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课件

2024-05-09

《女娲造人》课件(共12篇)

《女娲造人》课件 篇1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女娲造人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4)

清晨,我们踏着满地的金黄,在瑟瑟的晨风中来到这里,开始我们又一个崭新的一天;傍晚,我们迎着醉人的晚霞,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在这无数个来来往往的的路途中,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么能不能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呢,让我们来相互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资料)好,今天就让我们到《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中去看看女娲是怎样把人造出来的。(书写标题)

二、文本对话

1、个别朗读:(5)

同学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来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我们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好,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请同学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1)

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精彩的朗读,让我们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那么今天,我们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将采取智力竞赛的形式,来一场超级小组的选拔,具体的比赛规则是这样的:

⑴ 首先将全体同学分为两大组,在答题之前由每组为对方选择答题的符号,然后各组选一名同学来揭开题目答题。

⑵ 当该名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感到有困难时,他将有三种求助方式:从课堂上任意一个人那里获得少许提示;指定本组的一名同学替他回答问题;和组员讨论两分钟然后做答。每种求助方式只能用一次,用完为止。

⑶ 每组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本足不扣分但给对方组加100分。

规则大家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在进行超级小组的选拔之前,再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仔细研读课文,为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可以针对你们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好,现在开始。(5)

三、问题探究

1、第一组问题:

好,时间到。在比赛之前,我希望听到同学们用充满自信的声音来回答我:你准备好了吗?好,超级小组选拔赛正式开始。首先请A组位B组选题。

(1)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人类诞生之前的世界的?可以借助这幅图片结合文中的语句来描述。(天上有太阳、月亮和行星,地上有山川草木,还有鸟兽虫鱼。)

(2)类: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是的,女娲造人的喜悦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无一不说明了,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充满了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能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1)共:女娲造人共用了几种方法?(两种:用黄泥揉团成泥人;用枯藤挥洒泥点,甩出小人。)

(1)创:女娲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创造人的?请结合课文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世间呢?)

2、第二组问题:

(3)风俗:将本文和课后所给的《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进行对比,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情节?首先请你给大家朗读一下这两则短文。(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作者的评述。)

(3)丰富: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请侧重任意一方面来具体谈一谈、(言之有理即可,但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谈。示例: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2)特殊:课文中多次提到人类诞生之后称女娲为妈妈,作者这样写什么特殊含义吗?(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所以作者要将女娲塑造成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的形象来歌颂。)

(1)生存:女娲是如何解决使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这个难题的?(把人分为男女,让人类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已延续下去。)

3、第三组问题:

(1)有人说:想像是人类最美的花朵。作家袁珂就采撷了想象这朵花,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使神具备了非凡的创造力,也表现了人类许多美好的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同时借助想象的翅膀让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从中,我们明白了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下面,通过这组必答题,来看一看哪一组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在此之前,先来总结一下分数。

(6)小猪: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和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8)眼镜蛇:在两分钟之内,根据大屏幕上所给出的图案说出你由此联想到的事物,每说出一种事物加50分。

四、总结(1)

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曾说过: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无论人类是由女娲创造的或是从猿人进化而来,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生命本身的就是个奇迹,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奇迹变为永恒。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慈爱、辛劳

女娲 母性 爱

勤劳、智慧

《女娲造人》课件 篇2

师:人是从哪里来的呢?古时候科学不发达, 人们对此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于是产生了许多关于人类诞生的神话。这些神话有着丰富的想象, 充满着无穷的魅力。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人类来源的神话——《女娲造人》。既然是神话, 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生:应该充满想象。

生:故事很神奇。

生:也应该有夸张。

生:还有拟人。

生:充满趣味, 我就喜欢读神话。

二、初读课文, 讲述故事

师:的确, 神话充满着神奇和想象, 它表达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学习的《女娲造人》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它是如何想象的呢?请同学们带着神奇和趣味的心理走进课文。请先自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神话的大意。

(学生自由放声读书, 结束后, 学生概括故事大意)

生:天地开辟之后, 没有人类, 大地荒凉。女娲揉黄土造出了人, 大地有了生机, 人类也开始慢慢繁衍。

师:语言很简洁, 主要内容说出来了。如果老师想让大家按照这样的顺序和模式来讲述这个故事, 你能做到吗?

