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精选12篇)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篇1
本文就中国音乐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一个对比研究, 进而也可揭示出我国传统音乐研究中, 传统模式和比较模式的研究方法之异同。
一、研究队伍之比较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 研究队伍是由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构成。
古代没有专门的音乐研究机构, 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主要由音乐管理机构协调。
周代“春官”;秦、汉及其之后的“奉常” (“太常”) 、“乐府”;曹魏的“清商署”, 唐、宋、
元、明的“教坊”;唐代及之后的“梨园”;宋代的“大晟署”;清代的“南府”等。近现代民间逐渐出现一些行会性、学术性的组织, 也兼职研究相关音乐。如清末的“光裕社”;本世纪2 0年代的“大同乐会”、“国乐改进社”等。
2 0世纪前, 基本没有专职的研究人员, 传统音乐的研究主要由乐人、乐官、或一般文人兼职。他们都有丰富的音乐实践阅历。如:远古的夔;先秦的孔子、公孙尼子、荀子、墨子、老子、两汉的京房、李延年、刘德、杜夔、桓谭、董仲舒;魏晋南北朝的钱乐之、何承天、嵇康、阮籍;隋唐的郑译、万宝常、祖孝孙、杜佑、白居易;宋代的周敦颐、沈括、张知白、房庶、陈旸、王灼、郑樵、朱熹、蔡元定、朱长文、张炎;元代的燕南之庵;明代的朱载堉、魏良辅、汤显祖;清代的李光地、凌延堪;近现代的王国维、杨宗稷等等。
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中, 最早指的是非西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研究。究其源, 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而真正发展成独立学科, 则是在1 9世纪8 0年代之后。1 9世纪末至2 0世纪初, 比较音乐学在德国、美国和日本逐步占据了重要地位, 形成了所谓比较音乐学的中心。
在德国, 比较音乐学的主要学者有:奠基人施通普夫、亚伯拉罕、霍恩波斯特尔、赫尔左格、C萨克斯等等。德国学者专注于声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力图揭示不同调律体制、音阶的乐器学原理, 根据“文化圈”理论去推到出许多思辩性的理论。
美国的学者在2 0世纪初, 当德国的比较音乐学研究已进入纯理性思考的阶段时, 美国的研究还处在实践和描述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有学者有:菲克斯、吉尔曼、弗朗西斯·登斯莫尔、海伦·罗伯茨、劳拉·波尔顿等。美国比较音乐学者, 以研究本国和美洲音乐为主。
同期, 日本在东西音乐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形成了学术群体。主要代表人物有:田边尚雄、岸边成雄、小泉文夫等。日本学者把比较音乐学及其后来的民族音乐学译为“音乐人类学”, 强调对人类文化的研究。上述三方面学者的共同之点是:都强调对人类文化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之差异
中国音乐传统研究方法中的资料来源, 往往是音乐实践经验的积累;历朝历代音乐机构的采风所获;前人论著资料和考古文物几个部分构成。案头工作主要分为梳理资料;分流归类;设定课题;专题研究 (拟定调查提纲、写作论文) 这几个部分。
而早期的比较研究音乐学主要是非欧洲音乐与欧洲音乐的比较研究, 其研究方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实地考察阶段
非欧洲音乐大多存活于民间、口头、用以比较研究的资料的收集只能实地考察。其考察不仅是录音, 还必须对文化体现者所具有的音乐意识、音乐用语、分类概念、分析概念进行采集, 弄清音乐跟其他各种艺术的联系及社会文化的背景。
2实验室工作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记谱, 即音乐本身的记录, 要反复审听, 尽可能使用“音乐描写器”或“记谱仪”, 务必求其准确无误;
二是对音乐本体的逐项分析, 这种分析应包括织体、曲式、分句、旋律轮廓、终止式、旋律型、调式、调性、音阶、核心音、框子结构、节奏型、速度、力度和乐器的形制、定律、音区、音域、音色、音质、运律轨迹、演奏技法等等方面。
三是田野工作所收集的有关音乐资料 (含背景材料) 的整理与分析, 这种整理与分析应包括概念行为 (音乐史什么、音乐的意义、社会作用、与各种艺术的联系) 、学习行为 (承传方式、传统继承、唱音口诀、记谱或记忆办法、流派及传习制度) 、社会行为 (音乐家和乐器制造者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音乐的社会化、文化组织) 、身体行为 (演奏演唱时的口、手、脚等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3案头工作
实验室工作中对音乐的内部构造 (音) 和外部构造 (背景) 进行逐项分析后, 即可以人类共同体 (村庄) 、地方、民族、国家为单位, 按实验室工作的第二、第三方面的分析逐项进行比较研究, 从而结论。
三、研究对象、范围、内容及目的之比较
中国音乐传统的研究对象包括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及新音乐。研究范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 (二)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三) 中国传统音乐史学、 (四) 中国传统音乐乐种学、 (五)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 (六) 中国传统音乐乐器学、 (七)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等。
而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 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 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 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 7世纪就开始了, 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 8 8 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 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至1 9世纪6 0—7 0年代, 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 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 3 0-7 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 0—9 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 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 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 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 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 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 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 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法的传统模式, 简言之是指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以乐官、文人、乐人为主的研究模式。他们虽然也注意了采风、也有不少是音乐实践经验的总结, 但更多的是从文献到文献, 加之实际音响的缺乏、记谱法的特殊, 因而其成果 (除乐律学外) , 多是对音乐外部结构和风格特征的描述, 仍然还是文献。而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上就更注重实地考察及第一手音乐材料的获取, 有助于人们从音乐本体、音乐内部形态更好的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更加系统, 详细, 此研究方法的引入从而也开启了中西方音乐比较研究的大门。▲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
《民族音乐学概论》伍国栋, 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篇2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师施展才华,展示自己教学艺术、教学魅力的舞台,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和美的成长”的乐园。教学方式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那么,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教学方式呢?
