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方法

2024-10-02

职业教育研究方法(精选8篇)

职业教育研究方法 篇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行动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方法简介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四、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一)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见:预诊在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二)研究与行动相结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的反思自己的实践,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教师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共同合作扬长避短。

(四)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从行动研究的框架中可见第一个循环完了之后,进入第二个循环,从而使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五、行动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一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予方案的实施.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并用。

(二)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 行动研究法的局限主要表现:由于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密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性不够

六、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四阶段)模式: 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职业教育研究方法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迫切性

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需, 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继续不断深化, 已迫在眉捷。首先它是进行理论研究的需要, 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教和普教中沿用的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对职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其三是比较中的差距, 从与其它教育和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来看, 高教、普教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较领先。其四是社会的要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培养出技能人才应是具有较综合职业能力实用型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实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应是使学生“会学”, 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 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教师由“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改变“重教法、轻学法”, “重演绎、轻归纳”, “重讲授、轻操作”, “重描述、轻直观”, “重知识、轻实践”, “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等倾向, 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的转变。

三、重视对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 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等教学方法,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 (或专业教室) 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 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 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 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每一课题目标都能使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 突出了现场的示范作用, 增强了直观性, 使学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从而对知识产生亲切感, 对设备产生亲切感, 提高了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 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同时, 对教师钻研业务, 苦练技能, 提高教学水平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 运用模拟 (仿真) 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模拟 (仿真) 教学法, 是由教师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模拟企业生产现场, 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 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生产现场难以安排实习任务的生产过程, 改用现代化的仿真设备进行教学与操作训练。现场教学法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 学练做相结合, 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距离,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数控机床编程”课程, 学生在数控技术实训室, 按教学要求学习编程、练习编程并当场直接上数控车床进行加工, 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法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 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 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 又活跃了教学气氛, 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比如在学校英语教学中, 将课堂设置为现实生活中的商店购物、医院就医、车站接人等一个特定的场景内, 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 用英语进行面对面的相互交流, 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 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 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增加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 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在“法律”课程中, 通过教师讲案例、学生议案例、把课堂模拟为法庭等教学环节, 并通过让学生当法官、律师或案例当事人等方法, 从典型案例引出教学内容, 通过透彻分析、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判断, 得出案例的分析结论, 并引伸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上, 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从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 运用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 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 使教学达到“教为不教”的境界。目标教学法对人的认识目标按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顺序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六个层次, 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制定出教学目标并分层次地进行教学, 形成一种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达标教育为核心, 以教学评估为动力, 以反馈矫正为手段。这种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的方法, 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对学习产生兴趣,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不同专业课程首先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操练, 再选出代表集中练习, 最后围绕目标进行讨论、评价、总结, 并强化目标的过程控制, 从而完成既定目标,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行为导向法, 是指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 为完成达到教学目标, 而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会获得信息、学会计划、学会决策、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学会自我分析判断检查完成任务的质量、学会评估这六个步骤, 来获得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在实践教学中, 运用行为导向法, 首先鼓励学生按照要求收集信息资料:其次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和决策;第三根据计划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第四让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估, 按照任务目的进行自我检查, 检查是否达成目标。最后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总结报告, 把实际的学习操作过程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切实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教育;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解决策略

在职业学校中,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工作的具体管理者、组织者、协调者以及策划者,班主任的素和具体工作的方法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和谐以及活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高效地做好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

一、“爱”字当先,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热爱学生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因此,班主任务必在身心、生活、学习等方面关心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感情上的亲近,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心理活动,对于成绩差、行为诡异的同学不能采取歧视、冷漠以及漠不关心的态度和方法,在具体班级管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内心上感受到班主任的爱意,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1、积极主动地亲近学生

在实际工作中,细心体察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一旦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各种困惑时,多与学生交心,及时帮助化解实际生活中的困惑,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感情,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班主任十分在乎自己。同时,对违纪的同学不能一味指责和批评,在弄清事情原因的基础上,通过讲道理、摆事实、作对比等方式和方法,耐心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在此期间,务必注重换位思考的方法。

2、充分欣赏和信任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务必采取欣赏、发展的眼光,优质的人格品质不是先天塑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努力形成的,由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人们心中,普遍地误认为是年龄小、无所事事,属于顽皮的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出现诡异现象和奇特的想法,对于这种现象采取发展的态度,及时对待每一个学生想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之处和闪光点,增强他们善于探索、善于研究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他们的成功之时,务必给予鼓励;在他们失败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并在必要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和必要的帮助。

