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

2024-06-27

《天火之谜》(精选5篇)

《天火之谜》 篇1

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从教学目标开始的, 围绕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天火之谜》的教学目标, 我们几次调整了教学内容, 在不断舍弃中确定了本课最终的教学内容。下面选取部分教学内容加以评析。

一、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天火之谜》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揭开雷暴的秘密, 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华丽的辞藻, 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对喜欢新奇、冒险故事的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 很有研读价值。

基于个人经验,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在第一课时梳理课文的基础上, 第二课时先进入复习:围绕课题中的“天火”向学生提问, 并以“解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 探究实验, 品味词句, 感受人物品质。最后拓展延伸, 介绍人们对富兰克林的评价, 让学生谈谈自己想对富兰克林说什么, 升华人物形象。

从以上教学内容的确定看, 教师抓住两个重要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在目标设定中, 有“复述课文”这一要求, 但只是在作业设计中布置复述, 教学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环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因此复述这个教学目标虽有设定, 但显然形同虚设。

二、基于深入研读教材的教学内容确定

初次试教之后, 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上,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两点新的想法:一是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可在课堂中加入训练内容;二是文章烘托手法的妙用也需要让学生加以深入体会。

二稿中, 教师意识到需要引导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在教学完第四自然段以后, 加入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温这次实验。这个环节的设定旨在引导学生复述整个风筝实验的过程, 但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缺乏有效的指导, 学生很茫然, 复述时显然很困难。可以说, 在二稿中, 复述的目标虽然设定好了, 也执行了, 但是学生却无法完成;另外, 虽然关注了课文中的烘托, 却没有在教学设计中得以落实。

三、基于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确定

小语会会长崔峦要求:“要由分析课文的教学, 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 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因此, 我们的教研团队认识到语文课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习得一种能力, 达到语言点和训练点的完美结合。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 要让学生获得的语文能力就是复述。因而, 此篇教学设计完全被颠覆, 教师从头再来, 对三稿的教学内容再次作了大调整。

复习导入板块:分成两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借助课后习题, 用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整体概括的基础上切入第二课时的教学, 比试教时对“天火”支离破碎的印象描述有效。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述了富兰克林做实验的原因, 试教中补充了富兰克林的有关材料, 引导学生去寻找推测的近义词, 并进行比较, 理解“难以置信”的意思, 想象“透过冷嘲热讽,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去感受富兰克林执着的追求, 花费的时间很长。三稿将这部分的内容做了缩减, 扣住“早就”体会严谨, 抓住“习惯”感受压力, 感悟“决定”, 品读执着,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以便于将课堂教学重点倾斜到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是课文的重点, 教学内容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用复述来引领整个环节的设计,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复述的要点, 训练了复述的能力。与此同时, 也发现两句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复述分为三种:概要性复述、描述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概要性复述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描述性复述是以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故事;创造性复述是复述过程中加以想象、加工、进行再创作。在本课教学中, 给学生介绍了前两种复述, 让学生重点学习描述性复述。在第四自然段教学的开始, 教师直切主题, 亮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何把这个实验讲给周围的人听。接着, 依据文本语言, 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复述的要点。复述的训练分成三个步骤:

1.梳理层次

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引导:要讲清实验过程, 必须先理清实验步骤, 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 风筝实验一共有几个步骤 (准备风筝——冒险捕捉天电——捉住了天电, 实验成功) 。再用一句话讲清了风筝实验的过程, 这就是一种复述, 叫概要性复述。同时板书, 让学生明白复述首先要做到条理清晰。

2.关注“风筝”

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有什么不同? (栓了细铁丝, 线是麻绳, 结上丝带, 系着铜钥匙)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结合课件, 出示4个零件, 想想分别起什么作用。

对这只风筝的具体描述,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只与众不同、极其特殊的风筝。通过步步深入的引导, 学生凭借多媒体课件上的要点提示, 能够完整复述出风筝的特点。此环节, 学生对于描述性复述有了直观感知, 并初步习得复述的本领。

3.实验过程

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实验过程最重要, 让学生掌握复述的第二个要点 (重点突出) , 用“比较语段”的方法同时处理了“烘托”和“复述”两个重要任务。