(一)、音乐学科教学方式介绍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音乐课堂出现的新变化:
1、从重“教法”向“学法”转变
2、从重“学优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
3、从重“知识传授”向“审美教育”转变
4、从重“音乐教材”向“音乐文化”转变
5、从重“活动结果”向“活动过程”转变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四种教学方式
1、参与体验式教学
参与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音乐世界。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以及师生合作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心去感悟音乐,穿透音乐和领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景。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创设情景式教学
创设情景式教学即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通过影视、画面、音像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对音乐背景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和达到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引导创造式教学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涉及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引导创造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舞蹈构思、节目编导等。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4、学科综合审美式教学
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是将相关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不仅如此,还要有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二)、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基本理念
1、注重音乐的体验,突出音乐审美的核心地位。
2、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实现音乐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3、强调学生是音乐活动的主体,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4、提倡学科的综合,力求在开放性学习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5、利用音乐评价的教育、激励、发展功能,推动学生的音乐学习。
(三)、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
1、审美性特点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音乐课程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表现美和鉴赏美的实践,从而获得热爱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知识性特点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学生通过认识和理解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历史、文化、感受其特色,形成对华夏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热爱,对世界多元音乐艺术的尊重和认同。这些知识的探求和积累,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3、愉悦性特点
音乐课程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器乐教学等,都是在一种温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造、表演、欣赏、交流和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集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多种艺术活动中,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4、情感性特点
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一首优雅的乐曲可以使你憧憬未来,一首历史歌曲可以把你带进难忘岁月,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四)、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操作流程
(探索与发现—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
1、探索与发现
●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课余在网上或其他方式收集音乐相关文字资料、乐谱、图片、音响、音像资料。在音乐课上进行取舍、整合、交流、展示。从中探索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文化底蕴。
●相关学科综合性学习:
充分发掘音乐文化的内涵,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结合进行学习;把语文、历史、地理等其他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探索,与音乐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领悟与发现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系。
●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用影视画面与音响结合形式,引导学生探索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意境美。
● 从生活中寻找音乐的表现形式,探索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2、感受与鉴赏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同时展开想象。从中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 同一首作品用不同的音响、音像形式呈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器乐曲与声乐曲对比呈现;独唱、合唱、重唱等不同表现形式呈现。
●引导学生通过文学语言对音乐作品作简单的评述。用口头描述、撰写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交流鉴赏体验。
3、表现与创造
● 创设音乐活动意境,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营造开放式和趣味式的学习情景。将其作为学生走近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学生自己设计音乐主题、歌曲小创作、唱游活动、音乐小评论、音乐知识竞赛、班级音乐会)
●在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合唱、合奏、表演唱等),使学生在音乐表现和创造中享受合作的愉悦。
●应用现代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创作:尝试简单的电脑谱曲、下载MP3、Flash制作、手机铃声主题音乐组编、将自己或同学的演唱(奏)录音、录像、制作成光盘。
●同一首作品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二度创作(说唱、小型音乐剧、配乐诗朗诵、乐曲改编)。
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分析研究
一、前言
在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客观上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时代的大潮,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便成为了促进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观念,不单單局限于一定的专业技能,而更多的是看重多种素质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方法的优劣,对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解决,因此笔者试就音乐教育教学方法谈些粗浅的认识。
二、当前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存在的薄弱环节
音乐教育作为极具艺术感染效果的一种教育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很多教师由于在教学理念上的墨守成规,仍然沿袭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一直存在着较多的薄弱环节。
1.讲课方式单调
很多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以班级为单位使用教学大纲在课堂开展授课,这不仅使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受到了制约、无法产生对音乐学习的激情,还造成了音乐课堂单调乏味、没有一点生机、犹如一潭死水,从而失去了音乐教育的生动性;而且由于教师单纯依赖大纲进行音乐教学,完全依据大纲所列明的音乐曲目,使得音乐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狭窄,限制了学生对音乐的广泛学习,无法丰富音乐知识、开阔视野,也无法增强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受到了影响,音乐天赋无法挖掘出来,从而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
2.教学方法落后
很多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不仅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3.教师素质不高
教师是音乐教学中的灵魂,是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目前很多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却明显难以适应音乐教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实际,不是教学观念陈旧落后,就是音乐知识水平不够,再就是音乐教学视野不开阔,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客观上造成音乐教学质量不是很高,制约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三、解决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问题的对策措施
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增强审美观念
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用心去聆听音乐作品,利用对音乐中不同音色、音质、音准、节奏、力度、效率等的辨别和鉴赏,真正感受音乐作品中凝聚的创作者所赋予的审美观念和情感寄托,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美感,提升对音乐作品的心灵感应和强烈共鸣,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美的感受,实现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
2.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体验音乐美感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当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去感知和体味音乐所带来的美的享受,汲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输送的养分。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音乐欣赏课程,创设一些情境,给学生选取一些赏心悦目并且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认真聆听,充分想象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形象画面,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的感官逾越享受;或者经常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观光游玩,感受一年四季的别致景观特色,然后再选取与四季风光相接近的音乐作品开展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体会到流水潺潺、鸟鸣悠悠、蜜蜂嗡嗡的春天景致,体会到花朵盛开时的姹紫嫣红,体会到黄叶凋落时的萧杀秋意,体会到白雪飘落时的银装素裹,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使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3.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激情,改进教学效果
在进行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不同个性,加强分类指导和因人施教,通过一些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激情和乐趣,让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发挥,使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个性化特点得到展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体现,让学生自己开发创作出适合自身特色的音乐作品,以努力保障音乐教学质量。
4.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实现寓教于乐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中可以将音乐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对生活理念的认识中享受学习音乐的快乐,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或者利用多媒体方式开展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美好的视听享受,激起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或者采用分散式音乐教学的方式,按照学生的学习喜好和音乐认知能力,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学习、交流,教师进行辅导讲解,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快乐,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结束语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音乐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与否,也是制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对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选择应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邓晴南.顾西林小学音乐教学法研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2).
