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2024-08-2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共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篇1

《狼》课文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

一、成语积累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二、文学常识

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课文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2、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了狼。

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4、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5、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6、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7、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一样。

8、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户于是奔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9、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10、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1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

13、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来攻击屠户。

14、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后腿,也杀死了它。

1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1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第二课时

一、文言知识归纳

(1)词语释义

缀:紧跟 故:原来 窘:处境困迫,为难 敌:攻击

苫蔽:覆盖、遮盖 瞑:闭眼 意:神情、态度 暴:突然 黠:狡猾

(2)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名—动 上前) 2.一狼洞其中(名—动 打洞)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状 从通道) 4.其一犬坐于前(名—状 像狗似的)

(3)一词多义

止:①止有剩骨(通:只) ②前狼止而后狼又至(停止)

敌:③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④盖以诱敌(敌人)

意: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想) ⑥意暇甚(神情)

(4)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通:只)

(5)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一门学科

(6)特殊句式

投以骨: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二、问题探究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狡猾

(3)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恐惧退让幻想

(4)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贪婪无厌凶狠

(5)御狼前屠夫心理怎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准备抵抗)

狼的表现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心有不甘)

(6)两狼的计谋: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暝,意暇甚 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此节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阴险、狡诈、凶残)

(7)形象分析 屠夫:机智勇敢狼:凶恶、贪婪、狡诈

(8)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叙述了屠夫智斗两狼的故事。

(9)本文结构前三段记叙,第四段议论

(10)“止增笑耳”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1)本文的主旨句是?揭示了什么主题?

主旨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主题:本文通过一个屠户智取两狼的故事,揭露了狼的凶残、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这样的恶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12)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狼的角度: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如何狡诈,终归是自取灭亡。

屠夫的角度: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狼》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的文学家。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二、通假字

止同“只”,只:只是,仅仅

三、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四、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

狼不敢前 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止增笑耳 笑:笑料(动词作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五、包含“狼”字的成语

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豺狼当道、杯盘狼藉、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奔豕突、狼心狗肺、引狼入室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篇2

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儿,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

今天的黄昏,雨下得这般儿地大,使我也有些吃惊了。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一边让雨湿着我的头发,一边吟些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甚至想去田野悠悠地踏青呢。那雨却下得大了,全不是春的温柔,一直下了一个整天。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可怜它年纪儿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儿万般儿地无奈何。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一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扫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儿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因为它长的太不是地方,谁也不再理会,惹人费神的倒是那些盆景儿。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春天花事一盛,远近的人都来赞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来,一晚又一盆一盆端进去;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儿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儿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儿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了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儿便再没有去思想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垒一垒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儿,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开了花了,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水密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儿,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些了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一颗小桃树》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 孱(càn) 嵬(wéi) 懊丧(ào) 执着(zhuó) 矜持(jīn) 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整体感悟

1、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课文是按这个顺序叙述的吗?谁能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叙述?

2、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4、“学贵有疑”,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你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和小桃树密切相关,那我们先来弄明白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从这个问题入手,再来逐步解决其他几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

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答:课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贾平凹《夜籁》)。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机,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便是作者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

疲软,再不胆怯”(贾平凹《游了一回龙门》),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

的梦是顽强的,恰如作者的性格。

2、文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五、总结全文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小桃树是坚强的,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梦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内心,不管多么遥远在将来,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开放的时候。

《一颗小桃树》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北农村的变革,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代表作品有《废都》《满月儿》《秦腔》《白夜》等。

二、理解词义

1.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2.楚楚:娇弱柔美。

3.矜持:拘谨,拘束。

4.孱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5.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6.傲慢:形容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引文,交代“我”写小桃树的缘由,表达“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第二部分(②):眼前的情景,写开花的小桃树经受风雨磨难,抒发一种怜悯、痛心、惋惜、自责、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第三部分(③—⑧):回忆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

第四部分(9-14):描绘眼前的小桃树与风雨搏斗的情形。

四、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这句话的内涵?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我”常想写,却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忏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到安慰。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内容上,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写法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小桃树在风雨中受难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当。“容颜全然褪尽了”令人痛心,表达了作者对小桃树遭受风雨摧残的同情。

4.“它长得很委屈”有什么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表面是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宽松,在一个墙角里,不能茁壮成长,实际暗示作者自己从小生活在小山村的环境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里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

5.作者拿爷爷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通过对比,突出了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6.作者前面说埋桃核是“蓄着我的梦”,这里又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这些话应当怎样理解?

