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听力损伤研究

2024-05-21

职业性听力损伤研究(精选3篇)

职业性听力损伤研究 篇1

生产性噪声是影响作业工人身体健康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之一, 可引起多系统和多功能的损伤, 其中对听觉系统作用具有特异性[1]。噪音能减少流经耳内听觉细胞和听神经的血量, 使听力功能受损, 是当前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噪音越强, 接触越久, 听力损失就重, 而且恢复相当困难。本院于2008年为某发电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进行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等, 并对听力损伤情况分别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珠海市某发电厂从事噪声作业场所中噪声作业工人, 对其中从事噪声作业满一年的在册劳动者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共300人, 其中男220人, 女80人。年龄20~59岁, 平均 (37.5±9.1) 岁;接触噪声工龄1~38 a, 平均工龄 (15.3±7.6) a。

1.2 方法

根据国家《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 按照《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中规定的接触噪声的检查项目进行检查, 并填写《职业健康检查表》内容包括:询问一般情况、职业史、病史、症状, 内科常规检查, 耳鼻检查, 血、尿常规, 心电图, 纯音听力测定等。听力测定:采用丹麦AB-229型听力计, 测双耳250~8000 Hz 8个频段纯音气导听闻, 测定前经中国计量科学院校准。测定环境本底噪声小于30 dB (A) 受检者脱离噪声作业环境12~48 h。

诊断将听力测定各频率的听阈值进行年龄性别修正, 由副主任以上的专科医师根据《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2]进行听力损伤分级, 结合职业史、病史、症状和体检结果进行诊断, 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力下降者。

2 结果

300名噪声作业工人常规耳鼻咽喉科检查未发现特别异常。均无中耳炎史, 否认既往有听力损伤等疾患, 本次纯音听力检测300人, 其中近5年入厂的80名工人行基础听力检测, 听力均正常, 占27%。共220人检出轻、中、重听力损伤情况见表1, 总检出率为73%;听力损伤程度有随接触噪声时间增长升高的趋势。不同工龄的听力损伤经秩和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职业性听力损伤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 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失。在现代社会中极为常见, 噪声性声创伤已被认为是世界性七大公害之首。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听觉系统损伤已被证实。本调查发现某电厂300名接触噪声工人中共220人耳有不同程度听力损伤。患病率为73%, 远远高于国外的发病率。且随接触噪音环境时间越长听力损伤越严重。听力损伤检出率大幅度上升的原因:①本调查样本小;②与劳动防护的缺失与不足有关。③工人的防护意识谈薄, 缺乏自觉性与监督有关。根据以上原因, 对该厂工人应加强健康监护与听力防护知识的宣传, 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及时发现敏感者, 并作出应对措施。早期发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病人及敏感者, 给予及早处理 (如调离或暂时调离、治疗、强制佩戴护耳器等) , 是预防噪声聋的有效措施。此外, 对噪声作业工人, 应做好就业前及定期体格检查, 并把电子测听检查作为必要的检查项目, 进行健康监护。有研究发现, 噪声性听力损伤除与接触噪声的强度、时间等有关外, 还与噪声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接触同等强度与暴露时间, 在城市与在乡间的噪音损伤发病率明显不同, 城市显著高于乡间。这表明, 噪声致听力损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待进一步研究噪声性听力损伤的各种因素是必需的。

摘要:目的了解并分析珠海市某发电厂职业性噪声听力损伤状况。方法对珠海市某电厂300名噪声作业工人的纯音听力测定, 对听力损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共检测300人。按高频 (3000、4000、6000Hz) 任一频率听力下降≥30dB, 计算双耳平均听阈, 评定听力损伤, 其中轻、中、重度听力损失者共220人, 患病率73%, 听力正常80人, 占27%。与处于噪音工作环境相关, 听力损伤随工龄而升高, 听力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听力损伤与噪声作业环境有关, 应当引起重视, 须对作业工人加强听力保护。

关键词:噪声环境,听力损伤

参考文献

[1]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2-88.

[2]GBZ49-2002.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

职业性听力损伤研究 篇2

爆竹声声除旧岁,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是很多中国人必做的事情。而鞭炮在燃放时的巨大声响,让人深刻感受到了过年气息,也让市民许先生吃了苦头。市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贾月芝主任医师说,春节期间像许先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多,不过保护听力,树立远离噪声的意识很重要。

耳朵被震后忌自行挖耳

日前,市民许先生急匆匆走进市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办公室,说自己耳朵听不清楚了。接待他的是贾月芝主任医师,在检查时发现许先生左侧耳道都是血块,这让她有点惊讶。

原来许先生在放鞭炮时耳朵被震了一下,左耳一下子听不到声音,像是被东西堵住了耳朵。着急的他直接拿起了挖耳勺去挖耳,结果左耳出血,疼痛不已,却依然听不到声音,只得向医生救助。