生 (纷纷回答) :能。

(师投影出示:1.讲故事内容顺序: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如何繁衍人类。2.讲故事要求:声音响亮, 带些神奇语气。3.如果能把这样一些词语带上更好:莽莽榛榛、澄澈、绵延、眉开眼笑、荒凉寂寞、幽光)

(生再次浏览课文, 观看投影, 准备讲故事。一名学生讲故事, 其他学生评价)

生:天地开辟之后, 世界上有了万物, 但是唯独没有人类, 所以有些荒凉寂寞。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女娲出现了, 她看到莽莽榛榛的大地, 觉得应该添点什么, 才能让大地有生机。于是她模仿自己的模样, 用黄土造人。人类出现在大地上, 给大地增添了生机, 女娲见到这些人眉开眼笑, 也不感到寂寞、孤独了。接着, 她想让这些人布满大地, 于是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每天深夜, 她都伴着星星和月亮的幽光。但是这样的工作量太大, 于是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 用枯藤沾泥挥洒。不久, 大地上布满了人类。为了让人类绵延不绝, 女娲让人分成男女, 男女配合,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讲述了女娲造人的故事, 请其他同学对他讲的故事进行评价, 可以从内容、语气、附加的神态、动作等方面入手。

生:他讲故事很流畅, 语气很好。

生:他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了, 但是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师:抑扬顿挫的感觉有何好处?

生:可以让故事更生动, 体现神话的特点。

生:我觉得讲神话故事还可以用充满神秘的语气, 毕竟是神话。

师:这位同学把故事讲得挺好, 特别是把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都带进了故事。同学们的评价也很中肯, 表明大家对神话的特点和本文的内容掌握得非常好。从刚才的故事中, 老师听出了人类没有诞生前, 大地“莽莽榛榛”, “莽莽榛榛”是什么意思?

生:草木丛生的样子

三、细读课文, 品味语言

师:人类没有诞生, 大地莽莽榛榛, 荒凉寂寞, 那么人类的诞生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呢?请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来谈谈。请自读课文, 圈画有关语句, 结合你对神话的了解, 试着把自己的发现读出来。

(学生细读课文, 很快举手, 各抒己见)

生:带来了生机——藤条一挥, 就有好些活人出现, 不久, 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因为有了人类的踪迹所以就有了生机, 这与第一段的“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 无论在怎样说吧, 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正好形成了对比, 所以人类给世上带来了生机、活力。

生:带来了欢乐——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 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这句话中的“跳跃、欢呼、高兴、安慰”, 我体会到了一种欢乐的情绪。

师:能否把你的欢乐情绪读出来, 让大家也跟着分享这种欢乐。

(生读, 读出喜悦)

师:请同学们继续就上面的问题谈谈。

生:带来了智慧——“这样, 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非凡、伟大、充满智慧, 因为只有具有非凡智慧的人类才能管理宇宙。

师:这句话, 你在读的时候应该充满什么样的语气?

生:敬佩。

师:请你带着敬佩的语气读一读。

(生读)

师:你的朗读告诉我们人类的诞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们是该敬佩。还有同学要说吗?

(答到此, 学生开始沉默, 看得出来好像没话说了, 教师继续引导)

师:应该说同学们品读得很好, 但是老师认为, 人类的到来, 为这个世界带来的不仅是生机、欢乐和智慧, 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女娲作为神, 神通广大, 但是她还造出了人, 和我们人类一样, 她应该还有一个什么身份?请你顺着这个思路再次默读相关文字, 做进一步的探究。前后左右同学聚在一起, 七嘴八舌随便说, 看能否从同学的发言中激发起灵感, 撞出思维的火花,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

(学生4 人一小组讨论、交流。3 分钟后, 渐渐有学生举手了。5分钟后, 学生又有了新的感悟)

生:给世界带来了爱。

师:是哪方面的爱呢?