3、建立一个互助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由于每个班级的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其在生活方式、语言、民族、年龄地区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区别,这些区别的存在给班集体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进行理论灌输,传达团结、友爱的思想,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文体活动,打破男女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别,增强同学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友爱,通过一些列的集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同学间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同学们之间的凝聚力,把班级变成一个温暖而又有活力的大家庭。

二、狠抓纪律,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法治”班集体

相对于普通中学,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且难于管理,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度准心的偏移,从学生心理分析,走进职业学校是他们极不愿意但又很无奈的选择,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态度消极。因此,务必在学生步入职业学校的第一天起,加强日常管理,改变以前形成的“懒、散、慢”等不良学习习惯。

首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法规制定出一整套适合本班级的纪律,并在征求学生具体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修改后将严格按照本纪律要求严格执行,努力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务必培养一批作风硬朗、学习效果明显的班干部带头贯彻执行,将纪律要求贯穿于整个班级的各项工作中。同时,在班干部的选择和任命上,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选拔模式中,避免一味的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务必注重民主,谨慎的原则,要给大多数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使之具有为同学服务的愿望和关心集体积极向上同学的热情得到支持和回报,并培养其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自信心。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树立班干部的威信,最大限度地让班干部开展工作,在态度上坚持表扬为主的原则,对于日常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错误,及时给予指导,大力确保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三、重视专业思想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学校存在一定的偏见,学习成绩差、难于管理、个性化的学生在学校中占有绝大部分比例,这就要求班主任及时引导所谓的学困生转变观念,明确学习的目标,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务必让学生明白国家教育结构的协调性,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普通教育是同一层次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明白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树立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其次,充分结合专业发展前景和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在熟悉本专业概况和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在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此外,及时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和社会实践,从内心深处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全面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务必将对学生的感情贯穿于班主任的各项工作之中,不断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认识,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协作,努力建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只有这样,班主任的工作才能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郭有瑞,浅议职业教育之班主任工作[J].工作研究,2013(10).

[2]王建杰.班主任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实现策略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3]张必凤.关于中学班主任工作方法探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 篇4

课题名称:小学生阅读训练的研究

申请人:朱清

一、项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说明、句段。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已能阅读的本领。

阅读“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不下百次谈到了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现代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交往,如果没有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尊严的自豪愿望,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在提倡和鼓励学生把书作为自己生活中一部分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学生读书的效率。只有阅读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经过研究与调查,我发现小学生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量偏少。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并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上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1—9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为800—1200万字,如果仅靠课内阅读的训练,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的。

(二)兴趣偏淡。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的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其中个人办理借阅证的仅占0.09%。我对本校1~3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平均约为30分钟,坚持每天阅读的学生仅有34人,小学生中谈“书”色变的大有人在。

(三)目的偏功利。

在升学压力下,许多教师、家长布置给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就是背优秀作文选和做大量习题,视与升学无关的课外阅读为浪费时间。

(四)内容偏杂。

调查发现,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包括动漫卡通类、故事类、科普类、武侠小说类、色情暴力类,文学名著和人物传记仅占一小部分。

(五)技巧偏少。

朗读时声音过高或过低,音色单调,经常出现读错句、破句、丢句、重句等毛病;默读时出声,嘴唇不停在动,速度太慢;不会使用阅读符号;阅读习惯不良,或眼睛离书太近,或歪着、躺着阅读,或摇头晃脑,或用手指着书本读,或在书上乱写乱画等。

附主要参考文献

[1] 作者:刘清涌,《中学语文教学探讨》,文章标题:《培养学生阅读的“嗜好”》,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1983年6月第1版。

[2] 作者:周旭伟,《小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发表于 2009-08-08,网址是:http://gsyx.cersp.com/article/browse/3008237.jspx。

[3] 作者:金哲民,《阅读教学中的弊病及其诊治》,此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主编: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社: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出版,出版时间:1996年9月。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阅读还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储备知识、学用结合。如果我们能通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浓厚的阅读兴趣,独立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将是帮助学生找到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寻求知识的泉眼。学生一但对阅读有了兴

趣,他们就会广泛觅食,学而不已,从而能获得比教师直接传授给他们的还要多得多的知识。通过研究还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语文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阅读能力,对问题的观察及处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研究内容

1)对学生阅读的现状分析

在研究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在阅读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总量偏少。