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着美好的理想,随着小桃树的长高,这种愿望和理想也更加强烈了。

7.“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绿色”是和平、希望的象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

8.第7段中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

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9.为什么要写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及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

这是衬托的手法,通过写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及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火灼灼”的开花景象,来反衬小桃树花瓣的单薄和样子的猥琐。

10.文章最后一段说“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是什么意思?文章以此作结,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表示“我”对小桃树充满信心,相信它会耐得住风雨,经得住挫折,最终会成为大桃树,结出果实。文章以此作结具有深刻含义: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让作者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作者坚信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一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1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

候,那“梦是绿色的”。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的梦是指幸福美好的未来。

五、课文主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篇3

《草原》课文原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18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激情盛情尽情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篇4

【课程标准】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

解读与转化:

1.将课标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内容和活动设计载体,课堂过程融入“家国情怀”素养的主题概念(用历史细节浸润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素养的主题概念(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通过优化“微媒介”(微素材、微介质、微策略、微路径)的设计,在解释历史的体验碰撞中,实现浸润“家国情怀”的终极目标。

2.在基本史实运用上,抓住“知道”这一学习行为动词,来设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教学难点: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3.基本史实落脚点:秦的暴政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情分析】

本校地处闽南沿海地区,属农村学校。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成语故事、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大起义》为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内容,处于秦统一与西汉统一之间,有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主要学习内容有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前两部分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编版教材《秦末农民大起义》续写的特点:

1.基本栏目: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2.教材资源:相关史事1则:“焚书坑儒”。插图4张:秦空心砖;秦代的刑具;《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材料研读2则:秦简的记载内容,思考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史记▪高祖本纪》的内容,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问题思考1则: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课后活动2则: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里?试着在右侧的¨中画“√”;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意义。知识拓展1则:破釜沉舟。

3.续写特点: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秦的暴政”,讲述的是秦朝在建立后采取的暴政,以及暴政的表现。第二子目“陈胜吴广起义”,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况:时间、原因、结果等。陈胜、吴广首举义旗,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三子目“楚汉之争”,讲述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巨鹿之战项羽歼灭秦军主力,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了秦的灭亡。刘邦项羽为争夺皇位,又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这三个子目层层递进,清晰、完整呈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其叙写的基本逻辑是“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学习目标】

1.必备知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建立的政权、结果;知道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以及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2.关键能力与思维

(1)经由《汉书》、《史记》等文字史料以及相关图片、表格,让学生在了解多元历史呈现方式的同时,学会从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问题探究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研读,思考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渗透史料实证意识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思辨能力。

3.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2)史料实证:以史料,图片、图形等历史细节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政策及其影响;材料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形成论从史出的史观。

(3)时空观念:学生以“秦朝大事年表”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地图”以及“项羽刘邦起义的地图”,构建时空框架,增强时序意识,厘清前后相关知识脉络。

(4)历史解释:以问题探究引发思考,学生通过探究“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为什么?”、“既然说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等问题,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揭示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

(5)家国情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1.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

2.陈胜吴广起义

3.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习难点】

1.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学习环境】

教室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研读法、谈话教学、自主学习探究教学、合作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图片材料:阿房宫、万里长城与“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问生】:阿房宫、万里长城都是秦朝伟大建筑工程,你们观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好看、漂亮、壮观等等)反映出秦朝的国力如何?(学生:强大)但是,当时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这说明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着莫大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呀?强大的秦又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

(设计意图:用阿房宫、万里长城,阿房宫导入,设置悬念: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什么关系?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增强学习兴趣。)

二、展示课标、解读课标

三、讲授新课:

(一)展示大事年表,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对应历史事件

【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花几分钟时间,完成这个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2年

【师问】:从这个表格中,秦朝共存在了多少年?大家动手算一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大事年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归纳要点的能力。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进而引出秦朝的暴政。)

第一部分:秦亡之源--暴政

1.【材料研读】:

【师问】:强大的秦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0页,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材料一: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部编版七上历史课本

材料二:收泰半(三分取二)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先黥(在人脸上刺字)、劓(用刀割掉鼻子)、斩左右趾(砍掉左右脚趾),笞杀之(用藤条或荆条将人活活打死),枭其首(斩首并将首级示众),菹其骨(将尸骨捣烂),肉于市(在市场上将肉卖掉以供食用),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有诽谤漫骂行为者,先割断其舌),故谓之具五刑” ——班固《汉书·刑法志》

2.【表格为例,教师引导】

问题1:算一算材料一:每年服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5%左右

问题2:再算一算材料一:2000万人口中,除去妇女、老人、儿童还有多少青壮年男子在家耕田?所剩无几

问题3:繁重的徭役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设计意图:问题驱动教学,利用课本中的文献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教师接着出示饼状图,让学生更直观形象感知历史.通过问题链,层次递进,学生明白秦朝的徭役繁重带来的严重后果,符合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渡】: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3.【论从史出】

【师问】:材料三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秦朝的刑法严酷。

【师追问】:你能从课本上找到其他多元材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吗?

【生答】:P50刑法的种类非常多,而且残酷。P51秦简的记载 出土的秦朝的刑具图片

【师讲述】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懂的运用多元史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懂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论从史出”和历史思辨的能力。老师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多元史料来,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焚书坑儒 】: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始皇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大家看P51相关史事

5.【各抒己见】: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同时可以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过渡】:秦始皇的暴政简直可以和夏桀商纣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始皇再厉害也难逃一死,那么,那么这些压迫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有没有得到一些改观呢?秦始皇的继任者秦二世胡亥是个怎样的皇帝呢?

6.【生讲故事】:指鹿为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7.【学生总结】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总结一下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役多 2、赋重3、刑酷 4、二世更加残暴

8.【打油诗小结】:现在我们用一首打油诗来总结一下秦朝的暴政。(一生读众生听)

PPT出示诗歌:《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设计意图:1.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用打油诗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

9.【历史换位】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末年这样残暴的社会中,你会怎么做?

生:太残暴了。生不如死,起义吧

(设计意图:历史情境创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可以增加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切身感受,增加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充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第二部分:秦亡之路--农民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第一步)

【过渡】:毛主席生前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陈胜吴广。这边注意一下: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农民起义,教给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学习农民起义要掌握五要素、三步曲。(大屏幕打出)

1.【学习指导】

2.【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第二框,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填写在表格内,等下请一个同学结合地图来复述起义的简单经过。

事件

大泽乡起义

时 间

公元前209年

地点

大泽乡

领导人

陈胜、吴广

直接原因(导火线)

遇雨不能按时到达,按律当斩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政权

张楚政权

结 果

被秦军镇压

意 义

P56最后一段

(2)【生上台讲述起义经过】

(设计意图:1.通过交给学生学习农民起义的五要素三步曲,引导学生学习事件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完成表格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学生看完课本后结合地图进行讲解起义的简单经过,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识图能力。)

【过渡】: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农民反抗暴政树立了榜样。

3.【合作探究】

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课的重点,在讲解完知识点后,运用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

【过渡】:陈胜、吴广倒下了,但是千百万个陈胜、吴广却又站了起来。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二)刘邦、项羽反秦斗争(第二步)

1.巨鹿之战

【师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纷纷响应,在起义队伍中有两个人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潮。

【师问】:公元前207年项羽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激战,史称巨鹿之战,关于这场战役有个成语故事,你们知道吗?(破釜沉舟)。

【生讲故事】:(破釜沉舟)。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师总】:项羽破釜沉舟,体现了他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士兵英勇作战,最后终于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2.刘邦灭秦