生:应该是属于母爱, 因为女娲不仅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 而且是一位怀有爱心的母亲, 从“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满心欢喜, 眉开眼笑”中就能体会到。

生:“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 叫做‘人’。”从“心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女娲作为母亲对孩子的喜爱。

生:“她工作着, 工作着, 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 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 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 略睡一睡, 第二天, 天刚微明, 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女娲辛苦造人, 就和母亲辛苦为家一样, 对家人充满着无私的爱。

师:你在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 心里有没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种敬佩的感觉。

师:还有吗?

生:还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女娲夜以继日的造人, 不辞劳苦, 让我非常感动。

师:请把我们心里的敬佩和感动读出来。

(生读。师又请一位同学读)

师:作为一个母亲, 看到了自己孕育的一个崭新生命的诞生, 看到了一个兴高采烈的孩子在那欢呼跳跃, 她眉开眼笑, 满心欢喜。快乐着孩子的快乐, 忧愁着孩子的忧愁, 不正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好的爱吗?只要自己的孩子能高兴、开心, 作为母亲就高兴、开心, 这正是母爱的伟大。女娲就是一位母亲, 但是她不是某一个人的母亲, 她是——

生:众多人的母亲

生:人类的母亲。

生:中国人的母亲。

师:可以说是华夏儿女、华夏民族的母亲。

四、深入课文, 想象练习

师:女娲是一位勤劳、有爱心的母亲形象, 可惜我们都没有办法亲眼目睹她的容颜。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来实现一睹女娲容颜的愿望呢?

生:时光隧道, 穿越。

(大家笑了起来)

生:画一幅画。

生:想象。

师:大家的办法挺好的。不过呢, 老师有个更好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文字来描绘出来。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根据文章内容, 发挥想象, 描绘出女娲的形象。可以选择外貌、神态、心理中的一两个方面进行描写, 还要说出为何要这样描绘。

(5分钟后, 学生说出自己描绘的女娲形象)

生:我描写的是女娲的手。她的手是小的, 代表她的手很灵巧。书上说了“她就顺手从池边撅起一团黄泥, 掺和了水, 在手里揉团着, 揉团着, 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女娲很简单地就造出了人, 说明她心灵手巧。

生:我描写的是女娲的面容。她有着长长的飘逸的秀发, 脸庞是红晕的, 眉目是清秀的。她是一个爱美的母亲。第四节写到她在池边照镜子, 还向着池子笑, 说明她是一个天真爱美的母亲。

师:你心中的女娲真的很漂亮。

生:女娲站在家门口, 深情地望着一群孩子, 眉宇间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女娲是个慈爱的母亲, 从“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 又听见‘妈妈’的喊声, 不由得满心欢喜, 眉开眼笑”一句可以看出来, 只要自己的孩子活泼、健康, 她就高兴。可见女娲是一个慈爱、无私的母亲。

师:你创设了一个情境:家门口, 深情地望着, 甜美的笑。让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一个母亲站在家门口在等他的孩子。谢谢你!请你用深情的语言, 把自己的想象再读一遍。

生:女娲的手是粗糙的, 脸上有一些皱纹, 但是却始终带着微笑。腰也有些弯曲了, 但眉宇间透露着慈爱。“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 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说明她是个有爱心的母亲。“她工作着, 工作着, 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 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 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 略睡一睡, 第二天, 天刚微明, 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说明女娲很勤劳不知疲倦地工作。因为勤劳、不知疲倦地工作, 她的手变得粗糙了, 腰也累得弯了, 但是精神却是高兴的, 所以她始终带着微笑。

