载体蛋白与被转运物质结合而发生____,将物质转运到膜的另一侧后释放,载体蛋白____。
(3)主动转运的主要特征,从物质通过膜的条件看,需要____和____;从物质运输的方向看,是将物质从____处向 处转运,例如____的转运。
2.如图1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代表____,B代表____。
(2)图中a,b,c为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其中●◎★分别代表各种被转运的物质。观察比较a,b,c可推测这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在物质运输的方向,是否需要____和____三方面有区别。
(3)从问题2(2)中的三个方面,归纳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填入下表。
3.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特性。
(一)整合基础,辅以问题
第1题的几个小题完全来自教材,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整合,学生在完成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课堂上可以投影展示典型答案及学生自评的方式展开。而对于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及易被忽略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如:问题①:载体运输物质的方式如何,载体数量会不会影响转运速率?(此题的设置旨在为后面曲线图的理解做铺垫。)问题②:什么样的物质是通过易化扩散运输?(提醒学生回归课本)由此可见以简单扩散运输的物质具有什么特点?(此时板书补充几种物质运输的方式的举例)。
(二)归纳总结,铺垫引导
第2题的难度有所提升,是在前面细胞膜结构模型这一知识的基础上,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和归纳。为了降低难度,设计了三个小问,逐级递进,有所铺垫。第一小问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对第二小问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在图形上对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进行比较,第三小问在第二小问的基础上从物质运输的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三个方面进一步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其中前两小问也旨在为后面构建物质跨膜运输过程图做铺垫。
(三)逐级递进,梳理巩固
在课前预习中部分学生可能在第2题有困难,课堂中在讲评完前两小问后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填写表格,则难度大大降低,目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此时再提问图1中a,b,c分别代表哪种方式,提高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二、课中学习内容的学案设计和运用
【课中学习区】
课题一:构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图
在构建过程图前,你需要考虑以下4个问题:
①什么符号表示不同的物质?②如何表示细胞膜两侧某种物质有浓度差?③如何表示某种物质通过膜时是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④如何表示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时是否需要能量?
图2是红细胞的一段细胞膜,请在图上分别画出下列物质运输的过程:
(1)CO2运出红细胞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K+进入细胞
课题二:识别并解释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物理模型
问题1:图3中圆圈、小车、箭头分别代表什么?三幅图分别代表哪种跨膜运输方式?
问题2:图3中h代表什么?与运输速率有什么关系?
课题三:识别并解释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数学模型
实验工作者将红细胞培养在培养液中,研究甘油、葡萄糖、K+三种物质通过红细胞的方式。一段时间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并将实验数据以坐标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请回答:
(1)图4是____的实验结果图,判断依据是____。(2)图5是____的实验结果图,判断依据是____。 (3)图6是____的实验结果图,判断依据是____。
课堂上对课前准备区内容的梳理仅用时约15分钟,课中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这一知识的深化巩固、利用及能力提升上,由此设计了课中学习区的三个课题。
课题一:绘制过程图,深化理解核心知识
其设计意图是通过模型建构提高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通过四个问题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质、浓度差、载体及能量在图形上该如何表示,部分同学会学习课前准备区图1的表现形式画出相应的图形,此时以投影展示学生成果,生生互评的方式达到学习目标。
课题二:类比模型图,迁移理解核心知识
以学生熟悉的物理中的小车爬坡模型类比三种跨膜运输方式,设置两个问题,迁移理解核心知识。其中第二个问题旨在为课题三做铺垫,使浓度差与运输速率的关系更加形象,数学模型中抽象的曲线图更容易理解。
课题三:分析数学模型,灵活运用核心知识
在课题二的铺垫下,浓度差与运输速率的关系已很明了,此时只需以问题串引导即可明晰曲线图的含义。如:“图4中运输速率与浓度差成正比,说明这种运输方式只和浓度有关,这种运输方式是?”“图5中运输速率随浓度差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可以排除哪种方式?”“图5中运输速率不只和浓度差有关,那你认为在P点限制其速率的因素是什么?”图6难度较大,可以在示范性的分析了M点以下的曲线后由学生分析理解。
三、结束语
中学生处在从依赖性学习走向独立学习的关键期,学案是开展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扶手”。学案导学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先学后教”,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方式由讲授式转变为问题式、过程式、体验式、探究式、点拨式等多种方式的复合式,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少教多学”有效的将“教会”到“学会”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会”到“会学”的模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设计学案,并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的实施过程,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四川出版社,2003:34.