(1)【师导言】:在项羽和秦军巨鹿之战的同时,刘邦在文臣萧何张良和武将韩信辅下直捣黄龙,进军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以此为标志,秦朝灭亡。

现在我们来做两道选择题

(2)【牛刀小试】

1、下列消灭秦军主力的是(C)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推翻残暴的秦朝统治的(C)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的起义军C、刘邦的起义军D、刘邦项羽起义军

(设计意图:用小试牛刀进行测验让学生区别易错点,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并且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过渡】:秦朝灭亡了,国不可一日无主,那么接下来谁来当皇帝呢?我们看看历史的选择。

第三部分: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1.【史实接轨】中国象棋棋盘,【师问】:棋盘中有什么字?源自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谁和谁争战?为什么争战?(争当皇帝)结果如何?

【师问】: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

2.【合作探究】

秦灭亡之后,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请同学们合作讨论,完成这个表格。

指导学生从战争目的和人物身份的变化(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生:讨论分析,明确变化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起义的范畴,而在秦亡后的活动则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设计意图:1.通过象棋棋盘上的文字吸引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要与现实的距离,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目的?2.之后进步追问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老师从学生情况如何,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战争目的和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表格。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感知历史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历史知识,化解难点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历史思辨的能力。)

3.【生讲故事】

【师问】:为争夺帝位,项羽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在楚汉相争中有个故事叫鸿门宴,大家看P57.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答】: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材料研读】:

【师引导】:那么楚汉之争的结局怎样?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归纳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材料一: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你能找出关键词?

——《史记·项羽本纪》

【生答】:刘邦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赢得人心;项羽相反,纵兵烧杀抢掠,丧失人心。

刘:a、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b、重视人才,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C、有根据地,进入关中后,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项:a、推动民心,进入咸阳后大肆杀掠,b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不采纳范增的意见

(设计意图: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结局,进一步追问刘邦胜利的原因,设置两个问题链,问题有层次,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接着进行材料研读,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史料的习惯,提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5.【师引导】:现在大家想想:联系秦朝灭亡史实,你认为根本因素是什么?秦灭亡和项羽失败有何共同之处?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问题升华主题,结合课堂内容,对比刘邦项羽的政策,使学生产生思考,落实本课的家国情怀——“得民心者的天下”。同时通过学习,学生初步学会反思历史,懂得以史为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

五、成语擂台,智力比拼:

师:学习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本课的一大特点成语特别多,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本课包含哪些故事 ?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的暴政,表现在四个方面:役多,税重,刑酷,二世更加残暴。秦朝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最先起义,接着项羽在巨鹿之战沉重打击秦朝,刘邦入关推翻秦朝。后来两个人为了争夺地位进行楚汉之争,最后刘邦胜出,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从本节课中,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秦因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刘邦因顺势得民心而得天下。民心是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兴替中汲取营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纲领,实行改革开放,抓民生促发展,深得百姓之心!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设计意图:1.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方便同学们对本课主要内容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掌握历史重点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家长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板书设计】:

【课前反思】:

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如何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养通过微路径的设计来转化落实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微媒介”实践性研究,为了达到课程自愿教学目的化的目标,本课围绕“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在基本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后,从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出发,共选择或改造或自制13个教学媒介,以图片、表格、史料为主要呈现形态,通过微路径的设计,力求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课后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课程标准与初一学生的学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材,通过不同微路径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进行思考和审辩,整节课有非常明确的中心及核心价值,做到了知识性与价值观的统一,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导入简洁一针见血,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欲,从而很好地导入了新课学习。本课分为三个模块学习,小循环,大容量,深挖掘,有助于学生掌握夯实基础知识。采用表格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多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探究史料,锻炼学生合作、探究、发言、参与的学习能力。与多媒体技术,地图、成语相整合,时刻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3.本节课重难点突出。在家国情怀素养这一个主题概念的落实方面。我采用了不同环节的三种方式去渗透。第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第二,通过学生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第三,在最后结束教师小结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提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打赢这场阻击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析细节描写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重点