(二)兴趣偏淡。

(三)目的偏功利。

(四)内容偏杂。

(五)技巧偏少。

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一)是阅读障碍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小学生识字不多,理解能力相对较弱,阅读时经常会遇到“拦路虎”,多次碰壁后,自然就失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挤走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升学率的指挥棒导致广大师生为追求分数而耗尽精力,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课外阅读。

(三)是家庭示范作用的弱化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渴求。

为了生计,大多数家长奔波忙碌不停,很少能静下心来进行知识“充电”,这严重影响了孩子对课外阅读的渴求。

(四)是阅读的环境阻碍了学生阅读的深入。

有不少家庭认为读书无用,读课外书就更无用了。同时,影响小学生的社会诱惑太多。如,电视剧、武打片、各种游戏唱歌比赛、体育赛等等,很难让小学生静下心仔细阅读。另外,阅读的条件太差。许多农村小学根本没有图书室,有的学校即使有,也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里面的图书早已过时或破烂不堪。

3)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兴趣,使小学生乐读

(1)故事激趣。针对小学生爱听爱讲故事的特点,教师可通过举办“童话故事大赛”、“动物故事演讲”、“探险神话故事会”,设立“故事大王擂台”等形式,让学生

去读故事、背故事。甚至去编故事,这样就养成了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2)悬念引趣。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讲部分内容情节,吊起学生的胃口,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在解决悬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电视导趣。小学生爱看电视剧。教师应有意识地布置学生看同名文学作品,促使学生阅读。如电视台播放连续剧《水浒传》,我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并将一百零八条好汉的“诨号”和主要特长摘抄下来,让学生比较收看电视剧和阅读文学原著的区别。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电视虽然形象直观,但只能了解原著的主要情节,看后易忘,耗时多,而阅读原著可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学生们对好汉的“诨号”十分感兴趣,调动起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提高技巧,使小学生善读

(1)学会精读课本内容。要教会小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读准每一个字、词、句,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精读的好习惯。

(2)学会速读课外读物。速读时要坐姿正确,视野开阔,便于“一目十行”;要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精力高度集中,快速地观其概貌,准确地把握原意。

(3)正确使用标注符号。要指导学生对重点的字、词、句进行标注,以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4)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按照“不动笔墨不动书”的要求,教会学生做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读书笔记的方法。

(三)创造条件,使小学生能读

(1)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有书本阅读。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每个学生带3~5本书进行交换阅读,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共享。

(2)设立相关课,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如设立阅读课,可采取同题阅读、自由阅读、比较阅读等方法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设立读物推荐课,做到书刊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推荐相结合,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设立读后叙述课,组织学生复述阅读过的书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记忆能力。设立体会交流课,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

(3)全社会重视,让学生有阅读的环境。提倡家庭亲子共读,做到家长与孩子奇文共欣赏,佳作共分享;父(母)子(女)同进步。学校、班级更要通过“读书节”、“红领巾读书读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四)享受成功,使小学生终身阅读

(1)“读书成果展”,让学生感受成功。读书成果展可结合学生的不同特长进行分类,通过朗诵看准确、默读看速度、卡片看分类、读书笔记看深度、阅读效果看作文等“五看”比赛,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得到展示,阅读成果得到肯定。

(2)“三授式”激励,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主要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授头衔,就是结合“五看”结果,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如“朗诵大王”、“故事大王”、“阅读之星”、“小高尔基”、“盖鲁迅”、“小作家”、“阅读能手”等称号。此外,还可以用成功小学生的名字命名阅读课,如“吴迪阅读日”、“张丽阅读周”等。授特权,给成功的小学生一些“人无我有”的特别优越感,如可以无限制到图书室借书等。授物质,给一本有趣的图书、一块新颖的橡皮等,保持小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何有目地的观察、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如何有目的地使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当前学校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以及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观察法: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总结。

3)案例研究法。针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或者不同年级的学生,为何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进步明显进行个案研究。

4)案例积累法:将每次的个案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5)经验总结法。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

最后写出研究报告。

2、可行性分析

1)申请人为朱清在职教师,已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具有独立研究能力,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教育研究方法(综述) 篇5

题目:《极重度聋及其听力康复技术》

王树峰博士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20期67 方向:

1、研究了极重度聋的特点“极重度聋的个体差异较大,其听觉能力主要由三个基本因素决定:听觉损失、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

2、本文分别从“听觉损失、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极重度聋”的听力学特点,并着重分析了“听觉识辨能力”的4部分相关内容“频率择取,频率分辨,时间整合和时间分辨”。