出示的语段中去掉两句环境描写, 让学生了解捕捉天电的过程, 抓住“怒发冲冠、用手指靠近、啪、蓝色的火花、一阵发麻”等关键短语, 引导学生体会实验的危险。

再出示课文中的语段, 让学生比较这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什么。风筝的颠簸、摇晃以及雷雨交加的天气更凸显了环境的恶劣, 这种描述性的语言也更衬托出实验的危险和可怕, 感受富兰克林的献身精神, 引导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把捕捉“天火”的过程讲清楚。

这个环节最为复杂, 因而要抓住课文的语言, 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并根据总结出的复述要点, 明白具体生动的语言是描述性复述时需要关注的。同时让学生领会环境的烘托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应该说第三稿的教学内容简洁、高效, 充分显示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用教材教”, 帮助学生习得第四自然段复述的方法后, 归纳课文三个小标题, 引导复述全文, 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效果。

四、结语

基于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磨课, 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准了, 教学内容的确定更精了, 教学方式的运用更简了。实现了“美丽转身”, 从“教会知识”转向了“教会学习”, 从“教课文”转向了“教语文”, 从“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了“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天火之谜》 篇2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经过;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造福人类。其中,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

二、教学理念:

课文记叙了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经过,语句平实,没有豪言壮语,也不见慷慨陈词。教学时,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抓住重点词句领悟富兰克林取得成功的艰难,感受富兰克林的伟大,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前搜集富兰克林有关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由“谜”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天火”。

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

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⑴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字形。(“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⑵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⑴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音、指导记住字形。

⑶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

相机正音:“匙”读“shi”。

这一节介绍的是什么?

⑷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 你读懂了什么?什么是“无稽之谈”?哪个字意思是“根据”?

⑸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节。

请你用这一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这样,雷电轰鸣是,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中的“安然无恙”是什么意思?

⑹分小组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共同解决还不理解的词语。

⑺展示读:读你读得好的自然段。

⑻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默读课文,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出示生字,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们书写时注意的?

3、范写:暴、讽。

4、学生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整体回顾

1、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

上帝的怒火 谜团 大胆推测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普扑通通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3、围绕课文内容,试着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4、学生练说后师生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二、朗读课文,感受“艰难”

1、浏览课文,想一想揭开雷暴秘密容易不容易?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写出体会。

3.分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再现场景,练习复述

1、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课文录音再次回到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之中。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凝神静听。

3、学生对照板书,练习复述。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四、示范引路,指导造句

1、这篇课文中有两个词语要求造句。(在板书中圈出“不足为奇”、“欣喜若狂”。)

2、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吗?

3、教师适时讲解:

用“不足为奇”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的确不感到奇怪的。比如:等上月球对人类来说已经不足为奇。

用“欣喜若狂”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值得人高兴得发狂。比如: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全国人民欣喜若狂。

4、集体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上帝的怒火 谜团 大胆推测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普扑通通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天火之谜》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天火之谜》;苏教版;烘托手法;勇于探索;敢于试验

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百折不挠”的一篇课文。《天火之谜》生动地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中的勇气和决心,说明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就可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4.学习本文烘托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

5.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教学重点:

采用烘托手法表现富兰克林为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解开雷电之谜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拟从整体入手,以读为手段,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通过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人物特点,积累课文语言,有效落实。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出示夏天“雷暴”的视频。)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

2.这就是古时候人们眼中的“天火”。(板书:天火)天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板书:之谜)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学生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词。

雷暴  劈成两半  爆炸  毙伤  揭开  钥匙  颠簸  风筝  拴住

指名学生读词。

教师重点指导“暴”和“揭”的书写。

2.出示成语。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指名学生朗读。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完成课后第4题。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___________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___________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________

2.学生交流。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指导学生用段意归纳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人们一直害怕雷暴,认为是“上帝的怒火”、是“雷神”,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证实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后来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设计意图: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是高年级的训练内容之一,其中段意归纳法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在前面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再读课文感知烘托手法

1.再次出示雷暴视频。这样的天气,你会在哪里?

引导出对于雷暴的可怕。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对雷暴如此畏惧,古时候的人呢?

2.出示句子:“古时候西方人……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学生理解“雷神”“上帝的怒火”

3.感情朗读,读出人们对雷暴的害怕。

4.课文主要是写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为什么要写人们对于雷暴的害怕呢?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副板书:烘托)

5.这样烘托的手法在课文中还有,你们能找到吗?