师:女娲因为辛苦造人而手变得粗糙, 脸上也有了皱纹, 腰也弯曲了, 但没有变的是“勤劳、不知疲倦、微笑、慈爱、欣慰”, 这就是一位母亲。请把你心目中女娲的形象再次用你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生读)

生:女娲的眼睛有黑眼圈了, 因为她天天造人到深夜, 白天早早地就起来工作了。

师:眼圈黑了, 但是掩饰不住美丽的眸子, 掩饰不住内心的圣洁。

五、总结全文, 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在我们的心目中, 女娲像小姑娘一样美丽、漂亮, 像母亲一样勤劳、慈爱、无私。《女娲造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神话, 这个神话充满着神奇的想象, 富有人性化的演绎, 焕发着迷人的色彩。女娲用她的智慧和勤劳让我们华夏民族诞生在这个星球上, 从此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从此华夏大地便有了生机, 充满了温情和爱意。她既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更是一位勤劳、慈爱的母亲。在她身上体现了“勤劳、智慧、勇敢、无私”的精神。那么, 同学们有没有想到, 她是我们中国的女娲, 她的这种精神其实就是——

生:中国人的精神。

生:我们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精神。

师:再进一步说说?

(学生们略微想了一会儿)

生: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充满智慧、勤劳勇敢、博大无私、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大家通过想象和联想, 从女娲想到了母亲, 从女娲的精神想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想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师:《风俗通》的两则短文,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 把它充实成了一篇充满神奇、充满幻想、充满生活气息的美丽神话故事。作者娓娓道来, 如同一条不断流淌的小溪, 一路唱着欢歌不断前进, 使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 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悦。这就是神话的魅力, 更是想象的魅力。神话哺育了人类的文明, 也陪伴了我们的童年。但愿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去读神话故事, 让我们的人生也充满美丽的神话。

女娲造人的尴尬事儿 篇3

一开始,她准是给人类设计了一只眼睛。知道啥叫“一目了然”吗?就是一只眼睛看世界,瞅什么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后来发现,一只眼睛老是睁着,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不能更好地工作。于是,她又给人类装上了另一只眼睛。可谁知道,会动脑筋的人类没有听从她的安排,反而学会了“睁一眼闭一眼”的生存技能:知道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事睁开一只眼,知道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的什么行为要闭上一只眼。

左边装上一只耳朵后,女娲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件蠢事。右边的声音,左边的耳朵听不太清。再说,甭管是好话还是坏话,全塞给了一只耳朵,它哪儿听得消啊?亡羊补牢,她又给人类装上了右边的耳朵。谁知,这两只永远不见面的耳朵,渐渐成了地道的摆设,有时候还避免不了相互拆台。“东西耳朵南北听”,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这边进来,那边出,什么也没留下。

有了前车之鉴,女娲这回一下子给人类安上了两只嘴巴。是啊,她设计得还是较为科学的:一只嘴巴负责说话,一只嘴巴负责吃喝,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女娲刚想歇会儿,两只嘴巴吵了起来:“你凭什么光吃喝不说话?”“你凭什么光说话不吃喝?”受不了争吵,女娲干脆把一只嘴巴变成了“舌头”,让它去品尝美味佳肴。剩下的一只嘴巴,专门负责说话。“口舌之争(逞一时口舌之快)”,就是从这儿传下来的吧?

起先,女娲只是给人类捏了一只鼻子。拗不过肺脏的抗议,她随手用柳树条,在鼻子上捅了一只孔,让它保障人类的呼吸。哪知道,“一个鼻孔出气”根本不够用,身体两侧的肺脏争着要“出气”。女娲没辙,只好又给捅了一只孔,让一个鼻孔控制一侧的肺脏。这样,“两个鼻孔出气”,才能确保人类呼吸的顺畅。不过,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是“一个鼻孔出气”。不能埋怨女娲,他们就给自己辩解:人类主要是用“一个鼻孔出气”的,最多也是两个鼻孔在轮流交替“出气”。