观点:作者总结出“当前‘极重度聋’的听力康复技术主要有:

1、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技术

2、触振觉辅助装置

3、移频技术

4、模式言语助听

作者认为:基于言语的特征,可相应设计出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模式言语助听装置,应用于极重度聋人的听力语言康复工作。

评论:本篇学术论文首先剖析“极重度聋”的特点“个体差异大”解析了听觉能力的三个决定性因素“听觉损失、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并从“极重度聋听力康复技术”方面分析了对三个决定性因素采取的不同措施:针对“听觉损失”采取“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技术、触振觉辅助装置”;针对“听觉动态范围”采取“移频技术”;针对“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采取了“模式言语助听技术”。为“极重度聋人”的听力语言康复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措施。

题目:《聋儿听力康复设备的研究》

章苇

江西红声器材厂

声学技术期刊

方向:

1、本文通过分析“全国采集人抽样调查”结果,了解到我国现有2000多万听力障碍患者,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有171万,7岁以下的约有74万人。同时每年平均有2~4万新生聋儿,这些聋儿中绝大多数均存在可利用的残余听力,尽早对他们进行听力-语言培建训练,就完全有可能使这部分聋儿走出无声世界。

2、本文对聋儿听力损失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概括了小儿听力损失特点:其听力损害的严重程度各异,但双耳多对称,通常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小儿一旦致聋,基本上无法治疗,并由此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3、由此作者认为:小儿如不及时进行听力康复培建,将使聋儿终身丧失语言交往的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

4、作者通过“现状调查”发现:自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创办了不少聋儿听力康复中心,目前,大部分中、小城市和1/ 3左右的县都设有聋儿听力康复点(班),但其使用的听力康复设备却千差万别。

观点:

1、作者首先对现有的听力康复设备进行了分析,指出问题。

2、为此作者设计了这个“听力康复设备”方案,选定了聋儿听力康复设备有两部分构成“聋儿听力检测和助听器选配工作用助听器选配仪来完成,助听设备则借鉴德国森海泽尔公司最新开发出的红外助听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3、该设备的拥有关键技术:提高系统的信噪比,降低红外幅射声传输过程中的失真率改善感应拾音线圈的频率响应、提高其拾音灵敏度等。

评论: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残疾人中听力障碍的人数,各年龄阶段聋人的分布现状作出了分析;重点对幼儿听力康复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合理的听力康复设备”。为幼儿听力康复提供了设备、技术支持。

题目:《应做好早期听力康复的干预工作》

黄志物

常伟

吴展元

陶泽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2月25日第8卷第4期 方向:

1、早期听力康复的干预

2、听力普遍筛查工作逐步张开后,听力损失评估及随后的干预存在着严重的干预程度不够和质量堪忧的问题提醒我们早期听力干预应该倡导系统性和制定规范化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和提高干预的程度和质量。婴幼儿和小龄儿童助听器验配是早期听力干预的重要环节,但因其无语言基础和交流能力,验配师对其助听效果在短期内难以作出准确评沽,因此,为获得最佳验配效果需要耳科医生、听力学家、聋儿家长等通力合作,更需要遵循助听器验配原则和规范化方法。

观点:

1、助听器验配 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②遵守助听器验配原

③效果评估及追踪助听器功效的确认,尤其是 对言语感受的益处,应该在婴幼儿特定的听觉环境中加以检验。

④个体化训练的指导及交往能力的评估早期 干预计划最基本的重点是支持听损伤患儿或聋儿家庭发展其交往能力,为此,应遵循以家庭为中心的训练原则。

2、更好开展“早期听力干预”工作的几点建议

①建立诊疗和干预基地

②我国听力学起步较晚,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应尽快确定和完善听力诊断评估的系列检查模式、方法和规范化操作并加快加大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力度。③确定早期干预模式、原则和方法

④有必要组织专家编撰出版一套“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科普及指导丛书,并利用各种方

式加强科普宣传。积极开展更广泛跨学科研究和经验交流。

⑤做好以家庭为中心的语言康复训练。⑥建立“新生儿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网站,成立全国性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及学术团体。

教育研究方法开题报告 篇6

开题报告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010700015 徐小鸿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二、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2、加强家校联系,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进行指导,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

3、有计划地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留守儿童之家”工程,为留守儿童创建健康、安全、平等的成长环境。

四、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

抽样调查桂林市农村的一些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3、教育实验法

对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正文提纲:

1、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七、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4月15――2011年4月30)

计划开题,收集资料调查桂林市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确定研究子课题,搜集已有研究成果,学习理论,写出研究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5月――2012年5月)

坚持学习、实践、研究。边实施,边改进,边研究,积累收集资料,总结归纳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或论文。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6月――2013年6月)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进行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交流。

八、目前的困惑

1、怎么样做到尽可能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做到数据的均衡性。

2、怎样能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做一个交流,探讨下有关留守儿童中的一些问题在那些父母心里的真实想法,或者让他们重视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

九、参考文献 [1]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职业倾向测验方法研究 篇7

1. 心理测验方法。

职业倾向测评需要借鉴心理测验方法, 如:“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 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规范的人格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是本世纪4O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临床心理系主任郝兹威教授及该校心理治疗专家漠金利共同编制的。它是最著名的以经验效标为主的、强调实证效度的人格量表。“基于因素分析技术方法”, 因素分析是处理多变项数据的一种现代数理统计方法, 它可以揭示多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主要目的是从众多的观测变量中概括和提取出少数的“共同因素”, 从而建立起最简洁、最基本的结构系统。“基于某一人格理论或概念系统的构思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构制心理量表时, 主要依据某种系统的人格理论或某些人格概念, 在构制心理量表时, 主要依据某种系统的人格理论或某些人格概念, 确定人格的特性和各分测验的设置。

2. 量表法。

进行职业倾向测评需要设计跟职业倾向相关的量表, 量表题目设计测试目标要明确, 要保证效度和信度同类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数量, 量表的层次结构必须分明, 每一层要完成对某些特征的测试。确定量表题目权重设定规则, 设定选择答案权重, 设定权重计算方法, 设定组合权重规则和计算方法。

3. 测验结果分析方法。

通过心理特征分析、行为特征分析、环境因素分析, 构建学生素质结构。通过时间维度推测学生的成长经历, 特别需要找出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关键事件, 通过这些事件分析学生心理特征变化和行为特征变化。

结果分析原则:结构分析而非单一分析;价值分析而非经验分析;定性量化而非定性分析;服务规划而非实践规划;注重过程而非突出状态;事件验证而非事件争论;特定分析而非经验引导;客观分析而非信息依赖;缜密思维而非坚持自我;价值引导而非价值利用;综上, 我们利用直方图分析测验结果:

测评后, 我们所获得的结果仅仅是个体性的, 其意义常常不很清楚。例如, 某次职业倾向测验中某人得了80分, 看这个80分也许你会说这个人不错, 但在公司中他究竟算优秀职员还是中等职员呢?我们并不清楚。因此获得个体测评结果后, 还应从整体上分析。只有从总体中、从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关系中, 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与认识单个职员的素质水平。职业倾向测验结果的总体分析, 主要包括整体分布总体水平分析、差异情况分析、分析内容如下: (1) 整体分布, 整体分布分析即是通过图表的形式来分析职业倾向测验结果的一种方法。 (2) 频数分布图分析, 图形化的频数分布表即为频数分布图。频数分布图也称次数分布图。它是以曲线或折线来表示相应的频数分布表的一种形式。常见的有直方图与多边图两种。直方图是以面积来表示频数的分布, 即用位于横轴上各组上下限之间的矩形面积表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形。 (3) 总体水平分析, 上述整体分布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频数分布表或分布图了解在各分数段上的人数分布、最高分与最低分及其差距、偏态与峰态等情况;在于人们能够从直观上迅速地把握总体情况。总体水平分析则是通过众数或平均数分析, 把握全部被测评者的一般水平。 (4) 差异情况分析, 差异情况分析包括整体差异分析与个体差异分析。整体差异分析有两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与差异系数等不同形式。当我们对职业倾向测验结果作了系统分析之后, 最后剩下的工作即为报告测评结果了。

二、研究途径

职业倾向测验研究从职业倾向测验方法研究开始, 找出最有效的测验方法, 列出影响学生职业倾向的因素, 分析各因素影响强弱度, 通过对因素的权重赋值加以区分, 设计赋值规则, 设计测验量表, 通过大量样本检验量表的效度和信度, 通过不断地调整量表结构和权重使之达到一个满意的效度和信度。根据设计完成的量表、测验系统功能模块、统计算法、分析算法, 最后完成职业倾向测验系统设计和开发。建构职业倾向测验体系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对需要测评的人员素质的要素进行分解, 这是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二是将每一个要素用规范化的行为特征或表征进行描述与规定, 这是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这两个基本问题是相互交叉的, 对要素层层分解的同时也是从测评内容细分到测评目标、项目、指标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区别的, 前者注重测评要素的完备性、明确性和独立性等, 后者注重测评要素的针对性、表达简练性和可操作性等。