交流:

“不仅一般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理解“冷嘲热讽”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课文和写作紧密结合,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托,从对课文的品读中引出写作元素,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对课文作些必要的筛选,要有重组教材的意识,而不是一味依照课本编排逐课讲解。教学中,我就重组了文中的两处烘托手法表现人物精神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从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6.学生想象别人对他冷嘲热讽的画面,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拓展文本空白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情节。此处别人的冷嘲热讽书上并没有具体的表述,只有充分补充了,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不易。)

7.感情朗读。

五、小结

面对人人都害怕的天火,富兰克林将要通过自己的试验来征服,这遭到了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但这一切都没能影响他做试验。富兰克林到底是怎样做的?试验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天火之谜》 篇4

《天火之谜》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 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 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 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 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 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 而内容中又涉及较深奥的物理知识, 因此, 读懂课文, 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学习实验的经过, 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人物形象, 获取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

掌握实验经过, 复述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实验背景

1.“天火之谜”到底是什么, 找到富兰克林的解答。

出示句子:由此, 他大胆地推测, 雷暴就是人们熟悉的放电现象。

(这是能体现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下面的教学就是围绕这条教学主线进行, 起到以点带面、拎线串珠的作用。)

师:你认为“由此”中的“此”指的是什么?这样的推论引来什么结果? (“冷嘲热讽”)

2.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这些人会怎样“冷嘲热讽”?

生:富兰克林, 你也不想想, 天上地下两个世界, 雷暴怎么会和电扯上关系呢?你也太异想天开了!

生:富兰克林, 你不怕上帝发怒吗?要是惹来天火, 你可吃不了兜着走!

生:什么?雷暴就是放电?天哪, 富兰克林, 你可能做实验走火入魔了!

……

(抓住“由此”“冷嘲热讽”两个关键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拓展想象来读文解文, 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冷嘲热讽中勇敢前进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悄然形成。)

二、理解实验过程

在冷嘲热讽中, 富兰克林选择默默前进, 选择用实验来说话。要完成这项实验, 必须有一个特殊的天气条件。于是, 在1752年7月的一天, 机会来了, 富兰克林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天气来做实验?

1.出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的图片

师:你认为这样的天气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恶劣。

师:你还可以从哪些描写中看出当时天气恶劣?

生:风筝越飞越高, 远远望去, 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 颠簸着, 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 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的竖了起来。

生:突然, 一道闪电劈开云层, 在天空中划了一个“之”字, 接着一个炸雷, 大雨倾盆而下。

2.练读。

师:除了天气恶劣, 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们知道, 下雨打雷的天气, 在大树下都很危险, 可富兰克林还在做实验, 应该也是很危险的。

生:这么危险, 他还做实验, 可见他非常勇敢。

生:富兰克林为了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不顾危险, 我觉得他的态度非常严谨, 令人敬佩。

……

3.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 你们再来看看富兰克林实验的风筝, 找到这个风筝的特殊之处, 试着在本子上画一画, 想想它们各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学生自学。被指名的学生在黑板上画。

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风筝上拴的铁丝是用来接收雷电的。

生:麻绳淋湿了就可能导电。

生:为什么麻绳下端要接丝线?麻绳和丝线接头处为什么要系着一个铜钥匙?

师:你真的很会思考!大家一起讨论, 想想富兰克林到底用心何在。

生:丝线可能比麻绳的导电性差一点, 这样确保安全。

生:铜钥匙是金属, 能导电, 我想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接收雷电。

师:你们真爱动脑筋。富兰克林在这里拴上一把钥匙, 目的就是把电荷集中在钥匙那块。

师:从这里, 你们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富兰克林?

生:我觉得富兰克林能在一下雨就做出这个特殊的风筝, 应该是思考了很久的。我看到了一个爱思考的富兰克林。

生:这么危险, 富兰克林还欣喜若狂, 我觉得他非常热爱科学。

师:谁能将两百多年前, 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再现一次?

学生复述。 (

(在这段学习中, 牢牢抓住“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风筝、欣喜若狂”四个词语, 展开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疑的过程中, 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动作、心理等多角度理解探究课文, 体会人物品质。理解课文、复述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

三、感悟实验结果

1.风筝实验顺利完成, 人们已经不相信类似“上帝的怒火”这种说法, 那么对于曾经讥笑、讽刺富兰克林的人, 特别是那些自称有学问的人, 他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富兰克林的推测居然是正确的, 简直不可思议!

生:真没想到雷暴就是放电!看来没有试验就没有发言权啊!