音乐审美教育方法探讨 篇4
为了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我们要从音乐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家的生平、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情怀、艺术特点和价值展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 增强音乐审美教育效果。
一、从作品所展现的内容和表现技法角度来赏析作品
对音乐作品内容、表现手法的分析, 是音乐教学常见的备课方式之一。下面案例的分析这些方面就具有的鲜明特点:一是注重作品人文方面的欣赏, 发掘作品的情感内涵;二是突出重点, 避免面面俱到, 从作品局部、细节进行分析欣赏, 使学生对作品有了很深的印象。
如:管弦乐曲《月光》赏析
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月光》, 表现了一种朦胧美。它以淡淡的笔墨和雅致的色调描绘了一幅夜色迷茫、景色朦胧、月光如洗的美丽图画。印象派音乐最擅长表现风花雪月的朦胧美的题材。为了获得朦胧美, 印象派音乐如同印象派绘画强调色彩、否定造型和线条一样, 在配器上追求轻柔、奇妙、喑哑的音响;在和声上模糊和弦的功能, 减弱调性的清晰;在节奏上磨掉强弱的棱角, 突破节拍的规律, 旋律时隐时现, 常常被吞没在和声的音型织体中。这首《月光》, 由钢琴曲改编成管弦乐曲后, 极其典型地体现出上述音乐特点, 更加柔美动听。
乐曲由三部分组成。A段, 降D大调, 9/8拍, 速度徐缓, 乐思宁静。音乐由一连串平行三度的和声开始, 左右手均以色彩较暗的小三度出现, 作自由而平缓的移动, 旋律疏疏落落, 经常出现长音及同音延长, 造成一种平稳、幽静的印象。节奏上多为三个音一拍, 有时两个音一拍 (二连音) , 显得从容不迫, 松弛徐缓。和声是和谐的、静止的, 很少有紧张度与动力性, 从而加强了宁静的气氛。B段先转到E大调上, 后又回到降D大调。旋律改以音型化的小句子为主, 和A段悠长的旋律风格稍有不同。流动的分解和弦, 使乐曲气氛和情绪活跃起来, 好似一阵阵清风吹来, 树影婆婆。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 整个情绪又平静下来, 偶尔出现的分解和弦音型的片段,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流动的印象。最后, 音响逐渐减弱、减缓, 直至曲终徐徐消失, 极富幻想地渲染出月光照地、万籁俱寂的印象性意境。
二、依据音乐家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来赏析作品
这部分教学要把握住三点:一是音乐家的艺术成就及其有影响的作品;二是作品创作时代;三是介绍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
如:巴赫与他的《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巴赫 (1685—1750) 是德国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和管风琴家, 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 有“音乐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美称, 是享誉全球的音乐家。他生于音乐世家, 童年深受音乐熏陶, 一生创作不止, 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具有精湛的对位技巧, 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他的作品描绘生动、热情、奔放, 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以德国民族音乐为基础, 集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 对整个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被全世界的人所喜爱。
G弦 (第四弦) , 是小提琴四根弦中声音最低的一根弦, 由于该弦的定音为G, 故称G弦。小提琴其他的三根弦则分别定音为D (第三弦) 、A (第二弦) 、E (第一弦) 。处于小提琴四根弦中最低音区的G弦, 能发出深沉、浓厚的柔美音色。咏叹调, 是西洋歌剧、清唱剧中的独唱曲, 旋律优美, 长于抒情。也就是说, 《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只用中提琴G弦来演奏的优美如歌的乐曲。
这首乐曲约作于1722年, 原标题为《咏叹调》, 是巴赫《管弦乐组曲第三首》的第二曲, 原为D大调, 用弦乐合奏的方式演奏。后经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编为小提琴曲, 并将原调性移低一个大二度, 变成C大调。改编者巧妙地利用了G弦的最低音域, 从而能用小提琴的一根G弦来演奏这首乐曲。乐曲名称亦随之更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
乐曲为单二部曲式, 每段各自反复一遍。A段旋律轻起, 徐徐奏出, 柔婉如歌, 极富情境, 既像是静静的深思, 又好似默默的咏唱。B段篇幅较A段稍大, 乐曲情绪有明显的起伏和变化, 旋律先是转向属调, 并用一系列大跳和切分音, 表现情绪的激动抒发, 犹如在激情倾诉。接着很快又回到主调上, 情绪安静下来, 柔婉如初。最后, 乐曲速度放慢, 力度更轻, 缓缓地在延长的主音上结束。整个乐曲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令人荡气回肠, 回味无穷。
总之, 音乐教学要打破“学科中心”的传统观念, 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出发, 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来进行, 从而增强音乐教学的亲和力与人文性, 使音乐教学真正被学生所喜欢和接受。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 教师应注重对音乐作品的多角度赏析,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本人直接的体验, 这一点很重要, 良好的音乐教学效益来自师生之间和谐的音乐审美交流, 而形成这种和谐交流的前提是师生自身对音乐的切身感受。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 篇5
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加深,音乐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陶冶情操。音乐又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音乐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音乐教学创新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去探索音乐学习。如,在学习《童年》这首歌曲中,老师可以布置课前准备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音乐资料,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培养了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创设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热情
音乐教学情境创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理解音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以音乐欣赏为主,不断创设与音乐相关的各种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音乐学习中。比如,在授课《乡间小路》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的.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享受,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自然就会在良好的互动环境下进行学习,从而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初中音乐的教育方法漫谈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方法
一、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认识初中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战线的一项全局性任务,而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哲学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人的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发展人的感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创新等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效能。
音乐教育实质就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它看起来是人的微观教导,是人感情世界的东西,但它对人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作用。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音乐教育是完善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教育通过情感的培养与调控达到丰富人的情感,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完整健全的心理素质;众多的音乐精品,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音乐中的练习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培养勤奋、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音乐教育中的合唱、合奏能培养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用创新和师爱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尊敬教师,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会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会受压抑。
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最简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動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要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
三、初中音乐的教育方法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引领学生感受结构美。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欣赏民族器乐曲《翻身的日子》一课中,先演唱一首《翻身道情》,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2、引领学生感受氛围美。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创设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地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