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应用 篇6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学案导学”, 即“学案”加“导学”。与教案有所不同的是, 学案的形成是由教师的“导学”与学生的“探究”共同构成的, 表现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维过程, 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教师导学与学生探究性学习相互配合, 完成教学任务的崭新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满堂灌”的被动式教学有所区别的是, 学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更强调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与自我价值的培养, 主要表现为5方面特征:
1. 体现“先学后教”思想。
学案教学更倾向于学习思路的给予, 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结构进行解题, 发现并掌握知识规律, 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获取, 并在探究性学习中锻炼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
2.“教”、“学”双主动。
借助于学案导学的教学引导, 教学活动的重心就由单向的“教”转为“教”“学”并重, 学生在借助学案能够更好地展开探究性学习,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就此, 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高度统一。
3. 凸显差异化教学的新教育理念。
学案设计可按照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依次区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巩固强化部分、拓展创新部分, 通过梯度适当的层次化教学, 使班级内不同学力的学生能自由地选择学习层次, 突破“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教学困境。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出示学案, 明确章节学习目标, 数学学案应按照
“一课时一学案”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课前安排学生对新授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问题进行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思维, 使学生明确章节课程的学习方向, 为后续学习过程奠定基础, 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环节中更具目的性。以新授课《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 其章节三维学习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掌握对数函数模型描述的性质、数量关系以及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图形结合, 引导学生类比比较、概括总结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差异,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 德育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探究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的喜悦。
2. 据案自学, 探究解答学案知识点, 布置学案后, 学
生通过原有知识结构探究学习新知识, 尽可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教材的探究学习中尝试解答学案或教材所列的思考题, 借此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教师也需要在此过程掌握好教学主导作用的适时适量发挥,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前完成教材内容的系统学习。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为例, 学案的探究性学习包括以下要点:
(1) 课前尝试, 知识准备。学生应全面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解法;重点掌握公式法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2) 设置基础练习, 创设问题情境。课前预习与探究性学习在知识点掌握上要做到全面掌握、重点突出,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尽快地找准疑难点, 更好地把握学习要点, 如本课的问题情境就可作如下设置:试问用公式法求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时, 怎么样快速计算出方程根, 其中有什么规律? (1) x2+3x+2=0; (2) 4x2-4x+1=0; (3) x2-5x+6=0。 (3) 探究合作, 解答释疑。学案自学过程中, 学生应在预习、思考的基础上, 组成探究性学习小组, 就未能解决或存在模糊结论的问题形成组内初步结论, 不仅可以活跃数学学习的课堂气氛, 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不无裨益。
3. 精讲总结, 完善学生的知识建构。
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发展知识学习能力, 但这并不是代表要放弃对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除了要就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加以指导外, 对存在争议或错漏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加以剖析, 讲清讲透, 带领学生对探究学习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纠正、修改, 使知识点间的脉络联系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完善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来讲, 教师就应结合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根的判别式定理的逆命题作进一步讲解, 使学生对判别式定理与逆定理间的区别及应用过程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掌握△>0、△=0、△<0的情形下方程的实数根分布。
4. 梯度设置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 在学案导学的课
后巩固阶段, 教师应依据基础巩固、能力提高、拓展探究三个层次设置梯度分明的练习题, 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巩固练习中完成难度不同的系统, 达到自查自纠和巩固练习的效果。如本节课可设置2类层次的习题。
(1) 解方程:3x2+4x-2=0;2y2+5=6y; (x-2) 2+2 (x-2) -8=0。