女娲信奉“一手遮天”,她认为一只手就可以遮住人的五官七窍。你看:一只手,可以掩嘴,做到笑不出声、笑不露齿;一只手,可以抠鼻,做到一把鼻涕、掷地有声;一只手,可以挖耳,做到去污除垢、消痛止痒;一只手,可以擦眼,做到非塵勿扰、让眼泪飞。不足的是,一只手无法捂住自己的整张脸。即使是手长过膝的皇帝,也只能捂住半边脸。女娲最终决定给人类装上两只大手,也好捂住自己的脸,这样人类才有了羞耻之心、后悔之意。

《女娲造人》教案 篇4

执教: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张穗欢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详略有致的安排写作结构,并会运用到写作上。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演绎与扩充,体会想象联想在创作中的作用,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会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想象,详略有致地进行讲述。教学难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融入写作。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障碍。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人类的起源导入,引出神话出现的原因——古代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知识贫乏,所以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想象化、人格化,并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出很多动人的神话故事,我国就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它就是——女娲造人。(生回答,师板书课题。)

二、阅读《风俗通》进行思考,引出学习的第二个目标——应根据写作中心安排文章的详略。1.请学生朗读《风俗通》,其他同学思考《风俗通》中分为了几层意思。2.学生回答分3层意思的缘由。

3.师问:如果老师就以《风俗通》为材料,让你去扩写成一篇文章,题目为《女娲造人》,我们应该

着重写哪个层次呢?为什么?

4.生回答,引出目标二——在进行文章扩写时,需根据中心选择重点描写的部分,做到详略得当。5.师板书:根据中心,详略得当。

三、通过课文与《风俗通》的比较,找出扩写的内容,总结扩写的方法。

1.师引导:我们知道了应该在哪个方面进行详细描写,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去扩写呢?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着手呢?让我们进入课文,看看作者袁珂是从哪个方面着手,进行扩写的。请同学朗读课文,然后将课文和《风俗通》进行对比,回答老师的问题。

2.进行朗读比赛(每小组推荐一个同学进行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带有感情)。师生共同评分。3.学生总结出课文进行扩充的方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师总结并板书:情节具体化,人物形象化。(师根据板书进行扩写的指导。如何将情节具体化,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将人物形象化)

四、学生活动:展开想象的翅膀

1.师投影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根据板书的写作步骤进行分析该如何进行文章的构思。

(投影内容: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奔月宫。)

a.师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分析:材料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两个,一个是以后羿为主,一个是以嫦娥为主)

b.定下文章的重点之后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进行扩写?思考扩充哪些情节,如何扩充使人物更加形象生动?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口头作文。

3.师请小组代表分享合作成果。(在学生回答后,师根据板书分析该小组扩写是否能够做到将情节具体化,人物形象化,提出修改建议。师给该小组评分。)

4.进行第二轮写作(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讲进行小组文章的修改,补充)5.学生成果展示。师生共同点评。(师生给小组评分)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从袁珂走进了神话世界,明白了在写作中需要根据中心去安排文章的详略,也学习到神话创作中想象的魅力和方法。神话之所以有无限的魅力,是因为写神话的人用了他精彩的构思和恰当的方法进行写作。希望我们也能够用我们手中的笔,将我们的世界描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七、布置作业

1.将《嫦娥奔月》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2.推荐阅读鲁迅的《 故事新编·奔月 》,领略作者超人的想象力,体会作者改写的意图。

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章内容通俗易懂,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上基本不存在什么障碍。所以我以这篇课文作为范文,引出扩写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扩写。这个切入点既能结合课文进行分析,又能指导学生的写作,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另外将小组合作引入课堂,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享受到合作的快乐,在这些方面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不过还有些做得不够的地方,由于第一次承担区的公开课,经验有些不足,面对50多位听课的老师时,我也有些紧张,导致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节奏有点快,有些知识点本来还可以再展开讲,但是为了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取了较生硬的方式,在上课大约4、5分钟后才能将心情平静下来,完全投入到教学当中。在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到自己心理的调节,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尽量不要影响到教学。