3、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美。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篇7
一、3D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 3D音乐技术的特色
3D音乐技术具有特色的定位音效与回声音效, 其中的定位音效 (A3D) 是采用一组喇叭或者耳机, 就可以发出逼真的立体音效, 这种音效产生的结果是给使用者定位身边所有的不同位置的音源。回声音效就是音波的反射, 可以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 产生更加逼真的立体感2。3D音乐技术还具有高清的音质、独有的立体感以及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些特色使3D音乐电影如2011年五月天推出的第一部3D音乐电影《五月天D3NA》火爆全国, 另外, 3D音乐技术在游戏中如CS或者是QUAKE 3得到了广泛应用3。
(二) 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不足
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诸多的不足, 在教学模式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 老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成为被动的一方, 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潜力的挖掘。在教学内容方面, 存在内容守旧、没有创新, 也对国外先进的音乐知识缺少引进和吸收。由于音乐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 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实践, 同时在音乐设备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不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对于专业性的试音棚大多高校都不具备。学生不能准确感受到自己的发声音质并且存在的问题都得不到及时的反馈, 欠缺的地方也得不到及时的训练。
(三) 3D音乐技术与高校音乐教学的结合
通过对上述3D音乐的特色分和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3D音乐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立体感的听觉反馈,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训练学生的演唱功底。在3D音乐技术效果的影响下, 学生的全身血液被带动, 灵感可随时促发。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中的艺术, 需要不断地开拓更需要不断地尝试, 3D音乐技术给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平台, 为学生的自我展示提供了空间。同时3D音乐技术也有利于学校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以及促进学校和谐文化的发展, 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壮大。
二、3D音乐技术改革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 3D音乐技术提供教学新理念、思路及方法
3D音乐技术提供的教学新理念是“创作与创新”, 这是该技术本身具有的逼真的立体感所决定的4。3D音乐技术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 高质音效的回声与准确定位的立体化, 给学生创造音乐提供新的思路与灵感, 能够捕捉到每个跳动音符的细节, 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平台。以往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3D音乐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音乐需要不断的注入新的事物与活力”, 3D音乐技术作为一种新事物, 给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灵感, 也为学生日后音乐的发展提供创作思路。
(二) 3D音乐技术让音乐变得立体化、生动化
3D音乐技术让捕捉不到的声音变得立体化、生动化、形象化, 让体验3D音乐技术的学生仿佛自身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 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热情鼓舞与创新的激发。学生不再因为上课的枯燥乏味而逃课、不听课, 巨大的听觉冲击感, 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生命力”, 并且为之动容。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 而是学习的创造者, 音乐需要执着的人, 同时音乐也需要懂它的人, 3D音乐技术提供给学生真正了解每个音符的机会, 同时感受音乐无尽的力量。“音乐净化人的心灵”“音乐是心灵的鸡汤”等, 在3D音乐技术里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同时音乐又可以塑造人的品格, 让学生在增加音乐才能的同时, 也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与魅力。
(三) 3D音乐技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灵感与潜能
以前的高校音乐教学, 尤其是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 大多数都是对音乐的赏析, 或者听音乐教师的讲解, 自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3D音乐技术采用立体感的听觉效果, 让学生在立体化、生动化的空间里演唱与创作, 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3D空间里展现出了对音乐即兴创造的潜力与灵感, 让音乐艺术变得更加丰满与多样化。同时3D音乐技术所提供的仿若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的空旷感, 也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启迪与净化, 为学生的素质养成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与方法。3D音乐技术带来的是听觉的盛宴, 同时在徜徉音乐的空间里, 也有个人情感的体现及人生的感悟, 这些作用不仅是3D音乐技术的独特魅力, 同时也是音乐本身力量的体。
三、结语
3D音乐技术是信息化、科技化与智能化时代的产物, 它独有的立体音效感使该技术成为培养学生创作热情与自我声音反馈的重要媒介。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中, 3D音乐技术作为一种新事物, 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 同时也使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将3D音乐技术与高校音乐教学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训练学生的演唱功底。在3D音乐技术效果的影响下, 学生的全身血液被带动, 灵感可随时促发。因此, 3D音乐技术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法。
注释
11 .田正铁.浅析电脑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的广泛运用[J].群文天地, 2011.24:47.
22 .赵世兰.论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洛阳大学学报, 2003.01:121-123.
33 .陈晨.电脑音乐技术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音乐教育方法之我见 篇8
研究音乐教学法必须了解音乐的特点, 教师必须根据音乐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以启发其树立远大的理想, 陶冶其优良品格、高尚情操和丰富的感情,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
音乐教学主要应用的方法是练习法、演示法、欣赏法、讲述讲解法、问答法和复习法。主要的教学原则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直观性, 自觉性, 积极性, 循序渐进, 巩固性, 量力性以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等。在此之上, 还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问题教学法
美国音乐教师协会在《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音乐教学的核心”。由此,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就成为音乐及其他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问题教学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我国古代早有关于问题教学的论述, 如孟子的“重思存疑”, 朱熹的“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陆九渊的“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等等。国外也早有问题教学的若干模式, 如杜威的“疑难的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 当代美国的“选择问题——明确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 巴班斯基的“创设问题情景——组织集体讨论——证实结论——提出问题作业”等等。这些都说明了问题教学是一种教学的理念, 是一种教学的过程, 是一种教学的方式。本人涉及的资料中, 尚未找到定义性的答案。但从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 可以见到答案的概貌:“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 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 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 , 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 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 (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 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 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 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 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 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没有问题意识, 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教学, 关键是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教学, 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武器, 那么如何实施问题教学呢?