(2) 判别关于x的方程 (2m2+1) x2-2mx+1=0的实数根的情况。
三、结语
教而有法, 但无定法。“学案”作为教师指导学生组织探究性学习、创新思考的材料, 是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力手段, 其精髓即在于确立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在数学教改过程中, 也必须坚持这两点, 才能使初中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
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应用 篇7
关键词:双课堂,电子书包,学案导学
作为云技术下的“电子书包”, 给“双课堂”教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其实, 电子书包进入课堂最为核心的是要考虑它对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影响, 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工具或资源平台上实现有意义学习和深层次学习[1]。因此, 本文拟从电子书包对课堂教学的优势出发, 借鉴已在现实课堂上发挥巨大作用的学案导学教学方式, 探讨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基于电子书包的有效学习。
一、电子书包的内涵及其课堂教学优势
电子书包是一种个人可以随身携带, 具备计算机的运算、储存和传送数位资料、无线通信等功能, 并支持用户在不同场地进行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工具。电子书包包含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它是一台轻便的计算机;另一部分是指它能够支持学习[2]。据此, 笔者认为, 电子书包应包含三要素:第一是学习终端, 也就是学生学习用的“计算机设备”;第二是与终端相连的网络服务平台, 它提供学生学习的数字资源和管理平台, 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专家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第三是共享的学习资源 (即优秀的数字教材和优质教育资源) 。
依托南海智能课堂学习平台 (“南教云”) 进行电子书包应用时发现它相对于以往教辅工具而言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
1. 云技术下的电子书包教学资源丰富, 多媒体性强
电子书包可包含各科教材、作业、课内外读物、字典、音乐、视频教程等, 大容量的硬盘使其容量无限扩大。另外, 教学资料类型多样, 可为电子书、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 交互性与智能性不断增强[3]。
2. 电子书包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首先, 电子书包除了能提供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全面反映课堂主题的教学资源之外, 还能提供辅助学生对某个感兴趣的子主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用的扩展性材料以及方便搜索与主题相关资源的绿色网络资源。从而充分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其次,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依照程度或学习习惯选择学习内容、设定学习速率、制定学习计划和实时做功课或查询自己所要的答案。此外, 教师可以透过电子书包与学生进行私下交谈, 了解学习情况, 进行个别指导;而学生可下载当日课堂教学的所有电子材料在自修时反复回顾和练习, 从而能赶上教学进度。
3. 电子书包平台的强交互性既保证了教师在教学中能通过即时性、全面性的反馈, 高效地调整教学方向和策略, 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共赢与个性展现融合的心灵愉悦
一方面, 平台中强大的阅卷功能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统计, 分析出每道题的得分率, 将结果即时反馈给教师, 让教师比传统课堂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到教学情况、通过调整教学的各种策略实现高效教学, 让学生知道自身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跟同伴之间的差异、形成竞争动力;另一方面, 平台的论坛功能支持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 使师生摆脱时空的束缚进行学习交流, 使各学习小组在协作中对小组的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使学习小组之间进行经验的探讨和互动、共享彼此的学习经验, 使各学习小组可同时与教师进行协作探究。此外, 平台的论坛还是个性展现的平台, 使各学生和学习小组均能参与主题讨论以及呈现最终学习成果, 使学生间能相互表达出鼓励和欣赏, 使教师能对围绕主题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归类、提炼科学结论、点评特色。强交互性造就了合作与个性并存的教学环境, 并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新突破。
二、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目前,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的确有了一些改变, 学生的主体性也突现起来。但是, 由于传统课堂对时空的制约, 尚未能让所有学生自主学习 (绝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只有优等生能做到) ,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仍有许多待改善的空间。而双课堂教学恰恰是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新力量。从电子书包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媒体性强, 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以及平台的强交互性等三大优势出发, 我们可以为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探索出一种途径,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
1. 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阐释
吴殿更[4]认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框图可如下图所示:
操作说明中指出:教师首先根据学案展示教学目标, 学生根据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然后依案自学, 读书研讨, 并可与同位及老师交流;而自主学习结束, 小组、组间讨论交流, 并向老师汇报;在学生学习时, 教师既指导又参与讨论, 适时点拨, 并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及时调整、精讲点拨;然后, 教师组织学生梳理、构建知识网、组织检测;接着, 教师从答题情况中选择、精讲, 展示思维过程, 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以提高;最后, 师生一起总结归纳, 形成知识体系。此外, 还认为学案可以有预习性学案和程序性学案两种操作方式。