贾月芝主任在清理完血痂后方发现许先生左耳耳壁充血,鼓膜穿孔。由于许先生拿挖耳勺挖耳的不当处理,已对耳朵造成了二次伤害,贾月芝主任给他开了预防感染的药物,并提醒他接下去几天耳朵需避免进水,注意避免感冒,受伤的.鼓膜才能慢慢自行愈合。

贾月芝主任解释,鞭炮爆炸是巨大声音的瞬间接触,可能会引起鼓膜损伤,也可能引起耳蜗毛细胞损伤。遇到这种情况,应该马上到医院就诊,而不应该自己挖耳,引起进一步的伤害。

喜欢戴耳机的朋友要注意“6060”原则

3月3日是全国第16个“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贾月芝主任表示,今年“爱耳日”主题针对的是因噪声而导致的听力损伤。这种听力损伤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常见,并且可以预防,应该引起重视。

研究表明,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年轻人喜欢去嘈杂的娱乐场合释放自己,例如酒吧、KTV等,如果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听力损伤。还有些人喜欢时时刻刻戴着耳机听音乐,往往把音量开得特别大,让自己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贾月芝主任说其实这种行为不恰当,最好注意下“6060”的原则,即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听的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60分钟)以内。

好的听力来源于安全用耳

贾月芝主任说,首先,要有预防噪声性耳聋的意识。噪声对听力的损伤可分为急性声损伤和慢性声损伤两种,前者主要是由于高强度脉冲噪声的瞬时暴露所引起的听觉损害,多见于爆震后,又叫爆震性聋。急性声损伤可以按照突发性聋治疗,而慢性声损伤是由于长期持续性强噪声刺激引起的听觉损害,难以治愈,只能靠预防。因此,树立起噪声对听力有损伤的意识很重要。

其次,注意不要长时间待在嘈杂的娱乐环境中。去KTV唱歌时可以降低音乐和麦克风的强度,用耳机听音乐时控制音量和时间。如果居住在一个较为嘈杂的环境,可以适当在家里安装一些隔音材料,降低噪声污染。

再次,提高自身素质,不要让自己成为噪声源头,影响到周围人,如公共场合播放音乐等。

职业性听力损伤研究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企业规模及行业分类,采用分层整群抽取的方法选择了大、中、小型24家存在噪声危害的用人单位,以及这些单位接触噪声危害的1 080名工作人员。

1.2 方法 1使用 HS6288B 型噪声频谱分析仪定点 测定工作场所中的稳态噪声暴露强度(A 声级,LAeq)。测定方法:按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进行布点与测定。按照等能量原理,将LAeq与工人的噪声接触工龄合并为累积噪声暴露量 (CNE),计算CNE,由于调查的接触噪声工人职业史比较单一,故可将公式简化为CNE=10 log10(∑100.1×噪声强度×噪声操作工龄×每天工作小时数÷8)。2现场调查:将检测点噪声暴露人员作为本次调查对象,由统一培训的职业卫生医师负责询问、体检并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职业史、个人防护情况、个人和家族疾病史等。排除有既往耳病史、耳外伤史、耳毒性药物和其他非调查因素引起的听力异常者。3纯音听力检查:按照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使用美国产GSI-16型听力计,对被测工人在隔声室内检查双耳听力。4听力损伤的评定标准:按GBZ 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对听阈作年龄、性别的校正,确定每一位调查对象是否符合高频和语频听力损伤的诊断。 1.3统计学分析将调查表和体检测试结果中的数据,使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并计算各个指标的率、 CNE,同时按照不同的CNE水平进行分组。

1.3统计学分析将调查表和体检测试结果中的数据,使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并计算各个指标的率、 CNE,同时按照不同的CNE水平进行分组。

2 结 果

2.1人群基本情况共对1 080名噪声暴露人员进行了调查,其中男性991名,占91.8%;女性89名,占8.2%;年龄18~50岁,平均(32±7)岁;工龄为1~41 a,平均 (9.58±6.30)a。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6名,占0.6%;初中158名,占14.6%;高中专562名,占52.0%; 大专及以上354名,占32.8%。吸烟人数487名,占45.1%;饮酒人数440名,占40.7%。

2.2 企业职工职业卫生知识认知情况

2.2.1职业卫生知识了解途径工人了解职业卫生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培训的方式,占96.1%;通过合同的占78.8%,公告宣传占79.6%,电视占62.2%,报纸占51.0%,宣传画和折页占53.1%,网络占63.8%,朋友或亲人占46.3%,其他占38.4%。

2.2.2危害因素知晓情况职工认为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为噪声、粉尘,均有50%以上的人选择。其次为有毒有害气体、辐射、高温等。见表1。

在大型、中型、小型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显示,噪声在3类规模企业间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小型企业职工对粉尘、辐射的知晓率较大型企业低,分别低于40%、4.7%;大型企业职工对有毒有害气体的知晓率较中小型企业低,分别低于19.1%、3.7%;小型企业职工对有毒有害气体的知晓率较中型企业低了15.4%。 见表2。