审稿

作文 女娲造人 篇5

就在这时,一位名唤女娲的貌美神仙从天而降。她刚一落脚,便对眼前景象赞叹不已!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女娲不禁驻足观赏。而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只见一群动物狂奔而来,围绕在女娲身边不停地叫道:“女娲娘娘、女娲娘娘!”更有甚者,竟拿来瓜果佳肴招待于她。女娲感到有点受宠若惊,忙与他们打招呼,话感谢。

可就在这时,女娲注意到了一个现象:一群黑乎乎的猿猴不同于其它动物在迎接自己,而是只在远处凝望自己。女娲不禁有些疑惑,便朝它们走了过去。

可是,当女娲朝前一步,那些猿猴便往后退一步,女娲前进,猿猴就退。就这样反复了几次,女娲终于忍不住了,但她没生气,只是微笑着将自己的疑惑问了出来。一开始猿猴没吭声,直到女娲问了几次,一个稍大胆点的猿猴才回答道:“女娲娘娘,不是我们不肯理您,而是我们的样貌实在丑陋,声音也粗犷无比,我们怕吓着您!所以……”

听到这儿,女娲算是明白了,但女娲没说什么,只是叫他们下午来这儿,她要送他们一个礼物。

到了下午,这空旷的土地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了。只见女娲让他们在那儿整齐地排队,便施展法力给每一只猿猴整容。只听“倏”的一声,猿猴们的皮毛开始脱落,前额也在变高,同时出现了下颏……

过了许久,终于,一个个黄皮肤、黑头发的生物出现了。而女娲却已疲劳不堪。“女娲娘娘,您……”,不知是谁,叫了一声,震惊了大家,这声音甜美清脆,很是动听。有人起了个头,便是许多的声音接踵而来,有的温润爽朗,有的婉转轻快,有的细软悦耳,有的声如洪钟……

还有些已跑向河边,查看自己的模样。大家见到河中的美人样,不禁欣喜若狂。

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满是倦容的女娲不禁会心的笑了。

但是,现在又有一个难题出现了,就是,他们的名字――猿猴。这二字不仅复杂,还极是难听,所以必须要换一个名字。

终于,经过了女娲的日思夜想,给他们取了一个新名字――人。这是根据他们的外形所造,简单易懂、优美易念。

《女娲造人》说课稿 篇6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二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 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

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习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21、《女娲造人》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3、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情感态度:感受文中所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过程方法:朗读法、复述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或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造人》、《牛郎织女》、《天仙配》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董永和七仙女的天仙配,有奔月的嫦娥,有开天辟地的盘古……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背景资料: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袁珂。

《风俗通》也叫《风俗通义》,汉代汉族民俗著作,东汉泰山太守应劭(shào)著。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是研究古代汉民族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女娲 wā

莽莽 mǎng

榛榛 zhēn

澄澈 chéng

掺和 chānhuo

揉团 róu 掘起 jué

捏泥 niē

搅成 jiǎo

开天辟地——古代神话说盘古开辟天地后才有世界,因此用开天辟地指有史以来。

澄澈——清澈透明。幽光——昏暗的光。灵敏——反应快。绵延——延续不断。

神通广大——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的本领。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四、感知内容、结构

1、研读课文,复述故事。

2、写出阅读提要。

第一部分(1—4)引出女娲造人的想法。第二部分(5—16)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第一层(5—11)女娲揉团黄土造成第一个人并命名为“人”。

第二层(12—14)女娲不知疲倦地造人。

第三层(15—16)为加快速度,女娲想出“挥藤造人”。

第三部分(17—18)解决人类延续问题:分男女,相配合。主题: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起源问题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条件下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五、理解神话中的想象:

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这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对照课文,看作者丰富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作者的想象力?(原有情节用方括号标出)。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造人原因:寂寞荒凉、感到孤独(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顺手掘掺和揉团放 拉伸入搅挥洒 考虑分为配合