2. 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施流程
学案导学有效性的关键元素在于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自主与合作相结合以及生态互动, 因此基于电子书包的优势发挥、整合以上关键元素, 可构建出一种双课堂有效模式 (如下框图所示) 。
其中, 双课堂教学可分为三阶段:
(1) 课前: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电子书包的素材建预学案, 并利用电子书包平台 (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均简称“平台”) 发布预学案, 展示教学目标, 并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自学, 借助预习自测题指导学生自评预习效果。相应地, 学生进入该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依学案、自主搜集资源进行自学, 在平台的论坛中答疑, 并完成自测、自我评价。而平台在这一过程中记录学生答疑情况, 并对自测题阅卷、统计答题情况。
(2) 课中:教师根据平台反馈的文本数据 (即论坛的答疑记录) 和自测答题的统计数据, 对学生自学的疑难点进行指导和点拨, 然后发课堂学案、展示课件材料, 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延拓, 并在他们探究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做适当引导, 对平台上展示的探究成果与学生一起作点评, 再通过检测及平台的阅卷评价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相应地, 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点拨疑难点时参与交流、解决疑问, 然后依托平台的主题论坛进行合作探究、完成学案任务, 并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在论坛上、点评其他同学的成果, 再通过完成检测及平台呈现的解析进行反思。
(3) 课后:教师把课堂上有关的课件、问题解析与习题分析的电子文档以及讲授重、难点的视频动画打包, 并共享到平台的资源库中供学生自主复习使用。教师还利用电子书包与学生作一对一的学习了解与个别辅导, 实现个性化教育, 并在平台中批改学生完成作业, 给予反馈和点评。相应地, 学生从自己课堂学习效果和习惯的实际出发, 自主地根据教师在平台上共享的资源进行复习回顾与练习巩固, 并根据需要与教师作个别交流, 完成作业, 而且通过平台接收教师的反馈, 进行错题纠正、反思感悟。此时, 平台把整一过程形成的生成资源保存下来, 为以后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资源支持。
三、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施的教学案例
在实施上述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 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在电子书包平台上的确能实现有意义学习和深层次学习, 甚至还初步实现了个性与合作融合的现代化学习。下面就结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说明。
1. 课前案例
在高中数学必修3《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一节的教学前, 本人建预学案时首先就把学习利用频率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方法, 介绍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这三个特征数的优点和缺点, 学习如何利用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特征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理解标准差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情况等教学目标作为案首写进去, 而学生则可一进入学案就明确了学习目标;然后通过“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概念”和“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众数、中位数的位置”两个主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学生则通过自学、答疑与讨论完成预习, 并通过课前自测评价自学情况。
2. 课中案例
在必修5《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第1课时) 》的课堂教学开始时, 本人从平台的反馈 (如图3) 中得知:学生基本对数列及项的概念、数列的表示可自学弄懂, 但对常数列的理解却存在部分学生的误解。因此本人就多举例以说明常数列的内涵。然后发课堂学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探究, 以思考数列的更深入的内涵。通过交流与合作, 学生均展现了自己对主题的论点, 例如, 数列可以看成“数列an中的n与数列的项的关系相当于函数关系式中的x与y的关系”, 可以看成“正整数集为定义域的函数a=f (n) 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把数列看成一个集合, 可以把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式子表示”等等。这些论点, 都反映了学生对数列与函数间关系有一种准理性感知, 也让本人对相关教学的策略作了相应的调整, 从而对成果的点评更有启发性, 对之后的应用探究更有实效。最后, 还通过检测完善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 课后案例
在上述的《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第1课时) 》课堂教学结束以后, 本人把上课课件《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ppt》共享到平台上, 让数学理解能力不高的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课件以及和本人的私下交流跟上学习进度。另外, 在作业批改时, 本人发现有个别学生对探究数列通项公式的思路混乱, 并且写出的公式准确性低、表达差, 于是就在其作业后面添加注释与思路引导语。最后, 这些学生根据本人的反馈很好地纠正了过来, 而且还把学习反思的小结记在笔记上, 方便以后常回顾。也因为经历了这一过程, 期中考时他们在数列方面的得分比同一起点的班高一截。而这课后环节产生的生成性资源, 着实给本人在教研上提供了不少启发和支持。
四、结语
随着云技术下的电子书包平台不断改进完善, “双课堂”教学的研究前景将会越来越多元化。对于本文提出的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其实只是对现今“双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种新思考, 在于努力给教育信息化能够更好地实施和发展一个“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胡卫星, 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21 (12) :120-123.