(1) 假设性
问题解决要依靠假设。从青少年开始是产生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概念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时期。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使思维者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 经过一系列的抽象逻辑过程以实现课程的目的。
(2) 预计性
思维的假设性必然使主体在复杂活动前, 事先有了诸如打算、计谋、计划、方案和策略等预计因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问题的预计性。从青少年开始, 在思维活动中就表现出这种“预计性”。通过思维的预计性, 在解决问题之前, 已采取了一定的活动方式和手段。
(3) 形式化
从青少年开始, 在教育条件的影响下, 学生思维的成分中, 逐步的由具体运算思维占优势发展到由形式运算思维占优势, 此乃思维的形式化。
(4) 层次性
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 由11已知向未知进行迁移, 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又因为学生差异的层次性:学生的基础不同, 理解能力不同, 思维方法也不同。所以, 问题应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 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都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是教学思维的动力, 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 教师还要即兴的不断的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 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5) 效益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它亦受到学校教育严格的限制。首先, 它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其次, 它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应注重问题设计的效益, 一堂课仅短短的40分钟, 倘若凡事都问个为什么, 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又影响了整个教学的安排。所以,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一定要遵循效益性原则,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 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 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问题, 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 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同时在研究问题过程中, 教师要放下架子, 以人为本, 使自己俨然扮演一个艺术家的角色。用艺术为课堂注射活力, 允许学生七嘴八舌, 允许学生思维活动中出现异端, 唤起学生的仰慕与共鸣, 与老师一道产生共振, 将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 为课堂提供了新的生命力, 同时将教育融
此外, 提问与被提问的灵活运用, 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 在提问的过程中, 忌烦, 燥, 更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 盲目地提高、提问, 或者说, 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 其实, 有时恰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学生的答案和结果, 要有理智地评价,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求同存异。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科学, 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机智, 勇敢, 将教学实实在在的延伸。
二、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的理念来源于外语教学实践。20世纪80年代各国的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实践, 提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任务教学法是当代教育所推崇的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现能力, 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尤其具有时代意义。如果要对任务教学法有深入的认识, 最好从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入手, 去思考和理解一系列相关的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 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应用。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值得大家探究, 但也要科学地、辨证地看待“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不是万能的, 很多东西也不适合用任务教学, 所以, 科学地理解任务教学, 必须要认真地研究, 只有从学习者角度出发, 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 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自身的主体性, 自主地去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 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不断探索, 进一步推动音乐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音乐是一门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 以它独特的魅力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音乐的教育教学方法加以阐述, 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方法,问题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 (2002.5)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 (2002.5)
[2]马赫穆托夫:《现代的课》[M]. (1981.5) [2]马赫穆托夫:《现代的课》[M]. (1981.5)
对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9
一、把情感融入课堂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 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用真心来感化学生, 鼓励孩子们成为音乐爱好者。让她们能够对音乐充满兴趣, 主动的学习音乐。用音乐来点亮生活, 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育十分重要。作为教师, 必须要让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育, 要引导学生来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这时候, 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把每一位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 对她们付出全身心的爱, 更要注重对他们音乐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曾有研究表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 学生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 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 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 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要给予表扬和赞美, 对于那些表现差的同学要耐心地教导,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能够激发出热情, 促进他们的信心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音乐基本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是学生得以享受音乐, 能够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 贪玩、好奇心强, 更喜欢模仿。作为教师, 不能反对她们玩, 相反还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 抓住学生的心理个性, 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游戏与活动, 把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活力、有乐趣的课堂环境。
例如, 在教授《山谷回声真好听》这首歌曲时, 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回声、学回声、唱回声来学习。教师可以设置以“回声”为主题的游戏, 将两三个同学分为一组, 然后进行“回声”练习。一位同学用强音喊出一句话, 就以“你好”为例, 然后第二位同学也说“你好”, 但这位同学的声音就要比前一位弱一些, 由此进行反复练习, 同学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回音要比原声弱。这样, 教师利用了“强和弱”的对比来设置了回音游戏, 通过游戏活动唤起了学生的音乐情感, 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 而且还能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实现与音乐的互动,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适当运用激励教学法