(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跳跃欢呼震响周围(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笑假装生气高兴安慰满心欢喜,眉开眼笑.(5)作者的评述:感到很满意、果然简单省事、工作没有终止

第6-13自然段女娲造出人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

由此可见,作者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才把原文简短的几句话,改编成本文生动形象的故事。

想象:既要大胆奇特,又要合情合理。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故事中哪些地方表现女娲的神力? 一天变化七十次

放…接触…活…喊

挥洒…溅落…出现

这些都表现出女娲非凡的能力,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2、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为什么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具有人的情感和愿望 造什么样的人,在水中照影,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

——具有人的经验和特点

造出人后,叫她“妈妈”,感到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和人一样有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 夜深了,枕….睡…..天刚微明,赶紧起来…….——和人类母亲一样勤劳忙碌

她有人的孤独感,她有人的喜怒哀乐,她会笑,还会假装生气,她是一位勤劳、智慧、慈爱、善良的母亲。

3、作者为什么把女娲塑造得更像一个“人”?

因为是“人”,她才像人一样感到了寂寞孤独,才有了造人的动机和愿望; 因为是“人”,才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柔情;

因为是“人”,她才感受到人间的天伦之乐,产生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才能那样的不顾疲劳,那样的勤劳和智慧。

这样可以看到神话的情节虽然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女娲:神通广大,有人的喜怒哀乐, 勤劳、智慧、慈爱、善良。

二、精读分析

1、第3段“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在起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女娲造人一事。

2、第4段中作者对女娲采用了什么描写?突出女娲什么特点? 在这里,作者采用动作描写,如“走”“蹲”;神态描写如“笑”“假装生气”。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的活泼可爱、聪明智慧。

3、体会第5段中“掘”“掺”“揉”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轻松、娴熟、认真、执著。

4、第9段表现了女娲怎样的品质?

“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充分表明女娲对小家伙的喜爱,她的心里充满欢乐、喜悦,表现女娲的慈爱善良,充满爱心。

5、第13段按什么顺序写的?表现了女娲怎样的精神?

时间顺序,写女娲夜以继日地工作,表现了她勤劳执著而忘我工作的精神。

三、质疑释疑

以现代人的思维来看,女娲造人的内容违背了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远古人类为什么要创造这个故事?今天学习它是否有意义呢?

远古人类对于我们人类自身是怎样起源、怎样产生的,无法理解,也无法作出科学解释,于是只能求助于神仙,于是就想像出一个神——女娲,由她来创造出人类。

古代的神话故事,表现出我们人类祖先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四、关于神话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的特点:

(1)神话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2)神话的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想象要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五、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 说说理由。

第一天,上帝创造光、昼、夜; 第二天,上帝创造天穹;

第三天,上帝创造陆地和陆地上的花草树木; 第四天,上帝创造太阳、月亮、星星; 第五天,上帝创造水生物和飞禽;

第六天,上帝创造地上的牲畜、野兽、昆虫,特别是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又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他们繁衍后代,管理海、陆、空。

第七天,天地万物造齐了,上帝歇息。人们在星期日不工作,休息或祈福。——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都有丰富的想像,都表达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六、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七、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女娲造人反思 篇8

一般教学上,教案大多写,感知课文,然后通过几个问题达到这个目的:比如:女娲为什么造人?女娲怎么造人?可是,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教法,原因是这些问题来自老师,而不是来自学生自己。所以,这一课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对题目提问,学生提了几个问题:

一,女娲是谁?

二、谁造了女娲?

三、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四、女娲怎么造人?

《女娲造人》读书笔记 篇9

《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每个故事都很吸引我,可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女娲造人》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一天,天神女娲来到地面,地面上只有山川树木,虫鱼鸟兽,她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她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着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上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她感到好高兴。于是,女娲照着自己的模样用水和土造出了人类。女娲不感到孤独了,她继续造人类,听着自己创造的小娃娃叫自己妈妈,心里美极了!