[2]吴殿更.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8) :10-11, 46.
[3]李华隆.我们的课堂如何运用电子书包[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23) :70-73.
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应用 篇8
关键词:学案,低起点引入,梯度,有效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生源状况:
初一入学统测中, 数学低分率 (40分以下) 占13.8%。
2.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愿不愿意去做、去学, 是否感兴趣, 往往并不是因为他认为这学科、这内容有多么的重要, 更多的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能懂、能做、能学才感兴趣, 才愿意去学, 特别是对于很难直接感受到它是否能给你带来近期效益的数学学科, 许多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在关于数学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中, 笔者得到如下的数据:
(1) 在进入初中之前, 想象初中数学难的占57.3%。
(2) 开始看初一数学课本, 认为数学难学的占75.4%。
(3) 数学课学新内容的时候, 喜欢先做“老师说很有趣的题”的占20.0% , 喜欢先做“老师说很重要的题”占27.7%, 喜欢先做“简单的我能做的题”的占39.1%。
可见, 学生能做、会用的学案, 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案, 学生愿意用的学案, 能够让学生学出效果的学案才是最合适的学案。
二、学案设计的内容
1.以教学单元为对象, 备课组教师集体讨论, 构建单元内容的非线性主干循环结构。
2.设计以每课时为单位的, 有重点、有梯度、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笔答完成为主的, 便于教师课内批改、个别辅导训练技能的学案。
三、搭建合适脚手架的原则
1.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 多考虑“哪些内容可以不讲”。
2.设计学案首先考虑“学困生也能学” 。让每位学生在课内完成适合自己的任务, 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3.新课采取“低起点引入”, 把简单例子放在开头, 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门槛, 避免“学困生” 对新知识产生恐惧的心理。
4.训练题的编排呈现梯度, 让优秀生能独自探索、领悟, 让中等生在小组合作研讨、交流中提升。
四、遇到的困难
1.教师容易对学生的估计过高, 选择的训练题难度偏大, 呈现的梯度不合理, 因此不便于操作。
2.不同教学班的层次不一样, 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采用同一份学习材料, 操作难度大。
3.新加入的教师对该模式接纳的程度, 以及对学案设计的理解、用心把握的程度不同, 导致设计的学案不完善。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1.加强集体研讨, 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备课组长根据学期教学进度, 提前布置教学设计的工作安排, 让老师们有足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对一些教学细节处理提出看法, 形成共识。有经验的教师带头多做事, 提出意见和修改的建议, 负责量大的、难度大的章节学案的编写。使用过程中, 发现不足, 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以集体智慧弥补教师个人的不足, 促进备课组整体教学效益的提高。
2.解决“训练题呈现的梯度不合理”的问题。设计学案时, 教师做到既备教法又备学法, 多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学的角度, 首先考虑学什么、如何学。
(1) 新知识学习的内容, 努力注意条理性和递进性, 一般采取“问题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应用” 形式。问题的提出, 应更多地考虑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要尽可能明确、具体。让学生很快知道探究什么、怎么探究、如何记录探究过程、如何表述、如何使用探究的结果。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在新知识学习前, 设计一些相关的铺垫练习, 以扫清新知识学习的障碍。例如:①在学习有理数除法之前, 设计有关倒数的训练题。②要求学生作图, 则提供作图区。
③要求学生度量角度、线段长度, 则留出填写度量结果的空格。④让学生探究”三线合一”, 则提供三角形, 明确指出画三线中的哪一线。
(2) 训练题的设计注意分层, 采取“巩固训练-提高训练-自我检测-拓展训练”形式。例如, 要培养学生书写几何的推理过程, 应按照规范的格式去做, 从新课学习即可开始, 填写最简单的推理。在A组题给予足够的简单的填空训练, 变式练习。在B组题有梯度地推理训练, 可逐步放手, 拆除脚手架。尽管学完新课学生也还写不好推理过程, 甚至还不会写, 但是, 有了以上一组训练, 学生至少找到感觉了。例如: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环节训练, 设计成推理格式:
如图, 在△ABC中,
① 因为 AB=AC, AD⊥BC,
所以__=__, __=__ (等腰三角形三线) 。
②因为 AB=AC, BD=DC,
所以__⊥__, __=__ (等腰三角形) 。
③因为 AB=AC, AD平分∠BAC,
所以__⊥__, __=__ () 。
3.解决“不同教学班的层次不一样, 采用同一份学习材料操作难度大”的问题。学案的设计, 原则上尽量满足备课组教师使用方便, 用得顺;难度上根据本校生源的情况, 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的能力水平进行编写;程序上通过集体备课, 执笔的老师讲设计思路, 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有经验的老师把关;内容上对某些章节进行必要的整合。
实例:对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进行整合重组 (共约6课时)
第一, 考虑到我校的生源在代数运算、等价变形方面普遍弱, 在解方程组之前安排一节与概念有关的训练作为热身。第二, 先学和重点学“加减法”。第三, 学生能无师自通的极少, 因此不敢不介绍也不能不专项练习“代入法”。