生:原来根本没有什么“上帝的怒火”, 我们真是太愚蠢了!当初我们还嘲笑富兰克林, 真是惭愧!

2.读富兰克林的名言:

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 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

3.拓展练习:学了这篇课文后, 你有什么话要对富兰克林说?请写在书本富兰克林的图像旁边。

四、课外延伸

关于富兰克林, 你还想知道什么?课后再到网站上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后记】

拎线串珠以点带面

——抓关键词句学习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 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达到上述目标, 老师就得深挖教材, 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 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 其中抓关键词句是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每篇文章都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 但这些字、词、句中又分为主要与次要的。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就要善于抓住那些主要的、关键的词语, 以点带面, 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什么是关键词句呢?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句。怎么寻找关键词语?常见的方法有三种:从文章的中心句或总述句、总结句里找, 从主要人物的主要言行中找, 从抒发情感的语句中找。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就找到了一句能体现本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句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解决“天火之谜到底是什么”, 找到富兰克林的解答。然后紧紧围绕“由此, 他大胆地推测, 雷暴就是人们熟悉的放电现象”这一能体现教学主线的句子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

1.富兰克林是怎样得到这样的推测的?

2.这一推测把富兰克林推到怎样的境地?

3.富兰克林怎样证明自己的这一推论?

与此同时, 又牢牢抓住每一段中的关键词语, 如“冷嘲热讽”“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风筝”“欣喜若狂”等词语, 巧设练习:你能想想这些所谓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的吗?面对富兰克林的成功, 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又会怎么说, 怎么想?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话要对富兰克林说?请写在书本富兰克林的图像旁边……这些练习, 既内化了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又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得到训练, 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天火之谜反思 篇5

2014年12月10日,我在正阳中学小学部上完《天火之谜》这一课,一直处在紧张与亢奋中。紧张是因为《天火之谜》这一课不好上,在苏教版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亢奋是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学习机会。课后参加活动的专家和其他同仁进行了坦诚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活动结束后我也冷静理性地反思了这节课。现将自己的思考做简要表述。

首先谈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其主旨是宣扬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同时号召少年儿童向他学习。文章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来突显人物品质。重点段落“风筝实验”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简洁。

我充分利用了《评价手册》上的“预习导航”,和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落实了教学模式,精简了教学环节。课前我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并完成“预习导航”上的题目,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预习基本解决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的学习,并搜集了有关富兰克林的资料。学生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所以课堂上就节省了自读课文的时间,于是我将第二课时的内容分解,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体会了富兰克林的善于观察、毫不畏惧、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样第二课时就有充足的时间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重点学习“风筝实验”,并练习复述了。

其次,我想就“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问题”。就语文的基本手段而言,其实就是“听、说、读、写”,但把这些基本手段融合起来,其手段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抓住某个或几个所谓重要的词语来解读文本看作是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语文问题。就本课“了解富兰克林其人”这个问题来说,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看看同是雷电现象,富兰克林和众人看到有何不同,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我想这样设计当属数学中的归纳法,思维深度更大,更有探索价值。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老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文中作者为什么写雷暴的可怕,那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什么写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笑,也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在备课时我想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点明的,由于教学时间的安排紧促,没有能较好的落实这一板块。

最后,我们课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书本这个载体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对这个载体进行分析,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再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一定逻辑串连起来,从而得出教学的主线。就《天火之谜》这课来看,有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会从烘托对比中,以及从具体事例中分析人物;

二、学会在理解基础,掌握好的方法进行复述;

三、掌握环境描写这个表达杠杆的作用;

四、掌握写人文章采用烘托对比这一谋篇布局的方法,为以后写此类文章打好基础。从整节课看,我个人认为,是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在教书。

纵观整堂课,我的教学预设虽按计划完成但创新度不够,看了刘蓬老师的教学设计我突然茅塞顿开,她的设计非常大气,很值得我学习,反观我的教学设计没有很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而是以老师的立场来设计教学的所有环节,在备课之初我很想求新求变,有所创新但反而落入了俗套,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的完成了教学。

课堂艺术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一堂课,走下讲台,一时有挥之不去的遗憾感。反思至今,我又有别样的领悟,这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呢?虽有遗憾,但我收获的更多,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力争让自己的下一堂课上的更好!

【《天火之谜》】推荐阅读:

天火之谜优秀教案07-07

冲天火经典语录06-28

上一篇:语文教学须关注学情下一篇:蔬菜安全生产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