所谓的激励教学, 就是以各种形式给予小学生心理上的鼓励, 激发他们认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渴望。在形式上来说, 可分为两种:语言激励法和竞争激励法。
1. 语言激励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语言激励法主要通过语言来鼓励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激励他们主动、自觉的吸收课堂知识点。其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怀抱着一种赞赏和喜爱的心态, 让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在表扬自己, 而不是一种习惯性动作。语言的方式, 可以将其划分为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种。
口头语言激励。直接以赞美的言语表扬学生的表现, 就是在课堂中找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肯定, 当孩子们遇见难题是给予安慰和鼓励。如刚学习一首新歌曲时, 学生基本准确的演唱完歌曲之后, 可以直接以开心而自豪的口吻告诉学生:“你们唱的真棒。”当某个学生答题时遇到卡带, 那你也不妨说一句“没关系, 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是非常勇敢的表现”等等。
肢体语言激励。以肢体动作, 如常用的鼓掌、竖起大拇指等, 或者纯粹以期许和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示意。需要强调的是, 在同一节音乐课中不要过多的运用表扬, 而是当学生真的做到了某个课程进行环节中所要求的要点, 才给于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因为, 时而出现的表扬和激励会让孩子们对其习以为常, 继而失去了激励的真正意义。
2. 竞争激励法
抓住小学生好胜心强、持久性差的特点, 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个人或小组之间的比赛, 从而有效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即: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 帮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其竞争活动形式尽量要丰富多彩。如开展情境表演比赛、歌唱比赛, 或者是各种音乐小知识抢答的比赛等。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 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 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 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 也不可能运用自如。
我认识一位中年教师, 她为了教学生唱好三部合唱, 练就了一手绝招:自弹自唱, 能一人同时演唱、演奏出三个声部来, 口唱第一声部主旋律, 右手用钢琴奏出第二声部, 左手同时奏出第三声部。三个声部同时出自一身, 给了学生一个很好、很清晰的合声效果, 更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它说明了:合唱并不难, 一人能做到, 多人更能做到。所以她的合唱教学一直在当地名列前茅。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 无穷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 学生生活有多少, 教学方法就应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 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条:
(1) 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 只有真正热爱它, 才能为它呕心沥血, 开动脑筋, 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
(2) 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浮想联篇”的功夫, 做到多思考, 多创造, 要学习出新、出奇、出绝招。
(3) 牢记“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真理。要细心观察事物, 尤其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习从学生身上找出解决难题的方法来。
(4) 不断学习音乐理论, 不断提高自己弹、唱、跳、谱 (谱曲) 、编 (编舞) 的技能技巧, 因为“熟能”才能“生巧”。
音乐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工具。因此,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要把音乐教育当成一种生活艺术来培养学生, 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使她们提高对音乐的认识。通过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最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 扩大音乐视野, 发展音乐思维, 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 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摘要:音乐是人类内心情感与思想的外在表现, 可以陶冶情操、放松心情。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了几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特长生视唱教学方法研究 篇10
一、视唱教学的目的
视唱练耳英文称为Sign - singing and ear - training,通俗地讲就是看着谱子演唱和耳朵训练。视唱练耳不是单一的看谱即唱与听觉训练,而是一项综合性的音乐培训,包括乐理、听觉、视唱和节奏练习。视唱练习包括视唱、听写、听觉分析三个环节。视唱练耳教学表面上是一门以技术训练为主的课程,内涵则是要训练学生的乐感表现与体验。训练时候注意有表情地视唱,理解与表现各种符号,注意乐谱节拍、乐句划分等。
二、学生在视唱练习时候存在的问题
1. 有的学生练习不刻苦,视唱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学生唱“do sol”唱不准,但是“do re mi fa sol”音阶则能够唱准。这说明学生在练习时候没认真动脑,练习次数太少。
2. 有的学生重视了音阶、音程、节奏、和弦训练,忽视了音乐感受了和音乐表现力培养。这导致同样一首曲子有的人弹唱透人心弦,有的人则索然无味。教师在音乐特长生培养之时重视乐感培养。对于乐感培养要总结一套方法。例如,利用旋律的进行方向体验音乐的力度变化。
3. 有的学生在视唱练习时,没有形成模式化的学习流程。教师要提示学生在第一遍时就注意标准音与起落音的关系; 第二遍时注意音区、力度、节奏、风格、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特征; 第三遍、第四遍也应该有相应的要求,形成良好的记谱习惯。
三、视唱教学的基本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任何知识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视唱教学也是如此。对学生视唱训练时候,要先单音听写,从音阶练习到导音变音进行模唱。音乐节奏训练的时候,先把视唱中的节奏抽出来练习,老师写一部分节奏,学生续写,分小组创编等方式,由浅及深,从简单到复杂地开展学习。
2. 技术与乐感节奏共同提升原则。音乐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应该充满着音响运动和情感体验。学生在视唱练习的时候除了学习掌握单音、音组、和声、和弦等,还要学习音乐节奏、旋律,了解不同音乐类型的音乐风格。
四、音乐特长生视唱教学方法
1. 借助器械,直观教学。一首曲子有其独特的节奏、旋律,有的曲风欢快活跃,有的则深沉庄重。可以利用一些道具,使学生体会视听训练中较难表现的音乐风格。如利用球类随着球拍上下弹跳,帮助学生建立起强拍子与弱拍子概念。再如,利用牵拉宽松紧带,使学生体验视唱训练中很难表现的持续张力的渐强及渐强过后的有控制力的减弱。
2. 大小课结合,针对教学。针对特长生的基础、特点不同,在视唱训练中采取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大课是指一位老师面向全体同学教学,训练所有同学的基础练习。小课则针对个别同学,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和细节化的问题。采取大小课相结合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整体对于视唱教学的要求,还能解决个别学生的不足。
3. 纯粹的视听教学,提高单音、音组、和声音程。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的练习方式。例如,首先进行单音听写,通过在钢琴上任意先后弹出不同音高的音。着重进行音阶练习,从导音到各级作上下行模唱等。通过练习各级三和弦与七和弦进行音组听写,逐步过渡到和声音程听写、和弦听写、节奏听写与旋律听写。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篇11
余亚飞
从当下安徽的地方戏曲研究来看,不论是戏曲研究者还是观众,大多都把目光投向了安徽的黄梅戏这一剧种,而对庐剧这一剧种知之甚少。 因此,对目前关于庐剧的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及其对田野调查中所获取的相关音乐曲谱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则显得极为重要。 我们应该倡导从民族音乐学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关照庐剧音乐中的文化脉络和文化中的庐剧音乐的现实状况,并对庐剧唱腔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庐剧音乐理论研究提供参考的新资料。
民族音乐学 研究方法 庐剧音乐
早在2010年春节前夕,笔者曾先后2次采访了庐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音乐传承人丁玉兰,并对其所在的“玉兰剧团”演出进行跟踪田野调查。2011年寒假期间,笔者在黄梅戏研究者时白林先生的引荐下,采访了庐剧创作者何合浓先生以及皖西庐剧团的庐剧传承人武克英女士(“西路庐剧”《妈妈》的主演)、庐剧作曲家吴正明先生。2011年2月17日前往大别山地区霍山县采访原霍山县庐剧团团长刘家瑾女士(西路庐剧《茶山新歌》主演)、霍山盲艺人李如尧(《茶山新歌》唱腔音乐的主创)。