我们要感谢女娲,如果没有女娲也就没有我们人类。从这个故事里我知道了要动脑筋才会有创造。

28、《女娲造人》教案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①复述故事情节,理解创作手法,激发学生探求欲。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③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教学重点:

感受体味两种主要情感: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知故事情节。教师:准备投影片。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国人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们童年时候便不乏疑问,后来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多,我们豁然开朗。但是,在人类科技不发达的蒙昧时代,人类却无法解释自己诞生的奥秘,他们会借助各种奇幻的想象来给自己的疑问画个美丽虚幻的圆,来告慰自己渴求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窥探一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人类起源这一问题的吧。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教师学生适时提示补充。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探究品味

①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②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③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知神话,感受、品读课文丰富精彩的想象,在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速读概括、比较阅读、朗读品味、自读批注、合作探讨中,感受作者丰富精彩的想象,探寻让想象富有魅力的方法;读写结合,在补写、改写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想象的魅力,激发学生想象创新的欲望,培养阅读神话作品的兴趣。【教学重点】

1.在品读中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想象。

2.在补写、改写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难点】

在尝试创作中提升想象力 【课前准备】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思考课后练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想象与神话:

1、央视有档节目很受欢迎,叫“是真的吗?”。今天我也要来问问大家:“是真的吗?”(出示材料)„„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和高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头发和胡须,也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草地林木;肌肉变成了土地;牙齿和骨骼,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和坚石、珍宝;身上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也就是说,盘古自身造就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师问:请大家看这段文字,作者的描述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里的一个片段,是创作者的想象!这则神话故事讲的是什么?(教师讲述主要内容)

2、这个故事试图解释一个什么问题?

老师相机讲解神话的产生及其特点。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则中华创世神话——《女娲造人》

二、朗读课文感知想象

学生朗读课文,读完请同学简述故事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把握想象

1、这个故事原始的记载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风俗通》里的记载吧

师生配合朗读,理解文意。

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

tuán(捏成团)黄土做人。剧务(工作繁忙),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所以,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原文: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2、比较阅读明确增删把握想象

①请同学们将课文与《风俗通》里的内容比较阅读,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具体内容?

②课文删减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么处理?

四、朗读批注 品味想象

课文中哪些富有想象力的地方你很喜欢?用“~~”标出,有感情读一读,并批注喜欢的理由。

以学生自主品味探究为主,然后全班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五、讨论小结 揭秘想象

通过品读课文,你找到了让想象富有魅力的秘诀了吗?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六、尝试创编驱遣想象

从以下内容中任选一小点发挥你的想象,创编故事片段:

1、添加你觉得《女娲造人》中可以再丰富一些的地方。如: 为什么人会生病(衰老、死亡)?为什么有残疾人? „„ gēng2、可以改编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如: 造人另有起因;造人别有方法„„

1、老师示范引路。

2、学生尝试创编、交流。

七、拓展阅读放飞想象

推荐优秀神话书籍

结束本课:愿同学在生活中能自由地驱遣想象,让想象为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

八、布置作业:

1、课外拓展阅读神话故事。

2、把课上交流的内容修改整理写成小练笔。

九、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想象 去粗 取精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 篇12

教学目标:

1 了解女娲造人等创世神话的内容和意义。

2 体会神话创作中想象的.魅力和方法。

3 拓展科学知识,追寻人类起源。

教学设想:

《女娲造人》是新课改实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首次教学这篇新课文,拟作如下设想:第一,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既从神话方面文学角度欣赏揣摩,又以科学眼光审视思考“人类起源”这一重要话题。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多样性。第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注意营造接纳的、知识性的、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引导学生不断生成、探究、解决问题。并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品尝想象带来的喜悦。第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地质博物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1从“盘古开天辟地”导入。

2《女娲造人》问题探究。

3想象能力培养训练。

4延伸其他创世神话。

5科学地追寻人类起源。

.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下一篇:亲近名师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