品析细节描写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散这形神而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通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和优秀的你们共同学习一堂课,期盼在这堂课上看到最自信最出色的你们!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谢谢同学们,我们学过朱自清笔下的春雨——轻盈细密,调皮,像一幅美丽的画,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下

①了解昆明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②品析细节描写和以小大的写华手法,体会本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③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三.作者简介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评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集《邂迫集》散文集桥集)

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四检查预习

了解了作者,老师想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zhà

xié

xiān

diào

yāo

hén

辟邪

鲜腴

格调

苔痕

mián

jùn

zhōng

chì

bān

密匝匝

连绵不断

菌子

中看

炽红

扳尖

yòu

花骨朵

师:找个同学读一下,读的不错!

师:齐读两遍,加深印象

五.整体感知

学习散文首先要了解散文的内容,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最能概括是昆明雨季特点的是哪一句?

2文中叙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物、人和事?

3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件者情感?

师明确:①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②倒挂的开花的仙人掌、雨季的菌子、果子、花、苗族女孩叫卖杨梅,若园巷给房客们送花的房东,我与同学在小酒店久坐等。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

同学齐读这句话,读出感情

六赏析语言

散文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去感悟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精彩的描写进行赏析:

我认为昆明的雨美在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理由

(用自己的话概括)

实例展示:

我认为昆明的面美在人情(柔情)

从文中: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扬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看出

因为:运用人物的外貌息、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学生交流

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总结

美在风土人情:门头挂仙人掌

美在雨季:很舒服

美在美食:百吃不厌

美在氛围:恬静,闲适

美在温情:送花的房东

师总结: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解读,我们看到本文在平凡的景.人、事中如叙家常,运用各种修辞和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朴实美,也就是

————

言之平淡《板书》在平谈的描写中,又自然的感受到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思念、对昆明

生活的怀念之情,可以说————情之绚烂《板书》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水到渠成。

本文所叙景事、物是作者亲食、亲见、亲自经历过的且与雨季相关,更体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神聚——板书

六比较探究

美的文章都有它的闪光点,学习了较本文,与朱自清散文《春》比较,你觉得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讨论回答

《春》:绘画美(多种修辞,多角度写景)具有诗情画意。

《昆明的雨》:平淡自然美,口语化,富有方言色彩,朴素无华,亲切感人。

师:同学们讨论回答

七作业布置:

汪曾棋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谈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端年的鸭蛋》《葡萄月令》(更深的去品味他的文章带给我们全新的感悟,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明的雨的特点和雨季的景、物、人的活动。感受到了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让我们也像汪曾祺一样,做一个爱自然,爱生活,心有感恩的人吧!

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言之平谈

情之绚烂

以小见大

形散神聚

九.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爪等字。

2.我能把“神气活现”等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明白了“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支歌<<小红帽>>。

1、同学们,你们表演的小红帽真可爱,能把小红帽表演的如此生

动形象,你一定听过小红帽这个童话故事吧,今天老师想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么?

今天老师要讲的成语故事名字就叫《狐假虎威》

2、板书课题:“狐假虎威”领读课题。

3、在你知道的动物的世界中狐狸是什么样的狐狸?老虎是什么样的老虎?

问:“假”有几个读音?(导图

多音字)(两个读音:jiǎ、jià)在这里应读jiǎ,为什么这样读,是什么意思呢,这就需要我们走进故事中去寻找答案了,大家加油啊!

3.想要更快、更准确的找到答案,首先让我们一起读读今天的学习目标。

二、范读配乐朗读听感结合。(同学们快竖起你的小耳朵听老师讲故事吧)

三、阅读课文识记字词。

故事听完了你想不想自己也来读一读?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已经吧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了,快让我们走进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师:“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想不想自己读一读?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字词。

1)

出示生字,这些生字是我们读书的拦路虎,要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要先把它们清除。

①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生字,你觉得难读的字可以看着拼音多读几遍。

②检查:你觉得哪个字难读,会读了吗?你是怎样认识它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识字方法,并把生字按照结构分一分吧。(导图分结构)