此外,笔者还收集到了有关庐剧文史以及唱腔的珍贵资料。这其中包括 《安徽文史资料选辑》、《安徽地方志》、《皖志述略》(上下册)以及1958年5月安徽庐剧团编辑的《庐剧音乐》(由王柏龄、周儒松、任昌发、邵鹤群汇集成卷。);皖中地区代表性的庐剧传统唱腔【二凉】、【三七】;皖西地区西路庐剧唱腔【寒二凉】、【寒三七】、【花三七】以及花腔类中的【采茶调】、【打桑调】等;安徽戏剧丛书之《庐剧传统小戏选》;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路庐剧新创剧目《妈妈》、《茶山新歌》的完整手稿。
经过多次的田野调查,笔者以为,应该提倡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庐剧这一历史性的音乐产物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呈现该剧种的面貌。其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庐剧研究“三个方面”的体现
1.庐剧的研究目标
探求庐剧唱腔的音乐结构,梳理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庐剧剧目及其受众情况,归结庐剧中所蕴涵的精神内涵。
2.庐剧的研究内容
在前人的基础上,对20世纪五十年代时的庐剧发展情况进行更深入地探究,其中主要包括1954年4月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王本银等代表安徽省参加的上海举行的华东戏曲比赛以及1957年安徽庐剧团到北京怀仁堂为毛主席、周恩来、张治中等国家领导人演出时庐剧剧目和演出的受众情况进行梳理和论述。探究自清代以来庐剧的音乐来源及其庐剧旋律特征,着重对皖西大别山地区“西路庐剧”和皖中地区“中路庐剧”的唱腔进行分析。
3.庐剧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有关庐剧的形成的时间、地点、原因的说法至今说法不一,我们应该结合掌握的各自资料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二是拟从音乐结构的角度出发,将庐剧形成期的代表性剧目中常用的主调、花腔小调与安徽的门歌、慢赶牛调、茶歌等民间音乐结构的比较分析,试图找到庐剧音乐生成的内在规律。 其三,总结庐剧唱腔的艺术特征。
二、民族音乐学“四种模式”的运用
采取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模式。如下:
1.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研究模式
音乐结构指的是音乐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音乐结构从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①据王耀华先生的研究成果,他指出,“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响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音乐美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音乐结构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②笔者针对人们对庐剧音乐本体结构研究甚少的情况,拟以庐剧音乐的结构为基础,对搜集到的各个时期的庐剧主调唱腔【二凉】、【寒腔】、【端公调】,庐剧花腔【讨学钱调】、【对药调】、【对药调】等进行音乐结构学的分析。笔者从庐剧和地方民间音乐的亲缘关系为视角,将庐剧传统唱腔【二凉】和门歌、庐剧花腔【采茶调】做了比较。 分别从腔音列、腔句结构、调式、节奏等方面的音乐形态的细致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共同规律以及各自的特殊性。
2.田野调查法研究模式
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确定了民族音乐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田野调查,为民族音乐研究者获取尽可能翔实丰富的研究资料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笔者根据庐剧音乐创作主体的人作为切入点,就庐剧这一地方戏曲曲谱资料不全、庐剧表演个体和庐剧具体剧目受众群体的认知体验不详的情况,拟定了田野调查访谈录。
笔者于2010年寒暑假期间先后4次前往安徽合肥采访了庐剧国家级传承人、原安徽省庐剧团表演艺术家丁玉兰老师以及该团庐剧音乐创作者、国家一级作曲家何合浓老师。2011年寒暑假期间先后2次前往皖西大别山采访庐剧革命历史剧《妈妈》的女主角武克英老师以及该剧音乐创作者、国家一级作曲家吴正明老师。同年正月十四前往霍山采访盲人庐剧艺人李如瑶老师。 通过多次的田野调查,笔者收集到《打芦花》、《小辞别》、《双丝带》、《秦雪梅》、《皮氏女三告》等庐剧早期的传统剧目以及《妈妈》、《奇债情缘》、《李清照》等庐剧新编剧目手稿。 采访录音共计19小时。为了表达对以上被访问者的诚挚谢意,笔者先后将自己与部分被访者的合影照片以及笔者本人的民歌音乐会影碟寄给部分被访者。
3.梅里亚姆三维研究模式
梅利亚姆是美国著名的音乐人类学家, 他指出:“民族音乐学不是把音乐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进行研究,而是将音乐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提出对文化中的音乐研究的观点 (The study of music in culture),” 他在 《音乐人类学》 中阐述了“观念——行为——音响”的三维研究模式,即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就相应的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具体化为音响。 基于此,笔者又吸收借鉴了王耀华先生 《中国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三维特征》(《福建艺术》2009年第1期)结合庐剧音乐的具体发展特点,构建了庐剧现代戏三维模式:写实和写意的运用(观念)——庐剧传统唱腔的一曲多变运用(行为)——显性和隐性音乐结构的运用(音响)。
4.赖斯三维研究模式
赖斯三维模式指的是“历史构成——社会维持——个人创造和体验”,这一模式追求的是音乐的生成过程,即诠释了人类是如何按历史构成音乐、由社会维持音乐以及个人是如何创造和体验音乐的过程。这一研究模式为民族音乐研究者提供了研究音乐的多维性,同时也为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开启了新航向。笔者试根据笔者所研究的庐剧的特殊性,对此三维模式做进一步地实践和运用。
(1) 历史构成音乐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音乐变化或音乐史作历史性研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的过程。 二是对某地某时的音乐作共时性研究,在现时研究中重建作为过去遗产的历史形式,这不是通常的借古喻今,而是以今观古。 ”③笔者根据庐剧发展的状况,划分为庐剧形成期——转型期——徘徊发展期这三个历史时期,并将其置于江淮支脉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中。主要是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庐剧音乐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阐释,既对庐剧音乐变化作历史性的研究,又观照庐剧每个历史时期的音乐特征作共时性研究。
(2) 社会维持音乐
社会维持音乐“包括由社会机构和信仰体现、维持或变化音乐的因素和方法。如审查制度和对音乐的政策;表演场合及传统;关于音乐力量和结构的信念;音乐教育和训练等。 ”④笔者在庐剧音乐研究中着重贯穿了从倒七戏到庐剧的转变。包括庐剧背后所支撑的庐剧剧团这一组织机构的转变、所有制的转变、国家文化部门相关文化政策对庐剧的参与影响等。 如“改人、改戏、改制”这一“三改”政策对庐剧音乐的维系和变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改”之后,一方面,新文艺工作者开始主动向庐剧老艺人学习传统音乐,收集整理了庐剧诸多唱腔。 另一方面,庐剧艺人又纷纷从民间“倒七戏”戏班进入国营的庐剧剧团,他们向新文艺工作者学习识字、识谱。庐剧的传承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笔者试以上述这些方面来观照社会维持庐剧音乐的过程。
(3) 个人创造和体验音乐
个人创造和体验音乐主要涉及“乐曲及风格的创造;即兴和表演;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观察;音乐介入时精神及感官的体验;个人组织音乐体验、同时联系别种体验时的认知结构。 ”⑤笔者一方面择取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丁玉兰、武克英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庐剧音乐表演艺术家作为研究对象,在这层面上,主要就庐剧表演艺术家在庐剧音乐发展中所起的影响、个人的创作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个人对音乐的体验等问题进行探究。 另一方面又采访了庐剧音乐创作者何合浓、吴正明,将他们的创作观念、方式以及其个人对庐剧音乐作品创作的信息反馈结合具体的庐剧剧目进行阐释。
三、庐剧研究“三个角度”的创新追求
1.视角创新
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下,宏观上借鉴吸收梅里亚姆等音乐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把庐剧置身于江淮之间、大别山地区,试析庐剧生成的原因。并结合其音乐生态环境对其各路唱腔的异同点进行诠释。微观上对庐剧音乐本体和该流行区域的皖中、皖西地区的民间音乐做比较研究。
2.方式方法创新
针对以往的庐剧研究侧重庐剧历史的阐述的情况,本文拟运用音乐地理学、音乐美学、音乐结构学等学科方法丰富相关戏曲研究的理论知识。
3.理论创新
既将庐剧置身于其生成的江淮之间和大别山的文化区域中的“小环境”中进行探究,又将其投放到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繁荣期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采用系统理论的方法、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庐剧这一剧种进行研究。
注释:
①王次诏.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第9页。
②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5页。
③④⑤汤亚汀.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J].中国音乐学,1991(04).