第1课时:用简单的实例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及习题。 (采取低起点引入的办法, 较难的问题留后面探究, 因为这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讲是个较高的门槛, 会占用过多的课时而没有实效)
第2课时:学习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第3课时:学习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4课时:学习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第5课时:学习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比较方法。
第6课时:综合运用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师辅导、批改。
解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采用同一份学习材料操作难度大”的问题。精选课堂训练题, 同时照顾到“两头”的学生, 在题量的裁剪以及难度的设计上, 努力做到保证既有全体学生都会做的题目, 让学困生能学;又有大部分普通学生做不完的题, 让优等生在课堂上闲不下来。
同时, 任课教师需要进行二次备课, 针对本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必要的调整和细节的处理, 使学案更有利于本教学班学生学习。
4.教师观念的更新。新加入的教师, 首先需要接纳该模式, 至于对设计学案方法的把握, 需要在实践中用心体会, 整体把握。如果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在编写学习卷的时候, 都能做到把自己负责的章节当作自己公开课的学案来编写, 一定会大大减少备课组对学案进行二次修改的精力和时间, 从而整体节约资源, 提高教学有效性。
六、初步效果
1.学生的学习习惯、书写习惯明显好转。由于在学案中设计了信息栏每天填写, 学生在考试中不写名字的现象极大地减少。
2.数学“学困生”对学数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进而对老师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3.课堂纪律得到改善, 课堂气氛更和谐, 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4.学生对自己自信, 对困难自强。
5.初一第一学期末, 参加区学科统测, 数学均分排名进三位。
附:在第二学期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的结果
(1) 学生对数学科难度的看法:在进入初中之前, 想象初中数学难的占57.3%。开始看初一数学课本, 认为数学难学的占75.4%。学习了初一数学, 认为困难的占54.4%。
(2) 学生对数学学案的看法:刚上初一, 觉得数学课几乎天天都在做卷子, 不习惯, 有点烦。但慢慢地就发现, 在堂上做的题, 老师马上批改, 作对了很开心, 做错了马上修改。堂上做的多, 剩下的少, 课后的任务就轻了, 很快就习惯了。喜欢使用学案, 认为学卷给学习数学带来帮助的占97.3%。
(3) 学生对数学老师的看法:认为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和聪明同学的占19.9%, 认为老师关心全班的占42.7%, 认为老师关心学习有困难同学的占29.5%。
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案教学法 篇9
历史老师如何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里完成教学,促进学综合素质的生全面发展和提高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学案教学法正便适应了这一改变和要求的需要。因而学案教学法特别是探究式学案教学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历史老师的重视和钟爱。
高中的历史教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以编年通史为主线,纪事为支线的人教旧版教材。这种教材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近似纪事本末体的编写方法,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从而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是这个版本的教材存在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问题。这与我们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不相适应。
针对这些问题,配套新课标的历史新教材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确立了专题体系和模块教学的体系。原来历史教材中以编年通史为主线,纪事为支线的体例被首次打破,改成了以专题为主线,时间与国别为支线的编纂方式。这种改变使新的历史教材呈现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流派纷呈、时空跨度大、内容多等众多新特点。这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追求学生主动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追求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现、沟通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理念相适应。
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历史教师必须注重科学探究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自主创新、合作交流学习。把过去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习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及学生积极主动、向上的人生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多样化发展的素质教育。配套新课标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新特点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给历史老师如何在课程标准规定课时里完成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学案教学法特别是探究式学案教学法无论是其概念还是其操作形式都就迎合了这种需要,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历史老师的重视和钟爱。