③去掉拼音读一读,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开火车读。

生字在文中组成的词语会不会读?自由练读,抢读词语卡片。

4、再读课文。

(1)同学们选自己能读好的一节认真练读,要求把它读流利,等会儿请你读给大家听。

(2)采用多种形式分小节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指导写字。爪(导图多音字)

1、出示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并相互交流记住生字的办法。

3、进行书写指导:

4、学生进行区别、临摹。(注意书写姿势及字的美观)

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指导观察45页的插图,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思考:究竟是狐狸厉害还是老虎厉害,说说你的意见。(窜,逃窜;扑,拍打;窜说明狐狸本来是很害怕老虎的,想很快逃走。“扑”时间短,动作快,说明老虎是很厉害的。)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2—5小节

1、狐狸被老虎吃了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狡猾)

2、再读2—5小节,用笔划出表示狐狸狡猾的词和句子。(学生读书,划词)

3、指名说(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说、狐狸说的话)

(卡片出示词和句子)

(1)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是在干什么?(想办法对付老虎)(想鬼主意)你能来表演一下?对了,很棒,表演的活灵活现!

(2)怎样说才是扯着嗓子说?狐狸为什么要扯着嗓子说?(为了让老虎害怕)

(3)师领读两个词语(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

4、狐狸扯着嗓子说了几次话?(两次)

(1)第一次说了什么?(卡片出示:你敢吃我?)

①狐狸这样问是什么意思?(你不敢吃我。)

谁来学着狐狸说一说?(指名读,师评价)

②听狐狸这么一问,老虎是什么反应?(老虎一愣)老虎怎么说?(卡片出示:为什么不敢?)

你能不能一边说一边做下动作?

③老虎一愣,说明什么?(老虎开始上当了。)

④小朋友,你愿意和老师一起读狐狸和老虎的第一次对话吗?

(分角色读。)

(2)老虎还没有完全上当呢,狡猾的狐狸继续编造谎言,狐狸怎么说?(出示卡片: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有几句话?最后一句是什么标点?(!)

大家来猜一猜,狐狸说这些话时语气会怎样,表情又会怎样?(不再紧张,有点得意了……)

来比比,看看你演的狐狸狡能不能蒙住老虎?(指名表情朗读第四节)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这个“蒙”字是什么意思?(骗)这时,老虎心里在想些什么?

它相信狐狸的话吗?(有点相信,又有点不相信,这就叫做“半信半疑”,出示成语词卡朗读后贴于黑板。)

5、分角色朗读2——5小节。(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三)、学习6—8小节

1、为了让老虎完全相信,狐狸摇了摇尾巴又想了个鬼主意,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后找到第六自然段读一读。

指名读: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示小黑板: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2、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请大家读读课文7-8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狐狸和老虎的词语。(学生读书,划词)

现在你看到走在前面的狐狸怎么样?跟在后面的老虎呢?(学生回答后出示卡片: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分别贴在狐狸和老虎的图下)

3、指名读描写狐狸的词,边读边做动作。齐读,做动作。

4、指名读描写老虎的词,边读边做动作。齐读,做动作。

5、分组读描写狐狸和老虎的词,做动作。

6、森林中的百兽看到狐狸都怎样?(感到纳闷)“纳闷”什么意思?为什么感到纳闷?(因为狐狸跟往常很不一样)往常的狐狸是什么样子?(鬼头鬼脑)

7、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指导读这句话:睁大眼睛,显出害怕的样子。)

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出示插图)

8、小朋友,森林中的百兽到底是被谁吓跑的呢?百兽们怕的是谁?

9、第八小节怎样读?(指名读)

10、师引读7—8小节

11、表演7—8小节

12、采访老虎:看到百兽撒腿就跑的样子,你心里怎么想的?(原来狐狸说的是真的。)

采访狐狸:看到百兽撒腿就跑的样子,你心里怎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老虎被真的被蒙住了,受骗了,谁来告诉它真相。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老虎说两句。

上一篇:利用路径及图层样式制作飞溅的牛奶下一篇:第8章作业市