刍议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 篇12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目前的音乐教育却不容乐观。有许多人做过问卷调查,90%的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大多数学生认为:1、老师讲课的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本,可以介绍一些流行音乐的情况;2、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由表演的机会。这些结果表明,只顾循规蹈矩地讲授课本知识,却不注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理会身边的音乐生活,结果只能是降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苏霍姆林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得改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我尝试运用了一些和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延伸教材,走进音乐生活
教科书里的知识点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依据和基础,但不是全部,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增添一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审美内容。这样既适应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时代气息,并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时事。比如:当李云迪获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桂冠时,便向学生介绍李云迪独具个性与感染力的音乐演奏和国际知名的金奖宁缺毋滥的音乐比赛;新年钟声敲响之时,可以为学生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并与学生一起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片段。
流行音乐始终是大学生酷爱的音乐,因为它强劲的节奏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所以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也未尝不可,因为流行音乐中也不乏优秀歌曲和经典名曲,只要正确引导学生,为他们讲述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点明精华与糟粕,就会避免学生产生盲目的“追星热”。比如在世界杯拉开帷幕,电视剧《壮志雄心》在全国播放时,我们师生同唱主题曲《壮志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学们达到共识;要勇敢面对现实,磨练坚强的意志,在具备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具备完善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唱《每一天》时,我把该曲引用的新疆民歌《送我一支玫瑰花》一并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中增添的这种新疆的旷野与浪漫的生活情趣,同学们都很有兴致,并深刻感受到流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的感受。
二、主体参与,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情感意志品质都是通过活动形成的。哲学家尼采说:任何抒情的语言也难以把音乐至深的内容加以披露。因此,音乐教学的途径应更多地建立在感受和参与的基础上,而避免过多的语言描述。要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堂活动条件,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歌唱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钢琴为大家伴奏,或请学生上台伴舞,或为大家指挥;在戏曲音乐欣赏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表演机会,结果竟是我意想不到的——学生中有唱京剧的,有唱豫剧的,还有评剧,黄梅戏等等,这说明,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欣赏古曲《渔舟晚唱》时,我提示给学生可以用不同形式表现各自对戏曲的理解和感受,结果学生通过绘画、诗朗诵、歌唱、舞蹈等形式,把晚霞斑斓,渔歌四起的湖滨夜景表现的如同身临其境。学生身上所蕴藏的创新潜力在一次次的自我展示空间中得以发挥!
大量的课堂实践证明,引导学生主体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可以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还可以有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21世纪的音乐教育将给学生一个新的天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认真配合是现代音乐教育所倡导的主流,也充分体现了音乐学科的功能。
三、崇尚科学,巧妙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电脑技术,把文字、音响、图像等多种教学媒体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音乐音响本身丰富的色彩和神奇的魅力,巧妙利用多媒体做辅助教学,将抽象的音乐通过画面的处理变得通俗易懂,使音乐形象化,增加音乐课的科学性、趣味性、民族性和时代感。
作为音乐教师应跟上时代步伐,尽快地掌握这种多媒体音乐课的技术手段。但是,如果过多地依靠多媒体教学,大量时间投入到多媒体的操作中,而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就会使多媒体教学出现弊端,如果能巧妙利用多媒体,则使课堂教学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尝试了一种“自制MTV教学法”,即收集与音乐教材有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内涵选出相应的图片或录像片段,以MTV学生融理解、感悟、制作于一体的教学法。如欣赏柴可夫斯基钢琴曲集《四季》中的《六月——船歌》时,先出示几幅画面:第一幅是薄雾散开,显示蔚蓝的天空,六月的灿烂阳光普照在宽阔的湖面上闪闪发光;第二幅是船夫快乐地歌唱,歌声伴随着馥郁芬芳的花香,在宽阔的湖面上飘荡;第三幅是船桨轻快地滑动,朗朗的水声伴着平稳航行的小舟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那六月阳光照耀下烟波浩淼,水天一色的远方……根据三幅不同画面,让学生分析想象,将乐曲的三部分音乐内涵同三幅画面相结合,师生一同制作成MTV形式,共同欣赏。当全曲结束后,同学们基本上能通过画面的想象与音乐的结合,轻松地理解了该曲所表达的意境,而且学生们也似乎了解了生活在辽阔国土上的俄罗斯人民的宽厚、深沉而诚挚的性格。
多媒体介入教学领域,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现代科技与音乐教学相互渗透,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古希腊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国内外音乐教学精髓,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使音乐走进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能在动感的音乐世界里有新的认识,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和人生。
参考文献
[1]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推荐阅读:
音乐艺术教育的方法07-28
音乐教育教学方法09-21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07-05
音乐与幼儿音乐教育10-19
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研究10-26
教育音乐09-05
音乐课堂教育10-17
音乐审美教育06-21
音乐专业教育10-09
教育叙事音乐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