注:与大型企业相比aP<0.05,bP<0.01;与中型企业相比cP<0.01。

2.3 享受职业卫生服务情况

2.3.1劳动合同签定情况99.9%的工人签订了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的种类及所占比例见表3。98.7%的工人缴纳了工商保险,98.5%的工人表示上岗前参加过职业卫生和安全防护知识培训,43.3%的工人表示企业组织过职业安全卫生活动,92.1%的工人上岗前参加过体检,98.8%的工人接受定期体检。

2.3.2个人职业卫生防护情况99.7%的工人表示单位配备了防护用具,如耳塞、耳罩、防毒口罩、防尘口罩、防护服等,给予率分别是94.5%,47.6%,18.5%, 59.0%,32.7%;69%的工人经常使用或佩戴上述防护用具;在不佩戴防护用具的工人中,69.2%的工人表示不舒适,43.6%的工人表示过敏,69.2%的工人表示不方便操作,33.3%的工人表示没有必要佩戴;不同类型企业发放的防护用具的情况不同。见表4。

注:与大型企业相比aP<0.05,bP<0.01;与中型企业相比cP<0.05; dP<0.01。

2.4 噪声接触水平及听力损伤情况 在 1 080 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接触噪声作业的工人听阈检查中,听力损伤364人,发生率为33.70%。结果显示,听力损伤的发生率随CEN的增大而增大,呈剂量-反应关系;低于国家标准限值(85 d B(A),8h)的205人,占18.98%; 听力损伤28人,听力损伤发生率为13.66%。见表5。

注:CNE—累积噪声暴露量。

2.5职业病防治管理情况24家企业均基本能够遵守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等方面基本符合相关要求, 积极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定期进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职工职业健康监护。

3 讨 论

本次调查发现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主要来自于企业培训、签订合同等,与文献[1]报道的结果一致,说明传媒(报纸、电视、广播)等在传播职业卫生知识方面作用有限。企业应根据不同企业性质、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的具体情况,大力推行职业卫生健康知识、 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以获得良好效应。

调查发现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较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占比例较大,对工人有利;职工有相应的工伤保险,岗前检查及相应的定期职业卫生体格检查; 企业也相应的组织劳动卫生宣传活动,以上这些均表示该市这些企业的职工劳动卫生服务享受情况良好, 但还需要进一步做好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调查发现,防护用具的配备比率及劳动卫生服务享受情况存在差异。大型企业的耳塞、耳罩、防尘口罩给予情况最好,小型企业的防护服,防毒口罩给予情况最好。其中耳塞的配备率最高,防护服,防毒口罩的配备率相对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1企业对职工的职业环境没有深入了解,只注意到噪声这一显性危害,而忽略了高温,辐射等隐性危害。2企业在职工职业卫生防护用具方面的可支配资金过少,只能满足低水平的防护要求。3工人对辐射、有毒有害气体的认知度不够,没有及时向上级传达意见,自我保护意识不强。4可能接触辐射的工人没有接触噪声的工人人数多,有的工人不需要配备像防护服之类的防护用具。 现场调查也发现有些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差,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自觉地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改变工人对职业卫生服务的认知、理解,提高工人参与职业卫生活动的积极性和自我防护意识,有效预防职业病危害的发生[2]。

调查结果还显示,噪声在3种类型企业中均被90%以上的作业人员认为是主要的危害因素;对于粉尘,大型企业的认知程度高于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于有毒有害气体中型企业的认知程度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综合来看,小型企业职工对职业有害因素的认知度最低,可能与小型企业的职工文化程度较低及企业宣传力度不够有关。

噪声的接触剂量取决于噪声强度与接触时间[3,4,5], 而目前噪声性耳聋的治疗尚无有效的方法,预肪其发生十分重要。噪声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1要严格执行噪声的国家卫生标准,采用隔声、消声新工艺以降低工作环境的噪声声压级和噪声回声;同时加强职业卫生教育,增强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2缩短噪声暴露时间,可以安排或是采取自动化等新工艺,减少工人的暴露时间。3定期对接触噪声作业工人进行听力检查。建议每年检查1次。4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作业工人安全防护意识淡薄,不注意自我保护,认为配带个人防护用品不舒服、不方便。因而,加强作业工人的安全教育, 提高工人对个人防护品应用的必要性和认知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有助于降低职业噪声性听力损伤的发生。

本调查由于样本量较大,较难实现噪声暴露个体采样的测量方法,对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若在今后的调查中能够使用个体噪声剂量仪进行分组采样评价,使用8 h等效连续声级(A)作为评价指标,则能更为客观地反映接触噪声水平。同时,本调查提示,在噪声接触水平未超过国家标准(85 d B)和超过国家标准(85 d B)的情况下均使用了个人防护用品,虽然能大大降低听力损伤的发生率,但仍能引起听力损伤,这主要与个体对噪声损伤的敏感度不同有关[6]。

上一篇:高三物理总复习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