摘要:职业倾向测验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适合什么职业, 无法正确地制定职业规划。我们希望通过职业倾向研究, 帮助大学生和从业人员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 准确完成职业定位, 从事自己擅长从事的职业。本文介绍了一些职业倾向测验方法和研究思路, 重点介绍了结果分析方法, 提出了通过构建素质结构, 确立一个人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方向。作者希望通过本文为从事开展职业倾向研究的同仁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基于职业倾向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中学安全教育方法研究 篇8

[关键词]中学生 安全教育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108

当今,校园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给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因而,管理好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并且确保安全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典型课题。下面结合自身多年来从事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谈谈几点中学安全教育的方法。

1.讲授教育。讲授教育,指的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把安全知识以课堂、讲座、会议等形式向学生讲授,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指引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安全方针、法规和学校的安全管理办法,强化学生的安全责任想法,了解如何做是安全的、如何做是不安全的,增强其参与安全稳定工作的自觉主动性,由此,做到统一学生思想,让其明确目标与职责,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这种教学方法适合用于大量宣传相关的安全文件精神和消防、食品安全、交通等法规,能够让学生整体地学习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使得大多数人一起接受教育,节省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不足之处是理论过多,有时让人感到乏味。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把理论与实际案例相连,使得讲授内容丰富多彩,创新讲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2.比赛教育。比赛教育是对学生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检验,从而更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使安全教育更具备教学性及趣味性。例如:在对消防、食品安全、交通等知识进行宣传后,必须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可以通过组织安全知识有奖问答、演讲比赛、安全教育故事讲座等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加强学生安全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记忆。对组织安全知识有奖问答比赛来说,题目可包括消防、食品、交通、防旱、防涝等方面的法规、日常生活安全常识、校园平安建设等方方面面,题目还应该包含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参加比赛的学生可按照学校人数,在每个班挑选3-5名同学参加比赛,要求一些学生在班内进行挑选,另一些学生则由学校按照各个班级学生名单电脑随机选取,比赛可以采用闭卷笔试形式,也可以采取现场提问形式。这种方法不但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还可以体现每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3.交流教育。交流教育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其自主思考安全教育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己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自我学习、自我管束、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交流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做过的事情进行反省,让学生认识到意外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我们身上,要时刻注意安全。此外,教师应该努力建设学生参与的平台,引导其积极自觉地参加到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来。每个班级内部还可以自行召开学生骨干会议,举行有针对性及有特色的主题班会,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等,师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耐心聆听学生建议,尽量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疑问。学校还可利用校园内的学生社团活动、各个课外兴趣小组来组织安全活动,聆听学生代表发言,综合他们对安全教育管理的想法和意见,尊重学生的思想认识,发挥学生骨干在安全管理教育中的带头作用,提高其自我安全防卫思想和自我安全管理的能力,调动其参与、维护安全的积极主动性。

4.立即教育。立即教育是针对随时有可能出现的事情、案件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教育形式,具有随机性和及时性的特征。立即教育提倡安全教育随机性,例如:学校当天出现的事情,即刻发生,教师应马上结合事件原委对学生进行立即教育,学生自己有体验及体会,易在心中产生共鸣,脑海中会对此安全教育事件留下深刻印象。不管是学校、班级里发生的,还是身边发生的事,哪怕是新闻、报刊陈述的一个事件,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教育时刻,千万不要延后,用生活中的安全事故事实说话,进行安全教育,恰当运用,比任何讲稿说辞都有功效。真实地把死板的讲稿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从被动学习安全教育转变成主动自觉遵守安全规定。因为安全事件对学生的教育是真实可见的,比较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从而成为衡量学生日常行为的标杆,切实转换为学生的自己的内在行动。

5.视听教育。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观看影片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法,学校可以在每学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影片,内容覆盖人身、出行、食品、交通等安全教育素材,保持安全教育的重点和连惯性,尽可能选用学生日常发生的事例,注意素材的真实性。

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特征,确立安全教育的总体目标,适当选择安全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引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安全教育等活动,以令学生轻松愉快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安全行为,强化安全教育效果。

上一篇:离别朋友的催泪句子下一篇:欧莱雅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