一、学案教学的概念体现学生为主本
目前学界对学案概念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一种认为学案即学习方案。如“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的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学习方案”。也有学者认为学案就是学习材料。
虽然说学界在学案教学法概念上认识还不统一,但是都认为它是相对于传统“教案教学”模式提出的一种新模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上,不仅仅是一份学习材料和案例的呈现,而且它还具有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和指导性,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特别适合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反思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二、学案教学法的操作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在学案的使用方法上已经很成熟,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老师应该在讲课的前天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要学的内容,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明确教师要提的问题,明确自己不懂的地方,明确自己听课的侧重点。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案学与练。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再上新课时可以使用如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在上复习课时可使用开放式(质疑、探索、小结、练习),在习题课上也可以用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估、作业)等等方式不同的可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在血案的编制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在使用方法上我个人也赞同该主张,只是我个人觉得不能简单地讲学案发给学生,放其自由,这绝对不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强调老师主导。所以在学案的操作方法上不能忽视老师的主导地位的发挥,毕竟学生很多特别事项高一刚从初中升学上来,缺乏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老师必须加以引导,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用时6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本课还存在的疑问”处上课是重点听不明白的地方,在新课上完是还存在疑问就由老师集中答疑)。血案教学的这种操作模式应该说适应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理念要求。
三、新课改下学案教学法的优劣
学案教学法的优点很首先学案教学法能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学,对本章内容从结构上、细节上进行把握。
其次学案教学法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腾出更多时间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如学案教学法节省了课堂上教师的板书时间,从挤出的时间里,让学生多多活动,从而实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目的;让教师能够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并与学生相互了解影响激励和鼓舞。最后这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新课改要求转换教师角色在新课程中担任促进者、学习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学习者,合作者,创新者和服务者。学案教学法则适应了老师角色转变的需要。
但是不可否认学案教学法还是有很多缺点例如学案教学法缺乏一定的伸缩性,老师教学容易受到学案的限制,但是课堂中本身就不可能是按照学案一层不变,它具有很多变化、和不可预知的意外发生,需要老师灵活处理。再则学案教学法需要印制学案,学案印制的相对成本比使用教学参考书的成本还高,这对农村学生家庭来说无疑大大增加了负担。这与目前国家大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不相符合。再则学案教学法需要学生课余时间发一些时间在历史学科上,这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在有些地区、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增加主课(语数外)的时间,历史学科本身地位就存在被矮化的现象,使用学案教学法这就与之相冲突,很难实行下去。因此血案教学法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讨改进。
【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应用】推荐阅读:
有效的学案式教学06-01
英语教学中应用学案05-18
学案在化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10-28
学案导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6-19
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10-31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8-17
语块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6-30
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8-02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8-21
趣味性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